一、中風
(類中 與陰陽虛參看 俞案)
(案1)向來精神健旺,習於操勞家事,素無所苦,惟左足大指時常發麻,近連右足大指亦或發麻。考之丹溪、東垣諸論,謂麻屬氣虛。而足大指乃肝脾二經發源之地。今麻已一年,且漸延至足脛,是肝脾二經氣衰而血亦耗,恐有風痱之患。《內經》云:肝藏血,脾統血。血虛則火易旺,故齒痛,兼生牙癰。血因痛而愈耗,遂有心悸不寐等症。近來聞響動心即驚跳,或遇惱怒,徹夜無寐。若使此夜不眠,明日諸疴競作,蓋不寐則陽不入於陰,陰愈衰而陽愈亢,種種不安矣。麻發之時,自覺頭目虛眩,此血不養肝,肝風內舞。治法必以養血滋肝為主。而血從氣生,須兼培補元氣之藥緩調以圖漸痊。診脈左手細澀,右寸大,右尺不應。先用寧神補心湯加減。
生地 麥冬 丹皮 棗仁 茯神 杜仲 甘菊 小草 石斛 燈心(三分) 十帖後去燈芯加參鬚
(案2)頭眩體倦,右邊手足痠麻,是氣血不能充灌,將有偏枯之患。納穀有脹,尤屬脾虛確據,些微之參,豈能補益?依方制合為妥。
人參(另入研加,五錢) 百蒸於術(土炒,二兩) 雲苓(一兩五錢) 苡仁(二兩) 歸身(二兩) 杜仲(二兩) 制首烏(炒,三兩) 白芍(一兩五錢) 焦鍋巴(炒,二兩) 新會皮(一兩)
(案3)谷納漸減,步履如蹈空,此下焦衰乏,恐成類中之病。診脈左大右軟,宜補心脾。
黃耆 於術 洋參 根生地 麥冬 茯神 白芍 穭豆皮 杜仲 大棗
(案4)失血亦不過多,而左手麻木,午後神昏,視其氣象,殊非憔悴羸瘦者比,則昏麻二症,乃內有積痰,肝風鼓動,上蒙清竅,將來痱中之機也。脈濁右手如促如動,往來之間,如有阻滯,痰血鬱於隧道耳。宜補氣血以疏通之,使其漸輕可也。(其病更有納減便溏。)
人參 雲苓 於術 半夏 歸身 鉤鉤 橘紅 甘草 阿膠 加真琥珀(鎊屑杵極細,二分)、竹瀝(十匙,)同沖服。
(案5)中指屬陽明胃經,痛強麻木,不能屈伸,此陽明虛而氣不到,防其腫痱,延成重症。
雲苓 虎膝骨 牡蠣 生地 歸身 白芍 秦艽 苡仁 石斛 桑枝
又,手中指屬陽明,陽明虛,故屈伸不便。計維歸脾湯兼針灸以通經絡,方可獲效。歸脾湯去木香加杜仲。
(案6)頭眩,左肩臂麻而無力,是中風之兆,脈細。宜補以散之。
黃耆 白朮 黨參 歸身 秦艽 桂枝 半夏 甘草 海風藤
(案7)此類中風也。左手足不用,舌音不清,乃邪在經絡,宜大秦艽湯。(約三四十歲。)
秦艽 桂枝 羌活 半夏 歸身 橘紅 茯苓 杜仲 鉤藤 炙草 桑葉
(案8)當風淋浴,以致口眼喎斜。雖用藥得痊,而病根三載未除,近加吐痰,肋時痛,以風邪散入手足太陽陽明之經。脈象左弦右滑。宜大追風散加減。
川烏(漂七日夜,去皮,切片,曬乾生用,五錢) 生黑豆(去皮,二兩) 全蠍(酒洗去毒,三錢) 北細辛(炒,一錢) 熟半夏(一兩五錢) 熟石膏(二兩) 白芷(八錢) 黃芩(一兩五錢) 生甘草(四錢) 白附子(炒,四錢)
為末,用老薑一兩、陳茶葉一兩,煎湯泛丸,每夜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