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惡熱
【綱】仲景曰。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而不惡寒。反惡熱。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目】戴原禮曰。發汗後只惡寒者為虛。虛乃表虛。發汗後只惡熱者為實。實乃里實。只惡寒者。早發其汗。或汗出太過。謂陽微則惡寒。宜芍藥甘草附子湯。只惡熱。是表已解而里不消。所謂陰微則發熱。宜大柴胡湯。或小承氣湯。
柯琴曰。濡。當作硬。夫按之濡為氣痞。是無形也。則不當下。且結胸症。其脈浮大者。不可下。則心下痞而脈上浮者。反可下乎。小結胸按之痛者。尚不用大黃。何此比陷胸更峻。此必有當急下之症。比結胸更甚。故制此峻攻之劑也。
鰲按。關上脈浮。是陽明少陽火勢熾矣。不惡寒反惡熱。是陽氣盛而外越極矣。大便硬是陽邪固結而不解矣。此即柯氏所謂必有急下之處也。如此則濡字非簡編之誤歟。
惡寒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目】朱肱曰。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薄。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可當。但去衣被微火。兼與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藥不能治。
劉完素曰。惡寒者。不待風而寒。雖身大熱而不欲去衣也。是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或風虛相搏之所致。惡寒。一切屬表。雖里症悉具。而微惡寒。亦是表未解也。治法當先解外。
王肯堂曰。惡寒者。風寒客於營衛。非寒熱之寒。又非惡風也。不待見風而後怯寒也。甚則向火添被。亦不能遏其寒。經云。發熱惡寒發於陽。可發汗。無熱惡寒而蜷臥。脈沉細。發於陰。可溫里。惡寒雖悉屬表。亦有虛實之分。若汗出而惡寒。為表虛。無汗而惡寒。為表實。表虛解肌。表實發汗。傷寒太陽病在表。故惡寒。少陽在半表裡。亦微惡寒。陽明在裡。本不惡寒。而或惡者。與太陽合病也。
【綱】仲景曰。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目】劉完素曰。惡寒者。必繼之以發熱。此發於陽也。惡寒而蜷臥。脈沉細而緊者。發於陰也。在陽可汗。在陰可溫。其止稱背惡寒者。背為陽。腹為陰。陽氣不足。陰寒氣盛。則背為之惡寒。若風寒在表而惡寒。則一身盡寒矣。
張元素曰。惡寒有發陽發陰二症。發於陽者脈必浮數。宜解表。屬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湯、青龍湯症也。
【綱】仲景曰。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目】楊士瀛曰。汗後反惡寒。表雖不解。急當救里。若反與桂枝攻表。此誤也。故去桂、薑、棗、加附子以溫經散寒。助芍藥、甘草以和中。腳攣急。與芍藥甘草湯。本治陰虛。此治陰陽俱虛。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義。
【綱】仲景曰。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更下也。
【目】朱撝曰。若其人熱雖多。而脈甚微。無和緩之意。是陰弱而發。寒雖少。而惡之更甚。是陽虛而惡寒。陰陽俱虛。當調其陰陽。勿妄治以虛其虛也。
【綱】仲景曰。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目】朱肱曰。太陽陽明少陰。皆有惡寒。要之惟太陽病。不問已發熱未發熱。必惡寒也。
柯琴曰。心下痞。是誤下后里症。惡寒。是汗後未解症。裡實表虛。內外俱病。皆因汗下倒施也。表裡交持。仍當遵先表后里先汗後下正法。蓋惡寒之表。甚於身疼。心下之痞。輕於消穀。與救急之法不同。
【綱】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煩不得眠。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目】柯琴曰。心下痞下。當有便硬心煩不眠。故用此湯。但心下痞而惡寒。表未解也。當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黃。誤矣。但以醫下之而心下痞。猶發熱惡寒。故屬太陽症。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目】朱肱曰。此陽明之表症也。同於太陽。而屬之陽明者。不頭項強痛耳。要知桂枝麻黃二湯。專為表邪而設。不為太陽而設。見麻黃症即用麻黃湯。見桂枝症即用桂枝湯。不必問其為太陽陽明也。若惡寒一罷。則二方必禁。
鰲按。仲景云。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一條。乃言陽明之表脈。其症亦同太陽。故用麻黃湯發表。當與本條同看。
【綱】仲景曰。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結。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症。悉入在裡矣。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目】王肯堂曰。三陰惟少陰有惡寒之症。然少陰惡寒。又有二症。發於少陰者。無熱而惡寒。宜溫之。四逆湯、理中湯。少陰無熱惡寒。似與太陽經未即熱一條相似。所謂寒未即熱者。為太陽症具而未熱耳。少陰之無熱惡寒。蓋無太陽頭痛等症。知為少陰也。若少陰惡寒而蜷臥。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活人書用大柴胡下之。趙氏以為宜溫散經邪。導引真陽。汗而解可也。若下之。非惟不能解表。反虛其里。使惡寒之邪。乘虛內陷。縱使其脈沉滑而實。亦未可遽用大柴胡。必須先解表。使惡寒症罷。而後可用也。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有太陰自利不渴。厥陰下利厥逆。俱或惡寒。太陰。宜理中湯。厥陰。宜四逆湯。前既言二陰不惡寒。今又言或惡寒者。要知太陰厥陰。本不惡寒。此陽傳陰者也。三陰皆能惡寒者。陰入陰者也。特在少陰為多耳。
陶華曰。惡寒者。寒邪入營衛。則灑淅惡寒。雖一切屬表。尚在腑。陰陽所分。若發熱惡寒。兼之頭疼脊強脈浮緊。寒邪在太陽表症也。宜汗之。照時令用藥。若無熱惡寒體蜷。脈沉遲無力者。寒邪入少陰里症也。宜溫之。四逆湯。
鰲按。此條但就脈言。曰沉曰細。俱是少陰。固不得與柴胡湯。惟推出頭汗。則猶有少陽現症。而非盡在里矣。雖脈已屬少陰而仍與柴胡也。且三陰脈不至頭。其脈止在身。三陽脈盛於頭。陽結則汗在頭。今陽微結。雖曰少陽而微惡寒。畢竟尚有太陽表症之意。所以此條仍列入太陽惡寒門類。
惡風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惡寒有屬陽。有屬陰。惡風則悉屬陽。三陰症並無惡風者。以此也。惡風雖悉在表。而發散又不同。無汗惡風為傷寒。當發汗。汗出惡風為中風。當解肌。里症雖具。惡風未罷。當先解外。
趙獻可曰。惡風者。衛中四時之虛風。所以惡風也。其人當汗出而脈緩也。數與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使遍體微潤連日。當自解矣。
王履曰。衛氣者。所以溫肌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故風邪中於衛也。則必惡風。惡寒惡風。俱為表症。但惡風比惡寒為輕耳。惡寒者。雖不當風而時自怯寒。惡風者。居密室幃幙中。則無所畏。或當風。或揮扇。則淅淅然而惡也。
柯琴曰。風為陽邪。風中太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陽浮故熱自發。陰弱故汗自出。中風惡風。類相感也。風性散漫。脈應其象。故浮而緩。若太陽初受病。便見如此脈症。即可定其為中風而非傷寒矣。二條。是桂枝湯本症。合此症即用此湯。不必問為傷寒中風雜病也。四症中。頭痛是太陽本症。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三條。乃太陽中風之桂枝症。非謂凡中風者便當主桂枝也。(明瞭。)二條脈症。是概風寒雜病而言。三條加中風二字。其脈其症。悉呈風象矣。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目】朱肱曰。此症當溫其經。故桂枝加附子也。
劉完素曰。汗多亡陽。則衛不固。是以惡風也。桂枝加附子。溫其經而固其衛也。
陶華曰。惡風者。風邪傷衛。腠理不密。由是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寒。乃有陰陽之別者。
鰲按。此四症並見。卻以汗不止小便難為重。以二者由於心腎。故專治之。而惡風四肢急俱痊也。蓋太陽雖當汗。汗不止則亡陽。風乘虛入。故又惡風。汗多必津竭。故小便難。四肢者。諸陽之本。陽亡則不能榮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
【綱】仲景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目】劉完素曰。濕勝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惡風也。甘草附子湯。所以散其濕而實其衛。
柯琴曰。身腫痛劇。不得屈伸。濕感於外也。惡風不欲去衣。風淫於外也。汗出短氣。小便不利。化源不清也。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風邪。佐朮、附、甘以除濕而調氣。
鰲按。此風濕為病。而濕尤中於周身營衛之間。不能推布其患。為尤重者。故小便不利身腫二句。最宜著眼。
振戰慄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心。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振者。森然若寒。聳然振動者是也。傷寒而振。皆由虛寒。蓋以欲汗之時。其人必虛。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振近戰。而輕者為振矣。戰為正與邪爭。爭則為鼓慄而戰。振但虛而不至爭。故惟聳動而振也。下後復發汗振寒者。為其表裡俱虛也。亡血家發汗。則寒慄而振者。謂其氣血俱虛也。諸如此者。止於振聳耳。其身為振振搖。振振欲擗地。二者皆發汗過多。亡陽經虛。不能自主持。故身為振搖也。又非若振慄之比矣。此二湯。皆溫經益陽滋血助氣之劑。經虛陽弱得之。未有不獲全濟之功者。
【綱】仲景曰。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汗。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目】韓祗和曰。汗下後戰者。與救逆湯。微減。與羊肉湯。再投而戰解。若陰氣內盛。正氣大虛。心慄鼓頷。身不戰者。遂成寒逆。宜灸之。或用大建中湯。仲景治屍厥戰而慄者。刺期門巨闕。
吳綬曰。凡戰者。大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須大補氣血。予曾用人參養榮湯得效。
又一人身搖不得眠者。以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而愈。內經曰。寒之傷人。使人毛髮畢直。鼓頷戰慄而無汗。按此表寒而戰慄也。此言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其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又曰。脈陰陽俱停。以三部浮沉遲數脈同等。必先振慄汗出而解。若脈浮數。按之不芤。其人本不虛者。則汗出解不戰也。若不戰而心慄。此陰中於邪。必內慄也。凡正氣怯弱。寒邪在內。必為慄也。宜詳究焉。
【綱】仲景曰。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目】成無己曰。戰與慄二者。形相類而實非一。有內外之別焉。戰者。身為之搖。慄者。心戰是也。經曰。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即此觀之。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慄。戰外而慄內也。戰慄者。皆陰陽之爭。傷寒欲解將汗之時。正氣內實。邪不能與之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者為振。甚者則戰。戰退正勝而解矣。其戰而汗。因得解者。其人本虛。是以發戰。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乃其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是為甚者也。經曰。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虛微。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方其裡氣不守。而為邪中乎中氣。正氣怯弱。故成慄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傷寒六七日欲解之時。當戰而汗出。其有但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似此症多不得解。何者。以陰氣內盛。正氣大虛。不能勝邪。反為邪所勝也。非大熱劑與灼灸。又焉得而御之。
張介賓曰。戰與慄異。戰由外。慄由內也。凡傷寒欲解將汗之時。若其人正氣內實。邪不能爭。則但汗出。不作戰。所謂不戰。應知體不虛也。若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微則振。甚則戰。正勝邪則戰而汗解矣。夫戰則正氣將復。慄則邪氣肆強。故傷寒六七日。有但慄不戰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氣中虛。陰邪內盛。正不盛邪。而反為邪勝。凡遇此症。非大溫熱不可。
柯琴曰。陽脈微二句。承上之辭。不得作三段看。太陽病。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微。即是陰陽俱停。病雖不解。已是調和之脈。其解可知矣。脈但浮者為陽盛。必先煩而有汗。陽脈微者為陽虛。必先振慄而汗出。振慄。是陰津內發之兆。汗出。是陽氣外越之徵。此陰陽自和而愈也。
身熱惡寒身寒惡熱
【綱】仲景曰。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目】趙嗣真曰。詳仲景論中。止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裡者。蓋以皮肉脈筋骨五者。素問以為五臟之合。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惟曰臟曰腑。方可言表裡。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骨髓即皮膚之下。外部深沉之分。與經絡臟腑屬裡之例不同。況仲景出此症在太陽篇首。其為表症明矣。是知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以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藥宜辛溫。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重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陰邪閉乎伏熱。陰凝於外。熱鬱於內。故內煩而不欲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藥宜辛涼。必也一發之餘。既散表邪。又和正氣。此仲景不言之妙。若以皮膚為表。骨肉為里。則麻黃症骨節疼痛。其可名為有表復有里也乎。
危亦林曰。熱在皮膚一條。仲景不立方治。宜先與陽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加桂溫其表。
鰲按。本條自成注以表裡釋皮膚骨髓。後人宗之。誤也。仲景論言表熱裡寒。表寒裡熱症甚多。寧此條不曰表裡。而偏曰皮膚骨髓耶。其可知矣。故獨趙氏之說。披剝精當。識見過人。足以破千古之惑。至表熱裡寒。乃少陰症。詳少陰篇中。
熱多寒少
【綱】仲景曰。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宜桂枝麻黃合半湯。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目】朱肱曰。太陽熱多寒少。有此二症。其用藥皆不同也。二條。以脈微弱。故不可發汗。若脈浮。雖熱多寒少。亦可發汗也。大抵傷寒。寒多易治。熱多難愈。傷寒發熱者。以寒極則生熱。治法。多用冷藥。故令熱不去。仲景熱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湯。皆溫表之義也。近時多用小柴胡湯。不問陰陽表裡。凡傷寒皆令服此藥。往往有因服小柴胡而成陰症者。仲景雖云傷寒中風。有小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此為是少陽症。當用小柴胡。不必少陽症悉具耳。況本方又有隨症加減法。古人方治。審諦如此。
趙嗣真曰。詳論中熱多寒少。止此二症。其一症。仲景之意蓋以得病七八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十六字。為自初至今之症。以下乃是以後擬議防變之辭。當分三截看。若其人不嘔。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為欲愈。此一節。乃里和無病而脈微緩者。邪氣微緩者。陰陽同等。脈症皆向安之兆。可不待汗而欲自愈也。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發汗更吐更下也。此一節。宜溫之。若面色反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癢。宜各半湯。此一節。必待汗而後愈也。活人書未詳文義。卻將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九字。本是欲愈之症。反以他症各半湯汗之。又將不可汗吐下及各半湯症語句。並脫略而不言。反將其中欲愈之症。而用彼藥汗其所不當汗。何也。其一症。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活人書於脈微弱上添都大二字。豈以仲景論脈為未足。而故加之也乎。
劉完素曰。仲景一書。只有熱多寒少之條。無寒多熱少之症。
下之熱不退
【綱】仲景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者。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目】柯琴曰。此條病因。全在妄汗下以致亡血而脈微澀。夏月四句。是寫寒熱發作時狀。是設辭。勿以無休止時。作連綿冬夏解也。
頭痛項強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朱肱曰。頭疼者。陽症也。太陽症頭痛。必發熱惡寒。無汗麻黃。有汗桂枝。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疼如破者。連須蔥白湯。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
成無己曰。頭痛。邪氣外在經絡。上攻於頭也。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故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症。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散而後已。
李杲曰。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蓋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手浮弦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總其體之常也。然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宜川芎。陽明宜白芷。少陽宜柴胡。太陰宜蒼朮。少陰宜細辛。厥陰宜吳茱萸。
王肯堂曰。傷寒頭痛。雖屬三陽。惟太陽經獨多。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主表。雖有傷寒六七日。頭痛不大便。有熱而與承氣湯下之者。卻云。若小便清者。知熱不在裡仍在表。是知頭痛屬表明矣。太陰少陰之脈。從足至胸而還。不上循頭。故無頭痛。惟厥陰脈循喉嚨之後。上連目系。與督脈會於巔。亦有頭痛乾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一症。卻無身熱。亦與陽症不同也。然風溫病在少陰。濕溫病在太陰。而頭反痛。至於陰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內因頭痛。作止有時。外因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里方罷。
鰲按。太陽經脈營於頭。會於項。故頭連項而強痛者。為太陽也。
【綱】仲景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目】朱肱曰。內瓜蒂散鼻中也。
柯琴曰。種種皆是表症。鼻塞而不鳴。脈大而不浮。不關風矣。脈不沉細。非濕痹矣。腹初不滿。非瘀熱在裡矣。重於頭痛。是頭中寒濕可知。寒濕從鼻而入。故鼻塞。亦當從鼻而出。故內藥鼻中。塞因塞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王肯堂曰。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痙者。亦項強。金匱云。太陽病。項背強。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痙。桂枝加栝蔞湯主之。
陶華曰。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散則解。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下之。太陰結胸項強。大陷胸丸。或頻與理中丸。損甚者。兼與四逆湯。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散。天行復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薑豉湯。
鰲按。痙病由來不一。而傷寒發汗不如法者。亦能致之。本症頭痛雖止。而頭項強急。尚屬傷寒。頭面搖以下。乃言痙病也。此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痙者。
【綱】仲景曰。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而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太陽別脈。下項挾脊。故太陽感風寒。則經脈不利。而項為之急。頸為之強。是太陽表症也。必發散而解之。此二條。均是項背強。而發散有輕重者。蓋發熱汗出惡風者。為表虛。可解肌。無汗惡風者。為表實。可發汗也。
王肯堂曰。此二方。皆發散之劑也。而有輕重。以表虛表實之不同也。
鰲按。太陽脈。自絡腦而還出下項挾脊背。此從風池而入。不上干於腦而下行於背。故頭不痛。而項背強也。項背牽動之象。動中見有強意。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或謂十棗湯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二者皆屬飲家。俱有頭項強痛之病。何也。此經絡所繫。非偶然也。針經曰。太陽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皆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上至耳上角。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絡腎者。即三焦也。夫三焦者。為陽氣之父。決瀆之官。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水導得出。以氣化而言也。緣太陽經多血少氣。既病。則氣愈弱。其時表病而裡熱未甚。微渴而恣飲水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遂停伏於內。則本經血氣。因而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病。若伏飲流行。經絡疏利。而頭痛自愈。方中行曰。頭痛本表症。此因心下水氣泛溢。上攻於腦也。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與承氣湯同。
【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再傳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陽明病。表裡大熱。煩渴引飲。頭痛如破者。宜竹葉石膏湯。陽明病。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調胃承氣湯。
【目】吳綬曰。陽明病。頭痛額前。目疼鼻乾。脈長也。無汗者。葛根湯加蔥白、白芷汗之。有汗。曾經發汗。頭痛不解者。葛根蔥白湯。不惡風。反惡熱。自汗煩渴。脈洪數。飲水頭疼者。白虎加白芷湯。內有燥屎。蒸蒸發熱頭痛者。調胃承氣湯。凡陽明頭痛無汗者。葛根、麻黃、蔥白、白芷、石膏之屬。有汗。則白芷、石膏、葛根、川芎。少陽經頭痛。頭角或耳中痛。脈弦數。口苦發熱。往來寒熱者。並用小柴胡湯和之。加川芎尤妙。蓋川芎亦膽經藥也。凡少陽頭痛。不分有汗無汗。皆以柴胡湯主之。非次頭痛。及發寒熱。脈緊不大。即是上膈有痰。瓜蒂散吐之。
王好古曰。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俱加川芎、細辛。少陰頭痛。小柴胡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頭痛。外傳本經。桂枝麻黃合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李杲曰。太陰頭痛者。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者。足寒而氣逆也。蓋此二經。雖不至頭。然痰與氣逆壅於膈中。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
張云岐曰。如脈浮而頭痛。過在手足太陽。刺完骨、京骨。脈浮而長。過在手足陽明。刺合谷、衝陽。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此刺頭痛之法也。
頭眩鬱冒
【綱】仲景曰。太陽病。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邪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成無己曰。眊為眼花。眩為眼黑。眩也。運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謂眩運者。有謂眩冒者。運為轉運之運。世謂頭旋者是。冒為蒙冒之冒。世謂昏迷者是。少陽病目眩。以少陽居表裡之間。表邪所傳。漸行於里。表中陽虛。故時時目眩也。二陽並病。或眩運眩冒者。以少陽與太陽並病。故眩者責其虛也。傷寒有起則頭眩與眩冒者。皆汗吐下後所致。是知其陽虛也。故針經曰。上虛則眩。下虛則厥。眩雖為虛。而風家亦有眩者。風主運動耳。陽明中風。亦有頭眩。諸如此者。皆非逆也。及其諸逆發汗。劇者。言亂目眩。必死之症也。
吳綬曰。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者。脈浮弦而急也。羌活神術湯加天麻、防風之類。若血虛頭眩。四物湯加人參、天麻。痰火上攻。加黃芩、竹瀝。內傷勞倦。陰虛頭眩。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天麻、防風、蔓荊子。下焦元氣虛脫作眩。人參養榮湯。或大建中湯加天麻。
易老曰。頭旋目黑。非天麻不能除。故必加之。
鰲按。妄汗下。亡津液。致表裡俱虛。而其陽邪仍在。故表裡不解而成冒。冒者如物矇蔽。欲汗之兆也。故汗出冒自解。妄吐下後而表陽虛。因致起則頭眩。又復妄汗而經絡虛。因致一身振搖也。吐汗下三者齊備。致脈微而虛煩。則眩冒動惕。皆虛煩之所發也。此亦半夏瀉心湯之症。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痙。因有頭面動搖口噤反張等症。其時胃家津液未乾。故變見者。仍是太陽表症。如頭項強急等也。當滋陰以和其里。勿用溫藥。炙甘草湯主之。
【綱】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
【目】成無己曰。郁為鬱結而氣不舒。冒為虛冒而神不清。鬱冒之來。皆虛熱而乘寒也。金匱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又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堅。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即此觀之。鬱冒為虛寒可知矣。
喻昌曰。少陽之脈。絡脅肋間。併入太陽之邪。則與結胸症似是而實非也。肝與膽合。刺肝俞。所以瀉膽也。膀胱不與肺合。然肺主氣。刺肺俞以通其氣。斯膀胱之氣化行。而邪自不能留矣。
魏荔彤曰。考之穴圖。大椎為督脈之穴。居於身後。肺俞肝俞。俱屬太陽膀胱之穴。亦次第由大椎而下。同居於背。是皆太陽行身後之道路也。於此三刺。皆泄太陽經之表邪。而與肺肝膀胱之臟腑無涉焉。諸家牽扯傅會。總由不知刺三穴泄經邪之義耳。原文當刺大椎第一間。考穴圖。大椎穴在背後脊骨第一節之間也。為督脈自項而下之第一穴。
鰲按。魏氏刺三穴。皆泄太陽經之表邪一句。誠為破的。蓋病雖太少二陽相併。而治必歸於一經也。仲景論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之下。接云。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考期門。亦是太陽經穴。仲景云然者。以太陽陽明並病者。則宜汗。若太少二陽並病。有少陽在。不宜汗也。即三陽合病中。亦無汗法。故仲景深戒為慎不可發汗。蓋汗之。則太陽之經邪不除。徒傷陽明之腑。以致譫語。故雖見少陽之弦脈。而少陽不宜汗。仍刺太陽經期門之穴以代汗。不傷陽明少陽。而太陽治。此以刺法為並病之治法也。
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其症全是太陽。而少陽之眩冒。亦為太陽所有。故治之全從太陽也。
搖頭直視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成無己曰。此以風盛於上。風主動搖故也。頭者。諸陽之會。諸陽之脈。皆上於頭。諸陰之脈。皆至頸胸中而還。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矣。
柯琴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汗多則無液養筋。筋傷則攣急而反張矣。太陽主筋所生病也。要知痙非無因。因傷寒發汗不如法耳。今頭痛雖止。而頸項強急惡寒之症未罷。更見面赤目赤。是將轉屬陽明。然諸症皆與傷寒相似而非痙。獨頭面搖動口噤背反張。與傷寒不相似。故名曰痙。此汗多亡液不轉屬陽明而成者。治當滋陰以和其里。用炙甘草湯。金匱用桂枝湯加栝蔞根。恐不勝任。
【綱】仲景曰。搖頭言者。里痛也。
【目】成無己曰。里有痛者。言語則劇。欲言則頭為之戰搖也。里痛。非邪也。痛使之然。痙病非逆也。風使之然。
【綱】仲景曰。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
【目】許叔微曰。心藏神而為陰之本。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相根。則榮衛和。上下相隨矣。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無根者。則不能自主持。故頭為搖也。心絕者。真病也。風痙里痛者。邪氣也。觀其頭搖。又當明其否藏焉。
【綱】仲景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目】戴原禮曰。直視者。視物而目睛不轉動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榮焉。針經云。五臟六腑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睛。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睛。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五臟血氣調和。精氣充足。則目和而明矣。傷寒目直視者。邪氣壅盛。冒其正氣。使神智不慧。藏精之氣。不上榮於目。則目為之直視。傷寒至於直視。為邪氣已極。症候已逆。多難治。人以肝受血而能視。今衄家亡血。肝氣已虛。目氣已弱。又發汗亡陽。陰陽俱虛所致。虞摶曰。目睛上視。名戴眼。此足太陽經之症。蓋太陽目之上綱。而與少陰為表裡。少陰之腎氣大虧。則太陽之陰虛血少。故其筋脈燥急。牽引而上。若直視不轉者。尤為凶候。速當以培陰養血為主。今人不知。俱云是風。若用風藥。則陰愈虛。血愈燥矣。
附錄傷寒看目法
張介賓曰。凡治傷寒。先看兩目。或赤或黃。赤者。為陽症。若兼六脈洪大有力。或燥而渴者。其熱必盛。輕則三黃石膏湯。重則大承氣湯之類。凡目色青白。而無昏冒閃爍之意者。多非火症。不可輕用涼藥。眼眵多結者。必因有火。蓋凡有火之候。目必多液。液干而凝。所以為眵。即如肺熱甚。則鼻涕出。是亦目液之類也。
【綱】仲景曰。風濕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鼻息急。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目】危亦林曰。本條風濕。法當汗解。而醫反下之。大便利。則小便必不利。肺之氣化不宣。胃家之關門不利。脾土之承製不行。故直視失溲也。
【綱】仲景曰。若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目】樓英曰。夫至臟氣脫絕。其錯逆為不可救矣。
柯琴曰。五臟相生。一臟受災。四臟不救。陰陽相須。彼氣先絕。此氣不存。醫者可不調於未災未絕之先乎。
目中不了了
【綱】仲景曰。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吳綬曰。目中不了了者。能視物。但見一半而不見一半。有所譫妄而胡言者是也。其內實不大便者。宜下之。內虛者。多難治也。若戴眼反折者。此為上視。絕汗乃出。大如貫珠不流。此膀胱絕也。
楊士瀛曰。直視。與目中不了了。形症相近。一可治。一不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