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嗜臥不臥
【綱】仲景曰。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目】朱肱曰。多眠有四症。有風溫症。有小柴胡症。有少陰症。有狐惑症。
黃仲理曰。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症也。此必兼有諸症。
虞摶曰。少陰有脈微細但欲寐之症。今無少陰症。而脈浮細而嗜臥者。雖十日後。尚屬太陽。此即表解而不了了之謂也。設見胸滿嗜臥。亦太陽之餘邪未散。兼脅痛。則太少二陽合病矣。故和之以柴胡湯。倘若脈浮不細。是浮而有力也。無胸脅痛。則不屬少陽。但浮不大。則不屬陽明。仍在太陽。太陽為開。開病反合。故嗜臥。故開之以麻黃。
【綱】仲景曰。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目】朱肱曰。其傷寒瘥後不得眠者。熱氣與諸陽相併。陰氣未復。所以病後。仍不得睡也。梔子烏梅湯主之。
王肯堂曰。本條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陳士鐸曰。不得臥但欲起。在二三日似乎與陽明並病。必其人心下結。故作此狀。然結而不硬。脈微弱而不浮大。此其人素有久寒宿飲。結於心下。非亡津液而胃家實。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目】柯琴曰。傷寒者。寒傷君主之陽也。以火劫汗。並亡離中之陰。此為火逆矣。妄汗亡陰而曰亡陽者。心為陽中之太陽。故心之液。為陽之汗也。驚狂者。神明擾亂也。陰不藏精。驚發於內。陽不能固。狂發於外。起臥不安者。起則驚。臥則狂也。
【綱】仲景曰。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目】鰲按。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故此條脈症。皆從目上見得。蓋榮行脈中。衄家則榮血已脫。脈無所養。而又汗之。是重竭其液。故脈見緊急之象。脈無所養。則脈所自起之目眥。亦必枯澀而不能轉運。故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也。蓋眴必其目之能轉而動。眠必其目之能運而合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目】許叔微曰。大汗之後。精氣不能遊溢以上輸於脾。脾不能為胃行其精液。胃不和。故不得眠也。內水不足。思外水以相濟。故欲得水飲之。此便是轉屬陽明症。
陶華曰。多眠者。以人之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氣傳於陰而不在陽也。昏昏閉合者。陰自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不得臥者。陽氣盛。陰氣虛。則晝夜不得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為陽所勝。故終夜煩擾而不得眠。所謂陰虛則夜爭者是也。汗出鼻乾不得臥。則邪在表也。葛根解肌湯。若胃有燥屎。與大熱錯語。反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臥。則為邪在裡也。大承氣湯。胃不和。則臥不安。故宜散熱和胃也。若汗下後虛煩不得眠者。梔子豉湯以湧之。下後復熱。晝日煩躁。夜則安靜。無大熱。乾薑附子湯。吐下後。心中懊憹不眠。梔子豉湯。陽勝陰。狂言不眠。亂夢心煩乏氣。酸棗仁湯。陰勝陽。驚悸昏沉。大熱乾嘔錯語。呻吟不眠。犀角地黃湯。三陽合病。欲眠。目合則汗。譫語者。有熱也。小柴胡湯。其胃熱者。亦臥也。犀角解毒湯。風溫狐惑。亦有此症。
無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朱肱曰。傷寒有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之氣。於外迎之。無不得汗也。其法。用薪火燒地。良久。掃去火。可以水灑之。取蠶砂、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加席。令病人臥。溫覆之。夏月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漐漐。乃用溫粉撲止。移上床。最得力者。蠶砂、柏桃葉也。無蠶砂、單桃葉亦可。用糠麩乃助添令多耳。不用亦可。傷氣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
劉完素曰。腠理者。津液腠泄之所為腠。文理縫會之中為理。寒邪中經。腠理致密。內滲則無汗。無汗之由有數種。如傷寒在表。及邪行於里。或水飲內蓄。與亡陽久虛。皆令無汗。其傷寒無汗。則腠理致密也。風中衛。則腠理開而自汗。寒中營。則無汗。腠理閉也。本條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麻黃湯症。太陽中風脈浮緊大青龍症。及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若頭痛鼻乾不得汗。脈浮無汗而喘。與剛痙無汗。是數者。皆寒邪在表而無汗者也。其邪行於里而無汗者。邪氣內傳。不外熏發。經所謂陽明病無汗身發黃。及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與夫三陰為病不得有汗。是數者皆邪行於里而無汗者也。
楊士瀛曰。太陽主一身之表。風寒客於表。則皮毛閉密。故無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目】柯琴曰。此兩條脈症相同。而異者。上條外不惡寒。內不煩躁耳。發於陽者七日愈。八九日不解。陽氣重可知。脈緊無汗。發熱身疼。麻黃症未解。仍與麻黃。只微除在表之風寒。而不解內擾之陽氣。發煩目瞑。可知陽絡受傷。必逼血上行而衄。不得汗解。必從衄解。太陽中風汗出脈緩者。中於鼓動之陽風。此汗不出而脈緊者。中於凜冽之陰風。風令脈浮。浮緊而沉不緊。與傷寒陰陽俱緊之脈有別。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緊者。麻黃湯主之。不發汗。因致衄。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目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目】鰲按。脈緊無汗。本當發汗。以泄陽氣。若不發汗。致陽氣內擾。而陽絡受傷。因而成衄。則陽邪即從汗解矣。故既衄即不當用麻黃再發汗。故仲景既於他條言已服麻黃微除而仍致衄。此又恐人衄後再汗。故特提明以見衄家不可再發汗也。若身無汗而自衄者愈。正言陽從衄泄之故。脈急緊四句。正言既衄復汗之變。其變見於額與目者。以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故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目】鰲按。風傷衛分者。皮毛閉而無汗。不得以本條之無汗為傷寒也。蓋以太陽脈自絡腦而還出下項。挾脊背。本條風邪。乃自風池入。不上干於腦。故不言頭疼。而下行脊背。故但見項背強也。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緩。發熱惡寒。無汗煩躁。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大青龍湯主之。
【目】張從正曰。寒有重輕。傷重。脈陰陽俱緊而身疼。傷輕。脈浮緩而身重。亦有初時脈緊漸緩。初時身疼漸不疼者。當用活看。然脈浮緊者。身必疼。脈浮緩者。身不疼。中風傷寒皆然。無少陰症者。仲景正因少陰亦有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之症。雖與大青龍症同。然彼則法當溫補。不得與麻黃。必細審其所不用。然後不失其所當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目】張兼善曰。此以虛實分別剛柔也。
【綱】仲景曰。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
【目】劉完素曰。陽為津液之主。陽虛則津液虛少。故無汗。若陽明病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膚之狀。則又久虛矣。
自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傷寒三日。脈浮而解。濈然汗出也。
【目】朱肱曰。衛不和自汗。傷風自汗。亡陽自汗。
寇宗奭曰。風陽邪。風中太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弱。陽浮故熱自發。陰弱故汗自出。
張云岐曰。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汗為陽氣外發。汗出則陽勝。而寒邪自解矣。言未解。便有當解意。停者。相等之謂。太陽病陽浮而陰弱。是陽強也。今陽脈既微。謂非陰陽之俱停者乎。陰陽俱停。便是調和之脈。雖今猶未解。不可卜其必解乎。
樓全善曰。傷寒三日。脈浮而解。此傷寒之本輕者。故不必合太陽六七日病解之期而自解也。曰濈然汗出。亦寧必再求其汗乎。
【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目】魏荔彤曰。太陽中風病。而發熱汗出惡風。與他條同。兼患頭痛。即頭項強痛而專言於頭者也。風邪少盛諸陽聚處。必多亢烈之患。正為桂枝對症之病。用之無疑矣。必指出頭痛者。見無身疼體痛骨節疼痛。所以不同於寒邪之治也。
柯琴曰。此是桂枝本症。頭痛發熱惡風。與麻黃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是麻黃症。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目】方中行曰。脈浮為傷寒。在太陽初感。風寒未定。故本條揭示中風之脈症甚細。則陽強陰弱。與脈之陽浮陰緊而不弱者。其異如是也。陽浮之熱。為自發而快捷。陰弱之汗。為自出而直易。熱為翕翕之溫熱。與或已發或未發遲遲之熱。鼻鳴乾嘔。與嘔逆而喘。同為陽郁。而大分緩急。其異又如是。辨之既詳。桂枝一方。不容再疑。
柯琴曰。此太陽中風之桂枝症。陽浮因風中於衛。兩陽相搏。故熱自發。是衛強也。陰弱因風中於營。血脈不寧。故汗自出。是營弱也。兩自字。便見風邪之迅發。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目】柯琴曰。此釋中風汗出之義。見桂枝為調和營衛而設。陰弱不能藏。陽強不能密。故汗出。
【綱】仲景曰。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蓋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而愈。
【目】柯琴曰。此為挾虛傷寒之症。形作。見惡寒體痛厥逆。脈當弦緊而反浮弱。其本虛可知。此東垣所云勞倦內傷症也。解之者。與桂枝湯啜熱稀粥。故汗出愈也。
【綱】仲景曰。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病嘗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和諧耳。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和營衛。則愈。宜桂枝湯。
【目】李梴曰。營行脈中。在血脈。其病深。衛行脈外。在皮膚。其病淺。營血。陰也。主閉藏。故寒喜傷營而無汗。衛氣。陽也。主開泄。故風喜傷衛而有汗。然豈獨太陽為營衛之會。而有風寒之別乎。陽明善飢為傷風。不食為傷寒。少陽耳聾胸滿而煩為傷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三陰傷風。俱四肢煩疼耳。太陽為之先者。傷寒因腎水虧損。至春木無生意。故發為溫病。至夏絕生化之原。故發為熱病。所以太陽少陰二經受病。最多最先也。
柯琴曰。臟無他病。知病只在形軀。發熱有時。則汗出亦有時。不若外感者。發熱汗出不休也。內經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時熱汗出耳。發熱汗即出。其營氣不足。因陽邪下陷。陰不勝陽。故汗自出。無熱而常自汗。其營氣本足。因衛氣不固。不能衛外。故汗自出。不和。見衛強。不諧。見營弱。弱則不能合。強則不能密。皆令自汗。但以有熱無熱別之。(惡法)
以時出常出辨之。總以桂枝湯啜熱粥汗之。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目】鰲按。剛者。實也。柔者。疏也。無汗則皮毛閉而實。汗出則腠理泄而疏。
盜汗
【綱】仲景曰。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目】劉完素曰。若邪氣一切在表。於衛則汗自出。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於表邪。及睡則衛氣行於里。乘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但睡而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即止矣。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脈浮大。在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
【目】劉完素曰。合目則汗。是知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明矣。且自汗有虛有實。其盜汗之症。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
韓祗和曰。陽入於陰。故但欲睡眠。衛氣行陰。故合目則臥。熱淫於內。故臥則汗出。
陶華曰。無汗者。寒邪中經。腠理閉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若風濕暑干之。皆令汗出。惟寒邪獨不汗出。則當汗之。若與麻黃湯三劑而不汗者。此必不可療也。自汗者。衛氣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衛為邪所幹。不能衛護於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有表裡虛實之分。若自汗出而惡風寒為表未解。當解肌。冬用桂枝湯。余月沖和湯加減。汗後惡風寒。痛為表虛。黃耆建中湯。若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解里未和。下之。設或汗出發潤。如油如珠。凝而不流。皆不可治。盜汗者。睡中則汗出。覺則不出。雜病責於陽虛。傷寒責在半表半裡。故知膽有熱也。
附錄李氏汗後不解治法
李中梓曰。汗後不解者。或表邪未盡。或邪傳於裡。或邪氣乘虛內客。故雖汗而病仍不解也。汗後脈大如瘧狀。再汗之。桂枝二麻黃一湯。汗後心下痞硬。嘔吐不和。大柴胡湯。大汗。大煩渴。而脈大。人參白虎湯。汗後惡熱。脈實。調胃承氣湯。汗出而喘。無大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大汗出。胃干。欲飲水。少少與之。汗出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汗後脈洪數。煩渴。五苓散。汗後脹滿。厚朴生薑人參湯。汗太多。心悸發顫。桂枝甘草湯。汗後惡寒。表虛也。脈細神倦。芍藥甘草附子湯。太陽汗出不解。發熱心悸肉瞤。真武湯。汗後身痛脈沉。桂枝加芍藥人參湯。汗後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惡寒。四逆湯。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可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外症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目】許叔微曰。太陽表症者。惡寒是也。問。三陰有可汗者乎。答曰。陰病不當發汗。發汗則動經。然太陰脈浮。少陰發熱。亦須微微取汗。但不正發汗耳。大抵風寒中人。與營衛俱薄而發熱。又未曾行諸汗藥。雖無陽症。須少汗解逐之。王叔和云。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故知初病脈沉細數。雖里不消。本表中風寒。須溫覆少汗而解。
柯琴曰。此條是桂枝本脈。傷寒中風雜病。皆有外症。太陽主表。表脈咸統於太陽。然必脈浮弱。可用此解外。如但浮不弱。及浮而緊。便是麻黃症。要知本方只是外症之虛者。
【綱】仲景曰。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目】王肯堂曰。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汗多者必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凡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仲景論。凡云可發汗。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症良驗。
柯琴曰。此條因餘熱。衛解而營未解。故用桂枝更汗也。凡曰桂枝湯主之者。定法也。服桂枝不解。仍與桂枝汗。解後復煩。更用桂枝者。活法也。麻黃脈症。但可用桂枝更汗。不可先用桂枝發汗。且服麻黃復煩。可更用桂枝。用桂枝復煩。不得更用麻黃。又活法中定法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浮脈者不愈。浮為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目】張元素曰。仲景凡為汗症關防。無所不備。且如太陽中風。桂枝湯主之。加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有汗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形如瘧。且二三度發。桂麻合半湯。日再發者。桂枝二麻黃一湯。脈微弱者。不可汗。桂枝二越婢一湯。至於傷風。無汗惡風者。葛根湯。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復加煩躁者。大青龍湯。隨其所感輕重。用眾理以應之。可見汗症中間。其周詳整密。無所不至矣。
張兼善曰。誤下後脈仍浮。可知表症未解。陽邪未陷。只宜桂枝解外。勿以脈浮而用麻黃。下後仍可用桂枝。乃見桂枝方之力量。
【綱】仲景曰。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大便圊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目】朱震亨曰。傷寒前三日。法當汗。可用雙解散。連進數服。必愈。
李梴曰。服藥而不得汗。當用蒸法。陶氏再造散主之。
柯琴曰。此辨太陽陽明之法。太陽主表。頭痛為主。陽明主裡。不大便為主。陽明亦有頭痛。濁氣上衝也。太陽亦有不大便。陽氣太重也。七日不大便。病在裡。則頭痛身熱屬陽明。外不解由內不通也。若下之。大便去。則頭痛身熱。病仍在表。仍是太陽。宜桂枝汗之也。
本條當有汗出症。故合用桂枝承氣。
【綱】仲景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目】李梴曰。太陽病。脈浮緊者。宜汗。汗之不解者。再汗之。若失其汗。則寒邪傳經。當看傳過何經。變出何病。若因汗而反下滲。表邪乘虛內陷。則熱蓄於裡。變為瘀血懊憹痞氣結胸等症。
鰲按。脈言浮。浮而有力者。言數。是由於發熱者。故為熱在表。故可發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目】張介賓曰。各經表症。凡有汗出不徹者。皆未足言汗。蓋邪未盡去。其人必身熱不退。而仍覺躁煩。或四肢痠疼。坐臥不安者。以汗出不徹故也。何從知之。但診其脈緊不退。及熱時乾躁無汗者。即其症也。仍宜汗之。如果汗透而熱仍不退。或汗後身熱愈甚者。是即所謂陰陽交。魂魄離。大凶之兆。凡汗之不徹者。其故有三。如邪在經絡筋骨。而汗出皮毛者。此邪深汗淺。衛解而營不解。一也。或以十分之邪。而出五分之汗。此邪重汗輕。二也。或寒邪方去。猶未清楚。遽起露風。因虛復感。此新舊相踵。三也。凡遇此當詳辨。而因微甚以再汗也。取汗之法。當取於自然。不宜急暴。但服以湯劑。蓋令溫暖。使得津津微汗。令稍久之。則手足俱周。遍身通達。邪無不散矣。若一時逼之。如淋如洗。則急遽間。衛氣已達。而營氣未周。反有不到之處。且恐大傷元氣。非良法之。
【綱】仲景曰。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目】柯琴曰。此陽氣太重。標本俱病者。然病自外來者。當先審表熱之重輕。以治其表。繼攻其里之結血。此以尚未可攻。知其為未下症。(讀書之法)
不可汗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目】朱肱曰。春不可大發汗。以陽氣尚弱。不可急奪。使陰氣勝。於時天寒初解。營衛腠理俱緩。可用小柴胡湯之類治之。冬不可汗者。以陽氣伏藏。不可妄擾。不論傷寒中風。以輕藥解利之。傷寒無汗者。只與桂枝麻黃合半湯。傷風有汗。只與柴胡桂枝湯。或得少汗而解。或無汗而解。勢甚者不拘。此夏月天氣大熱。玄府開。脈洪大。宜正發汗。但不可用麻黃桂枝熱性藥。須麻黃桂枝湯加黃芩、石膏、知母、升麻也。夏月有麻桂症。不加黃芩輩。轉助熱氣。便發斑黃也。白虎湯雖可用。然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表藥耳。白虎未能驅逐表解。況夏月陰氣在內。或患熱病。氣虛人妄投白虎。往往有成結胸者。以白虎性寒。非治傷寒藥也。其人當汗而衄血下血者。不可表也。桂枝湯。壞病者。不可表也。知犯何逆。臨症治之。婦人經水適來。不可表也。表則鬱冒不知人。此為表裡俱虛。故令鬱冒也。風溫者。不可表也。葳蕤湯。濕溫者。不可表也。蒼朮白虎湯。虛煩者。不可表也。竹葉湯。以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故知非傷寒。不可汗也。頭不疼。脈不緊。故知里不實。不可下也。病人腹間左右上下。有築然動氣者。不可汗也。方治。詳在動氣本條。以此見古人慎用表藥也。
張云岐曰。太陽症。非頭疼項強。不可發汗。非身熱惡寒。不可發汗。非脈浮。不可發汗。
【綱】仲景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目】李中梓曰。無表症。不可汗。脈沉。不可汗。尺脈遲。不可汗。脈微弱。雖惡寒。不可汗。汗家。不可重汗。太陽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心下痞。不可汗。脈弦細。頭痛而熱。屬少陽。不可汗。
【綱】仲景曰。瘡家身雖疼。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目】汪昂曰。瘡家雖傷寒身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痙。表虛熱聚。故生瘡。汗之則表愈虛。熱愈甚而生風。故變痙也。衄家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陰陽俱虛也。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亡耗津液。反增客熱也。尺脈遲。不可發汗。以營弱血少故也。脈沉遲為在裡。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表虛里實。必譫語也。咽燥喉干。不可發汗。津液不足也。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四肢厥冷。肺腎虛寒也。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汗出必脹滿。走津液而胃虛也。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汗者心之液。心亡血液故亂也。
【綱】仲景曰。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使汗出愈。
【目】閔芝慶曰。可汗者。脈症全在表也。若太早太過。津液竭而變生焉。有不可汗者。諸虛百損。咽乾口燥咽痛。瘡瘍淋瀝。經水適至。諸失血。吐沫咳嗽。壞病。脈遲微澀。或厥而脈緊。俱宜和解。不宜汗。若強發之。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而死。
鰲按。本條曰裡虛。只重在裡。表裡實。表字帶言耳。蓋表者。身也。里者。心也。表裡字。即頂上身重心悸身心二字言。若心悸由於水氣者。亦須發汗。但曰尺脈微。則明言心液虛矣。如何與悸由水氣者同用汗法。
【綱】仲景曰。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目】鰲按。此與上條。單論脈法本當發汗者。然上以尺中微為裡虛。而不可汗。此以尺中遲為營氣不足。亦不可汗。蓋此二者。雖發其汗。而一則心液虛。一則營氣虛。俱不能作汗。徒使正氣益耗耳。
【綱】仲景曰。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目】張介賓曰。脈有忌汗者。如論曰。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吐下。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為無陽。不可發汗。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里。不可汗。汗亡津液。必大便難而譫語。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以亡陽故。尺脈弱而無力。切不可汗下。尺中遲。不可汗。以榮氣不足血少故。按以上忌汗諸脈。可見仲景大意。故凡治傷寒。但見脈息微弱。及沉細無力者。皆不可任意發汗。然欲去外邪。又非汗不可。而仲景云。脈微弱者。不可發汗。夫脈弱非陽。既不可用寒涼。而寒邪在表。又不可用攻下。然則舍汗又將何法以治此表邪乎。不知溫中即所以散寒。強主即可以逐寇。此仲景之意。豈不盡露於言表乎。且凡病外感而脈見微弱者。其汗最不易出。其邪最不易解。何也。以元氣不能托送。即發亦無汗。邪不能解。則愈發愈虛。而危亡立至。夫汗即血。由於營也。營本乎氣。由乎中也。未有中氣虛而營能盛者。未有營氣虛而汗能達者。脈即營之外候。脈既微弱。元氣可知。元氣愈虛。邪愈不解。所以陽症最嫌陰脈也。凡治表邪之法。如果邪實無汗。則發散為宜。有汗而熱不除。則和解為宜。元虛而邪不能退。則急培其根本。以待其自解自汗。此逐邪三昧。萬全之法也。若但見其外。不見其內。不論症之陰陽。脈之虛實。但知寒涼可以退熱。但知發散可以解表。不知元陽一敗。危立至矣。凡發汗太過。一時將致亡陽。或身寒而慄。或氣脫昏沉。惟煎獨參湯飲之。甚者或以四味回陽湯。庶可保全。又有邪本不盛。或挾虛年衰感邪等症。醫不能察。但知表症宜解。而發散太過。或誤散無效。或屢散不已。遂被其害者有之。或邪氣雖去。竟至胃氣大傷。不能飲食。漸至羸憊不振者有之。皆過汗之戒也。
柯琴曰。脈微而無和緩之意。此太陰虛矣。但惡寒而不惡熱。是二陽虛矣。陰陽俱虛。當調其陰陽。
【綱】仲景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無汗而喘。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無汗而喘。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目】李時珍曰。仲景每於汗下後表不解者。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黃。此則內外皆熱而不惡寒。必其用麻黃湯後。寒解而熱反甚。與發汗解半日許復煩。下後而微喘者。不同。發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陽氣重也。若與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下咽即斃。此湯使溫解之方。轉為涼散之劑也。
【綱】仲景曰。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目】危亦林曰。酒客不喜甘。平日蓄有濕熱也。病雖中風。應與桂枝。以不喜甘而不與。正以善桂枝湯之用也。言外當知有葛根芩連之法。
鰲按。危氏補出葛根芩連之法。若魏伯鄉柯韻伯輩俱宗之。凡遇酒客病。使人知所以用藥。
自利
【綱】仲景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成無己曰。三者皆為合病下利。一者發表。一者攻裡。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蓋以六經言。太陽陽明為表。少陽太陰為半表裡。少陰厥陰為里。今太陽陽明合病。為在表者也。雖曰下利。必發散經中邪氣而後已。故以葛根湯汗之。太陽少陽合病。為半表裡。雖曰下利。必和解表裡之邪而後已。故以黃芩湯散之。陽明與少陽合病。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雖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後已。故以承氣湯下之。是三者所以有異也。雜病自利。多責為虛。傷寒下利。有由協熱者。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遂利。皆是協熱而利之故也。
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耶。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為有熱。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症悉具。此為有寒。惡寒脈微。自利清穀。此為有寒。熱後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皆可理其寒熱也。凡腹中痛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涼脈小為順。身熱脈大為逆。少陰病。脈緊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為欲解。下利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是知下利脈大為逆。脈小為順也。自利宜若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輩。皆溫臟止利之劑。其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邪。皆溫劑不能止之。必攻泄之。或分利之。而後已。經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復不止。當利小便。是利在下焦而聚利者也。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與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脈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譫語。或瘥後至年月日復發。此數者。皆腸有積結而須攻泄者也。內經注曰。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伏結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止。大熱凝內。久利泄溏。愈而復發。綿歷歲年。以熱下之。寒去利止。謂之通因通用。
喻昌曰。下利不下利。可以辨主風主寒之不同。他條。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蓋主風者。風為陽。風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此條主寒。寒為陰。陰性下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穀而下奔。然上逆則必加半夏入葛根湯。滌飲止嘔。若下利。則但用葛根以解兩經之邪。不治而利自止。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表症為多。陽明少陽合病下利。里症為多。太陽少陽合病下利。半表半裡之症為多。故用黃芩甘草芍藥大棗為和法。
按太陽陽明合病。陽明少陽合病。俱半兼陽明。所以胃中之水穀不安而必自下利。其不下利者。亦必水飲上越而嘔。與少陽一經之症乾嘔者大不同。然或利或嘔。胃中之真氣與津液俱傷。急須散邪。所以安其胃。更慮少陽勝而陽明負。即當急下救陽明。其取用大承氣湯正迅掃外邪。而承領元氣之義也。設稍牽泥。則脈之滑數。必變為遲軟。下之無及矣。
魏荔彤曰。太陽陽明有合病。俱屬二經之表。同感外邪。然又有太陽少陽二經合病。則三陽首尾。同感陽明。豈能絕類離群。獨不病乎。是太少二陽之合病。即三陽俱感之合病矣。或問三陽同病為溫症。子何混入傷寒合病內。不知溫症之三陽俱病。乃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蘊蓄已久之邪也。傷寒之合病。三陽同感。即時俱病。倏忽不時之邪也。其受病之源有不同者如此。既為三陽同感。雖名為太少合病。其實陽明獨受其邪。其少陽邪多者。則下利。風木克胃土也。其太陽邪多者。則嘔。表陽鬱熱而陽明氣逆也。下利者。與以黃芩湯。以苦泄少陽之邪。而陽明之邪得下行。嘔者。加半夏生薑。以辛散太陽之邪。而陽明之邪不上逆。此黃芩即治挾熱利之餘法。此半夏生薑。即治結胸之餘法。變而用之。不過使邪或自上越。或自下泄之意耳。此又見病專受於陽明。而治之仍從太少。蓋陽明無所復傳之邪。仍自太少宣泄。別無出路。與少陽陽明篇。及少陽篇所言無二也。
太少二陽合病。病必連及陽明。固已。如其人太陽病全罷。獨陽明少陽合病。則又當另為審辨。而後可出治無誤。或問。太陽罷而陽明少陽病。非所謂少陽陽明乎。何為另名為合病。曰。少陽陽明。乃自太陽已傳陽明。自陽明又欲傳少陽。故名曰少陽陽明。今本三陽同時俱感。而太陽表邪已罷。陽明少陽專受其患。所以另名曰陽明少陽合病。未可即謂少陽陽明也。或又問。太陽表邪已罷。非傳經乎。曰。太陽表邪已罷。自是傳經。而此合病。原系三陽同時受邪。即太陽已罷。為傳經入里。與太陽遞傳者。理同而名異。況陽明少陽二經。亦尚各有表邪未解。非同於太陽獨受邪者。表邪已罷。傳入陽明少陽皆屬裡症也。表裡之間。迥乎不同者如此。知之則陽陰少陽合病之下利。為陽明合少陽在經。表邪作祟。二經同受邪。已見木動剋土。腸胃虛風鼓煽作利之義。非同陽明傳經。腑里藏邪。作利明矣。是當診以諦之。
按乾剛至健之氣。運於地外。而貫於地中。所以統天地而資始生者。故胃中之燥金。即乾金之貫於坤土中者也。所以生化乎萬物者也。陽明燥金司秋令。萬物悅於兌。戰於乾。二金之氣。漸次生水。為貞下起元。可以知人胃中之金氣矣。
【綱】仲景曰。下利。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目】蘇頌曰。下利雖有表症。又不可發汗。以下利為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也。
張介賓曰。凡雜症下利。多積於寒。傷寒下利。有寒有熱。蓋熱邪傳裡。則亦有下利之症。但寒利最多。熱利則僅見耳。治者當辨寒熱。若誤用之。則為害最大。凡傷寒下利。由熱邪者。必有煩躁大熱。酷欲冷水等症。亦必有洪滑強盛數實等脈。如果表裡俱熱。方可作火症論。若脈雖數而無力。雖外熱而不惡熱。內雖渴而不喜冷。此其內本不熱。而病為下利者。悉屬虛寒。宜四逆湯、理中湯、溫胃飲、胃關煎、五苓散之類。或表裡寒邪俱盛。則當以麻桂飲相兼用之為最要。若以寒利作熱利。妄用寒涼。再損胃氣。必死。表裡俱病而下利者。雖有表症。所急在裡。蓋里有不實。則表邪愈陷。即欲表之。而中氣無力。亦不能散。故凡見下利中虛者。速溫其里。裡實氣強。則表自解。溫中可以散寒也。脈數。又欲飲水。是誠熱矣。然寒邪在表。脈無不數。數而有力者為陽症。數而無力者為陰症矣。瀉利亡津液。無有不渴。但渴欲飲水。愈多愈快者為陽症。口雖欲水。而腹不欲咽。即非陽症矣。此外如渴欲茶湯者。瀉、渴之當然也。不得悉為熱症。凡傷寒表邪未解。脈實滑數。喜冷氣壯。內外俱熱而下利者。宜柴苓煎主之。凡傷寒下利者。本非陽明熱邪。不當譫語。今譫語。故知有燥屎當去也。又若少陰下利。心下痛。或硬。必有所積。故亦當下。
凡利家身涼脈小者為順。身熱脈大者為逆。此以外無表症。而病之在臟者言也。大抵下利一症。惟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惟此為甚。金匱曰。六脈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臟氣既脫。不能治也。
陳士鐸曰。傷寒發熱六七日。不下利。忽變為下利。已是危症。若又汗不止。是亡陽也。有陰無陽。死症。急以人參三兩。北味一錢。救之可生。若不得參。另用白朮、黃耆各三兩。當歸一兩。白芍五錢。北味一錢。此方補氣補血。以救陽氣之外越。陽回則汗止。汗止則利亦止也。
【綱】仲景曰。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視譫語。下利者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脈不還者死。少陰病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目】成無己曰。大抵下利。脫氣至急。其或邪盛正虛。邪擁正氣下脫。多下利而死。
陳士鐸曰。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何也。蓋下多亡陰。宜脈之虛弱矣。今不虛而反實。現假實之象也。(須認清)則是正氣耗絕。為邪氣所障。則正氣消。故必死。救之必仍補其虛。不必論脈之實與不實也。用還真湯。人參、白芍各一兩。茯苓二兩。此方參固元陽。苓止脫瀉。芍生真陰。陰生而陽長。利止而脫固。則正強而邪自敗矣。假象變為真虛。則死症變為真生矣。
【綱】仲景曰。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滑苔者。難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目】鰲按。上條。病俱重在關脈。一曰沉。雖沉而實大。是寒水留結於胸脅之間者。一曰沉緊。是結在臟而不在腑者。故見症各不同。前賢謂能食而利。亦謂之結。結在無形之氣。五臟不通。故曰臟結是也。下條。服湯藥而利不止。是病猶在胃。以他藥下而利不止。則病在大腸矣。石脂餘糧湯。所以固脫。利小便。所以分消其濕。此又理下焦之二法也。
協熱利
【綱】仲景曰。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必作協熱利。太陽病。外症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理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太陽病。桂枝症。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仲景言表症未除而誤下之。因致外熱未退。內復作利。故云協熱下利。此一熱字。乃言表熱也。非言內熱也。夫協者協同之協。非挾藏之挾。即表裡俱病之謂。故治此者。止有桂枝人參湯一方。其又顯然可見。即如成無己曰。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利。是亦以表邪為言也。奈何後學不明。止因協熱二字。但見作利者。無論表裡虛實。即認為內熱。便云協熱下利。且近有不必誤下。而妄用芩連治表熱者。表症得寒。熱愈不退。力致下利。或脾素弱。逢寒即泄者。皆是此症。既見下利。蓋云協熱。其謬甚矣。獨不觀仲景桂枝人參湯。豈治內熱之劑乎。寒熱倒施。殺人多矣。
柯琴曰。首條。論協熱之因。二條。明下利之治。桂枝人參湯。雙解表裡也。三條。利遂不止。所謂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蓋微熱在表。大熱入里者。故與首條脈弱而協熱下利不同。
【綱】仲景曰。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解。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目】王肯堂曰。協熱利。熱病也。
小便自利小便數
【綱】仲景曰。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症也。抵當湯。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目】成無己曰。小便自利。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有熱而利者。有寒而利者。六經俱有之症。難以概治。宜隨所犯而施藥可也。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火劫。汗後。發黃。欲衄。小便難。頭汗出。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作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若其人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朮湯。
【目】陶華曰。小便自利者。為津液滲漏。大便必硬。宜以藥微下之。其陽明自汗者。復發其汗。津液內竭。屎雖硬。尤不可攻。縱大便難。蜜煎導之。太陰當發黃。其小便利。則濕熱內泄。不能發黃。惟血症則腹急而如狂。腎與膀胱虛。不能約制水液。二者皆小便自利。若腎與膀胱虛而挾熱。熱則水道澀。小便不快。故澀淋而數起也。若自汗而小便數。雖有表症。不可用桂枝。以其亡走津液也。若誤服之。以甘草乾薑湯為治可也。若太陽病。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心下悸。茯苓桂枝甘草湯。脈浮自汗。小便數。胃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綱】仲景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目】柯琴曰。小便數者。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太陽陽明二經既虛。致受於客熱。熱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診其趺陽脈數。胃中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硬。小便即數也。
鰲按。小便數。或在表。或在裡。惟三陽有之。三陰則無此症也。
小便不利小便難
【綱】仲景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至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目】蘇頌曰。小便不利有數種。有因被下者。津液耗於內也。有因汗者。津液亡於外也。有因發黃與痞及熱病者。熱鬱所致。風濕相搏。與夫陽明中風。其小便不利。寒邪所乘。其小便難者。亦多由汗下而然。宜詳辨之。
鰲按。濕鬱發熱。能下行則便利。即內亦解。若小便不利。則濕熱內蒸於臟腑者。因黃色外見於皮膚。而發黃矣。
【綱】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目】陶華曰。小便不利者。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此小便所以不通也。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有所滲泄也。若飲水過多。下焦蓄熱。或中濕發黃。水飲停留。皆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胃汁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設或小便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為陽脫關格之疾矣。
鰲按。水氣留而不行。故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故少腹滿。此條言小便不利。正欲明少腹滿之故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陽病。飲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目】柯琴曰。發汗後。脈仍浮。而微熱猶在表。未盡除也。雖不煩而渴特甚。飲多即消。小便不利。水氣未散也。便利便少。雙頂飲水多。火用不宣。致水停心下而悸。水用不宣。致水結膀胱而裡急也。
【綱】仲景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目】鰲按。與瀉心湯而痞仍不解。小便仍不利。心下之水氣。停結甚矣。
【綱】仲景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結症也。抵當湯主之。
【目】吳綬曰。凡傷寒小便不利。當分六經治之。固已。若陰虛火動。小便赤澀不利者。加知、柏、木通、生地。凡內熱盛。大便不通。小便赤澀不利者。八正散治之。凡不渴。小便不利者。熱在血分也。宜知、柏、生地之類。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而能出也。若汗多者。津液外泄。小便因少。不可利之。恐重亡津液。待汗止。小便自行。又小便自利。亦不可妄利之。恐引熱入膀胱。則變蓄血。又為害也。
【綱】仲景曰。風濕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目】鰲按。下則大便利。故小便反不利。何者。以肺家之化源不清。胃家之關門不啟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目】朱肱曰。傷寒發汗後。汗出多。亡津液。胃中干。故小便不利。醫見不利。往往利之。誤矣。傷寒有不利者。行之。取其滲泄也。有渴而停飲者。有躁而煩渴。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其表裡得見。煩躁口燥。欲飲水。水入即吐。病名水逆。及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欲飲水者。有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並宜五苓散。
問。小便難。何也。曰。陰虛故也。陰虛者。陽必湊之。為陽所湊也。故小便黃者。中有熱也。宜滑石、瞿麥輩瀉之。
趙嗣真曰。傷寒小便難。仲景論有發汗漏不止。桂枝加附子湯者。有陽明中風。或脈浮弦大而潮熱噦者。或脈浮而緊。誤下而成腹滿者。又有陽明脈浮遲。飽則微煩頭眩者。活人問中。當以傳經邪熱。與漏風亡陽。分作兩條。其桂枝加附子湯。乃亡陽經虛所致。豈得均謂之陰虛陽湊。為有熱耶。要當以陽明小柴胡症。及誤下症。谷疸症。次於陽湊傳邪之下。卻別出一條云。外有汗多亡陽。津液不足。亦有小便難者。還以桂枝加附子症屬之。若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則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身黃。陽盛陰虛。欲衄。小便難也。若少陰以火劫汗者。則咳而下利。譫語。小便難也。若下後小便難有二。一、脈浮遲弱。惡風寒。下之者。則脅滿身黃項強。小便難。一、陽明胃實。發熱惡寒。脈浮緊。下之者。則腹滿。小便難。
遺溺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譫語遺尿。自汗者。不可汗。不可下。宜少與白虎湯。風溫病。脈浮。自汗出。體重多眠。若下之。則小便不利。直視失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營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目】楊士瀛曰。膀胱瀦水。下焦不攝。則亦遺溺。經云。邪中下焦。陰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合用四逆湯。下焦蓄血。小腹結急。小便自利不禁。輕者。桃仁承氣湯。重者。抵當湯。
【綱】仲景曰。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冷。太陽病。火熨其背。大汗出。譫語。十餘日。振慄下利。欲小便不利。反嘔而失溲者。此為欲解也。遺溲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
【目】吳綬曰。遺尿者。小便自出不知也。其熱盛神昏。遺尿者。為可治。若陰症下寒。逆冷。遺尿。脈沉微者。難治。宜附子湯加乾薑、益智以溫其下。若厥陰囊縮。逆冷。脈微。遺尿者。四逆加吳萸湯溫之。陽不回者死。凡傷寒汗下後。熱不解。陰虛火動而遺尿者。人參三白湯加知、柏。或補中益氣湯加知、柏、麥冬、生地、五味之類。若狂言直視。譫語遺尿。此為腎絕。內經言。膀胱不利為癃。不約則遺溺。又曰。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言腎與膀胱為表裡。腎虛。則膀胱之氣不約。故遺尿也。要在滋補膀胱之氣。東垣謂溲便遺失。為肺金虛。又當補肺氣也。大抵肺虛腎虛熱甚者。皆可治。惟腎絕遺尿。則不可治。此下焦氣絕。不歸其部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