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直視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譫語直視。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成無己曰。此皆邪氣盛而正氣脫也。其或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者。是非直視也。此為內實也。可用大承氣大柴胡下之。直視為不治之疾。目中不了了。為可治之候。二者形症相近。宜熟審之。
陳士鐸曰。傷寒陽明症中。有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之文。此必諸症一齊同見。苟有一症未兼。尚不直視。倘三症皆見。必死症矣。雖然直視譫語。多由胃火之盛。自焚其心。而腎水不能來濟。火愈盛而無制。喘滿者。火炎而氣欲上脫。下利者。火降而氣欲下脫也。此猶屬欲脫未脫之危症。治之得法。猶可望生。急以援脫散救之。人參、麥冬、白芍各一兩。石膏五錢。竹茹三錢。水煎服。此方用人參以救脫。石膏平火。麥冬平喘。白芍止利。竹茹清心。自然氣不絕而可救。真奇方也。
嘔
【綱】仲景曰。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黃芩生薑半夏湯。
【目】朱肱曰。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之經。足陽明之氣本不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和浹。濈然汗出而解。大抵嘔症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尤相當耳。與小柴明。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可小柴胡加芒硝也。若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與大柴明。大便秘。方加大黃。
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有枳實。去穢壓虛氣。須是去大黃。如本條之症。宜用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
戴原禮曰。陽明病。雖顯然有可下症者。兼嘔多猶屬上焦。未可遽下。宜小柴胡湯。若獨見太陽症。或吐瀉者。恐膈間有痰飲停滯。且以二陳湯定之。候嘔吐定。徐進解藥。若先嘔卻渴者。豬苓湯。先渴卻嘔者。治膈間之水。小半夏茯苓湯。嘔而吐涎沫者。吳茱萸湯。太陰厥陰。間有嘔吐。太陰。理中湯。厥陰。四逆湯。並加生薑。以上陰症。乃陰中之陰。宜用熱劑。陽入陰者。能為利而不為嘔。嘔屬上而近於外也。陽之所入者深。故利也。
又有陽症新瘥而嘔。別無所因。此餘熱在胃脘也。宜竹葉石膏湯。或橘皮竹茹湯。
大抵得之太陽而嘔者。必是合病。乃病漸入內。非正太陽也。蓋太陽見嘔。非合陽明。則合少陽。其嘔為熱。忌用暖劑。
有人初病。其太陽症而嘔。一家少長相似。與養胃湯俱立效。此時行之氣適然。是為傷寒雜病。又非可以正經傷寒以律之也。
李中梓曰。嘔多。水氣在上焦也。雖有胃實症。只宜小柴胡以通液。誤攻。必至利不止。
【綱】仲景曰。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目】王肯堂曰。宜大柴胡湯。
陶華曰。嘔者。聲物俱有而旋出。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較其輕重。則嘔甚於吐。大都表邪傳裡。裡氣上逆。故嘔吐而水穀不下。其有胃熱。脈弦數。口苦煩渴而嘔吐者。有胃寒。脈弦遲。逆冷不食。小便利而嘔吐者。有水氣。在膈間。怔忡。先渴而後嘔者。有膿血。喉中腥氣。奔逆上衝。不從治之。嘔膿血儘自愈者。是四者不可不辨。
鰲按。此條之嘔。即在不能食。可知其胃家素實。與乾嘔不同也。
【綱】仲景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目】朱肱曰。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薑。孫真人云。生薑是嘔家聖藥。仲景治嘔皆用之。金匱治諸嘔吐。谷不下者。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用。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嘔而發渴者。豬苓湯。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茯苓湯。若少陰症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傷寒瘥後嘔。有餘熱在胃脘。竹葉湯加生薑。若病人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
柯琴曰。虛煩是陽明壞病。若少氣。若嘔。又從虛煩中想出。煩必傷氣。加甘草以益氣。虛熱相搏必欲嘔。加生薑以散邪。
【綱】仲景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目】魏荔彤曰。脅下硬滿。較他條胸脅滿不去。少甚矣。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是陽明病胃已成實。而邪復轉傳少陽也。此諸症中。惟不大便為正陽陽明。其餘盡少陽陽明所應有之病。但俱屬欲轉少陽而未全成少陽也。與以小柴胡湯。仍以和解為用。使正陽之邪。由少陽而出。胃不成實。陽明得罷耳。
二三日。寒邪在陽明少久。方能變熱。乃同陽邪逆沖而嘔而咳。然終無陽邪之烈。所以咳而不咽痛。又帶有陰邪之滯膩。所以嘔也。
吐
【綱】仲景曰。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急數者。為傳也。
【目】龐安常曰。頗欲吐。就受寒之一日已見。是將來嘔逆之機。已伏於此。
【綱】仲景曰。少陰症。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目】韓祗和曰。此本少陰腎臟之病。但曰脈弦。弦猶帶少陽之象。曰胸中實。胸中者陽明之分。況實則必有宿滯。故不盡從少陰溫治之法。亦不可從陽明攻下之法。而用吐法也。
朱肱曰。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者。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朮加生薑。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若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
噦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弦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症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目】朱肱曰。傷寒咳逆。此症極惡。仲景經中不載。孫真人云。咳逆尋遍方論。無此名稱。窮其狀。咳逆者。噦逆之名。蓋古人以咳逆為噦耳。大抵咳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啘者。今人所謂乾嘔是也。扁鵲中藏經。治傷寒咳逆。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甘草、良薑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吃。極效。
三因有竹茹湯等方。亦有丁香散。竹茹湯、治陽症也。本事方治傷寒後咳逆。豆蔻湯。治陰症。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若陽症不可用。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後吃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蓋陰陽二氣相搏也。
成無己曰。䭇則但胸喉間氣塞滯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噦則吃吃有聲。二者相近。皆胃之疾。但有輕重耳。虛寒相搏。及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先搏。其人即䭇。言胃氣虛弱也。傷寒大吐下後。極虛。復發汗出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即是觀之。皆胃疾可知矣。然䭇為水寒相搏。宜小青龍去麻黃加附子。噦則熱氣壅鬱。氣不得通而成。輕者。但和解。如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是也。重者。必攻下。如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是也。傷寒有此。病已極矣。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也。
鰲按。時時噦。內不解也。至腹部滿加噦。比時時噦更加甚矣。
【綱】仲景曰。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必噦。
【目】成無己曰。觀此。噦為胃疾可知矣。大抵妄下後。胃則虛。氣因逆。所以成噦。
魏荔彤曰。陽明病至不能食。即有手足濈然汗出等症之假熱。便不可誤為胃實之熱而攻之。致胃陽愈陷而脫。寒邪愈盛而沖。蓋必作噦症。穀氣將絕也。仲師再明為胃中虛冷之故。以其人本屬胃冷而虛。並非胃熱之實。欲醫於能食不能食。辨胃之寒熱也。且胃中之虛冷。不惟決於能食不能食。且決於能飲不能飲。若胃中真實虛冷。固不能食矣。且飲水必噦可與以陰寒攻破之劑乎。此雖有表症。且不治表而治里。雖有陽明假熱之症。寧容不治真寒而治假熱乎。所宜明辨而慎出之者也。
【綱】仲景曰。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以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目】成無己曰。胃虛得水。虛寒相搏。故噦也。吳茱萸湯、理中湯。活人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羌活附子湯。
陶華曰。噦者。即乾嘔之甚者也。其聲濁惡而長。亦是有聲而無物。病至於噦。則難治。蓋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或復飲水。水寒相搏。虛逆而成。又有熱氣壅鬱。上下氣不通而噦者。輕則和解疏利。甚則溫散。若不尿腹滿而噦。與咳逆脈散無倫者。雖神醫不能措手矣。
【綱】仲景曰。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目】王肯堂曰。仲景無方。活人。前部宜豬苓湯。後部宜調胃承氣湯。
鰲按。前數條。由胃冷之故。此條。由胃熱之故。
乾嘔
【綱】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
【目】朱肱曰。問有乾嘔者何也。答曰。大凡嘔者。飲食不下。乾嘔者。今人所謂啘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熱。故使乾嘔。宜官局桔梗湯最佳。仲景治汗自出乾嘔者。桂枝症也。身涼汗出。兩脅痛。乾嘔者。十棗湯也。少陰不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少陰下利。裡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者。通脈四逆湯也。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也。
張元素曰。或問小青龍與小柴胡症。皆嘔而發汗。表裡之症。大概彷彿。何故二方用藥之不同。曰。傷寒表不解。裡熱未甚。不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之。以腹中熱尚少而不能消水。停飲蓄積故作諸症。然水寒作病。非溫熱不能解。故用小青龍。發汗散水。原其理初無里症。因水寒以致然也。夫小柴胡症。系傷寒發熱。熱邪傳入。在於半表半裡之間。熱氣內攻。故生諸症。緣二症雖曰表裡俱病。其中寒熱不同。故用藥有薑、桂、柴、苓之不同也。
陶華曰。乾嘔者。空嘔而無物出者也。大抵熱在胃脘。與穀氣並熱。熱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症。太陽汗出乾嘔。桂枝湯。主自汗也。少陰下利乾嘔。姜附湯。主下利也。厥陰吐沫乾嘔。吳萸湯。主涎沫也。邪去則吐自止矣。至如水氣二症。又當以表裡別之。傷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者。小青龍湯主之。不發熱但惡寒。咳而利。乾嘔者。亦水氣也。十棗湯下之。
欲吐
【綱】仲景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口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其時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目】朱肱曰。吐有冷熱二症。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傷寒有表症。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水逆。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也。宜五苓散。發汗後。水漿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
柯琴曰。過經十餘日。病不在太陽矣。仍曰太陽病者。此太陽壞病也。心下者。胃口也。心下溫溫欲吐者。胃口有遺熱而胃氣不和也。故用本湯微和之。
咳逆
【綱】仲景曰。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死。
【目】張元素曰。咳逆者。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陰不內也。便秘者。大承氣湯。便軟者。瀉心湯。
王好古曰。傷寒咳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原因失下生。咳逆喉中陰不內。便軟惟宜用瀉心。便硬尤宜大承氣。二藥神攻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劑。
少陰咳逆者。此失下也。陰消將盡。陽逆上行。使陰不內也。然陰既盡。陽亦將盡也。故為陽極脈微將盡者。宜瀉心湯。如不用瀉心。涼膈散去硝黃。清肺散亦可。若脈左浮右沉。實非表也。里極則反出於表也。何以然。咳逆舌強右脈實者。知少陰里也。飲水過多。心下痞而咳逆者。五苓散主之。別無惡候是也。惡候生。或兼以舌攣。語言不正。而反昏冒與咽痛者。少陰也。速下之。宜大承氣也。何以脈浮為表。脈浮之實大。沉之損小。是為表也。浮之實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邪入已深矣。內熱當沉。反浮。陽極復之表也。
王肯堂曰。陰症者。內已伏陰。陰氣太甚。腎水擅權。肝氣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遊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於胸中。亦欲盡也。故令人發熱。大渴引飲。病人獨覺熱。他人按執之。身體肌肉骨髓血脈俱寒。此火即無根之火也。故用丁香、乾薑之類。熱藥溫胃。其火自下。
吳綬曰。咳逆者。氣上逆而為吃忒也。方書或以為咳嗽者非。本條言死。謂其形損也。吃忒。有因胃實失下者。其氣皆從胃至胸嗌之間而為吃忒。易老治法。失下胃熱內實。便硬者。承氣湯。便軟者。瀉心湯。胃虛有熱。橘皮竹茹湯。有痰飲。半夏生薑湯。或茯苓半夏湯。若胃冷。橘皮乾薑湯。加味理中湯。要略云。其氣自臍下直衝於胸嗌間吃忒者。此陰症也。其病不在胃也。且病下虛。內以伏陰。或誤用寒涼。遂致冷極於下。迫其相火上衝。萃集胸中。以為吃忒。亦欲盡也。若不識此。為水極似火。誤用涼藥。下咽立敗矣。凡治。須用羌活附子散、加味附子湯。急溫其下。真陽一回。火降而吃忒自止也。如冷極吃忒不止者。或兼以硫黃乳香散齅法。或灸期門中脘關元氣海。但要取手足溫暖。而脈生。陽回陰退則活矣。
陶華曰。咳逆者。俗名吃忒。才發聲於喉間則遽止。吃吃然連續連聲。然而短促不長。古人謂即噦者非也。噦與乾嘔相似。但其聲濁惡而長。皆有聲而無物。病至於噦則危矣。大抵䭇近於噦。䭇者。但胸間氣塞不得下通。噦則惡濁之聲達於外矣。經曰。陽脈浮則為氣䭇。又曰。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家責虛取實之過也。設若咳逆。脈散無倫。則難治。與傷寒咳而氣逆。固不同也。若將吃忒紊於噦與咳而氣逆。則誤人多矣。臨病必明辨焉。
喘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陽明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戴原禮曰。喘嗽有陰陽。太陽經有喘有嗽。少陽有嗽無喘。有喘。非少陽也。其見少陽症而嗽者。宜小柴胡湯。加五味六分。乾薑四分。陽明有喘無嗽。有嗽。非正陽明也。其陽明症喘有潮熱者。大承氣湯。陰症喘。惟少陰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真武湯去芍藥。加五味、乾薑各五分。細辛三分。此陰中之陰。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喘。四逆湯加五味、乾薑各五分。下利嘔渴。身煩不得眠而喘者。豬苓湯。此陰中之陽。諸陰喘促。最為危症。返陰丹主之。喘促四肢逆冷。小渴。與水反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者。喘死甚眾。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主之。
吳綬曰。凡表有寒發喘者。脈浮緊惡寒身疼無汗也。麻黃湯主之。若表有風發喘者。脈浮緩惡風自汗也。宜桂枝湯加厚朴、杏仁。
魏荔彤曰。首條。風寒兩傷之症也。風寒之氣。每相兼而中傷於人。在太陽有大青龍症。由太陽轉屬陽明亦然。故此條自為風寒兩傷之陽明也。二條。乃太陽陽明之症。入陽明未深。故用麻黃。仍令其邪自表出。不致歸於胃也。
【綱】仲景曰。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沉則為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目】成無己曰。邪氣入內之時。得脈沉而喘滿。里症具也。則當下之。反發汗。令津液越出。胃中乾燥。致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目】吳綬曰。凡陽明內實。不大便。腹滿短氣。發潮熱而喘者。大柴胡加厚朴杏仁湯。或小承氣湯也。凡陰症厥逆。脈沉細而微。氣促而喘。無汗者。四逆湯加五味、杏仁也。凡虛人脈伏。手足逆冷而喘者。五味子湯也。風暴冒風寒。脈浮無汗而喘。宜蘇沉九寶湯也。凡熱盛有痰。脈弦數而喘。不可汗。不可下。小柴胡加知母、貝母、栝蔞仁。胸滿者。加枳殼、桔梗。心下滿者。加枳實、黃連。舌燥飲水而喘者。加知母、石膏。古人云。諸喘為惡。故非輕也。華佗曰。盛則為喘。蓋非肺氣盛也。乃肺中之邪火盛也。所以瀉白者。瀉肺中之火也。非瀉肺也。又瀉心湯。乃瀉心下之痞滿者也。衛生寶鑑曰。凡看文字。有餘當認作不足者。蓋受病為不足。病氣為有餘也。
渴
【綱】仲景曰。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複利其小便故也。
【目】張元素曰。其陽明汗多。此陽明病未解而渴。胃中津液乾燥。若與豬苓複利其小便。是為實實虛虛之弊。
朱肱曰。太陽症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陽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或曰。太陽渴。終不可與白虎湯耶。答曰。太陽症得汗後。脈洪大而渴。方可與之也。或曰。陽明渴。終不可與五苓散耶。答曰。陽明症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與之也。
趙嗣真曰。活人切戒太陽無汗而渴。不可與白虎。陽明汗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愚詳仲景論治渴藥。有不可與之戒有二。傷寒脈浮發熱無汗。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加人參湯。表不解。不可與。活人不雲表不解。但云無汗不可與。則誤矣。經云。陽明汗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湯。活人改作五苓散。蓋豬苓專滲泄。五苓兼汗利。安得而改之。經既云。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而太陽傷寒汗出而渴。復用五苓散者。蓋渴雖同。汗下之多寡則異。太陽屬表。未至汗多胃燥。故用五苓滲熱和表。非若陽明屬裡。汗之而胃即燥也。經又云。陽明發熱汗多。急下之。均是陽明。汗多。前症戒利小便。此症不戒利大便。何也。蓋渴者。邪氣散漫在經。未收斂入胃作實。此症不渴。則內已作實。外又發熱。恐熱邪內竭津液。故急下之。且豬苓五苓。又有可疑者。太陽病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陽明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脈症皆同。何故用藥之不同耶。然太陽邪在表。發汗不解。故用五苓和表行津液。陽明邪已入里。熱客下焦。故用豬苓滲瀉其熱。噫。白虎、豬苓、五苓等藥。若能症察於機微。治明於權變。則可與不可與。庶得仲景之妙。外有自利而渴條下注云。傷寒熱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惡燥。故渴而引飲。注用豬苓湯、白頭翁湯。又後下利問中。重出自利而渴條下。卻云。腎虛故引水自救。通用四逆白通豬苓等湯。一問以渴為熱。一問以渴為虛。冰炭不侔。何憑分別。又且分隸兩門。設使後人臨病。檢閱前後。兩不相同。疑誤豈小。今詳定少陰病。咳而下利嘔渴。心煩不得眠。及厥陰症。下利慾飲水。是皆傳經之邪熱。脈必沉細數。仲景故以滑石、黃連等清利之。其或少陰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是真入本經之陰邪也。脈必沉微。仲景故以附子、乾薑溫之。本問何不如此明示脈症。合為一門而明辨之。庶一見而兩得焉。清之溫之。隨其攸利。又何疑誤之有。
王肯堂曰。治宜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蔞、竹葉。渴有隨病治之之法。如渴而頭汗。小便不利。兼脅滿往來寒熱者。柴胡桂枝幹薑湯、茵陳蒿湯。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兼咳嗽噎喘。小青龍湯。又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俱宜去半夏加花粉。如夏月汗出惡寒。身熱足冷而渴者。為中暑。白虎加人參湯。及酒黃連。表解。不惡寒而渴者。白虎湯。渴而脅滿及往來寒熱。其症未經汗者。小柴胡去半夏倍人參加栝蔞湯。汗下後。渴者。柴胡桂枝幹薑湯。渴而心下硬痛。潮熱。不大便而結胸。大陷胸湯。但硬不痛為痞。與瀉心湯。不解。反渴而小便不利。五苓散。病在陽明應汗。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熱益煩。肉上粟起。意欲冷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五苓湯。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如渴欲飲水。若太陽發汗後。大汗出。煩躁不得眠者。及厥陰病。氣起衝心。心疼吐蛔者。少少與之飲。如得時氣病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之。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更與水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症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耳。忽大汗出。是為欲愈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目】吳綬曰。凡渴。當分六經而治。太陽經標熱在表。則不渴。若熱傳入膀胱之本。則煩渴。脈浮數。小便不利也。五苓散。切不可與白虎湯。陽明病。脈長。標熱。無汗而渴。葛根解肌湯。或六神通解散倍葛根以汗之。若陽熱傳於胃。中本熱。惡熱。濈濈汗出而渴。脈浮洪數者。人參白虎湯。五苓不中與也。若陽明本熱。蒸蒸而熱。潮熱煩渴。舌燥口乾。飲水。大便實者。大柴胡湯。或調胃承氣湯。若內未實。尚未可下。宜小柴胡增損與之。少陽脈弦數。口苦咽乾。發熱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太陰自利則不渴。惟少陰有口苦飲水小便色白者。此下有寒也。脈沉者附子湯。若身寒厥逆。脈滑而口渴者。此里有熱也。人參白虎湯。凡陰症煩躁口渴。不能用水。脈沉足冷者。四逆湯冷飲之。凡傷寒時氣等症。欲飲水者為欲愈。蓋得水則能和其胃氣。汗出而解。不與水則乾燥。無由作汗。遂致悶亂而死。凡與水。須察病人強弱。邪熱輕重。多少與之。寧不及。毋太過。其水須汲井中者為良。凡熱病熱甚。大便實者。以元明粉一二錢加入水中飲之最妙。凡中暑煩渴者。加辰砂天水散調水中飲之尤妙。如虛人煩渴不飲水。燈心煎湯浸水中與之。凡口渴者。細茶湯、白梅湯、綠豆湯皆可飲。梨藕西瓜皆可食。凡用冰。須以冷水洗去鹽沫方可。
戴原禮曰。有陽症不渴。陰症反渴者。有陽明不甚渴。太陰乃大渴者。不可不知。治渴一也。有堅腎水而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堅腎水。則用花粉之屬。利小便。則用二苓之類。蓋太陰以利小便為先。陽明以利小便為戒。少陽以半表裡。可下之。或大渴不止。小柴胡加花粉堅其腎水。腎水堅。自還滲入大腸。大便微通。熱去而渴解。若病在太陽。太陽為膀胱腎經。非利小便。則熱無從去。渴何由愈哉。外有非太陽症。煩躁發渴。此乃陰盛格陽。不當潤其渴。惟當治其陰。(鰲按。引飲曰燥。不引飲曰干。)
李梴曰。熱在表不渴。熱入里則渴。耗奪津液也。然有渴必有煩。腎主水。熱深則水竭而渴。肝木挾心火以生煩。故厥陰六七日。飲水多小便少者。謂之消渴。
漱水不欲咽
【綱】仲景曰。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目】朱肱曰。此必有頭疼身熱之症。若病人無表症。不惡寒熱。胸腹滿。唇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為有瘀血。必發狂也。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抵當湯。
王肯堂曰。此症屬陽明。凡內有熱者欲飲水。今欲水而不欲咽。是熱在經而里無熱也。陽明經氣血俱多。經中熱甚。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
張介賓曰。凡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熱在經而里無熱也。必將為衄。不可與涼藥。蓋飲水一症。本以內熱甚而陽毒甚者。最為相宜。若似乎止宜於實邪。不宜乎虛邪也。不知虛症亦有不同。如陽虛無火。其不宜水不待言也。其有陰虛火盛者。元氣既弱。精血又枯。多見舌裂唇焦。大渴喜冷。三焦如焚。二便秘結等症。使非藉水。何以濟急。故先宜以冰水解其標。而繼以甘溫培其本。水藥兼進。無不可也。其有內真寒。外假熱。陰盛格陽等症。察其元氣。則非用甘溫。必不足以挽回。察其喉舌。則些微辛熱。又不可以近口。有如是者。則但將甘溫大補之劑。或用獨參湯水浸極冷飲之。此以假冷之味。解上焦之假熱。而真溫之性。復下焦之真陽。是非用水而實亦用水之意。余用此活人多矣。妙甚。惟是假熱之症。症雖熱而脈則微。口雖渴而便不閉者。此而欲水。必不可與。若誤犯之。其敗泄元陽。為害不小。
喻昌曰。口中乾燥與渴異。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陽明氣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陽明之脈起於鼻。故知血得熱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魏荔彤曰。如陽明病。表熱汗自出。則胃燥。而開竅之口亦必燥。然但欲漱而不欲咽。此則胃中之血。隨熱上行。所以言必衄也。此雖為陽明熱盛之變。然血既溢而衄。則非亡津液。而胃陰絕可知。即衄後未可定其必解。而熱勢已泄。胃實自未必成矣。
【綱】仲景曰。無表症。不寒熱。胸腹滿。唇燥。口乾。漱水不咽。小便多。此為瘀血。必發狂。輕者桃仁承氣湯。重者抵當丸。
【目】楊士瀛曰。唇燥口乾。血症類有之。必欲取水不灌漱也。然漱水而不咽何哉。蓋渴者。易為飲。陽熱入里。胃中液干。患不與水耳。惟夫上焦瘀血。下焦蓄血。乘肺若燥。渴症獨無。是以漱而不欲咽也。漱水條例。惟血症有焉。
鼻燥口舌燥咽燥
【綱】仲景曰。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朱肱曰。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乾。
李杲曰。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症必顯在口。必口失穀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吐。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症也。外傷風寒。則其外症必顯在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其言壅塞。盛而有力。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傷食則惡食。
龐安常曰。鼻頭色青者。腹中痛。苦冷者死。微黑者水氣。黃色者小便難。白色者氣虛。赤色者肺熱。鮮明者有留飲也。鼻孔乾燥。燥者。陽明熱。必將衄血也。鼻孔乾燥。黑如煙煤。陽毒熱深也。鼻孔冷滑而黑。陰毒冷極也。鼻息鼾睡者。風濕也。鼻塞濁涕者。風熱也。鼻孔搧張為肺風。肺絕而不可以治也。(此龐氏察鼻法)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目】鰲按。此為陽明初病。屬在裡之表也。口為胃竅。咽為胃門。故不兼少陽。而有口苦咽乾之症。
【綱】仲景曰。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鰲按。此不言躁。但口渴心煩。陽邪將入里也。此雖有表裡症。其實表輕里甚。故用白虎湯也。
【綱】仲景曰。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陽明病。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熱聚於胃。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匱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黃者。又為熱之極也。黃帝針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以心為君主。黑為腎水克心火。邪熱已極。故知必死也。
張介賓曰。舌上黑苔生芒刺者。熱極深也。宜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之屬。酌宜下之。若苔色雖黑。滑而不澀者。便非實邪。亦非火症。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
柯琴曰。煩躁舌乾大渴。為陽明熱結不散也。故當救里以滋津液。二條白虎所治。皆陽明燥症。揭為陽明主方。信為有見。此為陽明自淺入深之症。前此口苦咽燥惡熱。熱雖在裡。尚未犯心。至憒憒怵惕懊憹。雖入心。尚未及胃。今燥渴引飲。則邪已入胃。然尚未燥硬。用本湯瀉胃火而扶元氣。全不涉吐汗下三法矣。
【綱】仲景曰。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柯琴曰。熱淫於內。胃火上炎。故口燥咽乾也。急下之。火歸於坎。津液自升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梔子豉湯主之。
【目】陶華曰。邪熱聚於胃腑。消耗津液。故口乾燥熱而渴也。蓋陽明氣血俱多。經中熱甚。有迫血妄行而作鼻衄。漱水不欲咽者。犀角地黃湯。無衄血表症。加之胸腹滿而如狂。則為蓄血在內。桃仁承氣湯。少陽口燥咽乾。小柴胡湯調之。
【綱】仲景曰。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柯琴曰。自利清水。疑其為寒矣。而利清水時。必心下痛。必口燥舌乾。是土燥火炎。脾氣不濡。胃氣反厚。水去而谷不去。故純青也。
舌苔
【綱】仲景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目】成無己曰。此條舌苔。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
舌者心之苗。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澀。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即無苔。邪傳裡。津液摶結。則舌上生苔也。
張云岐曰。舌上白苔。邪未入肝。屬半表半裡。以小柴胡和解之。若舌生黃。熱已入胃。調胃承氣湯。舌上黑苔。或生芒刺。是腎水克心火。急以大承氣下之。此熱已極也。
【綱】仲景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也。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氣初傳入里者也。
王履曰。胸中有寒者。謂寒氣初傳入里也。舌乃心苗。應南方。色本紅。邪在表。舌無苔。邪在裡。津液摶結。舌生苔而滑。熱漸深。舌苔燥而澀。熱聚胃。舌苔黃。承氣湯下之。熱極深。病極篤。舌苔黑。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水刑火也。
張介賓曰。邪在表。則無苔。及傳裡。則津液乾燥而舌苔生。若邪猶未深。在半表裡間。或邪客胸中者。其苔不黑不澀。止宜小柴胡和之。若陽邪傳裡。胃中有熱。則舌苔澀。宜梔子豉湯清之。若煩躁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大都舌上黃苔而焦色者。胃腑有邪熱也。或清之。或微下之。然必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若微渴而脈不實。便不堅。苔不幹燥芒刺者。不可下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氣客於胸中者也。
魏荔彤曰。此症既汗之不可。燒針之不可。若以為里症而當下。然熱未積深。胃未成實。若下之。胃中正氣空虛於中脘。客邪動衝於上焦。心中懊憹。陽為陰寒所陷。舌上生苔。熱為陰寒所迫。此誤治陽明之變。又其一也。蓋本條汗針下三者皆誤。惟其不明湧越之一法也。今其人雖表邪尚在。而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純是表邪變熱。壅逆上焦之象。邪在上。自應從上達之。以梔子豉湯主之。仍是太陽香豉治表。梔子泄熱之法。而陽明一治於五苓。再治於梔子豉。可見非拘拘專治陽明者。可愈陽明病也。
【綱】仲景曰。臟結。無陽症。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者也。及其邪傳為熱。則舌上之苔。不滑而澀也。
鰲按。臟結者。漸積凝結而為陰。五臟之陽盡已竭絕也。然舌苔雖滑。猶不至黃黑芒刺。故尚未可攻。
附錄相舌秘法
陳士鐸曰。傷寒病。凡見舌系白苔者。邪火未甚也。小柴胡解之。黃色者。心熱也。用黃連、山梔。黃而帶灰色者。胃熱也。石膏、知母。黃而帶紅者。小腸膀胱熱也。用山梔。若紅而白者。肺熱也。黃芩、蘇葉。黑而帶紅者。腎虛挾邪也。生地、元參。又入柴胡。紅而有黑星者。胃熱極也。元參、葛根。紅而有白點者。心中有邪也。柴胡、黃連。心肝同治也。紅而有大紅點者。胃熱帶濕也。茵陳五苓散。蓋水濕必歸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只可一二分。不可多入。白而帶黑點。亦胃熱也。宜石膏。黃而有黑者。肝經實熱也。山梔、柴胡。白而黃者。邪將入里也。山梔、柴胡解之。不使入里。柴胡乃半表半裡。不可不用之藥也。舌中白而外黃者。邪入大腸也。五苓散以分水。水分則泄止矣。舌中黃而外白者。邪在內而非外。在上而非下。只可加柴胡、枳殼。不可輕用大黃。舌根黃而光白。亦胃熱帶濕也。石膏為君。少加豬苓、澤瀉。舌黃而隔一瓣一瓣者。邪熱深入大腸。急用大黃、茵陳。不可用抵當十棗。若下已遲。則不得不用之。然亦須辨水與血。下水十棗。下血抵當也。舌有紅中如蟲蝕者。水未升而火來乘也。黃連、柴胡和解。紅而裂如人字者。邪初入心也。石膏、黃連。舌根黑而尖帶紅者。腎中有邪未散也。柴胡、山梔。舌根黑而尖白者。胃火乘腎也。石膏、元參、知母。不必問其渴與不渴及下利也。舌根黑而尖黃者。邪將入腎也。其腹痛拒按。急用大黃。否亦只用山梔、柴胡。舌純紅獨尖黑者。腎虛邪火來乘也。元參或一二兩。多有生者。忌石膏。中心紅暈。四圍邊旁純黑者。君相二火炎騰也。急用大黃。加生地兩許。十可救五六。中央灰色。四邊微紅者。邪結大腸也。下之則愈。不應則死。以腎水枯槁。不可竟用熟地補腎。蓋邪未散。補則愈加脹急。必邪下而後以生地滋之。然亦不可多用也。純灰色中間獨兩暈黑者。亦邪將入腎也。急用元參兩許。少加柴胡。外紅而內黑者。火極似水也。急用柴胡、山梔、大黃、枳實。若更見刺。則火亢之極矣。尤須多用前藥。總之。內黑而外白。內黑而外黃。皆前症也。與上同治。十中亦可生四五。惟舌中淡黑。而外或淡紅。外或淡白。內或淡黃。較前少輕。俱可以前法治之。十可生七八。舌純紅而露黑紋數條者。此水來乘火。乃陰症也。其舌苔必滑。必惡寒惡水。水下喉必吐。倘見純黑之舌。乃必死也。不必治。水極似火。火極似水。一帶純黑。俱不可治。傷寒知驗舌之法。便有把握。庶不致臨症差誤耳。
李中梓曰。舌純黑有二種。皆死症也。有火極似水者。為熱極。大承氣湯。有水來剋火者。為寒極。脈症必寒。附子理中湯。舌上白苔。小柴胡湯。舌上滑苔。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
心下逆滿硬痛(附心痛)
【綱】仲景曰。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傷寒吐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目】吳綬曰。凡心下滿者。正在心之下。胃之上也。此自滿而非下之所致。若因下早而心下滿者。此為痞氣。另有條也。凡心下滿者。以手按之揉之。則散而軟者。此虛氣也。不發熱者。木香和中湯。發熱者。小柴胡湯去黃芩。減人參一半。加姜炒黃連、枳實各一錢。若按之汨汨有聲者。此有停水也。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若不按而痛。其人喜忘者。蓄血也。各有本條。宜詳審而治之。凡少陽脈弦口苦。發熱。心下滿者。小柴胡加枳實、黃連各一錢。
王肯堂曰。有不因汗下而心下滿者。經曰。邪氣在胸。心滿而煩。飢不欲食。當吐之。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此言屬臟者。宿屎在臟也。不令發汗。二者一用吐。一用下。因其邪之高下也。又有不可下者。即首條是也。是邪在表裡之間。留於心下。未全入腑。故戒不可下也。有因汗下後。心下滿而微痛者。又有下後。心下硬滿。成結胸與痞者。皆宜詳考之。
【綱】仲景曰。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者。小柴胡湯。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目】成無己曰。傷寒五六日。邪氣在裡之時。若大下後。身熱去。心胸空者。為欲解。若大下後。身熱去而心結痛者。結胸也。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虛煩也。結胸者。熱結胸中也。為實。是熱氣已收斂於內。則外身熱去。虛煩者。熱客胸中也。未結而實。散漫為煩。是以身熱不去。六七日為欲解之時。以熱為虛煩。故云未欲解也。以梔豉湯吐除之。
王肯堂曰。身熱不去四字要玩。結胸而身不熱。知熱在表。故可用大小陷胸湯丸以逐下之。今熱仍在表。故宜越之也。成注未透。
懊憹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譫語。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懊者懊惱。憹者鬱悶。鬱郁然不舒暢。憒憒然無可奈。比之煩悶而甚者也。由下後。表中陽邪乘虛內陷。鬱而不發。結伏於心胸之間。故如是也。本條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及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即是陽氣內陷。為諸懊憹也。其治法或吐之。或下之。
【綱】仲景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條是邪熱鬱於胸中。當須吐之。以湧其結熱者也。
柯琴曰。虛煩。陽明之壞病也。便從梔豉湯隨症治之。猶太陽壞病。多用桂枝湯加減也。首句雖兼汗吐下。而大意單指下後言。以陽明病多誤在早下也。反覆二句。切肖不得眠之狀。為虛煩二字傳神。此火性搖動。心無依著故也。心居胃上。即陽明之表。凡心病皆陽明表邪。故制梔豉湯以越之。
鰲按。因虛煩故不得眠。因不得眠。故反覆顛倒。因反覆顛倒故心中益覺懊憹。數語形容盡致。當作一氣讀。總由陽明火熱之邪上炎。搖動心君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魏荔彤曰。胃之實不實。仍以熱之在裡在外為驗也。如陽明表邪所變之熱。已全入里。而潮熱。濈然汗出。此宜作胃實而言下。如所變熱。未全入里。乃以為胃實而遽下。則其外仍熱。究不能隨下藥而盪滌。於是雖熱而不潮。手足雖溫而無汗。即不致如太陽誤下成結胸。而懊憹不食。但頭汗出。其鬱熱之氣。為陰寒之藥所格。俱凝塞於胸膈之上。病症昭然矣。但病仍帶表。既不可再下。且已入里。又不可復發汗。故用梔豉表裡兼治也。
鰲按。此與上條。皆下後變症。上焦之熱未除。故心中懊憹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之。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目】許叔微曰。此二條。是邪熱結於胃中。當須攻之以滌其內熱者也。
魏荔彤曰。前既以小承氣試之。又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明矣。可用大承氣攻之。勿疑懊憹而煩。為胃虛而不敢用。以坐誤也。
煩躁(附怫鬱)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而譫語。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內熱曰煩。謂心中郁煩也。外熱曰躁。謂氣外熱躁也。內熱謂有根之火。故但煩不躁。及先煩後躁者。皆可治。外熱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皆不可治也。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也。所謂躁煩者。謂先發躁。迤邐復煩也。從煩至躁為熱。未有不漸煩而躁者也。先躁後煩謂怫鬱。怫然更作煩悶。此為陰盛格陽。大躁若欲於泥水中臥。水不得入口是也。此氣欲絕而爭。如燈將滅而暴明。
黃仲理曰。煩躁者。懊憹不得眠也。懊憹者。鬱悶不舒之貌。煩者。氣也。火入於肺也。躁者。血也。火入於腎也。
李梴曰。心熱則煩。腎熱則躁。煩輕躁重。先煩漸躁為陽症。不煩便躁為陰症。煩主氣。躁主血。肺主皮毛。氣熱則煩。腎主津液。血熱則躁。故仲景用梔子以治肺。豆豉以治腎也。
【綱】仲景曰。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目】朱震亨曰。煩躁者。氣隨火而升也。
陶華曰。傷寒煩躁。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乃熱輕。躁乃熱重也。
【綱】仲景曰。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目】李杲曰。梔子治肺煩。香豉治腎躁。少氣虛滿者。加甘草。嘔噦者。加生薑、橘皮。下後腹滿而煩。梔子厚朴枳實湯。身熱微煩。梔子甘草乾薑湯。火入肺。煩也。火入腎。躁也。煩躁俱在上者。腎子通於肺母也。發潤如油。喘而不休。總言肺絕。鼻者。肺之外候。肺氣通於鼻。鼻中氣出粗大。是肺熱也。發者。血之餘。腎氣主之。發潤如油。火迫腎水至高之分。是水將絕也。仲景以發潤喘大為肺絕。兼其腎而言之。發在高巔之上。雖屬腎。肺為五臟之至高。故言肺絕兼腎也。大抵肺腎相通。肺既已絕。腎不言而知其絕矣。或曰。煩者心為之煩。躁者心為之躁。何煩為肺躁為腎耶。夫心者君火也。與邪熱相接。上下通熱。金以之而躁。水以之而虧。獨存者火耳。故肺腎與心合而為煩躁焉。此煩雖肺。躁雖腎。實心火為之也。若有宿食而煩躁者。梔子大黃湯。
陶華曰。有人傷寒八九日。無汗身熱。時時譫語。因下後大便不通。已三日矣。非躁非煩。非寒非痛。終夜不得臥。但心中無曉會處。許學士診之曰。此懊憹怫鬱二症俱作也。胃中有燥屎。服承氣湯。下燥屎二十枚。得利而解。故仲景云。小便不利。大便難。時有微熱怫鬱。有燥屎也。怫鬱者。陽氣蒸越。形於頭面體膚之間。聚赤而不散也。其症有分別。如大便硬而氣短燥渴者。實也。大柴胡湯。汗下後有此症。飲水而噦者。胃虛也。桂苓人參湯加茯苓。初得病發汗不徹。並於陽明。續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陽氣怫鬱也。解肌湯。或汗不徹。其脈浮緊者。麻黃湯。或小便不利。時有微熱。大便作難。怫鬱不得臥。此有燥屎作實也。承氣湯。
虛煩
【綱】仲景曰。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目】許叔微曰。虛煩者。心中鬱郁而煩也。若止云煩者。為表熱及邪熱傳裡。故有胸中煩。心中煩。虛煩之別。故凡煩皆熱。以梔豉湯隨症治之。所以湧去其熱也。
柯琴曰。梔豉湯。本為治煩躁設。又可治虛煩。以此知陽明之虛與太陽之虛不同。陽明之煩與太陽之煩有別矣。
【綱】仲景曰。下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蒂散。
【目】張云岐曰。虛煩之狀。心中溫溫然欲吐。憒憒然無奈。欲嘔不嘔。擾擾亂亂。是名煩也。非吐則不能已。此二條均是煩也。藥均是吐也。而有輕重之不同。汗吐下後邪氣乘虛而入為煩者。謂之虛煩。梔豉湯。是吐劑之輕者。不因汗吐下邪結胸中則為膈實。瓜蒂散。是吐劑之重者。
柯琴曰。更煩。是既煩而復煩也。要知陽明虛煩。對胃家實熱而言。是空虛之虛。不是虛弱之虛。二條。是寒結胸中之脈症。心下者。胃口也。滿者。胃氣逆。煩者。胃氣盛也。
【綱】仲景曰。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此二條與前發汗吐下後一條。皆是因吐下發汗而煩者。皆為內陷之煩。故俱用取吐法。以湧去其熱。其有不經吐下發汗而煩者。則又是傳經之熱。不作膈實者也。如少陽症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小柴胡湯。少陰病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少陰病胸滿心煩者。豬膚湯。是皆用和解法而徹去其熱者也。
【綱】仲景曰。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宜小建中湯。
【目】成無己曰。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煩之熱者也。此心中悸而煩。煩之虛者也。以悸為虛。悸甚而煩。故亦為虛也。若少陽之邪入腑者。煩而悸。則又為熱。大抵先煩而悸者是為熱。先悸而煩者是為虛也。
短氣
【綱】仲景曰。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摶。則為短氣。
【目】張元素曰。此為短氣之虛者也。
成無己曰。短氣者。氣短而不能相續。似喘非喘。有氣上衝。而實非氣上衝也。喘則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氣上衝。則腹裡氣時時上逆。所謂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相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也。要識其短氣之真者。氣急而短促。俗謂之氣短者是也。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微汗出。不惡寒者。其身不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
【目】張元素曰。此為短氣之實者也。
【綱】仲景曰。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湯主之。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
【目】張元素曰。此邪在表而短氣者也。
陶華曰。短氣者。呼吸短促。不能相續也。千金方謂少氣不足以息也。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承氣湯下之。心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桂枝湯解之。食少飲多。水停心下而短氣者。小半夏湯主之。
李中梓曰。若汗出不徹。以致短氣。葛根加人參湯。水停心下短氣。五苓散。
【綱】仲景曰。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故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太陽病。醫反下之。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目】張元素曰。此邪在裡而短氣者也。
成無己曰。虛也。實也。在表也。在裡也。皆作短氣。又何以辨虛實也。大凡心腹脹滿而短氣者。邪在裡而為實也。胸腹濡滿而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也。
王肯堂曰。短氣。骨節痛。不得屈伸。汗出。小便不利。惡風身腫者。由於風濕。宜甘草附子湯。短氣。腹滿脅痛。若脈浮弦大。外不解。無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有潮熱者。小柴胡湯。此皆為表症。若表未解。手足濈然汗出。或有潮熱者。宜大承氣湯。若表解。心下痞硬。乾嘔短氣者。宜十棗湯。此皆為里症。短氣煩躁。若發汗不徹。續微汗出。不惡寒。表症不罷。面赤者。為並病。更發汗則愈。此為汗不徹之症。若下後心中懊憹。心下硬痛者。大陷胸湯。此為下後之症。
吳綬曰。因汗吐下後元氣虛弱。脈來微虛。氣不能相接而短少者。人參益氣湯。凡陰症脈弱沉細而遲。手足逆冷。面上惡寒如刀刮。口鼻之氣難以布息而短者。四逆湯加人參。又食少飲多。水停心下。令人短氣煩悶。茯苓甘草湯。
不得臥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加燒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梔子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起臥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目】朱肱曰。汗為火之液。汗多則神昏。故不眠。大熱則神不清。故不眠。大下則動血。心主血。故不眠。瘥後熱氣未散。陰氣未復。故不眠。
吳綬曰。陽明標病。頭額痛。目疼身熱鼻乾。不得臥。脈長者。葛根解肌湯。若自汗。脈洪數。表裡俱熱。煩渴。舌燥飲水者。白虎加人參湯。蒸蒸發熱。大便秘硬者。調胃承氣湯。外有傷寒已解。或因食復煩劇。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表裡大熱。舌燥飲水。人參白虎湯合解毒湯。若太陽脈浮數。身疼無汗。煩躁不得眠者。汗之則愈。凡少陽發熱口苦。心煩不得眠。脈弦數者。小柴胡加山梔、黃連。若虛弱人津液不足者。加麥冬、棗仁。凡汗下後虛煩不得眠者。加味溫膽湯、酸棗仁湯、梔子烏梅湯、硃砂安神丸。選而用之。
柯琴曰。三條。心煩則難臥。腹滿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於胃。與反覆顛倒之虛煩不同。梔子以治煩。枳樸以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熱已入胃。則不當吐。便未燥硬。則不可下。此為小承氣之先著。
【綱】仲景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目】王肯堂曰。不得眠。陰陽皆有之正病。有因汗下而然者。有不因汗下而然者。有因火逆而然者。但不得眠皆為熱症。其有太陽汗下之後。晝日煩躁不得眠一症。雖用乾薑附子湯。蓋復其汗下所亡之陽。非治其所感寒也。
魏荔彤曰。小便不利。大便忽難忽易。胃固未成實。不應下。而燥屎為病滋甚。容漠視乎。加以時有微熱。即煩躁發作有時之兆也。乃更下不通而上逆作喘。陰不降而陽升為冒。臥則不寧。坐則少息。其腸胃有燥屎。曉然矣。此亦毋論胃腑積熱。實與不實。但從燥屎起見。無不可攻。用大承氣。亦盪滌濁汙使清氣流行也。
身癢
【綱】仲景曰。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目】趙嗣真曰。蟲行皮中狀者。即太陽症言身癢是也。久虛者。以表氣不足。津液不充於皮膚。使腠理枯澀。汗難出也。若謂虛則當補。畢究陽明受邪。為病邪可補乎。如活人用朮附湯、黃耆建中湯輩。皆收汗藥。則榮衛鬱閉。邪無從出。內熱發矣。何況又無吐利胃虛等症。病不在裡。但皮膚中表氣虛乏。理宜和解可也。莫若借用合半湯。或有熱者。柴胡桂枝湯。庶幾甘辛之劑。可以和其榮衛。通行津液而解也。
程郊倩曰。此胃熱協寒邪而鬱於肌膚之症也。言久虛者。明所以不能透出肌表之故也。
方中行曰。陽明主肌肉。腠理開。宜多汗。故以無汗為反也。無汗則寒勝而腠理秘。所以身如蟲行狀也。
魏荔彤曰。如蟲行皮中狀者。此邪熱欲出表作熱作汗。而正氣衰弱不能達之也。所以胃亦不能成實也。明以久虛。治者欲其熱透表。必令其汗透表。然陽明已成里症。且中氣虛。又無發汗法。惟有清其熱。補其虛而已。但此汗非發汗也。亦非解肌也。乃補虛清熱。兩解表裡。喻氏謂如人參白虎湯是也。此症言胃虛熱則可。言胃寒則無據。太陽篇病將入里成胃實。多言胃未成實。不可遽下。合此可知病初傳入陽明。亦多在經而不歸腑。不可遽謂除下法無他治也。
身重
【綱】仲景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身重之由。有風濕。有風寒。有風寒濕俱見。有火逆。有易病。有三陽合病。雖所得不一。然悉屬三陽。非但若身疼兼有裡寒也。壞病有矣。寒則無之。識者鑑之。
魏荔彤曰。潮熱二字。原兼汗出而言。太陽發熱汗出。自是汗。陽明大熱汗出。自是潮。潮者。潮潤。汗者。汗漫。各有意象。諺謂潮濕即此。乃由熱氣薰蒸。鬱悶而作潮濕者。熱也。濕既潮矣。無不兼熱。不兼熱則寒濕矣。方喻謂潮熱在申酉戌三時燥氣盛行而作。誤也。潮熱若必於此三時至。不又為少陽之病乎。不幾為太陽如瘧狀乎。何取於陽明也。他條曰。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詳蒸蒸之意。潮熱之義可見。蓋三日發汗不解。必發汗不如法。乃表症轉屬於里而蒸蒸發熱也。太陽發熱。自表而入里之熱。陽明發熱。自里而出表之熱。太陽汗出而熱。汗自汗。熱自熱。陽明汗出而熱。熱揣之有似汗。汗揣之有似熱。大約其熱經胃腑鬱悶而出。與在表衛疏自出之汗。形狀迥異。黏滯濕膩。著於衣被必黏。按之手足如蒸。此乃汗熱二症各為一症。以此驗胃熱。洵要訣也。觀此而三時作熱之非明矣。脈經云。沾汗者。即潮熱也。
【綱】仲景曰。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
【目】成無己曰。腹滿身重難轉側。口不仁譫語者。陽明也。針經曰。少陽病甚。則面微塵。此面垢者。少陽也。遺尿者。太陽也。以陽明症多。故出陽明篇中。三陽合病。為表裡有邪。若發汗攻表。則燥熱益甚。必愈譫語。若下之。表熱乘虛內陷。必額汗肢冷。自汗出者。三陽經熱甚也。
張元素曰。身重難轉側者。下後血虛。津液不榮於身也。身疼不能轉側者。風濕搏於經。而里無邪也。故二湯各有所主。
鰲按。太陽少陽少陰。皆有身重。然非三經主病。故專列款於陽明。其餘諸款有特見於一經者亦從此例。有二經並舉。三經並舉者。則以其款在三經二經中。俱為主病之故。閱者以意會之可也。如身重難轉側。為陽明主病。因列陽明經。其太陽少陽少陰。雖亦有身重難轉側症。而不但不於三經中各舉此款。並不煩贅於陽明經者。以所主為重也。其他各經各款皆然。可以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