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斋直指方论卷之十四

宋·杨士瀛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附補遺)卷之十四

瀉痢

瀉痢方論

痢與瀉,名目不同,而感受之源一也。風邪得之,鼻壅惡風,腰背強痛;寒邪得之,面慘惡寒,肢體拘攣;受暑得之,面垢背寒,自汗發渴;受濕得之,一身盡痛,重著浮黃,或停冷則悽清腸鳴,或蘊熱則發熱煩躁。冷熱不調者,乍澀乍溏;飲食傷飽者,注下酸臭。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諸有氣,以狀如蟹渤驗之。究其受病之源,決之對病之劑。大要以散風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朮輩,以補住寒邪。不可遽投罌粟殼、龍骨、牡蠣輩,以閉澀腸胃。邪氣得補而愈盛,補之愈盛而愈作,不為纏擾撮痛,則為裡急後重,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痢之赤白,其赤者,熱乘於血,血滲大腸則赤也。若風邪挾熱,則所下黃而赤焉。其白者,冷搏腸間,津液凝滯則白也。若寒邪並之,則所下白而黑焉。冷熱相交,故赤白相半。重者,狀若膿涕而血雜之;輕者,白涕中間微有赤縷是也。內挾風邪,故清血流注,或濕毒乘虛入腸胃之間,則下如豆汁,或有淤血是也。論者以手足寒為冷,手足溫為熱,於理甚當,亦當合赤白而並觀之,庶乎其的矣。雖然,風寒暑濕感之於外者也,其有大嚼傷飽,宿酒漿醯醢以成積滯;房闥縱情,加奔走勞役,以耗精血,此非病生於內者乎?必明白內外而權度之,則受病淺深,用藥輕重,知有定向矣。毋概曰無積不成痢。下痢壯熱,須用敗毒散加陳米,間與五苓散、黃連阿膠丸。下痢雖曰有積、有暑,如用藥不效,即是腸胃有風邪。熱者、赤者,與敗毒散;冷者、白者,不換金正氣散加木香。

瀉痢證治

敗毒散 治風邪、寒邪,壯熱下痢。(方見寒類。)陳米飲調五苓散佐之。(方見水飲門。)

不換金正氣散 治風邪、寒邪,冷證下痢。(方見寒類。)

治要除濕湯(方見吐瀉門) 加官桂、木香。治風寒冷證下痢;加乾薑、茯苓;治傷濕下痢,仍以五苓散,利其小便。

理中湯(方見瀉門) 加厚朴、木香、茯苓,治濕冷下痢。

艾姜丸 治濕冷下痢膿血,腹痛,婦人下血。

干艾葉(四兩,炒焦存性) 川白姜(一分,炮)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桐子大。每七十丸,食前清米飲下。

人參豆蔻散 冷證瀉痢通用。

木香 厚朴(制) 蒼朮(米泔浸,曬) 乾薑(炮) 肉豆蔻(生。各二兩) 半夏曲 陳皮 阿膠(炒。各四兩) 縮砂 甘草(炒。各二兩半) 罌粟殼(去筋萼,醋醃,炒,四兩)

上銼。每三錢,薑、棗煎,食前服。

香薷銼散、五物香薷湯、六和湯(方並見暑門。) 治傷暑下痢,五苓散佐之。

升麻湯

升麻 白芍藥 甘草(炙。各十兩) 白乾葛(十五兩)

上粗末。每三錢,姜三片,同煎,吞感應丸,治傷暑下痢,纏痛。

黃連阿膠丸(方見嗽門)、柏皮湯(方見瀉門,)治熱證,發熱下痢。亦治暑痢。

香連丸 治冷熱不調,瀉痢。

黃連(一兩,用茱萸半兩炒,去茱萸不用) 木香(一分)

上取香連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米飲下。前戊己丸通用。

真人養臟湯 治冷熱不調下痢。(方見瀉門。)依前法用之。

三稜散 治食積下痢,腹痛。(方見瀉門。)依前法用之。

感應丸(方見諸氣門)、解毒雄黃丸(方見積熱門,)治諸積下痢,用五苓散送下。

和劑流氣飲、大異香散、五膈寬中散(方見諸氣門) 治諸氣痢。

牛乳湯 治氣痢,泄如蟹渤。

蓽茇末(二錢) 牛乳(半升)

上同煎,減半,空腹服。

茱連丸 治赤白下痢。

吳茱萸(揀淨) 黃連(去須,半寸一截,同炒熟,分為二處)

上各碾末,醋麵糊丸桐子大。赤痢,專服黃連;

白痢,專服茱萸;赤白並服。或多或少,以意增減。每服七十丸,陳米飲下,以愈為度。

胃風湯 治風冷客入腸胃,泄下鮮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當歸 辣桂 白朮 白芍藥(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粟米百餘粒同煎,食前熱服。腹痛加木香。

肉蔻散 治冷證久痢不止。(方見瀉門。)

附子理中湯、姜附湯(方並見寒類)、朮附湯,(方見濕類。)治虛損久痢,四肢厥冷,以意擇用。

噤口痢方

石蓮肉(曬乾)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便覺思食,仍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薑、棗略煎佐之。

斷下湯 止赤白痢。

茯苓 白朮(各一錢) 甘草(半錢) 草果(連皮,一枚) 大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萼,剪碎,醋浸,炒燥) 加木香(半錢)

上為粗末,分作兩服,每服姜五片,大棗三個,大烏梅三個,食前煎服。固腸散(方見瀉門)通用。

玉華白丹 治臟腑久虛,止瀉止痢。

陽起石(入坩堝煅通紅,酒淬,頓陰地令乾,莫見日) 白石脂(煅紅)左顧牡蠣(鹽泥固濟,煅紅,取白者。各半兩) 鍾乳粉(一兩)

上研極細如粉,和畢,糯米糊丸。空心米飲下。渴者人參湯下。亦治腸風下血。又震靈丹(方見瀉門)通用。

赤石脂禹餘糧湯 治瀉痢諸藥不效,以此固其下焦。

赤石脂(銼小塊) 禹餘糧(煅,醋淬,以碎為度)

上等分夾和。每服四錢,空心,煎溫服。

瀉痢須要衣服周密,恐傷風冷。凡蘊熱血痢,裡急而痛甚,雖已疏通盪滌,然其痛不減者,非熱亦非積也,營血虧少,陽剛勝陰故爾,用藥當以川芎為佐,營血一調,其痛立止。

附諸方

防風芍藥湯(《拔粹》方) 治泄痢飧泄,身熱脈弦,腹痛而渴及頭痛微汗。

防風 芍藥 黃芩(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食前通口服。

經驗柏皮湯 治傷寒下痢,亦治久血熱痢。

柏皮(三兩) 黃芩(二兩) 黃連(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通口服。腹痛加山梔,小便不利加赤茯苓、阿膠,煎服。

芍藥柏皮湯(子和方) 治一切溫熱,噁心痢頻並窘痛,無問膿血。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豆大。溫水下三四十丸,等服。忌油膩、生冷、熱物。

黃連香薷飲 治感暑,下痢鮮血。

清暑益氣湯 治暑病,內傷下痢,不思飲食,發熱。(並見暑門。)

白朮芍藥湯(《機要》方) 治老人奉養太過,飲食傷脾,時或瀉痢。

錢氏白朮散 治氣血俱虛之人,或瀉或痢。(並見泄瀉門。)

蒼朮芍藥湯(《拔粹》方) 治痢疾痛甚者。

蒼朮(二兩) 芍藥(一兩) 黃芩 官桂(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溫服。

芍藥黃芩湯(《拔粹》方) 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去滓,通口服,食前。

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俱見傷寒門。)

四物湯(《保命集》) 治下痢純血。

川芎 當歸(酒洗) 白芍藥 生地黃 槐花 黃連 御米殼(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地榆芍藥湯(《拔粹》方) 治泄痢膿血,乃至脫肛。

蒼朮(八兩) 地榆(二兩) 卷柏 芍藥(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至一鍾,食前通口服。

阿膠梅連丸(《宣明方》) 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金井阿膠(淨,草灰炒透明,自別研細) 赤茯苓 烏梅肉(去核,炒) 赤芍藥 黃柏(銼,炒) 黃連(去須) 乾薑(炮) 當歸(酒洗。各等分)

上為細末,入阿膠研勻,水丸梧子大。溫米飲下十丸,食前連夜五六服。小兒丸如綠豆大。忌油膩、脂肥諸物。

石榴皮散(《經驗方》) 治暴瀉不止及痢赤白。

用酸石榴皮燒存性,不以多少,空心米飲調下二錢。

保和丸 專治脾虛因積作後重者。不可下,用此消導。(方見積聚門。)

秘傳香連丸 治男婦、小兒諸般痢疾作痛,並久痢虛脫,濃血不止者,服之神效。如初痢一二日之間不可服,恐攔住積滯熱毒,他證愈劇,反為咎矣。

川黃連(酒潤,炒,五兩) 木香 白豆蔻(各一兩半) 乳香 沒藥(各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赤者甘草湯磨下,白者生薑湯下。

黃連湯 治痢疾。

黃連 滑石 生地黃 白芍藥 蒼朮 臺術 當歸 青皮 條黃芩(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滓,食遠溫服。

大柴胡湯 治下痢,舌黃口燥,胸滿作渴,身熱腹脹,譫語,此必有燥屎,宜下,後服木香、黃連苦堅之。三乙承氣湯。暑毒、溫熱傷後,下痢膿血,宜服二方。(見傷寒門。)

針灸法 見前泄瀉門詳施。

脫肛

脫肛方論

《四十八難》曰:病之虛實,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肛門之脫,非虛無故然哉?蓋惟實則溫,溫則內氣充而有所蓄。惟虛則寒,寒則內氣餒而不能收,而況大腸之厚薄,膏脂之瘠肥,亦視夫內氣之虛實何如耳。大凡脫肛,須以溫湯澆,令和軟,然後摩挲而入。治法以溫斂行之。其有產婦用力過多,及小兒叫號弩氣,久痢不止,風邪襲虛亦有此證。凡腸頭作癢,即是腹中有蟲,生艾、苦楝根煎湯熏洗。仍以干艾、生薑煎服。其脫肛、腸風、痔漏者,登溷不可用舊紙,若包裹湯藥雜物,尤不可用,才有一毫染汙其間,立見痛腫。如此急以溫湯滌之,患在肛腸,登溷後須用一洗。

脫肛證治

蝟皮散 治肛門脫出不收。

蝟皮(一個,罐內燒令焦黃存性) 磁石(半兩,法醋煎數沸,蘸磁石七次,為末,) 辣桂(三錢) 鱉頭(一枚,慢火炙令焦黃)

上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調下。仍以破草鞋底灸上面熨,按令入。

鱉頭散 治脫肛。

鱉頭(慢火炙焦黃)

上為末,塗敷腸頭,用軟紙襯輕輕按入,仍以方寸匕,食前米飲調下。

磁石散 治脫肛。

磁石(半兩,蘸入煎沸醋中凡七次。)

上為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香荊散 治脫肛。

大香附 荊芥穗(各半兩) 縮砂(二錢半)

上末。每服三錢,食前新水煎數沸,即服。小兒通用。

釣腸丸 治大腸虛冷,脫肛不收及腸風諸痔。

白礬(枯) 綠礬(枯) 訶子(煨,取肉) 枳殼(去瓤,麩炒) 白附子 生南星 生半夏 生附子(去皮臍。以上各一兩) 黃栝蔞(一個,燒存性) 蝟皮(一個,銼碎,磁罐燒存性) 雞冠花(銼,炒,二兩半) 胡桃仁(七個,不用油者,罐內燒存性)

上細末,醋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下,或枳殼散送下。

縮砂湯 治大腸虛而挾熱,脫肛紅腫。

縮砂 黃連 木賊

上末。每二錢,米飲調下。

黃連阿膠丸(方見嗽門) 治腸虛為暑熱所攻,脫肛紅腫,肛門熱痛,仍以荊芥穗、朴硝泡湯溫洗,次用薄荷煎硼砂丸,津液調敷。

鐵粉散 治大腸本虛,風毒客熱乘之,脫肛紅腫。

鐵粉(研細)

上入白蘞末,夾和敷之,即按入。

蒲黃膏 治脫肛熱痛。

生蒲黃以豬膏和敷,即按入。

桑螺膏 治脫肛。

桑上緣桑螺子(燒存性)

上末,以豬膏和塗,雨後緣桑者佳。

橡斗膏 治脫肛。

橡斗子燒存性,豬脂和敷。

木賊散 治脫肛不熱。

木賊燒存性為末,糝以帛按入。

獨虎散 治脫肛不收。

五倍子半兩末,井水三碗,入磁瓶慢火煎半,續入朴硝、荊芥穗各一錢,乘熱熏洗,仍以五倍子末敷之。

石灰方 治大腸積冷,久年脫肛。

石灰炒熱,以帛包裹,肛坐其上,冷又別換,仍以海螵蛸末敷。

敗毒散 小兒痢後,風邪入大腸,脫肛不收,以此散風邪,加陳米煎。(方見寒類。)

桑葉方 黃皮桑,取葉三升,煎帶溫。

上以布盛,罨小兒肛門,輕手按入,次用門臼中細塵,綿包撲之。

小兒灸法 百會穴,直取前後髮際,折中,橫取兩耳尖,折中,在順之中心端,正螺毛處是也。兩手握蒜炙灸,則肛腸自收。

溫䘌證 蟲蝕肛門,咽乾唇瘡,齒晦。(方見《活人總括》。)

附諸方

二靈散 治久痢,腸胃俱虛,肛門自下。

龍骨(煅,五錢) 木賊(燒存性,二錢五分)

上為末,摻托之。

一方 治脫肛,用五倍子為末,每服三錢,入白礬一塊,水二碗,煎洗。

一方 用蔓陀羅花子連殼一對,橡斗十六個,搗碎,水煎三五沸,入朴硝,熱洗,其肛自收。

一方 用浮萍為末,干貼患處。

針灸法 命門一穴,(在十四椎下,灸二七壯。治大腸虛冷,脫肛不收。)長強一穴。(在尾閭骨尖底,灸二七壯。治痢、腸風、痔漏、脫肛不收。)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