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斋直指方论卷之十七

宋·杨士瀛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

卷之十七

消渴

消渴方論

水包天地,前輩嘗有是說矣。然則中天地而為人,水亦可以包潤五臟乎?曰天一生水,腎實主之,膀胱為津液之府,所以宣行腎水,上潤與肺,故識者以肺為津液之臟,自上而下,三焦臟腑皆囿乎天一真水之中,《素問》以水之本在腎,末在肺者此也。真水不竭,安有所謂渴哉!人惟淫欲恣情,酒面無節,酷嗜炙爆糟藏、鹹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屬,復以丹砂五石濟其私,於是炎火上熏,臟腑生熱,燥氣熾盛,津液乾焦,渴引水漿而不能自禁矣!渴之為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腎,分上中下三焦而應焉。熱氣上騰,心虛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斂,胸中煩躁,舌赤唇紅,此渴引飲常多,小便數而少,病屬上焦,謂之消渴。熱蓄於中,脾虛受之,伏陽蒸胃,消穀善飢,飲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煩,但欲飲冷,小便數而甜,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腿膝枯細,骨節痠痛,精走髓虛,引水自救,此渴水飲不多,隨即溺下,小便多而濁,病屬下焦,謂之消腎。自消腎而析之,又有五石過度之人,真氣既盡,石氣獨留,而腎為之石,陽道興強,不交精泄,謂之強中。消渴輕也,消中甚焉,消腎又甚焉,若強中則其斃可立待也。雖然,真水不充,日從事於杯勺之水,其間小便或油膩,或赤黃,或泔白,或渴而且利,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但所食之物,皆從小便出焉。甚而水氣浸漬,溢於肌膚,則脹為腫滿,猛火自炎,留於肌肉,則發為癰疽,此又病之深而證之變者也。總前數者,其何以為執劑乎?籲!此虛陽炎上之熱也。叔和有言:虛熱不可大攻,熱去則寒起,請援此以為治法。又曰:消渴證候,人皆知其心火上炎,腎水下泄,小便愈多,津液愈涸,飲食滋味,皆從小便消焉。是水火不交濟然爾,孰知脾土不能制腎水,而心腎二者皆取氣於胃乎?治法總要當服真料參苓白朮散,可以養脾,自生津液,兼用好粳米煮粥,以膂肉碎細,入鹽醋油酒,蔥椒茴香調和,少頃粥熟而後入,以此養腎,則水有所司,又用淨黃連濕銼,入雄豬肚中密扎,於鬥米上蒸爛,添些蒸飯,臼中杵黏,丸如桐子。每服百粒,食後米飲下,可以清心止渴。

消渴證治

茯菟丹 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菟絲子(酒浸三宿,水淘,砂盆研細,捏餅,焙乾,一十兩,) 北五味子(七兩) 白茯苓(五兩) 石蓮肉(三兩)

上末,山藥六兩,末,為糊,攪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米湯下,神妙。

降心湯 治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

人參 遠志(姜醃,取肉,焙) 當歸 川芎 熟地黃 白茯苓 黃耆(蜜炙) 北五味子 甘草(微炙。各半兩) 天花粉(一兩)

上銼細。每三錢,棗煎,食前服。

生地黃膏 渴證通用。

生地黃(束如常碗大,二把) 冬蜜(一碗) 人參(半兩) 白茯苓(一兩)

上將地黃洗切,研細,以新水一碗調開,同蜜煎至半,次入參、苓末拌和,磁器密收,匙挑服。

黃耆湯 治諸渴疾。

黃耆 茯神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北五味子 甘草(炙。各半兩) 生乾地黃(一兩半)

上銼細。每四錢,新水煎服。

豬肚丸 治諸渴疾。

川黃連(五兩) 淨白乾葛 知母 茯神 麥門冬(去心) 大熟 地黃(洗,焙。各二兩) 栝蔞根 粟米(各三兩) 人參(一兩)

上木臼中同搗為散,入淨豬肚內縫密,置甑內蒸極爛,乘熱再杵細,若硬加蜜,丸桐子大。蒸汁下五十丸,或粥飲下。

又方 一味黃連末,入豬肚內縫密,滿甑粳米上蒸熟,曬過,杵丸如前法。

川黃連丸 治諸渴。

川黃連(淨,五兩) 白天花粉 麥門冬(去心。各二錢半)

上末,以生地黃汁並牛乳汁夾和搗,丸桐子大。每三十丸,粳米飲下。

玉泉丸 治煩渴口乾。

麥門冬(去心,曬) 人參 茯苓 黃耆(半生半蜜炙) 烏梅肉(焙) 甘草(各一兩) 栝蔞根乾葛(各一兩半)

上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溫湯嚼下。

止渴銼散

枇杷葉(新布拭去毛,炙) 白乾葛 生薑(切片,焙。各一兩) 大烏梅(七個) 大草果(二個,去皮) 淡竹葉 甘草(生。各半兩)

上銼。每四錢,新水煎服。

衛生天花丸 治渴通用。

黃連(淨三兩,童尿浸三宿,焙) 白扁豆(薑製,去皮炒,二兩) 辰砂 白茯苓 牡蠣粉 知母 苦參 天花粉 鐵粉(各半兩) 蘆薈(一分) 金銀箔(各二十片)

上末,取栝蔞根生汁和生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麥門冬湯下。

桑椹方 治渴疾。桑椹熟時,盡意食之為妙。

又方 生牛乳細呷。

又方 生蘿蔔搗取汁,時飲少許。

蠟苓丸 補虛,治濁,止渴。

黃蠟 雪白茯苓(各四兩)

上茯苓為末,熔蠟和丸,彈子大。每一丸,不飢飽細嚼下。

繭絲湯 治渴神效。煮繭搔絲,湯任意飲之,頓效。如非時,以絲或綿煎湯服。

辰砂妙香散 治渴證,小便澀數而瀝,兼有油濁。(方見疸門。)用燈心草、茯苓煎湯下。

天花粉丸 治消渴,飲水多,身體瘦。

天花粉 黃連(去須。各一兩) 茯苓 當歸(各半兩)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茅根煎湯下

瓜連丸 治消渴骨蒸。

黃連(淨銼,用冬瓜汁浸一宿,曬乾,凡七次)

上末,冬瓜汁丸桐子大。每三四十丸,半飢飽熟水下,或五十丸米飲下。

玉壺丸 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 栝蔞根(等分)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麥門冬煎湯下。

天花散 治消渴。

天花粉 生乾地黃(洗。各一兩) 乾葛 麥門冬(去心) 北五味子(各半兩) 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粳米百粒,同煎服。

錢氏白朮散 治消中,消穀善飢。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葉(一兩) 白乾葛(二兩) 木香(半兩) 加北五味子柴胡 枳殼(制。各半兩)

上粗末。每三錢,新水煎服。

茯神丸 治消中,煩渴消穀,小便數。

人參 茯神 生乾地黃 黃連(淨) 麥門冬(去心,焙) 枳殼(制) 牡蠣粉(各一兩) 石蓮肉 黃耆(炙) 知母(各半兩) 栝蔞根(三分)

上末,煉蜜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清粥飲下。

小菟絲子丸 治消腎,以天花粉、北五味子煎湯下。(方見疸門。)

枸杞子丸 治消腎,久渴困乏,小便滑數。

枸杞 菟絲子(酒浸,研,焙) 白茯苓 黃耆(炙) 牡蠣粉 牛膝 熟地黃(洗)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雞內金(微炙,一兩半) 桑螵蛸 栝蔞根(各三分) 山茱萸 牡丹皮(各半兩)

上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粥飲下。

八味丸 治消腎,補虛止渴。(方見痼冷門。)本方去附子,以北五味子代之,納澤瀉截塊再蒸,熟地黃再蒸。

平補丸 治消腎不渴,肌肉瘦削,小便澀數而瀝,如欲滲之狀。

菟絲子(酒浸,研,焙) 山茱萸(酒浸,焙) 當歸 益智仁(各半兩) 川楝肉 牛膝 葫蘆巴(炒) 厚杜仲(薑製,炒) 巴戟(去心) 蓯蓉(酒浸,焙。各三錢半) 乳香(二錢)

上末,糯米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棗湯或鹽湯食前服。

雙補丸 治腎虛水涸,燥渴勞倦。

鹿角膠(二兩) 沉香(半兩) 澤瀉(截塊再蒸,半兩) 覆盆子 白茯苓 人參 宣木瓜 薏苡仁 黃耆(炙) 熟地黃(洗,再蒸) 蓯蓉(酒浸,焙) 菟絲子(酒浸,蒸,碾焙) 北五味子 石斛(炒) 當歸(酒浸,焙。各一兩) 麝香(一錢)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衣。每五十丸,空心棗湯下。

煞蟲方 治消渴有蟲。(出夷堅志。)

苦楝根取新白皮一握,切焙,入麝少許,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飲之。雖困頓不妨,自後下蟲三四條,狀如蛔蟲,其色真紅,而渴頓止,乃知消渴一證,有蟲耗其津液。

附諸方

麥門冬飲子 治膈消,胸脹滿,心煩,津液乾燥,短氣消渴。

人參 茯神 麥門冬 知母 五味子 生地黃 甘草(炒) 栝蔞根 葛根(各等分)

每服水二鍾,竹葉十四片,煎,去滓溫服。

生津甘露飲子(東垣方) 治膈消,大渴飲水無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麻,舌根強硬腫痛,食不下,腹時脹痛,渾身色黃白,白睛黃,甚則四肢痿弱無為,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臀腰背寒,兩丸冷甚。

石膏(一錢二分) 人參 炙甘草(各二錢) 生甘草 山梔子 蓽澄茄 白豆蔻 香白芷 連翹(各一錢) 杏仁(去皮尖) 黃柏(酒拌。各一錢半) 白葵 麥門冬(各半錢) 黃連 木香(各三分) 桔梗(三錢) 升麻 知母(酒製。各二錢) 薑黃(一錢) 當歸身(半錢) 全蠍(二個) 藿香(二分) 柴胡(三分) 蘭香(半錢)

上件為細末,如法湯浸蒸餅,和勻成劑,捻作餅子,曬半乾,杵碎篩,如黃米大。食後每服二錢,抄於掌中,以舌舐之,隨津唾下,或送以白湯少許亦可。此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下消矣。戊申正月七日葉律千戶服此大效。

枇杷葉散 治消渴,胸滿心煩,津液大消。

枇杷葉(去毛,水洗二張) 麥門冬(去心,一錢) 五味子(去梗,五分) 栝蔞實 生地黃 人參(去苗蘆。各七分) 茯神(去木) 粉葛(家種者佳,一錢) 知母(去毛) 甘草(炙。以上各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鍾,竹葉十四片,入烏梅一個,去內仁,煎七分,去滓,食遠溫服,不拘時。

人參石膏湯(即白虎加人參湯) 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飲食。

人參(半兩) 石膏(一兩二錢) 甘草(四錢) 知母(七錢) 東垣加黃芩、杏仁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粳米一撮,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

硃砂黃連丸(秘方) 治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硃砂(二兩,另研) 黃連(三兩) 生地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燈心棗子湯送下。

人參白朮湯(《宣明方》) 治胃膈癉熱煩滿,飢不欲食,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燥熱鬱甚,而成消渴,多飲而數小便。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燥澀,倦悶壅塞,瘡疥痿痹,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氣液不得宣通。

人參 白朮 當歸 芍藥 大黃 山梔子 荊芥穗 薄荷 桔梗 知母 澤瀉(各半兩) 茯苓(去皮) 連翹 栝蔞根 乾葛(各一兩) 甘草(三兩) 藿香葉 青木香 官桂(各一分,即二錢半是也) 石膏(四兩) 寒水石(二兩) 滑石(半斤)

上為細末。每服抄五錢,水一茶盞,入盆硝半兩,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入蜜少許,溫服。漸加至十餘錢,得臟腑流利取效。如常服,以意加減,兼服消痞丸散,以散腸胃結,治濕熱內甚自利者,去了大黃、芒硝。

調胃承氣湯 治消中,暑熱在胃而能飲食,小便黃赤。(方見傷寒門。)

三黃丸(方見火門)

加減八味丸 治腎水枯竭,心火炙炎,煩燥渴,小便頻數,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日削,本方減附子加五味子。

六味地黃丸(方並見虛勞門)

針灸法 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各開寸半。)中脘一穴,(在臍上四寸。) 治飲不止渴。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大脛骨外廉兩筋間,舉足取之。)治食不充飢。太谿二穴,(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治房勞腎消。

脹滿

脹滿方論

陰陽愆伏,營衛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此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曰氣脹,曰血脹,或冷或熱,又不可以無別。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則陰消陽長,穀氣易行,故能飲食,暮則陰長陽消,穀氣難化,故不能食,是為谷脹;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體膚,漉漉有聲,怔忪喘息,是為水脹;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腫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脹;煩躁漱水,迷忘驚狂,痛悶嘔惡,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尤多見之,是為血脹。陽熱為邪,則身體有熱,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隨證劑量是固然爾。抑猶有虛實之辨焉,實者,腹中常脹,外堅內痛,按之不陷,法當為之疏利;虛者,時脹時減,虛氣留滯,按之則濡,法當以溫藥和之,此又出於隨證劑量之外。其若久病羸乏,猝然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頻,百藥遍嘗,未見一愈者耳。

脹滿證治

十隔散 治七氣為隔,飲食不消,谷脹、氣脹通用。

人參 茯苓 厚朴(制) 橘紅 莪朮 枳殼(制) 半夏曲 甘草(炙) 生白姜 辣桂 檳榔木香(等分)

上粗末。每三錢,姜二片,棗二枚,煎服。

大異香散 治谷脹、氣脹。

京三稜 莪朮 青皮 陳皮 半夏曲 藿香 北梗 益智仁 枳殼(制) 香附(炒。各半兩)甘草(炙,三分)

上銼散。每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煎服。

五膈寬中散 治七氣留滯,飲食不下,氣滿膨脹。(方見諸氣門。)

蓽澄茄丸 治痞滿脹痛,欲脹、氣脹通用。

蓽澄茄 白豆蔻仁 縮砂仁 青皮 蘿蔔子 木香(各三分) 肉豆蔻 茴香(炒) 辣桂 丁香(各一分半) 陳皮(三分)

上末,飛面煮稀糊,丸桐子大。每三十丸,陳皮煎湯下。

調氣散 治氣滯脹滿,宿食不消。(方見諸氣門。)

大半夏湯(方見痰涎門。) 小半夏茯苓湯(方見水飲門。)二藥加橘紅、北梗、檳榔、甘草(炙,)並主水氣脹滿。

和劑流氣飲 調營衛,利三焦,行痞滯,消腫。(方見諸氣門,加減見水飲門。)

調降湯 治氣脹。(方見喘門。)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交滯,心腹脹滿,留飲停酸,積冷諸證。(方見諸氣門。)

人參芎歸湯 治血脹。

當歸 半夏(制,三分) 川芎(一兩) 莪朮 木香 縮砂仁 烏藥 甘草(炙。各半兩) 人參 辣桂 五靈脂(炒。各一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紫蘇四葉煎,食前服。

溫胃湯 治冷則氣聚脹滿,不下食。

熟附子 當歸 厚朴(制) 人參 橘紅 半夏曲 生白姜 甘草(炙。各一兩) 川椒(去合口者,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二枚,食前煎服。

順氣木香散 治冷證腫脹泄瀉。(方見諸氣門。)

枳殼銼散 治熱證脹滿。

厚朴(制) 枳殼(制) 北梗(各半兩) 甘草(炙) 大黃(蒸。各一分)

上銼。每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烏梅一枚,煎服。

感應丸

丁香 木香(各一兩半) 乾薑(一兩,煨) 深村百草霜(二兩,淨) 大杏仁(一百四十個,去皮尖) 肉豆蔻(二十個) 肥巴豆(七十粒,略去油) 黃蠟(四兩,用老酒煮) 麻油(一兩,秋冬添半兩,減蠟半兩。)

上將丁香、木香、薑、蔻為細末,並三味研極得所,煉油、蠟和劑,油單裹,漸丸綠豆大。每五七丸加至十五丸,熱水下,夾蘇合香丸(方見諸氣門。) 通利脹滿。雖然感應丸只可治痢,不可治瀉,蓋痢家服之,有積則行,無積則止,若以此亦可治瀉,誤人。以上數劑,前氣類多用之,方卻在此。

附:諸賢論

東垣曰:《六元政紀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云云。)太陰所至為蓄滿。(云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論云:脾乃陰中之太陰,同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化。天為陽,為熱,主運化也;地為陰,為濕,主長養也。無陽則陰不能生化,故云臟寒生滿病。《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末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致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遏也。《脈經》所謂中寒則脹滿者是也。(《針經·三卷·雜病第八》):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脹,在《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胃之募也。正同取者,瀉也。經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者是也。宜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如開鬼門,潔淨府。溫衣繆處,其處是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或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辨之。《心法·附錄》曰: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療治,又名曰蠱,若蟲侵蝕之義。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邪賊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卻厚味,斷妄想,遠音樂,無有不安。醫又不察虛實,急於作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又曰: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嚴氏曰:脹,脈浮者易治,虛者為難治。

平肝飲子(《濟生方》) 專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暈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去蘆) 桂心(不見火) 枳殼 赤芍藥 桔梗(去蘆,炒。各一兩) 甘草(炙) 木香(不見火) 人參 檳榔 當歸(去蘆,酒浸) 川芎 陳皮(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服。不拘時。

木香順氣湯 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木香(一錢二分) 厚朴(制。一錢六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白茯苓(去皮) 澤瀉 乾薑 半夏(洗) 吳茱萸(各一錢八分) 當歸 升麻 柴胡(各四分) 蒼朮(米泔浸,二錢) 草豆蔻(煨,一錢二分)

上㕮咀,分二貼,每貼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溫服。忌生冷硬物,恚怒。

廣茂潰堅湯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能,二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萎黃,通身虛腫。

厚朴(制) 黃芩 草豆蔻(麵裹煨) 益智仁(炒) 當歸(酒洗。各二錢半) 黃連(三分) 半夏(湯泡,三分半) 莪朮(煨) 紅花 吳茱萸(湯泡,去苦水) 升麻 甘草(炙) 柴胡 澤瀉 神麯(炒) 陳皮 青皮(各一錢半)

上㕮咀。分二貼,每貼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木香塌氣丸 治中滿腹脹。

陳皮 蘿蔔子(炒。各五錢) 胡椒 木香 草豆蔻(麵裹煨) 青皮(各三錢) 蠍梢(炒,去毒,二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米飲下。

禹餘糧丸 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

蛇含石(三兩,煨) 真針砂(五兩) 禹餘糧(三兩,同上砂炒)

以上三味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

木香 牛膝 莪朮(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茴香(炒) 三稜(炮) 羌活 茯苓 乾薑 青皮 陳皮 附子(炮) 當歸(各半兩)

上為細末,拌勻,以湯浸蒸餅,去水搗勻,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鼓氣,水氣等證。

黃芩(炒,五錢) 薑黃 白朮 人參 甘草(炙) 豬苓(各一錢) 黃連(銼,炒,五錢) 白茯苓 砂仁 乾生薑(各二錢) 枳實 半夏(洗。各五錢) 厚朴(一兩,制) 知母(炒,四錢) 澤瀉 陳皮(各三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食遠白湯下。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四肢厥冷,食入反出,心痞奔豚。

益智 半夏(湯洗)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二錢) 川烏(炮) 澤瀉 人參 青皮 當歸(酒浸) 生薑 麻黃 柴胡 乾薑(炮) 蓽澄茄 黃連(各二錢) 黃耆 吳茱萸(洗) 草豆蔻(煨) 厚朴(制。各五錢) 黃柏(二錢)

上㕮咀。每貼一兩,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溫服。

人參定喘湯 治蠱脹有喘。

人參(一兩) 杏仁(去皮尖,炒,一兩) 陳皮(五錢) 木香(三錢)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食遠,濃煎蘇木湯調服,三服喘即止。

秘傳諸蠱保命丹

肉蓯蓉(三兩) 皂礬(一斤) 紅棗(一斤,煮熟去核) 大麥芽(炒,一斤半) 香附(一斤。蓯蓉、皂礬二味,入罐內,火煅盡煙)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好酒下,食後服,日進三服,量人大小用。

四炒枳殼丸

枳殼 去穰,咀,分四份:

一份同蒼朮一兩炒,一份同蘿蔔子一合炒,

一份同乾漆一兩炒,一份同小茴香一兩炒。

上各炒枳殼黃色為度,揀出,為細末;卻將蒼朮等四味,用水二碗,煎至半碗,去滓,攪麵糊和枳殼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米飲送下。

一方 治血鼓,腹如盆脹。

三稜(煨) 莪朮 乾漆(炒煙盡) 牛膝(去蘆,酒洗) 蟲蟲(糯米炒) 琥珀 肉桂 硇砂 水蛭(石灰炒赤)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送下,童便下亦可。

敷法 治腹緊硬如石,或陰囊腫大。先用甘草煎湯一鍾服之,後用此藥敷。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和藥,塗腫脹處。

針灸法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隨年壯。) 肝俞二穴,(在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隨百壯。)分水一穴,(在臍上一寸。治腹脹,繞臍結痛,灸百壯。)三焦俞二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治心腹滿,腰背痛,飲食吐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

虛腫

虛腫方論

賈洛陽以病腫不治必為痼疾,雖有扁鵲,亦莫能為,則知腫之危惡非他病比也。夫人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與谷而已。水則腎主之,谷則脾主之,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制水,胃與脾合氣,胃為水穀之海,又因虛而不能傳化焉。故腎水泛溢,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咳喘怔忪,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治法大要,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汁;身無熱者,水氣在裡,可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然而證雖可下,又當權其重輕,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烈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雖然水之為腫特一耳,曰風,曰氣,曰血,合而有四焉。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膨,其或煩躁漱水,迷忘驚狂,嘔逆煩悶,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婦人經脈壅閉,敗血停腐,尤多見之。然婦人懷胎,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若產後發虛,則虛退而告殂矣。大凡虛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不治。至若蠱脹而肚上有筋,腹滿而大便滑泄,久虛而轉作虛浮,與夫唇黑傷肝,缺盆平傷心,臍突傷脾,足平傷腎,背平傷肺,皆為不治之證,當明辨之。男從腳下腫而上,女從身上腫而下,或肉硬,或手掌平,並不治。

虛腫證治

青龍湯 治表有水。十棗湯量用,治里有水。(方詳見水飲門。)

安腎丸多用,青木香丸少用,二藥夾和,食前溫湯下,治水腫屢效。(方見水飲門。)

溫白丸 治十種水病,積聚脹滿,症癖塊痛,久瘧諸風。

吳茱萸(蕩洗七次,焙) 柴胡 北梗 石菖蒲 乾薑 肉桂 黃連(去須) 茯苓 人參 川椒(去目,隔紙炒,出汗) 厚朴(制) 皂角(去皮子,炒) 紫菀茸 巴豆(去皮膜,出油。各半兩) 川烏頭(炮,去皮臍,一兩半)

上細末,和勻,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丸,食後薑湯下,加至五七丸止。治水腫,溫白丸用五苓散加炒牽牛,入些薑汁,略煎送下。(方見水飲門。)

集香湯

沉香 丁香(各二錢) 木香 青木香 藿香 川芎 赤茯苓 檳榔 枳殼(制) 甘草(炙。各三錢) 乳香(一錢半) 麝香(一字,別研)

上粗末。每二錢半,姜三片,紫蘇三葉,空心煎服。凡虛腫,先用諸香以透其關絡,然後審證療之。

蘿蔔子飲 治水病浮腫。

蘿蔔子 赤茯苓(生。各半兩) 牽牛末(炒) 葶藶(炒香) 甘草(炙。各四兩) 半夏(制) 川芎 檳榔 辣桂 青皮 陳皮 青木香 白色商陸(各三錢)

上銼。每服三錢,姜四片,不飢不飽,煎服。

三和散(方見諸氣門)加縮砂、赤茯苓煎,吞青木香丸,治水蠱,氣脹腹腫,腎腫面浮。青木香丸乃水腫要藥,但酌量用,或五皮散送下,或枳殼散下。無熱者,沉香降氣湯下。

神助散 治水腫

牽牛(炒,取末) 葶藶(炒香。各二兩半) 木豬苓(水浸軟,去皮,切,焙) 澤瀉 木香(各一兩) 川椒目(一兩半)

上末。先以蔥白三莖,漿水一盞,煎半盞,入老酒半盞,調藥末三錢,空心服。

行水丸 治水腫,氣腫。

葫蘆巴(炒) 故紙(炒) 縮砂仁 蓽澄茄 真川椒(去目,紙上炒,出汗) 烏梅肉(焙乾。各二錢半) 木香 牽牛(炒,取末。各半兩) 巴豆肉(略去油,一錢半)

上末,稀麵糊丸綠豆大。每五丸,食後薑湯下。

姜蔻散 治胸滿腹腫,大瀉不止,時或乾嘔。

人參 川厚朴(制) 草果仁 良薑 訶子(炒) 川白姜(生) 藿香 丁皮 蒼朮(炒) 真橘紅 甘草(炒。各一分) 木香 肉豆蔻(炮) 縮砂仁 茯苓(各一分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縮砂煎湯,濃調正料參苓白朮散佐之。

桑皮飲 治肺間積水,頭面浮腫。

桑白皮(炒) 青皮 陳皮 檳榔(制) 枳殼 赤茯苓 木青香 當歸 川芎 石葦(炙,去毛) 羌活(各一分) 牽牛(炒,末) 半夏(制) 葶藶(炒香) 甘草(炙。各一分半)

上銼。每三錢,姜四片,煎服。

防風散 治風腫皮粗,麻木不仁,或時疼痛。

麻黃(去節) 牽牛(炒,取末) 甘草(炙。各一分半) 杏仁(去皮) 防風 半夏(制) 芍藥辣桂 白芷 防己 當歸 川芎 羌活 獨活 檳榔(各一分)

上銼。每三錢,姜四片、紫蘇三葉煎服。

消蠱湯 治氣作蠱脹,但腹滿,而四肢頭面不腫。

紫蘇莖葉 縮砂 肉豆蔻(生) 枳殼(制) 青皮 陳皮 三稜 莪朮 檳榔 辣桂 白豆蔻仁 蓽澄茄 木香(各一分) 半夏(制) 蘿蔔子(生) 甘草(炙。各一分半)

上銼。每三錢,薑棗煎服。

加味枳朮湯 治氣為痰飲所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

枳殼(制) 白朮 紫蘇莖葉 辣桂 陳皮 檳榔 北梗 木香 五靈脂(炒。各一分) 半夏(制) 茯苓 甘草(炙。各一分半)

上銼。每服三錢,姜四片,煎服。

調榮飲 治瘀血留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曰血分。

華陰細辛 莪朮 辣桂 赤芍藥 延胡索 當歸 川芎 白芷 檳榔 大腹皮 桑白皮(炒) 瞿麥穗 赤茯苓 陳皮 葶藶(炒香) 大黃(濕紙煨。各一分) 甘草(炙,各一分半)

上銼。每服三錢,薑棗煎,食前服。

續斷飲 治血分如前。

延胡索(微炒) 當歸 川芎 牛膝 川續斷 赤芍藥 辣桂 白芷 五靈脂(炒) 羌活(各一分) 赤茯苓 牽牛(炒,取末) 半夏(制) 甘草(炙。各一分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四片,食前煎服。

土狗方 治遍身腫,外腎腫。生土狗一個,手足全者,研細,入縮砂末等分,老酒調下。

虛腫方 以大香附杵淨,以童尿浸一日夜,取出,別換童尿又浸一日夜,再取出,又換童尿浸一日夜,次以生布錢袋牽擦去皮,於臼中搗細,用米醋煮飛白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和劑流氣飲送下。(方見脹滿門。)

又方

生綠豆(一合,碾末) 橘皮(二錢) 良薑(一錢,細銼)

上橘皮二錢,良薑一錢,細銼,煎湯候冷,調綠豆末得所,然後略暖,連三日空心服。

青皮 木香 黃連 橘紅(各一分) 胡椒(一錢半)

上為末,入巴豆肉,不用去油一錢,麵糊丸胡椒大,每三四丸,薑湯下。大便利,腫自消;未利再服。停積、痢滯通用。

又方 二十四味大流氣飲一貼,加枳殼一錢,用紫蘇連莖三條截碎,燈心一握,生薑七片,大棗二枚,新水一大碗同煎,取清汁調蘇合香丸三丸,吞溫白丸五丸,效。溫白丸(方見浮腫門。)

治外腎腫大,莖物水泡通明方 二十四味流氣飲加白芷、木通、紫蘇煎,吞青木香丸百粒,效。

附諸方

治十種水氣病根源證方法

先從面腫者,曰熱水,其根在肺,桑白皮為主。

先從四肢腫者,曰黃水,其根在脾,大戟為主。

先從背腫者,曰鬼水,其根在膽,雄黃為主。

先從胸腫者,曰食水,根在皮膚,茯苓為主。

先從脅腫者,曰飲水,其根在肚,芫花為主。

先從腰腫者,曰肝水,其根在胃,甘遂為主。

先從腹腫者,曰冷水,其根在肺,商陸為主。

先從陰腫者,曰勞水,其根在腎,澤瀉為主。

先從手腫者,曰心水,其根在腹,巴戟為主。

先從腳腫者,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藶為主。

上十味為末,所主藥加倍,余藥各等分。每服一錢,空心井水調服,以利為度。忌鹽百日,外忌魚、蝦、麵食、一切毒物、房事,病痊後更服調補藥。

調補藥方

肉桂 乾薑(炮) 肉豆蔻 青皮 白朮 川芎 檳榔 桔梗(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遠白湯調服。

神效丸 治十種水氣。

大戟(微炒) 澤瀉 葶藶(炒) 連翹 桑白皮 木香(炒) 甘遂(炒) 赤小豆(炒) 芫花(醋炒) 巴戟(去心,以上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桑白皮湯送下。

道滯通經湯 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四肢浮腫。

桑白皮 白朮 木香 茯苓 澤瀉 陳皮(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滓,食遠溫服。

香蘇飲 治上氣喘嗽,面目浮腫。

紫菀 紫蘇子(炒。各一錢二分) 大腹皮 烏梅肉 杏仁(去皮尖) 五味子 陳皮 桔梗 桑白皮(炙) 麻黃(去節) 阿膠(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㕮咀,分二貼,每貼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葶藶丸 治肺氣咳喘,面目浮腫,喘促不安,小便赤澀。

防己 木通 甜葶藶(紙炒。各一兩)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 貝母(煨。各一兩)

上為末,棗肉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桑白皮煎湯下。

治男子、婦人十種水氣,取水法。

大鯽魚(一個,去腸肚) 大戟 甘遂(各二錢半) 雄黃(另研,半錢) 木香 牽牛(各半錢)

上先以大戟同甘遂一半,入魚肚裡,水濕紙裹,煨令焦,取出焙乾,同眾藥為末。每服三二錢,用土狗一個,爛研,入藥內冷水調下。

塗臍膏 治腫滿小便少。

地龍 豬苓 針砂(各等分)

上為末,蔥涎調敷臍中寸高,以帛束之。

五皮飲 治水氣,遍身浮腫,宜先此藥數日,次服消水丸。

茯苓皮 陳皮 生薑皮 大腹皮 桑白皮 加蘿蔔子 蘇子 葶藶子 漢秋子

上四子同炒,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生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一方 治酒腫及脾虛作腫。

蘿蔔(十枚) 皂角(五斤)

上二味,用水同煮乾,去皂角,將蘿蔔搗爛,入蒸餅和丸如雞頭實大,蘿蔔子煎湯,如意送下。

一方 治水腫氣蠱。

木香 檳榔 陳皮 青皮 大戟 甘遂 肉豆蔻(各二錢半) 牽牛(末,一兩半)

上為末,水丸或商陸汁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三花神祐丸 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舟車丸。(方見濕門。)

針灸法 水分一穴(在臍上一寸,灸七壯,療腹腫不能食,若是水病,灸大良。),神闕一穴(當臍中灸三壯,主水腫、鼓脹、腸鳴如流水聲。),石門一穴(在臍下二寸,灸七壯,主水脹,水氣行皮中,小便黃,氣滿)。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臁兩筋間,灸七壯,主水腹脹皮腫)。水溝,名人中(在鼻柱下,灸三壯,主水腫,人中滿。)

水腫,惟得針水溝,若針余穴,水盡即死,此《明堂銅人》所戒也。庸醫多為人針水分,殺人多矣。若其他穴亦有針得瘥者,特幸焉,再不可為法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