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
嬰孩雜病門
雜病(附論)
夫小兒百病者。由將養乖節。或犯寒溫。乳哺失時。乍傷飢飽。致令血氣不理。腸胃不調。或欲發驚癇。或欲成伏熱。小兒氣血脆弱。病易動變。證候百端。若見甚微證。即便治之。使不成眾病。故謂之百病也。治之若晚。其病則成。凡諸病至於困者。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也。病如胸陷者。其口唇乾。目反張。口中氣出冷。足與頭相抵臥。不舉手足。四肢垂。其臥正直如縛狀。其掌中冷。至十日必死。不可治也。
方
虎睛丸(出聖惠方)治小兒百病。療寒熱、鬼氣、症癖、羸瘦、諸痢、驚癇、腹脹、喘促、痰結。胸中滿悶。
虎睛(一對微炒) 牛黃(一分細研) 真珠末(一分) 犀角屑(半兩) 巴豆霜(半分)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吳藍(半兩) 赤芍藥(半兩) 牽牛子(半兩微炒) 桔梗(一分去蘆頭) 漢防己(一分) 牡蠣(半兩燒為粉) 鱉甲(半兩塗酥炙令黃去裙襴)
上搗羅為末。都研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溫水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龍膽散(出聖惠方)治小兒百病。療骨蒸客忤。驚癇。壯熱不解。
龍膽(一分去蘆頭) 鉤藤(二分) 柴胡(一分去苗) 黃芩(一分) 桔梗(一分去蘆頭) 赤芍藥(一分) 茯神(一分) 甘草(一分炙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炙微赤銼蟲入)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人參(一分去蘆頭) 當歸(一分炒微黃)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分為二服。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牛黃丸(出聖惠方)治小兒百病。驚癇。魍魎。三十六種無辜。癧子。疳濕、閃癖。天行急黃。赤眼等悉主之。
牛黃 麝香(各半兩細研) 光明沙(一兩細研水飛過) 真珠末(一分) 甘遂(一分煨令微黃) 虎睛(二枚細研) 赤芍藥 赤茯苓(一分) 巴豆霜(一分)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牡蠣(一分燒為粉)
上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蓐中兒。如粟米大。一二百日兒。如黍米大。一二歲如麻子仁大。三四歲如麻子大。五歲以上。如綠豆大。每服。平旦以粥飲下二丸。至午食時不吐利。便更服一丸。仍與少許湯飲投下。當下諸惡物。效。
牛黃丸(出聖惠方)治小兒百病及一切難治之疾。
牛黃(一分細研) 大戟(一分) 硃砂 麝香(各一分細研) 當歸(半兩微炒) 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 鱉甲(半兩塗酥炙令黃去裙襴) 巴豆霜(半分)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黃)
上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黃米大。每服以粥飲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銀白散(出醫方集成)治小兒百病。
升麻 知母 甘草 白扁豆 山藥 人參 茯苓(去皮) 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慢驚搐搦。麝香少許。飯飲調下。急驚定後。陳米飲調下。驚吐不止。丁香湯下。天柱倒。腳軟。濃米飲調下。夾驚傷寒。薄荷蔥白湯調下。疳氣吐脹。氣急多渴。百合湯下。渾身壯熱。面赤驚叫。金銀薄荷湯調下。赤白痢。不思乳食。姜三片。棗三枚煎湯下。吃食不知飢飽。不長肌肉。炒麥芽一撮。生薑煎湯調下。暴瀉。紫蘇木瓜湯飲下。神形脫。言語不正。及大人吐瀉。藿香湯下。諸病後無精神。少氣力。不思食。煎生薑棗湯下。稟受氣怯。可每日一服。最妙常服。沸湯點。不拘時。一方無知母。
大效雙丸(出聖惠方)治小兒百病。身熱頭痛。飲食不消。心腹脹滿。或心腹㽲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或別無異疾。唯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食積。或驚寒熱。或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服。
甘遂(半兩煨微黃) 巴豆霜(半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牡蠣(一分燒為粉) 蕤仁(一分湯浸去皮研入) 真珠末(一分)
上搗羅為末。入研了藥。都研令勻。煉蜜和。半歲兒。以溫水服一雙。如荏子大。一歲。服一雙。如半麻子大。二歲、三歲。服一雙。如麻子大。常服。不拘時。雞鳴時服至日出。當下。如過下者。以熱粥飲投之即止。
加減四君子湯(出活幼口議)理小兒諸疾。和胃調心。怡神養氣。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點服。或㕮咀。薑棗尤佳。常服調氣。加山藥。和氣。加生薑。心神不定。加辰砂棗子。心忪心煩。心神不寧。加茯神。驚啼。手足瘛瘲。睡臥不安。加全蠍、鉤藤、白附子。脾虛胃弱生風。多困。加半夏曲、沒石子、冬瓜仁。傷風身熱。頭痛氣促。加川芎、防風八分。細辛、川羌活減半。發渴。加乾葛、木瓜、枇杷葉去毛。煩渴加黃耆。胃冷。嘔吐涎沫。加丁香。嘔逆。加藿香葉。脾胃不和。加白朮、薑棗。脾困。加人參、木香、縮砂仁。脾弱腹脹。不思飲食。加扁豆、粟米。傷食。加炒神麯。胸滿喘急。加白豆蔻。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風壅邪熱。加生薑、荊芥。咳嗽。紫蘇湯調。胃怯汗出。炒大麥煎湯調。飲食不進。加薑棗。經絡蘊熱。頭面及身體生瘡。加栝蔞、桔梗。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加細辛、栝蔞根、桔梗、生薑、薄荷煎。加防風、川芎尤良。有寒及遇天寒發熱。去栝蔞根、桔梗。瘡疹已出未出。大便閉澀發渴。加栝蔞根、桔梗。若不渴。膽寒下痢。加乾薑。勞熱往來。加川芎。盜汗。加陳浮麥。虛汗多。夜啼。喘。加犀角、麥門冬。小便赤澀。加麥門冬。大便閉。去白朮。加陳皮。溫中和氣。止吐瀉。思飲食。渴。加陳皮、薑棗。若要生胃氣。即加白扁豆、陳皮、薑棗煎。吐瀉腹痛。煩渴。加黃耆、白扁豆、藿香、乾葛、薑棗。吐逆。四肢厥逆。腦門低陷。加藿香、丁香。吐痢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加白附子、生薑。泄瀉。加陳皮製厚朴並薑棗。作痢。加炒罌粟。赤痢。加赤芍藥、當歸、粟米。白痢。加炮薑、粟米。臟腑滑泄。加煨訶子肉。一方名四聖湯。治二十一證。云治久吐胃寒。加石蓮子、木香、黃耆。名生胃散。治嘔逆吐噦不止。加白扁豆、薏苡仁。並炒藿香。名銀白散。治胸膈煩悶。冷熱不調。痰涎咳嗽。不美飲食。日夜壯熱。加知母、貝母、烏梅、乾薑。名寬中散。治肚腹疼痛。加陳皮、青皮、棗子、生薑。名溫中散。治夜啼煩躁。肚腹疼痛。加沉香、硃砂。名鎮心嘔邪散。治表裡虛弱。時氣作熱。欲傳疹候。加細辛、栝蔞。名惺惺散。治脾寒胃熱。陰陽不順。冷熱常作。加滑石、地骨皮。名六神散。治霍亂吐利。神不安穩。加藿香、丁香。名藿香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加製厚朴、陳皮等分。名平胃散。治吐食不納穀氣。加丁香、半夏曲。名益神散。治脾胃久虛。不納飲食。頻吐或瀉不止。加肉豆蔻、青皮、天台烏藥。名理中散。治熱瀉。水穀不分。加瞿麥、車前子。名導赤散。治虛熱煩躁。定神安志。加犀角、川芎。名安神散。治心氣不足。神情恍惚。加石菖蒲、石蓮子肉、石膏。名補心散。治體熱。夜啼煩躁。加白附子、全蠍、膩粉。名清神散。治脾虛肌瘦。神困。面無顏色。食不克化。腸胃久寒。吐逆無時。加黑附子、枳殼、吳茱萸、艾葉、細辛。名溫脾散。治霍亂吐瀉。嘔逆無時。腸鳴自利。腹肚疼痛。加川白姜。名人參散。治傷寒身熱。頭痛煩渴。加麻黃、乾葛、天麻、硃砂。名解肌散。治心神不寧。驚悸。煩燥。瘛瘲。加硃砂、羌活、防風、天麻。名鎮心散。治脾胃虛弱。腹肚泄痢。調中進食。加訶子、陳皮。名益黃散。治虛積痢。腹肚痛。裡急頻並。加陳皮、罌粟殼。名調中散。
治小兒百病及一切難治之疾。(出聖惠方)
夜明砂(半兩細研)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芫花(一分醋拌炒令乾) 巴豆(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二丸。量兒大小加減。
加減四味飲子(出聖惠方)治小兒百病。
當歸(孩子體骨多熱多驚則倍用之) 川大黃(先蒸二炊飯久薄切焙乾或兒小便多熱倍用) 赤芍藥(細銼炒兒四肢多熱多驚大便多瀉青黃色宜倍用) 甘草(兒熱即生用兒寒多泄多即炙倍用)
上等分。各細銼和勻。每服一分。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半合。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醒睡散(出危氏方)治小兒諸病後多睡。
白殭蠶(二錢) 威靈仙(三錢) 大戟(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臘茶清調。二服便醒。
畫眉膏(出危氏方)治斷乳。
梔子(三枚燒灰存性) 雄黃 硃砂(各少許)
上為末。入清油少許。輕粉少許。調勻。候兒睡著。濃抹於兩眉。醒來自不吃乳。未效。再用即驗。
治小兒不能乳(出千金方)
用雀糞四枚。為末。著乳頭飲兒。兒大十枚。
治小兒食不知飢飽(出千金方)
用鼠屎二七枚。燒為末。服之。
失笑散(出全嬰方)治小兒諸病。並汗後不得睡。
莨菪子 草烏頭(醋炙切片麩炒) 酸棗仁(炒去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醋各半盞。煎至三分。服兩服。便睡。
治小兒祟病。百邪鬼魅。癰腫及熱結腫。殺疳蟲、鼠瘻、惡瘡。
以端午日取蝦蟆。不拘多少。取眉脂以硃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小孩子疳瘦者。空心一丸。如腦疳。以奶調滴鼻中。
青金丹 治小兒諸病。
青黛(羅過滿挑二錢) 滑石(末) 天南星 丁香(羅過各二錢) 水銀(二錢先以錫二錢於銚子內煮熔便放水銀拌和瀉出放冷用) 輕粉(二錢) 川巴豆(去皮心膜七十二片無鐵損者井花水浸一宿懸當風處吹乾爛研)
上同拌合。用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巴豆不去油。依形證用湯使。傷寒後取積。淡煎蔥湯吞下。取疳蟲。用牛肉汁下。驚風肚中緊硬。面青黑。金銀薄荷蔥湯吞下。因傷食肚中及腹皮上微熱。肚脹。夜間作熱。似疳又不是疳。面青黃色。眼微黃。此腹中有積。用皂角子二七粒煨過。用水一盞。煎至半盞下。有積作瀉。魚鮓湯下。氣積。炒茴香湯下。周歲十四丸。三歲十八丸。七歲二十四丸。看大小加減。仍須四更初下此藥。天明通下積盡。可依形證候。下藥補之。臨吃此藥。恐先吐少涎亦不妨。
人參羌活散(出德生堂)治小兒感冒諸疾。
麻黃(去節五錢冬用七錢半) 人參(半兩) 川芎(半兩) 前胡(二錢半) 獨活(半錢) 羌活(半兩)
上㕮咀。每服下水半盞。生薑一葉。薄荷一葉。煎至三分。去滓服。三歲之下。一歲之上。一服。
木香散(出德生堂)能和表裡。通行津液。
官桂 木香 大腹子 前胡 甘草 陳皮 丁香 人參 訶子肉 半夏 砂仁 赤茯苓(以上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片。煎六分。去滓。稍熱服。乳前。
千歲丹(傅氏活嬰方)治飲交奶而致疾者。
伏翼(大者三五十個去肚內糞糟鹽酒炙令赤色去骨) 蕪荑(炒二錢)
上為末。用醬及豆豉姜搗為丸。如菜子大。茶酒任下。又宜用伏翼酒。
洗浴藥(出傅氏活嬰方)治氣浮身腫。
退浮消腫憑洗浴。腫退風消便散浮。凌霄花根並大蓼。蠶砂馬蓼香茹投。白茅質汗宜多用。蟬蛻五加皮可收。皂角紫蘇俱碎銼。忍冬藤向籬邊求。苦參白芷隨多少。清水濃煎入艾頭。天晴日暖頻頻浴。兒身腫退可無憂。
交泰丸(出衛生家寶方)治小兒因驚。飲食失節。致陰陽不和。臟腑生病。中滿氣急。噎塞不通。飲食下咽。即成嘔吐。服之立效。驗。
水銀 生硫黃(各等分)
上同研。不見水銀為度。蒸肉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歲兒七丸。溫米湯飲下。
黃耆白朮散(出十便良方) 治諸虛不足。面色萎黃。臍腹痛脹。不思乳食。骨肉消瘦。喘促氣粗。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乾。頰赤心忪。日晚潮熱。發竭有時。或冒風寒。悉皆治之。
黃耆 官桂 甘草 白芍藥 人參 茯苓 白朮 神麯(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大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二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
銀白散(出百一選方)治小兒諸疾。慢驚搐搦。麝香飲調下。日進六服。急驚定後。陳米飲調下。驚吐不止。陳米飲調下。天柱倒。腳軟。濃米飲調下。夾驚傷寒。發搐。薄荷蔥白湯調下。疳氣脹急。多渴。百合湯調下。發熱面赤。渾身壯熱。忽然驚叫。金銀薄荷湯下。赤白痢。不思乳食。生薑三片。棗五個。陳米一合。煎飲調下。吃食不知飢飽。不長肌肉。麥冬、黃蘗一撮。同炒。薑湯調下。暴瀉。紫蘇木瓜湯調下。形神脫改。語言不正。及大人吐瀉。藿香湯調下二錢。海上名方甚妙。
白朮(細銼以綠豆一合炒香去豆) 黃耆(微炒勿令焦) 人參 乾山藥 白扁豆(微炒黃香勿令焦各一兩) 白茯苓(兩半) 白附子(文武火炒微黃地上去火毒) 天麻(生如雞子大麩炒黃各半兩) 白殭蠶(洗去灰微炒勿焦) 木香(濕紙裹煨) 川升麻(水浸過生用) 甘草(銼炙勿令焦各一兩) 真糯(炒黃) 藿香(去土生用半兩)
上為細末。患依湯使服。常服米飲調下。小兒半錢或一錢。婦人產後亦可服。
麻黃柴胡升麻湯(出東垣蘭室秘藏方)治小兒寒鬱而喘。喉鳴。腹中鳴。腹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一錢半) 草豆蔻(一分半) 升麻(半分) 益知仁(一分半) 厚朴(二分) 甘草(一分) 當歸稍(一分) 曲末(半分) 吳茱萸(二分) 柴胡稍(一分) 蘇木(半錢) 紅花(少許) 生黃芩(一分) 全蠍(二個)
上件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食後。忌風寒。微有汗則效。
補陽湯(出東垣蘭室秘藏方)時初冬。一小兒。二歲。大寒證。明堂青脈。額上青黑。腦後青絡高起。舌上白滑。喉鳴而喘。大便微青。耳尖冷。目中常常淚下。仍多眵。胸中不利。臥而多驚。無搐則寒。
柴胡(三分) 升麻(二分) 麻黃(三分) 吳茱萸(半分) 地龍(半分) 蠍稍(炒) 生地黃(半錢) 當歸身(三分) 炙甘草(一分) 黃耆(二分) 黃柏(一分) 橘皮(一分) 葛根(一分) 連翹(一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半。煎法如常。乳食後熱服。服藥之後。添喜笑。精神出。氣和順。乳食旺。
消痞丸(出東垣蘭室秘藏方)快利。
黃連(半兩) 枳實(二分) 黃芩(二錢) 甘草(三分) 人參(四錢) 厚朴(七分) 薑黃(五分) 乾生薑(四分) 橘皮(一分)
上為細末。湯浸餅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塌氣丸(出衛生寶鑑)治中滿下虛。單腹滿。虛損者。
陳皮(去白) 蘿蔔子(炒各半兩) 胡椒 木香 青皮(去白) 草豆蔻(去皮各三錢) 蠍稍(去毒二錢半)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食後。日三服。輕者百日。重者一年。小兒麻子大。桑白皮湯送下十丸。日三服。大人。桐子大四十丸。如陰囊紅腫。冰冷。次用滄鹽、乾薑、白麵各三錢。水和膏子。攤紙上。塗於陰囊上。
二聖丸(出鮑氏方)小兒病中足冷。為虛寒。腹脹足冷。肚中氣鳴。足冷水瀉。足冷糞青。足冷頭熱。足冷脈沉微。足冷陳方以為腫病用。
石亭脂(一兩) 大附子(半兩炮)
上為末。飯丸米大。一周十丸。乳汁下。空心或急風足冷者不用。
牽牛散(出全嬰方)治小兒膀胱實熱。腹脹。小便赤澀。水氣流腫。又主治結胸傷寒。心腹硬痛。又兼治疳氣攻腎耳聾。
上以牽牛生為末。三歲一錢。青橘皮湯調下。食前。結胸傷寒。白湯調下。耳聾陰腫。並用豬腰子半個。薄批。糝藥一大錢。重重令遍。外以少許鹽搽之。濕紙裹煨熱。空心吃此藥。又治遍身風疹。薄荷湯調下。大便利。立效。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茴香湯下。治陰疝。常服消核腫。
治小兒核食吐方(出本草)
用合明草搗絞汁服。
療小兒鬼舐方(出本草)
以狐屎燒灰。和臘月豬脂塗。
療小兒痔下部癢悶方
枳殼(二兩) 鬼箭羽 青木香 鬼臼(各二兩)
上為末。以釅醋和藥。青布裹熨之。如瘡頭破。令拔去根。立瘥。
療小兒臟腑寒。肚疼作啼。其證必下青白黑糞為驗。宜服此方。
先以蔥湯洗。次用熟艾紙上烘熱。以帕子裹熨臍腹間。頻易之。痛止。服藥大妙。如病久體虛。天柱骨倒。宜白殭蠶末。三歲用半錢。薄荷湯服。
治小兒吃土
用鴝鴿肉炙食之。不過一枚。瘥。
楊氏產乳。(出本草)
凡子不得與桑椹子食。令兒小寒。
魃病(附論)
夫魃病。是陰制小兒。所有此魃病者。由婦人懷娠之時。有惡神導其腹中。胎妒嫉而制伏他。小兒令病也。其妊婦不必悉招魃魅。人時人有此耳。兒魃之為疾。喜微微下痢。往來寒熱毛髮鬇鬡不悅。是其證也。
方
龍膽湯(出直指方)治魃病。
龍膽草(微炒) 鉤藤皮 柴胡 桔梗 芍藥 川芎 茯苓 甘草(炙各二錢) 大黃(半錢半炙濕紙裹煨) 人參(一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井水煎服。仍以紅紗袋夜明砂與兒帶。
甘草散(出聖惠方)治小兒中魃。面色白赤。而復變青者。如醉色。故復發作面赤。若青黑色繞口。不治。覺病候晚者死。覺之早者。所中邪。色氣未入臟腑。又微引乳者可服。如經有熱。小便赤澀夜啼。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龍骨(一分) 赤茯苓(一分) 牡蠣(一分燒為粉) 生乾地黃(一分) 黃耆(一分) 當歸(半兩銼微炒) 桂心(一分)
上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淡竹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白蜜一錢。更煎一兩沸。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一方加麥門冬三五粒。同煎。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小兒中魃挾實。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赤芍藥(一分) 白蘚皮(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黃芩(一分) 犀角屑(一分) 赤茯苓(一分)
上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加減。日三四服。
虎骨丹(出醫方妙選)治被魃病。
虎頭骨(炙) 鬼臼 草龍膽 鬼箭(各一兩) 琥珀 白膠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乳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魃奶散(出全嬰方)治小兒飲母魃奶黃瘦。
豆蔻 母丁香 宣連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三歲半錢。空心米湯調下。出客氣方。
治小兒繼病服藥不效者。繼病。母有娠乳兒有病。有瘧痢。他日亦相繼腹大。或瘥或發。他人相近。亦能相繼。北人未識此病。
取伯勞毛與妊娠婦帶之。立瘥。一方令兒帶之。又方用絳紗袋盛夜明砂令兒帶。勿令乳母及外人知之。
伏翼散(出聖惠方)治小兒生十餘月後。母又有娠。令兒精神不爽。身體委瘁。名為魃病。
上取伏翼去毛爪腸。燒為灰。細研。以粥飲調下半錢。日四五服。效。若炙令香熟嚼之。哺兒亦效。
又方(出聖惠方)
用冬瓜四兩。切。篇竹四兩銼。以水三升煎作湯。放溫。以洗浴兒。效。
又方(出聖惠方)
用龍膽半兩。去蘆頭。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量兒大小。漸漸分減服之。
龍膽湯(出危氏方)治孕婦被祟惡導其腹中。令兒病。其證下痢。寒熱去來。毛髮鬇鬡。不悅懌。及治婦人有兒。未能行時。復有孕。使兒飲此乳。亦作此病。(方見雜病類龍膽散)
治小兒魃病(出本草)
取白馬眼母帶之。
白虎病(附論)
夫小兒白虎候者。按堪輿歷遊年圖。有白虎神云。太歲在卯。即白虎在寅。准此推之。知其神所在。小兒有居處觸犯此神者。便能為病。其狀一身微熱。有時啼喚。有時身小冷。屈指如數。似風癇。但手足不瘛瘲耳。乃名白虎候。又有小兒妊娠時。其母被惡神導其腹中。胎不肯長。及至生下。小兒往往多羸弱。寒熱去來。毛髮鬇鬡。不悅。或謂疳。非也。乃名被魃候。
方
張渙順正集香散(出醫方妙選)治小兒白虎病。
降真香 沉香 檀香(銼) 乳香(研) 安息香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茯神 酸棗仁(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麝香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留藥滓。臥內燒之。
香蠍丸(出全嬰方)治小兒白虎、癧癤、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齧。晝靜夜作。及一切手足不時作疼。巢氏云。按堪輿歷遊年圖。有白虎神太歲在卯。即白虎神在寅也。若准此推之。知其神所在。小兒有居處觸犯此神者。便能為病。聖惠云。白虎風者。是風寒濕之毒。因虛所起。將攝失理。受此風邪。經絡停滯。百氣不行。蓄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正。其疾晝靜而夜作。即徹骨髓痠疼。其病如虎之齧。故名曰白虎風也。其狀身微熱。有時啼叫。有時小冷。屈指如數。似風癇。但手足不瘛瘲。此藥能治之。甚驗。
川烏頭(大八角者二個生用) 全蠍(二十一個生用) 黑豆(二十一粒生用) 地龍(去土半兩生用)
上為末。麝香半字。研拌糯米糊丸如麻子大。三歲十丸。酒送下。臨。臥服。微有汗即瘥。
治白虎病(出本草) 鬼臼苗在糞堆中。亦云是糞神。今時人往往掃糞堆近宅處。令人感而病此。療之法。
取雞子揩病處。咒愿送著糞堆。頭勿反顧。不過三度瘥。白虎是糞神。變吃雞子。
治白虎病。關東人呼為歷骨風。(出本草)
置白獅子於病者前。自愈。此壓伏之義也。
屍注(附論)
夫小兒屍注者。是三尸之中一屍注也。人無問小大。腹內皆有屍蟲。屍蟲為性惡。多接引外邪而共為患。小兒血氣衰弱者。精神亦羸。故屍注因兒為病。其狀沉沉默默。不的知病之處。或寒或熱。涉引歲月。遂至於死。死又注易傍人。故名之為屍注也。
人有三尸。能為人患。無問老幼。但精神衰弱。血氣不足者。率多被害。小兒血氣未具。精神未全。因有屍注之病。其狀沉沉默默。不的知病之所苦。或寒或熱。彌引歲月。遂至於死。死後注易傍人。故名屍注。
方
金露丸(出醫方集成)治小兒癆瘵。屍蟲作痛。面目羸瘦。五心煩熱。如其他食積冷氣痛。又非其的治。臨證審之。又有心痛欲絕。一時無藥可療。急用艾灸大拇指中。男左女右。
人參(去蘆) 官桂(去皮) 川椒(去合口者) 白茯苓 川烏(炮) 菖蒲 大黃 吳茱萸(各半兩) 附子(一個炮) 桔梗(去蘆) 紫花木(炒各三分) 乾薑(炮) 柴胡(去蘆各一分) 厚朴(去皮薑製二分) 豬牙皂角(二分)
上為末。別研葶藶子半兩。巴豆三分。去油膜。續隨子半兩。同煎藥。一處麵糊丸如麻子大。以意加減。空心下。
桃仁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鬼癖。心腹往來疼痛。或加寒熱。恍惚。形色多般。
桃仁(二七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 木香 人參 桂(去粗皮) 虎頭骨(酥炙) 檳榔(銼) 京三稜(煨銼) 芥子(炒各一分) 麝香(研一分) 款冬花 丹砂(研水飛) 干桃 柳葉(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半錢。以溫水調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保童丸(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魃擊。驚癇。魍魎。三十六種無辜。天行急黃。
牛黃(研) 麝香 甘草(炙銼) 真珠末(各一分) 赤芍藥 丹砂(水飛一作光明砂)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各半兩) 甘遂(炮半兩) 巴豆(五枚去皮心膜研紙裹壓去油盡) 虎睛(酒浸一雙) 赤茯苓(去黑皮用半兩)
上為末。和勻。煉蜜丸如麻子大。三四歲。每服二丸。荊芥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及中惡諸病。
犀角(鎊) 升麻 木香 檳榔(銼各半兩) 麝香(細研一錢) 桑根白皮(銼) 大黃(銼炒各半兩)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二七枚)
上為散。每服半錢。以溫水調下。日四五服。量兒大小加減服。
雄黃丸(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病。諸蟲、魅精氣入腹。刺痛黃瘦。
雄黃(研如粉) 雌黃(研如粉各一兩) 丹砂(研如粉半兩) 白頭翁(去苗三分) 麝香(研半錢) 徐長卿(二分) 羚羊角(鎊炒) 大黃(坐炒各一兩一分)
上為末。以青羊脂煉過。和丸如麻子大。一二歲兒。每服三丸。熱水下。空心午後服。各一。更量兒大小加減。
雌黃丹(出醫方妙選)治小兒屍注。
雌黃(研) 雄黃(研) 大黃(炮) 鬼臼(去毛各一兩) 白頭翁(半兩) 桃仁(三十個浸去皮炒) 巴豆(去皮心膜去油十粒) 麝香(研一分)
上研勻。羊脂五兩。熔和諸藥成膏。如黍米大。每服三粒至五粒。荊芥湯冷下。量兒大小加減。
立效散(出醫方妙選)治小兒屍注。
川大黃(炮) 干桃柳葉(各一兩) 梔子 赤芍藥 硃砂(水飛各一兩) 麝香(研) 雄黃(研各五分)
上為末。拌勻。每服一錢。用蜜湯調下。大小加減。
木香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心腹滿脹。疼痛不可忍。
木香 鬼箭羽 當歸(銼炒) 桔梗(炒) 檳榔(銼各半兩) 紫蘇莖葉(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一錢匕。水七分。生薑二片。煎至四分。去滓。不拘時。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生犀湯
生犀(鎊取末二錢)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乾葛(銼各一兩) 甘草(半兩炒)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服。
太一神精丸 治小兒客忤。霍亂腹痛。脹滿。若屍注、惡風、癲狂、鬼祟、蠱毒、妖魅、瘟瘧。無所不治。
丹砂 曾青 雄黃(各等分研) 雌黃(研各四兩) 金牙(研二兩半) 磁石(煅醋淬三次搗研四兩)
上為末。先將丹砂等五味。用酸醋漬之。唯曾青用好酒銅器中漬。以紙蜜封頭。日中曝乾。經夏。急待用。亦須五日。無日以火暖之。其丹砂等五味。日數亦然。各研如粉。以釅醋拌令乾濕得所。內土釜中。以六一泥固濟。令密。候泥干。然後安鐵環施腳一尺五寸。置釜於環上。初取熟炭火兩枝。各長四寸。置於釜下。待三分消盡二分。更如熟火兩枝。如此三度。然後用生炭燒。增之漸多。乃至一復時。火近釜底即使滿。其釜下炭。經兩度即罷。待火盡。極冷。然後出之。其藥精飛化凝著釜上。光明皎潔如雪者。最佳。若飛上不盡。更合舉火如前。以雄雞翼掃取。多少不定。和以棗肉。丸如黍米。平旦空腹服一丸。又常以絳囊帶之。男左女右。小兒系頭上。闢瘴毒、惡氣、射工。小兒患。可以苦酒和之。塗方寸紙。帖兒心腹上。亦有已死者。冬二日。夏一日。與藥得下。便活。若服藥悶亂。可煮防風湯飲之。則定。兼治大風、惡癩、偏風、風癲、歷節、鬼擊、痎瘧、小兒驚忤。不能乳哺。癰疽痔瘻。腹內積冷。婦人產死未經宿。狂狗所齧。丁腫。蟯蟲、寸白、惡腫、邪鬼精妖。並去一切惡疾。
鬼臼丸(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勞瘦。或時寒熱。
鬼臼(去毛半兩) 升麻(三分) 麝香(細研) 柴胡(去苗一兩)
上搗羅。三味為末。入麝香研勻。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暖酒下。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
立效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邪氣入腹㽲痛。
雄黃(細研一分) 赤芍藥(半兩) 梔子仁(十枚)
上搗羅。二味為末。入雄黃研勻。每服半錢匕。溫水調下。更量兒大小加減。
灶煤散(出千金方)治小兒屍注。
灶突中煤(三指撮) 鹽(少許)
上為散。一二歲兒。每服半錢。以熟水調下。空心午後各一服。量兒大小加減。一方相和熬熨之。
桃仁湯(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勞瘦。或時寒熱。
用桃仁一味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研。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與服。以吐為效。如不吐。即非注也。
鱉頭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屍注。
用鱉頭一枚。燒灰以研為散。每服半錢。以新汲水調下。治小兒諸疾。
治小兒屍注勞瘦。或時寒熱。(出聖惠方)
用雞子一枚。打破。生吞之。已困者。內入喉中。搖頭令下。即瘥。
中蠱(附論)
夫人有聚毒蟲為蠱者。隨飲食入腹。能變惑。食人五臟。小兒時有中之者。遂心腹刺痛。懊悶急者。即死。緩者涉歷年月。漸至羸困。若注易傍人。則為蠱注之病。
方
雄麝散(出醫方妙選)專治蠱毒。
雄黃(研) 麝香(研) 羚羊角(屑) 赤芍藥 敗豉皮(炙令黃各一兩) 馬兜鈴根 薺苨 鬼臼(去毛各半兩)
上為細末。拌勻。每服半錢。煎甘草湯調下。食前服。
羖羊角湯(出聖惠方)治小兒中蠱毒。腹內堅如石。面目青黃。小便淋瀝。變易無常。
羖羊角(屑) 蘘荷(各一兩) 梔子仁(七枚) 黃連(去須) 赤芍藥(各一分) 犀角屑(半兩) 牡丹皮(各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取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二服。日三。更量兒大小加減。
麝犀湯(出醫方妙選)專治蠱毒。
犀角屑 鬼箭 安息香(各一兩) 苦參 牡丹皮(各半兩) 雄黃(研一兩) 麝香(研半兩)
上㕮咀。和勻。每服一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時時服之。
升麻湯(出聖惠方)治小兒初中蠱毒。
升麻 桔梗(銼炒) 栝蔞根(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一錢。以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滓。溫服。日三。更量兒大小加減。
豉皮湯(出聖惠方)治小兒蠱毒。腹內堅痛。
敗鼓皮(三分炙令黃銼) 苦參(銼) 蘘荷根(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匕。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二服。日三。更量兒大小加減。
雄黃散(出聖惠方)治小兒飛蠱。狀如鬼氣。
雄黃(研) 麝香(研) 犀角(鎊搗為細末各半兩)
上同研令勻。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匕。日四服。更量兒大小加減。
比聖湯(出聖惠方)治小兒五種蠱毒。
用馬兜鈴根一味。粗搗篩。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空腹頓服。當時隨吐蠱出。未快吐。再服。
又方(出聖惠方)
用敗鼓皮一片。燒灰。細研如粉。空心粥飲調服一錢匕。須臾病兒呼蠱主姓。其病即愈。
又方(出聖惠方)
用薺苨一兩。搗羅為末。以粥飲調服一錢匕。量兒大小加減。
神效散(出肘後方)治小兒中蠱毒。腹內堅痛。面目青黃。羸瘦骨立。病變無常及淋露。
用桃上寄生二兩。搗羅為散。每服半錢。每以茶點服。日三。
又方(出聖惠方)
用麝香一味。細研。每服一字。須空腹溫水調下。即吐出蠱毒。未效再服。
治小兒中蠱毒欲死(出聖惠方)
用甘草半兩。生銼。粗搗篩。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分溫二服。當吐蠱出。若預防蠱者。宜熱炙甘草煮汁服之。即內消不吐。神效。
治小兒中蠱下血欲死(出聖惠方)
搗青藍汁。頻頻服半合。
又方(出聖惠方)
取生赤雌雞翅下血服之。立效。
治小兒患蠱毒痢。(出本草)
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二三四服。立效。
中惡(附論)
夫小兒無故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絕者。中惡也。蓋由兒陰陽氣血不調。神守不強。故鬼毒惡氣得以中之。凡腹大而滿。脈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生。若余勢久留再發則變為注。
夫小兒中惡者。是鬼邪之氣卒中於人也。無問大小。若陰陽順理。榮衛調平。神氣相守。則強邪不能幹正。若精氣衰弱。則鬼神毒惡氣中之。其狀先無他病。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是也。
方
鬼箭羽湯(出聖惠方)治小兒中惡。心腹卒痛。
鬼箭羽(半兩) 朴硝(細研) 真珠末(一分) 羚羊角(鎊) 桔梗(炒) 升麻(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 大黃(銼炒) 鬼臼(各一兩半) 芍藥(一兩) 桃仁(三十枚去雙仁皮尖麩炒微黃) 柴胡(去苗一兩)
上粗搗篩。每一錢匕。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三服。空心午後各一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一方無鬼臼。
芍藥湯(出聖惠方)治小兒中惡。心腹堅脹痛。顏色青黑。大便不通。
芍藥 桔梗(炒) 黃芩(去黑心) 柴胡(去苗) 升麻(各一兩) 大黃(銼炒二兩) 桃仁(七枚去皮尖雙仁炒一方作五枚) 鬼臼(炙一兩) 甘草(炙一兩) 麝香(半錢研) 杏仁(四十枚浸去皮尖雙仁炒)
上粗搗篩。入麝香和勻。每一錢匕。以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分溫二服。空心午後一服。以利為度。量兒大小加減。
辟邪膏(出醫方集成)治中惡暴卒。亦宜服此藥。立至蘇蘇。中毒心腹刺痛。悶亂欲死。凡腹大而滿。診其脈緊細而微者。生。緊而大浮者。則死。急服蘇合香丸。再以皂角末觸鼻。次服沉香降氣湯加人參、茯苓。不愈。進以辟邪膏。無不效者。
降真香 白膠香 沉香(各半兩) 虎頭骨 鬼臼(去毛) 龍膽草 人參 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入雄黃半兩。麝香一錢。煉蜜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粒。煎乳香湯下。又令兒帶。及燒於臥室內尤妙。無不見效。亦治客忤。一方無鬼臼。有甘草。
雄黃丸(出聖惠方)治小兒中惡。辟邪氣。
雄黃(研) 真珠(研各一兩) 麝香(研半錢) 牛黃(如棗大研) 巴豆(四十枚去皮膜心研去油盡) 大棗(十四枚蒸熟去皮核研膏)
上除棗外。同研為末。入棗膏和少許蜜。塗臼中。一千杵。搗為膏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丸。薄荷湯下。空心午後各一服。量大小以意加減。
療小兒中惡等疾
鹿角 大豆(各等分)
上為末。相和勻。乳汁塗奶上。令兒飲之。
治小兒中惡暴死(出經效良方)
用蔥白納下部糞門。及鼻中。活。一方。以菖蒲末著舌底。一方。吹兩鼻兩耳中效。
豬蹄散(出聖惠方)治小兒寒熱及惡氣中人。
取豬後腳懸蹄。燒灰。末。以乳汁飲一撮。立效。
治小兒沖惡熱毒煩悶
用生銀水磨服之。忌生血。
治小兒辟惡氣
用虎頭骨煮湯浴小兒。數數用之。為佳。
治小兒寒熱。惡氣中人。
以濕豉為丸如雞子大。以摩腮上及手心六七遍。又摩心臍上。旋祝之了。破豉。凡看有細毛。棄道中即瘥。
半夏丸(出經驗良方)治小兒腹暴滿欲死。
用半夏隨多少。微火爆。搗末。酒和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淡薑湯、蜜湯服。
治小兒中猢猻噤(出幼幼新書)凡身微熱。雙手捉拳。按胸前。口撮不開。縮肩。身體一似活猢猻。此候。因受胎六個月日。母見人弄猢猻。開口吸著其氣。生來被風邪相擊。致發此候。若不速治即死。
上取貓兒糞。燒煙燻之。即解。
治小兒生下多被惡氣息衝著成疾方(出鮑氏方)
急取麝香一顆。冷水調搽之。灌之。
辟惡方(出本草)
以瑿令小兒帶之。能辟惡。瑿。琥珀千年為瑿。用與琥珀同。瑿。(烏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