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一

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
来源:普济方

卷一

方脈總論

辨男女形生神毓論

嘗讀齊大夫褚氏遺書。首論受形。則曰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陽精先入。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陰陽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駢胎品胎之兆。復其說。如經所謂男子為陽。得陰而生。先生右腎。為命之門。女子為陰。得陽而長。先生左腎。為命之門。命門者元精之所舍。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女所以有別者。亦由陰陽先後所本有異也。欲知陰陽所本之異者。於腎取焉可也。

男子始生。居命門於右腎。屬乎陽而應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鎮丹元。丹元者。精舍也。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黃運其中。三陽之正氣。太一之真精。名曰弱水。內有元龜。所以呼吸元氣。運行百脈。為三焦之原。而應於衛也。衛為陽。行於膏。故男子命門取乎右腎。至於左腎。屬乎陰而應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鎮金關。此蓋陽以陰為本。必稟生而在右者也。

乃若女子所生。則居命門於左腎。屬乎陰而應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鎮元宮。元宮者胞胎所繫也。上黑下赤。左白右青。中央黃運其中。三陰之正氣。太一之真精。名曰原泉。內有螣蛇。所以呼吸元氣。運行百脈。為三焦之原。而應於榮也。榮為陰。行於脈。故女子命門在乎左腎。至於右腎。則屬乎陽而應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鎮玉關。此蓋陰以陽為本。必稟生而在左者也。

按藏教、父母及子有相感業。神乃入胎。依地水火風。眾緣和合。漸得生長。一七日如藕根。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鞋襪。四七日、如溫石。五七日有風觸胎。名曰攝提。兩臂兩脛及頭五種相現。六七日有風名旋轉。兩手兩腳四相現。七七日及八七日。手足十指二十四相現。九七日眼耳鼻口及下二穴大小便處九種相現。十七日有風名普門。吹令堅實。及生五臟。十一七日上下氣通。十二七日大小腸生。十三七日漸知飢渴。飲食滋味皆從臍入。十四七日身前身後左右二邊。各生二百五十條脈。十五七日又生二十條脈。一身之中,共有八百吸氣之脈。至是皆具。十六七日有風名甘露。為安置兩眼。通諸出入息氣。十七七日有風名毛拂。能令眼耳鼻口咽喉胸臆。一切合入之處。皆得通滑。十八七日有風名無垢。能令六根清淨。十九七日眼耳鼻舌四根成就。得三種報。曰身曰命曰意。二十七日有風名堅。二腳二手二十指節。乃至一身二百大骨。及諸小骨。一切皆生。二十一七日有風名生起。能令生肉。二十二七日有風名浮流。能令生血。二十三七日生皮。二十四七日皮膚光恍。二十五七日血肉滋潤。二十六七日發毛爪甲。皆與脈通。二十七七日發毛爪甲。悉皆生就。母所飲食。行住坐臥。兒皆辛苦。二十八七日生屋園池河等八想。二十九七日各隨其業。或黧或白。三十七日黧白相現。三十一七日至三十四七日漸得增長。三十五七日肢體具足。三十六七日不樂住腹。三十七七日生不淨具穢黑暗三想。三十八七日有風名藍花。能令長舒兩臂。轉身向下。次有一風名趨下。能令頭下足上。以向生門。如是處胎始終。三十有八七日。於胞胎中。自然生十一種風。開通整合。使之筋脈肌骨。機關孔竅。皆得流通。然後得成為人。然則父母生育。功侔造化。其為恩也。豈曰小哉。

又以道書言之。玉清之氣。生人上一。是為泥丸。上清之氣。生人中一。是為絳宮。太清之氣。生人下一。是為丹田。玄元始合為九氣。生人九戶。二十四氣。生人二十四體。三百六十神生人三百六十骨節。八十一分神。生人八十一關節。東方七宿屬陽明。生人三魂。西方七宿屬陰精。生人七魄。南方七宿屬丹元。生人天氣。北方七宿屬北極。生人玄津。無量妙一結為子戶。天中王氣上為腦精。每一月即有一天之氣下添。如是一月。郁單無量天真胞命黃演之氣下添。乃至第九月。無想無結無愛天岳府命元。自是氣不添。夫九氣既添。又有六甲之神。相為保衛而全成之。夫所謂六甲神者。甲子水神。為之調暢血脈。潤澤三焦。甲戌土神。為之調理肌肉。使不偏枯。甲申金神。為之緊固爪齒。養育真牙。甲午火神。為之和悅五臟。混合百神。甲辰風神。為之保固胎息。呼吸陰陽。甲寅木神。為之濯煉筋骨。通貫百骸。信知婦人妊娠。謂之六甲者。豈有他哉。五臟六腑。筋骨髓腦。皮膚血脈。精藏水藏。二萬八千。形彰一萬二千。精光三萬六千。出入八萬四千毛竅。莫不各有其神主之。然則人生天地中。豈可不凝神守真。而保其天之所以與我者哉。予以釋老之言。並前賢遺論。輯而書之。非臆說也。

男女動靜說

嘗觀清淨經云:天清地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又讀周子太極圖曰:陽動陰靜。動極復靜。

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則知清濁者。天地之位。動靜者。男女之機也。男子為陽。陽主動。動中有靜。女子為陰。陰主靜。靜中有動。是以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至七七則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地道不通。形壞而無子。丈夫二八腎氣盛。精氣溢瀉。陰陽和。故有子。至八八則齒髮去。以此知男女陰陽之質不同。天癸精血之形亦異。陰靜血滿。月溢則行。靜極復動也。陽動氣合。時泄而止。動極復靜也。

四大奧論

嘗歷覽諸家方論。探求醫之妙理。復讀佛書。見經中多引醫為喻。有云醫善巧方。普救一切人。則知醫之心。即佛之心也。診療之際。可不明其所以乎。蓋人之生。寓形宇內。假合四大以為身。四大者何。地、水、火、風也。其生也。由此而成。其死也。由此而滅。從本不實故也。人之生死。既系乎此。則為醫者。正當明死生之理。以究其疾痛之源可也。夫發毛爪齒。皮肉筋骨。腦髓面色。皆屬乎地。若地大不和。則發焦毛拔。爪枯齒槁。皮緩肉脫。筋急骨痿。髓竭腦轉。面垢色敗。此病之源於地大者也。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屬乎水。若水大不和。則多唾鼽涕。膿潰血溢。津液不收。涎沫流出。痰壅淚盈。

精走氣泄。大小不淨。盈流於外。此病之源於水大者也。至於暖氣則歸火。動轉則歸風。若火大不和。為煩為熱。為焦渴。為癰瘍。為狂走。為癃閉。若風大不和。則偏枯。隨為四肢癱瘓。為口眼喎斜。為筋脈攣急。為癢為痛。為痹為。火大風大。病故不同。四者和合。則一身安榮。有一不和。皆能為病。況於離散者乎。矧乎四大之身。人所均有。而不自覺。知醫之神師。亦秘而不示於人。惟佛書則言之詳矣。蓋佛為大醫王。了達生死。故能洞明此理。予因得以經中所說。一貫乎醫。後之來者。毋以予言為迂。如以予言為迂。是亦以佛氏為迂矣。

五常大論

太和絪縕。天地設位。化生萬物。而人位乎其中。三才立矣。夫人之一身。與天地同流。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上有疾。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髓者精之根。命之元也。精者血之本。神之苗也。萃五味之英。集五氣之和。融結而為之。夫五臟皆有精。而內舍於腎。以育百骸。諸骨皆有髓。而上屬於腦。以鎮諸陽。故腎為精之舍。腦為髓之海也。頭者諸陽之會。上丹產於泥丸。內則百神之所輯。為一身之元首也。手之三陽。從手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至足。六陽之脈。會於頭間。是以頭痛多屬於陽也。陰病亦有頭痛者。蓋諸陰之脈。皆行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獨厥陰肝脈。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顛。內經曰:頭痛顛疾。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又有病頭痛連齒。時發時止。數歲不已者。由寒氣內至骨髓。骨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此腎所生病也。諸陰經病無頭痛。唯肝腎二經有者。由此故也。面者。人神之牖也。上部五嶽。分別五官。以屬五臟。目者。肝之官。主鑑辨五色。鼻者。肺之官。主吸引五臭。口者。脾之官。主嗜食五穀。舌者。心之官。主品嚐五味。耳者。腎之官。主分別五音。五官既具。則一身之精神。皆備於面矣。內經云:女子六七。面皆焦。丈夫六八面焦。由陽明氣衰於上也。以其手陽明之脈。直而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傍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縫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難經云:人面獨能耐寒者。以其諸陽之脈。皆上至頭耳。黃帝於面焦發墮。獨言陽明而不言諸陽者,蓋諸陽之脈。雖上循頭。而不若陽明之脈維絡於面也。合二經而考之。可識經脈之循環。驗氣血之消長也。苟情動於中。邪淫於外。形色有變。皆見於面。不可概舉。頸項者。諸陽輻湊之地。六陽之脈。皆自肩頸出入缺盆。下絡五臟。所以古人取人迎動脈於頸間。以候五臟六腑之氣有餘不足也。其為病則不一。或頸項強痛不可迴轉。或頸項痛而嗌乾。或頸項痛連入缺盆。則各隨其經脈所屬而為病焉。至於九瘺瘰癧癭瘤多生於頸項者。亦由經脈之所聚也。肩者。六陽之脈。與陽維之會。皆走於肩。而相交會。循肩上下。因知肩為諸陽之道塗。筋骨之樞會。故能任重負戴。背中之府。諸陽受氣於胸中。轉行於背。經云:人身之陰陽者。背為陽。故五臟六腑之腧。皆在於背也。臑者。臂節也。穴名曰天府。肘者。手腕也。穴名曰尺澤。臂者。從肩至掌。統而言之也。夫手之三陰三陽。皆循臂前後廉。上下往來。或由中而行。故為病大同而小異。用藥亦可以兼理。灸之刺之。則各隨其經也。腋者。掖也。手三陰之脈。與足少陽之脈。循腋上下。故為病則腋下腫痛。靈樞經曰:手太陰之脈。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之脈。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之脈。循胸出脅下抵腋下。足少陽之脈。則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脅。凡此四經。或橫出腋下。或循腋上下別行。各有其道也,有患狐臭漏腋者。古方共為一病。以理考之。其證不一。狐臭者多因勞逸汗漬。以手摸而臭。致清氣道中受此宿穢。吸上泥丸。散入百脈。多相沾染。漏腋者由食啖五辛大過。而有所發。致腠理不密。其汗則自腋泄出。浥浥而濕。浣衣數重皆透。臭不可近。狐臭漏腋。皆腋中之疾。雖不傷人命而害人身。奉親事君。乃至交遊。皆非所宜。修身之士。務為清潔者。偶得此患。不可不思有以去之。脅者左右腋下也。肋者脅骨也。肝膽二經。交會於此。是以脅痛多屬肝膽也。難經云:臟會季脅。季脅在軟肋之際。其端有穴。名曰章門。直臍傍二寸八分。是脾之分。足少陰厥陰所會也。凡熱病在內者。則取其穴之所會。以去其疾也。膈者。革也。自心肺之下有膜。與脊脅腹周迴相著如幕。以遮蔽濁氣。不上熏於心肺。所謂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在兩乳間。為氣之海。以分布陰陽。志和氣達。則喜樂由生。又云。膈原之下。中有父母。膜原之上者。氣海居焉。氣者。生之原。命之主。故氣海為之父母。膜原。謂心肺之間也。臍者。齊也。根源本始生成之處。沖和凝結之氣通。而稟受生焉。有生生不窮之義。及其形質已具。分誕有期。則如匏瓜桃李。臍乾而蒂脫矣。是以號為神闕。前當腸胃。後直腎俞。為天地中分。黃庭云。兩部水王對生門。又云後有密戶前生門。生門者臍也。嬰兒在母腹中。取氣於臍管。母呼亦呼。母吸亦吸。正與密戶相對。所謂臍者如此。況臍之上下左右。乃腸胃盤曲會聚之所。經所以言五臟之動氣。發於臍之上下左右也。足陽明衝脈皆挾臍。而督脈貫臍中央。臍或凸出者。水氣積於脾元。臍腹㽲痛者。寒邪傷於下臟。不可不知。腰挾脊而居。前與臍平。為前後分。足少陰之脈貫脊。足太陽之脈抵腰。故腰者腎之外候。腰半以上。同天之陽。腰半以下。同地之陰。腰為陰陽之界也。腰當人身之中。任擎折俯仰之勞。設或氣鬱於內。邪干於外。皆致腰痛。當以脈之真誕驗之。至於房勞疲力。耗竭精氣。墜墮惡血。留滯經絡。與正氣衝擊。傴僂身重。腫痛引脅。謂之瀝血腰痛。或作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冷。如身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故。腰以下如帶五千錢。謂之腎著。治之各有法。內經云。腰者腎之腑。轉搖不能。腎將憊矣。難經云。大腸小腸會為闌門。言闌約水穀。從其別者也。其谷自小腸承受於闌門。以分別也。其水則滲灌入於膀胱上口。而為溲便。若谷之滓穢。則自闌門而傳道於大腸。故曰下焦在膀胱上口。以分別清濁也。內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二陰者腎之外竅也。前曰溲便。精血亦自此道出。故男子水令居下。火令居上。女子水令居上。火令居下。所以男子由此。分而為火水未濟之卦。女子由此。分而為水火既濟之卦也。後曰肛門。肛門猶車之也。為肺下口。號為通事吏。難經云:下極為魄門。魄門者肛門也。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太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熱則肛門腫縮。閉塞不通。寒則肛門脫出。腸鳴洞泄。狐惑傷寒證云。蟲食其肛。下唇有瘡。諸證不同。學者宜審之。(七衝門。四十四難曰。七衝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易老曰。魄門對飛門。其證俱狐惑之病。以下衝上。故曰七衝門也。余依丁公主論甚當。辨云。幽門不通。上衝。吸門不開。噎塞。不便燥秘。氣不得上下。治在幽門閉。大便不通。通幽湯主之)髀股者足腿也。膝者脛頭也。膕者足腕也。腨者足肚也。一名腓腸。趺足面也。足之六經流注之地。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至腹。三陽之脈行足外廉。皆循股也。三陰之脈、行足內廉。皆循髀也。唯膕中腨內。陰陽上下。行乎其間。至於膝則太陰陽明之脈。皆循股而入膝。少陰之脈。則出膝內廉也。足趺者足面系鞋之所。骨間動脈應指。名曰衝陽。足陽明胃脈氣之所發也。傷寒必皆診者。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肝膽之脈。雖亦循趺上下。但所行各異其道。十二經脈包羅一身。無所不至。昔紂妃妲姬。冬月見二少年朝涉。謂紂曰:一老生之子。一少生之子。紂曰:何以知之,妲姬曰、少生者耐寒。髓滿脛也。老生者畏寒。髓不滿脛也。紂斫其脛而觀之信然。因知人之虛實。由稟受之各異也。內經曰。腎生髓。髓生肺。子母之義。孫真人以髓應肝膽。蓋不失其本也。夫髓為精之根。精為血之本命之元身之主也

五臟像位

肝名龍煙。字含明。號將軍之官。於五行為木。故其體狀有枝葉也。重四斤四兩。有七葉。左三葉屬甲為陽。右四葉屬乙為陰。夫人夜臥則血歸於肝。上朝於目。有童子玉女。身掛青衣。手執青拂。每夜三更。繞身巡看一回。卻朝青帝。肝神七人。老子名曰明堂宮。蘭臺府。從官三千六百人。肝神名藍藍。其位居於左。以應東方蒼龍之木。旺於春七十二日。墓在未。其數三八。上應歲星。下合震卦。律中太蔟。

心名丹元。字守靈。號帝王之尊。為一身之主。於五行為火。故其體狀圓赤。如蓮苞未開之質也。重十二兩。盛精汁三合。劉子曰。心行於光。上智人心有七孔三毛。中智人心有五孔二毛。下智人心有三孔一毛。愚人心有一孔。而大愚混濁者。有一孔而小矣。或癡憨之輩。雖有心而無孔。故神出入無門者眾矣。有童子身掛緋衣。手執紅拂。每夜三更而出。繞身巡看一回。卻歸離宮。百神安靜。心神九人。大尉名絳宮太子。南極老人元先之身。其從官三千六百人。心神名呴呴。其位處上焦。以應南方朱雀之火。旺於夏七十二日。墓在戌。其數二七。上應熒惑。下合離卦。律中中呂。

脾名常在。字魂停。號諫議之官。於五行為土。故其形像馬蹄。居胃之上。以消磨水穀也。重二斤三兩。扁廣二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有童子身掛中宮之衣。手執黃拂。每夜三更繞身一回。卻朝土主。故令百神安靜。脾神五人。玄光玉女。其從官三千六百人。其臟為中州。以應中央戊己之土。寄旺於辰戌丑未之月。各一十八日。正旺於長夏。墓在辰。其數五十。上應鎮星。下合坤卦。律中黃鐘。

肺名晧華。字虛成。號相傅之官。於五行為金。故位處上焦。狀如懸磬。而五音之聲。皆從肺出也。重二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童子十四人。身掛素衣。手執玉節守氣。巡遊於身。卻回素宮。百神始得安靜。其神八人。太和君名曰玉堂宮。尚書府。從官三千六百人。肺神名鴻鴻。其臟居高。為五臟華蓋。其治在右。以應西方白虎之金。旺於秋七十二日。墓在醜。其數四九。上應太白。下合兌卦。律中夷則。

腎名玄冥。字育嬰。號作強之官。於五行為水。處於下。為臟之根。身之本也。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其左為腎屬壬。右者為命門屬癸。女子以右者為腎。左者為命門。男子命氣為根。傳丹田。屬壬癸之位。女子命氣為根。傳血海。通三焦。屬坎離之位。有二童子、身著皂裳。手執壬癸之幡。繞身巡看一回。卻朝北帝。令元神安靜。其神六人。司徒司空司命司隸校尉廷尉卿。腎神名。腎兩枚。形如豆。相併而曲。附於脊膂。外有脂裹。內白外黑。以應北方壬癸之水。旺於冬七十二日。墓在辰。其數一六。上應辰星。下合坎卦。律中應鐘。

六腑像位

膽者謂青腸。肝之府也。號中正之官。在肝之短葉間。重二兩三銖。盛精汁三合。其神五人。太乙道君。居紫房宮中。其從官三千六百人。膽神名灌灌。或入夜間恐懼。大張眼時。弩目視之。其妖自息。故得膽神相助。其威如此。旺墓應合。與肝同也。

小腸謂赤腸。心之府也。號受盛之官。居胃之下。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二合合之大半。其神二人。元梁使者。小腸神名潔潔。旺墓應合。與心同也。

胃者謂黃腸。脾之府也。號曰太倉。主圍受食物。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原也。與脾相連。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其神十二人。五元之氣諫議大夫。

胃神名且且。旺墓應合。與脾同也。

大腸謂白腸。肺之府也。為傳道之司。號監倉之官。居小腸之右。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其神二人。元梁使者。大腸神名洞洞。旺墓應合。與肺同也。

膀胱謂黑腸。腎之府也。號州都之官。居大腸之側、臍之下。應丹田。人之根也。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名曰水漕。又名玉海。盛滿九升九合。一作胞。胞者也。以虛受水、為津液府。故云膀胱者、胞之室也。旺墓應合。與腎同也。

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持諸氣。有位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號決瀆之官。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故經云。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或難曰。扁鵲以心主與三焦為表裡。心主者心胞絡也。叔和以命門與三焦為表裡。命門者右腎也。二人之論。何相戾歟。予辯之曰。心為五臟之君。而居上部。腎乃一身之根。而處下元。真心不受邪。而下有胞絡。腎有二枚。而右為命門。上下相應。與三焦俱為相火。上焦其治在膻中。膻中者。三焦之所會。下焦其治在氣衝。氣衝者。元氣之別府。是以三焦始於氣衝。終於膻中也。扁鵲以心主與三焦相為表裡者。心主非正臟。而三焦亦非正腑。但以三焦之經。屬手少陽。心胞之經。屬手厥陰。二經俱屬於手。陰陽相配合耳。叔和以命門與三焦相為表裡者。腎為精之舍。三焦為精之府。命門雖系一臟外別無經。與腎俱屬足少陰之經。與足太陽膀胱相為表裡。以此推之。三焦之氣。與命門通。而三焦之經。不與命門合也。扁鵲之論為正。至於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穀。其精華則流而為榮衛。其糟粕則轉而為滓穢。蓋胃為水穀之海。三焦為水穀之道路。以此而知三焦之氣。各隨其所屬部分而為之應。又何疑焉。

五臟相涉

肝者木也。腎為之母。心為之子。脾為之匹。肺為之主也。肝之為病。則有目脅指爪筋血諸證。皆氣合血類從病。由是生焉。肝之竅在目。目為肝之官。而五臟之精華。皆上注於目。骨之精為瞳子。屬腎。筋之精為黑眼。屬肝。血之精為絡果。屬心。氣之精為白眼。屬肺。

肉之精。為約束。屬脾。其筋骨血肉氣之精。與脈併為系。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至於目。決其面者為兌。足少陽經脈之所起。屬於膽。近鼻上為外眥。足太陽經脈之所起。屬膀胱。下為內眥。足陽明經脈之所起。屬於胃。以此知五臟精華。三陽經氣。互相交涉。灌注於目。所主不同也。肝之為病。必脅下痛引少腹。又膽脹者。必兩脅痛、口中苦。善太息。蓋肝之經抵少腹布肋。膽之經循脅裡出氣街。是以脅痛之證。屬肝與膽也。內經曰。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中寒。兩肩不舉。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差秋劇。筋受寒。則筋不能動。十指爪皆痛。肝外榮於筋。故筋病不已。傳之於肝。靈樞經云。膽之厚薄。以爪甲驗之。爪甲色黃則膽厚。爪色紅則膽薄。爪色青堅則膽急。爪色赤軟大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色多敗者膽結也。故知肝應膽。膽應爪。互有所屬焉。中藏經云。若手足爪甲青黑。呼罵口不息者。謂之筋絕。筋絕不治。九日死。難經云。足厥陰氣絕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龐老云。諸病及被毒。爪甲青黑者。死候也。

心者火也。肝為之母。脾為之子。肺為之匹。腎為之主也。心之一氣相屬。如舌與血脈胸發等症。皆中外相應。經絡流注。而生病焉。心氣通於舌。舌為心之官。而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脈絡繫於舌旁。肝脈循陰器而絡於舌本。凡此三經。或為風寒濕所中。皆使人舌捲縮而不能言。至於心熱則舌破裂而生瘡。肝壅則舌出血如湧。脾閉則白胎如雪。諸證各異。治之當隨其臟之所屬。不可不知。內經云。心之合脈。其榮色也。心中寒。則令人勞倦。頭面赤。蓋心合脈榮於色也。靈樞經云。小腸厚薄。則以皮之厚薄。與脈之緩急驗之。皮厚則脈厚。脈厚則小腸厚。皮薄則脈薄。脈薄則小腸薄。皮緩則脈緩。脈緩則小腸大而長。皮急則脈急。脈急則小腸結也。故知小腸應心。心應皮所以然也。難經云。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內經云。諸臟受病。懸脈絕者。死候也。

脾者土也。心為之母。肺為之子。腎為之匹。肝為之主也。脾之氣候相屬。如唇口頤頷咽門肌肉。中外相應也。脾氣通於口。口為脾之官。五味入口藏於胃。脾主行精華。分布津液於五臟。五臟之氣偏勝。味必偏應於口。脾熱口甘。膽熱口苦。勞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煩躁則澀。宿食則酸。寒則咸。虛則淡。夫口乃一身之都門。出入榮養之要道。節宣微爽。病必生焉。豈得但於脾之一經言也。內經云。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胃應脾。脾應肉。肉與脾胃合。肉堅則胃厚。肉瘦則胃薄。肉之緊緩疏密。與胃相應也。胃病肉色變。臟腑有病。皆從肉生。肉熱應臟。肉寒應腑。肉虛則坐席不安。身色變動。實則坐席不動。喘氣迫促。脾之有疾。皆驗於唇。唇者。脾之外候。燥則干。干則裂。風則瞤動。寒則揭。氣鬱則生瘡。血枯則瀋而無色。若以經脈變涉言之。手陽明之脈。挾口環唇。足陽明之脈。亦挾口環唇。足厥陰之脈。循唇內。凡此三經。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環繞於唇也。龐老云。經逆則榮衛不通。陰陽反作。內外傷系。致虛消瘦。口噤唇黑者。不治。又言聲憂懼。舌卷短縮。此木剋土。陽繫於陰。陰伏陽起。起則實。實則熱。熱則悶亂體重。唇黃聲吒者不治。難經云。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中藏經云。凡病見唇乍干乍黑者死。肺者金也。脾為之母。腎為之子。肝為之匹。心為之主也。肺為五臟上蓋。主持諸氣。通息於鼻。鼻居面部之中嶽。位而尊。上透泥丸。下應於肺。夫人一日一夜。呼吸出入。通計一萬三千五百息。從鼻往來。未嘗間斷。故鼻為肺竅。主吸引五臭。衛養五臟。內經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難經云。心主臭。肺主聲。鼻者肺之竅。而反知香臭。其意何也。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此五行相因而成也。又肺之偏正。以鼻驗之。鼻正肺正。鼻偏肺偏。豐怯厚薄。皆相應也。內經云。肺之合皮也。皮者一身之包裹。為肺之外候。難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肺病則皮膚痛。洒洒然寒熱。上喘氣自汗出也。靈樞經云。大腸厚薄。驗之於皮。皮厚大腸厚。皮薄大腸薄。皮熱應肺。皮寒應大腸。蓋肺主皮。而大腸應皮也。難經云。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皮枯毛折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凡五臟真脈見。色不澤。毛折乃死。

腎者水也。肺為之母。肝為之子。心為之匹。脾為之主也。腎之所主。乃精髓骨腦腰齒脊前後二陰髀股膕腨足跟足心所生病也。腎開竅於二陰。而氣通於耳。難經云。肺主聲。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此五行相因而成也。內經云。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腎應骨。骨與腎合。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骨。故曰無使身勞動。居處必暖。飲食避寒。常食粳稻。以密腠理。是故養骨以堅齒。今人立身以來。嗜欲才過。則骨立羸瘠。肩聳脊露。齒則焦黑。搖動而痛。莫不由稟受之際。有所感動而然。夫腎應骨。而齒者骨之干。資髓以養。表而出之。人受形於胞胎。七月而骨齒成。穀氣未行。則居於斷槽中。及其時至。則齒生而嗜食。囟合而能言。亦造化生成自然之序。且人一身之消長。以齒候之。內經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至三七則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七七則齒髮去矣。丈夫八歲。腎氣盛。齒更髮長。至三八則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八八則齒髮去矣。夫資身之器。齒為最勞。自能食以至終身。咀判百品。略無少鈍。此亦神奇。古人每旦以鹽湯漱滌。而扣啄則彌堅。亦衛生之道也。大抵腎衰則齒豁動搖。精固則齒堅齊密。

內丹訣云。任督二脈。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真元。此為機會。而齦交二穴。在唇內齒上縫。為任督二脈之會。一身之要。世人罕知之。至於漱煉為服此藥。仙經云。一物含五彩。永作仙人祿。言其備五行之英華。總二脈之交會。自古真人。秘此二穴。訣在於口。不傳文字。針經云。足陽明之脈。入上齒縫中。手陽明之脈。入下齒縫中。是以胃氣虛。則上齒卒痛。大腸壅。則下齒或浮。胃有流熱則齒腫。大腸經虛則齦宣。二經之脈。俱循於齒。故病如是。難經云。足少陰氣絕則枯黑。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故齒長而發枯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中藏經云。凡病齒忽黑者。三十日即死。

臟腑配天地論

韓子曰。形而上者謂之天。形而下者謂之地。介於其兩間者謂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莫不稟二氣以成形。是以六氣緯空。五行麗地。人則默而象之。故足厥陰肝居於巳。手厥陰右腎居於亥。巳亥為天地之門戶。故風木化焉。足少陰腎居於子。手少陰心居於午。子午得天地之正中。故君火位焉。足太陰脾居於未。手太陰肺居於醜。丑未為歸藏之標本。故濕土守焉。足少陽膽居於寅。手少陽三焦居於申。寅申握生化之始終。故相火麗焉。足陽明胃居於酉。手陽明大腸居於卯。卯酉為日月之道路。故燥金行焉。

足太陽膀胱居於辰。手太陽小腸居於戌。辰戌為七政之魁罡。故寒水注焉。此三才應奉。二氣相須。不刊之說。殆如指掌。

至於五行六氣。遞相資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陰風木。生少陰君火。君火生太陰濕土。濕土生少陽相火。相火生陽明燥金。燥金生太陽寒水。順天道而右旋。所謂運行也。或問君火生土。土復能生相火。火復生金。其義何在。此生成之道也。相火既已發焰。熅熅灰滅。非土不成。未見虛空能聚火。金在礦非火不能煅出。所以洛書火七居西屋。金九居南屋。蓋互顯其成能也。若以一性而推之。無所不備。故木焚則為火。絞則為水。石擊則為火。邃則為水。洲渚之內。江河競注。大海之中。火光常起。此皆性之本有也。又何疑土中火。火中金。夫木火土金水。此乃常度。人皆知之。至於風暑濕燥寒。謂之揆度。鮮有能明其狀者。故以木比風。以火比暑。以土比濕。以金比燥。以水比寒。仍以上下二氣。而配手足三陰三陽。則謂之奇度。又況五行各各不同。有正氣。有太過。有不及。天地氣化既然。人之臟腑亦然。感而為病。或外邪。或本氣。或稟賦。必當推類而調之。

血榮氣衛論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氣與血也。蓋氣取諸陽。血取諸陰。血何以為榮。榮行脈中。滋榮之義也。氣何以為衛。衛行脈外。護衛之義也。人受穀氣於胃。胃為水穀之海。灌溉經絡。長養百骸。而五臟六腑皆取其氣。故清者為榮。濁者為衛。二氣周流不息。一日一夜脈行五十度。平旦以來復會於肺口。所謂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則是二氣者、常相隨而不相離也。夫惟血榮氣衛。常相流通。則於人何病之有。一窒礙焉。百病由此而生矣。故氣之作恙。發而為寒熱恚怒喜憂愁。聚而為積痞疝瘕症痃癖。上為頭旋。中為五膈。下為臍間動氣。或喘促。或咳噫。聚則中滿。逆則足寒。凡此者氣使之然也。血之為患。其妄行則上衄。其衰涸則虛勞。蓄之在上其人忘。蓄之在下其人狂。逢寒則筋不榮而攣急。挾熱則毒內瘀而發黃。在小便者為淋痛。在大便者為腸風。其餘婦人月事進退。漏下崩中。病尤不一。凡此血使之然也。夫血譬則水也。氣譬則風也。風行水上。有血氣之象焉。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於血。調其氣猶可以導達。病原於氣。區區調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調氣為上。調血次之。是先陽後陰之意也。若夫血有敗瘀。滯泥乎諸氣。則氣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當審所先而決去之。經所謂先去其血而後調之。不可不通其變矣。然而調氣之劑。以之調血而兩得。調血之劑。以之調氣而乖張。如木香官桂細辛厚朴。以至烏藥香附莪朮三稜之類。治氣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當歸、地黃輩。施之血證。無以逾此。然其性纏滯。每於胃氣有虧。胃既虧。則五臟六腑之氣亦餒矣。善用藥者。其間量劑而佐助之。

大凡治病當識本末。假如嘔吐痰涎。胃虛不食。以致發熱。若與涼劑退熱。則胃氣愈虛。熱愈不退。惟先以助胃止吐為本。則其熱自退。縱熱不退。但根胃氣已正。亦可施以解熱之劑。又有傷寒發大熱。屢經寒涼疏轉。其熱仍前。但用調胃氣。自然無事。雖然。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藏。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笥。知血之出於心。而不知血之納於肝。知氣之出於肺。而不知氣之納於腎。用藥模稜。往往南轅而北轍矣。假如血痢作恙。以五苓門冬等劑行其血。以巴豆大黃等劑逐其積。而其痛獨存者。血之所藏無以養也。必佐以川芎或川歸湯輩則其痛止。假如喘咳氣鳴。以姜橘枳梗蘇桔調其氣。以南星半夏細辛豁其痰。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也。必佐以補骨脂。或安腎丸輩。則其氣歸元。病有標本。治有後先。綱舉而目斯張矣。

經云:腎間氣。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生氣之原也。

學診例

凡欲診脈。先調自氣。壓取病人息。以候其遲數過與不及。所謂以我醫彼。知與神會。則莫之敢違。

凡診脈須先識脈息兩字。脈者血也。息者氣也。脈不自動。為氣使然。所謂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也。

凡診須識人迎氣口。以辨內外因。其不與人迎氣口相應。為不內外因。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

凡診須先識五臟六經本脈。然後方識病脈。歲主臟者。氣候逆傳。陰陽有時。與脈為異。此在謂也。

凡診須認取二十四字名狀。與關前一分相符。推說證狀。與病者相應。使無差忒。庶可依源治療。

總論脈式

經云。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乃可診有過之脈。或有作為。當停寧食頃。俟定乃診。釋曰、停寧俟定。即不拘於平旦。況倉卒病生。豈待平旦。經云: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參決死生之分。釋曰、切脈動靜者。以脈之潮會。必歸於寸口。三部診之。左關前一分為人迎。以候六淫。為外所因。右關前一分為氣口。以候七情。為內所因。推其所自。用背經常。為不內外因。三因雖分。猶乃未備。是以前哲類分二十四字。所謂七表八里九道。七表者。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者。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者。細數動虛促結代革散。雖名狀不同。證候差別。皆以人迎氣口一分而推之。與三部相應而說證。故脈贊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後。沉細為暑濕。皆外所因。喜則散。怒則激。憂澀。思結。悲緊。恐沉。驚動。皆內所因。看與何部相應。即知何經何臟受病。方乃不失病機也。但經所述。謂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心煩。大則病進。文藻雖雅。義理難尋。動靜之辭。有博有約。博則二十四字不濫絲毫。浮沉遲數。總括紀綱。故知浮為風為虛。沉為濕為實。遲為寒為冷。數為熱為燥。風濕寒熱屬於外。虛實冷燥屬於內。內外既分。三因迥別。學者宜詳覽不可憚煩也。經中所謂視精明者。蓋五臟精明聚於目。精全則目明。神定則視審。審視不瞭。則精明敗矣。直視。上視。眩瞑。眊瞑。皆可兼脈而論病狀也。所謂察五色者。乃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璧之澤。不欲如堊。青欲如蒼玉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五色精敗。壽不久矣。所謂觀五臟有餘不足。候之五聲五音者。臟之音。中之守也。中盛則氣勝。中衰則氣弱。故聲如從室中言者。是氣之澀也。言微終日乃復言者。是氣之奪也。譫妄不避善惡者。神明之亂也。鄭聲、言意不相續。陰陽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所謂六腑強弱。以候形之盛衰者。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奪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隨。胸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曲伸不能。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倉廩不藏者。腸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得強者生。失強者死。此等證醫者要問。在脈難明。惟證易辨。是故聖人垂教。學者宜兼明之。不可忽也。

診脈要法

素問診脈與針經皆同。取右寸口。又名氣口。氣口者肺部也。在天者也。為十二經皆朝於肺。肺者相也。天元之氣。皆朝於此。乃從天而下至地也。

難經診法。從地上合於天。何以知其然也。始於春。終於冬。乃弦洪毛石四法。

一。少陽。二。陽明。三。太陽。四。太陰。五。少陰。六。厥陰。

又說左手脈行陽道。右手脈行陰道。脈分表裡太過不及。

仲景傷寒診法。自外之內。左寸為始。

一。足太陽寒。二。足陽明燥。三。足少陽火。四。足太陰濕。五。足少陰熱。六。足厥陰風。

以上六經。皆足之六經。在北方寒水。東方風。戌醜之位。故始於傷寒。病發於春。為溫病。無奇邪者。不為外邪所傷。此足六經皆以奇邪之火為附經者也。

叔和脈訣說。左遷逆行天度為病。故入式歌曰。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也。圖解脈訣入式

左心、小腸、肝、膽、腎。

左寸動脈所主。洪。 手少陰心經脈。

手太陽小腸脈。

左關動脈所主。弦。 足厥陰肝經脈。

足少陽膽經脈。

左尺動脈所主。沉細。足少陰腎經脈。

右肺、大腸、脾、肺、命。

右寸動脈所主。澀。 手太陰肺經脈。

手陽明大腸脈。

右關動脈所主。緩。 足太陰脾經脈。

足陽明胃經脈。

右尺動脈所主。洪數。 手厥陰心包絡脈。

手少陽三焦相火脈。

左 心、小腸。

右 肺、大腸。

左 肝、膽。

右 脾、胃。

左 腎、膀胱。

右 心包絡、三焦。

尺盛有病 寸為陽借言男。關尺為陰、借言女。說無病。寸如陰。女至此寸弱。而此說順也。

尺弱有病 寸為陽借言男。關尺為陰。借言女。說無病。尺如陽、男至此寸盛。而此說順也。

春夏背陽在上。抱陰在下。春夏背陽而抱陰。春升夏浮順。春夏不升浮反。

秋冬背陰在上。抱陽在下。秋冬背陰而抱陽。秋降冬沉順。秋冬不沉降反。

左寸關尺 左尺屬腎水(所主者異)

右寸關尺 右尺屬相火(受病則同)

男曰作強之官。女曰技巧之官。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

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腎有二也。潔古云。男子女人皆以左為腎。右為命門、男藏精氣海也。女系胞血海也。所主者異。受病一也。

論脈本始

人稟天地五行之氣以生。受父母陰陽之氣以成。是以有五臟六腑四肢十二經三百六十五穴。以象五運六氣四時十二月周天之度。陰陽變化。與天地同流。乖其氣。逆其理。則陰陽交錯。腑臟偏毗。脈行遲速。榮衛失度。百病從生。非脈無以探賾索隱。所謂脈者乃天真之一氣。是故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血所發。各有腧名。所以善診脈者。靜意視義觀識之變。於冥冥之中。以神合神。忽然獨悟。口弗可言。先別陰陽。審清濁。次之分部視喘息。聽聲音。而察病所生。所謂陰陽者。至者為陽。謂隨呼而出也。去者為陰。謂隨吸而入也。動者為陽。鼓擊躁急也。靜者為陰。來去沉沉默默也。數者為陽。謂一呼一吸六至也。遲者為陰。謂往來不滿三至也。於三部九候之內。察其脈形有獨異者。謂獨大。獨小。獨疾。獨遲。獨不應四時者。乃受病之所也。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故呼而脈再至。吸而脈再至。呼吸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中適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皆不同。為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晝夜變通。效於四時。然於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長短。而歲功日數無異也。若人狀貌。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接續。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於四時也。

脈論

十二經其實一脈也。界為十二分而已。何以知之。手太陰起於中焦。出於大指之端。手陽明起於大指之端。上挾鼻孔。足陽明起於鼻交。入大指間出其端。足太陰起於大指之端。

注於心中。手少陰起於心中。入掌內循小指。手太陽起於小指之端。

斜絡於目內眥。足太陽起於目內眥。至小指外側。足少陰起於小指之下。注胸中。手厥陰起於胸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陽起於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足少陽起於目銳眥。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其端。足厥陰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注肺中。以此考之。故知其血氣通流。相貫未嘗間斷。終而復始。如環無端。不然。何以云流注也。然必始於中焦者。何也。扁鵲云:焦者原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沖氣。其天五之氣。始自中原。播於諸脈。寅時注於肺。卯時注於大腸。辰時注於胃。巳時注於脾。午時注於心。未時注於小腸。申時注於膀胱。酉時注於腎。戌時注於心包絡。亥時注於三焦。子時注於膽。丑時注於肝。寅時復注於肺。上合雞鳴。下應潮水。其氣與天地同流。加一至則熱。減一至則寒。上魚為溢。入尺為覆。古人處百病決死生。候此而已。

東方 甲。風、膽。乙。木、肝。

南方 丙。熱、小腸。丁。火、心。

西南方 戊。濕、胃。己。土、脾。

西方 庚。燥、大腸。辛。金、肺。

北方 壬。寒、膀胱。癸。水、腎。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風 木 熱 火 濕 土 燥 金 寒 水 肝 膽 小腸 心 胃 脾 大腸 肺 膀胱 腎

丙三焦相火父氣也。無狀有名。丁命門包絡母氣也。後天之根。

甲丙戊庚壬。氣。(溫熱涼寒升浮降沉)

在天為天元一氣。又為寒暑燥濕風火。在人為六腑。又為呼吸榮衛。

乙丁己辛癸。味。(辛甘淡鹹苦酸散緩急軟堅收)

在地為三陰三陽。又為金木水火土。在人為五臟。又為皮肉筋骨脈。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燥熱在上。溫氣在中。風寒在下。火遊行其間。寒暑出入。故令虛而生化也。人亦應之。故心肺在上。脾胃在中。肝腎在下。三焦元氣遊行其間。通行十二經脈。如經行至肺之分野。以肺經言之。至肝之分野。以肝經言之之類是也。若名命氣以氣命處。主生化氣血。維養神明者也。衰則從火化。神氣衰矣。黃帝曰。脈行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以上說十二經之血脈左遷。非元氣真氣穀氣三焦之氣右遷也。數者皆胃氣之別名也。或曰。腎臟對分之者。是分男女之異耶。願聞其說。答曰。男子婦人之脈。豈有異乎。舉世之人。皆當以左手尺脈常弱。右手尺脈常盛。為得其平。何者。蓋左尺屬壬癸寒水。膀胱、腎之脈。有水之體者然也。難經曰。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也。以此推之。其為弱也明矣。若右尺屬丙丁熱火。三焦包絡之脈。有火之體者然也。難經曰。浮而大散者心也。以此推之。其為強亦明矣。右手尺脈。男子主藏精施化。婦人主胞胎有孕。所主雖異。所受則同。俱為生化之原。此三焦相火包絡。十二經之元氣也。故當常盛。此男子婦女尺脈。俱同而無異者也。二脈乃真水真火之大要也。惟命所稟。於此根焉。命之所繫。於此司焉。天地陰陽。氣血強弱。於此見焉。大矣哉。脈之在人。其所主有如此者。故經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也。或曰:左手頭指乃心與小腸動脈所主。何云火之子。願聞其說。答曰。左手頭指火之子者。直指命門三焦相火。在於左手寸口。心君之位用事。明君主無為。相火代之。內經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者是也。脈經云:手少陰之脈。起自心中。出屬心系。心系者命門包絡三焦相火之別稱也。顛倒右手尺脈於上為天部。次於左手心脈之右以看之。其理皎然。若將兩手攙抄於前。俱仰其手掌。左手居外。右手居里。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序。而經論四時之令無差忒矣。六微旨大論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是次列五行相生之理也。皆所以明顛倒右手尺脈。次心火之右無疑矣。三焦相火及包絡之脈。人之元氣也。周身何處無之。是明相火用事。主持陰陽之氣。神明之府已。叔和正為生育之本在下,故言火之子也。

六經所屬

心部。在左手寸口。屬手少陰經。與小腸手太陽經合。肝部。在左手關上。屬足厥陰經。與膽足少陽經合。腎部。在左手尺中。屬足少陰經。與膀胱足太陽經合。肺部。在右手寸口。屬手太陰經。與大腸手陽明經合。脾部。在右手關上。屬足太陰經。與胃足陽明經合。右腎。在右手尺中。屬手厥陰心包絡。與三焦手少陽經合。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腸。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

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

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下。交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從跗上入大指。循岐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貫臀內。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內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額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大指外間出其端。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內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出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交頰。至目銳眥。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