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十三

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
来源:普济方

卷十三

臟腑總論

五臟六腑經絡論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一本作約字)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迎人。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頭上頸。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灸則強食生肉。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脅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腕掌熱。虛則欠㰦。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膈。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脛。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從。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跗而已。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瘛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脛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顧。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綱。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刧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五臟所主論

夫在天之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惟肝則主風。在天之熱(暄熾燠暑熱之用也)。在地為火。在人為心。惟心則主熱。在天之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惟脾則主濕。在天之燥。在地為金。在人為肺。惟肺則主燥。在天之寒。在地為水。在人為腎。惟腎則主寒。此天地自然之氣也。氣之潛伏。乘虛而入人不能克。百病之所由生。故風喜傷肝。熱喜傷心。濕喜傷脾。

燥喜傷肺。寒喜傷腎。而暑喜傷心包絡(心包絡曰膻中在胸膈間主暑故暑氣伏於三焦膈胃之間)。其或風暑之勝。木邪乘土則脾病生焉。熱氣之勝。火邪乘金則肺病生焉。濕氣之勝。土邪乘水則腎病生焉。燥氣之勝。金邪乘木則肝病生焉。寒氣大來。心火亦為腎水所乘矣。左關為人迎。可以知風寒暑濕熱燥所從入之門。右關為氣口。可以別臟氣鬱暢。與食氣聚散盈虛之候。若乃憂愁思慮易耗心神。恚怒氣逆易損肝氣。縱欲強志腎之。

形寒飲冷肺之害。飢飽勞倦脾之傷。外之六氣相乘。內之七情相感。凡是數者。皆為五臟之邪。因其所主而尋其某臟所受之處。則得之矣。心之主血。所藏者神。上應舌。外應諸掌。其聲笑。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液汗。肝主筋。所藏者魂。上應眼。外應爪甲。其聲呼。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淚。腎主骨。所藏者精與志。上應耳。外應腰背。其聲呻。其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液唾(腎冷多唾腎熱多渴)。肺主氣。所藏者魄。上應鼻。外應皮毛。其聲哭。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脾主肌肉。所藏者竟與智。上應口。外應四支。其聲歌。其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故心肺在上。主脈氣也。肝腎在下。藏精血也。脾居中州。又所以為精血脈氣之養也。心之平脈。浮大而散。肝之平脈弦細而長。腎之平脈沉濡而滑。肺之平脈。短澀而浮。脾之平脈。和緩而大。平者五臟本然之正脈也。春弦。夏鉤(叔和云夏洪取火脈來盛之義)。秋毛。冬石。以其四時當旺者象之。木火金水。四時各旺七十有二日。土為季脈。每季之月。寄旺一十八日。春則弦緩。夏則洪緩。秋則微緩。冬則沉緩。合四季而論。則亦七十有二矣。春弦者。端直之狀。細弱而長是也。夏鉤者。浮大而散。來疾去遲是也。秋毛者。稀軟之狀。輕虛似浮是也。冬石者。沉濡而滑。舉指來疾是也。土之脈溫厚。氣行乎臟腑之中。平和不可得見。其衰則現焉。所謂弦、鉤、毛、石。蓋應時而略見耳。其中須有穀神胃氣之和。若弦如張弓弦。鉤如操帶鉤。毛如風吹毛。石來如奪索去如彈石。此皆危脈也。此絕無胃氣也。其能久乎。若夫春得金脈。夏得水脈。秋得火脈。冬得土脈。四季得木脈。其與心之脈克肺。肺之脈克肝。肝之脈克脾。脾之脈克腎。腎之脈克心。此則皆為邪也一藏無氣。而可以為人乎。然則諸府之脈可得聞歟。曰。小腸微洪。大腸微澀。膀胱微沉。胃微緩。而膽微弦急。此無他。腑與臟合。氣同氣相求。斯有得其近似者矣。抑古人所謂九臟者。又何如耶。曰。形臟四。一者頭角。二者耳目。三者口齒。四者胸中。神藏五。在心藏神。在肝藏魂。在腎藏志。肺藏魄。而脾藏意。然臟者神之舍。色者神之旗。五臟已散其色。必夭槁怪異。當夭亡必矣。抑猶有說焉。微、遲、濡、弱、其候雖不同。而為寒為虛一也。數實長洪。其形雖不類。而為熱與實一也。諸脈皆弦。吾知其病出於肝。諸脈皆緩。吾知其病出於脾。諸脈皆澀。吾知其病出於肺。脈皆浮洪。病不在心乎。脈皆沉滑。病不在腎乎。若合臟腑而觀。假如數在左寸。數之主熱也。沉之而得。則熱入於心。浮之而得。則熱入於小腸。遲在左尺。遲之主寒也。沉之而得。則寒入於腎。浮之而得。則寒入膀胱。其餘以此推之。

五臟病症虛實論

五臟各有所主。至其病症。莫不隨所主而見焉。面赤。喜笑。舌破。口乾。唇燥。掌熱。心痛而啘。臍上有動氣者。心家病也。面青。多怒。脅下痛硬。咳逆。目眩。支節攣急。轉筋。溲難。臍左有動氣者。肝家病也(肝乘脾挾水氣。故咳逆。足厥陰下絡於陰器。故溲難)。面黑而恐。呵欠呻吟。齒痛。骨痿。耳鳴。精泄。足脛寒。腰脊痛。小腹急疼。瘕泄而裡急後重。臍下有動氣者。腎家病也。面白。善嚏。憂愁欲哭。喘嗽氣逆。咽喉不利。灑淅惡寒熱。臍右有動氣者。肺家病也。面黃。善思。善噫。善嗜。中脘脹滿。飲食不消。身體腫重。肢節痠疼。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動氣。脾家病也。東萊垣先生有曰。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脾受病則口不能食。心受病則舌不能舉。肺受病則鼻不能臭。五臟病症以此觀之。不待智者而後知矣。然而心之惡熱者何。熱則濆濁也。肝之惡風者何。風則筋燥急也。腎何以惡燥。燥則精涸竭也。肺何以惡寒。寒則氣留滯也。脾何以惡濕。濕傷肌肉。肉傷則痿腫也。五臟之病。推原及本。安有不從所受中來哉。是以臟氣有餘謂之實。臟氣不足謂之虛。心實之候。口乾。喜笑。身熱汗出。痛滿乎胸脅膺背之間。肝實之候。目赤。多怒。頭眩。耳聾。痛引乎兩脅小腹之間。腎實之候。腹臌。體腫。少氣不言。骨痛。飧泄而小便黃。肺實之候。喘促。咳嗽上氣。鼻張。脛股肩痛而胸中滿。脾氣已實。必至肢體重著而不舉。腹脹尿逼而苦飢。故曰臟氣有餘。謂之實者此也。心虛則恍惚多驚。憂煩少色。咳唾舌強。腰背痠疼。肝虛則眼目昏。胸痛。筋脅拘攣。恐懼。面青。如人將捕。腎虛則心懸如飢。胸痛。引脊厥逆。溲變。腹冷。耳鳴。肺虛則呼吸少氣。鼻涕。嗌乾。肺中聲鳴。喘乏咳血(唾中有紅縷者。此肺損。為氣所傷也。若脅下痛而唾鮮血者。此熱氣傷肝也。)。其或吐逆。泄利。飲食不消。腹脹腸鳴。四肢無力。則脾虛之症生焉。故曰臟氣不足。謂之虛者此也。大抵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無過不及。以平為期。否則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至若心病而直視面黧。肝病而舌卷囊縮。腎病而腰折骨枯。肺病毛焦氣出。脾病而臍突唇反。此則五臟之氣絕矣。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曰五實。脈細。皮寒。氣少。前後泄利。飲食不進。曰五虛。諸病出者為虛。諸病入者為實(陰出乘陽。陽入乘陰)。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陰主靜則緩。陽主動則急)。濡者為虛。堅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者。外實內虛。外快內痛者。外虛內實。其有心腹皮膚內外俱痛。則按之而止者虛也。按之而痛者實也。經所謂皮虛則熱。脈虛則驚。肉虛則重。筋虛則急。骨虛則痛。髓虛則墮。腸虛則溏泄。三陽實。三陰虛。汗不出。三陰實。三陽虛。汗不止。與夫脈浮而緩。自汗惡風。法當解肌。脈浮而緊。無汗惡寒。法當發汗。此表之病一虛一實。脈伏而牢。腹痛秘結。法當下之。脈沉而弱。厥冷自利。法當溫之。此里之病一實一虛。內實之症。心下牢強。腸中痛滿。前後不通。乾嘔而無物出者死。內虛之症。厥逆躁煩而吐利不止者亡。

五臟平脈

黎居土簡易方論云。肝平脈。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莢。心平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脾平脈。來而和柔。去如雞踐地。肺平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腎平脈。來上大下銳。濡滑如雀之喙。

五臟病脈

肝病脈。來實而益滑。如循長竿。心病脈。來累累連屬。其中微曲。脾病脈。來實滿稍數。如雞舉足。肺病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腎病脈。來如引葛。按之而益堅。

五臟死脈

肝死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心死脈。來前曲而後直。如操帶鉤。脾死脈。來銳堅如鳥喙。如屋之漏。肺死脈。來按之消索如風吹毛。腎死脈。來之如解索。去之如彈石。

五臟真脈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急。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五臟色候

氣所以養形而化神也。周流乎五臟六腑之間。發越乎五嶽四瀆之表。神者氣之主。氣者色之源。色者容之表。氣充乎內。色形於外。故色有青黃赤白黑。以應心肝脾肺腎也。夫五色得其正。而形不相剋者為善。黃色尤為正。然亦不可無神氣。要之。得如秋云襯月。春蠶吐絲。溫潤明快為佳。設或枯燥暗惡。則病將至矣。內經所載。五臟之色。生死各不同也。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肝象木而色青。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故云。如翠羽者生。如草滋者死。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心法火而赤色。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故云。如雞冠者生。如衃血者死也。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脾屬土而色黃。黃欲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故云。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肺效金其色白。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故云。如豬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腎應水而色黑。黑欲重漆色。不欲如地蒼。故云。如鳥羽者生。如炭煤者死。

五臟聲音

詩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故人之有言。將有所為。則意與氣合。而聲隨至矣。聲之所發。會於五臟。而備五音矣。肝。其音角。其聲呼。在志為怒。在變動為握。心。其音徵。其聲笑。在志為喜。在變動為憂。脾。其音宮。其聲歌。在志為思。在變動為噦。肺。其音商。其聲哭。在志為憂。在變動為咳。腎。其音羽。其聲呻。在志為恐。在變動為慄。

五臟臭味

臭。陽也。其氣上達。故心主之。味。陰也。物成致養也。故脾主之。五行互相連。故五臟各復自有臭味。亦各從五行之數也。故內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臟各有補法。詳列如右。

肝。其臭臊。其味酸。谷以麥為養。果以李為助。菜以葵為充。肉以犬為益。藥以空青為治。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心。其臭焦。其味苦。谷以小豆為養。果以梨為助。菜以薤為充。肉以羊為益。藥以丹砂為治。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脾。其臭香。其味甘。谷以大豆為養。果以棗為助。菜以韭為充。肉以牛為益。藥以雄黃為治。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肺。其臭腥。其味辛。谷以麻為養。果以桃為助。菜以蔥為充。肉以雞為益。藥以雲母為治。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腎。其臭腐。其味鹹。谷以黃黍為養。果以慄為助。菜以藿為充。肉以豕為益。藥以磁石為治。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五臟主配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爪者筋之餘。其充在筋。筋者肝之養。開竅於目。目者肝之官。與膽為合。膽者肝之府。肝主內血。配於仁。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心火氣騰上。使五色修明。而榮於其面也。其充在血脈。血脈者心之養。開竅於舌。舌用非竅。寄通於耳。耳為心之官。與小腸合。小腸者心之府。心主行血。配於禮。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脾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肉際。唇者脾之外候也。其充在肌。肌者脾之所主。開竅於口。口者脾之官。與胃為合。胃者脾之府。脾主裹血。配於信。上合至陰。通於土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皮毛者肺之所養。開竅於鼻。鼻者肺之官。與大腸為合。大腸者肺之府。肺主持諸氣。配於義。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發者血之餘。腦之所養。腎主於髓。而腦為髓海。其充在骨。骨腎之外應。開竅於二陰。二陰者。前後便也。前後便者。腎之外穴也。與膀胱為合。膀胱者腎之府。主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配於智。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五邪相干

假令肝病 實邪風熱相合。風性急。火搖動焰而旋轉。其脈弦而緊洪。風熱發狂。宜羌活湯。

羌活 川芎 大黃(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鍾。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虛邪風寒相合。多怒善恐。拘急。自汗。其脈弦緊而沉。仲景云。風感太陽。移證在太陽經中。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賊邪風燥相合。血虛筋縮。皮膚皺揭。脈弦浮而澀。仲景云。血虛筋急。桂枝加栝薑湯主之。微邪風濕相合。體重節痛。臟府洞泄。脈弦長而緩。仲景云。身體疼痛。下利清穀。急當救里。四逆湯主之。正邪中風。目眩頭重。叫怒不咄。脈弦緊而長。仲景云。甚則為癇為痓。宜羌活湯。本草云。羌活主痓主癇。防風、黃耆為佐。小兒為癇。大人為痓。

假令心病 實邪熱濕相合。憒憒心煩。熱蒸不眠。脾經絡於心。心經起於脾。二經相接。故為濕熱。脈浮大而緩。足太陰寄證在手太陽。宜梔豉湯。若痞。加厚朴、枳實。虛邪熱風相合。妄聽妄聞。耳簫聲。膽與三焦之經。同出於耳。銅人云。刺關衝出血。瀉支溝。脈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湯。後大柴胡湯。此證是太陽與少陽為病。前客後主也。賊邪熱寒相合。膽傷。心懸如飢。神怯恐怖。足少陰與手厥陰相接。水中心經火邪。故神怯怖耳。脈大而沉濡。亦在太陽經中。內經曰。心虛則熱收於內。黃連附子湯、瀉心湯主之。法云。謂熱多寒少以為佐矣。如寒多熱少。加附子、乾薑佐之。微邪熱燥相合。過飲鼓樂。實為熱燥。俗言暢飲也。病人曰。快活快活。是有聲於歌樂也。意思酒漿。是無聲歌樂也。脈洪大而澀。白虎湯主之。喘則加人參。正邪熱也。脫陽見鬼。躁擾狂起。脈洪實。一呼四至。是八至脈也。小承氣湯主之。謂腹堅不大也。

假令脾病 實邪濕燥相合。胃中燥屎。腹滿堅痛。其脈緩而長澀。是正陽陽明症也。調胃承氣湯主之。虛邪濕熱相合。熱陷胃中。腸澼下血。脈中緩。大黃黃連解毒湯主之。賊邪濕風相合。嘔逆脅痛。往來寒熱。脈緩而弦長。小柴胡湯主之。微邪濕寒相合。

濕與寒交。寒來求濕。身黃而不熱。體重而不渴。謂之寒濕。其脈緩沉而滑。朮附湯主之。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正邪濕自病。腹滿時痛。手足自溫。其脈沉澀而長。虛痛。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實痛。桂枝大黃湯主之。

假令肺病 實邪燥寒相合。毛聳皮涼。溲多而清。其脈短澀而沉。此症如秋冬宜八味丸。若春夏宜地黃丸。虛邪燥濕相合。微喘而痞。便難多痰。其脈浮澀而緩。枳實理中丸主之。如喘甚。加人參。若便難。加木香、檳榔各半錢。為極細末。煎下理中丸。賊邪燥熱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脈澀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氣湯。微者。犀角地黃湯。極者。抵當湯。微極。抵當丸。微邪燥風相合。皮著甲枯。血虛氣虛。二臟俱虛。先血後氣。其脈浮澀而弦。久養氣血主之。正邪燥自病。其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燥有聲。其脈浮澀而短。列諸咳藥。選而用。

假令腎病 實邪寒風相合。臟不收藏。下利純青。其脈沉滑而弦。仲景云。少陰症。口燥咽乾。下利純青。大承氣湯主之。脈弦。仲景云。支逆冷者。宜四逆等湯。虛邪寒燥相合。腎唾多呻。灑淅寒清。無寐。經言。燥化清。其脈沉實而澀。酸棗仁湯主之。賊邪寒濕相合。腎為胃關。關閉水溢。關閉。水在胃為腫。水在肺為喘。及變諸症。其脈沉緩而大。仲景云。大病差後。腰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主之。微邪寒熱相合。膀胱熱鬱。津液枯少。其脈沉濡而大。內經曰。水少乾涸也。豬苓湯主之。正邪寒自病。寒病分臟腑。其脈沉濡而滑。黑痹天麻丸。如郁同脈異。微者腑病也。甚者臟病也。

五臟各有身熱

夫五臟者。有邪各有身熱。其狀各異。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輕手捫之不熱。重加力以按之不熱。不輕不重。按之而熱。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此為三法。以三黃丸通治之。細分為五等。

肺熱者。輕手乃得。但微按全無。是瞥瞥然見於皮毛之上。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其證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白虎湯。地骨皮散。

心熱者。心主血脈。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日中大甚。乃心之熱也。其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清涼飲子。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至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熱在肌肉。遇夜尤甚。證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調胃承氣湯。治實熱用之。人參黃耆散。補中益氣湯。治中虛有熱者用之。

肝熱者。重按至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子。

腎熱者。輕手重手俱不熱。如重手按至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困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六味地黃丸。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