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四十一

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
来源:普济方

卷四十一

小腸腑門

總論

小腸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於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號監倉吏。重二斤十四兩。長二丈四尺。廣二寸四分。(難經、甲乙云。三丈二尺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後附脊。左回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敷臍上。回運環反十六曲。常留水穀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應主二十四氣也。(難經云、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大半。)唇厚人中長。以候小腸。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復耳前熱。若寒甚獨肩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滑者。(脈經作陷。甲乙同)此其候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動肝肺。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痹。小腹中有疝瘕。主月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治陰。心主在掌後橫文中。入一分。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熱痹。小腸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治陽。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小腸脹者。小腹䐜脹。引腹而痛。

心前受病。移於小腸。心咳不已。則氣與咳俱出。

厥氣客於小腸。夢聚邑街衢。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扁鵲云。手少陰與太陽為表裡。所以表清裡濁。清實濁虛。故食下腸實而胃虛。故腑實而不滿。實則傷熱。熱則口張。口為之生瘡。虛則傷寒。寒則便泄膿血。或發里水。其根在小腸。先從腹起。

小腸絕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髮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小腸實(附論)

夫小腸者。受盛之官。心之腑也。手太陽其經也。其氣盛則為有餘。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小腸實也。實則生熱。是故有身熱來去。口瘡心煩。身重汗不出。小便不利之證。治宜瀉之。

升麻散(出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口乾舌燥。心胸煩悶。小便不利。

川升麻 黃柏(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犀角屑 栝蔞根 桑根白皮(銼) 葵子 木通 葳蕤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三錢)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犀角湯(出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心煩口瘡。小便赤澀。

犀角(鎊) 瞿麥穗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 梔子(去皮) 赤茯苓(去黑皮) 木通(銼) 黃連(去須各二分) 白茅根(一分銼) 甘草(半兩炙銼)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

上為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柴胡澤瀉湯(出千金方) 治小腸熱脹。身熱。手足心熱。汗不出。心中煩滿。結塞不通。口瘡身重。

柴胡 澤瀉 橘皮 黃芩 旋覆花 枳實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生地黃(切一升)

上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無時。

鬱金散(出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熱則心下急痹。口舌生瘡。

鬱金(一兩) 白附子(三分炮裂) 羌活(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黃連(一兩去須) 黃芩(三分)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川升麻(三分)

上為細散。每服。食後。煎麥門冬湯調下一錢。忌炙爆熱面。

鬱金散 治小腸實熱。心下急痹。口舌生瘡。

鬱金(一兩) 白附子(炮半兩) 羌活(去蘆頭三分) 甘草(炙銼半兩) 黃連(去須一分) 黃芩(去黑心半兩) 側柏(半兩) 大黃(銼炒半兩) 乾蠍(去土炒各半兩)

上為細散。醋和勻。每服二錢匕。食後。薄荷熱水調下。生薑蜜湯下亦得。

赤茯苓湯(出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急痛。

木通(去節) 赤茯苓(去皮) 檳榔 生地黃(洗焙) 黃芩 赤芍藥(以上各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一方無生薑煎。

瞿麥湯(一名黃連散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小便黃赤。結澀不通。

瞿麥穗 犀角(鎊) 豬苓(去黑皮) 防己(各三分) 黃連(去須) 車前子 木通(銼各一兩)甘草(炙銼一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木通散(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心胸煩悶。小便澀少。腹中急痛。

木通(一兩銼) 檳榔 羚羊角屑 赤芍藥 黃芩 當歸(銼微炒) 車前子(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大黃丸(出千金方) 治小腸熱。結滿不通。

大黃 芍藥 葶藶(各二兩) 大戟 朴硝(各三兩) 杏仁(五十枚) 巴豆(去油七枚)

上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後飲服。大人七丸。小兒三丸。日二。熱去。日一服。

麥門冬湯(楊子建護命方) 治小腸實熱。脈氣盛實。小便下血。

麥門冬(去心焙) 知母 蒲黃 黃芩(去黑心) 木通(銼) 升麻(各一分) 大黃(銼炒三分)

上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

滑石散 治下焦滯熱陰中疼痛。小便難澀。

滑石(一兩研) 甘草(炙銼) 大黃(銼炒) 黃耆(銼) 地椒 山梔子(去皮各半兩) 乳香(一錢研)

上為散。食前。乳香酒調下一錢匕。未愈再服。

胡荽湯 治小腸風熱。小便黃赤。澀結不通。

胡荽 車前子 木通(銼) 防己 瞿麥穗 犀角(鎊) 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日進三服。

射干湯(楊子建護命方) 治小腸實熱。小便赤澀。疼痛不可勝忍。

射干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 大黃(銼焙) 知母 木通(銼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蔥白五寸。切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以利為度。若三服以上未通。急煎芎藭湯一盞。投之即下。自早至夜可兩服。不可常吃。

海蛤丸(出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小腹脹滿。小便赤澀。

海蛤(三分) 漢防己(半兩)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香) 檳榔(半兩) 木通(半兩銼) 豬苓(半兩去黑皮)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煎冬葵根湯。下二十丸。

地黃湯(聖惠方) 治小腸實熱。心中煩悶。小便出血。

生地黃 白茅根(各半兩) 蔥白(二莖焙)

上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三(二)服。

小腸虛(附論)

夫小腸者。受盛之官。心之腑也。手太陽其經也。其氣虛則為不足。故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小腸虛也。虛則生寒。是故有顱際頭角偏痛。耳聾不聰。驚跳小便數之證。治宜補之。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傳於大腸。是謂化物而出也。其經有寒。則亦傳於大腸。故化物難。而又腸中脹痛。便痢赤白。脈經謂小腸寒。則令人下重便膿血者。是也。

牡蠣丸(楊子建護命方) 治小腸虛寒。小便頻數。便下久而有膜。如乳酪狀。

牡蠣(火焙細研) 萆薢 續斷 益智子(去皮) 石斛(去根) 芎藭 牛膝(酒浸切焙) 狗脊(去毛) 五味子 石硫黃(另研) 山茱萸 巴戟天(去心) 龍骨(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四十丸。小便止即已。不必再服。一方杵為末。入鹽煎。空心頻頻服。不止再煉蜜丸服。

烏梅丸 治小腸寒。下痢赤白。

烏梅(一百個) 乾薑(炮) 黃連(去須各三兩) 當歸(切焙) 細辛(去苗葉) 附子(炮裂去皮臍) 桂(去粗皮)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 黃柏(去粗皮銼) 人參(各一兩)

上將九味搗為細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令爛。別搗如泥。攪藥勻。更入煉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米湯下。食前。日二服。

益智丸(楊子建護命方) 治小腸虛寒。小便後餘瀝。陰痿不起。

益智子(去皮) 萆薢 狗脊(去毛) 芎藭 巴戟天(去心) 乾木瓜 續斷 牛膝(酒浸切焙各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大者一枚)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鹽湯下。

蘹香子丸(一名附子丸出聖惠方) 治小腸虛冷。小腹疼痛不可忍。

蘹香子(炒) 桂(去粗皮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當歸(切焙) 蓽澄茄 木香 赤石脂(各三分) 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酒下二十丸。空心食前。一方有川烏頭三分。炮裂去皮臍。

溫腸丸 治小腸虛寒。下痢便膿血。腸滑。懊憹。

補骨脂(炒一兩) 肉蓯蓉(酒浸去粗皮焙一兩半) 狗脊(銼三分) 獨活(去蘆頭須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臍) 巴戟天(去心) 鹿茸(酒炙去毛各一兩) 五味子(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或酒下亦得。

乾薑黃連湯(出千金方) 治小腸虛寒。頭偏痛。耳頰痛。痢下赤白。腸滑。心中懊憹。腹中㽲痛。裡急後重。

乾薑(三兩炮) 當歸(切焙) 黃柏(去粗皮) 地榆(各四兩) 黃連(去須) 阿膠(各二兩炙令燥) 石榴皮(三枚焙)

上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膠煮。取膠烊盡。分三服。一方加茴香。

沉香湯(出聖惠方) 治小腸虛寒。臍下急痛。小便滑數。

沉香(銼) 桂(去粗皮) 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龍骨(各一兩) 木香 當歸[銼微炒各二錢(各三分)] 枳實(去瓤麩炒半兩)

上銼如麻豆。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熱服。

木香丸 治小腸寒。便痢赤白。腸滑。

木香 黃連(去須) 訶子皮 無食子(各半兩) 赤石脂(一兩半)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碎) 當歸(切焙各三分)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米飲下。

吳茱萸散(出聖惠方) 治小腸虛冷。小腹如刀刺。或繞臍結痛。冷汗出。

吳茱萸(一分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芎藭(半兩) 乾薑(半兩炮裂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之。

椒附丸(一名鹿茸丸出聖惠方) 治小腸虛冷。小便頻數。

椒紅(炒出汗) 桑螵蛸(酒炙) 龍骨(生用一方白者燒過用) 山茱萸(取肉去核) 附子(炮去皮臍) 鹿茸(酒蒸焙一方用酥炙)

上等分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一方煉蜜丸。

厚朴散 治小腸受寒。腹痛下重。便痢膿血。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 黃連(去須微炒) 乾薑(炮) 當歸(切焙各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 無食子(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食前服。

阿膠湯 治小腸寒。腸中痛。下赤白。

阿膠(炙燥二兩) 桂(去粗皮) 生薑(切焙乾各半兩) 黃連(去須三分)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日三。

寸金丸(出百一選方) 治元陽虛弱。寒氣攻衝膀胱。小腸發腫作痛。或在心脅之間。牽連小腹。連屬陰間。致身體憎寒。撮痛不可忍。

楮實子 川楝子(炒各一兩半) 巴豆(炒七個去皮殼) 全蠍(炒四十個) 當歸(去蘆酒浸一宿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浸當歸酒。打麵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空心。溫酒鹽湯下。吞二丸或三丸。並進二服。

蓬莪朮散(楊子建護命方) 治小腸虛冷。時發刺痛。

蓬莪朮(炮銼) 蘹香子(炒) 芎藭 牛膝(酒浸切細各半兩) 桂(去粗皮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二)錢。放銀石器內。煎蔥湯調下。

牛膝丸(楊子建護命方) 治小腸虛冷。小便頻數。日夜五六十次。

牛膝(酒浸切焙) 續斷 芎藭(各半兩) 萆薢(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鹽湯下四十丸。或用鹽煎服亦得。

厚朴散(出聖惠方) 治小腸虛冷氣。小腹卒㽲痛如割。胸脅氣滿。悶亂不可忍。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高良薑(一兩銼) 當歸[三兩(分)銼微炒] 桂心(一兩) 芎藭(三分) 白芍藥(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木香湯 治小腸有寒。下痢赤白。腹痛下重。

木香(三分) 黃連(去須微炒) 當歸(切微炒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半)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三兩) 吳茱萸(湯洗七遍焙乾炒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稍熱食前服。

斷弓弦散(出續易簡方) 治小腸虛冷。寒撮痛並。婦人血刺心痛。

五靈脂 蒲黃(等分)

上同研為散。每服二錢。須先用釅醋一合。熬藥成膏。以水一小盞。煎至七分。熱呷之。

治小腸虛熱。忽因酒後頓吃冷水。並薺汁、梨子、柑子、果食生冷之類。冷氣偏勝。裹著熱氣。結於小腸。其病狀。臍下結塊如癰腫。堅硬不痛。連通外腎俱腫。宜服此方。診其脈小腸脈短。此即陰中有伏陽也。但結塊當臍下。堅硬不痛者。服之無有不驗也。(出楊子建護命方)

吳茱萸(一分) 川芎(半兩) 木通草(十銖) 半夏(二銖)

上件細杵。羅為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蔥三(二)莖同煎。取八分。空心和滓吃。喉間得腫處癢。即續進一盞。其腫處癢後散滿一腹。即吃後方行氣藥。

治小腸冷熱不調。取結氣方。(出楊子建護命方)

吳茱萸 木通草 芎藭 官桂 大黃(炮熟) 細辛 藁本 獨活(各一分) 生牽牛 熟牽牛(各半兩) 半夏(四銖)

上件細杵。羅為末。每服四錢。牽牛半夏末二錢。諸藥二錢。合為四錢。濃煎蔥湯。空心調下。以大腑快為度。未通快。再酌量臟腑。尋常有熱。即使大黃。若不帶熱。即不使也。

萆薢散(楊子建護命方) 治小腸頻數。不計度數。臨小便時。即陰莖內疼痛。不可勝忍。凡人得此疾。必先大腑秘熱不通。水只就小腸中行。大腑乾涸。即不通也。大腑熱甚。即渾身熱。心煩。常思涼處。愛吃涼水。如此得之。重也。詳此候本因貪酒好色。臟腑中有熱毒之氣。亦行於小腸。故小便時疼痛也。若不因貪酒。必平生愛吃葷膩酸辛熱毒之物。又因色傷小腸氣虛。水就小腸行。致有斯疾。此與淋病不同。但小便頻數。每度止有一盞半盞已來。若是澀而疼痛者。治之又不同也。

治小便頻數。不計度數。臨小便時疼痛不可勝忍。宜服此方。

萆薢(一兩用水浸少時漉出用鹽半兩相和鍋內炒乾去鹽不用) 川芎(一分)

上件細杵。羅為末。每服三(二)錢。水一盞。同煎。取八分。和滓空心服兩三盞後。便吃後方。

化毒湯(楊子建護命方) 治肝肺熱毒。蒸郁臟腑。因生積滯。其積者。如腐爛瘀血之類。熱毒熾盛。腸乾大涸。又因色傷。小腸虛冷。水道乘虛。只行於小腸。故小便常數。而疼痛不可勝忍。急宜服此化熱毒方。然後非時以蔥湯洗穀道。並納藥於穀道中。令上下相感。引水道下入大腑。即自然小便不數。疼痛自止也。緣此病大腸。熱竭津液小腸虛損。下熱藥。通小腸。則大腸愈涸。而病愈增。下冷藥。通大腑。則小腸愈數。而病不減。當此之際。醫之莫不為難也。嘗以此方治之得驗。故備錄之。使後來者觀之。更生高見。則萬世生靈。無夭折者矣。

治小便頻數。肝肺有熱。以此疼痛。宜服此化方。

杏仁 牡丹皮(去心) 黃芩 虎杖 麻黃(去根節) 木香 芍藥 柴胡 升麻 紫菀 貝母(去心) 連翹 荊芥穗 羌活(各等分)

上件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匕。生薑二小塊同煎。取八分。濾去滓。食後徐徐熱吃。服此藥後。常暖蔥湯於腳盆內。探手掬水洗穀道。使大腸與肺氣交感。表裡上下相通。引行水道轉入大腸。漸次後通。即小便得減。並不疼痛也。大腸既通。吃後方藥。便吃稍次積滯方。乃得全安。大腸若仍不通。即以牽牛半兩。皂角半兩。杵為細末。舊笙管。盛藥末二錢匕。納在穀道中。一寸已來。吹之。即下化積滯通大腑方。(方見大腸腑門大便閉澀不通類)

利小腸(出本草)

以小麥苗絞汁服之。

滑小腸(出本草)

用冬葵子細銼。以水煎服一盞食之。一方葵子葉煮汁服之。

治小腹堅大如盤。胸中滿。能食而不消。(出本草)

用麴末。服方寸匕。晨晚日二服。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