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四
咽喉門
語聲不出(附論)
夫喉嚨者。為氣之道路。會厭者。是聲音之門戶。若風邪熱毒在於脾腑。則陰陽不和氣道痞澀。上焦壅寒。風熱之氣上衝喉。攻於會厭。故令腫痛語聲不出也。
方
苦參丸(出聖濟總錄)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痰唾稠濁。
苦參(一分) 白礬(燒枯半兩) 山梔子仁(一兩) 木通(銼) 防風(去叉)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半兩) 甘菊花(三分) 大黃(生銼一兩) 射干 玄參 甘草(炙銼) 惡實(炒) 白藥(各一分) 馬勃(二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酸棗大。每服綿裹一丸。夜後含化咽津。如喉不閉者。去白礬。
通聲膏
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兩) 人參 細辛 青竹皮 桂心 菖蒲(各二兩) 杏仁 薑汁(各一升) 白蜜(二升) 棗膏(三升) 酥(五升)
上㕮咀。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納薑汁棗膏酥、蜜。煎令調和。酒服棗大二丸。
治肺脾氣滯。風冷所傷。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桂心(一兩) 木通(一兩銼) 防風(一兩去蘆頭) 射干(一兩)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桔梗(一兩去蘆頭) 人參(一兩去蘆頭) 獨活(一兩) 羚羊角屑(一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生薑膏(一名母姜酒) 治咽喉腫痛。聲嘶不出。蓋咽門者。肝膽之候。若臟熱咽門閉而氣塞。若腑寒咽門破而聲嘶。此證宜服之。
母姜(汁一升) 牛髓(三兩) 麻油(二兩) 芎藭(二兩) 獨活(一兩半) 秦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 桂心(一兩) 防風(一兩半去蘆頭) 酥(二兩)
上為末。納薑汁中。煎至相淹濡。下髓、酥、油等。攪令勻。以慢火煎成膏。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半錢。
黃芩湯 治風熱客於肺經。上搏咽喉。氣壅腫痛。語聲不出。
黃芩(去黑心一兩半)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半) 升麻(一兩) 木通(銼一兩) 芍藥 柴胡(去苗)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羚羊角(鎊各一兩) 石膏[碎一(二)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熱毒太盛。加大黃一兩。
杏仁煎 治暴嗽失音不語。
杏仁(去皮尖研三兩) 桑白皮 生薑(取汁) 蜜 砂糖(各一兩半) 木通 貝母(各一兩三錢) 紫菀茸 五味子(各一兩)
上將桑根白皮、木通、貝母、紫菀、五味子為銼散。以水三升。慢火熬。取一升。去滓。入杏仁、糖、蜜、薑汁。微火熬成膏。旋含化。
小續命湯 治猝然咽閉。不能語言。
防己 麻黃 人參 肉桂 黃芩 甘草(炙) 白芍藥 杏仁 川芎(各一兩) 附子(半兩) 防風(一兩半)
上㕮咀。每四錢。姜七片。棗二枚。加制杏仁七粒。煎。不拘時候。溫服。
又方(出聖惠方)
丹參(一方硃砂) 升麻 雄黃(細研)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鬼臼 甘草(炙微赤銼) 射干(各一兩) 麝香(半兩細研)
上為末。以蜜丸如梧桐子大。粥飲下一丸。加至五丸。日三。酒服亦佳。咽痛失聲不利。用之良。外臺秘要。無丹參有丹砂。
治咽喉腫痛。脾肺壅毒。語聲不出。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木通(一兩銼) 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菖蒲(三分) 川升麻(三分) 羚羊角屑(三分) 麥門冬(三分去心) 射干(三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射干湯 治風熱客搏於脾肺經。血脈壅遏喉門腫痛。語聲不出。
射干 紫菀(去苗土) 款冬花(各一兩半) 麻黃(去根節二兩) 細辛(去苗葉) 五味子(炒各一兩) 半夏(湯浸七遍半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棗二枚擘破。煎至五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溫二服。食後臨臥。
發聲散(出御藥院方) 治語聲不出。胸滿短氣。涎嗽喘悶。咽喉噎塞。
桑白皮 升麻 桔梗 川芎(各一兩) 甘草 馬兜鈴 羌活(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茹、薄荷。同煎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治咽喉腫痛。聲嘶不出。(出聖惠方)
生薑汁(二合) 生地黃汁(三合) 桂心(末半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 蜜(二合) 牛酥(一合)
上相和。熬令稠。每服不計時候。含杏核大。咽津。
治咽傷語聲不徹方。
酒 酥(各一升) 乾薑(二兩半末) 通草 桂心 石菖蒲(各二兩末)
上合和。服一匕。日三次。
治語聲不出。
釅醋 生薑汁 自然銅 蛇銜草 木馬麻草
上各等分為末。用蘆筒吹入喉內。立可。
菖蒲丸(出聖惠方)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
菖蒲(二兩) 孔公孽(細研一兩) 木通(銼二兩) 皂莢(一梃長一尺者去黑皮塗酥炙令黑黃去子)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鬼箭羽湯下。不計時候。
荊芥湯又名三神湯(出三因方) 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如有物鯁咽之則痛甚。
荊芥穗(半兩) 甘草(炙一兩) 桔梗(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六分。食後溫服。
治咽傷語聲不徹(一名立效散出十便良方)
酒 酥(各一升) 乾薑(十兩末)
上以酒一合。酥一匕。薑末二匕。相和服。日三。食後服。亦治肺痛。
發聲散(出御藥院方) 治咽喉語聲不出。
栝蔞皮(細銼慢火炒赤黃) 白殭蠶(去頭微炒黃) 甘草(銼炒黃色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用溫酒調下。或濃生薑湯調服。更用半錢綿裹。噙化咽津。亦得。並不計時候。日三兩服。
出聲散(一名訶子湯出衛生寶鑑方) 治肺虛失語。
訶子(四個生熟) 甘草(二兩生熟一方半兩) 桔梗(一兩)
上為末。每以二錢。用童子小便。和茶煎五七沸。溫服。甚者不過五服。一方入砂糖一小塊。以水煎服。治感寒語聲不出。
杏仁丸(出聖惠方) 治啞塞咳嗽。及咽喉癢痛。失音不語。
桂心 杏仁(十八銖湯浸去皮尖炒)
上為末。蜜丸如杏仁大。新綿裹。時時含之。細細嚥津。日夜勿絕。
治喉痹腫盛。語聲不出方。(出聖惠方)
用馬藺根汁三合。入白蜜一合相和。慢火煎成膏。徐徐咽之。日可五七度。一方用子半升。水二升。煮一升半服。若不煮。用子四十五粒為末。水調服。立愈。一方。取馬藺根汁飲之。若無。煎刷汁亦可。一法用一握。少水絞取汁。稍咽之。口噤者。拗灌之。良。
槐花方(出危氏方) 治失音。
用槐花。新瓦上炒香熟。三更後。床上仰臥。隨意食之。亦治咯血。從彥文親服有效。
桂心散 治失聲音。若陽證傷寒失音者。不可用。須察其證而用之。陰證傷寒方可用。
用桂心搗碎。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一方用末。舌下漸咽津。
白芨散 治人無聲。
用豬肺一個。生薑數片。煮熟切作片子。白芨二十文。研為末。點盡。豬肺吃。
治風冷失聲。咽喉不利方。
用蘘荷根二兩。研絞取汁。酒一大盞。相和令勻。不計時候。溫服半錢。
治猝失音方
用生大豆一升。青竹筭子四十九枝。長四寸。闊一分。和水熟煮。日夜二服。瘥。又每食後。淨磨拭。吞雞子大。令人長生。初服時身似重。一年以後。便覺身輕。又益陽道。
橘皮湯 治卒失聲。音不出方。
用橘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治咽喉癢痛。失音不語。
治語聲不出如有鯁。
用荊芥湯加荊芥。
治猝暗風失音不語方。
用好生梨。搗汁一合。頓服即通。日再服。止。
治取好聲方
用杏仁一升。去皮尖。酥一兩。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湯下十五丸。
增損如聖散 治心肺風熱攻衝會厭。語聲不出。咽喉妨悶腫痛。並皆服之。
桔梗(二兩) 甘草(微炒一兩半) 防風(半兩) 枳殼(湯浸去瓤二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酥如棗大。攪勻。溫服。食後。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
用豉半升。水二盞。煎去滓。分為二服。相繼稍熱服之。令有汗出。瘥。
大附方 治腫痛全盛。語聲不出者。及喉痹毒氣。咽門閉不能咽。
用大附子一枚。炮令裂。削去皮。切如豆。每含一塊咽汁。半食間即瘥。烏頭亦得。忌豬肉、冷水。一方。密塗炙坼。含之咽汁。甜盡。更塗蜜炙。准前含咽之。極驗。
通聲丸 治寒邪客在肺經。咽嗌至塞。語聲不出。咳嗽。及憂思悸怒。氣道閉澀。胸滿短氣。
石菖蒲 肉桂 杏仁 乾薑 青橘皮(等分) 甘草(半支)
上為末。蜜丸。每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後含化咽。
玉粉丸 治冬寒痰結。咽喉不和。語聲不出。
半夏(洗五錢) 草烏頭(一字炒) 桂(一字)
上同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浸餅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亦有效。黃帝針經中說。寒氣客於會厭。猝然如啞。此藥治之。
甘桔湯 治咽喉痛。
用桔梗一兩。甘草二兩。水煎。食後服。
治咽喉。如無熱咽痛。喉閉。
用辣桂、半夏、甘草等分。㕮咀。水煎一半。候冷呷。緩服。
出聲音方
訶子(炮去核) 木通(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㕮咀。用水三升。煎至升半。入生地黃汁一合。再煎數沸。放溫。分六服。食後。日作半料。
治啞病。
以蜩蟟蛻皮。研一錢匕。井花水服。
治猝啞。
取杏仁三分。去皮尖熬。別杵桂一分如泥。取李核大。綿裹含。細細嚥之。日五夜三。
治喉痹猝不語。
煮豉汁一升服。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漸咽。
治咽喉癢痛。失音不語。
杏仁(味甘苦冷有毒惡黃芩黃耆葛根畏蘘草去皮尖炒) 桂心(味甘辛大熱有小毒為末)
上二味各一兩。同研爛如泥。用半熟蜜。和丸如櫻桃大。新綿裹。含之咽津。日五次。夜三次。大效。
咽乾(附論)
夫脾肺不利。上焦有熱。則津液枯燥搏於咽喉。故令乾痛。甚則生瘡矣。
方
絡石煎丸 治咽喉乾燥熱痛。宜服。
絡石(半兩) 射干(半兩) 川大黃(一分) 木通(一分銼) 白藥(一分) 川升麻(半兩) 牛蒡子(一分) 玄參(一分) 甘草(半兩) 白蜜(二兩) 白蒺藜(一分) 馬牙硝(一分) 黃藥(一分) 地黃汁(半升)
上除藥汁外。搗羅為末。先以地黃汁及蜜。於銀鍋中以慢火煎成膏。後入諸藥末相和令勻。丸如小彈子大。用綿裹一丸。含咽津。
龍腦雞蘇丸 治上膈虛熱咽乾。
龍腦(研一分) 雞蘇 甘草(炙) 烏梅肉 紫蘇葉(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 白梅肉 人參(各半兩) 天門冬(去心焙半兩) 麝香(研) 甜硝(研各一分)
上為細末。再同研勻。煉沙糖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食後。人參湯嚼下。
升麻散(出聖惠方) 治咽喉熱毒上攻。乾燥疼痛。宜含化。
川升麻(一兩半) 射干(一兩) 白礬(半兩燒灰細研) 絡石(一兩) 甘草(三分生銼) 白藥(三分) 黃藥(一兩) 天竺黃(二兩細研) 犀角屑(三分) 白龍腦(一分細研) 馬牙硝(二兩細研)
上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於瓷閤中盛。每服一錢。以綿裹。含化咽津。
犀角丸(出聖惠方) 治風熱上攻。咽喉干痛。如欲生瘡。心胸壅悶。
犀角屑(一兩) 川升麻(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黃芩(半兩) 玄參(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黃耆(半兩銼) 甘草(半兩生銼) 藍葉(半兩) 桔梗(半兩去蘆頭)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入)
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以溫水下二十丸。
甘草湯(出聖濟總錄) 治咽乾。涕唾如膠。或腎氣不足。心中悒悒。目視䀮䀮。少氣耳聾。消渴黃疸。一身悉癢。骨中疼痛。小腸拘急。
甘草(炙半兩) 磁石(煅醋淬三遍二兩) 玄參 防風(去叉各一兩半) 五味子 牡丹皮 桂(去粗皮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黑豆(半合)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日再。
射干膏(出聖濟總錄) 治咽乾口瘡牙癰。心肺熱盛。
射干 升麻 梔子仁 玄參 小豆卷(各一兩半) 黃柏(去粗皮二兩) 赤蜜 地黃汁(各三合) 大棗(去核十枚)
上除蜜並地黃汁外。細銼如麻豆。以水五升。煎至一升半。去滓。下蜜與地黃汁。慢火煎成膏。細細含化咽津。
治咽喉熱毒干痛。心膈煩躁。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犀角屑(一兩) 川升麻(一兩) 梔子仁(三分) 藍葉(半兩) 木通(一兩銼)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三分生銼) 生乾地黃(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貝母湯(出聖濟總錄) 治咽乾口燥。上焦虛熱咳嗽。氣促痰壅。
貝母(麩炒去心) 百合(各三分) 紫菀(去苗土) 桑根白皮(炙銼) 桔梗(銼炒各半錢) 麥門冬(去心焙三分) 甘草(炙銼一兩半) 大黃(炒銼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分溫二服。食後。
雞蘇人參湯 治上焦有熱。津液燥少。咽喉干痛。
雞蘇葉 惡實(炒) 玄參 甘草(炙銼各一兩) 防風(去叉) 人參 天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梨二片。同煎至六分。食後。去滓。溫呷之。
龍腦散 治咽喉熱乾燥。津液不足。
龍腦(研一錢) 雞蘇(去梗焙乾) 荊芥穗(一兩半) 白豆蔻(去皮一分) 甘草(炙銼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半錢匕。溫水調下。合時且各自貼之。臨用旋合和。取半錢匕服。氣味尤全。
乾地黃丸(出聖濟總錄) 治咽喉干痛。風氣。不能食。
生乾地黃(焙一兩)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天門冬(去心焙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三。
厚朴湯(出聖濟總錄) 治咽喉干痛。心腹滿悶。不能飲食。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人參(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
如雪湯(出聖濟總錄) 治膈熱咽乾。風毒攻心狂悶。
朴硝 黑豆皮(生) 木香(各一兩) 大黃(半兩生)
上除朴硝外。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朴硝一錢。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以微利為度。
桔梗湯(出聖惠方) 治咽喉干痛。吐咽不利。
桔梗(銼炒) 甘草(生) 惡實(炒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竹茹一彈丸大。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如無竹茹。用竹葉十片。
貝母丸(出聖濟總錄) 治咽喉中干。肺熱咳嗽多痰。
貝母(去心一兩半) 甘草(炙三分) 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
治咽喉中干如有刺。此乃熱盛肺氣上壅。(出經驗良方)
荊芥穗 防風(各二兩) 甘草(一錢生)
上為末。每將少許。以津液嚥下。
咽喉不利(附論)
夫臟腑冷熱不調。氣行上下哽澀。結搏於喉關。吞吐不利。或塞或壅。故咽喉不利也。
方
犀角湯 治咽喉不利。肺臟風熱。涕唾稠黏。
犀角(鎊) 玄參 枳殼(去瓤麩炒) 人參 木通(銼) 麥門冬(去心焙) 射干 馬兜鈴 防風(去叉) 防己(各三分) 升麻(一兩)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甘草(炙銼) 馬牙硝(別研各三分)
上粗篩十二味。每服三錢匕。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牙硝少許。再煎沸。臨臥食後溫服。日再。
紫菀湯 治咽喉癢。咳嗽。
紫菀(去苗土) 貝母(去心炒) 桑根白皮(銼炒) 桔梗(炒) 柴胡(去苗) 麥門冬(去心焙)赤茯苓(去黑皮) 百部(各三分)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一兩) 甘草(炙銼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三。
牛黃涼膈丸 治風壅痰實蘊積不散。頭痛。面赤。心煩潮躁。痰涎壅塞。咽喉不利。精神恍惚睡臥不安。口乾多渴。唇焦咽痛。口舌生瘡。
牛黃(錢) 牙硝 寒水石(各二兩) 紫石英 膽星(各半兩) 腦子 麝香(各二分) 甘草(一錢) 石膏(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豆大。每服一丸。細嚼下。
生乾地黃散(出聖惠方) 治脾肺壅毒。咽喉不利。腫痛煩熱。
生乾地黃(一兩半) 犀角屑(三分) 雞蘇苗(三分) 赤茯苓(三分) 射干(三分)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玄參(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納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龍腦丸(出聖惠方) 治脾肺壅熱。咽喉不利。宜服。通津液。利咽喉。
龍腦(一錢細研) 牛黃(一錢細研) 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過) 赤茯苓(一兩) 羚羊角(半兩)犀角屑(半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上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下十丸。
茯苓湯 治咽喉凝唾不出。如膠塞喉。
赤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各二兩) 人參 甘草(炙銼) 生乾地黃(焙) 芍藥 前胡(去蘆頭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五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三。
清膈湯 治風熱。化痰利咽膈。清頭目。消瘡疹。
甘草(炒) 栝蔞根 桔梗(炒) 紫蘇葉[各一(二)兩] 雞蘇葉(一兩半) 荊芥穗(四兩) 鼠黏子(六兩炒淨)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後臨睡。白湯點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 治咽喉毒氣所攻。氣息不利。心胸煩悶。
犀角屑(一兩) 川升麻(一兩) 木通(一兩銼) 射干(一兩) 前胡(一兩半去蘆頭)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更入朴硝末一錢。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
射干煎(出聖惠方) 治咽喉風熱。不利疼痛。咽乾舌澀。
射干(一兩) 川升麻(一兩) 犀角屑(一兩) 當歸(一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末。以豬脂半斤。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入白蜜四兩。攪令勻。以瓷合盛。每取杏子大。綿裹。含咽津。以利為度。
真珠丸 治心肺客熱。虛煩多痰。咽喉不利。
真珠(研如粉半兩) 甘草(生末一兩一分) 龍腦(研三錢) 硼砂(研半兩) 凝水石(六兩煅令赤候冷以紙裹埋地坑一宿出火毒研取四兩) 馬牙硝(二兩用膩粉半兩於紙內同拌勻裹縛定安在一新磚上以火煅煙盡放冷入在瓷合子內埋坑入地可一尺深候一宿研半兩)
上研勻。煮糯米粥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含化咽津。
調中人參丸 治咽喉中癢。嗽狀如傷寒。
人參 青木香 桂(去粗皮) 羌活(去蘆頭) 大麻仁 酸棗仁(去皮各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生薑湯下。日二。
治咽喉不利下氣方。(出聖惠方)
射干 杏仁 人參 附子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指大。含一丸。稍稍咽之。含藥味相接。(外臺秘要無桂心)
消毒犀角飲子(出御藥院方) 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壅嗽。眼赤臉腫。腮項結核。癰腫毒聚。遍身風疹。癉毒赤瘰。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並皆治療。
甘草(一斤炙) 荊芥穗(二斤) 防風(半斤去蘆) 鼠黏子(四斤炒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小兒疹瘡豆。欲出及未出。熱未解。急進此藥三四服。快透肌。消毒。
甘桔湯(出御藥院方) 治胸中結氣。咽喉不利。下一切氣。
桔梗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微溫時服。
治咽喉
薄荷(一兩) 紫河車(半兩) 甘草(三錢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臨臥噙化。
療口中咽喉不利。當歸含丸方。
當歸末(二兩) 杏仁(去皮尖一兩炒)
上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二丸。含。漸漸咽汁。日三夜再。
秘方防風散 治一切風熱上壅。咽喉不利。
防風(去蘆一兩) 白藥(三兩黑牽牛半兩同炒香熟為度去牽牛一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匕。茶酒任下。食後服。
治上焦壅滯。風冷傷肺。氣道痞塞。咽喉不利。(出聖惠方)
隨所患左右。刺手小指甲。令血出。效。
治咽喉不利。腫塞氣道不通。宜用此方。(出聖惠方)
用以生艾葉搗爛。敷腫上。隨手即消。冬月以熟艾。和水搗汁塗之。亦佳。一方用嫩艾葉。旋取研汁。逐時吞下。
治咽喉逆氣不能食方
用麻子一升。熬令黑。以酒一升。淋取汁。空心。一服一升。漸至二升。多汗好覆。勿觸風冷。此方兼理產婦。及丈夫中風。如角弓反張口噤不開。大驗。與紫丸氣力同。
犀角散(出御藥院方) 治利咽膈。下痰。
大黃(二兩) 荊芥穗(一兩半) 甘草(一兩) 薄荷(半兩)
上為粗末。每用四錢。水一大盞。煎三沸去滓。溫調青雪散三錢。細細服。食後。
川芎丸 治咽喉不利。音聲不出。及風熱上壅。面赤鼻塞。不聞香臭。
石菖蒲(半兩) 桔梗(去蘆頭) 荊芥穗 薄荷葉(去土) 川芎 牛蒡子(炒以上五味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件為細末。煉蜜和丸。每一兩作一十五丸。每服一丸。含化。食後臨臥服。一方有縮砂。無牛蒡子。王醫師法
用生蘿蔔切作片。冬月臨臥時。吃三兩片。可無咽喉之患。
百霜丸 治咽喉中結塊核。不通水食。危困欲死者。大效。
上用釜底百草霜。不拘多少研細。蜜和為丸龍眼大。每一丸。新汲水化開灌下。甚者。不過三丸。即愈。
骨鯁(附論)
凡療病皆以其類。至如治鯁之法。豈宜以鸕鷀主魚鯁。貍、虎治骨鯁。磁石治針鯁。發灰治發鯁。至於竹蔑薤白嚼筋綿蜜等事。乃可通於諸鯁用耳。用藥之法。有不取於氣味。特以意為用者。若魚網虎骨之治骨鯁是也。然網能制魚。乃魚之所畏。虎能伏獸。乃獸之所畏。其所制伏既不同。則用之亦異矣。
方
神仙化鐵丹(又名聖化仙丹) 治一切骨鯁。
香白芷(大塊不蚛者三兩) 貫眾(揀淨末一兩) 木蘭花(樹生者一兩) 京墨(好者一錢) 金星石 銀星石(各半兩) 山豆根(去梗一兩) 水仙根(乾者一兩) 木香(半兩) 烏芋(即荸薺乾者一兩) 象牙屑 玳瑁屑 犀角屑(各三兩) 墨煤(淨者一兩)
上共為細末。以頭面雪水做糊。丸如龍眼大。用硃砂為衣。懸當風處陰乾。修合時。忌婦人孝子貓犬外人看見。每用一丸。含化。
靈砂散(出聖濟總錄) 治物鯁。寬喉。
靈砂 丹砂 附子(去皮臍生用) 鉛丹 雄黃(各一分) 芎藭(半兩) 金箔(七片) 巴豆(一粒去皮心取肉擘為十二段每擘以口吹之研去油盡)
上研如粉。若咽錢及魚骨等在咽喉內。每服一字。先取蓖麻子三枚去皮研。湯半盞。攪濾取汁。調藥服之。便下。
附子丸(出聖濟總錄) 治骨鯁在喉中。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細辛(去苗葉) 桂(去粗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硝石(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皂角子大。每含一丸。咽津。如兩盞茶久。未應。即用桂末煎湯助之。其骨立出。
磁石丸(出聖濟總錄) 治魚鯁在喉中不出。
磁石(煅醋淬研)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白礬灰 惡實(炒) 漿水腳(多年者曬乾炒紫色各一分)
上為散。別用漿水腳和丸。如芡實大。每含一丸。咽津。一方有馬勃。無磁石、漿水腳。
礬灰散(出聖濟總錄) 治骨鯁在喉中不出。
白礬灰 烏賊魚骨(去甲) 桂(去粗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漿水腳(多年者曬乾炒紫色各一兩)
上搗研。同炒黑色。候冷。細研為散。每服一錢匕。溫酒一盞調下。仍益酒令醉。以綿裹一錢匕。含咽。覆蓋。紝鼻嚏噴。即出。
軟骨散(出聖濟總錄) 治咽喉諸鯁。
赤茯苓(去黑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甘草(炙銼) 縮砂仁(各一分)
上為散。每用二錢匕。先摻口中。次用新水一盞。嚥下。
象牙丸(出聖濟總錄) 治骨鯁在喉中不出。
象牙屑 烏賊魚骨(去甲) 砂糖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分)
上為末。用寒食麵稠餳和丸。如雞頭實大。含化咽津。
橘糖丸(出聖濟總錄) 治骨鯁在喉中不出。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烏賊魚骨(去甲) 沙糖(各一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皂子大。綿裹。含咽。
慄皮丸(出聖濟總錄) 治諸骨鯁在喉中不出。
栗子肉上皮半兩為末 乳香(研) 鮎魚肝(各一分)
上同研。為丸如梧桐子大。看骨遠近。綿裹一丸。水潤。外留綿線。吞之即釣出。
玉錯散(出聖濟總錄) 治一切骨鯁。或竹木簽刺喉中不下。
蓖麻(去殼一兩) 凝水石(研如粉二兩)
上先研蓖麻為膏。旋入石末。同研成散即止。每取一捻置舌根深處。以冷水咽之。其鯁自然不見。
桂香散(出聖濟總錄) 治鵝鴨及雞骨鯁在喉中。
桂(去粗皮半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分)
上為散。每服一錢匕。綿裹。含咽十度。其骨軟漸消。
二白散 治諸鯁。
白芷 白蘞(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一錢匕。水調下。
半夏散 治鐵棘竹木鯁在喉中不下。及刺在肉中折不出。
半夏(湯洗七遍) 白蘞[各三(二)兩]
上為散。每服半錢匕。酒調下。日三。半夏戟人喉。以生薑汁解之。立愈。
半夏白芷散 治諸鯁。
半夏(湯洗七遍) 白芷(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一錢匕。水調下。即嘔出。
治諸鯁方(出聖惠方)
用鹿筋漬之令濡。合而索之。大如彈丸。以線系之。將筋端吞之入喉。推至鯁處。徐徐引之。鯁著筋出。一方。用牛筋水浸之。細擘亦可。
又方
用作竹篾刮令滑淨。線裹納喉中。令至鯁處。可進退引之。鯁即隨出。
治骨鯁在喉。眾治不出。(出聖惠方)
取飴糖。丸如雞大黃大。吞之。不去更吞。漸大作丸。可至十丸止。一方。服沙糖水。
又方(出聖惠方)
用燒虎狼屎。服之。
又方(出聖惠方)
吞豬膏如雞子。不瘥更吞。瘥止。
治魚骨鯁(出十便良方)
用楮桃葉研細。取自然汁。水調服。
治骨鯁(出危氏方)
用橄欖食之。如無。用核碾為末。以急流水調服。
治鯁(出經驗良方)
縮砂仁 甘草(等分)
上為粗末。如一切鯁。以綿裹少許。含之。旋咽津。久之隨涎出。
治魚雞骨鯁(出危氏方)
用貫眾為末。井花水調令濃。大作一口。慢慢吞便下。用生者研細。絞汁服尤妙。一方。煎濃汁一盞半。分三服。並進。一咯而出。滁州蔣教授。名南金。頃歲因食鯉魚玉蟬羹。為魚肋所鯁。凡治鯁藥。如象牙屑之屬。用之皆不效。或令服此藥。連進三劑。至夜一咯而出。戲云。管仲之力也。
治骨鯁(出醫方集成)
用野苧根洗淨。搗爛如泥。每用龍眼大。如被雞骨所傷。以雞汁化下。如被魚骨所傷。以魚汁化下。骨鯁
用寒食日收飛面四兩。包待五月五日。好烏梅個個要好。濕潤。用四十九個去核。米醋浸一宿。至午時打掃淨室一所。香燭時果供養。通靈。忌貓犬生人。勿令往來。面梅醋供養用石臼木杵。醋搜勻。丸如彈大。線穿掛風內吹乾。如治病。用醋浸。線穿繫於患處。睡一宿。立效。
鯁骨方
細銼象牙末。去瓤陳橘皮。砂糖調冷水。鐵也化為泥。
又方
紫白玉簪根。重羅用一分。竹筒吹入去。不可近牙根。
治魚骨入喉方
用久年朽桃枝、竹根。濃煎湯灌之。立效。
鱖膽煎(出德生堂) 治一切骨鯁。或竹木刺喉中不下。
用鱖魚膽一味。臘月取掛於北檐下陰乾。不可見日。如有魚鯁。即取一皂子許。以酒一合。煎化呷。若得逆便吐。骨隨涎出。未吐更飲溫酒。以吐為度。又未出。更煎一服。無不出者。此藥即是鯁在臟腑中。日久疼痛。黃瘦甚者。服之皆出。若猝無鱖魚。蠡魚、鯇魚、鯽魚亦可。惟有臘月收者最佳。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方(出肘後方)
用蜜不拘多少。煎化。乘熱用綿一兩。蘸熨鯁處。又以瓠炙熱熨綿上。未出再作。仍取皂角末少許。吹鼻中即出。一方。用蜜匙抄。稍稍服之。
笱須散(出十便良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笱須已捕魚者。燒灰研細。每服一錢匕。粥飲調下。
獺骨方(出聖惠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獺骨一片。含之咽津。立下。一方燒灰。水調服。及用爪於喉嚨外爬之。即下。
魚鱗散(出十便良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鯉魚皮鱗。不拘多少。燒灰研細。每服四(二)錢匕。新汲水調下。未出更服。
魚骨引方(出聖惠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魚骨一片。潛令人將置鯁人被頭。勿令覺之。即下。或置頂上亦可。云謦咳即出。
鸕鷀散(出聖惠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鸕鷀毛翅十片。燒灰研細。每服一錢匕。濃煎橘皮湯下。或以綿裹。含咽即下。一方。用屎末服方寸匕。又用糞水調塗咽喉外。即出。
雞足散(出聖惠方) 治諸魚鯁在喉中。
用雞足二枚。燒灰研為散。每服一錢匕。酒調下。立出。溫水調服亦可。
艾蒿酒方(出聖濟總錄)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及誤吞銅錢。
用生艾蒿一握。以水酒各一盞。煎至八分去滓。分溫二服。一方用水煮。又方。用縮砂煎湯調末下。一方。用艾蒿數升。水酒共一斗。煮取四升。稍稍飲。良。
薔薇散(出聖惠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薔薇根。不拘多少。搗為散。每服一錢匕。水調下。日三。亦療折箭刺入膜囊不出。及鼠瘻等患。服之十日。皆穿皮出。效。一方服薔薇灰末方寸匕。
百合散(出聖濟總錄)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百合五兩。搗羅為散。用蜜水調塗帛上。匝項系之。甚者不過三五上。
魚尾引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用魚尾一枚。取置衣領中。即瘥。
立竹湯(出百一選方) 治諸魚骨鯁在喉中。
取立死竹。從地高二尺以上。刮去皮。細劈如算子三七莖。用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頓服。一方。取籬腳下如土朽竹。去盡泥。以手捻細。蜜調丸如龍眼大。以綿裹之。含化。其骨自消。卻去藥。雖嚥下些津不妨。
鷹灰散(出聖惠方) 治食肉鯁。
用鷹糞燒灰。細研為散。每服一錢匕。水調下。虎、狼、雕糞皆可服之。
虎骨散(出十便良方) 治諸獸骨鯁。
用虎骨搗研細。每服一錢匕。水調下。貍骨亦得。
雞翮散(出聖惠方) 治食鯁咽不下。
用白雄雞左右翅大毛各一枚。就銅器中燒作灰。每服一錢匕。用米飲調下。一方。以水調服之。取所食者骨。左右反覆擲背後則下也。
螻蛄散(出肘後方) 治諸鯁並刺不出。
用螻蛄頭一枚。為散。綿裹咽津。勿令鯁人知。若刺不出者。以塗刺瘡上自出也。
紅椹咽方 治諸骨鯁在喉中不出。
用椹子紅者。不拘多少。臨時細嚼。先只咽津。後盡咽滓。用新水吞下。如無新者。只欲紅陰乾。為末用之。
治諸骨鯁及吞錢(出聖惠方)
用木炭皮為末。研令極細。如無炭皮。但堅炭亦可。粥飲調下二錢。未下再服。七日四日服。以鯁下為度。一方。炭灰搗羅為末。用酒或水調一錢服。方寸匕一方。羊脛炭碾為細末。米飲調下。
治魚骨鯁方
用象牙一兩。不以多少。搗羅為末。沙糖丸如雞頭實大。每含化一丸。咽津。一方蔥酒調下。
諸鯁方
用煮薤白令半熟。以線系定薤。手牢牽定線。少嚼薤白咽之。度薤至鯁處。黏牽引鯁即出。一法。以綿一小塊。蜜煮少時。用如食薤法。一方。或以薤煮作羹粥食之。或炸作齏葅。或炒食之皆可。
治雞魚諸骨鯁經日不下者。隨其便而用之。(出危氏方)
諸骨鯁。用藥王草頭。擂水服。又方。以朴硝研細。對入雞蘇丸。別丸如彈子大。仰臥含化。不過三四丸。自然而化之。又方。南硼砂。新汲水滌洗。含化。其骨脫然而失。
治骨鯁入喉(出經驗良方)
用寒水石煅為末。冷水調下。
又方(出經驗良方)
用桑螵蛸。用醋煎。細細啜飲。
又方(出經驗良方)
用白藥銼細。用米醋煎。細細吞下。在上即出。在下即下。
治骨鯁不下(出經驗良方)
先嚼白茯苓一錢重。次以白礬湯嚥下。一方。白茯苓為末。所鯁骨煎湯調下。
治魚骨鯁(出經驗良方)
用白膠香。細細吞下。
治魚骨鯁(出聖惠方)
用陳橘皮為末。好酒一升。入沙糖一兩。煎成膏子。冷吞嚥下。口唸鸕鷀鸕鷀立愈。一方細嚼。冷水吞下。又常含橘皮。即下。煎湯服亦可。
治魚骨鯁兼喉痹。
以青魚膽少許。口中含咽津。即愈。膽用臘月取。陰乾。良。
治食魚肉為骨所鯁。
取泉水一杯。令患人口。向水張口取水氣。鯁當自下。
治骨鯁(出危氏方)
用金鳳花子。嚼爛噙化下。無子用根亦可。口中骨自下。便用溫水灌漱。免損齒。雞骨尤效。一方擂碎。水化服。
玉屑無憂散(一名奪命無憂散) 治誤吞骨鯁塞不下。獸骨鯁及咽中刺。
用象牙梳。或牙笏等。磨水嚥下。桑木上蟲屑。米醋煎。灌漱自下。
治魚骨鯁不出。(出經驗良方)
用蒜納鼻中即出。獨顆者。殺鬼去痛。入藥用最良。
治魚骨在腹中刺痛。及刺入肉者。
用食茱萸。煎汁一盞服之。其骨軟出。如骨刺在肉中。搗封之。骨自爛出。一方。用吳茱萸。水煮一盞汁服之。及搗封之。
治骨鯁神效(出衛生家寶方一名鹿屑散)
用鹿角為末。含津嚥下。妙。一方。摻舌上。咽津立效。
治魚骨鯁在喉中(出聖惠方)
用硇砂少許。口中咀嚼之。立下。
治魚骨鯁(出海上名方)
用白芍藥細切。嚼爛嚥下。
又方(出海上名方)
用五倍子碾細末。摻喉中。立消。
治骨鯁在腹中刺痛(出海上名方)
用大慄殼。燒灰研細。熟水調下。
麻煎丸(出海上名方) 治骨並魚刺。鯁在喉中。
取研蓖麻子仁。爛。入百藥煎。成劑即止。丸如彈子大。青黛為衣。井花水磨下半丸。咽之即下。消化魚鯁
用千金石。以火煅水淬。敲碎。又用塘內攔魚竹。並象牙屑。一處或丸或末。嚼水嚥下。可消。
深師療食魚骨鯁方(出聖惠方)
用捕魚網一小片。燒灰。服刀圭匕。良。細研。水調一錢服之。一方乳香湯調下。溫服。甚者。並三兩服。一用魚網覆頭。立下。一用魚鱗燒灰。細研。水調一錢服。
治鐵棘竹木諸刺在肉中折不出。及鯁不下。(出聖惠方)
用鼠腦。厚塗瘡上則出。亦可用獖鼠。大效。千金療鯁方。兼主折刺不出。(出聖惠方)
取瞿麥為末。水調服方寸匕。
治咽喉魚骨鯁刺。
上馬屁勃。不以多少。為末。蜜和丸彈子大。噙化咽津。
二聖散 治魚雞骨刺在喉中不下。
取五月五日採楮子。曬乾。白茯苓各等分為末。每服一大錢。小兒半錢。煎乳香湯調下。溫服。
治骨鯁
用赤華葉威靈仙心。以井花水二盞。煎至一盞。諸般雞鵝骨吞下。軟如綿。
又方
用燈心燒灰。喉中諸骨魚骨竹刺等。不能上下。用此味吹入喉中。立消。
又方
取所餘者骨。左右手反復擲背後。立出。
治雜物鯁方
解衣帶。目窺下部。不下即出。一用紙捻。頻打噴嚏。鯁自出。
青雪散 治魚骨鯁咽喉內不出。
療鯁方
用東流水一器。東向坐。以手指畫水上作龍字訖。飲水。不自曉書。令他人持手書。良。
又方
凡書文曰。天有門。地有根。諸家人口者。皆當得吞。(集驗同)
治骨鯁厭勝法
凡鯁時。以其所食箸。急倒轉。依舊如常食魚。其鯁自下。勿令人知。
又方 咒骨鯁。
以淨器盛新汲水一盞。捧之。面東默唸云。謹請太上東流順水。急急如南方火帝。令敕。一氣念七遍。即吹一口氣入水中。如此七次。以水飲患人。立下。有一族姓。用此咒水。可以食針並竹刺。
蓖麻丸 治一切鯁。
蓖麻仁 紅曲
上等分研細。用沙糖和丸。如皂角子大。以綿裹含之。痰出立效。
治骨鯁方
鹽麩子樹。取根。用釅醋煎濃汁。時時呷咽。瑞山本公云。曾有人被雞骨鯁。頸項腫大可畏。用此啜至三碗。忽吐出骨。王九疇又云。曾同彭醫官治骨鯁。取鹽麩子樹根。爛捶。入鹽少許。用綿裹吞下。牽引使於喉中上下往來。忽然釣得骨出。愚謂綿裹之法固妙。猶當兼用醋煎啜法為勝。本草集議云。鹽麩子樹根。能軟雞骨。
神效解毒丸 收藏年深。愈見神效。
青靛花(六兩) 大黃 山豆根(各四兩) 朴硝(一錢) 黃藥子(一兩半) 自然銅(四兩) 貫眾 山梔子 宣連 楮實子 山慈菇(各二兩半) 白滑石(一斤十二兩) 鉛光石 巴蕉自然汁 白藥(各二兩半)
上為末。糯米糊和丸。搗一千杵。陰乾。不可見日。不然折去。一料可作一千丸。卻用鉛光石打光。諸般骨鯁。井水磨下一丸。作勢一吞即下。痄腮焮腫。咽喉飛瘍。清油調。水磨化。酒毒腸風下血。薄荷湯。赤眼腫痛。井水。金蠶蠱毒。黃連水。蛇犬蜂螫蜈蚣毒。用水磨塗傷處。誤吞竹木棘刺。井水。諸般惡毒。用新汲井水。
縮砂散 治骨鯁。
縮砂仁 甘草 貫眾(等分)
上搗為粗末。如一切鯁。以綿裹少許含之。旋旋咽津。久則隨痰出。滁州蔣教授。因食鯉魚玉蟬羹。為魚肋所鯁。凡治鯁藥。如象牙屑之屬。用之皆不效。或令服此藥。連進三劑。至夜一咯而出。因戲云。此管仲之力也。
玉屑無憂散 治魚骨鯁。
用貫眾調下。妙不可言。
神效膏 治諸般骨鯁。
馬鞭草 地松
上件各一小握。不用根。入陳白梅肉一枚。白礬一大拇指面許。研令極細。取一彈子大。以綿裹作一球子。綴針頭上。其餘藥。即將無灰酒一碗。絞取汁。細細呷之令盡。如不能飲。亦強呷數口。然後納綿球子於喉間。旋旋咽藥汁。其骨鯁即軟。當自下去。
白龍散 治魚骨鯁。
柑子皮 白礬 象牙屑
上件各等分。同為細末。每用一錢。綿裹含化。厭勝法 治骨鯁。
以所食魚骨。密置患人項上。勿令知。良久即下。它魚骨亦可。
治食諸魚骨鯁。久而不出。
上以皂角末少許。吹入鼻中。得鯁出。多效。咽中骨鯁。
剪刀草如野慈菇。生於籬塹間。其根白。研之則如膠。用順水吞下。吞下即吐出骨。不過兩三口。效。研萱草根。順水下。亦佳。
青雪散 治魚骨鯁咽喉內不出。並及慢喉痹。
盆硝(二兩) 牙硝(三錢) 白殭蠶(去頭炒黃色為末) 甘草(生取末各一錢半) 青黛(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井花水半盞調藥。細細呷服。或少許頻乾摻。咽津亦得。主骨鯁
以故魚網。覆鯁者頸。瘥。如煮汁飲之。骨當下矣。
治魚骨在人腹中刺痛。
煮吳茱萸汁一盞。服之止。又骨在肉中不出者。嚼吳榮萸封之。骨當爛出。
治魚骨鯁不出者。
取獺足於項上爬之。亦可煮汁食。
治鯁。及魚骨入肉不可出。痛甚者。
取魚狗燒令黑。為末。頓服之。煮取汁飲亦可。魚狗乃今之翠鳥小者是也。
治食諸魚骨鯁。雜物鯁。
以好蜜七抄。稍稍服之。令下。
治魚骨鯁
口稱鸕鷀則下。
治鯁
用琥珀作珠。一物貫串著繩。推令前人至鯁所。又復推。以牽引出矣。若水晶珠亦得。如更無。以堅硬物摩令滑。用之亦得。
治草芒砂石類。喉中不出。
用甑帶燒灰。水調飲之即出。(系蒲甑帶日久敗爛者佳)
治魚骨鯁
上常含橘皮即下。
誤吞諸物(附論)
夫誤吞諸物。若金銀針鉤之類。雖非病之自內。然無術以出之。久則害人。若舊梳治發。磁石出針。皆意為之主。不特取其氣味。治療之工。可謂用心精微矣。儒門事親書云。一小兒誤吞一錢。在咽中不下。諸醫皆不能取。亦不能下。乃命戴人。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淨白表紙。令卷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鬅鬆之狀。又別取一箸。縛鉤於其端。令牢不可脫。先下咽中。輕提輕抑。一探之。覺鉤入於錢竅。然後以紙卷納之咽中。與鉤尖相抵。覺鉤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而出。方治誤吞銅鐵金石竹木刺。雞鵝魚諸骨。(出危氏方)
川山豆根 山蜈蚣 威靈仙(鐵腳者) 山慈菇 滑石 馬牙硝 金星鳳尾草(各一兩) 急性子(二兩) 苧麻根(五錢) 綠豆粉(五錢) 甘草節(三錢油浸三宿) 磚(五兩厠中制一年)
上為末。白芨五兩。與糯米糊一處和劑。成錠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錠。冷水磨化。即下骨鯁。若金石鐵銅。以生薑汁磨化下之。
如聖散(出聖濟總錄) 治咽物誤置喉中不出。
栝蔞(用瓤二枚)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兩半) 皂角(炙一寸與甘草同為末) 甘草(炙三分)
上先研栝蔞、杏仁爛。次以甘草、皂角末。和為餅子。鐺中爆令乾。重搗為細末。每服一錢匕。調下黃蠟少許。水一盞。同煎七分。熱服亦得。未效再服。用臘茶調下。
通氣散(出醫方妙選) 治誤吞銅錢物。及鉤繩之類。在咽喉不下。
鵝毛(一錢燒灰) 磁石(一皂角子大燒灰) 象牙末(一錢燒存性)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治誤吞竹木魚骨所鯁。咽物不下。咽痛方。(出旅舍方)
貫眾 茯苓(去皮) 甘草(炙)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徐徐呷之。
治誤吞錢。(出肘後方)
用葈耳頭一把。以水一升。浸十餘度。飲水愈。
治誤吞鐵石骨刺等不下。危急者。(出百一選方)
王不留行 黃柏(去粗皮)
上等分為細末。水浸蒸餅丸如彈子大。以麻線穿之。掛當風處。每用一丸。冷水化開灌下。立效。
治誤吞金銀物。或錢在腹內不下方。(出聖濟總錄)
石炭(光明者一杏核大) 硫黃(一皂角子大)
上研為末。酒調下。不拘時。
血餘散(出聖惠方) 治食中吞發咽不去。繞喉。
用亂髮燒末。酒服一錢匕。粥飲調下。亦得。一方水調服。
治誤吞金銀環及釵方。兼治誤吞錢。及桃枝竹木。
用白糖二斤。一頓漸漸食之。多食益佳。即自消化。
誤吞環及指纏方(出聖惠方)
用雁毛二七枚燒灰。末服之。鵝羽亦得。水調。一方米飲服之。誤吞釘針。及箭鏃等方。
但多食肥肉並脂。令飽。自里出。一方。食肥羊脂。諸般肥肉。
誤吞錢針(出十便良方)
用懸針磁石。棗許大一塊。含之立出。
誤吞椒閉氣不通(出百一選方)
用吃京棗三個。解之。
治誤食桐油。(一名乾柿湯出百一選方)
用食乾柿解之。白礬少許。入湯水中嚥下。尤妙。
治誤吞鉤繩在喉中不出方。(出聖惠方)
若鉤繩在手者。莫引之。但益以珠璫、薏苡子等。就貫著繩。稍稍推至鉤處。小引之即出也。
治誤吞蜈蚣。(出危氏方)
用生豬血。令病人吃。須臾。生清油灌口中。噁心。其蜈蚣滾在血中吐出。繼與雄黃。細研。水調服。愈。昔有村店婦人。因用火筒吹火。不知筒中有蜈蚣藏焉。用以吹火。蜈蚣驚。迸竄入口中。不覺下喉嚨。求救。人無措手。適有人云。可討小豬兒一個。斷喉取血。灌之。從其言。果愈。
誤吞銅物不能化者(出十便良方)
用濃煎縮砂湯。服。其銅自下。又用生荸薺研爛服。其銅自化。細研堅炭為末。米飲下。於大便內瀉下。如烏梅狀。
治誤食物落鼻中。及入眼不出。(出聖惠方)
用皂角末。吹取嚏即出。
治誤吞鉤線方。(出聖惠方)
用漯師琥珀一珠子。貫著鉤繩。推令前。入至鉤所。復又推之。以引出矣。若水晶珠。猝無珠。堅物磨令滑用之。
治誤吞竹木入喉咽。出入不得。(出聖惠方)
用故鋸燒令赤。漬酒中。及熱飲。並得。一用女人大指甲二枚。燒末。納酒中飲之。
治誤吞桃枝竹木。
用白糖。但數數多食。即自消化。
治誤吞銀環及釵。(出十便良方)
用水銀二(一)兩服之。釵便下。亦可以胡粉一兩。搗調用之。分再服。食銀令如泥也。若吞金銀物在腹中。皆服之。令消烊出之。
治誤吞鉤(出聖惠方)
用小羊喉。以貫繩推至鉤處。當退脫。小引則出。
又方
但大捩頭。四向顧。小引之則出。
又方(出聖惠方)
用常思草頭一把。二升水淘。灌之。十餘過而飲之。
治誤吞水蛭(即馬蝗蜞)
用青靛。調水飲即瀉出。或為此蟲咬。亦用靛敷之。
又方(出德生堂)
用藜蘆末二錢。熬水一盞。服之後則必吐。其物遂出。無恙。
又方(出德生堂)
用蒸餅半個。於狗口中繳涎在餅上。吃了。再用半個。依前卷涎吃後。其物自散矣。
治誤吞銅錢珠璫鐵而鯁者方(出聖惠方)
用燒銅弩牙令赤。納酒中飲之。立愈。
治誤吞錢(出百一選方)
用生鳧柴取汁。呷吃。錢自然消化。即荸薺也。
治誤吞釵方
用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麥葉筋縷。如韭法。皆可用。但立意多食自消。一方。薤白治如前法。
治誤吞錢不出。及誤吞針方。
用葵菜不拘多少。絞取汁。冷飲之即出。一用葵花。煮汁服之。
治誤吞銅錢
用榨油楔尖燒存性。為末。濃煎艾湯調二錢。無油尖。止服艾湯。亦效。
又方
用百部根四兩。酒一升。浸一宿。溫作二服。
又方
用木賊草為末。每服一錢。用雞子白調下。
又方
用滑石末。餳糖丸如豆大。噙化一丸。
治誤吞錢
用服炮蜜二升。即出矣。
治誤吞椒閉氣不通。
萆薢(一兩) 甘草(炙微赤) 狗脊(各三分)
上為細末。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一方不用甘草。用貫眾半兩。萆薢、狗脊各一兩。
治誤吞鉤線方
用螻蛄摘去身。但吞其頭數枚。勿令鯁人知。
治吞錢方
用艾蒿五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便下。
治一切諸雜骨木竹。諸鐵物鯁嚨。宜服此方。
代赭 硝石 黃丹
上等分細研為末。每服半錢。津液嚥下。
治一切竹木簽刺。諸骨鯁喉。
松子仁 狼毒(捶碎於土器內醋煮熟) 自然銅(燒以醋投研各等分)
上為細末。凡有鯁喉。即掠藥末一字入口中。津液嚥下。
治喉中物鯁欲死。
用白鳳仙子。研水大呷。以竹管灌入。硬物即軟去。切物經牙。
又方
骨鯁涎下之。魚骨。砂糖大塊。含即軟去。
又方
蛤粉(一兩) 蓖麻(半兩) 黃丹(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調下。
又方
用綿包橙肉。如小梅。牢系線。令吞下。過鯁物之內。牽出。物隨出。
又方
用生鰍鱔大者。線牢縛其頭。以尾先入喉中。頭未出。即牽出之。
治誤吞錢及骨。至效。
用木炭皮為末。米飲調二錢。未下再服。至三。必效。
治誤吞鐵錢及骨。
古文銅錢(十數枚) 入白梅(十個淹過即爛) 每服一丸。如綠豆大。侵晨取流水吞下。即吐出。
巧匠取喉鉤方
鹹平中。職方魏公潭州。有數子弟皆幼。因相戲。以一釣竿垂鉤用棗作餌。登陸鉤雞雛。一子學之。而誤吞其鉤至喉中。急引。乃鉤以須逆不能出。乃命之諸醫不敢措手。魏公大怖。令人遍問老婦以所經歷。時有一老婦。九十餘歲。言亦未嘗見此。切料有智識者。可出之。時本郡有一莫都料。性甚巧。可召問之。公呼老婦責之曰。吾子誤吞鉤。莫都料何能治之。老婦曰。聞醫者意也。其莫都料曾水中打碑塔。添仰瓦。魏公大咍。親屬勉之曰。試詢之。公遂召莫都料至。沉思久。言要得一蠶繭。及大念珠一串。公與之。莫都料遂剪繭如錢大。用物推四面令軟。以油潤之。仍中通一竅。先穿上鉤線。次穿數珠三五枚。令兒正坐開口。漸添引數珠。捩之到喉。至系鉤處。乃向項下一推。其鉤向下而脫。即向上急出之。見繭錢向下。裹定鉤線須而出。並無所損。魏公大喜。遂厚贈之。公曰。心明者。意必巧也。(出名醫錄)
治鯁以類推方
治鯁之法。皆以類推。鸕鷀治魚鯁。磁石治針鯁。發灰治發鯁。貍、虎治骨鯁。亦各從其類也。
治蜘蛛飛絲入口
用紫蘇葉。不問新舊。嚼之即愈。
治誤食發。令腹有蠱。
以雄黃餌之。昔甄立言。仕唐為太常。有道人。心腹滿煩。彌二歲。立言診曰。腹有蟲。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頃吐一蛇。如人小指。惟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
鉤吻葉與芹葉相似。誤食之殺人。
用薺苨八兩。水六升。煎取二升。為兩服。解之。
又方 治誤吞水蛭。(即馬蝗蜞)
用酒及藍靛絞汁。月頭初三四五日。空心服。
治誤吞錢器物。
用韶粉一兩。研細。分作二服。水調服之。食水銀金化如泥者誤吞金銀物在腹中。服之。令消烊出。
治誤吞下錢。
上以羊脛。燒灰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