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一百五十九

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
来源:普济方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門

冷嗽(附論)

夫形寒飲冷。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嗽。蓋肺主氣。外合皮毛。其經還循胃口。故內外得寒。皆能傷之。而為冷嗽。其證呼吸氣寒。口如飲冰雪。嘔唾冷沫。胸中急痛。晝靜夜甚。得溫止。遇寒即發是也。

五味子湯 治肺感寒。咳嗽不止。

五味子(炒) 人參 黃耆(銼) 阿膠(炒令燥) 桂(去粗皮) 干熟地黃(焙各半兩) 紫菀(去苗土) 乾薑(炮裂)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一兩) 白朮 紫蘇葉(各三錢半)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日三服。

中和湯 治肺有風寒。痰壅咳嗽。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炒) 紫蘇子(炒) 桑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蘆) 陳皮(去白各半兩) 款冬花(三分) 細辛 甘草(炙) 馬兜鈴(各一分)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肺寒湯 治肺胃虛寒。咳嗽痰盛。呀呷有聲。嘔吐停飲。咽喉干痛。上氣喘滿。目寒虛浮。自汗惡風。語聲嘶破。背寒中冷。心下悸動。噦逆噁心。全不入食。

款冬花 紫菀(去苗土) 甘草(炙) 桂心(去粗皮) 麻黃(去節) 五味子 杏仁(湯浸去皮尖炒) 半夏(湯煮軟焙乾各二兩) 細辛(去苗葉一兩) 乾薑(炮二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大棗三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款冬花散(出醫方大成) 治寒熱相交。肺氣不利。咳嗽喘滿。胸膈煩悶。痰實涎盛。喉中呀呷。鼻塞清涕。頭目眩暈。肢體倦疼。咽嗌腫痛。

款冬花(去梗) 知母 桑葉(洗焙各十兩) 半夏(湯洗七次薑汁製) 甘草(各二十兩) 麻黃(去根節) 阿膠(碎炒如珠子) 杏仁(去皮尖麵炒) 貝母(去心麩炒各二十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一方用桑白皮。無桑葉。

加味理中湯(出醫方大成) 治肺胃俱寒。咳嗽不已。

甘草(炙) 半夏(炙) 茯苓 乾薑(不炒) 白朮 橘紅 細辛 北五味子 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棗煎。食前服。曾經解利者通用。

胡椒理中丸(出醫方大成) 治寒嗽冷痰。吐白涎沫。續續不止。不能飲食。治肺虛感寒。氣不宣通。咳嗽喘急。胸膈氣悶。不進飲食。嘔吐涎水。

款冬花(去梗) 胡椒 蓽茇 陳皮 乾薑 甘草 良薑 細辛(去葉各二兩) 白朮(二兩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湯米飲任下。不拘時。酒下亦得。

杏仁煎(出千金方) 治冷嗽上氣。鼻中不利。

杏仁(五合) 五味子 款冬花(各三兩) 紫菀 乾薑(各一兩) 桂心(三兩) 麻黃(二兩) 甘草(四兩)

上以水一斗。煮麻黃。取四升。治諸藥為末。又納膠飴半斤。白蜜一斤。合用汁中。攪令相得。煎如飴。先食服如半棗許。日三服。不知加之。以知為度。

橘皮湯 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作聲。上氣不得下。頭痛。

陳皮 紫菀 麻黃(去根) 杏仁 當歸 桂心 甘草 黃芩(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

乾薑湯 治冷嗽。

乾薑(二兩炮裂) 紫菀(去苗土半兩) 麻黃(去節三錢) 桂(去粗皮一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三十枚) 甘草(炙銼一兩) 五味子(半兩)

上㕮咀。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華蓋散(出醫方大成)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昏目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喘促不得睡臥者。

紫蘇子(炒)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炙) 陳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炒) 麻黃(去根節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隨意加製半夏棗及生薑煎亦得。

溫肺湯(出余居士選奇方) 治冒寒咳嗽。清涕自流。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尖) 甘草(生用) 桂枝(微炒去皮) 溫姜(炮各半兩) 五味子 細辛[去葉各一(二)兩(錢)]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姜五片。蔥白五寸。煎七分。熱服。

阿膠湯 治冷嗽。

阿膠(炒令燥) 五味子 麻黃(去節)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甘草(炙銼)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五味子湯(出三因方) 治夏秋之交。皮膚為寒濕所薄。寒氣內侵。咳嗽晝夜不已。

陳皮(二兩) 麻黃(去節)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麩炒) 五味子 白茯苓(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帶熱服。食後臨臥。日三服。一方有桂半兩。

加減麻黃湯(出直指方) 治肺感寒邪咳嗽。

麻黃(去節一兩) 辣桂 甘草(炙各半兩)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微炒別研) 陳皮 半夏(制各半兩)

上細銼。拌和杏仁。每服三錢。紫蘇三葉。姜四片。煎服。

細辛散 治肺寒咳嗽喘滿。

細辛(去苗葉) 甘草(炙銼) 五味子(各三兩) 赤茯苓(去黑皮四兩) 乾薑(泡裂三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沸湯點服。日三服。

五辛丸(出醫學切問) 治寒嗽聲音不出。

丁香 胡椒 蓽茇 良薑 桂心(各等分)

上為細末。入炒鹽少許。薑汁煮糊為丸。雞頭子大。每服三丸。含化。或細嚼熟水下亦得。

五拗湯(出醫方大成) 治感寒咳嗽。肺氣喘急。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皮) 甘草(生用) 荊芥穗(各等分) 桔梗(一錢)

上㕮咀生薑三片。同煎溫服。咽喉痛甚者。煎熟後加朴硝少許。一方去桔梗、荊芥。用半夏、枳實、等分。

四順散 治肺寒久嗽。

乾薑(炮裂) 甘草(炙銼) 陳橘皮(湯浸去皮瓤焙)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別研)

上四味等分。除杏仁外。搗羅為末。入杏仁再研勻。每服一錢。以沸湯點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鍾乳湯(出余居士選奇方) 治虛冷咳嗽痰盛等證。

鍾乳粉 半夏 天南星(炮各一兩) 滑石(三錢別研)

上將半夏、南星、碾為細末。和鍾乳粉、滑石、令勻。每服三錢。生薑十片。水二盞。煎至八分。食前溫服。如稟受虛弱人。以此藥下黑錫丹五十丸。或四神丹二十粒。無不效者。紹興劉駐泊名汝翼。遠客閩中。年近六十。素虛弱。服此取效。

理中丸(一名順味丸出直指方) 補肺止寒嗽。

人參 乾薑 白朮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一丸。加炒阿膠五味子煎服。

金不換丸(出經驗良方)治大人小兒。經久寒嗽化痰。

天南星(半炮半生) 半夏(半炮半生) 白礬(半生半枯) 皂角(半燒存性半生去皮)

上等分為末。生薑汁煮糊為丸。每服二十丸。淡薑湯送下。

杏仁丸 治冷嗽。呼吸氣寒。嘔吐冷涎。胸中不利。急痛。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炒黃) 生薑(一斤去皮切片曝乾)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五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又方(出宣明論) 治諸寒嗽。

麻黃(四兩) 官桂(一兩) 蠟(一錢)

上為末。以蠟同煎。每服一二錢。溫服。

姜飴煎(一名含化膏出千金方) 治冷嗽。

乾薑(炮裂三兩為細末) 膠飴(一斤)

上拌勻。以瓷器盛。置飯上。蒸令極熟。每服一棗大。含化咽津。日五夜三。

川薑丸(出經效濟世方) 治寒嗽。

上用川薑。炮過為細末。熔餳為丸。如彈子大。含化之。得於郭英達云。其效如神。後用之果然。

溫肺湯(出百一選方) 治肺寒氣。咳嗽聲重。多涕發喘。

麻黃[去節一兩(錢)] 五味子 杏仁(去皮尖炒) 甘草(炙) 桂(各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滓。食後服。又一方用陳皮。一方去桂。名益肺散。喘甚加馬兜鈴、桑白皮。夏月減麻黃。壬子年春時行此疾。姚知縣克溫名延袞。去浙東得此方。二服即愈。因以見傳。家間患此者。服之皆驗。

鍾乳散(出朱氏集驗方) 治寒嗽不止。

鍾乳粉 人參 阿膠(炒)

上三味等分為末。糯米飲下。

參芎湯(出朱氏集驗方) 治男子婦人。一切虛證冷嗽。

人參 川芎 甘草(炙) 白朮 白茯苓 芍藥 白豆蔻仁(炒) 當歸(酒浸焙) 黃耆(蜜炙)肉桂(去皮各半兩) 罌粟殼(蜜炙) 五味子(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空心服。湘中黃應明三世用之有效。

款肺散(出王氏博濟方) 治寒濕相交。咳嗽不止。胸膈悶亂。痰涎並多。

麻黃(二兩去根節炒) 貝母(去心炒) 桑白皮(各一兩銼炒) 柴胡(一兩半去蘆炒) 杏仁(一兩去皮尖炒) 款冬花(一兩去塵炒) 糯米(一兩)

上七味。新好者。杵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不計時候。

平肺湯(出本草) 治寒嗽。平肺氣。

人參 五味子 黃耆 白茯苓 杏仁 桂(各一兩) 麻黃(二錢)

上並銼碎。每服二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臨臥細熱呷。才溫再暖。熱呷之尤佳。

五味子湯(出朱氏集驗方) 治寒嗽益肺。

五味子 胡桃肉(各一兩半) 生薑(五兩去皮) 甘草 杏仁(各一兩)

上將五味子與四味。於缽中爛研如泥。同加甘草末。再研令得所。入瓷閤中。取沸湯調服。加人參尤妙。

治冷嗽。

以櫚木煮汁熱服。

治上氣冷嗽。

以藍藤根煮服之。

熱嗽(附論)

夫熱嗽之狀。嗽而少涎。由邪熱熏於上焦。客於肺經。使津液減少。傳於咽嗌。喉嚨不利。隨其呼吸而咳嗽也。肺主於氣。氣為陽。陽盛則生熱也。皆臟腑不調。經絡痞澀。邪熱克於上焦。氣道不利。痰實積聚。胸中煩滿。故令咳嗽也。

清肺飲 治肺氣上熱咳嗽。

前胡 荊芥 桑白皮(炒) 甘草(炙) 枳殼(制各三錢) 知母 貝母(去心炒) 腦荷 赤茯苓 北桔 紫蘇 阿膠(炒) 杏仁(去皮) 天門冬(去心焙各半兩)

上銼。每服三錢。姜三片。烏梅一枚。食後煎服。如更內實。與解毒雄黃丸。

清肺丸 治心肺伏熱。咳嗽煩悶。時有痰涎。喉中介介。咽嗌不利。氣不宣暢。並宜服之。

木香 青黛(研) 蛤粉(研) 前胡 人參(去蘆頭) 黃連(各半兩) 桔梗(微炒) 枳殼(麩炒各半兩) 薄荷 半夏(湯洗七次) 天南星(生各一兩) 大黃(生) 牽牛(微炒各二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麥門冬煎 治暴熱咳嗽。心胸煩悶。口苦幹燥。上焦壅滯。並宜服之。

生麥門冬汁(四合) 生地黃汁(一升) 酥(三合) 生薑汁(二合) 白沙糖(三合) 白蜜(五合) 貝母(二兩微煨黃) 五味子(二兩) 赤茯苓(二兩) 麝干(一兩半)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研入膏)

上先搗羅貝母等四味為末。入麥門冬汁杏仁膏等。於銀鍋內。都攪令勻。以慢火煎成膏。收不津器中。不計時候。取一茶匙。含化咽津。

天門冬丸 治肺氣暴熱咳嗽。心胸不利。或時煩喘。

天門冬(去心焙二兩) 麝干 桂(去粗皮) 玄參 遠志(去心各半兩) 黃耆[銼三分(錢)]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 栝蔞根 百部 紫菀(去苗土) 馬兜鈴(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不拘時候。日四五服。

百部丸 治肺氣熱嗽。胸膈煩悶。

百部 黃耆(銼)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各一兩) 天門冬(去心焙) 栝蔞根(各五兩) 桂(去粗皮一兩一分) 玄參(二兩半) 紫菀(去苗土) 馬兜鈴 紫蘇(並莖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煎加烏梅半個。生甘草六分。溫湯下。

百部湯 治熱咳嗽。氣滿喘急。

百部 百合 桑根白皮(銼) 柴胡(去苗) 枳殼(去瓤麩炒) 木通(銼各一兩) 赤芍藥 郁李仁(去皮炒各三兩)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甘草(炙銼半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一片。棗大一枚。拍碎。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地黃湯 治咳嗽。大便不通。壅熱。口內生瘡。

生熟地黃(焙各一兩) 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末焙) 黃芩(去黑心) 升麻 赤茯苓(去黑皮) 龍膽(去土) 大黃(銼炒) 黃連(去須) 桑根白皮(銼炒各半兩) 甘草(炙銼一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服。以利為度。

紫菀散 治暴熱。咳嗽氣促。背膊勞痛。飲食減少。

紫菀(一兩去苗土) 麥門冬(一兩去心) 川升麻(一兩) 木通(一兩半銼) 子芩(一兩) 前胡(一兩半去蘆頭) 赤茯苓(二兩) 甘草(五錢炙赤銼) 貝母(一兩煨微黃) 大腹皮(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栝蔞丸 治風熱咳嗽。痰涎壅盛。頭目不利。鼻塞不通。

栝蔞(一枚去節) 天南星(炮) 半夏(湯洗七次) 細辛(去葉土) 寒水石 防風(去蘆頭) 當歸(洗焙) 白礬(各半兩)

上件。除栝蔞外。餘七味為末。入在栝蔞內。用紙數幅緊裹。於飰上蒸兩次後。再於新瓦上焙乾。碾為細末。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二)十丸。生薑蜜湯送下。食後。

柴胡散 治肺暴熱。大便不通。時時咳嗽。喘息促急。

柴胡(一兩去苗) 甘草(半兩炙赤銼) 桑白皮(一兩銼) 鱉甲(一兩醋炙黃去裙襴) 檳榔(一兩) 旋覆花(半兩) 川大黃(二兩銼炒) 桔梗(一兩去蘆)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拘時服之。

金沸草散 治上壅熱嗽聲重。

阿膠丸 治客熱止嗽。

阿膠(炒令燥三錢) 丹砂(研半兩) 硼砂(研五分) 人參(三錢) 甘草(炙銼半兩) 龍腦(研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含化。不拘時候。

華蓋湯 治上喘咳嗽。兼治膈熱。(一名華蓋散)

桑根白皮(銼) 陳曲(炒) 桔梗(炒各一錢) 人參 百合(各三錢) 甘草(炙銼)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一方用半夏半兩。

阿膠丸 治風熱咳。去涎利膈。鎮心順肺。

阿膠(炒令燥三錢)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 丹砂(別研三錢) 天南星(齏汁煮軟切焙三錢) 甘草(炙銼半兩) 龍腦(別研二錢)

上搗研令細。再同丹砂、龍腦、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兒一丸。大人兩丸。食後細嚼。荊芥湯下。

牛黃丸 潤心肺。止咳嗽。解風熱。

牛黃(半兩) 人參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 蛤蚧(酥炙一錢) 訶黎勒皮(三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另研一兩) 甘草(生五錢)

上為末。煉蜜蠟同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生地黃煎 治心肺暴熱。咳嗽不止。

生地黃汁(五合) 生薑汁(一合) 白蜜(三兩) 麻黃(二兩去根節) 白前(一兩)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搗羅麻黃、白前、甘草、三味為末。於銀鍋中。納地黃汁等。下諸藥末。以慢火熬成膏。收於不津器中。不計時候。服一茶匙。含化咽津。

治熱嗽。

以土芋煮食之。又云食之厚腸胃。

治骨熱咳嗽。多睡勞乏。

用苦眈苗子煮汁服。亦生搗絞汁服。

杏仁散 治熱嗽。

杏仁(一兩用桑根白皮二兩細切河水一碗同煮一復時只用杏仁) 款冬花(去梗) 馬兜鈴(各一兩) 甘草(炙銼) 阿膠(炙令燥) 防風(去叉各半兩)

上除杏仁阿膠另研外。搗羅為散。重入杏仁、阿膠。研極細。每服三錢。糯米飲調下。食後服。

治暴熱咳嗽。牽引腹脅。及頭痛。

貝母(一兩煨微黃) 石膏(二兩) 紫菀(一兩去苗土) 川升麻(一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天門冬(二兩去心)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白糖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玉粉散 治肺經伏熱。夜臥咳嗽。

天南星(白礬水煮軟切焙半兩) 太陰玄精石(二兩研) 甘草(炙銼半兩) 貝母(去心) 不灰木(各一兩半)

上研極細末。每服半錢。煎生薑二片。烏梅半個煎湯調下。食後夜臥服。

葶藶丸 治解肺熱。利胸膈。化痰止嗽。

甜葶藶(二兩隔紙焙) 防己(半兩) 麻黃(去根二錢)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半兩) 黑牽牛(五兩內將二兩生杵取末半兩餘三兩於銚內炒候勻熟便杵為末秤三分)

上搗研極細末拌勻。以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桑根白皮生薑湯下。不拘時候。

黃金丸 治肺熱咳嗽。

葶藶子(隔紙微炒) 半夏(炒赤色各三兩)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乾薑(炮一棗許) 大黃(銼焙三錢)

上為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稍加至三十丸。臨臥溫熱水下。

半夏丸 治胸膈熱壅。化痰涎。止咳嗽。

半夏(六兩去臍漿水五升生薑半斤薄切甘草桑白皮一兩銼入石銚內慢火煮一復時只取半夏余藥不用) 郁李仁(一兩去皮尖焙)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木香 檳榔(銼各三錢)

上為末。麵糊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五丸。稍加至十丸。食後臨臥。淡薑湯下。

馬兜鈴湯 治肺嗽。氣急喘悶。

馬兜鈴 桑根白皮[各一兩(錢)] 甘草(炙) 葶藶[炒各半兩(六分)] 半夏[湯浸去滑生薑汁製焙乾三分(一錢)]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後。

款肺湯 治五內煩熱。肢體倦怠。夜臥壯熱咳嗽。

貝母(去心) 桔梗 紫菀(去苗土各一兩) 甘草(銼炙三錢)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一方加杏仁。杏仁飲子 治暴熱嗽。

杏仁[四(二)十枚] 紫蘇子[一升(錢)] 橘皮[一(二)兩(錢)] 柴胡[四(一)兩(錢)]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作飲服。

甘草飲 治暴患熱嗽。

甘草(半兩半炙半生) 黑豆(一百枚半炒半生) 生薑(半兩半煨半生) 烏梅(一枚半炒半生)

上以酒水各一盞。同入銀石器內。煎至一盞。去滓。更入蜜一匙。重煎至一盞。食後臨臥放溫細呷。

石膏湯 治熱嗽。

石膏(亂紋者二兩) 人參(半兩去蘆) 甘草(炙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新水。或生薑汁加蜜調下亦可。

防風湯 治風熱咳嗽。

防風(去叉) 桑根白皮 甘草(各二兩)

上銼研。米泔浸一宿。曝乾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黃蠟皂子大。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涼膈丸 治膈熱咳嗽。

上以甘草二兩 豬膽汁浸五宿。濾出炙香。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食後。薄荷湯下十五丸。

石膏散 治熱嗽喘甚者。久不愈。以愈為度。

石膏(二兩) 甘草(半兩炙)

上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下。又生薑汁蜜調下。昔陸州楊守女患此。只用石膏一味。研如粉。井花水調下立效。

治風熱嗽。

上用如聖湯。加防風煎服。清肺飲子 治熱嗽痰濃。鼻聞腥氣。呷冷水輕止。

白朮(一兩半) 麻黃 當歸 芍藥 甘草 荊芥穗 大黃(麵裹煨各六兩) 桑白皮 杏仁 半夏(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一片。薄荷五分。煎湯下。又宜停飲。

青鎮丸 治熱嗽。

小柴胡湯加人參(一倍) 青黛(半兩)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薑湯下。

二母湯 治遠年近日。寒熱嗽喘上滿。有痰吐紅。並皆治之。

茯苓(半兩) 麻黃(二錢去節) 知母(半兩蛤粉炒) 貝母(半兩焙) 馬兜鈴(半兩) 桑白皮(半兩蜜炙) 漢防己(一兩生) 阿膠(一兩炒) 甘草(半兩蜜炙) 五味子(一兩) 人參(半兩) 紫蘇(二錢) 罌粟殼(半兩蜜炙) 紫菀(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白糖一塊。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

人參清鎮丸 治熱止嗽。消痰定喘。

柴胡(一兩) 人參(一兩) 黃芩(七錢) 半夏(七錢) 炙甘草(七錢) 青黛(三錢) 陳皮(二錢) 麥門冬(三錢炙) 五味子(十二枚)

上為末。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白湯送下。食後。

龍腦丸 治胸中鬱熱。肺熱喘嗽。口臭喉腥。或口甜。丈夫吐血。婦人熱血崩。脾疸。並皆治之。

龍腦(一兩) 薄荷(二兩淨葉) 真蒲黃(一兩) 人參(一兩) 川當歸 麥門冬(去心二兩) 阿膠(一兩) 木通(一兩) 甘草(一兩) 黃耆(一兩半) 生乾地黃(二兩) 柴胡(好者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上焦食後。用熟水吞下。微嚼破更好。病下焦空心服。小兒加減與之。此藥大有奇功。不可盡述。

防己散 治熱食嗽失聲。有效。

薄荷 百藥煎 枯礬 防己 甘草(等分)

上銼散。入口細嚼。旋旋嚥下。

久嗽(附論)

夫肺主皮毛。易感於寒邪。寒邪傷於肺。則為咳嗽。五臟各以其時受之。為五臟之咳。久不愈傳於六腑。六腑不已。三焦受之。是為久嗽。其人咳嗽。而腹滿不欲食。多唾而腫。寒氣聚於內。攻於肺。胸中滿急氣逆。此蓋皮毛虛疏。易感寒邪而受之。乃其證也。

紫菀貝母丸 治積年咳嗽。喉中呀聲。一發不得坐臥。

紫菀 貝母 半夏 桑根白皮 五味子 麝干 百部[各五分(錢)] 款冬花 皂莢 乾薑橘皮 鬼督郵 細辛[各四兩(錢)] 白石英 杏仁[各八分(錢)] 蜈蚣(二條)

上為末。和丸如梧桐子大。食遠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崔氏無半夏、麝干、乾薑、橘皮、鬼督郵、細辛、白石英。用麻黃二兩。桑根白皮一兩半。以煮棗湯送下。

蒺藜貝母湯 治久咳嗽。

蒺藜(炒去角) 貝母(去心) 紫菀(去苗土) 百合 麻黃(去根節) 天雄(炮裂去皮臍) 枳殼(去瓤麩炒) 赤石脂(各一兩半) 桑根白皮(銼) 桂(去粗皮) 旋覆花(微炒各三錢) 地榆 五味子 貫眾 黃連(去須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服。

款氣丸 治久喘嗽痰。肺氣腫浮。

郁李仁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檳榔 木香 杏仁(去皮尖) 馬兜鈴(炒) 人參 澤瀉茯苓 苦葶藶(炒各二兩) 廣朮 當歸 黃耆 牽牛(取頭末各一兩半) 防己(五錢)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生薑湯下。每服一二十丸。至五七十丸。食後服。

柴胡湯 治咳嗽。久不瘥。

柴胡 延胡索 百合 枳殼(去瓤麩炒) 麻黃(去根節) 款冬花(炒) 天雄(炮去皮臍各一兩半) 桂(去粗皮) 黃連(去須一兩半) 地榆 貝母(去心煨各一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旋覆花[炒三分(錢)] 杏仁(十五枚去皮尖雙仁炒令黃) 代赭石(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空心時。

五愈散 深師療五臟咳積年。劇則上氣不得臥。喉中如有物。醫所不療。

桂心 細辛 乾薑 白菀 甘草[炙各三分(錢)] 蜀椒(汁) 代赭 通草 款冬花 芫花[炒各三分(錢)] 伏龍肝 紫菀 牡蠣[各三(二)分(錢)熬]

上搗篩。以飴糖和之。搗令調和。如棗核一丸含之。稍稍咽其汁盡。復含令胸中熱為候。不知以意加之。其久病重者。晝夜二十餘丸。若一歲咳者一月愈。十歲咳者百日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物。

款冬花丸 療三十年上氣咳嗽。

款冬花[六分(錢)] 桂心[四分(錢)] 紫菀[六分(錢)] 杏仁[四分(錢)去皮尖雙仁炒] 細辛(六分) 附子(二兩炮) 藜蘆[四(二)分(錢)] 乾薑[六(五)分(錢)] 甘草[六分(錢)炙] 防風[八(四)分(錢)] 芫花[二分(錢)熬] 川椒[八分(二錢)研] 野葛[四分(三錢)去心]

上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稍加。日三服。忌生蔥辛鹹醋。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菜貍肉等。一方十四味。有茯苓。忌酢。

百合散 治久咳嗽。胸中氣不利。

百合(一兩) 紫蘇[三分(錢)炒] 桑根白皮(一兩銼) 紫菀[三分(錢)去苗土] 甘草(半兩炙赤銼) 款冬花[三分(錢)] 貝母[三分(錢)煨微黃] 杏仁(半兩浸去皮尖雙仁麩炒)] 漢防己[三分(錢)] 人參[三分(錢)去蘆] 赤茯苓 麻黃(一兩去根節) 桔梗(半兩去蘆頭)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桑白皮湯 治男子婦人患咳嗽。

桑白皮(一兩) 紫菀(一兩) 百合(一兩) 桔梗(一兩) 半夏(半兩薑汁製) 人參(一兩) 知母(半兩薑汁製) 貝母(半兩) 阿膠(一兩炒) 南星(半兩薑汁製) 甘草(半兩) 陳橘皮(五分) 鍾乳粉(一兩) 木香(一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入生薑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下鍾乳粉一錢或半錢。調勻熱服。

蛤蚧丸 治久肺氣咳嗽。涕唾稠黏。上氣喘急。

蛤蚧(一對頭尾俱全者塗酥炙微黃) 漢防己(半兩) 貝母(半兩煨黃)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紫色) 桑白皮(一兩銼) 蟬殼(半兩) 豬苓(半兩去黑皮) 赤芍藥(半兩) 陳橘皮[三分(錢)湯浸去白瓤] 人參(去蘆頭半兩) 甘草(一分炙赤銼) 五味子(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用溫粥飲下三十丸。

貝母湯 治諸嗽久不瘥。

貝母(去心薑製半日焙) 黃芩(生用) 乾薑(各一兩) 陳皮 五味子(各一兩) 桑白皮 半夏 柴胡 桂心(各半兩) 木香 甘草[各一分(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枚。去皮尖碎之。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黃師文云。戊申冬有蔣姓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此治者。諸嗽悉愈。

人參湯 治遠年咳嗽。

麻黃(去節三錢) 杏仁(去皮尖一兩) 甘草[四兩(錢)] 桑白皮 北五味子 罌粟殼 陳皮(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三錢) 北紫菀(一兩) 人參[四兩(錢)] 阿膠(七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杏仁七粒。去皮尖。同煎七分。空心服。

鹿角膠煎 治久肺氣咳嗽。

鹿角膠(四兩搗碎炒令黃) 赤茯苓(一兩) 紫菀(一兩去苗土) 紫蘇子(二兩炒) 貝母(一兩煨微黃) 百合(一兩)

以上六味搗羅為末。

杏仁(湯浸一兩去皮尖雙仁炒研膏) 生地黃汁(五合) 生薑汁(三合) 白蜜(八兩) 牛酥(五合)

上件藥。以前六味藥。都一處。與地黃汁等相和。攪令勻。於銀器內。以慢火煎成膏。每於食後含半棗大。咽津。

蛤蚧丸 治久咳嗽。

蛤蚧(一對雌雄頭尾全者酥炙) 人參(半兩) 半夏(湯洗七次切焙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蜜拌炒黃研一兩) 栝蔞(大者二枚去皮子取肉蒸酥熟研) 阿膠(炙燥半兩)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四錢) 干棗(煮熟去皮核研二兩)

上件研外搗羅為末。合研勻。入生蜜少許。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糯米飲或熟水下。空心臨臥服。

阿膠散 治久咳嗽。

阿膠(炙燥) 人參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甘草(炙銼) 黃耆(半炙半生銼) 紫菀(去苗土) 桔梗(銼麩炒) 桑根白皮(炙銼各一兩)

上為散末。每服用豬子一枚。蔥白三寸細切。糝藥二錢。入鹽花少許。濕紙裹煨熟。細嚼。溫酒下。空心服。

乳石散 治久咳嗽。

鍾乳粉 款冬花(去梗) 甘草(炙銼各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研) 桂(去粗皮各一兩) 栝蔞(一枚去皮子用肉) 白礬(枯半兩) 不蛀皂莢(一梃炙去皮子以上三味同杵爛於新瓦上攤曝乾用)

上先搗前五味。次搗三味同為細散。每服二錢。溫湯調送下。

八仙湯 治久患氣嗽。發即奔喘。坐臥不安。喉中氣欲絕。

馬兜鈴 桑根白皮 桔梗(各二兩半) 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 白茯苓(去黑皮) 柴胡(去蘆頭)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三(一)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一百枚)

上銼如麻豆。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取八分。去滓溫服。頻服三兩劑瘥。

香豉丸 療三十年咳嗽上氣。短氣久冷。五臟客熱。四肢煩疼。飲食減少。時有發甚。不能行步。夜不得睡多夢。

香豉(四分熟) 杏仁(三分去皮尖雙仁炒) 紫菀[二(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八分炙)乾薑(二分) 細辛(三分) 吳茱萸(二分)

上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丸。日三服。不知增之。能含嚼咽汁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

七星散(一名川椒丸) 療三十年咳嗽。肌體虛羸。不思飲食。

川椒(出汗) 桑根白皮 芫花根皮 款冬花 紫菀 代赭 細辛 伏龍肝(各一兩)

上為散。取作七分。聚如扁豆大。以竹筒口當藥上。一一吸咽之。令藥入腹中。先食訖。即服藥。仰臥㕮咀。日三。服後。三日不瘥。復作七分聚。以臠肉炙令熟。展轉以藥聚上。令藥悉在炙肉中。仰臥㕮咀。吞炙肉汁。令藥力悉皆從喉中下。藥即吞盡。食肉在後。凡所療治。皆不及此。食肉便愈。若不愈。復作如初法必愈。牛羊肉鹿肉亦皆可用。勿用豬肉。忌生菜。延年不用椒與芫花根。余皆同。

密陀僧丸(出聖惠方) 治積年肺氣喘嗽。

密陀僧(二兩用綿裹以蘿蔔煮之一炊時) 銀箔(五十片) 黃丹(一兩炒令黃紫) 綠豆粉(半兩) 膩粉(半兩) 胡粉(半兩炒令黃) 金箔(五十片) 葛粉(半兩)

上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臨睡時。綿裹一丸。含化咽津。

海藻丸(出聖惠方) 治積年肺氣。咳嗽氣奔。

海藻(三錢湯浸去鹹味)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昆布(三錢湯浸去鹹味) 乾薑(半兩炮裂銼) 細辛(半兩) 文蛤(半兩) 桂心(半兩) 川椒(半兩去目閉口者炒去汗)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半棗大。不計時候。以綿裹一丸。含咽津。

紫菀丸(出御藥院方) 治遠年近日咳嗽。痰涎不利。

紫菀(去土) 款冬花(去梗) 白前(各二錢半) 人參 甜葶藶(炒) 烏梅肉(各半兩) 御米殼(去蒂蜜水拌勻炒黃熟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枇杷葉丸(一名紫菀膏) 治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悴。成肺癆。

枇杷葉 木通 款冬花 紫菀 杏仁 桑白皮(各等分) 大黃(減半)

上各如常製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臨睡服一丸。朱氏集驗方云。昔有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悴。將成肺癆。服之未終劑而愈。

白前湯 秘要方云。肺氣嗽經久。將成肺痿。其狀不限四時冷熱。晝夜嗽常不斷。唾白如雪。細沫稠黏。喘息氣上。乍寒乍熱。發作有時。唇口喉舌乾焦。亦有時唾血者。漸覺瘦悴。小便赤。顏色青白毛聳。此亦成蒸。有此狀者。宜以白前等七味湯服之。兼有麻黃等十味煎丸。桑白皮等十味煎。又云。肺經氣嗽。經久有成肺癰者。其狀與前肺痿不多異。但唾悉成膿。出無多少。病此者。以白前湯中加半夏五兩(錢)。黃耆三兩(錢)。以水一升。煮取二升六(八)合。於麻黃丸中。加黃耆五兩(四錢)。苦參六兩(三錢)。芍藥三兩(五錢)。於桑白皮煎中加黃芩(耆)切三升(錢)。共桑白皮、地骨皮、同煎。又加水三升同煎。忌羊肉餳等。並一切鹹酸等物。服之大有效驗。

白前[三兩(錢)] 桑白皮[三兩(錢)] 生地黃[一(六)升(錢)] 茯苓[五兩(錢)] 地骨皮[四兩(錢)] 麻黃[二兩(一錢)去節] 生薑[六兩(錢)]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加竹瀝五合。分溫四服。食後溫服。晝三夜一。覺得力。重合服五六劑佳。隔三日服一劑。忌醋蕪荑。又依前白前等七味湯。雖服覺可。根本未除。宜合麻黃等十味丸服之。

麻黃[三(二)兩去節] 白前(二兩) 桑白皮[六(三)兩] 射干[四(二)兩] 白薇(三兩) 百部根[五(二)兩] 乾地黃(六兩) 地骨皮(五兩) 橘皮(三兩)

上件搗篩。蜜和丸。煮桑白皮飲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丸如梧桐子大。忌蕪荑。又凡病在胸膈上者。宜飽滿。而在夜。肺既居上。此是病在上。一晝夜服丸。夜無憑準。宜合桑白皮汁等十味煎。每夜含咽之。

桑白皮[切一(二)升(錢)] 地骨皮[切三升(錢)]

以上用水七升。熟煎取三升汁。去滓澄清。

生地黃汁(五升) 生麥門冬汁[三(二)升] 生薑汁(一升) 竹瀝(三升) 生葛根汁(三升)白蜜(一升) 牛酥(三合) 大棗膏(一升)

上先於微火上。取生地黃汁以下。生葛根汁以上。和煎減半時。乃納桑白皮等二物汁和煎之。三分減一。再用酥蜜棗膏。攪之勿停手。得如稠飴狀。煎成訖。置別器中服之。每夜欲臥之時。取一胡桃大含之。細細嚥汁。稍加至雞子大。欲晝日間丸服亦得。忌蕪荑。又欲飲氣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其狀亦不限四時。晝夜嗽不斷。遇諸動嗽物。便致困劇。甚者乃至雙眼突出。氣即欲斷。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飲涎。洟沫無復窮限。氣上喘息。眉肩息。每旦眼目浮腫。不得平復。有如此者。宜合細辛等八味湯。葶藶子十五味丸服之。

細辛 半夏(洗) 桂心 桑白皮(各五兩) 乾薑 當歸(各四兩) 芒硝(六兩) 杏仁[六合(三錢)去尖雙仁者研]

上藥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當得快利後。好將息。經三四日。合丸服之。忌生蔥生菜羊肉餳。

丸方

葶藶子(六合熬) 細辛 五味子(各五兩) 乾薑 當歸(各四兩) 桂心 人參 丁香 大黃商陸根(各三兩) 橘皮(四兩) 桑白皮(六兩) 皂莢肉(二兩炙) 大腹子 檳榔[各十(二)枚] 麻黃(二兩去節)

上藥搗篩。蜜和丸。煮桑白皮飲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如梧桐子大。若利則減。否則加。以大便通滑為度。時時得鴨溏亦佳。忌生蔥生菜。又依前細辛等八味湯。葶藶子等十五味丸。不覺可。漸成水病。餘一如前。若更加大小便秘澀。頭目身體浮腫。亦合大幹棗三味丸服之。

大棗(六十枚擘去核) 葶藶(一升熬)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者熬)

上藥合搗。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著。細細下蜜作丸。如梧桐子大。依還以桑白皮飲下之。初服七八丸。日再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為度。病重者時令鴨溏佳。飲下亦佳。亦有以前三味煮湯服之。又依前大棗等三味丸服。雖覺氣暫歇。然病根深固。藥力微弱。且停服大棗丸。合巴豆丸五味。細細服之。盪滌宿病。

巴豆仁(二十枚研熬去心皮) 杏仁(一百枚去皮尖雙仁研) 葶藶子(六合熬) 大棗(六十枚擘去核) 牽牛子(五合熬)

上藥合搗。一如前大棗丸法。還以桑白皮飲下之。服三四丸。日再。稍加。利即減。秘即加。常以大便調為候。病甚時時飲。鴨溏亦佳。忌蘆筍野豬肉。

治三十年咳嗽。(出千金方)

細辛 款冬花 防風 紫菀(各三兩) 藜蘆(二兩) 川椒(五合)

上㕮咀。以藜蘆先著銅器中。次紫菀。次細辛、款冬花。次椒。以大棗百枚。間著諸藥間。以水一斗二升。微火煮令汁盡。出棗曝令燥。雞鳴時服半棗。不知明旦服一棗。以胸中溫溫為度。若強人慾嗽吐者。可稍增服之。便吐膿囊裹結。吐後勿令飲食。咳愈止藥。藥勢靜乃食。不爾令人吐不已。

平肺散 治久年咳嗽神效。

御米殼(四兩碎蜜水和炒黃) 烏梅肉(一兩半) 訶子皮 人參(各一兩) 貝母(去心) 百合(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臨臥熱服。

蘆筒散(出御藥院方) 治年深日近咳嗽。

鐘乳石(半錢) 枯白礬 官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二錢) 佛耳草 人參(去蘆頭各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夜臥抄在手內。竹筒子吸咽後。用清茶送下。頻用三五服見效。

皺肺丸(出百一選方) 治久嗽。姚連判岳傳。

款冬花 人參 五味子 桂(去皮) 紫菀 白石英(微帶青色者)

上等分為末。用羯羊肺一具。去皮尖杏仁半斤。水同煮。以肺爛為度。去筋膜末。與杏仁同研極細。和眾藥候丸。得成丸如梧桐子大。陰乾。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不妨。糯米飯飲下。食後臨臥服。一方有鍾乳粉。

扁豆散(出經驗良方) 治久嗽。或暴感咯血。成肺痿。吐白涎。胸膈滿悶。

白扁豆(五錢炒) 枇杷葉(去毛炙) 半夏(去皮臍生用) 人參(各二錢半) 白茅根[七分(錢)半] 白朮(各二錢半)

上㕮咀。水三升。生薑兩片。煎至一升。入檳榔末一錢和勻。分作四服。不拘時候。一方無白茅根。

阿膠散(出王氏博濟方) 治久咳嗽及勞嗽。

阿膠(二兩如無以黃明膠四兩代並炒燥) 人參(半兩) 杏仁(二十粒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黃蜀葵花 款冬花(各一兩) 甘草(炙銼二錢)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熱糯米飲調下。晚食前再服。

木乳散(出聖惠方) 治久嗽不瘥。

皂角樹白皮(二兩塗酥炙黃) 貝母(一兩煨微黃) 枳殼(一兩麩炒去瓤) 百合(一兩) 麻黃[一兩(四錢)去根節] 甘草(半兩炙微黃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進三四服。

紫蘇子丸(出聖惠方) 治久咳嗽。上氣不瘥。

紫蘇子(一兩) 五味子(一兩) 蘿蔔子(一兩炒) 桑白皮(一兩銼) 皂角(三兩去黑皮塗酥炙黃)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紫色)

上為細末。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煮粥。飲下二十丸。三四服。

川椒丸 治積年咳嗽。

川椒(一兩去目微炒) 桑白皮(一兩銼) 款冬花(一兩) 紫菀(一兩去苗土) 芫花皮根(一兩去土) 代赭(一兩細研)

上為細末。同煮熟精羊肉。研爛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於食後。以溫粥飲下二十丸。

定喘寧肺丸 治男子婦人久患咳嗽。肺氣喘促倚息。不得睡臥。累年不瘥。漸至面目浮腫。並宜服之。

半夏 南星 青黛 白礬(枯各一兩) 信(半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水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用茶清放冷送下。

清音丹(出經驗良方) 治久年咳嗽聲干。

人參(二錢半) 桔梗 知母 玄胡索(各半兩) 甘草(四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龍眼核大。綿裹一丸。臥時置口中。使之自化。

異功散 治久咳嗽。

陳粳米(一升生薑半斤搗自然汁浸焙乾) 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蜜炙二兩) 訶黎勒(煨三枚小者) 檳榔(銼一枚) 甘草(半兩半生半炙銼)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食後。日三。

款冬花散 治久咳嗽。

款冬花(去梗) 阿膠(炒燥各一兩) 天南星(銼炒三分) 惡實(炒一分) 甘草(炙銼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臥溫服。

款冬花煎(出千金方) 治新久咳嗽。

款冬花 乾薑末 紫菀(各三兩) 五味子[一(二)兩] 芫花(一兩熬令赤)

上㕮咀。先以水九升。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納芫花乾薑末。加蜜二升。合投湯中令調。於銅器中微火煎。令稠如糖。每服半棗許。日三服。忌生蔥。

麻黃湯(出古今錄驗) 治三十年寒冷嗽。咳逆上氣。

麻黃(八分去節) 蜀椒(四分炒出汗) 細辛(三分) 藁本[二(一)兩(錢)] 杏仁[五(二)十枚去皮尖雙仁者碎]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服。忌生蔥菜。

麻黃湯(出集驗良方) 治久患氣嗽。發時奔喘。坐臥不得。並喉里呀呷。聲氣欲絕方。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雙仁研) 紫菀[各三(四)兩(錢)] 柴胡 橘皮[各四(三) 兩]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分服。一劑不瘥。頻服三劑。一方無紫菀。用乾紫蘇葉。

柏子仁丸(出聖惠方) 治久嗽。肌體虛羸。不思飲食。宜服此方。

柏子仁(二兩) 五靈脂(一兩)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黃色) 蝦蟆頭(一枚燒灰) 杏仁(一兩去皮尖雙仁炒)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粥飲下三十丸。

至聖真人全功飲(出聖惠方) 治久新咳嗽。痰盛氣喘。肺痿瘦悴。不能坐臥。服藥無效者。服之立減。如年深日久者。連進取效。

款冬花(二兩去梗淨炒) 罌粟殼(刮去內皮淨肉並去蒂二兩用蜜少許) 陳皮(一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一處。微炒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烏梅二個。煎至八分。去滓。臨臥服之。忌鹹酸酒面酢等物。

神功散(出御藥院方) 治久咳嗽。

雄黃(飛半兩) 款冬花 甘草(炙) 肉桂(去粗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雄黃勻。每服半錢。吸入咽喉中。不拘時候。

金不換散(出仁存方) 治男子女人肺胃虛寒。久嗽不已。喘促滿悶。咳嗽涎盛。脅脹腰背倦痛。或虛勞冷嗽。唾紅涎。及年遠日近。一切喘咳疾。諸藥不效者。立效。

罌粟殼(半兩制) 杏仁(制) 甘草(各三錢) 枳殼(四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烏梅半個。煎七分。去渣。食後臨臥溫服。

杏仁散(出百一選方) 治多年嗽。葛邦美傳。

杏仁(去皮尖用) 半夏(湯泡) 天南星(生用) 甘草(生用)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棗三個。姜七片。煎至七分。食後服。

杏參膏 治咳嗽久而不已者。

人參 杏仁(去皮尖) 胡桃(去皮) 柿霜(去皮各一兩)

上將杏仁、胡桃。擂細入熟蜜。用人參柿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薑湯送下。

人參煎 治積年咳嗽。

人參末(一兩) 栝蔞(取肉搗碎) 酥 蜜(各二兩)

上調勻。盞子盛。於飯上蒸九度。每服一匙。溫水化下。日三服。

香豉湯 治三十年咳逆上氣。咽喉如水雞鳴。或唾膿血不能療者。

香豉[三升(錢)炒] 川椒(一升(錢)炒出汗研) 乾薑(一片) 豬肪[半(三)斤(兩)]

上搗篩。納肪藥中。以水五升。合豉等物熟煎。每二合服之。大效。

紫菀煎丸(出聖惠方) 療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必效。

紫菀(一大兩) 杏仁(四十九枚去皮尖雙仁炒) 酥(一大合) 蜜(一大合)

上紫菀、杏仁、各別搗。先煮酥蜜攪令和。納紫菀、杏仁、研破塊。煎十餘沸。藥成出。置瓷器中。每日空腹服一彈丸。細細含咽之。忌酒面及豬肉等物。

甜葶藶丸(出聖惠方) 治積年咳嗽。肺氣不利喘急。宜服此方。

臭黃(一兩) 貝母(一兩煨微黃) 亂髮(半兩燒灰)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

上為末。熔蠟和丸。如半棗大。每夜綿裹一丸。含嚥下。

治久嗽不瘥方。(出千金方)

兔屎(四十九粒) 硇砂(二分) 胡桐淚(一分)

上三味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粥飲下。日三服。吐冷物盡即瘥。

訶子飲 治久嗽。語聲不出。

訶子(去梗一兩) 杏仁(一兩炮去皮尖) 通草(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煨生薑切五片。煎八分。去滓溫服。食後。

芫花煎(出千金方) 治新久嗽。

芫花 乾薑(各三兩) 白蜜(三升)

上為末。納蜜中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每服如棗核大一枚。日三夜一。以知為度。欲利者多服。以治冷飲嗽。又治久嗽者。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納姜。加蜜合煎。如糜服之。

貝母丸 治久咳嗽。

貝母(去心炒紫色四兩) 款冬花(三兩) 紫菀(去苗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香豉丸 治三十年咳嗽上氣。

黑金散 治久咳嗽喘息。

豬蹄合子(黑者四十九個水浸洗淨) 天南星(大者一枚銼) 款冬花(帶蕊者末半兩)

上用瓶子一個。放鋪豬蹄合子在內。上以天南星勻蓋之。合子鹽泥。赤石脂封固濟。火煅白煙出為度。候冷取出。入款冬花末。並麝香一分。龍腦少許同研。每服一錢。食後煎桑根白皮湯調下。若年少即用生犀角。中年即用羚羊角末。各半分。代豬蹄合子。

療治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必效。(出聖惠方)

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乾炒令黃黑色) 酥(一雞子許) 大棗(七枚)

上鐺中煎令酥盡。取棗去皮食之。日二。

治嗽不止者。

米殼(一兩蜜炒黃) 甘草(半兩炙) 五味子(半兩半生半熟)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杏仁七枚。去皮尖。同煎至七分。食後臨臥服之。

治久嗽。諸藥不效。

北螺青(一錢細研) 黃蠟(一錢燈頭燒灰)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上用軟柿一枚。入藥在內。用紙十數重。包煨香熟。臨睡時服。

治久患咳嗽。連四五十聲不止。(出千金方)

白蜜(一斤) 生薑(二斤取汁)

上先秤銅銚。知斤兩訖。納蜜復秤知數。次納薑汁。以微火煎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只旦服如棗大。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一方用熟湯調服。

阿膠飲(一名膠豉湯) 治久咳嗽。經年不瘥者。

阿膠(炙燥一兩用黃明膠) 人參(二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豉湯一盞。入蔥白少許。同煎三沸。放溫。遇嗽時呷三五呷。依前溫暖。備嗽時再呷之。延年療久咳不瘥。

豬腎(一具去脂膜) 椒(二十八顆開口者)

上取腎一顆。上作十四孔。每孔納椒兩顆。納盡。以水緩煮令熟。割破細切啖之。食盡有驗。

治三十年久嗽方。(出千金方)

上用百部根二十斤。搗取汁。煎如飴。服一方寸匕。每日三服。又外臺方和飴一斤煎成。以溫粥飲調下。深師方以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

白散子(出三因方) 治久年咳嗽不愈者。

上用附子二枚。煨熟。新水浸一時久。去皮臍。焙乾為末。每服一錢。白砂蜜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通口服。

治久嗽上氣。一二十年不瘥者。(出本草)

上用伏翼除翅足。燒焦為末。米飲調服。(即飛鼠)

又方(出危氏方) 治體氣素壯人久嗽。即效。

上罌粟殼一味。淨去筋膜。蜜炙為末。每服用蜜湯下。

又方(出危氏方) 治羸弱人久嗽屢效。

上九尖拒霜葉為末。用魚鮓。蘸服。

又方(出危氏方) 治久嗽漸成癆瘵。

上鳳尾草為末。用魚鮓蘸。服效。

又方(出本草)

上用雉雞卵中白皮。主久咳結氣。以麻黃三分。紫菀八分。和丸服之。立效。

萊菔方 治積年上氣咳嗽多痰。喘促唾膿血。上用萊菔子一合。研煎湯。食前服之。

又方(出本草) 治老嗽。

上以鴝鵒或作羹食之亦得。或搗為散。白蜜和丸並得。治上件病。取臘月臘日得者良。有效。非臘日得者不堪用。

黑馬蹄香散 治久嗽。

馬屁勃丸 治久嗽。

上用馬屁勃。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湯送下。即愈。

又方 療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

上取莨菪子三指撮。吞嚥之。日五六度。

療人久咳欲死。

上取厚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鋸。長尺余。納喉中。頻出入。當吐膿血即愈。

又方(出聖惠方一名皂莢丸) 治咳嗽久不瘥。神驗。及治痰咳逆上氣。時時唾濁。

上用皂莢五挺。不蛀者。去黑皮。塗酥炙黃。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用桑白皮湯下十丸。一以大棗膏和湯下。

又方(一名吞煙法出聖惠方)

上用款冬花一兩。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半棗大。以綿裹一丸。含咽津。日四五服。一方以火燒令煙出。口含取煙咽之。

治諸嗽不已。遠年日久。

桃仁(炒) 杏仁(炒) 知母 貝母 桑白皮

上等分。㕮咀。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服。

百部煎 治咳嗽久不已。

生百部汁 生地黃汁 生薑汁 蜜 生百合汁(如無以藕汁代各一盞) 棗(四兩去皮核)

上熬成膏。每服一匙。麥門冬熟水一盞化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

治嗽不止方。(一名紫菀湯出百一選方) 兼治痰嗽喘急。

紫菀 款冬花(各五錢) 百部(二錢半)

上為散。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酒服。食後臨臥煎服。又款冬花滓。無風處點火吸咽。一方不用酒。

治咳嗽。

款冬花 石膏(即寒水石火煅) 薄荷 桂皮

上等分為細末。用蘆筒吸進。夜服。忌酒、胡椒、煎炒、咸等物。

治老嗽(出本草)

取故茅屋上塵。多年煙火者。和茅取之。拂取上塵和石膏、款冬花。婦人月經衣帶為末。以水和塗於茅上。待乾納竹筒子中燒。一頭以口吸含之。入咽喉數數咽之。無不瘥也。

治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夜不止。喉中氣塞。胸膈噎痛。(出本草)

蛤蚧 阿膠 生犀角 鹿角膠 羚羊角[各二(一)兩]

上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銀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濾去滓。臨臥微溫。細細呷之。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若病人久虛不喜水。當遞減水。張刑部子皋病久。田樞密送此方。遂愈。

杏仁湯(出朱氏集驗方) 治積年咳嗽。

阿膠(蛤粉炒) 罌粟殼(蜜炙) 白礬(飛過) 杏仁(去皮尖)

上等分。四味粗末三大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煎六分。臨臥少頃吃。喚醒。始服此藥。

治久嗽方。(出永類鈐方)

款冬花蕊 人參 北五味子(炒) 紫菀 桑白皮或加胡桃肉 杏仁 松子仁(別研各等分)

上成末。煉蜜作膏。入生薑自然汁。時時含化以潤之。長幼用之有奇妙。

杏仁膏(出衛生家寶方) 治久嗽不止。肺氣滿急。

獖豬胰(一個研) 杏仁(半兩去皮尖) 蕤仁(半兩去殼) 貝母(半兩為末)

上爛研細。用新瓷瓶盛。以黃蠟一分蓋面上。於甑上蒸令熟。逐時服之。至妙。

訶子飲(出衛生家寶方) 治久嗽。無語聲不出。

訶子[三(二)兩去核] 生薑(一兩煨熟) 燈心(半兩)

上一處。每服五錢重。水一升。煎取半升。空心服藥。隨意服之。

阿膠飲子(出聖惠方) 治營衛俱虛。久嗽不止。發熱自汗。氣短怔忪。倦怠食少。

人參 白朮 當歸 乾地黃 芎藭 芍藥 甘草 麥門冬 五味子 桑白皮 茯苓(各半兩)阿膠(一兩)

上搗篩為飲子。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姜餳煎(出必效方) 治咳嗽積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

生薑(五兩) 餳(半斤)

上二味。取姜刮去皮。如棗子。切之置餳中。微火煎姜使熟。分十回服之。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