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一百七十六

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
来源:普济方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門

總論

夫三消者。本起腎虛或食肥美之所發也。腎為少陰。膀胱為太陽。膀胱者。津液之府。宣行陽氣。上蒸入肺。流化水液。液達五臟。調陽養陰。其次為脂膚。為血肉。上余為涕淚。經循五臟百脈。余為小便。黃者血之餘也。臊者五臟之氣。咸者潤下之味也。腰腎冷者。陽氣已衰。不能蒸上。穀氣盡下而為小便。陰陽阻隔。氣不相榮。故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疾矣。夫消者。消渴消中消腎也。此由少年服乳石熱藥。耽嗜酒肉。葷辛熱面。炙爆。荒淫色欲。不能將理。致使津液耗竭。元氣受克。熱毒積聚於心肺。腥膻並傷於胃腑。脾中受熱。水臟乾枯。四體尫羸。精神恍惚。口苦舌乾。日加燥渴。飲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吃食多而飲水少。小便赤黃者。消中也。飲水味甘。隨飲便下。小便而白濁。腰腿消瘦者。消腎也。斯皆五臟精液枯竭。經絡血澀。營衛不行。熱氣留滯。遂成斯疾矣。

渴病有三。曰消渴、消中、消腎。消渴屬心。故煩。必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飲。經云。脈軟散者。當病消渴。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脾熱則成為消中。復有三。有寒中、熱中、強中。寒中陰勝。陽郁久必為熱中。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溲為寒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三消病至強中危矣。消腎屬腎。盛壯之時。快情縱欲。年長腎衰。多服丹石之所致。經云腎實則消。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消腎。亦名內消。

消渴以渴而不利。引飲過甚言之。消中以不渴而利。熱氣內消言之。消腎以渴而複利。腎燥不能制約言之。蓋以上盛下虛。心脈多浮。腎脈必弱。故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即消。熱氣上騰。心虛受之。病屬上焦。謂之消渴。熱蓄於中。脾虛受之。病屬中焦。謂之消中。熱伏於下。腎虛受之。病屬下焦。謂之消腎。

凡三消。肺消、腎消可治。惟有脾消不可治。肺消熱在上焦。可用涼藥。如黃連等皆可用。此疾多出於飲酒人。冬月盛寒。多以蔥椒鳩鴿煮酒。或加食熱面。遂得此疾。故可用涼藥解之。如脾消則飲食入腹。如湯澆雪。隨小便出。落於溷僻清渠中。凝結如脂。日可倍食數餐。膚腹日益消瘦。用熱藥則熱愈甚。用涼藥則愈見虛羸。故無治。腎消者。渴而多飲水。小便白濁。肌膚雖日消瘦。然小便不如脾消之凝結堅硬。飲食亦不倍多。是腎虛弱心氣渙散所致。故可補心腎。去煩熱。則其疾可愈。

天地自太虛至黃泉。有六位。人身自頭至足。亦有六位。人胸腹之間。自肺至腎。又有六位。故立天之氣。曰金與火。立地之氣。曰土與水。立人之氣。曰風與火。故金火合則熱而清。水土合則濕而寒。風火合則溫而炎。肺最在上為燥金。主清。心次之。為君火。主熱。肝又次之。為風。主溫。膽又次之為相火。相火。主極熱。脾又次之。為濕土。主涼。腎又次之。黃泉為寒水。主寒。故肺心象天。脾腎象地。肝膽象人。夫土為萬物之本。水為萬物之源。水土合德。以陰居陰。同處乎下以立地。萬物根於地。是故水土濕寒。若燥熱陽實。則地之氣不立。萬物之根索澤而枝葉為枯。由是觀之。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體。皆稟受於脾胃。行其津液。相與濡潤滋養。而醫者乃以燥熱之劑。養脾胃濕土之氣。不亦舛乎。消渴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更服燥熱之藥。則脾胃之氣竭矣。叔世不分五運六氣之虛實。而一概執熱為實。而寒為虛。彼但知心火陽熱。一氣之虛實。而非臟腑六氣之虛實也。蓋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假若胃冷虛者。乃胃中陰水寒氣濕甚。而陽火熱氣衰虛也。非胃土濕氣之本衰。故當溫補胃中陽火之衰。退其陰水寒氣之甚。又如胃熱為實者。乃胃中陽火實而陰水虛也。故當以寒藥瀉胃中之實火。而養其虛水。然此皆補瀉胃中虛熱。水火所乘之邪。非胃為實者之本也。夫補瀉脾胃濕土之本氣者。潤其濕是補。燥其濕是瀉。土本濕故也。凡臟腑諸氣。不必腎水獨當寒。心火獨當熱。要知每臟諸氣。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是故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也。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其為治者。瀉實補虛。以平為道可矣。故治消渴者。補腎水之陰虛。而瀉心火之陽熱。寒除腸胃燥熱之甚。漸使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

三消者。其燥熱一也。但有微甚耳。余聞古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消者。以其善消水穀而喜渴也。然叔世論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實熱而下虛冷。上熱故煩渴多飲。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腎水虛。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實熱而下虛冷。又曰水數一。為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腎水者人之本命之源。不可使之衰弱。本不堅則枝葉不茂。原氣不固則形體不容。消渴病下部腎水極虛冷者。更服寒藥。則元氣轉虛。而下部腎水轉衰。則上焦心火尤甚而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消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巧言似是。於理實違者也。誤已久矣。或又謂腎與膀胱屬水。虛則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愈失之遠矣。彼謂水氣實者。不能制火。虛則不能制水。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豈知消渴小便多者。非謂此也。蓋燥熱大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鬱結滯。緻密塞壅。而水液不能滲泄浸潤於外。榮養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大甚。雖復多飲於中。終不能浸潤於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知其多飲不能滲泄於腸胃之外。故數溲也。

內經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有言小腸脾熱而渴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藥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逼而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害為胃干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過各異。其為燥熱一也。夫所謂心肺氣厥而渴者。論曰心熱移肺。傳為膈消。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化。內為膈熱。消渴多飲也。所謂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脾熱而渴者。痿論曰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熱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數飲身熱。熱論曰。少陰脈實。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叔世惟言腎虛不能制心火。為上實熱而下虛冷。以熱藥補腎。欲令勝退心火者。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為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已。故氣厥論曰。腎氣衰陽獨。宣明五氣論曰。腎惡燥。由腎枯水涸。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心。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暗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陰陽別論曰。二陽結為之消。注曰。二陽結。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善消水穀。又氣厥論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消中。善食而瘦。如腸痹而渴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夫數飲而出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則消渴數飲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熱怫鬱而氣衰也明矣。豈可以燥熱毒藥助其強以伐衰陰乎。此真實實虛虛之罪也。夫消渴者。多變聲音瘡癬痤痱之疾。皆腸胃燥熱怫鬱。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故也。或熱而膀胱怫鬱。不能滲泄。水以妄行。而面上腫也。如小腸痹熱而渴者。舉痛論曰。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便堅不得出矣。注曰。熱滲津液。而小便堅矣。如言病瘧而渴者。瘧論曰。陽實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渴。故致飲冷也。然陽實陰虛而為病熱。法當用寒藥養陰瀉陽。是謂瀉實補衰之道也。如因肥甘石藥而渴者。奇病論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病名脾癉。癉為熱也。脾熱則四臟不稟。故五氣上溢也。先因脾熱故脾癉。又經曰。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通評虛實論曰。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氣為本。脾胃合為表裡。脾胃中州。當受溫補。以調飲食。今渴消者。脾胃極虛。故宜溫補。若用寒藥耗損脾胃。本氣虛乏而難治也。此言乃不明陰陽寒熱虛實補瀉之道。故妄言也。豈知腹中論曰。帝云。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藥。石藥發癲。芳草發狂。狂言多飲。數溲。謂之熱中。多喜曰癲。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謂英、乳及發熱之藥。經又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藥之氣悍。二者之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剽悍。藥氣亦然。所謂飲一而溲二者。當肺氣從水而出也。其水穀海竭矣。凡消渴便用熱藥。誤人多矣。故內經應言渴者皆如是。豈不昭晰歟。然而猶有惑者。諸氣過極。反勝己者。是以人多誤也。如陽極反似陰者是也。若不明標本。認似為是。始終乖矣。故凡見下部覺冷。兩腋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狀類寒水。宜加寒藥下之。三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則退。然而舉世皆同執迷。故處其方必明病之標本。達藥之所能。通氣之所宜。治而無害者。可以治其病也。所以為標本者。先病而為本。後病而為標。此為病之本末也。標本相傳。先當救其急也。又云。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蓋為標病。藏病最急也。又云六氣為胃之本。假若胃熱者。胃為標。熱為本也。處其方者。當除胃中之熱。是治其本也。故六氣乃以甚者為邪病。衰者為正。法當瀉甚補衰。以平為期。養正除邪之道也。酸能收。甘能緩。辛能散。苦能堅。咸能軟。酸屬木也。燥金主於散。而木反之。濕土主於緩。而木勝之。故能然也。苦能燥濕而堅耎者。蓋以凡物燥則堅也。甘能緩苦急而散結。甘者土也。燥能急結。故緩則散也。辛能散主散結潤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況抑結散。則氣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咸能軟堅。咸者水也。水潤而柔。故勝火之堅矣。此五臟之味也。其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屬地。土為萬物之本。胃為一身之本。淡能滲泄利竅。夫燥能急結。甘而能緩之。淡為剛土。其能潤燥。緩其急結。令氣通行。而致津液滲泄也。故消渴之人。其藥與食皆宜淡劑。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五者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堅。或軟。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也。凡三消者。內經所謂腎消也。消渴等。可取生藕汁服之則愈。夏月暑毒入心。心旺不受邪。熱移於肺。肺葉焦。津液干。好飲水。名曰膈消。宜以冷參湯進玉壺丸之類。寒暑之交。氣壅不調。鼻塞聲重。咽乾煩渴。二腑癃閉。法當洗心。滌其熱去。而肺經清潤。渴自止矣。宜用洗心散之類。飲酒無度。食炎熱物過多。邪熱蓄積於胃腑。多令煩渴。當用龍腦飲之類。制其脾化其滯。導其熱也。色欲無節。耗損腎元。水火不交。火必炎上。熏蒸於肺。金受火燥。渴生飲冷。當治其本。宜腎氣八味丸之類。若不先固其本。又將何以御其渴哉。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牢大者死。有病口甘。此病何以得之。蓋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溢在於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飲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為消渴也。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不肯止。養生法云。人睡眼合。臥勿張口。久成消渴。反失血色。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則大寒凝海。而酒不凍。明其酒性酷熱。物無以加。臠炙鹽咸之味。酒客耽嗜。不離其口。入腸之後。制不由己。飲啖無度。咀嚼將不擇酸鹹。積年長夜。酣飲不解。遂使三焦猛熱。五臟乾燥。木石猶且枯焦。在人何能不渴。治之安可緩。在病者。若能如方節慎。旬月可瘳。如不愛惜。死不旋踵。其所慎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自可無他。不如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有大癰也。當預備癰藥以防之。有人病渴疾。始發於春。經一夏。服栝蔞根汁得其力。渴漸瘥。然小便猶數甚。晝夜二十餘行。常至三四升。極瘥不減二升也。轉久便止。漸食肥膩。日就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呼吸少氣。不得多語。心煩熱。兩腳痠。食乃兼倍於常。而不為氣力者。當知病皆由虛熱所致。治法可常服栝蔞汁以除熱。牛乳杏酪善於補此。治最有益。消渴之疾。或服五石而致者。又有疾久飲酒而致者。如解五石毒者。飲罌粟粥而能止渴。並宜服菟絲丸。大渴而加煩熱者栝蔞根湯馬通散之類。凡病人兼有燥渴之證。用烏梅栝蔞根乾葛甘草及宣補丸。凡人生放恣者眾。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縱欲。極意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懼不能房。多服食石散。真氣既盡。石氣孤立。日惟虛耗。唇口乾燥。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黃。大便堅實。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節之所致也。凡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熱也。心熱便汗。汗則腎中虛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數也。此為平人之證也。名為消渴。但小便利而不飲水者。腎實經云腎實則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必小便利也。石性歸腎。歸腎則實。實則能消水漿。故利。利多則不得潤養五臟。五臟衰則生諸病。張仲景云。熱結中焦則為腎熱。結下焦則為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明知必有患小便利信矣。內有熱者。則喜渴。除熱則止渴。熱虛者。須除熱補虛則瘥矣。

消渴

(附論)

夫消渴者。雖為渴而不小便。是由少年服五石諸丸。經年歲。石熱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復能制於石。石熱獨盛。則腎為之燥。故引水而小便少也。其病變者。多發癰疽。此由滯於血氣。留於經絡。不能通行。血氣壅塞。故成膿也。診其脈數大者生。細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實大者死。病有口甘者。名之為何。何以得之。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氣。液在於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發。此人必數食甘美。上溢為消渴也。

辨六經渴病並治

太陽渴。脈浮無汗者。五苓散滑石之類。皆不作效。遂致引飲過多。兩腳浮腫。此證不可以為裡熱。蓋腎水不上升。心火不降故也。須用交感丹為主。卻以烏梅濃蜜生薑甘草煎湯咽之。腎水一升。心火一降。其渴止腳亦不腫。治下焦腎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加白虎湯。或錢氏地骨皮散加芍藥、黃耆、石膏、黃芩、桔梗之類是也。若消渴者倍黃連。消中者倍栝蔞。腎消者加芒硝六分。服鉛丹丸得小便鹹苦如常後。恐虛憊者。並宜服肉蓯蓉丸。

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此為氣盛則消穀。大便硬實。則為消渴也。宜八味腎氣丸主之。凡消渴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恐於瘡上。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羸瘦而死。亦忌有誤傷皮肉。若作針孔許大瘡者。所飲之水。皆於瘡中變成膿水而出不止者。必死。慎之。初得消渴者。可依後方灸刺之為佳。孫氏云。消渴者。百日外既不許針刺。所飲之水。皆化為膿水不止者。皆死。特須慎之。又云。仍不誤傷皮肉。若小有瘡亦能致死。今者既得消渴。且未免飲水。水入瘡即損人。今初得日。豈得令其灸刺致此誤傷之禍轍。將未順其理。且取百日以上。或未能悟初灸之說。故不錄灸刺。凡灸刺則外脫其氣。消渴皆是虛疾。灸刺特不相宜。唯腳氣宜即灸之。夫內消之為病。當用熱中所致。小便多於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夫內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貞觀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既久忽陽道強盛。經月餘漸患渴。經數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來。百方治之。漸以增劇。四體羸弱。不能起止。精神惚恍。口舌焦乾而卒。此病雖稀。甚可畏也。利時脈沉細微弱。服枸杞湯即效。但不能長愈。服鉛丹散亦即減。其間將服除熱。陽明渴。脈長有汗者。白虎涼膈散之類。少陽渴脈弦而嘔者。小柴胡加栝蔞湯。太陰渴。脈細不欲飲水思湯。不思水者四君子理中湯主之。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厥陰渴脈微引飲者。少少與之。滑石治渴本為竅不利而用之。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天令溫氣大過者。當用之是為犯禁。假令小便利或渴或不渴。知內濕熱也。小便自利而渴者。內有熱禁燥也。濕宜滲泄之。燥則潤澤之。可矣。惟證有汗而渴者。以辛潤之。無汗而渴者。以苦堅之。傷寒食少而渴者。當以和胃之藥止之。不可用涼藥止之。恐復損胃氣。不能食也。白朮茯苓即是和胃之藥也。太陽無汗而渴者。不宜白虎湯。若汗後脈洪大而渴者。宜與之。陽明有汗而渴者。不宜與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脈浮而渴者。宜與之。人病心肺熱而不渴者。知不在太陽少陰之本。而只在標也。在標則不渴矣。

爛金丸(出三因方) 治熱中消渴止後。將補精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間熱。寧心強志。安神定魄。固臟腑。進飲食。免生瘡瘍。

大豬肚(一個) 黃連(三兩) 蜜 生薑(各二兩研)

上先將豬肚淨洗。復以蔥、面、醋、椒等洗烘乾。用藥同水酒入銀石器內。煮半日。漉出黃連。洗去蜜酒令盡。銼研為細末。再酒調成膏。入先洗豬肚內。縫定。入銀石器內。水熬爛。研為膏。搜下項藥。

人參(二兩) 黃耆(四兩) 五味子 山藥 山茱萸 杜仲(去皮銼薑汁淹炒絲斷) 石斛 車前子 鱉甲(醋炙) 熟地黃 新蓮肉(去皮) 當歸(各五兩) 槐角子(炒) 白茯苓 磁石(煅碎各一兩) 川芎(一兩) 沉香(半兩不焙) 菟絲子(酒浸溫研五兩) 麝香(一錢別研入)

上為末。用豬肚膏搜和得所。膏少則添熟蜜。杵數千下。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溫酒糯米湯任下五十丸。一法有白朮二兩陽起石一兩。

蓯蓉丸(出三因方) 治心虛煩悶。或外傷暑熱。內積愁煩。酣飲過多。皆致煩渴。口乾舌燥。引飲無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蓯蓉(酒浸) 磁石(煅碎) 熟地黃 山茱萸 桂心 山藥(炒) 牛膝(酒浸) 茯苓 黃耆(鹽湯浸) 澤瀉 鹿茸(去毛切醋炙) 遠志(去心焙) 石斛 覆盆子 五味子 蓽茇 破故紙(炒) 巴戟(酒浸) 菟絲子(酒浸) 龍骨 杜仲(去皮銼薑汁製炒斷各半兩) 附子(炮去臍一個重六錢)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飲下。

丹破散(出聖濟總錄) 治三消病。小便頻數。皮燥毛焦。飲食雖多。肌肉消瘦。渴燥引飲。

丹砂(研水飛) 黃連(去須) 鐵粉(研) 栝蔞(各一兩一分) 赤石脂 蘆薈(研) 龍齒 澤瀉(各三分) 胡粉(研) 鉛(研各半兩) 牡蠣(煅一分) 桑螵蛸(十個炙) 雞膍胵(五枚蜜炙黃) 甘草(一兩炙)

上除別研外。搗羅為散。再和勻。每服二錢。用水煎小麥湯。調下。每日三服。

白朮散(出千金方) 治消渴。陰脈絕。胃反而吐食。

生白朮 乾地黃 生薑 橘皮 人參 甘草 黃耆 遠志(各三兩) 桂心 當歸 芍藥(各三兩) 大棗(三枚)

上㕮咀。先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碎如雀腦三升。東流水二石。煮取二斗。納藥瓦汁中。煮三升。分四服。或單飲瓦汁亦佳。

真珠丸(出仁存方) 治心虛煩悶。或外傷暑熱。內積煩悶。酣飲過多。皆致煩渴。口乾舌燥。引飲無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知母(一法一兩一分) 川黃連(去毛一法一兩) 苦參(一法一兩) 鐵鏵粉(一兩一分研) 玄參(一法無) 牡蠣(煅一兩一分) 硃砂(別研二兩) 麥門冬(去心) 天花粉(各半八兩) 金箔 銀箔(二百片一法白扁豆煮去皮一兩)

上為末。煉蜜入生栝蔞根汁少許。丸如梧桐子大。用金銀箔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蔞根汁下一服。次用麥門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爆酒女色。次投蓯蓉丸補。一方有蘆薈二錢半。白扁豆二兩炒。

天花丸(出經驗良方) 治渴通用

消渴數中消腎病。三焦五臟生虛熱。唯有膀胱冷似水。意中飲水無休歇。小便晝夜不停行。骨冷皮焦心肺裂。本因飲酒灸爆多。四體肌膚淋轉渴。莫教便利白如泔。口內咽乾舌如血。若如此狀病須危。幸遇神仙談妙訣。

黃連(淨三兩童便浸三宿焙) 白扁豆(薑製去皮炒二兩) 辰砂 白茯苓 牡蠣粉 知母 苦參 天花粉 鐵粉(各半兩) 蘆薈(一分) 金銀箔(各二十片)

上為末。取栝蔞根生汁。和生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門冬湯送下。一方無白茯苓。

鐵粉丸(出聖惠方) 治消渴不問年月深淺。困篤者。宜服此。

鐵粉丸(二兩研) 雞膍胵(一兩微炒) 土瓜根(一兩) 苦參(三分) 黃連(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 牡蠣(三分燒為粉) 桑螵蛸(三分微炒) 金箔(五十片) 銀箔(五十片) 栝蔞根(三分)

上為末。入研了藥。更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送下三十丸。

降心湯(出直指方) 治心火上炎。腎水不濟。煩渴引飲。氣血日消。

人參(去蘆) 遠志(取肉薑汁炒) 當歸(去尾) 川芎 熟地(去土) 白茯苓(去皮) 黃耆(蜜炙去蘆) 五味子(去梃) 甘草(微炙各半兩) 天花粉(一兩)

上銼細。每服三錢。棗煎。食前服。

金英丸(出聖濟總錄) 治消渴。

鉛丹 麥門冬(去心焙) 牡蠣(煨研如粉) 知母(焙各一兩) 黃連(去皮須) 栝蔞根 苦參(各二兩) 金箔(一百片) 生栝蔞(二兩研如膏) 銀箔(一百片)

上搗羅為末。用生栝蔞根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食後米湯飲下。日夜當再服。渴止。十日以來漸覺減。即日兩服。服三十五丸。一月外每日一服。服三十丸。夏月即用蜜為丸。服藥之次腹中忽冷痛。即取厚朴二兩去粗皮。薑汁炙。陳橘皮三分去白焙。生薑二兩切。水二升煎取半升。去滓分溫二服。食久以飯壓之。如腹中不痛即止。

梅花取香湯(出德生堂方) 又名斬龍劊子手。消渴飲水至石鬥。病極者。可服之。即瘥。

天花粉 烏梅肉 人參 乾葛 枇杷葉 黃耆 栝蔞子 麥門冬 五味子(各一兩) 檀香(五錢)

上為細末。隨意不時水調服之。

豬肚丸(出千金方) 治諸渴疾。

川黃連(五兩) 淨白乾葛 知母 茯神 麥門冬(去心) 大熟地(洗焙各二兩) 栝蔞根 粟米(各一兩) 人參(半兩)

上木臼中同搗為散。入淨豬肚內。縫密。置甑內。蒸極爛。乘熱再杵細。若硬加少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蒸汁下五十丸。或粥飲下。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 消渴體熱。煩悶頭痛不能食。

麥門冬(二兩去心) 茅根(二兩銼) 栝蔞(二兩) 蘆薈(二兩銼) 石膏(二兩) 甘草(一兩微炙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早晚時候溫服。

鐵粉散(出聖惠方) 治消渴不止。心神煩亂。宜服此。

鐵粉(一兩細研)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牡蠣(一兩洗為粉) 知母(一兩) 黃連(二兩去須)苦參(二兩銼) 栝蔞根(二兩) 金箔(一百片細研) 銀箔(二百片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鐵粉等同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清粥飲。調下一錢。

鉛丹散(一名胡粉散) 治消渴不止。小便數。兼消中。心神煩悶。頭痛。

鉛丹 胡粉(各二兩) 甘草 栝蔞根(各十分) 澤瀉 白石脂(肘後作貝母) 石膏 赤石脂(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米湯調。熱水調亦可。量人羸壯服之。食後臨臥如肚疼。以漿水調。或作丸。一年病者一日愈。二年病者。二日愈。渴甚者夜二服。腹痛者減之。丸服亦佳。每服十丸。備急方云。不宜酒。不用麥汁下之。古今錄驗云。服此藥了。經三兩日。宜爛煮羊肚腹服之。或作羹亦得。宜湯淡食之。候小便數。鹹苦。即宜服蓯蓉丸。兼煮散將息。亦治渴利。患十年者菝葜調下。

童根桑白皮湯(出三因方) 治三消渴病。或飲多利少。或不飲自利。肌膚瘦削。四肢倦怠。常服補虛止渴利。消渴有三。消渴屬心。內積煩愁。心火炎上。與暑熱或飲食相挺而動。消中者屬脾。有陰勝陽致成寒中者。有陰不勝陽成熱中者。有狂陰興盛。不交精泄。成強中者。消腎屬腎。少不謹惜。壯乃腎衰。多服丹石。以致唇焦咽竭。精益自泄。不飲而利。亦曰內消。病亦危矣。

童根桑白皮(即新種者去粗皮曬乾不焙) 茯苓 人參 麥門冬(去心) 乾葛 乾山藥 桂心(各一兩) 甘草(半兩生用)

上銼散。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麥門冬煎(出三因方) 治諸渴病。

麥門冬(去心) 人參 黃耆(各二兩) 白茯苓 山茱萸 山藥 桂心(各一兩半) 黑豆(三分煮去皮別研)

上為末。地黃自然汁二碗。牛乳二盞。熬為膏。丸如梧桐子大。大麥煮飲。下五十丸。

縮冰丸(出楊氏家藏方) 治消渴。

甘遂(半兩用麩炒透里黃褐色) 黃連(去須一兩)

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湯送下。不拘時候。忌甘草三日。

八味腎氣丸(一名八味丸出三因方) 治消渴。小便多。以飲水一斗。利小便反倍。亦主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

干熟地(半斤) 山藥(四兩) 茯苓 牡丹皮 附子 桂心(各三兩) 澤瀉(四兩) 山茱萸(五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酒送下二三十丸。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千金地黃丸亦佳。仲景云。常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兩。蓯蓉四兩。張文仲方。五味子蓯蓉各四兩。肘後方云。地黃四兩。附子澤瀉各一兩。余各二兩。先服八味腎氣丸訖。後服此藥壓之。

黃連(蜀者二十分) 苦參粉 乾地黃 知母(各十分) 牡蠣(煅八分) 吳麥門冬(去心十二分) 栝蔞(二分)

上為細末。搗篩。牛乳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並手作丸。曝乾。油袋盛。用漿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患重者。渴瘥後。更服一年以來。此病特慎獐、鹿肉。須慎酒。炙肉咸物。吃素餅。五日一頓。細切羊肉勿著脂胞。凡吃羊肉。須著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後須服此丸一載以上。即永絕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熱面。並干補一切熱肉粳米飯李子等。若覺渴熱。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後還依前減。其方神效無比。余並准前方。忌豬肉、蕪荑。

家寶方大救生丸(一名豬肚丸出三因方)治理三消渴病。日夜飲水。百杯不歇。若飲酒則渴愈甚者。專心服餌之。數日後。見酒與水若仇。頓爾口中津潤。小便縮減。五日後。小便赤色。是病毒歸於下也。或令人吐。或腰背腳膝疼痛。或嘔逆噁心。精神昏困。此乃藥驗。使病毒消散也。或有不傳於下者。主生子母瘡。或生於背。或生於鬢間。五漏瘡。並能致命。俱服此藥至八九服。其病自除。患人大忌酒色。熱面咸物。豚魚蔥蒜炙爆等物。一百日。病根永除。三焦之疾。自風毒酒色所傷於上焦。久則其病變為小便頻數。其色如濃油。上有浮膜。味甘甜如蜜。淹浸之久。諸蟲聚食。是惡候也。此名消渴。中焦得此病。謂之脾消。吃食倍常。往往加三兩倍。只好飲冷。入口甚美。早夜小便頻數。腰膝無力。小便如油。日漸瘦弱。此名消中也。下焦得此病。謂之腎消。腎宮日耗。飲水不多。吃食漸少。腰腳細瘦。遺泄散盡。手足久如柴形。其疾已牢矣。庸醫不識義理。呼為癆疾。或云下冷。日久不見其痊。病之久。或變為水腫。或發背瘡。或足膝發惡瘡。至死不救。

牡蠣(生用) 苦參(生為末) 栝蔞(生搗) 知母(生為末) 密陀僧(生用各一兩) 白蠟(熔研) 水銀(研八分) 黃丹(半斤研)

上為末。男子患。用未生子牝豬肚。女人患。用獖豬肚一個。貯藥。以線縫合。用繩子系在新瓦磚上。不令走轉。更用栝蔞根半斤。細切入在水中一處。和磚煮。早辰至午。取豬肚。細切。與諸藥末杵丸。梧桐子大。陰乾。空心米飲下三十丸。日三服。家藏方。用黑鉛與水銀結砂。不用蠟。一方有天花粉半兩。一方有灰坯。無密陀僧。

參耆湯(出危氏方) 治消渴。

人參(去蘆) 桔梗(去蘆) 天花粉 甘草(各一兩) 綿黃耆(鹽湯浸炙) 白茯苓(去皮) 北五味子(各一兩半)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煎八分。日進四服。留滓合煎。一方有木瓜乾葛烏梅三味。

豬肚兒丸(一名黃連豬肚丸出如宜方) 治消渴。

豬肚(一具治如食方) 黃連 粱米(各五兩) 栝蔞根 茯苓(各四兩) 知母(二兩) 麥門冬(二兩)

上為末納豬肚中。縫塞安甑中。蒸極爛。乘熱入藥木臼中。搗可丸。若硬加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十丸。日二。加至五十丸。渴即服。一方加人參、熟地黃、乾葛。直指方用雄豬肚。

黃耆湯(出直指方) 治消渴。

黃耆 茯神 栝蔞根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 北五味 甘草(炙各半兩) 生乾地黃(一兩半)

上銼細。每服四錢。水煎服。

澄源丹(出三因方) 治氣實血虛。熱在上焦。心煩燥渴。引飲無度。小便數。晝夜乃至一二十行。有麩片狀者。此疾多得之飲啖炙爆。日就羸瘦。咽喉唇口焦燥。呼吸少氣。不能多語。兩腳痠。食倍於常。不為氣力。

牡蠣粉 苦參 密陀僧 知母 水銀(以白蠟半錢結砂五味各一兩) 栝蔞根(一兩半) 黃丹(一兩與水銀同研)

上為末。男用牝豬肚一個。女人用雄豬肚一個。入藥在內。以線縫定。用繩縛在新磚。別用生栝蔞半斤。切碎同煮。早晨至午時。取藥出。不用栝蔞根。只爛研豬肚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粒。食前米湯下。日三服。十日可去病根。

麥門冬湯 治消渴。

生麥門冬(去心) 苧根(切) 小麥(各二升) 蘆薈(切) 栝蔞 生薑(各五錢) 石膏(研六分)

上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每服一升。渴任意飲。未瘥更作。不輟。

茯苓湯(出千金方) 治消渴陰脈絕。胃反而吐食者。

茯苓(八兩) 澤瀉(四兩) 白朮 生薑 桂心(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㕮咀。水一斗煮小麥三升。取汁三升。去麥下藥。煮取二升半。每服二合。日再。

六神湯(出仁存方) 治三消渴疾。

蓮房 乾葛 枇杷葉(去毛) 甘草(炙) 栝蔞根 黃耆(各等分)

上銼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小便不利加茯苓。

天花散(出直指方) 治消渴。

天花粉 生乾地黃(洗各一兩) 乾葛 麥門冬(去心) 北五味子(各半兩) 甘草(二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粳米百粒。同煎服。

殊勝散(一名硃砂散出衛生家寶方) 治消渴。

海浮石 烏賊魚骨(去甲) 丹砂(研水飛) 虎杖(燒過各一兩)

上為散。渴時煎麥門冬。調下二錢。日午、空心、及夜臥時。各進一服。忌酒色。濕面。油煎。生冷。鮓醬。一方有人參。

桃紅散(出聖濟總錄) 治消渴。

赤石脂 石膏(各研) 栝蔞根(銼) 白赤脂 鉛丹(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散。冷水調下二錢。

黃連丸 治消渴。療中焦熱渴。

苦參(一大斤) 黃連(七分) 栝蔞 知母 牡蠣粉 麥門冬(去心各五兩)

上搗篩。攪使勻。以牛乳和並。手捻丸。如梧桐子大。曝乾。日再服。飽食訖。以漿水下之。服二十丸。如微利。減十丸。如食熱面酒等。即加服五丸。忌豬肉。

六物丸(出聖惠方) 治消渴。熱中加減。

栝蔞根(八分) 麥門冬(去心六分) 知母(五分) 人參 苦參粉 土瓜根(各四分)

上為細末。牛膽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服。麥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乾者加麥門冬。舌乾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數加土瓜根。隨患加之。各一分。

易老門冬飲子(出拔粹方) 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 枸杞 白茯苓 甘草(各三兩) 五味子(半兩) 麥門冬(去心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一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栝蔞散(出危氏方) 治盛壯之時。不自謹惜。恣情縱欲。年長腎氣虛弱。因不能房事。多服丹石。真氣既孤。舌唇乾焦。發渴。精液泄。小便赤黃。大便乾實。小便晝夜百十行。須當除熱補虛。

白茯苓(去皮) 天花粉 宣連 白扁豆 人參(去蘆) 石膏 甘草節 寒水石 白朮(去皮)豬苓(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調服立效。

栝蔞根散(出千金方) 治消渴。

栝蔞根 麥門冬 鉛丹(各八分) 茯苓(一作茯神) 甘草(各六分)

上為細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外臺方。無茯苓。

烏梅木瓜湯(出三因方) 治食過度。中焦蘊熱。煩渴枯燥。小便並多。遂成消中。兼治瘴渴者。北人往南方。受瘴氣。多有此病。

木瓜干 烏梅(打破不去仁) 麥糵(炒) 甘草 草果(各一兩二錢)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烏梅五味湯(出聖惠方) 治消渴生津液。

五味子 巴戟(酒浸去心) 百藥煎 烏梅 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空心煎服。

茯苓丸(出聖惠方) 治三消渴疾。屢有效。

五倍子(去瓤四兩) 蓮肉(一兩) 龍腦(一兩半煅) 左顧牡蠣(煅二兩)

上用茯苓二兩為末。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仍兼服靈砂黑錫。

黃連牛乳丸(出聖濟總錄) 治消渴。

黃連(去須一斤為末) 麥門冬(去心二兩研爛) 牛乳 地黃汁 葛根汁(並一合)

上合研眾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粥飲下。日再。漸加至四十丸。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 治消渴不止。宜服此。

黃連(一兩炒令紫色) 栝蔞根(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焙)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赤茯苓上為散。入黃丹研令勻。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一盞。

人參散(出聖惠方) 治消渴。

鉛霜(半兩細研) 黃連(半兩去須) 栝蔞根(半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黃丹(半兩炒令紫色)

上為散。入研藥令勻。不計時候。以溫水半盞下。

栝蔞丸 治消渴。四肢煩熱口乾心燥宜服此。

栝蔞根(三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焙) 苦參(三兩分焙銼) 人參(三分去蘆頭) 知母(三分)

上為末。用牛膽汁和丸。如小豆大。不計時候。清粥飲下二十丸。

銀寶丸(一名澄源丹) 治消渴。

豬脊湯(出三因方) 治三消渴疾。

大棗(四十枚去皮核) 新蓮肉(四十粒去心) 西木香(一錢半) 甘草(二兩炙)

上用雄豬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藥。用水五碗於銀器煮去肉、骨。濾滓取汁一碗。空心任意呷服。忌生冷鹽等物。以滓減去甘草一半。焙乾為末。米湯調服。不以時。

人參散(一名參梅散出百一選方) 治消渴。

牛鼻木(二個洗淨細銼男患用雌女患用雄) 甘草 人參(各半兩) 白梅(大者十個)

上用水四碗。煎至三碗。濾去滓。熱服為妙。

化水丹(出濟生拔粹) 治手足少陰。渴飲不止。或心疼痛者。及消化水飲。

川烏頭(大者四個炮去皮臍) 甘草(炙三兩) 牡蠣(三兩生用) 蛤粉(六兩用厚者炮)

上為細末。醋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十五丸。心痛者。醋湯下。其疾立愈。

黃連膏(出濟生拔粹) 治消渴病。

黃連末(一斤) 生地黃(自然汁) 白蓮花藕汁(各一斤) 牛乳汁(一斤)

上將汁熬成膏子。搗黃連末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溫水送下。進十服。渴病立止。

元骨飲(出聖濟總錄) 治消渴。

豬脊骨(五寸) 棗(二十枚碎劈) 甘草(微炙銼) 乾薑(泡各半兩)

上㕮咀。水三升。同煎至二升。若發時。任意加熱水服。

生地黃膏(出危氏方) 治渴證通用。

生地黃(如常碗大一碗) 冬蜜(一碗) 人參(半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上將地黃洗切研細。新水一碗。調開。同蜜煎至半。次入參苓末。拌和。瓷器密封。匙挑服。

清脾湯(出如宜方) 治煩渴飲水。小便赤。

黃耆 白芷 升麻 人參 甘草(炙) 半夏(各半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五片。棗二枚。煎。食後服。

豬苓散(此即五苓散) 治消渴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及病欲飲水。而復吐之水逆症。冬時寒慄如瘧狀。

豬苓 白朮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五分) 桂心(二分)

上細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即愈。

滑石散(出聖惠方) 治消渴吃水漸多。小便澀少。皮膚乾燥。心神煩熱。宜服此。

密陀僧(半兩研) 黃連(半兩去須) 滑石(半兩研細) 栝蔞根(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了。藥不計時候。用清粥飲調下一錢。

黃連散(出聖惠方) 治渴。潤肺心。

黃連(三兩淨為末) 生地黃汁(三分) 生栝蔞汁(三合) 牛乳(三合)

上用三味汁相和。每服三合。不計時候。調下黃連末一錢。

三黃丸(出千金方) 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治丹石毒。及熱渴。以意測度。須大實者方用。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

上隨時加減。搗為末。以蜜為丸。如大豆大。米飲服五丸。日二。稍加至七丸取下為已。服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馬。常試有驗效。一本云夏三月不服。

大黃甘草飲子(出宣明論) 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

大豆(五升先煮三沸淘出苦水再煮) 大黃(一兩半) 甘草(大粗者四兩長四指打碎)

上用水桶將前藥同煮。二五時。如稠團。水少更添。煮豆軟。盛於盆中。俟冷。令病人食豆。渴食湯汁。無時候。服食盡。如渴止即已。不止再煮前藥。不三次。病悉去矣。

川黃連丸(一名麥門冬丸出直指方) 治諸渴。

川黃連(淨五兩) 白天花粉 麥門冬(去心各三錢半)

上末以生地黃汁。並牛乳汁。夾和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粳米湯飲下。一方無生地黃汁、牛乳。用麥門冬搗勻為丸。食後煎麥門冬湯下。

硝石散(出聖濟總錄) 治三消渴疾。

硝石 葛根 鉛霜(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水調下。

澄水飲(出聖濟總錄) 治消渴。

銀瓶內湯鹼 水萍(焙乾) 葛根(銼各等分)

上各件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半。去滓溫服。

鉛黃散(出聖惠方) 治消渴不止。

水銀(三兩先溶鉛旋水銀候鉛面上有花暈上便以鐵匙掠取於乳缽內研細) 皂莢(一梃不蛀者塗酥炙令黃去皮子入麝香一錢同研為末) 鉛(一斤)

上為散。每抄皂莢末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飲食後。調下鉛黃散半錢。服之。

浮石散本事(出方) 治消渴。

浮石 舶上青黛(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

枳椇子丸(出危氏方) 治飲酒多發。積為酷熱。蒸熏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並多。肌肉消鑠。專嗜冷物寒漿。

枳椇子(二兩) 麝香(一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吞下。

三神湯(出危氏方) 治證同前。

烏梅肉 遠志(去心甘草水煮過卻以薑汁拌炒各一兩) 枳實(去瓤一兩) 夏加黃連(五錢)春秋冬不用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糯禾根一握。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若無糯禾。白茅根亦可。如無白茅。稈繩代之亦可。

龍鳳丸(出危氏方) 治消渴。

鹿茸(火燎尖毛一兩酒浸炙) 山藥 菟絲子(酒浸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濃煎人參湯亦可。一方面糊丸。鹽酒湯下。名龍肝鳳髓丸。

牡蠣散(出聖惠方) 治消渴潤肺。

白羊肝(一具切熬干) 牡蠣(三兩燒為粉) 胡燕窩中草(燒灰一兩)

上為散。每服於食後。以新汲水調下三錢。

浮萍丸(出千金方) 治消渴。

干浮萍 栝蔞根(各等分)

上為末。以人乳汁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飲服三十丸。日三。三年病者三日愈。治虛熱大佳。

百日還丹(出儒門事親) 治消渴。

佛茄子 橦柳根(各等分)

上為末。枸杞汁和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丸數加減。新水送下。

烏金散(出三因方) 治熱中。多因外傷燥熱。內用意傷脾。飲啖肥膩。熱積胸中。致多食數溲。小便過於所飲。亦有不渴。而飲食自消。而為小便者。

黃丹(炒) 細墨(燒各一兩)

上研勻。每服三錢。食後先用水一兩碗漱口。待心中熱。索水便以冷水調下。

止渴丸

黃連(二兩) 無名異(一兩)

上為細末。用蒸餅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用茄根繭殼煎湯送下。薑湯亦得。

竹龍散(出三因方) 治消渴。

五靈脂 黑豆(生去皮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煎冬瓜湯調下。無冬瓜即用冬瓜苗葉子煎湯俱可。一日二服。小渴只一服瘥。渴定後。不可服熱藥。唯宜服八味丸。仍更宜用五味子代附子。

冬瓜飲(一名黃瓜湯出十便良方) 治消渴熱盛。心神煩亂。及飲水多。小便如脂。日夜無度。

大冬瓜(一枚) 黃連(去須半斤)

上先搗黃連為末。將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淨。去瓤子。納黃連末於冬瓜中。取截下一頭。蓋卻。搜白麵厚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黃土破泥裹一重。候微干。坐瓜在炭火中。四面簇炭火。燒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並剝去面。搗開瓜頭。裡面有黃連汁。不限多少。濾過。每服一盞。渴即飲之。立瘥。未瘥。更多一服。冬瓜皮肉曬乾。兼治骨蒸勞。及酒黃多年者。為散。每服食後溫水調下二錢。甚效。

栝蔞根(出聖濟總錄) 治因好食熱面炙肉。及服補熱藥。並乳石。三焦氣膈。心肺乾熱。口乾舌焦。飲水無度。小便日夜不知斗數。心欲狂亂。服此救急止渴。

栝蔞(一枚黃熟者去皮用瓤並子) 冬瓜(一枚中樣者割破頭納栝蔞瓤子在冬瓜心內)

上用黃土泥裹冬瓜。令勻。可半指厚。候乾。簇炭火燒令泥通赤即止。去泥。取瓜。就熱切碎爛研。布絞取汁。約七八合。更入白蜜兩匙頭。攪令調勻。候稍冷。即分三度。臟腑熱歇。即不思水。自無小便。如不是栝蔞熟時節。燒冬瓜令服。

人參煎(出聖濟總錄) 治消渴。

人參(一兩) 葛根(銼二兩)

上為末。每發時須得燖豬湯一升以來。入藥末三錢。又入蜜二兩。同一處。於鐺子內。慢火熬之。至三合以來。似稠黑餳。便取出。於新瓷器內。每夜飲後取一匙頭。含化咽津。重者不過三服。

硃砂黃連丸(出醫方集成) 治心虛蘊熱。或因飲酒過多。發為消渴。

硃砂(一兩另研) 宣連(二兩) 生地黃(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燈心棗湯下。

神白散(出儒門事親) 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燥熱之藥。或嗜爆炙咸物。遂成消渴之疾。

桂府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生用)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水調下。或大渴欲飲冷者。以新汲水調之。

雙補丸(出仁存方) 治渴。補養氣血。

五味子 菟絲子(酒浸炒)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湯飲吞下。

茯神湯(一名黃耆湯) 治消渴。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 治消渴。初因酒得。

人參 甘草(半生半炙各一兩)

上粗搗篩。燖豬水。去滓澄清。取五升。同煎至二升半。去滓。渴即飲之。永瘥。

麵餅丸(一名神效丸又名神授丸出楊氏家藏方) 治消渴有驗。

密陀僧(一兩別研極細) 川黃連(一兩為細末)

上用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煎繭殼茄根湯下。臨臥時服。次日加至十丸。以後每日加五丸至三十丸止。服藥後。以見水噁心為度。即住服。不過五六服必效。若覺惡阻。每日食乾物壓之。旬日後自定。奇甚奇甚。繭是出蠶蛾子空繭殼。一方為細末。每遇渴時。抄一字於舌上。以水下之。經驗方。陳氏云。昔沈德和帥西蜀時。得此方。偶然其壻章木苦斯疾。服之數日。頓愈。余得於章。屢試有效。記得向有一客。病此疾。宿疾逆旅。終夜求水不得。偶釜中有湯。酌而沃。其渴隨止。旦起視之。乃繅繭湯也。近授閬州權軍。任忠裕。即日而瘥。

內金散(出經驗良方) 治消渴日飲水一石。小便不禁。

雞內金(即雞肚內黃) 菠薐根

上等分為末。米飲調服二錢。

黃連丸(一名熱消丸出十便方) 治患熱消渴。常服有驗。

豉心(二兩以鹽醋拌蒸曬乾如此者三熬微黃) 川黃連(三兩)

上為細末。蜜和為丸。每日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後服二十丸。取烏梅十顆。水二小升煎之數沸。取湯下前件丸藥。如無烏梅以小麥子二升煮取汁替亦得。一方忌豬肉。一方用吳黃連。

治渴小便利。復非淋者。(出千金方)

榆白皮(二斤切)

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三合。日三。

又方(出千金方)

薔薇根(一把)

上水煎服之佳。肘後方。以治睡中遺尿。

又方(出千金方)

鵲巢(三年重者)

上燒末。以飲服之。肘後方。以治睡中遺尿。

又方(出千金方)

桃膠

上丸如彈子大。含之咽津。

又方(出千金方)

蠟(如雞子大)

上以酢一升。煮二沸。適寒溫。頓服之。

又方(出千金方)

小豆藿(一把) 搗取汁。頓服三升。

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出聖惠方)

黍米泔

上用一大盞。溫服之。

水火既濟丸(出德生堂方) 治上盛下虛。心火炎燥。腎水枯竭。不能交濟而成渴證。此藥主之。

黃連(一斤) 白茯苓(一斤)

上為細末。熬天花粉水。作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送下。不拘時候。

黃瓜根丸(出聖惠方) 治消渴熱。或心神煩亂。宜服此藥。

黃瓜根(三兩) 黃連(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於食後以溫水送下二十丸。

兔骨飲(出仁存方) 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

兔骨(一具微炙黃搗碎) 大麥苗(二斤)

上以水一斗。煮取汁五升。每服一小盞。日三兩服。又宜食兔肉。

棘枸子散(出百一選方) 治消渴。

眉山楊穎臣。長七尺。健飲啖。倜儻人也。忽得消渴疾。日飲水數斗。食倍常而數溺。渴藥服之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余囑其子延良醫張耽隱之子。不記其名。為診脈。笑曰。君幾誤死。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之。作十許丸。用棘枸子作湯。吞之遂愈。問其故。張云。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上不治節陽水。腎水不上升。乃成此疾。今穎臣脾脈極熱。下腎不衰。當由果實與酒過度。熱在脾。所以飲食過人。而多飲水。飲水既多。不得不多溺。非消渴也。麝香能敗酒果瓜花。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不熟。以木為屋。屋下亦不成釀。故以此二物為藥。以去果酒之毒也。以其實如雞距。別雞來巢。俗謂之雞距。亦謂之癩漢指頭。蓋取其似也。食之如牛乳。小兒喜食之。本草木部作枳椇。

阅读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