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門
濕腫(附論)
夫腎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滲於經絡。浸漬臟腑。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治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
方
除濕丹(出經驗良方) 治腰腳腫。足脛浮腫。筋脈拘攣。便尿不利。目赤瘡疥。癰疽發背。走注。腳氣。疥癬。惡瘡。並皆治之。
澤瀉 檳榔 乳香(另研) 威靈仙 赤芍藥 大戟(水煮) 甘遂(水煮各一兩) 陳皮 青皮沒藥(另研) 黑牽牛(頭末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小豆大。溫湯下三十丸。
葶藶丸(御藥院方) 治脾胃受濕。流於四肢。足脛浮腫。小便澀少。
苦葶藶(微炒研) 黑牽牛(生取頭末) 白朮(各半兩) 郁李仁(去皮研) 赤茯苓(去皮心) 桑白皮(各三分) 漢防己 川羌活 澤瀉(各三兩) 陳皮(湯浸去白焙乾各二分)
上為末。用棗肉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送下。不拘時。
聖靈丹(出衛生寶鑑) 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苦葶藶(四兩炒) 木香 檳榔 茯苓(麵裹煨) 防己 木通 人參(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同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煎桑白皮湯下。
大半夏湯(出危氏方) 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曰水脹。
半夏(浸洗) 陳皮 茯苓 桔梗 檳榔 甘草(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溫服。
濕腫胃氣有本。至元戊寅五月間。積雨淋淫。魯齋許仲平先生。時年五十有八歲。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命予治之。脈弦細而緩。魯齋曰。年壯時。曾多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於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榮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濕氣行澀而為腫。大便溏多。腹腫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安。若胃氣虛。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若向來氣盛者。其脈獨見輕。若病太甚則心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君之疾。幸而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多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遂以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溏瀉腸鳴腹痛皆愈。飯食進至如常。其肢體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導滯通經湯 專治脾濕有餘。胃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一兩) 桑白皮(一兩) 木香(五分) 茯苓(五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牽牛丸 專治一切濕熱腫滿等病。
黑牽牛 黃芩 大黃 大椒 滑石(各等分)
上為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薑湯下。食後服量虛實加減用之。
海金砂散 專治脾濕太過。通身洪腫。喘不得臥。及腹脹如鼓。
牽牛(一兩半半生半熟) 甘遂(半兩) 白朮(一兩) 海金砂(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清水一盞調下。食前服。得利止後服。一方不用白朮。
赤茯苓丸 專治脾濕太過。四肢腫滿。腹脹喘逆。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葶藶(四兩) 防己(二兩) 赤茯苓(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皮湯下。食前服。
牽牛湯 專治腹中有濕氣。足脛微腫。中滿氣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黑牽牛(頭末一兩) 厚朴(薑製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薑湯調下。或臨時水丸。如梧桐子大。薑棗湯下三十丸。
防己湯(出鮑氏方) 治濕氣浮腫。
防己(四兩) 白朮(三兩) 甘草(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治脾虛受濕發腫。一切虛腫皆治。(出朱氏集驗方)
大附子(大者十枚去皮破四塊用赤小豆半升藏附子於中慢火煮附子透熟後去豆將附子焙乾)
上為末。用薏苡仁粉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十丸。空心冬瓜湯下。或蘿蔔湯下。
治水癊病者(出本草)
以獺毛皮作褥履著之。並煮汁服。
治水癊(出本草)
取蔥根白皮。煮汁服之一盞當下。如病未已。再取根搗碎。吸取其氣。水自下。
下濕丸(出本草)
以蜆。糟水煮。服之良。
去陰一水(出本草)
以烏臼子油。服一合。令大利。
治水毒中人。一名溪毒。一名中濕。一名水病。似射工而無物。(出本草)
以小蒜三升。㕮咀。於湯中煮。莫令大熟。大熟即無力。捩去滓。適寒溫以浴。若身體發赤斑紋者。即是。
治濕水(出本草)
以駁驢尿絞汁一服五合良。燥水者。畫體成字者為燥水。用牝驢尿。不成字者。為濕水。用駁驢尿。
猝浮腫(附論)
夫身面卒浮腫者。亦水病之候也。此由腎脾虛弱之所為也。腎主於水。今腎虛故水妄行。脾主於土。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流散入皮膚。令身面卒然浮腫也。
方
澤瀉湯 療寒熱當風。飲多暴腫。身如裂。脈浮數者。
澤瀉(三兩炒) 知母(二兩) 海藻(二兩) 丹參(三兩) 秦艽(二兩) 木防己(二兩) 豬苓(二兩去皮) 大黃(三兩) 通草(二兩) 青木香(二兩)
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酢物。
柴胡湯(出聖惠方) 治頭面身體猝浮腫。喘促。
柴胡(三分銼) 川芒硝(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鯉魚湯(出聖惠方) 治卒身面浮腫。大腸澀。大便難。上氣喘促。
鯉魚(二斤洗去鱗腸令淨) 赤茯苓(一兩) 澤漆(一兩)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 桑白皮(二兩銼) 紫蘇莖葉(一兩)
上為細末先以水五升煮魚。取汁三升去滓魚。內藥煮取二升去滓。每服於食前溫服一中盞。其魚亦宜食之。
商陸飲子(出聖惠方) 治卒身面浮腫。腹大。小便不利。喘息稍急。
商陸 柳樹根 嫩桑枝(各一兩) 大麻子(三兩搗碎) 桂心(一兩)
上為散。每服半兩。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里。大小便當利。未利。晚再服之。
甜葶藶丸(出聖惠方) 治卒身面四肢浮腫。脅氣脹滿。小便不利。
漢防己 海蛤(研細) 椒目(微炒) 川芒硝 赤茯苓(各一兩)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紫色)
上為末。和煉蜜杵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後四味湯下三十丸。日三服。
下丸藥湯方(出聖惠方)
木通(一兩銼) 桑根白皮(一兩銼) 百合(一兩) 郁李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下前丸藥。
又方(出聖惠方)治頭面四肢卒浮腫。大小便澀及前陰腎腫。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牽牛子(微炒) 海藻(洗去鹹味焙) 豬苓(去黑皮) 澤瀉(各三兩) 昆布(二兩洗去鹹味焙)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大麻子湯下。日三服。
赤茯苓湯(出聖惠方) 治頭面身體卒浮腫。
赤茯苓(一兩) 枳殼(一兩微炒)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焙) 甘草(半兩炒多銼) 牽牛子(二兩微炒)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日三四服。
甜葶藶丸 治頭面四肢卒浮腫。小便澀。及前陰腎腫。
甜葶藶(二兩隔紙炒令紫色) 海蛤(一兩細研)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甘草(二兩煨令黃焙) 杏仁(一兩半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
上為細末。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煎木瓜通草湯下。以利為度。
甘遂麻黃散(出聖惠方) 治卒身面目腫。喘急氣促。大小便赤澀。
甘遂(一兩煨微黃) 麻黃(二兩去根節) 桑根白皮(一兩半銼)
上為細末。每服煮赤小豆汁調下二錢。日再服。以利為度。
治卒身面浮腫。腹脹。大小便不利。喘息方。(出聖惠方)
赤小豆(一升) 椒蔥(十莖細切) 硝石(一兩)
上以水五升。並蔥同煮令豆熟。候水乾。於砂盆中。入硝石研膏。每日空腹。以暖酒下半匙。
葶藶丸(出聖惠方) 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促。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紫色搗爛如膏) 漢防己(一兩末)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生搗如泥)
上件藥。和勻入棗肉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橘皮湯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甘遂丸(出聖惠方) 治卒身面浮腫。上氣喘促。
甘遂(半兩煨令微黃) 蒜瓣(半兩煨熟研) 黑豆(半兩炒熟)
上件藥除蒜外。搗為細末。蒜並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木通湯下十丸。日二服。
又方 療身體暴腫滿。
榆皮(搗屑隨多少) 雜米
上令和作粥食。小便利則痊。
甘遂方(出肘後方) 治卒腫滿。身面背洪腫。大小便澀。
用甘遂一分粉之。豬腎一枚。分切為臠。入甘遂於中。以火炙之令熟。分二次食。如人行四五里。當覺腹鳴小便利。
治卒腫滿身面皆腫。(出肘後方)
用芫花菟絲子各一升。酒五升浸二三宿。每服一升。日二服。
療卒腫滿。身面背洪大。(出肘後方)
用大鯉魚一頭。以醇苦酒二升煮之。令苦酒盡訖。乃食魚。勿用酢及鹽豉。不可同他物雜食也。一服未愈。再作愈。
又方(出肘後方)
用車下李樹中仁十枚研令細。粳米三合研令破。內四升水中煮作粥。令得一二升。服之日三。如未消。則更增數枚。
療猝患腫滿。曾有人忽腳趺腫。漸上至膝。足不得踐地。諸療不瘥。
以葫蘆葉埋熱炭灰中。令極熱。以敷腫上。冷又易。一日夜消。
又方(出肘後方) 治卒身面腫滿皆洪大。
用大豆一斗煮熟漉飲汁。及食豆。不過數度必愈。小豆尤佳。
又方(出肘後方)
取雞子黃白相合。和塗腫處。干復塗之。
又方(出肘後方)
用杏葉銼煮取令濃。及熱漬之。亦可服。
治身體頭面忽有暴腫處如吹者。(出千金方)
以巴豆三十粒連皮研碎。用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以綿點抵上腫處。即消。勿近目及陰。又勿近口。
又方
以生參薄切之。貼頭上核佳。
又方
以磁石為末。醋和敷之。
又方
以甘蕉根搗爛。塗患處。蕉子不中食。
治卒心腹水病。浮氣水腫。
用胡燕卵中黃。頓吞十枚。即瘥。
治卒腫身面皆洪大方。(出肘後方)
商陸根一斤。刮去皮。薄切之。煮令爛。去滓。內羊肉一斤下蔥頭鹽如食法。隨意食。腫瘥後。亦宜作此。亦可常搗商陸與米作餅子。食之。
又方(出肘後方)
切商陸一升。以酒三升。漬三宿。服五合至一升。日三服之。凡此滿或是虛氣。或是水飲氣化。此方皆治之。
又方(出肘後方)
防葵末。溫酒服一兩。或多至二三服。身潤。又治小不仁。亦效。
治卒腫滿。身面皆浮。(出本草)
以大生豬肝一具。細切。煮熟頓食之。勿與鹽乃可。用苦酒妙。
膜外氣(附論)
聖濟總錄論曰。諸家方書。論水病甚詳。未嘗有言膜外氣者。唐天寶間。有徒郁子者。始著膜外氣方。方書本末完具。自成一家。今並編之。然究其義。本於肺受寒邪。傳之於腎。腎氣虛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使水濕散溢於肌膚之間。氣攻於腹膜之外。故謂之膜外氣。其病令人虛脹。四肢腫滿。按之沒指是也。徒郁子之論病本云。膜外氣者。或謂水氣者。起於他疾。不可常定。或因瘧。或因腎藏中風。或因肺腑傷冷。或因膈上氣。或因沖熱遠行。或因酒肉中所得。始於肺。終於腎。或因咳嗽。或多涕唾。或因蓄聚冷氣。壅塞不散。遂使肺藏熱氣攻心。或因腎臟冷氣。不能化水流入膀胱。病在大腸膜外。所以切脈不能知。針灸不能及。蓋人腎為命本。不可虛也。本固即葉茂。本虛即易枯。況四時衰旺。皆承腎藏之氣。腎損則五臟皆衰。以致胃弱而脾不磨。氣結而小便澀。輕重之候。在大小便耳。若小便不通則氣壅。攻系腹內。衝出膜外。化而為水。使人手足頭面浮腫。若大小便微澀則微腫。極澀則極腫。大小便俱不通。三日即遍身洪腫。至重則陰亦腫。夫陰腫有二。有腫而小便自出者。有腫而小便極澀者。又有莖頭連小腹臍皆腫者。此病為死候。若患此疾。腫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腫。或先腰肋微腫。或先手足之腫。其候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五日再發。亦以小便通澀為候。積漸變成洪腫。婦人得之。與此略同。凡患此疾。令人腹脹煩悶。胸間氣急。此由肺脹。甚即喘如牛吼。坐臥行立不得。或中夜後氣攻胸。心腫者。一年二年方死。有一月兩月死者。若將息失度。誤食毒物。十日五日即甚也。愚醫多以針灸出水為功。又以鯉魚赤小豆為藥。又令病人飲黃牛尿。服商陸根。反有所損。少有瘥者。大抵此病。尤忌針灸。華佗云。患水病。未遇良醫者。不得針灸。言氣在膜外。已化為水。水出即引出腹中氣。水盡則死。扁鵲云。水病在膜外。常藥不可療。惟神針良藥可也。有此疾者。宜向陽行坐。遇陰雨則愈覺壅滯。房中常須存火。服後夜臥。覺胸間熱甚。宜含紅雪與好茶之類。慎勿飲酒。及冷茶水。若渴宜吃五靈脂湯。方錄在卷後。尤忌鹽生冷醋滑。
方
防己湯(出聖濟總錄) 治膜外氣。水病。不限年月深淺。洪腫大喘。
防己 大戟 木香 赤茯苓(去黑皮) 海藻(洗) 犀角(屑) 胡椒 白朮 葶藶 防風(去蘆) 木通 桑根白皮 紫蘇 陳橘皮(炙) 牽牛子 訶黎勒(去核) 郁李仁 白檳榔(各一兩) 大黃(二兩) 麝香(少許湯成下不用研)
上等分。惟大黃一味倍用。並須新藥銼秤為二劑。以水三升宿浸。明日五更用鐺內火煎。減去一升。絞取飲。可分三盞。平旦空心服一盞。如人行五里。更服一盞。又如人行五里。更服一盞。至第三盞。即微利三兩行。若腹中實者。至日午即轉瀉下。宜用盆盛驗之。必有惡濁黃水。或惡濁青黑物出三五升。並氣化為之瀉。若不甚困。慎勿止之。必自住。若覺力乏。即以常服漿粥補之。後隔三五日更服一劑。則還依此法服之。按徒郁子先生云。服第一劑則病減半。至第二劑則去根本。前後歷試。絕重者。朝服一劑而暮已瘥。根本深者。服藥當日腫消能起。但覺小腹內有塊結。則須後劑去之。其藥滓慎勿拋棄。布囊盛。懸於風中。他日或覺微有發動。則更煎藥滓。可更治兩人。徒郁子先生云。家有此藥滓。懸於戶上一家中不患疫氣。此飲不獨治水氣。凡是氣病皆治之。若患肺氣。不限年月深淺。於此藥二十味中。減去大黃及訶黎勒。加貝母人參。以童子小便煎。每日空心服之。當去病根。有患肺氣困重者。因逢患水氣人。服此藥偶當。永瘥。有人一生患腳氣。時時衝心。服此飲亦除根本。以此推之。但是氣病皆治。不獨治水氣而已。產婦及娠婦服之亦無妨。小兒及老者隨意加減。瘥後宜服順氣丸。
順氣丸(出聖濟總錄) 治水氣。
防己(一兩半) 大黃(二兩半) 犀角(鎊) 訶黎勒皮 牽牛子 赤茯苓(去黑皮) 葶藶(炒)海蛤 芎藭 乾地黃(炒) 木通(銼) 大戟 桑根白皮(銼微炒) 陳橘皮(去白) 防風(去須) 郁李仁(去皮) 木香(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腹米飲下。覺壅不快則加至十五丸。覺通則減至三五丸。大小便不通。即加至三十丸。此藥不獨治水氣。其功與前飲相類。若患水氣人。服前飲後。腫消。便服此順氣丸。氣順血滑。體氣輕健即止。患腳氣人。長合此藥。將行備急。服前飲差。百日內。即宜服五靈湯。
五靈湯(出聖濟總錄) 治水氣。
訶黎勒皮 木通(銼) 赤茯苓(去黑皮) 防己(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渴即飲之。覺熱即吃好茶。一方無訶黎勒皮。有葶藶隔紙炒。
十水丸(出聖濟總錄) 治膜外水氣身腫。
藁本(去苗土) 澤漆(微炒) 大戟(微炒) 連翹 葶藶(紙上炒) 甘遂(微炒) 芫花(醋浸炒黑) 桑根白皮(炙銼) 赤小豆(微炒各三分) 巴豆(去皮心膜麩炒去油盡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空心米飲下。不利加至十丸。
澤漆丸(出聖濟總錄) 治膜外水腫。
澤漆(微炒一兩) 水銀(煉) 葶藶(紙上炒) 大戟(微炒銼) 郁李仁(湯浸去皮炒)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半) 甘遂 椒目(炒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空腹米飲下。未利加至十五丸。
牛李子丸(出聖濟總錄) 治膜外水氣。
牛李子(炒) 吳茱萸(水浸一宿炒乾) 青橘皮(去白炒各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葶藶(紙上炒少許) 牽牛(微炒半兩)
上為末。用水蒸餅子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夜後煎橘皮湯下。轉為度。
白牽牛散(出聖濟總錄) 治膜外氣。
白牽牛(炒) 青橘皮(去白焙炒) 木通(銼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匕。煎生商陸湯下。大便黃水為度。忌鹽一百日。
甘遂餅(出聖濟總錄) 治膜外水氣。
甘遂 大麥面(各半兩)
上為末。以水和作餅子燒熟。熱食之。如不利。以熟飲投之。如利。以冷水洗手面即止。一方治十種水氣。為末。空心以蔥白煎湯調服之。
治膜外氣。及氣塊方。
上以延胡索。不限多少為末。豬胰一具切作塊。作炙熟。蘸藥末食之。
水氣心腹鼓脹(附論)
夫水氣心腹鼓脹者。由脾腎二臟俱虛故也。脾主於土。腎主於水。土能剋水。今脾胃虛弱不能制水。使水氣停聚在於腹內。故心腹鼓脹也。
姜蔻散(出直指方) 治胸滿腹脹。大瀉不止。時或乾嘔。
人參 川厚朴(制) 草果仁 良薑 訶子(炒) 川白姜(各一分) 南木香(一分半) 丁香皮 蒼朮(炒) 真橘紅 甘草(炒各一分) 肉豆蔻(炒) 縮砂仁 茯苓(各一分半) 藿香(一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縮砂煎湯。濃調正料參苓白朮散佐之。
炮腎散(出聖濟總錄) 治水氣腫滿。
巴戟天(去心麩炒黑) 甘遂(炒各一分) 檳榔(一枚生用一枚炒用) 木香 葶藶(紙上炒各一分) 大麥糵 芫花(醋浸炒黃色) 陳橘皮(去白炒各半兩) 膩粉(一分) 沉香(銼) 澤瀉(各一分)
上為散。每服二錢。用豬腰子一隻。以竹刀子割開。去筋膜。作三片。摻藥末在內。用濕紙裹。慢火煨令香熟。先煮蔥白三莖令熟。細切。將蔥白與粟米同煮粥一碗。先食粥一半。方食腰子藥後。再食粥令盡。臨臥服。如至五更大小便並下赤黃惡物乃驗。
檳榔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心腹鼓脹。四肢羸瘦。喘息促急。食飲漸減。小便澀少。臍下妨悶。
檳榔(一兩) 海蛤(一兩細研) 桂心(半兩) 訶黎勒皮(一兩) 木香(一兩) 漢防己 桑根白皮(銼) 郁李仁(各一兩湯浸去皮炒) 旋覆花(半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木通湯下。日三服。
檳榔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腫滿。
檳榔(二枚生) 郁李仁(去皮尖炒) 芫花(炒) 甘遂(炒) 續隨子 木通(銼各二兩) 海蛤(一錢) 橘皮(去白瓤微焙) 商陸(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臨臥服。至五更取下惡物。
吳茱萸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腹腫脹。上氣喘促。
吳茱萸(湯浸七次干微炒) 甘遂(煨令微黃各半兩) 甜葶藶(三兩紙上炒紫色) 椒目(一兩半微去汗) 檳榔(一兩) 赤茯苓(一兩半) 皂莢(一兩去皮塗酥炙黃焦去子)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以利為度。
木香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心腹鼓脹。
木香 檳榔(各半兩) 硇砂(三分細研) 青橘皮(三分湯浸去白) 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炒) 巴豆(三枚去皮心研細壓去油)
上為末。以釅醋一大盞熬硇砂、巴豆為膏。入末。相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煎青橘皮湯下。食前服。
紅丸子(出楊氏家寶方) 治一切飲食不化。氣滿膨脹。
紅丸子(三百粒巴豆二十粒去殼微炒取巴豆變為度)
上為末。蜜和丸。小豆大用橘皮湯送下十丸。不拘時。煎木香湯下。尤佳。
羊桃根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心腹膨脹大。小便澀。
羊桃根(銼) 桑根白皮(銼) 木通(銼) 大戟(銼炒各半斤)
上為末。以水二斗。煮五升去滓。熬如稀餳。每服空心一茶匙。得大小便一時通利三兩行為效。宜吃漿水粥補之。
甘遂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心腹鼓脹。上氣喘促。
甘遂(煨令微黃) 檳榔(各半分) 牛蒡子(微炒) 商陸(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用豬肉一斤。切作四五片摻藥半錢。用濕紙裹。煻火中煨熟。空心頓服之。微呷酒三二合。須臾下利為效。
奪命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腫滿。
大戟(麩炒) 甘遂(炒各一分) 苦葶藶(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 澤瀉(一分半)
上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若四肢腫者。名為順水。溫漿水下三丸。星月上時服。至天曉利下惡物。若四肢瘦腹腫者。名為逆水。煎苦葫蘆子陳曲湯下三丸。小便頻快是效。三日後服補藥礬石丸。
礬石丸(出聖濟總錄) 治水病補藥。
白礬(半兩) 雄黃(研) 丹砂(研各一分)
上為末。粟米飯和丸。綠豆大。丹砂為衣。每服五丸至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日二。
治腹腫大腹。
陳皮(一兩) 巴豆(十粒炒) 青皮(一兩去瓤) 甘遂(三錢同炒)
上為散帶濕同炒去巴豆甘遂。只以二皮為末。卻用蘿蔔子煎湯候冷。臨臥時調服一錢大。至中夜再調服半錢大。若氣腫則氣泄而散。有水則下水。有積則下糞。明早調四君子湯合胃苓湯補理。後宜多服胃苓湯。不然再發。無法以治。再用此藥亦不能取效。如欲服胃苓湯可去甘草。因與甘遂相反。用麥門冬煎湯。調下一兩服亦可。
大戟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腫入腹。鼓脹。惡飲食。
大戟(銼碎研) 皂莢(去皮子炙黃焦) 烏頭(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水下五丸。當下利一兩行。以瘥為度。
商陸豆方(出朱氏集驗方) 治水氣腫滿。
生商陸(切如麻豆) 赤小豆(各等分) 鯽魚(三枚去腸存鱗)
上為末。將二味實魚腹中。以綿縛之。水三升緩煮豆爛。去魚。只取二味。空腹食之。以魚汁送下。甚者過二日再為之。不過三劑。
雞屎醴散(出宣明論) 治鼓脹證。主胃病氣逆。病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令胃逆不散。大腸不時痞滿。
大黃 桃仁 雞屎醴(乾者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三片煎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治水鼓腹脹。
生大豆 桑柴灰(汁)
上煮服。下水。
莨菪丸(出千金方) 治水氣腫。鼓脹。小便不利。
莨菪(一升) 羊肺(一具青羊佳湯炮肺即薄切之干搗作末)
上以三年大酢漬莨菪一伏時。出之。熬令變色。熟搗如泥。肺末與藥。和蜜搗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後一食久。以麥門冬煎水飲服四丸。日三。以喉中干。口黏妄言為候。數日小便大利佳。連山療。韋司業侄云。前所送下。數用神效。
麥門冬飲法(出千金方)
麥門冬(二十五個去心) 米(二十五粒)
上以水一大合。入二味煮之。米大熟去滓。以飲服丸。每服常作。
蠡魚方 療腫滿。
上用以蠡魚至難死。猶蛇性。合小豆白煮甚效。
又方 治腹滿不能藥者。
用煨生薑內舌下。
治水浮氣腫。腹脹滿。小便澀少。
用水牛蹄一隻。湯洗去毛。作如食法。隔夜煮令爛熟。取汁作羹。將蹄細切。空心飽食。又主水氣。
治大腹浮腫。小便澀少。
用水牛尾一條。去毛細切作膾。蒸之極熟吃之。煮食亦佳。又牛肉一斤蒸熟。以姜醋空心食之。又水牛皮煉煮蒸熟。細切於豉汁中食之。又烏犍牛尿半升。空心飲之。利小便。
治腫滿者(出肘後方)
用白椹樹皮一握。水二升。煮取五合。白檳榔大者二枚。末之。納入更煎三五沸。湯成服之。
治水病肚脹四肢腫。
用胡瓜。俗名黃瓜。不破作二片。不出子。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爛。空心頓服。須臾下水。
神化利機丸 專治腹脹水氣。旦食不能暮食。食則脹滿。服藥得利則減。盡方如故。乃陰陽不分。致使然也。小便赤澀大便結硬。熱結於中。胃氣不能還。濕氣乘虛而入於奇經八脈。遍身作腫也。治之。當利其小便。調其榮衛。胃氣利則愈矣。淋澀癃閉更難。尤宜服之。(出海岱居士秘方)
澤瀉(一兩二分半) 椒目(一兩半) 昆布 海金砂(三兩) 木香(半兩) 茴香(五分炒) 滑石(一兩) 苦葶藶(一斤酒浸宿焙乾)
上件為末。用黃柏末。水一盞煎成膏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食前送下。
橘蒜丸(出朱氏集驗方) 治心腹痞脹。
用大蒜(去皮每一瓣鑽一竅入去殼巴豆一粒用濕紙裹煨熟去豆不用)
上用蒜搗成膏。入紅橘末與蒜膏一味同杵成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薑湯下。海上方。以陳皮包大蒜膏一味。杵成為丸。米飲下。
大腹皮湯(出楊氏家藏方) 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野雞餛飩法(出朱氏集驗方) 治腹腫。
野雞(不問雌雄一隻) 陳皮 茴香(炒) 生薑 馬芹子(炒) 川椒(炒)
上用釅醋浸一宿蒸餅。和雞肉同作料為餡。少著鹽。外用麵皮包作餛飩。煮熟爛食用。又早晨先服嘉禾散。食後吃餛飩。日中服導氣枳殼丸。晚間不用野雞餛飩湯。卻用前件料物。調和野雞肉。食後停息少時。服錢氏八味腎氣丸。
木香丸(出指南方) 治鼓氣。
木香 檳榔 陳皮 商陸 木通(各半兩)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治鼓脹 嘉禾散。四桂散等分。
上為細末。薑棗煎服。
水氣腳膝浮腫(附論)
夫腎屬於水。而主腰腳膝。若腎氣虛弱者。風濕毒氣所搏。則腎氣不足。不能宣通水液。水液不入於小腸。致水氣流溢。浸漬皮膚。故令腳膝腫浮也。腎者。陰氣也。主於水。而又主腰腳。腎虛則腰腳血氣不足。先從虛而腫也。
方
檳榔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腳膝浮腫。大小便不利。上氣喘息。
檳榔(一兩) 木香 桂心(各半兩) 紫蘇莖葉(一兩切)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一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 木通(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牽牛子(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空心煎桑根白皮湯。調下二錢。夜臨臥再服。
郁李仁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腳膝浮腫。上攻於腹。心肋妨悶。上氣喘促。小便不利。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 桑根白皮(銼微炒) 赤茯苓(去皮) 澤漆莖葉 漢防己 澤瀉(銼) 甘遂(煨令微黃)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用豬腎一對切去脂膜。大豆半合洗。水二大盞。煮至一盞。去滓入藥二錢。更煎至五分去滓。五更初服。良久當利兩三行。如未利再服。
商陸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腳膝浮腫。上攻腹心。妨悶喘促。小便不利。
商陸(二兩) 赤小豆(一合) 木通(銼) 澤瀉 赤茯苓 生薑(一分)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半兩) 蔥白(三莖)
上細銼。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溫三服。
大戟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腳膝腫滿入腹。氣喘煩悶。小便不利。
大戟(一兩半銼碎微炒) 木通(半兩銼) 當歸(半兩銼碎微炒) 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焙) 木香(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後當利。得快利。臨臥再服。
治從腳腫起稍上進者。入腹則殺人。亦治水腫。(出肘後方)
用小豆一斛。煮令極爛。得四五斗汁。溫以漬膝以下。日日為之。數日消盡。若已入腹者。不復漬。但煮小豆食之。莫雜食飯及鮭魚鹽。又專飲小豆汁。無小豆。大豆亦可用。如此之病。十死一生。急救之。一方用赤小豆。
治水病兩足腫者。(出肘後方)
用蔥葉及莖。煮爛漬之。日三五作乃佳。
治腿腫一月餘。
用水煎服香蘇飲。加檳榔萆薢香附子。
治肺臟受水。子母相生。傳之於腎。腎水之度受病。兩股沉冷。腰膝冷重。而足浮腫。臍腹肋滿。往往外腎隨腫。肉色黃黑。宜服此方。吃藥取轉。後便吃後方藥以補之。(出護命方)
續斷 乾薑 川芎(各半兩) 半夏 椒目(各二銖) 吳茱萸(一分) 牽牛(三兩)
上除牽牛一味。自作一處杵為末。所餘眾藥。只作一處細杵。羅為末。先以生薑三兩捶碎。同赤小豆半升煮爛熟。俟干去姜不使。杵豆些小為末。每服牽牛末二錢。眾藥末二錢半。豆末二錢。面一兩。相和作面羹。水一碗。蔥五根。同煮熟。空心吃。若未轉。遂旋吃後方藥卻滴熟水丸如梧桐子大。停待數日。更取一度。取水盡。吃硫黃丸。
治腎臟受水。吃藥取轉後。宜服此方以補之。將此藥對硫黃丸。以效為期。(出護命方)
巴戟(去心) 山茱萸 續斷 黃橘皮 川芎(各半兩) 通草(一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兩片。以水一盞同煎兩三沸。空心熟吃。
治水病經久。五臟之中皆有所受。面目四肢手足悉皆浮腫。外之證候未明水在何臟。但未傷五臟。皆可服此藥。若唇皮青黑。則肝有所傷。缺盆平。心有所傷。腹臍凸者。脾有所傷。足下平者。腎有所傷。背平者。肺有所傷。五臟中。內有一臟所傷者。更不可吃此藥。(出護命方)
乾薑 吳茱萸 續斷 葶藶 桔梗 半夏 官桂(去皮) 羌活(各一分) 椒目(三銖) 檳榔(半兩以上自作一處杵為末) 牽牛(二兩自作一處杵為細末)
上先使生薑一兩捶碎。煮赤小豆一盞。已來候煮豆子臨熟時。先抽豆汁兩盞。用一瓶盛之。卻煮豆熟焙乾。空心將干豆子半盞來用拌飯半碗吃了。停待片時。卻取初間所抽煮豆汁。入蔥五根。重煎。調前方藥和滓吃。其藥每服五錢。乾薑等眾藥末二錢。牽牛末三錢。滾為一服。以通轉為度。未轉。次日仍舊法吃豆飯了。再用豆汁下乾薑等末三錢牽牛末四錢。為一服。和滓吃。以轉下水為度。
治五臟受水吃轉藥。下得水後。吃此方以補之。(出護命方)
桑白皮 乾薑 吳茱萸 巴戟(去心焙) 人參 茴香 肉蓯蓉(去皮) 芎藭 澤瀉(銼) 木香(研) 石庭脂(一兩另研細所餘眾藥盡為細末)
上將石庭脂末與眾藥末相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早朝空心米湯下五十丸。須是取水盡後方可吃此藥。面目四肢已全退腫。即是水盡。
大腹水腫(附論)
內經言。水病下為附腫大腹。又曰。上下溢於皮膚故為附腫。其證腹大四肢小。陰下濕。手足冷。腰痛咳嗽煩疼是也。蓋三焦不通。水溢皮膚。脹急如鼓。得病之本。多因大病之後。或體虛勞損。或食畢入水。致令水氣不散使然也。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 治大腹水腫。大便澀。氣滿悶。
赤茯苓(二兩) 桂心(一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大腹皮(一兩半銼) 枳殼(一兩半麩炒黃) 細辛(一兩) 前胡(一兩去蘆頭) 桑白皮(三兩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大腹水腫。氣息不通。命在旦夕。宜服此藥。(出聖惠方)
桑根白皮(二兩銼) 昆布(一兩洗去鹹味) 桂心(一兩去粗皮) 牽牛子(二兩微炒) 甜葶藶(半兩隔紙微炒紫色) 椒目(一兩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飲下。不計時候。
牛黃丸(一名海藻丸出聖惠方) 治腹大水腫。氣息不通。並風水。皮膚腫滿。喘急不能眠臥。
牛黃(二分研) 桂心(去皮) 牽牛子(各八分) 椒目(三分) 昆布(洗去咸炙) 海藻(各十分洗去沙炒) 葶藶子(六分炙紫色)
上為末。別搗葶藶如膏。令和丸。如梧桐子大。粥飲下十丸。日三。稍加小便利為度。崔氏蜜和為丸。蜜湯下。宣明有麝香、龍腦各二分。貞觀九年。漢陽王患水病。醫所不治。余用此方。日夜尿水三斗。五六日即瘥。
雄黃丸(出聖惠方) 治卒大腹水病。
雄黃(六分) 麝香(三分) 甘遂 芫花 人參(各二分)
上搗蜜和丸如豆大。每服二丸。加至四丸即瘥。溫酒送下。
鯉魚茯苓湯 治水腫。腹苦滿急。妨害飲食。凡此滿。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飲氣。
鯉魚(一頭重五斤者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去魚) 茯苓(三兩) 桑白皮(切炙) 澤瀉(各五兩)
上取四物內魚汁中。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小便當利。漸消。
甘甜丸(出經驗良方) 治水腫腹脹。
甘遂(半兩水煮) 甜葶藶(一兩炒) 細辛(去苗一兩半) 川椒(二兩炒)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晨朝日午臨臥。各用白湯下十五丸。
防己丸(出聖濟總錄) 治大腹水腫。口中乾燥。此腸間有水。
防己 椒目 葶藶(炒令紫色) 大黃(銼醋拌炒乾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三服。稍稍增之。口中有津則止勿服。渴者。加芒硝半兩。
麝香丸(出聖濟總錄) 治水氣大腹腫。
麝香(一錢研) 甘遂(炒) 芫花(醋炒各半兩) 人參(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葶藶丸(出聖惠方) 治水腫腹苦滿急。妨害飲食。凡此滿。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
葶藶(七兩) 椒目(三兩) 茯苓(三兩)
上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忌酢物。
水銀丸(出聖濟總錄) 治大腹水腫。利小便。
水銀(水煮一日一夜研十兩) 葶藶(炒令紫色) 椒目(各一升)
上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再服。一方有芒硝。
甘草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腹腫大。
甘草(炙銼) 防己 葶藶(炒令紫色各一兩)
上為末。用酒熬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飲下。
蘇合香丸(出聖濟總錄) 治大腹水腫。利小便。
蘇合香 水銀(水煮一復時入) 白蘞(為末各一兩一方作白薇)
上合研令勻。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三。
大棗葶藶丸 療大腹水病。身體腫。上氣。小便澀赤。臍深。頸上有兩大脈動。涎稠。不得眠睡。每腫先從腳腫。亦有在前頭面腫。或大便澀者。服此藥大佳。若先患大便利。臍凸。腹大。腹脹。手掌平滿。即不可服此藥。
大棗(四十枚肥不蚛者先以暖水浸令軟以飯甑里蒸方剝去皮核焙) 葶藶(五兩隔紙炒) 杏仁(五兩不取雙仁者以湯浸去皮麩炒令黃色去尖)
上先搗葶藶子一萬杵傾出之。乃搗杏仁三百杵訖。總和棗膏合搗一萬杵。藥成為丸。小豆大。平旦空腹服八丸。日晚食消更服五丸。以飲汁下之。三日後。每旦服五丸。日晚服三丸。如大便利。不得服此藥。若正服藥次。忽患痢。即先食二三口飯然後吃藥。若利過多。停藥即可。爛煮小豆勿以鹽食之。忌咸黏脂膩及大冷熱物等。唯得食粳粟米飯及淡醋。不得吃稀粥。唯只得吃飯佳。如欲食粥。即病發。
大戟丸(出肘後方) 治水腫入腹苦滿急。妨害飲食。凡此滿。或是風冷氣。或是水飲氣。
大戟 烏翅 白朮(各二兩)
上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旦服二丸。當下。漸退。更服。取令消乃止。一方無白朮。
葶藶大丸(出三因方) 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隔紙炒) 芥菜根(等分)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服腹當依舊。
葶藶散(出肘後方) 治大腹水腫。小便澀。
葶藶(炒紫色一兩) 杏仁(二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上搗令極爛。分為十服。每米飲下。日二服。
治療卒大腹水病。
牽牛子(二分熬) 厚朴(一分炙)
上搗篩。強人服三稜角殼。弱人二殼。酒飲隨意。
治久水腹肚如鼓者。(出千金方)
葶藶 蒼耳子灰(各二十七粒)
上水調和服之。日二。
又方(出千金方)
用椒目水洗。煮熬。搗如膏。酒服方寸匕。
又方(出千金方)
用水煮馬兜鈴服之。
治大腹水腫。諸藥無效。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苦葫蘆(二兩微炒)
上為細末。不計時候。粥飲調下二錢。
皂莢酒方(出肘後方) 治水腫入腹苦滿急。妨害飲食。
上皂莢剝去筋皮炙令黃。銼三升。酒一斗漬入石器煮令沸。服一升。日三服。
治卒大腹水病。蓋水病之初。先自目上腫起。如老蠶色。頸頭脈動。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轉側有水聲。此其候也。不即治。須臾身體稍腫。肚盡脹。按之隨手起。則病已成。猶可為治。此皆從虛損大病。或下痢後。婦人產後。飲水不即消。三焦受之。小便不利。乃相結漸漸生聚。遂流諸經絡。(出肘後方)
用葶藶一升。熬搗之。臼上。割生雄、鴨雞。合血共頭搗萬杵為丸。服如梧桐子大五丸。稍加至十丸。勿食鹽。常食小豆飯。飲小豆汁。煮食鯉魚佳也。
又方(出肘後方)
用取柯枝皮銼濃煮。煎令可丸。服如梧桐子大三丸。須臾下之。又服一丸。當下小水後。將服三丸。日三服。此樹一名木奴。商人用作船。
又方(出肘後方)
用蓖麻子熟者二十枚。去皮研之。水解得之三盞。旦服至日中許。當吐下諸水。水結於裡若不盡。三日後更服三十枚。猶未盡。更作服。服後。節飲及咸物等。
又方(出肘後方)
用小豆一升。白雞一頭。治如食法。以水三斗煮熟食。飲汁稍稍令盡。
治水脹腹滿(出本草)用蓖麻子細研水服。壯人可五粒。
又方(出肘後方)
用蛤螻炙令熟。日食十個。
治大腹水病。(出肘後方)
用青雄鴨一隻。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飲盡厚蓋之。取汗佳。
葶藶湯 治支飲。久不瘥。大腹水腫。喘促不止。
大豆散(出千金方) 治久水腫。腹肚如鼓者。
用烏豆一斗熬令香。勿令太熟。去皮為末。篩下餳粥皆食之。初服一合。稍加之。若初服多。後即嫌臭。服盡更作取瘥。不得食肥膩渴則飲羹汁。慎酒肉豬雞魚生冷酢滑房室。得食漿水粥。牛羊兔鹿肉。此散大飢渴時。食之可忍。亦勿食也。此病難治。雖諸大藥丸散湯膏。當時暫瘥。過後復發。惟服此散。瘥後不發。終身服之。終身不發矣。其所禁食物。常須少啖。莫隨意食鹹物諸雜食等。
天雄丸(出指南方) 治脾脹。
天雄 枳實 橘皮(各半兩) 甘遂(一分) 牽牛(酒浸一宿煮令熟即去酒空干再炒取起) 連皮大腹子(一兩酒浸一宿炒乾)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粒。生薑湯下。
神祐丸(出儒門事親)
甘遂(依前) 大戟(醋浸煮焙乾) 芫花(醋浸煮各半兩) 黑牽牛(一兩) 大黃(一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溫水下。
治卒大腹水病。(出肘後方)
以春酒五升浸葶藶子二升。隔宿服一合。小便當利。
治支飲久不瘥。大腹水腫。喘促不止。(出本草)
用甜葶藶三兩隔紙炒令紫色。搗如膏。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中盞。入棗四枚。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水氣遍身腫滿(附論)
夫腎主水。脾胃俱主土。土剋水。胃為水穀之海。其氣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浸漬腑臟。又脾主水濕之氣。土衰不能制之。水氣獨歸於腎。腎虛三焦不瀉經絡閉塞。故水氣溢於皮膚。傳流四肢。所以通身腫也。其候上氣體重。小便黃澀。腫處按之隨手而起是也。
款氣丸(出聖濟總錄) 治通身腫喘。
丁香 木香 沉香 白檀 桂(去皮) 肉豆蔻(去殼) 檳榔 蓽澄茄 大戟(炒) 甘遂(炒各一分) 木通(一兩) 續隨子(去皮) 海蛤 郁李仁(去皮) 瞿麥 甜葶藶(炒) 桑根白皮(炙) 牽牛子(各一分) 膩粉(一分淨) 巴豆(慢火炮去出油盡一分)
上為細末。研合白粳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煎橘皮湯下。
豬苓散(出千金方) 治虛腫。腫滿通身。利三焦。通水道。
豬苓 葶藶 人參 玄參 五味子 防風 澤瀉 桂心 狼毒 椒目 白朮 乾薑 大戟 甘遂(各二兩) 蓯蓉(二兩半) 麥曲(三合) 赤小豆(二合)
上粗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老小一錢匕。以小便利為度。
豬苓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宜利三焦。通水道。
豬苓(半兩去黑皮) 赤茯苓(半兩) 甜葶藶(半兩隔紙炒紫色) 五味子(半兩) 川大黃(半兩銼微炒) 大戟(半兩銼微炒) 漢防己(半兩) 陳橘皮(半兩去白) 澤瀉(半兩) 桂心(半兩) 白朮(半兩) 狼毒(半兩銼拌炒) 碎椒目(去汗半兩微炒) 乾薑(半兩炮裂銼)
上為末。每於食前以蔥白湯調下二錢。得大小便利為度。
大豆湯(出鮑氏方) 療風水氣。舉身腫滿。短氣欲絕。
大豆(一大升) 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熬) 黃耆(二兩) 白朮(五兩) 防風(三兩) 清酒(一升) 木防己(四兩) 茯苓(四兩)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四兩炙) 生薑(六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三斗。先煮豆取一斗。去滓。內酒及藥煮取七升。分七服。自旦服之。至夜令盡。當下小便。忌海藻菘菜桃李雀物大酢等。
疏鑿飲(出醫方集成) 治水氣通身洪腫。喘促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服熱藥不得者。
澤瀉 赤小豆(炒) 商陸 羌活(去蘆) 大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去蘆) 檳榔 茯苓皮(各等分)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一方無秦艽。
杏仁丸 療水氣身腫脹滿。
杏仁(十枚去皮尖熬) 蘇子(五分) 白前(六分) 昆布(八分洗去咸) 李根白皮(五分) 橘皮(六分) 五味子(六分) 大麻仁(五分熬) 茯苓(八分) 生薑(八分切暴燥)
上搗篩。蜜和丸。粥清服二十丸。如梧桐子大。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按之沒指。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赤茯苓(一兩) 漢防己(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檳榔(一兩) 甜葶藶(一兩微炒) 桑白皮(一兩銼) 木通(一兩銼) 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炒)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小便通利為效。
海蛤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上氣喘急。小便不通。
海蛤(一兩細研)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 海藻(一兩洗去鹹味焙) 昆布(一兩洗去鹹味焙) 赤茯苓(一兩) 漢防己(二兩) 澤漆(一兩) 桑白皮(一兩銼) 木通(二兩銼)
上為末。煉蜜為丸。搗三二百杵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粥飲湯下。不計時候。
牽牛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氣息喘急。小便赤澀。
牽牛子(二兩微炒) 甜葶藶(一兩微炒) 桑白皮(二兩銼微炒) 檳榔(一兩) 郁李仁 (湯浸去皮微炒) 漢防己(一兩) 豬苓(一兩去黑皮) 木通(二兩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十里。當利三二行。如未利再服。
澤瀉湯(出千金方) 治水氣通身浮腫。四肢無力。或從消渴。或從黃疸、支飲。內虛不足。榮衛不通。氣不流行。實於皮膚中。喘息。下腹中響脹。眼不得視。
澤瀉根(十兩) 鯉魚(五斤) 生薑(八分) 赤小豆(二升焙) 茯苓(三兩) 人參 甘草 麥門冬(各二兩)
上㕮咀。以水一斗七升。先煮赤小豆減七升。去之。納藥煮取四升半。一服三合。日三。人弱服二合。日再服。氣下喘止。不利可加至四合。晬時。小便利。腫氣減。或小溏下。若小便大利。還從一合始。大利便止。若無鯉魚亦可。若水甚不得臥。臥不得轉側。加澤漆一斤。渴加栝蔞根三兩。咳嗽加紫菀二兩、細辛一兩、款冬花一兩、桂三兩。增魚汁二升。胡洽方。無小豆麥門冬。用澤瀉五兩杏仁一兩。古今錄驗。無小豆。治水在五臟。令人咳嗽。逆喘上氣。腹大而響。兩腳腫。目下有臥蠶狀微濁。不得安臥。氣奔短氣。有傾方復。小便難。少而數。肺病胸滿痛。宜利小便。水氣迫肺。翕然寒熱。
赤茯苓散(出經驗良方) 治大人小兒水氣腫滿。喘咳不止。
赤茯苓 桑白皮 貝母(各一錢) 升麻 甘草 桔梗(微炒) 杏仁 甜葶藶(炒各半錢)
上為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小兒作三服。
牛黃通隔丸(出經驗良方) 治大人小兒。風痰喘咳。積聚諸病。水氣浮腫。
黑牽牛(頭末) 木通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滴水丸如麻子大。食後溫水下。量人大小加減。氣喘者。桑白皮湯下。
杏蘇飲(出醫方大成) 治上氣喘嗽。面目浮腫。
治水氣浮腫。腹肚脹滿。小便澀。
用精肥狗肉五斤蒸熟。空心服。食之妙。
小鱉甲湯 專治身體虛脹如微腫。胸心痞滿有氣。壯熱。小腹厚重。兩腳弱。
鱉甲 黃芩 升麻 麻黃 羚羊角 桂心 杏仁(各三錢) 前胡(四兩) 烏梅(二十枚) 薤白(三十根)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此常用者。若身體強壯欲須利者。加大黃二兩。
續隨子丸(出衛生寶錄) 治通身虛腫。喘悶不快。
人參 漢防己 赤茯苓(面蒸) 木香(半兩) 檳榔(半兩) 苦葶藶(炒四兩) 續隨子(五錢) 海金砂(五錢)
上為末。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煎桑白皮湯。食前送下。
實脾散(出衛生寶錄) 治脾元虛。浮腫。狀如水氣。
香茯苓散(出經驗良方) 治水氣。四肢浮腫。腹脅妨悶。大便秘澀。
木香(炮) 赤茯苓(各一錢) 大黃 甘草 鱉甲(炙各二錢) 黑牽牛(三錢頭末)
上為末。溫熱水調下半錢。以利為度。
治通身虛腫。
烏藥(二兩) 川椒(一兩) 蒔蘿(一兩) 白芷(一兩) 百藥煎(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陳米飲調下。
治一切浮腫水氣。(出百一選方)
吳茱萸 枳實(各半兩) 赤茯苓 白朮(各一兩)
上㕮咀。分三服。每服水三盞。姜一兩碎切。煎至一盞。去滓。作兩服。不拘時。一日服盡一料。忌鹽物。昔錢昭遠。累以此藥治人多愈。不可以常藥輕易視之。
又方(出直指方)治虛腫。
生綠豆(一合研末) 橘皮(二錢) 良薑(一錢銼)
上橘皮二錢良薑一錢細銼。煎湯。候冷調綠豆未得所。然後略煨。連三日。空心服。
治身浮腫。
用烏豆一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汁。去滓。內酒五升。更取三升。溫三服。不瘥。再合服之。
治四肢浮腫。
用杜蒺藜。不拘多少。煎湯洗。去腫。
治人身及頭面上浮腫如蛇狀者。
以雨滴磚背上苔痕一錢。水化開。塗蛇頭上立愈。
治浮腫。
用委壤堤掃帚。破者。取汁浴之。
治浮腫腹滿不下食。心悶。(出肘後方)
用豬肝一具。洗切作臠。著蔥白豉姜椒炙熟食之。又以熱水煮。單食亦得。又煮豬腎一雙。切作臠。著生蒜齏食之。一方作羹。任意下飯。勿與鹽乃可。用苦酒妙。用肝生食之亦可。
治患水氣。兼身面腫方。
橘皮(五分) 郁李仁(十分) 茯苓(八分) 甜葶藶(六分熬紫色) 防己 桑根白皮(各五分)甘遂(四分熬) 蘇子(四合)
上搗下篩。蜜和丸。取谷白皮火炙黃煮。飲服十丸。如梧桐子大。日再。若得宣通。稍稍常服。宣利為度。渴者飲此方。忌酢物。
鯉魚湯(出聖濟總錄) 治水病。通身洪腫。
鯉魚(去淨鱗肚頭一斤) 澤漆(一兩半炒) 赤茯苓(去皮) 甘草(各一兩) 澤瀉 杏仁(湯浸去皮尖) 人參(各一兩半)
上將六味搗篩。先用水五升煮魚。取汁一升半。每服以魚汁一盞。入諸藥末三錢匕。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三二日。小便利乃止。
治水氣腫滿方。(出聖濟總錄)
楮木灰(一大斗淋汁用) 糯米(一斗) 赤小豆(一大升) 桃仁(去皮尖二十粒) 商陸(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一合) 天門冬(去心一合)
上諸藥以灰汁煮令爛。空心服。以飽為度。飢吃飲食無妨。三二日內當利。
治水氣。身浮腫。小便不利。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大戟(半兩炒) 海蛤(一兩研) 滑石(一兩) 甘遂(一分煨) 漢防己(半兩) 續隨子(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在日中空心溫蔥湯調下一錢。以快為度。
大麻子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
大麻子(三升碎) 商陸(四兩) 防風(三兩去蘆) 赤小豆(一升) 附子(一兩去皮臍生用) 桑根白皮(三兩銼)
上件藥以水二斗。先煮麻子至一斗。入藥並小豆。同煮取四升。去滓。每於食前飲汁一小盞。相次。任隨性多少食小豆。
郁李仁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皮膚欲裂。心腹氣脹急。大小便不利。宜服此方。
郁李仁(一兩浸炒去皮) 陳橘皮(一兩浸炒去白) 甘遂(一兩煨黃) 赤茯苓(一兩) 甜葶藶(一兩炒紫色) 瞿麥(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水下十丸。良久當利三兩行。不利即加五丸。再服。以利為效。
木通湯(出聖惠方) 治遍身水腫。
木通(銼) 苦葫蘆(各一兩) 澤瀉 防己(各三分) 豬苓(去皮) 海蛤(各一兩研)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七分。酒三分。入蔥白五寸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當下小便數升。腫消大效。
葶藶丸(出聖濟總錄) 治水氣遍身黃腫。
葶藶(微炒) 防己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郁李仁(去皮) 紫蘇子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麝香酒下二十丸。日三服。以小便利為度。
白丸子(出衛生寶鑑) 治水氣腫滿。氣息喘急。小便不利。並男子女人虛損積聚。及遍身黃腫。
膩粉(半兩) 粉霜(四錢) 滑石(末四錢) 硇砂 寒水石(煅炙為末) 白丁香(真者末各三錢重)
上先將膩粉滑石二味研勻。紅紙裹。更和白麵作餅子。再裹合後。用酒濕紙裹二十四重後。用桑柴爇火燒。以面熟為度。取出與前藥四味一處研勻。用水浸蒸餅心。搦干黏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煎生薑水下。食前吃。第一日。三丸。日三。第二日。四丸。日三。第三日。五丸。日三。第四日。六丸。日三。服後以小便無數取下水為度。服四日。病未下。更加一日。如服藥第二日覺口渴時。便用後嗽口藥嗽之。
嗽口齒貫眾湯方(出衛生寶鑑方)
貫眾 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搗篩。每用一錢匕。水一盞煎三兩沸。入龍腦少許。溫溫嗽之。白粥養百日。
桑白皮湯 治水氣。兼身面腫。
桑白皮(四兩) 橘皮(二兩) 海藻(二兩洗去咸) 茯苓(去皮) 郁李仁(各四兩碎) 赤小豆(一升)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療風腫水腫毒氣遍身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坐臥不得。宜服此方。(出聖惠方)
杏仁(五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 桃仁(五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 昆布(湯洗去咸二兩) 赤小豆(半升) 郁李仁(三兩湯浸去皮研)
上件藥。以水一斗煮諸藥。以豆爛為度。濾取汁。不拘時。復暖半中盞服之。豆亦漸漸食之。小便當利。即效。
吳茱萸丸(出千金方) 治水氣。遍身洪腫。
吳茱萸 蓽茇 昆布 杏仁 葶藶(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勿令飽食。食訖飽悶氣急。服之即愈。
麻子湯(出千金方) 治遍身浮腫。
麻子(五升) 赤小豆(三升) 商陸(一斤) 附子(一兩) 防風(三兩)
上㕮咀。搗麻子令爛。以水三斗。煮麻子取汁三升。去滓。內藥及豆。煮取四升。去滓。食豆。飲汁送下。
甘遂丸(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腫滿。皮肉欲裂。心腹內氣脹。小便不利。飲食不消。
甘遂(一兩) 葶藶(炒二兩半) 赤茯苓(去皮一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郁李仁(各三分)
上四味為末。別搗葶藶如脂。內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飲下七丸。旦服。如不利。稍加之。
以利為度小消化丸(出聖濟總錄) 治水腫病。通身微腫。腹大。飲食不化。
芫花(炒) 甘遂(炒) 大黃(炒銼) 葶藶(隔紙炒黃各一兩) 巴豆(去心皮炒出油盡十粒)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飲下三丸。稍增至五丸。以知為度。
麻黃湯 專治水氣。通身腫。
麻黃(去根節二兩半) 白朮(銼碎微炒二兩) 甘草(炙一兩) 石膏(研碎三分)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半。棗二枚擘破。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每服後。蓋覆令汗出瘥。
木香丸 專治通身洪腫。
木香 肉豆蔻(去皮) 青橘皮(去白焙) 檳榔(煨銼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棗肉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
治水氣遍身浮腫。上氣喘息。小便不通。
桑皮(二兩) 豬苓(二兩) 商陸(一兩)
上為細末。以水五大盞。入麻仁半兩小豆一合同煮。至二盞半。去滓。為六服。二日服盡。
桑白皮湯 專治水腫。通身皆腫。
桑白皮(炙黃色銼五兩) 吳茱萸(水浸一宿炒乾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糖膏一匙。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再。
赤小豆湯 專治水腫遍身。小便澀。腹滿。
赤小豆(微炒一升) 桑白皮(炙銼一兩) 澤漆莖葉(切炒三分)
上將二味綿裹。用水九升。與小豆三味同煮熟。去裹只留小豆。飢則食小豆。渴則飲汁。以利為度。
芍藥湯 治通身腫。其脈沉遲者。
芍藥(銼炒一兩) 桂(去粗皮半兩) 黃耆(銼三分)
上粗搗。每服五錢。用米醋一合。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忌食鹽。
十全湯 專治水氣。通身洪腫。
大麻子(皆取新脹肥者佳) 赤小豆(不浮者各一石)
上以新者。揀淨以水洗曝乾。蒸麻子熟。更曝乾。貯淨器中。欲服取五升麻子。熬令黃香。宜慢火。休焦了。為細末。以水五升煮取汁盡。淨器盛之。明旦飲服。今夜以小豆一升淘淨。水浸至旦。濾去水。以新水煮豆大半熟。即濾出令乾。內麻子汁中。煮爛為度佳。空腹恣食。三日腹當小。心悶少時即止。五日後。小便數或赤。而唾黏口乾。不足為怪。服訖微行。不可便臥。十日後。針灸三里絕骨下氣。如氣不泄盡。再服藥。連五日後不愈者。取鯉魚一頭。先死者。去鱗尾。以湯脫去骨。淨洗。破肚去臟。
以上件和小豆麻子汁。和小豆同煮熟作羹。入蔥豉橘皮生薑紫蘇調和食之。始終斷鹽。渴即飲麻子汁。秋冬暖飲。春夏冷飲。食不可飽。慎房事。嗔怒大語。忌酒面油醋。生冷菜茹。一切魚肉鹽醬五辛。並治一切氣病。凡作一月。服之大良。麻子熟時多收入新甕貯之。施人可也。
苦瓠丸 專治大水。頭面遍身腫脹。又治卒腫。有忽腳腫漸至膝。足不可踐地者苦瓠白穰實。捻如大豆。以麵裹煮一沸。空腹吞一枚。至午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內。慎口味。苦瓠雖好。須揀細理者研淨。不爾有毒不可用。崔氏子作餛飩服二十七枚。若虛者。牛乳服之。如此隔日作服。漸加至三十七枚。以小便利為度。小便若太多。即停止一二日。
治通身腫。
出子蘿蔔(不拘多少) 浮麥(不拘多少)
上二味。一處浸湯服。
羌活散 專治水氣腫。氣急不能臥。
羌活 蘿蔔子
上各等分。同炒香熟。去蘿蔔子不用。為末以鹽酒調二錢。一日二服。三日三服。取效。嘉與主簿張昌時傳。
土狗方(出直指方) 治遍身腫。外腎腫。
生土狗 縮砂
上等分共研細。老酒調下。每服一錢匕。
大豆散(出聖濟總錄) 治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
大黃豆(醋拌炒) 大黃(微煨去皮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匕。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下。平明以利大腸為度。
一字湯(一名大戟湯出聖濟總錄) 治水腫。通身腫滿。喘急。小便澀。
甘遂 大戟(去皮各一兩)
上銼。用慢火炒令黃色。搗篩為末。每服一錢匕。以水半盞煎三五沸。便須澄出。不得煎過火。去滓溫服之。不過十服。一方用大棗湯煎服之。
大戟散(出聖濟總錄) 治通身腫滿。喘急。小便澀。
大戟(去皮細切微炒二兩) 乾薑(炮裂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匕。用生薑湯調下。良久。糯米飲壓之。以大小便利為度。
苦葶藶丸(出衛生寶錄) 治一切水病氣。通身腫滿。不可當者。
人參(一兩) 苦葶藶(四兩於鍋內鋪紙炒黃色)
上為末。用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桑白皮湯下。日三服。空心食前。此藥極效。人若不信。可試驗之。
治水腫通身。(出千金方)
苦瓠膜(二分) 葶藶(五分)
上合搗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
又方(出千金方)
葶藶 桃仁(各等分)
上皆熬合搗為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服之利小便。一方用杏仁。
又方(出千金方)
大棗肉(七枚) 苦瓠膜(如棗核大)
上熟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如人行十五里。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即止。
又方(出千金方)
用搗生葶藶子。酢和服。以小便數為度。
又方(出千金方)
用煎豬椒枝葉如餳。空腹服一錢匕。日三。
治水氣遍身浮腫方。(出聖惠方)
上取蔥根葉不限多少。細切曬乾。杵羅為末。每用蔥末二錢。席上塵半錢。相和作散。每服一錢匕。於食前清粥飲調服之。
治水氣。坐臥不得。面目身體悉浮腫方。(出聖惠方)
蔥白(七斤和須分作兩揭子)
上先以炭火燒一處淨地令赤。即以蔥揭子安在地上。令病人脫襪。以人扶著於蔥上蹲坐。即以被衣圍裹。勿令透風。得汗出。小便利。汗出黃水。蔥冷即止。小便多即瘥矣。
蒴藋酒(出聖惠方) 治水氣。通身黃腫。
用蒴藋根。搗汁一盞。以之置暖處一宿。旦起空心服之。瘥。
葶藶丸(出聖惠方) 治水腫氣滿。
用葶藶子三兩。蒸過搗如泥。和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加至七丸。得利為佳。或以葶藶一升。用酒五升浸三宿。每服取半盞。日三。小便利佳。
白鴨方(出肘後方) 治水氣。脹滿浮腫。小便澀少。
用鴨。白者一隻。去毛。及腹中一切去淨。湯洗淨。飯半升。以姜椒釀鴨腹中縫定。如常法蒸。候熟食之。
又方(出肘後方) 治遍身腫。小便不利。
用豬苓五兩。搗篩為末。水一合。調服方寸匕。加至二匕。
牽牛散(出聖惠方) 治水氣。遍身浮腫。氣促。坐臥不得。
用牽牛子二兩。微炒搗細末。烏牛尿浸一宿。平旦入蔥白一握。煎十餘沸。去滓。空心分為二服。水從小便中下。大效。一方。為丸。蔥白湯下。加人尿令可丸。服如小豆大。日三。
治水氣通身腫方。(出千金方)
海藻(銼) 錦紋大黃(銼) 大戟(銼) 續隨子(去殼各一兩)
上件用好酒二盞。淨碗內浸一宿。取出曬乾。後用。
甘遂(炒黃一兩) 白牽牛(一兩生搗取汁) 桂府滑石(半兩淨) 肉豆蔻(一個) 青皮 陳皮(並去白各半兩) 共前藥都作一處。杵為細末。大人每服二錢。如氣實者三錢半。平明冷茶清調下。至辰時取水三二行。腫減五七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即止。忌鹽、魚肉百日。五歲以上小兒服一錢。以下者半錢。婦人有胎。不可服。
木香通氣丸 導滯寬膈。塌腫進食。
牽牛(半斤半生半熟) 陳皮(四兩去白) 破故紙(四兩炒) 茴香(一兩炒) 南木香(一兩) 檳榔(二兩) 海金砂(四兩)
上件為末。清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送下。食後。
白朮丸 治通身腫滿。及病氣疾。
羌活 白朮(各半兩) 木通 黃耆 桑白皮(各三兩) 木香(二兩) 黑牽牛(十兩半生半炒)陳皮(三兩)
上為末蜜丸。薑湯下。
塌脹丸 治水病。渾身腫。喘急。小便不利。
白樟柳根(三兩銼細) 赤小豆(五兩) 陳橘皮(去白二兩) 木香(一兩)
上件為末。滴水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煮赤小豆湯下。
防己湯 主通身體滿。小便澀滯。上下氣急。水停不能飲食。食則脹者。
桑白皮(五兩) 大豆(五升以水三斗並桑白皮煮取一斗去渣) 麻黃 防己 橘皮 赤茯苓(各三兩) 生薑(五兩) 杏仁(十枚去皮尖雙仁炒) 旋覆花(一兩) 紫蘇莖葉(二兩切)
上切。以前件藥汁煮取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弱者分為五服。相去六七里久。微覆當大汗。小便利。腫氣消。下冷多者。加茱萸四兩。玄參四兩。忌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