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二百十

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
来源:普济方

卷二百十

泄痢門

諸痢

氣痢

(附論)

夫氣痢者。由表裡不足。腸胃虛弱。積冷之氣。客於腸間。臟腑不和。因虛則泄。故為氣痢也。氣痢者。由冷氣停於腸胃間。致冷熱不調。脾胃不和。腹脅虛滿。腸鳴腹痛。便痢赤白。名氣痢。治法宜厚腸胃。調冷熱。補脾氣。則痢當自愈。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並休息痢。

人參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 黃連(去須炒) 赤茯苓(去黑皮) 樗皮 地榆 當歸(切焙) 五味子 黃芩(去黑心) 白朮(炒) 甘草(銼炙) 枳殼(去瓤麩炒) 桂(去粗皮) 大腹子(銼各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一片。棗二枚煎八分去滓。空心頓服。

木香散(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泄瀉。心腹㽲痛。

木香 沉香(銼) 桂(去粗皮) 沒藥(各一分) 胡椒(一分) 當歸(切焙一分) 龍骨(半兩) 乾薑(半兩) 甘草(炙銼一分)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分) 肉豆蔻仁(一枚) 赤石脂(半兩) 密陀僧(一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食前服。

烏梅丸(出同前) 治氣痢不瘥。疲劣變成冷癆痢。

烏梅肉(炒一兩) 豬肝(一大葉以臘煮令爛研如糊) 草豆蔻(去皮一兩) 甘草(炙銼一分)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 訶黎勒皮(炒三分) 肉豆蔻(去殼) 當歸(切焙) 乾薑(炮) 蓽茇 桂(去粗皮半兩)

上搗羅十味為末。用豬肝煎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下。神麯湯下亦得。

蒼朮丸(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瘦弱。諸藥不效者。

蒼朮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 黃連(去須) 當歸(焙乾各一兩半) 龍骨(一兩) 艾葉(炒三分) 訶黎勒皮(炒一兩半) 吳茱萸(湯洗炒十一兩) 乾薑(炮一兩半)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上為末。米飲和。眾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薑湯下。

地榆散(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腹脅虛滿。腸鳴腹痛。便下赤白。

地榆 樗皮 當歸(切焙) 黃連(去須炒) 枳殼(去瓤麩炒) 桔梗 桂(去粗皮)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 大腹皮(去銼皮) 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一棗大。煎八分。去滓。空心服。

蓽茇丸(出同前) 治脾胃虛冷。兼腸間冷瀉。變成氣痢。

蓽茇(一兩一分) 檳榔(銼一兩一分)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一分) 阿魏(三兩以水四合煎五六沸同蜜和藥) 訶黎勒皮 蕪荑仁(各二兩) 白朮 黃連(去須各三兩)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三分)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生薑湯下。日再。漸加至四十丸。

陳橘皮丸(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年深不瘥。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陟釐(微炒半兩) 麥糵(炒熟三分) 白石脂(一兩) 赤石脂(研三分) 無食子(三枚燒令煙出) 龍骨(一兩) 酸石榴皮(炙黃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空心以溫漿水下。日午再服。

赤石脂散(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不止。氣力困弱。

赤石脂(三分) 乾薑(炮三分) 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 龍骨(三分) 黃連(去須一兩三分)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無食子(三枚炒盡煙出) 當歸(切焙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米飲下。日晚再服。

地榆湯(出同前) 治脾毒氣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地榆 訶黎勒皮(各一兩) 甘草(炙) 當歸(切焙各兩半) 柏葉 茜根 芍藥 赤茯苓(去黑皮各三分)

上銼細。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取六分。去滓。溫服。食前。

木香丸(出同前) 治氣瀉不止。

木香 丁香 縮砂仁 肉豆蔻(去殼各一兩) 藿香葉 赤石脂 訶黎勒皮(各半兩)

上為末。用麵糊丸。梧桐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十五丸。

龍骨散(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腹內虛鳴。日久不瘥。

龍骨 黃連(去須) 黃柏(去粗皮) 乾薑(炮) 阿膠 人參 厚朴(生薑汁炙去粗皮各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日再。

橘皮丸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兩) 乾薑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 芍藥(各三兩) 桂(去粗皮) 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生薑湯下。日再。

縮砂蜜丸(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胃大腸虛不能制。晝夜無度。漸令人黃瘦。食不為肌肉。困重無力。眼目多澀。十年不愈。

縮砂仁(去皮一兩) 肉豆蔻(半兩去殼) 黃連(去須二兩) 當歸(切焙) 赤石脂 陳橘皮(去白酒浸一宿乾燥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漿水下。日晚再服。老人娠婦並可服。

溫中散(出聖惠方) 治氣痢腹內疼痛。不欲食。

白朮(三分) 白芍藥(半兩)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桂心(半兩) 當歸(半兩銼微炒) 吳茱萸(一分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二枚。煎六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木香散(出同前) 治氣痢。腹內疼痛。四肢不和。少欲飲食。

木香(三分) 白豆蔻(一兩去皮) 乾薑(半兩炮製銼) 當歸(三分銼微炒) 赤石脂(一兩)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上細羅為散。每服。不拘時。以粥飲調下。二錢。

訶黎勒散(出聖惠方) 治氣痢。心腹痛。不欲飲食。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當歸(三分銼微炒) 紅豆蔻(三分去皮) 木香(半兩) 龍骨(三兩)

上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以粥飲調下。二錢。

白朮丸(出同前) 治氣痢。心腹疼痛。

白朮(三分)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黃連(半兩去須微炒) 當歸(三分銼微炒) 蕪荑仁(二兩微炒)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粥飲下。

木香丸(出同前) 治久氣痢不瘥。腹內冷痛。

木香(半兩) 白礬(二兩燒令汁盡) 黃丹(一兩微炒) 硇砂(一兩) 龍骨(一兩)

上搗羅為末。用軟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不拘時。粥飲下。

黃連丸(出聖濟總錄) 治久氣痢不止。或輕或劇。

黃連(去須微炒) 當歸(切焙) 烏梅肉(微炒乾) 訶黎勒(炮去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薑製過厚朴煎湯下。日再服。

桃仁丸(出同前) 治氣痢久不瘥。

安息香(半兩別研入) 桃仁(去皮尖雙仁炒香一分別研入) 木香(半兩) 訶黎勒(炮去核一兩)

上將木香訶黎勒為末。與二味研了。入藥相和。重細研。入少許米飲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暖漿水下。日晚再服。

神驗丸 治冷癆氣痢。腹脅疼痛。水穀不消。

神麯(炒) 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各一兩) 黃連(去須炒) 蕪荑(炒各三分)

上為末。薑汁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食前服。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 治諸氣痢不止。

木香 肉豆蔻仁 縮砂仁 赤石脂(各半兩)

上為末。以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前服之。

木香縮砂散(出同前) 治氣痢腹脹。腸中虛鳴。

木香(二兩半) 縮砂仁(一兩半) 枳殼(去瓤麩炒) 訶黎勒皮(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以陳米飲調下。良久。以食壓之。

枳殼丸(出聖惠方) 治氣痢。久不瘥。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黃連(去須炒一兩) 蕪荑仁(一兩微炒)

上搗羅為末。軟飯和丸。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米飲下。三十丸。

木香丸(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久不止。

木香(一兩) 訶黎勒(炮去核二兩)

上為末。用粥飲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漿水下。日午再服。

香艾丸(出同前) 治氣痢腹痛。睡不安。

艾葉(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等分)

上為末。酒煮爛飯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治氣痢久不止。(出聖惠方)

用寒食一百五日。預採木蓼曝乾。用時搗羅為末。食前粥飲調下一錢。

牛乳香(一名蓽茇煎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眾醫不效。久不愈。諸痢困弱者。

以牛乳汁煎蓽茇服立愈。唐貞觀中太宗苦於氣痢。詔問左右有能治其疾者重賞。忽有術士張寶藏進此方。時賞官三品。一方牛乳半斤。蓽茇末二錢。同煎減半空心服。

巴石丸(出肘後方) 治氣痢。

以白礬飛令霜白。謂之巴石。以熟豬肝作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如食素人以蒸餅丸服。

治脾毒氣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出聖濟總錄)

取胡黃連末。用雞子白。調作餅子。炙令黃。研為末。入樗皮汁和再作餅。用蜜塗炙黃。不拘多少。搗為散。米飲調下二錢。

肉豆蔻散(出聖濟總錄) 治氣痢。腹脹不下食。治氣痢。裡急後重神驗方。

以宣連一兩。乾薑半兩。各為末。每用連二錢。姜半錢。和勻空心溫酒下。

治氣痢。長服方。

以訶黎勒、陳橘皮、厚朴各三大兩。搗篩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

水穀痢

(附論)

夫水穀痢者。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於風。邪氣留連在肌肉之內。後遇脾胃大腸虛弱。而邪氣乘之。故為水穀痢也。脾與胃為表裡。胃者脾之腑也。為水穀之海。脾者胃之臟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氣主消水穀。水穀消。其精化為營衛。以養臟腑。充實肌膚。大腸肺之腑也。為傳道之官。化物出焉。水穀之精。化為血氣者。行於經脈。其糟粕行於大腸也。肺與大腸為表裡。而肺主氣。其候身之皮毛。春陽氣雖在表。而血氣尚弱。其飲食居處。運動勞役。血氣虛者。則為風邪所傷。客於肌肉之間。後因脾胃氣虛風邪又乘虛而進入於腸胃。其脾氣弱者。不能剋制水穀。故糟粕不結聚而變為痢也。又新食竟取風。名為胃氣。其狀惡風。頭多汗。膈下塞不通。飲食不下。腹脹形瘦。腹大。食物則脹滿。食寒則洞泄。洞泄者。痢無度也。若胃氣竭者痢絕即死。診其脈小。手足寒難療。脈大手足溫易療也。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身不熱脈不懸絕滑大者生。懸絕者死。以藏期之也。脈絕而手足寒。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脈緩時小結者生。洪大數者死。懸絕而澀者死。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得大絕脈者不死。

廣濟療赤白水穀冷熱等痢。

地榆(六分) 白朮(五分) 厚朴(六分炙) 乾薑(六分) 熟艾(四分) 赤石脂(七分研) 龍骨(七分) 甘草(四分炙) 黃連(十分) 烏梅(六分熬) 人參(六分) 當歸(五分)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米飲汁服三十丸。日三服。忌海藻、菘菜、肉、生冷等物。

厚朴散(出聖惠方) 治水穀痢。腹內疼痛。兩脅虛脹。不思飲食。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熟) 木香(半兩) 人參(去蘆頭半兩)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 乾薑(半兩炮) 陳橘皮(一兩浸去白焙) 當歸(半兩銼炒) 地榆(三分銼)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藍青丸 治中焦熱。水穀下痢。

藍青(汁三升) 黃連(八兩) 黃柏(四兩) 阿膠(五兩) 白朮 地榆 地膚子 烏梅肉(熬各三兩)

上為散。用藍汁在微火上煎服。更可為丸如杏子大。白飲進二丸。亦不得停留。

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訶黎勒丸 治水穀痢。腹脅虛脹。時復疼痛。不欲飲食。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乾薑(三分炮銼) 當歸(一兩銼炒) 黃連(去須微炒) 白朮(一兩) 木香(三分)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香熟)

上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拘時。粥飲下三十丸。

龍骨丸 治水穀痢。日夜無數。腹內疼痛。

龍骨(三分) 艾葉(一兩微炒) 赤石脂(三分) 白礬(一兩焙令汁盡) 黃連(三分去須微炒) 當歸(三分銼碎微炒)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瀉心湯 治老小下痢。水穀不分。腸中雷鳴。心下痞滿。乾嘔不安。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一兩) 乾薑(一兩半) 黃連(一兩) 半夏(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㕮咀。以水八升煮二升半。分三服。並治霍亂。若寒加附子一枚。渴加栝蔞根二兩。嘔加橘皮一兩。痛加當歸一兩。渴熱以生薑代乾薑。

胃風湯 治胸結。下痢。風冷。水穀不化。

肉豆蔻散 治水穀痢。心腹脹滿。不能飲食。

肉豆蔻(一兩去殼) 木香(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乾薑(一兩炮) 厚朴(一兩去皮塗生薑汁炙香熟)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六分。不拘時稍熱服。

附子五味散 治水穀痢久痢無度。食不消化。腹痛。每遇冷便發。

附子(炮) 細辛 白朮(各五兩) 乾薑(四兩) 神麯(一升熬)

上為散。以飲下之。初服方寸匕。每服漸加。稍加至二三匕良。忌豬肉生冷、油膩、桃、李、雀肉等。

草豆蔻散 治水穀痢不止。腹內疼痛。

草豆蔻(一兩去皮) 白石脂(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乾薑(一兩炮銼)

上羅為散。每服。不計時以粥飲調下。二錢。

四白丸 治水穀痢。臍腹疼痛。日夜數行。

白石脂(二兩) 白礬(一兩燒灰) 白龍骨(二兩) 胡粉(二兩炒黃)

上研為末。用粳米飯和搗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療水穀痢方

乾薑(三分) 雞子(二枚) 小豆(二百粒炒令香中食) 黃連(二分)

上搗篩三物。內雞子黃白中攪勻。微火上炒令可丸。一服五十丸。如小豆大。旦以飲服即瘥。忌食油膩生冷肉魚蒜蔥。

療熱水穀下痢方

黃連 阿膠(各二兩) 梔子(二十枚)

上切以水七升。煮二升分為三服。忌豬肉冷水。

馬蘭散(出聖惠方) 治水穀痢。日夜百度。及水痢百起。

馬蘭(一兩微炒) 乾薑(一兩炮銼) 黃連(一兩去須銼微炒)

上為散。不拘時以粥飲調下二錢。一方熟煮湯取一合許。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斷。冷熱皆治。常服神效。不得輕之。

忌豬肉冷水。

又方

橡斗子(五枚盛莨菪子總莆炒黑) 龍骨(半兩) 柿蒂(七枚)

上羅為散。不拘時。以粥飲下一錢。

神妙橡實散 治水穀痢無問老小。日夜百餘行。

橡實(二兩) 干楮葉(一兩炙)

上羅為散。每服。不計時煎烏梅湯調下。

菖蒲丸 治水穀痢。及冷氣腹痛虛鳴。

菖蒲(三兩) 乾薑(一兩半炮銼)

上羅為散。用粳米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龍骨(末三兩) 巴豆(二七枚去心皮研去油)

上以粟米稠粥和丸。麻子大。每服以陳米粥下三丸。如微轉以井花水下。

豆蔻散 治水穀痢久不止。腹脅妨悶。不思飲食。治水穀痢久不止。

以糊粉二兩。棗肉和搗作餅子。急火中燒令赤。即出地上。以碗合之。勿令風入。待冷細研。食前粥飲調下半錢。

治水穀痢。(出肘後方)

用韭作羹微炒。任食之。

又方

用小豆一合。和蠟三兩。頓服之愈。

療水穀痢方。

用棕櫚皮燒灰研。以水和服三方寸匕。廣濟療水痢。及霍亂。冷痢。及食不化有白膿。日夜無度。但疑是冷。悉主之。兼治瀉痢。

白石脂 乾薑(各八兩)

上為末。以沸湯和少許面薄糊。和藥並手捻作丸。如食法下。不止加乾薑八兩。忌如常法。一方米飲空心下。霍亂吐瀉漿水下。

療水痢腹中氣方。

茯苓(八分) 白龍骨(八分研) 訶黎勒(八分) 黃連(八分) 酸石榴皮(八分)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空心以飲服。每服二十丸。日二服止。忌肉油膩生冷等。

療水穀痢方

狗骨灰(牛骨灰亦得) 曲(六月六日造熬令黃)

上等分為散。空腹服一大茶匙。常曲亦得。

主水痢方

雞子(二枚) 黃蠟(一兩)

上熬熟食之。宜空肚食。日三服。佳。

又方 主治水痢。及療熱水穀下痢。

黃連 蒼朮(各三兩)

上作散。和雞子七枚同煮。並捻作丸。煮赤豆作漿粥服三十丸。日三服。若渴但飲豆漿粥。一方以水七升煮二升分服。忌豬肉冷水。

黃芩五味散 水穀之痢。其候必腹甚痛。食無妨。但食後即痢。食皆化盡。惟變作水。痢無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有此狀者宜服。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五兩) 黃耆(四兩) 龍骨(六兩)

上為散。以飲下之。初服一大茶匙。日二。稍加至二三匙。服瘥乃止。忌豬肉冷水等。

治水穀痢。

黃連(二兩) 黃柏(二兩) 阿膠(二兩炙)

上為散。以苦酒蜜各半升。煎阿膠令烊。內諸藥令可丸。飲服三丸。日四。

白蒿方 治夏日暴水痢。

用白蒿葉乾為末。以米和一匙。空腹食之。

療水穀下痢方

用黃連一升。金色者打碎。陳米五合。二物以水七升。煮至二升。分為二服。

安石榴湯 療水痢及赤白痢。篤困欲死。腸已滑。醫不能療者。

乾薑 黃柏(各二兩) 石榴(一枚殼小者二枚) 阿膠(二兩半切炙)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渣內膠令熔。頓服即瘥。未蠲更作。老小亦良。羸瘦者少服。一方無黃柏用黃連。

治水穀痢 所下之痢。並無赤色。只下黃沫。忽時下白沫。飲食減少。肌體黃瘦。宜服此方。訶子(麵裹炮去核用皮) 舶上黃(研細各一兩) 黃橘皮 白朮 川芎(各半兩) 甘草(炮四株) 肉豆蔻(一枚)

上件細杵羅為末。用舶上黃末相滾令勻。用薏仁杵作粉煮粥丸。如梧桐子大。急焙乾。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須是焙乾。莫令損藥氣。

治水穀痢久不瘥

厚朴(三兩) 黃連(三兩)

上銼以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服。

蠱痢

(附論)

凡下痢膿血間雜。瘀黑有片。如雞鴨肝與血皆下者。蠱痢也。此由歲時寒暑不調。濕毒之氣襲人經脈。漸至臟腑。毒氣挾熱。與血相搏。客於腸間。如病蠱注之狀。故名蠱痢也。

療三十歲寒以下痢。及霍亂。諸藥不能療。並腸滑若是蠱注所中。

蓼子 艾屑(各二升) 龍膽 續斷 白朮(各三兩) 蜀椒(去目汗) 附子(炮) 桂心 苦參 乾薑 甘草(炙) 鼠尾草(各二兩)

上搗篩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一歲兒服一丸。三歲兒服二丸。五歲兒服三丸。大人服五丸。飲下。療寒熱氣堛堛在胸中。卒氣痛繞臍。忌桃、李、雀肉、生蔥、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蝟皮散 治臟腑傷動。胃腸虛弱。血滲腸間。風冷相乘。大便下血。瘀黑有片。或五痔腫痛。久下膿血者。

蝟皮(一具切炙令黑) 當歸(銼焙) 續斷 黃耆 連翹 槐實(炒) 乾薑(炮) 附子(炮去皮臍) 白礬(飛各五兩) 生乾地黃(五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地榆散 治蠱注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地榆(一兩銼)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赤芍藥(一兩) 柏葉(一兩微炙) 茜根(一兩銼) 當歸(一兩銼微炒)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地榆湯 治蠱痢下血。如雞鴨肝片。腹痛煩悶。(一名犀角散)

地榆(銼) 犀角(鎊) 黃連(去須微炒) 柏葉(微炒) 當歸(銼微炒) 黃柏(去粗皮炙銼) 黃芩(去黑心) 生乾地黃(焙) 赤地利(各半兩)

上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粥飲調亦得。

黃芩散 治蠱注痢下血。心中煩悶。腹中㽲痛。

黃芩(一兩) 地榆(一兩銼) 犀角屑(一兩) 茜根(一兩) 柏葉(二兩微炒) 甘草(一兩炙赤銼)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 牛角䚡灰(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茜根飲 治蠱痢下血如雞鴨肝。腹中㽲痛難忍。心中煩悶。不欲飲食。(一名升麻散)

茜根 升麻 犀角(鎊) 桔梗(去蘆頭銼炒) 黃芩(去黑心) 黃柏(去粗皮各三分) 地榆 白蘘荷(各一兩用根)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日午空心服。一方酒調服。

茜根丸 治毒痢。及蠱注下血如豚肝。心煩腹痛。又脈或大或小。浮陷而起。下血如豚肝。五內切痛。此因服五石湯丸。逼損陰氣。甚則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注下。成蠱毒。此為難治。

茜根(洗) 川升麻(去蘆) 犀角(鎊) 地榆(洗) 黃連(去須) 當歸(去蘆頭) 枳殼(去瓤麩炒) 白芍藥

上等分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茜根散 治蠱注下血如雞肝。體熱心腹中煩悶。

茜根(一兩銼) 川升麻(一兩) 犀角屑(一兩) 地榆(一兩銼)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黃芩(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升麻湯 治蠱痢下血片。臍下㽲刺痛。

升麻 地榆 茜根 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 犀角(鎊一兩) 山梔子

上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地黃一升。切薤白三莖。切豉三十粒。同煎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煎服。

治中蠱下痢。日數十行。

巴豆(十四枚去皮心出油) 藜蘆(去蘆頭) 芫青(去翅足炒) 附子(炮去皮臍) 白礬(熬枯各半兩)

上為末和勻。以綿裹藥一大豆許。內下部。日三。

治蠱注痢。血如雞肝者。心神煩躁宜服。

犀角屑(一兩) 地榆(三分銼) 蘘荷根(二兩) 馬兜鈴根(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黃連丸 治脾積下痢。蠱痢同。

木香 訶子(連核各半兩) 黃連(一斤炒紫色)

上為細末。研粳米飲糊丸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食前米飲下。日進一服。

黃柏丸 治歲時蠱痢。

黃柏(去粗皮) 黃連(去須各一兩)

上為末。飯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日午再服。

黃芩湯 治蠱毒。痢如鵝鴨肝。腹痛不可忍。

黃芩(去黑心) 黃連(去須各半兩炒)

上細銼。以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空心、日晚乘熱服。冷即凝。

黃連散 治痔漏蠱毒下痢。

黃連(去須一兩) 白礬(燒令汁盡) 乾薑(炮)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三分)

上為細散。每服一錢半。溫酒調下。空心、日午服方寸匕。不止更服之。日三。

桔梗散(出聖濟總錄) 治蠱痢下血。如雞肝。疼痛。

桔梗(去蘆頭銼炒) 犀角(鎊各等分)

上為散。酒服一錢。日三。不能自服者即灌之。藥下心中煩。須臾自靜。七日乃止。可食豬脾以補養之。

治蠱注下血如雞肝。體熱。心腹中煩悶。(出聖惠方)

黑豆(一合) 毛桃膠(半兩)

上以水一大盞。煎六分。去滓。食前。分溫二服。

治蠱注熱毒痢。痢血或如小豆汁。腹痛煩悶。(出聖惠方)

用扁竹葉一兩銼。以水一大盞。煎六分去滓。入吳鹽汁二合。更煎三五沸。食前分溫二次服。

治腸蠱先下赤。後下白黃沫。連年不瘥。兼治痢下先白後赤。若先赤後白為腸蠱。(出聖惠方)

用牛膝一兩。切槌碎。以醇酒一升。漬一宿。平旦空心服之。再服愈。

羚羊角散(一名黃連丸出危氏方) 治下血黑如雞肝色相似。時發渴者。治男子婦人小兒大腸下血黑茶腳色。或膿血如靛色。所謂蠱痢者也。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臟蠱。(出圖經)

取側柏葉焙乾為末。與真川黃連二味煎湯服。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