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二百五十七

明·朱橚、滕硕、刘醇等编
来源:普济方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門

總論

夫天產動物。地產植物。陰陽稟質。氣味渾然。飲食和德。適節而無過。則入於口。達於脾胃。入於鼻。藏於心肺。氣味相成。神乃自生。平居暇日。賴以安平。日兼足於此。一有疾病。資以治療者。十去其九。是以別五肉五果五菜。必先之五穀。以夫生生不窮。莫如五穀為種之美也。辨五益為助為充。必先之為養。以夫五物所養。皆欲其充實之美也。非特如此。精順五氣以為靈。若食氣相惡。則為傷精。形受五味以成體。若食味不調。則為損形。陰勝陽病。陽勝陰病。陰陽和調。人乃平康。故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人日食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苟明此道。則安臟腑。資血氣。悅神爽志。平疴去疾。夫豈淺淺耶。扁鵲云。人之所依者形也。亂於和氣者病也。理於煩毒者藥也。濟命扶危者醫也。安身之本。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者。不足以除病也。此上二事。有靈之所要也。若使不學。誠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也。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疾病。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用乖其宜。損傷處眾。藥之投疾。氾濫亦然。高平生常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者。積久為人作惡。又食啖鮭餚。務令簡少。魚肉果實。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飲食。每令節儉。若貪味多餐。臨盤太飽。食訖覺腹中膨脝短氣。或致暴疾。仍為霍亂。又夏至以後。迄至秋分。必慎夫肥膩餅臛酥油之屬。此物與酒漿瓜果。理極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又魚膾諸腥冷之物。多損於人。斷之益善。乳酪酥等。常食令人有筋力。膽干肌體潤澤。卒多食之。亦使臚脹泄利。漸漸自已。

黃帝曰。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不知所以然。方俞曰。酸入胃也。其氣澀以收也。上走兩焦。兩焦氣澀之不能出入。不出即流於胃中。胃中和溫。即下注膀胱。膀胱走胞。胞薄以耎。得酸則縮卷。約而不通。水道不利故癃也。陰者。精筋之所中聚也。故酸入胃。走於筋也。咸走血。多食鹹。令人渴何也。答曰。鹹入胃也。其氣走中焦。注於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與咸相得。即血凝。凝則胃中汁泣。汁泣則胃中乾渴。渴則咽焦。焦故舌乾喜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胃走於血。辛走氣。多食辛。令人慍心何也。答曰。辛入胃也。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使諸陽者也。姜韭之氣重至榮衛。榮衛下時受之。卻留於心下。故慍慍痛也。辛味與氣俱行。故辛入胃而走氣。與氣出故氣盛也。苦走骨。多食苦。令人變嘔何也。答曰。苦入胃也。其氣燥而湧泄。五穀之氣。皆不勝苦。苦入下脘。下脘者。三焦之道皆閉。則不通。不通故氣變嘔也。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胃而走骨。入而復出。齒必黧疏。甘走肉。多食甘。令人噁心何也。答曰。甘入胃也。其氣弱劣。不能止進於上焦。而與谷俱留於胃中。甘入則柔緩。柔緩則蛔動。蛔動則令人噁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則肉多粟起而胝。

黃帝問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聞與。伯高對曰。夫食風者。則有靈而輕舉。食氣者。則和靜而延壽。食谷者。則有知而勞神。食草者則愚癡而多力。食肉者則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黃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腎水黑色宜咸。內為五臟。外主五行。色配五方。肝合筋其榮爪。心合脈其榮色。脾合肉其榮唇。肺合皮其榮毛。腎合骨其榮發。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失。多食苦。則筋急而爪苦。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辛。則肉胝而唇褰。多食酸。則脈凝泣而色變。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粟。雞肉。桃蔥。腎病宜食大豆。黃黍豕肉。慄藿。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氣。氣病勿食辛。咸走血。血病勿食鹹。米飯甘。麻酸。大豆咸。麥苦。棗甘。李酸。慄咸杏苦。桃辛黃黍辛。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牛甘。犬酸豕咸羊苦雞辛。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瀉之。禁當風。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甘瀉之。禁溫食厚衣。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肺苦氣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禁無寒飲。無寒衣。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結之。用鹹瀉之。無犯焠。無熱衣溫食。是以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五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此之謂也。神藏有五。五五二十五種。形藏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為五九四十五。以此輔神。可長生久視也。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是以聖人。先用禁以存性。後治藥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氣味溫補。以存形精。岐伯云。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厚者為陰。薄者為陰之陽。氣厚者陽。氣薄者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泄。氣薄則發泄。厚則秘塞。壯火之氣在衰。少火之氣在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人則平安。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脾氣。冬七十二日。省苦增酸。以養心氣。季月十八日。省甘增酸。以養腎氣。

果實。

檳榔。味辛溫澀無毒。消穀。逐除痰澼。殺三蟲。去伏屍。治寸白。

豆蔻。味辛溫澀無毒。溫中止心腹痛。止嘔吐。去口臭。

葡萄。味甘辛平無毒。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治腸間水。調中。可酒常飲。益人。逐水利小便。

覆盆子。味甘辛平無毒。益氣輕身。令發不白。

大棗。味甘辛熱滑無毒。止心腹邪氣。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可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志除煩。首烏。治腸澼。久服輕身長年。不飢神仙。

生棗。味甘辛。多食令人熱氣脹。若寒熱羸瘦者。彌不可食。傷人。

藕實。味甘寒無毒。食之令人心歡。止渴去熱。補心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一名水芝生。根寒止熱渴。破流血。

雞頭實。味甘平無毒。主濕痹腰脊膝疼。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意。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

芰實。味甘辛平無毒。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一名莢。黃帝云。七月勿食生菱芰。作蟯蟲。

栗子。味鹹溫無毒。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

櫻桃。味甘平澀。調中益氣。可多食。令人好顏色。美志性。

橘柚。味辛溫無毒。主胸中寒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破五淋。利小便。治脾不能消穀。卻胸中吐逆。霍亂。止瀉利。去寸白。久服去口臭。下氣通神。輕身長生。一名橘皮。陳久者良。

津符子。味苦平滑。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

梅實。味酸平澀無毒。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疾。止下利。唾少口乾。利筋脈。多食壞人齒。

柿。味甘寒澀無毒。通和五氣。主腸澼不足。及火瘡金瘡。止痛。

木瓜實。味酸鹹溫澀無毒。主濕痹腳氣。霍亂。大吐下後。腳轉筋不止。其生樹皮。無毒。亦可煮用。

榧實。味甘平澀無毒。主五痔。去三蟲。殺蠱毒。鬼疰惡毒。

甘蔗。味甘平澀無毒。平氣和中。補脾氣。利大腸。止渴去煩。解酒毒。

耎棗。味苦冷澀無毒。多食動宿病。益冷氣。發咳嗽。

芋。味辛平滑。有毒。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土芝。不可多食。動宿冷。

又烏芋。味苦甘微寒滑無毒。主消渴熱痹益氣。一名籍姑。一名水萍。三月採。

杏核仁。味甘苦溫。冷而利有毒。主咳逆上氣。腸中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驚癇。心下煩熱。風寒去來。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五月採之。其一核兩仁者害人。去之。杏實尚生。味極酸。其中核猶未硬者。採之曝乾以食。甚止渴。去冷熱毒。扁鵲云。杏仁不可久服之。令人目盲。眉發落。動一切宿病。

桃核仁。味甘苦辛平無毒。破瘀血血閉。除邪氣。殺小蟲。治咳逆上氣。消心下煩。除卒暴積血。破癥瘕。通月水。止心痛。七月採。凡一切果核中。有兩仁者。並害人。不可用。其實味酸無毒。多食令人有熱。黃帝云。飽食桃仁。水浴成淋病。

李核仁。味苦平無毒。主僵仆躋。瘀血骨痛。實。味苦酸微溫澀無毒。除痼熱。調中宜心。不可多食。令人虛。黃帝云。李子不可和白蜜食。蝕人五內。

梨。味甘微酸寒澀有毒。除客熱。止心煩。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瘡產婦勿食。令人萎困寒中。

林檎。味酸苦平澀無毒。止渴好唾。不可多食。令人百脈弱。

奈子。味酸苦寒澀無毒。耐飢。益人心氣。不可多食。令人腹脹。久病人食之。其病尤甚。

安石榴。味甘酸澀無毒。止咽燥渴。不可多食。損人肺。

枇杷葉。味苦平無毒。主惡不止。下氣定咳。削取生樹皮嚼之。少少咽汁。亦可煮汁冷服大佳。

胡桃。味甘冷滑有毒。不可多食。動痰飲。令人噁心。吐水吐食。

菜蔬。

枸杞葉。味苦平澀無毒。補虛羸。益精髓。諺云。去家千里。勿食蘿藦枸杞。此則言強陽道。資陰氣。速疾也。

蘿藦。味甘平無毒。一名苦丸。其葉厚大作藤。生摘之。有白汁出。人家多種。亦可茹。或作生啖。亦可蒸煮食之。補益與枸杞葉同。

瓜子。味平無毒。令人光澤。好顏色。益氣不飢。久服輕身耐老。又除胸滿。心不樂。久食寒中。可作面脂。一名水芝。一名白瓜子。即冬瓜仁也。八月採。

白冬瓜。味甘微寒無毒。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消渴。

凡瓜。味甘寒滑無毒。去渴。多食令陰下瘡濕。生瘡。發黃疸。

黃帝云。九月勿食被霜瓜。向冬發寒熱及溫病。初食時。即令人慾吐也。食竟。心內作停水。不能自消。或為反胃。凡瓜入水沉者。食之得冷病。終身不瘥。

越瓜。味甘平無毒。不可多食。損腸胃。

胡瓜。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病。積瘀血熱。

早青瓜。味甘寒無毒。食之去熱煩。不可久食。令人多忘。

冬葵子。味甘寒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破五淋。利小便。婦人乳難。血閉。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十二月採。

葉。甘寒滑無毒。宜脾。久食利胃氣。其心傷人。百藥忌食心。心有毒。黃帝云。霜葵陳者。生食之。動五種流飲。飲盛則吐水。凡葵菜和鯉魚食之害人。四季之月土旺時。勿食生葵菜。令人飲食不化。發宿病。

莧菜實。味甘寒澀無毒。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氣。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一名馬莧。一名莫實。即馬齒莧菜也。治反花瘡。

小莧菜。味甘寒滑無毒。可久食。益氣力。除熱。不可共鱉肉食。成鱉瘕。蕨菜亦成鱉瘕。

邪蒿。味甘溫澀。主胸膈中臭惡氣。利腸胃。

苦菜。味苦大寒滑無毒。主五臟邪氣。厭谷。胃腸痹。大渴熱中。暴疾惡瘡。久食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飢寒。一名茶草。一名遊冬。冬不死。每於四月上旬採。

齏菜。味甘溫澀無毒。利肺氣。和中殺諸毒。其子主明目。目痛。淚出。其根主目澀痛。

蕪青。及蘆菔菜。味苦冷澀無毒。利五臟。輕身益氣。宜久服。

蕪青子。明目。九蒸曝。療黃疸。利小便。久服神仙。根主消風熱毒腫。不可多食。令人氣脹。

菘菜。味甘溫澀無毒。久食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消渴。本是蔓菁也。種之江南。即化為菘。亦如枳橘所生。土地隨變。

芥菜。味辛溫無毒。歸鼻除腎邪。大破咳逆下氣。利九竅。明目聰耳。安中。久食溫中。又云寒中。其子味辛。辛亦歸鼻。有毒。主喉痹。去一切風毒。黃帝云。芥菜不可共兔肉食。成惡邪病。

苜蓿。味苦辛平澀無毒。安中。利人四體。可久食。

荏子。味苦辛無毒。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髓。其葉主調中。去臭氣。九月採。陰乾用之。油亦可作油衣。

蓼實。味溫辛無毒。明目溫中解肌。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卻癰疽。其菜辛歸舌。治大小腸邪氣。利中益智。黃帝云。蓼實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求死。婦人月事不調。食蓼及蒜。發為血淋帶下。二月勿食蓼。傷人腎。扁鵲云。蓼久食。令人寒熱。損骨髓。殺丈夫。陰氣少精。

蔥實。味辛溫無毒。宣肺氣。辛歸頭。明目補不足。其莖白。平滑可作湯。主傷寒寒熱。骨肉闢痛。能出汗。治中風。面目浮腫。喉痹不通。安胎殺桂。其青葉。溫辛歸目。除肺中邪氣。安中利五臟。益目精。發黃疸。殺百藥毒。其根鬚平主傷寒頭痛。蔥中涕。及生蔥汁。平滑。止尿血。解藜蘆及桂毒。黃帝云。食生蔥。即啖蜜。變作下利。食燒蔥。並啖蜜。擁氣而死。正月不得食生蔥。令人面上起遊風。

格蔥。味辛微溫無毒。除瘴氣。惡毒。久食益膽氣。強志。其子主泄精。

薤。味苦辛溫滑無毒。宜心。辛歸骨。主金瘡瘡敗。能生肌肉。輕身不飢耐老。菜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氣。利產婦病人。諸瘡。中風寒。水腫。生搗敷之。骨在咽不下者。食之則去。黃帝云。薤不可共肉作羹食之。成瘕疾。韭亦然。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

韭。味辛酸溫澀無毒。辛歸心。宜肝。可久食。安五臟。除胃中熱。不利病人。其心腹有痼冷者。食之必加劇。其子主泄精。尿色白。根煮汁。以養髮。黃帝云。霜韭凍。不可生食。動宿飲。飲盛必吐水。五月勿食韭。損人滋味。令人乏氣力。二月三月宜食韭。大益人心。

白蘘荷。味辛微溫澀無毒。主中蠱。及瘧病。搗汁服三合。日二。生根主諸瘡。

蓁菜。味苦大寒無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惡毒。

紫蘇。味辛微溫無毒。下氣。除寒中。其子尤善。

雞蘇。味辛微溫澀無毒。主吐血。下毒。一名水蘇。

羅勒。味苦辛溫平澀無毒。消停水。散毒氣。不可久食。澀榮衛諸氣。

蕪荑。味辛平熱滑無毒。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浸淫。溫行毒。去三蟲。能化宿食不消。逐寸白。散腹中寒。溫喘急。一名無菇。一名蓎。盛器物中。甚闢水蛭。其氣甚臭。即北山榆子作之。凡榆葉。味甘平滑無毒。主小兒癇。小便不利。傷暑熱困悶。煮汁冷服。生榆白皮。味甘冷無毒。利小便。破五淋。花主小兒頭瘡。

葫荽子。味酸平無毒。消穀能復食味。葉不可久食。令人多忘。華佗云。葫荽菜。患氣臭。䘌齒人食之加劇。復肉患。利氣者。彌不得食。食之發宿病。金瘡尤忌。

海藻。味鹹寒滑無毒。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者。腸內上下。十二水腫。利小便。起男子陰氣。

昆布。味鹹寒滑無毒。下十二水腫。癭瘤結氣。瘻瘡。破積聚。

茼蒿。味辛平無毒。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

白蒿。味苦辛平無毒。養五臟。補中益氣。長老發。久食不死。白兔食之仙。

吳葵。一名蜀葵。味甘微寒滑無毒。花定心氣。葉除客熱。利腸胃。不可久食。鈍人志性。若食之。被狗齧者。瘡永不瘥。

藿。味鹹寒澀無毒。宜腎。主大小便數。去煩熱。

香菜。辛微溫。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煩心去熱。

甜瓠。味甘平滑無毒。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其葉。味甘平。主耐飢。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患永不除。

蓴。味甘寒滑無毒。主消渴熱脾。多食動痔漏病。

落葵。味酸寒無毒。滑中散實熱。潤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蘩露。

蘩蔞。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者。五月五日。日中採之。即名滋草。一名雞腸草。干之。燒作焦灰用。扁鵲云。丈夫患惡瘡。陰頭及莖作瘡。膿爛疼痛。不可忍。久不痊者。以灰一分。蚯蚓新出屎泥二分。以少水和研。絞如煎餅面。以塗瘡上。干則易之。禁酒面五辛。並熱食等。黃帝云。蘩蔞合粗鮓食之。發消渴病。令人多忘。別有一種近水渠中。溫濕處。冬生甚壯。類葫荽。一名雞腸萊。可以療痔病。一名天葫荽。

蕺。味辛微溫。有小毒。主蠳螋尿瘡。多食令人氣喘。不利人腳。多食腳痛。

葫。味辛溫有毒。辛歸五臟。散癰疽。治䘌瘡。除風邪。殺蠱毒氣。獨子者最良。黃帝云。生葫合鯖魚鮓食之。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面無色。四月八月勿食葫。傷人神。損膽氣。令人喘悸。脅肋氣急。口味多爽。

小蒜。味辛溫無毒。主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氣。溫中。除邪痹毒氣。五月五日採。曝乾。葉主心煩痛。解諸毒。小兒丹疹。不可久食。損人心力。黃帝云。食小蒜。啖生魚。令人奪氣。陰核痛求死。三月勿食小蒜。傷人志性。

茗葉。味苦鹹酸冷無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微動氣。黃帝云。不可共韭食。令人身重。

蕃荷菜。味苦辛溫無毒。可久食。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形瘦疲倦者。不可久食。動消渴病。

蒼耳子。味苦甘溫。葉。味苦辛微寒澀。有小毒。主風頭疼。寒痛。風濕痹。四肢拘急攣痛。去惡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人氣。耳目聰明。強志輕身。一名相菜。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長思。蜀人名羊負來。秦名蒼耳。魏名只刺。黃帝云。戴甲蒼耳。不可共豬肉食。害人。食甜粥。復以蒼耳甲下之。成走注。又患兩肋痛。立秋後。忌食之。

吳茱萸。味辛苦。大溫無毒。九月採。停陳久者良。其子閉口者有毒。不可用。止痛下氣。除咳逆。去五臟中寒冷。溫中。諸冷實不消。其生白皮。主中惡腹痛。止齒疼。其根細者。去三蟲寸白。黃帝云。六月七月勿食茱萸。傷神氣。令人起伏氣。咽喉不通徹。賊風中人。口喎不能語者。取茱萸一升。去黑子。及合口者。好豉三升。二物以清酒和煮四五沸。取汁冷服半升。日三。得小汗瘥。蠆螫人。嚼茱萸封立止。

蜀椒。味辛大熱有毒。主邪氣。溫中下氣。留飲宿食。能使痛者癢癢不痛。久食。令人乏氣失明。主逆氣。逐胃中寒冷。去死肌濕痹。心痛。下冷氣。除五臟六腑寒。百骨節中積冷。溫瘧大風。汗自出者。止下利。散風邪。合口者害人。其黑子者有小毒。下水。仲景云。熬用之。黃帝云。十月勿食椒。損人心腸。傷血脈。

乾薑。味辛溫無毒。主胸中滿。咳逆上氣。溫中止漏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寒冷。腹中痛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

生薑。味辛微溫無毒。辛歸五臟。主傷寒頭疼。去痰下氣。通汗。除胃中寒。咳逆上氣。止嘔吐。去胸中膈上臭氣。通神明。黃帝云。八月九月。勿食姜。傷人神。損壽。胡居士云。姜殺腹內長蠱。久服令人少志氣。傷心性。

堇葵。味苦辛平無毒。久服除人心煩急。動痰冷。身重多懈惰。

蕓薹。味辛寒無毒。主腰腳痹。若舊患腰腳痛者。不可食。必加劇。又治遊腫丹毒。益胡臭。解禁祝之輩。出五明經。其子主夢中泄精。與鬼交者。胡居士云。世人呼為寒菜。甚辣。胡臭人食之。病加劇。隴西氐羌中。多種食之。

竹筍。味甘微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患冷人食之心痛。

野苣。味苦平無毒。久服輕身少睡。黃帝云。不可共蜜食之。作痔。又曰。苣味苦平無毒。益筋力。黃帝云。不可共酪食之。作蟲。

茴香菜。味苦辛。微寒澀無毒。主霍亂。闢熱除口氣臭。肉和水煮。下少許。即無臭。故曰茴香。醬臭末中亦香。其子主蛇咬。瘡久不瘥者。搗敷之。又治九種瘻。

蕈菜。味苦寒無毒。主小兒火丹。諸毒腫。去暴熱。

藍菜。味甘平無毒。久食大益腎。填髓腦。利五臟。調六腑。胡居士云。河東隴西羌胡。多種食之。漢地鮮有。其葉大厚。煮食甘美。經冬不死。春亦有花。其花黃。生用結子。子椹治人多睡。

扁竹葉。味苦平澀無毒。主治浸淫癬疥。疽痔。殺三蟲。女人陰蝕。扁鵲云。煮汁與小兒冷服。治蛔蟲。

芹菜。味苦酸冷澀無毒。益筋力。去伏熱。治五腫黃病。生搗絞汁。冷服一升。日二。黃帝云。五月五日。勿食一切菜。發百病。凡一切菜。熟者熱食。時病瘥後。一切肉。並蒜食。禁行房。病發必死。時病瘥後未健。食生青菜者。手足必青腫。時病瘥未健。食青菜禁行房。病更發死。十月勿食被霜菜。令人面上無光澤。目澀痛。又瘧發。心痛腰疼。或致心瘧。發時。手足十指爪皆青。困痿。

穀米與薏苡仁。味甘溫無毒。主筋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下氣。久服輕身益力。其生根下三蟲。名醫云。薏苡仁除筋骨中邪氣不仁。利脾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一名。一名感米。人多種食之。

胡麻。味甘平無毒。主腸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堅筋骨。療金瘡止痛。及傷溫瘧。大吐下後。虛熱困乏。久服輕身不老。聰明耳目。耐寒暑延年。作油微寒。主利大腸。產婦胞衣不下者。摩瘡痛。生禿髮。去頭面遊風。一名巨勝。一名狗蝨。一名方莖。一名鴻藏。葉名青蘘。主傷暑熱。花主生禿髮。七月採。最上標頭者。陰乾用之。

白麻子。味甘平無毒。宜肝。補中益氣。肥健不老。治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風毒腫。復血脈。產後乳余疾。能長髮。可為沐藥。久服神仙。

飴。味甘微溫無毒。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除唾血。去卒嗽。

大豆黃卷。味甘平無毒。主久風濕痹。筋攣膝痛。除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痣面䵟。潤澤皮毛。宜腎。生大豆。味甘平無毒。生搗淳醋和塗之。治一切毒腫。並止痛。煮汁冷服之。殺鬼逐水脹。除胃中熱。卻風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三健。解百藥毒。不可久服。令人身重。其屑熬味甘平無毒。主胃中熱。去身腫。除痹消穀。止腹脹。九月採。黃帝云。大豆屑。忌豬肉。炒豆不得與一歲以上。十歲以下小兒食。食竟啖豬肉。必擁氣死。

赤小豆。味甘平冷無毒。下水腫。排血膿。一名赤豆。不可久服。令人枯燥。

青小豆。味甘鹹溫平澀無毒。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利小便。除吐逆。卒澼下腹脹滿。一名麻累。一名胡豆。黃帝云。青小豆合鯉魚鮓食之。令人干黃。五年成干屑病。

大豆豉。味苦寒澀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痹。脹氣惡毒。焦燥滿悶。虛勞喘嗽。兩腳疼冷。殺六畜。胎子諸毒。

扁豆。味甘微溫無毒。和中下氣。其葉平。主霍亂吐下不止。

蕎麥。味酸微寒無毒。食之難消。動人熱風。其葉主食動刺風。令人身癢。黃帝云。作面和牛羊肉熱食之。不過八九頓。作熱風。令人眉發落。又還生。仍稀少。涇邠以北。多患此病。

大麥。味鹹微寒滑無毒。宜心。主消渴。除熱。久食。令人多力健行。作面。溫。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色。搗作曲。止泄利。和青醋醬服之。日三夜一。

小麥。味甘微寒無毒。養肝氣。去客熱。止煩渴。咽燥。利小便。止漏血。令女人孕。必得男。作曲。六月作者。溫無毒。主小兒癇。食不消下。五痔蟲。平胃氣。消穀止痢。作面無毒不能消煩止熱。不可多食。長宿澼。加客氣難治。

青粱米。味甘微寒無毒。主骨痹熱中。除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力。補中輕身。長年。

黃粱。味甘平無毒。益氣和中。止泄痢。人呼竹根米。又卻當風。臥濕寒。中暑。

白粱米。味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

粟米。味鹹微寒無毒。養腎氣。去骨痹。熱中益氣。

陳粟米。味甘寒無毒。主胃中熱。消渴。利小便。

丹黍米。味苦微寒無毒。主咳逆上氣。霍亂。止泄利。除熱去煩渴。又白黍米。味甘辛溫無毒。宜肺。補中益氣。不可久食。多熱令人煩。黃帝云。種黍米。合葵食之。令人成痼疾。又以臘脯著五種黍米中藏儲。食之多令人閉氣。

陳廩米。味鹹酸微寒無毒。除煩熱下氣。調胃止泄痢。黃帝云。久藏脯臘。安米中滿三月。人不知食之害人。

糵米。味苦微溫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

秫米。味甘微寒無毒。主寒熱。利大腸。治漆瘡。

酒。味苦甘辛大熱有毒。行藥勢。殺百邪惡氣。黃帝云。暴雨後飲酒者。膈上變為伏熱。食生菜飲酒。莫炙腹令人腸結。扁鵲云。久飲酒者。腐腸爛胃。清髓蒸筋。傷神損壽。醉當風臥。以扇自扇。成惡風。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大醉汗出。當以粉粉身。令其自干。發成風痹。當日未落食訖。即莫飲酒。終身不幹嘔。飽食訖。多飲水及酒。成痞病。

稷米。味甘平無毒。益氣安神。補虛和胃。宣痹。

粳米。味辛苦平無毒。主心煩。斷下利。平胃氣。長肌肉。溫中。一云生者冷。燔者熱。

糯米。味苦溫無毒。溫中。令人能食。食多熱。大便硬。

醋。味酸溫澀無毒。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氣蠱毒血暈。扁鵲云。多食醋。損人骨。能理諸藥。消毒熱。

鹽。味鹹溫無毒。殺鬼蠱邪注毒氣。下部䘌瘡。傷寒寒熱。能吐胸中痰澼。止心腹卒痛。堅筋骨。不可多食。傷肺喜咳。令人色膚黑。損筋力。扁鵲云。鹽能除一切大風疾痛者。炒熨之。黃帝云。食甜粥竟。食鹽即吐。或成霍亂。

鳥獸。

人乳汁。味甘平無毒。補五臟。令人肥白悅澤。

馬乳汁。味辛溫無毒。止渴。

牛乳汁。味甘微寒無毒。補虛損。止渴。入生薑蔥白。止小兒吐乳。補勞。

羊乳。味甘微溫無毒。補寒冷虛乏。少血色。令人熱中。

驢乳汁。味酸寒。一云大寒無毒。主大熱黃疸。止渴。

母豬乳汁。味平無毒。主小兒驚癇。以飲之神妙。

馬牛羊酪。味甘酸。微寒無毒。補肺臟。利大腸。黃帝云。食甜酪竟。即食米醋者。變作血瘕。及尿血。華佗云。馬牛羊酪。蚰蜒入耳者。灌之即出。

黃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無毒。除胸中客氣。利大小腸。又治口瘡。

牝牛酥。味甘平無毒。去諸風濕痹。除熱。利大便。去宿食。

醍醐。味辛平無毒。補虛去諸風痹。百鍊乃佳甚。去五月蝕瘡。添精神填骨髓。久服增年。

熊肉。味甘微寒無毒。主風痹不仁。筋急五緩。若腹中有疾聚。寒熱羸瘦者。食熊肉。病永不除。其脂味甘微寒。治與肉同。又去頭瘍白禿皮䵟。鱠食欲嘔吐。久服強志不飢。輕身長年。黃帝云。一切諸肉。煮法不熟。生不軟者。食之成瘕。熊及豬。二種脂。不可作燈。其煙氣入人目。失明不能遠視。

羖羊角。味酸苦溫無毒。微寒。主青眼明目。殺疥蟲。止寒泄。心畏驚悸。除百節中結氣。及風傷蠱毒吐血。婦人產後余痛。燒之殺鬼魅。闢虎狼。久服安心益氣。輕身。勿令中濕有毒。髓。味甘溫無毒。主男子婦人傷中。陰陽氣不足。卻風熱。止毒利血脈。益經氣。以酒服之。亦可久服。不損人。

青羊膽汁。冷無毒。能主人身筋脈。治青眼明目。肺。平補肺。治嗽止渴。多小便。傷中止虛。補腎不足。去風邪。肝腎。補肝明目。心。主憂逆。膈中滿。補腎氣虛弱。益精髓頭痛。主小兒驚癇。煮以浴之。蹄溫平。主丈夫五勞七傷。肉味甘苦。大熱無毒。主暖中止痛。安乳余疾。及頭腦中大風。汗自出。虛勞寒冷。能補中益氣力。安心止驚利產。產不利時患病。頭肉平。主風眩瘦疾。小兒驚癇。丈夫五勞七傷。其骨熱。主虛勞寒中羸瘦。其宿有熱者。不可食生脂。止下利脫肛。去風毒。婦人產後。腹中絞痛。肚主胃反。治虛羸。小便數。止虛汗。黃帝云。羊肉醋食之傷人心。亦不可共生魚酪和食之害人。凡一切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懸筋。食之令人癲。白羊黑頭。食其腦作腸癰。羊肚共飯。飲食常久。必成反胃。作噎病。甜粥共肚食之。令人多唾。喜吐清水。羊腦豬腦。男子食之。損精氣少子。若飲食者。爛研如粉。和醋食之。然終不若不食為佳。青羊肝。和小豆食之。令人目少明。一切羊肝共生椒食之。破人五臟傷心。最損小兒。彌忌水中柳木。及白楊木。不得同器中。煮羖羊肉。食之。丈夫損陽。女子絕陰。暴雨後不可食羊肉髓。及骨汁。成煩熱難解。還動利。凡六畜五臟。著草自動搖。及得咸醋不變色。又隨地不汙。又與犬犬不食者。皆有毒殺人。六月勿食羊肉。傷人神氣。

沙牛髓。味甘溫無毒。平胃氣。通十二經脈。理三焦。微溫骨髓。補中續絕傷。益氣力。止泄利。去消渴。皆以清酒和緩服之。肝。明目。膽可丸百藥。味苦大寒無毒。除心腹熱。渴不止。下利。去口焦燥。益目精。心主虛弱。腎主濕痹。補腎氣。益精力。主小兒驚癇。肉味甘平無毒。消渴。止唾涎出。安中益氣力。養脾胃氣。不可常食。發宿病。自死者不可食。喉嚨主小兒痹。

黃犍沙牛。黑牯牛尿。味苦辛溫微平無毒。主水腫。腹腳俱滿者。利小便。黃帝云。烏牛自死北首。食其肉害人。一切牛。盛熱時卒死者。總不堪食。食之作腸癰。患甲蹄牛。食其蹄者。誤食蹄中巨筋。令人作肉刺。獨肝牛肉。食之殺人。牛食蛇者。獨肝。患疥牛馬。食之令人身體癢。牛肉共豬肉食之。必作寸白蟲。凡丹黍米。白酒。牛肉共食。亦作寸白蟲。尤忌人不利者。自死牛肉必加劇。一切牛馬乳汁。及酪。共生魚食之。成魚瘕。六畜屬人。一生莫食。十二月勿食牛肉。傷人神氣。

馬心。主喜忘。肺。主寒熱莖痿。肉。味辛苦平冷無毒。主傷中。除熱下氣。長筋強腰脊。壯健強志。利意輕身不飢。黃帝云。白馬自死。食其肉害人。白馬玄頭。食其腦令人癲。白馬鞍下烏色徹肉裡者。食之傷人。五臟下利者。食馬肉必加劇。白馬青蹄肉。不可食。一切馬汗氣及毛。不可入食中害人。諸食馬肉。必煩悶者。飲以美酒則解。白酒則劇。五月勿食馬肉。傷人神氣。

野馬陰莖。味酸鹹溫無毒。主男子陰痿縮少精。肉。辛平無毒。主人驚癇。筋脈不能自收。周痹肌不仁。病死者。不任用。

驢肉。味酸平無毒。主風狂。憂愁不樂。能安心氣。病死者不任用。其頭燒卻毛。煮取汁。以浸曲釀酒。甚治大風動搖不伏者。皮膠亦治大風。

狗陰莖。味酸平無毒。主傷中。丈夫陰痿不起。腦主頭風。風痹。下部䘌瘡中息肉。肉。味酸鹹溫無毒。宜腎安五臟。補絕傷勞損。久病大虛者。服之輕身。益氣力。黃帝云。白犬合海鮋食之。必得惡病。白犬自死。不出舌者。不可食。犬春月狂。若鼻赤起而燥者。此欲狂。其肉不任食。九月勿食犬肉。傷人神氣。

㹠卵。味甘溫無毒。除陰莖中痛。驚癇鬼氣。蠱毒。寒熱賁豚。五臟邪氣。陰攣縮。一名㹠顛。陰乾勿令敗。㹠肉。味辛平有小毒。不可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大豬後腳蹄甲無毒。主五痔。伏熱在腹中。腸癰內蝕。取酒浸半日。炙焦用之。四蹄。小寒無毒。主傷撻諸敗瘡。母豬蹄。寒無毒。煮汁服之。下乳汁。甚解石藥毒。大豬頭肉。平無毒。補虛乏氣力。去驚癇鬼毒。寒熱五癃。腦主風眩。心平無毒。主驚邪憂患。心悸氣逆。婦人產後中風。聚血氣。驚恐。腎平無毒。除冷利。理腎氣。通膀胱。肝味苦平無毒。主明目。豬。味微寒無毒。補中益氣。止渴。斷暴利。虛弱。腸微寒無毒。主消渴。小便數。補中焦虛竭。其肉間脂肪。平無毒。主煎諸膏藥。破冷結。散宿血。解斑蝥芫青毒。主洞腸挺出血多者。猳豬肉。味苦酸冷無毒。主狂病多日不愈。凡豬肉味苦微寒。宜腎。有小毒。補腎氣虛竭。不可久食。令人少子。精發宿病。益筋骨。閉血脈。虛人肌。有金瘡者食之。瘡尤甚。豬血平澀無毒。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又主中風絕傷。頭中風眩。及諸淋露。賁㹠暴氣。黃帝云。凡豬肝肺。共魚鱠食之。作癰疽。肝共鯉魚腸魚子食之傷人神。㹠腦損男子陽道。八月勿食豬肺及飴。合食之。至冬發疽。十月勿食豬肉。損人神氣。

鹿頭肉。味平。主消渴。多夢。接骨止血。治癰腫。莖主勞損。蹄肉主腳膝骨中疼痛。不能踐地。骨主肉虛。續絕傷。解骨可作酒。髓味甘溫。主丈夫婦人。傷中脈絕。筋急痛。咳逆。以酒和服。腎平。主補腎氣。肉味苦溫無毒。補中強五臟。益氣力。肉生者。主中風。口僻不正。細細碎銼。以薄僻上。華佗云。和生椒搗薄。使一人專看。正則去之。不爾復牽回不僻處。角鎊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溲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曝乾。更搗篩服方寸匕。日三。令人輕身益氣力。強髓補絕傷。黃帝云。鹿膽白者。食其肉害人。不可和蒲白作羹食。發惡瘡。五月勿食鹿肉。傷人神氣。胡居士云。鹿性驚烈。多別良草。恆食九草。余者不食。常群處。必依山崗。產歸下澤。饗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淨故也。凡餌藥之人。不可食鹿肉。服藥不得力。所以然者。以鹿常食解毒之草。是故能治毒。散諸藥故也。九草者。葛葉花。鹿蔥鹿藥。白蒿水芹。甘草。齊頭蒿。山蒼耳。薺苨。

獐頭。微溫無毒。主虛損泄精。肉味甘溫無毒。補益五臟。填髓益氣力。悅澤人面。獐無膽。所以怯弱多驚恐。黃帝云。五月勿食獐肉。傷人神氣。

麋脂。味辛溫無毒。主癰腫惡瘡。死肌寒熱。風寒濕痹。四肢拘緩不收。頭風腫氣。通腠理。柔皮膚。不可近男子陰。冷痿。一名宮脂。十月取。黃帝云。麂肉共蝦肉食之。令人心痛。生麂肉共雉肉食之。令人作痼疾。

虎肉。味酸無毒。主噁心欲吐。益氣力。止多唾。不可熱食。壞人齒。虎頭虎肉。治風邪。眼睛主驚癇。

豹肉。味酸溫無毒。宜腎。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冬食利人。

貍肉。溫無毒。補中輕身。益氣。亦治諸注。黃帝云。正月勿食虎豹貍肉。傷人神損壽。

兔肝青暗。肉味辛平澀無毒。補中益氣止渴。兔無脾。所以能走。蓋以屬二月。建卯木位也。木剋土。故無脾焉。馬無脾亦能走也。黃帝云。兔肉和獺肝食之。三日必成遁屍。共白雞肝心食之。令人面色黃。一年成痹。共姜食變成霍亂。共白雞肉食之。令人血氣不行。二月勿食兔肉。傷人神氣。

生鼠。微溫無毒。主踒折。續筋補骨。搗薄之。三日一易。

獺肝。味甘有小毒。主鬼疰蠱毒。卻魚鯁。止久渴。皆燒作灰。酒和服之。獺肉。味苦溫無毒。主時病疫氣。牛馬時行病。皆取汁。停冷服之。六畜灌之。

狐陰莖。味甘有小毒。主女子絕產。陰中癢。小兒陰㿗卵腫。肉並五臟。及腸肚。味苦微寒有毒。主蠱毒寒熱。腑臟痼冷。小兒驚癇。大人狂病見鬼。黃帝云。麝肉共鵠肉食之。作癥瘕。

野豬青蹄不可食。及獸赤足者不可食。野獸自死者。伏地不可食。獸有岐尾不可食。家獸自死。共膾汁食之。作疽瘡。十一月。勿食經夏自臭脯肉。病作頭眩。丈夫陰痿。甲子日。勿食一切獸肉大吉。鳥飛投人。不肯去者。口中必有物。口中無物。拔一毛放之大吉。一切禽獸自死。無處傷。不可食。三月三日。勿食鳥獸五臟。及一切果菜五辛等物大吉。

丹雄雞肉。味甘微溫無毒。主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溫中。能愈久傷之瘡不瘥者。通神殺惡毒。黃雌雞肉。味酸鹹平無毒。主傷中消渴。小便數而不利。腸澼泄利。補益五臟。絕傷五勞。益氣力。雞子黃。主除熱。火灼爛瘡疰。可作琥珀神物。卵白汁微寒。主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小兒泄利。婦人產難。胞衣不出。生吞之。白雄雞肉。味酸微溫無毒。下氣。去狂邪。安五臟。傷中消渴。烏雄雞肉。味甘溫無毒。補中止心痛。黑雌雞肉。味甘平無毒。除風寒濕痹。五緩六急。安胎。黃帝云。一切雞肉。合魚汁食之。成心瘕。雞居五色者。食其肉必狂。若有六趾四距。玄雞白頭。家雞及野雞鳥。生子有文八字。雞及野鳥。死不伸足爪。此種食之害人。雞子白。共蒜食之短氣。雞子共鱉肉蒸食之害人。雞肉獺肉共食之。成遁屍注。藥所不能治。食雞子啖生蔥。變成短氣。雞肉犬肝腎共食之害人。生蔥共雞犬肉食之。令人穀道。終身流血。烏雞肉合鯉魚肉食。生癰疽。雞兔犬肉共食。必泄利。野雞肉共家雞肉食之。成遁屍。屍鬼纏身。四肢百節疼痛。小兒五歲以下。飲乳未斷者。勿食雞肉。二月勿食雞子。令人常噁心。丙午日食雉肉。丈夫燒目首女人死血妄見。四月勿食暴雞肉。作內疽。在胸腋下出瘡孔。丈夫少陽。婦人絕孕。虛勞乏氣。八月勿食雞肉。傷人神氣。

雉肉。味酸微寒無毒。補中益氣。止泄利。久食令人瘦。嘴主蟻螻。黃帝云。八月建酉日。食雉肉。令人短氣。八月初。勿食雉肉。損人神氣。

白鵝脂。主耳卒聾。消以灌耳。毛翎攻水毒。肉味辛平。利五臟。

鶩肪。味甘平無毒。主風虛寒熱。肉補虛乏。除寒熱。利臟腑。及水道。黃帝云。六月勿食鶩肉。傷人神氣。

鴛鴦肉。味苦微溫無毒。主瘻瘡。清酒浸之。炙令熱。以薄止。亦炙服之。又治夢思慕者。

雁肪。味甘平無毒。主風攣拘急。偏枯。血氣不通利。肉味甘平無毒。久服長髮鬢眉。益氣不飢。輕身耐暑。黃帝云。六月勿食雁肉。傷人神氣。

越燕屎。味辛平無毒。主殺蠱毒鬼注。逐不祥邪氣。破五癃。利小便。熬香用之。治口瘡。肉不可食。入水為蛟龍所殺。

黃帝云。十一月勿食鼠肉。損人神氣。

石蜜。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驚癇痙。安五臟。治不足。益氣補中。止腹痛。解諸藥毒。除眾病。和百藥。養脾氣。消心下煩。不食飲。止腸澼。去肌中疼痛。治口瘡。聰明耳目。久服強志。輕身不飢。耐老延年神仙。一名石飴。白如膏者良。是今諸山崖處。味酸噞。食之心煩。其蜂黑色似虻。黃帝云。七月勿食生蜜。令人暴下。發霍亂。黃蜜蠟。味甘微溫無毒。主下利膿血。補中續絕傷。除金瘡。益氣力。不飢耐老。白蠟主久泄澼。瘥後重見血者。補絕傷。利小兒。久服輕身耐老。不飢。生於蜜房。或木石上。惡芫花百合。此即今所用蠟也。

蝮蛇肉。平有毒。釀酒止癩疾。諸凡痿痹。心腹痛。下結氣。主益精氣。強男子陽道。交接不倦甚效。泄精不用相連者。

⿰魚曵魚。味甘無毒。主百病。

鰻鱺魚。味甘大溫有毒。主五痔漏。殺諸疾。

䱉魚肉。味大溫。黑者無毒。主補中養血。治瀋唇。五月五日取。頭骨平無毒。燒服止久利。

鱔魚。平無毒。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黃帝云。四月勿食蛇肉鱔肉。損神害氣。

烏賊魚骨。味鹹微溫無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並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無子。驚氣入腹。腹痛環臍。丈夫陰中痛而腫。令人有子。肉味酸無毒。益氣強志。

鯉魚肉。味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黃疸止渴。黃帝云。食桂竟。食鯉魚害人。腹中宿症病者。食鯉魚害人。

鯽魚。味甘平無毒。主一切瘡。燒作灰。和醬汁敷之。三二日。又去腸癰。黃帝云。魚白目。不可食之。魚有角。食之發心驚害人。魚無腸膽。食之。三年丈夫陰痿不可起。婦人絕孕。魚身有黑點不可食。魚目赤。作膾食。瘕病。醋食之害人。一切魚共菜食之。作蛔蟲。一切魚尾食之。不益人。多有勾骨。著人咽害人。魚有角白目皆不可食。凡魚赤鱗。不可食。魚無腮。不可食。魚無全腮。食之發癰疽。鯆魮魚。不益人。其尾有毒。治齒痛。鰕魚有毒。不可食。二月庚寅日。勿食魚。大惡。五月五日。勿以檝魚子。共豬肝食之。必不消化。成惡病不利者。食一切魚。必加劇。致困難。治穢飯。鯘肉臭魚。不可合。食之害人。三月勿食鮫龍肉。及一切魚肉。令人飲食不化。發宿病。傷人神氣。失神恍惚。

鱉肉。味甘平無毒。主傷中益氣。補不足。療腳氣。黃帝云。五月五日。以鱉子共包魚子食之。作癉黃。鱉腹下。成王字。不可食。鱉肉兔肉。和芥子醬油食之。損人。鱉三足食之害人。鱉肉共莧蕨菜食之。作鱉瘕傷人。

蟹殼。味酸寒有毒。主胸中邪熱百結痛。喎僻面腫。散漆燒之致鼠。其黃解結散血。愈漆瘡癢。益經氣。黃帝云。蟹目相向。足斑者。食之害人。十二月勿食蟹鱉。損人神氣。又云。蟹鱉肉。共豬肉食之害人。秘果菜。共龜肉食之。令人短氣。飲酒。龜肉並菰白菜。令人生寒熱。六甲勿食龜鱉。害人心神。螺蚌共菜食之。令人心痛。三日一發。蝦鱠共豬肉食之。令人常噁心多唾。損精色。蝦無須。腹下通黑色者。食之害人。大忌。勿輕食。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蝦蚌著甲之物。

凡魚頭。無正白連珠至脊上。不可食也。

無腸膽魚不可食。

魚有黑點。不可食。

魚頭似有角。不可食。

魚無腮。不可食。

鯷魚赤目須。不可食。不可合烏雞肉食。

生魚目赤。不可作鱠食。

魚不可合鸕鷀肉食。

鯷魚。不可合鹿肉食之。

鯽魚。不可合豬肝及猴肉。

青魚。不可合小豆藿食。

魚汁。不可合六畜自死肉食。

青魚鮓。不可合胡荽。及生葵麥醬食。

鯉魚鮓。不可合小豆藿食。

蝦不可合雞肉食。

蝦無須。及腹下通黑。及煮之白。皆不可食。

鯉魚。不可合白犬肉食。

鯉魚。不可合蘩蔞菜作羹。鱉目凹不可食。

鱉腹下。有如王字。不可食。

鱉不可合雞鴨子食之。

鱉肉不可合莧菜食之。亦不可合龜共煮之。

龜不可合瓜。共飲酒。共秋果食。

蟹目相向。及足斑目赤者。不可食之。

病人不可食鯷魚。鱠魚。䱉魚等。

妊身。不可食龜魚鱠。

桂。天門冬。忌食鯉魚。

又云。人有食蟹中毒。煩亂欲死。服五蠱黃丸。得吐下皆瘥。夫蟹未被霜多毒。熱煮乃可食之。或云是水莨所為。彭蜞亦有毒。蔡謨食之幾死。

食治中風

(附論)

夫風者。四時五行之氣。亦布八方。順十二月。終三百六十日。各以時從其鄉來。為正氣之風。風在天地為五行。在人為五臟之氣。生長為萬物。非毒厲之氣。人人常觸之。遇不勝之氣。乃病人之身。唯在血與氣。故身內血氣為真。身外風氣為邪。邪者風也。是以聖人言避風如避矢。故今人中風。多病死者。是不避邪毒氣也。宜以食治之。

發汗豉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傷寒。壯熱頭痛。三二日。

豉(一合) 荊芥(一握) 麻黃(三分去根節) 葛根(一兩) 梔子仁(三分) 石膏(三兩搗碎綿裹) 蔥白(七莖切) 生薑(半兩切) 粳米(三合)

上以水三大盞。都煎至二盞。去滓。納米煮作稀粥。服之汗出為效。如未有大汗。宜再合服之。

葛粉撥刀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手足不遂。言語謇澀。精神昏憒。

葛粉(四兩) 荊芥(半兩) 蔥白(一握) 生薑(半兩切) 香豉(一合) 鹽花(半兩) 羊腎骨髓(一兩) 川椒(五十枚去目並閉口者)

上以水五大盞。先煎荊芥等。取汁三盞。和葛粉切作撥刀。入汁中。煮熟頓食之。

豉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手足不遂。口面喎僻。言語謇澀。精神昏悶。

豉(半升) 荊芥(一握) 薄荷(一握) 蔥白(一握切) 生薑(半兩) 鹽花(半兩) 羊髓(半兩)

上將藥。先以水三大盞。煎豉荊芥等十餘沸。去滓。下薄荷等。入米煎作粥食之。

羊肚食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

羊肚(淨制如食法一枚) 粳米(淨淘一合) 蔥白(七莖) 豉(一合) 生薑(細切一分) 蜀椒(去目併合口炒去汗三十枚)

上六味。將五味藥拌勻。入於羊肚內。爛煮熟。切如常食法。淡五味。日食一枚。十日止。

蔥豉薏苡仁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頭疼。心煩苦。不下食。手足無力。筋骨疼痛。口面喎斜。言語不正。

蔥白(一握) 豉(三合) 薄荷(一握) 薏苡仁(三合) 牛蒡根(切半升洗去粗皮)

上藥。以水五大盞。煮蔥白牛蒡根。薄荷豉等。煎去二盞半。去滓。入薏苡仁煮粥。空腹食之。

薏苡仁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筋脈攣急。不可屈伸。及風濕等。

薏苡仁(三合) 薄荷(一握) 荊芥(一握) 蔥白(一握) 豉(一合)

上以水三大盞。煎薄荷等取汁二盞。入薏苡仁作粥。空腹食。

荊芥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言語謇澀。精神昏憒。口面喎斜。

白粟米(淨淘二合半) 荊芥穗(銼) 薄荷(各一握) 豉(三合)

上四味。先將三味。以水三升。煮至二升。去滓。取汁一升半。投米煮粥。空心食之。一方用白粱米。

冬麻子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五臟風熱。言語謇澀。手足不遂。大便壅滯。

冬麻子(炒搗研用仁半升) 白粟米(淨淘三合) 薄荷 荊芥穗(各一握)

上四味。先以水三升。煮薄荷荊芥二味。去滓。取汁二升。以此汁研麻子仁。濾過。下白粟米。煮粥。空腹食之。一方用青粱米。

惡實根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不語。

惡實根(去黑皮切一升) 生薑(切三兩) 陳橘皮(去白切二兩) 青粱米(淨淘三合)

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三味二升。去滓。下米煮粥。空腹食之良。

葛粉索餅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心痹熱。言語謇澀。精神昏憒。手足不遂。

葛根半斤(搗取粉四兩) 荊芥穗(銼一握) 豉(三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豉並荊芥穗六七沸。去滓。汁次。將葛粉和作索餅。於二味。中煮熟。每空腹。少入滋味食之。

人參粥方(出聖濟總錄) 治中偏風。胃悶燥煩。食飲不得。

人參(一兩銼如粟以水四升煮至二升去滓下米) 粟米(五合) 雞子(一枚去黃用清) 薤白(一合切)

上先用人參汁。煮粟米粥將熟。下雞子清。入薤白。切一合。候熟食之。如食不盡。可作兩次。

葛粉飯方(一名葛粉粥出聖惠方) 治中風。狂邪驚走。心恍惚。失志。及治手足不遂。言語謇澀。嘔吐昏憒。不下飲食。

葛粉(搗取粉四兩) 粱粟米飯(半升)

上以漿水。浸飯漉出。入葛粉拌勻。於豉汁內。急火煮熟。著五味蔥白食之。日三。仍勿雜食。

補益大棗粥方(出聖濟總錄) 治中風虛恐驚悸。如人將捕之。四肢沉重。

大棗(七枚去核) 青粱粟米(二合)

上以水三升半。先煮棗。取汁一升半。去滓。入米煮粥食之。

葛實葉菹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煩燥口乾。手足不遂。及皮膚熱瘡。

葛實葉(嫩肥者一斤切) 酥(半兩)

上先以湯煮葛實葉三五沸。取出。以新水淘過。布絞去汁。入於五味汁中。略煮。點酥食之。

蒼耳葉根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頭痛。濕痹。四肢拘攣痛。

蒼耳嫩苗葉(一斤) 酥(一兩)

上先煮蒼耳三五沸。漉出。用豉取汁一合。水二大盞半。煎取汁一盞半。入蒼耳。及五味作羹。入酥食之。

煮黑豆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濕痹。筋攣急痛。胃中積熱。口瘡煩悶。大腸澀秘。

黑豆(半升煮令熟) 酥(五兩)

上相合令勻。不調食前後。食一兩匙。

酸棗仁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筋骨風冷頑痹。或不睡。

酸棗仁(半兩炒令黃研米以酒三合浸汁) 粳米(三合)

上以粳米煮粥。臨熟下酸棗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

天蓼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半身不遂。腰背反張。

用天蓼木三斤。細銼。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每取汁一升。納粳米一合。煮粥稍熟食之。一方用糯米。治癩疾。

烏雞酒方(出聖濟總錄) 治中急風。背強口噤。舌直不得語。目睛不轉。煩熱苦渴。或身重。或身癢。

用烏雌雞一隻。去毛嘴腳。破開去腸肚。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相繼服盡。汗即愈。不汗者。用熱生薑蔥白稀粥投之。蓋覆取汗。又雞腸肚。勿去腸中屎。緊急兩頭。勿傷動。煮汁服之。作羹亦可。

皂莢芽菹方(出聖濟總錄) 治中風。

用皂莢嫩芽。不限多少。先煮熟。絞去汁。炒過。入五味。與紅粳米飯。隨意食。不可多。

烏驢皮食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手足不遂。骨筋煩痛。心躁口乾。面目喎偏。

用烏驢皮一張。揉洗如法。蒸令極熟。條切於豉汁中。著五味調和。更煮過。空腹食之。

羊頭鱠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頭眩羸瘦。手足無力。

用白羊頭一枚。治如食法。蒸熟細切。以五味調和。作鱠食之。

熊肉羹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手足不遂。及風痹不仁。筋急。腳氣等疾。

用熊肉一斤。去筋膜。熟煮細切。如常法調和作羹。入五味。任意食之。

烏驢頭肉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頭眩。心肺浮熱。手足無力。筋骨煩痛。言語謇澀。一身風搖。又主風狀。憂愁不樂。能安心氣。

用烏驢頭一枚。洗如法。蒸令熟。細切。更於汁中煮。著蔥蒜鹽等。並點少許酥。任性食之。驢肉亦可作醃臉。或煮食之。亦得。及作粥並可。

治中風濕痹。五緩六急方。(出聖惠方)

用野駝脂一斤。煉熟。濾去滓。收於瓷盒中。每日空腹。溫酒一中盞。調下半匙。

治中風。攣急疼痛方。(出聖惠方)

用雁脂五兩。煉熟濾過。收於盒中。每日空心。溫酒一中盞。調下半匙。

薯蕷撥刀方(出聖惠方) 治心虛。風眩頭痛。

用生薯蕷。不限多少。去皮磨如稀糊。和白麵。作撥刀。豉汁五味。調和食之。

薏苡仁粥方(出聖惠方) 治中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言語謇澀。大腸壅滯。筋骨疼痛。

薏苡仁(三合) 冬麻子(搗碎半斤)

上等分。以水三升。研麻子取汁。用煮薏苡仁粥。空腹食之。

治中風濕痹。五緩六急。骨中疼痛。不能踏地。宜吃烏雌雞羹方。(出聖惠方)

用烏雌雞一隻。治如食法。煮令熟。細臠。以豉汁薑蔥。蒜醬調和作羹。空腹食之。

治中風。腳膝疼痛。不能踐地。宜食鹿蹄肉羹方。(出聖惠方)

用鹿蹄一具。洗如法。煮令熟。擘細。於五味汁中。煮作羹。空腹食之。

耐風寒方(出本草)

用熊掌。得酒醋水三件煮熟。則瞋大如皮球。食之耐風寒。

食治癇風癲

(附論)

夫風邪癲癇者。因血氣虛。風邪入於陰經故也。人有血氣。榮養臟腑。若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恍惚不安。因為風邪所傷。則發癲也。又癇病者。亦曰積血。風氣熱發。則仆地涎沫。無所覺者是也。宜以食治之。

豬心羹方(出聖惠方) 治風癇驚癇。憂恚虛悸氣逆。及婦人產後中風。驚邪恍惚。

豬心(一枚) 枸杞葉(半斤) 蔥白(五莖切)

上各細切。於豉中調和作羹食之。作粥及蒸炒食之亦得。

石膏粥方(出聖惠方) 治風邪癲癇。口乾舌難。心煩頭痛。暴熱悶亂。

石膏(半斤) 粳米(三合)

上以水五大盞。煮石膏。取二大盞。去石膏。用米煮粥。欲熟入蔥白二莖。豉汁三合。更同煮。候熟。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

野狐肉方(出聖惠方) 治驚癇風癇。精神恍惚。言語錯謬。歌笑無度。兼五臟疾冷。蠱毒寒熱。

用野狐肉一斤。及五臟。治如食法。於豉中作羹。調以五味食之。或作粥臛。炙蒸並得。或以羊肉。或鯽魚汁替汁亦得。然不如豉汁。病人吐出清涎為效。

白雄雞羹方(出聖惠方) 治風邪癲癇。不欲睡臥。自能驕倨。妄行不休。言語無度。安五臟下氣。

用白雄雞一隻。治如食法。以水煮爛熟。擘開肉。於汁中。入蔥白姜五味作羹。空心食之。

豬頭鱠方(出聖惠方) 治風邪癲癇。發歇不定。

用豬頭一枚。水煮熟。停冷。切作鱠。以五味食之。

驢肉醃臉方(出聖惠方) 治風邪癲癇。及愁憂不樂。安心下氣。

用驢肉五斤。水煮肉。細切。於豉汁中。著蔥醬作醃臉食之。或作羹亦得。

猳豬肉膾方(出聖惠方) 治風邪癲狂。病經久不瘥。或歌或笑。行走無時。用猳豬肉五斤。水煮熟。切作膾。入五味。取任食之。

食治風熱煩悶

(附論)

夫風熱者。由膚腠虛。風熱之氣。先傷皮毛。而入於肺。風在胸膈。肺氣壅滯不通。令人頭面浮熱。心神昏悶。故謂之風熱也。宜以食治之。

酸棗仁煎餅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心胸煩悶。不得眠臥。

酸棗仁(三分炒熟搗末) 人參(一分末) 茯神(一分末) 糯米(四兩水洗細研) 白麵(四兩)

上藥末。入米麵中。水調作煎餅食之。並著肉臛。五味。食之可。

淡竹瀝粥方(出聖惠方) 治熱毒風。心膈煩悶。或小便赤澀。

淡竹瀝(一合) 石膏(一兩搗末) 黃芩(一分搗碎) 粟米(三合) 蜜(半合)

上以水二大盞半。煎石膏黃芩至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熟。入竹瀝及蜜。攪勻。候熟任意食。

豉粥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攻心。煩悶不已。

豉(二合) 青竹茹(一兩) 米(二合)

上以水三大盞。豉竹茹取汁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食。

茯苓粥方(出聖惠方) 治心胸結氣。煩悶恐悸。風熱驚邪。口乾。

赤茯苓(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粟米(一合)

上細銼。先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食。

大棗粥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煩悶。頭眩腸癖。腸中邪氣。養皮膚氣血。十二脈絡周通。安神除恍惚。

大棗(二十七枚) 茯神(半兩) 粟米(二合)

上細銼。水二大盞。煮至一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食之良。

煮梨湯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攻心。煩悶恍惚。神思不安。

梨(三枚切) 沙糖(半兩)

上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溫食後。分二次服。

煮天門冬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煩悶。口熱多渴。

天門冬(二斤去心) 蜜(二合)

上以水五升。煮天門冬各十餘沸。漉出。以新汲水淘三五遍。瀝乾。又以水三升。和蜜又煮五十沸。和汁取於不津器中。逐日吃三兩。飲汁一合。立效。

木通粥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多睡。頭痛煩悶。

木通(二兩銼) 粳米(二合)

上以水二大盞。煮木通取汁一大盞半。去滓。下米煮粥溫食。

竹葉粥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風癇。心煩驚悸。

甜竹葉(二握細切) 粟米(二合淨淘)

上以水二升。煮竹葉取一升。去滓。投米作粥食。或作白粥。即入竹瀝二合。攪勻食之亦得。又方用苦竹葉。

煎牛蒡方(出聖惠方) 治風熱。解丹石諸藥毒。

用牛蒡嫩葉一斤。洗如法。好酥隨多少。煉牛蒡葉熟。更洗去苦味。重以酥。及五味伴炒食之。兼堪下飯。秋冬用根佳。春夏用葉妙。

木通粥方(出聖惠方) 治風壅心膈煩熱。口舌乾渴。

木通(三兩銼) 生地黃(五兩切) 粳米(三合)

上以水三大盞。煎取二盞。去滓。入米煮粥食之。

食治傷寒諸病


方 杏仁粥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吐下发汗后。虚羸喘急。咳逆不思食。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细研入黄牛乳三合搅和滤取汁) 大枣(去核七枚) 桑根 白皮 (锉) 枣生 姜。桑 地黄散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后。脚膝无力。四肢羸劣。 熟地黄(焙) 地骨皮 五味子(各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黄 (锉一两半) 上 捣罗为 散。 次去 枸杞粥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后。虚羸劳热。背膊头疼。 枸杞(四两切) 葱白(七茎切) 薤白(十四茎切) 豉(炒一合) 粳米(净洗三 合) 上用 水三 薤白生葱粥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后。气虚羸劣。 葱白(七茎切) 生姜(切三钱半) 羊肾(去筋膜细切一具) 粳米(净洗二合) 上 先将 米。用 牛膝粥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后虚劳。四肢烦。头痛口干。壮热。 牛膝苗叶 龙葵叶 生地黄(切焙各一两) 粳米(净洗二合) 上用水二升。先煎牛 膝龙 葵地 又方(出圣济总录) 猪肾(去脂膜细切二具) 生地黄(三两研取汁) 粳米(净洗三合) 豉(炒一合) 上 先将 豉。 又方(出圣济总录) 羊肾(去脂膜细切二具) 薤白(七茎切) 黄 (锉一两) 生姜(切三钱半) 上 先将黄 生姜 参苓粥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胃气不和。不思食。日渐虚羸。 人参(锉一两) 白茯苓(去黑皮锉半两) 粳米(净洗二合) 生姜(切二钱) 上 先将人参 茯苓 匀。 薤白面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后。水谷痢 薤白(切) 生姜(切各半两) 面(一匙) 上以醋煮薤白生姜拌匀。次用水同煮令 熟空 腹温食 小豆食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后。水谷痢。 小豆(拣择净洗一升) 黄蜡(三两) 上以水二升。旋旋下水。煮令极烂。随意食之。 不拘时 葱粥方(出圣济总录)治伤寒后。小便赤涩。脐下急痛。 葱白(十四茎细切) 牛酥(半两) 豆蔻(一两) 良姜(半两) 面(一两) 上 以水一升。 先煎 蒸猪肚方 治脾胃气弱。不下食。 猪肚(一枚净洗去脂) 人参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粟米饭(半斤) 猪肺 (一枚 切) 缝合蒸 山芋拨刀方 治脾胃气虚。不嗜食。四肢日渐羸瘦。 干山芋(末二两) 白面(四两) 羊肉(四两炒 ) 生姜(二合) 上先用生姜汁 和面。并 山 半夏棋子粥方 治脾胃气弱。痰涎呕吐。不下饮食。 半夏(二钱汤洗七次令滑) 干姜(一钱炮制) 白面(三两) 鸡子白(一枚) 上 捣罗为 末。与 羊肉索饼方 治脾胃气弱。见食呕逆。瘦劣。 白面(四两) 鸡子(二枚取清) 生姜(一合) 羊肉(四两炒) 上将鸡子清。生 姜汁。和 面作 生姜煎方(出圣惠方)治脾胃气弱。不能下食。黄瘦。 生姜汁(一合) 蜜(二合) 生地黄汁(一升) 上先和。以微火煎如稀饧。每服一 匙。和 水一 羊脊骨羹方(出圣惠方)治脾气虚冷。羸瘦不下食。 羊脊(一具捣碎以水一斗煮取五升) 米(二合) 上取汁二大盏半。着米及姜盐葱作 粥。 或作 高良姜粥方(出圣惠方)治脾胃冷气。虚劳羸瘦。不能下食。 高良姜(二两锉) 羊脊骨(一具捣碎) 上以水五升。煮二味。取二升。去骨等。再 取汁 二大 硫黄粥方(出圣惠方)治脾胃气。久不思饮食。 硫黄(一分细研) 白粱米(二合) 上以水煮作粥。入硫黄末。及酒二合。搅令匀。 空心 食之 诃黎勒粥方(出圣惠方)治脾胃气不和。消去宿食。 诃黎勒(二枚煨用皮捣罗为末) 粟米(二合) 上以水二大盏。煎取一大盏。下米煮 粥。 入少 猪肝方(出圣济总录)治脾胃气虚。不下食。虽食米谷不化。 猪肝(半斤去脂膜) 野鸡胸臆肉(四两) 上细切。于细瓦上曝干。捣罗为末。空腹 粥内。 调 姜汁索饼方(出圣惠方)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羸劣瘦弱。 白面 曲末(各二两) 上以生姜汁三合。和作索饼。着熟羊肉 调和。空腹食之。 鸡子索饼方 治脾胃气弱。见食呕吐。瘦羸无力。 鸡子(五枚取清) 白面(一两) 上以鸡子清和面。作索饼。入豉汁中煮熟。入椒姜 葱等。 空 糯米饭方(出圣济总录)治脾胃气弱。 糯米(三升净洗) 曲米(五合研如粉) 上蒸糯米熟。以曲米末拌匀。器盛经宿。每 日空 腹。 猪脾粥方(出圣济总录)治脾胃气弱。不下食。米谷不化。 猪脾(一具) 猪胃(一枚) 上净洗细切。入好米两合。如常法煮粥。空心食之。 羊肉索饼方(出圣惠方)治脾气弱。不下食。四肢无力。日渐消瘦。及治初欲 有妊中。愦闷 羊肉(细切炒 ) 面(各四两) 上以生姜汁。和面作索饼。以羊肉合豉汁中。熟煮 空腹 食 鲫鱼羹方(出圣济总录)治脾气弱。不下食。四肢无力。日渐羸瘦。 菜 鲫鱼(纸裹炮令熟研各四两) 上入橘皮生姜葱白煮羹。空腹食之。 虎肉方(出圣济总录)治脾气弱。常欲呕吐。 用虎肉四两。切片。以竹筋贯炙熟。放冷食。 鲫鱼熟 方(出圣惠方)治脾胃冷气。不能下食。虚弱无力。 用鲫鱼一斤鲜者。治如食法。细切作 。以羊肉汁。入椒干姜。莳萝荜芰。橘皮酱醋等。 煮令熟。空心食之。 治脾胃气冷。吃饭呕逆。下赤白痢。如面。腰脐切痛。(出本草方) 用猪肾一对切碎。着椒橘皮盐酱末等。溲面如常法。作馄饨。熟煮。空服二碗。立瘥。 治脾胃冷气。不能下食。虚弱无力。宜鲫 豉羹。(出本草方) 用鲫鱼一斤。细切作 。沸豉汁熟之。着胡椒干姜。莳萝橘皮等末。空心食之。 治脾胃冷弱。腹中积冷。胀满刺痛。 用肥猪肉半斤。以米盐豉等煮粥。频吃一两顿。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