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門
乳石發浮腫(附論)
石發而身體腫者。以食飲過溫。不能勞動。致熱氣蓄壅於肌肉。木得宣散故也。亦有外感風濕。內有停水。與石勢相搏。其氣滯。致塞浮腫者。然食飲過溫。不自勞動。其為腫也。但體熱虛腫而已。若風濕停水而發腫。則必心中煩滿。小便澀。不可不辨也。
方
硝石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上攻頭面浮腫。
硝石 萆薢 防風(去叉) 黃連(去須炒) 大黃(銼炒) 甘草(炙銼各一兩) 地榆(銼) 羌活(去蘆頭) 桑根白皮(銼焙) 龍骨(各一兩半) 代赭石(煨一兩半) 桂(去粗皮銼碎)黃芩(去黑皮各半兩) 石葦(去毛二兩)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心神煩躁悶亂。身體面目浮腫。喘促坐臥不得。
赤茯苓 澤瀉 柴胡(去苗) 漢防風 豬苓(去黑皮) 麥門冬(去心) 桑根 白皮(銼) 犀角屑 紫蘇莖葉 子芩 木通(銼各一兩) 川大黃(一兩半銼炒) 檳榔(一兩半)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防風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上衝頭面。疼痛浮腫。心神恍惚。
防風(去叉) 當歸(切焙) 澤瀉 葳靈仙(去土) 甘草(炙銼) 黃連(去須) 虎杖(各一兩半) 石葦(去毛) 天門冬(心去焙) 槐實(炒) 白石脂(研) 地榆(各三兩) 石膏(碎三兩) 生地黃(切焙六兩) 大黃(銼炒) 黃芩(去黑心) 犀角(鎊) 硝石(研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煎至八分。溫服。
漢防風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身體浮腫。痰結不食。腹血滿悶。喘息氣阻。
漢防風 赤茯苓 木通(銼) 枳殼(麩炒去瓤各三分) 桑根白皮(銼) 紫蘇莖葉(銼) 大腹皮(銼) 前胡(去蘆各一兩)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 半夏(湯洗七次去滑炒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枳殼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熱。心神煩躁。身體赤腫。胸中煩悶。
枳殼(麩炒微黃色去瓤一兩) 桑根白皮(銼) 牛蒡子(微炒) 川升麻 黃芩 赤茯苓(各一兩) 石膏(二兩) 漢防風 大青 沙參(去蘆頭) 麻黃(去根節各三兩) 甘草(半兩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茯苓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腫。
赤茯苓(去黑皮) 淡竹葉(一握切碎) 白朮 甘草(炙) 人參 枳實(去瓤麩炒) 梔子仁(各一兩) 大黃(銼炒二兩) 黃芩(去黑心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升麻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熱。身體覺壅者。
升麻 大黃(銼碎微炒) 黃芩(去黑皮) 枳實(去瓤麩炒) 芍藥(各三兩) 當歸(切焙) 甘草(炙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紫雪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熱。身體微腫。頭面瘡出。
紫雪(二兩) 川升麻 黃芩 葳蕤(各一兩) 犀角屑 甘草(生銼) 梔子仁(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木通湯(出聖濟總錄) 治服石人水氣內積。面目腰膝腫硬。小便澀。
木通(炙銼) 桑根白皮(炙銼各半兩) 赤芍藥 桔梗(銼炒各三兩) 葶藶子(隔紙炒) 白茅根(微炒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再。
紫蘇子丸(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風濕外搏。水飲內停。身貌微腫。小便澀。
紫蘇子(微炒一合半) 陳橘皮(去心焙)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防己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葶藶(隔紙炒三分)
上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空心用桑白皮赤小豆煎湯下。日再服。
吳藍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毒氣攻注。皮膚浮腫。心神煩躁。體熱不得睡臥。
吳藍 漢防風 黃芩 梔子仁 玄參 犀角屑 川升麻 白蘚皮 甘草(生銼各半兩) 川大黃(銼微炒) 川朴硝(各一兩) 桑根白皮(銼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芍藥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熱堅腫。
芍藥 枳實(去瓤麩炒) 大黃(銼炒) 升麻(各二兩) 當歸(切焙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日午各一服。
赤茯苓散(出聖濟總錄) 治服石人水氣內積。面腫。
赤茯苓(去黑心) 牽牛子(炒各一兩半) 枳殼(去瓤麩炒) 陳橘皮(去白焙) 甘草(炙各三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如茶點服不拘時。
生麥門冬湯(出聖惠方) 治鍾乳發寒熱。胸中壅塞。面腫手足煩痛。
生麥門冬(去心微焙一兩) 豉(微炒一合)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三莖拍碎。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檳榔湯(出千金方) 凡服散之後。忽身體浮腫。多是取冷過度所致。
用檳榔三十枚。搗碎。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一方用子搗作末。其皮㕮咀。以湯七升。煮取二升。去滓。納子末、為再服。
治乳石發動。周體患腫。不能迴轉者。為久坐不行。又飲酒藥氣滯在皮膚之內。血脈不通也。(出聖濟總錄)
宜飲酒。冷水洗。自勞即瘥。不能行者。遣人扶持強行。使支節調暢乃止。亦不得過度。使反發熱。倘發熱者。還當洗之。
治乳石發動。四肢面目浮腫者。為飲食溫。久不自勞力。藥與正氣相隔也。(出聖濟總錄)
但飲熱酒。冷食自勞。及洗浴即瘥。
治乳石發動。腹背熱如杯、如盤許大者。(出聖濟總錄)
但以冷石隨熱處熨之。
治乳石發熱腫(出本草)
用夏冰熨之
治患丹石發腫(出本草)
以腫處於濕地上臥熨之。地熱易之。
乳石發癰腫(附論)
乳石性本炎悍。服者。苟將適失度。食飲不時。致熱毒發泄不擇所出。或癰疽發背。或腸癰溲膏。不可勝治。間雖有未嘗服石。而毒氣潰漏如是者。亦以腑臟久蓄熱毒。或以胞胎之初。稟受石氣。其來有自。治法當先以疏利之劑。敗其毒。而外施敷貼之術。蓋六腑不和而成癰。若乳石散動熱氣。內乘六腑。六腑血氣行於經脈。經脈為熱所搏。而外有風邪乘之。則石壅結血氣。否而成癰腫也。
方
無名異膏(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癰毒發背。
無名異(研) 沒藥(研) 麝香(研) 檀香(銼) 丹砂(研) 沉香(銼) 麒麟竭(研) 乳香(研) 突厥白(銼) 白蘞(銼) 白芨(銼) 白芷(銼) 雞舌香(研) 雞骨香(研) 當歸(切焙) 芎藭(銼) 槐枝(銼) 牛膝(銼酒浸焙) 防風(去叉銼) 大黃(銼炒) 柳枝(銼) 桑根(銼各半兩) 蠟(四兩) 鉛丹(十二兩) 清油(二斤)
上除油蠟丹及前八味研末外。並銼研。先熬油令沸。下檀香等一十四味。銼藥。煎候白芷赤黑色。絞去滓。再煎入蠟鉛丹。以柳篦攪候變黑色。滴於水中成珠子軟便得所。後下無名異等八味研末。攪令勻。以瓷盒盛。用故帛塗貼瘡上。每日一次換。以瘥為度。
甜菜膏(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癰疽瘡。止痛生肌。
甜菜(三兩) 生地黃 豬脂(各三兩) 大戟(炒一兩) 當歸(切焙) 續斷 白芷 芎藭(各半兩) 甘草(炙三分) 莽草(半兩) 防風(去叉半兩) 芍藥(三分) 細辛(去苗葉) 大黃(炒銼) 黃耆(炙銼) 杜仲(去粗皮酥炙) 黃芩(去黑心各一分) 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去汗一分)
上除豬脂外。銼碎。先熬脂令沸。下諸銼藥。煎候白芷赤色。絞去滓。瓷盒盛。每日三五次。塗敷瘡上。
必效膏(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癰疽發背瘡毒。止痛吮膿。
油(一斤) 鉛丹(研一兩) 麝香(研一錢) 膩粉(研) 蠟(各三分) 楓香脂(一兩半) 丹砂(細研半兩) 鹽(半兩) 白芷(銼) 乳香(研) 當歸(炙銼) 桂(去粗皮銼) 芎藭(銼) 藁本(去苗葉銼) 細辛(去苗葉銼) 密陀僧(研各一兩)
上先將油煎令沸。次下白芷等六味銼藥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下蠟楓香候熔盡。以綿濾去滓。下鉛丹、密陀僧、乳香。以柳篦攪煎候變黑色。滴水中成珠子。即下鹽、丹砂、麝香、粉等。攪勻傾於瓷盆內。安淨地上一宿。除火毒。用故帛攤貼、日二。以瘥為度。
麥門冬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癰疽發背。熱渴。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去黑皮) 石膏(研) 生地黃(焙) 升麻 人參 知母(焙) 山梔子仁 芎藭(各三分) 小麥(半升) 黃耆(炙銼) 甘草(炙) 枳實(麩炒) 芍藥(各一兩) 黃芩(去黑皮) 前胡(去蘆頭各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入生薑五片。棗二枚擘破。竹葉十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黃耆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疽。內熱大渴。
黃耆(炙銼) 前胡(去蘆頭) 大黃(銼炒各一兩半) 栝蔞根(二兩) 木通(銼) 黃芩(去黑心) 芍藥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銼) 知母(焙) 人參 當歸(切焙) 升麻 生地黃(研取汁) 小麥(各一兩)
上除地黃外。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二盞入竹葉二七片切碎。煎至一盞。去滓。入地黃汁半合。再煎沸。空心日晚各一服。
黃耆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生癰腫。煩疼壯熱。口乾心躁。大小便澀滯。
黃耆(銼) 川升麻 黃芩(各一兩) 犀角屑 黃柏(微炙) 玄參 赤茯苓 當歸 甘草(生銼)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梔子仁(各三分) 川芒硝(一兩半) 木香 連翹(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二兩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連翹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毒生癰腫。煩熱疼痛。口乾心躁。筋脈拘急。頭項強硬。
連翹 黃耆(銼) 川升麻 葛根(銼)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 犀角屑 黃芩(各三分) 木香 甘草(生用) 沉香 防風(去蘆頭各半兩) 紅雪(二兩) 石膏(碎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犀角丸(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一切毒氣。止痛化膿。
犀角屑(一兩) 大黃(切焙) 黃芩(去黑心) 升麻 防風(去叉) 當歸(切焙) 人參 黃耆(炙銼) 梔子仁 黃連(去須) 干藍 甘草(炙各半兩) 巴豆(十枚去皮心炒研令細)
上除巴豆外。搗羅為末。入巴豆和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米湯下。快利為效。
黃耆丸(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一切熱毒及惡瘡。
黃耆(炙銼) 犀角屑(各一兩半) 黃連(須去) 茯神(去木) 當歸(切焙) 防風(去叉) 芍藥 升麻 赤茯苓(去黑皮)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各半兩) 木通(銼一兩) 麝香(研半分)
上除麝香外。搗羅為末。入麝香研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未效加至三十丸。
淋洗方(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熱。初欲作腫。
用石燕子七枚。粗搗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頻淋洗癰腫處。以瘥為度。若觸穢必不善。四體剽剽。飲食無味。亦可含香丸。如不瘳者。可服一盞五香湯。取微利一行佳。則不煩沐浴也。
治五毒發背(出本草)
用金星草。和根淨洗。慢火焙乾。秤四兩。入生甘草一錢。搗末分作四服。每服用酒一升已來。煎三二沸後。更以冷酒三二升相和。入瓶器內封卻。時時飲之。忌生冷油膩毒物。
五香連翹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諸腫毒。及惡核瘰癧。
連翹(去梗) 木香 沉香 薰陸香(研) 麝香(研) 射干 升麻 獨活(去蘆頭) 桑寄生(銼各三兩) 丁香(一兩) 木通(銼) 大黃(銼各三兩)
上除麝香外。粗搗篩和勻。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入竹瀝二分。再煎沸。溫服不拘時。忌豬肉、蒜、生菜。宜兔肉。
五味子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為癰疽。
五味子(炒) 前胡(去蘆頭) 當歸(切焙) 黃耆(炙銼) 人參(各一兩) 小麥(一合) 黃芩(去黑心) 麥門冬(去心焙乾各一兩半) 甘草(炙銼三分) 桂(去粗皮) 升麻(各半兩) 生乾地黃(焙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二盞。棗一枚擘破。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早午各一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作。生癰疽。心神煩躁。口乾。肩背拘急。四肢疼痛。
犀角屑(三分) 川升麻 黃耆(銼) 玄參 薺苨 麥門冬(去心) 地骨皮 木香(各一兩) 甘草(一分生用) 黃芩(三分) 葛根(一兩銼) 川大黃(二兩銼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玄參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煩熱。生癰腫疼痛。
玄參 黃芩 葳蕤 地骨皮 梔子仁 連翹(各三分) 紫雪(二兩) 川升麻 沉香 川大黃(各一兩銼碎微炒) 犀角屑(三分) 甘草(半兩生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增損當歸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為癰疽。腫痛煩熱。
當歸(切焙) 赤茯苓 人參 前胡(去蘆頭) 黃芩(去黑心) 芍藥 甘草(炙銼各一兩) 小麥(一合) 竹葉(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 桂(去粗皮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二盞。棗二枚擘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一。
犀角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初覺皮膚有癤毒。恐成癰疽。及腑臟壅澀。寒熱口乾心煩。
犀角(鎊) 知母(銼各半兩) 木通(銼) 芍藥 升麻 薺苨 麥門冬(去心焙)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銼) 葳蕤(各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二盞煎至一盞。下竹瀝半合。馬牙硝一錢。更煎數沸。濾去滓。空心溫服。快利為度。未利再服。
人參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疽。虛熱。
人參 甘草(炙銼) 黃耆(炙銼) 芍藥(各一兩半) 當歸(切焙) 赤茯苓(去黑皮) 芎藭 黃芩(去黑心) 木通(銼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二盞。竹葉一十片切碎。生地黃汁少許。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一。
漏蘆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
漏蘆(去蘆頭) 白蘞(銼) 黃芩(去黑心) 枳殼(去瓤麩炒) 芍藥 甘草(炙銼) 麻黃(去根節) 升麻(銼各一兩) 大黃(銼炒二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各一。
升麻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熱毒生癰。腫焮疼痛。口乾煩悶。
川升麻 枳殼(去瓤麩炒黃) 黃芩 甘草(生銼) 赤芍藥 當歸(各一兩) 木香(三分) 川芒硝(二兩) 川大黃(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以利為度。
大青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生癰腫。煩熱疼痛。口乾心躁。
大青(三分) 苦竹葉(三十片) 石膏(一兩) 地骨皮 甘草(生銼) 黃芩 犀角屑 吳藍 川升麻(各一分)
上為散。以水三大盞。入黑豆一合。煎至一盞半。去滓。分為三服。不計時候溫服。
獨活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生癰赤腫。毒氣攻注。筋脈拘急。言語蹇澀。心神煩躁。
獨活 川升麻 黃芩(各三分) 漢防己 犀角屑 防風(去蘆頭) 甘草(生銼各半兩) 石膏(一兩)
上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溫服。日三四服。
大黃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疽發背。疏利毒氣。
大黃(銼炒一兩) 梔子仁 犀角屑(各半兩) 栝蔞根(二兩) 升麻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銼各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濾去滓。空心日午溫服。
麻仁丸(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癰腫發背。及臟腑澀滯。
大麻仁(研二兩) 木香(三分) 枳殼(去瓤麩炒) 大黃(銼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惡實(炒一兩)
上除麻仁外。搗羅為末。入麻仁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未效加至三十丸。
地黃煎 主補虛除熱。散乳石癰疽、瘡癤、等熱。
以生地黃隨多少取汁。於銅缽中重湯上煮。勿蓋釜。令氣得泄。煎去半。更以新布濾絞去粗滓穢。又煎令如餳。成矣。此用地黃鬚肥大味濃者。作煎甘美。東南地黃堅細味薄。作煎咸不美。若腫有根。堅如鐵石。帶紫赤色者。服湯後。
仍以小小艾炷。當腫上灸之。日三二炷為佳。養如常法。
蔓菁子膏(出千金方) 治凡散發瘡腫方。
蔓菁子(炒) 杏仁 黃連 胡粉(各一兩) 水銀(二兩)
上別搗蔓菁子杏仁如膏。以豬脂合研令水銀滅。以塗上。日三夜一。
治散發赤腫者方(出千金方)
生地黃(五兩) 大黃(一兩) 生商陸(三兩) 杏仁(四十枚)
上切醋浸一宿。豬膏一升。煎商陸令黑。去滓摩腫上。日三夜一。
龍葵散(出聖濟總錄) 治黑瘡腫焮。因乳石發動者。
龍葵根(一握洗淨細切) 乳香(研) 黃連(去須各三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六十枚)
上細銼。與研藥同為細末。其瘡作頭未旁攻者。即須作餅厚如三四錢許。可瘡大小敷之。瘡若覺冷微癢者即易之。癢不可忍切不得搔動。直候一炊久。即看瘡中似石榴子戢戢著。然後去藥。時時以甘草湯微溫洗之。即以蠟帛貼之。瘡若旁攻作穴。即內藥於穴中。以滿為度。瘡若赤色者即是熱。肉面所為。不用龍葵根。以蔓菁根代之。黑瘡愈後。只得食豬魚蔥蒜。終身更不得食羊血。食即再發。
又方(出聖濟總錄)
甘草(一斤二兩銼) 大麥(三升) 黃連(去須二兩)
上搗篩。以沸湯和作餅。貼瘡上。干則易。不過四五度瘥。
生地黃煎(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藥氣發熱。風熱相併。致癰腫瘡痍。經年不愈。
生地黃(五斤洗切以木杵臼搗絞汁) 黃精(十二斤洗切以木杵臼搗絞汁) 白蜜(五升)
上相和於銀石器中。慢火煎如膏為度。以瓷合盛。每服生薑湯調下半匙。至一匙。日二夜一。
治乳石發動。心神煩躁。肩背拘急。生癰腫痛。大腸壅滯。(出聖惠方)
黃連(去須) 川芒硝(各一兩)
上細羅為散。每服煎甘豆湯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又方(出聖惠方)
黃連(三兩去須) 苦參(三兩銼) 黃芩(三兩)
上搗碎分為三度。每度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看冷暖洗癰瘡。日三度。宜避風。
治單服硫黃。發為癰方。(出聖惠方)
以大醋和豉研熟如膏。以塗癰上。燥則易之甚良。
治乳石發。癰腫疼痛不可忍方。(出聖惠方)
以滑石搗羅為細散。用水調塗癰腫處。干則更塗之。
又方(出聖濟總錄) 凡發背。多於背兩胛間起如粟米。或痛或癢。不過數日。遂至於死。臨困之時。已闊三寸。高一寸。瘡有數孔。孔上以手按之。諸孔皆膿出。初作此候。急取淨土水和為泥。捏作餅。厚二分闊一寸半。大作艾炷。灸泥上百壯。干則易餅。仍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攻之。又發背未作大膿。可水箭射之。浸石令冷。熨之瘥。
乳石發身體生瘡(附論)
服石之法。覺飢則食。坐臥衣服如之。則將適有度。而石勢不作。倘將適失度。則其熱壅滯。血氣澀結。此身體所以生瘡。且履襪至微。一過乎溫。則足指生瘡。況身體覆冪周密之至。鮮有不為患者。若外有風邪。內有積熱。乘於血氣。血氣壅滯。亦使生瘡。且服石將慎至難。若不能將息。特宜勿服。非但服之苦瘦熱。更增他疾。性行躁暴。唯多怒恚。飲食日減。形體日消。妻小不能供承。卑下何其能濟。此皆由將慎失度。致使然也。人之無檢。慎勿輕服。至於背折腦裂。藥物無及也。婦人則髮乳體腫。帷薄不修。特宜審慎。自量其力。將息尤佳。
方
犀角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心神煩躁。身上生瘡。四肢疼痛。小便赤澀。
犀角屑 甘草(生用各半兩) 子芩 川芒硝 玄參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升麻(各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沙參 瞿麥 枳殼(麩炒微黃去白各三分)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淡竹葉三七片。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牛蒡子丸(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皮膚生瘡。赤腫疼痛。煩熱不止。
牛蒡子(微炒) 川大黃(銼微炒) 黃連(去須各一兩) 川升麻 黃芩 秦艽(去苗) 白蒺藜(微炒去刺) 枳殼(麩炒黃去瓤各三分) 防風(去蘆) 沙參(去蘆) 梔子仁(各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漿水下三十丸。日三四服。
黃芩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煩熱滿悶。身體生瘡。
黃芩 川芒硝 麥門冬(去心) 川大黃(銼碎微炒) 梔子仁(各一兩) 白蘚皮 秦艽(去苗)枳殼(炒微黃去瓤各三分) 甘草(半兩生銼)
上味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升麻湯(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熱。身體微腫生瘡。
升麻 葳蕤(各一兩半) 黃芩(去黑心二兩) 犀角(鎊) 甘草(炙銼各一兩) 梔子仁(一十枚)
上粗搗篩。每用五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下紫雪一錢。分溫二服。以利下兩三行為度。仍用黃連湯塗瘡腫上。一方有大青二分。併入酥一分。蜜半合煎。
黃芩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熱。煩悶心躁。身體生瘡。
黃芩 川芒硝 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二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焙) 梔子仁(三十枚) 甘草(一兩生用)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七寸。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一方無薑蔥豉煎。名大黃湯。一方無芒硝。名黃芩湯。
知母芒硝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表裡俱熱。身體生瘡。或發癰癤。
知母(焙) 甘草(炙銼各一兩) 梔子仁(二十枚) 黃芩(去黑心二兩) 大黃(銼炒四兩) 芒硝(一錢)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入芒硝末。更煎三兩沸。分溫一服。兼治大小便不利。
升麻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腹內胸中悉有瘡。
升麻(一兩半) 烏梅(十枚去核炒) 黃芩(去黑心) 黃連(去須) 栝蔞根 甘草(炙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細細含咽。日三四服。
麥門冬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兩股生瘡。熱癢兼頭痛。
麥門冬(去心焙) 知母(焙) 澤瀉 甘草(炙銼各一兩) 粳米(五合)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先以水五盞。煎小麥二合。竹葉二十片。至三盞。去滓。下藥末。重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各一。
飛雪湯(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身體生瘡。
麻黃(去根節) 川芒硝(各四兩) 石膏(二兩) 黃芩(三兩)
上搗碎。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生雞子白二枚。搗令勻。以帛浸藥汁拭瘡。以瘥為度。
麥門冬湯(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體熱生瘡。
麥門冬(去心焙三兩) 甘草(炙銼) 桂(去粗皮各一兩半) 人參(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蔥白二莖。煎至一盞半。去滓。納豉二合。更煎三兩沸。去滓分溫三服。日三。一方不用桂。
蔥白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生瘡。熱氣衝胸。
蔥白(三莖切) 豉(二合) 梔子仁(十四枚擘破)
上以水三盞。煎至二盞。去滓分三服。早晨日午至晚各一服。
治乳石發動。皮膚生瘡。壯熱、疼痛、口乾。(出聖惠方)
烏豆(一升) 川芒硝(三兩) 生地黃汁(一小盞)
上以水三升。煮豆至一升。去豆。更煎如稀餳下蜜三合。及硝地黃汁。更煎一二十沸。收於瓷閤中。每抄半匙。細細含咽津。以得利即瘥。
黃連湯(出聖濟總錄) 治散發生細瘡者。
黃連 芒硝(各五兩)
上㕮咀。以水八升。煮黃連取四升。去滓。納芒硝令烊。漬布取貼瘡上。數數易換。多少皆著之。
蔥豉飲(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體上生瘡。結氣腫痛。
豉(半分) 蔥白(切一握)
上以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至三四劑。
甘草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煩熱脹滿。身體生瘡。
甘草(炙銼) 麻黃(去根節各一兩)
上以水二盞。酒半盞。煎取一盞半。先以火遍炙背令熱、欲汗出。即熱服之。以衣覆臥。須臾大汗出即瘥。
治散發瘡痛不可忍方(出千金方)
用冷石三兩。下篩為末。粉瘡上。日五六度。即燥。須臾痛亦定。
治服乳石患瘡腫方 (出聖濟總錄) 無問大小。或如粟米。則加意療之。或井水淋。或鹽湯洗。或以指擿破。即以指甲細掏旁邊。又以唾數塗之。或以蒼耳湯浸洗之。或以冷石。恣意熨之。以瘥為度。治乳石發動。腳指生瘡者。為履襪太溫方。(出聖濟總錄)
當以腳踐冷地。以冷水洗之即瘥。
乳石發口舌生瘡(附論)
夫手少陰心之經也。心氣通於舌。足太陰脾之經也。脾氣通於口。若臟腑否澀。石氣不宣。上衝於口與舌。故令生瘡。蓋服乳石之人。飲食不時。穀氣不足。石性暴烈。其熱乘於心脾也。熱積而瘡。瘡甚而爛。復不得食。則熱極可知。解之之劑。不可緩也。
方
黃連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咽喉不利。
黃連(去須)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 黃柏(銼各一兩) 大青 玄參 黃芩 甘草(生銼各半兩) 射干(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升麻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心神煩悶。四肢拘急。口舌生瘡。
川升麻(二兩) 烏梅肉(十枚微炒) 黃芩 黃柏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梔子仁黃連(去須) 栝蔞根 甘草(生銼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柏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頭痛心煩。乾嘔惡食。
黃柏(銼) 犀角(屑各三兩) 川升麻 玄參 甘草(生銼各一兩) 牛蒡子(半兩微炒)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石膏(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青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體赤煩亂。口舌瘡爛。表裡如燒。疼痛不能食。
大青 梔子仁 川大黃(銼研炒) 川升麻(各一兩) 薔薇根(一兩銼) 甘草(半兩生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香豉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口中瘡爛。舌強而燥。不得食味者。為食少穀氣不足。藥氣積在胃脘故也。
豉(半斤) 葳蕤 甘草(炙銼各半兩) 黃柏(去粗皮蜜炙銼) 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再。
前胡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口生瘡爛。頭項煩痛。胸脅脹滿寒熱。手足逆冷。或乾嘔惡聞食氣。上氣欲絕。
前胡(去蘆頭) 芍藥 大黃(銼炒)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銼各二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五枚擘破。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再。若氣實者。加茯苓去黑皮二兩。胸滿塞者。加枳殼去瓤麩炒一兩。吐逆胸中冷者。加乾薑炮二兩。口燥者。加麥門冬去心焙二兩。增減以意量之。
治乳食發動。因飲食失度。毒熱上攻。口舌生瘡。(出聖惠方)
黃柏 黃連(去須) 川升麻(各二兩) 龍膽(三兩去蘆) 苦竹葉(一握)
上細銼。以水四大盞。煮取二大盞。去滓。溫含冷吐五十口止。每日五七度用。以瘥為度。
升麻散(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連頰腫痛。
升麻 防風(去叉) 甘草(炙各半兩) 雞腸草(三分) 芎藭 大青(各一分)
上搗羅為散。於瘡腫處針出惡血。鹽湯漱。用半錢貼之。日三。
鉛霜散(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
鉛霜(研) 白礬(燒各一兩) 麝香(研一錢) 黃柏(去粗皮蜜炙一兩)
上搗研為散。每用半錢摻瘡上。有涎即吐之。
黃柏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口瘡。
黃柏(去粗皮蜜炙二兩) 黃連(去須) 升麻(各一兩) 龍膽草(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時時含咽。
浮萍丸(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
干浮萍草 升麻 黃柏 鉛丹(炒研各半兩)
上搗研為末。煉蜜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梔子仁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體熱煩悶。口中瘡爛。表裡如燒。痛不能食。
梔子仁(十枚) 黃芩(去黑心) 大黃(銼炒各三兩) 豉(二合)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香豉一合。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黃芩湯(出聖惠方) 治乳發。食飲失度。口中發瘡。
黃芩(去黑心三兩) 石膏(碎五兩) 甘草(炙銼) 升麻(各二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放冷。用漱口。一日十遍。咽喉有瘡。稍稍咽之。一方有薔薇根三兩。
龍腦散(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口舌生瘡。
鉛霜(一分) 龍腦(半錢) 滑石(一分)
上各研為細末和勻。每用一字。摻瘡上。吐涎瘥。
又方(出聖惠方)
鉛霜(一分)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別研如膏) 膩粉(一分)
上研令勻。每用如雞頭實大。以綿裹含咽津。
乳石發兩腳卒冷兩脅腋卒熱並口噤(附論)
經言。脈有陰蹺陽蹺。有陰搏。此在三陰位也。脈足太陰脾脈也。脾為中州。含藏陽氣。壓水脈者矣。若人之和平。則脾能行陽氣。暖其三陰。三陰暖。則足能舒適。若脾虛不能含藏。則地氣但泄。陽上騰。則三陰堅塞。足便冷也。或有踵緩及不仁者。則加之以腎肝之氣不足。使少陰厥陰之闕也。所以足無載運之功。而不能蹺健其力。是陰搏其陽。此由藏虛。所生陽氣傷狂。而陰不能獨理。有因發熱、口噤、及腋下熱、不可近者。即三陽傷盛之所致也。況服食增熱。餐餌失度。在陰為疹。可外溫其足。內置陽氣於三陰則愈也。在陽為疹。可微冷於外。又以寒藥散其內熱。其疴豈能逃乎。
方
蔓菁子湯 治口噤。氣上欲絕。
蔓菁子(一升) 茯苓(三兩) 蓼藍子 人參 薺苨 甘草(炙) 黃芩 白朮(各三兩)
上切。以水五升。煮蔓菁子取二升。去滓。納余藥煮分服。若口噤以物灌之即瘥。
治兩股熱不得相近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一斤) 芒硝(一斤)
上搗散。取絹一尺。分作袋。盛散藥結口。更互於腋下夾之。勿住。取涼冷止。
治兩腳卒冷
以醋漿溫置盆中。以浸腳即瘥。
乳石髮腳氣(附論)
乳石性暴。羸瘠痼疾之人。難以控制。其發動則臟腑否塞。熱則引飲。飢則加食。水穀乖度。和氣反傷。飲濕下流。攻注腰腳。故令腳氣發動。寒熱更作。腳膝疼痛。或致腫滿。肌肉痿痹。況腳氣之候。不可使邪氣實。常令服藥疏利臟腑。兼乳石攻發。尤不可忍也。夫乳石之性。堅剛猛烈。服餌之後。恆在腸胃。若人因虛而服之。復補養過度。使臟腑否塞。石勢行於經絡。致氣力乍覺強益。腎氣堅盛。遂便不能節慎。情欲過度。或飲食無常。或觸冒寒暑。腎氣既虛。風邪所搏。石氣留滯。不得宣通。則令腳氣發動也。
方
犀角散(出聖惠方) 治服乳石太多。致臟腑充滿。又酒面熱毒過度。致令腳氣壅塞。心神煩熱。口乾悶亂。咽喉不利。
犀角屑 玄參(去蘆頭) 麥門冬(去心) 紫蘇莖葉 檳榔(各一兩) 川升麻 葳蕤 射干 甘草(炙微赤) 沉香 黃芩 薺苨 吳藍(各三分) 木香(半兩) 栝蔞根(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入淡竹葉二七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大青龍散(出聖惠方) 治服乳石。補養過度。飲酒食肉。熱面太多。致腳氣發盛攻心。煩熱、燥渴、悶亂。神思恍惚。
大青 犀角屑 玄參 黃芩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 薺苨 知母 吳藍(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 石膏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川大黃(銼碎微炒) 紅雪 葛根(銼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子芩散(出聖惠方) 治服乳石。三焦壅盛。腳氣忽發。心中煩悶。肢節疼痛。口乾頭痛。
子芩 葛根(銼) 川升麻 赤芍藥(各三分) 木通(銼) 紫蘇 莖葉 赤茯苓 蘆根(銼) 大腹皮(銼) 檳榔 麥門冬(去心) 犀角屑(各一兩) 柴胡(一兩半去苗) 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檳榔散(出聖惠方) 治服乳石致臟腑壅滯。髮腳氣腫滿。四肢煩疼。口乾心躁。夜多恍惚。
檳榔 桑白皮(銼) 川大黃(銼碎微炒) 犀角屑(各一兩) 茯苓 地骨皮 黃連(去須) 葳蕤 麥門冬(去心) 川升麻(各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赤芍藥 黃耆 枳殼(麩炒去瓤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吳藍散(出聖惠方) 治服乳石壅毒氣盛。令腳氣發動。心神燥熱。口乾頭痛。腳膝煩疼。
吳藍 犀角屑 紫蘇莖葉(各一兩銼) 獨活 地骨皮 川升麻 赤茯苓 赤芍藥 黃芩 桑白皮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紫雪(二兩) 石膏(細研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青竹茹一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出聖惠方) 治因服乳石。致臟腑壅滯。及腳氣欲發。或憎寒壯熱。頭痛心煩。眼目昏悶。頭旋欲吐。不納飲食。
柴胡(去蘆) 犀角屑 川芒硝(各一兩) 葛根(銼)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各半兩) 石膏(二兩) 葳蕤 玄參(去蘆) 川升麻(各三分) 麥門冬(去心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升麻湯 治久服鍾乳及諸石。臟腑熱盛。又酒面過度。腳氣壅上氣悶。煩渴引飲不止。喘急語短。喉痛結澀。
升麻 木香(各二兩) 犀角(鎊) 甘草(炙) 黃芩(去黑心各四兩) 玄參(一兩半) 葳蕤(切焙五兩) 麥門冬(去心焙) 栝蔞(各六兩) 射干(三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一棗二枚拍碎。水二盞。浸一宿。平旦煎取一盞。去滓溫服。如兼氣者。每服加檳榔末半錢。
石膏散(出聖惠方) 治服乳石。氣壅。致腳氣發盛。心躁悶。頭痛咽乾。不能飲食。
石膏 犀角屑 玄參 桑白皮 紫雪 檳榔(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 射干(各半兩) 川升麻(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升麻湯 治熱毒風兼腳氣。因乳石發動。不覺心悶語澀。或失音。
升麻 青竹茹(銼各二兩) 石膏(碎三兩) 木香 獨活(去蘆頭) 犀角(鎊) 防風(去叉)黃芩(去黑心各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入紅雪一錢。竹瀝一合。地黃汁一合。再煎令沸。不拘時服。
訶黎勒丸 治常服乳石。補養過度。復酒肉熱面不絕。腳氣常發。服此效。
訶黎勒皮(銼) 大黃(銼炒) 檳榔(銼各三兩) 木香(一兩) 大麻仁(別研三兩) 甘草(炙二兩半) 朴硝(三分) 枳殼(去瓤麩炒二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漸加至五六十丸。溫熟水下。日三服。常令通利。
柴胡湯 治服乳石。腳氣發動。或憎寒壯熱。頭疼心悶。眼目疼。噁心欲吐。腦痛。須令微汗。
柴胡(去苗一兩一分) 葛根(銼) 葳蕤(切焙各二兩) 白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三分) 麥門冬(去心焙) 麻黃(去根節各一兩半) 黃芩(去黑心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溫服。衣被覆取微汗。汗不可太過。
葳蕤湯 治腳氣因乳石發動。服前方八味升麻湯漸退。語雖不澀。但口乾唇焦。頭痛氣急。兼嗽。此是腳氣退。乳石氣衝上。更服此方。
葳蕤 桑根白皮 薺苨(去蘆頭各二兩) 五加皮 甘草(炙各一兩半) 生麥門冬(去心一兩)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服。日三。
犀角湯 治素服乳石、酒肉、熱面、發動。腳氣衝心。熱悶腹痛。
犀角(鎊) 木香 甘草(炙各二兩) 木通(銼三兩) 黑豆(二合) 連皮 大腹(銼五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紅雪三錢攪勻。不拘時候溫服。須臾通利為度。
葶藶丸 治乳石發動。腳氣兼上氣喘急。咳嗽。小便澀。服利水藥小便不利。大便反利。宜服利小便。
葶藶(紙上炒) 防己 甘草(炙各二兩) 貝母(去心一兩半)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別研二兩半)
上搗四味為末。與杏仁和勻。以棗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大棗桑根白皮湯下。未利再服。
麥門冬湯 治服乳石。腳氣發動。熱悶氣逆不下。飲食無味。
麥門冬(去心焙) 甘草(炙各二兩) 白茯苓(去黑皮) 栝蔞根(各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生薑一棗大拍碎。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蔥白湯 治金石毒。腳氣。
蔥白(切七莖) 甘草(炙二兩) 生薑(切一兩) 陳橘皮(去白焙一兩半)
上為銼散。以水五盞。同煎至三盞。去滓。分溫三服。
地黃湯 治乳石髮腳氣。熱毒攻上。氣急傷肺。或吐血唾血。
生地黃汁(五合) 黃明膠(一兩) 生藕汁(三合如無生藕汁即單用生地黃汁亦可)
上先以地黃汁微火煎。令膠銷盡。傾瓷器內。下藕汁攪令勻。分為二服。不拘時。
姜墨煎 治乳石發動。熱盛。或吐血唾血不定。兼腳氣攻衝。
生薑汁(一合) 墨(研一錢) 蜜(一合)
上和勻。細細呷之。
乳石發小便淋澀(附論)
乳石發動。小便淋澀者。熱歸腎。熱氣所致也。蓋腎主水而惡燥。水行小腸入胞為溲。使腎氣和平。則溲便順流。腎氣宿虛。復因石熱。將溫過度。虛熱相搏。則溲便數而澀且痛也。數為虛。澀為熱。澀甚而痛。故為淋瀝。
方
滑石散(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患淋。積年、或數日、輒發。
滑石(二兩) 冬葵子 瞿麥穗 陳橘皮(去白焙各一兩) 赤茯苓(去黑皮) 芍藥 黃芩(去黑心) 蒲黃(微炒) 芒硝 石葦(去毛各一兩半)
上為散。每服二錢。煎後方桑白皮飲調服。空心食前日二服。漸加至三服。取利為度。
桑白皮飲(出聖濟總錄) 下前藥
桑根白皮(銼一兩半) 木通(銼) 百合(各二兩) 白茅根(銼二兩半) 甘草(炙) 滑石(各一兩)
上細銼。每服五錢。水三盞。煎至二盞。去滓。每用半盞。調前散。如口乾。即食前更服此飲。
澤瀉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小便淋澀不通。心中煩熱。小腹妨痛。
澤瀉(三分) 瞿麥 玄參 黃芩 木通(銼) 麥門冬(去心) 赤茯苓(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桑螵蛸(二十枚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淡竹葉二七片。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麥門冬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小便赤澀。心腹煩悶。
麥門冬(去心) 車前子 葵根(銼) 黃芩(各三分) 赤茯苓 川芒硝 川升麻 木通(銼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碎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地黃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小腸中熱。下血淋澀。臍下㽲痛。
生乾地黃(二兩) 犀角屑 蜀葵根(銼) 當歸(銼微炒各三分) 赤芍藥 黃芩 木通(銼各一兩) 葵子 甘草(生銼各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淡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升麻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熱氣盛實。四體煩悶。氣脈緊數。小便淋澀。宜服之。
川升麻 黃柏(炙微赤銼碎) 甘草(炙微赤銼碎) 黃芩 滑石(各一兩) 犀角屑 蒲黃(各三分) 白鴨通汁(二合) 赤芍藥(三分)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入鴨通汁半合。不計時候溫服。
滑石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小便淋澀。小腹妨悶。心神煩熱。
滑石(二兩) 木通(銼) 石葦(去毛) 瞿麥 川芒硝 冬葵子 黃芩 白茆根(銼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心神煩熱。小便淋澀。臍下疼痛。
犀角屑 川升麻 玄參 川大黃(銼碎微炒) 赤芍藥 木通 當歸(銼微炒各一兩) 滑石(二兩)
上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滑石木通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淋澀。
滑石(五兩) 木通(銼三兩) 石葦(去毛) 瞿麥穗(各二兩) 冬葵子(五合)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茆根少許。銼碎同煎至一盞半。去滓。更下芒硝少許。煎三兩沸。分溫二服。空心一服。如兩食久再服。微利為度。
雞蘇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血淋不止。
雞蘇(一握去根銼曝) 石膏(碎二兩) 竹葉(一握切) 蜀葵子(別為末一兩) 葵子(為末每服旋入一錢)
上除葵子外。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葵子末一錢。更煎至八分溫服。日二。
大黃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熱結。小便淋澀。小腹痛。
大黃(銼炒) 芍藥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 大麻仁(半升別研每服旋入一合)
上除麻仁外。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麻仁一合。同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一服。日午再服。
車前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熱淋澀痛。
車前草(去根銼) 葵根(削洗令淨切片曝乾各二兩) 木通(銼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芒硝末半錢。更煎一兩沸。溫服日再。取利為度。
螵蛸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熱結。小便淋澀。小腹痛。
桑螵蛸(炙黃二十枚) 黃芩(去黑心一兩)
上細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作二服。空心溫服。日午再服。
治乳石發。卒患淋方。(出聖惠方)
以船底青苔一塊。如鴨子大。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午各一。
茅根湯 治乳石發熱淋。及發熱。體氣昏濁。不痛不癢。小便赤澀。
用白茅根淨洗銼曝乾半斤。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日二。又方以生茆根二斤。搗爛以新布絞汁。細飲之。
治乳石石淋。狀如碎沙石下者。
用車前子一升。絹囊盛。以水五盞。煎至二盞。經宿勿食頓服之。須臾沙石自下。
葵子湯 治乳石發熱。小便數少如淋。
用冬葵子揀五合。如無子切陳根一兩亦得。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治乳石發熱。口乾小便澀。
用葳蕤五兩。搗碎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但得微利即瘥。
又方
用甘蔗削去皮。寸截。嚼咽汁。如口痛不能嚼者。取汁飲之。先曾利即切服。蓋甘蔗能利大小腸故也。若患淋者。為久坐溫處。或乘鞍馬坐處太熱。熱入膀胱故也。
但冷食冷水。洗冷石熨腹。不過一日即瘥止。千金翼云若不止可下之。不下則殺人。
乳石發大小便不通(附論)
大小便澀者。皆由大腸虛。受邪氣所致也。且府有高下。而肺府系在天上。中接土府名之大腸。為傳導之府也。有風氣熱結。即大便乾澀而不通順。或發癰腫。口鼻乾燥。或腎府有虛。則心肺俱致使小便赤而澀也。或腎氣虛熱。膀胱不足。加之以渴飲。即小便淋澀。皆由藏虛不能主其府也。且形能受味。氣能致精。氣散則精虛。味益則體實。體實之人。筋骨有餘。因勞精氣。精氣既衰。即招其病。故石氣流入膀胱。作其淋疾。則非正石氣而行。此肺遭熱盛。傳之於腎。腎為精竭。純陰自孤。石氣懼陰不入。便投其膀胱。膀胱受邪。遂成淋也。淋狀合澀數赤熱而痛。何以知之。澀至。故知肺傳於子也。數至。為子被母逼。水急奔下也。熱赤至。為心與石氣相搏也。痛至。為本藏自虛。客氣衝擊也。所以服石藥者。藉其少滋味而助精氣。即神門之固。病邪不能入也。何以知。因石虛竭之人。其陰好怒。而交接難畢。其病名強中。或不交接。其精自流也。或為消利。為作消渴。皆由少服諸石用之傷勞也。夫遇茲候等可救。其病失時不療。便至夭枉。不可全服補虛之藥。恐變諸疹。常以不虛不實於大腸。不寒不燥於腠理。能調神氣。有何患乎。夫乳石發。大小便不通。以石勢乘於大小腸故也。蓋石氣剽悍。方其將適得宜。飲食有節。則慓悍之氣。沉潛而不作。將適失宜。飲食不節。沉潛者。於是騰躍而四達。乘於腸間。則津液內燥。而為結澀。此大小便所以不通也。
夫乳石發動。大小腸壅滯者。由陰陽不和。榮衛否澀。腸胃虛弱。津液不通。糟粕結於腸中。膀胱積於留水。若不利其關格。無以得其宣通也。
方
解散 治盛熱實。大小便赤秘。(一名大黃湯)
升麻 大黃 黃連 甘草 黃柏(各三兩) 芍藥(六兩) 黃芩(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 竹葉(切) 豉(各一升) 白鴨通(五合)
上㕮咀。以水三斗。先煮鴨通竹葉取一斗二升。去滓澄清。取一斗。次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若上氣加杏仁五合。腹滿加石膏三兩。一方有犀角屑一兩。無白鴨通。名大黃散。治體熱心煩。大小便難。
大腹皮散 治乳石發動。心胸痰結。頭目昏悶。大小腸壅滯不通。四肢煩疼。飲食不下。
大腹皮(銼) 前胡(去蘆) 赤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川芒硝(各一兩) 旋覆花 甘草(炙銼) 半夏(湯浸七次去滑)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 川升麻(三分)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瞿麥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壅熱上攻。心神煩亂。大小腸壅滯。
瞿麥 大青 黃芩 赤茯苓 白茅根(各一兩銼) 甘草(半兩生銼) 川芒硝(二兩) 梔子仁(三分) 川大黃(一兩半銼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豉一百粒。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升麻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熱。四肢煩滿。脈至急數。大小便不通。
升麻(三兩) 黃柏(微炙銼碎) 黃連(去須) 芍藥(各一兩) 甘草(炙令赤) 黃芩(去黑心)白鴨屎 淡竹葉(切各二兩) 梔子仁(十四枚)
上除竹葉鴨屎外。搗篩為粗散。先以水三升。煮竹葉鴨屎去滓至一升半。每服取一盞。入藥四錢。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早晨日午晚後各一。若上氣加杏仁五合。石膏三兩。
前胡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氣上不得食。嘔逆大小便不通。氣滿煩悶。折熱下氣。
前胡(去蘆頭)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微赤) 赤茯苓(去黑皮各二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令黃四十枚)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大黃(銼炒令香一兩半) 梔子仁(十枚)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三盞。入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三服。早晨日午晚食前各一服。如利多吃酢飯止之。不可頻服。隔三兩日更服。一方無枳殼。有枳實一兩炙。
茯苓飲(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煩熱。身體微腫。不能食飲。大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黑皮) 黃芩(去黑心各二兩) 甘草(炙令赤) 栝蔞根(銼碎) 人參 桂(去粗皮)白朮(炒令香各一兩) 枳殼(去瓤麩炒黃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五錢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晚食前各一。
羚羊角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三焦氣壅。心神煩悶。大小腸壅滯不通。
羚羊角屑 檳榔 木通 枳殼(麩炒去瓤各一兩) 紅雪(二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升麻(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芒硝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上氣。熱實不解。心腹滿悶。大小便不通。口燥目赤。
芒硝 黃連(去須)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令赤各一兩) 梔子仁 大黃(銼炒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二。早晨日晚各一。
赤茯苓散(一名葵子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大小腸壅滯。臍腹妨悶。
赤茯苓(去黑皮) 木通(銼各三分) 葵子(半兩) 惡實(炒) 枳殼(去瓤麩炒) 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煎紫蘇湯調下。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利為度。
枳實湯(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大小腸壅滯不通。脅肋妨悶。胸膈痰結。不下飲食。
枳實(去瓤麩炒令黃) 前胡(去蘆頭) 檳榔(銼) 木通(銼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大黃(一兩半銼炒)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一方有木香。
檳榔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心燥煩熱。痰結。不下飲食。大小腸壅滯。腰背疼重。
檳榔 川芒硝 枳殼(麩炒去瓤) 川大黃(各一兩銼炒)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竹茹湯調下。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利為度。
三黃丸(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熱。大小腸壅滯不通。
川大黃(銼碎微炒) 黃芩 黃連(去須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暖水下四十丸。
大麻仁飲(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致人虛勞。下焦有熱。骨節煩疼。肌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澀難。口乾舌燥。氣乏少力。折石敗熱。
大麻仁(五合研爛絞取汁) 豉(三合以綿裹作袋子)
上以水四盞將麻仁研爛。絞取汁。並豉袋子與水同煎至二盞。去滓。分為四服。早晨日午晚食前各一。夜更一服。
治乳石發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小便不利。大便數少。吸吸少氣。折石敗熱。(出聖濟總錄)
用大麻子三合。研令極爛。以水三盞。煮至一盞半。分二服。早晨日午各一。
治乳石發動。大便難。腹中堅脹者。為積久。腹中乾糞不去。(出聖濟總錄)
宜銷酥及蜜。並石膏末和服。令滋潤腹中即下。若不下。更服大黃朴硝等下之便瘥。
冷熱熨方(出千金方) 若大小便秘塞不通。或淋瀝溺血。陰中疼痛。此是熱氣所致。用此法即愈。
前以冷物熨小腹已。次以熱物熨之。又以冷物熨之。若小便數。此亦是取冷所為。暖將理自愈。
乳石發下痢(附論)
夫乳石之性剛猛。氣多炎上。理之傷溫。則火轉為熾。內煎脾肺。苦熱遂成。其渴飲水過多。則冷腸胃。胃得水則吐。腸得水則寒。而腸雖寒火炎不滅。水漸流下而為行潦。遂變下痢。胃氣虛冷。水穀不消。在陽則益熱不食。在陰則腸鳴而泄也。
方
黃柏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夾時行。兼有客熱。下血痢。止血。
黃柏(微炙銼碎) 黃連(去須) 石榴皮(炙銼碎) 芍藥(各半兩) 乾薑(炮裂一兩) 阿膠(炙令燥勻半兩) 梔子仁(十五枚)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再。
黃耆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熱毒傷腸胃。下痢腹痛。
黃耆 地榆 當歸(銼微炒各一兩) 茜根 黃柏(各三分) 犀角屑(半兩)
上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分二服。日三四服。
木香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變下痢。赤色。腹痛不可忍。
木香(二分) 黃連(去須) 當歸(銼微炒) 地榆(銼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半兩) 赤芍藥(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地榆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煩熱腹痛。變為下痢。不欲飲食。
地榆(一兩) 木香(半兩) 葳蕤 當歸(銼微炒) 黃芩(各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黃連湯 治解散除熱止痢。
甘草(炙) 升麻(各一兩) 黃連(銼三兩) 豉(五合) 梔子仁(十四枚)
上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服。
犀角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心神虛煩。變為下痢。腹痛。不思飲食。
犀角屑 木香(各十兩) 地榆(一兩) 赤芍藥 黃芩(各三分)
上為散。分為六服。每服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白朮散(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多服涼藥過度。致脾胃虛冷。腹痛下痢。不能飲食。
白朮 當歸(銼微炒) 陳橘皮(用湯浸去白切焙各一兩) 人參(去蘆頭三分) 木香(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梔子仁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下痢。
梔子仁(二十一枚) 人參 黃連(去須) 甘草(炙令赤色銼各三兩)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晨日午晚後食前各一。
香豉飲(出聖濟總錄名蔥白豉湯) 治乳石發下痢。
豉(五合) 蔥白(一握切) 乾薑(炮製搗末二兩) 甘草(微炙銼搗末一兩)
上先以水三盞。入甘草乾姜二味末各二錢。煎至二盞。去滓。下碎蔥白一合。豉一合。更煎至一盞。去滓。分為三服。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服。
治癰腫熱盛。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入完出。
甘草(炙) 乾薑 附子(炮各六兩) 蜀椒(二百三十枚去汗)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黃連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白痢。
黃連(去須綿裹一兩) 白蜜(一合) 童子小便(二盞)
上以水二盞。與小便漬藥一宿。煎至一盞半。去滓。分為二服。弱人三服。早晨日午晚後各一。
梔子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赤白痢。兼熱煩悶。
梔子仁(十枚) 薤白(一握切) 豉(一合)
上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分溫二服。弱人分三服。食前服。
黃連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下痢。
黃連(去須一兩) 豉(五合外臺秘要方不用豉) 烏梅(取肉十枚)
上銼碎。以水三盞。入童子小便一盞。薤白三莖。拍碎同煎至二盞。去滓分溫三服。空心日午晚後各一。
粱米湯(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散。已經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
粱米(一合) 黃連(去須銼碎三兩)
上粗搗篩。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分三服。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令盡。
治乳石下痢。及常服壓石方。(出聖濟總錄)
用豉三兩炒令黃香。候冷搗篩為末。每服二錢。冷水調下。又方服干豉即止。多服益佳。
解乳石痢方(出聖濟總錄)
用紫筍茶二兩。搗羅為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七分。和滓服之。早晨日午晚後食前各一。
治藥發下痢。
用乾薑五兩。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治熱毒赤白痢
用羊肝去膜、切。以水淘二十遍。血盡。以粟米飯拌作麵餅。以水煮熟。漉著漿水中淘之。干。漉以美蒜齏。候極飢食之。不過三兩頓即瘥。
解石痢方(出聖濟總錄)
用真好芥淡煮濃汁。服二三盞。重者三服。輕者一二服瘥。若下痢如寒中者。為行止食飲犯熱所致。宜速脫衣。冷食冷飲。冷水洗即瘥。
服乳石備飲常法(附論)
服乳石者。莫急於將適。將適之法。莫先於飲食。有所宜者。有所當忌慎者。有不可不預備。而防其之將然者。今特敘之。
方
服乳石之人。所宜飲食方。(出聖濟總錄)
取豬脂並豬肉。可一月三五度。食之佳。又以水牛頭蹄。及白羊頭蹄。豬肉。作姜豉。隨意食之。果實宜食梨柿等。凡欲服熱羊肉麵食之類。宜先食三五匙冷飯。即不妨。熱食訖。仍速以冷飯壓之。行步釋散乃善。服石人有性喜面嗜酢。不能謹慎者。宜食冷淡糠酢。百沸紫面。及水摸餅即無妨。冷韭羹大補。時時宜食之。又服石人雖可飲酒。而不宜多。飲酒多則失食味。失食味則不能食。不能食則令人虛熱。虛熱則令石數發。惡寒。況又損石力。謂酒能壓石。令人風虛。腰腳弱。若能飲又能食大佳。
服石忌慎方(出聖濟總錄)
凡服石。飲食切忌熱面、白酒、陳臭酢漿。雞犬羖羊牛肉。鮑魚鮑臭魚脯血羹。冷酒有灰酒。蕎麥、小豆、胡麻。動作切忌乘飢灸灼。熱湯沐浴。夏月空腹忿恚。及過市釐及喪家。並哭泣。沖熱忍飢。登甚穢厠。親不潔婦人。蔬菜忌蕓薹、胡荽、荏堇、枸杞、芥菜、大蒜。果實忌梅、杏、桃、李。藥物忌烏頭、附子、天雄、蒼耳等。悉宜消息。以取安平。且服石將慎至難。不能將息。不若勿服。蓋背折腦裂。髮乳體腫之疾。往往因此得之。故爾夏月不宜多食豬肉、冷水。恐腸滑利不止。及傷冷飲食不消。致成霍亂也。
服石後將慎紫面餺飥方(出聖惠方)
取烏豆不拘多少。煮取濃汁。代水和麵。依常法作麵食。還向此豆汁中熱煮。干則添豆汁勿加水。候熟入豬羊綠豆等臑食之。和山芋作面尤佳。
水膜餅方(出聖濟總錄)
作餅砍上時。以水塗摸生餅上。表裡爆之。切勿食胡餅、燒餅等。大壅熱故也。
宜食麵餅方(出聖惠方)
取面拌如常餅法。細切如小豆大。以面於簸中拌令如丸。煮極熟。干漉出置冷水中。又漉出置盤中。以粉再拌麵丸。納鐺中煮令極熟。乘熱任以五味汁。及諸肉臛食之。大涼補腰腳。於藥無犯。
又方(出聖濟總錄)
取新大麥為面。和肉汁及飵餅食甚良。凡大麥熟蒸為餅。和黑豆相拌食良。夏日冒熱遠行。食晚失飢。石必發動。宜作大麥餅。行將飢即食之。壓石療飢甚妙。若覺渴及熱盛慎勿食炙肉。羊獐尤惡。自外肉性平冷者。通食、仍勿熱進。恐成消渴。
乳石發諸藥不治者(附論)
乳石發動。各有方劑。以對病症。固有疾勢異常。諸藥所不能治者。因別敘備用之法。
方
葳蕤酒(出聖濟總錄) 治乳石發動。諸藥不效。
葳蕤 升麻 薺苨 人參(各三兩) 大黃(銼炒) 梔子仁 芒硝 甘草(炙銼各二兩) 黃芩(去黑心) 葛根(銼) 紫草(去蘆頭) 犀角(鎊各四兩) 銀屑(二兩半) 豬脂(臘月者三兩)露蜂房(五兩) 大豆(浸曝乾炒去皮一合)
上除豬脂銀屑外。搗羅為細末。以無灰酒二升。密封浸一宿。次將豬脂用好酒一升煉開。以銀屑相和。研入前藥酒內。更浸一宿。每服取酒一二盞飲之。
豆豉酒(出聖惠方) 治乳石發動。諸藥不治。
醇酒(二升) 豉(五合)
上同煮沸。熱澄清。旋飲一盞良。
治乳石發。熱困。諸藥不效者。(出聖惠方)
豬脂(五合成煉者) 芒硝(四分)
上以水三升。入蔥白五合。切。豉心三合。同煮取一升。濾去滓。下豬脂芒硝二味。再煎一沸。分五服以瘥為度。
治乳石發。諸藥療不瘥者。(出聖濟總錄)
用硝石明白者一塊。如杏子大。不拘時。逐旋含化咽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