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七十九
諸瘡腫門
毒腫
(附論)
毒腫之病。風毒結腫於皮膚肌肉之中。亦有根於虛軟處。邪氣不出。入人腹中。乃至不救。古方謂與風腫不殊。蓋以同受於風。特輕重之異耳。今人壯熱憎寒。此風腫之證不止為虛浮而已。時疫胳瘩腫毒病者。古方書所論不見其說。古人無此病。故無此說。惟正隆楊公集極濟方內言。自天眷皇統間。生於嶺北。次於太原。後於燕薊。山野頗罹此患。至今不絕。互相傳染。多至死亡。至有不保其家者。狀似雷頭。腫連咽頸。攻內則喉嚨堵塞。水藥難通。攻外則頭面如牛。眼耳穴盈。視聽俱非。杜絕聞見。病惡命危。汗之益深。疏利頗瘥。初見憎寒。稍欲飲水。脈沉。不可溫辛發汗。急以大黃、芒硝之類。苦泄寒涼之劑。加倍並服。得快利方為可救。毒氣稍退。漸減涼藥理之。咽堵食藥不下。先灌生油半盞。自然能通。後於本方。選而用之。
方
消毒湯(出外科精要) 治一切毒腫。
獨活 防風 細辛 藁本 川芎 枸杞子 荊芥 漏蘆 大黃 黃芩(去腐) 官桂 苦參 威靈仙 丹參 黃耆 當歸 芍藥 茯苓 黃連 無心草 黃柏 麻黃 葛根 蒴藋 菊花杜仲 地骨皮 秦皮 繭草 甘草 甘松 藿香 白芷 露蜂房 升麻 零陵香(各一兩)蒼朮(三兩) 菖蒲(半斤) 朴硝(五兩)
上為粗末。每用藥半兩。水二升。蔥三莖。槐柳枝各一握。同煎十餘沸。去滓。熱淋洗浴。此藥用之如神。百雜瘡腫。悉能內消。
犀角丸(出聖濟總錄) 治一切毒腫。服之腫化為水。
犀角(鎊二兩) 升麻(去黑心) 黃芩(去黑心) 防風(去尖) 人參(銼) 當歸(銼焙) 黃耆(銼) 乾薑(炮) 蓼藍(焙) 黃連(去須) 甘草(炙) 梔子仁(各四兩) 大黃(銼三分)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膜炒黃)
上研巴豆令極細。末入余藥。併為細末。與巴豆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米飲下。加至十丸。以利為度。得利以溫漿水粥助之。常服即減丸數。腫消即止。
玉龍膏(出聖濟總錄) 治一切毒腫疼痛。摩風止痛。
栝蔞(大者一枚去瓤細研爛為度) 零陵香 芍藥 藿香葉 甘草(炙) 黃耆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各一兩) 香白芷(半兩) 清油(十兩) 黃蠟(一兩半) 麝香(一分研) 當歸(一兩) 生薑(一兩切) 烏蛇(酒浸取焙半兩)
上除黃蠟麝香外。細銼如麻豆大。以酒浸於銀石器內。慢火養一日。次日添火。熬令黃色。用綿濾去滓後。入黃蠟攪勻。看硬軟欲凝。方可下麝香。傾在瓷瓦罐內。候冷貼腫處。
五香連翹湯(出聖濟總錄) 治毒熱腫初結。膿血未潰。攻發疼痛。
連翹 射干 升麻 獨活(去蘆頭) 桑寄生 木通 沉香 木香 薰陸香(研一方乳香) 麝香(研各二兩) 丁香(二兩) 大黃(炒三兩)
上㕮咀十味如麻豆大。再入研藥和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入竹瀝三分。再煎一沸。去渣溫服。以利為度。一方有甘草一兩。
大五香湯(出聖濟總錄) 治毒氣攻肌肉。腫痛寒熱。心中煩悶。
木香 雞舌香 沉香(銼) 藿香葉 犀角(銼) 薰陸香(各一兩) 甘草(炙) 升麻 細辛(去苗葉) 麻黃(去根節) 桂(去粗皮) 吳茱萸(湯浸去涎炒各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漏蘆散(出聖惠方) 治毒腫疼痛。心神煩熱。大腸秘澀。
漏蘆 白蘞 黃芩 麻黃(去根節) 知母 枳實(炙炒微黃) 升麻 犀角梢 赤芍藥(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 川芒硝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渣。不拘時候溫服。
崔氏五香湯(出聖惠方) 療毒腫。
麝香(研) 青木香 雞舌香 藿香 薰陸香 當歸 黃芩 升麻 芒硝(各三分) 大黃(五分)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入芒硝令烊。分為二服。相去六七里久。亦療諸猝中。毒惡氣也。
治諸毒腫膏方。亦治熱瘡。(出肘後方)
升麻 白蘞 漏蘆(去蘆頭) 連翹 芒硝(各二兩) 黃芩(去黑心) 蛇銜草(各三兩) 蒴藋根(四兩) 山梔子仁(二十枚)
上搗碎。酒浸半月。以豬膏二升煎之。候氣歇膏成。濾去渣。磁瓦器盛。塗貼腫處。外臺秘要有枳實。
大黃散(出聖惠方) 治毒腫恐惡氣入腹。服此疏利毒氣。
川大黃(二兩生用) 木香(一兩) 丁香(半兩) 獨活(一兩) 桑寄生 射干(各一兩) 甘草(半兩生用) 麝香(一分細研)
上為散。入麝香研令勻。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渣。食前溫服。
犀角湯(出聖惠方)
薰陸香 青木香 雞舌香 藿香 犀角(鎊各二分) 沉香(二分) 升麻(七分)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其間消息。以意量之。毒腫不治殺人也。
麻子小豆湯(出千金方) 治毒腫無定處。或赤色惡寒。或心腹刺痛煩悶者。此是毒氣深重所致也。
麻子 赤小豆(各半升) 生商陸(二升) 附子(二兩) 射干(三兩) 升麻(四兩)
上㕮咀。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半。去滓。次研麻子碎。和汁煮一沸。濾去滓。取汁爛煮豆。其汁每服五合。日二夜一。當利小便為度。腫退則瘥。並食豆。
消腫木香散(出御藥院方) 治濕毒腫。皮肉色不變。
木香 當歸 射干 莽草 大黃 黃柏(另為末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用藥一大匙。入白麵一匙頭。淡醋調稀。慢火上熬令稠。攤在紙花子上。貼患處。勿令大。干則換新藥。一日四五次。
消毒散 治諸瘡毒腫。
大力子 黃芩 連翹 大黃 升麻 玄參(各等分)
上水煎三五錢。去滓。無時服。
沉香散(出聖惠方) 治毒腫入腹。心悶腹脹。不欲飲食。
沉香 木香 丁香 薰陸香(各一兩) 麝香(一分細研) 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
大黃丸(出聖濟總錄) 治風毒熱結。日夜疼痛。心煩懊悶。
大黃(切作小塊灑散微炒三兩) 甘草(炙三兩) 杏仁(去皮尖並雙仁研如膏四兩) 訶梨勒(破取皮三兩) 芒硝(研五兩)
上先將三味搗羅為末。後入芒硝末。杏仁膏同和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初服未利。加二十丸。臟腑實則三十丸。量虛實服之。以效為度。
莽草散(出聖濟總錄) 治惡毒風腫不消。結成堅核。
莽草(銼) 附子(去皮臍生銼) 木香 白蘞 桂(生去粗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
別以榆根銼搗。絞取汁調藥。於故帛上貼。干則易之。開一小竅子出毒。
射干散(出聖惠方) 治腫毒無定處。或振慄惡寒。或心腹刺痛。
射干 附子(炮焙去皮臍各三兩) 商陸根(薄切二兩) 赤小豆(炒三合) 麻子(一升半)
上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子取三升。去滓。研麻子令破。以麻子汁煮藥。以豆熟為度。去滓。取二升分溫。空腹四服。日夜令盡。小便利。即毒腫消。外臺秘要有升麻。
葛根牛蒡子湯(出外科精要) 治時毒。大頭病是也。
葛根 貫眾 甘草 鹽豉 牛蒡子(各一兩)
上細末。每服三錢。用水調下。此病近代患者傳染。多致夭枉。治之者不得其法。只云大熱使然。殊不知亦有虛實表裡。治之者詳其汗下吐之不同。大抵與傷寒頗類。其中亦有可針鐮砭射出血者。亦有久而敗爛出膿者。其間變易百端。不可不慎也。
繁柳散(出聖濟總錄) 治腫毒。
繁柳(焙乾燒灰二兩) 白蘞(一兩) 赤小豆(一合) 大黃(銼一兩)
上為細散。以新水調和如糊。塗貼腫上。干即易。以瘥為度。
大黃敷方(出聖惠方) 治初覺腫痛令消。
大黃(銼炒一兩) 木通(銼) 葶藶(紙上炒) 莽草(各一兩)
上為末。以水和之。敷干即易。一方無莽草。
洗毒湯(出外科精要)
苦參 防風 甘草(炙) 露蜂房
上各等分㕮咀。水煮濃。洗瘡腫。
蕓薹子散(出聖惠方) 治毒腫不消。時有疼痛。
蕓薹子(三兩) 桑葉(一兩) 龍葵(一兩) 牛蒡子(半兩)
上為末。用漿水調。塗腫處。干即易之。
檀香飲(出聖濟總錄) 解惡毒風腫。
白檀香 沉香(一塊重二兩) 檳榔(一枚)
上各於沙盆中。以水三盞。磨取盡濾去渣。銀石銚內煎沸。候溫。分作三服。
追風消毒散
附子(去尖皮臍銼) 石硫黃(研) 天南星(生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調。塗向腫處。干即易之。
消毒散 消胳瘩腫毒。
大黃 牙硝 青黛(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調。鵝翎掃。立消。
消毒丸(出濟生拔粹) 治時毒胳瘩惡證。
大黃 牡蠣(燒) 白殭蠶(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新水化下一丸。無時。內加桔梗、黍黏子湯。尤妙。
內消膏(出聖惠方) 治熱毒腫。
肥皂莢(二梃以好酒一盅浸挼取汁) 青鹽 硝石(各一分)
上相和熬成膏。塗於腫上。日二易之。
大黃散(出聖惠方) 治毒腫惡瘡。
治毒腫不問軟硬方
蜀葵根 茄子根 冬瓜根(各五兩)
上並燒候煙絕即出。勿令作灰。細研。以生麻油調。塗於故帛上貼之。如膿未出。當便內消。膿已出。即便撮合。
內消毒散(出聖惠方)
白蘞 白芷 白芨(各二兩)
上為細散。研生薑汁調塗。干即更塗。
鹿角散(出聖惠方) 治毒腫痛不可忍。
鹿角(一兩) 磨刀粗石(爛者二兩) 白蘞(一兩)
上為末。以醋塗於腫上。干即更塗。
蔥熨方(出聖濟總錄) 治惡毒風腫。白虎風痛。
釅醋(五斤) 蔥白(切三升)
上相合煮沸。漉去蔥。用絹布帛熱裹。當腫上熨之。冷即便煮依前熨。以瘥為度。
保救膏(出聖濟總錄) 治諸腫毒。及熱毒氣腫。
楸葉(五升) 馬莧菜(連根三斤洗淨切焙)
上用水五斗。慢火煮。時時柳木棍攪。至一斗許。住火放冷。濾去渣。將汁再熬令濃。以新瓷罐子盛。用時以雞翎掃藥。如瘡腫痛。以軟帛貼之。一方用自然汁。
治熱毒腫方(出聖惠方)
蔓荊根 蕓薹 苗葉(各三兩)
上為散。以雞子清和貼。熁干即換。
治項側少陽經中胳瘩。不辨肉色。不問大小及日月深淺。或赤硬腫痛。(出濟生拔粹)
生山藥(一梃去皮) 蓖麻子(一個)
上搗爛。攤在帛上貼之。如神。
蘹香草飲(出千金方) 解惡毒風腫。或著人陰。或著一邊。疼痛攣急。牽引小腹。悶亂難忍。以生蘹香草不拘多少。搗絞取汁。每服一合。用酒三合。同煎令沸。空心晚食前溫服。一方無酒。渣敷腫上。冬月缺生者。根亦可。此是外國神方。用之起死回生。神效。
治一切毒腫。不問軟硬。(出聖惠方)
以胡蔥熟搗。和生油調。塗之即瘥。
灶土塗方(出聖濟總錄) 治毒腫。
取釜底黃土。以醋研和塗腫上。日三五度。
治一切毒腫
以鹽搗生大豆。塗之。
治毒腫
以生搗秫米。和以雞子白敷之良。
又方
以粳米久陳者蒸作飯。和醋封毒腫。立瘥。又北人炊之甕中水。浸酸食之。緩五臟六腑氣。
治背上忽腫。漸如碟子不識名者。
用水中圓石一兩。拘燒令極熱。瀉入清水中。沸定後洗腫處。立瘥。
治腫大如斗。
取雞翅毛。一孔生兩毛佳。右腫取左翅。左取右翅。雙腫取兩邊翅。並燒灰研。飲服之。
治氣腫毒起急痛(出肘後方)
用蕪菁根大者。削去上皮。熟搗。苦酒和如泥。煮三沸。急攪之。出敷腫上。帛裹之。日再三易。用子亦良。
治毒腫(出肘後方)
用決明子末水調。塗之。
治腳腫向上至腹。即殺人者。(出千金方)
用赤小豆以水三升。煮令爛出豆。以汁浸腳至膝。每日一度瘥止。若已竟入腹。不須浸。但煮豆食之。忌鹽菜米麵等。如渴飲汁瘥乃止。
治一切毒腫。疼痛不可忍者。(出千金方)
用丹麻子熟搗。敷之即瘥。
李兵部手集方(出外科精要) 療毒瘡腫。號叫臥不得。人不識者。
以獨頭大蒜二顆細搗。以麻油和研。敷瘡上。干即易之。瘥。
治毒腫(出肘後方)
以雞腸草敷之。
治毒攻手足。腫痛欲絕者。(出肘後方)
以豬蹄一具和蔥煮。去渣內鹽少許。以敷之。
治毒腫痛
取松枝燒研為細末。塗以帛裹其上良。
治毒腫入腹疼痛。或牽小腹及腰胯痛方。(出聖惠方)
用桃仁二合。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每服以暖酒調下小彈子大。日三四服。
治熱毒腫不消。疼痛。(出聖惠方)
桑花五兩為末。生蜜調。塗敷腫上。
又方(出聖惠方)
用葵菜根和鹽搗。敷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益母草二握。去兩頭。以酒三升。煎取一升。去滓頻服。
又方(出聖惠方)
用雞子清封腫上。熱即易之。
又方(出聖惠方)
用地松搗汁。每服一小盞。日四五服。
又方(出聖惠方)
用狗舌草一斤。去兩頭。以水五升。於銅器中煮汁二升。去滓。搜面作羹粥食之。
治毒腫
醋磨大黃。塗患處即消。此方得林庇民云。嘗試易效。
治毒腫(出本草)
以蕕草葉搗敷。
治毒腫(出本草)
用石蒜搗。敷貼。
治毒腫(出本草)
以生瓜菜搗貼。
療毒腫不問硬軟(出本草)
取楸葉十重敷腫上。即以舊帛裹之。日三易。當重重有毒氣為水。流在葉中。如冬月取干葉。鹽浸良久用之。或取根皮銼。爛搗。敷之皆效。
主毒腫結熱(出本草)
以油腳用苦酒摩。塗腫處效。
治腫毒(出本草)
用地蜈蚣水摩塗。
治腫毒(出本草)
用芙蓉葉搗。敷貼。
治毒腫(出聖惠方)
以甕近下鑽一孔。盛水注於腫上。
丹毒
(附論)
夫諸痛癢瘡。皆屬心。心虛寒則癢。心實熱則痛。丹毒之病。由心實熱也。生血主於脈。血熱則肌浮。陰滯於陽。即發丹毒。方論有云。以其色赤如丹砂塗。故得丹名。然亦有水丹、白丹、五色油丹。豈專以赤為名也。又有赤流天火、殃火、尿灶、廢灶、野火等方。以為小兒出入遊行。觸犯所致。此因容或有之。若小兒在襁褓中。未能出入。亦患此者。是豈因犯即病乎。大率皆血氣之所為也。
凡火丹者。肉中忽赤如丹塗之色。痛癢不定。甚至遍身。白丹者。肉中腫起癢而腹痛。微虛腫。如吹狀。雞冠丹者。亦名茱萸丹。肉上粟粟如雞冠肌理。水丹者。遍身熱起。遇水搏之。結丹晃晃黃赤色。如水在皮中。五色油丹。亦名油腫赤流丹。腫熱赤色。流入四肢。以上皆不問大小。如天火、灶火、殃火、尿灶火、朱田、野火等丹。多著少小。但自腹內生。出四肢者則易愈。自四肢生。入腹者則難治。
治丹毒方。千金、外臺甚多。無出於用冷物治之。凡冷物無過藻菜。如有患丹毒熱腫等證。取渠中藻菜。細切熟搗。敷丹上。厚三分。干則易之。最良。
熱毒之氣。暴發於皮膚間。不得外出。則血為丹毒。熱氣剽悍。其發無常處。大則如掌。甚則周流四體。不急治。或至壞爛出腫血。發熱於骨肉之間。則肢斷如截。毒氣入腹。則能殺人。
治法用針鐮砭割。明不可緩治也。
少陽客氣勝。丹疹外發。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於心。火主太關。又謂百端之起。皆自心生。豈可便用辛溫發散。致熱勢增劇。漸成臟毒下血。咬牙發搐。大熱明矣。
夫時毒者。四時邪毒之氣。感之於人也。其後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瘡。令人憎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謂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起增益方悟。始召瘡醫。原夫此疾並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治之宜精辨之。先切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蓋浮數者。邪氣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入也。感四時毒氣。壯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以五利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或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久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不可治之。如嚏出膿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記之。其病人每日用此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散、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鐮砭割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者。即死之候。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不可下。嘗見粗工。但云熱毒則用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矣。
方
烏蛇膏(出和劑方) 治風邪毒氣。外客皮膚。熏發成腫。所起不定。遊走往來。時發癢痛。或風毒熱盛。攻注成瘡。焮赤多膿。瘡邊緊急。但是風腫。並皆治之。
吳茱萸 藁本 獨活 白殭蠶(去絲嘴炒) 細辛 漢椒(出目炒) 半夏 防風 赤芍藥 當歸 桂心 川芎 香白芷(各半兩) 烏蛇 黃蠟(各二兩) 乾蠍 附子(去皮尖各一兩)
上細銼。以煉臘月豬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為度。帛濾去滓。下蠟。入瓷器內盛。每用取少許摩之令熱。日三。
升麻膏(出聖惠方) 治丹疹煩熱。疼痛不止。
升麻 白薇(肘後作白蘞) 漏蘆 蒴藋(四兩) 連翹 梔子(四個炒) 黃芩(各一兩) 蛇銜枳實(各三兩)
上搗碎。以水三升。浸半日。以豬膏五升。煎令水氣盡。去渣。膏成敷上。諸丹皆用之。及熱瘡腫上。日三。經心錄無枳實。以治諸腫毒。
硼砂丸(出聖濟總錄) 治丹毒遊走。及魚臍瘡。
硼砂(研) 鳩雀屎 桂(去粗皮) 獺膽(去膜) 砒黃 丹砂(研細各一分) 麝香(研一錢) 白蠟(一兩半) 天南星(三分) 山慈菇(半兩)
上除蠟外。搗研為細末。先將蠟於瓷器內慢火上溶。下藥調為丸。如梧桐子大。先用針撥破瘡口。入一丸。醋調面塗。故帛貼兩宿。痛止即揭去。收藥丸可再用。
漏蘆湯(出聖濟總錄) 治丹毒遊走。拓洗後服。
漏蘆(去蘆頭) 白蘞 黃芩(去黑心) 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 升麻 白薇 芍藥 大黃(銼) 甘草(炙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後溫服。至晚再服。以瘥為度。
吳藍湯(出聖濟總錄) 拓洗丹毒。
吳藍(一兩) 生地黃 升麻 石膏 黃芩(去黑心) 犀角(鎊) 白蘞 梔子仁 大黃(各半兩)
上細銼。每用半兩。以竹瀝一盞。水七盞。同煎至四盞。去滓。以故帛浸拓患處。日五七次。
黃芩湯(出聖濟總錄) 拓洗丹毒癰疽始發。焮熱浸淫長大。
黃芩(去黑心) 升麻(各一兩半) 黃連(去須) 芎藭(各一兩) 甘草(炙銼) 當歸(去蘆焙)羚羊角(鎊各半兩)
上細銼。每用一兩。以水五盞。煎至三盞。去滓。下芒硝半兩攪勻。以故帛三兩。重浸藥汁。溫拓患處數十遍。早晚用。以瘥為度。
金花散(出三因方) 治一切丹毒。
鬱金 黃芩 甘草 山梔 大黃 黃連 糯米
上各一兩。生為末。蜜和冷水調。以鵝毛上患處。
升麻湯(一名漏蘆湯出千金方) 治毒方。及丹疹毒氣不消。時發疼痛。
升麻(一兩) 漏蘆 芒硝(各二兩) 黃芩(三兩) 蒴藋(五兩) 梔子(二十枚)
上㕮咀。以水一斗浸良久。煮取七升。冷以故帛染汁。拓諸丹毒上。常令濕。拓後須服飲子。並漏蘆湯。方並見前癰腫條中。服之立瘥。小品用治丹疹諸毒腫。聖濟方內不用蒴藋。一方無黃芩。
胡粉塗敷方(出聖濟總錄) 治風丹。
胡粉 赤小豆 糯米 黃連(去須各一兩) 水銀(半兩) 山茱萸(一兩)
上除水銀外。搗羅為散。生油調如糊。後取水銀於掌中。以津唾研如泥。入藥內研勻。先以熱湯洗丹上。拭乾。用藥塗敷。日三兩遍。
牛黃散 治腫丹毒。
鬱金 甘草 桔梗 天花粉 蛤粉(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入蜜水調服。四順清涼飲子 治一切丹毒積熱。熱壅熱滯。咽喉腫痛。
當歸 甘草 芍藥 大黃
上等分。㕮咀。每服一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金花散(出聖惠方) 治一切丹毒。熱焮疼痛。
鬱金(一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糯米(二合)
上為細散。每用蜜水調令稀稠得所。用雞翎掃丹上。干即便塗。
又方(出聖濟總錄) 治赤黑丹。
豉(一兩) 香薷 蓼葉(各半兩)
上為末。和入酒少許。細研成膏。塗患處。干即易。
又方(出聖濟總錄) 治丹毒遍身赤腫。
茺蔚草 蛇銜草 慎火草(各一兩)
上銼搗令熱。調敷患處數遍。
治丹毒
新附淋草(半斤) 蛇蛻皮(一條) 露蜂房(一兩)
上以水一斗。煮取四升。以帛拓洗之。隨手消。神效。
治一切丹毒惡氣攻刺。身體赤腫。疼痛不可忍方。(出聖惠方)
車前子 益母草 地膽草
上爛研塗之。干即更塗。
又方(出聖惠方) 治火丹。
赤小豆(一升) 羊角(一對)
上同燒存性為末。和蜜塗之。一方以雞子白和塗之。如無羊角。單用小豆亦良。
白玉石散 治赤遊丹毒腫。
白玉 寒水石(各一兩)
上為末。米醋調敷患處。或腫至外腎有破肌。用水調掃。
又方(出千金方) 治一切丹疹毒。
以水苔搗爛。敷之。
又方(出聖惠方)
以生地黃搗汁塗之。熱即易。小豆亦佳。
又方(出千金方)
以生水菘菜搗爛。敷之。
又方(出千金方)
以五葉藤搗為末。水調敷之。
又方(出聖惠方)
以五葉草搗爛。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以浮萍草搗爛。塗之。
又方(出百一選方)
用大黃為末。水和敷之。
又方(出百一選方) 治火丹毒。
以梔子仁為末。水和塗之。
又方名拔毒膏(出千金方) 治丹毒。
凡天下極冷。無過藻菜。但有患熱腫毒並丹等。取渠中藻菜。細切熟搗。敷之厚三分。干即易之。
治諸丹神驗方(出千金方)
以蕓薹菜熟搗厚封之。隨手即消。如餘熱氣未愈。但以三日內封使醒。醒好瘥止也。然縱干亦封之。勿歇。以絕本。昔有人飲多。至夜睡中。覺四體骨肉疼痛。比至曉。頭疼目眩。額左角上如彈丸大腫痛。不得近手。至午時至於右角。至夜諸處皆到。其眼遂閉合不得開。幾至殞斃。以種種藥治不瘥。經七日。余自處此方。其驗如神。故留之以傳來世云耳。
治五色油丹方(出千金方) 俗名油腫。若犯者多致死。不可輕之。
用縛母諸枕頭臥。甚良。
治赤流腫丹毒。一方云治五色油丹。俗名油腫。犯者多致死。不可輕之。(出聖惠方)
取榆根白皮為末。雞子白和敷之。千金翼云。雞子白和蒲席灰敷。
又方(出千金方)
搗大麻子水和。敷之。
又方(出聖濟總錄) 治丹毒流移不定。
以煎羊脂摩之。得青羊脂最良。集驗方云。治人面目身體。猝赤黑丹起。如疥狀。不治日劇。遍身即殺人。或用生豬肉切片貼之。牛肉亦可。
香欒皮方(出三因方) 治諸腫丹毒。發於四肢、腹背、頭面。或赤或白。或癢或痛。或寒或熱者。
以欒皮一兩。水一大碗。同煎取半碗。以翎毛刷患處。神效。
伏龍肝散(出三因方) 治少小諸腫丹毒 用伏龍肝不拘多少為末。以雞子白和敷之。日三次。
赤小豆塗敷方(出十便良方) 治丹毒如手掌大。身體發赤痛微癢。或生瘡。
取赤小豆搗羅為末。以雞子白調如糊。塗丹上。干即易。先用枸杞根煎湯洗。後敷藥。瘡如痛。用水潤之。
又方(出聖濟總錄) 治赤黑丹兼治惡瘡。亦治小兒白丹。
以豬屎燒灰。細研為散。以雞子白旋調如糊。塗丹上。日三五次。
治丹毒遍身赤腫(出聖濟總錄)
用蘿藦一味。搗絞取汁。調丹上。日三五次。
又方(出聖濟總錄)
以惡實根五兩。取時勿令見風及雞犬。銼搗令熟。水調敷患處。干即愈。外臺秘要兼絞汁飲之佳。
治諸丹毒方(出聖濟總錄)
取蕓薹汁。入大黃末、芒硝、生鐵衣相和。塗之佳。
雞蘇塗方(出聖濟總錄) 治火丹熱毒之氣。五色無定。宜先塗敷。然後用藥。
搗生雞蘇厚塗。
又方(出肘後方) 治火丹。亦療白丹。
研豉和屋塵等分。以苦酒調。敷之。
又方(出聖濟總錄)
取連錢草以鹽挼。敷之。
纏蛇丹方
雄黃為末水調塗。兼用酒調服。
治丹毒五色無常者。一名鹿角散。(出肘後方)
燒鹿角為末。和豬脂敷之。一云。治面目赤黑丹如疥。不急治遍身即死。
治中繁丹走皮中浸淫。一名火丹。及諸瘡疼痛。(出聖惠方)
取蠐螬搗敷之。糞中者尤佳。一方用研以雞子清調塗之。干即再塗。
治丹毒惡瘡。五色無常者。(出肘後方)
煮慄皮有刺者。洗之佳。
又方(出聖惠方) 治發足及一切丹毒惡氣。五色無常。痛不可忍。若壞及膚。則出膿血。或發骨節解即斷。入四肢。此蓋疽之類也。
搗蒜厚敷。干即易。大小蒜皆可。
治丹毒發作。恐其入腹。一時無藥秘方。
急以針於紅點處刺出惡血。使毒氣於此而散。
纏蛇丹方
用紫背草、老鴉草擂搗爛。塗之愈。
治天火瘡
用柏子燒灰。敷之愈。
治螢火丹從頭起(出千金方)
以醋調塗之消。
治火丹方(出聖惠方)
用黃芩為末。水調塗上。
治丹者惡毒之氣結成。五色無定。(出肘後方)
以蜜和乾薑末。塗之驗。
又方 治丹毒。
煮慄取濃汁以洗之妙。
又方(出肘後方) 治火丹。
取曲蟮糞水和如泥。塗之。
療面目身體猝得赤斑。或黑斑如瘡狀。或癢搔了腫起。不即療之。甚殺人方。(出十便良方)用羚羊角或羖羊角屑三兩。水一大盞濃煎磨之數百遍。若無羊角。用羊脂及豬及候冷。磨有毒氣者。皆可用。磨務令分散毒氣。或水磨羚羊角塗之。一方燒灰三兩細研。以雞子白調敷。
又方
以豬槽下土泥塗之。又以豬肉灼熨之。即瘥。
療白丹方(出聖惠方) 病原白丹者。初發癢痛微煩。腫如吹起。不痛不赤而白色。由挾風冷。故然色白也。
以豉為末。和酒塗之。搗香薷葉苦蓼敷之。一方單用豉為末。水調塗之。
又方
以酸模草、五葉草煮汁飲之。又以滓合丹。以薺心塗亦佳。
治白丹、水丹著人足趺。及腨脛間者。作黃色如火丹狀。經久變紫色。不療皆成骨瘡也。無毒。非殺人疾。若成骨瘡。即難瘥也。經言風邪客於肌中。肌虛真氣發散。又被寒氣外搏皮膚。發腠理。開毫毛。淫氣妄行。則為癢也。所以有風疹之疾。皆由於此。有赤疹者。忽起於蚊蚤吮。煩癢劇者。重沓壟起。搔之隨手起。有白胗者。亦有此。療之皆如療丹法也。療之方。搗白瓷器屑。以豬脂和。塗之。
療丹毒或發背。及諸腫遍身赤者。
搗鯽魚敷。數易之良。或但以生魚皮鮮燒搗末。以雞子白和。塗之。
治風丹
以苕帚子、慎火草葉、土朱三件中。遇便者擂碎。冷水澄濾。服之效。
又方
蜜調土朱。入酒少許服。並搽疹上。
治一切丹毒(出傳信適用方)
用芭蕉根搗自然汁塗。及灶中黃土。以水調塗。
又方
用黃柏、朴硝為末。水調塗之。
治火焰丹、纏腰丹。
用生鐵為末。豬膽汁為膏。調即可。
治白丹(出聖惠方)
燒雞屎雞子白和塗之。或以雞糞汁拭之。
治天母丹
用陳壁泥炒。出火毒。以雞子清調塗。又用絲瓜水。雞毛蘸刷之。或用文腦稂草搗汁刷之。
又方(出肘後方) 治天母丹。
以苧根三斤。小豆四升。水二斗煮以浴之。一方無小豆。每日仍塗之。
又方(出肘後方)
以生魚血塗之。若走行皮中浸廣者。名火丹。至復殺人。或用魚膽和鹽敷之。干即易。
又方(出聖惠方) 治一切丹毒流腫。
用鼠黏草根。勿使見風。洗去土。搗爛貼之。絞取汁飲之。亦良。
治一切丹毒遍身方(出聖惠方)
以蕓薹子一兩。酒一大盞。和研去滓。煎至七沸。不時候溫服一合。
莽草膏(出聖惠方) 療身體赤。癮疹而癢。搔之隨手腫。
莽草(二分) 當歸 芎藭 躑躅花 大戟 細辛 芍藥 芫花 附子(炮) 椒(各四分) 豬脂(二斤半)
上切。以豬膏和煎之。候附子色黃膏成。濾去滓。收貯以敷病。日三。以瘥為度。一方無椒。
延年療赤白二疹丸
白朮(一斤) 蔓荊子(四分) 防風(四分) 附子(三分炮) 桂心(二分)
上搗篩。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酒服十丸。日二服。稍加至十五丸。若能作散服一錢。禁食桃李、雀肉、青魚鮓、豬肉、冷水、生蔥。此療風疹正方。凡風皆由舊來。有風氣所以方中不得用桂心、附子。白朮既用一斤。附子只有三分。復有防風。其防風即能斷附子毒。所以一物毒。亦無所至。伏聽進止。
療丹癮疹(出肘後方) 病原丹疹者。肉色不變。又不熱。但起癮疹。相連而微癢。故謂之丹疹。
以酪和鹽。煮熱以摩之。手下消也。
又方(出聖惠方)
以白芷根葉煮汁。洗之效。
又方(出聖惠方)
以慎火葉爛搗封之。神良。一方作護火草。
治凡赤疹熱時發。冷即止。白疹天陰冷即發方。(出聖惠方)
以酒煮石南拭之。極效。
又方(出百一選方)
以酒煮蒴藋。拭之良。一方用葉搗。塗之。
又方(出聖惠方)
以白朮末酒服方寸匕。三日盡五斤。忌桃李、蒜、青魚鮓、雀肉。
又方 忌丹疹及燥瘑。
淋石灰汁漬之。及洗之。一方以石灰和醋。調塗。
又方(出聖惠方)
取芥子末以酢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瘥。
又方(出聖惠方) 療身體赤。癮疹而癢。搔之隨手腫。
以礬石二兩。酒三斤漬令煬。拭上立瘥。或但以水煮白礬汁。又其赤疹。心家稍虛。熱氣相搏。其色赤。
宜作芒硝湯拭之(出千金方)
以芒硝三兩。用湯一升。納芒硝令消散。以帛沾取拭疹。即漸除。湯盡。更合以前二件赤白疹方。一方治丹毒。以芒硝細研為末。水調塗之。
夫赤疹由冷濕搏於肌中。甚即為熱。成赤疹也。得天熱則劇。取冷則減。此方療之。及治一切丹毒。(出聖惠方)
取生蛇銜草搗極爛。以塗之。最驗。
白疹者由風氣搏於肌中之熱。熱與風相搏。遂為白疹也。得天陰雨則劇。出風中亦劇。得晴暖則減。著衣身暖亦瘥。此方療之。(出聖惠方)
以水煮枳實拭之佳。又搗末熬。青布裹熨之。又用雞腸草生搗爛如泥封上。用五六次效。亦可生食。煮作菜食之益人。去脂膏毒氣。
治丹毒(出百一選方)
用豆葉搗。塗之。
治五色遊毒(出千金方)
用牛糞塗之。干即易。
治丹毒(出肘後方)
搗松葉。塗之愈。
十二件單方(出十便良方) 療丹毒。或得一物瘥方。
水苔 生地黃 生松葉 蒴藋葉 慎火草 浮萍草 豆豉(水和) 大黃(水和) 梔子(水和)黃芩(水和) 硝 豆葉
上十二味。但得一物搗。以貼之即瘥。赤小豆末和雞子塗之。無雞子水和用之。
治纏腰丹毒(出家藏經驗方)
先用麻油搽。次用糯米同韭擂成膏塗。
治積年久疹。有時發動。
用乾地黃十分。甘草五分。乾漆五分。水五分。桂一尺。搗篩。酒服一匕。日三服。
療熒火丹。從頭起。(出本草方)
以慎火草搗。和苦酒塗之。療灶丹。從兩腳赤。
如火燒(出本草)
用五加葉根。燒灰五兩。取煅鐵家火槽中水。塗之。
治丹毒煩熱(出本草)
用綠豆生研。絞汁服。
治火丹瘡(出本草)
用龍葵和土搗。敷之良。
療野火丹。從背上兩脅起。(出本草)
用白殭蠶二七枚。和慎火草搗。塗之。
治大人小兒風疹(出本草)
以吳茱萸一升。酒五升。煮取一升。帛染拭之。
治熱丹赤腫(出本草)
用栝蔞為末二兩。釅醋調塗之。
治熱丹毒癰腫(出本草)
以陳白芨磨。敷瘡上。
治熱腫丹毒(出本草)
以積雪草搗。敷之。
療煙火丹發從背起。或兩脅及足赤如火。(出本草)
以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和如泥。塗之。
治丹毒瘤(出本草)
以蜈蚣一條幹者。白礬皂子大雷丸一個。百部二錢秤。同為末。醋調搽。
夫大人小兒。瘡腫丹毒發熱。疼痛不止。一法面北端想。北海雪浪滔天。冰山無際。大寒嚴冷之氣。取此氣一口。吹在瘡腫處。立止。用法之人。大忌五辛之菜。五厭之肉。所病之人切忌雞豬魚兔。酒醋濕面等物。無藥之處。可用此法救人。(出儒門事親)
疥癬
(附論)
夫疥與癬。風毒客於肌膚所致也。風毒之浮淺者為疥。風毒之沉深者為癬。疥則多因風毒挾熱得之。癬多因風毒挾濕熱得之。疥發於手足。或至於遍身。癬則肌肉癮疹。或圓或斜。或如苔莓走散。內藏汁而外有框。二者莫不均有蟲也。亦莫不易為之染觸也。焮赤癢痛。作瘡有膿。曰大瘡。隱起帶根。搔不知痛。曰馬疥。㾦癗含漿。抓破出水。曰水疥。癢而搔之。皮起干痂。曰乾疥。薄皮小瘡。常常淫汁。曰濕疥。此疥之名目然也。乾癬則搔出白屑。索然凋枯。濕癬則淫如蟲行。搔之多汁。風癬則爪擦痹頭。不知痛癢。牛癬則狀如牛領。皮厚而堅。其有時則微癢。白點相連。是之謂狗癬。輪郭全無。縱橫不定。是之謂刀癬。此癬之種類然也。疥癬治法。驅風殺蟲固已。然殺蟲於其外。亦須以硫黃、輕粉、蠟礬圓輩。服鉺而內濟之。庶絕其根矣。若夫腫而濕者有熱。槁而乾者無熱。用藥加減。又當權沖。
方
加減八風散(出聖濟總錄) 治風毒疥癬。
獨活(去蘆頭四兩) 防風(去叉) 黃耆(銼) 甘草(炙令赤色銼各一兩一分) 玄參 苦參 芎藭 秦艽(去苗各一兩) 白朮(炒令紫色) 松脂(各一兩一分) 蛇床子(三分) 黃連(去須) 芥子 天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丹參 人參 防己 芍藥 白蘞 細辛(去苗葉) 桂(去粗皮) 蒴藋(各一兩) 蒺藜子(炒乾去尖) 楓香脂(各一兩一分) 麻黃(去根節)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木通(銼) 甘菊花 白芷(各一兩) 山茱萸(一兩一分) 生乾地黃(焙二兩) 地骨皮 菖蒲(各一兩一分) 遠志(去心一兩) 磁石(三兩以火燒通赤入酒中淬十次)
上為散。每服二錢。空心用生薑蜜湯調下。晚再服。漸加至三服。
䕡茹膏(出千金方) 治一切惡瘡疥癬。疽漏瘑。
䕡茹 狼牙 青葙 地榆 藜蘆 當歸 萹蓄 羊蹄根(各二兩) 蛇床子 白蘞(各六分) 漏蘆(二分)
上搗。以苦酒浸一宿。明旦以煎成豬膏四升。煎至三上三下。膏成。絞去滓。加後藥。雄黃 雌黃 硫黃 礬石 胡粉 松枝(各二兩) 水銀(三兩)
上細研。著水銀散盡。即傾前件膏中。以十隻箸攪之百遍止。用瓷器密貯封。勿令泄氣。煎膏法必微火。敷藥不可近目及陰。先研雄黃等令細。候膏小冷。即和敷之。
瘡藥如神膏
黃芩 黃柏 黃連 當歸鬚 川芎 白芷 玄參 殭蠶 防風 斑蝥(十枚) 全蠍(十枚) 紫草 荊芥 蛇床子 花椒 檳榔 巴豆(十粒)
上㕮咀。入香油半碗浸藥。春秋五日。夏三冬七。熬黑色為度。再下烏桕油一小碗。半寸斷柳槐條一握。及用槐柳枝條攪令勻。濾淨再下硫黃、雄黃、黃丹、輕粉。隨多少再下明礬一錢為率。先用乳香研細下。急攪勻候冷。只將油敷瘡。
瘡藥方(出外科精要) 治諸般疥癬。小兒眉臉盛風。並皆治之。
輕粉(一錢) 雄黃(一錢) 大風子肉(三錢) 蛇床子(半升) 膽礬(一錢半) 芒硝(二錢半)明礬(一錢半) 信(一錢半)
上為末。用黃龍骨、青龍皮、龍鬚各一兩半。納香油六盅。熬枯去渣。又加入黃蠟、硫黃各一兩半。同藥末和膏。於瓦瓶內收貯。用之佳。
烏蛇散(一名五參散出聖惠方) 治疥癬久不瘥。遍身頭面皆生。皮膚瘙癢。
烏蛇(酒浸炙黃色去皮骨三兩) 漏蘆(去蘆頭一兩半) 大黃(銼碎炒令香) 羌活(去蘆頭) 丹參 沙參(去蘆頭) 玄參 五加皮 甘草(炙赤色銼) 白殭蠶(炒) 乾蠍(炒去土各一兩)麻黃(去根節二兩) 附子(炮製去皮臍半兩)
上為散。每服食後薄荷湯調下二錢。至晚再服。以瘥為度。一方無干蠍。
天麻膏(出外科精要) 治疥癬赤禿。手足癬皮剝起。瘑瘙疳瘡。浸蝕癢痛。膿汁浸淫。淫蔓經久不瘥者。
草烏頭 釣藤鉤 木鱉子(用仁) 天麻 藜蘆 川芎 狼毒 輕粉(各二分) 粉霜(二分另研) 黃蠟(六兩) 臘豬脂(二兩) 油(一斤)
上細銼如麻豆大。於油內煎至焦紫色。令冷濾去渣。上火入黃蠟、豬脂熔開。再重綿濾過。入輕粉、粉霜攪凝。瓷盒內收貯。用以塗之。
黃耆丸(出瘡科精要) 治腎臟風虛。攻注手足頭面。麻痹痛癢。或生疥癬腫焮。
黃耆 烏藥 茴香(炒) 地龍(去土) 川椒(去目) 防風 川楝子(炒) 赤小豆 白蒺藜(去刺) 海桐皮 威靈仙 陳皮(等分)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天麻散(出外科精要) 治白禿甜瘡。及風毒疥癬。
藜蘆 天麻 狼毒 白芷 菌草 釣藤鉤 草烏頭 貫眾 細辛(各半兩) 輕粉(一錢) 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兩。紙一重。綿裹。入油三兩。浸經三日外。蘸指搽患處。如稍干更添油二兩。添至三兩。止換藥。其效如神。
疥癬藥方
輕粉(一錢) 雄黃(一錢) 大風子(三錢) 蛇床子(半升) 膽礬 明礬 信(各一錢半) 芒硝(二錢半) 硫黃(一兩半以上為細末) 黃蠟(一兩半) 香油(六兩)
上用槐條、柳皮各一兩。蔥須二兩。二味下清油熬枯。不用濾出。下黃蠟熔化。次下前藥。再攪少時為度。
除濕散 治一切風毒疥癬瘙癢。狀如風癩。
苦參 何首烏 荊芥穗 蔓荊子 薄荷(各一兩) 白芷 天麻 川芎 防風(並生用) 烏蛇(酒浸二宿焙乾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茶酒下。無時日進三服。六日一浴。令汗出血氣宣通。一月膚澤如故。
苦參丸(出聖惠方) 治遍身瘙癢。癬疥瘍瘡。
苦參(四兩) 玄參 黃連(去須) 枳殼(去瓤麩炒) 獨活(去蘆頭) 大黃(銼碎炒香熟) 防風(各二兩去尖) 黃芩(去黑心) 梔子 菊花(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搗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漿水下。食後日進三服。茶酒送下亦得。
如聖散 治疥風瘡癬。
蛇床子(四兩) 黃柏 苦參 䕡茹(各二兩) 白礬 狗脊 藜蘆 剪草(各一兩) 輕粉 胡粉(各半兩)
上為細末。清油調搽。
治疥疽諸瘡方(出千金方)
水銀 胡粉(各六分) 黃連 黃柏(各八分) 薑黃(十分) 礬石 附子 苦參 蛇床子(各三分)
上水銀、胡粉另研如泥。余為末。以煎成豬膏合和。研令勻調。以敷之。一方無薑黃。
丹砂膏(出聖惠方) 治久疥癬瘡。瘙癢不止。宜用此殺蟲。
丹砂 雄黃 雌黃 乳發(洗淨) 松脂 白蜜 䕡茹(三兩) 豬脂(二斤) 巴豆(十四枚去皮心細研)
上先以豬脂煎發消盡。納松脂、蜜。三上三下。去滓內諸末中。更一沸下。以敷之。一方用蠟不用蜜。
散塗方(出聖濟總錄)治諸疥癬久不瘥者。
苦參 附子(生去皮臍) 吳茱萸(燒焙乾炒) 旱連子 細辛 石硫黃 菖蒲 半夏(生用)
上等分。搗羅為散。先以油煎蔥白色黃。將油和藥末塗。仍先以湯浴了。手足並用被覆。更將大桶子安被內。蓋令熱汗自瘥。
大黃膏 治惡疥癬瘡。
信(一錢半) 巴豆仁 雄黃(各一錢) 大黃 黃芩 黃連 硫黃(各二錢) 黃柏(四錢)
上用好酒煮巴豆焦黑。去巴豆不用。入黃蠟四錢作面。入油量稀稠擦塗。
八仙散(出外科精要) 治遊風腫癢疥癬瘡。或因洗頭。遊風瘙癢生瘡。
細辛 荊芥 白芷 川芎 黃芩 防風 甘草 地骨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藥二兩。水二碗。煎十沸。去渣。熱溻患處。
何首烏散(出和濟方) 治脾肺風毒攻衝。遍身疥癬瘙癢。或生癮疹。搔之成瘡。眉背拘攣。肌肉頑痹。手足皸裂。風氣上攻。頭面生瘡。及治紫瘢、白癜、頑癬。
荊芥穗 蔓荊子(去白皮) 蚵蚾草(去土) 威靈仙(洗淨) 何首烏(去蘆叉) 防風(去叉)甘草(炙)
上各五升。搗羅為末。每服一錢。食後酒調下。沸湯亦得。
祛風丸(出聖濟總錄) 治一切疥癬癩瘡。
槐芽(焙乾) 皂莢芽(焙乾各半斤) 苦參(三兩) 防風(去叉) 羌活(去蘆頭各三兩三分) 烏蛇(一條酒炙去皮骨) 使君子(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夜蜜湯下。
水銀膏 治瘑瘡疥癬。無名惡瘡。但是手足瘡疥浸淫多汁。久而蟲生。塗之。
黃蠟(一兩) 䕡茹(一兩銼) 蛇床(銼微炒) 白礬枯 水銀(各二兩) 黃連(銼二兩)
上為蠟豬脂七兩熬開。下三件銼藥。煮至焦紫色去滓。再入蠟熔開。出火稍凝。下水銀、礬石攪勻。每用塗摩。
如意散(出直指方) 治疥癬無時痛癢。愈發有時。不以久新者。
吳茱萸 牛蒡子 荊芥(各二兩) 牡蠣(半兩) 輕粉(半錢) 信砒(二分)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臨臥抄一錢油調。遍身搽摩上一半。如後有癢不止。更少旋塗之。股髀之間。聞香悉愈。
海桐散 治疥癬。
海桐皮 䕡茹 黑狗脊 蛇床子 硫黃(各半兩)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油調搽疥癬上。熏鼻中。
一掃散 治疥癬。
荊芥 防風 地骨皮 薄荷 甘草 苦參
上各等分。為細末。蜜為丸。空心茶清送下。或用散涼蜜水下。不過三五服即痊可。大人用每服三錢。
苦參丸 治疥癬。
苦參 荊芥 何首烏 威靈仙 胡麻子 蔓荊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湯送下。食後。
治疥癬
硫黃 井泉石 鵝管石 白礬 黃柏 雄黃(各等分)
上為末。香油調搽。
治疥癬
雄黃 盆硝 雌黃(半錢) 舶上硫黃(半錢) 人言(少許) 斑蝥(少許)
上為末。用黃蠟小油少許。和為一塊。外用小油化開。搽之。
治遍身瘙癢。明目爽神。
威靈甘草石菖蒲 苦參胡麻何首烏 藥末二兩酒一碗 渾身瘙癢一時無
樺皮散(出和濟方) 治肺臟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搔之成瘡。又治面上風刺。及婦人粉刺。
杏仁(去皮尖用水一碗於銀勺內熬候水減一半以來取出放冷干) 荊芥穗(各二兩) 枳殼(去瓤用炭火燒存性取出於濕紙上令冷) 樺皮(燒成灰各四兩) 甘草(炙半兩)
上除杏仁外。余藥都搗羅為末。卻將杏仁另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日進三服。瘡疥甚者。每日頻進。
大檳榔散(出瘡科精要) 治乾濕疥癬。
輕粉(一錢) 硫黃(一錢) 黑狗脊(半兩) 紅娘子(一個) 大檳榔(一個)
上為細末。每用藥半錢。放手掌中。臨臥時油調如糊。兩手搽摩極熱。鼻內聞之。及摩搓疥上。隔日再用。甚者不過三上。
治久疥癬方(出聖惠方)
白礬(半兩搗為末) 亂髮(兩塊雞子大)
上用清麻油一盞。煎如稀餳。輕粉四兩研入。塗上立效。
又方(出聖惠方)
燕子糞(微炒) 斑蝥(燒灰)
上等分。搗為末。油調塗之。
治一切風癬。疥癩、腎濕、下注、風瘡成片。經年不瘥者。臁瘡等疾亦治之。
羊蹄根(五塊用乾地上獨行赤色者佳近水黑根不可用) 肥皂莢 白礬(少許) 生薑(一塊) 明硫黃(少許)
上用搗爛極細。丸如彈子大。先以溫漿水淋洗瘡。去膿血痂靨。以軟帛搵干。然後用藥丸滾搽瘡上。停一時辰。再用淡漿水。不犯手淋洗淨。須臾間。瘡上追出紅血絲網為度。此係瘡內風蟲也。見此即瘥。如不愈。隔一二日。再如此上藥治之。三二次必愈。如藥丸幹了。以蜜和開再丸之。瘡生過腳面。以軟乾柿。薄切片子拓上。即瘥。
防風羌活散 治疥癬風瘡。
防風 羌活 全蠍 薄荷 荊芥(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調服。茶清亦可。無時服。
治久疥癬
水銀 礬石 黃連(一作雄黃) 蛇床子(各一兩)
上為末。以豬脂七合。和攪不見水銀為熟。敷之。一方加藜蘆一兩。又加䕡茹一兩。療諸瘡神驗無比。
雄黃散 治疥癬
石膏 牡蠣(燒各一兩) 雄黃(一錢) 硫黃(三錢)
上為細末。好油一盞。內巴豆仁十個。熬紫焦。去巴豆調藥末。搽疥癬。
防風丸 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成癮疹。
防風(去叉) 蟬殼(各一兩半) 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十一兩半) 天麻(二兩)
上搗為細末。用精羊肉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荊芥或酒茶湯下。
四生散 治腎臟風疥癬等瘡。及眼目昏花。視物不見。此藥主之。一名四聖散。
白附子(下注生瘡用黑附子) 沙苑蒺藜 黃耆 羌活(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鹽酒湯下。空腹。若於豬腰子切開。夾藥在內。合定拴住。紙裹煨熟尤妙。又有患赤眼睛。痛不可忍。臨臥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時乃得睡。更三四服乃愈。再有頑癬經年服藥、貼藥。俱不效。後得此藥。三四服盡除。此方治人腎臟風。及眼疾、頑癬無不效。
治疥癬方
用藜蘆細搗為末。以生油調。敷之。
治疥癬膿泡
以五倍子燒。存性為末。柏油調塗。
治疥癬風瘡
用狗舌草為末。和塗之即瘥。四月五日。採莖曝乾。
防風散 祛諸疥癬。
防風(去叉) 天麻(各二兩)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
上為細散。每服三錢。空心酒調服。
治脾肺風毒攻衝生瘡癬方
升麻 桃白皮 苦參(各半兩)
上細銼。用水二斗。煮取一斗。去滓候溫。洗之。
治諸瘡疥癬久不瘥者
水銀(一斤) 臘月豬脂(五斤)
上以鐵器中壘灶。用馬通火七日七夜勿住火。出之停冷取膏。去水銀不妨別用。以膏敷一切瘡。無不應手立瘥。一方又用水銀粉。和豬脂塗之。
又方
牡牛尿(一用乳牛尿一升) 羊蹄根(半斤切)
上以牛尿漬蹄根一宿。日曝乾。復內尿中。取盡止作末。敷諸瘡。一方和豬脂用更精。
滑肌散 治風邪客於肌中。渾身瘙癢。至生瘡疥。脾肺風毒攻衝。遍身瘡疥。皴裂乾濕。發瘡日久不瘥。皆治之。
剪草(七兩忌見火) 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瘡濕用藥乾摻。瘡乾用麻油調。敷之。
烏龍丸 治遍身風瘡瘙癢。疥癬等疾。服之清風熱。利膈化痰唾。治肺氣不和。此藥推陳致新。去腸垢。治證甚多。要能用度。
皂角(肥者不以多少刮去皮弦捶碎甜水橘煮取濃汁去滓銀器內熬成膏立放) 黑牽牛(不以多少微炒令香熟碾取頭末)
上將藥末與皂角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氣血虛者一二十丸。食後溫水送下。無病氣實人。一兩個月一服。取利三五行。不傷正氣。身體輕健。肌膚光澤。永無風痰疥癬之疾。一方用酒下。
治疥癬諸瘡 治肺受邪毒。運如四肢。久而不散。以生內蠹。
硫黃(舶上) 白礬(枯各半兩)
上為細末。乾者香油調敷。濕者乾摻。
蒼朮丸
蒼朮(米泔浸去皮) 何首烏(半斤)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酒下。
疥癬惡瘡方
以滿尺不蛀皂角三條炙。去弦核為末。米醋二大盞。煮如熔膠。濾清汁。入黃連末半兩。輕粉二錢。調抹。候癬發時。惡水出便可。先以楮樹白皮搔破後塗藥。三兩上便瘥。凡諸瘡癬初生時。或始痛瘥。即以後各單方救之。(出肘後方)
用鹽嚼。塗之。又以谷汁敷之。又以蒜墨和。敷之。(千金翼蒜作酥) 又以薑黃敷之。又以鯉魚鮓糝敷之。又以牛李子汁敷之。若不瘥。以前諸大方治之。
如聖散(出瘡科精要) 治渾身瘙癢。抓之成瘡。及癮疹之類。
上以蠶砂一升。水二斗。煎至一斗。濾去滓。夜臥避風處。淋洗。水冷即拭乾便眠。
治久疥癬(出濟生拔粹方)
以臘豬脂不以多少。同生白礬、杏仁少加輕粉搗爛。搽之。
治疥癬有汁
以松脂末入輕粉。先用油塗。卻摻上松脂一二次即安。頑者三兩度瘥。
療頑癬久不瘥者
用防風通聖散一帖。全料。依方法煎熟。乘熱於浴堂內服之。次先合下藜蘆、荊芥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抄。就於浴堂內。乘熱用手揉揩藥於瘡患處。如燥豆。候藥在身上良久。然後再交湯婆子。用手不住揉揩為妙。次用溫湯豁去。展拭乾出最妙。
山梔子散(出聖濟總錄) 治一切疥癬。
搗山梔子為細末。炒過。以蜜蒸三五度了。五更酒湯下一匙許。
疥藥神效散(出德生堂) 治乾濕膿窠。諸腫疥癬等證。有效。
檳榔(一兩) 全蠍(半兩) 蛇床子(一兩) 倭硫黃(一兩半)
上化開硫黃。入荊芥穗末。滾數沸候冷。再加輕粉二錢。再加碾末加板油半兩妙。上為細末。先將小油滾過。候冷調藥。搽瘡上。仍以兩手搓藥開氣神效。一方用荊芥末三錢。
附子膏(出聖惠方) 治一切疥癬、惡瘡不瘥。
附子(一枚銼搗為末) 鯽魚(一條長五寸) 亂髮(如雞子大) 豬脂(四兩)
上先以豬脂煎魚亂髮令消。濾去渣。入附子末熟攪膏成。旋取塗之。
四聖膏 治風疳疥癬。或痛經年不效者。及一切惡瘡。
清油(半斤) 巴豆(去皮三錢) 當歸(半兩) 輕粉(一錢)
上將油慢火熬。次下巴豆、當歸。熬至黑焦去滓。又下黃蠟、輕粉。熔開冷定。盆子盛。每用量瘡搽之。
臭黃膏(出聖惠方) 治風瘡疥癬久不瘥。
臭黃(研) 亂髮(燒灰) 蕪荑(各半兩) 硫黃(一分細研)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 吳茱萸(半兩) 粉腳(半兩細研)
上為細末。以生麻油調塗於兩手心。合手於股內夾藥一宿。如未痊者。次夜更塗。兼吃蜜酒使醉。神效。
水銀膏(出聖惠方) 治疥癬瘡。經年不瘥。
水銀 白礬 蛇床子 雄黃 䕡茹(以上各一兩)
上入煉好豬脂半斤。都研。候水銀星盡。便用敷之。日三兩上。兼治小兒頭瘡。浴遍身瘡疥。及厲風癬。
以滾鹽水浴之。極妙。
治癬及惡瘡疥。蜘蛛咬者。
用生鐵同蒜磨。生油敷。並得。
治疥癬滿身作瘡。不可治者。(出肘後方)
用何首烏以水煎令濃。於盆中洗之。甚能解痛生肌。(一方有艾等分)治白癜癧瘍。及風惡瘡癬。
用絡石木連藤取汁。敷瘡上。
治久疥癬方(出聖惠方)
用川烏頭七枚。生用搗碎。以水三大盞。煎一大盞。去滓。溫洗之。神效療熱瘡疥癬。癢痛不可忍者。
先用泔清洗瘡。去痂拭乾。看瘡大小。研硝石末和生麻油如麵糊。以塗瘡上。三兩度瘥。
治一切疥癬方(出聖惠方)
取巴豆四五粒細研。以油一合半。用慢火熬一食久。先吃山梔子湯一碗。夜塗此藥。一兩上。瘡痂干剝落。神效。
三黃膏(出楊氏家藏方) 治瘡癬疥癆。紫白癜風。
雄黃(另研) 雌黃(另研) 砒(另研三味各半分) 白礬(另研) 蛇床子(取末) 䕡茹(四味各一兩) 白膠香(一錢另研) 輕粉 黃丹
上件用麻油四兩。入巴豆四枚。煎黃色去巴豆。入各種藥。又入黃蠟少許。熬成膏子。先用荊芥湯洗。後用藥摻之。
麝香䕡茹散(出楊氏家藏方) 治疥癬。
麝香(另研三錢) 水銀(一分白錫一分結沙子)
上件䕡茹末同研勻。每用三錢。生麻油調成膏。抓破瘡疥搽之。日三兩次。
苦參丸(出御藥院方) 治肺毒邪熱。頭面生瘡疥癬。並宜服之。
苦參
上為細末。粟米和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柏脂膏(出濟生拔粹方) 治乾濕疥癬。
柏油(一斤) 黃蠟(半斤) 杏仁(四十五個銼碎) 朴硝(一抄)
上研巴豆令極細。余併為末。入巴豆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
治疥癬(出本草方)
粉霜 雄黃 雌黃(末各一錢半) 藜蘆(末一兩) 汞(二錢) 摩風膏(半兩)
上打和。蔥煎清油調搽。
又方(出永類鈐方)
以夜臥醒不語津搽。甚良。
又方(出永類鈐方)
用醋磨上鏽鐵水。兼沙過青鹽、白礬搽之。
又方(出永類鈐方)
刮東向見日壁。摩搽良。
又方(出永類鈐方)
以雞子殼燒灰。油調搽。
一上散(出誠效方) 治諸般疥癬必效。
雄黃(通明可用五錢) 熟硫黃(半兩) 斑蝥(三斤去翅足研碎) 黑狗脊(五錢) 寒水石(六錢) 蛇床子(半兩炒)
上另研雄黃、硫黃、寒水石如粉。次入斑蝥和勻。蛇床子、黑狗脊另為細末。同研勻。先用湯洗疥癬去痂。油調手中。擦熱。鼻中嗅三兩次搽上。可一上即愈也。如痛甚腫滿高起者。加寒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如微癢只加蛇床子。如瘡孔中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湯燙者。加硫黃。即嗅不止亦愈。
治一切男女人渾身疥癬。一家染易。經年搔癢不效者。(出護命方)
百部(四兩粹切) 亂髮 木香(碎切) 檳榔(捶碎) 苦參(各一分碎切) 南椒(三錢) 鯽魚(一斤不要見水切成片)
上以油五斤。煎令得所。去藥。卻用麝香一分。膩粉一錢。硫黃一兩半。雄黃半兩。同研令勻。入在油內。更煎攪五七沸。器盛之。非時使也。
三神丸(出十便良方) 治一切疥癬。
地龍(二條) 蠍稍(三枚去毒) 白殭蠶(二十四枚炒去絲嘴)
上件藥研令極細。分作二服。小兒作五服。溫酒調下。服藥了。然後浴。
五龍膏(出十便良方) 治疥癬。
硫黃 白礬 白芷 川椒 吳茱萸
上五味等分。搗羅為細末。煎油調塗之。
去風瘙疥癬(出本草方)
用碧海水煮。浴之。
治䘌蝕疥癬瘻蟲咬(出本草方)
以鹽膽水敷之。瘡有血者不可敷。
治瘡痍風瘙癢疥癬(出本草方)
以鈞樟皮煎湯。洗之。
治乾濕癬疥(出本草方)
以胡粉一分粉之。即瘥。
治瘡疥癬(出本草方)
取野芋根醋摩。敷之。
除疳䘌疥癬(出本草方)
以海桐皮水煮服。
治風疹疥癬(出本草方)
以積雪草用鹽挼汁。敷之。
又方(出本草方)
取柳白皮細切。以豬脂煎。取汁敷之。
治疥癬(出本草方)
取礬石和桃仁、蔥湯浴之。可出汗也。
治疥癬(出本草方)
以百部根火炙浸酒。空腹飲之。
治蟲瘡疥癬(出本草方)
用剪草浸酒。服之。
治疥癬(出本草方)
以槐葉煎湯服。皮莖同用。
治疥癬蟲瘡毒腫(出本草方)
以甕盛桐子瀝入油。摩敷瘡上。
治疥癬殺蟲(出本草方)
以硫黃生研。敷之。
治疥癬惡瘡(出本草方)
以天南星搗。敷之。
治風瘡疥癬(出本草方)
用鬼皂莢作湯。浴之。
治疥癬風瘙(出本草方)
用蒴藋作湯。浴之良。
治惡瘡疥癬
用石灰淋汁。洗之。
又方
用菖蒲根搗為末。油調塗之。
又方
用鴛鴦肉以酒浸。炙令熱。敷瘡上。冷更易。其肉不可食。即棄之。
又方
用羊蹄根搗絞取汁。入膩粉少許。調如膏。塗癬上。三五遍即瘥。如干。即豬脂調和。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