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八十五
癰疽門
癰疽等瘡內消法
(附論)
夫治病必先求其本。而後治其標。癰疽諸瘡。雖發於外。而本乎中熱之所出。始覺經絡壅滯。氣血悶郁。有瘡瘍之證。則熱氣初作。營衛未礙。肌肉未腫。腫而未腐之時。特可疏滌風熱。通導而去之。逮其毒氣已結。則不可論內消法。恐熱毒不出。反以內攻。適所傷之。先後遲速之用。不可不審。
方
黃連獨活散 治背疽一切惡瘡。初發腫甚者。服三四服即消散。
羌活(一錢半) 獨活(五分) 防風(五分) 藁本(一錢半) 苦黃芩(一錢半) 黃連(五分) 當歸身(三錢) 知母(一錢酒浸洗) 生地黃(一錢酒浸洗) 連翹(三錢) 黃耆(一錢半) 防風梢(半錢酒浸洗) 人參(五分) 陳皮(五分) 蘇木(五分) 甘草身(一錢一分半用根足炙) 黃柏(一錢半) 當歸梢(五分) 桔梗(一錢) 澤瀉(七分) 甘草梢(半錢) 漢防己(五分)
上㕮咀。只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五分。入好酒半盞。臨臥服。滓再煎。節續服即瘥。寒水石膏 治一切癰疽發背。熱毒猛異。攻肌肉赤色。腫痛不可忍。欲成膿及已成膿。並風毒熱在關節。欲結成癰。便令內消。
寒水石(二兩) 羊蹄根(一兩銼) 硝石(一兩) 丁香(三兩) 川大黃(一兩) 白蘞(三分) 木香(三分) 附子(三分去皮臍) 黃連(一兩去須) 榆白皮(三分銼) 莽草(三分) 赤小豆(一合) 漢防己(一兩) 半夏(三分) 玄參(一兩) 甘草(一兩生銼)
上為細散。每用時以生蜜一合。地黃汁一合。旋調以成膏。攤於生絹上貼。干即易。腫消為度。
小犀角丸 治腸癰、乳癰、發背。一切毒腫。服之化為水。
巴豆(二十二枚去皮膜必炒出油細研之) 大黃(蒸焙一兩一分) 當歸(去蘆一兩) 犀角(三兩) 梔子(去皮) 干蓼藍 黃耆(去苗) 升麻 黃芩 防風(去蘆)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勻。煉蜜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溫湯下。利三兩行。吃冷粥止之。不利加至四五丸。初服取快利後。漸減丸數。取微溏泄為度。老少以意加減。腫消及和潤乃止。利下黃水。覺腫處微皺色變即是。消後一切腫皆內消。神驗不可論。忌熱面、蒜、豬肉、蘆筍、魚、海藻、菘菜、生冷、黏食。
排膿內消散 治癰疽發背。活血排膿消毒。紅腫內消。
何首烏(一兩)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川續斷(各洗焙) 芍藥 白芷 半夏曲 藿香葉 紫草茸 甘草(炙各三錢半) 茯苓(半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新水二分。酒一分。薑棗煎服。有熱者加燈心。只用水煎服之。
內消散 凡是癰疽。皆宜服之。
人參 甘草 瞿麥(各二兩) 赤小豆(醋一升浸熬) 當歸 豬苓 黃芩(各二兩) 白蘞 薏苡仁 黃耆(各三兩) 防風(一兩) 升麻(四兩)
上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常服取瘥。
花蕊石散 治癰疽始發未變膿。令內消。
花蕊石(火煅) 黃蜀葵花 龍骨(去土塗酥炙研) 鬱金(銼) 胡粉 烏賊魚骨(去甲) 草龍膽(去土) 梔子仁 大黃(銼各一兩)
上為散。量多少以津唾調成稀膏。敷之。頻以唾潤。日一易。
瞿麥散 排膿止痛。利小便。從小便出毒氣。
瞿麥穗 赤小豆 當歸 川芎 白芷 黃耆 赤茯苓(各半兩) 辣桂 甘草(各二錢半)
上末。每二錢半。酒調下。
乳香散 治諸癰腫初發。及火灼乳癰。令內消。
乳香(半兩) 水銀粉(一分) 黃柏(二兩半) 白芨(一分) 白蘞 鉛丹 大黃(各一兩)
上為細散。水調貼之。有膿時乾摻。
消毒散 內消癰疽惡毒。
當歸 白芷 甘草(生) 赤小豆 紫草茸(各半兩) 貝母(三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空心溫酒調下。日再服。
內消托裡散 治諸癰癤。
紅內消 山蜈蚣 天名精 山慈菇 甘草節(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三錢。酒二盞。煎取一盞服。
牽牛子散 治一切癰疽瘡癤。焮腫未穴。先疏通臟腑。
牽牛子(二兩一半生一半炒) 木香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陳曲(炒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匕。五更初。以生薑茶調下。至天明。通轉三兩行。自止後。以薤白粥補之。
鄭殿選方 治癰疽發背。七日前腫痛未潰者宜服。則化膿血惡水自小腑中出。其毒自消。
栝蔞(一枚) 甘草(三寸) 乳香(大研) 皂角刺(半兩去骨取皮)
上細末。好酒三升。銀石器內熬至二盞。微溫兩次服。
大全內消散(一名羚羊角散) 內消癰疽惡毒。才覺便服。亦治發背。
穿山甲(截片以谷芒糠炒脆三兩) 當歸(半兩) 甘草(二錢半生)
上為末。每三錢溫酒調下。一方甘草根浸酒調下。
內消散 治瘡腫久不愈。
皂角刺皮(一兩為末) 乳香(研二錢)
上為末和勻。每服二錢匕。酒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其毒內消。或微利是效。
內消散(一名小車螯散) 治發背癰疽腫毒。痛苦不可忍者。
車螯(一枚背上紫色光厚者是用黃泥裹定火煅通赤放冷去泥搗為末)
上一味。以栝蔞一枚打碎。用酒一碗。於銀石鍋內。慢火熬及一盞。濾去滓。入膩粉一錢匕。同以酒調。飯後服之。取下如魚涎為驗。
內消散(一名穿山甲散) 癰疽惡瘡。方萌才覺便服。及治血氣凝滯。手足赤腫。
用穿山甲插入谷芒熱灰中。候焦黃為末。入麝隨意。每服二錢半。溫酒調下。或栝蔞煎酒調下尤妙。日進兩服。
治些小癰癤。方結未成。不可用膏藥貼。宜以藥塗。使自內消方。
取生鹿角尖。於砂盆內同老米醋濃磨。時以鵝翎塗拂於癰癤四圍。當中留一口。遇干再塗。一二日即內消。
治癰癤方
每覺有些小癰癤。疼痛發熱時。便用生粉草節。不炙不焙。隻日曬乾。若無日。於焙籠蓋上。微火烘乾。碾為細末。以熱酒調三二錢服。連進數服。疼痛與熱俱止。
蠣粉散 治一切癰腫未成膿者。拔毒。
以牡蠣白者為細末。水調塗。干更塗。或干貼效。一方治軟癤用油調。
治一切癰腫未破。疼痛。令內消。
用生地黃杵如泥。隨腫大小攤於布上。摻木香末於中。再攤地黃一重。貼於腫上。不過三五度。
漏蘆煮散 治瘡癤癰腫內消。(方見千金漏蘆湯)
蠟礬丸 治癰疽發背。瘰癧、漏瘡、惡瘡。衛護內膜。驅解諸毒。自然內消。神效。(方見神仙黃礬丸)
木占斯散 治癰疽已成。膿水內消。(方見桔梗散)
內消丸 治瘡腫初生。及瘰癧結核。熱毒鬱滯。服之內消。
薄荷葉 皂角(不蛀者各半斤水煮軟) 牽牛(半斤取頭末) 青皮 陳皮(各一兩) 沉香(半兩) 廣朮(泡三錢) 京三稜(泡三錢)
上為細末。並勻頭末用煎膏。和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煎連翹湯送下。食後。
癰疽托裡法
(附論)
癰疽諸瘡。氣血虛微。肌肉寒冷。膿汁清稀。毒氣不出。瘡久不合。或聚腫不赤。結硬無膿。外證不見者。並宜托裡。邪氣外散。膿汁早成。毒有所泄。而不內攻也。
方
木香散 治發背癰疽。一切瘡腫。托裡排膿。
木香 黃耆(細銼) 白蘞 木占斯 芎藭 當歸(切焙) 細辛(去苗葉) 桔梗(炒) 赤芍藥 檳榔(生銼) 敗醬 甘草(炙) 桂(去粗皮) 羌活(去蘆頭) 白芷(各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甘草煎酒調下。空心、午時日晚各一服。以瘥為度。
內塞散 治癰疽日漸焮長。
續斷 人參 芍藥 熟地黃(焙) 附子(泡裂去皮臍) 枳殼(去瓤麩炒) 甘草(炙銼) 芎藭 細辛(去苗葉) 桂(去粗皮各一兩) 檳榔(銼一兩半) 黃耆(銼) 當歸(切焙各二兩) 肉蓯蓉(切焙酒浸三分) 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溫酒調下。日再服。
補虛助氣飲 治諸癰疽。疏轉後宜。
黃耆(銼一兩) 人參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銼) 五味子 芎藭 獨活(去蘆頭) 桂(去粗皮)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焙) 當歸(切焙)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 熟乾地黃(焙各重一兩半)
上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去核。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托裡茯苓湯
防風 桔梗 芍藥 五味子 川芎 甘草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桂(去粗皮各一兩) 當歸 黃耆 茯苓(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內托營衛湯 風木之性上衝。顏必忿色。其人多怒。其瘡之色。亦赫赤腫硬。微帶黯色。其瘡之形勢。亦奮然高起結硬。而作痛也。其脈止在左手。左手主表。左寸外洪緩。左關洪緩而弦。是客邪在於血脈之上。皮膚之間。宜急發其汗。而通其營衛。則邪氣去矣。
黃耆(半兩) 防風(二錢) 連翹(二錢) 羌活(一錢) 甘草(炙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當歸身(一錢半) 蒼朮(三錢) 紅花(三錢) 桂枝(五分) 柴胡(二錢)
上㕮咀。只作一服。水酒各一大盞。同煎至一盞。溫服。
內托千金散 治腦背癰疽。乳便等惡瘡。
人參 當歸 黃耆 芍藥 川芎 防風 甘草 栝蔞 白芷 官桂 桔梗(以上各三錢) 金銀花(二錢)
上㕮咀。每服須秤藥七八錢重。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入酒半盞。去滓溫服。如痛甚者。倍加當歸、芍藥。或加乳香二錢。日進三服。一服之後。瘡口內有黑血出者。或遍身汗出。皆藥之功效也。如病勢猛惡。須稱藥一兩。水一大碗煎服。未成膿者自散。已成者不用針砭自透。此藥累經功效。
內托散
當歸 芎藭 黃耆 厚朴(去皮) 桔梗 防風 甘草(炒) 官桂(去皮) 人參 白芷 芍藥(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或木香湯亦得。此藥專治癰疽潰後內虛者。或氣弱人初覺生瘡瘍。亦可服內消。宜詳細用之。一方無芍藥。加大黃焙。除桂末另研。將各藥慢火烘乾為末。攤紙上出火毒。然後將桂末拌和前藥調服。
御用托裡散
當歸 赤芍藥 牡蠣 大黃( 初覺者倍加火煨) 山梔子 黃芩 栝蔞 皂角針 金銀花 朴硝 連翹(以各等分)
上為㕮咀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煎至七分。去粗渣服。不拘時候。
治一切惡瘡、發背、疔、癰疽等瘡初出者。只一服便消去。毒腫甚欲作膿者。吃二服能消腫收膿。散血毒止痛。甚妙如神。
用黃耆、甘草各五錢。水煎服。
托裡黃耆湯 治癰疽諸瘡。潰後膿出多內虛。亦治發背。
黃耆(細銼) 白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 麥門冬(去心焙) 當歸(切焙) 人參 遠志(去心各一兩) 甘草(炙錢半) 五味子(一兩半)
上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一盞。去滓溫服。不計時候。日二。
玉蕊托裡散
黃耆(四錢) 人參 白芍藥 當歸 乳香 熟地黃 蓮花葉 沒藥 甘草(各三兩)
上粗末。每服七錢。酒水各一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渣再煎。不拘時。如有熱。加連翹三錢。
托裡當歸湯
當歸 黃耆 人參 熟地黃 川芎 芍藥 柴胡 甘草(炙各一兩)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托裡散 治癰疽欲發未潰。及已潰。服之內托。不使透膜。
栝蔞子(去瓤稱) 鬼繫腰皮 皂角刺 射干(即仙人掌根開紅花者是) 天羅瓜 茴香 漢椒(各一兩) 木鱉(五個去殼)
上焙乾為末。麵糊調作餅。炙乾為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不飲酒以木香湯調下。
托裡散
川烏頭(炮) 茯苓(各三兩) 乾薑(炮) 麻黃(去節) 甘草(各一兩半炙) 杏仁(炒去皮尖) 五味子 桂心(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六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托裡六倍散 治癰疽。
黃耆(細銼一兩如或膿多倍之) 赤小豆(三分口乾倍之) 芎藭(半兩若肉未生倍之) 栝蔞(去皮三分小便不利倍之) 白蘞(三分瘡口不合倍之) 當歸(切焙一兩若痛倍之)
上為細散。溫酒服三錢。日三夜二。凡癰疽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有膿。當上皮薄即有膿。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宜下逆上破之。令膿易出。膿深難見。上肉厚。宜火針之。若外不別有膿。可當上按之。內便隱痛。中央堅者未有膿。按之更痛於前者已熟也。
內追毒丹清心解毒散
大硃砂 雄黃(各五錢) 生麝香(一錢) 生犀角 琥珀(以上並別研細) 黑角 沉香(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燈心、薄荷湯下。
黃耆茯苓湯 治諸瘡潰後。托裡除虛熱。
黃耆 白茯苓 官桂(去皮) 麥門冬 五味子 川芎(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三枚。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食前日三服。
五香散 治癰疽內攻五臟。煩悶不安。排膿托裡。或似癰癤而非。使人頭痛。噁心寒熱。諸熱毒腫痛。結核。
沉香(銼) 乳香(研) 丁香 木香 藿香(各一兩)
上為細散。入乳香和勻。先以清酒五升。黃耆五兩寸截。瓶內封閉。浸一宿。旋取一盞。微溫調下一錢匕。日三夜二。不可犯鐵器。一方水煎服。無黃耆。服候瘡出膿。加當歸半兩。
保安湯 治瘡托裡。或已成者速潰。
栝蔞(新者一個去皮火焙) 金銀花(半兩) 沒藥(通明者一錢研) 甘草 生薑(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好無灰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煎至一升。分作三盞。三次飲盡。病微者只一服。如托裡藥不能發散。必作瘡者用此。
黃耆托裡散 托裡內虛止痛
黃耆 白茯苓(各一兩) 甘草(生二錢半) 乳香(別研一錢半)
上末。每服二錢。酒小盞。慢火煎如膏。再添酒調服。內虛加當歸。
托裡玄參散 治托裡止渴。解熱煩渴。
玄參 人參 甘草(炙) 甘菊花(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綠豆湯調下。亦名內托散。
托裡散
栝蔞(一個去皮) 生甘草(一寸)
上銼細。酒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生犀散 托裡排膿。
以皂角針不計多少。粗大紫色者藏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通存性。放冷出碾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下。暑月陳米飲下。神仙截法 治癰疽發背。一切惡瘡等。預服此毒氣不內攻。可保無虞。
以真麻油一斤。銀器內煎熬數十沸。傾出候冷。用無灰酒兩碗浸油內。約至五大盞許。重湯溫。稍熱通口急服。一日盡之為妙。感疾數日者。亦宜急服之。聞獵者云。凡誤中藥箭。急飲麻油。則藥毒不行。後果於西山。親睹人被虎箭穿股者。號叫不忍聞。急以麻油灌之。良久遂定。此法傳授之於吳安世云。吾家三世用之無不驗。向又聞鄭學諭德甫云。見渠尊人曾用之有驗。故備錄之。
粉乳托裡散 癰疽初發便服。或毒氣入里衝心。煩悶、吃嘔、嗽喘。以至泄瀉。急用此頻服。托裡出毒氣自內發起於外。此藥又能內消。已發未發皆可服。神效。(方見內托散)
內補防風散 治諸瘡熱退。膿不止托裡。(方見內補散)
托裡散 消諸瘡毒。疽、疹、發背、腫毒等。
甘草(一兩) 黃耆(半兩) 桔梗(半兩) 青橘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三沸。去滓溫服。食後臨臥。
托裡連翹散
柏葉(半兩乾者) 黃耆(一兩炙) 萱草根(半兩) 乳香(一分研) 甘草(半兩) 連翹(半兩)
上為末。溫酒或米飲下一錢。服不拘時。
癰疽大小便不通
(附論)
癰疽之人。經絡壅閼。氣血結聚。營衛津液。因以虧燥。邪熱內鼓。流注於大小腸。氣不疏通。故大小便俱不通。治法宜通其閉塞。導去邪毒。使勢無深入。穿通臟腑。茲治之要法也。夫發背大小便不通者。由寒客於經絡。血否澀則生熱。蘊結成癰。氣壅在腑臟。熱入腸胃。故令大小便不通也。
方
玄參丸 治發背及諸癰腫。大小便不通。心腹壅悶煩躁。
玄參(一兩) 川升麻(三分) 梔子仁(半兩) 黃芩(一兩) 黃耆(三分銼) 川大黃(二兩銼砂微炒) 沉香(三分) 甘草(半兩生銼) 藍葉(半兩) 犀角屑(三分) 木通(三分銼) 連翹(三分) 川芒硝(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煎竹葉湯下三十丸。以通利為度。
小麥湯 治癰疽取利下後。熱微退。小便不利。
小麥(三合) 人參 甘草(炙銼) 芍藥 石膏(碎) 黃耆(細銼) 木通(銼) 生乾地黃(焙) 升麻 黃芩(去黑心) 前胡(去蘆頭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焙三分)
上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入竹葉七片。大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蘧麥散 治諸癰排膿止痛。利大小便。
蘧麥 赤芍藥(各一兩) 黃耆(銼) 當歸(銼微炒各二兩) 桂心 赤小豆(微炒各一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滑石(各二兩) 川朴硝(二兩) 芎藭 白蘞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上為細散。每於食前。以溫水調下三錢。以利為度。
內疏黃連湯 治嘔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而皮肉不變色。根系深大。病遠在內。臟腑秘澀。當急疏利之。
黃連 山梔子 芍藥 當歸 檳榔 木香 薄荷 連翹 黃芩 桔梗 甘草(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次後加大黃一錢。再服加二錢。以利為度。如覺無熱證。大便不秘澀。止用復煎散。時時服之。稍有熱證。卻服黃連湯。大便秘澀。則加大黃。如此內外皆通。營衛和調。經絡自不遏絕矣。
玄參丸 治發背諸癰腫。丹石藥毒。頭痛壯熱。大小便不利。
玄參(一兩) 升麻 梔子仁 黃芩(去黑心各半兩) 黃耆(細銼三分) 大黃(銼炒一兩半) 吳藍(半兩) 犀角(鎊屑三分) 木通(銼二兩) 連翹(三分) 朴硝(研一兩半)
上先以十味為細末。再同朴硝研勻。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日空心。米飲下十五丸。如不利加至二十丸。取快利三兩行為度。瀉下膿化為黃水。即瘥。
檳榔丸 治癰腫發背。一切惡瘡。及乳癰結聚。腫硬熱痛。大小便秘澀。
檳榔(一兩) 芎藭(半兩) 羌活(半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羚羊角屑(三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牽牛子(二兩一半生一半微炒)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以利為度。
木香丸 治發背一切惡瘡。及乳癰結聚。腫硬熱痛。臟腑餘毒閉塞。可服。通泄調氣解毒。亦治石癰。
木香(一兩) 檳榔(生銼三分) 芎藭 羌活(去蘆頭各半兩) 大黃(銼炒一兩) 附子(炮製去皮臍) 人參(各半兩) 枳殼(麩炒去瓤三分) 牽牛(一兩半炒半生) 陳橘皮(湯去白焙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以瓷合內盛之。每日空心。粥飲下三十丸。通利一兩行。如不利。加至四十丸、五十丸。以通疏為度。甚者夜臥時更服二十五丸。
蘧麥散 治發背癰疽瘡腫。大小便不通。心腹壅悶。
蘧麥(一兩) 滑石(一兩半) 梔子仁(一兩) 石韋(一兩去毛) 玄參(三分) 絡石(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黃耆(一兩銼) 紅雪(二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蔥白二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
葵子散 治發背腫硬疼痛。大小便不通。心神煩悶。
葵子(二兩) 川芒硝(二兩) 當歸(一兩) 黃芩(一兩) 木通(一兩銼) 甘草(半兩生銼) 麥門冬(一兩去心) 羚羊角屑(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木通散 治癰疽臟腑氣壅。大小便不通。
木通(銼) 黃芩(各一兩) 梔子仁(三分) 漏蘆 川大黃(銼碎微炒) 木瓜根(銼) 甘草(炙微銼各一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溫服。以通利為度。
木通湯 治發背癰疽及乳癰。毒氣攻臟腑。大小便不通。
木通(銼) 黃芩(去黑心各一兩) 山梔子(去皮) 漏蘆根 土瓜根 大黃(銼炒) 甘草(炙銼各三分)
上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朴硝一錢。再煎三兩沸。空心溫服。未利再服。
內消升麻湯 治人年四十。以前氣血盛多。若患瘡疽。大小便秘者。一方治癰疽內消。
大黃 升麻 當歸 黃芩(去腐) 枳實(炒去瓤一方用枳殼) 芍藥(各二兩五錢) 甘草(炙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大麻仁丸 治發背及一切癰疽。臟腑滯澀。大小便不通。
大麻仁(一兩半) 木香(半兩)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三分生銼) 川大黃(銼焙一兩微黃) 牛蒡子(一兩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十丸。通利為度。
山梔子湯 治表裡俱熱。三焦不通。發背疽瘡及癰癤。大小便不利。
山梔子仁(十五枚) 大黃(銼微炒二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半) 知母(焙) 甘草(炙銼各一兩)
上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下芒硝一錢。空心溫服。日再。
大黃散 治癰疽臟腑壅熱太過。心神煩悶。大小便不通。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升麻 梔子仁 川朴硝 葵子(各半兩)
上藥銼碎。用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分溫三服。以快利為度。
芒硝散 治發背大小便不通。心神煩躁。臍腹妨悶方。
川芒硝(二兩) 川大黃(一兩碎微炒) 梔子仁(一兩) 甘草(一兩生銼) 黃芩(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朴硝丸 治癰疽瘡發。大小便秘澀不通。
朴硝(研) 大黃(碎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 葶藶子(微炒各二兩)
上先以三味為細末。入朴硝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煎黃耆湯下二十丸。以通利為度。未利再服。
大黃湯 治年未及四十。氣血強壯。苦癰疽無定。大小便不通利。及治發背上初於。(一名五利大黃湯)
大黃(銼微炒) 升麻(各二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 梔子仁(十枚去皮)
上搗篩。每服五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下芒硝一錢。空心溫服。快利三兩行為度。未利再服。一方甘草二兩炙。內去芒硝。
導毒丹 癰疽大便秘。
紫草 栝蔞(連皮)
上銼。新水煎服。或用黑豆一盞。入生薑、紫蘇煎湯亦得。
孫真人單煮大黃湯 宣熱拔毒。大便秘者方可用。
上用錦紋大黃酒浸去皮。不以多少。銼如麻豆大。煮服快利。此要法也。
諸癰疽大便秘方(一方名獨聖湯) 治服金石、炙爆、飲酒、房勞、癰疽疼痛。
用甘草生一兩銼碎。井水濃煎。入酒調服。能疏導惡物。
癰疽後補虛羸
(附論)
素問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大抵病瘡毒後。焮熱痛楚。心氣煩壅。胸膈妨悶。不能飲食。所以患瘡毒人。須藉飲食滋味。以養其精。以助其真。不日可補安全。
經云。牌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須用調理進食為上。不然則真元虛耗。形體尫羸。惡氣內攻。最難調護。可服茯苓開胃散。人參內補散。嘉禾散。仍兼服五香加犀角人參黃耆湯。排膿內補十宣散之類是也。參苓順氣散亦宜服之。
方
加味十全湯 老人癰疽後。補氣血。進飲食不美用。
黃耆(去叉蘆銼令二寸長捶匾以冷鹽湯溫潤蒸三次焙乾銼) 大地黃(先洗焙乾以酒灑飯上蒸十次銼焙乾二味各一兩) 人參(去蘆切焙) 川芎(微焙) 大當歸(去蘆酒洗切去頭尾留中焙乾) 白茯苓(去皮切焙) 粉草(炙) 白芍藥(揀有皮者直刮去皮切焙) 桂心(去粗皮淡者不見火切) 天台烏藥(隆興者可) 橘紅(去白) 白朮(米泔浸半日切焙麩炒黃) 北五味子(去梗微炒以上十一味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用水一碗。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碗。去滓取清汁。分作二服。留滓曬乾。碾為細末。後常服再用薑棗煎服。
人參內補散
芍藥 黃芩(去心) 茯苓(去皮各三兩) 粉草(一兩半炙) 桂心(不見火) 人參(去蘆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當歸(酒浸去蘆焙) 熟地黃(洗淨焙) 木香(不見火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無時溫服。
薔薇丸 治風濕體痛。不能飲食。兼癰疽後補虛羸。
薔薇根 枸杞根(各一百斤) 食蜜 生地黃(各十斤)
上㕮咀。先以水煮二根令味濃。取二斛去滓。次內地黃煮令爛。絞去滓。微火煎令如粥。次內蜜攪令相得。每食後服。如彈丸許。
將理法
凡癰疽妄用惡草。愈滋其毒。不忌飲食。反害其瘡。皆非正法。宜如後法將理。避風邪。少睡臥。勿驚憂。勿嗔怒。徐行動。省言語。戒閨房。絕思慮。防觸穢。聽好事。瘡頻洗。藥常助。盥漱聞香。二便順序。擇飲食內充。無飢飽失度。敷藥運動屈伸。瘡口常加愛護。
食法
方 藕实羹 治发背痈疽心烦热。补中养神益气。 藕实(去皮切五枚) 葱白(切五茎) 豉(一合煎汁一升半) 甜瓜(去瓤切二枚冬 用冬瓜) 上先以豉汁煮藕实。次下瓜并葱。取熟。以五味调和作羹食之。日一。 杏酪粥 治发背心肺积风热。解毒。 煎成浓杏酪(一升) 黄牛乳(半升) 大麦仁(三合) 上先用水煎麦仁并杏酪。候 熟。即 下牛乳。搅令匀。空心食。日一。 豉粥方 治发背痈疽。解毒去风热。 豉(二合) 葱白(切二茎) 薄荷(半两) 生姜(拍碎三钱) 盐花(半两) 羊 髓(二两) 白米(三合) 上以水三升。先煎薄荷、葱、姜至二升。却下豉。再煎十沸去滓。下米煮候 粥 熟。次下髓并盐。搅匀食之。日一。 凝水石粥治发背痈疽。毒攻寒热。 牛蒡茎(长五六寸别煮令熟研) 白米(三合) 凝水石(一两捣碎绢袋盛) 上以水 三升。 先煮凝水石至一升半。次下牛蒡并汁。再煎令沸。去滓。下米煮粥候熟。空心食。日一。 石膏粥 治发背痈疽。头痛不可忍。 石膏(二两碎) 葱白(切二茎) 豉(半合) 生姜(拍碎三钱半) 米(三合) 上 以水三 升。先煮石膏至二升。次下葱、姜、豉。再煎至一升半。去滓。下米煮粥。候熟食之。若渴 加干葛根一两。 栀子仁粥 治发背痈疽热极。上攻目涩。小便赤。 栀子仁(五枚) 白米(五合) 上先以水三升。煎栀子至二升。滤去滓。下米煮粥。 候熟。 空心食之。 竹叶粥 治发背痈疽。诸热毒肿。 淡竹叶(一两) 石膏(碎半两) 白米(三合) 沙糖(一两) 上以水三升。先煎 竹叶、石 膏至一升半。去滓。下米候成粥。即入糖搅令匀。空心食之。
灸法
治痈疽。 痈疽初发小点。一二日间。急以大蒜头横切如钱。贴其中心。顿小艾炷灸之。五壮而止。 若形状稍大。以黄秆纸蘸酒全贴。认先干处为筋脚。于先干处灸之。或两处先干皆灸。但五七壮而止。 又法 屈指从四围寻按。遇痛处是根。就此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灸之。更于别处寻灸。 若或大肿。即捣蒜为饼焙干。蘸法醋灸热。更换频罨。或更以熨斗火于蒜饼上熨之。更换热 饼频熨。如觉患处走散。即绵帛覆盖。勿令气泄。俟少间敷药。凡痈疽展大如龟之形。且看 头向上下。先灸其前两脚。次灸其尾。或红筋走紧而长。从尽处灸之。须留头并后两脚勿灸。 若尽灸之。不惟火气壅聚。彼毒无所走。又攻入里也。或辨认不明。以白芷三分。汉椒、桑 白皮各一分。连根葱白十片。上取新水煎汤。入酸醋半盏淋洗。少顷。其筋自现。可以辨认 头尾。 又法 痈疽肿。坚硬不破。名曰石痈。当上灸百壮。 痈疽发背龟形。 凡发背如龟形。便认龟头。不论左右上下。但以肿高处为头。或有疑。即以黄秆纸蘸醋 掩之。先干处为头。把笔点定。男女皆取左手中指。用草比量全指为度。一样剪草十六片。 六片安顿在外。合作龟背形。六片安顿于龟背之内。中心安顿四片。内外各相连合。如是则 头尾四足定矣。以笔点其尾足。抹蒜膏灸之。先灸其尾七壮。火未灭便灸后一脚七壮。火未 灭又灸后一脚七壮。迤选如是。灸至前两脚而止。须留龟头莫灸。以出毒气。法艾杆实如箸。 中间大剪。剪作艾柱。此法合阴阳气候。可用灸之。省力疗理。 治诸痈毒开KT 不止。痛楚殊甚。 以艾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七壮。多至一十壮佳。 骨疽百方疗不瘥方 可疮上以艾灸之三日三夜。无不愈也。 治痈疽发背肿毒。一切恶疮皆效。 用麻皮一条。从手臂大曲纹中度起。牵至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引而倍之截断。遂用 此准从结喉处按定。双引两头。垂从背脊直下。取准头尽处点定。此是定高下也。又用小纸 条比大拇指上节一寸为准。却将此准就前来背中点定处。旁去一寸点一穴。灸五壮。或七壮、 十壮。若已破。灸后三二日合疮口。再就前穴又引一寸。点一穴。灸五壮。或七壮、十壮。 凡比度点穴。皆男左女右。 灸发背。 凡觉背上肿硬疼痛。用湿纸贴肿上。先干处是头。碾大蒜十头。入淡豉半合。乳香一块。 如龙眼大。细碾。随疮大小用竹片作圈子。竹片阔二分许。随肿大小。顿在疮上。将所碾药 填平。铺艾灸痛处。以痒为度。然后服白散子。贴清凉膏。若方肿硬未有头。则当日肿清。 若已有头。则实时脓溃。妙不可言。 又灸法 痈疽有脚。以生姜用大黄、黄丹。法制一夜。切为片。以艾炷灸之。脚即缩矣。极妙。 治一切痈疽灸法。 才有赤肿。痛不可忍。上有白头如粟粒大。先一粒。至二三日有五七粒。不可不急治。 便将艾炷于粟粒上灸。或无粟粒者。但毒气痛聚处。更着艾灸。觉痛即灸至痛止。来日取去 疮痂。脓自溃矣。
熨法
速消方 痈疽发背。已发未结。已结未溃。急以黄明牛皮胶。新水溶令稀稠得所。即摊在胶纸上。 贴之良久。以软布二条。于酽醋中煮热。互换漉出。罨在胶纸上蒸熨。直至消散。如疮痒。 须忍痒不可住熨。或破而脓出。将尽即止。未效。再如前将前胶纸于疮上。热醋布依旧熨令 脓尽。后即以贯众汤洗去胶纸。用退肿散、蠲毒散、沉水膏等类掺敷。或用拔毒散随意。急 服万金一醉膏。或内消散、乳粉托里散。破后以洗疮方荡洗。发散毒气。 治诸痈肿发背。及痈疖已溃烂疼痛方。 用蒸靡谷更递熨之。当即愈。一云蔷薇壳更灸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