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一
婦人諸疾門
淋瀝
(附論)
夫婦人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於水。行於脬者。為小便也。臟腑不調。為邪所乘。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小便澀。其狀小便疼痛澀滯。淋瀝不宣。故成此證也。小便不通。脹滿氣喘。急用藥無異。
方
木通散 治婦人五淋。
木通 榆白皮 瞿麥穗 大麻仁 滑石(各一兩) 貝齒 葵子 白茅根(各二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葵根散 治婦人五淋澀痛。
葵子(一兩銼) 車前子(二兩) 亂髮灰(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桂心(一兩) 滑石(二兩) 冬瓜瓤(二兩乾者) 木通(一兩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葵子散 治婦人五淋。小便澀。腹痛悶。
石葦(去毛) 王不留行 滑石 當歸(銼微炒) 瞿麥 赤芍藥 琥珀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食前以麥粥飲調下二錢。
琥珀散 治婦人勞淋。小便澀痛。
琥珀 石葦(去毛) 滑石 葵子 瞿麥(各一兩) 當歸(銼微炒) 赤芍藥 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散。每服食前以蔥白湯調下二錢。
王不留行散 治婦人勞冷淋。小腹結痛。
王不留行(一兩) 當歸(三分銼微炒) 亂髮灰(半兩) 葵子(三分) 車前子(三分) 鯉魚齒(一兩細焙) 赤芍藥(三分)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上為細散。每服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赤茯苓散 治婦人氣淋冷。小便澀。
赤茯苓 葵根 桂心 石葦 赤芍藥 琥珀 木通(銼各一兩) 青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一片。蔥白二莖。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蜂房散 治婦人五淋。小便澀痛不通。
露蜂房灰 白茅根 葵子 亂髮灰 車前子 滑石(各一兩)
上為細散。食前以燈心湯調下一錢。
滑石散 治婦人熱淋。
滑石(一兩) 車前子 瞿麥(各三分) 海蛤 茅根 葵子(各三分) 右為細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食前以燈心蔥白湯調下二錢。
貝齒散 治婦人結熱成淋。小便引痛。或時溺血。如小豆汁。
貝齒 葵子(三分) 石燕 滑石(各三兩)
上為細散研過。食前以蔥白湯調下二錢。
治婦人血淋。及尿血澀痛。
亂髮(一兩) 牛耳中毛(半兩)
上同燒為灰細研。每服食前以溫酒調下半錢。
金沙散 治淋。
海金沙草(陰乾)
上為末。煎生甘草湯調二錢。甚者不過三四服。
又方
用真琥珀研細。不以多少研麝香。白湯調下。
治婦人淋痛。
白朮(二兩炒令黃色節去細者炒)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用石葦葉煎湯下。
治婦人諸般淋。
上用苦杖根。俗呼為杜牛膝。多取淨洗碎之。以一合。用水五中盞。煎至一中盞。濾去滓。用麝香、乳香少許研調下。(勒縣縣尉耿夢得其內人患砂石淋十三年。每日痛楚不忍。溺桶器中。小便下砂石。剝剝有聲。百藥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目所視也。)
治小便淋澀。
用琥珀為細末。每服三錢。濃煎蔥白湯調下。(出瑞竹堂方)
治婦人淋。
上自取甲燒灰。以水調服。一作酒服。
石葦散 治婦人小便卒淋瀝。
石葦 黃參 木通 榆白皮 葵子 瞿麥穗 甘草
上等分為粗末。每半兩。水一盞半。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一方食前。
生滑湯 治小便秘澀血。
蒲黃(一兩炒) 木通 黃芩(各二兩) 瞿麥 滑石(半兩) 甘草(二錢半炒)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之。
雞蘇散 治婦人血淋。
雞蘇葉 木通(各二兩) 生乾地黃 滑石(各三兩) 刺薊(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笙竹葉三七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婦人血淋。及尿血澀痛。
生乾地黃(三兩) 鬱金 蒲黃(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車前子葉煎湯調下。日三服。以愈為度。
桃膠散 治婦人氣淋勞淋。
桃膠 榆白皮(各一兩) 車前子 冬瓜子 鯉魚齒 葵子 瞿麥 木通(各半兩) 枳殼(一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一方無葵子有生薑半分。蔥白二莖。同煎食前分二服。法制香附子 治諸血淋瀝。婦人崩血。及產後水瀉。
大香附子(杵去毛皮)
上以童子小便浸一宿。刀截碎。又用米醋蘸過。焙乾。研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治冷帶。用炒艾葉煎湯調下。
香附子丸 治婦人淋瀝崩血。
淨香附(五錢酒浸煮炙焙)
上為末。黃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楮實子丸 治婦人憂思傷脾。不能化水。所以湛濁。或下赤白。淋瀝不幹。平臟益氣血。
川牛膝(二兩酒浸焙乾) 川萆薢(一兩) 楮實子(三兩焙) 山藥 白姜(炮) 川芎(各一兩)一方加附子鹿角霜(各一兩)
上為末。用大北棗蒸去皮取肉。研為膏。同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米飲下。蜜丸亦可。
分清散 治婦人經水不調。湛濁淋瀝。男子治濁亦可。
益智仁 川萆薢 石菖蒲 白茯苓 烏藥(各一兩) 甘草(四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鹽一捻同煎服。
斷下丸 治婦人血氣虛弱。漏下五色。淋瀝不斷。
白龍骨 乾薑 白茯苓 牡蠣 伏龍肝 黃耆(生) 厚朴 烏梅肉 黃牛角腮(燒灰) 海螵蛸 赤石脂(炒碎醋研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霜梅湯下。
治婦人結氣成淋。小便引痛。上至小腹。或時溺血。或如豆汁。或如膠飲。每發欲死。食不飢。面目萎黃。
貝齒(四枚炒作灰) 葵子(一升) 石膏(五兩) 滑石(三兩末)
上以水七升。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末及豬脂一合。更煎三沸。分三服。日三。不瘥。再合服一方。加阿膠搗炒。
小便出血
(附論)
夫婦人小便出血者。由心主於血。血之行身。通經絡。環臟腑。血性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流散。失其常經。溢滲入於脬內。故小便血也。
方
茜根散 治婦人小便出血。心神煩悶。
茜根 當歸(銼微炒) 甘草(炙微赤炒) 貝母(煨微黃) 牡丹 瓜蒂 羚羊角屑(各一兩) 柏葉(一兩微炙) 紅藍花(二兩) 生乾地黃(三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鹿茸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勞損虛羸尿血。
鹿茸 當歸 熟乾地黃 葵子 蒲黃 續斷(等分)
上為末。酒調二錢。日三服。
當歸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小便出血。或時尿血。
龍骨 黃芩 當歸(銼微炒) 生乾地黃 茜根(各二分)
上為細散。每服煎青竹茹湯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龍骨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尿血不止。
羚羊角屑 龍骨 當歸(各一兩) 生乾地黃(一兩)
上為細末。粥飲調下二錢。食前服。
當歸散 治婦人小便出血或時尿血。
當歸 羚羊角屑 赤芍藥(各半兩) 生地黃(二兩) 刺薊葉(三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服。
生乾地黃(出聖惠方) 治婦人尿血不止。
生乾地黃(三兩) 柏葉 黃芩(各半兩) 阿膠(炒成珠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案:此處缺方名及治法)
牡蠣粉 車前子 桂心 黃芩(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以粥飲下二錢。日三四服。
治婦人無故尿血。(出聖惠方)
桂心 鹿角屑 大豆黃卷(各一兩)
上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大黃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卒傷熱尿血。
川大黃(半兩銼微炒) 川芒硝(半兩) 蒲黃(三分)
上為細末。食前以冷水調下二錢。
治婦人無故小便出血。(出聖惠方)
甜瓜子(微炒) 重葉 蜀葵花(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濃煎木通燈心湯半盞。入童子小便一合。調下二錢。日三服。或四服。
治婦人小便出血不止。(出聖惠方)
馬兜鈴根 刺薊根(各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食前當歸酒調下二錢。
膏發煎(出大全良方) 治婦人穀氣實。胃氣下泄。飧而口渴。陰中出血。
頭髮灰 豬脂
上調停。綿裹如棗核大。納之有效。
發灰散(出聖惠方) 治小便尿血。或先尿而後血。或先血而後尿。亦遠近之謂也。又治飲食忍小便。或走馬房勞。皆致乳轉臍下。急痛不通。兼治肺疽。心衄內崩。吐血一兩口。或舌出血如針孔。若鼻衄吹內立已。亦治久痢不安。下血成片。
亂髮灰(本草云能療瘀血。通關膈。利水道。破癥瘕。癰腫。狐尿刺。屍疰。雜瘡。脬轉。大小便。止咳嗽。鼻衄。)
上一味。用二錢。以米醋二合。湯少許調服。井花水調亦可服。藥干即炒黑豆葉蹲其上。則通瘡癤之毒。以溫酒空心服。
治婦人小便出血。或時尿血。(出聖惠方)
生地黃
上搗取汁。每服一小盞。日三服。
又方(出聖惠方)
上蒲黃末酒調二錢服之。或水調服。
又方(出聖惠方)
鹿角膠(三兩炙令黃)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半盞。去滓。分為三服。食前服。
治卒傷於熱尿血。
有人忽小便後出鮮血數點。不勝驚駭。全卻不疼。如是一月。若不飲酒則血少。終不能止。偶有鄉兵告以市醫張康者。常療此疾。遂呼之來。供一器汁。云是草藥。添少蜜以水兩服而愈。既厚酬之。遂詢其藥名。乃鏡面草。一名螺靨草。其色青翠。所在石階縫中有之。
治婦人常無故尿血。(出聖惠方)
上龍骨以一二兩。酒調方寸匕。空心日三服。久者二十服愈。
治婦人無故尿血。(出本草)
胡燕窠中草(燒末)
上用酒服半錢。亦治丈夫。
又方(出千金方)
取夫爪甲燒作灰酒服之。
又方(出聖惠方)
上粗蔥濃煎作湯。每服一小盞。日三四服。
又方(出聖惠方)
上以葎草搗絞取汁。每服一小盞。日三四服。
又方(出聖惠方)
棘刺(一兩銼刺)
上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分為二服。食前溫服。
治婦人無故尿血。及遺尿不知時出。(出千金方)
上取故船上竹茹曝乾。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婦人無故尿血。(出千金方)
爪甲 亂髮
上並燒末。等分酒服方寸匕。日三。飲服亦得。
治尿血並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出永類鈐方)
人參 黃耆(各一兩) 百合(半兩蒸) 飛羅面(一兩)
上為末。煎白茆根湯調服。並治咳血。
又方(出永類鈐方) 治淋而出血片。痛甚。
以空心鹽湯下雞蘇丸收效。用此方有理。
治婦人無故血溺。(出本草)
上取衣中魚三十個納陰中。(衣魚今人呼為蠹魚在衣書中出也)
小便不通
(附論)
夫小便秘者。腎與膀胱俱主水。行於小腸。傳於胞中。滲入胞內。而為溲溺。二經若內生熱於小腸。傳於胞中。故膀胱熱。熱則小便不通利。成淋瀝而痛。若小便腸腹急脹而經痛者。胞轉也。但生津液。氣和而自愈。妊娠小便淋瀝者。名曰子淋。產後小便不通利者。因津液竭。血氣虛。熱於膀胱。或小便澀秘而難也。宜與生滑湯治之。血弱者。為經絡勞傷。氣血弱。瀺入膀胱。故血隨下。宜服生滑湯。
方
葵子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小便不通。及大便難。
葵子 車前子 川大黃(銼微炒) 冬瓜仁 當歸(以上各三分) 木通(半兩銼) 滑石(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榆皮湯(出聖惠方) 治婦人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榆白皮 木通(銼) 赤芍藥 豬苓(去黑皮) 滑石(各三分) 葵子 黃芩(各半兩)
上為細散。食前以木通湯調下二錢。
四七湯(出瑞竹堂方) 治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半夏(一兩湯炮七次) 厚朴(薑製) 赤茯苓(各五錢) 紫蘇葉(二錢) 甘草(二錢) 香附子(五錢)
上為㕮咀。分作四服。每服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加琥珀末一錢調服。
木通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小便不通。
木通(三分) 車前子 甘草(各半兩炙微赤銼) 葵根(二分) 瞿麥(半兩) 滑石(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婦人卒小便不通。(出聖惠方)
陰地草(一兩燒灰) 滑石(半兩) 葵子(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於食前。以蔥湯調服一二錢。
治婦人忍小便。不得依時而起。致令脬轉。經四五日。困篤欲死。(出聖惠方)
滑石(二兩) 亂髮灰(一兩)
上研勻。取桃白皮一斤。熟搗。以水三盞。絞取汁。無時溫半盞調二錢服。
治婦人卒小便不通。(出聖惠方)
杏仁(七枚炒令黑色) 滑石(一分)
上研為末。以熱酒調頓服之立通。
治婦人小便不通。或急欲悶死。
鹽(二斤)
上搗碎鍋熬令熱。布裹熨臍下挼。小便漸漸而出。便住挼熨。以通快為止。
又方
上以濕生蟲一七枚爛研。新汲水調頓服之立通。
又方
上用車前子二兩為末。食前以井花水調下二錢。
治婦人小便不通。
用亂髮如拳。火燒灰細研。以溫酒下二錢立通。
治婦人不得小便。
用杏仁七粒。去皮尖。麩炒黃。為末。水調服立通。
又方
用紫菀為末。井花水調服。取三指撮。立通。又云紫花皆可用。
治小便不通。
曾有一婦人患此。諸醫遍用淋閉藥者。無非滑逆之劑。並無效驗。忽遇一醫士。為診視云。左右手尺脈者沉而微。其證乃陰虛小便難故也。遂用大附子一個八錢重。去皮臍炮熟。放鹽水內浸良久。同不蛀澤瀉八錢。重合作三服。每服用燈心七莖。煎服隨通而愈。
治婦人卒不得小便。(出大全良方)
上用紫菀末。以井花水服。三指撮。小便血。服五撮立止。凡用紫菀。去蘆頭。去土了。用東流水淘洗令淨。用蜜浸一宿。至明。於火上焙乾用。凡修一兩。用蜜二分。
葵根飲子(出聖惠方) 治婦人小便不通。
葵根(一兩) 滑石 紫葛 瞿麥(各半兩) 白茅根(三分)
上銼細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蔥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
火府丹 治心經熱。小便澀。並治五淋。
生乾地黃 木通 黃芩(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木通煎湯服三十丸。此藥治淋瀝。臍下滿痛。許學士云。一卒病渴。日飲水一斗。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已十月。余謂心經有伏熱。與此藥數服。越二日。渴止。又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可謂通變也。
蔥白湯(出大全良方) 治卒暴不通。小腹膨急。氣上衝心。悶絕欲死。此由暴氣乘並膀胱。或從憂驚。氣無所伸。鬱閉而不流。氣衝脬系不正。診其脈。右手澀小。左手急大。
橘皮(三兩) 葵子(三兩) 蔥白(一莖)
上㕮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禹餘糧丸 治便及癢痛。
上用禹餘糧不以多少為末。以麩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木通湯下。
血分椒仁丸(出永類鈐方) 治婦人腫滿。小便不通。由經血不通。遂化為水。乃審氣脈虛實。
椒仁 甘遂 續隨子(去皮研) 郁李仁 黑牽牛 五靈脂(碎炒) 當歸 吳茱萸 延胡索(各半兩) 芫花(醋浸一宿炒黃) 石膏(各一分) 信砒 膽礬(各一錢) 斑蝥(糯米炒黃去米) 芫青(各三十枚去頭足翅糯米炒黃)
上為末。麵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
脬轉
(附論)
夫婦人脬轉之病者。由脬熱所迫。或忍小便。俱令水氣還迫於脬。屈闢不得充張。外水應入不得入。內溲應出不得出。內外壅滯。脹滿不通。故為脬轉。其狀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不可治也。
方
亂髮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忍小便。不得時起。致令脬轉。經四五日。困篤欲死。宜服此。
亂髮(一斤燒灰) 滑石(三兩) 鯉魚齒(一兩)
上為細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婦人過忍小便致脬轉。(出聖惠方)
上以車前子一斤。水七升。煮至三升。去滓。每於食前溫一中盞服。
又方
上用浮華草二兩乾者。水一盞。煎至三升。去滓。每於食前溫一中盞服。湯下一錢。亦通小便。利流腫。
又方
上自取爪甲燒灰細研。水調服之。
又方
上以梁上塵。研令極細。水調一錢服之。
滑石散 治婦人丈夫脬轉。小便數日不通。
滑石(一兩) 寒水石(二兩) 葵子(一合)
上為末。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時時服。一升即利。一方吞下局方八味丸尤佳。
又方
亂髮(燒灰) 葵子 車前子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湯調下。
蒻葉散 治婦人脬轉。小便不通。亦可治男子。
裹茶蒻葉(燒灰一兩) 滑石(研細半兩)
上研停勻。沸湯調二錢服。
石葦湯 治脬轉小便不通。
石葦(去毛) 車前子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服。
八味丸 治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以脬繫了戾不得溺。故致此病。名轉脬。但利小便則愈。以此藥有茯苓故也。一名腎氣丸。
熟地黃(八兩) 山藥 茱萸(去核各四兩) 附子(炮) 桂心(各二兩) 牡丹皮(去心) 茯苓(去皮) 澤瀉(各三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治婦人過忍小便。致胞轉不得。
用滑石末。蔥湯或蔥酒調二錢匕服下。
小便數
(附論)
夫婦人小便數者。由腎與膀胱俱主於水。腎氣通於陰。此二經俱虛。而有熱乘之。則小便澀。虛則小便數也。
方
鹿茸丸 治婦人久積虛冷。小便白濁滑數不禁。
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 椒紅(微炒) 桂心 附子(炮製去皮臍各一兩) 牡蠣(燒為粉一兩)桑螵蛸(三分微炒) 補骨脂(一作骨碎補) 石斛(去根銼) 沉香 肉蓯蓉(三分酒浸去皺皮微炙) 雞膍胵(微炙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散。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
鹿茸丸 治婦人久虛冷。小便日夜三五十行。腎與膀胱二經俱虛。而有熱乘之。則小便澀。虛則小便數。
鹿茸 烏賊骨 桑寄生(各一兩) 龍骨(各一兩) 白芍藥 當歸 附子(各三分) 桑螵蛸(半兩)
上為細末。食前以酒調下二錢服。
雞膍胵丸 治婦人小便數。
雞膍胵(十具微炙) 桑螵蛸(半兩微炙)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菝葜(一兩銼) 當歸(一兩炙微赤銼) 熟乾地黃(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沉香(一兩) 肉蓯蓉(二分酒洗去皺微炙)
上為細散。溫酒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鹿茸散 治婦人久虛冷。小便日夜三五十行。腎與膀胱二經俱虛。而有熱乘之。則小便澀。虛則小便數。
鹿茸 烏賊骨 桑寄生 龍骨(各一兩) 白芍藥 當歸 附子(三分) 桑螵蛸(半兩)
上為細末。食前溫酒調一二錢服。
雞膍胵散 治婦人小便數。
雞膍胵(十具微炙) 桑螵蛸(半兩微炙) 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菝葜(一兩銼)當歸(一兩炙微赤銼) 熟乾地黃(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菝葜散 治婦人虛冷。小便滑數。
菝葜(銼) 桑螵蛸(微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 龍骨(各二兩) 韭子(半兩微炒) 桂心(半兩)
上為細散。每服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牡蠣散 治婦人臟腑久冷。小便滑數。
牡蠣(二兩燒為粉) 龍骨(一兩) 雞膍胵(十枚微炙) 吳茱萸(一分湯浸七次焙乾微炒)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鹿角屑(一兩炒黃)
上為細散。每服食前以溫酒調下一錢。桑螵蛸 治婦人虛冷。小便數。
桑螵蛸(三十枚炒) 鹿茸 牡蠣粉 甘草(二兩) 黃耆(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
四倍湯 治小便頻數。
人參 牡蠣(半兩鹽泥煅) 赤石脂(一兩醋浸七次) 菖蒲(三兩)
上為細末。食前薑湯調下一錢服。
龍骨丸 治婦人小便滑數。
龍骨(二兩微煅過) 鹿茸(去毛塗酥炙微黃) 椒紅(微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兩)
上為細散。以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溫酒下二十丸。
又方
上用鹿角屑炒令黃。搗為細散。每服食前溫酒調下二錢。
又方
上雞膍胵微炒。搗為細散。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一錢。
遺失不禁
(附論)
夫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者。乃心腎之氣傳送失度之所為也。故有小便澀而遺者。失禁而出不自知者。又婦人產後腎氣虛。致傷膀胱。遺尿無時。又有脬寒臟冷。而遺尿不禁者。
方
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
白薇 白芍藥(等分)
上為末。酒服方寸匕。空心日三服。
又方
白礬 牡蠣(等分)
上為細末。米飲服方寸匕。亦能療丈夫遺尿。一方酒服。
又方
上用桑螵蛸酒炒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調下。一方食前服之。一用米飲調服。
療婦人小便不禁。下血。
用雄雞冠上領翎燒灰為末。酒服方寸匕。
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
上敗船茹為末。酒調服三錢。
又方
用胡燕窠中草燒末。酒服半錢匕。亦治丈夫。
又方
用燒遺下尿人蓐草灰服之瘥。
大便不通
(附論)
夫婦人大便不通者。由五臟不調。冷熱之氣結於腸胃。則津液燥竭。大腸壅澀。大便不通也。仲景云。婦人經水過多。則亡津液。亦大便難也。初虞世云。余歷觀古人用通藥。率用降氣等藥。蓋肺氣不下降。則大腸不能傳送。以杏仁、枳殼、訶子等藥是也。又老人、虛人、風人。津液少。大便秘。經云。澀者滑之。故用故杏仁、麻子仁、阿膠之類是也。今人學不師古。妄意斟酌。每至大便秘燥。即駃藥盪滌之。既走津液氣血。大便隨手愈更秘澀。兼生它病。昔有人始病風淫末疾。為醫者以駃藥累利之後。為肺痿咯膿血。卒至大便不通而死。古人服藥尤謹重。不若今人之輕生。故舉此以戒後人。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蓋木氣刑土。土不能滲泄。則木氣勝。故泄風行津液燥。故秘。即不可專以秘燥為風也。昔有人年七十。日下利十行。百方治之不愈。又苦腰腳拘攣。醫者以蒺藜、棗仁治拘攣。而利愈。又有人秘結。以前藥投之而大便利。故知秘與利皆出於風也。
方
調氣丸 治婦人大便不通。
檳榔 羌活 桂心 芎藭 木香(等分)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 川大黃(銼微炒) 牽牛子(半生半炒熟)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
上搗羅為散。煉蜜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溫生薑湯下三十丸。
大五柔丸 治臟氣不調。大便難。通榮衛。利九竅。進飲食。
大黃(鬥米下蒸勻焙) 枳殼(去瓤麩炒) 白芍藥 葶藶(炒香別研) 牛脂 蓯蓉(酒浸軟溫水洗切焙各一兩) 桃仁(百枚) 杏仁(四十枚並去皮尖麩炒黃別研)
上除油藥。併為末。煉蜜丸入蓯蓉、牛脂、桃仁、杏仁、葶藶杵數十下。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丸。日三服。腹稍空時服。未知。稍增。以知為度。
牽牛子散 治婦人大便不通。
木香(半兩) 郁李仁(去皮微炒) 青皮(去白) 木通 枳殼(去白麩炒) 桂心(各一兩) 黑牽牛(三兩半生半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如煎茶一沸。攪起方溫空心服。
郁李仁散 治婦人大便不通。搜風轉氣。
郁李仁(二兩湯浸去皮微炒) 牽牛子(一兩微炒) 神麯(微炒) 桂心 木香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檳榔(各半兩)
上為細散。空心以薑茶調下二錢。
通神散 治婦人大便不通。熱而實者。方可投此藥。其證心腹脹痛。手不得近。心胸煩悶。六脈沉滑而實。是其證也。
大黃 芒硝 檳榔 桃花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各一兩) 木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粥飲調下。
木香丸 治婦人氣壅。大腸秘澀宣轉。
木香 川大黃(銼微炒) 桂心 檳榔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各一兩) 巴豆(半兩去皮心用新汲水浸三日後微炙炒令黃研紙夾舉歷浦書)
上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用麵糊丸粟米大。每服以溫水下七丸。
大麻仁丸 治婦人腸胃風結。大便常秘。
大麻仁(去殼秤別研如膏) 大黃(各二兩炒) 檳榔 木香 枳殼(各一兩)
上為細末。與麻仁研勻。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水下。每服二十丸。
調導飲 治婦人產前後風秘。大便不通。
當歸 川芎 防風 枳殼(制各四錢) 甘草(炙二錢)
上細銼。每服三錢。食前薑棗煎服。忌動風物。
二仁丸
杏仁(去皮尖麩炒黃) 麻仁(別研) 枳殼(去瓤麩炒赤) 訶子(火炮槌去核)
上二物各一兩為細末。同二仁杵。煉蜜和杵。丸如桐子大。溫水下三二十丸。未知稍增。
潤腸丸 治大腸結澀。
麻黃(炒半兩) 枳殼(炒半兩) 大黃(蒸) 乳香(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芝麻湯下。此藥常服。滋潤大腸。通利燥澀。大便閉者。三焦不順。五臟不和。風之結腸胃。津液枯燥。大腸壅滯。所以不利。大便難也。產後更衣難下。腸本大熱。又因水漿俱無。津液暴竭。腸胃熱澀。故大便閉。潤腸丸主之。文潞公盛夏間。苦大腑不調。醫官李琬。即以赤石脂、龍骨、乾薑等藥饋公。服之。因不大便者累日。其熱勢甚苦。公又不喜服大黃藥。予告曰。此燥在直腸。藥所不及。調以蜜導之。公以為然。作蜜丸。是夕三用藥。下結糞四五十枚。大如胡桃。色黑如橡慄。公二三日間。飲食如故。蓋世有一種虛人。不可服利藥。今載其法。
芫花丸 治婦人大便秘澀。
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 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皮白瓤焙) 川大黃(三分銼微炒)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生薑湯下十丸。
玄豆丸 治婦人夾宿食。大便不通。
玄豆(一分炙令焦去皮子) 巴豆(五枚去皮心紙裹去油) 香墨(二錢)
上為細末。入巴豆研令勻。以醋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嚼乾柿裹以溫水下。
治風入腳氣。大便或秘或利。虛人老人方。(一名皂莢丸)
皂莢子(三百枚破作片子慢火燥甚即入酸棗大又炒燥又入醋至焦黑為末)
上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蒺藜酸棗仁湯下。空心服。兩時久未利。再進一服。漸加至百丸不妨。以通為度。
蒺藜湯
蒺藜不以多少。炒至赤黑色。臼內以木棒舂。去揀簸淨。每服蒺藜三兩。以酸棗仁一兩炒令香。用杵為末。馬尾羅篩。每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下前丸子藥。
蜜兌方
好蜜四五兩。銀石器中微火熬。不住手以匙攪。候可丸。見風硬。即以蛤粉塗手捏作人狀。長三寸許。於厠上納之。以手掩定。大便通放手。未快再作。
牽牛丸 治婦人大便不通。心腹虛脹。
黑牽牛(二兩生) 青皮(去白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水下。每服二十丸。
蔥白湯 治婦人裡急不已方。
阿膠 蔥白(等分)
上以水煎溫服。不以時立效。
痔
(附論)
夫婦人痔瘻者。皆由酒色氣風食。及勞傷經絡。其血滲而成之。亦有長年久坐而成者。其痔有五種。肛邊瘡如乳。出於外。時出膿血者。為牡痔也。肛邊腫生瘡。而出血者。為牝痔也。肛邊生瘡。癢而復痛者。為脈痔也。肛邊腫核痛。發寒熱而出血者。為腸痔也。因便轉而清血隨出者。為血痔也。凡此五種。俱宜及時治之。恐久則生管。其根難除矣。
方
槐耳丸 治婦人久痔。下膿血不止。
槐耳(微炒) 牛角䚡(炙令黃) 禹餘糧(燒醋淬二次各二兩) 豬懸蹄甲(十枚炙焦黃) 麝香(一分研) 白蘞 黃耆(銼) 艾葉(微炒) 蒲黃 白馬蹄(酒煮一宿令炙黃) 續斷 當歸(銼微炒) 熟乾地黃 鰻鱺魚頭(炙微黃) 蝟皮(炙令焦黃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龜甲散 治婦人痔。肛門腫痛下血。
龜甲(二兩炙微黃) 磁石(搗碎水飛過) 敗船茹 亂髮灰 當歸(銼微炒黃) 赤芍藥 木賊延胡索 桑耳 黃耆(銼) 白瓷(細研水飛過以上各一兩) 麝香(二分細研)
上為細散。每服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拘腸丸 治諸般痔疾。肛邊腫癢。或生痛膿血。或下血腸出不入。有效。此方不可亂傳。
白礬 綠礬(各五錢) 訶子(十枚) 枳殼(五錢) 白附子(十個) 天南星(五錢) 半夏(三錢) 栝蔞(三錢) 蝟皮(十個) 胡桃仁(十個) 雞冠花(三錢)
上十一味。醋煮麵糊為丸。每服二三十丸。用酒吞下。空心服之。
槐子仁散 治婦人痔疾。肛門癢痛。下血不止。
槐子(一兩半微炒) 楮實 蝟皮(炙令黃色) 桑耳 木賊 黃耆(銼) 當歸(銼微炒) 烏賊魚骨(各一兩) 皂莢子(半兩微炒)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麝香(半分研入)
上為細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食前以荊芥湯調下二錢。
蝟皮丸 治婦人久痔。下膿血。疼痛腫悶。
猥皮(炙令黃斷) 續斷 槐子(微炒) 連翹 附子(炮裂去皮臍) 乾薑(炮製銼) 黃耆(銼)當歸(銼微汁浸) 白礬 熟乾地黃(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於食前煎桑根白皮湯下三十丸。
硫黃丸 治婦人痔疾。久不止。臟腑虛冷。面色萎黃。食少無力。
硫黃(細研) 白礬灰 蝟皮(炙令黃) 榼藤子(去殼微炒) 附子(炮裂去皮臍) 當歸(銼微炒) 木香(以上各一兩) 豬牙皂莢(半兩炙焦) 烏賊魚骨
上為細末。以酒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煎生薑湯下二十丸。
皂莢刺丸 治婦人痔疾久不止。
皂莢刺(一兩炒令黃) 野貍頭(一枚炒令黃) 蝟皮(一片炙燒灰) 烏蛇肉(一兩酒拌炒令黃)槐子仁(一兩微炒) 榼藤子(一兩去殼微炒) 麒麟竭(半兩) 麝香(一分研入)
上為末。以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當歸湯下二十丸。
鱉甲散 治婦人五種痔疾。
鱉甲 露蜂房 蛇蛻 蝟皮 豬後懸蹄甲(五味炙存性各二兩) 麝香(一分)
上各研為細末。和藥合停。每服一錢。空心用生薑地黃煎湯調下。肛門有竅。腫痛。敷之即愈。忌莧菜。
穿山甲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痔疾。
穿山甲(一兩炙令黃色) 榼藤子(一兩去殼微炒) 麒麟竭(半兩) 露蜂房(半兩微炒) 蝟皮(一兩炙令黃色) 麝香(一分)
上為細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食前。以當歸湯調下一錢。
密陀僧丸 治婦人痔疾。面色痿黃。
密陀僧(一兩燒令赤) 白礬灰(一兩) 梔子仁(半兩微炒) 皂莢灰(一分) 雞冠花(半兩) 百草霜(半兩)
上為細散。以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食服食前。以柏葉湯下一十丸。
枳殼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痔疾。癢痛不可忍。宜熨。
枳殼(二兩) 木香(半兩) 鬼箭羽(二兩) 鬼臼(一兩) 槐子仁(一兩)
上藥粗搗。以慢火炒令熱。用青絹包裹。看冷熱熨之。
黃栝蔞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痔疾。
黃栝蔞(一枚) 白礬(二兩) 蝟皮(一片銼)
上藥都入瓷瓶內蓋口。以炭火漸煅令通赤。候冷。取出細研。每服食前以枳殼湯調下二錢。
黑龍丸(出聖惠方) 治婦人痔疾。下血疼痛不可忍。
黑龍尾煤 亂髮灰 神麯(微炒以上各一兩)
上為末。以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枳殼湯下二十丸。
露蜂房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五痔有頭。膿血不止宜敷。
露蜂房(半兩剪碎微炒) 蝟皮(一兩燒灰) 麝香(一兩)
上同研令細。旋取摻於痔頭上。
白礬丸(出聖惠方) 治婦人痔疾久不瘥。
白礬灰 附子(炮裂去皮臍為末各二兩)
上研令細勻。以湯浸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荊芥湯下二十丸。日三服。一方蜜和丸酒服。
治婦人久痛。心焦多怒。遂成痔疾。狀如蓮子。熱腫而痛。(出大全良方)
上用熊膽入梅花腦子研。更用豬膽汁調開塗痔立愈。
療痔熱腫痛。(出大全良方)
蛞蝓大者一條(江西名蜒蚰湖北名石莢子廣州名鼻涕蟲)
上研令爛。入研了龍膽一字。坯子半錢。研令停。敷之愈。先以石薜荔煮水重洗尤妙。
腸風下血
(附論)
夫婦人臟腑損傷。風邪易入。緣熱氣在內。令人下血。風氣在內。亦大便血色。或如小豆汁。腹中疼痛者。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遠近者。言病在上焦下焦也。婦人面無血氣。時寒時熱。脈浮弱。按之絕者。為下血也。
方
艾葉丸(出聖惠方) 治婦人肚腹裡滿。臍下㽲痛。大便下血不止。
艾葉(一兩微炒) 鱉甲(一兩半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當歸(一兩銼微炒) 白龍骨(二兩) 附子(一兩炮製去皮臍) 乾薑(一兩炮製銼) 赤芍藥(三分) 卷柏(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桑耳散(出聖惠方) 治婦人大便下血。小腹中切痛不止。
桑耳(微炒) 牡蠣粉 龍骨 當歸(銼微炒) 白芍藥(各一兩) 黃芩 甘草(各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細散。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烏賊魚骨丸(出聖惠方) 治婦人下血。或似小豆汁。
烏賊魚骨(一兩) 芎藭(三分) 熟乾地黃(一兩半) 茜根(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白芍藥(三分) 阿膠(二兩搗碎炒令黃焦)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粥飲下三十丸。
側柏散 治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
側柏(一兩微炒) 龍骨(二兩) 鹿角膠(搗碎炒令黃色) 熟乾地黃 木香 當歸(銼微炒各一兩)
上為細散。食前以粥飲調下二錢。
阿膠丸(出聖惠方) 治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色) 烏賊魚骨 白芍藥(各二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劉寄奴(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
烏龍丸(出聖惠方) 治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腹內疼痛。
烏龍尾煤 伏龍肝 香墨 當歸(銼微炒各一兩) 皂莢子仁(半兩微炒)
上為末。以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薑艾葉煎湯下二十丸。
腸風黑散(出永類鈐方) 治榮衛氣虛。邪冷進襲臟腑之內。或食生冷。或啖炙爆。或飲酒過度。積熱腸間。致使脾胃虛弱。糟粕不聚。大便鮮血。臍腹疼痛。裡急後重。或肛門脫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頻下。並皆治之。
敗棕(燒) 木饅頭(燒) 烏梅(去核) 粉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僕嘗治一婦人。便血不止。用煮附丸加五靈脂效。
防風如神散(出大全良方) 治婦人風虛。大便後時時下血。
防風 枳殼(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治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出聖惠方)
巴豆(一枚燒灰) 亂髮(如雞子大燒灰)
上細研以酒三合調頻服之。
治腸風下血。(出大全良方)
枳殼(十五合。每合入巴豆三枚去殼皮共在線纏之。用好米醋浸於砂盆內煮。候醋乾。更加無灰酒煮令糜爛。去巴豆研成膏。)
上以黃耆五兩為末。入膏內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吞下。酒亦可。
治腸風(出聖惠方)
上以蒼朮不以多少。以皂角濃挼汁浸一夕。次日煮令水乾。焙焦為末。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空心下五十丸。日三服。
治婦人大便後下血不止。(出聖惠方)
上以豉一升。水三大盞。煮取一盞。去滓。分三服。一日溫酒服盡。
荊芥穗散(出大全良方) 治婦人風虛。大便後時時下血宜服。
荊芥穗 黃耆 熟地黃 桑耳 地榆 樗白皮 皂角刺 乾薑 槐豆 牛蒡子 當歸 甘草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空心服。
木香烏荊丸(出大全良方) 治腸風酒痢。
木香(一分) 荊芥穗 川烏(炮各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臨臥濃煎粟根白皮酒吞下。忌羊血。
地榆湯(出大全良方) 經云。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者二升。三結者三升。
地榆(四兩) 甘草(一兩半) 縮砂仁(四十枚)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滓去淨空心服。
艾薑湯(出直指方) 治大便下膿血。
艾葉(一握) 黑豆(百粒)
上新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入生薑汁三大匙。稍熱服。
又方(出直指方)
黃連(二錢) 南木香(一錢)
上銼細。慢火煎。食前服。
治腸風下血。(出大全良方)
赤芍藥(一兩瓦上燒存性)
上為細末。溫酒下二錢。
脫肛
(附論)
夫肛門者大腸候也。大腸虛冷。其氣下衝。肛門反出。亦有產後因用力努軀。氣衝其肛。亦令反出也。
方
治大腸久積虛冷。每因大便脫肛收不得。(出大全良方)
上蝸牛一兩去殼生研。以豬脂和敷之立愈。藥性論曰。蝸牛有小毒。能治大腸脫肛。範汪方云。此螺全似蝸牛色黃而小。雨後好緣桑葉者佳。孫真人同。
姚和眾方(出大全良方) 治婦人男子小兒大腸虛冷。肛門脫出。
上以鐵精粉敷之良。聖惠方亦治陰脫陰腫。
集驗方(出大全良方) 治療脫肛。歷年不愈。
上以生鐵三斤。水一斗。煮取五升。去鐵以汁洗。日再。
姚和眾方(出大全良方) 治大人小兒因痢脫肛。亦治產後陰下脫。
上以鱉頭骨燒灰研取粉撲之。日華子云。鱉頭燒灰療脫肛。圖經同藥性論。鱉頭血塗脫肛。一方井花水調服。
孫真人方(出大全良方) 治療脫肛。腸頭若挺出一片。
上蝦蟆皮。瓶中燒煙燻立效。
泄瀉
(附論)
夫婦人泄瀉者。經中所謂洞泄。飧泄。溏泄。濡泄。胃泄。大瘕泄。大腸泄。小腸泄。水穀注下。其實一也。原疾之由。皆因腸胃虛冷。而邪氣乘之。經云。寒甚則泄。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蓋風傷肝。肝血旺而移氣克於脾。故寒即溏。熱則垢。此得於外也。喜怒憂思。致使臟氣隔絕。精神奪散。以致溏泄。此屬內也。如飲食生冷。食傷脾胃而泄者。屬不內外也。寒者溫之。熱者涼之。滑者澀之。濕者燥之。治痢之法。無以過也。
方
木香散(出大全良方) 治臟腑冷極。及久傷冷憊。及口瘡疼痛下泄。米穀不化。飲食無味。肌肉瘦悴。心多嗔恚。婦人產後。虛冷下泄。及一切水瀉冷痢。
木香 破故紙(炒各一兩) 良薑 縮砂仁 厚朴(制各一兩) 赤芍藥 橘紅 桂心 白朮(各半兩) 胡椒 吳茱萸(湯泡七次各一兩) 肉豆蔻(四個) 檳榔(一個)
上為散。每服三錢。用不浸水豬肝四兩許。出筋膜。批為薄片。重重摻藥。置一鼎中。入漿水一碗。醋一茶腳許。蓋覆煮肝熟。入鹽一錢。蔥白三莖。細切生薑彈子許拍破。同煮水欲盡。空心為一頓食之。初服微瀉不妨。亦是逐下冷氣。少許自止。經年冷痢滑瀉。只是一服。渴即飲粥湯。忌生冷油膩物。如不能食冷物。即添少漿暖服。嘉興謝醫。得此方。
惡其繁。只用漿煮豬肝。丸如梧桐子大。粥飲下五十丸。其效亦然。暴瀉痢只是一服。唯熱痢瀉不治。大全良方云。趙府博內人。病泄瀉不止。服附子、木香、訶子、肉豆蔻等藥。及諸丹皆無效。召僕診之。肝腎脈虛弱。此肝腎虛也。府博云。見在何經。僕曰。論瀉痢止言脾胃病。風冷濕毒之所侵。及飲食傷滯。腸虛則泄痢。而不知肝腎氣虛。亦能為瀉痢。古書所載。不可不辨。經曰。泄不止。腎虛也。又曰諸厥固泄。皆屬於下。謂下焦肝腎之氣也。門戶束要。肝之氣也。守司於下。腎之氣也。肝氣厥而上行。故下焦不能禁固泄痢。腎為胃關。門戶不要。故食廩不藏。若病泄痢。其源或出於此。若專以脾胃藥治之。則謬固千里矣。遂服木香散。數服而愈。
桂香丸(出大全良方) 治臟腑虛。為風寒濕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虛人。危篤累效。
附子 肉豆蔻 白茯苓(各一兩) 桂心 木香(炮) 白姜(炮各半兩) 丁香(一分)
上為細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五十丸。
豆蔻分氣飲(出永類鈐方) 治臟腑虛。寒泄無度。及婦人產後洞泄。危篤甚。
藿香葉 草豆蔻仁(炮) 青橘皮(各四兩) 甘草 丁香(各半兩) 烏梅(五十個) 肉豆蔻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糯米一撮。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
香樸丸(出大全良方) 治腸胃虛冷。泄瀉注下無度。脾虛氣閉。不進飲食。
大厚朴(五兩) 北茴香 白朮 陳皮(各三兩) 訶子 赤石脂(各兩半)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五十丸。如常服。暖脾胃。
豆蔻丸(出大全良方) 治臟寒泄瀉不止。服諸藥無效。亦可治男子。
上用肉豆蔻麵裹煨香。不以多少。研細。入陳米白飯搗令勻。得所丸如綠豆大。空心煮粟米飲吞下百丸即效。
胃苓散(出大全良方) 治秋夏之間。脾胃傷冷。水穀不分。泄瀉不止。亦治男子。上合和五苓散、平胃散。薑、棗煎。空心服。
五香散(出大全良方) 治食魚傷。泄瀉不止。氣刺下衝。及婦人產前後腹痛。血氣奔疾。用溫酒下。產後則血衝心。用敗蒲煎湯下。如安胎以糯米飲下。孕婦脾泄瀉痢。煎陳米飲調下食。
烏藥 白芷(炒) 枳殼 白朮(炒) 良薑 甘草 莪朮(有孳者減半)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人參豆蔻散 治久瀉不止。諸藥無效。僕累試之有效。
人參 肉豆蔻 乾薑 厚朴 甘草 陳橘皮(各一兩) 川芎 桂心 訶子 北茴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六分。服之。
普賢丸 治大便溏泄者。脾氣薄。胃氣弱。水穀不能消。飲食不能化。腸胃虛則下為陰泄。產後泄者。緣體虛起早。冒觸寒邪。留注大腸則自利。凡病溏泄者。普賢丸主之。
龍骨(煨) 黃連 茱萸 蓬朮(各等分同炒色變為度)
上為細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石菖蒲湯下。
神術丸 治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大治傷風頭項背拘急。鼻流清涕。
蒼朮(一斤) 藁本 川芎(各六兩) 細辛(一兩六錢) 獨活(四兩) 粉草(二兩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出汗加蔥。去滓稍熱服。無時候。
下痢
(附論)
夫赤白痢者。古人名之滯下是也。究原疾皆因外感五邪之氣。內傷生硬冷熱之食。其證不一。有赤有白。有赤白相雜。有冷有熱。有虛有實。大抵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未有不因外感寒暑寒風濕之氣。而傷於脾胃。脾胃既虧。而又內傷飲食。飲食不能克化。致臟腑積滯而成滯下。古人云。無積不成痢者。此也。經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蓋風喜傷脾。然春時肝木正旺。而不受邪。反移氣克於脾土。然脾既受克。又不能忌慎口腹。恣飧生冷黏硬之物。致令脾不能克化積滯。又秋夏之間。或再感暑濕風冷之氣。發動而成痢也。其成必先臍腹㽲痛。洞泄水瀉。裡急後重。或有或無。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日夜無度。有如此證。不問冷熱虛實。但當先服神朮散。以發散風邪冷飲之氣。次服五苓散。分利水穀。兼用加味感應丸。溫脾去積滯。或六神丸。未有不安者也。或曰。雖古人有言。無積不成痢。專以去積為先。豈有一歲內。獨於秋夏之間。人皆有積。而春冬無。蓋風邪入胃。木來乘土。不為克化。古方治下神朮散要藥也。又有一坊一郡之內。上下傳染。疾狀相似。或只是有一家長幼皆然。或上下鄰里間相傳染。成有病同而證異者。有證異而治同者。或用溫劑而安。或用涼藥而愈。如此等是毒疫之症。毒痢者。雖當五運六氣之相勝。亦不可狎泥此說。是毒疫運氣相勝。豈獨偏於一坊一郡。而獨於一家二家者乎。如此證。當先察其虛實冷熱。虛冷者以敗毒散多加人參、甘草、陳米、薑、棗煎服。及三黃熟艾湯、黃連阿膠丸、五苓散、駐車丸。可選而用之。如下痢赤多。或純下鮮血。裡急後重。大便不通。身體壯熱。手足心熱。大煩燥渴。腹脅脹痛。小便赤色。六脈洪大。或緊而數。或沉而實。此熱痢也。宜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五苓散。可選用之。若風痢下血太過。宜用胃風湯加木香、黑豆煎服。若秋夏之間。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雜。臍腹㽲痛。裡急後重。憎寒發熱。胸煩悶躁。渴欲引飲。嘔逆噁心。小便不利。及五心煩熱。六脈虛弱。此等脈證。正因伏暑而得。此疾宜服香薷散加黃連、甘草、當歸、酒水濃煎。井華水冷頓服。兼服酒煮黃連丸。或小柴胡湯加人參煎服。必愈。如雜證一退。而痢尚未止。則以四物湯加膠艾煎服。以調陰陽。未有不安者也。水穀不分。小便不利。宜用五苓散。淡竹葉煎湯調服。如煩躁甚者。亦宜服之。若不明伏暑之證。但以脈虛而妄投硫、附、薑、桂、丹石之藥。必致殺人。深可嘆息。若下痢純白。狀如魚腦。臍腹冷痛。日夜無度。手足逆冷。或有嘔逆。全不入飲食。欲溫而惡冷。六脈微細。此由臟腑虛冷之故。宜木香散加服四味理中湯。及鍾乳健脾丸。甚者四肢逆冷。六脈沉絕。當一味峻補。兼灸氣海、丹田二穴。更以助胃之藥。此守而不攻之意也。宜四順附子湯、三建丹、白丹、加味參附湯、姜附湯。皆可選用。如年尊虛弱之人。或素來稟受怯弱。亦宜此法。斟酌調理。然宜開胃進食為先。食可得入則脾建也。糟粕便聚。糟粕既成垢膩。鮮血瘀滯。不患其隕矣。如久痢不瘥。腸滑泄不止。諸藥不效。方可施之澀腸止泄痢之劑。亦宜先以龍虎骨、肉豆蔻等之劑。訶子、鍾乳、胡粉之藥。近人多用罌粟殼、地榆之屬。然此物性太緊澀。如少壯之人。健壯者服之。間奏其效。若是疫毒受暑濕之證。及年尊之人。或素性怯弱。服此莫不受其大害。以固秘澀腸為先。則風寒暑濕之邪。惟澀而不去。而胃脘閉而不通。禁口不食。日見羸瘦。糟粕不入。腸中所患。無由可除矣。若有此證宜以參苓散、四君子湯加以石蓮、山藥之劑。治之必愈。治痢欲求補藥。有溫通之意在焉。如四君子湯、理中十全湯加白豆蔻、茯苓、官桂、草、厚朴之屬。可以散風邪。可以分水道。可以開胃脘。可以治纏擾。可以通秘澀。此攻守之意兩全也。大抵治痢之法。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滑者澀之。閉者通之。有積者推之。風則散之。暑則滌之。濕則燥之。熱則冷之。涼則溫之。熱者調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大法也。下痢者。脾胃虛寒。臟腑怯弱。飲食不得和。水穀不能養。故少力減食。腹痛。妊娠下痢者。冷熱相乘。陰陽相激。腹痛而痢。產後者胃脘與臟怯。故寒熱之邪物為攻。搏於血海則痢。多搏於腸胃則痢。瘀血邪氣相攻則痢。雜色不止。小便紅如雜痢。與龍骨丸治之。
方
花香散 治婦人男子小兒陰陽不知。冷熱相搏。積而成痢。或赤或白。赤白相雜。日夜無度。裡急後重。臍腹疼痛。甚不可忍。又治水瀉腸鳴。腹痛。或熱毒中傷。或寒氣久積。並宜治之。
罌粟殼(制) 陳皮(去白) 粉草(各一兩) 厚朴(半兩) 青皮 白姜(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赤痢甘草湯調。白痢陳米飲調。赤白相雜。紫蘇湯調。如冷瀉。陳米飲調。熱瀉新井水調。空心服。此藥正脾去積和氣暖中。忌生冷肥膩油麵醃咸。
黃芩湯 治乾嘔下痢。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兩)
上以水七升。溫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四順附子湯
附子(生去皮臍) 白姜(炮) 甘草 人參(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吐瀉腹痛。加桂半兩。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夫久痢疾。雖體寒手足逆冷。冷汗自出。六脈沉伏。不宜輕用附子。多因伏暑而得此疾。亦有汗自出。四肢逆冷。六腑虛弱。但背寒面垢如塗油。齒乾煩冤。燥渴引飲。此伏暑證也。柴胡湯、五苓散、酒蒸黃連丸。必能奏效。一方四順湯。
治吐瀉赤白痢。
陳皮 黃連(七錢半) 木香(五錢)
上件銼作二服。赤加烏豆一錢半。白加乾薑一錢半。赤白同加。煎服。
四味阿膠丸 治熱痢。
黃連 赤茯苓[一(二)兩] 芍藥(三兩) 阿膠(炒炮一兩)
上先將三味為末。卻以好醋熬阿膠成稀膏。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白頭翁湯 治熱痢連月下血不瘥。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皮 秦皮(各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無時候溫服。一方加甘草阿膠各二兩。
罌粟散 治產前產後痢。不問赤白。
罌粟殼(十枚去白瓤) 陳木香(一塊如小錢大) 橘皮(一枚去瓤)
上銼粗末。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溫服。
玉粉丹 治熱痢。
蛤粉 硫黃(各等分)
上同研細。白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下五十丸。
豆蔻餅 治赤白痢。臍腹刺痛。久而不愈。大治冷痢。
罌粟殼(制一兩) 白芍藥 黃耆(各三錢) 陳皮 青皮 木香 訶子 肉豆蔻 人參(各一錢半) 羌活 當歸(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大全良方云。有一婦人病痢已四十日。服諸藥不愈。當診之。六脈沉弱。大凡下痢之脈宜沉弱。但服十全大補湯。薑、棗煎成。加白蜜半匙同煎數沸。服之則愈。甲子夏秋間。趙經略侄孫九歲。患痢疾甚重。召小方脈。不得至。逆診之。卒以觀之。云是血痢其實非也。只是血水而已。曰。記理中湯治法云。治夏月初秋。或有寒暴折於盛熱。結於四肢。則伏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痢。或水或赤。或赤白。伏熱寒。脈類閉。遂加大黃服之而愈。
調中湯
葛根 黃芩 芍藥 桔梗 赤茯苓 白朮 甘草(炙) 藁本(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移時再服。大全霍亂吐利。腹痛手足逆冷。脈微欲絕。
三建丹
陽起石(煅飛半兩) 鍾乳粉(一兩) 大附子(炮取末半兩入藥一半作糊)
上用附子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空心溫酒下。如渴人參湯下。
加味參附湯
大附子(二兩半炮) 人參(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重。水二盞。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米一撮。煎至七分。空心服。
香茸丸 治下痢危困。
麝香(半錢別研臨時入) 鹿茸(一兩去毛酥炙黃為末入麝香攪勻)
上以燈心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凡痢疾不問赤白。而為冷熱之證。若手足暖則為陽。只溫服五苓散。用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丸。若覺手足厥冷。則為陰。當服已寒丸、附子之類。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兩服止。昔有醫者每料添滴乳香半兩。尤有效。紹興中患疾多。往往而死。凡平時所治痢。如罌粟之類。不可向口。惟服此等藥。或沒石子丸效。
蒲黃散 治婦人胎前產後。赤白痢。
生薑自然汁(年少者十兩年老者二十兩) 鴨子(一個打碎入薑汁攪勻)
上煎至八分。入蒲黃三錢。煎至五七沸。空心溫服效。
紫參湯 治下痢腹痛。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納甘草。煮取一升。半溫分三服。
治痢下不止方。
上用水煮木香丸。卻以多年白梅三十二個。燒灰存性。為細末。陳米飲調下三五服。
訶黎勒散 治氣痢。
上以訶黎勒十枚為散。粥飲和頻服。大全良方云。昔一婦人。泄瀉不止。似痢非痢。似血非血。其色如濁酒。診之則六脈沉絕。醫用熱藥。及服之。則發煩悶。遂先用敗毒散數服。加陳米煎。次用胃風湯、粟米煎。服即愈。調中湯去大黃療此證亦愈。
六神丸 治赤白痢疾。
茯苓 枳殼 麥芽 木香(白痢倍之) 神麯(切作末留為糊) 黃連(六味等分赤痢倍之)
上為末。用神麯末作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乾薑甘草湯下。大全良方云。此藥有黃連。可以解暑毒。清腑厚腸胃。有木香能溫脾逐邪氣止下痢。有枳殼能寬腸胃。有茯苓能利水道。有神麯、麥芽可以消食。此痢中之要藥也。
小紅丸 治久痢下血不止。
赤石脂(一兩醋炮七次) 乾薑(一兩) 棗(三兩) 艾葉(制一兩) 川椒(七錢合炒熱用) 烏梅(一兩去皮)
上為末。以小棗蒸爛。研如泥。絞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湯送下。
龍骨丸 治下痢不止。
黃連(慢火炒) 乾薑(炮) 當歸(各半兩酒浸焙乾) 赤石脂(醋煅七次) 阿膠(二錢半炮蛤粉炒)
上為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烏梅湯下。
治禁口痢。
上用石蓮肉。不以多少。不炒去殼。將肉並心研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便覺思食。此疾蓋毒氣上衝華蓋。心氣不通。所以不入食。服此藥之後。心氣利。當頓下而愈。未愈自服痢藥。
又方
上用乾山藥。不以多少。半生半炒黃為細末。米飲調下。此證乃痢毒上衝華蓋。心氣不通。故噤口不食。服二味。心氣通利。當頓下。一方四君子湯。加陳倉米煎甚妙。
治乳婦赤白下痢。及冷泄久滑。(出本草)
以豬子肝一葉薄批之。訶子末搵著微火炙盡末。半兩止空心細嚼。陳米飲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