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產後霍亂
產後霍亂。由勞傷氣血。臟腑虛損。不能運化食物。乃感風冷所致。凡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於腸胃。冷熱不調。正邪相搏。上吐下瀉。名曰霍亂。
產後塊痛未除患霍亂。
(〔吳按〕此病多發於夏秋之間。若吐瀉一齊俱作為真霍亂。必用附子理中湯。或轉筋加木瓜。緩治則無救。)
生化六和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乾薑 甘草 陳皮 藿香(各四分) 砂仁(六分) 茯苓(一錢) 姜(三片) 煎服。
產後霍亂吐瀉。手足逆冷。無塊痛。
附子散
白朮 人參(各一錢) 當歸(二錢) 陳皮 炮姜 丁香 甘草(各四分) 附子(五分) 為末。粥飲調。每服二錢。
產後霍亂。吐瀉不止。無塊痛。
溫中湯
人參 白朮 當歸 厚朴(各二錢) 乾薑(八分) 茯苓(三錢) 草豆蔻(一錢) 姜(三片) 煎服。
產後嘔逆不食
人之胃腑為水穀之海。水穀化精。以為氣血。榮潤臟腑。產後勞傷臟腑。寒邪易乘於腸胃。則氣逆嘔吐。而不下食也。又有瘀血未淨而嘔者。亦有痰氣入胃。胃口不清而嘔作。醫者能隨症調治。斯無失矣。
產後嘔逆不食。
加減生化湯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炮姜 炙草(各五分) 砂仁(五分) 淡竹葉(七片) 薑汁(二匙)
產後七日外。患嘔逆不食。
溫胃丁香散
當歸 白朮(各二錢) 炙姜 丁香 陳皮 炙草(各四分) 人參(一錢) 前胡 藿香(各四分) 姜(三片) 煎服。
產後咳逆。嘔吐。心忡。目眩。
石蓮散
石蓮子(去谷一兩五錢) 茯苓(一兩) 丁香(五錢) 為末。米飲下二錢。
產後口渴
產婦虛弱。口渴氣少。由產後血少。汗多。內煩。不生津液。
生津益液湯
人參 麥冬 茯苓(各二錢) 大棗(二枚) 小麥 竹葉(各六分) 栝蔞根 甘草(各一錢) 如大渴不止。加蘆根。
產後水腫
產後水氣。手足浮腫。皮膚閒光熒色。乃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故也。治必大補氣血為主。佐以蒼朮。白朮。茯苓。補脾。如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虛加人參。木通。有熱加麥冬。黃芩。以清肺金。
(〔吳按〕按之窩而不起者氣也。按之無窩。隨手起者水也。以此分別。乃要訣耳。)
產後七日外水腫。
健脾利水補中益氣湯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 白芍(各一錢) 陳皮(五分) 木瓜(八分) 紫蘇 木通 大腹皮 蒼朮 厚朴(各四分) 如大便不通。加郁李仁。麻仁。(各一錢) 寒邪濕熱氣傷表。無汗。腫。宜補氣血方中。加姜皮。半夏。紫蘇。以表汗。 產後風濕。客傷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脹氣喘。宜服五皮飲。
產後怔忡驚悸
此由產中憂驚勞倦。去血過多。則心中躁動不寧。謂之怔忡。若惕惕然而驚。中心怯怯。如人將捕之之狀。謂之驚悸。治此二症。惟調和脾胃。補養心血。使志定氣寧。氣舒心安而病愈矣。然在分娩後。血塊未消。宜服生化湯。且大補以行血塊。血旺則怔定驚平。不必加定志安神之藥。如塊痛消止後。患此症。宜服下方。
加減養榮湯
川芎 當歸(各二錢) 茯神 棗仁 人參 麥冬 遠志肉 黃耆 白朮(各一錢) 元眼肉(八個) 陳皮 炙草(各四分) 如虛煩。加竹茹(一團) 痰加竹瀝。薑汁。
產後心血不寧。驚悸不安。
養心湯
黃耆 麥冬 棗仁 柏子仁(各一錢) 茯神 川芎 遠志肉(各八分) 當歸(二錢) 五味(十粒) 人參(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姜(二片) 煎服。兼服安神丸。
安神丸
黃連(酒炒) 生地 歸身(各三錢) 炙草(五分) 為末。蒸餅糊丸。如綠豆大。硃砂(二錢)為衣。每服四十丸。
產後骨蒸
產後骨蒸。先用清骨散作湯藥服。後以保真丸作湯藥服。
清骨散
柴胡 前胡 黃連 烏梅(去核各二錢) 豬脊髓(一條) 豬苦膽(一個) 韭菜白(十根各寸許)
上藥四味為末。將髓膽韭同搗成泥。入童便一盞。熬稀糊入藥末。搗為丸。如綠豆大。名清骨丸。每服三四十丸。清湯下。如上膈熱多食後服。凡男女骨蒸。俱可服。惟上症須作湯藥服。效更速耳。
保真丸
黃耆 川芎 地骨皮(各六分) 人參 白朮 當歸 天冬 麥冬 白芍 枸杞 知母 生地(各二錢) 茯苓 黃柏(炒各八分) 甘草(五分) 五味(十粒) 此丸方。上症加棗(三個)作煎藥服。
骨蒸勞熱。服清骨散作湯藥。不應。再服下方。
加味大造丸
人參 當歸 山藥 枸杞(各一兩) 麥冬 石斛(酒蒸各八錢) 銀柴胡(六分) 生地(二兩)胡黃連(五錢) 黃柏(酒炒七錢) 另將門冬。地黃。先搗如泥。加紫河車(一具) 如系蒸熟者亦另搗。然後入諸藥末。和勻。搗勻為丸。若焙乾河車則為末入藥。搗勻蜜丸。
產後心痛
產後心痛。即胃脘疼。以胃脘在心之下。因傷寒氣及冷物而作痛。且氣近於心。故俗呼為心痛。殊不知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行氣。統馭臟腑。血氣盛則泰然安。血不足則怔忡。驚悸。而不安。心豈可痛乎。若真心痛。手足青黑色。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昔已論之詳矣。治法當散胃中之寒氣。消胃中之冷物。必用生化湯為主。而以散寒消食佐之。無有不安。若綿綿而痛。可按而止。又無塊痛在腹。則當論虛而加補也。其產後心痛腹痛二症。因寒食與氣上攻於心則心痛。下攻於腹則腹痛。二症治法。大約相同。均當用生化湯加肉桂。吳茱萸等熱藥。以溫散之可也。
(〔吳按〕心者君主之官。痛則無救。凡俗名心痛。皆胃脘氣痛也。婦女最多。甚至嘔逆發厥。用胡索。五靈脂。丹參。當歸。名加味拈痛散。屢效。)
加減生化湯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炙姜(五分) 肉桂 吳茱萸 砂仁(各八分) 如傷食作痛。可照上傷食症條加減。下腹痛亦仿此。
產後腹痛
凡產後腹痛。先問血塊有無。若無塊痛。因遇風冷。乘虛入腹作痛。宜服加味生化湯。若有血塊痛。只服生化湯調元胡索末(一錢) 塊痛消止。產後遇風寒。乘虛入腹作痛。
加味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四錢) 炙甘草 炙姜(各四分) 桂枝(七分痛止減去) 防風(七分) 吳茱萸(六分) 白豆蔻(五分) 如服之塊未消。再煎一服。送失笑散(一錢)
產後小腹痛
產後虛中感寒飲冷。寒氣下攻。則小腹作痛。又有血塊作痛者。亦有產後血虛。臍下痛者。並宜加減生化湯治之。
加減生化湯
川芎(二錢) 當歸(三錢) 乾薑 甘草(各四分) 桃仁(十粒) 有血塊痛。本湯送元胡索散(一錢) 亦治寒氣痛。無血塊痛。但小腹痛。又可按而少止者。屬血虛。上方加熟地(三錢)
元胡索散
延胡索 肉桂(各一錢) 為末。
產後指節頭痛
凡產後虛勞。指節疼頭痛。汗不止。
豬腎參耆湯
人參 黃耆(各二錢) 生薑(一錢) 淡豉(一錢) 韭白(一錢) 當歸(三錢) 用豬腎(二個)先將腎煮熟。取汁二碗。煎藥八分盞。溫服。
產後遍身痛
由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散。氣弱則經絡間血多阻滯。累日不散。故筋骨急引。諸節不利。至腰背不能轉側。手足不能動履。或身熱。頭痛。若誤作傷寒發表使汗出。則筋脈動惕。手足厥冷。變症百出矣。
通痛散
當歸(三錢) 甘草(三分) 黃耆 白朮 牛膝 獨活 肉桂(各八分) 韭白(五根) 姜(三片)
產後腰痛
凡婦人腎位系胞。腰為腎府。至產勞傷腎氣。損動胞絡。或虛未平復。而風寒乘之。二者皆至腰痛也。
產後感風寒。腰痛不可轉側。
養榮壯腎湯
當歸(二錢) 獨活 桂心 川芎 杜仲 川斷(各八分) 防風(四分) 桑寄生(二錢) 生薑(三片) 兩帖後痛未止。屬腎虛。加熟地(三錢)
產後日久氣虛。腰疼腎弱。服加味大造丸。
產後淋
由產後氣弱。熱客於脬中。內虛則小便頻數。熱則小便淋澀作痛。名曰淋。產後冷、熱、膏、石諸淋。
茅根湯
白茅根(一兩) 瞿麥 茯苓(各五錢) 葵子 桃膠 人參(各一錢五分) 滑石(一錢) 紫貝(二個) 石首魚頭(四個) 燈心(一團) 先將石首魚頭研末。藥熟入魚首末。空心服。產後淋。小便痛。及血淋。
白茅湯
白茅根 瞿麥 車前子 冬葵子(各二錢) 通草(七分) 鯉魚齒(一百個) 先將魚齒研末。
藥熟入末。空心服。
產後小便數
由脬內宿有冷氣。因產發動。冷氣入脬。致小便數也。
小便數及遺尿。
益智散
益智(大者二十個) 為末。每服二錢 米湯下。
桑螵蛸散
桑螵蛸(炒三十個) 人參 黃耆(各三錢) 鹿茸 牡蠣 赤石脂(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空心下。
產後流注
產後惡露流於腰臂腿足關節之處。或漫腫。或結塊。久則腫起作痛。肢體倦怠。治法急用蔥熨方。以治外腫。內服參歸生化湯。以散滯血。毋緩也。治流注已成。自潰未成自消。
參歸生化湯
川芎(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炙甘草(五分) 人參(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肉桂(四分)馬蹄香(二錢)
蔥熨法
生蔥(一握) 搗爛。炙熟作餅敷腫處。用厚布 二三層蓋上。以熨斗微火熨之。流注漫腫微痛。屬形氣病氣俱不足。最難治。若已成膿。或未成膿。或不潰。此氣血虛也。宜服人參湯。如憎寒惡寒氣虛也。宜十全大補湯。如日晡內熱。宜四物湯。加人參。白朮。丹皮。如嘔逆胃氣虛。宜六君子湯加炮姜。如食少體倦。脾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倍升麻。如四肢逆冷。小便頻數。腎氣虛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
陰蝕五疳
婦人陰戶中生瘡。名曰䘌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濃汁淋露。陰蝕幾盡者。心腎煩郁。腎氣虛弱。致血氣留滯。經云。諸痛瘡瘍皆屬於心。治當補心養胃。外以藥熏洗。
千金陰蝕散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榆 甘草(各等分)
用水五升。煎至二升。去渣熏洗。日三次。夜一次。
又方
豬油(十斤) 水(一桶) 煮極熟。以汁浸瘡。冷再易熱者。不過三五次可愈。
又方
蝦蟆 兔屎(等分) 為末。敷瘡亦良。
(〔吳按〕兔屎別名望月砂。為洗眼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