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散加减治疗脾胃伏热型针眼医案

来源:子阳医馆

 吴某某,女,45岁。于1991年9月12日初诊。

 主诉:双眼睑缘反复长疖肿5月余。

 病史:患者双眼反复长疖肿5月余,右眼上睑缘有一黄豆大小结节,红肿疼痛1天,用0。25%氯霉素滴眼剂,滴眼,金霉素眼膏涂眼,无效。嗜好辛辣。

 检查:远视力:右眼0.5,左眼0.4。加镜视力:右眼1.0,左眼1.0。右眼上睑近内眦部微红肿,触之有压痛性结节,质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诊断:①针眼(右眼);②近视(双眼)。

 辨证:脾胃伏热证。

 治法:清解脾胃伏热。

 方剂:清脾散(《审视瑶函》)加减。

 药物组成:生石膏15g(包煎),栀子10g,黄芩10g,金银花15g,防风10g,薄荷5g(后下),升麻3g,赤芍10g,枳壳10g,藿香10g,陈皮5g,甘草5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如意金黄膏,外敷,每次敷6小时,每日1次。

 医嘱:①注意眼睑局部卫生,不用脏手或不洁手帕揉眼。②不要偏嗜辛辣、焦燥、肥甘之品,注意调节饮食。③切忌挤压患处。

 二诊(9月17日):右上睑红肿已除,硬结明显缩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原方去生石膏、栀子,加黄芪15g。5剂。上睑硬结消除,未再复发。

 按:针眼又名土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土疡(《目经大成•五色疡》),俗名偷针(《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曾称麦粒肿。是指胞睑近睑弦部生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本案患者久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固,时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复发作。治宜清解脾胃伏热。清脾散加减方中以生石膏、栀子、黄芩清脾胃积热,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君药;防风、薄荷、升麻助君药发散郁伏之火为臣药;赤芍凉血,散血分瘀热;枳壳、藿香、陈皮理气和中,调理脾胃气机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收泻脾胃之伏火,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服药后症减轻,则去生石膏、栀子寒凉之品,加黄芪以扶正祛邪,以防复发。

阅读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