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某某,女,2岁。于1993年12月6日初诊。
家长代诉:患儿双眼反复长包块6月余。
病史:家长发现患儿于6月前右上睑内有一包块,曾在外院诊为“睑板腺囊肿”手术刮除,术后复发,且左上睑又长一包块,于是又手术切除,6个月曾动手术5次。现右眼上睑内长一赘生物,双上下睑内还有数个小硬肿。
检查:右上睑内有一新4毫米×5毫米肉芽组织,形如鸡冠蚬肉。双上下睑内各有2~3个稍隆起之硬结,与皮肤无粘连;患儿素来偏食,面色少华,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指纹色淡白,在气关。
诊断:①胞生痰核(双眼);②鸡冠蚬肉(右眼)。
辨证:脾虚挟湿证。
治法:健脾益气,消肿散结。
方剂: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6g,皂角刺2g,金银花3g,桔梗2g,白芷2g,当归2g,白芍3g,白术3g,太子参3g,茯苓3g,鸡内金3g,神曲3g,山楂3g,炒麦芽3g,甘草2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①注意按时休息,保持充足睡眠。②饮食宜清淡,禁辛辣炙煿之品。
外治法:局麻下手术切除右上眼睑内鸡冠蚬肉。
二诊(12月11日):右上眼睑内肿物消失,皮色如常,双上下睑内肿块渐小;食欲大增。原方去皂角刺,7剂。
三诊(12月18日):双上下睑内肿块渐小,患儿面色渐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色淡红,在气关。原方去金银花、桔梗,再7剂。
四诊(12月25日):患儿面色红润,食欲正常,睑内结节消失,无需再次手术。
按:胞生痰核相当于西医学的睑板腺囊肿,曾称霰粒肿。是指胞睑内生硬核,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又名“疣病”、“睥生痰核”。本病名见于《眼科易知》,但对其症记载甚为详尽得当是《目经大成•痰核》,书中说:“艮廓内生一核,大如芡实,按之坚而不痛,只外观不雅,间亦有生于下睑者,……翻转眼胞,必有形迹,一圆一点,色紫或黄。”本病为眼科常见病,上胞下睑均可发生,其病程长、发展缓慢,儿童与成人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较为多见。本案患儿脾胃虚弱,痰湿阻滞胞睑脉络,致气血不行,混结于睑内,故睑内生硬核而推之可动;正虚邪留,故术后易反复发作。治宜健脾益气,消肿散结。托里消毒散加减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养血,以上七味药物共奏扶正之功。金银花解毒;白芷配桔梗,有疏风散邪,消肿排脓之力;皂角刺祛风溃坚消肿;鸡内金、神曲、山楂、炒麦芽健脾化食散结。久服,气血充足,邪气去,胞生痰核不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