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某某,男,56岁。于1991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双眼涩痛、灼热、眼痒、眼眵胶黏、视矇1个月。
病史:患者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双眼涩痛、眼痒、起眼眵症状,曾在当地诊为“沙眼”,曾滴氯霉素滴眼剂,涂四环素眼膏,症状时轻时重,近十天感视物模糊,便秘溺黄。
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5。双眼内可见上睑内面近两眦处红赤,脉络模糊,有少量细小色红而坚的颗粒,并间有色黄而软如粟米样颗粒;舌质红,苔黄,脉濡数。
诊断:椒疮(双眼)。
辨证: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祛风消滞法。
方剂:除风清脾饮(《审视瑶函》)加减。
药物组成:黄连5g,黄芩10g,连翘10g,玄参15g,知母10g,大黄10g(后下),荆芥10g,防风10g,桔梗10g,陈皮6g,生地黄15g,蝉蜕5g,刺蒺藜10g,地肤子10g,苍术10g。7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0.1%利福平滴眼剂,滴双眼,一次1~2滴,一日4~6次。玄明粉30g,煎水,眼部湿热敷,每日2次。
医嘱:①注意个人卫生,勿共用洗脸用具,以免引起交叉感染。②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戒除烟酒嗜好。
二诊(8月19日):大便已通,眼眵减少,涩痛、眼痒减轻。视力:右眼0.6,左眼0.6。舌红,苔黄,脉濡数。原方去大黄,7剂。
三诊~五诊(8月26日~9月10日):原方已服14剂,双眼视物较明,涩痛、灼热、眼痒消失。视力:右眼1.0,左眼0.8,眼内脉络清晰,两眦有少量细小色红而坚的颗粒。舌红,苔薄黄,脉象平和。原方7剂,嘱继续滴0。1%利福平滴眼剂,滴双眼,1~2滴/次,4次/日,连续2月,以巩固疗效。
按:椒疮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由沙眼衣原体引起,是指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的眼病。该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而《审视瑶函•椒疮症》将其病症及病位均作了描述,说:“此症生于睥内,红而坚者是。有则沙擦难开,多泪而痛。”对其并发症的认识先于本病,如早在《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一》中就载有“倒睫眼”,《秘传眼科龙木论•眼赤膜下垂外障》中载有“赤膜下垂”等并发症。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生活条件等有关。多双眼发病,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年,具有传染性。椒疮在我国曾流行甚广,为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案患者脾胃湿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上攻胞睑则眼生椒疮。风盛则涩痒,热盛则红赤而痛,湿热盛则眵泪胶黏,颗粒较多。湿邪难除,病情缠绵。患者舌脉皆属湿热内盛之象。治宜清热祛湿,除风消滞。除风清脾饮加减方中以黄连、黄芩、连翘、玄参、知母清脾胃,泻热毒;大黄通腑,泻脾胃积热;荆芥、防风疏散风邪;桔梗、陈皮理气和胃祛湿;生地黄配合大黄凉血活血消滞;地肤子、苍术、刺蒺藜、蝉蜕清热燥湿止痒。诸药合用,则具有泻热清脾、疏风散邪之效。故患者眼内涩痛、灼热、眼痒、眼眵胶黏、视矇诸症皆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