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证治要诀 卷之十一

明·戴思恭
来源: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卷之十一·瘡毒門

癰疽癤毒

(附發背)

發散諸般毒。多碾白芙蓉葉入草烏葉少許。蜜調敷。重者。加入南星末。凡諸毒用膏藥。欲散。搓入麝香欲潰。搓入雄黃。

一應毒證。已作渴。或膿過多。防其為渴。宜於千金內補散之外。兼進八味丸。用五味者佳。

發熱惡寒。狀如傷寒而痛者。其痛處欲為癰疽。癰屬腑。故生淺。皮薄而腫高。疽屬臟故生深。皮厚而腫堅。又有輕於癰疽者。名曰癤毒。癰壅也。疽沮也。癤節也。言氣血壅滯沮節也。並威靈仙飲微利之。或五香連翹散。佐以復元通氣散。若膿血結成。不可發散。已潰未潰。宜小托裡散。或千金內補散、加木香羌活白芍藥烏藥等分。渴加栝蔞根。此數藥皆治陽證。若陰證宜於千金內補散。減防風桔梗之半。倍加白朮。未效更加熟附。與諸藥煎服尤佳。

外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氣既衰。藥毒偏勝。金石與肺同類。肺附於腎。所以多成發背之疾。又有好鱉為臛亦至發背。蓋鱉之陽氣皆聚於上甲。所以上甲可入藥也。治法同前。若毒發於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藥劑。外疼內寒。宜五香湯。

毒之初發。並宜酒調復元。通氣散。或病在下者。酒糊丸。通氣散。卻用木香湯吞下。

治諸毒方結成者。以皂角樹上所生之葚。磨烏醋調塗。此葚須預藏在煙閣頭。緩急取用。

患背瘡人及諸毒已潰後。血去過多。津液少者。宜換肌散。毒初發。頭疼體痛。乍寒乍熱。恐挾外邪。宜香蘇飲。加川芎白芷防風當歸陳皮之類。

病消渴之人多生毒。此乃津液已耗。虛陽外發。內外俱虛。此為極病。凡消渴愈後生毒。毒愈後消渴。皆非可治之病也。

癰疽癤。此毒總名。亦舉其大概耳。其他證狀不一。名稱亦異。未潰之際。增寒壯熱。狂言妄語。如見鬼神。膿去已多而大熱不休者。似為難治。蓋毒之得膿。猶傷寒病證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熱。則為壞傷寒矣。若淋洗貼敷。自屬外科。癰疽發背已潰。出膿過多。而羸瘦者。芎歸湯。凡所服藥。並不可用白朮。能生膿故也。未潰與初發陰證用之卻可。

若其人嘔不喜食。不可用千金內補散。滯其脾。恐挾外邪。未潰者。二陳湯加芎。或不換金正氣散。已潰者。穀神加禾飲。

又一方治毒並不喜食。於不換金正氣散加白茯苓半夏等分。人參木香減半。亦名正氣散。

患癰毒人。膿血已潰。所去過多。津液。枯竭。多病於渴。縱有發熱燥擾等證。不可以治者。用益榮生津之劑若大熱不止者難治。

腸癰。即腸中生癰也。腹中㽲痛。其始發熱惡寒。證狀難辨。因下膿血乃覺。或小腹腫滿。或小便澀滯。或膿從臍出。宜吞太乙膏。

瘡毒久不幹。成漏者。忍冬草浸酒常服。

瘡毒而大便堅者。升麻和氣飲。和消毒飲。加以身上發熱甚者。消毒飲和敗毒散。

有火邪逼身。及因炙後遍身發為赤核。腫痛漩盤。用荊防湯浸取洗。露名為羊核。生取石菖蒲爛研盫之。仍以石首膠一兩許。火煆存性。研為末。酒調服。

有不敷藥時大痛。敷即不痛。有不敷藥時不痛。敷之則痛。蓋寒熱風濕並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禁藥拔出之。故不痛也。血死陰毒在中。愈服愈深。愈不覺痛。藥發之於外。故反痛也。

瘡癬疥

(附丁瘡)

此雖皮膚小疾。不足為害。然瘡有惡瘡。癬有頑癬。疥癆噆膚。尤為煩擾。甚至經年累月。不能脫灑。凡病此者。不當專用外敷藥。須內宣其毒可也。升麻和氣飲。消毒飲。四順清涼飲。犀角飲。皆可用。

有紫白癜風。酒調消風散飲訖。使去浴。即以消風散入皂角末揩洗。外以烏白膏敷之。浴子以醋調貝母末。筆蘸刷之。頻浴頻用為佳。

瘡名甚多。以其屬外科。不能盡述。

瘡如牛皮模樣。癢甚不可忍者。又疼。用黃連木香黃柏皮杉木節二個。明礬少許。以上各等分。研末用好真油調敷又效。

火帶瘡。繞腰生者。一味剪紅蘿。或花或葉。細末蜜調。敷立效。或小紙貼在上亦可。

丁瘡。近年病此而死者甚多。以其毒氣寇里。不可以常瘡藥視之。得之倉卒。立至危殆。宜一味雄黃末。酒調多服。外以蒼耳或葉或子。或根或莖。但取一件燒為灰。醋調如泥。塗上干即根出。

痱素問謂之痱痤。香撲粉入朴硝末。如常撲使。更入少許枯白礬末。

痘疥

自漢以前。方書初無痘疥。至拓拔魏時始有之。膚病初得之。憎寒發熱。身體疼痛。傷寒無異。或有發如瘧者。但鼻冷驗為痘疥。最忌以藥瀉之。致毒氣攻裡。難起靨子。陳文仲方甚詳。或痘疥出三日四日後。遍身稠密以成水泡。大便自固。別無所犯。瘡忽盡陷。凹作小孔。如章巨腳。此非病於不發。蓋瘡出既多。血氣尚少。不足以發之。宜以藥滋養其血。血氣既復。瘡不患不起。宜千金內補散。去防風桔梗。

㿗風

(附下疳瘡)

㿗風。固精未調。外為風濕所襲。從陰囊濕汗作癢起。流注四肢手又白色。悉生瘡瘍。俗謂之腎臟風。四生飲二兩。以竹刀細切豬腰一對。銀石器中。酒漉熟爛。研細和藥為丸。如梧桐子大。如不可丸。人酒醋少許。每服五六十丸。鹽酒空心下。又用花蛇散和消風散。酒調服。或升麻和氣飲。咽烏頭煮鹽丸。及烏荊丸。或花蛇丸。若㿗常濕癢。欲得淋洗。則以蛇床子一味。煎湯用之。

下疳瘡用眼藥珍珠粉乾摻。又方用水銀膏貼令水出。卻以火中白煆研末。別暖槶丹等分。和勻入麝香少許摻之。㿗風癢不可忍者。薑汁入香油一二滴。攪勻塗之。

攧撲

(附刀傷)

僕踣不知曰攧。兩下相擊曰撲。其為損一也。因攧撲而迷悶者。酒調蘇合香丸。或雞鳴散。或和氣飲。加大黃入醋少許煎。或童便調黑神散。不用童便。用蘇木煎。酒調亦得。攧撲傷疼。酒調琥珀散極佳。再有烏藥順氣散。用以治之。風腰疼尤宜。有攧撲人服藥並熏洗搽藥皆不效自若。或教以用白芍藥赤芍藥威靈仙。乳香。沒藥各等分。為細末。和勻。酒調服之。隨即痛減其半。

刀傷血不止。一味白芍藥散。白酒調服。即以散摻傷處。或其血出不透。致惡血壅滯。傷處赤腫。或攻四肢頭面。並雞鳴散。或煎紅花調黑神散。其有血出不止。勢難遏者。用龍骨乳香等分研末。窒患處。蛇魚草搗塞尤妙。非特可治刀傷。撲血不止。亦可。

惡蟲蛇傷

為惡蟲蛇所傷。用白芷細嚼敷患處。仍以酒調芷末服。蜈蚣用雞屎塗。傷用蕨萁芒燒灰。香油調敷。犬傷用虎骨末敷。貓傷用薄荷揩。蜂蠆傷用人參嚼而敷之。或用諸蟹殼燒存性。研末。密調敷。凡諸惡物傷。急於傷處灼艾數壯亦佳。

發丹

發丹色狀不一。癢痛亦異。大概皆因血熱肌虛。風邪所搏而發。然色赤者多。以赤故謂之丹。宜消風散。入燒楓樹子存性。為末。酒調服。有發而色白者。謂之冷瘼。宜消風散雜黑神散。酒調。此病多緣肌肉疏。為風邪所襲而成。風熱則赤。風冷則白。則今人呼赤為丹。白為瘼。所以用酒調土朱服之而愈者。亦以脾主肌肉。土能入脾。各從其類。古方一名為癮疹。非特分寒熱。亦兼備四氣。近世方論呼為白婆瘼。赤為血風。赤白二證。並可用烏藥順氣散和消風散。酒調服。白者。多用順氣散。赤者。多用消風散。病此者俱宜用煎藿香正氣散。有人一生不可食雞肉及獐魚動風等物。才食則丹隨發。以此見得系是脾風。脾主一身之肌肉。藿香正氣散乃治脾之藥。而土朱亦入脾之藥。此方屢試應驗。

瘰癧

瘰癧之病。皆血氣壅結。根在臟腑。多結於項頸之間。累累大小無定。發作寒熱。膿血潰漏。或此沒而彼起。宜於隔宿用米飲調下桂末滑石二錢。重鍾動時。進黑白散。必有物如蒲萄肉。從小便出其數枚於腫核則愈。仍常服四七湯。加木香或蘇子降氣湯。其匝頸者。俗名蟠蛇癧。難治。

先以石菖蒲爛研盫患處。微破。卻以貓貍皮連毛燒灰。香油調敷。一味白蘞末。酒調服。多多為上。仍以酒一呷敷白斂盫患處。掘取生者尤好。或用豬膽內水。調雄黃末。敷患處亦好。

癢證不一。疥癆作癢。當求之本門。瘡疥證。血虛皮膚燥癢者。宜四物湯。加防風七錢半。如以四物湯半帖。水二盞。調消風散一錢重亦可。婦人血氣或通身癢。或頭面癢如蟲行皮中。緣月水來時。為風所吹。不然則是產蓐中。食動風物致之。亦宜如前四物湯調消風散。有脾虛身癢。本無疥癆。素非產蓐。潔然一身。癢不可住。此仍脾虛所因。經云。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又云。脾主身之肌肉。宜實脾為先。四獸飲。去草加藿香厚朴川芎當歸各半錢重薑棗煎服。名增損資胃飲。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