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
相州青梅一民。年三十餘。左手小指麻木者期年所。後兩腳痹。時時如為針錐所刺。里中醫。久治無應效。遂來東都。請予診之。予曰。此癘風也。渠面色不悅。予曰。此當急治方可。不然則瘀血蔓延終為廢疾矣。汝狐疑不能決。我使汝知其為癘風。乃延患者於室中。令解帶裸體。點火於樟腦。以照其周身。則死血隱匿者。灼灼乎猶指蒼素也。即以三稜針。刺數處。患者曾不覺痛癢。於是始信予言。勉強求治。乃用當歸湯十五日。次與第一神效散下之三日。出種種惡物及蛔蟲五條。次與第三神效散。又三日。下黃糜汁十餘碗。次用竹精丸者二十日。外以三稜針。隔三日取瘀血。其症十愈九。尋以龍石湯。兼用香果散。三十日而全然隨愈。彼來予庭厚謝。告以歸鄉。且請藥百餘貼。將攜之還。乃課與之。復囑曰。自今後三年。當屏絕欲情。清淡飲食。遂歸鄉。其後藥盡。則遠致使以乞焉。凡於本病處。服藥者三百貼。又能守禁忌。五年後舉一子。每歲致土物。以謝活命之恩者。八年於今云。
山城西岡村。一富民從弟。年二十五。病癘疾五年。眉須半落。手足稍拳攣。且面上手足。發紫㾦癗數處。既而兩腳頑痹。不覺痛癢。平安醫數輩。醫之無一效。遂廢藥登某山。斷食褥於鬼神者七日。疲勞殊甚。族人扶載歸家。病熱依然不衰。荏苒甚矣。安永戊戌歲。余遊西京。西京違西岡十數里傳聞余療奇疾。乃以轎輿迓於客舍而求治。余已至則患者向余慟哭曰。我年未滿三旬。不幸罹於天刑之病。醫藥禱禳。俱無少效。幸以君之力。再得為完人。再造之恩。死不忘也。余就而視之。合谷肉已脫。爪根無白暈。眼光如電。然似所可喜者。以手指不甚屈爾。余曰。既見惡症二三。於法屬難治。然未嘗浴溫泉。且齡甚富。更能守禁忌。如法服藥。當得愈焉。古人有言。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針心罕能免。汝能如此邪。渠拜手稽顙曰。敬從教而已。遂使患者居室中。遍塞窗戶。令黑暗。秉燭看其周身。則瘀血限界粲然分明。乃盡墨記之。以燒針刺之者三日。初刺針入一寸余。患者曾莫知痛癢。第二日。則針入七八分。頗覺痛。第三日針入未過三四分。其痛不可任。此乃以瘀血去。而新血生也。內用第一神效散三日。大便下利日七八行。次用第二神效散。則後灰色蟲十四條。長尺有奇。內二條有紫黯色尤大者。但作眼目處而無瞳子。乃並放盆中。以水灌之。搖擺片時而死。此自患者。食中無名三指俱舒而能屈伸。次與第三神效散。則下如魚腸者升余。面上手足。針處黃水出。腐肉欲已去。其瘀血伏匿。在於肌肉間者。又見數處。再刺燒針。內用虎勢丸十五日。針瘡膿汁出竭。而新肉日長。手指皆伸。更用龍石湯四十餘日。眉須漸生。而方護全安。
薩州書生某。年二十二。負笈遊於東都昌平弘文院。日夜諷誦。才敏超邁。頗賦詩屬文。居之三年。患下疳瘡。服藥病瘥後周年許。右手小指頑鈍。不知痛癢。手足生瘡。如梅實大。隨愈隨發。又面上發赤斑如錦紋。百藥雜投。略不見效。至右手指頗拳曲。請予診之。予曰。不遽治。則終至廢疾。乃語治術之法。則渠竊懼其燒針。口順心違。又請他醫服藥三閱月。病勢日甚一日。復來商治於予。予乃眎之。則以不治證候。既已盡具固辭。患者及同學者。屢來求治。予曰。假令施治術。亦惟僅不過免鼻柱崩倒。手足墮落耳。恐不可得為完人。遂刺燒針。與藥。調理三月後。針瘡皆愈。面色不異好人。惟惜右手指屈曲不舒。自是其後。渠常以左手把筆。慣習煉熟。久之。至能作字矣。然渠病愈後。不以片言。來謝於予之庭。且不行纖毫之束脩。特可謂不知禮者。宜哉。罹斯病患。而狐疑猶豫。以延引日月。至盧扁退走之際。才希望予術。是實非渠不幸。而天譴之使然也。
熊本藩。一士某。年四十餘。右頰近鬢生瘡。形如稍瓜。頭平闊不起。結痂如魚鱗。黃水常出。漸漸延及於滿面。自春至夏尤熾。爽氣來則乾燥。每旦白皮盈掬。正如雲母屑。如此者四年。醫用防風通聖散。化毒丸。其他解毒之丸散。及膏藥熨藥等無算。俱無少效。友人某邀余視之。余竊知為癩瘡。然以人多隱諱。不敢語患者。乃謂曰。是非黴瘡結毒之類。所謂無名頑瘡。根基沉深。非尋常湯液所能治焉。乃與當歸湯十餘日。更制苦參丸。日以五七錢。白湯送下。四十餘日而全愈。永獲享康寧之福。
匫董鋪。年三十八。性嗜酒。耽飲既多。又好啖生魚肉。積久漸肥。因釀成齇鼻。期年後。復面上發紅斑。漸如頑癬疥癩。遂至眉毛脫落。或以為惡疾。或以為結毒。更醫累百。毫未無效。病熱轉增。於是商治於余。余詳視其病態。決非結毒惡疾所為也。乃濕熱所致爾。經曰。火鬱則發之。乃用升陽散火湯。一月餘而方獲全瘥。
一典鋪兒年八歲。頸項生瘡三五枚。形如桃核大。隨生隨褪。年半後。蔓延舉體。既而皮膚剝落。眉發半脫。左手拘急。飲食稍減。更啞科十輩。皆俱用解毒劑。而病勢漠然。轉加增劇。訪治於余。余曰。是父母黴瘡毒氣所遺。而今之證候。正氣衰憊為殊急矣。譬如良民久為寇賊擾亂。宜先培其根本。以攝其虛陽。國富民寧。而從事於斯。乃二中湯(見醫方會解即理中湯令小建中湯方)倍人參。用之三十日。飲食漸進。元氣恢復。繼與清榮湯。兼用集良丸。每旦服五七丸。至四十餘日。而全然告瘳。古云。用藥如用兵者。其斯之謂歟。
一男子年三十五。患下疳瘡。三年後。兩腋下發瘡。靡爛疼痛。日夜流臭水。久而不愈。遂沿及身面。漸至無完膚。眉須盡脫落。且新增筋骨疼痛。易數醫不效。邀余商之。余曰。此黴瘡毒氣。在表裡之證。乃用柞皮湯。早晚吞飛龍丸。間三日與鐵槌丸。以下之。如此月餘其痛稍減。肉長瘡靨而愈。數月後眉須復生。
當歸湯
當歸 芎藭 芍藥 荊芥(各二錢)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合煮取二合。去滓。分溫三服。不拘時候。
竹精丸
大楓子(去殼炒百目) 雄黃 苦參(各一兩) 肥皂莢(四兩) 片腦(二兩) 硫黃(一兩)
上六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分作二十裹。以一裹空心。三服。宜二十日服盡。
第一神效散
大黃 白牽牛子 芎藭(各一錢) 巴豆(五枚) 赤石脂(二錢)
上五味為細末。分作三裹。以一裹臨臥向一更來白湯頓服。
第二神效散
大黃(一錢) 巴豆(三枚去殼不去油) 丁子(五分)
補還眉標(一枚不去翅足本邦所產黃赤斑文者佳)
上四味為細末。和勻。第四日臨臥白湯頓服。
第三神效散
蒲黃 芒硝(各四錢) 白牽牛子(三錢) 麝香(二分)
上四味為細末。和勻。分為三貼。服法如前二方。
虎勢丸
土茯苓(二十錢) 大楓子(去殼焙黑五十錢) 片腦(四錢) 鹿頭(燒存性六錢) 白花蛇(酒浸焙乾) 烏蛇(酒浸焙乾各八錢) 大黃(六錢) 雷丸油(八錢即大楓子油今從邦俗稱)
上七味為細末。用雷丸油與前藥末和勻為丸。(若稀稠不得所乃宜滴麻油必不可用米糊)如梧桐子大。以一劑分作一十五貼。以一貼日三夜二服。空心臨臥。
龍石湯
柴胡 地黃 黃芩 龍骨 人參 半夏(各一錢) 甘草 生薑(各五分) 大棗(七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合煮取四合。去滓。分溫服。不拘時候。
香果散
露蜂房 芎藭 大黃(各一兩) 甘草(一錢)
上四味為細末。每服一錢。白飲送下。
苦參丸 治大麻風。毋論新久。穿破潰爛。老幼俱可服之。
苦參(一斤) 大楓子(肉六兩) 荊芥(十二兩) 防風(各六兩) 枸杞子 威靈仙 當歸 大胡麻 川芎 蒺藜 大皂角 川牛膝 牛蒡子 獨活 何首烏 白附子 全蠍(各五兩) 白芷(六兩) 風藤 羌活 連翹 蔓荊子 蒼朮 天麻子 杜仲 草烏頭(泡去皮尖) 甘草(各三兩) 人參(一兩) 砂仁(二兩) 白花蛇(二兩切片炙黃)
上藥共為細末。醋打老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食前後任下。避風忌口為妙。
一娼家主。年二十七。幼而學書於師家。忽左手小指。瘙癢不可忍。自以齒齧之。竟得齚而脫。家人大驚。急延瘍醫治之。醫乃欲續之不能。遂用傳藥。或灸傷處。然後獲血止而漸愈。其後右足小指生瘡。又兩足外廉頑痹。時如被針錐刺。又腕後生瘡數顆。或出或沒。久久不瘥。於是始知為癩瘡。更數醫不效。經歷累歲。形體漸羸瘦。左手指拳曲。爪根白暈滅。足心生瘡潰鑿。步履艱難。已過十八年。而請治於予。予以屬不治證。乃固辭。患者及其兄弟。勉強求治。予曰。我雖有神方。藥頗駿。恐不耐瞑眩反害焉。患者扼腕。而謂曰。聞先生有奇術尚矣。設使服藥至死。又何憾焉。況我罹此病患。屢費財貨於醫藥釋家積乎禱禳者無算。由是貲產蕩盡。身體日屬委頓。且不能與良人齒伍。則生亦猶死也。請先生以我。試難治證。亦可治耶否。遂不可辭。乃命門人森宗益。施燒針。乃與三種神效散。尋用虎勢丸六日。卒然肩背疼痛。咽中閉塞。完穀不下。數日而死。嗟乎。予已識其不治證。而壯其言。而悲其志。遂施藥反促命期。今噬臍耳。故詳書之。為後來施治者龜鑑云。
頃觀崎陽吉雄氏某療癘疾。其症蓋本書所論。輕證者也。其以三稜針。刺赤斑。用角以吸瘀血者。與余之治法無異。而惟至面上四末。其他一身溪谷。出沒凹凸。難用角之處。則必攫得水蛭數十條更傳少酒於赤斑之處。或刺針出微血。使其吮瘀血。是法蓋蠻人之所傳云。然是得效方。丹溪心法等所載蜞針法爾。余雖未試之。於理為尤當矣。今並其治方。拈於此。以備於參考。
震靈丸
大楓子(去殼) 天靈蓋(各一百錢) 大黃 黃蘗(各五十錢) 荊芥 爐甘石 瓠瓜 山櫻皮(燒存性各一十二錢)
上八味細末。糊丸彈丸大。每服十五丸。蝮蛇大黃湯送下。日三。凡服此丸十日而後。間服白瑩水一日。復服前方
白瑩水方
蔑慄孤立乙斯(五釐治結毒減半必不可多用) 石蜜(八錢) 井花水(一百六十錢)
上和勻。每服四錢。日二服。強人更加一錢。(是蠻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