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暑門
(傷暑 霍亂 泄瀉 痢疾 瘧疾)
傷暑(附暑風)
脈 脈訣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浮自汗。或浮大而散。或洪而大。或弦細芤遲而隱。伏而弱。或虛遲無力中。得洪緩。皆曰暑病也。或浮而虛者。暑風也。
症 戴氏云:暑乃夏令炎暑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或腹痛泄瀉水者。胃與大腸受之。作嘔者。胃口有痰。此二者冒暑也。宜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燥亂不寧。或身如針刺者。為傷暑。此為熱傷血分也。宜人參白虎湯。加黃芩、柴胡、或咳嗽。發熱發寒。盜汗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乃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宜清肺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之類。急治則可。少遲則難治矣。暑風。乃相火行令也。感之自口鼻而入。傷心包絡之經。故卒倒不省人事也。其脈虛浮。外症頭疼口乾。面垢自汗。倦怠少氣。或背寒惡熱。名曰暑風也。
治 按潔古云動而得之。乃辛苦之人。動而火勝。熱傷氣也。脈洪而大。宜人參白虎湯主之。靜而得之。乃安樂之人。靜而濕勝。火傷金位。脈沉而實。宜大順散。或蒼朮白虎湯主之。有陰勝陽者。宜清暑益氣湯。大抵暑症。只宜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五苓散白虎湯等藥。挾痰。加半夏、虛。加參耆之類。暑風。有挾火挾痰者。二陳湯。加黃連主之。實者。可用吐法。昏迷不省人事者。先以蘇合香丸。次以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或用雙解散。加香薷、尤妙。
方 黃連香薷飲治暑症。自汗。煩渴而噪。
香薷(三錢) 厚朴(薑製) 扁豆(姜炒各二錢) 黃連(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鍾。煎一鍾。井水沉冷服。
遠行受熱者。加人參、石膏、滑石(各等分)、甘草(五分)、此動而得之。
噪渴引飲。自汗。脈沉。加人參(一錢五分)、麥門(二錢)、五味(一錢)、此靜而得之。
虛煩身熱。自汗。清暑益氣湯。
傷暑挾痰。加半夏、南星(各一錢)、薑汁竹瀝傳送。
嘔吐。加乾薑(五分)、藿香、半夏、陳皮(各一錢)。
挾瀉。加五苓散(五錢)
暑風。加防風、羌活(各一錢)、有痰壅盛。再加半夏、陳皮(各八分)。
又方 清暑益氣湯養脾。清肺。補中。行濕。夏秋治暑通用。
黃耆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當歸 蒼朮 陳皮 麥冬(各一錢) 神麯 澤瀉 黃柏(各七分) 青皮 甘草 升麻 乾葛(各五分) 五味(十二粒)
上用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稍熱服。
暑瀉。加厚朴、扁豆(各一錢),去當歸、麥門冬。
暑痢。加黃芩、黃連、檳榔、枳殼(各八分)、木香(六分)、烏梅(二個)。
暑瘧。加柴胡、黃芩(各一錢)、川芎、草果(各八分)、倍用青皮。
暑渴。加石膏(二錢)、知母、粳米(各一錢五分)。
伏暑之時。頭痛。身熱。腳軟。精神短少。四肢無力。不思飲食。怠惰嗜臥。俗呼為注夏。加白芍藥、半夏(各一錢)、川芎(七分),去澤瀉、青皮。
暑風。加防風、羌活、荊芥穗、香薷(各一錢),去澤瀉、青皮、黃柏。
中暑。脈微遲。或隱伏。渴而下利。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本方加熟附(一錢)、以行參耆之功。達於四肢。而自溫矣。勿作寒治。
霍亂
脈 六脈隱伏。右關弦滑。浮洪者可治。微而遲。氣少不語者難治。兩關弦緩者。乃木剋土也。不急治而則死。
症 陳無擇云:霍亂者。心腹卒痛。嘔吐下利。增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痢。心腹俱痛。吐痢俱作。甚則轉筋入腹遂斃矣。蓋此症乃陰陽反戾。清濁相干。陽氣暴升。陰氣頓絕。治之則宜溫暖。切禁寒涼。轉筋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外感四氣。內傷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枯削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舌卷卵縮者。難治也。又有乾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蠱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頃刻便至悶絕。最難治。死在須臾。以其升降不通故也。惟吐法最良。或下之亦妙。吐下後。以二陳加參朮調之。
治 霍亂。乃陽明症。宜和中平胃為主。治以生薑理中湯最妙。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平胃散。加木瓜主之。吐利轉筋。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者。四君加白芍藥乾薑主之。四肢厥冷。脈微者。附子理中湯主之。身熱煩渴者。錢氏白朮散。轉筋者。男子宜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此千金妙法也。大抵此症急無藥。惟陳氏吐法最佳。後隨症調理。
方 六和湯治伏暑霍亂。
人參 白朮 半夏 杏仁(各八分) 甘草(四分) 砂仁(六分) 藿香 木瓜 茯苓 扁豆 厚朴(各一錢) 香茹(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用生薑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不拘時服。
不渴。腹痛。吐利。加乾薑(七分)。
渴而腹痛。吐利。加乾葛(八分)、澤瀉、滑石(各七分)、麥門冬(八分)、五味(五分)。
轉筋。加酒當歸、酒紅花(各七分)、黃芩(八分)。
四肢厥冷。脈微者。加乾薑、附子(各一錢)。
又方 三因吐法用治霍亂。並乾霍亂。急無藥者。此法極妙。用極鹹鹽湯二升。熱飲一升。刺口探令吐宿食盡。不吐更服。吐訖仍服。三吐乃止。此法勝於他法遠矣。世俗鄙而不用。坐視其死。哀哉。吐後以二陳湯。加參朮調理。萬無一失。
泄瀉
脈 右關脈弦大。或弦濡而滑。為泄瀉。脈數疾為熱。沉細為寒。弦而遲者氣泄。心脈止者驚泄。訣云。下利微小即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症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又曰:濕多成五泄。戴氏云:有飧泄者。謂水穀不化而完出。濕兼風也。溏泄者。漸下汙積黏垢。濕兼熱也。鶩泄者。利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濕兼寒也。濡泄者。體重軟弱。泄下多水。濕自甚也。滑泄者。久下不能禁。因濕勝氣脫也。若此有寒熱虛實之不同。其可執一而治之乎。
治 按戴氏云:瀉水腹不痛者。濕也。宜四苓散。加二術。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者。氣虛也。四君子湯。加白芍藥、升麻、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火也。四苓散。加芩、連、木通、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痰也。二陳加蒼白朮、海石、青黛、黃芩、神麯、或用吐法。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食積也。輕者。保和丸。重者白朮、枳實、山楂、神麯大黃、消而下之。後用參苓平胃散調之。大抵治瀉通用胃苓湯。隨症加減。
方 胃苓湯治瀉通用。
厚朴 蒼朮(各一錢) 白朮(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 茯苓(八分) 豬苓 澤瀉 車前子(各七分) 桂(三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紅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夏秋之間。溫熱大行。暴注水泄。加黃連、扁豆(各八分)、升麻、山梔、木通(各五分)、白芍藥(一錢)。
發熱燥渴。加葛根、石膏、滑石(各一錢)。
黃疸。小便赤澀,加茵陳、石膏(各一錢)、山梔、木通、白芍藥(各八分)。
飲酒便泄。此酒積也。加白芍藥、黃連、扁豆、乾葛(各一錢),去桂。
寒月溏泄清冷。腹痛。或傷生冷飲食者。加神麯、麥芽、砂仁、益智、木香(各七分)、乾薑(五分)。
久瀉胃氣下陷者。去豬苓、澤瀉、車前子,加人參、黃耆、白芍藥(各一錢)、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各四分)。
久瀉。脾胃虛滑不禁。加肉豆蔻(一錢)、訶子(八分)、木香、乾薑(各五分)。
久瀉。胃虛膨悶。乾嘔者。加藿香、砂仁、半夏、乾薑(各七分),去豬苓澤瀉、車前子。
熱甚下泄如熱湯者。加芩連、木通、滑石(各八分),去桂、腹中㽲痛。下泄清冷。喜熱不渴。此寒瀉也。倍桂,加乾薑、肉果(各八分)、木香(五分)、寒甚者。附子理中湯。(方見寒門)。
久瀉穀道不合。或脫肛。此元氣下陷。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也。本方去厚朴、蒼朮、豬苓澤瀉、車前子,加人參、芍藥、神麯、訶子、肉果、烏梅、五倍子(各等分)為丸。防風升麻湯下。完穀不化。屬熱。加芩連、滑石(各一錢)、屬氣虛者。加人參、芍藥、升麻(各等分),去豬苓澤瀉、桂。食積瀉。加山楂、神麯、麥芽、白豆蔻仁(各一錢)、甚者。枳殼大黃湯。
凡諸瀉。本方。春加防風、白芍藥(各八分)夏加黃連、香薷、扁豆(各一錢)。秋加藿香、檳榔、枳殼(各七分)、烏梅(二個)。冬加乾薑、砂仁(各七分)。
又方 助胃丸治大人小兒諸般泄瀉。
厚朴 蒼朮 陳皮(各一兩五錢) 甘草(炙四錢) 豬苓 澤瀉 茯苓(各一兩) 白朮(一兩五錢) 桂(三錢) 肉果(雞蛋清炒一兩) 山楂(二兩)
上為末。神麯二兩。打糊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
痢疾
脈 脈滑。按之虛絕者。必痢也。寸浮數。尺澀。必下青膿血。沉弦。必下重。脈數。若微發熱。汗出者。自愈。脈微弱數。自止。脈沉小留連者。易治。數大身熱者。難治。
症 痢者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相混。雖有痛不痛大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者。謂之痢也。屬濕熱及食積。三者。別青黃赤白黑五色以屬五臟。白者濕熱傷氣分。赤者濕熱傷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黃者食積。或云青綠雜色。是風與火。下如豆汁者。赤白相混。濕毒也。錢氏云。紅黃黑皆熱。青白穀不化者為冷也。抑考其本。皆由腸胃所受飲食之積。余不盡行。留滯於內。濕蒸熱穢。鬱結日深。伏而不作。時逢炎暑。相火司令。又調攝失宜。復感酷熱之毒。至秋陽氣始收。火氣下降。蒸熱蓄積。而滯下之症作矣。以其積滯之滯行。故名滯下。即痢是也。其濕熱穢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混下。氣血俱受邪矣。久而不愈。氣弱不運。脾積不磨。陳積既滑。下凝猶魚腦矣。甚則脾胃空虛。開司失守。濁液迸流。色非一類。錯雜混下。狀如豆汁矣。若脾胃下陷。虛坐努簀。色如白膿矣。其熱傷血深。濕毒積穢。黏結紫色。則紫黑矣。其穢濁積而欲出。氣滯而不與之出。所以下迫窘痛。後重裡急。數欲便而不能便。此皆大腸經有所途遏窒礙。氣液不通故也。宜詳審之。
治 河間云滯下症。屬濕熱鬱遏腸所致。又云無積不利。初起一二日。元氣未虛者下之。枳殼大黃之類。此通因通用法也。又云行血則便膿自愈。當歸白芍藥桃仁紅花之類。調氣則後重自除。木香檳榔之類。切忌止澀。又云後重則宜下。木香檳榔丸主之。腹痛則宜和。白朮白芍藥甘草陳皮當歸之類。身重則宜溫。姜附之類。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身冷自汗。以重藥溫之。風邪內縮。宜汗之。防風羌活之類。鶩溏為利者。溫之。附子理中之類。在表者汗之。在裡者下之。在上者湧之。謂吐也。在下者竭之。謂下也。身表熱者內疏之。柴胡葛根之類。小便澀者分利之。五苓之類。火熱者寒之清之。芩連之類。氣滯者調之。木香檳榔枳殼之類。積滯者去之。枳實厚朴大黃之類。氣虛而下陷者升舉之。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升麻之類。血虛者補之。人參當歸芍藥之類。嘔者和之。生薑半夏陳皮之類。噤口者。胃熱也。人參黃連補而清之。各從其類也。變症多端。難以枚舉。姑撮其要。以俟知者。
方 加減黃芩芍藥湯治赤白痢疾。
黃芩(炒) 枳殼(各一錢五分) 白芍藥(炒二錢) 檳榔(一錢) 木香(八分) 甘草(炙三分)當歸(一錢) 蒼朮(一錢) 厚朴(八分) 白朮(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黃連(炒一錢三味乃痢必用之藥)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腹痛。加砂仁、木香(各五分)、後重。加滑石(一錢五分)。
赤痢。加川芎、桃仁(各一錢)、再加當歸(五分)、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或三錢量虛實用)。
白痢。加白茯苓(炒)、滑石(各一錢)、初欲下之。加大黃(五錢並量虛實增損)。
赤白相雜者。並加上二藥。蓋芎歸桃仁以理血。滑石茯苓陳皮以理氣初欲下者。亦加大黃(五錢)、食積。加山楂、枳實(各一錢五分)。
如白痢久。氣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芍藥(一半),去檳榔、枳殼、厚朴,加人參、黃耆、茯苓(各一錢)、砂仁、乾薑(各五分)。
赤痢久。血虛胃弱。或下後未愈。減芩、連、枳殼(三之一),加川芎、熟地黃、阿膠(各一錢)。
赤黑相雜。此濕勝也。或小便不利。及赤澀短少。加木通、澤瀉、茯苓(各一錢)、山梔(八分)、以分利之。
血痢。加川芎、生地、槐花、地榆(各一錢)、添當歸(五分)。
久不愈。減芩、連(各七分),去檳榔、枳殼、厚朴、蒼朮,加阿膠、地榆、側柏葉(各一錢五分)、荊芥穗(五分)。炒黑乾薑(七分)。
痢已久。重不去。此大腸墜下。去檳榔、枳殼,加升麻、荊芥穗(各五分)。
嘔吐。加石膏(一錢五分)、半夏、山梔(各一錢)、入薑汁(一盞)、緩呷之。以瀉胃口熱。
痢而腹痛。加乾薑、肉桂(各七分)。
痢久滑泄不禁。腹中已消。去檳榔、枳殼、厚朴、減芩連一半,加訶子肉果粟殼(各一錢)、烏梅(二個)。
痢久氣血兩虛。元氣下陷者。去芩、連、枳殼、檳榔、厚朴,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升麻柴胡(各五分)。
痢而渴者。加麥門冬、滑石(各一錢)、五味(十五粒)、烏梅(二個)。
秋後痢。加扁豆、炒黑乾薑、半夏(各八分)、減芩、連(三之一)。
春冬痢。加乾薑、肉桂(各七分)、藿香、白豆仁、砂仁(各八分)、肉果(一錢)、減芩、連(三之一)
痢而脈沉。四肢厥。自汗。下如鶩溏。或澄澈清冷者。寒也。減芩、連、檳榔、枳殼、厚朴、蒼朮,加人參、熟附子、乾薑(各一錢五分)、以溫之。
又方 加味香連丸治赤白痢疾。裡急後重。膿血稠黏者。黃連(去蘆毛淨一斤,用吳茱萸半斤、燒酒半斤、濕透同黃連盒一時、炒乾,去吳萸)、木香(四兩不見火)、肉果(六兩、用雞蛋清炒透)、滑石(六兩用牡丹皮三兩同煮半日,去丹皮)、當歸(二兩酒浸焙乾)、枳殼(麩炒二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每用粟米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大人八十丸。小兒五十丸。赤。燈心烏梅湯下。白。生薑粟米湯下。
又方 參苓白朮散痢後調理甚妙。(方見內傷類)。
本方加石菖蒲一兩。木香五錢。為末。空心飲湯調服二錢。
瘧疾
脈 脈訣云:瘧脈自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弦小緊者宜下。弦遲宜溫。弦數宜汗。浮大而滑宜吐。洪數無力為虛。代散則死。
症 內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痢瘧。蓋先熱後寒。名曰溫瘧。但熱不寒。名曰癉瘧。經年不瘥。結成癥瘕。名為老瘧。亦曰瘧母。寒熱身重。骨節煩疼。脹滿自汗。為濕瘧。寒熱不除。但慘慼振慄。病以時作。為牝瘧。因傷食而得為食瘧。一歲之中。長幼相似。謂之疫瘧。愚按內經、明言夏傷於暑所致。何世醫悉謂脾寒。而用溫熱之藥。蓋戰慄惡寒者。火極似水。亢則害。承乃制故也。又按丹溪云:瘧因暑邪舍於榮衛之間。腠理不密。復遇風寒。閉而不出。舍於腸胃之外。與榮衛煎行。晝行於陽。夜行於陰。並則病作。離則病止。並於陽則熱。並於陰則寒。淺則日作。深則間日。在氣則早。在血則晏。渴者燥勝。不渴者濕勝也。機要云:在太陽經為寒瘧。治多汗之。陽明經為熱瘧。治多下之。少陽經為寒熱瘧。治多汗之。此三陽經受病。謂之暴瘧。發在夏至後處暑前。乃傷之淺者。在三陰經。則總謂之溫瘧。發在處暑後冬至前。乃傷之重者。此說良是。其三陰經則作於子午卯酉日。少陰瘧也。作於寅申巳亥日。厥陰瘧也。辰戌丑未日。太陰瘧也。臨症宜詳辨之。
治 丹溪云:瘧得於暑。當以汗解。或汗不得出。鬱而成痰。宜養胃化痰。發汗為主。邪氣得出。自然和也。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小柴胡,加川芎、蒼朮、升麻、葛根之類。有汗要無汗。扶正為主。帶散。以參、耆、歸、朮、芍藥、黃柏、麥冬、五味、之類。補而收之。虛者。必用參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隨症用他藥。大渴大熱。頭疼如破。小柴胡,去半夏,加川芎、石膏、知母主之。暑瘧。宜人參白虎湯。有痰者。二陳加常山吐之。不食者。必從食上得。當以食治。平胃散。加山楂、神麯、草果、青皮主之。瘧母在左脅下。令人自汗作痛。以青蒿、鱉甲為主。佐以三稜、莪朮、香附、青皮、桃仁、治之。凡瘧數發之後。便宜小柴胡,加常山、草果、青皮、烏梅、截之。久則中氣虛弱。病愈深而難治矣。
方 柴苓二陳湯治諸瘧。熱多寒少者宜服。
柴胡 白朮 蒼朮(各一錢五分) 人參 半夏(薑製) 黃芩(各一錢) 藿香 川芎 茯苓 陳皮青皮(各八分) 甘草(三分) 厚朴(七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棗一枚。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初發陰陽未分。加豬苓、澤瀉(各八分)、桂(四分)。
若一日一發。午前者邪在陽分。加黃耆(一錢)、添茯苓、半夏(各五分)。
熱甚。頭痛。加石膏(一錢五分)、蔥白汁(二匙)。
口渴。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一錢)、麥門冬(一錢)。
間日。或三日。午後。或夜發者。加當歸、芍藥、地黃、知母(各一錢)、酒紅花、酒柏、升麻(各四分)、此邪在陰分。提起陽分。方可截。
若間一日。連二日。或日夜各發者。氣血俱病。加黃耆(一錢)、添人參、茯苓(各五分)、以補氣。加當歸、芍藥、地黃(各一錢五分)、以補血。
陽瘧多汗。加黃耆(一錢五分)、以斂之。無汗。加葛根(一錢五分)、以發之。
陰瘧多汗。加當歸、芍藥、地黃、黃柏、知母(各二錢)、以斂之。
無汗。倍柴胡、蒼朮,加升麻(七分)、葛根(一錢五分)、以發之。
胃弱食少。或服截藥。傷脾胃。食少者。添人參(五分)、芍藥(酒炒)、麥芽(各一錢)、砂仁、(五分)、扁豆(八分)。
若因食積者。加山楂、神麯、枳實、草果(各一錢)、黃連(四分)、瘴瘧。加檳榔、知母、葛根、白芷(各一錢)、烏梅(三個)。
瘧後變痢疾。補虛清熱為主。添人參(五分),加砂仁(七分)、扁豆、黃連(各一錢)、木香、(七分)、當歸(一錢二分)、芍藥(一錢五分)、檳榔(七分)、烏梅(二個)。
若欲截之。加常山(一錢五分)、檳榔、草果(各一錢)、烏梅(七個)、水二鍾煎空心服。
若日久虛瘧。或痎瘧。連歲不已。本方。去厚朴、蒼朮、川芎、藿香、青皮、減柴胡、黃芩、一半。加黃耆、當歸(各一錢五分)、白芍藥、知母、青蒿、地骨皮(各一錢)、鱉甲、(九稜或七稜者炙二錢)。
熱多棗少者。或大渴者。加石膏(一錢五分)、知母、葛根(各一錢)、麥冬、山梔(各八分)、添黃芩(五分)。
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加丁香(七分)、官桂(一錢)、乾薑(一錢)、草果(一錢)、甚者。加附子(一錢)、減柴芩一半。
春瘧。加防風、乾葛、白芷(各一錢)。
夏瘧。加黃連、扁豆(各一錢)、香薷(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味(五分)。
秋瘧。加知母、歸身、貝母、杏仁、麥冬(各一錢)。
冬瘧。加杏仁(一錢)、桂枝(八分)、乾薑(七分)、寒多。更加丁香(五分)。
若日久寒熱不多。或無寒而但微熱者。邪氣已盡。夏月。用清暑益氣湯。余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黃柏、短母(各八分)、滋補氣血。截後調理。亦同此條。
又方 截瘧丹截諸瘧神效。歷試有驗。
人參(二兩去蘆) 雄黃(一兩六錢另研) 辰砂(六錢另研)
上三味各為末。稱定。於五月五日取五家粽為丸。豆大。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發日。五更空心無根水煎青蒿湯送下。忌生冷雞魚一月。
濕門
(傷濕 腫脹 黃疸 諸痛 喘嗽)
傷濕(附痞脾腳氣)
脈 沉細微緩。或澀或濡。皆為濕脈。浮濡為風濕。沉澀為寒濕。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為濕熱自甚。洪而動。濕熱為痛。
症 內經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土。按戴氏云: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多從外入。多從下起。腿腫腳氣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利。滲泄。西北地高。多食生冷。濕面乳酪魚肉辛香炙爆之物。或飲酒後。寒氣拂鬱。濕熱之邪。不能發越。故作腫脹。甚則水氣脹滿。通身浮腫如泥。按之不起。此則自內出也。辯其多少。通利二便而滲泄之。賈氏云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而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本不自生。因熱拂鬱而不能宣行。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脆弱之人。易於感冒。豈必水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暄。感人於冥冥之中也。治濕之法。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知治也。
治 丹溪云: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有自外入者。謂陰雨地濕。皆自外入。宜微汗散。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防風、羌活、白朮、蒼朮、茯苓、甘草、微汗為動而已。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桂枝等劑。濕在中下。宜淡滲利小便也。在下宜升提。賈氏謂治濕用葶藶木香散。煎下神芎丸。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亦妙法也。
方 加味五苓散治諸濕身重。小便不利。
白朮(二錢) 白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肉桂(五分) 澤瀉 蒼朮(各二錢) 羌活(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服。
如濕在上。肩背疼。頭重項強者。加防風、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微汗之。
濕在中。腹脹臍突。小便不利。加木通、姜皮(各一錢五分)、濕在下。腰膝痛。足重不能移。加薏芯仁(二錢)、木瓜、漢防己、黃柏(各一錢)。
濕熱鬱成黃疸。兩服及遍身如金色者。加茵陳、石膏(各二錢)。
寒濕在下。腰重足痛。加酒防己、附子(各一錢)。
濕症汗多者。加黃耆(一錢)、桂枝、當歸(各七分)、麻黃根(一錢五分)、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手足緩弱。肌體不仁。加防風防己當歸、牛蒡子、威靈仙(各等分)。
諸痿因肺熱所致。加人參、黃耆、生地黃、麥門冬、防己、黃柏(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薏芯仁(一錢五分)。
風濕相摶。一身盡痛。手足痿痹。加防風、白芷(各一錢)、當歸(一錢五分)、烏藥、五加皮(各一錢二分)、木香(五分)。
臂痛。加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防風、川芎、白芷(各一錢)、升麻(五分),去豬苓、澤瀉、桂。
腳氣。防己、當歸、木瓜(各一錢五分)、黃柏、防風、白芷(各一錢)、檳榔、蘇葉(各七分),去豬苓、澤瀉、忌補劑。並洗。
諸濕浮腫。並水氣上多者。加防風、白芷(各一錢五分)、麻黃(一錢)、以汗之。下多者。加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五加皮(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以利之。
暑濕熏蒸。令人燥悶。自汗煩渴。加香薷(二錢)、黃連、扁豆、厚朴(各一錢),去羌活、名薷苓湯。
麻木屬氣虛濕痰及死血。加人參、黃耆、當歸(各一錢二分)、白芍藥、防風、白芷(各八分)、柴胡、升麻(各五分)、黃柏、半夏(各一錢)。四肢百節走痛。名痛風。在上。加川芎、白芷、酒芩、桔梗(各八分)、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桂枝(七分),去豬苓、澤瀉、在下。加當歸(一錢五分)、牛膝、陳皮、桃仁、木通、黃柏、防己(各一錢),去羌活,加川獨活(七分)。
兩手攣急。加半夏、當歸、防風、天麻、白芷(各一錢),去豬苓、澤瀉桂。
兩腳攣急。加當歸、杜仲、黃柏、木瓜、牛膝、薏苡仁(各一錢五分),去羌活。
走注疼痛。加當歸、川芎、威靈仙(各一錢)、木香、枳殼(各七分)。
腳跟痛。加當歸、白芍藥、薏苡仁(各一錢五分)、知母、黃柏、牛膝(各一錢),去羌活,加獨活。
腫脹(腫即水腫。脹即腫滿。)
脈 脈沉而濡。或浮而數者。為水腫。弦而實。洪而數者為脹滿。兩關弦緩。兩尺緊澀。皆為腫脹。浮大者可治。沉細而濡者難治。唇腫齒焦。臍腫凸出。掌內無紋者。皆不治。
症 內經曰:諸濕腫滿。口屬於脾。又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蓋腫脹之症。起自中宮。由土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腫。名曰水腫。或腹大如豉。而面目四肢不浮者。名曰脹滿。又名鼓腫。皆脾上濕熱為病。腫輕而脹重也。
治 按丹溪云:宜補脾。又須養肺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患。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源。卻鹽味以防助病。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仲景云腰以上腫者。宜汗之。麻黃桂枝之類。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五苓散之類。大概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當以人參、白朮、茯苓為主。佐以陳皮、黃芩、麥門冬、以制肝木、厚朴、蒼朮、以消脹氣。不運。加木香、木通、以行之。氣下陷。加升麻、柴胡、以提之。血虛。加補血藥。痰盛。加利痰藥。隨症加減。用無不效。
方 索矩三和湯治腫脹
白朮(二錢) 陳皮(一錢) 厚朴 蒼朮(各一錢五分) 甘草(二分) 木通(一錢五分) 紫蘇檳榔(各七分) 海金砂(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燈心二分。同煎。食遠服。
氣虛。加人參、白茯苓(各一錢五分)。
血虛。加當歸、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腰以上腫者。加麻黃(二錢) 杏仁(一錢) 防風(一錢)、以汗之。腰以下腫者。加茯苓(一錢五分)、豬苓、澤瀉、木通(各一錢)、以利之。
惱怒。加香附(一錢五分)、青皮(五分)、木香(三分)。
小便不利。加澤瀉、山梔(各一錢)、木通(一錢五分)。
大便溏。加人參、厚朴(各一錢)、蒼朮、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腹脹大而堅者。加蘿蔔子、莪朮(各一錢)。
有痰。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
有熱。加黃芩、山梔、麥門冬、木通(各一錢)。
元氣下陷。加升麻、四分、柴胡(五分)。
又方 中滿分散丸治中滿氣脹水腫。
黃芩(酒炒) 黃連(薑汁炒) 枳實(麩炒) 半夏(薑製) 白朮 白茯苓(不去皮) 人參 陳皮 厚朴 蒼朮(各一兩) 豬苓 澤瀉(去毛) 薑黃 乾薑 砂仁 知母(各五錢)
上為末。炊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滾白湯送下。
黃疸
脈 脈多沉數。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皆發黃也。脈浮緊。乃因暴熱入冷水。熱伏胸中。身面目悉如金色。名曰黃疸。脈緊數。乃飢發熱。大食傷胃。食則腹滿。名曰旻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小便難。欲作谷疸。脈沉弦。或緊細。因酒百脈熱。當風入水。懊憹。心煩。足熱。名曰酒疸。脈浮者。先吐之。脈沉弦者。先下之。寸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穀。食已則飢。谷強肌瘦。名曰谷疸。尺脈緊為傷腎。跌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摶。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脈浮緊。乃大熱交接入水腎。氣虛流濕於脾。額黑。日晡熱。小腹急。足下熱。大便黑。時溏。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症 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夫黃疸為病。肌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外。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丹溪云:不必分五疸。同是濕熱。如盒曲相似。外有傷寒熱。病陽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汗。當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濕熱拂鬱內甚。皆能令人發黃也。
治 病雖有五。同是濕熱。治宜滲濕清熱。五苓散。加茵陳黃連之類。食積者。量其虛實下之。其餘但利小便。小便利。則黃自退。在上者。尤宜發汗為佳。
方茵陳五苓散治濕熱發黃
白朮(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 桂枝(八分) 茵陳(三錢)
上作一服。用姜三片。棗一枚。燈心一彈丸。煎服。
濕甚。加蒼朮(二錢)、厚朴(一錢)。
熱甚。加黃連(一錢五分)、山梔(一錢)。
痰甚,加半夏(一錢五分)、枳實(一錢)、或用吐法。
食積。加山楂、神麯、三稜、莪朮(各一錢五分)、針砂枳實(各一錢共為丸妙)。
酒疸。加葛根、黃連(各一錢五分)、鬱金、石膏(各一錢)。
谷疸。加厚朴、枳實、梔子(各一錢)、大黃(二錢五分)。
脾胃不和。黃腫。小便赤澀。加滑石(一錢五分)、厚朴、蒼朮、陳皮(各一錢)。
腎疸。目黃、小便赤澀。加黃柏、蒼朮(各一錢五分)、桂(五分)。
黃疸。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冷汗。本方。去豬苓。澤瀉。加乾薑、附子(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
發黃而喘。加桑白皮、黃芩(各一錢五分)、葶藶子(炒一錢)。
瘀血發黃。加當歸、桃仁(各一錢五分)、犀角(一錢),去豬苓、澤瀉。
諸黃。小便自利。不渴。加黃耆、桂枝、白芍藥、甘草(減半余各等分),去豬苓、澤瀉。
諸黃。小便不利而渴。加麥門冬、山梔、木通(各一錢五分)、滑石(一錢)。
婦人小兒諸疸同。大人加減用。
諸痛(頭心脾腹脅腰背是也)。
脈 諸痛脈弦緊。痛甚則沉伏。兼浮者風。兼沉者氣。兼數則熱。兼遲則寒。兩寸弦滑。頭痛。兩寸浮緊。傷寒頭痛。浮緩。傷風頭痛。脈訣云: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病易除。仲景云:頭痛脈浮緊。屬太陽。弦細屬少陽。浮大而長。屬陽明。沉屬太陰。沉細屬少陰。沉緩屬厥陰。東垣頭痛論宜考。 陽微陰弦。短而數者。心痛。左寸弦緊胃脘當心而痛。右寸滑而實。胃脘痰積而痛。兩關弦大而芤者死血。沉細而遲者可治。浮大弦長者難治。 兩關脈弦為脾。疼痛必當心連於兩脅。 腹痛脈多。細小緊急。陰弦則腹痛。尺脈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兩尺短澀屬血虛。兩尺沉微屬氣虛。弦為食。滑為痰。細為濕。數為熱。遲為寒。細小而遲者生。浮大而疾者死。 兩手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沉澀屬郁。細緊或弦者怒氣。 腰痛之脈。多沉而弦。兼浮者風緊者寒。濡細為濕。實則挫閃。左尺脈大為腎虛。澀為瘀血。滑疾為痰。 脈促上擎者。肩背痛。寸關洪而大。沉而滑者。皆主肩背痛。
症 頭痛之候。東垣論之詳矣。按東垣云。東風生於春。病在肝。腧在頸項。故春氣者病在頭。又諸陽會於頭面。夫風泛上受之。風寒傷於上。邪從外入。客於經絡。令人振寒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汗之則愈。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者。腸胃之所生。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耳。過在手。巨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疾顛疾。下虛上實也。過在足少陽。巨陽甚則入腎。此寒濕頭痛也。如頭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其真頭痛者。甚則腦甚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胸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以風藥能上行也。又有傷風頭痛。或半邊偏疼。皆因風冷所傷。遇風冷即發。其脈浮。食積痛者。因胃中有陰冷宿食不化。上攻而疼。其脈右寸緊盛氣虛者。因下部氣虛上攻。溫溫而痛。異乎邪毒所致。其脈浮。症各不同。宜詳辨而治之。丹溪云、心痛即胃脘痛。有熱厥寒厥。大實死血食積痰蟲之類。機要云:熱厥心痛。身熱足寒。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脈洪可汗。刺太谿崑崙寒厥。心痛手足逆。通身冷汗。便溺清利。不渴。氣脈微弱。可溫。朮附湯。厥逆心疼者。寒邪傷心包絡也。良薑菖蒲辛熱之劑主之。大實心痛。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而注悶。心腹高起。按之則痛。不能飲食。可下。煮雄丸利之。屬痛者。痛則懊憹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痛定即能食。時作時止。涎出。嘔清水。面色乍青乍白乍赤。是痰者。隱然痛。而小便不利。得辛熱湯則暫止也。戴氏又云。死血痛者。痛有常處。不動移者是食積痛者。痛甚欲大便。便後痛減者是。宜詳審之。 脾疼者。起於心口。連於兩脅。嘔吐不食。乃肝木火甚。乘於脾土也。亦有挾痰與火者。大抵因七情所觸者多。 腹痛丹溪云:有沉寒積熱。死血氣滯。食積蟲痰之異。亦有風寒暑濕。冷熱瀉痢。腳氣五臟血氣攻刺。積聚疝瘕淋秘。飲食客忤。等痛。必審虛實而施治也。戴氏又云:綿綿痛而無增減者寒也。時作時止者熱也。脈微自汗。得食而略定者虛也。宜補。脈弦實。大痛不休者實也。宜下。或上或下或往或來。痛無定處。喜溫而惡寒者氣也。宜散其餘。死血食積痰蟲。皆與心痛相類。故不細錄。宜詳辨之。 脅痛左屬肝有餘。右屬肺不足。有餘則乘脾土土虛則不能生金。金不足。則木無所制。而反欺土。故治必以制肝為主。丹溪云:有肝木氣實火盛。有死血。有痰有郁。注云:木氣實火盛者。或因怒氣傷肝。肝氣大逆。或風中於肝。皆使木氣實生火。火盛則肝急而脅痛。死血者。因瘀血惡血。血停留於肝。歸於脅下。而痛多在左。其候則自汗而痛。按之益甚。痰者。因痰積流注於厥陰之經。亦使脅下痛。肺病則咳而急引。脅下痛郁者。因謀不決。或因怒氣逆於經絡而不散。亦令胸脅作痛。須詳別之。 腰痛戴氏云:久痛不已者。腎虛也。日輕夜重者。瘀血也。遇天陰雨而痛。或久坐而痛者濕也。四肢緩。足寒逆。腰冷如冰。冷汗精滑扇痛。是濕熱也。大抵因於房室過傷而腎虛者為多。蓋腎虛則火旺。火旺則陰愈消。不能營養。故作痛也。久而不治。則成骨痿。蓋腰者。腎之府。乃一身之大關節。故經曰轉搖不能。腎將憊矣。又或六氣乘虛而外入。七情感觸而內傷。如恣志傷腎。鬱怒傷肝。或負重損傷或行走脞閃。瘀血蓄而不行。皆使氣停血滯。著而成病矣。 肩背痛因風熱乘肺太陰經。肺氣鬱甚不行。病則頰頷腫。頸項肩臑肘臂外後膁痛。汗出。小便數而欠者。皆風濕乘肺也。小便遺失者。皆肺金虛也。痛不可回顧者。此太陽經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背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是太陽經不通。如身重沉沉然。此寒濕也。宜疏風。勝濕。瀉火。和血。順氣。若傷濕流於關節。遍身盡痛者。治如上法。
治 按東垣治法云:頭痛之候。惟多以風藥治效者何。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故太陽頭痛惡風。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為主。少陽經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小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而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陽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吳茱湯主之。血虛頭痛。川芎、當歸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氣血俱虛。調中益氣。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之類。又白朮、半夏、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熱頭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陰藥也。如濕氣在上者。以苦藥吐之。全在活法。不可執方而治。 心痛丹溪云:須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冷物。於初得之時。便宜溫散。如草豆蔻丸之類。稍久。則成鬱熱。原病式中論之詳矣。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為病乎。故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嚮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復而愈矣。以二陳,加川芎、蒼朮、乾薑、焙梔子、煎服。予曾試驗極妙。大實心痛者。金花丸主之。或煮雄丸下之。死血痛者。桃仁承氣湯下。食積痛者。備急丸主之。痰者吐之。梨蘆末一錢、入暇汁半碗、探吐得痰盡為妙、屬痛者。理中湯加烏梅主之。或苦楝根、錫灰、檳榔、鶴風草之類。為丸治之。脾疼者。制肝扶脾為主。越鞠二陳湯。加海石丸服效。 腹痛屬寒者宜溫。吳茱萸、乾薑之類。甚者四逆湯。屬熱者。清痰降火。二陳、芩連山梔、白芍藥、順氣。木香檳榔、枳殼、香附、或越鞠丸,加木香、檳榔、亦可。死血者行血。川芎、當歸、桃仁、紅花、木香、玄胡索、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食積痛。宜消導之。白朮白芍藥、木香、砂仁、青皮、煎湯吞下保和丸。甚者。木香檳榔丸下之。痰者、二陳加枳實山梔。屬痛者。苦楝根檳榔、鶴風之類。或理中湯。加烏梅亦佳。其餘風寒暑濕瀉痢。時氣。五臟攻刺。疝瘕淋秘等腹痛。自有本條。大抵腹痛宜分三陰部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初起必推蕩之。虛與久病。宜升宜消。 脅痛肝木氣實火盛。白芍藥、當歸、山梔、川芎、龍膽草、柴胡、青皮、或瀉青丸、死血宜行血為主。潤血為佐。桃仁、紅花牡丹皮、川芎、當歸、香附、青皮、玄明粉、大黃潤而下之。痰者。二陳,加南星、白芥子、枳實、香附、川芎郁。用越鞠丸,加青皮、咳而痛。二陳加青黛、栝蔞、薑汁、右脅痛。二陳,加枳殼、片芩、貝母、兩脅痛。發寒熱者。小柴胡湯,加青皮、諸脅痛。必以柴胡、枳殼、青皮為主。 腰痛腎虛者最多。大補陰丸。加杜仲、牛膝、枸杞子、五味子、豬脊髓丸、服。或用青娥煨腎丸、房勞精不足者。斑龍丸、痰者行痰。香附、半夏、貝母、濕者。燥濕。杜仲、蒼朮桑寄生、川獨活、黃柏、之類。瘀血者。順而消之。當歸、杜仲、木香、桃仁、鬱怒憂思而痛者。當歸、貝母、香附、側柏葉、杜仲、黃柏、大抵諸腰痛。不宜補氣藥。及寒涼藥。亦有外感因虛而襲。如太陽少陰多中寒。陽明太陰多燥濕。少陽厥陰多風熱。臨症尤宜詳審。腰胯痛。多是濕痰流注經絡。故氣不和而痛。宜蒼朮、黃柏、木瓜主之。腎著者。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小便自利。此下傷寒濕所致。宜滲濕。兼溫散理中。去人參,加蒼朮、茯苓主之。 肩背痛或一身盡痛。皆風寒濕熱乘肺也。宜通經絡。益元氣。散風瀉火。宜羌活勝濕湯。加附子、防己主之。或黏痛湯亦好。
方 加味芎歸湯治諸頭痛。依後加減。
川芎(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柴胡(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防風(八分) 羌活(八分) 黃芩 黃連(各一錢酒浸炒)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後服。
太陽經頭痛。加麻黃(一錢五分)、蔥白(五根)、倍羌活,去黃連、少陽經頭痛。倍柴胡,去羌活、黃連。
陽明經頭痛。加升麻(五分)、石膏(一錢五分)、白芷(八分)
太陰頭痛。加蒼朮、白朮(各一錢□分)、南星(一錢)、天麻(八分)
少陰頭痛。加細辛(七分)、蔓荊子(一錢),去黃連。
厥陰頭痛。加乾薑(七分)、吳茱萸(八分),去羌活、芩連
血虛頭痛。加天麻、白芍藥、生地黃(各一錢),去羌活、柴胡、黃連
氣虛頭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去羌活、柴胡、芩連
氣血俱虛。加參耆、白朮、天麻(各一錢五分)、熟附(五分)、蔓荊子(八分)、細辛(五分)、去羌活、柴胡黃連。
火盛頭痛。依本方。加石膏(二錢)、酒蒸大黃(三錢)。
痰厥頭痛。加南星、石膏(各一錢五分)、倍半夏、甚者。吐法效。
諸頭痛。加入川芎、藁本、蔓荊子、白芷、細辛、並用此五味足矣。
又方 越鞠二陳湯治心痛。胃脘痛。脾疼。腹痛。脅痛。並宜加減用之。
川芎(一錢) 蒼朮(一錢二分) 香附(醋浸炒) 山梔(炒半黑各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二分)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乾薑(炒黑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姜三片。煎。不拘時服。
屬寒而痛者。加丁香、草豆蔻(各一錢)、甚者。再加熟附子(一錢)
屬熱而痛者。加吳萸(炒)、黃連(一錢)、酒炒黃芩(一錢)、甚者。宜加大黃(三錢)、白芍藥、(一錢五分)、桂枝、五分
屬痰者。加枳實(一錢五分)、倍半夏、或用吐法。尤妙。
鬱怒痛。加桂枝、青皮(各七分)、白芍藥(一錢五分)。
食積痛。加枳實、山楂(各一錢五分)、蘿蔔子、砂仁(各八分)、神麯(一錢)。
氣不順而痛。加木香(七分)、檳榔、烏藥(各一錢)。
死血痛。加枳殼、當歸尾、桃仁(各一錢五分)、大黃(三錢)、厚朴(一錢),去川芎、半夏、陳皮、乾薑。
婦人產後痛。加桃仁、牡丹皮、當歸(各一錢五分)紅花、玄胡索(各八分)、木香(五分)
屬痛。加檳榔、雷丸(各一錢)、或用苦楝丸、或理中湯加烏梅。
脾痛。加海石(一錢五分)、青皮(一錢)、桂(五分)、或丸或散皆可。
腹痛。亦宜分三陰部分加減。中脘屬太陰。加厚朴、半夏、臍腹少陰。加桂、木香、玄胡索、小腹厥陰。加吳茱萸、官桂、白芍藥。各隨症輕重。度而用之。
虛者理中湯。實者桂枝大黃湯。寒熱相併。大痛脈沉。
細實者。附子理中湯。合大承氣湯。溫而下之。
其餘寒熱。氣血。鬱怒。食積。痰蠹。治法皆與心痛同。脅痛左屬肝木盛。加白芍藥、龍膽草、柴胡(各一錢二分)、青皮(七分)。
右脅痛。屬肺火與痰。加貝母、枳殼、白芥子(各一錢)。
咳而脅痛。加貝母、白茯苓(各一錢)、白芥子、青黛(各八分)、薑汁(半盞)。
瘀血攻注脅痛。桃仁承氣湯。加桂枝芍藥、青皮、潤而下之。
氣鬱脅痛。加木香(七分)、枳殼、青皮(各一錢)。
脅前發寒熱者。本方去乾薑,加柴胡、黃芩(各一錢五分)、青皮(八分)。
又方 當歸羌活湯諸腰痛胯痛。腳氣及肩背身體痛。並宜加減用之。
當歸 羌活 獨活 柴胡 防風 杜仲 桑寄生(各等分) 桂(減半)
上作一服。薑棗煎。食遠服。
如臥寒濕地腰痛。恐是太陽少陰血絡中有凝血。加當歸尾、蒼朮、桃仁、牛膝、防己(各等分)。
濕熱腰痛。加黃柏、木瓜、蒼朮、川芎(各等分)。
脞閃瘀血腰痛。凝滯在內。加桃仁、紅花、蘇木(各一錢五分)、木香(五分)、麝香(一分臨服下)、酒煎服。
腎虛腰痛。宜補陰丸,加胡桃肉、杜仲、破故紙、人參、天門冬(各一兩五錢)、砂仁、五味(各七錢)、蜜丸服。
腰胯痛。乃濕熱流注下焦。加黃柏、蒼朮、黑醜(各一錢)。
腎著屬濕傷下焦。加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去防風、羌活、柴胡。
腰軟。乃腎肝伏熱。加黃柏、防己(各一錢五分)。
肩背痛。皆因風熱乘肺。加藁本、蔓荊子、黃芩、山梔(各一錢)。
肩背因寒濕而痛。加乾薑、熟附子(各八分)、甘草(五分)。
鬱火作痛。加貝母、黃芩、山梔、香附、青皮(各等分),去獨活。桑寄生
風寒濕三氣所傷。體重腰冷。一身盡痛。如被杖加蒼朮、白朮、茯苓(各一錢二分)、乾薑、甘草(各五分)。
氣血不和。身體痛。加朮香(七分)、紫荊皮、五加皮(各一錢)。
濕流關節。一身盡痛加五苓散(一半)。
濕痰流注經絡。一身骨節痛。加南星、半夏(各一錢五分)、薑汁(半盞)、竹瀝(一盞)、香附(一錢五分)。
楊梅瘡毒疼痛。自有本條。
傷寒後身體痛。有陽症陰症受濕。治各不同。詳傷寒門。
喘嗽
脈 脈多沉滑。或浮緊而數。右寸沉實者。宜瀉肺。左尺浮大而虛者。宜滋腎。右寸沉而緊者。肺中有寒邪。脈滑手足溫者生。四肢寒者死。脈數身熱者不治。咳嗽脈訣云:浮為風。緊為寒。數為熱。細為濕。此外因之邪。目外而感者。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此內因之邪。自內而得者。短澀者房勞。右關濡者傷脾。左關弦短傷肝。浮短而澀傷肺。右寸微急為咳。吐膿血。浮直而濡者易治。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難治。咳而弦急欲絕者死。
症 機要云: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數而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苦。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宜詳辨之。丹溪云:喘急者。因氣虛火入於肺。為火所鬱而然。亦有火炎上者。有痰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短氣者。有水氣乘肺者。皆令人喘急。治各不同。咳嗽經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機要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動於脾濕。因咳而嗽也。若傷風咳者憎寒。壯熱。有汗。惡風口乾。煩渴而燥。傷寒咳嗽者。㿉寒。發熱惡寒。煩躁不渴。火咳者。因火盛上炎燥肺金。遂成鬱滿。甚則咳嗽無痰。或吐血痰勞者。由好色腎虛。則子能令母虛。氣血俱虛。陰虛則生火。肺金耗散。而津液氣血皆化為痰矣。痰者方礙清氣升降。滯氣不行。遂成咳嗽。肺脹者。肺氣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或左右不得眠者。有傷暑亦令人嗽。其症煩熱引飲口燥。或吐沫,聲嘶咯血。傷濕咳者。骨節煩疼。四肢重。著灑淅寒熱。大抵風寒為病。主乎肺。蓋肺主皮毛而司於外。傷之則腠理不疏。風寒內鬱於肺。清蕭之氣不利。而生痰動嗽。又寒入胃。從脾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壅而為咳。學者必求其本而治之。無不效也。
治 丹溪云:喘嗽須分虛實。急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肺竅壅滯。右寸脈沉。實者宜瀉肺。桑白皮葶藶杏仁瀉之。或用三拗湯。蓋麻黃定喘最妙。甚者加黃芩、石膏。虛喘者腎虛。先覺呼吸氣短。兩脅脹滿。左尺脈大而無力。宜補腎。用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痰者清痰。火者降火。二陳加芩、連、栝蔞、枳實主之。水氣喘者不得臥。臥則喘愈甚。蓋火氣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氣壅滯而不得流通。宜神秘湯。又云:治嗽最要分肺虛實新久而治。久嗽肺虛。宜款冬花、紫菀、五味、馬兜鈴之數補之。若肺實有火邪者。黃芩、麥門冬、杏仁、桑白皮、瀉之。新病風寒。則發散之。麻黃、蔥白、杏仁、前胡、金沸草、之類。火熱則清之。芩連、麥門冬、之類。濕熱則瀉之。半夏、貝母、蒼朮、石膏、黃芩、山梔、之類。久病便屬虛與郁。氣虛則補氣。血虛則補血。兼痰則行痰。兼鬱則開鬱。滋之。潤之。咳之。降之。此治嗽之大法也。
方 清肺飲子治喘治嗽。通用。依症加減。
黃芩(一錢二分) 麥門冬(一錢二分) 貝母(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一錢) 白茯苓(一錢) 甘草(三分) 桔梗(八分) 枳殼(七分) 杏仁(去皮尖一錢) 半夏(薑製一錢二分)
上作一服。姜三片。煎。食後服。
肺實而喘。加麻黃、桑白皮(各一錢五分)、石膏(二錢)、甚者。再加葶藶。
肺虛喘。加人參、阿膠、天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五分),去枳殼、半夏。
食積喘。加山楂、神麯、麥芽(各一錢),去麥冬、杏仁。
痰盛而喘。加栝蔞仁、枳殼、蘇子(各一錢)、薑汁、竹瀝(各一盞)。
火盛而喘。加石膏(一錢五分)、黃連、梔子(各一錢)、甚者。酒蒸大黃。
水氣喘者。加桑白皮、蘇子、葶藶子、蘿蔔子(各一錢)。
肺脹嗽喘。加訶子(一錢五分)、五味(七分)、海蛤、香附、青黛、天花粉(各一錢)。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宜潤肺抑肝。加知母(一錢)、五味(七分)、川芎、白芍藥(各八分)。
夏是火炎上。最重。本方去半夏,加桑皮、知母(各一錢)、石膏(一錢五分)、五味(七分)。
秋是濕熱傷肺。宜清熱。瀉濕。本方去半夏,加桑白皮、天門冬(各一錢)、五味子(七分)、蒼朮、防風、山梔(各八分)。
冬是風寒外感。宜解利。加麻黃、桂枝、防風(各一錢)、乾薑(八分)、如發熱頭疼。鼻塞聲重。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蘇葉(各一錢)。
清晨嗽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加梔子、知母、地骨皮、當歸(各一錢)、天門冬(一錢二分)、五味子(五分)。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加石膏、知母(各一錢五分)。
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加當歸、白芍藥、熟地黃、黃柏、知母(各一錢)。
黃昏嗽多者。本是火氣浮於肺。不宜涼劑。本方去黃芩、半夏,加天門冬、百藥煎訶子(各一錢)、五味(七分)、斂而降之。
嗽而無聲有痰。加白朮(一錢)、五味(七分)、防風(八分)。
嗽而有聲無痰。加防風(八分)、升麻、五味、生薑(各等分)。
嗽而有聲有痰。加白朮、阿膠(各一錢)、防風(八分)、五味(五分)。
嗽而寒熱交作者。加柴胡、知母、地骨皮、挾虛再加人參、當歸、白芍藥(各一錢),去枳殼、杏仁。
氣虛嗽。本方去半夏、杏仁、枳殼,加門君子湯(三錢)、款冬花、天門冬、阿膠(各一錢)、五味(五分)。
血虛嗽。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四物湯(四錢)、紫菀、阿膠、知母(各一錢)。
氣血俱虛嗽。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八物湯(五錢)、款冬花、紫菀、阿膠、天門冬(各一錢)、五味(七分)。
冷嗽。右寸脈弦遲。本方去黃芩、麥門冬、杏仁,加乾薑、細辛、白芍藥、五味(各七分)。
風寒鬱於肺。夜嗽者。加麻黃、桑白皮、知母、生薑(各一錢)。
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加麻黃(一錢五分)、防風、紫蘇葉、木通(各一錢)。
嗽而聲啞。加天門冬、五味、烏梅(二個)、當歸、阿膠(各二錢)。
屬寒。加北細辛(五分)、生薑(五片)。
乾咳嗽。乃火鬱之甚。不得志者多有之。用苦梗、開之。上用本方。加山梔、香附、青皮、(各等分)、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
勞嗽宜補陰清金。屬血虛者。本方去半夏、枳殼,加川芎、生地(各一錢)、當歸、白芍藥、(各一錢)、知母、天門冬、紫菀、阿膠(各一錢二分)、五味(七分)、玄參(八分)。
勞嗽屬氣虛者。本方去桔梗、枳殼、半夏,加人參、白朮、百合、款冬花、阿膠、薏苡仁、(各一錢)、黃柏(五分)。
陰虛喘嗽。或吐紅者。加當歸、白芍藥、生地黃、知母、天門冬、紫菀、牡丹皮、地骨皮、阿膠(各一錢),去半夏、枳殼、酒嗽。加葛根粉、栝蔞仁、黃連(各八分、酒嗽者、因酒多傷肺也)。
夏月熱嗽咽痛。加黃連、荊芥(各八分)。
肺痿。宜補血養肺滋陰。其症右寸脈數。咳而口中有濁唾涎沫者是。本方去半夏、枳殼,加紫菀、知母、阿膠(各一錢)、五味、人參、當歸、天門冬(各八分)、薏苡仁(一錢五分)、先因咳而有痰者。咳為重。主在肺。麥門冬、黃芩、倍用。
因痰而致咳者。痰為重。主在脾。二陳倍用。
燥門
(燥症 痿症 消渴 膈噎)
燥症(大便閉結附)
脈 脈緊細而微。或澀而數。為火燥。短澀。為血虛而燥。浮數而弦。為風燥。尺寸緊數。為火盛水枯。燥極之候也。
症 按內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蓋干為天而為燥金。坤為地而為濕土。天地相反。燥濕異用。故燥金主於緊斂。而濕土主於縱緩也。譬猶長夏地濕。則縱緩滑澤。秋干則緊縮燥澀。皴揭之理。顯可見焉。
治 內經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古方以血藥治燥者。
甘辛以潤之也。熱者清之。黃芩、山梔、麥門冬、槐實之類。燥者。當歸、生地黃、桃仁、麻仁、之類。風者平之。天麻、防風、荊芥、之類。凡治燥藥。必以清金為主。養血疏風佐之。
方 清金潤燥湯治諸燥。
麥門冬(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生地黃(一錢) 黃柏(一錢) 五味(五分) 人參(八分) 黃耆(八分蜜灸) 防風(五分) 枸杞子(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
皮膚燥癢。加白芷、牛蒡子(各二錢),去參、耆五味、枸杞、辰舌生瘡燥裂。加黃連(八分)、白芍藥(一錢),去參、耆、五味。
大便閉結。亦由肺經燥熱。移於大腸所致。亦有血虛秘結。亦有熱生風而結血秘者。加桃仁、麻仁、大黃、倍當歸、甚者。桃仁承氣湯下之。風熱秘者。加皂仁、麻仁、槐實、大黃、倍防風、並減參耆、枸杞、五味、下並用蜜導法。
皮肉燥濕。毛髮焦枯。加天麻、荊芥穗、地骨皮、槐實(各一錢)。
痿症
脈 脈浮洪。緩滑。右寸浮大而澀。浮緩為虛。洪大為熱。滑則多痰澀而少血。
症 丹溪云:內經言諸痿生於肺熱。又謂治痿獨取陽明胃。蓋肺金體燥。居上。而主氣。畏火者也。脾土性濕居中。而主四肢。畏木者也。火性炎上。若嗜欲無節。則水失所養。火寡於畏。而侮所勝。金肺得火邪而熱矣。火性剛急。肺受熱。則金失所養。木寡於畏而侮所勝。土脾得木邪而傷矣。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經雖有筋脈骨肉之分。一皆主於肺熱。臨症宜詳審之。
治 東垣取橫柏蒼朮為君。黃耆當歸為佐。以治諸痿。無一定之方。有溫多者。有熱多者。有溫熱相伴。有挾風者。臨病制方。其善於治痿者歟。又云: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故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矣。治痿之法。無出於此。雖然。天產作陽。厚味發熱。凡病痿者。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保其全安也。
方 加減清燥湯治諸痿通用。
人參(七分) 黃耆(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 黃柏(一錢) 蒼朮(一錢)黃芩(八分) 五味(九粒) 生地黃(七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甘草(三分) 白朮 陳皮 白茯苓(各八分) 澤瀉(五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遠服。
兼風者。加姜活、獨活、桑寄生。
兼濕者。加木瓜、防己、薏苡仁。
消渴
脈 兩寸脈滑者為上消。兩關洪數者為中消。兩尺浮大為下消。濡散為氣實血虛。洪大為陽盛陰虛。脈沉小有力者可治。實大浮澀者皆難治。
症 內經云:二陽結謂之消。東垣云:二陽者。手足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病則目黃口乾。是津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穀善飢。胃中伏火。火爍而血乾涸也。津血不足。而消渴生矣。雖有三者之分。因於火則一也。上消者心移熱於肺。多飲而渴。少食而嘔。中消者。脾移熱於胃也。善食而瘦。大便燥。而小便黃。下消者。腎移熱於膀胱也小便淋濁。如脂膏之狀。大抵渴症皆因膏粱甘肥之變。或過服金石熱藥。致陽盛陰虛。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責於火也。
治 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或曰上消渴。是心火刑煉肺金所致。治宜降火清金。以黃連、麥門冬、蘭草、白豆蔻、仁梨、藕汁,加升麻、黃柏、之類。清氣上升。而渴自止矣。中消渴者。胃中伏火。不生津液。食已則飢。不營肌肉。宜芩、連、石膏、治之。甚者。調胃承氣湯。下消渴者。煩躁引飲。耳輪焦。小便如膏。正所謂焦煩水易虧是也。此為腎消。宜六味地黃丸主之。聖濟總錄云: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得中滿豉脹。背為不治之症。潔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上下既平。則不復傳下矣。
方 五汁飲總治三消
川黃連(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五分) 天花粉(一錢) 生甘草(三分) 人參(八分) 石膏(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 白芍藥(八分) 黃柏(七分) 梨汁(以下臨服加入) 藕汁 生地黃汁 人乳汁(各一盞) 薑汁(二匙) 竹瀝(半盞)
上作一服。加蘭草葉一錢。同煎。食遠服。臨服時。將五汁加入。連藥服之。外無加減。
噎膈
脈 沉緩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帶澀。為血虛。洪數有力為火。寸關脈沉而滑為痰。兩關弦滑為吐逆。緩滑者可治。澀弱者難治。
症 內經曰:三陽結謂之格。注云。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後不通。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必反而上。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三因雖有五噎五膈之分。其實病本則一。雖按法施治。若不斷厚味。戒惱怒。慎起居。縱服良劑。莫能為也。故張機峰云。膈當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
治 宜生津。養血。順氣。清痰。降火。開結。使陰陽和平。氣順痰下。則病無由而作矣。用童便、薑汁、竹瀝、蘆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入二陳、有熱。入解毒、切忌香燥之藥。古方用人參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當歸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不比局方。悉用辛香燥烈之藥。一概混治。遇挾寒者。間或偶效。但今人悉因痰火七情所致。其無寒也明矣。若妄投前藥。咎將誰歸。
方 清痰養血湯治噎膈。吞酸。吐酸水。
半夏曲(一錢五分) 白茯苓(一錢)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三分) 白扁豆(一錢) 人參(一錢) 白朮(五分) 御米(炒八分) 蘿蔔子(炒七分) 黃連(吳萸同炒 去吳萸一錢)
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臨服。加薑汁(五匙)、竹瀝(一盞)、蘆根汁(二盞)、同藥攪勻服。
痰盛。加貝母(一錢)、枳實(五分)。
火盛。加山梔仁(薑汁炒)、黃芩(酒炒各八分)。
順氣。加木香(五分)、檳榔(八分)。
開鬱。加香附(童便浸炒一錢五分)、神麯(七分)。
養血。加麥門冬(一錢)、桃仁(二十粒)、生地黃(八分)、牛羊乳(各一盞)。
生津。加同上、再加烏梅(一個)。
潤燥。加麻仁、杏仁(各一錢)、郁李仁(一錢)、人牛羊乳(各不拘多少)。
抑肝。加白芍藥、橘葉(各一錢)、青皮(五分)。
補脾。加蓮子(五枚)、倍用參朮。
止嘔。加藿香、砂仁(各七分)。
消膨。加枳實、砂仁(各七分)。
止瀉。加白芍藥、肉果(各一錢),去當歸。
吞酸吐酸。加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用茱萸、炒黃連、心腹痛。加木香(五分)檳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藥(一錢)、桂(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參朮、當歸(減半)。
大便閉結
脈 兩關脈實數。右寸澀數。兩尺弦澀。蓋數者火盛也。澀者血枯也。由火盛而血衰。服藥而脈變緩滑者。易治。反結促者。難治。集成云:脾脈沉數。下連於尺。為熱結。兩尺脈虛。或沉細而遲者。為陰結。右尺浮。為風結也。
症 內經云:腎主大便。大便難取足少陰。東垣曰: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逸。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結燥。竊詳燥之為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吐瀉後。腸胃虛。服熱藥多者。為熱結。宜承氣湯下之。肺受風邪入腸中。為風結。宜麻仁丸。年老氣弱。津液不足。或產後內亡津液。而結為氣血虛也。六味地黃丸主之。大便閉。小便數則為脾約。脾約者。脾血耗散。肺金受火。無所攝脾。津液故竭。宜養血潤燥。若能食。小便赤。為實閉。麻仁七宣等藥主之。不能飲食。小便清。為虛閉。為氣閉也。厚朴湯主之。小腸移熱於大腸。為宓瘕。是便澀閉也。醫者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牽牛等藥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極則以致引導於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症。可不謹哉。
治 內經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治法云: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溫之。有物結者下之。久病腹中有實熱。大腸閉者。以潤腸丸治之。慎勿峻利。脾約者。謂胃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輪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難。名曰脾約。與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使腸潤結化。津液入胃而愈。然既曰脾約。必陰枯槁。內火燔約。熱傷元氣。故肺金受火爍而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土受木傷。脾失轉輸。肺失傳送。宜大便難。小便數。而無藏蓄也。理宜滋養陰血。使陽火不熾。肺金行清化。而脾土清健。津液入胃。腸潤而通矣。今此丸用之於熱甚而氣實。與西北人稟壯實者。服無不安。若用之於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雖得暫安。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惟知西北以開結為主。東南以潤燥為主。斯無誤矣。
方 滋血潤腸湯治大便秘結。或血虛秘。氣滯秘。風秘。熱秘。並治之。
當歸(身尾一錢五分) 桃仁(一錢五分) 麻仁(去殼一錢五分) 大黃(一錢五分) 羌活 防風(各一錢) 生地黃 枳殼 檳榔(各八分) 甘草(生五分) 皂仁(七分) 紅花(二分) 木香(一分)
上作一服。姜一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又方 脾約丸治大便難。而小便數。名脾約。以此丸治之。
枳實(去穰麩炒) 厚朴(薑汁製) 芍藥(各二兩酒炒) 大黃(酒蒸四兩) 麻仁(去殼淨一兩三) 杏仁(去皮尖一兩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量虛實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