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决乳海 卷四

清·王邦博
来源:脉诀乳海

卷四

八里脈交變略例論

潔古曰。八里脈者。乃右手三部。寸關尺受邪者也。陽乘陰也。是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里脈也。有里之表。乃三陰經絡。各稱標之名也。有里之裡者。乃三陰之本。脾腎肝總稱之名也。且三陰標者。為陰中之陽。本者。為陰中之陰也。盛則歸於胃土。乃邪染有形。故里之表。是陰中之陽。當漬形以為汗。宜發之。主宜緩。

內經曰。脈長者。為外病。脈短者。為內病。入里之脈。俱短脈也。俱在右手三部受邪者也。病入於內。為陽邪乘乎陰也。顧有里之裡。有里之表。里之表者。邪在三陰經絡中。為三陰之標也。三陰標者。仍是陽邪。尚未入於胃土。故不可輕下。而當緩散之。若是里之裡。陰中之陰也。邪歸於胃土。而染於有形跡之中。下之則愈。蓋里之表。漬形以為汗者。身膚漬漬潮潤。乃陽邪在裡中之表。本來正汗。非若取汗之證。發越而出者。主宜緩也。

里之裡。是陰中之陰分也。當急下之。客宜急。是知諸中客邪當急。諸主自病。當緩。前說七表。乃春夏具三陽。後說八里。乃秋冬具三陰。經中論反交錯生疾。得本位以常法治中。互相為病。當推移所在主客。相合脈證。依緩急治之。假令惡寒也。里之表也。當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緩發之。是漬形以為汗也。如不惡風寒而反欲去衣。身涼面目赤。四肢逆。數日不大便。小便赤澀引飲。身靜重如山。譫語昏冒。脈沉細而疾數者。是足少陰經反受火邪。是里之裡病。乃陰中之陰。陽邪也。此客邪當速。急下去之。以大承氣湯除之。

里之裡者。本中之裡也。客邪盡淨。里證急矣。故宜急下。凡客邪至於中者。中在經絡之中。雖為表而漸入里矣。尚可緩乎。故宜急表也。諸主自病者。非外來之病也。五行中相乘相剋。互相交變。多見八里脈也。宜分別脈證。相合與相異治之。有輕重之分。如證宜急。而脈不宜急者。脈宜急。而證不宜急者。止從緩而不宜急也。緩則能守其和平。急則乃交錯生疾。必當以本位常法治中。當推移所在主客。與相合脈證。依緩急治之。是多從脈而不從證也。若是交變互相為病。當分主客脈證。或證當汗。而脈不可汗。證當下。而脈不可下。或脈可汗。而證不可汗。或證可下。

而脈不可下。互相交變。而又互相推移。主客輕重與緩急之法。如經中謂漬形以為汗者。用麻黃又兼附子。一以治標。一以治本。是從其緩也。如不惡風寒。而反欲去衣等證。此是陰中之陽。邪在內矣。宜急治其里。治其里。是多從證。而不從其脈也。

今將七表脈有下者。八里脈有汗者。七表脈有汗者。八里脈有下者。此四論為古今之則。於七表脈論。八里脈論內。交五說之。更有脈與證相雜之法。當取仲景內桂枝脈(里)得麻黃證。(表)麻黃脈得桂枝證。遞用麻黃桂枝各半湯。如桂枝證二停。麻黃脈一停。當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法。或麻黃證二停。桂枝脈一停。當用麻黃二桂枝一湯法。更有麻黃脈桂枝證。取脈為主。脈便為二停。證為一停。用麻黃二桂枝一湯法治之。或桂枝脈麻黃證。亦脈為二停。證作一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法治之。大抵聖人謂脈者。司人之命。故以脈為主。多從脈而少從證也。舉世脈證交互二法。是不合全從於脈。亦不合不從於證。如合證當兩取之。如證在交變法中。即合從脈不從證也。然亦不拘。亦當臨時消息。傳受遞從。元證來理。所投去處。沒天之時令。且七表有下者。為內外皆陽緩下。八里有汗者。為內外皆陰緩汗。七表有汗者。為外陽而內陰急汗。八里有下者。為外陽而內陰急下。故素問說標本之化。立四因之法。為此一說也。表裡標本之化。七表論內說之。

脈證互參。謂桂枝證得麻黃脈。不宜過用麻黃。必兼以桂枝。勿使麻黃大泄之意。此為證屬陰不足。而脈屬陽有餘。故用麻黃二。多從脈之意。桂枝一。少從證之意。不致偏僻之咎。今其陰陽扶抑之法。而太過不及。自位乎中和之道也。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何病之有。

八里脈。

微脈指法主病

一微者陰也。指可尋之。往來甚微。再再尋之。若有若無曰微。主敗血不止面色無光。

微者。陰土也。何為陰土。雨土濛霧之象也。血實則脈實。血虛則脈虛。今云指下尋之。往來甚微。則陽已衰矣。再再尋之。若有若無。則血已脫矣。夫營出中焦。中焦治則能攝血。血足則能華色。今脈見微。則為陰盛陽虛。不能攝血。以致敗血不止。血去則不能華色。是以面色無光也。按脈經云。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盡。

歌曰

指下尋之有若無。漩之敗血小腸居。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木枯。指下尋之。其中往來甚微。再再尋之。若有若無。然何以至如是之虛也。夫心主血者也。脾攝血者也。今脾不能攝血。以至心包絡之血漩流而下。入於小腸。然小腸主出而不主納。不能久居。必下漏。而為崩中之證矣。然崩中日久。則陰已衰而陽無所倚。傳變而為虛寒。白帶因之而下矣。夫骨。腎所主也。腎主閉藏。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斯骨有所濡潤。而不至於枯槁。今崩中而繼之以漏下。則精血已竭。骨無所濡。而如木之枯槁矣。

按經云。微則為虛。又云。微而緊者有寒。又云。微弱者。有寒少氣。

又歌曰

微脈關前氣上侵。

關前。陽部也。微脈而見關前。則上焦之陽氣衰。陽氣衰則陰氣上逆。故曰氣上侵也。

按脈經云。寸口脈微。若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摩茱萸膏令汗出。又云。寸口微無陽外寒。

當關鬱結氣排心。

關主中州。脾胃所居之地。然脾為陰土。生於相火。胃為陽土。生於心火。微脈而見關中。是為純陰而無陽矣。陰霾之氣閉塞。陽明之氣不行。陽明者胃也。胃之上管。當於心下。故曰鬱結氣排心也。四氣調神論云。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此之謂也。

按脈經云。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尺部見之臍下積。身寒飲水即呻吟。

尺部者。純陰之地。寒水之鄉也。所賴者。下焦命門之真火相濟。得以溫分肉。消水氣。不至有凝結積聚之患。今尺部見微。則下焦之元陽衰而身寒。膀胱之寒氣結。而臍下積矣。然兩尺屬腎。微為陰土。土來剋水。故引水以自救。及至飲水。則又無相火以溫暖分消。復助寒氣。故作痛而呻吟也。

按脈經云。尺中微。無陽厥冷。腹中拘急。又云。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

沉脈指法主病

二沉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緩度三關。狀若爛綿曰沉。主氣脹兩脅。手足時冷。

沉者。陰水也。水性沉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水之性也。水性漂流。緩度三關。水之狀也。水性濡耎。狀若爛綿。水之形也。然水性陰冷。冷則生氣。故氣脹兩脅。而手足時冷也。

按脈經云。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經云。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

歌曰

按之似有舉還無。氣滿三焦臟腑虛。冷熱不調三部壅。通腸健胃始能除。夫沉脈主氣。為諸陰之首。今云按之似有舉還無。是沉而無力也。劉氏曰。沉而無力為氣。假令其人冷熱調和。則臟腑充實。而上中下三焦之氣。自然和暢。而無壅滯之患矣。今因冷熱不調。則衛氣不得行於陽分。衛氣不行於陽分。則三焦之氣滿。而臟腑虛矣。治之者。當用辛溫之藥利之。以通其腸。復用溫補之藥和之。以健其胃。腸胃之氣宣通。則三部之氣條達。使衛氣復行於陽分。而脈道自無沉匿矣。

按經云。沉而遲。腹藏有冷病。又云。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祟。又云。沉而滑為下血。亦為背膂痛。千金方作下重。

又歌曰

寸脈沉兮胸有痰。

寸部所以候胸中者。今寸部見沉。是為水氣泛而為痰矣。

按千金方云。寸口脈沉而滑者。胸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為風水。又云。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即愈。脈經云。寸口沉胸中痛引背。又云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瀉之。又云。寸口脈沉。胸中短氣。又云。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又云。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又云寸口脈沉而弱者。發必墮落。又云。寸口脈沉而緊。若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又云。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當關氣短痛難堪。

關所以候腹中者。中氣溫和。則舒暢而無痞滿疼痛之患矣。今關中而見沉。則為腹中有冷氣。腹中有冷氣。則閉塞而不通。閉塞而不通。則腹中疼痛。呼吸不利。而氣短難堪矣。

按脈經云。關上沉。心痛。上吞酸。又云。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茯苓丸。針胃管補之。

若在尺中腰腳重。小便稠數色如泔。

尺部者。陰部也。所以候腎與三焦膀胱者。左腎主水。右腎主火。膀胱為水。三焦為火。故水火既濟。陰陽相維。而後腰腳得以便利。水道得以澄清。今尺中而見沉脈。是有陰而無陽。有水而無火。致使陽氣不行。則腰腳重滯。決瀆失職。而小便如泔矣。

按脈經云。尺中沉。引背痛。又云。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

緩脈指法主病

三緩者。陰也。指下尋之。往來遲緩。小於遲脈曰緩。主四肢煩悶。氣促不安。(按他本於小字下有一駛字)

緩者。陰土也。何為陰土。皇極內篇。以脾為二陰之土故也。夫脾為二陰之土。而脈緩者何也。脈經新撰有曰。脾者土也。德則為緩。恩則為遲。是以太陰之脈緩而遲。故指法曰。指下尋之。往來遲緩。小於遲脈也。脈經又曰。緩脈小駛於遲。何也。夫駛者。疾也。大抵平人脈。四至閏以太息。共成五至。遲脈者。一息三至。其意蓋曰緩脈者。比平人之脈。則又稍遲。較之遲脈。則又小駛耳。故其主病。則皆脾病。經曰。土不及。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以其四肢屬脾。故四肢煩悶也。經又曰。去不及甚。病留滿痞塞。病而留滿痞塞。則中氣不和。所以氣促不安也。潔古曰。證在太陽。風傷衛。當服桂枝湯。易云。四肢煩滿。氣促不安。枳朮湯主之。按脈經云。緩脈去來亦遲小駛於遲。一曰浮大而散。陰浮於陽同等。

歌曰

來往尋之狀若遲。腎間生氣耳鳴時。邪風積氣衝背腦。腦後三針痛即移。緩脈。指下尋之。一來一往。如絲在機。不卷其軸。其狀有似乎遲。此太陰濕土之氣也。土氣盛。則下加於腎。腎主藏者也。腎氣被克而起。故曰腎者生氣。腎開竅於耳。腎氣不藏。則上衝於耳。故又耳鳴。況緩脈又主風痹之疾。痹者風寒濕三者合而成也。夫腎與膀胱。相為表裡。今脈而見緩。知有積久之風邪。濕氣。循足太陽之經。夾脊上衝於背。而為疼痛。治之者當於腦後針足太陽膀胱之穴。以奪其風邪之氣。則其痛自瘳矣。他釋皆云當取之浮白穴。奪腎之邪。其痛即止。腦後是浮白穴。主耳聾背項痛也。愚按浮白。乃足少陽之穴。非腎穴也。其穴在耳後入發一寸。非腦後也。或者曰。浮白乃足太陽少陽之會。針之以取其邪焉可也。張世賢曰。太陽中風。脈緩。頸項強急。難以轉側。可針風池風府隱白三穴。再服桂枝湯。則痛可移也。若緩大者。屬脾脈。

按經云。緩而滑曰熱中。

又歌曰

緩脈關前搐項筋。

緩脈主濕。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關前寸部也。寸主頭項之事。寸部而見緩脈。乃濕氣客於足太陽之經。而項筋為之搐強矣。

按脈經云。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摩以風膏。灸諸治風穴。

當關氣結腹難伸。

脾主中州。中州治則陰陽升降。上下宣通。而氣無結滯之患。今緩脈見於關中。乃陰邪濕氣。結塞中州。清者不得上升。濁者不得下降。而腹難以舒伸也。

按脈經云。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肺湯。針章門補之。

尺上若逢癥結冷。夜間常夢鬼隨人。

尺上若逢緩脈。則為冷氣結於下焦。而為癥瘕之疾。何也。夫尺。陰位也。緩。陰脈也。冷。陰氣也。夜間。陰盛之時也。常夢鬼隨人者。群陰合。而從其類也。

按脈經云。尺脈緩。腳弱下腫。小便難。有餘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瀉之。

澀脈指法主病

四澀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前虛後實。無復攻序曰澀。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為病。

澀者。陰金也。何為陰金。夫沉。陰也。澀為陰為里。當於沉中候。故指法曰。尋之似有。重手取之而似有。亦不若他。脈之往來分明也。舉之全無。謂浮取則不得也。舉之全無。則前虛矣。尋之似有。則後實矣。脈經謂其往來難短且散。即前虛後實之謂也。無復次序者。即參伍不調。如雨沾沙之謂也。夫脈者。血之府也。猶溝渠之水。水多則滑。水少則澀。血盛則脈滑。血虛則脈澀。腹痛者。血虛而作腹痛也。血所以養胎者也。若有孕而見澀脈。則為血虛。胎失其養而痛矣。若無孕而見澀脈。則為傷精敗血之證。夫澀屬金。為氣多血少。即下文所云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有體也。

按脈經云。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丹溪心法曰。澀為血虛。為有郁。

歌曰

澀脈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號傷精。婦人有孕胎中病。無孕還須敗血成。何謂如刀刮竹行。謂其往來蹇澀。中有一止也。諸家論澀脈。謂如輕刀刮竹。但言其往來蹇澀。未盡其如刀刮竹之旨。所謂如刀刮竹者。謂以輕刀刮竹。遇節而即止。故訣云。澀脈如刀刮竹行也。然丈夫以氣為主。女子以血為主。丈夫而見澀脈。則為傷精之證。以其精生於氣也。至若女子而見澀脈。則有胎病敗血之證。以其胎養於血也。

按脈經云。澀而緊痹病。又云小弱而澀骨。及經云。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

按儒門事親云。修弓杜匠。其子婦年三十。有孕已半歲矣。每發痛。則召侍媼待之。以為將產也。一二日復故。凡數次。乃問戴人。戴人診其脈澀而小。斷之曰塊病也。非孕也。脈訣所謂澀脈如刀刮竹形。主丈夫傷精。女人敗血。治之之法。有病當瀉之。先以舟車丸百餘粒。後以調胃承氣湯。加當歸桃仁。用河水煎。乘熱投之。三兩日。又以舟車丸桃仁承氣湯。瀉青黃膿血雜然而下。每更衣。以手向下推之揉之則出。後三二日。又用舟車丸。以豬腎散佐之。一二日。又以舟車丸通經如前。數服病十去九。俟晴明。當未食時。以針瀉三陰交穴。不再旬。塊已沒矣。此與隔腹視五臟者。復何異哉。

又歌曰

澀脈關前胃氣並。

關前。寸脈也。所以候中者。胸為氣海。足陽明之胃經。為多氣多血之府。今見澀脈。則為血少。血少則氣乘其虛。而並居之故。曰胃氣並也。

按脈經云。寸口澀。無陽少氣。又云。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三里補之。

當關血散不能停。

關所以候中焦者也。營出中焦。澀為氣多血少。當關而見澀脈。則為中焦之血。散而不守。然有氣以行之。故不能停止而復下也。

按脈經云。關上澀。無血厥冷。又云關脈澀。血氣逆冷。脈澀為血虛。以中焦有微熱。宜服乾地黃湯。內補散。針足太衝上補之經云。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注云。澀脈與有力反。今並言者。浮之澀大。按之堅澀。故言有力也。

尺部如斯逢逆冷。體寒臍下作雷鳴。

尺部乃寒水之鄉。得相火以相濟。故一身得以溫暖。澀為陰金。尺部而見澀脈。母藏子宮。則金不畏火。是為金寒水冷。而陽翳無光。故體寒逆冷。冷則生氣。故臍下作雷鳴也。

按脈經云。尺中見澀。無陰厥冷。又云。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太衝補之。又曰。尺脈澀。下血下利多汗。

遲脈指法主病

五遲者。陰也。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隱隱曰遲。主腎虛不安。

遲者。陰土也。何為陰土。土之性也。緩遲則較緩更甚。故亦曰土也。觀其指法。則曰重手乃得隱隱。是病在裡而為陰可知矣。自古遲則寒。此節獨不言寒。而專言腎虛不安者。何也。以遲為陰土。是土不務其德。而乘其所勝。夫土所勝者。水也。腎為水藏。乘其虛而克之。腎其能安乎哉。

按脈經云。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經云。遲則為寒。

歌曰

遲脈人逢狀且難。遇其季夏不得痊。神工診得知時候。道是脾來水必干。今人皆言三至為遲矣。究未得遲脈之情狀也。其於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隱隱耳。故曰。遲脈人逢狀且難也。今人皆言遲則為寒矣。究未盡遲脈之體性也。其理又主脾來剋水。腎虛不安。如此則遲脈不專主於寒可知矣。然脈遲而曰遇其季夏不能痊者何也。以遲脈屬土。季夏又值土旺之時。水得土而絕。故曰遇其季夏。不能痊也。然季春季秋季冬。皆土旺之日。何獨見畏於季夏也。不知季春雖土寄旺之月。而木氣尚餘。子能扶母。即遲脈來見。土其畏木而不暇剋水。季秋亦土季旺之月。而金氣尚餘。金能生水。縱遲脈來見。子受母蔭。而水不畏土。季冬亦土寄旺之月。水適當旺。旺者不受邪。縱遲脈來見。亦無所畏。惟季夏乃土正旺之時。謂之長夏。言其生長於火也。況火為土之母。所畏者水耳。今借居土後。則火挾子勢。而反來侮水。夫火乃耗水堅土之物也。今得土以合之。而水未有不涸者矣。故曰。遇其季夏不能痊也。

按經云。遲而澀。中塞有癥結。又云。遲而滑者脹。又云。遲而緩者有寒。仲景曰。如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然汗出。則用大承氣湯。又潔古曰。遲。陰也。季夏。陽也。此證為失時反候。陰盛陽虛治之。宜瀉心肺。補肝腎。瀉心者。導赤散。補腎者。地黃丸。

又歌曰

寸口脈遲心上寒。

寸口。陽位也。所以候胸中者也。心居膈上。遲脈為寒。今見寸口。故曰。心上寒也。

按脈經云。寸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調和飲食以暖之。脈影云。手足厥冷。氣脹攻痛。主上焦寒。

當關腹痛飲漿難。關所以候腹中者。關脈見遲。為寒濕之氣大作。燥熱之氣不行。寒濕之氣作。故腹痛。燥熱之氣不行。故飲漿難也。

按脈經云。關遲胃中寒。宜桂枝丸。茱萸湯。針胃管補之。脈影云。關遲中焦寒。吞酸吐水。流入尺中腰腳重。厚衣重覆地也嫌單。尺部法地。所以候腰以下之疾者。遲為寒濕之脈。腰腳者。腎之所主。尺部而見遲脈。則為寒濕之氣。客於下焦。故腰腳重也。人身之所以常溫暖者。以下焦命門之真火。得以溫分肉也。今尺部而見陰寒之脈。則寒氣作。而真火無光。是以厚衣重覆也嫌單耳。

按脈經云。尺中遲。下焦有寒。背痛。又云。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針氣海關元補之。

伏脈指法主病

六伏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再再尋之。不離三關曰伏。主毒氣閉塞。三關四肢沉重。手足時冷。

伏陰。木也。何謂陰木。厥陰之木也。厥陰者。陰之盡也。陰已極。則陽將絕矣。脈之所往來指下者。正以陰陽相維。和合交結。而脈道乃行。今陰已極。而陽將絕。則脈道不行。故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即脈經所云伏脈極重。手按之著骨乃得也。然脈之所以往來於寸關尺部者。正以三焦之氣。呼吸相通耳。今陰毒之氣。壅遏三焦。使榮衛之氣。不得行於十二經隧之中。故上焦絕。則寸不行。中焦絕。則關不行。下焦絕。則尺不行。雖依稀隱現於寸關尺部之中。而實不能往來於上下。故曰。不離乎三關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氣將絕。故四肢沉重。而手足時冷矣。

按脈經云。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經云。伏者霍亂。

歌曰

陰毒伏脈切三焦。不動榮家氣不調。不問春秋與冬夏。徐徐發汗始能消。陰毒伏脈切三焦。上文已詳言之矣。所謂不動營家氣不調者。何也。蓋以寒傷營。陰寒之氣。壅遏三焦。則營氣不行。營不行。則脈不出。須得溫經發表之劑。如陰毒甘草湯之類。以調其榮氣。而後脈始出也。或曰。溫經發表。秋冬可施。如遇春夏。豈宜概用。不知陰毒之證。非他病可比。溫經散表。陽氣方回。雖值春夏。亦宜舍時從證。故池氏曰。積陰冷毒之氣。而伏滯於三焦。致衛氣不調。榮血不行。三焦之氣。閉塞。若有此證。不必問四季。須是發散。通其三焦。其病可除也。夫所謂徐徐發汗者何也。潔古曰。漬形以為汗。麻黃附子細辛湯。或秋冬以升麻湯。春夏以麻黃湯。當緩與之。經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予嘗讀史記左編。一病人以冬月誤服白虎。其脈伏而四肢厥冷。諸醫擬進四逆理中等劑。東垣曰不可。只宜用輕清之劑。引寒氣出於經絡之中。如升麻防風羌活等藥。其病果愈。是皆徐徐發汗之義也。戴起宗不知此理。謂不當汗。乃引仲景脈浮者。病在表。方可汗等語。獨不知仲景亦常曰。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則知發汗又不可以脈之浮沉論也。況陰毒一證。乃一時暴疾。禍如反掌。戴氏誤以為榮積衛積藏積。而改作徐徐調理。噫。陰毒傷寒。而可徐徐調理乎哉。訣之所謂徐徐發汗者。非治之徐徐。乃處方之徐徐。如潔古所謂漬形以為汗。又曰當緩與之之謂也。

又歌曰

積氣胸中寸脈伏。

寸所以候胸中者也。胸為氣。每宗氣之所行也。今宗氣不得隨營氣而行。故積於胸中。而上部之脈伏矣。

按脈經云。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氣。上衝心胸。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針巨闕上管。灸膻中。

當關腸癖常瞑目。

肝藏血。脾攝血。肝脾俱候於關。關脈伏。則為肝脾二經。不能藏攝其血。斯腸癖之疾生矣。目得血而能視。血脫則目不欲見人。故目常瞑也。

按脈經云。關上伏。中焦有水氣泄溏。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尺部見之食不消。坐臥非安還破腹。

經云。飲食入胃。先入於肝。夫肝。厥陰之木也。今因內傷飲食。宿滯不消。肚腹脹滿。欲破而坐臥不安。以至厥陰風木之氣。壅遏於下不得上升。故尺部之脈見伏也。治之者。當用吐藥。以探吐其宿食。則厥陰風木之氣。得疏通以上升。而尺部之脈。可以復出矣。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此之謂也。(上吐字。乃吐藥之吐。言用吐藥而仍不吐。則死矣。)

按脈經云。尺中伏水穀不消。又云。尺脈伏。小腹痛。症疝。水穀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針關元補之。(桔梗丸云結腸丸。)

又按東垣曰。食塞胸中。食為坤土。胸為金位。金主殺伐。與坤土俱在於上而旺於天。金能剋木。故肝木生髮之氣。伏於地下。非木鬱而何。吐去上焦陰土之物。木得舒暢。則鬱結去矣。此木鬱達之也。

濡脈指法主病

七濡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再再還來。按之依前卻去曰濡。主少力。五心煩熱。腦轉耳鳴。下元極冷。

濡。陰水也。他本俱釋為陰金。非也。潔古曰。浮澀弱屬金。沉滑濡屬水。是以知濡為陰水也。然濡而為不及之水者。何也。謂陽已竭。而陰無所附也。指下尋之似有者。非若他脈之真有。而似乎有也。則為陽已竭矣。再再還來。是陰欲附也。按之依前卻去。是陰欲附而無所附也。經云。陽為陰使。今陽已竭。故主少氣力。陰無附。故五心煩熱。水不足。故腦轉耳鳴。陽已衰。故下元極冷。

按脈經第一篇。有軟脈而無濡脈。要知濡即軟也。又云。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歌曰

按之似有舉之無。髓海丹田定已枯。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

按之似有。陰無所附也。舉還無。陽已竭也。髓海丹田定已枯。腎水已涸也。四體骨蒸勞熱甚。謂水已涸。而虛火煎熬也。臟腑終傳命必殂。謂腎病傳心。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病傳脾。脾復傳腎。經曰。傳終者死。是傳其所勝也。

按經云。三部脈濡弱。久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又歌曰

濡脈關前人足汗。

關前。陽位也。濡。陽衰之脈也。足汗。多汗也。汗陰血所化也。陽部而見陽衰之脈。是陽氣已虛。不能衛護其陰。則陰氣外泄。故其人多汗耳。

按脈經云。寸口脈濡。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乾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並粉。針太衝補之。

當關少氣精神散。

夫精氣神。乃身之三寶也。經曰。精生氣。氣生神。是以精極則無以生氣。氣少則無以生神。中焦者。榮氣之所出也。今關部而見濡脈。則中氣大虛。而精與神亦為之耗散矣。

按脈經云。關上濡下重。又云關脈濡。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補之。

尺部綿綿即惡寒。骨與肉疏都不管。

尺所以候下焦者也。尺部而見濡脈。是為陽衰於下。故惡寒。經云。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內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發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土勝水也。

按脈經云。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又云。尺脈濡。若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千金翼云。腳不收風痹。

弱脈指法主病

八弱者。陰也。指下尋之。如爛綿相似。輕手乃得。重手稍無。怏怏不前曰弱。主氣居於表生產後客風面腫。

弱。陰金也。何為陰金。不及之金也。何謂不及之金。指下尋之。如爛綿相似云。然沉脈指法。則曰狀若爛綿。而此亦曰如爛綿相似者何也。不知沉為陰水。故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弱為陰金。故曰輕。手乃得。重手稍無。所謂怏怏者。輕手乃得也。不前者。重手稍無也。大抵浮以候氣。沉以候血。浮以候陽。沉以候陰。浮以候表。沉以候里。今云重手稍無。是陰已竭也。輕手乃得。是陽欲依也。怏怏不前。是陰已竭。而陽無所依也。經云。陰右。內陽之守也。今陰竭於內。則陽無所依倚。是血已竭。而氣獨居於表也。大抵於脈多見於生產後。去血過多。客風乘虛而入。乃使面目浮腫也。

按脈經云。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歌曰

三關怏怏不能前。只為風邪與氣連。

言陰血已竭。而陽無所依。虛邪賊風。與氣相連。乘虛而獨居於表也。

按經云。弱為虛為悸。

少年得此須憂慮。老弱逢之病卻痊。

弱脈陰金也。金象屬秋。少年者。春夏之令也。老弱者。秋冬之令也。少年得之。謂之逆。老弱得之。謂之順也。

又歌曰

關前弱脈陽道虛。關中有此氣多疏。若在尺中陰氣絕。痠疼引變上皮膚。寸。陽位也。寸部見弱。謂之陽道虛。尺。陰位也。尺部見弱。謂之陰氣絕。關。陰陽交會之所也。關部見弱。謂之陰陽不相維。故曰氣多疏也。然尺部見弱。何以痠疼引變上皮膚也。尺以候腎。腎虛則病痠疼。尺所以候下焦者。衛出下焦。衛氣者。陽氣也。所以溫分肉。而實皮膚者也。尺部而見弱。則陰氣絕。而陽無所依。則不能溫分肉。而實皮毛。故痠疼引變於皮膚之上也。

按脈經云。寸弱陽氣虛。關弱無胃氣。尺弱少血。又云。寸口脈弱。陽虛自汗出而短氣。宜服茯苓湯。內補散。適飲食消息。勿極勞。針胃管補之。又云。關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其雖曰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止宜服竹葉湯。針胃管補之。又云。尺脈弱。陽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乾地黃湯。針關元補之。

又按仲景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而發熱也。

九道脈法論

云岐子曰。九道脈者。從天地九數之理說也。經曰。善言天者。必有應於人。是以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臟。亦有九野。故立九道脈。以應天地陰陽之法也。以長為乾。清陽發腠理。以短為坤。濁陰歸六腑。以虛為離。心中驚則血衰。以促為坎。脈進則死。退則生。以結為兌。發在臍傍。以代為中上主上中下三元正氣。以牢為震。前後有水火相乘之氣。以動為艮。主血山衰。以細為異。主秋金有餘。此九道脈。以應九臟九宮之法也。

九道脈

長脈指法主病

一長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如持竿之狀。舉之有餘曰長。過於本位亦曰長。主渾身壯熱。夜臥不安。

長者。陽也。乾之象也。易曰。乾之九五。亢龍有悔。此之謂也。經曰。長則氣治。何病之有。今則三關如持竿之狀。舉之有餘。過於本位。是長之太過者矣。故主陽邪熱毒之氣。乘其三焦。陽盛則熱。故其見證為渾身壯熱也。陽盛則乘其陰。故夜臥不安也。

按潔古曰。長法乾。此陽明脈。故尺寸俱長。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當汗。陽化氣也。

長脈迢迢度三關。指下來時卻又還。陽毒在臟三焦熱。徐徐發汗始能安。長脈迢迢度三關者。言脈三關通度。迢迢而長也。指下尋之卻又還者。言脈往來甚盛也。長脈為陽。三關通度。則知陽邪熱毒。客於三陰之標。三焦之內皆熱也。夫既曰陽毒在臟。而曰汗者何也。潔古曰。在三陰經絡中有邪者。是也無汗乃陰中之陽。可汗而已。是經絡無形受邪。法當去之。為三陰標之病也。今陽邪為患。若得微汗。則陰氣復舒。陽毒隨汗而解矣。正如夏月炎蒸。亢旱得雨。即清涼也。云岐子曰。徐徐發汗者。為在標之深遠。急則邪不能出。發之以升麻湯。發在陽明標。一法加羌活麻黃中。治法以地骨皮散。治渾身壯熱。

按脈經云。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短脈指法主病

二短者。陰也。指下尋之不及本位曰短。主四肢惡寒腹中生氣。宿食不消。短者。陰也。坤之象也。坤屬土。脾土旺則能消化飲食。使清陽之氣。實於四肢。濁陰之氣。歸於六腑。自然上下宣通。脈經舒暢。何至有氣壅之患也。倘一為生冷宿食所傷。則陽氣鬱遏於陰中。不得暢達於外。清濁相干。而腹中之冷氣生矣。今云指下尋之。不及本位。言其中手而短也。經曰。短則氣病。四肢屬陽。陽氣伏則不能實於四肢。故四肢惡寒也。陽氣鬱。則胃氣不行。故腹中生氣。要知皆由宿食不消之所致耳。

按丹溪心法曰。長為熱流通。短為寒凝結。又脈經第一篇載。脈二十四道。有數脈。散脈。革脈。而無長脈。短脈。牢脈。至第九篇。始見長為陽。短為陰之說。又以動為陽。以弦為陰。第十三篇云。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歌曰

短脈陰中有伏陽。氣壅三焦不得昌。藏中宿食生寒氣。大瀉通腸必得康。潔古曰。宿食生寒氣。何由通腸。謂陰中伏陽故也。使三焦之氣。不得通行於上下。故令大瀉通腸。使三焦之氣。宣行於上下。故用巴豆動藥也。外藥隨證應見使之。此在長短脈交論內細說之。病久溫白丸。新病備急丹。愚謂短脈陰中有伏陽者。何也。脈不及本位。中手而短也。不及本位。則為陰。中手而短。乃伏陽也陽氣伏於陰中。使三焦之氣。鬱而不行。故曰氣壅三焦不得昌也。然三焦之氣。所以壅遏而不行者。由於其人內為生冷宿物所傷。故三焦之陽氣不行。而臟腑之寒氣生矣。若以大黃芒硝之藥利之。則硝黃性寒。究不能除其生冷之氣。而病終不得除。當以辛熱之藥。如備急丸之類。大瀉其腹中宿物。則三焦之氣。可以復行。而病始得康健也。

按經云。短疾而滑酒病。又云。短而數心痛。心煩。脈經云。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虛脈指法主病

三虛者。陰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亦然。曰虛。主少力多驚。心中恍惚。小兒驚風。

虛者。陰也。離之象也。離中虛。在天為火。在人為心。心主血脈。血實則脈實。血虛則脈虛。今指下尋之不足。舉之亦然。則心血虛矣。心血虛則神無所倚。故少力多驚。心中恍惚。易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若小兒見此虛脈。則易於成驚。何也。小兒乃方長之氣。脈當有力。今反見虛脈。則為先天不足。或脾胃虛弱。風火易乘。故主驚風之證也。治之者。宜益其元氣。培其脾土。氣血充足。而風木不得以乘之。驚風之患。庶可免矣。張世賢釋謂治以濕青丸。加減小柴胡湯。則虛虛之禍。其能免乎。

按脈經云。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歌曰

恍惚心中多悸驚。三關定息脈難成。血虛臟腑生煩熱。補益三焦便得寧。心主血脈。心中恍惚而多驚悸。血虛可知矣。及候其脈。則寸關尺部三關之內。尋按俱虛。而不成息數。自非一臟一腑之虛。乃三焦之虛也。夫三焦。五臟六腑之本也。三焦之血虛。則臟腑之煩熱生矣。治之者。當補益其三焦。夫心血虛。而曰補益其三焦者。何也。正以心火也。三焦亦火也。補益三焦。即大易所云。明而作離。大人以繼明之義也。不然。則為日昃之離。安可久也。

按脈經云。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痹腳疼。

促脈指法主病

四促者。陽也。指下尋之極數。並居寸口曰促。漸加則死。漸退則生。促者。陽也。坎之象也。夫促而取象於坎。何也坎。陷也。一陽而陷於二陰之中也。促者數。而並於寸口中。有一止也。故取象於坎也。人身之陰陽和。則脈道往來和緩。今曰指下尋之極數。是陽已盛矣。並居寸口。是陽已盛而驅策其陰血。如人疾趨。時復一蹶也。所謂漸加則死者。陽愈亢而陰愈竭。乃乘危而著鞭。則其死也必矣。若能漸退。則陰陽和合。有既濟之功。故曰漸退則生。

按脈經云。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又按黎氏曰。陽邪上忤。故有偏盛。其脈按之有餘。舉之洪數。不遊三關。並居寸口。雖盛疾。必時一止而復來。謂之促。令人三焦不和。氣逆而厥。上盛下虛。上溢下絕。其候漸進者死。漸退者生。又劉守真曰。促脈者。陽也。數而時一止也。主聚積氣痞憂思所成。亦或熱劇失下。則令脈促。下之則平也。

歌曰

促脈前來已出關。常居寸口血成斑。忽然漸退人生也。或若加時命在天。關。陰陽之交也。已出關則盡溢於寸口矣。並居寸口。則陽並於上陽盛則烈其陰血。而斑疹生焉。潔古曰。升多而不降。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死。漸退者。以陽得陰則解。加進之者。獨陽脫陰。故知命在天也。池氏曰。促脈急而數。其脈溢。關至寸口。乃水火相乘。而風壅血氣衰。故發血斑。其脈漸加溢進即死。退居本位即生。

按脈經云。寸口脈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結脈指法主病

五結者。陰也。指下尋之。或來或往。聚而卻還曰結。主四肢氣悶。連痛時來。結者。陰也。兌之象也。兌為澤。陰陽和而後雨澤降。今指下尋之。脈道或往或來。聚而卻還。是陰獨盛而陽不能入也。即脈經所謂緩時一止復來者曰結。為血留而不行。氣滯而不散。是龍蟠而不雨也。四肢屬陽。血留而不行。氣滯而不散。則陰陽不相維。故四肢氣悶矣。連痛時來者。即下文之大腸疼痛也。

按脈經云。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又按劉守真曰。結脈者。遲緩而時一止為陰也。主陰盛發躁煩滿。乃陽厥極深。以至身冷脈微欲絕而緩弱。時一止者。亦胸煩躁。此止為熱極而非寒也。皆須以標本明之。

歌曰

積氣生於脾臟傍。大腸疼痛陣難當。漸知稍瀉三焦火。莫謾多方立紀綱。脈結而云積氣者。何也。凡人之身。左屬肝主血。右屬肺主氣。結脈象兌。兌居西方。為人生之右。當知有積氣生於脾臟之傍。肚腹之右也。然積氣而生於脾臟之傍者。何也。營衛生會篇曰。穀氣入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又營氣篇曰。谷入於胃。乃傳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專精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故氣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云。今脈而見結。如人步履維艱。而復見一蹶。是脾胃之氣。不能轉輸於肺。而肺又不能傳送於大腸。是以留滯於脾臟之傍。而為積氣故也。然脈結而云大腸疼痛者。何也。辛不病而庚病也。辛不病而庚病者。何也。辛於丙合為水。寒氣主之。庚於乙合為金。燥氣主之。辛金者。陰金也。肺金是也。庚金者。陽金也。大腸是也。以陽金之燥氣。留滯於大腸。故陣陣而作疼痛也。然大腸痛而瀉三焦火者何也。以燥氣近於火。金其畏火者也。陰金受制於臟。陽金受制於腑。從其類也。夫大腸者。府也。故受制於三焦。治之者宜瀉三焦之火。不使助其燥金之氣。則痛自減。而疾自瘳矣。但結脈終屬於陰脈之極。不得峻用苦寒。亦不得急於攻伐。只宜稍瀉三焦之火可也。誠恐後人以腹痛之故。誤投辛熱。則津液枯而燥愈甚。求其愈也難矣。故叮嚀告戒之曰。莫謾多方立紀綱也。

按李東垣蘭室秘藏七聖丸。治大腸疼痛。不可忍。全引用此訣。附七聖丸方。羌活一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另研。一兩五錢。大黃八錢。煨檳榔。桂去皮。木香川芎。以上各五錢。上除郁李仁另研入內。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食前取大便微利。一服而愈。切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又按劉守真痔疾論曰。手陽明大腸。名曰害蜚。六元正紀論陽明又曰。司殺府大腸。謂害蜚謂金。能害五蟲。又曰。司殺府謂金主殺。既有此二名。何以自生蟲。蓋謂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陽明金。故木來相侮。內經曰。侮謂勝己也。木主生五蟲。叔和云。風主生於脾臟傍。大腸疼痛陣難當。漸覺稍瀉三焦熱。莫謾多方立紀綱。此言飲酒多食熱物。脾生火熱。而助三焦氣盛。火能生土也。當瀉三焦火。熱退。使金得氣而反制木。木受制則五蟲不生。病自愈矣。

代脈指法主病

六代者。陰也。指下尋之。動而復起。再再不能自還。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

六代者。陰也。中土之象也。代而謂有中土之象者。何也。謂其動而中止也。然促結之脈。亦動而中止。不謂之土也。以促結雖動而中止。無有常數。代則不然。動而中止有常數也。何謂止有常數。假令五動一止。仍是五動也。七動一止仍是七動也。代有常數。而謂之土者何也。以土主信。不失其期也。凡病之不失其期者。皆土之為病也。動而中止。不失其期。而謂之代者何也。謂一臟無氣。而以他臟代之也。平人之脈。一動肺。二動心。三動脾。四動肺。五動腎。周而復始。至五十動不止。以成大衍之數。故曰平人。假令七動一止。謂心臟無氣。再而後起。不能自還。是心臟無氣而脾臟代之也。故所主之病。形容羸瘦。形已脫矣。口不能言。氣已脫矣。形氣俱脫。不死何為。

按脈經云。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又劉守真曰。代脈者主緩弱而無力。不能動。因而復動。病必危而死。

歌曰

代脈時時動若浮。再而復起似還無。三元正氣隨風去。魂魄冥冥何所拘。代脈時時。其狀若浮。但浮脈按之有神無間斷。代脈按之無根。而有間斷。雖有時再起。而止有常數。是一臟氣絕。而以他臟代之也。夫神所以御氣氣所以御精。三者互攝。則魂魄自相拘守。今脈而見代。則三元之精氣。神已散而魂魄亦相離而失守。不死何為。此節正與肺藏歌內魂將魄共連之句。互相遙映。

按脈經云。代散則死。

牢脈指法主病

七牢者。陰也。指下尋之即無。按之即有。曰牢。主骨間疼痛。氣居於表。七牢者。陰也。震之象也。震為雷。云岐子謂其有水火相乘之氣。今指下尋之即無。按之即有曰牢。牢者堅牢也。其脈沉弦有力。動而不移。乃病根深痼。而成不拔之勢也。指下尋之即無。表虛也。按之即有。裡實也。所謂裡實者。邪氣實。所謂表虛者。正氣虛也。在內之邪氣固。則水火相煎。故骨間疼痛。在外之正氣虛。則血不外榮。而氣獨居於表。

按脈經第一篇。有革脈而無牢脈。千金翼以革為牢。其脈經則曰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

歌曰

脈入皮膚辨息難。時時氣促在胸前。只緣水火相刑剋。欲待痊除更問天。

脈入皮膚。則輕手於皮膚之上。不見其脈。即前指下尋之即無也。凡脈有往來。則辨息易矣。今云辨息難言。按之即有。而且堅牢不移其處。及舉之皮膚之間。不見其有脈。夫肺為華蓋。乃五臟六腑之首。居於胸中。主氣而司呼吸者也。今肺氣衰。則火來乘之。木來薄之。水者。金之子。所以制火者也。今金氣衰。則不能生水。火反乘金之勢。而煎熬其水。猶釜底之薪燔。而釜中之水涸也。時時氣促者。只緣水火交戰於胸中。互相刑剋呼雖出於心肺。吸不得歸於腎肝。故時時氣促也。即經云。不及則所勝妄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由此觀之。四大分張。五行乖亂。欲望其痊除也難矣。

按脈經云。平三關病候。並治宜。第三篇內寸口無牢脈。於關部則曰關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則腹中響。響宜服紫菀丸。渴脾丸。針灸胃營瀉之。於尺部。則曰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丸。針關元丹田中極。

動脈指法主病

八動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還無。再再尋之。不離其處。不往不來曰動。主四體虛勞。崩中血痢。

八動者。陰也。艮之象也。艮為山止之象也。經云。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所謂藏精而起亟者。何也。言人身之陰血。每從陽氣以行。數數而起應。故能隨陽行於十二隧之中流。注衝任之內。故女子月事以時下。而無疾病矣。倘陰血不能隨陽氣以行。則蓄於內。積止如山。積久而忽下。如山之崩也。今云指下尋之似有。舉之還無。謂陰血不能隨陽氣而行也。不離其處者。謂血蓄於內。止而不動也。不往不來者。謂血不隨陽氣以行。而脈道不往來也。夫氣。血之帥也。血之不行。由於陽氣之不能帥血。以行四肢。諸陽之本也。氣既不能帥血以行。故四體虛勞。陰血積久。有時而忽溢。在女子則為崩中。在男子則為血痢耳。

按脈經云。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傷寒論云。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又經云。動為痛為驚。

歌曰

動脈根源氣主陰。

夫人身有陰陽二氣。非止於氣為陽。血為陰也。要知氣血者。有形之陰陽。陰陽者。無形之氣血。陰陽和。則氣血相守而不相離。常營行於經隧之中。循環無已。今脈而見動。則為陰陽不相維。陽動而陰靜。靜則易以止。故血傷不行。止久而忽下也。究其根源。乃因陰氣不能隨陽氣。以行耳。

三關指下礙沉沉。血山一倒經年月。

池氏曰。動在指下。隱隱按之。沉沉如水中一石。輕舉之。脈不動。重按之。微有力而礙指。乃陰虛內損。女人經血來如山崩不止。治之宜八珍湯。智士名醫只可尋。

此非利語也。庸醫但見崩中之疾。以為血熱妄行。徒用涼血之劑。或用藥以劫之。殊失治崩之旨矣。不知崩中之疾。由陽氣不能帥血而行。陰血不能起亟而應之。以至衝脈停留。月事不能以時下。久之而溢出。故如山之崩漏而下耳。法當大補其氣。使陽生而陰長。陽氣壯。得以帥血而行。不至有停積之患。則崩漏自止矣。若非智士名醫。安能達其元奧也哉。

細脈指法主病

九細者。陰也。指下尋之。細細似線。來往極微曰細。主脛酸髓冷乏力泄精。九細者。陰也。云岐子取象於巽。主秋金有餘。夫巽者風也。言人之精血衰冷。如秋風之微弱蕭瑟也。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血盛則能變化精微。內滲骨空。以實其骨髓。外榮肌內。以淖澤毛髮。今指下尋之。脈道細細似線。且來往極微。是從弦上減至極細而微矣。仲景曰。弦則為減。以曰減則為寒。今減之又減。以至極細而微。則為腎水虛冷可知矣。所以精道不固。則內無以實骨空。而脛寒髓冷。乏力泄精之證作矣。

按脈經云。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歌曰

乏力無精脛里酸。形容憔悴發毛干。如逢冬季經霜月。不療其疴必自痊。血盛則脈盛。血衰則脈衰。上文言脈道細細似線。來往極微則脈道衰矣。足脛屬腎。脛酸屬虛。皆由無精以實骨空。以至脛酸而乏力也。血不足則不能華色。而形容憔悴。精不足則不能淖澤肌膚。發毛乾枯。然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夏脈當浮大。秋冬脈當沉細。若秋冬而見此細脈。則為順四時。其病當不治自愈。若春夏見此沉細之脈。是於長養之時。而見凋殘之氣。則為反四時矣。安能保其無大咎也。

按脈經云。寸口脈細。發熱吸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灸中府。又云。關脈細。脾胃虛腹滿。宜服平胃茱萸蜀椒湯。白薇丸。針灸三管。

又按三部九候論云。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又云。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