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察色觀病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眥黃。
熊宗立曰。目眥有內外。內眥屬胃。今見黃色。是胃土之正色。外眥雖屬膀胱。今見黃色。是脾胃之氣生。故能克去膀胱水。是知病當愈。愚謂十二經之衛氣。俱從目眥出入。今目眥而見黃色。是病從內而出外。胃氣復生故也。脈經亦云。病人兩目眥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眼胞忽陷定知亡。
三部九候論云。傷內陷者死。張介賓釋云。五臟六腑之清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內陷者。陽精脫矣。故必死。熊宗立張世賢。俱引五輪以為釋。似屬繁文。
按玉機真藏論。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內。目眶陷。真藏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不勝之時則死。脈經云。病人陰陽絕竭。目眶陷者死。中藏經云。陰陽俱絕。目眶陷者死。
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難當。
五臟之華。萃於面。眼耳鼻舌居焉。猶如天日宜清淨光明。不宜翳蔽慘暗。凡耳目口鼻。但有一處見其黑色。即為不真。脾開竅於口。舌居其中。為心之苗。若見黑色從外而入於口內。為穢惡之氣。犯其穀神。並及心主。其不祥莫大焉。若人見此。雖十人而必死其七焉。脈經云。病人耳目口鼻。有黑色起。入於口者必死。此之謂也。諸家之釋。俱以黑色為腎之色。似乎欠通。何也。若以黑為腎之色。似於耳赤無妨矣。張世賢釋。又以火之成數在七。至第七日當死。亦未必然。
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喪其身。
五臟生成論云。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脈經則曰。面黃目青。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泄。目則青。雖有天枚。不可復生。似乎與內經相背。脈經又云。面黃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合而觀之。則面黃目青。未必不死。亦未必盡死。但青而明潤不死。青而慘暗則死也。池氏釋曰。飲酒過多。傷乎脾胃。致脾經積熱。熱則生風。風生於肝。肝屬木。木氣盛克乎脾土。必損其身。此說似太轉折。不若脈經所謂亂經飲酒。風邪入胃。膽氣妄泄。目則青之說。為簡而當也。
面黑目白命門取。困極八日死來侵。
脈經云。面黑目白者不死。又曰。病人面黑目白也。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非前後之說相違也。亦准前白如明潤者不死。白如慘暗者死也。然經云。腎氣內傷。此則云。命門敗者何也。蓋命門右腎也。若云腎敗。則當云面白目黑。而此云面黑目白者。張世賢曰。黑水也。目。木也。白。金也。命門。火也。水浸淫而賊火之氣。金剋木而伐火之源。所以命門火敗。火之成數七。七日火極矣。故死於第八日也。其說亦通。池氏為命門乃厥陰之說。欠穩。
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
潔古曰。青黑之色。為肝腎色也。先青後黑。是回則不轉。神去則死也。池氏曰。青屬肝。黑屬水。水乾木枯。腎肝皆絕。故泄其氣於外。其說亦遍。脈經云。病人及健人。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此之謂也。
面赤目白憂息氣。待過十日定存亡。
脈經云。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此之謂也。張世賢曰。息氣喘逆也。赤色屬火。白色屬金。火來剋金。必作喘逆。金之成數在九十。乃土之成數也。土能生金。今土不能生金。則死。故曰待過十日也。氏曰。心屬火。肺屬金。火剋金。過得十日。至水數而火方退。則不死。火氣不退。再至心。數日。必死。
按五臟生成論云。面赤目白。皆死也。
面赤目青眾惡傷。榮衛不通立須亡。(他本無此二句)
張世賢曰。面赤。火也。目青。木也。木火色見。風熱傷於五臟六腑。臟腑受傷。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而不通。其死也可立而待。愚謂面赤。火也。目青。木也。皇極內篇有云。火木相得。則然從其類也。脈經云。目青者。病在肝。面赤目青。則肝肺俱傷。血氣俱澀。而榮衛不得宣通。當為暴死之證。非常病也。
按五臟生成論云。面赤目青皆死也。脈經云。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有災殃。
池氏曰。黃屬脾。黑屬腎。白屬肺。目屬肝。口屬脾。鼻屬肺。而腎勝乎脾土。土弱不能生金。此災殃之所以至也。此說似屬勉強。張世賢曰。獨見者。謂之正色。雜見者。謂之邪色。黃黑白之三色。雜見於面。或當於目。或入於口。或入於鼻。乃病氣從外而之內。故有災殃。此說近是。愚按脈經云。面目俱等者不死。可見雜色入目。俱為不祥。若入口鼻。其災更甚。何也。口鼻者。陽明開竅處也。凡有雜色來現。皆屬陰邪。故曰有災殃也。
按脈經云。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死在三日中。
面青目黃中時死。余候須看兩日強。
熊宗立釋云。肝木克乎脾土。中時即死。雖有餘證。亦不過二日。此說不明。張世賢曰。中時即午時。午時屬火。面青目黃。肝木克乎。脾土。到午時木得火而不畏金。木勢愈盛。人以胃氣為木土絕則死。故死在是時。其他相剋。看過旺二日。而斷其生死。此說近是。但於余候。須看兩日強之句。亦不甚明瞭。愚按脈經云。目黃者。病在脾。面青則為肝氣盛。是為肝木克乎脾土。若以時候之當。死在中時。若以日候之。當強在兩日。何也。中時者。午時也。火盛則木寡於畏。而脾土愈傷。故曰中時。其餘則以日候之矣。兩日。乃火之生數也。火能生土。故至兩日而復望其強耳。
按脈經云。病人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目無精光齒齦黑。面白目黑亦災殃。
池氏云。目無精光而神散。乃心肝皆絕齒齦黑。乃脾絕。面白如枯骨。乃肺絕。目黑。乃腎絕。五臟皆絕。必然斷之以死云。張世賢曰。目無精光者。神短也。齒齦黑者。脾絕也。面白者。少血也。目黑者。腎虛也。有是四者。則非常久之客。愚謂目無精光。神散也。齒屬腎。為骨之餘。上下牙齦屬陽明。齒齦黑者。為腎水枯竭。不能榮養其餘。面白目黑。則當依經文榮華已去。血脈空存為釋也。張氏之說。已屬多文。
按脈經云。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又曰。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存。又曰。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
口如魚口不能合。氣出不返命飛陽。
潔古曰。火勝迫於肺火。喘而死。肺敗也。池氏曰。口乃脾之竅。口如魚口。脾氣已絕也。李晞範曰。呼出心於肺。吸入腎於肝。呼因陽出。吸隨陰入。肝腎先敗。止有心肺未絕。所以有出而無入也。李氏之說近是。
按脈經云。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不能反者死。
肩息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
張世賢曰。肩息者。氣喘而兩肩動也。直視者。睹物而不轉睛也。唇焦。心家熱也。面乃心之候。黑乃腎之色。上句是心絕。下句是肝絕。心肝既絕。命故難逃。愚謂肩息肺絕。直視肝絕。唇焦脾絕。面腫心絕。蒼黑腎絕。
按脈經云。病人目直視肩息者。一日死。又曰。病人唇口忽乾者。不治。又曰。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經云。病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妄言錯亂及不語。屍臭元知壽不高。
脈經云。病人妄言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又曰屍臭者。不可治。愚謂妄言錯亂。神妄失守也。心脾腎三經之脈。皆循喉嚨夾舌本。不語者。三經之脈。不能上通於舌也。人將死必有一臟先壞腐。壞則穢惡之氣外泄。故屍臭也。
人中盡滿兼唇青。三日須知命必傾。
愚按。人中及唇。乃脾胃之所主也。人中滿而唇青。則脾胃之土已壞。而厥陰之木乘之。以日數斷之。三乃木之主數。土得木而絕矣。
按脈經云。病人唇青人中滿者死。
兩頰顴赤人病久。
靈樞五色篇云。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魏氏曰。眼眶下高骨之中。名顴。顴下名臉。面外名頰。顴面頰臉。心火所屬。久病而赤。乃精神外泄。脈經云。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戴氏以兩頰為贅詞。而改為庭黑。何也。口張氣直命難存。
熊宗立曰。口乃脾之竅。脾絕口不能合。肺絕則氣出不能返。
按脈經云。病人口張者。三日死。又曰。脈絕口張。足腫。五日死。足趺趾腫膝如斗。十日須知難保守。
張世賢曰。脾主四肢。足趺乃胃經所行之處。脾胃將絕。則有是證。脾胃屬土。十日者。土之成數也。故死不過十日也。
按脈經云。足趺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又云。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項筋舒直定知殂。(他本直作展。)
張世賢曰。項筋舒展。因督脈已絕是也。熊宗立謂腎脈絕非也。
掌內無紋也不久。
張世賢曰。掌內無紋。心包絡脈絕也。脈經云。病人掌腫無紋者死。唇青體冷反遺尿。背面飲食四日期。
池氏曰。唇青體冷。乃真氣欲絕。遺尿不禁。乃膀胱不藏。背面飲食。乃神去不守。人之神氣生於肝。神不守。則肝絕不出金數而死也。池氏之說亦是。愚謂唇青體冷。則純陰而無陽。背面飲食。則畏陽而就陰。遺尿則腎氣已絕而無藏德。至四日而金寒水冷。魂魄不拘矣。不死何俟。
按脈經云。脾病唇青。肝之色。甲乙日死。又曰。病唇青。人中。及三日死。手足爪甲皆青黑。能過八日定難醫。
李晞範曰。肝之餘筋也。其榮爪。肝色青。腎色黑。腎水不能生肝。水木二臟俱敗。故泄其色於外。肝至木成數而死可知矣。李氏之言如此。與理不合何也。夫既曰肝色青。又兼黑色。則為腎水來生肝木。何為二臟俱敗也。況肝至八日。既遇木之成數。適當其旺。何云死也。據愚言之。當曰肝色青。內其主血。外其榮筋。爪者。筋之餘也。得血以養。故赤色華之。今肝臟已敗。則血先竭。而厥陰真藏之色。現於爪。厥陰者。陰之盡也。木死則如已燃之薪。故色兼黑然八日之內。尚有木之成數。故曰能過八日。至九日則為金之成數。木得金而折。故死也。
按脈經云。病人爪甲青者死。又云。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脊痛腰重反覆難。此是骨絕五日看。
腎主骨。腰者腎之府。腎水足則有髓。二道夾脊而上通於腦。今腎衰則精髓枯竭。故脊痛。脊痛腰重而至不可反側。則腎將憊。而骨已絕矣。五為土之生數。水見土則絕。
體重溺赤時不止。肉絕六日便高拼。
張世賢曰。體重肉絕。脾也。溺出不止。腎也。土勝水死期。故曰六日。六乃水成數也。張氏之言如此。夫既以體重肉絕為脾敗。則土已不能勝水矣。何以又云土勝水死。期在六日也。愚按華佗內照云。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舌腫溺血。大便赤然也。華佗之言如此。此為心火熾甚之疾。火炎則土燥。故肌肉消灼而體重也。心火甚。則移於小腸。故溺赤不止也。亢極則害。承乃制。故至水之成數之日而死也。戴起宗脈訣刊誤。不知華佗內照。而但曰中藏經元無謂脈訣自增。可恥甚矣。
手足甲青呼罵多。筋色九日定難過。
李晞範曰。爪者。筋之餘。筋者。肝之餘。肝主怒。在聲為呼。今爪甲皆青。怒聲呼罵。乃肝氣太過。過則極。極則絕。肝屬木。至金成數。九日而死。
按經云。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又髮直如麻。甲青者死。
髮直如麻半日死。
熊宗立釋髮直。乃心與小腸絕。謂發為血之餘。血敗則發枯硬直。其說亦是。但半日死未詳。疑誤不敢強釋。姑俟後考。張世賢又云。發如麻者。肺氣絕也。
按脈經云。病人髮直者。十五日死。又曰。發如干麻善怒者死。又曰。發與眉衝起者死。據中藏經曰。腸絕髮直。汗出不止。不得屈伸者。六日死。又曰。髮直者。十五日死。尋衣語死十知麼。
張世賢曰。尋衣語死。神不守舍也。愚謂若依死在十日。當是腎衰水涸。不能上榮於目。致目虛眩。視物不真。故循衣語死。至十日則為土之成數。水見土而絕矣。
按脈經云。病人循衣縫讝語者。不可治。
又按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論。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不可得也。為工者。深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白黑。以合於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切其五脈急大緩澀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誠能察其精微之色。診其精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矣。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之所稟。皆備焉。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唯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合色脈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微弦而急。所以為生。若浮澀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若沉濡而滑。色見如衃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澀而短。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以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或脈來緩而火色見如炲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參。既已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抑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關尺中。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顏為心之部。以合於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頭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是故脈要精微論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十三難云。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莫之能也。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夫脈之大小滑澀沉浮。可以指別。五色微甚。可以目察。繼之以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脈。欲後之學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後扁鵲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深得內經之理也。下迨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有旨哉。
五臟察色歌
肝臟歌
面腫蒼黑舌卷青。四肢力乏眼如盲。泣下不止是肝絕。八日應當命必傾。
張世賢曰。青。肝之色也。舌卷青者。子見母色也。四肢乏力者。筋不能維持也。肝不能含血榮目。則眼如盲。津液出。泄則泣出不止。凡此數者。皆肝絕所致。金能剋木。故死於金旺之日。八日從明日數至辛日也。經曰。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即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按脈經云。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眼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
心臟歌
面黧肩息直視看。又兼掌腫沒紋斑。狂言亂語身悶熱。一日之內到冥間。
張世賢曰黧黃。黑色也。掌腫無紋。心氣絕也。一乃水之成數。水剋火故死在一日之內。經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按脈經曰。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脾臟歌
臍趺腫滿面浮黃。泄利不覺汙衣裳。肌內粗澀兼唇反。一日十二內災殃。
張世賢曰。臍。神闕也。趺。足跗上也。浮黃。黃腫也。經曰。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木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按脈經云。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出無時度。
肺臟歌
口鼻氣出不復回。唇反無紋黑似煤。皮毛焦乾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災。
張世賢曰。氣出不復回。有呼無吸也。唇反土不能生金也。黑似煤。金不生水也。氣不流通。則皮毛焦乾。魂魄不連。則爪甲枯折。從甲至丙。三日也。丙屬火。火剋金。故死在三日。經曰。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毛枯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按脈經云。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
腎臟歌
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濡結髮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張世賢曰。面黑。面如垢也。目如盲。瞳人反背也。自汗如水。火獨炎也。腰乃腎之府。腎敗則腰似折不能榮於骨髓。而骨肉不相親。濡肉而卻不能為五液之主。故發不潤澤。從甲至戊。越四日也。戊屬土。土剋水。故命不存。經曰。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於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肌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是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按脈經云。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
診婦人有妊歌
肝為血兮肺為氣。血為榮兮氣為衛。陰陽配偶不參差。兩臟通和皆類例。
此言胎脈。至不一也然不外乎氣血二者而已。肝主血。肺主氣。血為榮。氣為衛。榮為陰。衛為陽。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然吾人身中。亦有夫婦之道。陰陽二氣是也。陰陽配匹而後胎始成。所謂皆類例者。何也。修煉家以肝為木公。以肺為金母。雖則各守方隅。必相鈐相制。而大藥始成。故參同契二八弦炁章曰。舉東以合西。魂魄自相拘。故胎藏之成。亦由肝肺二藏。氣血交通。陰陽配匹。而後胎藏始結也。
血衰氣旺定無妊。血旺氣衰應有體。
或難曰。夫前既曰陰陽配匹。氣血通和。而後胎始生也。安有血旺氣衰。而曰有體者。未之信也。不知陰陽造化之事。至不測也。嘗見壯實女子。而反不生育。黃瘦女子。而反能生育者。此之謂也。況有男子。其病將危與女人交。尚然有孕。則其陽施陰化。不測之妙。在於頃刻。則不待氣血充實。而後胎可成也。然胎乃有形之物。血亦有形之物。故以血為要。肝主血。木也。肺主氣。金也。故張世賢引內經云。金木者。生殺之本始。木多而生。金多而殺。其說是也。
寸微關滑屍帶數。流利往來並雀啄。小兒之脈已見形。數月懷耽猶未覺。
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所謂陰搏陽別者。謂尺脈搏擊於指下。大有別於關前之陽脈。即寸微尺數之謂也。所謂關滑者。何也。榮出中焦。滑為血多氣少之脈。流利往來。滑之象也。雀啄者。滑數之中。忽一止也。以上之脈。是皆經閉不行。懷耽之脈。他病見雀啄則死。惟經閉不行。則為有妊。有一婦人。其兄亦知醫。因病請兄診之。大訝曰。脈見雀啄。其病不祥。後延予診之。問曰。經閉幾月耶。對曰。四月矣。予曰。無傷也乃妊脈也。後果有孕。
左疾為男右為女。流利相通速來去。兩手關脈大相應。已形亦在前通語。
男道尚左。女道尚右。況兩太陽俱在左。兩太陰俱在右。故左手脈滑疾為懷男。右手脈滑疾為懷女。流利相通。速來去者。乃滑疾之體也。左關屬肝。肝主血。木為生氣之方。右關屬脾。脾攝血。土為萬物之母。兩手關脈相應而大。則胎已成形。然胎脈至不一也。或有寸微關滑。尺帶數者。或有流利往來。並雀啄者。或有兩手關脈。相應大者。脈雖不同。是皆為有體之脈。可與前訣通斷之也。
左手帶縱兩個男。
成自明曰。縱者夫行乘妻。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即鬼賊脈也。名曰縱則懷兩個男兒也。
右手帶橫一雙女。
成自明曰。橫者。妻乘夫也。是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即所勝脈也。名曰橫。見於右手。則懷一雙女兒也。愚謂自明所云。木行乘金。則誠然矣。所謂火行乘水則未也。何則。右手無水脈也。當云木行乘金。水行乘土。則無遺議矣。
左手脈逆生三男。
成自明曰。逆者。子乘母也。是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即己生脈也。名曰逆。見於左手。則懷三個男兒也。自明之言如此。夫既云左手。則不得有所謂水行乘金矣。愚謂當云土行乘火。火行乘木。木行乘水。左手三部脈。若見如是。則當生三男也。
右手脈順產三女。
成自明曰。順者。母乘子也。是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即生己之脈也。名曰順。見於右手。則懷三個女兒也。自明之言如此。夫既云右手。則安得有所謂金行乘水耶。愚按當云土行乘金。火行乘土木行乘火。若右手三部。見如是之脈。則當產三女也。
寸關尺部皆相應一男一女分形證。
成自明曰。寸關尺部脈。大小遲疾相應者。是懷一男一女。形證之脈。謂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陰陽脈相應。故懷一男一女也。愚謂此二句。正按上文縱橫順逆。右左而言。其意蓋曰。假令左手或寸或關。或尺而帶縱。或帶逆。而右手或寸或關。或尺或帶橫或帶順。則當斷之一男一女也。有時子死母身存。或即母亡存子命。
成自明曰。此二句之文。無辨子母存亡之法。
往來三部通流利。滑數相參皆替替。陽實陰虛脈得明。遍滿胸膛皆逆氣。成自明曰。若寸關尺三部。通行流利。皆替替有力而滑數。乃陽實陰虛之脈。主妊婦逆氣。遍滿胸膛。而不順也。愚謂不然。上二句言替替然滑數之脈。流利往來於三部之中。乃純陽正陰。和合交結。有妊之脈也。下二句。言妊娠之脈。關前宜弱。關後宜盛。今關前為陽而反盛。開後為陰而反弱。則氣有升而無降。所以遍滿胸堂。皆逆氣也。
左手太陽浮大男。右手太陰沉細女。諸陽為男諸陰女。指下分明須記取。
李晞範曰。前有左疾為男右為女之句。後有弦緊牢強滑者安。沉細而微歸泉路之辭。此言左手太陽浮大男。正合妊娠經旨。至於右手太陰沉細女。似有可疑。蓋妊娠之脈。當現滑數。若沉細。則氣血俱衰。安得有娠。藉以右手屬陰。陰脈沉主生女。亦當曰沉而石。始可望其女胎之有成。予僭之以為右手太陰沉石女。愚按脈賦亦云。太陰洪而女孕。晞範之言當矣。愚謂兩太陽俱在左。言左手太陽浮大男者。謂左寸與左尺俱浮大也。兩太陰俱在右。言右手太陰沉細女者。謂右寸與右關俱沉細也。夫浮大為陽。兩太陽俱浮。是諸陽為男矣。沉細為陰。兩太陰俱沉細。是諸陰為女矣。然此訣之所謂沉細。不過為右手之寸關而言。非六部俱沉細也。亦不過言沉細。非若末後所言沉細而微也。何必改細為大也。
三部沉正等無疑。
脈經云。左右三部脈沉浮正等。按之不絕者。妊娠也。今訣無左右字。並浮字。非違經旨。乃限於七字成文而略之也。蓋云若診左右三部浮沉正等者。則為胎脈無疑矣。
尺內不止真胎婦。
經云。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尺中之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即賦中所云尺中不絕。胎脈方真。
夫乘妻兮縱氣霧。妻乘夫兮橫氣助。子乘母兮逆氣參。母乘子兮順氣護。
李晞範釋云。陰陽配合。二氣交感。若陰血先至陽精後沖。縱氣來乘如霧露之降。血開裹精。陰外陽內。陰包陽胎。此謂夫乘妻兮縱氣霧。則男形成矣。若陽精先入。陰血後參。兩旁橫氣之來佐助。而精開裹血。陰內陽外。陽包陰胎。此謂妻乘夫兮橫氣助。則女形成矣。男形之成。則子乘母為逆氣相參合也。女形之成。則母乘子為順氣以相護衛也。凡胎氣聚必縱橫順逆。四氣以榮養。方成胎而為男女。李氏之言如此。又成自明釋曰。縱者。夫乘妻也。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即鬼賊脈也。縱氣霧。霧者露也。又上下也。夫之陽氣。乘妻之陰氣。二氣上下。相逐如霧。潤結子也。橫者。妻乘夫也。謂兩傍橫氣相佐助也。逆者。子乘母也。謂子氣犯母。氣相乘逆行之氣相參合也。順者。若母氣乘於子氣為順氣。相護衛也。凡胎聚縱橫逆順。四氣以榮養。方以成形也。成氏之言如此。觀二氏之說。皆不明瞭。李氏以夫妻子母屬於人身。以縱橫順逆屬於精氣血。與前訣左手帶縱。右手帶橫。左手脈逆。右手脈順等語。不相符合。成氏之言雖是。惟於左手帶縱一句之釋為當。其後三句。又與理不相合。無怪乎於聖賢精微之理。愈晦而不明。後之學者。望洋而退耳。不知此四句。乃叔和正恐前文縱橫逆順之說難明。故又以夫妻子母以自釋之耳。其意蓋曰。予前所謂左手帶縱兩個男者。何也。謂夫乘妻也。何謂夫乘妻也。謂水行乘火。金行乘木也。何謂水行乘火。金行乘木也。謂左手寸脈。當浮洪而反沉滑。左手關脈。當弦長而反澀短。是為鬼賊之脈。乃夫乘妻也。左手二部。若見如是之脈。即為之縱。縱者當產二男。予前又云。右手帶橫一雙女者。何也。謂妻乘夫也。何謂妻乘夫也。謂木行乘金。水行乘土也。何謂木行乘金。水行乘土也。謂右手寸脈。當浮澀而反弦長。右手關脈。當緩大而反沉小。是為所勝之脈。乃妻乘夫也。右手二部。若見如是之脈。即謂之橫。橫者當產二女。予前又云。左手脈逆生三男者何也。謂子乘母也。何謂子乘母也。謂土行乘火。火行乘木。木行乘水也。何謂土行乘火。火行乘木。木行乘水也。謂左手寸脈。當浮洪而反緩慢。左手關脈。當弦長而反浮洪。左手尺脈。當沉滑而反弦長。是為已生之脈。乃子乘母也。左手三部。若見如是之脈。即謂之逆。逆者當生三男。予前又云。右手脈順產三女者。何也。謂母乘子也。何謂母乘子也。謂土行乘金。火行乘土。水行乘木也。何謂土行乘金。火行乘土。水行乘木也。謂右手寸脈。當浮澀而反緩大。右手關脈。當緩大而反洪數。右手尺脈。當沉滑而反弦長。是為生已之脈。乃母乘子也。右手三部。若見如是之脈。即謂之順。順當產生三女。噫。此乃叔和獨得之妙。發前人所未發。故反覆言之。欲以開後人之眼目。何妨自我作古。而戴起宗之流。不能明析此理。而反詆其脈經所無。俱為改頭換足。何其有面無目。有目無心也。予為是訣橫於胸者數十載。今方得詳明釋之。願後之學者。當潛心聖賢之教。勿為邪說所誤可也。
按仲景全書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
小兒日足胎成聚。身熱脈亂無所苦。汗出不食吐逆時。精神結構其中住。
池氏曰。婦人初系胞胎。乃天一生水。二月受火之氣。其妊婦身熱脈亂。汗出不食。吐逆惡阻。三月受木之氣。精神結構在其中。任氣和以榮其子。子氣以潤其母。而二氣榮潤。其子安住。
滑疾不散胎三月。但疾不散五月母。
成自明曰。妊娠三月。名始胎。此是未有定據。心胞脈養之故。脈見滑疾流利。為少氣多血。不散為血氣盛。則始結為胎也。其脈但疾數而不散者。是五個月懷胎之母也。張世賢曰。滑疾不散。而形始成也。但疾不散。兒形已成也。小兒在母腹中。三月形始成。五月則形成矣。按二氏之說。俱湊泊語。以愚觀之。上句滑疾不散之不字。乃而字之誤。何以知之。試觀脈經云。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脈重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其意蓋曰三月而手厥陰胞絡養胎。此時未有定據。故滑疾而散。五月則足太陰脾經。養胎。此時已分男女。故滑疾不散也。是以知不字之誤無疑。
按脈經云。婦人懷胎一月之時。足厥陰脈養。二月足少陽脈養。三月手心主脈養。四月手少陽脈養。五月足太陰脈養。六月足陽明脈養。七月手太陰脈養。八月手陽明脈養。九月足少陰脈養。十月足太陽脈養。諸陰陽各養三十日。活兒手太陽少陰不養者。下主月水。上有乳汁。活兒養母懷娠者。不可灸刺其經。不墮胎。
弦緊牢強滑者安。沉細而微歸泉路。
通津子曰。前有太陰沉細之說為有妊。平安之脈。及此又以沉細而微為死脈。似乎相反。蓋叔和以妊婦之脈。弦牢緊滑為平脈。其三部之脈。或俱沉細而微。則為死矣。成自明曰。孕婦之脈。宜弦緊牢強。滑利為安吉之脈。若沉細而微。謂脈與形不相應。故云死也。前文雖云太陰沉細。又云諸陰為女。其說亦有相違。謂三部脈。不皆沉細及微。故不同也。愚謂二氏之說。皆是也。經云。婦人妊娠七月。脈實大牢強者生。沉細者死。又云。婦人妊娠八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者死。兩觀經文。與訣無異。成自明集婦人良方。全引用此訣。而復論之。薛氏云。愚按前訣與脈訣所云不同。觀者當自推之。
妊娠漏胎候歌
血下如同月水來。漏極胞干主殺胎。亦損妊母須憂慮。爭取神丹救得回。通真子曰。此只論漏胎候也。夫胎之漏。或食動胎之物。或因熱毒之氣侵損。或因入房勞損。損輕則漏輕。損重則漏重。但血盡則死。然安胎有二法。因母病而動胎。但治母疾。其胎自安。若胎有不堅緻動。母因以病。但治胎則母自安。通真子之言如此。然亦未嘗反覆思之耳。夫胎之在母腹也。一呼一吸。皆賴母氣以全。即胎有不堅。亦是母之氣血未足。但治母病。其胎自安。理固然矣。至於復云但治胎則母自安。試問治母有法。治胎何法。假令治胎亦是治母。則又何分胎與母哉。通真子之言。亦穿鑿矣。巢元方云。漏胎者。謂妊娠數月。而經水時下。此由衝脈任脈虛。不能約制太陽少陰之經血故也。衝任之脈。為經脈之海。皆起於胞內。手太陽小腸脈也。手少陰心脈也。是二經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有娠之人。經水所以斷者。壅之以養胎。而蓄之為乳汁。衝任氣虛。則胞肉泄漏。不能制其經血。故月水時下。亦名胞阻。漏血盡則人斃矣。元方之言是也。但漏之極。不獨胎干而死。其母亦可慮也。宜早為推其所致之因而治之。庶子母兩全矣。故薛立齋曰。前證若因風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血去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山梔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月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妊娠心腹急痛歌
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氣絕命必傾。巢元方曰。妊娠心腹痛者。或腹內宿有冷痰。或新觸風寒。皆因臟腑虛而致發動。邪正相擊。而並於氣。隨氣下上。上衝於心則心痛。下衝於腹則腹痛。故令心腹痛也。妊娠而痛之者。正邪二氣。交擊於內。若不時瘥者。其痛沖胞絡。必致動胎。甚則傷墮。池氏曰。妊娠心腹。忽然急痛。乃血乾胎損。動之所致。面目青。出冷汗者。乃心與脾無血以養。而氣欲絕也。愚按薛立齋婦人良方。有鉤藤湯。專治妊娠胎動腹痛。面青冷汗氣欲絕者。即此是也。
血下不止胎衝上心腹冷悶定傷身。
若血下不止。則胎隨氣上而衝心腹。心腹暖則子猶未死。或有可救。若以手按之。其胎不動。更加心腹冷而且悶。則胎已死矣。何用安胎為哉。按巢氏病源曰。妊娠胎死腹中候。此或因驚動倒樸。或染溫疫傷寒邪毒入於胞藏。致令胎死。其候當胎處冷。為胎已死也。
妊娠倒僕損傷歌
墮胎倒僕舉重輕。致胎死在腹中居。已損未出血不止。衝心悶痛母魂孤。或因跌僕。或舉重輕。以致胎損腹中。血下過多而不止。則血乾胎死。胎愈枯燥。不能得出。則衝心悶痛。其母命亦難存矣。
按巢氏病源曰。妊娠僵仆。胎上搶心下血候。此謂行動倒僕。或從高墮下。傷損胞絡。致血下動胎。而血傷逆氣者。胎隨氣上搶心。其死生之候。其母舌青者。兒死母活。唇口無沫。兒生。唇青沫出者。母子俱死。唇口赤舌青者。母死兒活。若血下不住。胞燥胎枯。則令胎死。
產難生死候歌
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朝日午定知生。
脈經云。婦人懷妊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病也。又云。婦人慾生。其脈離經。半夜覺。日中則生也。兩觀經文。與訣無異。難經曰。至之脈。一呼三至曰離經。損之脈。一呼一至曰離經。皆病脈也。惟孕婦則不然。倘診得其脈。或一呼三至。或一呼一至。脈雖離經。然非病脈。乃欲產之脈也。或若診得其脈沉細而滑。亦同名為欲產之脈。勿聽子釋為沉細而滑。亦謂之離經。非也。至於夜半覺痛。知來朝日午當生者。子午對衝。是以知其生也。舉一隅而反。當云醜痛則未生。寅痛則申生。卯痛則酉生。辰痛則戌生。巳痛則亥生。此其常也。變則不拘日數矣。
按聖惠方云。夜半子時覺腹痛。來日午時必定生產。謂子午相半。正半日觀數也。
身重體寒熱又頻。舌下之脈黑復青。及舌上冷子當死。腹中須遺母歸冥。凡妊婦臨月之時。但覺其身體沉重。如無他苦。自然氣血和暢。如果熟蒂脫。而子母俱安矣。今寒熱頻頻往來者。乃陰陽兩虛。母氣虛脫。本實先撥。則無以榮養其胎。而子死矣。何以知之。舌下之脈腎脈也。腎系胞。舌下之脈黑而復青。則死色現於舌矣。舌以候子。舌冷而至反厥。則子死無疑。子既已死。而又不得出。遺於母腹中。母難望其生也。
面赤舌青細尋看。母活子死定應難。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總高判。面青舌青沫出頻。(據理。當云面青舌赤。若云舌青。與理不合。恐舌青之青字為誤。)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應驗。始知賢哲不虛陳。
大抵妊娠生死之候。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一定之論也。巢氏病源曰。候其母面赤舌青者。兒死母活。母唇口青。兩邊沫出者。母子俱死。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此從古賢哲相傳如是。定不虛陳也。
新產生死候歌
欲產之脈緩滑吉。實大弦急死來侵。
池氏曰。新產氣血虛損。如見緩損脈。乃脾胃氣和。則為吉。實大弦急之脈。乃肝木勝脾土。木旺土衰。胃氣損而死。其說亦是。愚謂凡病脈貴乎相當。血虛脈虛理也。今新產則血已虛矣。其脈如緩而且滑則吉。何也。緩則胃氣存。滑則血不甚衰。故曰吉。若脈見實大弦急。則胃氣衰而風火乘之。是證脈不相當矣。故曰死來侵也。
若得重沉小者吉。忽若牢強命不停。
成自明曰。若產婦診得沉重微小者。是形虛相應。故云吉兆之脈。忽然診得堅硬牢實之脈。是脈盛形衰相反。性命不可停流而死也。
寸口澀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審看此候分明記。常須念此向心經。寸口者。十二經脈之所會也。新產而見澀疾不調。澀疾則血已衰。不調者。無復倫次。是以知其當死。若診得其脈沉細附骨。而往來反絕。是血脈雖去。而元氣尚存。正與新產之證相合。故曰生也。
妊娠傷寒歌
傷寒頭痛連百節。氣急衝心溺如血。上生斑點赤黑時。壯熱不止致胎滅。
夫妊娠。大事也。傷寒。大病也。妊娠而兼傷寒。其險可知矣。巢元方曰。人體虛而為寒所傷。即成病為傷寒也。輕者嗇嗇惡寒。吸吸發熱。微咳鼻塞。數日乃止。重者頭痛體疼。憎寒壯熱。久不歇。亦傷胎也。巢氏之言如此。然胎之所以傷者何也。凡胎喜涼而惡熱。故安胎之藥。多用寒涼。黃芩薄荷之類是也。夫傷寒為熱病。今壯熱不止。則胎不安。胎不安則上衝心而氣急。下溺赤而如血。熱毒攻於陽明。則生赤黑斑點。內外俱為熱毒所傷。而胎未有不殞者矣。在知機之士。預為防護。隨其證而調治之。如發斑黑色。小便如血。氣喘急。胎欲落者。梔子仁湯。壯熱頭痛者。梔子五物湯。斑黑溺血者。升麻六物湯。發斑黑小便如血胎欲落者。梔子升麻湯。外用伏龍肝。井底泥土方塗臍下。庶可免其殞滅之患也。
嘔逆不止心煩熱。腰背俱強胎痛裂。六七日來熱腹中。小便不通大便結。
巢氏病源曰。妊娠大小便不通。若熱結膀胱。大便不通。熱結小腸。小便不通。若大小腸俱為熱所結。故煩滿大小便不通也。凡大小便不通。則內熱腸胃氣逆。今變乾嘔也。又曰。婦人腎以系胞。妊娠而腰痛甚者。多墮胎也。潔古曰。懷妊婦人傷寒病者。須問大小便。大小便如利。知不殞胎。黃龍湯主之。薛立齋治妊娠熱病頭痛。嘔吐煩悶。人參竹茹湯。或補遺蘆根湯。六七日來。大小便秘澀。大黃飲。又時氣六七日。大小便不利。消熱飲。
產後傷寒歌
產後因得熱病臨。脈細四肢暖者生。脈大忽然肢逆冷。須知其死莫留停。傷寒論陰病得陽脈者生。陽病得陰脈者死。此大法也。惟產後則不同。血虛脈亦虛。故診得細脈。不得謂之陽病見陰脈。但四肢欲暖暖者。陽病易已也。若診脈大。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無陰則偏陽隆盛。身雖熱而四肢逆冷。此乃空得陽脈。而陽氣已絕。不得謂之陰病見陽脈也。須知死而已矣。
小兒生死候歌
小兒乳後輒嘔逆。更兼脈亂無憂慮。
巢氏病源曰。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變蒸有輕重。其輕者體熱而微驚。耳冷髖亦冷。上唇頭白泡起如死魚目珠子。微汗出。近者五日而歇。遠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體壯熱而脈亂。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輒吐。哯無所苦也。變蒸之時。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赤。無所苦。蒸畢自明瞭矣。先變五日。後蒸五日。為十日之中。熱乃除。變蒸之時。不欲驚動。勿令傍邊多人。變蒸或早或晚。依時如法者少也。初變之時。或熱甚者。違日數不歇。審計日數。必是變蒸。服黑散。發汗熱不止者。服紫雙丸。小瘥便已。勿復服之。其變蒸之時。遇寒加之。則寒熱交爭。腹痛夭矯啼不止者。熨之則愈。變蒸與溫壯傷寒相似。若非變蒸。身熱耳熱,髖亦熱。此乃為他病。可為余治。審是變蒸。不得為余治。其變日數。從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變且蒸。九十六日三變。變者丹孔出而泄也。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變且蒸。一百六十日五變。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變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變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變且蒸。積三百三十日小蒸畢。後六十四日大蒸。後百二十八日復蒸。積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畢也。
弦急之時被風纏。
小兒脈見弦而急。當是風氣所纏。何也。弦。肝木也。肝主風。弦而且急。則為風寒之氣所纏矣。一本作被風氣纏。錢仲陽云。小兒之脈氣不和。則弦急。幼科當以錢氏為的。
脈緩即是不消乳。
小兒脈一息六七至為平。何也。蓋以人身之脈。不論大小。一日一夜。皆五十周於身。得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此其常也。但大人身量長大。故以一息四至為平。小兒身量短小。亦必盡五十榮之數。所以息則猶是。而脈之丈尺促緊。故以六七至為平也。今脈見緩。緩則小駛於遲矣。緩為脾土之脈。必脾胃虛。不能消化乳食。所以脈見遲也。準繩脈法。沉緩。食傷多嘔吐。又曰微緩脈。乳不化。泄瀉沉緩亦同。
緊數細快亦少若。
云岐子曰。數而細快。乃小兒平脈。加之以緊。亦有些須表邪。
虛濡邪氣驚風助。
小兒元陽之氣充足。故脈五六至以上而有力為平。今脈虛而濡。則脾胃之氣衰。而虛風乘之。乃成驚風之候。然驚有二種。曰急曰慢。急者屬陽。陽動而躁疾。慢者屬陰。陰靜而遲緩。皆因臟腑虛而得之。虛能發熱。熱則生風。是以風生於肝。痰生於脾。驚出於心。熱出於肝。而心亦熱。以驚風痰熱。合為四證。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為八候。又急驚屬陽。用藥以寒。慢驚屬陰。用藥以溫。今脈見虛濡。當是慢驚之候。治者審之。
痢下宣腸急痛時。
下痢之證。裡急而腹痛。其本在脾腎。其現證在手陽明大腸。大腸屬庚金。今脈見浮大。浮大屬丙火來克庚金。故痢下無巳時也。
小兒外證一十五候歌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
池氏曰。赤脈屬心。瞳人屬腎。乃心火勝腎水。水乾則不能生木。致腎肝皆絕故也。
囟門腫起兼及作坑。
曾氏曰。囟腫皆以為熱。殊不知有陰陽二證。切宜詳辨。堅硬為陰。紅軟為陽。故嬰孩寶書曰。寒氣上衝則牢。熱氣上衝則柔軟。正此之謂。若陰證以勻氣散。理中湯主之。陽證用玉露飲。當歸散。防風湯為治。玉環集歌曰。囟門腫起定為便。此候應須也不中。或若加坑如盞足。七日之間命必終。曾氏又曰。囟陷者。虛之極也。胃氣虛寒。則囟陷。慢驚中有之。胃寒脾困。吐瀉者為虛極。急以金液丹固真陽。及諸般救元等藥治之。外貼以烏附膏。有後枕陷者。其證尤重。治法與陷囟藥同。不效亦為難療。此大虛極。百無一活耳。
鼻乾黑燥。
勿聽子曰。鼻乃肺之竅。黑燥而干。是為肺絕。云岐子云。火剋金也。愚曰。即所謂人病鼻如煙煤者。死也。
肚大青筋。
肚脹腹大。脾虛也。肝主筋。其色青。今肚大而現青筋。是肝木克脾土也。目多直視。睹不轉睛。
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直視也。勿聽子曰。睛不能轉動而直視。是太陽已絕也。云岐子曰。經云。回則不轉是也。
指甲黑色。
勿聽子曰。爪甲。肝之榮。華於外者也。肝絕則不能蔭。故色現黑。愚謂肝主血。其華在爪。爪甲而現。黑色是血先死。故其色現如是。忽作鴉聲。
勿聽子曰。肺主氣發聲為言。肺既絕。故聲如鴉叫。虛舌出口。
準繩作舒舌出口。乃心絕。並壬葵日死。或曰。舌乃心之苗。心氣散。則出不得收。
齧齒咬人。
腎主骨。齒乃骨之餘。虛則癢。實則痛。腎水虛竭。則無以榮養其齒。而齒癢。故欲齧齒咬人也。準繩云。咬乳戛齒。此腎絕也。並戊己日死。又小兒欲生齒亦然。不在其例。
魚口氣急。
勿聽子曰。口是脾之竅氣。是肺所主。脾敗而見。魚口。肺絕而息喘急。啼不作聲。
云岐子謂哭而無聲。是謂肺絕。據準繩云。肝病重啼哭無淚。及病不哭下淚。乃肝絕。並庚辛日死。
蛔蟲既出。必是死形。
李晞範曰。蛔蟲生於脾胃之間。全賴穀氣以為養。故逆出於口鼻。是胃絕也。愚謂人身之有蛔蟲。猶天地間之有龍也。故蛔蟲謂之人龍。夫龍何以秋冬則伏藏。而春夏則升騰也。蓋以龍之性。喜暖而畏寒。秋冬則陰氣在上。陽氣在下。故龍樂其暖。而伏藏於九淵。春夏則陽氣在上。陰氣在下。故龍畏其冷。而不能安其身。故升騰而上也,夫蛔蟲亦然。人身中之元陽足。則蛔樂其暖。以安其身。而無擾動之患。臟腑之陽氣衰。而陰氣盛。則蛔畏冷。而不能安其身。故逼迫而出於口鼻之上。倘仁人用心求生於萬一。切勿峻用苦寒之藥。以速其亡焉可也。
用藥速救。百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