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六朝高陽生。剽竊晉太醫令王叔和。撮其切要。撰為脈訣。蔡西山辨之詳矣。世相因。人相授。咸曰王叔和脈訣。既不能正其名。又不能辨其非。訛承惑固。是以罔覺。今刊其誤。題曰脈訣。不以王叔和加其首者。先正其名也。竊取靈素內經、秦越人、張仲景、華佗、王叔和、及歷代名醫之書以證。又述諸家所解。集長辨短。知我者其惟脈訣乎。罪我者其惟脈訣乎。
診候入式歌
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腎。
十二經動脈循環無端。始於手太陰。終於足厥陰。一晝夜五十周。朝於寸口。會於平旦。內經診以平旦。難經獨取寸口。寸口者。即手太陰之經渠穴也。上古診法有三。其一。各於十二經動脈見處。分為三部。天地人以候各臟腑。其二。以寸口與人迎參之。以驗陰陽四時之大小。以決其病。其三。獨取寸口。以內外分臟腑。以高下定身形。斯王叔和之所取。以為寸口。臟腑之位。脈訣述之有差。脈經兩尺並屬腎與膀胱。今脈訣以命門列右尺。通真子注。又以三焦為命門合。並屬右尺。是不可以不辯。十八難曰。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中部也。亦未嘗言手心主少陽火在何部也。二十五難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裡。靈樞銅人並同。又未嘗以三焦合命門也。且持脈有道。因動脈而有別。假使以右腎為命門之臟。外無經絡。其動脈何在。且命門之說。始於扁鵲。亦不分男女左右。考之內經。腎固已分為兩臟。未嘗有命門也。惟銅人有命門穴。在十四椎下。靈樞言兩目為命門。既無動脈。何以為診。又非正臟。何以列部。腎有兩枚。均為腎。尺內以候腎。同列左右尺。斯黃岐之正論。習醫者。不本內經。而信末世昧理之謬論。安能悟其非而造其妙。三因方以右腎居右尺中。屬手厥陰經。與三焦手少陽經合。則又差之甚矣。心主非右腎也。手厥陰雖與三焦經合。其起於心中。出屬心包絡。終於手小指次指。其經不行尺部之下也。何以列在右尺。黎氏曰。扁鵲以心主與三焦為表裡。而脈訣以命門與三焦為表裡者。以腎為精之舍。三焦為精之府也。命門雖系一臟。外別無經。與腎俱屬足少陰經。與足太陽膀胱相為表裡。以此推之。三焦之氣與命門通。而三焦之經不與命門合也。扁鵲之論為正。然則寸口之部位以何為正也。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內以候腎。尺外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此寸口部之定位也。或曰必以動脈為診。則手厥陰少陽二經。當列何部也。曰。經雲手少陰獨無腧乎。其外經病而臟不病也。故治病者治包絡之經。無犯其經。則手厥陰同手少陰經部診也。手少陽為三焦。則各分於上中下部以診也。則十二經動脈。皆可診於寸口矣。潔古以地道自右逆行。言脈三部自手少陰君火心始。逆而至厥陰風木肝。逆而至太陽寒水。外應十一月。內應於左尺腎與膀胱。接右手。肺應九月。居右寸。逆至太陰。土為脾。應右關。又逆至手厥陰與三焦。以愚考之。此乃地六氣之步位。故歲首於春初之氣。亦始厥陰風木君火不任令。退居二氣。而少陽相火當夏為三之氣。四氣太陰。五氣陽明。六氣太陽。乃取地之六氣。依四時而至。難以言寸口三部之位。且六節氣位。乃地理之應也。經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雖始以君火。亦順次而行。未嘗逆。楊仁齋以右尺其經手厥陰。其藏心包絡。其府三焦。其名命脈。決非右腎之命門。以愚考之。十二經脈。自上古立名。今不悟脈歌非王叔和之本經。又立命脈以附和之。且觀於內經尺內以候腎。原不曾分左右。是合左右之尺。皆以候腎。亦無所謂命脈矣。仁齋直指於醫方發明甚高。惜乎於此未明。
〔女人反此背看之〕(男女脈形有異同。)尺〔脈〕(位)第三同〔斷〕(腎)病。
歌首二句。只言部位未論脈。女人反此背看云者。原其惑於男左腎右命門。女右腎左命門。故言反此。又斷之曰尺脈第三同斷病。則反此背看者。只論尺脈耳。男女有異同者脈形爾。如男脈關上盛。女脈關下盛。男左大右小為順。女右大左小為順。男女脈位即無異同也。以十二經脈所行之終始。五歲之定位成形。則一也。惟莖戶及胞門子戶。精血之不同爾。安可言脈位。女人與男子反而背看乎。脈訣之誤。因於腎與命門有男女之別。不知腎有兩。其左為腎。右為命門。難經雖有左右之別。亦無男女左右之分。其實皆腎臟非命門也。至褚氏遺書。則又以女人心肺自尺始。倒裝五臟。則謬又甚焉。或曰南政北政。三陰司天在泉。而尺寸亦或易位。褚氏之論或原此乎。曰不然也。司天在泉。以天之六步為客脈也。故隨南北政以分尺寸之不應耳。其地之六步為主脈。即隨候以見而不移也。心肺在上。肝腎在下。脾脈在中。自三才分而為人。亙古今何嘗異。無求子曰。所謂反者。男子尺脈常弱。今反盛。女子尺脈常盛。今反弱。故謂之反耳。李晞範因之。雖於反字義明。不同於眾論。然反盛反弱。乃男女之病脈。今入式歌。方言部位。而遽以病脈牽解。似非本旨。特作歌者不善行文。故以反此背看傳惑於世耳。今刊而改之如上。
心與小腸居左寸。肝膽同居左關定。腎居尺脈亦如然。用意調和審安靜。肺與大腸居右寸。脾胃脈從關裡認。命門還與腎脈同。用心仔細須尋趁。
此脈訣重分左右寸關尺部所出也。其曰命門還與腎脈同。以此句觀之。命門即腎也。既知其非動脈。前何必以命門為臟而列部邪。察病指南以右手尺為命門。卻又曰一名手心主包絡則又差。以命門為心主也。心為臟。小腸為腑。以腑配臟者。實以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二經脈相接。故同一部。其餘臟腑同部皆同。然臟腑之脈。實以浮沉之位別之。腑陽也。故因浮而見。藏陰也。故因沉而見。然以難經一脈十變推之。如雲心急甚者肝邪干心。心微急者膽邪干小腸。是又以本臟之脈微甚。別臟腑也。察病指南以七難六氣循甲子旺脈分六腑者非也。陽明脈浮大而短。安得為胃脈形也。浮大而短。陽明燥金脈也。
〔若診他脈覆手看要自看時仰手認〕(診脈皆須仰手看。覆手反診用不應。)
古人診病必仰病人手而診。醫者覆其手。以三部九候菽重之法取之。惟反其診者不然。蓋南北二政之歲。三陰司天在泉。尺寸或有不應者。反其診則應矣。不應者。脈沉不應診也。覆病人手診之。則脈見也。沉者為浮。細者為大。舍此之外。無覆手之診。
升按脈訣之言。謂診他則覆手。自診則仰手。取手便而已。刊誤蓋誤認歌意。以醫之覆手診人。為覆病人之手也。自此以後有似此者。節去之而不辯。
三部須教指下明。
難經曰。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蔡氏曰。手太陰之脈。自腕中橫紋至魚際。橫紋得同身之一尺一寸。自腕中橫紋前盡一尺為陰之位。自魚際後一寸為陽之位。太陰動脈。前不及魚際橫紋一分。後不及腕中橫紋九寸。故古人於寸內取九分。尺內取一寸。冥契陽九陰十自然之數。尺寸之間。謂之關。關者。陰陽之限也。索氏曰。
諸家論脈部位。或曰尺寸。或曰寸關尺。或曰三寸為三部。或尺寸三部通論。其不同者何也。素問言脈之部位。止言尺寸。未言關也。至扁鵲難經。乃言有關部。在尺寸之交。蓋扁鵲假設關位。而寓於尺寸之交。以為三部也。其實只有尺寸而已。逮仲景本論。及王叔和言脈之部位。或以尺寸通論某臟某腑受病者。是確言諸臟腑之脈只一之意也。乃合黃帝之說矣。或以三部分論某臟某腑受病者。是假言諸臟腑之脈各出之意也。乃合扁鵲之說矣。今究仲景叔和。既宗黃帝。言只有尺寸。又從扁鵲三部之說何哉。蓋黃帝言尺寸者。約度之義。扁鵲言三部者。亦約度之義。仲景叔和所以兼取並用。非疑而兩存之也。千金載黃帝問曰。何謂三部脈也。岐伯曰。寸關尺也。今考黃帝書無此說。蓋思邈假託耳。通真子曰。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述三部。言身之上中下部。非謂寸關尺也。
九候瞭然心裡印。
素問曰。人有三部。部有九候。乃各於動脈現處候之。分九候。今脈訣所歌。以寸關尺三部。每三部內有浮中沉三候。浮以候腑。中以候胃氣。沉以候臟。通一手三部為九候也。
大腸〔共〕(供)肺為傳送。
素問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傳送者大腸之職。非與肺共也。大腸以肺為臟。供送應副而已。
〔心與小腸為受盛〕(小腸受盛與心應。)
素問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配心臟。與之相應。非心與小腸同受盛也。
脾胃相通五穀消。
素問曰。脾與胃以膜相連爾。胃受五穀。脾氣磨而消之。
膀胱腎合〔為津慶〕(通津徑。)
腎之所攝者精。胞之所藏者溺。精溺之泄。同為一徑竇而出。若曰津慶。膀胱雖為津液之府。然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非腎膀胱所專主也。
三焦〔無狀〕(為府)空有名。〔寄〕(分)在胸〔中〕(腹)。膈相應。
此段皆以臟腑配合為歌。至三焦。卻不以命門為配。其以三焦附於尺診歟。且心主與三焦為表裡。心主脈歷絡三焦。手少陽脈遍屬三焦。其治各有所。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各有法象。不偏在下。安可診於尺也。且難經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即上焦之部。中下部即中下焦。分診甚明矣。三因方之好異也。云。三焦有形如脂膜。附於兩腎夾脊。若果如此。則內經難經言之矣。其經脈又何遍屬歷絡之云乎。
肝膽同為津液〔府〕(居)。〔能〕(上)通眼目為清淨。
素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則津液府。施於膀胱為當。以為肝膽則非。又肝臟膽腑。今云同為府。辭又害意。今改之同為津液居。乃言肝膽之津液耳。五臟各有液。肝之液泣。其候目。五腑皆有出入。惟膽無出入。其膽之精氣。則因肝之餘氣溢入於膽。故藏在肝短葉間。相併而居。內藏精汁三合。其汁清淨。經曰。膽者清淨之府。肝藏血。開竅於目。目受血而能視。故上通眼。人年老目昏者。血衰。肝葉薄。膽汁減也。
智者能調五臟和。自然察認諸家病。
素問曰。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陳氏曰。凡欲診脈先調自氣息。壓。取病人息。以候其遲數。過與不及。所謂以我醫彼。莫之敢違。
掌後高骨號為關。骨下關脈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分)尺〔澤〕(寸)。三部還須仔細看。
尺澤者手太陰之合穴。在肘中約紋上。其取一寸九分之法。上始魚際太淵。下終尺澤一尺一寸。於尺取一寸。於寸取九分。為三部之位。通真子云。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在中。尺澤在下。尺澤者。尺脈一寸之外。餘脈所不出不見。如入深澤而穴。故曰尺澤。安可以穴名而言尺部。今改之。無求子於三部。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分為七候。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此無求子合經中諸法以為定法也。凡診平人之脈常以平旦。凡診病脈。則不以晝夜。王貺子亨法也。
關前為陽名寸口。關後為陰直下取。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陽數〔即吐〕(為熱)兼〔頭痛〕(吐血)。
難經曰。數則為熱。脈經曰。陽數則吐血。
陰微即瀉臍中吼。陽實應知面熱風。陰微盜汗勞兼有。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並口臭〕(臍下熱痛久。)
脈經云。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尺主下部。今云脾熱口臭。脾在中州。非尺所繫。
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經脈不調候。)
脈經曰。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及尿血。食注脾咎。當診於關上。
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
此總結關前為陽名寸口以下之文也。脈經辨陰陽大法云。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吐血。陰微下利。陽弦頭痛。陰弦腹痛。陽微自汗。陰微自下。陽熱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躁不得眠。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今脈訣所述。或遵或違何也。潔古曰。陽弦為脈浮而弦。陰弦為脈沉而弦。但言陰陽者。乃脈之浮沉也。經曰。浮為表。沉為里。非止寸口獨浮尺獨沉。尺寸俱有浮沉。今按潔古論浮沉表裡則是。而以論此段陰陽則非。蓋脈經脈訣。皆以關前陽關後陰啟之。中論脈證。後又以關前關後辨陰陽結之。安可以浮沉論。
一息四至號平和。更加一至大無痾。素問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難經曰。脈來。一呼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二經之言不同何也。蓋難經因論損至之脈而概舉也。故於至脈。則云一呼再至。曰平。不言一吸者。舉一使反三隅也。及後再舉。則兼呼吸。總論。不大不小者。息數調勻也。然不若內經理備言詳。其曰閏以太息者。閏在氣盈朔虛之間。太息在呼吸之間。猶歲之閏。非一呼一吸之外再有呼吸也。
太息者。呼吸定息在呼吸之間。脈因而又一動。以成五動之數。亦如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而脾受穀氣於中。在呼出吸入之間也。
三遲二敗冷危困。六數七極熱生多。八脫九死十歸墓。十一十二絕魂瘥。
〔三至為遲一二敗〕(一息一至著床害。)兩息一至死非怪。
遲敗。前已言矣。今重出。況下文兩息一至正論損。損有四等。故改之以舉其凡例。十四難曰。何謂損。
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損脈從下上。自一呼一至。而至四呼一至也。然離經奪精則必死矣。何待三呼四呼一至。故脈訣。兩息一至即言死。仲景曰。脈有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也。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也。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也。此仲景於四損之上。又增五損六損。為一日一時死期。
遲冷數熱古今同。難經越度分明載。
難經曰。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越度者秦越人之法度也。
熱〔即〕(積)生風冷〔生〕(動)氣。用心指下丁寧記。
熱豈能生風。熱積之多則風生。冷不能生氣。冷積之多則動氣。然冷熱。亦能動血而為病。不可專泥也。
春弦夏〔洪〕(鉤)秋似毛。冬石依經分節氣。
素問曰。春脈如弦。其氣來耎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秋脈如浮。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冬脈如營。其氣來沉以摶。故曰營。難經曰。者弦。脈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當依素問作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弓弦。曰死。夏鉤。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曰平。來益數如雞舉足曰病。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死。秋毛。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當依素問作厭厭聶聶如落榆葉。)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冬石。脈來上大下銳。如雀之啄。曰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今按四時之脈。皆取法象本乎難經。夏脈不當改作洪。
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四時之末。土旺十八日。此脾土之本位。然而四時之候。四臟之脈。皆以脾土胃氣為本。難經曰。脾者中州。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爾。來如雀之啄。如水之漏下。是脾家之衰見也。脈經曰。六月季夏建未。坤之間。土之位。脾旺之時。其脈來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今脈訣增春楊柳以為法象。蔡氏曰。凡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為胃氣。亦可謂善於形容者矣。
今按難經所言。四時之平脈者。有胃氣之脈也。病脈者。四時脈多而胃氣少者也。死脈者。但有四時脈。而無胃氣者也。如此則胃氣之脈。隨四時而寓於當時之脈之中。為平脈也。不可得而見。亦不可得而形容。其曰阿阿而緩者。專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診而見者言之耳。
在意專心察細微。靈樞曉解通玄記。
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陽脈)還應是本宗。微沉緩澀遲並伏。濡弱相兼〔八里〕(陰脈)同。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惟浮沉二脈。可以表裡論。黃、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裡。脈經王氏所作。無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今脈訣竊托叔和之名。其論脈卻悖於脈經。自六朝以來。以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未有言其非者。王裳著闡微論。謂脈訣論表不及里。於脈之形狀大有發明。至於表裡則不言其非。尚拘拘增數長二脈為九表。加短細二脈為十里。以九與十為陰陽數之極。嗚呼。脈之變化。固從陰陽生。然安可以名數拘之哉。從來之論脈有以浮沉長短滑澀為三陰三陽者。有以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者。有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者。有以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者。是皆以陰陽對舉而互見也。未嘗云七表八里九道也。但七表八里九道。果可以盡脈之數乎。內經曰鼓曰搏曰喘曰橫曰急曰躁。仲景曰偞卑榮章綱損。曰縱橫逆順。豈七表八里九道之能盡也。然其名雖異。實不出乎陰陽。故脈當以陰陽察形。不當以表裡定名。內經曰脈合陰陽。又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諸脈因浮而見者。皆雲表。不拘於七表。諸脈因沉而見者。皆曰里。不拘於八里。沉而滑亦曰里。浮而澀亦曰表。詳辨在眾脈條下。
血營氣衛定息數。一萬三千五百通。
素問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靈樞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大會。又曰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又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又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又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營氣衛氣。皆津液之所行。又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又曰營出中焦。衛出上焦。又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又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靈樞曰。人經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五十周。水下百刻。故五十營者。備得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又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手太陽。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其散者別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手小指之間。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陽明。以下行至足跗上。入五指之間。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間。入掌中。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故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身一周。與十分身之八。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會於目。(詳見靈樞衛氣行七十六)此五十周衛氣之行也。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五十周而後大會於平旦者。營衛息數同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此經脈行度終始也。與衛氣之行則各異。三因方云。血為脈。氣為息。一呼一吸一定息。脈行六寸。二百七十息。行盡十六丈二尺者。
血之脈也。氣之息遲於脈。八息三分三釐三毫方行一寸。一萬三千五百息。方行盡十六丈二尺。今按經雲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流於海。下者注氣街。上者走息道。如此則營衛各道。如上文靈樞所言。營者水穀之精氣。出於中焦。變化為赤。入於脈。與息數呼吸應。衛者水穀之悍氣。出於上焦。行於脈外。溫分肉。充皮膚。司開闔。不與脈同行。不與營同道。不與息數同應營衛也。其異如此。然而行於身也。晝夜五十周。則營與衛一也。三因以血為脈指營言。以氣為息指衛言。而謂營血之脈晝夜五十周。衛氣之息晝夜一周。不知何據。而與古經如此其異也。又按難經曰。營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上下。衛由息而動。巢元方謂氣行則血行。氣住則血住。皆疑其傳誤。王冰謂刺絡通營衛。不當兼言衛在絡之間也。靈樞衛氣行篇云。衛氣之行。晝行陽。則目張而寤。夜行陰。則目瞑而寐。謹按此節。言平旦陽氣之出目。而下行於手足三陽也。皆一時分道並注。非有先後次第也。此經篇末言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者。則是先下太陽究竟。然後下少陽。俟少陽究竟。然後下陽明。俟陽明究竟。方上行陰分。大與此節矛盾。並衍文也。又按此節。言陽氣流行之周數。及下文言漏水所下之刻數合而推之,其為衍文明矣。何以言之。夫晝日漏下之水。凡五十刻。晝日陽氣之行。凡二十五周。以晝日漏水之刻數。配於晝日陽氣之周數。則陽氣一周配漏水二刻也。又以漏水之二刻。配於陽氣之一周。則陽氣之從平旦出目。而分道並注下於手足三陽也。蓋配水下一刻焉。其從足心之出內踝。上行陰分。而復合於目。亦配水下一刻。是為一周也。如此則水下一刻。人氣當在三陽。水下二刻。人氣當在陰分。而行一周於身也。水下三刻。人氣又當在三陽。水下四刻。人氣又當在陰分。而行一周於身也。如此周流三陽與陰分。至水下五十刻。則得二十五周於身,而與篇首晝日行陽之數相合。今此篇末。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之說。則是漏水下四刻。配人氣行一周於身。水下八刻。配人氣行二周於身。水下五十刻。配人氣行一十二周半於身。與篇首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之說不合。豈經之本旨耶。營氣之行。自手太陰始。至足厥陰終。為一周於身也。詳其一周於身。外至身體四肢。內至五臟六腑。無不周遍。故其五十周。無陰陽晝夜之殊。衛氣之行則不然。晝但周陽。於身體四肢之外。不入五臟六腑之內。夜但周陰。於五臟六腑之內。不出身體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與營大會於肺手太陰也。
五臟歌
(心肝脾肺腎)
心臟歌一
心藏身之〔精〕(君)。小腸為〔弟兄〕(受盛)。心者。君主之官。一身之主宰也。經曰。主明則下安。曰身之精。不見心為尊矣。精有兩義。有與生俱來之精。經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非心之專主也。有五臟六腑之精。經曰。腎受而藏之。腎為精之處。非心之所主也。心臟。小腸腑。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不可以兄弟言。小腸為受盛之官。(盛平聲)
象離隨夏旺。屬火向南〔生〕(明)。
任物無纖巨。多謀最有靈。內行於血海。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靈樞曰。血海者衝脈也。又手太陽少陰二經為表裡。心主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心歌云。內行血海。以此。李晞範以肝為血海。而牽合之。非也。
外應舌將榮。七孔多聰慧。三毛上智英。反時憂不解。順候脈洪〔驚〕(平)。
洪脈見於夏。為順候。平脈。何驚之有。
液汗通皮潤。聲言爽氣清。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縈。
心之積。名伏梁。出難經。若內經腹中論所載。伏梁。乃風根也。非心積也。
順視雞冠色。凶看瘀血凝。診時須審委。細察要叮嚀。實夢憂驚怪。虛翻煙火明。
靈樞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安而喜夢雲云。
秤之十二兩。小大與常平。
心臟歌二
三部俱數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狂言滿目見鬼神。飲水百杯終不歇。
心臟歌三
心脈芤〔陽氣作聲〕(時失血榮)。或時〔血痢〕(尿血)吐交橫。溢關骨痛心煩躁。更兼頭面赤騂騂。
池氏曰。溢關者。陰氣上至於關。而未溢於關前陽部。腎之陰水。欲勝心火。火不受邪。水火交爭而兩傷。腎傷則骨痛。心傷則煩躁。以致氣上攻而頭面赤。
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微寒虛惕心寒熱。急則腸中痛不通。實大相兼併有滑。舌強心驚語話難。單滑心熱別無病。澀無心力不多言。沉緊心中逆冷痛。弦時心急又心懸。
肝臟歌一
肝臟應春陽。連枝膽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含血榮於目。牽筋運爪將。逆時生恚怒。順候脈弦長。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味酸宜所納。麻谷應隨糧。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積曰肥氣得。杯覆脅隅旁。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四斤餘四兩。七葉兩分行。
肝臟歌二
三部俱弦肝有餘。目中疼痛苦痃虛。怒氣滿胸常欲叫。翳矇瞳子淚如珠。
肝臟歌三
肝軟並弦本沒邪。緊因筋急有些些。細看浮大更兼實。赤痛昏昏似物遮。溢關過寸口相應。目眩頭重與筋疼。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瘓不能行。澀則緣虛血散之。肋脹脅滿自應知。滑因肝熱連頭目。緊實弦沉痃癖基。微弱浮散氣作難。目暗生花不耐看。甚浮筋弱身無力。遇此還須四體癱。
脾臟歌一
脾臟象中坤。安和對胃門。旺時隨四季。自與土為根。磨谷能消食。榮身性本溫。應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形扁〕(廣)〔才〕(長)三〔五〕(寸五)。
難經曰。脾廣三寸長五寸。脈訣止言扁三寸。失長五寸之文。今合廣長。著三五之數。
膏凝散半斤。順時脈緩慢。失則氣連吞。
素問曰。五氣所病脾為吞。又曰剌中脾。十日死。其動如吞。李晞範曰。連吞者。所以形容緊數之脈狀。乖於內經。失脈訣意。
實夢歌歡樂。虛爭飲食分。濕多成五泄。腸〔走〕(響)若雷奔。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二斤十四兩。三斗五升存。
脾臟歌二
三部俱緩脾家熱。口臭胃翻長嘔逆。齒腫斷宣注氣纏。寒熱時時少心力。
脾臟歌三
脾脈實兼浮。消中脾胃虧。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肌一作飢)單滑脾家熱。口臭氣多粗。澀則非多食。食不作肌膚。微浮傷客熱。來往作微疏。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不得吐。沖沖未得蘇。若弦肝氣盛。妨食被機謀。大實心中痛。如邪勿帶符。溢關涎出口。風中見羈孤。
肺臟歌一
肺臟最居先。大腸通道宣。兌為八卦〔地〕(說)。金〔屬〕(次)五行〔牽〕(傳)。皮與毛通應。魂將魄共連。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語過多成嗽。瘡浮酒灌穿。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存。本積息賁患。乘春右脅邊。順時浮澀短。反即大洪弦。實夢兵戈競。虛行〔涉〕(夢)〔水〕(野田)。
靈樞曰。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今按脈訣以水田為肺虛之夢。非也。大腸虛。為厥氣所客。則夢田野。腑虛致臟虛。或可連稱。若曰水田。則腎夢也。
三斤三兩重。六葉散分懸。
肺臟歌二
三部俱浮肺藏風。鼻中多水唾稠濃。壯熱惡寒皮膚痛。顙干雙目淚痠疼。
肺臟歌三
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大便難且澀。鼻內乏馨香。實大相兼滑。毛焦涕唾黏。更知咽有燥。火盛夏宜砭。沉緊相兼滑。仍聞咳嗽聲。微浮兼有散。肺脈本家形。溢出胸中滿。氣泄大腸鳴。弦冷腸中結。芤〔暴痛無成〕(為失血榮)。
暴痛無成。是不痛也。潔古解得之。解作痛者又非。改為失血為當。
沉細仍兼滑。應知是骨蒸。皮毛皆總澀。寒熱兩相承。
腎臟歌一
腎臟對分之。膀胱共合宜。旺冬〔身〕(行)屬水。位北定無欺。兩耳通為竅。〔三焦附在斯〕二(陰竅附斯)。
三焦非腎所附。說見前篇。腎開竅於二陰。與兩耳。皆為腎竅。
味鹹歸藿豆。精志自相隨。沉滑當時〔本〕(脈)。浮〔攤〕(緩)厄在脾。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冷積多成唾。焦煩水易虧。奔豚臍下積。究竟骨將痿。實夢腰〔難〕(脊)解。
曰難解。是不解也。
虛行溺水湄。一斤餘一兩。〔脅下〕(腰脊)對相〔垂〕(依)。
難經曰。腎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膂。外與臍相對。脅下。肝之部位非腎位。亦不垂。
腎臟歌二
三部俱遲腎藏寒。皮膚燥澀發毛干。忽夢鬼神時入水。覺來情思即無歡。
腎臟歌三
腎散腰間氣。尿多更滑精。(別本作澀滑並者非)軟為膝脛痛。陰汗豈無憑。(別本作其中有聚散聚散且無憑者非)實滑小便澀。淋痛澀騂騂。脈澀精頻漏。恍惚夢魂多。小腸疝氣逐。夢裡涉江河。實大膀胱熱。小便澀難通。滑弦腰腳痛。沉緊病還同。〔單〕(平)勻無病憊。浮緊耳應聾。
左右手分診五臟四時脈歌
左右須候四時脈。四十五〔動為一息〕(日三氣畢)。
難經曰。脈不滿五十動一止。一臟無氣。脈訣生死歌云。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病。正本難經。今此乃曰四十五動為一息。及六部脈歌。皆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內經。謬於名數。今於後六歌。皆當改作五十動為是。且一息者一呼一吸也。四十五動。非止一息也。若以息為止息。則脈經所謂五十動不止者。五臟六腑皆受氣。即無病。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五動一止五日死。四十五動。除去五動。而不及五十。不知何意。今詳此句。想因四時脈而言。或本於內經。冬至夏至各四十五日。為陰陽上下之期。一時六氣九十日。三氣得四十五日。今改為四十五日。以合內經。李晞範脈髓。作四十五動圖說。亦巧而未敢信。通真子潔古諸解穿鑿。皆非。蓋脈之流行。如環無端。無一息之停。未嘗以五十動一止為限。但止即為病。依數而止。期以歲死。不依數而止。則為結促代三病脈矣。
指下〔弦〕(浮)急洪〔緊〕(數)時。便是有風兼熱極。忽然匿匿慢沉細。冷疾纏身〔無他事〕(兼患氣)。賊脈頻來問五行。屋漏雀啄終不治。
左手寸口心脈歌
左手頭指〔火〕(木之子)。〔四十五動〕(五十動脈)無他事。
左手者。病人之手。頭指者。醫者按脈。初下第一部之指。下准此。心火為木之子。
三十一動忽然沉。頓飯忽來還復此。春中候得夏須憂。夏若得之秋絕體。秋脈如斯又准前。冬若候之春必死。
脈沉頓飯之久然後來。乃絕止之脈。見於三十一動之間。三十動一止。應在三年死。今云在三月一時之後。是以月為年也。此下六歌之非皆然。當以在後生死候歌為正。
左手關部肝脈歌
左手中指木相連。脈候還須〔來一息〕(足五十)。二十六動沉卻來。〔肝臟有風兼熱極〕(克在二年為死日)。
曰沉卻來。即是止脈。不可為風熱之診。此歌蓋傳誤。大抵止脈。皆不吉之兆。諸家穿鑿以求符合。皆非。今直據診生死候歌斷之。二十動一止。二歲死。下仿此。不再論。
三十九動澀匿匿。木臟及筋終絕塞。一十九動便沉沉。肝絕未曾人救得。
左手尺部腎脈歌
左手腎脈指第三。〔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疾咎。指下急急動〔弦〕(數)時。便是熱風之脈候。忽然來往慢慢極。腎臟敗時須且救。此病多從冷變來。療之開破千金口。二十五動沉卻來。腎絕醫人無好手。努力黃泉在眼前。縱在也應終不久。
右手寸口肺脈歌
右手頭指肺相連。〔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憂慮。極急明知是中風。更看二十餘七度。忽然指下來往慢。肺冷莫言無大故。一朝肺絕脈沉沉。染病臥床思此語。十二動而又不來。咳嗽唾濃兼難補。〔髮直如麻只片時〕(毛折皮枯喘不休。)扁鵲也應難救護。
髮直如麻。小腸絕也。改作毛折皮枯。以合難經手太陰脈絕之證。仲景云。若汗發潤。喘不休者。肺先絕。
右手關上脾脈歌
右手第二指連脾。〔四十五動〕(五十動足)無諸疑。急動名為脾熱極。食不能消定若斯。欲知病患多為冷。指下尋之慢極遲。吐逆不定經旬日。胃氣衝心得幾時。
右手尺部〔命門〕(腎)脈歌
右手〔命〕(腎)脈三指下。五十動足不須怕。一十九動默然沉。有死無生命絕也。指下急急動如弦。腎臟有風猶且治。七動沉沉更不來。努力今朝應是死。
七表
〔一〕浮者陽也。 指下〔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如太過〕(脈在肉上行)曰浮。主咳嗽氣促。冷汗自出。背膊勞倦。夜臥不安。
脈訣曰。如太過曰浮。既曰舉之有餘矣。如何而太過。曰太過。則浮洪浮緊浮弦之脈。如何診之。脈經並無如太過之文。又尋與按不同。按者重手於肌肉筋骨部也。尋則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隨脈部以尋之。浮脈按之不足。非尋之不足也。
按之不足舉之餘。再再尋之指下浮。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用補虛。
寸浮中風頭熱痛。關浮腹脹胃虛空。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乾澀故難通。
〔二〕芤者陽也。 〔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舉之。浮大而軟。按之。兩邊實。中間虛。)曰芤。〔主淋瀝氣入小腸〕(主失血。)
芤、草名。其葉類蔥。中心虛空。故以指按芤草葉。喻失血之脈。芤之名不見於內經。又曰安臥脈盛。謂之脫血。至仲景傷寒論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亦未嘗以芤為定名。但附見於革。至王叔和始立芤脈。脈經曰。芤脈。其象兩邊似有。中間全無。今脈訣乃曰。兩頭則有。中間全無。則誤矣。夫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口下不至關為陽絕。若兩頭似有。中間全無。則是陰陽絕脈也。安得為芤脈乎。經曰。營行脈中。是血在脈中行。脈以血為形。血盛則脈盛。血虛則脈虛。故芤脈中空者。血之脫也。芤脈。先舉指時浮大而軟。因按而中空。今脈訣首言指下尋之。非也。仲景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其人本虛。若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是皆於按上以見芤脈。尋者在浮舉沉按之間耳。下仿此。
指下尋之中且虛。邪風透入小腸居。患時〔淋瀝〕(尿血)兼疼痛。大作湯丸必自除。
諸家論芤皆為失血之診。今曰邪風入小腸而淋瀝。非其證也。蓋是尿血之證矣。
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尺部見之虛在腎。小便遺瀝血凝膿。
〔三〕滑者陽也。 〔指下尋之三關如珠動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珠相似。應指圓滑。又曰漉漉如欲脫。)曰滑。主肢體困弊。腳手痠痛。小便赤澀。
脈經曰。輕手得之為浮滑。重手得之為沉滑。其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若珠之隱指。今脈訣曰。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則是有浮滑而無沉滑也。經曰。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是沉中亦有滑也。故王裳言脈訣論表不及里也。且脈有獨見於一部者。有通三部見者。今曰三關如珠動。非也。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則是脈不往來而定。豈所謂滑乎。今取脈經所載。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語。蓋此語只言浮滑。亦一偏之言。夫血多則脈滑。滑之本體也。若氣血和順。其動不澀不急不緩。和滑之脈。為不病。婦人為妊子。今若曰滑為陽為病熱為實。則此滑字。當帶數及小實言之。大抵此脈訣言脈之形狀。往往未當。今據經改正之。而脈下所主之證。多與本脈不類。改之則不勝改。姑置之可也。
滑脈如珠動曰陽。腰中生氣透前腸。脛酸只為生寒熱。大瀉三焦必得康。
滑脈寸居多嘔逆。關滑胃〔寒〕(熱)不下食。尺部見之〔臍似冰〕(熱下焦。)〔飲水下焦聲瀝瀝〕(月信不通尿血澀。)
前脾臟歌云。單滑脾家熱。今云胃寒不下食。何也。脈經曰。關滑。胃中有熱。又云中實逆滑為熱實。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可明為熱。池氏謬言肝木克脾土。致寒弦為肝脈。滑豈肝脈乎。脈經曰。尺滑下利少氣。脈賦解義云。男子尺滑。主膀胱冷氣。小腹急脹。便漩利數。又云尺滑。主胞絡極冷。月經不調。直以滑脈為陰。主冷。不當。不若脈經所謂尺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為得。今脈訣云。臍似冰。則滑為陰證。又曰飲水。則滑為陽熱。又曰瀝瀝作聲。則滑為停水之證。既言冷又言熱。不知何謂。今正之。
〔四〕實者陽也。 〔指下尋之不絕舉之有餘〕(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曰實。主伏陽在內。脾虛不食。肢體勞倦。柳氏曰。實者氣結不通。欠疏快意。上部實。則氣壅。下部實。則氣脹。中部實。中脘不快。素問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此表裡虛實之診也。今脈實而曰脾虛。未敢信。
實脈〔尋之舉〕(浮沉皆)有餘。伏陽蒸內致脾虛。食少只緣生胃壅。溫和湯藥乃痊除。
舉有餘。止言浮實。故改之。
實脈關前胸熱甚。當關切痛中焦恁。尺部〔如繩應指來〕(當為下痢疼。)腹脹小便〔都〕(淋)不〔禁〕(忍)。
如繩。非實脈之比。乃緊脈也。故改之。脈經曰。尺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又云小便難。少腹牢痛。蓋氣來實強者。太過之脈。與淋瀝相應。若云小便不禁。則膀胱不固。水泉不止。為下焦劇寒之證矣。脈經用當歸湯加大黃。蓋因熱而用也。小便不禁。必傳寫之誤。後云小便難者是也。潔古於此。一用姜附。一用承氣。為兩可之辭。將以為寒乎。以為熱乎。
愚按潔古藥注脈訣及難經。皆他人托之潔古。必非此翁之書。
〔五〕弦者陽也。 〔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狀若箏弦時時帶數〕(端直以長。如弦隱指。)曰弦。主勞風乏力。盜汗多出。手足痠疼。皮毛枯槁。
指下左右皆無。從前中後直過。挺然於指下。曰弦。此血氣收斂不舒之候。脈訣以弦為陽。傷寒論以弦為陰。脈賦解義亦云弦滑雖屬七表。皆主於陰。活人書云。若弦而洪數者為陽。弦疾而沉且微細者為陰。主拘急。以愚觀之。經曰陰中之陽肝也。當為半陰半陽之脈。脈訣曰。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則是有浮弦而無沉弦也。經曰。脈沉而弦者。主懸飲內痛。是沉中亦有弦。又曰時時帶數。則是弦數二脈相兼。非單絃脈也。素問曰。氣來耎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曰弦。今不取輕虛以滑。恐有弦數弦遲兼他脈之診。故止以弦本狀。端直以長為弦。然有弦而細。有弦而粗。看在何部。弦而耎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大率弦脈急強。血氣不和之所生也。又有偏弦雙弦之診。
〔弦脈為陽〕(端直以長)狀若弦。四肢更被氣相煎。三度〔解〕(溫)勞風始退。常須固濟下丹田。
弦浮數大四者皆勞也。大者易治。脈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而難補。雙弦則賊邪侵脾。尤為難治。加數則殆矣。內經曰。勞者溫之。不可用解。
〔寸部脈緊一條弦胸中急痛狀繩牽關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滿丹田〕(寸弦頭痛胸中痛。左關痃癖痛攣拘。右關有飲寒留胃。尺弦腹痛腰腳拘。)
既歌弦脈。又言脈緊。非也。此歌脈證未是未盡。今改作。脈經曰。寸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一云。胸中拘急。關弦胃寒。心下厥逆。一云心下拘急。此胃氣虛故爾。尺弦。小便痛。小腹及腳中拘急。一云臍下拘急。
〔六〕緊者陽也。 〔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餘舉指甚數狀如洪弦〕(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既如轉索。又如切繩。)
曰緊。主風氣。伏陽上衝。化為狂病。
內經、難經。未言緊也。內經曰急不曰緊。曰來而左右彈人手。有緊脈之狀。未有緊脈之名。至仲景曰緊者如轉索無常。又曰緊脈從何而來。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假令咳者。坐飲冷水。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皆因寒而脈緊。故脈急為寒。諸緊為寒至。王叔和脈經。則又增如切繩狀。故愚合三書所論以形容之。左右彈人手者。緊脈來之狀。左右彈人手也。轉索無常者。索之轉動。不常在一處。或緊轉在左。或緊轉在右。此舉指而得緊脈之狀也。切繩狀者。繩以兩股三股糾合為徽纏。又以物切之。其展轉之緊。得之於按指而見。以指按脈。猶如切繩。合此三者論之。方備。脈經曰。重手得之為沉緊。輕手得之為浮緊。故咳嗽之脈沉緊則死。中惡之脈浮緊則死。今脈訣曰。狀若洪弦。此誤也。緊為寒為痛。弦為寒為飲。洪為氣為熱。主疾既殊。治之亦異。一概言之為害甚矣。且弦小於緊。數大於弦。洪則不然。舉按盛大。非與二脈同也。又緊而遲為寒。緊而數為熱。若曰按有餘。舉甚數。則又類實脈。若緊遲緊細。又何以診。又總曰三關。不曰三部。又昧於尺寸之名。今悉改之。論此緊脈者。或曰在筋肉之間通度。或曰按之實數。是有三部之通緊。而無各部之獨緊。有按之緊。而無浮之緊。皆一偏之辭。仲景曰。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為其緊急不軟。無胃氣也。轉索一也。有死生之分。宜詳辨之。
緊脈三關數又弦。上來風是正根元。忽然強語人驚怕。不遇良醫不得痊。
前言狀若洪弦。今曰數又弦。是見之不明。而頻移其說以遷就也。前云主風氣伏陽。化為狂。今去伏陽獨言風。仲景及脈經。皆曰諸緊為寒。非可以為風狂伏陽之診。難經曰。重陽者狂。豈緊脈為重陽乎。重陽者、謂陽部更有洪大滑長數等脈見耳。內經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薄疾者、極虛而急數。並、謂盛實。亦非緊脈也。
緊脈關前頭裡痛。到關切痛無能動。〔隱指寥寥〕(轉索無常)入尺來。〔繳結〕(疼痛)繞臍長手捧。
脈緊如轉索。非隱指寥寥之狀。繳結非痛之狀。今改之。李氏曰陽脈至陰部。自然隱伏指下。寥寥入來。若在寸部。則不寥寥。以愚視之。脈隨病而見。不隨部而改。小腹痛必寒氣固結。攻擊於下焦。所以脈緊。安有因在尺部。而脈變形乎。
〔七〕洪者陽也。 〔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餘〕(極大在指下。來大去長而滿指。)曰洪。主頭痛。四肢洪熱。大腸不通。燥熱。糞結。口乾。遍身疼痛。
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餘。是浮沉皆大之象。有類實脈矣。脈經曰。極大在指下。不言舉按。可以見洪之本狀。診者自當隨其見於浮沉以參求爾。極大在指下者。指下前後左右四旁。脈來皆盛大滿指。是言本體之形大也。來大去長。言其來去之形大也。
洪脈根元本是陽。遇其〔季夏〕(夏月)自然昌。若逢秋〔季〕(月)及冬〔季〕(月)。發汗通腸始得涼。
仲景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為應時之脈。今曰季夏。池氏遷就以為季夏心火漸退。得脾土偃之。其熱病自退。若然。則秋冬只在九月十二月。得洪脈。方可發汗通腸乎。今季字皆改為月字。
洪脈關前熱在胸。當關翻胃〔幾千重〕(熱來沖)。更向尺中還若是。小便赤澀腳痠疼。
八里
〔一〕微者陰也。 〔指下尋之極微再再〕尋之若有若無。(欲絕非絕。又曰按之如欲盡。)曰微。主敗血不止。面色無光。
若有若無。欲絕非絕。所以形容微之不可見。按之如欲盡。謂必輕手診則可見。重手按則欲盡而無也。微與濡弱相類。極軟而浮細曰濡。極軟而沉細曰弱。極細而軟。無浮沉之別者。微脈也。微與澀細何以分。細而又短於微來往蹇滯曰澀。細而稍大常有曰細。細而稍長似有似無曰微。合五脈相類者詳分之。則微脈可知矣。陽微惡寒。陰弱發熱。微浮雖甚不成病。不可勞。脈經曰。脈者氣血之候。氣血既微。則脈亦微矣。沉微則補陰。浮微則補陽。調補之道。以此為準。凡得是脈。必羸弱氣虛為宜。故風勞氣虛之病。多得是脈。柳氏曰。脈分四時。春夏發生長旺。畏見此脈。秋冬見尚庶幾。又曰人稟氣以生。若微脈太過。陽虧氣乏。何足以生。
指下尋之有若無。漩之敗血小腸虛。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亦枯。微脈關前氣上侵。當關鬱結氣排心。尺下見之臍下積。身寒飲水即呻吟。
微在尺為陰盛陽虛。故為身寒。不可飲水。若飲水。則兩寒相搏。痛而呻吟也。通真子曰多聲。池氏曰身寒飲水。李氏曰好飲冷水。皆非也。
〔二〕沉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重按乃得。有肌肉之下。)曰沉。主氣脹兩脅。手足時冷。
輕指於皮膚間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間應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脈也。沉與浮相反。與伏相近。沉脈。重按乃得於筋骨下部。若伏脈。則雖重按至筋骨下部亦不見。必用指推開筋方可見脈。難經曰伏者脈行筋下也。內經曰推而內之。推而外之。皆是用指推筋脈以求之。非一定其指。於病人臂上。俟其脈之自見也。此持脈口訣也。脈經曰沉者陰脈之始也。其象。按之至筋骨得之者。是也。其體沉潛。深居諸脈之下。有地之氣焉。凡諸脈即沉而見。則知其在陰而里受之。今脈訣曰按之似有。狀如爛綿。曰沉。如此則沉弱沉微沉細之脈。又當何如而診之。甚失脈經之意矣。經曰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豈有按之似有狀若爛綿之不及也。
按之〔似〕(即)有舉還無。氣滿三焦臟腑虛。冷氣不調三部壅。通腸健胃始能除。
按之似有。是沉微脈。非獨沉也。今改云按之即有。沉為陰。通腸宜溫藥利之。
寸脈沉兮胸有痰。當關氣〔短〕(痞)痛難堪。
氣短者。氣不能相續。似喘而實非。氣上衝。似呻吟而無痛。乃氣急而短促也。今曰痛難堪。則非氣短。脈經曰。關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則痛者氣痞不通而痛也。
若在尺中腰腳重。小便稠數色如泔。
〔三〕緩者陰也。 指下尋之。往來遲緩。〔小於遲脈〕(去來亦遲。小駃於遲。又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曰緩。〔主四肢煩悶氣促不安〕
緩者二義。去來亦遲。小駃於遲。每居中部或下部間。柔軟而慢。但小於沉脈。兼之緩軟。此有邪之診。為不及之緩。陰陽氣和。陽寸陰尺。上下同等。同浮大而軟。無有偏勝。此無邪之診。為陰陽和緩之緩。緩與遲二脈相類。緩脈大而慢。遲脈小而衰。緩者衛有餘而營不足。遲者陰氣盛而陽氣衰。二診不同。遲脈一息三至。緩脈一息四至。脈經曰。緩脈小駃於遲。今脈訣反云小於遲脈。誤矣。四肢煩悶。氣促不安。皆非緩脈之證。
來往尋之狀若遲。腎間生氣耳鳴時。邪風積氣來沖背。腦後三針痛即移。
緩脈關前搐項筋。當關氣結腹難伸。尺上若逢癥冷結。夜間常夢鬼隨人。
〔四〕澀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前虛後實無復次序〕(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又曰短而止。)曰澀。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為痛。
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澀者澀也。與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澀。又有節。刀刮而行澀。遇節則倒退。有澀脈往來難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雖沾之。其體亦細而散。有澀脈往來散之意。或一止復來。是因澀不流利之止。與結促代之止不同。玉函經曰。切脈定知生死路。但向止代澀中取。看取澀脈與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澀脈與外有形證。未可斷他殂大命。若是形證與代同。尺部見之皆死定。黎氏曰代者止也。一臟絕。他臟代至。為真死脈。不分三部。隨應皆是。澀者。三五不調。如雨沾沙。為精血不足之候。與代相似。然三秋診得澀而有胃氣為平脈。右手寸口。浮短而澀。為肺正脈。二者皆非 死脈。若尺寸俱浮緊而澀。外證必發熱惡寒。項強腰痛。牽連百節俱痛。乃太陽經傷寒。汗之愈。舉此數端。以見澀脈與代脈不可例觀。尺脈者人之根本。澀為精血不足之候。若獨於尺中見澀。則死候也。脈經曰。澀脈之象。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夫脈者資血氣而行。血氣損傷。營衛行澀。故脈亦澀。脈訣曰。按之似有。舉之全無。是有沉澀無浮澀。經曰一陰一陽。謂脈來浮而澀也。則是浮中亦有澀。豈獨沉有澀乎。蓋浮而澀者營衛傷。沉而澀者精血損。表裡之證不同。故脈亦異。豈獨有里而無表乎。難經曰。前小後大。前大後小。其前後以尺寸論也。今云前虛後實。澀為少血。其形蹇滯。細短且散。安能後實。若後實則非澀矣。其曰無復次序。即內經所謂參伍不調。上下如參舂之脈。是脈之亂。脈亂則死矣。今以脈經改之。
澀脈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號傷精。婦人有孕胎中痛。無孕還須敗血成。
澀脈關前胃氣並。當關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體寒臍下作雷鳴。
〔五〕遲者陰也。 〔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隱隱〕(一息三至。去來極遲。)曰遲。主腎虛不安。
中風口喎。脈浮而遲則生。今脈訣於遲脈曰重手乃得。是無浮遲之脈乎。立脈之名曰遲。以其比平人一息四至。減去一至。故也。今曰隱隱。果何所似。且如蛛絲曰氣衰。如風吹毛曰肺死。微甚欲絕。伏甚不出。則庶可隱隱形容之。三至為遲。何隱隱乎。
〔遲脈人逢狀且難〕(三至為遲一息間。)
遲脈一息三至。以至數之。至為易見。
遇其季夏不能痊。神工診著知時候。〔道是脾來水必干〕(或是脾虛或腎寒。)
通真子曰。遲脈屬腎。腎水憂在土。土季夏旺。潔古云遲本土也。當仿此一脈為時勝故長。夏勝冬。土剋水。池氏曰。季夏現遲。季夏土正旺。勝其腎水。水必枯。病不痊。抑脾土。滋腎水。方為良工。以愚考之。內經曰脈遲者為臟病。難經曰遲者陰也。遲為在臟。非脾旺脈。亦非屬腎之脈。假使季夏土旺。脾能克腎。不緣脈遲。阿阿和大而緩。是脾之正脈。是因季夏時而旺。不病之脈。若素有腎虛之病。則憂之。若曰因時旺脈。能克所勝。則是春肝脈旺。必克脾土。四時旺脈。因序而見。人人四時皆病矣。今此脈訣之意。蓋以夏月萬物盛大。陽旺之時。而得遲脈為失時反證。陰氣大盛。脾者陰中之至陰也。遲在脾則脾冷。腎者亦陰也。遲在腎則腎冷。內經曰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今遲脈在夏。亦逆四時也。
寸口遲脈心上寒。當關腹痛飲漿難。流入尺中腰腳重。厚衣重覆也嫌單。
〔六〕伏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再再尋之不離三關〕(極重按之。著骨乃得。又曰關上沉不出。又曰脈行筋下。)曰伏。主毒氣閉藏三關。四肢沉重。手足時冷。
伏脈者。初下指輕按。不見。次尋之中部。又不見。次重手極按。又無其象。直待以手推其筋於外而診。乃見。蓋脈行筋下也。若如常診。不推筋以求。則無所見。昧者以為脈絕矣。沉脈因按而知。伏脈因推而得。伏與沉相似。沉者重按乃得。伏者重按亦不得。必推筋乃見也。若重按不得。推筋著骨全無。則脈絕無而死矣。脈訣曰。指下尋之似有。則非伏也。呼吸定息全無。則脈絕也。再再尋之不離三關。三關。三部一寸九分之位也。豈他脈之診乃離舍三關乎。此脈訣言伏脈之狀最謬。
陰毒伏氣切三焦。不動營家氣不調。不問春秋與冬夏。徐徐〔發汗〕(調理)始能消。
伏為積聚。有物為積。有營積。有衛積。有藏積。隨所積而施治。可也。今曰不動營家氣不調。是先治營血而氣自調也。必也治營積而見伏脈者方可。若夫氣積。及食物積。藏積。又當各治其本。且氣為是動。血為所生者。難經曰。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血滯而不濡者。為血後病。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病。以此論之。當先調氣而血自順。亦有血先病而氣後病者。隨病施治可也。難乎執一。其因物聚者。又必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亦不專於先動營也。通真子曰。伏脈不可發汗。更宜消息。誠哉是言。內經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仲景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又曰表有病。脈當浮。今伏脈乃在裡之病。豈宜發汗。雖曰徐徐。其動表一也。非其治也。潔古又引陽盛陰虛。汗之則愈。以升麻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治。亦非也。難經所云。仲景所述。曰陽盛陰虛者。謂傷寒之邪。在表為陽。在裡為陰。邪入皮膚。惡寒發熱。是表虛而受邪曰陽虛。未傳入里。里未受邪。曰陰盛。故云汗之則愈。非論伏脈為陰盛也。假使陰毒為病。正當隨淺深。用溫藥祛逐。其可發汗邪。
積氣胸中寸脈伏。當關腸癖常暝目。尺部見之食不消。〔坐臥不安〕(癥瘕攻痛)還破腹。
〔七〕濡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按之依前卻去〕(極軟而浮細。輕手乃得。不任尋按。)曰濡。主少氣。五心煩熱。腦痛耳鳴。下元冷極。
有餘於上曰浮。既浮而細曰軟。浮而軟細曰濡。按之無有。舉之則浮細而極軟。必輕手乃可得。脈經曰如帛衣在水中。帛漫在水。虛浮見於水面。若用指按之。則隨手而軟散。不與手應。此濡脈之狀也。濡與遲弱相近。一息三至。隨浮沉而見曰遲。極軟而浮細。輕手乃得。不能沉。曰濡。輕軟而沉細。按之乃得。重按欲絕。指下不能起伏。不能浮。曰弱。濡弱遲微之脈。皆氣血之不足者也。大病後。或產婦。喜見此等脈。平人強人忌見之。更隨時隨病消息之。脈訣曰指下尋之似有。與言伏脈同。何是何非耶。且諸脈之應。皆一來一去。如曰來疾去遲。曰來盛去不盛。以別鉤脈。外實內虛之診。今曰按之依前卻去。其狀果何如耶。內經曰軟。脈經曰濡。同一脈也。難經曰春脈弦。濡弱而長。按之濡。舉之來實者。腎也。沉濡而滑曰石。是皆兼他脈。以濡在中和為胃氣之本。為平脈。旺脈。若濡脈獨見。則病脈也。內經曰心脈耎散。當消環自已。肝耎散。病溢飲。胃耎散。病食痹。脾耎散。色不澤。足胻腫。腎耎散。病少血。其言耎散脈。與搏堅而長對。言病也。故難經亦以氣來虛微。來實強。對言之。非所謂濡與虛弱之診也。
〔按之似有舉之無〕(舉全無力按如無。)
脈訣。此句全非濡診。活人書曰。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曰濡。今從之。髓海丹田定已枯。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濡脈關前〔人足汗〕(虛自汗。)
脈訣足字本為充足之足。昧者誤以手足之足訓之。今改為自汗。庶無誤也。
當關少氣精神散。尺部綿綿卻惡寒。骨與肉疏都不管。
〔八〕弱者陰也。 指下尋之如爛綿相似。〔輕手乃得重手乃無怏怏不能前〕(極軟而沉細。按之如絕指下。)曰弱。〔主氣居於表〕生產後客風面腫。
弱者扶持不起之狀。不能起伏。不任尋按。大體與濡相類。濡脈細軟而浮。弱脈則細軟而沉。以此別之。病後見此脈為順。強人平人見之。為損為危。獨見一部或二部猶庶幾。三部六部皆見之。甚矣。脈經論弱云。按之乃得。舉之無有。今脈訣云輕手乃得。重手乃無。與脈經相反。今改之。又弱為虛候。氣血損減。今雲氣居於表。果何證乎。表病脈必因浮而見。今弱脈沉細在下。何以診表。素問曰。而腫曰風。不拘於產後也。弱脈亦難以驗風。
〔三關〕(脈行)怏怏不能前。〔只為風邪與氣連〕(軟細而沉似爛綿。)少年得此須憂重。老弱逢之病卻痊。關前弱脈陽道虛。關中〔有此氣多疏〕(虛熱胃虛疏。一作氣多粗尤非)
脈經曰。關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矣。池氏曰。關乃陰陽分處。脈弱則陰陽隔絕。主氣喘。李晞範因之。今按氣喘者脈必實。脈弱則氣乏。不足以息。今依脈經改之。柳氏曰氣虛羸弱。弱脈乃見。寸弱為陽氣虛。尺弱為陰氣虛。關弱為胃虛。仲景曰諸弱發熱。乃弱為陽虛。虛而發熱。非實熱也。大抵陽少陰多。皆為不足之候。脈經曰弱為虛為悸。內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同一弱也。以滑澀相兼而易診。
若在尺中〔陰氣絕痠疼引變主皮膚〕(陽氣少。骨煩發熱痛難居。)
脈經曰。尺弱陽氣少。發熱骨煩。又云少血。脈經曰骨煩者。腎主骨髓也。脈訣作皮膚。乃肺之合。非腎所主。今改之。
九道
通真子曰。七表八里為陰陽正脈。外有九種脈相通而見者。經所謂脈來浮滑而長。沉澀而短。浮大而牢之類。是也。以愚觀之。脈無正不正之定名也。為邪為病而見。則二十四字皆不正之脈。因時而旺。隨臟而應。則皆正脈也。脈合陰陽。難以七表八里為陰陽正脈。難經曰浮滑長皆陽脈。沉澀短皆陰脈。非別以長短為陰陽正脈之外也。是長短與浮沉滑澀。同為陰陽也。又曰外有九種脈相通而見。故曰九道。且脈之相通。乃眾脈參互為一。以示證也。二十四字。除浮沉結促代伏。居於上下。止於緩急。不能相通。其他皆相通。難經曰一陽一陰。謂浮而澀。是八里通乎七表也。一陰一陽。謂沉而滑。是七表通乎八里也。內經所載。仲景所論。多通眾脈而言病。脈經二十四字。有散數。無短長。脈訣去散數。增長短。亦以足二十四字。脈經論。二十四字通為一處。亦無次序之定。蓋脈隨變而見。但宜以陽脈從陽類。陰脈從陰類。不可以一浮二芤為定序。且三至為遲。六至為數。遲陰在臟。數陽在腑。經文皆對言也。今取遲去數。其可乎。是知脈不可以二十四字為定數也。亦不可立表裡道之異名也。陳氏沈氏並用散數為九道。用脈訣九道之名數。而不取短長。亦非也。今增散數二脈於後。以足脈經之所論。而不去長短者。脈之所當述者也。既不拘於表裡道二十四字之數。則脈之以一字立名。皆詳論可也。或曰子既辨表裡道之非。不刪而述其舊文何也。曰此朱文公作孝經刊誤。程子述大學親民之例也。不刪者存其舊也。用墨圈者當刪者也。辨其下者。使人皆知其非。不復為舊文所惑。不刪之刪也。
〔一〕長者陽也。 指下尋之。三〔關〕(部)如持竿之狀。舉之有餘曰長。過於本位。亦曰長。主渾身壯熱。坐臥不安。
從尺至關。連寸口。直過如橫竿之狀。此三部之長脈。過於本位。謂或尺或關或寸。過於一指之外。此各部之長脈。欲知其病。則必於浮沉遲數大小之間求之。若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則氣自治而無病。經曰。長則氣治是也。大概平人病人。脈長為吉。深且長。壽脈也。尺脈長。根深蒂固。心脈長。神氣有餘。內經心脈搏堅而長。病舌卷不能言。至腎脈搏堅而長。病折腰。此六脈者非以長為病。以搏堅相合而病也。春肝脈。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肝脈。如循長竿末梢曰平。如循長竿曰病。有餘而過。故也。
長脈迢迢度三關。指下來時又卻還。
通真子曰。此云來時又卻還者。似一陰三陽之脈。愚曰非也。來而還。只可謂脈之來去。然諸脈皆如是。若不能自還。則代而死矣。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是四脈共見也。
陽毒在臟三焦熱。徐徐發汗始能安。
潔古曰。此陽明脈。尺寸俱長。當汗。陽化氣也。今按假使是陽明證。亦難專於發汗。正陽陽明當下。太陽陽明當汗。少陽陽明隨證解利。當依表裡分汗下。
〔二〕短者陰也。 指下尋之。不及本位曰短。主體虛惡寒。腹中冷氣。(作生氣非)宿食不消。
寸口尺中皆退促。附近關中見一半。如龜縮頭曳尾之狀。以其陰陽不及本位。故曰短。若關中短。上、為寸脈。下不至關。下、為尺脈。上不至關。是陰陽絕脈。此皆不治決死。故關中不以短脈為診。脈經曰。短脈之象。應指而回。不能滿部。浮而短者榮衛不行。沉而短者臟腑痞塞。短與長對。知長則知短矣。
短脈陰中有伏陽。氣壅三焦不得昌。臟中宿食生寒氣。大瀉通腸必得康。
通真子曰。脈訣以一陽三陰。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乃云有伏陽耳。今按脈訣單論短。為陰中伏陽。蓋以短為陰。脈短為氣病。氣不得舒暢。則陽氣鬱伏於內。非論沉澀短浮四脈共見也。內經曰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今曰大瀉通腸。亦當隨病淺深用藥可也。
〔三〕虛者陰也。 〔指下尋之不足舉之亦然〕(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曰虛。主少力多驚。
虛脈。因按而知其虛。其診法與芤同。皆以按而見。浮大而軟。按之中無旁有為芤。遲大而軟。按之隱指。豁豁然空為虛。內經曰脈虛血虛二脈。皆因血而見。失血則中無。血虛則中空。脈訣言尋之不足。舉指亦然。乃微濡之脈。非所以形容虛也。虛與實對。實於中為實。故浮中沉皆有力。內不足為虛。故按之豁豁然空。
恍惚心中多愕驚。〔三關定息脈難成〕(按之無力脈虛輕。)血〔生〕(虛)臟腑生〔寒熱〕(煩熱。)補益三焦便得寧。
〔四〕促者陽也。 指下尋之。極數。並居寸口。(又曰來去數。時一止復來。)曰促。漸加則死。漸退則生。
促脈。尺微關細。寸口獨實而滑數。並居於上。或來去數。時一止復來。黎氏曰促脈雖盛疾。必時一止復來者。如趨之蹶也。故徐疾不常。
促脈前來已出關。並居寸口〔血成斑〕(證危難。)
血成斑非促脈證。
忽然漸退人生也。若或加時命在天。
〔五〕結者陰也。 指下尋之。〔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脈來緩。時一止復來。無常數。又曰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曰結。主四肢。氣悶。連痛。時來。
遲而小駛為緩。應指暫歇為止。緩而止為結。通真子曰據經謂往來緩。時一止復來。為結。其言是也。此云或來或往。聚而卻還。與之稍異。來去者脈之常也。聚而還。何以見脈之結。今依仲景所論改之。脈經只云來緩。時一止。難經又云無常數。今依難經增之。蓋止而復來。數至。間或三兩至。或又一止。無常數。若有常數。如五動一止。又五動一止。依數而止。則為死脈。可依止數。剋死期矣。詳見下代脈辨。仲景曰。藹藹如車蓋。曰陽結。乃陽氣鬱結於外。不與陰氣和雜也。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乃陰氣鬱結於內。不與陽氣和雜也。又曰脈浮數。能食。不大便。此為實。曰陽結。脈沉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曰陰結。亦以陰陽氣偏結。因兼證而分之。不以脈止為結也。內經曰結陽者腫四肢。四肢者諸陽之本也。結陰者便血。陰主血也。二陽結謂之消。謂大腸胃熱。三陽結謂之隔。謂小腸膀胱熱。三陰結謂之水。謂脾肺寒。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謂心主三焦熱。是亦分陰陽之結也。王氏脈經蓋因仲景之文。於脈緩止卻為結陽。數止卻為結陰。誤甚。詳述在代脈下。其實脈訣之結脈為陰。與促脈為陽相對。非若內經與仲景所言。有陰陽之分也。若必論陰陽。結則緩而止為結陰。數而止為結陽。方允當。
積氣生於脾臟旁。大腸疼痛卒難當。漸宜稍瀉三焦火。莫謾多方立紀綱。
〔六〕代者陰也。 指下尋之。〔動而復起冉冉不能自還〕(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
代者。此脈已絕。他脈代其至之義。一臟氣絕。而他臟之氣代而至也。代與止異者。止者按之。覺於指下而中止。代者忽還尺中。停久方來。則是歇至。數動。止而復來。因其呼吸陰陽相引乃復動也。今脈訣曰動而復起。則不代矣。是不明動而中止為代也。冉冉不能自還之下。卻不言因而復動。是不能自還之後。脈絕不來矣。今以仲景原文改之。內經曰代則氣衰。脾脈代。注云耎弱也。仲景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皆不以代為死脈也。王氏脈經始曰脈結者生。代者死。仲景言結代脈曰。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王氏脈經述之。而與仲景本文有差。仲景兩明結脈。總曰陰也。脈經分前一論來緩。時一止。名曰結陽。多添一陽字於後。一論中有還者反動。改作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卻依本文曰結陰也。以前為結陽。則脈緩非陽也。(此蓋脈訣所謂結脈)以後為結陰。則脈數乃陽也。(此蓋脈訣所謂促脈)且不能自還與代脈同。何以為結脈。且結代同。而中止皆同。自還為結。不能自還為代。正以分二脈之異。今混而同之不可也。代則血氣衰虛不能相續。因其呼吸相引復動。此所以代為難治。活人書云。陰盛則結。主胸滿煩躁。陽盛則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大抵結促二脈。雖時一止。為病脈。非死脈也。代則真死矣。或曰死脈必代。而代脈未必皆死者。何也。人見其脈動搖來往。略有一止。便以為代。便以為死。鮮有不失者。蓋代脈固以其有止。而有止者未可便以為代。何也。諸脈有止者四。澀促結代也。脈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者。為澀。脈來數。時一止者為促。脈來緩。時一止者為結。凡此三者均謂之止。而其所以止者迥然不同。為病亦異。而皆非死脈也。甄別於此。毫髮不爽。見其所謂止者。不過於澀促結中之止。則隨脈主病。真見其止如代中之止。然後斷之為死。則不失矣。代脈之止。其止有常數而不忒。如十動一止。則數十止皆見於十動之後。如二十動一止。則數十止皆見於二十動之後。及加進亦如是。方為代脈。王氏脈經於代脈依仲景。卻改脈來作來數。則又混促脈之止。必全依仲景本文方是。
〔代脈時時動若來〕(動而中止不能還。)〔再而復動似還無〕(復動因為代脈看。)三元正氣隨風去。魂魄〔冥冥何所拘〕(升沉旦夕間。)
曰動若來。則不止也。一作動若浮。尤悖理。潔古亦隨繆解之。何也。曰似還無。於脈狀何似。故改之。
〔七〕牢者陰也。 指下〔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曰牢。主骨間疼痛。氣居於表。
尋之則無。按之則有。則沉脈也。可以言牢脈所見之位。而失言牢脈之本狀。似沉似伏者。牢脈所居之位也。實大而長微弦者。牢脈之形也。脈經曰有似沉伏。沈氏分言似沉似伏。尤為明著。又曰低而不浮曰沉。按之極下曰伏。隱指逼逼曰實。滿指洪盛曰大。過於本位曰長。緊而直曰弦。兼是數者為牢脈。黎氏曰牢者堅也。固圍之象。氣之鬱結故如此。柳氏曰牢實不轉移。主有積聚。主疼痛不移其處。得此一脈。病邪牢堅。其病難愈。沈氏曰。陰陽革否其氣沉伏在下。固結不移。其氣欲上出而不得。故曰革也。今按古今多以革與牢混論。素問云渾渾革至如湧泉。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曰革至如湧泉。流出之甚也。綿綿其去。流而不返義。如弦絕者。若弓弦琴瑟。絃斷絕不可再續。故云死。王貺曰革脈渾渾如湧泉。謂出而不返也。為陰氣隔陽。又為溢脈。溢脈。蓋自尺而出。上於魚際。離經無根本。又有覆脈。自寸口下退。過而入尺。皆必死。此等脈見於兩手或一手。難以逐部求。或曰牢脈即黃帝之所謂革脈。千金翼亦以革為牢。是以革牢同一義。然內經渾渾革至如湧泉。則此革不與脈經沉伏之革同矣。然則牢革兩義也。難經曰牢而長者肝也。牢陰長陽。因沉而得。為肝之平脈。又曰脈之虛實。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以邪氣之盛為實也。此牢也。仲景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革也。(機按。牢主邪氣實。革主精血虛。)或又曰如撓鼓皮。鼓皮可以言革。而於實大弦長。難以取象。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兼病以斷也。難經曰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反得浮大而牢者死。脈病相違也。仲景曰寒則牢堅。脈書往往以牢革為一。有牢則無革。有革則無牢。究而言之。諸書所謂牢者堅也。緊牢為實。仲景所謂革者。虛寒相搏也。脈形脈理。二者不同。不可混也。因牢論革及此。若內經渾渾革至云者。又別作一樣看可也。
〔脈入皮膚辨息難〕(實大弦長沉伏間。)
牢脈居沉伏之位。非入皮膚之浮部也。牢以脈形固結。鬱而在下。不與遲數辨息多少以立名。故改之。時時氣促在胸前。只緣水火相刑剋。若待痊除更問天。
牢脈亦難以為水火相刑之象。五行各有相刑。皆有死症。
〔八〕動者陰也。 指下〔尋之似有舉之還無再再尋之不離其處不往不來〕(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曰動。主體弱虛勞。崩中血痢。
仲景云。動脈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王氏脈經依仲景文。而去若數脈及上下五字。止云見於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夫動必因數而後見。此五字不可除也。脈訣並不遵依。卻自云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乃微弱沉之狀。動脈厥厥動搖。出於眾脈。豈舉之還無乎。不離其處。果何處也。動見於關。不能如眾脈通三部而見。內經曰脈不往來者死。若不往不來。則脈定而死矣。眾書以動為陽。脈訣以動為陰。此脈居關上。陰陽相搏為動。當以陽動為陽。陰動為陰。方當。內經曰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謂手少陰俞。神門穴中脈動甚。為有妊之兆。非言動脈之狀。言動脈始於仲景。曰陰陽柑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寒惡冷。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方其陰陽相搏。而虛者則動。陽虛則陽動。故汗出。陰虛則陰動。故發熱。如不發熱汗出。而反形冷惡寒。為三焦傷。陽氣不通。龐安常曰。關位佔六分。前三分為陽。後三分為陰。若當陽。連寸口動。而陰靜。法當有汗而解。素問曰陽加於陰謂之汗。若當陰。連尺動。而陽靜。則發熱。素問曰尺粗為熱中。若大汗後。形冷惡寒者。三焦傷。此是死證。動脈只在關上見。惟龐說分明。成氏又曰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關為陰陽之中也。若數脈見關上。無頭尾如豆大。動搖者。是陰陽之氣相搏也。厥厥動搖者。自為動搖。不與三部混也。如人在眾中。不與眾合。名之厥厥。沈氏曰。陽動者。陽不能衛於膚腠。故汗出也。陰動者。陰不能榮於肌肉。故發熱。又仲景云。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是也。
動脈〔根源氣主陰〕(陰陽相搏形。)〔三關指下礙沉沉〕(關中如豆動搖頻。)
動脈見關上。不見於三關。厥厥動搖。不沉沉礙指下也。池氏承訛謬解。故改之。
血出一倒經年月。〔智士名醫不可尋〕(為痛為驚載脈經。)
內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脈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血流下。此動脈為血崩者。即仲景所謂陰動也。陰虛內損。動數見焉。豈陽搏乎。
〔九〕細者陰也。 指下尋之。細細如線。〔來往極微〕(小大於微。常有且細。)曰細。主足脛髓冷。乏力少氣。
脈經曰。細者陰也。直細而軟。若絲線之應指。主血少氣衰。有此症則順。非此而得之為逆。故吐衄血。得沉細則生。蓋血行脈中。血既減少。脈所以細也。然雖血少。未至於失血。故脈止於細。未至於無。血失脈亦失。故芤主失血。是知芤為失血。細為血少。今脈訣言細脈。乃云來往極微。則微之又微。非細矣。今改之。
乏力無精脛里酸。形容憔悴發毛干。如逢冬季經霜月。不療其疾必自痊。
冬季後陽氣生。或可復其生理耳。亦不可言不療自痊。今增散數二脈。以足脈經之本旨。
數者陽也。一息六至。又曰去來促急為數。
經曰數則為熱。必審其浮沉。知其熱在表裡。察其大小。知其熱之盛衰。亦有如數之脈。經曰脈至如數。令人暴驚。宜細詳之。沈氏曰以陰陽言。數為陽脈。以臟腑言。數為腑病。論邪則為熱。論病則為虛。若夫微數之脈。傷寒則謹不可汗。無病則謹不可勞。此先賢之格言。內經曰數為煩心。惟小兒之脈。一呼吸間八至。而細數者。為平耳。
散者。大而散者是也。氣失血虛。有表無里。故脈散也。
沈氏曰散者不聚之名。仲景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也。若脈有邪氣。風也。難經曰浮而大散者心也。最畏散脈獨見。獨見則危矣。柳氏曰是散漫無統紀無拘束之義。指下見得來動。一二至中又至一至。更不曾來往整齊。或動來即動去。或來至多去至少。或去至多來至少。是解散不收聚。精血走。作根本脫離。不佳之兆。若產婦得之則生子。孕婦得之為墮傷。尋常心脈及夏月。最不宜獨見此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