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小序 運氣之說微矣,得其指歸者,不數見焉。是編撮其大綱,為初學者階梯云耳。第曰某年為某政,執某藥以治之,是守株而待兔也。嗚呼!麒麟鳳凰不常有,世治則見;日月薄蝕有常度,德盛則免。通於其說者,可以論運氣矣。
運氣之教,先立其年。干分五運,支立司天。
五運者,金木水火土也。六氣者,風寒暑濕燥火也。南北二政,運有不同。上下陰陽,脈有不應。先立其年者,如甲子、乙丑之類,左右應見,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順也。其法合十干為五運,對十二支為六氣。六氣者,有主有客。天以六氣動而不息,上應乎客;地以五行靜而守位,下應乎主。經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是知司天在泉,上見下臨,為之始也。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土運甲己,金運乙庚,水運丙辛,木運丁壬,火運戊癸,土君余臣。
太古占天之始,察五氣,紀五天,而所以立五運也。謂望氣之時,見黅天之土氣,經於心、尾、角、軫四宿之上,下臨甲己之方,此甲己之所以合為土運也。素天之金氣。經於亢、氐、昴、畢四宿之上,下臨乙庚之方,此乙庚之所以合為金運也。見玄天之水氣,經於張、翼、婁、胃四宿之上,下臨丙辛之方,此丙辛之所以合為水運也。見丹天之火氣,經於牛、女、壁、奎四宿之上,下臨戊癸之方,此戊癸之所以合為火運也。惟土運為南政,蓋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運,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為北政。土之與金木水火,猶之有君臣之分耳。
風寒暑濕燥火者,天之陰陽,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者,地之陰陽,生長化收藏下應之。戊己,土也。然化氣必以五,故甲己化土而居其首。土生金,故乙庚次之,金生水,故丙辛次之。水生木,故丁壬次之。木生火,故戊癸次之。此化氣之序也。
司天在泉圖
天之五運化圖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素問·五運行大論》義亦同。
五天五運圖
五天歌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邊,土黅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昴畢前,水玄張翼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司天分例。六化圖推。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此言客氣陰陽之次序也。如上乃少陽司天,則下乃厥陰在泉,自南面而觀之,則太陰在左,而陽明在右。余仿此。司天在泉,迭為遷轉,故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又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又曰:「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夫六氣之合於三陰三陽者,分而言之,則天地之化,有氣有形;合而言之,則陰陽之理,標由乎本。(所謂標本者,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有本標中氣圖。)如主氣之交司於四時者,春屬木為風化,夏初君火為熱化,盛夏相火為暑化,長夏屬土為濕化,秋屬金為燥化,冬屬水為寒化,此六化之常,不失其序,即所謂當其位則正也。如客氣之有盛衰逆順者,則司天主上,在泉主下,左右四間,各相專王,不時相加,以為交合,此六化之變,變有不測,即所謂非其位則邪也。故正則為德化政令,邪則為災變傷,大者之至徐而常,少者之至暴而亡,而凡為淫勝邪勝、相勝相復等變,亦何莫非天地六化之氣所致歟!
子午之上,少陰君火。丑未之上,太陰濕土。寅申之上,少陽相火。卯酉之上,陽明燥金。辰戌之上,太陽寒水。巳亥之上,厥陰風木。
天地六氣之圖
如子與午對,俱為君火。醜與未對,俱為濕土。寅與申對,俱為相火。卯與酉對,俱為燥金。辰與戌對,俱為寒水。巳與亥對,俱為風木是也。運則五年一周,氣則六期環會。六氣分上下左右而行天令,十二支分節令時日而司地化。然以六氣而加於十二支,則有正化對化之不同。如厥陰之所以司於巳亥者,以厥陰屬木,木生於亥,故正化於亥,對化於巳也。少陰所以司於子午者,以少陰為君火,當正南離位,故正化於午,對化於子也。太陰所以司於醜未者,以太陰屬土居中,王於西南,故正化於未,對化於醜也。少陽所以司於寅申者,以少陽屬相火,位卑於君火,生於寅,故正化於寅,對化於申也。陽明所以司於卯酉者,以陽明屬金,酉為西方金位,故正化於酉,對化於卯也。太陽所以司於辰戌者,太陽為水,辰戌屬土,然水行土中,而戌居西北,為水漸王鄉,是以洪範五行以戌屬水,故正化於戌,對化於辰也。一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一曰正化從本生數,對化從標成數。皆以言陰陽之衰盛,合於十二辰以為動靜消息者也。此說詳具玄珠,今錄之以備參考。
六氣正化對化之圖
少陰正化午,對化子。太陰正化未,對化醜。少陽正化寅,對化申。陽明正化酉,對化卯。太陽正化戌,對化辰。厥陰正化亥,對化巳。
圖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標者,猶所謂上首也。
圖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從。甲己之歲,是為南政。三陰司天,則寸不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歲者,皆曰北政。三陰司天,則尺不應。三陰在泉,則寸不應。
南北政者,即甲己為南政,余為北政是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謂南政之年,南面行令,其氣在南,所以南為上而北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氣應之故寸為上而尺為下,左右俱同。北面受令,其氣在北,所以北為上而南為下,在泉應上,司天應下人氣亦應之,故尺應上而寸應下。司天應兩尺,在泉應兩寸。地之左間為右寸,右間為左寸。天之左間為左尺,右間為右尺。正與男子面南受氣,女子面北受氣之理同也。
南北政圖
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應。
脈有不應者,謂陰之所在,脈乃沉細,不應本脈也。
天地之間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已。經所謂二火者,君相二火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君火不用事,相火代君行令者也。故南政厥陰司天,則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太陰司天,則君火在左,故左寸不應。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
厥陰在泉,則君火在右,故右寸不應;太陰在泉,則君火在左,故左尺不應。
南政年脈不應圖
甲己年為南政。
北政年脈不應圖
乙丁辛癸丙戊庚壬年為北政。
排山掌法
南北政指掌圖
其法以南政子年起中指端,北政子年起中指根,俱逆行輪之。凡年辰所值之處,即其不應之位。如南政子起中指端,即兩寸不應。丑年左寸,寅年左尺,右數到底,皆南政不應之位。北政子年起中指根,如前右數到底,皆北政不應之位。司天為上,其位在南,則面必北;其分左右,左西右東。
司天在上,故位南面北,而命其左右之見。左,西也。右,東也。
在泉為下,其位在北,則面必南;其分左右,左東右西。
下者即言在泉,故位北面南,而命其左右之見,是為在泉之左右間也。左,東也。右,西也。司天在泉,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按右二節,陰陽六氣,迭為遷轉。如巳亥年厥陰司天,明年子午則左間少陰來司天矣。又如初氣厥陰用事,則二氣少陰來相待矣。六氣循環無已,此所以上下左右陰陽逆順有異,而見氣候之變遷也。
司天在泉左右間氣圖
司天歌
子午少陰為君火,丑未太陰臨濕土,寅申少陽相火王,卯酉陽明燥金所,辰戌太陽寒水邊,巳亥厥陰風木主。初氣起地之左間,司天在泉對面數。
不應之位,皆少陰也。諸部不應,反診較之。
脈來不應者,沉細而幾於不可見也。不應之脈,皆在兩寸兩尺,一為手少陰心經,一為足少陰腎經也。凡南政之應在寸者,則北政應在尺;北政之應在寸者,則南政應在尺。反其診者,謂南北相反而診之,則或尺或寸之不應者,皆可見矣。或為覆病者之手而診之則脈見,未盡其解也。值此不應之脈,乃歲運合宜,命曰天和之脈,不必求治。若誤治之,反伐天和矣。
陰之所在,其脈不應。諸家之注按,謂六氣以少陰為君,君象無為,故少陰所至,其脈不應。此說殊謬。夫少陰既為六氣之一,又安有不主氣乎?蓋因《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少陰不司氣化,殊不知所言不司氣化者,言君火不主五運之化,非言六氣也。如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則六氣分主,天地各有所司,何謂不立歲氣乎?且君為大主,豈寄空名於上者乎?夫三陰三陽者,天地之氣也。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證之,則日為陽,其氣常盈。月為陰,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隨月消長,此陰道當然之義,為可知矣。人之經脈,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陽所在者,脈無不應,氣之盈也。三陰所在,脈有不應者,以陽氣有不及,氣之虛也。而三陰之中,又惟少陰獨居乎中,又陰中之陰也。所以少陰所在為不應,蓋亦應天地之虛耳。
(南政)少陰司天,甲子、甲午二年,兩寸脈不應。
少陰在泉,己卯、己酉二年,兩寸脈不應。
太陰司天,己丑、己未二年,左寸脈不應。
太陰在泉,甲辰、甲戌二年,左尺脈不應。
厥陰司天,己巳、己亥二年,右寸脈不應。
厥陰在泉,甲寅、甲申二年,右尺脈不應。
(北政)太陰司天,(乙丁辛癸)丑未八年,左尺脈不應。
太陰在泉,(丙戊庚壬)辰戌八年,左寸脈不應。
厥陰司天,(乙丁辛癸)巳亥八年,右尺脈不應。
厥陰在泉,(丙戊庚壬)寅申八年,右寸脈不應。
少陰司天,(丙戊庚壬)子午八年,兩尺脈不應。
少陰在泉,(乙丁辛癸)卯酉八年,兩寸脈不應。
《靈樞·禁服篇》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夫曰微大,則脈之和可知矣。《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帝曰:『陰之所在,寸口何如?』」夫使陰脈來現沉而不應,則與大小齊等之義拂矣。五運以甲己土運為尊,六氣以少陰君火為尊。凡脈之司天在泉不應者,皆以少陰而論之。故北政之歲,人氣面北,而寸北尺南,地左間之氣在右寸,右間之氣在左寸;天左間之氣在右尺,右間之氣在左尺。故乙卯、乙酉、丁卯、丁酉、辛卯、辛酉、癸卯、癸酉乃少陰在泉也,則兩寸之脈俱不應。而北政少陰在泉亦兩寸不應者,乃從君不從臣也。故不以尺為主,而以寸為主耳。《運氣全書》所謂依南政而診尺寸者是也。北政之歲,丙寅、丙申、戊寅、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乃厥陰在泉,其左間則少陰,右間則太陽也,宜右寸之脈不應。北政厥陰在泉亦右寸之脈不應者,亦從君而不從臣也。故不以尺為主,而以寸為主耳。北政之歲,丙辰、丙戌、戊辰、戊戌、庚辰、庚戌、壬辰、壬戌太陰在泉,其左間則少陽,右間則少陰也,宜左寸之脈不應。南政太陰司天,則左寸不應,北政太陰在泉而亦左寸不應者,從君而不從臣也。若使北政三陰司天而不在泉。則其不應者不在寸而在尺矣。故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應;若三陰在上,則尺不應」者此也。南政之歲,如甲子、甲午乃少陰司天,則兩寸之脈俱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南政之歲,如己巳、己亥乃厥陰司天,其左間則少陰,右間則太陽,宜右寸之脈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南政之歲,如己丑、己未乃太陰司天,其左間則少陽,右間則少陰,宜左寸之脈不應,如前所云者是也。若使南政三陰在泉而不司天,則其不應者不在寸而在尺矣。故曰:「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應;若三陰在泉。則尺不應」者此也。所謂諸不應者,即南北二政而相反以診之,則南政主在寸者北政主在尺,而南政主在尺者北政主在寸,則其脈自明矣。
南政少陰司天脈圖
南政厥陰司天脈圖
南政太陰司天脈圖
南政少陰在泉脈圖
南政厥陰在泉脈圖
南政太陰在泉脈圖
北政少陰司天脈圖
北政厥陰司天脈圖
北政太陰司天脈圖
北政少陰在泉脈圖
北政厥陰在泉脈圖
北政太陰在泉脈圖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止。」南政少陰司天在泉,北政少陰司天在泉,曰「失守其位者危。」論南北二政內行運法甲己為南政,餘四運為北政。南政司天在泉,皆行土運。其餘北政,皆以在泉行運。如北政巳亥厥陰司天,則行在泉少陽火運;又如寅申,少陽司天,則行在泉厥陰木運。余仿此。惟有北政,辰戌年太陽司天,當行在泉土運,緣北政以臣不敢行君之令,故行金運,是土之子,以足木火金水之四運焉。
尺寸反死,陰陽交危。謂之反者,不應而應,應而不應,尺寸反也。謂之交者,隅位相交,陰當在左,交之於右;陽當在右,交之左也。
如尺當不應而反浮大,寸當浮大而反沉細;寸當不應而反浮大,尺當浮大而反沉細;是謂尺寸反。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尺寸反者死。」如右當不應而反浮大,左當浮大而反沉細;左當不應而反浮大,右當浮大而反沉細。經曰:「左右交者死。」如其年少陰在左,當左脈不應,而反見於右;陽脈本在右,而反互移於左;是少陰所易之位,非少陽則太陽脈也。故曰:「陰陽交,交者死。」惟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八年有之。如其年少陰在尺,當尺不應,而反見於寸;陽本在寸,而反移於尺。故曰:「尺寸反,反者死。」惟子午卯酉年有之。然必也尺寸俱反,陰陽俱交。始為危殆。若但本位當應而不應者,乃陰氣之不應也,止疾而已,不在陰陽交、尺寸反之例,不可膠柱鼓瑟也。
南政少陰司天尺寸反者圖
南政少陰在泉尺寸反者圖
北政少陰司天尺寸反者圖
北政少陰在泉尺寸反者圖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尺寸反者死。」止以南北二政少陰司天在泉論。
南政厥陰司天陰陽交者圖
南政厥陰在泉陰陽交者圖
南政厥陰司天陰陽交者圖
南政太陰司天陰陽交者圖
南政太陰在泉陰陽交者圖
北政厥陰司天陰陽交者圖
北政厥陰在泉陰陽交者圖
北政太陰司天陰陽交者圖
北政太陰在泉陰陽交者圖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陰陽交者死。」除少陰司天在泉,止以厥陰、太陰司天在泉論。詳按後世諸圖,悉宗仲景,然多不合經旨,未知果出仲景否也。若他書有圖無說,其義益晦,餘一以經旨為主而補之。
太過有餘之歲
土運甲歲。水運丙歲。火運戊歲。金運庚歲。木運壬歲。
不及不足之紀
水連辛歲。火運癸歲。土運己歲。金運乙歲。木運丁歲。
天符說
天符者,假如丙戌歲,丙辛水運,歲之本位辰戌,太陽寒水司天,司天是水,又合水運,故曰天符。
歲會說
歲會之圖
歲會者,中運與年支同其氣化也。如木運臨卯木,火運臨午火之類共八年。按八年之外,有四年壬寅皆木,庚申皆金,是二陽年,癸巳皆火,辛亥皆水,是二陰年,亦是運與年辰相會,而不為歲會者,謂不當四年正中之會故也。除二陽年,則癸巳、辛亥二陰年雖不名歲會,亦上下五行相佐,皆為平氣之歲,物在脈應,皆必合期無先後也。
歲會者,謂運與歲相會。假如甲己化土運,而遇辰戌丑未歲是也。余仿此推之。
同天符
同天符同歲會圖
同大符同歲會者,中運與在泉合其氣化也。陽年曰同天符,陰年曰同歲會。如甲辰年陽土運而太陰在泉,則為同天符;癸卯年陰火運而少陰在泉,則為同歲會;共十二年。
太過之運,加地氣曰同天符。假如庚子、庚午年、運同陽明燥金。
同歲會
不及之運,加地氣曰同歲會。假如辛丑、辛未年,運同太陽寒水。
順化訣
天氣生運曰順化。假如甲子年甲己化土,子午少陰君火,火下生土運。余仿此推之。
天刑訣
天氣克運曰天刑。假如庚子年乙庚化金,子午少陰君火,火下剋金運。余仿此推之。
小逆訣
運生天氣曰小逆。假如壬子、壬午年丁壬化木,子午少陰君火,木上生下火。余仿此推之。
不和訣
運克天氣曰不和。假如丙子、丙午、丙丁,俱是三江水,子午君火,水上克下火。余仿此推之。
太乙天符
天符之圖
天符者,中運與司天相符也。如丁年木運,上見厥陰風木司天,即丁巳之類共十二年。
太乙天符者,如戊午年以火運火支,又見少陰君火司天三合為治也,共四年。
天符歲會相合曰太乙天符。戊午、乙酉、己未、己丑,六十年有此四年太乙天符。
支德符
運與四孟月同曰支德符。假如寅屬木,春孟月也,壬寅歲水運臨之。巳屬火,夏孟月也,癸巳年火運臨之。六十年有此四年。余仿此。
六十年氣運相臨之圖
六十年中紀運歌,運克氣者為不和,氣如生運名順化,運被氣克天刑多,小逆見之運生氣,氣運合則天符過。
干德符
運與交司日相合曰干德符,甲與己、乙與庚之類。一年遇此二干,天地德合,亦為平氣之歲也。
六氣加臨上下
五運六氣,相摩相蕩,上加下臨,六十年之紀不能齊。
太過之紀有五: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
不及之紀有五: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
平氣之紀有五: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
太過則乘己所勝而侮所不勝,侮反受邪,寡於畏也。不及則勝己者來欺之,子必為母復仇也。
太過之紀
木曰發生之紀
(生氣宣發)
謂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壬辰、壬戌六年也。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偃木飛砂,草木早生,歲星明見。民病腹痛,濡泄飲食,上走兩脅,膈噎不通,胃脘當心而痛,甚則忽忽眩冒巔疾。
火曰赫曦之紀
(陽光盛明)
謂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四年也。歲火太過,熱氣流行,肺氣受邪陽焰沸騰,山川赤地,熒惑星明見。民病咳逆喘嗽,肺痿寒熱,血溢血泄,甚則身熱膚痛。
土曰敦阜之紀
(土余高厚)
謂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甲辰、甲戌六年也。歲土太過,濕氣流行,腎水受邪,淫雨水潦,田蚊土駒,鎮星明見民病七疝驚溏甚則腹大腫滿。
金曰堅成之紀
(氣爽成物)
謂庚辰、庚戌二年也。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草木晚生,不時霜降,太白星明見。民病脅痛善恐,如人將捕之狀,甚則皮膚皴揭。
水曰流衍之紀
(流行洋溢)
謂丙子、丙午、丙寅、丙申、丙辰、丙戌六年也。歲水太過,寒邪流行,心火受邪,雪霜凜冽,水澤冰堅,辰星明見。民病心懸如病飢,堅痞甚痛,甚則厥逆禁固。
不及之紀
木曰委和之紀
(委屈少用)
謂丁丑、丁未、丁卯、丁酉四年也。歲木不及燥氣妄行。肝反受邪,草木晚生,黃落凋隕,太白光芒。民病肋痛支滿;復則火令大舉,肺氣受制,民病咳逆唾血。
火曰伏明之紀
(陽氣潛藏)
謂癸丑、癸未、癸卯、癸酉四年也。歲火不及寒氣妄行,心反受邪,雪霜時降,寒氣凜冽,辰星光芒。民病吐痢腥穢,食已不飢;復則溫令大舉,腎水受制,民病膝痛脛腫。
土曰卑監之紀
(監化權弱)
謂己卯、己酉、己巳、己亥四年也。歲土不及,風氣妄行,脾反受邪,雨水愆期,大風數舉,肝木受制民病脅痛。
金曰從革之紀
(從順革易)
謂乙巳、乙亥二年也。歲金不及,熱氣妄行,肺反受邪,草木焦黃,天暑地熱,熒惑光芒。民病肺痿寒熱咳血;復則寒令大舉,心火受制,民病厥心痛。
水曰涸流之紀
(流注乾涸)
謂辛丑、辛未、辛巳、辛亥四年也。歲水不及,濕氣妄行,腎反受邪,陰雨淋潰,雪霜晚降,鎮星光芒。民病膝痛脛腫;復則風令大舉,脾土受制,腹痛濡泄。
平氣之紀
木曰敷和之紀
(布和榮物)
謂丁巳、丁亥二年也。木本不及,上逢天符助之,得其平也。氣化均。民病少。
火曰升明之紀
(火氣高明)
謂戊辰、戊戌二年也,火本太過,上逢天刑剋之,而得其平也。癸巳、癸亥二年,火本不及,上逢順化,天氣生之,助而得其平也。氣化均,民病少。
土曰備化之紀
(廣被化氣)
謂己丑、己未二年也。上逢太乙天符助之,得其平也。氣化均,民病少。
金曰審平之紀
(氣清平定)
謂庚子、庚午二年也,上逢君火;庚寅、庚申二年,上逢相火,天刑剋之,減而得其平也。乙丑、乙未二年,上逢順化生之乙卯年逢天符乙酉年逢太乙天符助之,得其平也。氣化均,民病少。
水曰靜順之紀
(體清順物)
謂辛卯、辛酉二年也。上逢順化生之,得其平也。氣化均,民病少。
太過不及平運之圖
發生、委和、敷和角、赫曦、伏明、升明徵,敦阜、卑監、備化宮,流衍、涸流、靜順羽、堅成、從革、審平商,太過不及平氣紀。
地理之應六節圖
此圖上者右行,下者左行,自初至終,乃為地之主氣,靜而守位者也。
逐年主氣圖
此逐年主氣之位次也。六氣分主四時,歲歲如常,故曰主氣。
逐年客氣圖
此逐年客氣也。如子午年則太陽為初氣,厥陰為二氣,少陰為司天為三氣。太陰為四氣,少陽為五氣,陽明為在泉為六氣;丑未則厥陰為初氣,以次而轉。余可仿此類推也。
子午二年客氣定局熱化之圖
丑未二年客氣定局濕化之圖
寅申二年客氣定局火化之圖
卯酉二年客氣定局燥化之圖
辰戌二年客氣定局寒化之圖
巳亥二年客氣定局風化之圖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一
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二
此六氣分合六部時日診候之圖,家先生所自定者也,實具六氣至理,乃古今未發之秘,須精思而熟玩之。
以平治之紀為例,若太過之紀,其氣未至而至,從節前十三日為度。不及之紀,其氣至而未至,從節後十三日為度。太過之歲,從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歲,從左關中分起立春,依次而推之,清心調息,逐部細究,則時令之病,可以前知。診得六部俱平則已,若有獨大獨小,獨浮獨沉,獨長獨短,與各部不同,依圖斷之,無不驗者。假如左關中候脈獨弦大,已知雨水後驚蟄邊有風熱之病,蓋弦主風而大主熱也,且左關又為風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分脈獨緩滯而實大,已知芒種後夏至邊有濕熱之病,蓋緩滯主濕,而實大主熱。若緩滯而虛大,乃濕熱相火為患,蓋緩滯為濕,而虛大為相火也;且在沉分,沉亦主濕,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脈俱見濁滯,惟右寸中候脈來從容和緩,清淨無滯,已知霜降後冬至邊必愈,蓋中候而從容和緩,為胃氣之佳脈;且右寸為肺金之位,土來生金故也。余仿此而精推之百不失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