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繼志堂醫案兩卷
上繼志堂醫案兩卷。曹仁伯先生所著也。先生諱存心。字仁伯。別號樂山。系常熟之福山人。幼時讀書穎悟。長老咸目為令器。顧以家道不豐。一衿不足裕衣食。遂謀習醫。從薛性天先生遊。薛故郡中名宿。得先生劇賞之。謂將來光吾道者必曹生也。先生居薛所十年。幃燈粹掌。上自靈素。下逮薛喻諸家。無不研求貫串。乃出應病者之求。輒奏奇效。先生嘗言醫者存心。須視天下無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皆我之心未盡耳。故其臨病人也。研精覃思。直以一心貫乎病者之食息起居。而曲折無不周至。每有劇病。他人所棄而不治者。先生獨能運以精思。而以數劑愈之。古人謂生死肉骨。先生誠有之焉。先生又言每遇病機叢雜。治此礙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細意研求。或於一方中變化而損益之。或合數方為一方而融貫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輒效者。以是知醫者之於病。稍涉危疑。即目為不治而去之者。其不盡心之過為不少也。嗟乎、先生之言如此。即先生居心之篤厚。與藝事之精能。蓋皆即是而可見矣。先生所著。有琉球百問、繼志堂語錄、過庭錄、延陵弟子紀略諸書。經先生之孫博泉玉年裒集鋟行。楊太常濱石序之。先生之行誼。備詳於許君廷誥所撰家傳中。先生以醫名著。繼葉薛諸公而起。德被吳中。名馳海外。至今人能道之。特其所著醫案。於過庭錄延陵弟子紀略外。未有傳本。今年夏、偶於友人處。得見其門弟子所錄存者。惜中多闕誤。因假歸抄錄。為之次第整理。刪其繁亂。擷其精粹。間或贅以評語。以發明其用意之所在。抄成上下兩卷。俾後人讀之。猶可想見其診病時危坐構思。旁若無人之概云。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月江陰柳寶詒識。
同龢按。道光五年。吾母許太夫人以歐血謁曹先生於吳門。先生切脈曰。夫人得無從高墜下乎。曰然。又曰、得無引重努力乎。曰然。是時吾母奉親過嶺。先生量藥一裹。僂指計程曰。行至贛江愈矣。已而果然。昔母家居。嘗左抱兒。右挈漿。下樓。顛。自初桄至不盡一級止。腰膂傷矣。而兒無恙。此歐血之因也。同龢熟聞此事。因謹識於後。
光緒三十年四月廿又一日
上卷
內傷雜病門
心營與腎水交虧。肝氣挾肝陽上逆。胸中氣塞。口內常干。手震舌掉。心煩不寐。即有寐時。神魂遊蕩。自覺身非己有。甚至便溏納少。脾胃亦衰。脈形細小無神。而有歇止之象。逐症施治。似乎應接不暇。因思精神魂魄。必令各安其所。庶得生機勃勃。否則悠悠忽忽。恐難卜其旋元吉。擬許學士真珠母丸法。
石決明(鹽水煅一兩) 人參(一錢) 歸身(錢半) 犀角(五分) 龍齒(三錢) 茯神(三錢) 生地(四錢) 麥冬(二錢) 棗仁(二錢) 炙草(三分) 淮藥(三錢) 沉香(磨沖三分) 另珠粉四分先服
詒按(此方於肝氣一層。嫌少理會。愚意去山藥、甘草。加木香、陳皮。則胸中之氣塞亦平矣。)
又接服方
生地 白芍 人參 丹皮 橘紅 茯神 棗仁 石決明 龍齒 秫米 佛手
再診 脈之歇止向和。便之溏泄不作。氣塞稍平。手震亦定。但寤多寐少。內藏之魂魄未安。胸痞脘悶。上壅之濁痰未降。容將通陽鎮逆法。參入前方。冀相與有成耳。
真珠母丸(真珠母 熟地 當歸 人參 棗仁 柏子仁 茯神 犀角 龍齒 沈香) 去柏子仁 當歸 加旋覆(一錢五分) 代赭石(三錢) 陳皮(七分) 冬朮(七錢) 炙草(五錢) 白芍(二錢) 麥冬(三錢) 甘瀾水煎竹瀝一兩沖服
詒按(案云、通陽鎮逆。方中用旋赭鎮逆。而朮、芍、麥、草。則未可謂之通陽也。)
三診 夜半得寐。心腎已交。肺魄肝魂。自能各安其藏。無如心易煩動。神反疲乏。氣猶短促。胸還痞悶。脈仍細小。兩足不安。脈虛症虛。是謂重虛。而兼有濕痰從之為患。夫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也。法當固本為主。消痰佐之。
人參固本丸 加龜板(五錢炙) 茯神(三錢) 棗仁(二錢) 白芍(三錢) 淮麥(三錢) 陳皮(一錢) 旋覆花(一錢五分) 柏子仁(一錢五分去油) 冬朮(錢半)
另珠粉二分、竹油二十匙、雞子黃一枚、和服。
詒按(於痰病重投冬、地。得無嫌其滋膩否。)
四診 風火痰三者之有餘。留滯肝經。以致臥血歸肝。魂不能與之俱歸。筋惕肉瞤而醒。前次氣短等症。莫不因此。而又起於有年病後。氣血兩虧。何堪磨耐。所治之方。不出許學士法加減。現在脈息細小帶弦。雖無止歇之形。尚有不靜之意。究屬難免風波。未可以能食為足恃也。
石決明(鹽水煅三錢) 麥冬(二錢) 犀角(五分) 柏子仁(三錢) 龍齒(三錢) 棗仁(鹽水炒三錢) 歸身(七分) 大熟地(浮石粉拌炒六錢) 羚羊角(一錢) 冬朮(一錢五分) 白芍(三錢) 陳皮(一錢) 人參(二錢) 茯神(三錢) 銀花(一錢) 薄荷(五分) 另金箔(二張) 竹瀝(一兩) 真珠粉(三分) 薑汁一匙沖服
詒按(方中用銀花、薄荷兩味。不識其意何居。)
五診 前夜熟睡。昨又變為少寐。寐之時。適在子時以後。肝膽兩經。尚有餘邪可知。更兼痰火阻氣。時逆時平。其氣逆時。必面赤心悸。甚則肉瞤筋惕。煩熱不安。脈亦隨之變異。所謂心火一動。相火隨之是也。調治之外。必須靜養。俾心火凝然不動。方可漸入坦途。
人參 丹參 麥冬 元參(各二錢) 旋覆花 冬朮(各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小麥(五錢) 棗仁(川連煎汁拌炒) 茯神 川貝(各三錢) 炙草(四分) 枇杷葉 竹茹(各三錢) 珠粉(沖三分)
詒按(相火屬少陽。即膽火也。方中川連、竹茹。恰合病機。)
六診 所患小恙。無一不除。蓋以清之、化之。補之、養之。無微不至。而得此小效耳。所嫌者。寐非其時。寤非其時。心陽太旺。神氣外馳。是衛氣獨行於陽。陽蹺脈滿。滿則不入於陰。陰分之虛、明矣。將滋陰之品。參入前方。未識能弋獲否。
前方加大生地(五錢) 陳膽星(五分)
另真珠母丸 硃砂安神丸各五十粒
詒按(此症不寐。乃肝膽有痰火所致。案中引內經、陽蹺脈滿之文。本屬強為牽合。至以經言陰虛。指為陰血之虛。尤非經文本旨。)
七診 人可以參天地之乾者。莫貴於眠食如常。今食能知味。眠則未安。昨夜忽寐忽醒。醒則不爽。寐則不安。以昭衛氣不得入於陰。獨留行於陽之意。(按案語牽合支離、總由誤認經文陰字、故說來總不入理)是陽蹺脈滿營血不能充足。肌肉不能潤澤。苟非陽生陰長。陰足戀陽。何以漸入佳境。然營中之血。既不生之於心。烏能藏之於肝。統之於脾。而欲藉草木之無情。俾血肉之有情者。以生以長。談何容易。況當此痰火易煩。得食暫安。以及虛風內動。筋惕肉瞤。支體牽搖。大便難通之候。更難為力矣。急宜加意調理。
前方去元參 旋覆 珠粉 丹參 加黃耆(一錢) 遠志(三分) 歸身(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豬膽汁炒) 木香(三分) 圓眼肉(三枚) 另真珠母丸(四十粒) 朱珠安神丸(三十粒)
詒按(黃耆、與此症不甚合。膽汁炒半夏。思路新穎。)
八診 徹夜好眠。神魂已定。是佳兆也。但脈形細小而兼滑數。數為有火。滑為有痰。細屬陰虛。小屬氣弱。虛弱之中。兼有痰火。有時面紅。有時咳嗽。有時氣痞而短。有時煩熱不安。更兼大便燥而小便短。筋惕肉瞤。支體動搖。神情困倦。語言無力等症。均未平復。還宜謹慎小心。
前方加柏子仁三錢
另硃砂安神丸(三十粒) 真珠母丸(四十粒)
詒按(此好眠。是痰蒙所致。未必定是佳兆。)
九診 臟之為言、藏也。心之神。肝之魂。肺之魄。脾之意。腎之志。無不各得其藏。五臟和矣。即有不和。因藏真不足。蓋有待也。而與藏相表裡者、為府。府以通為補。與藏之以塞為補者有間。因思胃主下行。腸主津液。津液不充。下行失令。故大便燥結而難通。此際不以滋養營陰。
俾得施潤澤。非計也。目前之治如此。將來或痰、或火。或感、或傷。偶有違和。事難逆料。斷無預定之理。隨時斟酌為囑。
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松子仁(各三錢) 桃仁(七分) 陳皮 人參 蘇子(各二錢)
另朝服膏滋藥、晚服丸藥。
此王江涇、王姓病也。是人素有肝火上升之病。想熱病之後。必有餘邪餘火。留於肝膽。乘虛竊發。氣塞而不能臥起者。中有實痰。加於短氣不足以息之體。神魂搖盪。身非己有。虛之甚矣。用真珠母丸法。先以犀角治實火。參、地、補氣血。俾相火得清而奠安。第二方、即參入陳皮、竹油、赭石、旋覆花。挾補挾化。
第三方、人參固本。入龜板、耆、芍、雞黃。第四方、加入羚羊、銀花。清藥與補藥。俱加倍用之。第五六方、竟是十味溫膽。吃重痰火一層。用藥心細手和。既沉著。亦靈敏。洵可法可師之作。
陽絡重傷。咳無虛日。而於五更為甚。口乾盜汗。溺赤便溏。脈數而身熱。欲成損症也。咽中已痛。慮其加喘生變。權以清熱存陰。
黃芩湯合豬膚湯加牡蠣
再診 所見病情。與前無異。喜食藕汁。咽中干痛稍輕。大便溏泄更甚。雖屬肺熱下移於大腸。而實則中氣已虛。失其所守也。
六味丸 加牡蠣 川貝 元參 淡芩
詒按(大便溏泄。虛症中所最忌者。此症始終大便不堅。故再三反復。終不復元也。)
三診 溏泄已止。咳嗽未除。咽痛盜汗。脈數肺經尚有熱邪。
補肺阿膠散 加白芍 生地 淡芩 元參 山藥
四診 便泄稀。身熱輕。咽喉干痛。亦漸向愈。而咳嗽腹鳴。神疲納少。脈小帶數。想是風熱遞減。氣陰兩虧。而脾中之濕。又從而和之為患。補三陰。通三陽之外。更以崇土化濕佐之。
六味丸 加牡蠣 淡芩 於術 防風 陳皮 炙草
詒按(陰虛而挾脾濕。陽虛而挾肺火。邪實正虛。彼此相礙。凡治此等症。總須權其輕重緩急。又須心靈手敏。方能奏效。若稍涉呆滯。則效未見而弊先滋。如此症屢用六味。雖於症情亦合。究嫌落筆太重。少靈動之機括也。)
五診 氣陰得補漸和。不意又有燥風外感。襲入濕痰之中。微有寒熱。咽痛咳嗽不止。權以清養法。
六味丸去萸 加桑葉 杏仁 陳皮 川貝 炙草
六診 發熱惡風汗多。是屬傷風之象。但傷於壯者。氣行則已。傷於怯者。難免不著而為患也。大為棘手。
六味丸合玉屏風散 加桑葉 元參 川貝 橘紅 甘草
七診 多汗惡風之象漸輕。新風解矣。而咳嗽咽痛。大便溏。飲食少。仍是脾肺腎三藏皆虛之候。幸未氣喘。
玉竹飲子(玉竹、茯苓、甘草、桔梗、陳皮、川貝、紫菀、姜) 合豬膚湯 玉屏風散 加麥冬 山藥
八診 脾虛則便溏。肺虛則咳嗽。腎虛則虛火上炎。咽喉干痛。脈弱無力。元氣傷矣。急宜補氣育陰。
人參 二冬 二地 黃耆 陳皮 阿膠 杏仁 百合 甘草
詒按(此方究非便溏所宜。)
九診 精生於穀。腎之精氣。皆賴穀食以生之。而穀食之化。又賴脾土以運之。今便溏納少。
脾失運矣。急宜補脾為要。
都氣丸合四君子湯 百花膏
另八仙長壽丸參湯下
詒按(此方亦嫌少靈活之致。)
又按(此症前後方案九則。議論頗有精當處。惟用藥未能面面照顧。總緣陰虛而兼便溏。彼此相礙。難於安置妥帖也。)
先生之病。素稟濕熱。又挾陰虛之病也。濕者、何。地之氣也。熱者、何。天之氣也。天地鬱蒸。濕熱生焉。濕熱稟於先天者。與元氣混為一家。較之內傷外感之濕熱。屬在後天者。豈可同日語哉。設使薄滋味。遠房幃。不過生瘍出血而已。乃從事膏粱。更多嗜欲。斯濕熱外增。陰精內耗。臟腑營衛。但有春夏之發。而無秋冬之藏。無怪乎風火相煽。而耳為之苦鳴也。當斯時也。靜以養之。猶可相安無事。何又喜功生事。火上添油。致陡然頭暈面赤。其一派炎炎之勢。蓋無非肝經之火。督脈之陽。上冒而為患。近聞用引火歸原之法。以為甘溫。能除大熱。嗟乎。未聞道也。夫甘溫除大熱者。良以下極陰寒。真陽上越。引其火。歸其原。則坎離交媾。太極自安。若陰虛濕熱。蒸動於上者。投以清滋。尚難對待。況敢以火濟火。明犯一誤再誤之戒乎。逮後、清已有法。滋亦頻投。飲食能增。身體能胖。而坐立獨不能久者。明是外盛中空。下虛上實。用藥殊難。嘗見東垣之清燥湯。丹溪之虎潛丸。潤燥兼施。剛柔並進。張氏每贊此兩方。謂必互用。始克有濟。何故而不宗此耶。然猶有進於此者。治病必資藥力。而所以載行藥力者。胃氣也。胃中濕熱熏蒸。致吐血痰嗽。鼻塞噫氣。二便失調。所謂九竅不和。都屬胃病也。然則欲安內臟。先清外腑。又為第一要著矣。至秋末冬初病甚者。十月坤卦純陰。天已靜矣。而濕熱反動。腎欲藏矣。而濕熱仍露。能勿令病之加劇乎。附方謹復。
青鹽(四兩) 甘草(八兩) 荸薺(一斤) 海䖳(二斤) 萆薢(一兩) 飴糖(八兩) 刺蝟皮(一兩五錢) 霞天曲(一兩五錢) 十大功勞葉(一斤) 橘葉(五兩)
共為末。竹瀝和水泛丸。每朝四錢。服完後。合虎潛丸全料。同合常服。(按方中海䖳、荸薺、飴糖。不能作丸。此必有誤。愚意用東垣清燥湯方。合青鹽以下數味為末。而用荸薺、海䖳煮汁。和飴糖、竹瀝泛丸。乃合。)
原注(起手提清濕熱之病。陰虛之體。發明先天素稟濕熱之故。第二段一折。折出嗜欲膏粱。因此更加陰虛。第三段再折。折出動火傷陰。第四段、直闢用熱之謬。下乃歸到治病先治胃。通篇說理既精。筆力遒老。饒有古文筆意。)
詒按(推論病原。指陳治法。言言切實。絕無模糊影響之談。最後推出先清胃府一層。尤為洞中窾要。深合機宜。凡治陰虛濕熱者。於此可悟出法門矣。)
身熱。手心熱。少力神倦。澼利脈濡。此脾陽下陷。陰火上乘。甘溫能除大熱。正為此等症設也。
補中益氣湯 加鱉甲
詒按(此脾虛內熱症也。用東垣法最合。)
勞倦而招風濕。右脈濡小。左脈浮弦。舌苔薄白。溺赤便溏。肢體酸楚。神倦嗜臥。少納口乾。
升陽益胃湯(參、朮、耆、草、夏、陳、苓、澤、羌、獨、防、柴、連、芍、薑、棗) 加川樸 青皮
詒按(此與前症略同。故用藥亦相似。)
胃虛、則納食無味。脾虛。則運化無常。
六君子湯合治中湯 加熟地 益智仁 粳米
詒按(脾喜溫升。宜香燥。胃喜清降。宜柔潤。脾陽健。則能運。胃陰充。則能納。凡脾胃同治者。用藥須識此意。愚意去熟地加石斛。似與胃虛者更宜。)
五臟六腑。皆有營衛。營衛不調。則寒熱分爭。此病分爭之後。肌肉暗消。因思脾主肌肉。肌肉暗消。正所以昭脾之營衛虛也。無怪乎、脘痞納少。力乏嗜臥。脈形軟弱。有種種脾虛見象。於法當健脾為主。而八八已過之年。陽氣必衰。又宜兼壯元陽。使火土合德。尤為要務。
烏龍丸合香砂六君丸 加首烏 當歸
心脈宜大者、反小。腎脈宜沉者、反浮。浮則為傷。小則為虛。想是讀書攻苦。心腎不交。失其封藏之職。夫心腎。即嬰兒、奼女。欲其交者。須得黃婆為之媒合。黃屬中央。脾土所主。舍補中宮之外。皆屬徒然。
歸脾湯
詒按(借丹訣以談醫理。原一貫也。此案說理頗精。惜未能指列病狀。)
晝為陽。陽旺、應不惡寒。夜為陰。陰旺、應不發熱。茲乃日間惡寒。夜間發熱。何以陰陽相反若是耶。此無他。陽虛、則惡寒於日。陰虛、則發熱於夜。陰陽之正氣既虛。所有瘧後餘邪。無處不可為患。足為之浮。腹為之滿。溺為之短。一飲一食。脾為之不運。生飲生痰。肺為之咳嗽。脈從內變。而為細弦。夫形瘦、色黃、舌白、陽分比陰分更虧。極易致喘。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加附子 乾薑 冬朮 半夏 橘紅
原注(案則一線穿成。藥則理中去參。以理其本。桂枝、以和其標。二陳、樸、杏、以化其邪。乃絲絲入扣之方。)
脾為陰土。胃為陽土。陽土病。則見嘔、惡。陰土病。則見泄瀉。二者、互相為患。此平則彼發。令人應接不暇。現在嘔止而泄。似脾病而胃不病。不知脾胃屬土。木必乘之。不乘胃土而嘔。必乘脾土而泄。治病必求其本。本在木。當先平木。必使陽土陰土。皆不受所乘方為正治。
理中湯 烏梅丸 吳仙散(吳萸茯苓) 加白芍
詒按(推究病機。即能融會貫徹。斟酌治法。自然入彀。)
舌乃心之苗。舌上之苔。剝落不生者。久矣。是心陰不足。心陽有餘也。
黃連阿膠湯去芩 加大生地
詒按(胃陰枯涸者。每有此病。心陰不足之說。亦可備一法也。)
中風門
類中之餘。足不任身。手難舉物。尺脈無力。陰陽並弱。擬用河間地黃飲子法。
熟地 蓯蓉 川附 牛膝 石斛 遠志 巴戟 甘菊
再診 手之舉動稍和。足之步履如舊。蓋緣陽氣難於充足耳。
六君子湯 加熟地 巴戟 白芍 川附 虎骨
又(膏方) 歸芍六君子丸 加虎骨 巴戟 菟絲 蓯蓉 首烏 杜仲 萆薢
三診 足部有力。步履不艱。補方得力可知。仍以前法。
地黃飲子(地、巴、蓯、萸、麥、斛、菖、芩、遠、薄、味、附、桂)
去麥味菖合異功散 加當歸 芍藥 蠍尾 竹油
詒按(此病之由乎虛者。故用藥專以補養收功。。從前並未用疏風化痰之藥。案中亦無見症。至末方、諸恙就痊。而忽加蠍尾、竹油、二味。想必另有風痰見症也。)
怒則氣上。痰即隨之。陡然語言謇澀。口角流涎。月餘不愈。所謂中痰中氣也。然痰氣為標。陽虛為本。所以脈息遲弦。小水甚多。肢麻無力。法宜扶陽為主。運中化痰佐之。
六君子湯 加川附 白芍 麥 冬 竹油 蠍梢
詒按(立方虛實兼到。所謂看似尋常、最奇特也。勿以平易忽之。)
左肢痿而不用。口歪流涎。舌苔起膩。便溏溺少。脈形弦遲。以中虛濕勝之體。易於生痰動風。內風既動。未有不招外風者也。
牽正散(白附蠍梢)合二陳湯 加川附 桂枝 白芍 制蠶
再診 肢體稍和。流涎略減。仍以前方增減。
前方去芍 加首烏 川斷 竹油
詒按(方案均切實不浮。)
痿痹門
膝骨日大。上下漸形細小。是鶴膝風症。乃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病之最重者也。三氣即痹。又挾肺金之痰以痹肘。所謂肺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肘之痹。偏於左。屬血屬陰。陰血久虧。無怪乎、腰脊突出。接踵而來。至於咳嗽。鼻流清涕。小水色黃。肌肉暗削。行步無力。脈形細小。左關獨見弦數。是日久正虛。風寒濕三氣。漸見化熱之象。擬用痹門羚羊角散加減。
羚羊角 歸身 白芍 杏仁 羌活 知母 桂枝
薏米 秦艽 制蠶 茯苓 竹瀝 桑枝
詒按(由膝而肘而脊。病情漸引漸深。方中於膝肘之邪。已能兼治。於脊突一層。似未能兼顧及之。擬再加鹿角霜、川懷牛膝、等味。)
素患鼻衄。入夏又發。下體痠軟無力。咳嗽口乾。溺黃膚熱。想是鼻衄屢發。上焦陰液久耗。而胃中濕熱之邪。熏蒸於肺。肺熱葉焦。則生痿躄也。
清燥湯(參、耆、草、朮、歸、橘、柴、麻、羌、地、連、豬、茯、麥、味、蒼、柏、瀉)去朮升柴 加白芍 茅花 枇杷葉
詒按(此症自當滋清營液為主。東垣清燥湯、立法未純。前人頗有議之者。用者當審之。。案語闡發病情。極其熨帖。)
人年四十。陰氣自半。從古至今如是。惟尊體獨異者。蓋以濕熱素多。陽事早痿耳。近又患臂痛之症。此非醫書所載。之夜臥臂在被外。招風而痛。乃因久臥竹榻。寒涼之氣。漸入筋骨。較之被外感寒。偶傷經絡者。更進一層。所以陽氣不宣。屈伸不利。痛無虛日。喜熱惡寒。仲景云、一臂不舉為痹。載在中風門中。實非真中。而為類中之機。豈容忽視。現在治法。首重補陽。兼養陰血。寓之以祛寒。加之以化痰。再通其經絡。而一方中之制度。自有君臣佐使焉。
熟地(八兩) 當歸(四兩) 白芍(二兩) 虎掌(一對) 阿膠(三兩) 半夏(四兩) 橘紅(二兩) 枳殼(二兩) 沉香(五錢) 黨參(四兩) 於術(四兩) 茯苓(八兩) 熟附(一兩) 炙草(一兩) 風化硝(一兩) 桂枝(一兩) 羌活(一兩) 綿耆(二兩) 薑黃(一兩) 海桐皮(一兩)
共為末、用竹瀝、薑汁、和蜜水泛丸。
詒按(立方清切周到。可法可師。)
神志門
神識不清。自言自語。起坐無常。寤寐失度。脈形小滑。舌苔白膩。此痰熱內郁心包。無路可出。而作心風也。久久歸入癲癇。毋忽。
導痰湯(苓、夏、枳、星、梅、橘、薑、草)加菖蒲 遠志
另白金丸
詒按(病情已屬癲症。再加犀角、龍、牡、等清鎮之品。似更得力。)
陽明之脈。環於唇。唇起紅筋。即發牽動而厥。厥醒吐沫。咳血鼻衄。二便失調。脈弦滑數。顯系胃有積熱。動血生痰。又被肝火所沖激。乃癇症之根。毋忽。
六味丸 加川貝 石決明
另虎睛丸(虎睛一對、制軍一兩、遠志五錢、犀角一兩、黑梔一兩、蜜丸。每服二十一粒。)
詒按(既曰、胃有積熱。似非六味所能勝任。且方中如萸肉之酸溫。亦宜避去。)
又按(積熱者、蓄積之熱也。與積滯之積不同。虎睛丸中大黃、黑梔。即為泄熱而設。)
癇症之因。未有不由乎龍雷之火上升。此則更有濕熱之痰。從而和之為患。
六味丸 加龍齒 石決明 橘紅 黑梔 川貝 川連 竹茹
詒按(連讀癇症數案。皆以六味丸為主。查六味為通補三陰之方。先生習於內經、重陰者癲一語。謂癇症必挾龍雷之火。而以滋水柔木為主。故用藥如此。其實癇症有因於胎驚者。有因於先天陰虛者。亦有因於驚痰內擾者。當隨所因而治之。初非可執一端以論也。)
驚則氣亂。神出舍空。痰涎襲入。此心悸形呆。善忘不語。所由來也。至月事不至。血從內並。用藥、亦須兼及。
茯苓 香附 沉香 半夏 橘紅 遠志 膽星 牛膝
另驚氣丸(白花蛇、蠍、蠶、腦、麝、辰砂、白附、麻黃、天麻、橘紅、南星、蘇子)
詒按(擬加丹參、琥珀、歸鬚、等。兼顧血分。乃與案語相合。)
心悸、初從驚恐得之。後來習以為常。經年不愈。手振舌糙。脈芤帶滑。不耐煩勞。此係心血本虛。痰涎襲入也。
人參 元參 丹參 棗仁 天冬 麥冬 菖蒲 茯苓 茯神 當歸 遠志 五味 桔梗 半夏 生地 橘紅 枳殼 柏仁 炙草 竹茹
原注(此天王補心丹、合十味溫膽法也。心身本虧。補心丹主之。痰涎襲入。十味溫膽湯主之。)
濕熱生痰。留於手足少陽之府。累及心包。心驚膽怯。性急善忘。多慮多思。舌苔濁膩帶黃。胸脘內熱。清化為宜。
黃連溫膽湯 加洋參 枇杷葉
原注(舌苔濁膩帶黃。加入黃連一味。苦燥化濕。再加洋參補陰。枇杷葉清肺。想是火旺之體。肺液必虧。且以救二陳之過燥也。)
神蒙善忘。包絡之病為多。然左寸脈息上浮。關部獨帶弦數。右寸與關。小而帶弦。白苔滿布。大便久溏。肢體無力。倦怠嗜臥。脾經之濕痰。被肝火所沖激。累及心包也。
藿梗 黨參 於術 半夏 陳皮 香附 砂仁 木香 沉香 遠志 枳殼 葛根 菖蒲 竹油
詒按(此必兼有脹滿之候。故方中多香燥和脾之品。用葛根、藿梗。乃兼清暑濕之意。)
再診 痰因濕釀。濕自脾生。脾若健運。則無濕以生痰。所患善忘等症。自可化為烏有。然則健脾一法。在所必需矣。
香砂六君子湯 加沙苑 遠志 穀芽
原注(苔白、便溏、乏力、嗜臥。皆脾倦見症。故用健脾化濕法。)
痰火門
胃為貯痰之器。上逆心包。輕則胸悶。重則神蒙。
導痰湯合溫膽湯
另 白金丸
詒按(此治痰蒙之正法也。在此症、尚屬輕劑。)
曾經失血。現在內熱吐痰。夜來大魘。脈象滑數。陰虛挾痰所致。
十味溫膽湯 加麥冬 歸身
詒按(陰虛挾痰之症。用藥最難恰好。。十味溫膽湯。即溫膽湯去竹茹。加參、地、棗仁、遠志、五味。治寒涎沃膽。膽寒肝熱。心悸不寐。)
痰飲門
積飲成囊。
平陳湯
另(丸方) 茅朮(一斤) 芝麻(半斤) 棗肉丸如便血山梔湯下
詒按(此病不易除根。煎丸兩方。極為熨帖。特未識能奏、膚功否。)
鼻血遺精。肺腎俱病。寒熱盜汗。營衛並傷。必須大補為是。無如脈息細弦。舌苔滿布。二便失調。飲食不舒。脾家又有濕痰為患。先宜化濕健脾。再商補劑。
枳砂二陳湯 加烏梅 生薑
詒按(方中烏梅一味。似不入格。查醫通、載二陳湯古方。本有烏梅。取斂護胃陰之意。先生用此。其意或在是乎。)
動則氣喘。言則亦然。是下虛也。宜其俯仰不適矣。至於脘中拒按。隱隱作疼。築築而跳。脈息中部太弦。必有濕熱痰濁。交阻。於胃。失下行為順之常。未便獨以虛治。
川貝 陳皮 茯苓 白芍 牛膝 海䖳 荸薺
另水泛資生丸。
詒按(此必挾有痰飲。阻於中脘。宜從飲門用意。)
再診 俯仰自如。漸通之兆所見。言動之氣喘。脘腹之拒按。已日輕一日。大妙事也。動氣攻築。獨不能除。且兼氣墜少腹。臥則可安。此則非胃氣之能降。而實脾氣之不升也。
香砂六君丸合雪羹 加神麯
另資生丸
詒按(立論精當明瞭。惟用藥尚不甚得力。)
咳喘門
年逾古稀。腎氣下虛。生痰犯肺。咳喘脈微。當與峻補。
金水六君煎(麥、地、橘、夏、苓、草)合生脈散 加桃肉
另八仙長壽丸 腎氣丸
原注(補命門之火以生土。清其生痰之原。則肺之咳喘自寧。煎方金水六君煎。以治脾腎。生脈、以養肺。桃肉、以補命門。其奠安下焦之劑。另用丸藥常服。斟酌可謂盡善矣。)
氣喘痰升。胸痞足冷。是中下陽虛。氣不納而水泛也。已進腎氣湯。可以通鎮之法、繼之。
旋覆代赭湯去薑棗合蘇子降氣湯去桂前草姜 加薤白 車前 茯苓 枳殼
詒按(於腎氣後續進此方。更加旋赭以鎮逆。薤白以通陽。用意極為周到。)
交冬咳嗽。素慣者也。今春未罷。延及夏間。當春已見跗腫。入夏更增腹滿。口燥舌剝。火升氣逆。右脈濡數。左脈浮弦。風邪濕熱。由上而及下。由下而及中。即經所云。久咳不已。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是也。際此天之熱氣下行。小便更短。足部尚冷。其中宮本有痞象。亦從而和之為患。用藥大為棘手。姑擬質重開下法。佐以和胃泄肝之品。
豬苓 雞金 白朮 石膏 寒水石 雪羹 肉桂 枇杷葉
原注(風邪歸併於肺。脾氣素虛者。由肺而陷入於脾。尚是一線。加以口燥舌剝。陰虛有火之體。更屬難治。用河間甘露之意。質重開下。方則極妙。未識效否。)
詒按(病情紛錯。實難著手。以桂苓法、增減出之。已屬苦心經營。特於痞滿一層。尚恐與兩石有礙。方中茯苓、滑石、似不可少。)
寒熱後。咳嗽痰濃。頭疼口渴。舌紅脈數。大便溏泄。冬溫之邪鬱於肺分。而從燥化。當泄之清之。
葳蕤湯(葳蕤、石膏、青木香、薇麻、芎、葛、羌、草、杏)
原注(此冬溫咳嗽也。麻、杏、開泄外罩之涼風。羌活、葛根、佐之。石膏、清內伏之溫熱。白薇、玉竹佐之。冬溫必頭痛、便泄。青木香、治便泄之藥也。病比傷寒多一溫字。方比麻黃去桂枝一味。加入石膏以治熱。有因方成珪。遇圓為璧之妙。)
詒按(此病既見痰濃口渴。則已有邪郁化熱之徵。方中羌、防、葛根。似宜酌用。)
寒必傷營。亦必化熱。咳嗽不止。嘔吐紫血。咽中干痛。苔白邊青。脈緊而數。近更咳甚則嘔。氣息短促。肺胃兩經。皆失其清降也。郁咳成勞。最為可怕。
荊芥 杏仁 紫菀 桑皮 地骨皮 蘇子 麥冬 金沸草 玉竹
再診 白苔已薄。舌邊仍青。痰出雖稀。咳逆未止。觀其喘急嘔逆。多見於咳甚之時。正所謂肺咳之狀。咳而喘。胃咳之狀。咳而嘔也。
桑皮 骨皮 知母 川貝 淡芩 浮石 桔梗 甘草 紫菀 麥冬 蘆根 萊菔汁
原注(風寒之邪。鬱於肺胃。久而化火。遂至見血。先用金沸草散、瀉白散。以搜剔其邪。第二案、即加入蘆根、知母。清營中之熱。用法轉換。層次碧清。)
詒按(此症先曾吐瘀。加以舌邊色青。似有瘀血鬱阻。方案中何以並不理會及此。)
傷風不醒。咳嗽嘔惡。所見之痰。或薄或濃。或帶血色。左關脈獨見浮弦且數。小有寒熱。此損症之根也。千金法治之。
蘇葉 黨參 川連 烏梅 橘紅 川貝 柴胡 杏仁 桑皮 地骨皮
原注(此用柴前連梅煎意。千金法也。咳嗽由來十八般。只因邪氣入於肝。即是此方之歌訣。。此方效。轉方、加竹茹一味。)
詒按(弦數獨見於左關。故知其病專在肝。)
咳嗽吐出青黃之痰。項強、惡風、音爍。寒熱分爭。是名勞風。服秦艽鱉甲而更甚者。當進一層治之。
柴前連梅煎(柴胡、前胡、黃連、烏梅、薤白、豬膽汁、童便、豬脊髓附)秦艽鱉甲煎(秦艽、鱉甲、地骨皮、柴胡、青蒿、歸身、知母、烏梅)
再診 進前方咳嗽大減。所出之痰。仍見青黃之色。身熱雖輕。咽中苦痛。脈形弦細數。風邪未盡。中下兩虛。制小前方之外。參入豬膚法。一治身熱。一治咽痛。
柴前連梅煎合豬膚湯 加黨參 花粉
原注(此方治傷風不醒成勞。比秦艽鱉甲又進一層。其見症、每以咳吐黃綠青痰為據。)
咳嗽、時盛時衰。粉紅痰後。變為青黃。勞風之根也。
柴胡 前 胡 烏梅 川連 薤白 童便 豬膽汁 豬脊筋
詒按(童便、易秋石、甚妙。)
再診 進勞風法。咳嗽大減。紅痰亦無。但痰色尚帶青黃。左關脈息。弦硬不和。肝膽留邪。容易犯肺胃俞也。毋忽。
麥冬 沙參 淡芩 炙草 白芍 川貝 青黛 廣皮
原注(此方極玲瓏。先生用之每靈。大約風喜傷肝。風鬱於肝。久而不出。必有青黃之痰。所謂勞風、是也。)
詒按(先生案中。治勞風一症。必用柴前連梅煎。自云、法本千金。用之神效。查千金方所載勞風治法。及所敘病原。與此不同。即所用之柴前連梅煎。僅見於吳鶴皋醫方考。千金方中、並無此方。先生偶誤記耳。)
右脈弦滑而數。滑為痰。弦為風。風鬱為熱。熱鬱為痰。阻之於肺。清肅不行。咳嗽自作。
金沸草 前胡 半夏 荊芥 甘草 赤苓 川芎 枳殼 紫菀 杏仁 桑白皮 蔞皮 竹瀝
原注(方中芎、枳、二味。是升降法也。必有一團寒風化熱。鬱閉於肺。用芎之升。枳之降。以挑松其火。若火重者、不可用。有陰火者。更不可用。恐火升、則血易動耳。)
詒按(此金沸草散。去麻、芍、加芎、枳、以挑動之。苑、杏、以宣泄之。桑、蔞、以清降之。細玩其加減。可識其心思之細密。用意之周到矣。案語亦簡煉老潔。)
晨起咳嗽。勞倦傷脾。積濕生痰所致。久而不已。氣喘畏風。金水因此而虛。補中寓化。一定章程。現在身熱口乾苔白。脈息細弦而緊。緊則為寒。寒風新感。必須先治新邪。權以疏化法。
香蘇飲合二陳 加枳殼 桔梗 杏仁 通草
又接服方
麥門冬湯合二陳 加旋覆 冬朮 牛膝
詒按(此即六君加麥冬、旋覆、牛膝、也。恰合脾虛有濕痰。而傷及金水者之治。)
內經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喻氏改作、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豈知初秋之濕。本從夏令而來。原為正氣。若論其燥。則在中秋以後。其氣亦為正令。二者相因。理所固然。勢所必至。仲景早已立方。獨被飛疇看破。今人之用功。不如古人遠矣。
麥冬 半夏 甘草 玉竹 紫菀 瀉白散
原注(此麥門冬湯也。先生以肺燥胃濕、四字提之。故此案、以燥濕二字為言。)
去冬咳嗽。今春寒熱。至秋令、而咳嗽或輕或重。惟喉癢則一。所謂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此等症是也。最易成勞。未可以脈未促。氣未喘。為足恃。
麥門冬湯合瀉白散 加橘紅 茯苓 甘草 玉竹
再診 內熱已除。咳嗽亦減。氣火之逆上者。漸有下降之意。靜養為佳。
前方加枇杷葉
原注(此病必有舌苔。而不夜咳。所以與四陰煎症有異。)
肺經咳嗽。嗽則喘息有音。甚則吐血。血已止。咳未除。右寸脈息浮弦。弦者、痰飲也。良以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而肺氣虛者。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聚液為痰。積濕為飲。一俟誦讀煩勞。咳而且嗽。自然作矣。補肺健脾。以絕生痰之源。以清貯痰之器。
麥門冬湯合異功散 加薏仁 百合
原注(此曲曲寫出痰飲之所由來。用二陳以化痰。佐以薏米。用麥冬以養肺。佐以百合。用白朮以健脾。佐以黨參。味味切當熨帖。看似尋常。實是功夫純熟之候。)
詒按(以上數案。均是麥門冬湯症。乃燥濕互用之法。)
附錄 咳嗽症治括要
咳者。和諧聲也。其音開口而出。彷彿亥字之音。故有聲無痰為咳。嗽則如水之灌漱。然有物在喉。漾漾欲出。故從口從敕。後人遂以有痰為嗽。然則咳嗽之病。胡從生也。曰、病有萬變。要不出內傷外感兩端。請先明外感。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六者盡之論其常。則各主一時為病。論其變。則四時皆可以受六淫之邪。今則即風寒論。感風者。鼻塞、身重。惡風、清涕。此症也。
左脈浮弦。此脈也。感寒者。惡寒、體痛。發熱脈緊。此寒之症與脈也。而風之中。又有辨。春則為溫風。肝木用事。受風者。必傷肝。而又有中血中氣之別。風傷衛。則參蘇飲。風傷營。則芎蘇飲。夏則為熱。風傷心包。而亦有涼熱之別。涼風、香薷飲。熱風、雞蘇散。秋為涼風。傷肺、敗毒散。金沸草散。冬為寒風。傷膀胱。桂枝厚朴杏仁湯。麻黃湯。儻冬時天熱而感寒風。則當用葳蕤湯、陽旦湯。此冬溫之邪也。惟秋分以後少暑濕。春夏無燥氣。他如先傷風。而後傷熱。為熱包寒。葳蕤湯。肺素熱而感寒風。為寒包熱。金沸草散。一嗽而痰出稠黏者。脾濕勝。二陳之類。連嗽無痰者。肺燥甚。清燥救肺湯。此皆外感咳也。言風一端。而六氣可類推矣。若夫內傷。大法惟痰飲、津傷、兩種。痰飲、多陽虛。津傷、多陰虛。其陽虛痰飲尚淺者。六安二陳之類。有火者。溫膽湯。夾陰虛者。金水六君煎。陽虛甚。兼夾痰火不可攻者。玉竹飲子。咸降法。喘者、降氣湯、貞元飲。此陽虛痰飲一端也。他如陰虛者。陰火易於上升。胃氣不清者。麥門冬湯。曾見血者。四陰煎。痰多而濃。無胃氣者。六君子湯。痰少而嗌乾。胃氣未絕者。六味丸、都氣丸、八仙長壽丸。此粗舉內傷之一端也。此外又有勞風一門。咳吐濁涕青黃之痰。由勞碌傷風。戀而不化。最為難治。淺者、秦艽鱉甲。表虛汗多者。黃耆鱉甲。深則柴前連梅煎、千金法也。此皆勞風之治也。至於芎、枳、二味。以治寒鬱化火之咳。合二母、以瀉肺之母。瀉白散、以清泄肺藏。四物桔梗湯。
以引清血分。皆在所常用也。似此某症某方。條分縷析。須平日有格致功夫。試觀先生臨症之方。似乎夾雜。合之病人之症。則無一味可以增減。先生嘗曰。吾門之病。如時文。割截、隔章、隔節、之題。他人無處下手。左支右拙。余能以心思靈空。貫串合湊一方。令病安穩。此無他。外感多與內傷同。病內傷。每因外感而發。更遇雜藥亂投之醫。治絲而棼。愈難就緒。治此者。不能不兼採眾方。就中另出一方。其立方之意。在案中宣露明白。噫。執此意。以尋先生之門徑。思過半矣。
失血門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乃飲歸於肺。失其通調之用。飲食之飲。變而為痰飲之飲。痰飲之貯於肺也。已非一日。今當火令。又值天符相火加臨。兩火相爍。金病更甚於前。然則痰之或帶血。或兼臭。鼻之或干無涕。口之或苦且燥。小水之不多。大便之血沫。何一非痰火為患乎。
旋覆花 桑皮 川貝 橘紅 浮石 炙草 沙參 茯苓 麥冬 竹葉 絲瓜絡
詒按(此症、乃素有濁痰鬱熱。壅結熏蒸於內。再受時令火邪。熏灼肺胃所致。如此立論。似亦直捷了當。何必用飲食入胃。及天符相火。如許大議論耶。可參用葦莖湯。)
再診 接閱手書。知咳血、夢遺、畏火。三者。更甚於前。因思天符之火。行於夏時。可謂火之淫矣。即使肺金無病者。亦必暗受其傷。而況痰火久踞。肺金久傷。再受此外來之火。而欲其清肅下降也。難矣。肺不下降。則不能生腎水。腎水不生。則相火上炎。此咳逆夢遺之所由來也。至於畏火一條。內經載在陽明脈解篇中。是肝火乘胃之故。法宜瀉肝清火。不但咳血、夢遺、畏火等症之急者。可以速平。而且所患二便不通。亦可從此而愈。懸而擬之。未識效否。
鮮生地 蛤殼 青黛 桑皮 龍膽草 川貝 地骨皮 黑梔 竹葉 大黃(鹽水炒)
三診 陽明中土。萬物所歸。現在肝經濕熱之邪。大半歸於陽明。以著順乘之意。而逆克於肺者。猶未盡平。所以睡醒之餘。每吐青黃綠痰。或帶血點。其色非紫即紅。右脅隱隱作痛。脈形滑數。獨見肺胃兩部。宜從此立方。
小生地 桑 皮 羚羊角 阿膠 冬瓜子 薏米 蛤殼 川貝 杏仁 忍冬藤 青黛 功勞露 蘆根 絲瓜絡
原注(肝經久病。克於土者、為順乘。犯於肺者為逆克。)
詒按(前方實做。不若此方之空靈活潑也。)
四診 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痰色漸和。血點漸少。知痰火暗消。大可望其病愈。不料悲傷於內。暑加於外。內外交迫。肺金又傷。傷則未盡之痰火。攻逆經絡。右偏隱隱作疼。旁及左脅。上及於肩。似乎病勢有加無已。細思此病。暑從外來。悲自內生。七情外感。萃於一身。不得不用分頭而治之法。庶一舉而兩得焉。
桑皮 骨皮 知母 川貝 阿膠 枳殼 金針菜 薑黃 綠豆衣 藕汁 佛手
原注(痰帶血點。鼻乾口燥。小水不多。大便血沫。總屬痰火為患。第一方、用清金化痰、不效。。第二方案、加咳血、夢遺、畏火、三症。歸於肝火。一派清肝。略加養胃。。第三方、從肺胃立方。略佐清肝之意。。第四方、全以輕淡之筆。消暑化痰。)
詒按(統觀前後四案。議病用藥。均能層層熨帖。面面周到。於此道中。自屬老手。惟所長者。在乎周到穩實。而所短者。在乎空靈活潑。此則囿乎天分。非人力所能勉強矣。。第一方、就病敷衍。毫無思路。。第二方、。清泄肝火。力量頗大。。第三四方、則用藥空靈不滯。是深得香岩師心法者。)
咳嗽而見臭痰絡血。或夜不得眠。或臥難著枕。大便乾結。白苔滿布。時輕時重。已病半年有餘。所謂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是也。左寸脈數而小。正合脈數虛者。為肺痿之訓。而右關一部。不惟數疾。而且獨大、獨弦、獨滑。陽明胃經。必有濕生痰。痰生熱。熏蒸於肺。母病及子。不獨肺金自病。此所進之藥。所以始效。而終不效也。夫肺病屬虛。胃病屬實。一身而兼此虛實兩途之病。苟非按部就班。循循調治。必無向愈之期。
紫菀(一錢) 麥冬(二錢) 桑皮(錢半) 地骨皮(錢半) 阿膠(一錢) 薏仁(五錢) 忍冬藤(一兩) 川貝(錢半) 蛤殼(一兩)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炙草(三分)
詒按(論病選藥。俱極精到。此方亦從葦莖湯套出。可加蘆根。)
再診 諸恙向安。右脈亦緩。藥能應手。何其速也。再守之。觀其動靜。
前方加水飛青黛三分。
三診 右關之大脈已除。弦滑未化。數之一字。與寸相同。濕熱痰三者。尚有熏蒸之意。肺必難於自振。
前方加大生地(蛤粉炒三錢) 沙參(三錢) 蜜陳皮(一錢)
四診 疊進張氏法。肺金熏蒸。日輕一日。金性漸剛。頗為佳兆。然須振作。以著本來之清肅乃可。
前方去薏米 加麻仁
五診 夜來之咳嗽。尚未了了。必得肺胃漸通。乃愈。
前方去蛤殼 茯苓 加川斛 百合
六診 肺虛則易招風。偶然咳嗽加劇。而今愈矣。脈數。右寸空大。陰氣必虛。自當養陰為主。然陽明胃經。濕熱熏蒸之氣。不能不兼理之。
前方去百合 加知母
七診 右脈小中帶數。肺陰不足。肺熱有餘。其所以致此者。仍由胃中之濕熱熏蒸也。
前方加絲瓜絡 冬瓜仁 葦莖
八診 肺屬金。金之母、土也。胃土濕熱未清。上焦肺部焉得不受其熏蒸。所謂母病及子也。肺用在右。右胸當咳作疼。未便徒補。必使其清肅乃可。
前方加薏仁 杏仁
九診 來示已悉。因思動則生火。火刑于金。則咳逆。火入於營。則吐血。此十七日以後之病。失於清化。以致毛竅又開。風邪又感。咳嗽大作。欲嘔清痰。血絡重傷也。事難逆料。信然。懸擬以覆。
桑皮 地骨皮 杏仁 甘草 淡芩 茅根 知母 川貝 葦莖 忍冬藤
兩劑後去淡芩 加麥冬 沙參 生地
又丸方
大生地 白芍 丹皮 澤瀉 沙參 茯苓 山藥 麥冬 阿膠 用忍冬藤十斤煮膏蜜丸
原注(此病道理。盡具於第一案中。先生平日所言。起手立定根腳。以下遂如破竹。大約此病。拈定胃火熏蒸四字。方中得力。尤在忍冬藤一味。)
宿積黑血。從吐而出。胸之痞塞少和。肺之咳嗽略減。是瘀血也。從上出者、為逆。究非善狀。
瘀熱湯(旋、降、蔥、葦、枇葉) 參三七(磨沖)
詒按(可加酒炙大黃炭數分。研末沖服。以導血下行。)
再診 所瘀之血。從下而行。尚屬順症。因勢導之。原是一定章程。
當歸 丹參 桃仁 靈脂 蒲黃 茯神 遠志
詒按(仍宜加牛膝、三七、等、導下之品。)
昨日所溢之血。盈盆成塊而來。無怪乎、其厥矣。幸得厥而即醒。夜半得寐。其氣稍平。今日仍然上吐。脈來芤數。火升顴紅。咳逆時作。大便不爽而黑。陽明胃府。必有伏熱。防其再冒再厥。
犀角地黃湯 加三七 牡蠣 龜板 枇杷露
詒按(此與下條皆木火亢盛。陰血沸騰之症。)
久嗽失血。鮮而且多。脈數左弦。苔黃心。金受火刑。木寡於畏。以致陽絡被傷也。防冒。
犀角地黃湯 加二母 側柏葉
另歸脾丸
原注(吳鶴皋曰、心、火也。肺金也。火為金之畏。心移熱於肺。乃咳嗽。甚則吐血、面赤。名曰、賊邪。是方也。犀角能解心熱。生地、能涼心血。丹皮、芍藥。性寒而酸。寒則勝熱。酸則入肝。用之者、以木能生火。故使二物入肝而瀉肝。此拔本塞源之治。)
陽絡頻傷。胸前窒塞。咳逆不爽。舌紅苔黃。脈形弦數。此係瘀血內阻鬱而為熱。肺胃受傷。極易成損。慎之。
旋覆 猩降 蔥管 蘆根 枇杷葉 忍冬藤 蘇子 桑皮 川貝 知母 廣鬱金 參三七 竹油 地骨皮
原注(前五味、名瘀熱湯。是先生自制之方。治瘀血內阻。化火刑金而咳。不去其瘀。病終不愈。此為先生獨得之秘。)
詒按(合二母瀉白以清肺。佐蘇、郁、三七、以通痹。立方周到之至。)
脘脅痞結作痛。形寒如瘧。苔濁不納。渴欲熱飲。神情憊乏。此血絡凝泣。濕邪附之欲化熱。而未能透出也。
瘀熱湯 加香附 川連 歸鬚 青皮 白芍 橘絡
瘀血先阻於中。一經補味。胸中遂痞。柴黑之血。從此而來。
瘀熱湯 加鬱金汁
原注(此方大效。)
詒按(再加三七、磨沖。更妙。)
虛損門
痧子之後。咳嗽四月。頸旁癧串。咳甚則嘔。納少形瘦。膚熱脈細。想是餘邪內戀。陰分大虛。欲成損症也。
四物湯 加香附 川貝 元參 牡蠣 麥冬 蘇子(一本作蘇葉)
詒按(方中元參、牡蠣。為項癧而設。無此症者。可減也。)
溫邪發痧之後。咳嗽失血。血止而咳嗽不減。所吐之痰。或黃、或白。或稠、或稀。舌質深紅。其苔滿白。喉癢嗌乾。脈弦帶數。漸作痧勞之象。
四物湯 加紫蘇 桑皮 骨皮 川貝 知母 前胡 淡芩
原注(此痧後餘邪。留戀營分。而成咳也。先生嘗云、余自制兩方。一為瘀熱湯。一為此湯。尚未立名。以治痧後咳嗽極效。蓋四物是血分引經之藥。將溫散化痰之品。納入其中。引入營血中。散邪清熱。每用必靈。此可悟用四物之法。)
咳嗽五月有餘。黃昏為甚。肌肉暗削。肢體無力。容易傷風。或頭脹。或溺黃。總由陰分下虛。浮火夾痰上擾所致。
四物桔梗湯(四物加桔柏) 加桑皮 地骨皮 川貝 知母 甘草 青黛 蛤殼 枇杷葉
原注(此方之眼。在咳嗽黃昏為甚。畢竟風邪陷入陰分為劇。余目睹效者甚多。)
詒按(此四物合瀉白。加二母、蛤、黛、法也。)
金能剋木。木火太旺。反侮肺金。金藏尚受木克。則其吸取腎水。疏泄腎精。更屬易易。此夢遺咳嗽之所由作也。
天冬 生地 黨 參 黃柏 甘草 砂仁 白芍 龍膽草
原注(此三才封髓丹、加白芍、龍膽也。其人面必黑瘦。有一團陰火熾甚。克肺傷腎。用之極效。)
詒按(此方以清泄肝火為主。竟不兼用肺藥。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子後咳嗽。天明而緩脈形弦數。聲音不揚。肝膽之火未清。金受其刑。水必暗虧也。
補肺阿膠湯合四陰煎瀉白散 加川貝 青黛 海浮石 橘紅 竹茹
詒按(此與前案。均屬木火刑金之症。前方治肝、而絕不及肺。想因咳勢不甚。而下注遺泄之症卻急。故用藥如彼。此症則咳甚音低。肺金受損已深。故於清火之中。偏重補肺。觀乎此、而臨症用藥之權衡可識矣。)
咳嗽失血。音爍咽乾。近來小有寒熱。頭痛喉疼。脈浮促而數。肺陰久傷。又兼燥氣加臨。補肺之中。當參以辛散。
補肺阿膠湯 加桑葉 枇杷葉
再診 頭痛咽疼已止。寒熱亦輕。新受之燥邪。漸得清散。無如金水兩虛。失血久嗽。音爍嗌乾等症。仍如損象。即使靜養。猶恐不及。
四陰煎合瀉白散 加川貝 杏仁 阿膠 茯苓 石決明
原注(此病肺藏已損。再受燥邪。小有寒熱。頭痛咽疼。是其的據。先用補肺阿膠湯。以其中有牛蒡、杏仁。加桑葉、枇杷葉。去其燥邪外症。後用四陰煎加味。以圖其本。)
陽絡頻傷之後。咳嗽痰濃。內熱嗌乾。脈芤數。左關獨弦。此肝火刑金。金氣不清之候。容易成損。慎之。
四陰煎 加二母 羚羊
另 瓊玉膏地、冬、參、蜜、沉香、柏)
原注(肝火刑金。於左關獨弦見之。所以四陰更加羚羊。)
失血後。咳嗽夢遺。脈數。左關弦急。必有肝火在裡。既犯肺金。又泄腎氣也。久延。勢必成勞。
四陰煎 加陳皮 川貝 海浮石 青黛 龍膽草 六味湯
原注(肝火上下交徵。故加龍膽以泄之。)
詒按(六味湯、想系轉方增入者。但其中有萸肉之酸溫。專補肝陽。尚宜酌用。)
失血久咳。陰分必虛。虛則不耐熱蒸。食西瓜而稍退。脈數左弦。唇乾苔白。色滯溺黃。加以咽痛。久而不愈。想是水不涵木。陰火上衝。胃氣不清也。勢欲成勞。早為靜養。以冀氣不加喘。脈不加促。庶幾可圖。
生地 白芍 茯苓 澤瀉 丹皮 花粉 元參 甘草 豬膚 青蒿露 枇杷葉露
再診 濁痰雖少。咳逆仍然。陰分之火上衝於肺。肺屬金。金受火刑。水之生源絕矣。能不慮其脈促氣喘乎。知命者。自能靜以養之。
八仙長壽丸 加元參 阿膠 陳皮 甘草 枇杷葉露
三診 咳嗽夜來。有或重或輕之象。想是陰火。靜躁不同耳。
前方加洋參 龜板 杏仁
四診 所進飲食。不化為津液。而變為痰涎。一俟水中火發。咳嗽作焉。權以化法。
玉竹飲子(玉竹、苓、草、桔、橘、苑、貝、姜) 合麥門冬湯 加阿膠 百合 款冬
原注(前兩方。六味加減法也。脈數左弦。咽痛。水不涵木。陰火上衝。惟苔白二字。為胃氣不清之症。此病頭緒甚繁。方中一一、還他的對之藥。)
詒按(此等症。本無必效之方。似此斟酌妥帖。即使難期必效。亦覺心苦為分明矣。)
脈形細數。細屬陰虧。數為有火。火上刑金。水即絕其生源。未可以咳嗽小恙目之。幸而氣息未喘。脈象未促。如能靜養。猶可以作完人。
生地 麥冬 沙參 石決明 地骨皮 桑皮 阿膠
枇杷葉露
詒按(此清滋金水兩藏之平劑。但患陰虛。而不挾別項邪機者。可仿此調之。)
下卷
嘔噦門
上焦吐者、從乎氣。氣屬陽。是陽氣病也。胸為陽位。陽位之陽既病。則其陰分之陽。更屬大虛。不言而喻。恐增喘汗。
吳萸 乾薑 人參 川附 茯苓 半夏 木香 丁香 炙草 飴糟 食鹽 陳皮
再診 進溫養法。四日不吐。今晨又作。想是陽氣大虛。濁陰上泛。究屬膈症之根。不能不慮其喘汗。
前方去乾薑 加當歸 生薑
原注(陽氣大虛。濁陰上泛。此病之樞紐也。吳茱萸湯、補胃陽。佐以熟附、丁香。溫之至矣。輔以二陳、燥其痰。飴糟、去其垢。更加炙草、以和中。食鹽、以潤下。用意極其周密。)
食則右脅下痛。痰自上升。升則得吐而安。右脈弦滑。左關堅急。寸部獨小。此心氣下鬱於肝經。脾弱生痰為膈。放開懷抱。第一要義。
旋覆代赭湯去姜 加生於術 白芥子 炙草 廣皮 竹油
另丸方 六君子湯 加當歸 白芍 生地 蓯蓉 沉香 白芥子 竹油薑汁泛丸
原注(心氣下郁。脾弱生痰。方中於朮、乾薑、二陳、竹油。補脾化痰之藥也。更有白芥子、消膜外之痰。旋覆花、開心氣之結。赭石、鎮肝氣之逆。用意層層都到。)
食則噎痛。吐去濁痰而止。胸前常悶。脈象弦滑。舌苔滿白。肌肉瘦削之人。陰血本虧。今陽氣又結。陰液與痰濁交阻上焦。是以胃脘狹窄也。久則防膈。
乾薑 薤白 炙草 杵頭糠 神麯 丁香 木香 熟地 白蔻仁 歸身 白芍 沉香 牛黃 竹油
再診 胸前所結之邪。原有化意。無如陰之虧。陽之結。尚與前日相等。非一兩劑。所能奏效。
乾薑 薤白 炙草 茯苓 丁香 木香 陳皮 麻仁 旋覆花 代赭石 歸身 白芍 杞子 牛黃 竹油
詒按(此氣結痰阻之症。用藥極周到。)
嗜酒中虛。濕熱生痰。痰阻膈間。食下不舒。時欲上泛。年已甲外。營血內枯。氣火交結。與痰相併。欲其不成膈也。難矣。
七聖散 加歸身 白芍 薤白 代赭石 藕汁 紅花
原注(嗜酒者、必多濕熱。須用竹茹、連、蔻。又易挾瘀。參入藕汁、紅花、薤白。辛而兼滑。又是一格。絕去溫熱剛燥之品。先生曰、惟善用溫藥者。不輕用溫藥。信然。)
向患偏枯於左。左屬血。血主濡之。此偏枯者。既無血以濡經絡。且無氣以調營衛。營衛就枯。久病成膈。然一飲一食。所吐之中。更有濁痰紫血。此所謂病偏枯者。原從血痹而來。初非實在枯槁也。勉擬方。
每日服人乳兩三次 間日服鵝血一二次
詒按(偏枯已屬難治。更加以膈。愈難措手矣。方只寥寥兩味。而潤液化瘀。通痹開結。面面都到。此非見理真切。而又達於通變者。不能有此切實靈動之方。愚意再增韭汁一味。似乎更覺親切。)
脈形細澀。得食而噎。胸前隱隱作痛。瘀血內阻。胃絡不通。此膈症之根。
歸鬚 白芍 白蜜 蘆根 瓦楞子(醋煅) 韭汁 人參 桃仁
詒按(此瘀血膈也。脈症均合。用藥亦專注。在此。)
瘀血挾痰。阻於胸膈。食則作痛。痛則嘔吐。右脈澀數。惟左關獨大且弦。是痰瘀之外。更有肝經之氣火。從而和之為患。乃膈症重候。慎之。
歸身 白芍 蘆根 瓦楞子 紅花 絲瓜絡 橘絡 竹油 白蜜
原注(以上三病、皆瘀膈也。第一症、從偏枯中、想出血痹。用人乳以潤其枯燥。鵝血以動其瘀血。此症非特剛劑不受。並柔補之藥。亦不可投。萬不得已。而為此法。仍是潤液化瘀之意。柔和得體。。第二症、從胸前隱痛。而知其瘀阻胃絡。用桃仁、醋煅瓦楞子。以化其瘀。此症血瘀、液涸。無論乾薑、不可用。即薤白、辛溫通氣。亦與此隔膜。然非辛不能通。計惟用濡潤之韭汁、以通之。蜜、蘆、歸、芍、奠安營分。以其液涸也。此病不見痰。所以純從濡潤去瘀之法。。第三症、見痰。所以瓦楞子、紅花外。又加竹油一味。)
濕熱生痰。阻於胃脘。得食則噎。噎甚則吐。此膈之根也。
半夏 陳皮 川連 竹茹 白蔻 生薑 雞距子 枇杷葉 查 炭
原注(指為濕熱。想因苔帶黃色也。用七聖散者。中有橘皮竹茹湯。又有溫膽湯。兩方在內。更加枇杷葉、泄肺。查炭、消瘀。雞距子、消酒積。總不外濕熱二字。此猶是膈之淺者。)
食已即吐。脈弦苔白。便溏溺清。濕痰內勝。被肝經淫氣所沖。
旋覆花 代赭石 陳皮 半夏 萊菔子 生薑 茯苓 雪羹湯
再診 吐逆大減。胸前尚痞。噯氣不舒。
旋覆代赭湯 雪羹湯
詒按(此症陰液未曾大虧。通陽開結。專理其痰。痰降、而嘔逆自減。尚非症之重者。)
咽中介介。如有炙臠。痰氣交阻為患。
蘇葉 半夏 川樸 茯苓 竹茹 陳皮 石決明 牛膝
原注(此咽膈也。痰結於肺。用四七湯、以理其氣。合溫膽湯、以化其痰。去枳實、換牛膝者。欲其達下焦也。)
得食多噦。許氏法主之。
丁香 陳皮 川 樸 半夏 茯苓 甘草 枇杷葉 茅根
原注(此枇杷葉散去香薷一味也。此另是一種暑邪。挾寒飲內停。或食瓜果。致中氣不調。而嘔噦者。不當深求之裡也。去香薷者。無表症也。)
食已即吐。本屬胃病。宜用溫通。然口雖干。苔反白。將吐之時。其味先酸。此必有肝火鬱於胃府。似與胃家本病有間。
左金丸合溫膽湯 雪羹湯
詒按(辨症精細。用藥妥切。)
濕病門
脾陽不足。濕濁有餘。少納多脹。舌白脈遲
茅朮理中湯合四七湯
詒按(此濕滯而兼氣鬱之症。)
痹氣門
胸痛徹背。是名胸痹。痹者。胸陽不曠。痰濁有餘也。此病不惟痰濁。且有瘀血。交阻膈間。所以得食梗痛。口燥不欲飲。便堅且黑。脈形細澀。昨日紫血。從上吐出。究非順境。必得下行為妥。
全栝蔞 薤白 旋覆花 桃 仁 紅花 瓦楞子 元明粉
合二陳湯
詒按(方法周到。不蔓不支。擬加參三七、磨沖。。胸痹症、前人無有指為瘀血者。如此症、納食梗痛。乃瘀血阻於胃口。當歸入噎膈症內論治矣。)
心痛徹背。是名胸痹。久而不化。適值燥氣加臨。更增咳嗽咽乾。痰中帶紅。脈形細小。治之不易。
栝蔞 薤白 枳殼 橘紅 杏仁 桑葉 枇杷葉
詒按(既因燥氣加臨。痰紅嗌乾。似當參用清潤、如喻氏法。擬加旋覆花、南沙參、麥冬、桑皮。)
脘腹痛門
心痛有九。痰食氣居其三。三者、交阻於胃。時痛時止。或重或輕。中脘拒按。飲食失常。痞悶難開。大便不通。病之常也。即有厥症。總不離乎痛極之時。茲乃反是。其厥也。不發於痛極之時。而每於小便之餘。陡然而作。作則手足牽動。頭項強直。口目歪斜。似有厥而不返之形。及其返也。時有短長。如是者。三矣。此名癇厥。良以精奪於前。痛傷於後。龍雷之火。挾痰涎乘勢上升。一身而兼痛厥兩病。右脈不暢。左脈太弦。蓋弦則木乘土位、而痛。又挾陰火上衝、而厥。必當平木為主。兼理中下次之。蓋恐厥之愈發愈勤。痛之不肯全平耳。
川椒(七粒) 烏梅(三分) 青鹽(一分) 龍齒(三錢) 查炭(三錢) 神麯(三錢) 萊菔子(三錢) 延胡(錢半) 川楝子(錢半) 青皮(七分) 橘葉(一錢) 竹油(一兩)
詒按(厥發於小解之時。其厥之關於腎氣。可知矣。用藥似宜兼顧。立方選藥熨帖周到。)
再診 據述厥已全平。痛猶未止。便黑溺黃。右脈反弦。想諸邪都合於胃也。胃為府、以通為補。懸擬方。
芍藥 青皮 陳皮 黑梔 川貝 丹皮 查肉 竹油 萊菔子 青鹽 延胡
詒按(諸邪都合於胃。從右脈之弦看出。是病機緊要處。)
三診 痛厥已平。尚有背部隱疼之候。腰部亦疼。氣逆咳嗆。脈形細數。想肝腎陰虛。氣滯火升。肺俞絡脈。因之俱受其傷也。
四物湯 旋覆花湯 二母 雪羹湯
四診 腰脊尚疼。咳嗽不止。苔白底紅。脈形弦細。是陰虛而挾濕熱也。
豆卷 蒺藜 黑梔 川芎 歸身 麥冬 沙參
甘草 雪羹湯 半夏
原注(此素有痰積。又腎虛而相火上衝於胃。胃中痰飲。阻滯竅隧。癇厥見焉。第一方、用泄肝和胃法。以化其阻滯。合金鈴子散。以清肝火。加查曲、以消食、菔子、竹油、以化痰。。厥平而痛未愈。故第二方用景岳化肝煎。以代金鈴子散。兼以化痰。。第三方、通其絡。。第四方、仿白蒺藜丸。專於治痰。)
詒按(此症得力。全在前兩方。疏肝化痰。絲絲入扣。)
脾氣素虛。濕鬱難化。而木之鬱於內者。更不能伸。所以酸水酸味。雖有減時。而灰白之苔。終無化日。無怪乎、脈小左弦。脘脅脹痛也。此臌脹之根。毋忽。
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 加川樸 香附 川芎 神麯
詒按(似可參用柴、芍、輩。於土中泄木。)
病分氣血。不病於氣。即病於血。然氣血亦有同病者。即如此病。胃脘當心而痛。起於受飢。得食則緩。豈非氣分病乎。如獨氣分為病。理其氣。即可向安。而此痛、雖得食而緩。午後則劇。黃昏則甚。屬在陽中之陰。陰中之陰之候。其為血病無疑。況但頭汗出。便下紫色。脈形弦細而數。更屬血病見症。但此血。又非氣虛不能攝血之血。乃痛後所瘀者。瘀則宜消。虛則宜補。消補兼施。庶幾各得其所。
治中湯合失笑散
另紅花 元明粉 為末和勻每痛時服二錢
原注(分明兩病。一是脾虛。氣分不能暢達而痛。得食則緩。宜補可知。然人每疑痛無補法者。以痛必有痰氣凝滯也。先生用理中以補脾。即加青皮、陳皮、以通氣。至便紫、脈弦數。肝家之血。必有瘀於胃脘者。此時不去其有形之瘀滯。痛必不除。病根不拔也。此種病、世醫不能治。往往以為痼疾。不知不去瘀、則補無力。徒去瘀、則脾胃更傷。先生則雙管齊下。立案清澈。度盡金針。非名家、惡能如是。)
胃脘當心而痛。少腹氣升。嘔吐酸苦痰涎。脈形弦數。顯系寒熱錯雜之邪。鬱於中焦。肝屬木。木乘土位。所有積飲。從此沖逆而上。病已年餘。當以和法。
附子理中湯 加川連(薑汁炒) 川椒 黃柏 歸身 細辛 半夏 桂枝 烏梅肉
原注(此連理湯、合烏梅丸。吐涎酸苦。是胃中錯雜之邪。用薑、連、半夏、以化之。逆沖而上之肝氣。用烏梅法、以和之。)
詒按(半夏反附子。在古方多有同用者。然可避則避之。亦不必故犯也。)
胃脘當心而痛。脈形弦數。舌絳苔黃。口乾苦。小便赤。一派火熱之象。氣從少腹上衝於心。豈非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乎。
化肝煎(芍、青、梔、澤、丹、陳、貝)
脘痛下及於臍。旁及於脅。口乾心悸。便慄溺黃。脈弦而數。此鬱氣化火也。
化肝煎合雪羹
原注(此景岳化肝煎也。必肝有實火者、可用。口乾、脈數、溺黃。是其的症也。)
中焦失治為痛。以治中湯為法。是正治也。不知中焦屬土。土既虛。不能升木。木即鬱於土中。
亦能作痛。以逍遙散佐之。更屬相宜。
治中湯 逍遙散 雪羹
詒按(此木鬱土中之病。立方妥帖、易施。)
瘀血腹痛。法宜消化。然為日已久。脾營暗傷。又當兼補脾陰為安。
歸脾湯去耆朮 加丹參 延胡
詒按(此病用補。是專在痛久上著眼。)
當臍脹痛。按之則輕。得食則減。脈形細小而數。舌上之苔。左黃右剝。其質深紅。中虛伏熱使然。
治中湯 加川連 雪羹
詒按(此等症、不多見。立方亦甚難。須看其用藥的當處。)
少腹久痛未痊。手足攣急而疼。舌苔灰濁。面色不華。脈象弦急。此寒濕與痰。內壅於肝經。而外攻於經絡也。現在四肢厥冷。宜以當歸四逆湯、加減。
當歸(小茴香炒) 白芍(肉桂炒) 木通 半夏 苡仁 防風 茯苓 橘紅
詒按(寒濕入於肝經。病與疝氣相似。治法亦同。)
再診 少腹之痛已止。惟手冷攣急未愈。專理上焦。
蠲痹湯(防、羌、薑黃、歸、耆、草、赤芍)去防 合指迷茯苓丸
少腹作痛。甚則嘔吐。脈右弦左緊。俱兼數。舌苔濁膩。口中乾苦。頭脹溺赤。此濕熱之邪。內犯肝經。挾痰濁上升所致。泄之化之。得無厥逆之虞、為幸。
旋覆花湯 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金鈴子散
另烏梅丸
詒按(旋覆、金鈴、以止痛。三子、以除痰。更用烏梅丸、以泄肝。所以面面都到也。)
再診 嘔吐已減。白苔稍化。頭脹身熱亦緩。惟腹之作痛。便之下利。脈之緊數。以及口中之干苦。小水之短赤。尚不肯平。肝經寒熱錯雜之邪。又挾食滯痰濁為患也。仍宜小心。
葛根黃芩黃連湯 加延胡 查炭 赤苓 陳皮 萊菔子
另烏梅丸
詒按(想因下利較甚。故用藥如此轉換。)
三診 餘邪流入下焦。少腹氣墜於肛門。大便泄。小便短。舌苔未淨。更兼痔痛。
四苓散合四逆散 加黃芩 黃柏 木香
詒按(至此而內伏之濕熱。從兩便而外泄矣。)
肝脈布於兩脅。抵於少腹。同時作痛。肝病無疑。肝旺必乘脾土。土中之痰濁濕熱。從而和之為患。勢所必然。
逍遙散(柴、荷、苓、朮、歸、芍、草、加梔、丹)合化肝煎
詒按(此治肝氣脅痛。誠然合劑。案所云、濕熱痰濁。雖能兼顧。嫌未著力。)
氣結於左。自下而盤之於上。脹而且疼。發則有形。解則無跡。甚則脈形弦數。口舌乾燥。更屬氣有餘。便是火之見症。急須化肝。
化肝煎
詒按(凡肝氣上逆者。多挾木火為病。故化肝煎、為要方。)
中脘屬胃。兩脅屬肝。痛在於此。忽來忽去。肝胃之氣滯顯然。已歷二十餘年。愈發愈虛。愈虛愈痛。氣分固滯。血亦因之乾澀也。推氣為主。逍遙佐之。
肉桂 枳殼 片薑黃 延胡 炙草 逍遙散
再診 病勢不增不減。診得左脈細澀。右部小弱。氣血久虛。致使營衛失流行之象。非大建其中。不可。
肉桂 歸身 白芍 川椒 飴糖 乾薑 陳皮 炙草 砂仁
原注〔前方嚴氏推氣散也。先生謂左脅作痛。是肝火。用抑青(即左金)以瀉心平木。右脅作痛。是痰氣。用推氣法。以理氣化痰。。按、薑黃入脾。能治血中之氣。蓬朮入肝。能治氣中之血。鬱金入心。專治心胞之血。三物形狀相近。而功用各有所宜。〕
詒按(久病中虛。故轉方用大建中法。)
腹左氣攻脹痛。上至於脘。下及少腹。久而不愈。疝瘕之累也。痛極之時。手足厥冷。嘔逆。當從肝治。
當歸四逆湯(歸、桂、芍、草、辛、通、薑、棗)合二陳湯 吳仙散(吳萸茯苓)
詒按(病偏於左。更加支厥。此肝病確據也。)
再診 痛勢已緩。尚有時上時下之形。邪未盡也。
吳仙散合良附散 二陳湯 去甘草
加當歸(小茴香炒) 白芍(肉桂炒)
疝氣門
狐疝。臥則入腹。立則出也。
補中益氣湯
另金匱腎氣丸合小安腎丸(香附、川烏、茴香、椒目、川楝、熟地)
原注(疝氣一症。論其本末。有不由氣虛、而濕濁隨之下陷者。故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俾脾之清氣。得以上升。則小腸膀胱之濁氣。自然下降。又有挾勞倦外感而發者。方中柴胡、借用亦妙。寒加溫藥。濕火甚、加知柏。)
詒按(此因下墜過甚。故用補中以升清氣。其實亦非治疝正法也。)
脾宜升、主健。胃宜降、主和。此病氣升而嘔。胃不降也。疝氣下墜。脾不升也。而所以升降不調者。由脾虛下陷。濕痰中結。而沖逆於胃脘也。理其中陽。則上下自調。
六君子湯 加乾薑 青皮 小茴香 萆薢 九香蟲
詒按(此因嘔吐有上逆之勢。故不用補中。而變法治之。)
又按(此症若用烏梅丸。則上下均在治中。緣痛嘔、疝氣。均由肝病故也。)
再診 治中胃痛已和。疝氣仍然下墜。擬於補脾之外。佐以補腎。使其火土合德。則陽旺於中。而生氣勃然。不升自升矣。
香砂六君丸合金匱腎氣丸
詒按(此症從肝經著意。似較靈動。專補脾腎。猶恐涉於呆實。)
狐疝。原屬肝經之濕。隨氣下陷。脾陽必衰。而今夏多食冷物。陽氣又被所遏。苔白不幹。指冷脈小。右睪丸脹大。當以溫散。
大順散(乾薑、肉桂、杏仁、甘草) 加當歸 木香 荔枝核
詒按(此因生冷傷中。故用大順。亦非治疝正法。)
瘕癖門
寒氣客於腸外。與血沫相搏。臍下結瘕。脹大下墜。不時作痛。痛則氣升自汗。脈形弦澀。此為鼓脹之根。毋忽。
吳萸 茯苓 當歸 川楝子 橘紅 烏藥 香附 楂肉
詒按(即因於寒。似可再加溫通之品。既與血沫相搏。似宜兼和營血。)
瘕聚脘中。久而不化。變為攻痛升逆。妨食便堅。理之不易。
川楝子 延胡 當歸 白芍 陳皮 鱉甲 紅花 血餘 茯苓 牛膝 丹皮
詒按(此病之偏於血分者。故方中兼用疏瘀之品。特所敘病情。尚無瘀血的據。)
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肝絡本虛。隱癖久踞。中宮又弱。隱癖潛入其間。欲治此病。培補肝脾為主。和化次之。
歸芍六君子湯 加雞內金
另小溫中丸
詒按(此亦虛實兼治之法。然而收效甚難。)
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已經半載。不過氣行作響而已。而其偏於脅下者。牢不可破。是寒食挾痰。阻結於氣分也。此等見症。每為脹病之根。
理中湯 加神麯 茯苓 半夏 陳皮 麥芽 旋覆花 枳殼 歸身
再診 脅下隱癖。牢不可破。其氣、或逆或攻。必溫化以絕脹病之根。
理中湯合二陳湯 加川樸 枳殼 神麯 竹油 旋覆花 白芥子
詒按(議論則見微知著。用藥則思患豫防。此為高識。)
食入而痛。是有積也。積非一端。就脈弦數。二便黃熱。乾咳不爽。面黃苔白言之。必有濕熱痰食。互相阻滯。經年累月。無路可出。無力以消。
茅朮 川芎 查炭 神麯 川貝 山梔 赤苓 枇杷葉露 杏仁
詒按(此越鞠丸加味也。愚意再加白芍、枳實。)
寒熱後。脘左隱癖作疼。脈形弦細。舌苔濁厚。濕熱痰食。交相為患。
二陳湯去甘草 合雞金散(砂、沉、陳、雞香丸)加蘇梗 查肉 青皮
詒按(此尚是初起實症。故用攻消法取效。立方亦極平穩。)
再診 脘左之隱癖漸消。舌上之濁苔漸化。仍宗前法。參入補脾之品。
前方去蘇梗 加於術 炙草
另服水泛資生丸
隱癖踞於脅下。肝經病也。
化肝煎
詒按(此亦初起之病。想由肝鬱而起。故專從泄肝立法。但恐藥輕不能奏效耳。)
原注(前症濕熱居多。此症肝火為重。相機而治。各有條理。)
瘧久。邪深入絡。結為瘧母。瘧母在左。自下攻逆。加以右脅結癖。上下升降俱窒。無怪乎中宮漸滿。理之不易。
雞金散 加枳殼 薑黃 白芥子 竹油
另鱉甲煎丸
原注(左屬血、屬肝。瘧邪滯於血中。主以鱉甲煎丸。右屬氣、屬胃。或痰、或食。主以雞金推氣。加竹油、白芥子。)
詒按(此兩層兼治之法。)
腫脹門
營血本虧。肝火本旺。責在先天。乃後天脾氣不健。肝木乘之。所進飲食。生痰生濕。貯之於胃。尚可從嘔而出。相安無事。遲之又久。滲入膜外。氣道不清。脹乃作焉。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若非運化中宮。兼透膜外。則病勢有加無已。成為臌病。亦屬易易。夫脾統血。肝藏血。病久、血更衰少。不得不佐以和養。古人之燥濕互用。正為此等症、設也。
歸芍六君子湯 去參草 加白芥子 萊菔子 車前子 川樸 蘇子 腹皮 竹油 雪羹
詒按(用藥虛實兼到。親切不浮。)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脾經濕熱。交阻於中。先滿後見腫脹。膚熱微汗。口渴面紅。理之不易。
防己 茯苓 石膏 腹皮 陳皮
再診 濕熱滿三焦。每多腫脹之患。如邪勢偏於下焦。小便必少。前人之質重開下者。原為此等症而設。然此病已久。尚盛於中上二焦。胡以中上兩焦法施之。諸恙不減。或者、病重藥輕之故。將前方制大其劑。
竹葉 石膏 鮮生地 麥冬 知母 半夏 五皮飲
原注(此十二歲女子。腹暴脹大。面跗俱腫。面紅口渴、小便黃。此症屬熱。所見甚少。)
詒按(此等方治脹病。非有卓見者。不能存之。為臨症者、增一見解。)
脘腹膨脹。二便失調。經絡痠痛。四肢無力。脈形弦細。舌苔白膩而厚。此濕邪內郁。當用苦辛宣泄。
茅朮 川芎 香附 黑梔 神麯 腹皮 川樸 赤苓 澤瀉 蔞皮
詒按(此亦濕鬱而化熱者。故兼用梔、蔞、清泄之品。)
再診 諸恙向安。肢體無力。健脾為主。
香砂六君子湯
原注(此越鞠改方。而加胃苓之半。本方治濕鬱。其眼在舌苔白膩而厚在所必效。余每藉以治黃疸亦效。挾痰頭項痛亦效。)
脾主濕。濕因脾虛而鬱。鬱蒸為熱。所以隱癖。僭逆中宮。大腹脹滿。納少便溏。面黃溺赤。咳嗽。
身熱時作。脈息弦細。極易成臌。
越鞠丸(附、蒼、芎、曲、梔) 雞金散 加赤苓 青蒿 黃芩 川樸
原注(此越鞠症。而兼隱癖。濕化熱者。故合雞金消癖。芩、蒿、化熱。)
原注〔以上越鞠丸症。大約越鞠治無形濕熱之痞。從瀉心化出。雞金治有形食積之癖。從陷胸化出。且如脘痛門中。郁痰作痛。脈數多渴者。用清中蠲痛湯。(山梔、薑汁炒。乾薑、川芎、童便炒。黃連、薑汁炒。蒼朮、童便浸切、麻油炒。香附醋炒。神麯、薑汁炒。橘紅、薑棗。治中脘火鬱作痛。發即寒熱。)中以寒熱為主。即越鞠加薑、連橘、棗。可知此方、治氣、火、濕、食、血、五者之郁。信極妙矣。說者以梔、主火。朮、主濕。香附、主氣。芎、主血。曲、主食。分為五郁。似可不必。正如五音必合奏而始和也。〕
大腹脹滿。已經四十餘日。近來氣更急促。足跗浮腫。溺黃口乾。脈形弦數。濕熱之邪。因氣而阻。因食而劇。理之不易。
廓清飲(廓清飲、用芥、陳、樸。枳、澤、茯苓、同大腹。菔子、生研、壅滯通。氣逆脹滿均堪服。) 去芥枳 加黑梔 豬苓 蘇梗 川連 香附
原注(溫藥留手處。在口乾溺黃四字。)
脾虛。則濕熱內郁。為臌。從去郁陳莝例治之。
廓清飲去芥 加蘇葉 香附 冬朮
另小溫中丸朝暮各錢半
詒按(腹滿由於脾之不運。其所以不能運者。痰也。濕也。濁也。氣也。瘀也。故方中多用疏氣化痰。清利濕熱之品。)
大腹主脾。腹大而至臍突。屬脾無疑。然脹無虛日。痛又間作。舌苔薄白。脈息沉弦。見於經期落後之體。顯系血虛不能斂氣。氣鬱於中。寒加於外。而脾經之濕。因而不消。
逍遙散合雞金散 加香附
詒按(沉弦、與沉細不同。沉細色萎。則理中症。此症拈住郁字。故用逍遙。)
單腹脹。脾氣固虛。久則腎氣亦虛。大便溏者。氣更散而不收矣。所用之藥。比之尋常溫補脾腎者。當更進一層。然用之已晚。惜乎。
附桂理中湯 加肉果 當歸 牡蠣 木瓜 茯苓
生脈散
詒按(案云、較之尋常溫補。更進一層。觀方中所加肉果、當歸。是啟峻法也。)
大腹脹滿。便溏。舌苔冷白。干喜熱飲。膚熱脈數。脾陽大虛。無力運化濕濁。而成臌也。理之棘手。
附桂治中湯 加木瓜 草果 當歸
再診 進溫補四劑。腹脹漸和。其邪從下焦而泄。所以大便作瀉。然膚熱未退。小便未長。干欲熱飲。胃不思谷。白苔已薄。舌質轉紅。中陽稍振。濕熱未清。
理苓湯
原注(舌苔冷白。是桂附把柄。四劑而能便泄。邪從下出。中陽尚好。脾氣尚未衰盡。更以舌質轉紅。知濕熱壅甚。所以轉方減去附桂。參朮已足扶脾。外加四苓。驅濕而已。)
大便作瀉。小水又長。肝脾腎三經。即有陰邪。亦可從此而消。何以隱癖。尚踞於中。腹脹不和。是陽虛也。
四君子湯 加黃耆 當歸 桂枝 附子 陳皮 肉果 沉香 乾薑 牡蠣 鱉 甲 雞內金
原注(此啟峻湯也。附子理中、加黃耆、當歸、肉果。比附子理中更進一層。)
太陰腹滿。寒濕有餘。真陽不足。脈弦。下體不溫。幹不欲飲。妨食氣短。其勢頗險。擬以溫通化濕法。
附子茅朮治中湯 加川樸 半夏
詒按(此亦通補兼施之法。)
溫補元陽。浮腫脹滿。有增無減。陽之衰也。極矣。臍平脈遲之候。非溫不可。非補亦不可。然溫補、亦不見長。蓋下泄者。腎更傷耳。
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 來復丹
詒按(此法較腎氣丸、更進一層。)
太陰腹滿。寒濕使然。陽若不旺。勢必成臌。
附子理中湯 加川樸 大腹皮 澤瀉 豬苓
詒按(此脾陽不振。寒濕停滯之症。故用溫化法。)
中滿者。瀉之於內。其始非不遽消。其後攻之、不消矣。其後再攻之。如鐵石矣。此病雖不至如鐵石。而正氣久傷。終非易事也。
治中湯 五苓散
原注(以上皆理中加減法也。因記當年侍先生時。問理中之變換如何。曰、理中是足太陰極妙之方。如以中宮之陽氣不舒。用乾薑者。取其散。少腹之陽氣下陷。用炮姜者。取其守。其變換在大便之溏與不溏。濕甚而無汗者。用茅朮。濕輕而中虛者。用冬朮。其變換在舌苔之濁與不濁。此本方之變換也。設脾家當用理中。而胃家有火。則古人早定連理一方矣。設氣機塞滯。古人早定治中一方矣。設脾家當用理中。而其人真陰虧者。景岳早有理陰煎矣。其腎中真陽衰者。加附子固然矣。其衰之甚者。古人又有啟峻一方矣。此外加木瓜、則名和中。必兼肝病。加枳實、茯苓。治胃虛挾食。古人成方。苟能方方如此用法。何患不成名醫哉。因附錄之。以為用理中之法。)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因勞倦所傷。內濕與外濕。合而為一。鬱於土中。致太陰之氣化不行。治病必求其本。先以實脾法。
川附 於術 茯苓 陳皮 草果 大腹皮 烏藥 木瓜 澤瀉
詒按(案云、實脾。而方中仍屬溫通之品。此非實脾正法也。)
初起痞滿。繼增腹脹。臍突筋露。足跗浮腫。大便溏泄。此濕熱內壅。中虛不化。勢從下走也。用藥最為棘手。且從口苦、舌紅。小便短赤立方。
桂心 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詒按(此河間甘露飲也。用五苓以降濕。三石以清熱。)
咳而腹滿。經所謂、三焦咳也。苔黃干。苦臥難著枕。肢冷陽縮。股痛囊腫。便溏溺短。種種見症。都屬風邪濕熱。滿布三焦。無路可出。是實症也。未可與虛滿者。同日而語。
桑皮 骨皮 苓皮 蔞皮 大腹皮 姜皮 防己 杏仁 蘇子 葶藶子 車前子
詒按(濕熱壅盛。脾不輸運。肺不肅降。故立方專用疏化。仿五皮五子法。)
中陽不足。寒濕有餘。脘痞納少。舌白便溏。脈細小。法當溫化。即平為妙。
茅朮理苓湯 加大腹皮 雞內金 葛花 川樸
再診 溫化不足以消脹滿。陽之虛也。甚矣。重其制以濟之。
茅朮(錢半) 川附(錢半) 乾薑(錢半) 黨參(三錢) 肉桂(七分) 防風(二錢) 茯苓(三錢) 五加皮(三錢) 陳皮(一錢)
三診 諸恙向安。仍守前法。以祛留濕。
川附(一錢) 桂枝(一錢) 黨參(三錢) 生於術(錢半) 乾薑(四分) 茯苓(錢半)
詒按(茅朮改於術。想重濁之白苔已化也。。此症純以溫化得效。所謂陽運則濕自化也。)
隱癖日久。散而為臌。所以左脅有形作痛。大腹漸滿。便出紅色垢積。更兼脘中因食而痛。久吐痰涎帶瘀。元氣益虛。竟有不克支持之象。收散兩難。洵屬棘手。
香圓皮 人中白 桃仁泥 雞內金 炙鱉甲 射干 牡蠣 川貝母 陳皮 砂仁 雪羹
詒按(別錄謂、射干、治老血作痛。)
再診 大便之紅積已除。胃中之痰涎仍泛。大腹之脹滿如此。何堪磨耐。
前方去陳貝 加瓦楞子 延胡 丹參 鮮藕
原注(此癖散成臌。上下見血。分明有瘀。消瘀消癖。一定之理。無如此症元氣大虧。不任攻消。又不可補。乃組織此化瘀化癖。不甚克伐之方。病雖減半。究屬難痊。)
素有隱癖。肝脾之不調可知。去年血痢於下。痞結於中。久未向愈。大腹脹滿。溺赤舌黃。脈形弦細而數。濕熱內聚。脾虛無力以消。極易成臌。毋忽。
歸芍異功散 加川連 川樸 木香
另枳實消痞丸 小溫中丸
詒按(立方穩實。惟歸芍異功。似嫌補多消少。)
脹者。皆在臟腑之外。此病之脹。不從腹起。自足跗先腫。而後至腹。是由下以及上。因脾虛不能運濕。濕趨於下。尚在本經。腫脹及中。又屬犯本也。腫脹之處。按之如石。陽氣大傷。理之棘手。
附桂治中湯 加肉果 當歸 防己 牛膝
另腎氣丸
詒按(方中防己外。無治濕之品。據症情論。似當兼參滲利。)
隱癖僭逆中宮。臍雖未突。青筋漸露。勢欲散而為臌。況大便時溏時結。脾氣久虛。更屬棘手。擬以攻補兼施法。
枳實消痞丸(枳、連、樸、朮、夏、苓、參、薑、麥芽、草) 加雞內金 當歸 鱉甲 白芍 牡蠣
詒按(此已成脹病矣。而中宮先虛。又難攻克。此等症、最費經營。而又最難得效。)
頭痛門
頭痛、取少陽陽明主治。是為正法。即有前後之別。不過分手足而已。
石膏 竹葉 生地 知母 甘菊 丹皮 黑梔 橘紅 赤苓 桑葉 蔓荊子 天麻
詒按(此頭痛之偏於風火者。故用藥專重清泄一面。)
脈弦數大。苔厚中黃。頭痛及旁。陽明濕熱。挾膽經風陽上逆也。
大川芎湯(川芎、天麻) 合茶酒調散(芷、草、羌、荊、芎、辛、防、薄) 二陳湯 加首烏 歸身 白芍
詒按(此亦少陽陽明兩經之病。但風陽既以上逆。似當參用清熄之意。乃合芎、辛、羌、芷。未免偏於升動矣。)
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到則百會腫疼且熱。良以陰虛之體。陰中陽氣。每易隨之上越耳。
生地 歸身 白芍 羚羊角 石決明 煨天麻 甘菊 黑梔 丹皮 刺蒺藜
詒按(此陰虛而風陽上越者。故用藥以滋熄為主。)
肢體痛門
肝居人左。左脅不時攻痛。甚則厥逆。左關沉小帶弦。是肝氣鬱而不升也。右脈弦滑。舌苔薄白。喜飲熱湯。又有濕痰內阻。當兼治之。
推氣散合二陳湯
詒按(用推氣散。以疏肝鬱。合二陳湯。以治濕痰。竟如兩扇題作法。)
脈沉弦滑。腿骱刺痛。腰部痠疼。背脊作響。諸節亦然。舌苔白濁。風濕痰、三者。著於肝腎之絡也。
肝著湯合腎著湯(苓、朮、薑、草)桂枝湯
詒按(此症病在於絡。當從經絡著意。)
遺精門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精之所以能安其處者。全在腎氣充足。封藏乃不失其職。虛者、反是。增出脛酸、體倦。口苦、耳鳴、便堅、等症。亦勢所必然。然左尺之脈。浮而不靜。固由腎氣下虛。而關部獨弦、獨大、獨數。舌苔黃燥。厥陰肝藏。又有濕熱。助其相火。火動乎中。必搖其精。所謂肝主疏泄也。虛則補之。未始不美。而實則瀉之。亦此症最要之義。
天冬 生地 黨參 黃柏 炙草 砂仁 龍膽草 山梔 柴胡
詒按(此三才封髓丹、加膽、梔、柴胡。方與案、若合符節。)
再診 大便暢行。口中乾苦亦愈。左關之脈大者亦小。惟弦數仍然。尺亦未靜。可以前方增損。
三才封髓丹 加茯神 龍膽草 柏子仁
三診 久積之濕熱。下從大便而泄。然久病之體。脾腎元氣內虧。又不宜再瀉。當以守中法。
異功散 加白芍 荷葉蒂 秫米
四診 大便已和。脈形弦數。數為有火。弦主乎肝。肝經既有伏火。不但順乘陽明。而且容易搖精。精雖四日未動。究須小心。
三才封髓丹 加陳皮 白芍
另豬肚丸(苦參、白朮、牡蠣、豬肚)
原注(此症拈定左關獨大、獨弦、獨數。所以重用膽草、黑梔。直折其肝家鬱火。俾濕熱之邪。從大便而出。)
金本制木。今木火太旺。反侮肺金。肺金尚受其克。則其吸取腎水。疏泄腎精。更屬易易。此夢泄咳嗽之所由來也。
三才封髓丹 加白芍 龍膽草
再診 接來札、知所言夢遺者。有夢而遺者也。比之無夢者。大有分別。無夢為虛。有夢為實。就左脈弦數而論。弦主肝。數主熱。熱伏肝家。動而不靜。勢必搖精。蓋腎之封藏不固。由肝之疏泄太過耳。
三才封髓丹 加牡蠣 龍膽草 青鹽
三診 疊進封髓秘丸。而仍不主蟄。細診脈息。左關獨見沉弦且數。肝經之疏泄顯然。
萆薢分清飲(菖、薢、草、烏藥、益智、青鹽)去菖合三才封髓丹 加龍膽草
四診 病已大減。仍守前法。
前方加白芍
原注(病得萆薢、瞿麥、而大減。是濕重於火也。)
詒按(首案遺泄咳嗽並提。方凡四易。而未曾有一味顧及咳嗽。想以肝火為本。治其本而標病可置之耳。)
夢中遺泄。久而無夢亦遺。加以溺後漏精。近日無精。而小水之淋漓而下者。亦如漏精之狀。始而氣虛不能攝精。繼而精虛不能化氣。
三才封髓丹 加蛤粉 芡實 金櫻子
詒按(此腎中精氣兩損之症。再合腎氣聚精等法。較似精密。)
曾經失血。現在遺精。精血暗傷。當臍之動氣攻築。漫無愈期。肢體從此脫力。語言從此輕微。飲食從此減少。無怪乎、脈息芤而無神也。病情如此。虛已甚矣。而舌苔膩濁。中宮又有濕邪。治須兼理。
杞子 熟地 芡實 查炭 石蓮子 當歸 茯苓 金纓子 蓮鬚
另清暑益氣湯去朮瀉草
原注(此九龍丹也。吳鶴皋云、主治精濁。)
再診 前方小效。小變其制。
九龍丹 加於術 半夏 茯苓 陳皮 五倍子
煎送威喜丸
詒按(陰虛而挾濕邪。最難用藥。須看其兩面照顧處。)
白濁久而不痊。以致腎失封藏。夢遺更甚。少寐少納。面痿脈少。
九龍丹合天王補心丹
另豬肚丸
原注(膏淋、有便濁、精濁、兩種。便濁、是胃中濕熱滲入膀胱。與腎絕無相干。精濁、牽絲黏膩。不溺亦有。是腎虛、淫火易動。精離其位。漸漬而出。治宜滋腎清心。健脾固脫。。九龍丹方中、杞、地、歸。滋陰以制陽。櫻、蓮、芡。澀以固脫。石蓮子、苦寒清心。心清則火不熾。白茯苓。甘平益土。以制腎邪。尤妙在山楂一味。能消陰分之障。。前一案、氣虛挾濕熱。故合清暑益氣。後一案、心火挾濕熱。故合補心豬肚。)
氣虛不能攝精。精虛不能化氣。所進飲食。徒增痰濕。
六君子湯 加菟絲餅 炮薑炭 韭菜子
原注(純從脾藏氣虛立案。)
詒按(案語簡潔老當。方亦周到。)
小便門
陰虛之體。心火下鬱於小腸。傳入膀胱之府。尿中帶血。時作時止。左脈沉數。小水不利。
生地 木通 甘草 竹葉 火府丹
另大補陰丸
詒按(此用導赤散、合火府丹。以清心火。即用大補陰丸、以滋陰。虛實兼到。)
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又曰、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又曰、小腸有熱者。其人必痔。具此三病於一身。若不以涼血之品。急清其熱。遷延日久。必有性命之憂。
導赤散合火府丹 加燈心
又丸方 固本丸合大補陰丸 豬脊髓丸 加萆薢
詒按(火甚者、陰必傷。火清之後。隨進丸藥。以滋其陰。)
膏淋血淋同病。未有不因乎虛。亦未有不因乎熱者。熱如化盡。則膏淋之物。必且下而不痛。始可獨責乎虛。
大補陰丸 加栝蔞 瞿麥 牛膝 血餘
詒按(議論雋爽。方亦切實。)
再診 所下之淋。薄且少矣。而當便之時。尚屬不利。既便之後。反覺隱痛。肢膝不溫。脈小弦。唇紅嗌乾。熱未全消。虛已漸著。
栝蔞瞿麥去附湯 加麥冬 萆薢 黑梔 豬脊筋
詒按(便後隱疼、膝冷、咽乾。皆虛象也。似當兼用滋養。)
曾患淋症。小便本難。近來變為癃閉。少腹硬滿。小便腫脹。苔白不渴。脈小而沉。下焦濕熱。被外寒所遏。膀胱氣化不行。最為急症。恐其喘汗。
肉桂五苓散 加木香 烏藥 枳殼
另蔥一把、麝香三釐搗餅貼臍。
詒按(此溫通法也。惟由淋變癃。氣分必虛。補中益氣等法。亦可隨宜佐用。)
泄瀉門
飧泄不由乎胃滯。即系乎陽弱。此乃兼而有之。脈遲噯腐脘痛。
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 加川樸 吳萸 防風
詒按(噯腐脘痛。食滯頗重。擬去二陳加神麯、砂仁、菔子。)
下利轉瀉腎病傳脾。脾因虛而受邪。溫化為宜。
理中湯合四苓散 加陳皮 防風 伏龍肝
詒按(由利轉瀉。或有因濕邪未淨者。方中用四苓、伏龍肝。即此意否。)
發熱之餘。腹痛便溏。表邪下陷也。
小柴胡湯 加白芍 木香 茯苓 澤瀉
詒按(此時邪下陷之症。)
大便門
脾虛不能化濕。焉能統血。血雜於水濕之中。下注不止。
茅朮 地榆皮 槐花炭 鬱金
再診 無毒治病。不必愈半而不取也。仍服原方可耳。
原注(此茅朮地榆湯。其人便血。挾水而下。已及半載。人不困憊而面黃。大約濕熱有餘之體。此病兩帖愈半。四帖全愈。)
詒按(審症的確。用藥精當。有以匙勘鑰之妙。)
腸澼便血。時重時輕。或痛或否。脈形細小。飲食少。此虛也。恐增浮喘。
歸脾湯 加薺菜花 荷葉 粳米
詒按(此補脾攝血之正法也。稍加和胃之品。如廣皮、砂仁輩。更為周密。)
便血之前。先見盜汗。盜汗之來。由於寒熱。寒熱雖已。而盜汗便血之症不除。脈小而數。氣陰兩虛之病也。
歸脾湯去桂圓 加丹皮 山 梔 地榆 桑葉
詒按(此症、營分中必有留熱。宜於清營一邊著意。但顧其虛。猶未周到。)
陰絡傷。則血內溢。為日已久。陰分固傷。陽分亦弱。而身中素有之濕熱。仍未清楚。恐增浮喘。
大熟地 伏龍肝 阿膠 白朮 赤小豆 附子 黃芩 炙草 當歸 地榆炭 烏梅肉
詒按(此金匱黃土湯加味。陰陽並治。而兼清濕熱。立方頗為周到。)
濕熱傷營。腹臌便血。久而不愈。左脈細澀。右芤。寸大尺小。加以浮腫。氣分亦虛。不但不能攝血。而且不能清化濕熱。防喘。
黃土湯(黃、地、朮、附、膠、芩、土) 加大腹皮 桑皮 五加皮 黨參 槐花
原注(原方之妙。附子扶脾之母。黃芩清肝之熱。熟地滋腎之陰。白朮培脾之本。阿膠涼血之熱。各臟照顧。非仲景不能作也。)
詒按(增入之藥。亦能與病機恰當。)
紅白痢變為便血。當時血色尚鮮。後又轉為紫黑。或帶血水。而不了結。暑濕深入營中。氣虛無力以化。降而不升也。
駐車丸(連、膠、薑、歸)加廣木香 黨參 甘草 伏龍肝 薺菜花
詒按(此症血分中有留邪。尚宜參用和血之品。)
再診 血雖漸止。氣猶降而不升。
補中益氣湯去陳皮合駐車丸 加赤芍 伏龍肝
痔疾、下痢、臟毒、三者。皆屬下焦濕熱為患。
地榆散合三奇散(耆、防、枳殼)加廣木香
詒按(立方精到。擬再增銀花、丹皮。)
大小便易位而出。名曰、交腸。驟然氣亂於中。多屬暴病。此症乃久病。良由瘀血內阻。新血不生。腸胃之氣。無所附而失治。故所食之水穀。悉從前陰而出。所謂幽門者。不司泌別清濁。而闢為坦途。比之交腸症。有似是而實非者。此時論治。主以化瘀潤腸。必大腸之故道復通。乃可撥亂者而返之正。
旋覆花 猩絳 蔥管 歸鬚 首烏 柏子仁 薺菜花
另舊紗帽一隻炙灰每服一錢五分酒下
原注(紗帽一發漆膠黏而成。其亦取通瘀之意耶。)
詒按(論症用藥。均有巧思。特未知效否何如。憶喻西昌寓意草中。所載姜宜人交腸病。與此相似。特病原有虛實之異耳。學者當參觀之。)
蟲病門
陽絡曾傷。陰氣素虛。更有濕熱鬱於營分。日久生蟲。擾亂於上中下三焦。以致咳嗽喉痹。惡聞食臭。起臥不安。肛部不舒。舌質深紅。其苔黃濁。即仲景所謂狐惑病是也。久延不愈。即入勞怯之途。
川連(三分) 犀角(三分) 烏梅(五分) 人中白(一錢) 百部(一錢) 丹皮(一錢半) 甘草(三分)
詒按(讀金匱狐惑病一節。此症之原委乃明。)
脘腹作疼。滿腹苦熱。初起得食則痛。繼而不食亦痛。此肝胃不和。濕熱生蟲之狀。
烏梅丸 加青皮 白芍 金鈴子
詒按(初起得食即痛。得無兼有食積否。)
再診 服前方。脘腹之痛而苦熱者。時作時止。止則右脅下。必有一塊攻築。是屬蛔未安也。
旋覆花湯合金鈴子散 加杏仁 雷丸 榧子
詒按(蛔未安者。似宜仍用烏梅丸。此則因右脅攻築。故用金鈴子散以泄肝耳。)
濕熱挾風。生蟲作癢。有似攻注之形。無處不至。難治之症也。
獺肝一錢磨開水沖服
再診 攻注有形。而不攻注時、無跡。濕熱風蟲踞於痰中所致。
推氣散(枳殼、桂心、薑黃、草)加白芥子 橘紅 羌活 獺肝 竹油
另醫通沉香化氣丸(大黃、黃芩、沉香、六曲、辰砂、參朮、竹油、薑汁)
詒按(獺肝治蟲。法本千金。惟案中所云、攻注有形。無處不到。究竟或在肢體。或在腹裡。均未敘明。無從揣測也。)
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曰、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
黃連丸(連、萸、木香、訶子、龍骨)合烏梅丸
詒按(方案俱高簡穩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