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刻嶺南衛生方下卷附錄

宋·李璆、張致遠
来源:校注岭南卫生方

校刻嶺南衛生方下卷附錄

(以此下原本屬第四卷)

安道按:諸證皆有發熱,不可悉歸於瘴也。故敢搜輯八證,標其類之尤者,以便於分析,使可便召名醫之專門者調治。況北人初至百粵,及於遐荒絕域之地。其業醫者,既鮮且繆。一時未諳,概以瘴論。反歸咎於是書也。倘留心於是,則或少逭橫天者之一二。求同志者,以發揚云而。並附東垣藥性賦於後,以便處方觀覽。

八證標類

痰證

痰者,津液所化。蓋由風傷於肺,肺氣不清而生痰;濕傷於脾,脾氣凝濁而生痰。痰之為病,憎寒壯熱,惡風自汗,胸膈滿悶,氣上衝咽而不得息。但頭不痛,項不強。若涎多者,亦隱隱頭痛。其脈右手關部滑大,或弦滑。痰涎蓄積於中脘,或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又有寸口沉滑者,有沉伏者。必痰垢膩於上膈也。

食積

蓋由脾胃伏熱,因食不化,以致身熱惡食。惡寒則亦頭痛而不甚,但身不疼,心腹胞悶,或手按之則痛。可辨其脈,左手人迎平和,右手氣口脈緊盛。若關脈滑而沉,此有宿食也。

虛煩

其人素弱,有所勞傷,因而損氣,氣衰則火旺。《經》曰:陰虛生內熱。心中鬱悶不安,發熱困倦。病來潮作之時,氣少懶語,怯弱聲低。或氣虛喘促。但不惡寒,不頭疼,不身痛。濈濈然汗出,腿痠無力,沉困倦怠。脈浮芤無力。

腳氣

天之風寒暑濕之氣,蒸於足,頭痛惡寒,肢節疼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動履,但起於腳膝耳。尤忌補劑及淋洗開冷草藥攤盦。若犯此禁,則毒氣入心,小腹頑痹不仁。或氣喘嘔吐。

瘡毒

皆屬心火。發熱而灑淅惡寒,與傷寒相似,但飲食如常。其脈大而浮數。《方脈舉要》云:平人脈大,尤當審詳。若有痛處,恐發瘡瘍,驗其遍身,或有紅腫,或如粟米。此乃疔腫之兆也。

淤血

人有惡寒發熱,狀似傷寒。其脈芤澀,其證脅下與小腹㽲痛。手不可近,大便黑,小便利者。此淤血證諦也。蓋脅與小腹乃屬肝部。肝為血海,故有瘀血蓄積於此。須審其日前曾有跌墜挫閃拳踢之情。若服寒涼藥,恐血得寒則凝。倘瘀血上衝,昏迷不省,良久復甦。此皆血證之候也。宜行氣活血之藥可也。

勞發

其人元氣寡弱,素有痰火,結核於胯縫或腋下,或臂膊上。略有動作勞傷。則一時硬腫疼痛。煎寒作熱,狀似傷寒,其脈弦數無力。若腿縫有核腫者,俗呼為腿勞發。若腋下有核,及臂膊有核腫者,有無核而作寒熱者,此皆謂勞發證也。蓋因氣血虛弱,勞役所致。斯勞發之名,乃世俗傳襲之言耳,非正病名也。不可汗,不可下。但宜補血養氣,滋陰降火,清痰和解之劑。其病自瘳矣。待候周時,輕者則不服藥,自然微汗而解也。

痘疹

凡幼稚之兒,並年少之人,忽發熱憎寒,頭疼身痛,唇紅臉赤,噴嚏喘咳,狀類傷寒。不可遽施汗下。先須論其曾出蛻瘡否。如未出者,當驗尻骨耳尖並足皆冷。又觀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的。此證又有疹子,俗呼為麻子。今此處悉借痘證法治療,鮮有不繆者也。《麻疹骨髓賦》云:疹雖胎毒,多帶時行氣候。暄熱非令,男女傳染而成。其發也,與痘相類。其變也,比痘匪輕。愚夫愚婦嘗視如泛常,若死若生,總歸於天命。不知毒起於脾,熱流於心,始終之變。省則無證。臟腑之傷,肺則尤甚。閉門問途,不如路中尋徑。揚湯止沸,不若灶里抽薪。初則發熱,亦似傷寒,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咳嗽太急,煩躁難安。以火照之,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摸之,磊磊肌肉之間,其形如疥,其色若丹,隨出隨沒,乍隱乍現。根窠若腫兮,疹而兼隱。皮膚如赤兮,疹以夾斑,似景而明兮,十有九效。如煤而黑兮,百無一生。疹毒尤重,治法不同。微汗常出,熱勢越而不留。清便自調,邪氣行而無壅。腠理怫鬱兮,即當發散。腸胃秘結兮,急與疏通。苟視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凶。惟衄不必憂,邪從衄解。利不必止,毒隨利松。所喜者身上清涼。可畏者咽喉腫痛。飲水不休,法在生津養血。飲食欲減,方須救胃和中。此疹痘之證,正於瘴氣借傷寒書治之而多訛,故略表於此。已上八證非傷寒,亦非瘴氣,各有專科門類,識者鑑之。

李杲藥性賦

羌活

味苦甘平,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五:散肌表八風之邪;利周身百節之痛;排巨陽肉腐之疽;除新舊風濕之證;乃手、足太陽表裡引經之藥也。

升麻

味苦平,性微寒,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因名之曰開麻。

柴胡

味苦平,性微寒,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主左右兩旁脅下痛;日晡潮熱往來;主在臟調經內之血;在肌主氣上行經。手足少陽表裡四經之藥也。

白芷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能去頭面皮膚之風;除皮膚燥癢之痹;止足陽明頭痛之邪;為手太陰引經之劑。

防風

味甘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以氣味能瀉肺金;以體用通療諸風。

當歸

味甘辛,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中微陰。([梯注]胡文煥校本無「中微陰」三字也。)其用有四: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守中;稍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

獨活

味苦甘平,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三:諸風掉眩,頸項難伸;風寒濕痹,兩足不用;及為足少陰之引經。

木香

味苦甘辛,性微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調諸氣不可無;泄肺氣不可闕。

檳榔

味苦辛,性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墜諸藥,性若鐵石;治後重,驗如奔馬。

吳茱萸

味苦辛,性熱。有小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咽嗌寒氣噎塞而不通;胸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氣刺痛成陳而不止。

藿香

味甘辛,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二: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仍除嘔逆。

川芎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上,行頭角助清陽之氣止痛;下,行血海養新生之血調經。

黃連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黃芩

味苦平,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其用有四:中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炎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陰退陽;中枯而飄者,除寒濕留熱於肌表;細實而堅者,滋化源退熱於膀胱。

大黃

味苦,性寒,無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奪土鬱而通壅滯,定禍亂而致太平,名之曰將軍。

黃柏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五:瀉下焦隱伏之龍火;安上焦虛噦之蛔蟲;臍下痛,單治而能除;腎不足,炒用而能補;痿厥除濕藥中不可闕。

玄明粉

味辛、甘酸,性微溫,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其妙不可盡述,大抵用此而代盆硝也。

白朮

味甘,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濕之功;強脾胃有進食之效;佐黃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實有消痞之妙。

人參

味甘,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三: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氣;肺寒則可服,肺熱還傷肺。

黃耆

味甘,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溫肉分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內托陰證之瘡瘍;外固表虛之盜汗。

甘草

味甘平,無毒。生則寒;炙則溫。生則分身梢而瀉火;炙則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而有效,協諸藥而無爭。以其甘能緩急,故有國老之稱。

半夏

味辛平,生寒,熟溫,有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除濕化痰涎;大和脾胃氣;痰厥及頭疼;非此莫能治。

陳皮

味辛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留白補胃和中;白消痰泄氣。

青皮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破滯氣愈低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

枳殼

味苦酸;性微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削腹內連年之積。

枳實

味苦酸,性微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消胸中之虛痞;逐心下之停水;化日久之稠痰;削年深之堅積。

桔梗

味苦辛,性微溫,有小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氣,仍治肺癰;一為諸藥之舟楫;一為肺部之引經。

知母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中之陰也。其用有四:泄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陽勝;滋化源之陰生。

藁本

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大寒氣客於巨陽之經;苦頭痛流於巔頂之上。非此味不除。

生地黃

味甘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

熟地黃

味甘苦,性微溫,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活血氣封填骨髓;滋腎水補益真陰;傷寒後脛股最痛;新產後臍腹難禁。

五味子

味酸,性溫,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四: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

川烏頭

味辛,性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散諸風之寒邪;破諸積之冷痛。

白芍藥

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陰也。其用有四:扶陽氣大除腹痛;收陰氣陡健脾經;墜其胎能逐其血;損其肝能緩其中。

白茯苓

味甘淡,性溫,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

澤瀉

味甘鹹,性寒,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四:去胞垢而生新水;退陰汗而止虛煩;主小便淋澀仙藥;療水病濕腫靈丹。

薄荷

味辛,性涼,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麻黃

味苦甘,性溫,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其形中空,散寒邪而發表;其節中閉,止盜汗而固虛。

厚朴

味苦辛,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苦能下氣,去實滿而泄腹脹;溫能益氣,除濕滿散結調中。

杏仁

味苦甘,性溫,有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利胸中氣逆而喘促;潤大腸氣秘而便難。

巴豆

味辛,性熱,有大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削堅積,蕩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穀之道路;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附子

味辛,性熱,有大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定三陽之厥逆。

蒼朮

味甘,性溫。主治與白朮同,補中除濕,力不及白朮。寬中發汗,功過於白朮。

秦艽

味苦辛平,性微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除四肢風濕若神;療遍體黃疸如金。

白殭蠶

味辛平,性微濕,無毒。升也。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去皮膚風動如蟲行;主面部䵟生如漆點。

白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滯氣;退目中雲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

地榆

味苦甘酸,性微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主下部積熱之血痢;止下焦不禁之月經。

連翹

味苦平,性微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瀉諸經之客熱;散諸腫之瘡瘍。

阿膠

味甘平,性微溫,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保肺益金之氣;止嗽蠲咳之痰,補虛安妊之胎;治痿強骨之力。

桃仁

味苦甘平,性寒,無毒。降也。陰也。其用有二:潤大腸血秘之便難;破大腸久蓄之血結。

生薑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製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益;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翻胃之噦。

石膏

味辛甘,性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制火邪,清肺氣,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熱,奪甘食。易老云大寒之劑。

味辛,性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氣之薄者桂枝也。氣之厚者肉桂也。氣薄則發泄,桂枝上行而發表。氣厚則發熱,肉桂下行而補腎。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

細辛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止少陰合病之首痛;散三陽數變之風邪。

梔子

味苦,性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三:療心中懊惱顛倒而不得眠;治臍下血滯小便([梯注]胡本「小便」下有「而」字。)而不得利;易老云:輕飄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瀉肺中之火。

葛根

味甘平,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四:發傷寒之表邪;止胃虛之消渴;解中酒之苛毒;治往來之溫瘧。

瓜蔞根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止渴退寒熱;補虛通月經。

豬苓

味淡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除濕腫,體用兼備;利小水,氣味俱長。

乾薑

生則味辛,炮則味苦。可升可降。陽也。其用有二:生則逐寒邪而發表;炮則除胃冷而溫中。

草龍膽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二:退肝經之邪熱;除下焦之濕腫。

蘇木

味甘鹹平,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其用有二:破瘡瘍死血非此無功;除產後敗血有此立驗。

杜仲

味辛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二:強志壯筋骨;滋腎止腰疼。酥炙去其絲,功效如神應。

天門冬

味苦平,性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保肺氣不被熱擾;定喘促陡得康寧。

麥門冬

味甘平,性寒,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四:退肺中隱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煩渴陰得其養;補虛勞熱不能侵。

秦皮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風寒邪合濕成痹;青白([梯注]胡本「青白』下有「色」字。)色幻翳遮睛;女子崩中帶下;小兒風熱癇驚。

地骨皮

味苦平,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屍有汗之骨蒸。

桑白皮

味甘,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益元氣不足而補虛;瀉肺氣有餘而止渴。

甘菊

味苦甘平,性微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散八風上注之頭眩;止兩目欲脫之淚出。

紅花

味辛,性溫,無毒。陽也。其用有四:逐腹中惡血;而補血虛之虛;除產後敗血;而止血暈之暈。

赤石脂

味甘酸,性溫,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通草

味甘平,性微溫,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陰竅澀而不利,水腫閉而不行;澀閉兩俱立驗,因有通草之名。

烏梅

味酸平,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其用有二:收肺氣,除煩止渴;主泄痢,調胃和中。

川椒

味辛,性大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用之於上退兩目之翳膜;用之於下除六腑之沉寒。

萎蕤

味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四:風淫四末不用;淚出兩目眥爛;男子濕注腰疼;女子面生黑䵟,皆能療治。

木通

味甘平,性寒,無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瀉小腸火積而不散;利小便熱閉而不通。瀉小腸火,無他藥可比,利小便閉,與琥珀同功。

白頭翁

味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傅男子陰疝偏腫;治小兒頭禿膻腥;鼻衄血無此不效;痢赤毒有此獲功。

牡蠣

味鹹平,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陰也。其用有四:男子夢寐遺精;女子赤白崩中;榮衛往來虛熱;便滑大小腸同。

乾漆

味辛平,性溫,有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削年深堅結之沉積;破日久秘結之瘀血。

天南星

味苦辛,性溫,有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墜中風不省之痰涎;主破傷如屍之身強。

商陸

味酸辛平,性寒,有毒。降也。陽中之陰也。其味酸辛,其形類人,其用療水,其效如神。

葶藶

味苦,性寒,無毒。沉也。陰中之陰也。其用有四:除遍身之浮腫;逐膀胱之留熱;定肺氣之喘促;療積飲之痰厥。

海藻

味苦鹹,性寒,無毒。沉也。陰中之陰也,其用有二:利水道通閉結之便;泄水氣消遍身之腫。

竹葉

味苦辛平,性寒,無毒。可升可降。陽中之陰也。其用有二:除新舊風邪之煩熱;止喘促氣勝之上衝。

蔥白

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二:散傷風陽明頭痛之邪;止傷寒陽明下利之苦。

天麻

味辛平,([梯注]胡本「辛平」下有「性溫」二字。)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療大人風熱頭眩;治小兒風癇驚悸;卻諸風麻痹不仁;主癱瘓語言不逐。

大棗

味甘平,性溫,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二:助脈強神;和脾健胃。

威靈仙

味苦,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推腹中新舊之滯;消胸中痰唾之痞;散苛癢皮膚之風;利冷痛腰膝之氣。

惡實

味辛,性微寒,無毒。降也。陽也。其用有四:主風濕癮疹盈肌;退風熱咽喉不利;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

草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浮也。陽也。其用有二:去脾胃積滯之寒邪;止心腹新舊之疼痛。

玄胡索

味甘辛,性溫,無毒。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其用有二:活精血,療產後之疾;調月水,主胎前之證。

荊芥

味辛苦,性溫。其用有五:利血脈,宣通五臟不足之氣;能發汗,兼除諸勞煩亂之渴;瘡瘍散腫有神;產後血暈無比。(附此以下晉府良醫增。)

麻仁

味甘平,無毒。其用有四:補中益氣之功;逐水利便之能;大腸燥有潤燥除燥之良;積滯血有破血復血之妙。

香附子

味甘,性微寒,無毒。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除胸中熱而充皮毛;解胸中忪而益氣血;故近世婦人血氣未有不用之者也。

縮砂

味辛,性溫,無毒。其用有四:脾胃氣結而不散;善能消食;虛勞冷瀉而不安;還攻腹痛。

益智

味大辛,性溫,無毒。其用有六:遺精虛漏;小便遺瀝;脾胃虛寒;和中益氣;主君相二火;走脾腎兩經。此其治也。

烏藥

味辛,性溫,無毒。其用有四:中惡心腹刺痛;蠱毒宿食不消;暖丈夫之膀胱;益婦人之血氣。

本瓜

味酸,性溫,無毒。其用有四:治腳氣濕痹;收邪氣霍亂;本草云益肺而去濕;和胃而滋脾。此盡其用也。

五靈脂

味甘,性溫,無毒。其用有四:療心腹冷氣而利於大人;治五疳癖疾而益乎小兒;腸風通利氣脈;經閉能行血道。

瓜蒂

味苦,性寒,有毒。其用有四:治大小頭面四肢俱浮;吐凝痰胸膈兩脅俱到;去鼻中之瘜肉;療周身之黃疸。

車前子

味甘鹹,性寒。其用有四:主氣癃而小便不利;治濕痹而眼目不清;不走氣與茯苓同功;益精氣與茯苓異用。

郁李仁

味苦辛,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仁破血而潤枯燥;根破積而宣結氣;小兒發熱作湯浴;風蚛牙疼煎含漱。

茯神

味甘,無毒。陽也。其用有四:風眩心虛而不安;驚癇神亂而不定;利虛人之小便;下虛之人滿急。故稱補虛之主。

丁香

味辛,性溫,無毒。陽也。其用有四:溫脾胃而止霍亂;壯陽氣而暖腰膝;降胸中之氣;補腎經之虛。

大腹皮

味辛,性微溫,無毒。其用有三;開痰壅而利膈;健脾胃而調中。食吃醋心,須用鹽洗。

川楝子

味苦平,性寒,有小毒。其用有四:主傷寒大熱;治上下腹痛;瘡疥有殺蟲之能;便溺有清利之妙。

沒藥

味苦平,無毒。其用有六:主破血;而治下血;療金瘡;而與杖瘡;瘡瘍痛,敷之有神;筋骨痛,服之無比。

乳香

味苦,陽也。其用有二:解諸經之鬱結;定諸經之疼痛。主治如斯,活法在己。

訶黎勒

味苦而酸,性溫。陰也。降也。其用有四:腹脹滿不下飲食;膈壅滯積多痰涎;通結氣,利津液,有開導之功;止痢疾,住滑瀉,有收澀之效。

瓜蔞實

味甘,性潤。降也。其用有六:甘能補肺;潤能降氣;痰膠固而能開;鬱火燥而能制;治虛勞之痰嗽如神;療肺痿之喘促無對。

貝母

味苦辛,性平,微寒。其用有八:主傷寒寒熱不寧;治小便淋瀝不利;喉痹用之能消;疝瘕施之有效;清痰不燥;止渴有功;保肺定喘嗽;寬中開鬱結。故《詩》云:言採其虻,良在是夫。

山藥

味甘平,性溫。手太陰經藥也。其用有八:味甘,而能補中益氣:性涼,而能除熱強陰;主頭面之遊風;治風虛之眩暈;充五臟而長肌膚;健四肢而填骨髓;潤皮毛之燥;添氣血之能。

前胡

味苦,性微寒。其用有四:開結寬胸脅;清痰止頭痛;益精明目無疑;傷寒寒熱必用。

三稜

味苦,性平。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潰老癖癥瘕;調少婦血脈,安心腹刺痛;消腑臟瘀血。

蓬莪朮

味苦辛,性溫,無毒。陽中之陰也。其用有六:消心脾之飲食;破痃癖之結氣;治丈夫之奔豚;開婦人之結滯;返正氣而定霍亂;回冷吐而止酸水。

款冬花

味甘辛,性溫,無毒。陽也。其用有四:療肺氣喘促不寧;止涕唾稠黏不已;吐血心虛;驚悸勞嗽;漸成肺痿之證主之。

肉豆蔻

味辛,性溫,無毒。其用有四:治積冷,心腹脹痛;止霍亂,能消宿積;大人嘔吐涎沫;小兒惡傷乳食。

馬兜鈴

味苦寒,無毒。陰中之陽也。其用有四:肺熱能清;肺虛能補;散滯氣刺痛;開凝痰膠固。

鬱金

味辛苦,陰也。其用有四:治丈夫尿血熱注;開女人宿血結聚;治脹痛,雖破血而補,療血淋,能清利而愈。

瞿麥

味苦辛,性寒。陽中微陰也。降也。其用有五:主關格諸癃閉而不通;治癰腫諸結熱而不散;明目去翳;破胎損子。宜其為利水之聖藥也。

滑石

味甘,性寒,無毒。降也。其用有六:滑能利前陰不利;沉能泄上焦元氣;開女子乳難、結核;主周身邪熱泄澼;安吐瀉,乃盛暑良方;利水道,為至燥之劑。

蒲黃

味甘,性平,無毒。主吐衄唾血崩血;消瘀積敗漏瘡癤;產後兒枕痛,施之如神;產前胎能墮,用不為劣。生用則破血,熟用則補血。

牡丹皮

味苦辛,性寒。陰中微陽也。其用有六:治腸胃之積血;止吐衄之逆血;清有汗之骨蒸;解堅聚之癥結;瀉丈夫之陰火;涼綿綿之虛熱。

竹瀝

味甘,性緩,無毒。其用有四:消陰虛太熱之痰;降產後太虛之痰;開風虛太固之痰;潤消渴大燥之痰。功效大略如此,佐使當隨藥用。

人尿

味鹹,性微寒,無毒。其用有四:新產能下惡露;虛勞能復氣血;精不足,則能補精;髓不足,則能填髓。用則童子者良,試其色必清如水。

香薷

味辛,微溫,無毒。其用有六:治傷暑,有神;治水腫,下水無比;治筋骨之損傷;療暑毒之血痢。

硃砂

味甘,微寒,無毒。其用有四:明目能通血脈;震驚能安魂魄;潤心肺而養精神;定怔忡而止煩渴。

鱉甲

味鹹,性平,無毒。其用有四:主心腹癥瘕;兼治虛勞瘦怯骨蒸;除鼻中瘜肉如取;平陰蝕惡肉成功。用得九肋者良,制當酥炙為能。

牛膝

味苦酸平,無毒。其用有五:主腰膝疼痛不能屈伸;治月水閉結不得通利;男子陰消神丹;老人失溺無比;墮胎宜慎,知其為破血之劑。

旋覆花

味鹹甘,性溫,有小毒。其用有四:破胸中結核痰涎;利大腸鬱結血氣;傷寒後心下痞滿;軟堅痞腹中寬利。

無用之書可秘,有用之書不可秘。雖秘之,竟為具眼者所賞拔,公行於世,如《衛生方》之遇梯子是也。聞是書世僅有寫本,誤脫複雜,鉤棘刺目不可讀,不知原本為何人所秘而私之也。今梯子使之免秘書之伍而就有用之列,其校訂之力,殆比述作,可謂是書之功臣矣。抑人情貴少不貴多,聞某家有一秘書,則懇祈而寶視之;及其書既行,則草芥視之。是校刻之功不如帳秘之私也,是書遇梯子,為幸耶?不幸耶?具眼者必能辨之。

庚子秋日 岡田龜

募原偶記

憶文政癸未孟春,我南洋梯君奉阿波少將公之命,講醫經及本草於學館。有生徒讀《瘟疫論》者,至「募原」二字,眾論不一,遂舉諸家之說,以質之君。君引據《素問·痿論》「張氏注」解之。簡亦在坐焉,退而錄之,為一小冊。丁亥季冬,君以病而罷。客居京師,不相見十四年矣。頃日,余遊京師訪梯君。以其所校《嶺南衛生方》見示。余受讀卒業。竊謂:此與吳氏《疫論》相為表裡,但彼則主苦寒,此則主辛溫。然非一病有二因,蓋以歲運異其治方耳。而今世醫家,或錯認附子之證用大黃,而未有大黃之證而用附子者,豈非以吳氏之書刊布已久,而李氏之書未行於世耶?今令此二書雙行,則眾庶幾有救生民之夭橫矣。因念吳氏一書專根乎募原,而募原不明,則雖登其堂,不能入其室也。遂請梯君附「募原偶記」於其後,且錄多紀氏《募原考》全文,雜以管見。記中揭諸家姓名。非敢訾先輩。私謂:當仁不讓師之意云而。

天保庚子季夏 山田簡志

荻野氏《瘟疫餘論》解:傷寒感而即發,時疫感久而後發者。謂:肌表屬一身藩屏,而衛氣護之。雖毫毛刺皮則痛,此屏護完固而不隱容也。其護內亦如此。而容藏不即發,何也?今有誤吞骨核之類者,入腹不覺痛,經日之後,上吐下泄,不至為害。是知內有遊地,可以容藏。以此觀之,蓋募原表裡之界,必有遊地。邪乘其隙伏匿,陰養屈起之勢,故感而不覺也。久而後發,理或有之。

《陰陽應象論》云:「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按:故曰以下,必陰必陽之解也。蓋春夏為陽,秋冬為陰。當陽時為陽所傷,謂之重陽。春傷於風,夏傷於暑是也。當陰時為陰所傷,謂之重陰。秋傷於濕,冬傷於寒是也。溫病咳嗽屬陽,飧泄痎瘧屬陰。重陰重陽二句,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之義。二必字對二生字,非必定不易之謂也。假令昨日天冷,人感其氣,至今日發熱病,是重陰必陽也。今日天熱,人感其氣,至明日發寒疾,是重陽必陰也。陰陽之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豈可期時月耶?諸家遺此二句,而以必字起疑,是舉標遺本,宜其不得解也。凡病有感時即發者,有逾時發者,有久而發者,有久而自解者,皆由邪之緩急,正氣虛實也。邪之緩者,未能敵正氣,蘊蓄久之,方成鬱熱。其初熱微,患者不自覺,而醫亦莫之察,因謂逾時而發耳。凡疫邪自內達外,熱則在表,寒不在表,故有發熱無惡寒,異乎傷寒之邪客表位。從外及內,必惡寒者,此宜汗與不宜汗之分界也。或至傳變數證。則治法依仲景方。《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乃知溫病原與傷寒一家。

按:腸胃者,人身之倉廩,傳道之官,主容穀味而消化之。其化與不化,由乎物之硬軟,人之強弱也。若骨核硬物,固不可食,安能容而消之乎?不能容故吐,不能消故泄,此腸胃之常也。肌膚毀傷,衛氣隨損。此肌膚之變也。荻野翁似據變論常,未免牽強。且上吐下泄,未可謂無害於腸胃。究竟募原表裡之間,斷無遊地可伏邪。凡人為六氣之沴所傷,猶物被水浸潤,其所感淺深,系衛氣之盈缺。八尺之軀,九臟百骸,無一長物,豈有設遊地待邪氣之理哉。

荻野氏序《溫疫論》云:又可氏本《素問·瘧論》邪著募原之語。按:《瘧論》有間日發者,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等語,通篇專論痎瘧,無片語及溫病。但有募原二字耳。余未聞溫病有間日一發者。則吳氏所本,必非《瘧論》,其所據是《針經》。《針經》即《靈樞》,非《素問》也。張仲景《傷寒論》序曰:《九卷》,皇甫謐《甲乙經·序》曰:《針經》九卷。林億等云:仲景、叔和只為之《九卷》,皇甫士安名為《針經》,《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則可見其引證亦誤矣。嘗聞荻野翁在東武講《溫疫論》,以募、膜二音,為學徒所嘲。余恨當時無人以「瘧論」質之。

松尾淡臺《溫疫反案》及泰山霧隱《溫疫論解》,並注《針經》為《內經》。按《黃帝內經》十八卷,昉見前《漢書·藝文志》。《甲乙經·序》曰: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蓋以《素問》、《針經》二經為《內經》,始見於此。吳氏之論,專主《針經》,今二氏泛稱《內經》,未中竅。豈撿《針經》而不見「募原」二字。近見某先生《溫疫論》筆記,蓋其門人所錄。其說謂:《針經》無「募原」二字,出《素問·瘧論》。吳氏誤認《素問》以為《針經》。余廢書嘆曰:有是哉,醫之為人所賤也。不學面牆,口給御人,妄造私言,玄耀其徒,而不恤賊夫人之子也。至於鑿空臆斷,玩弄古籍,可謂僭妄甚矣。今世所謂專門名家者,率皆爾。則讀《溫疫論》,不曉「募原」為何物,而歸咎於先賢之疏漏。亦不足多怪也。語曰:鬻棺者欲歲之疫,非憎人慾殺之,利在於人死也。今以諂佞賣藥,祈口腹者,亦尤此耶。

醫學院佃氏《辨溫疫論》曰:膜原謂心下膈膜,腸胃膜原,邪之傷表裡間也。古有縱與橫之說。按:滑伯仁云:膈者,隔也,凡人心下有隔膜,與脊脅周迴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於心肺也。蓋謂胸腹限隔之脂膜,故名膈膜,固非指募原也,不知何以混腸胃膜原乎?抑至縱橫之說,無稽尤甚。余疙疙枕籍《素》、《難》有年矣。未聞對稱心下膈膜與腸胃膜原,以分縱橫。合為募原也。佃氏又云:吳氏縱論,戾古規,背聖言,耳食之徒,溺其雄辯,不能由正道以入軒岐之域。其子元禎序云:家嚴尚藥奉御之暇,辨吳氏之非也。出於不獲已之苦心。余謂:吳氏據《針經》立言,即軒岐之道也。佃氏何必苦心而費無用之辨,且令子侄序之,賣弄爵秩,抑亦何心哉?夫不讀聖經而妄稱古規,詆議前賢,猶瞽者辨白黑,聾者聽宮商,余服其膽。

《辨溫疫論》嗣子柳啟序云:《針經·瘧論》有橫連募原之語,未聞有疫邪著募原之說。可謂新法矣。按病名古今有異同。若溫疫二字,在醫書始見於葛洪《肘後方》在古謂之溫病。故《靈》、《素》、《難經》、仲景之書,及《脈經》、《甲乙經》等,無一疫字。(坊本《素問》「刺法」、「本病」二論載疫字,此二篇王冰、林億皆云:亡已久矣。明·熊宗立著《素問》句讀,取《素問遺篇》一書樸之。即此二篇也。不知何人撰述。要是系後人偽作。)猶痰、痢、咳、噯等字,《內經》不載也。佃氏未曉病名有古今之異。故不免飯鍬為矩也。《瘧論》是《素問》中一篇。此序對舉《針經·瘧論》,亦輕重失倫。

吳氏曰: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在歲運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時有盛衰。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針經·歲露論》云: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因歲之和,而少賊風者,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又云:立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吳氏之言,蓋本於此。厲氣,即賊風邪氣,今之所謂溫疫也。《周禮》云:四時皆有癘疾。蓋厲與癘通。劉熙《逸雅》云:厲,疾氣也,中人如磨礪傷物也。又云:疫,役也。有鬼行役也。

吳氏曰: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夾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連募原是也。又云:今邪在募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

《百病始生篇》云: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本篇,留而上各具患狀,以丈長不載。)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云: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於伏沖之脈,或著於膂筋,或著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按:留而不去者,謂治之不及也。邪氣中人身,從其深淺,為之汗下。舍於腸胃,邪氣漸深,法當下之。然治已不及,至傳於募原,則邪氣尤深矣。蓋吳氏之書,本《歲露論》。然至論其傳變,則撮大意於《始生篇》。且經胃交關一句,根據腸外募原之文。然而吳氏不曰邪之中人,始於皮膚,而為自口鼻而入,則似與《針經》不合。《陰陽應象論》云:肺在竅為鼻,脾在竅為口。又云: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聖濟總錄》云:瘴氣所起,其名有二。孟夏之時,瘴名芳草,而終於秋。孟冬之時,瘴名黃亡,而終於春。四時皆能傷人,而七、八月間,山嵐煙霧、蛇虺郁毒之氣尤甚。當是時,瘴疾大作,不論老少,或因飢飽過傷,或因榮衛虛弱,或沖煙霧,或涉溪澗,但呼吸斯氣,皆成瘴疾。王汝言云:春秋時月,人感山嵐瘴霧毒氣,發寒熱,胸膈飽悶,不思飲食,此毒氣從口鼻入內也。治當解毒行氣,不宜發汗也。其他以口鼻為說者數家,但未直言從口鼻而客募原耳。至吳氏,捏合彼此以立言。其言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者,以邪氣舍於夾脊之內也。《舉痛論》云:寒氣客於夾脊之脈則深。蓋吳氏由此示邪之深耳。凡人苟有疾病,必害於臟腑經絡。豈有不由臟腑經絡而生疾病者哉。乃吳氏所以舉三陽之顯證也。今疫邪舍於肉裡臟腑間之募原。表雖近,未出表,則非表證;胃雖近,未入胃,則非里證。不可汗,亦不可下,所以名半表半裡也。

多紀氏《募原考》曰:募原,未詳其義。檢字書:募,廣求也。無干人身之義。因考《素靈》諸篇,募者,幕之訛也。幕又從肉作膜。劉熙《釋名》云:膜,幕也。幕絡一體也。《痿論》:肝主身之筋膜。全元起注云: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李時珍《脈學》釋音:募與膜同。蓋募本取義於帷幕(《說文》:帷在上曰幕。)耳。《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新校正云:《太素》膜作募。又《邪客篇》地有林木,人有募筋。此募幕易訛之證也。

按:《素》、《靈》諸篇,無一幕字。豈容幕訛作募。其從肉作膜者,即是募字,非幕字也。故《歲露論》、《瘧論》及《百病始生篇》等所謂募原者,《舉痛論》已作膜原,便是確證。若時珍《脈學》,遠出於《舉痛論》之後,乃為白談。乾隆巳己所刊《年希蕘經驗四種》中《溫疫論》悉作膜原。此書翻刻盛行,世人誰不知募之為膜也。繁引數證,全屬贅疣。《周禮·幕人》注云:在旁曰帷,在上曰幕。皆以布為之。四合象宮室。由是觀之,劉熙所謂膜,幕也。幕絡一體者,即指肌表皮肉中間之脂膜。故以帷幕取喻也。但未可以帷幕喻募原。何則?邪之客肌表者,一汗可解,客募原則邪氣已深,非一汗所能解也。故余斷然曰:劉說指肌表皮肉間之脂膜,決不以各臟各腑間,迂曲微細者,取義於帷幕也。況帷幕亦無關人身之義乎。至於《太陰陽明論》及《邪客篇》等,固無募幕易訛之證,恐屬附會。又按:隋·全元起著《素問訓解》而不傳,多紀氏引之,恐亦杜撰。

其已如此。而膜之在軀殼中最為用者,為膈幕。《人鏡經》云:膈膜者,自心肺下,與脊脅腹周迴相著。如幕不漏,以遮蔽濁氣。不使熏清道是也。《甲乙經》:膈俞在第七椎。因推之,蓋膈幕之系,附著脊之第七椎,即是幕原也。

按:《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八卷,姓氏未詳,蓋悉明人所著。今引此者,意在幕字,欲以附會募原於膈膜耳。膈膜之用,元·滑伯仁已言矣。非防於《人鏡經》,而膈膜固非募原也。馬玄臺、張介賓並曰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若令膈膜著第七椎,則距鳩尾及十一椎遠矣。何以有遮蔽濁氣之說哉。夫五臟之位置乎。人身也,肺、心、脾、肝、腎為之序次。脾臟素位肝臟之上,肝臟素居於脾臟之下。然在腧穴,則脾腧在十一椎,而肝腧卻在九椎。其不可拘泥如此。

《瘧論》: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用有道遠,其氣深。(《歲露篇》同。)王冰注:募原,謂鬲募之原系。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募作膜。《太素》、巢元方並同。今以橫連二字觀之,則為膈幕之原系無疑矣。

此亦引《瘧論》及王冰次注。其以募原為膈募之原系。蓋似解橫字為縱橫之橫,以連字為連列之連也。夫病勢傳變萬狀。非一言之所能盡。而察之之要,惟賴望聞問切。賊邪傷人,病無形體。豈可與五積癥瘕之隱然成形,如杯盤梁架,如蛇鱉獺狐者比視哉。則不知何所見而言橫言連。其義不可解。醫籍汗牛,亦不載此等證候。可見失解之甚。此二字,當以《孟子》洪水橫流,流連荒亡解之。邪之客募原,為人身之患。猶橫流流連,為天下之憂也。

而幕原,又所指不一。《百病始生篇》云: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又云:或著於腸胃之募原。《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又云: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蓋所謂膜原者,言膜之在各臟各腑之間,而遮隔者之原系也。按:前文已言幕原附著於膈俞之分,此言幕原所指不一,蓋亦誤混募原膈膜為一。故於經文無一明證。徒舉《百病始生篇》、《舉痛論》等不符己意者數條。欲以所指不一一句,揜其附會耳。凡病有七情六淫之異,有陰陽表裡之差。先哲論法定方,從其淺深,以作藥餌。據輕重以辨死生,各有標準度之也。吳氏以募原立標準,若募原所指不一,則邪之所在不明。而病不可名狀以至誤治驕病為難治之證,謂之壞病。吳氏之設論,豈欲以壞病耶。不然則募原豈容無所定指哉。

各臟各腑之間,皆有薄膜。而外連於皮肉孔穴,直其次者,謂之幕穴。肝幕期門,膽幕日月之類。豈臟腑位於身中,而其氣,背部則從脊骨間而輸出,故謂之腧穴,腹部則臟腑之幕,直著於皮肉,故謂之幕穴乎?《六十七難》亦誤作募。滑壽遂注云:募尤募結之募,言經氣之聚於此也。亦何不考也。

按:多紀氏言臟腑間薄膜,外連於皮肉孔穴者,蓋以經絡混募原。夫人身之孔穴,三百六十有五,悉繫於十二經絡及任、督二經之所流注。故無一穴不由經絡者,豈須舉募原哉。自古至今,未有就孔穴論募原者,至若直其次者,謂之幕穴。肝募作肝幕,膽募作膽幕,取義於帷幕。殆乎妄誕矣。《甲乙經》三焦募,即任脈石門穴。然而三焦有名無形,《難經》曰: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無形。蓋三焦謂腎間原氣之別使,以營周身者。故秦越人呼腎曰三焦之原。詳見《八難》及《六十六難》。然則帷幕三焦者,即周身者皮膚耳。乃知三焦不位石門之分,募穴亦不可以帷幕喻也。《內經》諸篇所載十二經募穴,豈盡幕穴之訛乎。又以為從脊骨間而輸出,故謂之腧穴者,恐非。蓋五臟六腑之腧穴,各在背部。或曰心腧,或曰肺腧,皆謂某穴主治某病。滑伯仁云:在背為陽,則謂之腧。腧,《史記扁鵲傳》作輸。尤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而諸腧悉系背部足太陽一經。即是經氣之所輸也,豈有從脊骨間而輸出乎?滑伯仁又云:在腹為陰,則謂之募。尤募結之募,言經氣聚於此。此足以解募穴之義。竊謂:募穴之募,莫故切,音暮。募原之募,未各切,音。猶胞字包、拋二音。子宮、膀胱所指各異。又《正字通》膜字注云:模韻,音。蓋與募古通。多紀氏暮糢混同為一音,故致訛如此。而歸罪於先哲之不考,豈不冤乎?

此他後世諸家釋募原者,多牽強迂謬之說。茲舉其一二如左。

所謂諸家釋募原者,馬玄臺、張介賓、張思聰、《百病始生篇》及《舉痛論》注。張思聰、高世栻、《瘧論》注,吳又可《溫疫論》,高鼓峰《四明心法》、王子接《古方選注》,蔣示吉《醫意商》、劉奎《溫疫論類編》是也。然眾說迂怪,難以信據,已見《募原考》,此不復贅。

案:考以上諸說,募原二字。曰:為皮裡膜外。曰:為鬲胸之原。曰:為募穴原穴。曰:為腠理。曰:為膏膜。曰:為衝任脈。曰:為胸中支膜之原野。其不一定如此。然因《瘧論》所言而揆之,其地即在形層之內,臟腑之外,俠脊之界。吳又可謂之半表半裡者似是。但其言未清晰,是可惜耳。其餘數說,未免歧誤,學者勿見眩惑焉。

按。多紀氏亦未免歧誤,徒加繁冗,令後學亡羊。程子注《大學親民》云:親當作新,不敢改本文。此從來傳注之法也。今改肝募作肝幕,膽募作膽幕,殆乎武斷害經。其將求勝於經耶?抑未達耶?

募原二字,聚訟紛然,竟無明解。按:張介賓注《痿論》云:凡肉理臟腑之間,其成片聯絡薄筋,皆謂之膜。所以屏障血氣者也。凡筋膜所在之處,脈絡必分,血氣必聚。故又謂之膜原,亦謂之脂膜。

此說明了,足以破紛紛之惑矣。今解剖禽獸,亦肉間臟理,薄膜聯絡,此即募原也。諸家無悟此義。《募原考》引張說,亦不及此。枉費思索,適足以惑後學耳。或問,原字作何解?曰:張注所謂,所在之處,是原字之解也。《素問》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又云:大谷小溪。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之所客也。按:衛氣所留止,即膜所在之處,所謂原也。尤警蹕所至稱行在所也。此與《難經》腎間動氣為生氣之原一般,但越人以腎氣為言,此則以衛氣言之。曰溪,曰谷,曰原,亦同一義也。張注蓋本此。《針經·歲露論》云:邪氣內搏於五臟,橫連募原。此亦謂痎瘧。然篇中論瘧者惟一章,其他則論賦風邪氣,後世所謂溫疫也。迥異乎《瘧論》之通篇論痎瘧者。乃知吳氏立論,全據《針經》,非據《素問》也。

募原偶記畢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