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节注类编 例言

清·章虚谷
来源:灵素节注类编

例言

一 《靈》、《素》聖經,原不應割裂,因欲便於學者揣摩,而分門類,古已有之,非余創也。既然有之,余又何必效顰?為因聖經辭簡義廣,後人註解,如管窺日,日光遍宇宙,窺見只一隅,故有明此不明彼者,明此不明彼,則其所見有似是而實非者。余故執余管而窺之,則所見有異於眾者矣。窺既不離日,所見有不同,則何妨就吾管中所見者言之,俟明者擇焉。

一 全經多系問答之言,類儒書之《論》、《孟》,可知由漸積累,而非成於一時者也。其於天人合一之理,反復詳明,或舉此以明彼,或援彼以證此,各篇辭義,故有重複。今觀其辭同義別者,錄之註明,其辭異義同者,不錄,以省繁就簡,期明義理而已。

一 是編專為方脈家設,而婦女小兒,事同一律,其針灸、外科、祝由等,另有專門,則不錄。今體會經義而分門類:一曰稟賦源流,二曰攝養為本,三曰陰陽臟腑,四曰營衛經絡,五曰四診合參,六曰外感內傷,七曰治法準則,八曰運氣要略。雖分門類。仍將各篇原題標出,以備考證。如關兩門要義者,兩門俱收,注於一門,可隨時查閱。

一 是經由黃帝問、岐伯述者,十居六七。其文義多古奧難解,間有脫訛,歷來注家,紛紛聚訟,鮮有至當不易之論。其中又有詞義淺顯,似評似論,不類經語,所敘事實,不似上古者,以致後人生疑臆度,謂此書由戰國時人所造,而非出自軒岐,此膚見也。大抵上古典誥,本來義奧字奇,必經翻譯流傳,儒典且然,遂多不類之文攙混,而世遠年湮,自多脫訛。余前集中如君火、相火、夏至前病溫、夏至後病暑,及秋傷於濕為訛等,均有辨論明其至理,以解歷來疑竇者。余且不論,即如同人圖所繪臟腑經絡腧穴,若非天生神聖,誰能知之如是詳細,而絲毫不錯乎?若謂由戰國時人所造,即是其時之神聖,其時之神聖,又何必假託軒岐之名乎?且如秦越人述《難經》,發明其理,而稱「經曰」者,皆《靈》、《素》之文,可見其為古經,尤足徵矣。乃謂戰國時書,豈非膚見可哂哉!讀書而不求其理,率憑臆斷,所謂以辭害意者也。今凡深奧簡古之文,息心體會,詳細辨注,必明其不易之理;其有文義明晰易解,毋須贅注者,則略之。此余之管見,所異於眾者也。若採舊注,必標其名,不敢沒其善也。

一 是經由諸聖問答,明醫道之體,其用多針砭法,而湯方甚少。嗣後仲景重明其用,立湯劑法為述聖。然經明陰陽造化之源流,天人合一之至理,大無不包,細無不貫,本已體用俱備,而仲景特詳脈證,准脈證以立湯劑方法,為後世軌則。若外科、針灸等,雖別分支派,必以方脈為總綱,如諸科不明方脈之理,不能善其用。是仲景又為方脈祖聖,而傳軒岐之道者。故《內經》立七方之制,而仲景因方以廣其法。法者,即《內經》所明寒熱溫涼、辛甘鹹苦酸淡之氣味,准其相助相制、升降浮沉之功能,以合脈證之宜否施治,而立成方者也,故為醫道之用。後世注《內經》者少,為其難解也。仲景書似乎易解,因而濫注者多,愈多則仲景之道愈晦,而不思不明《內經》之體,焉能達仲景之用?此所以軒岐之道脈,不絕如縷。迄於近世,吳門葉薛徐王諸君子,已有中興之象;延至於今,而能續此一縷者猶罕。靜觀相習之風,其一縷者將絕矣,可勝悼哉!

章楠又識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