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悬解 卷五

清·黄元御
来源:灵枢悬解

卷五

營衛

脈度(三十二)

黃帝曰:願聞脈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隧,道也。

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此與「終始」、「禁服」關格義同。

黃帝曰: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岐伯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如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帝因五臟開竅五官,而疑經脈獨榮五臟,不榮六腑。其實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兩不偏也。

黃帝曰:蹺脈安起安止?何氣榮水?岐伯答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陰蹺者,足少陰之別,起於少陰之照海,別少陰而上行,交足太陽之睛明。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起於太陽之申脈,別太陽而上行,亦交於足太陽之睛明。

黃帝曰: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岐伯答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蹺脈有陰陽,左右四脈,而「脈度」中止有二蹺,此以何脈當其數?蓋男子數其陽蹺,女子數其陰蹺,其當數者經脈,不當數者為絡脈也。

五十營(三十三)

黃帝曰:余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天氣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

二十八脈,十二經脈,左右二十四脈,合任、督、二蹺,共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數詳「脈度」、「經脈」。二刻,一周。氣行交通於中,所謂交通者,諸經並行一周之數也。

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

五十營備與天度符合,故得盡天地之壽。

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持其脈口,數其至也,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不滿十動一代者,五臟無氣,予之短期,要在「終始」。所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以為常也,以知五臟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數乍疏也。此段舊誤在「根結」。

狂生,其生不長也。「終始」,本經篇名。

營氣(三十四)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營衛者,經絡之氣血,氣行脈外曰衛,血行脈中曰營。營衛二氣,皆水穀所化,故營氣之道,以內谷為寶。營氣,血脈中之氣也。谷入於胃,消化於脾,脾氣散精,乃傳之於肺。肺主氣,氣化津,津則流溢於中,氣則布散於外。剽悍者,行於脈外,是為衛氣。精專者,行於經隧,是謂營氣(地道曰隧。《左傳》曰:晉候請隧。《注》:隧為地道,以葬也。經隧,經中之道也)。常營無已(營,行也。《詩》:營營青蠅。《注》:營營,往來貌),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也。

故氣從手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足太陰合,上行抵脾。

營氣從手太陰肺經出,注手陽明大腸經,上行注足陽明胃經,下行至跗上,與足太陰脾經相合,上行抵脾。手之三陰,自胸走手,交手三陽,手之三陽,自手走頭,交足三陽,足之三陽,自頭走足,交足三陰,足之三陰,自足走胸,交手三陰,營氣之行度如此。手太陰傳於手陽明,足陽明傳於足太陰,是太陰陽明之行度也。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內,注目內眥,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

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心經,出腋,下臂,注於小指,合於手太陽小腸經,上行乘腋,出䪼內(目下曰䪼),注目內眥(足太陽之睛明),上巔,下項,合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脊,下尻(尾骶),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腎經,上行注腎。手少陰傳於手太陽,足太陽傳於足少陰,是少陰太陽之行度也。

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

從腎注心,外散於胸中,循手厥陰心主脈,出腋,下臂,出於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於手少陽三焦經,上行注膻中,散於三焦,從三焦注於膽,出脅,注於足少陽膽經,下行至跗上,復從跗上注大指間,合於足厥陰肝經,上行至肝。手厥陰傳於手少陽,足少陽傳於足厥陰,此厥陰少陽之行度也。

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手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逆順之常也。

從肝上注肺,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究,竟也。畜門,喉上通鼻之門也)。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骨,入尾骶,是督脈也。由尾骶入,前行,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裡,入於缺盆,是任脈也。自缺盆下注肺中,復出於手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是經脈逆順之常也。

衛氣行(三十五)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衛氣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曰:歲十有二月,日十有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

十二辰,十二支也。定而不移者為經,動而不居者為緯。子午,南北二極,不動,為經,日月五星,自卯而升,自酉而降,往來如織,是以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角、亢、氏、房、心、尾、箕七星在東,鬥、牛、女、虛、危、室、壁七星在北,奎、婁、胃、昴、畢、觜、參七星在西,井、鬼、柳、星、張、翼、軫七星在南,四七共二十八星,房昴東西為緯,虛張南北為經。房至畢,十四宿,位在卯、辰、巳、午、未、申,為陽,昴至心,十四宿,位在西、戌、亥、子、醜、寅,為陰,陽主晝,陰主夜。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周於六經,(六陽之經。)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

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內眥之睛明,人醒目張,則陽氣上行於頭,循項下足太陽經,循背下至小指之端,此衛氣之行於足太陽也。

其散者,別於目內眥,下手太陽,下至小指之間外側。

此衛氣之行於手太陽也。

其散者,至於目銳眥,下足少陽,注小指次指之間。

此衛氣之行於足少陽也。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下至小指次指之間。

此衛氣之行於手少陽也。

別者,以上至耳前,合於頷脈,注足舊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中指之間。

頷脈,足陽明脈之行於面者。此衛氣之行於足陽明也。

其散者,從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次指之間,入掌中。

此衛氣之行於手陽明也。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為一周。

其至於足也,入足心,出內踝下,行陰分,復合於目,自足少陰之湧泉而循少陰之經,交足太陽之睛明也,是為一周。(衛氣至足,入足心,由足少陰而交足太陽。至手,入掌中,亦當由手少陰而交手太陽也)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一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於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於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於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於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於身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於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於陰,陰受氣矣。

一宿為一舍,二十八宿,晝夜周天,二十八舍(舍者,日月五星之所舍也),衛氣晝夜周天五十度,日行晝夜周天二十八舍,計日行一舍,衛氣當行一周與十分身之七分八釐五毫有奇,曰十分身之八者,舉其大數也。日行七舍,人氣當行十二周與十分身之四分九釐有奇,曰十分身之六者,亦舉其大數也。日行十四舍,自房至畢,為一晝,人氣當行二十五周與十分身之二,二者,其奇分也。

其始入於陰,常從足少陰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為一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與十分臟之二,人之所以臥起之時有早晏者,奇分不盡故也。

其入於陰,常從足少陰之經而注於腎,腎注於心,心注於肺,肺注於肝,肝注於脾,脾復注於腎,是為一周(以傳其所勝為次序)。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於陰臟一周與十分臟之八,夜行十四舍,人氣行於陰臟二十五周與十分臟之二,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於目,交於足太陽之睛明。陰陽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與十分臟之二,總而計之,是十分身之四也,所以人之臥起之時有早晏之不同者,奇分之零數不盡故也。

黃帝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而毋已,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制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春分以後,晝多夜少,晝長夜短,秋分以後,晝少夜多,晝短夜長,是分有多少,日有長短也。由二分以合二至,春秋冬夏,各有一定之分理。常以平旦為一日之綱紀,以夜盡為平旦之始初。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漏水續下,常如是毋已,以至日入而止,隨其日之長短,各以為紀,測其在何經絡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之相齊,失時反候,則百病不治。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迎其氣至而瀉之也,刺虛者,刺其去也,隨其氣往而補之也。此言經氣存亡之時,以候其虛實而刺之也,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大凡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陽分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此定法也。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一周。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二周。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三周。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四周。

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五周。

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

衛氣六周。

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

衛氣二刻一周,半日二十五度,應行十二周半,此僅六周,一周四刻,於數未合。

從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與陰分。常如是毋已,天與地同紀,紛紛,終而復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終矣(字訛,舊注音葩,古本原作芸)。

回,運行也,日行一舍,計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以日行之數加於宿度之上。分而推之,因知人氣之在太陽。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與陰分,一周於身而零十分之八。常如是毋巳,天與地同此紀度,紛紛,終而復始。日夜一周,水下百刻,而五十度之數盡矣。

衛氣失常(三十六)

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黃帝曰:刺三變者奈何?伯高曰: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刺寒痹者內熱。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此段舊誤在「壽夭剛柔」。

怫愾,氣鬱而不暢也。賁響,奔沖而鳴轉也。

黃帝曰: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使人支脅,胃中滿,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積於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滿者,旁取之。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答曰:積於上者,瀉人迎、天突、喉中,積於下者,瀉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上下取之,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衛氣之留於腹者,蓄積不行,菀蘊不得常所,支脅胃滿,喘呼逆息,即衛之生病,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也,帝復述其義,而辭不同耳。人迎,足陽明穴。天突、喉中,任脈穴(喉中,即廉泉也)。三里、氣街,足陽明穴。季脅之下一寸,足厥陰之章門也。雞足取之,攢刺其處,參布如雞足也。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藥熨、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併入酒內,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中,長六七尺,為六七巾。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中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此段舊誤在「壽夭剛柔」。

馬矢熅中,馬糞火中煨之也。晬日,周日也。生桑炭炙巾者,桑炭能去風寒濕痹也。令熱入至於病所,汗出寒消,則痹通矣。內熱,內寒化而為內熱也。

營衛生會(三十七)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岐伯答曰:人氣受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為陽隴,為重陽,夜半為陰隴,為重陰。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隴,盛也,與隆同。太陰,三陰之長,故主內。太陽,三陽之長,故主外。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衛氣大會於五臟,陽入之陰則靜,故萬民皆臥。純陰主事,故命曰合陰。

黃帝曰: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情,其脈陰陽之道,相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白: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四末陰陽之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大絡十五,皆自本經而走其所合(表裡相合),是陰陽之所會也(義詳「經別」)。街,衢也,四街者,氣之徑路,是四肢經氣之所通達也。四末解則氣從合,合者,諸經之所合,如十二經之合穴也。(此段舊誤在「動腧」)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五臟之氣相搏,臟氣失常,彼此相爭,鼓搏不寧也。衛氣內伐,陽根伐削,衛氣夜失收藏而晝不生長,是以寤寐反常也。

黃帝曰:願聞營衛之所行,皆何道從來?岐伯曰: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黃帝曰:願聞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

營出於中焦,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決氣」語)。衛出於下焦,陽根於下也。衛出下焦,而中焦受谷,泌糟粕。蒸津液,出其精微,上注於肺,化而為血,以奉生身,則營亦出於上焦也。其實營衛皆出於中焦,無非水穀之所化也。上焦出於胃之上口,並咽喉,以上貫胸膈而布胸中,此上焦之部,宗氣之所在也。其旁行者,外走兩腋,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行,還至手陽明經,上至於舌,下交足陽明經,常與營氣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此晝夜之一周也。故五十度畢,明旦寅時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以營氣者,宗氣之行於經脈者也,宗氣位居上焦,故與營氣俱行也。

黃帝曰:願聞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乎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中焦亦並胃中,出於上焦之後,後,下也。此中焦之部,中脘之分也。此所受於中宮之氣者,泌其糟粕(泌,分也,泌糟粕者,猶酒既釀熟,與糟粕分別之也),蒸為津液,出其精微,上注於肺脈,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乎此,所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故獨得行於經隧之中,命曰營氣。

黃帝曰:夫血之與氣,異名同類,何謂也?岐伯答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

營化於穀精,衛化於穀氣,營衛者,人之精氣也。血藏魂,魂生神,神者,血中溫氣所化也。溫氣西行,肺金收之,溫變為涼,化成肺氣。氣盛於肺,而究其根本,實原於血,是血者,人之神氣所由來也。故血溫而升則化氣,氣清而降則化血,血之與氣,其名雖異,其類本同。汗者,衛氣之蒸泄,而亦營氣所醞釀,是以奪血者無發其汗,奪汗者無出其血。汗脫亦死,血脫亦死,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也。

黃帝曰:願聞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小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於膀胱焉。

下焦者,州都之會,水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此下焦之部,州都之會所也。故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既成糟粕,俱下於小腸,而成下焦。水穀齊下,谷滓傳於大腸,水滓別於大腸,滲而俱下,濟泌別汁(濟,齊,泌,分也,言水穀自此齊分而別汁也),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黃帝曰:人飲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氣悍以清,故後谷而入,先谷而液出也。

酒者,熟谷之津液也,其氣悍以清,較之谷尤為易化,故後谷而入,先谷而出也。

黃帝曰:人有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則出,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身半,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走之。此氣剽悍滑疾,見開而出,故不得從其道,命曰漏泄。

風性疏泄,外傷於風,內開腠理,毛蒸理泄,衛氣因而走之。此氣剽悍滑疾,見其竅開,順流而出,故不得從其隧道,命曰漏泄。

黃帝曰:善。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上焦如霧,氣盛於上也。下焦如瀆,水盛於下也。中焦如漚,氣水之交,水欲化氣,氣欲化水,泡波起滅,象如水漚也。

神氣

本神(三十八)

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泆離臟,則精神散失,魂魄飛揚,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歟?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

精、神、魂、魄、意,是謂五神。本於神者,本於五神也。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摶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謀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人秉天地之中氣而生,天之在我者,五行之德也,地之在我者,五行之氣也。五神者,德流於上,氣薄於下而生者也。精者,生化之始基也,故生之方來謂之精,人身形象之根源,神氣之室宅也。而陰陽之理,本自互生,其所以化精者,以其中有神也。此神之來,不在精後,當其男女交時,兩精相摶,凝此一段祖氣,清虛靈妙,是謂之神。神者,陽氣之靈者也,而究其由來,實化於魂。魂以半陽而化純陽,則神發焉,故隨神往來者謂之魂。精者,陰液之粹者也,而究其根本,實生於魄。魄以半陰而生純陰,則精盈焉,故並精出入者謂之魄。神藏於心,眾理皆備,所以載任萬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念謂之意。意之所存注謂之志。因志而存其變化謂之思。因思而加以遠謀謂之慮。因慮而善於處物謂之智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魂以血為宅舍也)。魂者,血中之溫氣所化,神之母也。肝木主怒,生於腎水,腎水主恐,肝氣虛則生意不遂,陷於腎水而為恐,實則生氣勃發而為怒,怒者,生氣雖旺而未能茂長也。心藏脈,脈舍神,神者,脈中之陽靈,魂之子也。肺金主悲,克於心火,心火主笑,心氣虛則長令不遂,侮於肺金而為悲,實則長令暢茂而笑不休,笑者,陽氣升達而心神酣適也。脾藏營,營舍意,營血雖藏於肝,而實化於脾。腎水溫升,則生肝血,而非脾土左旋,則水不溫升,故脾主藏營(營者,脈中之血)。神藏於心,志藏於腎,意者,神志之中氣也。以水火交濟,全賴二土,水升火降,會於中宮,神志相感,則化而為意。脾主四肢,四肢之動轉者,意使之也,脾氣虛則中氣不運,四肢失秉,故廢而不用。土者,四維之母,母病子餒,故五臟不安。脾為太陰濕土,實則濕旺土鬱而腹脹。肝為風木,主疏泄水道,土濕木遏,升氣不達,則疏泄失政,故涇溲不利(小便淋澀)。肺藏氣,氣舍魄,魄者,氣中之清汁所結,精之父也。肺竅於鼻,宗氣統焉,肺氣虛則鼻塞不利而少氣,實則宗氣鬱滿,喘喝不寧,胸盈而仰息。腎藏精,精舍志,志者,精中之陰靈,魄之子也。腎主蟄藏,腎氣虛則陽根升泄,寒水上逆而為厥(四肢寒冷,昏憒無知),實則水旺土濕,腹滿作脹,寒水侮土,四維皆病,故五臟不安。五臟虛實,化生諸病,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劑之也。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智者養生,五神和平,不實不虛,故病去而年永。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悲哀傷肺,肺金刑剋肝木,故木氣竭絕而失生。盛怒傷肝,肝膽同氣,甲木刑剋戊土,胃氣上逆,神魂失歸,故心君迷惑而不治。肺金主斂,腎水主藏,喜樂傷心,君火升泄,故神明憚散而不藏。恐懼傷腎,水陷金浮,肺氣失根,收斂不行,故神志蕩憚而不收。愁憂傷脾,中氣不運,故土氣閉塞而不行,脾為四臟之母,病則不能行氣於四旁故也。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恐懼自失,水勝火也。脾主肉,破䐃脫肉,火死土敗也。肺主皮毛,毛悴,肺金敗也。肝主色,色夭,肝木敗也。死於冬,水滅火也。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死於夏,火刑金也。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肝主筋,前陰,宗筋之聚,脈循陰器而行兩脅,故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死於秋,金剋木也。

脾盛怒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悗,音悶。

死於春,木賊土也。

腎憂愁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腎水失藏,故喜忘。其位在腰,其脈貫脊,故腰脊不可俯仰屈伸。死於季夏,土刑水也。精傷髓敗,故不能養骨而生乙木,骨枯木陷,故痠軟而痿厥。蟄藏失政,風木陷泄,故精時自下。

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人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治之也。

陽氣根於陰精,陰虛則陽根散亂而無氣,無氣則人死矣。

決氣(三十九)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摶,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男女交感,兩神相持,合而成形,化生一滴神水,常先此身而生,以立官骸之基,是謂精。陰者,陽之宅也。胎之初生,先結祖氣,祖氣在中,含抱陰陽。陽升則化火,陰降則化水,火旺則神發,水旺則精凝。神根於精,故精暖而不馳走,精根於神,故神清而不飛揚。精神俱先身生,實陽倡而陰隨,非陰先而陽後也。

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脾肺同經而共氣(脾肺皆為太陰,是謂同經。肺以辛金而化濕土,是謂同氣)。水穀消化,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居上焦,宗氣統之。上焦開發,宣五穀之味,熏於皮膚,充於周身,澤於毛髮,若霧露之滋溉,是謂氣。脾主五味,肺主五氣,五氣者,五味之所化,所謂土生金也。物之潤澤,莫過於氣,氣如霧露,氤氳灑揚,化而為水,故熏澤皮肉,充灌筋骨,不病枯槁。所謂上焦如霧者,是下焦如瀆之上源也。

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溱溱,渙然流漓之象。

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滑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氣降則生水,谷入氣滿,化為淖澤,注於骨節,骨節聯屬之處,屈伸滑澤,因以補益腦髓,潤澤皮膚,是謂液。津屬陽在外者,液屬陰在內者也。

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中焦脾土,受穀氣而化陰汁,是謂脾精。取此陰汁,輸之於肝經,木中火胎,溫養熏蒸,變化而赤,是謂血也。

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血行脈中,故不流溢。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精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脈脫者其脈空虛,此其候也。痠,音酸。

腎竅於耳,精脫則陽根下拔,濁氣升塞,是以耳聾。氣化於金,其性收斂,氣脫則收斂失政,陽光散亂,故目不明。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穀與胃為大海也。

當令為貴,退氣為賤,守正則善,化邪則惡,雖有貴賤善惡,實皆可為常主,經常之主氣。各當其部,不可少也。然六氣皆化於土,五穀與胃,為其大海,六氣者,大海之支流耳。

津液五別

(四十舊本訛作,「五癃津液別」,取本篇此津液五別語正之)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水穀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位出矣。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

溺、汗、泣、唾、水,是為五液。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隨氣化而流行者,則為津,其留而不行者則為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液泄而為汗。寒閉皮毛,液不得泄,留於分肉之間,聚而為沫則為痛。天寒表閉,氣濕不得外行,水下流於膀胱則為溺。心悲氣並,系急肺舉,液上溢於目則為泣。中熱消穀,胃緩氣逆則為唾。水之下行,有精有粗,精者化而為精液,粗者化而為溲溺,精液宜藏而水溺宜泄。精液者,滲骨空而益腦髓,下流陰股,以注膝腔,陰陽不和,精液溢泄,下流陰竅,髓液皆減,下甚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膝脛痠,此精液之不藏者也。溲溺者,滲膀胱,以成川瀆,下流溺孔,以泄水濕,陰陽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流下焦,而不滲膀胱,則為鼓脹,水溢經絡,則為水脹,此水溺之不瀉者也。此津液五別之或逆或順也。脾為之衛,脾主肌肉,以為護衛也。腎為之主外,腎主骨骼,以為外堅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