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外候
五變(五十二)
黃帝問於少俞曰:余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於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或為風厥汗出,或為消癉,或為寒熱,或為留痹,或為積聚,奇邪淫泆,不可勝數,願聞其故。夫同時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為人生風乎,何其異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黃帝曰:一時遇風,同時得病,其病各異,願聞其故。少俞曰:善乎哉問!請論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礪刀削,研材木。木之陰陽,尚有堅脆,堅者不入,脆者皮弛,及其交節,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異那。夫木之早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久曝大旱,則脆木薄皮者,枝條汁少而葉萎。久陰淫雨,則薄皮多汁者,皮潰而漉。卒風暴起,則剛脆之木,枝折杌傷,秋霜疾風,則剛脆之木,根搖而葉落。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黃帝曰:以人應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傷也,皆傷其枝,枝之剛而堅,未成傷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節皮膚腠理之不堅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為病也。杌,音兀。
風厥、汗出、消癉、留痹、積聚,是為風邪五變。斧斤、刀削,皆匠人之利器也,「檀弓」:宋之斤,魯之削。枝折機傷,木無枝曰杌。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䐃肉不堅而無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
肉之聚處曰䐃,即臀肉也,此肌肉之本,䐃肉不堅,則其餘肉必不堅也。此言其渾然者,渾舉其大概而言之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消癉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黃帝曰:何以知五臟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黃帝曰:何以候柔弱之與剛強?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臗,同寬。
消癉,即消渴(癉,熱也)。仲景《傷寒》、《金匱》:厥陰之為病,消渴。肝為風木,風燥亡津,是以病渴。柔弱者,必有剛強,柔弱者,肺,剛強者,肝也,肝氣剛強則怒,肺氣柔弱則易傷消癉也。長沖直揚(「論勇」作長衡直揚)。長沖,目珠突露也,直揚,直眉也(《詩》:揚且之晰也,《注》:眉上橫也)。臗皮充肌,血氣壅阻,而皮肉充塞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䐃,其臂懦懦然,其地色殆然,不與其天同色,汙然獨異,此其候也,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
懦懦,弱貌。地者,面之下部,天者,面之上部也。殆然、汙然,晦而不明也。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各視其部,視其肉所不堅之部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淖,音鬧。
淖澤,濕氣濡滯也。
黃帝曰:夫病形,余已知之矣,願聞其時。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通,其病必起,是謂因形而生病,五變之紀也。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故用針者至末,誤在「官針」。
願聞其時,病起之時也。先立其年,立其主運之年也。以知其時,知其時令之生克也。時高則起,得生旺而病愈也。時下則殆,遇衰克而病危也。雖不陷下,當年有沖通,其病必起,雖非衰克之時,而當其年有所衝犯而感通,其病亦所必起(起,病作也)。是謂因形而生病,五變之紀也,因其形虛而生病,五變之綱紀也。
黃帝曰:有人於此,並行並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問何急?黃帝曰:願盡聞之。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黃帝曰:善。此段舊誤在「論勇」。
黃色不勝春,木剋土也。白色不勝夏,火剋金也。青色不勝秋,金剋木也。赤色不勝冬,水剋火也。黑色不勝長夏,土剋水也。
論疾診尺(五十三)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欲無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岐伯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視人之目窠上微壅,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尺膚滑而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痹也。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㑊,與跡同。
目窠上微壅,如新臥起狀,頸脈動,時咳段,與「水脹」篇同義,詳彼篇。解㑊,形跡懈怠也。病且出者,病將外退也。炬然,熱蒸之象。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有加,立死。
掌後手大指根白肉豐起者為魚。炬然,熱盛之象。人迎,足陽明動脈,在喉旁。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寒熱。診寒熱者,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易已。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難已也。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與「寒熱篇」同。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少陽行於目銳眥,故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手陽明脈入下齒,足陽明脈入上齒,按其陽之來,手足陽明之來也。手少陰脈,手少陰之神門也,動在掌後銳骨之端,胎結中宮,阻其君火降蟄之路,故神門動甚。頭毛逆上者,皮毛焦也,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足少陽循耳下行,膽木上逆,故掣痛。大便赤瓣,紅紫成塊也。手足寒,脾陽敗也。寸口候陰,人迎候陽,秋冬寸口微大,春夏人迎微大,是其常也,小大浮沉相等,其在秋冬則陽盛而陰衰,春夏則陰盛而陽衰,偏而不平,故病難已也。
陰陽系日月(五十四)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生於火,故在上者為陽。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醜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併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其於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黃帝曰:以治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王春,春色蒼,主肝,肝者,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天地之陰陽,無定者,四時五行之陰陽,以次運行,有定者也,故曰此天地之陰陽,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離之可十,離,拆也。散之可千,散,分也。
黃帝曰:願聞身形應九野奈何?岐伯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於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頭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膈下三臟應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所主上下左右身體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值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此段舊誤在「九針論」。
膈下三臟,脾肝腎也。太乙隨八節,而居八方,詳見「九宮八風」,八正所在,即太乙所在。太乙八節移居,主人上下左右八處,其所值之日,是謂天忌日,勿以其日破癰腫而取膿血也。
通天(五十五)
黃帝問於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曰:願略聞其意。有賢人聖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五行有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曰陰人陽人者,此略言其概耳。若推廣其義,則五五又分二十五人,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曰: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於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湛,音沉。內,音納。
湛湛,深沉之意。不務於時,動而後之,不躁動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好傷好害,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心疾,心娟疾也。
太陽之人,居處於於,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於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
于于,舒泰之象。志發於四野,志大而無當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諟諦好自貴,小有精明,審諦而出,因以自負也。有小小官,則高自宜,高自位置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
譚而不治,但譚其理,而不治其事。無為而治,是謂至治。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澀,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之疾瀉,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多陰而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重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陽之人,多陽而少陰,經小而絡大,血中而氣外,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也。
實陰而虛陽,宜實其陰而虛其陽。獨瀉其絡脈,即虛其陽,是以強也。安容儀者,安詳其容儀,以審之也。
黃帝曰:夫五態之人者,相與無故,卒然新會,未知其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如五態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尤不合於眾者也。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伏,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兩臂兩肘,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㼐㼐然,豆豆然,眾皆曰君子,此乃陰陽和平之人也。顒,音雍。 黮,音譚。㼐,音旋。
黮黮,色黑而不明也。念然下意,意下而心深也。 膕然未僂,膝屈而非僂。委委、隨隨、顒顒、愉愉、㼐㼐、豆豆,皆從容和適之象也。
黃帝問於伯高曰:願聞人之支節以應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天有陽陰,人有夫妻。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的小山,人有小節。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聚邑,人有膕肉。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此段舊誤在邪客。
陰陽二十五人(五十六)
黃帝曰:余問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黃帝曰: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余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伯高猶不能明之也。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余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泄之,天將厭之,余願得而明之,金匱藏之,不敢揚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黃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伯高答辭,在「通天」篇。遵循,與逡巡同。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太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釱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括括然。能,音耐,下同。佗,音駝。釱,音代。
足厥陰,肝經,屬木。佗佗,筋力鬆懈,足膝遲重之意。上角,木形之全者。左之上為太角,右之下為左角,右之上為釱角,左之下為判角(判,半也),於上角而分左右,於左右而分上下,是木形之五人也。比於足少陽者,少陽與厥陰為表裡,皆屬木也。遺遺、隨隨、推推、括括,形容其象也。下四段,皆仿此。
火形之人,比於上徴,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䏖,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徴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徴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䏖,音引。䏖,脊肉也。此火形之五人。質徵亦作太徵。質判,太徵之半也。
土形之人,比於上宮,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太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此土形之五人。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太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此金形之五人。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太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然。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此水形之五人。眾,眾羽。桎,桎羽。
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
眾之所以相欺者,眾人疑惑而不能辨也。形勝色者,如木形而黃色。色勝形者,如白色而木形也。失則憂者,既病而又有所失也。加可知乎,加以感傷,可推而知也。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氣血之候,以知形氣奈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氣少血多則髯少,氣血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瘃,音竹。
足陽明之上者,挾口,環唇,而為髯。口旁須。足陽明之下者,會於氣街,而為下毛。瘃,足寒裂也。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須,氣血皆少則無須,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䯒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之上者,下大迎,加頰車,而為鬚髯(在頤曰須,在頰曰髯)。足少陽之下者,出膝外,抵絕骨,而為脛毛。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
足太陽之上者,起目眥,上額顱,而為眉。足太陽之下者,貫腨腸,出外踝,而循踵。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陽明之上者,挾口,交人中,而為髭(口上曰髭,口下曰須)。手陽明之下者,從臑外上肩,而為腋毛。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少陽之上者,出耳前,交銳眥,而為眉。手少陽之下者,起名指,循手表,而走腕。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口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手太陽之上者,循頸,上頰,而為須。手太陽之下者,起小指,循外踝,而上臂。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不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黃帝曰:刺陰陽逆順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與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矣。
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明於經隧之滑澀行止,乃能維持之,而得其平也。
黃帝曰:婦人無須者,無氣無血乎?岐伯曰: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黃帝曰:士人有傷於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願聞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黃帝曰:其天宦者,未嘗被傷,不脫於血,然其須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天宦,生而宦者也。
黃帝曰:善乎哉!聖人之通萬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聲鼓響,聞其聲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萬物之精。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氣多血,厥陰常多血少氣,少陰常少血多氣,太陰常多血少氣,此天之常數也。以上二段,舊誤在「五音五味」。
通髯極須,其髯上下相通,而至於須也。
五音五味(五十七)
右徵與少徵,調右手太陽上。左商與左徵,調左手陽明上。少徵與太宮,調左手陽明上。右角與太角,調右足少陽下。太徵與少徵,調左手太陽上。眾羽與少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商與右商,調右手太陽下。桎羽與眾羽,調右足太陽下。少宮與太宮,調右足陽明下。判角與少角,調右足少陽下。釱商與上商,調右足陽明下。釱商與上角,調左足太陽下。太宮與上角,同右足陽明上。左角與太角,同左足陽明上。少羽與太羽,同右足太陽下。左商與右商,同左足陽明上。加宮與太宮,同左足少陽上。質判與太宮,同左手太陽下。判角與太角,同左足少陽下。太羽與太角,同右足太陽上。太角與太宮,同右足少陽上。右徵、質徵、少徵、上徵、判徵。右角、釱角、上角、太角、判角。右商、少商、釱商、上商、左商。少宮、上宮、太宮,加宮、左宮。眾羽、桎羽、上羽、太羽、少羽。上徵與右徵同,穀麥,畜羊,果杏,手少陰,髒心,色赤,味苦,時夏。上羽與太羽同,谷大豆,畜彘,果慄,足少陰,臟腎,色黑,味鹹,時冬。上宮與太宮同,谷稷,畜牛,果棗,足太陰,臟脾,色黃,味甘,時季夏。上商與右商同,谷黍,畜雞,果桃,手太陰,臟肺,色白,味辛,時秋。上角與太角同,谷麻,畜犬,果李,足厥陰,臟肝,色青,味酸,時春。
此明「陰陽二十五人」之義。文多錯誤,難可強解。
病論
口問(五十八)
黃帝閒居,闢左右而問於岐伯曰:余已聞《九針》之經,論陰陽逆順六經已畢,願得口問。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問也,此先師之所口傳也。黃帝曰:願聞口傳。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論不在經者,請道其方。
血氣不次,錯亂不循次序也。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欠者,張口呵氣也。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陽動則寤,陰靜則寐。日暮陽衰,而未至遽盡,陰引而下,陽引而上,陰陽相引,故數欠伸。陽盡陰盛,蟄藏得政,則目瞑,陰盡陽盛,生髮當令,則人寤。瀉足少陰,補足太陽,陽旺而陰不能引,則欠止矣。
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故寒新谷,入於胃中,新故相亂,正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也。補手太陰,瀉足少陰,肺氣下行,則噦止矣。(水瀉土燥,胃降則肺收矣)
黃帝曰:人之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而陽氣絕,故為唏。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唏,歔欷也,悲嘆歔欷,陰慘之象,故為陰盛陽虛。
黃帝曰:人之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胃,厥氣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曰補眉本也。
寒氣在胃,胃氣上逆,故為噫。噫者,食停而噯氣也,此脾胃之虛,故補足太陰陽明。眉本,足太陽之攢竹也。
黃帝曰:人之嚏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榮盾本,一曰眉上也。
肺竅於鼻,陽氣和利,滿於心部,不及下行,逆行而上,出於鼻竅,故為嚏。此陽氣不降,補足太陽而榮其眉本,使藏氣得政而陽降於下也。眉上,足太陽之曲差也,亦與攢竹同治。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憂思鬱結,心系急而氣道約,約則氣息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雙益君相之火,使之下根,陰退濕消,肺胃下行,氣道自開矣。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挾頸。
心為臟腑之主,目為宗脈所聚,上液之道,口鼻為氣之門戶。悲哀愁憂,動其心君,心動則臟腑搖而宗脈感,液道開而門戶闢,故泣涕出焉(泣出於目,涕出於鼻)。液者,所以灌精而濡空竅者也,液道開而泣不止,則液竭而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故命曰奪精。補太陽之天柱,以益其水,其經挾頸項之後,其穴在柱骨之旁也。
寅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於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廉泉,任脈穴。補足少陰,以清胃氣也。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嚲,音朵。
嚲,戰搖也。胃弱脈虛,筋脈懈惰,益以行陰用力(入房)。氣不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之處,補分肉之間,以助其胃也。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寒客皮毛,陰盛陽虛,鼓動於中,不能外發,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者,手足六經之陽也。
黃帝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也。
胃氣空乏,宗脈虛弱,清氣下溜,濁氣上逆,脈有所竭,故耳鳴,竭者,濁陰盛而清陽竭也。足少陽脈循兩耳,自頭走足,補足少陽之容主人,使之降也。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手太陰之少商,補之使其收斂濁氣而下行也。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厥逆走上,脈氣輩至,厥逆之氣走於上焦,脈氣群輩而至也。少陰之脈連舌本,故氣至則齧舌。少陽之脈循耳頰,故氣至則齧頰。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氣至則齧唇。氣至者,氣壅而不行也。視主病者補之,何經主病,則補何經也。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
上氣不足,清陷濁逆,故腦虛耳鳴頭傾目眩。中氣不足,脾郁肝陷,故溲便變色,氣滯腸鳴。下氣不足,陽逆陰陷,故骽足痿厥,心宮痞悗。
黃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腎主為欠,取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唏者,陰與陽絕,補足太陽,瀉足少陰。噫者,補足太陰陽明。嚏者,補足太陽眉本。太息,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泣出,補天柱,經挾頸,挾頸者,頭中分也。涎下,補足少陰。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振寒者,補諸陽。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指間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足外踝下,足太陽之崑崙也。足大指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太衝也。留之,留針也。
五臟氣,肝主語,心主噫,脾主吞,肺主咳,腎主欠,六腑氣,膽為怒,胃為氣逆為噦,大腸小腸為泄,膀胱不約為遺溺,下焦溢為水,是謂五氣所病也。五並,精氣並肝則怒,並心則喜,並脾則憂,並肺則悲,並腎則恐,是謂五精之氣並於臟也。五藏,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此五臟所藏也。五主,肝主筋,心主脈,脾主肉,肺主皮,腎主骨,此五臟所主也。五液,肝主淚。心主汗,脾主涎,肺主涕,腎主唾,此五液所出也。五惡,肝惡風,心惡熱,脾惡濕,肺惡燥,腎惡寒,此五臟所惡也。五勞,久行傷筋,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立傷骨,此五勞所病也。五味,酸入肝,苦人心,甘入脾,淡入胃,辛入肺,鹹入腎,是謂五味。五走,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咸走骨,是謂五走也。五裁,病在筋,無食酸,病在血,無食苦,病在肉,無食甘,病在氣,無食辛,病在骨,無食鹹,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矣,必自裁也,命曰五裁。五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五邪,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痹,邪入於陽,摶則為巔疾,邪入於陰,摶則為喑,陽入之於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邪。
此與《素問·宣明五氣篇》同。
陽明多血多氣,太陽多血少氣,少陽多氣少血,太陰多血少氣,厥陰多血少氣,少陰多氣少血,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血惡氣,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足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厥陰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足之陰陽也。手陽明太陰為表裡,少陽心主為表裡,太陽少陰為表裡,是謂手之陰陽也。形樂志昔,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二段舊誤在「九針論」。
此與《素問·血氣形志》相同。
大惑論(五十九)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髮長跪,俯而視之,復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故見兩物。
精之窠為眼,精之窠穴,開兩竅,而為眼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主骨而藏精,瞳子者,陽中之陰根也。筋之精為黑眼,肝主筋,黑眼者,瞳子外之黑睛也。血之精為絡,心主脈而藏血,絡者,白精之紅絲也。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肺主氣而色白,黑精外之白睛也。肌肉之精為約束,脾主肌肉,目之上下網也,約束目外。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宗脈併為目系,上屬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而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腦轉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之處不相比合,精散視歧,故見兩物。
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故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心藏神,神明則見,故目之視物,心所使也。
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嘗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感,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唯,思也。間,差也。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上氣不足,失根於下,下氣有餘,孤陰獨旺,陽泄不藏,腸胃下實而心肺上虛,虛則營衛俱陷,留於下焦,久之不以時上,精不藏神,故善忘也。
黃帝曰: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何氣使然?岐伯曰: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消穀故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塞,故不嗜食也。
胃氣逆上,上脘填塞,故不嗜食也。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衛氣夜不入陰,故不得臥。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氣虛,故目閉也。
衛氣出於目,則目開而能視,衛不入陽,故目閉也。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而分肉不解,則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分肉不解,不解利也。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非常經者,平常不然也。邪留上焦,上焦閉塞,益以食飲,中氣愈阻,故衛氣久留陰分而不上行,故卒然多臥。
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定者,已經審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