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某某,女,72岁。于1991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双眼迎风流泪5年,左眼流脓泪3年,加重1月。
病史:患者迎风流泪多年,近2年来流泪黏液,最近1月指压睛明穴下方皮肤有脓液自泪窍沁沁而出,便结,尿黄。
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0.5。患者左眼大眦头微红,指压睛明穴下方皮肤有稠粘脓液自泪窍沁沁而出,黑睛清莹透亮,瞳神大小正常,晶珠周边部环形混浊。冲洗泪道:右眼冲洗液大部分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仅少量进入鼻咽部;左眼冲洗液从上、下泪点返流而出,并有稠粘脓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诊断:①漏睛(左眼);②迎风流泪(双眼);③圆翳内障(双眼)。
辨证:心脾湿热证。
治法:清心利湿。
方剂:竹叶泻经汤(《原机启微》)加减。
药物组成:青竹叶6g,柴胡10g,黄连3g,大黄6g(后下),栀子10g,黄芩10g,升麻3g,泽泻10g,车前子10g(包煎),茯苓10g,决明子10g,羌活6g,赤芍10g,金银花10g,蒲公英10g,甘草3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日4次。
医嘱:①嘱患者滴滴眼剂前先将黏液或脓液挤压干净,以便药达病所。②勿食辛辣炙煿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诊(6月26):大便已通畅,左眼迎风流泪,但泪液清稀,无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原方去大黄。7剂。
三诊(7月3日):左眼迎风流泪减少,泪液清稀,无脓。停服中药,患者不愿手术,继续滴鱼腥草滴眼剂,每日3次。
按:漏睛是指大眦部常有涎水或脓汁自泪窍外漏为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慢性泪囊炎。又名目脓漏(《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漏睛脓出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是一种常见病,成人或老年人最多,青年及儿童则较少,女性多于男性。有一眼独病者,也有两眼俱病者,但以一眼独病为多。多为椒疮的常见合并症之一,并有可能演变为漏睛疮。另外,邪毒长期伏于内眦,脓汁不尽,若行眼部手术或目珠外伤,尤其黑睛破损,邪毒乘隙而入,可继发凝脂翳、黄液上冲等严重变症。就本案而言,大眦属心,胞睑属脾,患者心有伏火,脾有湿热,流注经络,上攻睑眦,故大眦头微红,闭塞泪窍,积聚成脓,满溢而出,故稠粘脓液常自泪窍流出,浸渍睑眦,拭之又生;心火移热于小肠,脾经湿热上蒸,故尿黄,苔黄腻;大肠有热,故便结;脉濡数为湿热之征。治宜清心利湿。竹叶泻经汤加减方中竹叶、黄连清心火;大黄、栀子、黄芩、升麻清脾泻热;泽泻、车前子助竹叶清热利湿;茯苓、甘草配升麻理脾渗湿,用柴胡、决明子以加强清火之力;羌活能除膀胱经之风湿,赤芍祛瘀滞;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全方总以泻积热、祛湿滞为主,积热去,湿滞除,漏睛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