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活人书 卷第十八

宋·朱肱
来源:类证活人书

卷第十八

(大半夏湯)(六十四) 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不拘多少。如法湯洗了。薄切干焙。每遇膈間有寒痰。用半夏白茯苓生薑各一分。細切。水二盞半。煎至一盞。濾去滓。臨睡溫呷。如有熱痰。加炙甘草一分。如脾胃不和。去甘草。入陳橘皮一分同煎。

(越婢湯)(六十五) 治風痹腳弱。

石膏(四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白朮(二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焙乾)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脾約丸)(六十六) 治老人津液少。大便澀。及腳氣有風。大便結燥者。

大黃(二兩酒浸焙乾) 厚朴(刮去皮用薑汁炙) 枳殼(麩炒去穰) 白芍藥(以上各半兩) 麻子仁(一兩半微炒) 杏仁(去皮尖麩炒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不拘時候。未知加五丸十丸。止下利。服糜粥將理。

(黑神丸)(六十七) 治溫疫時氣有積食者。

巴豆(新好者一兩輕捶去殼。以急流水約二碗浸一宿。然後更煮三五十沸後。冷漉出。去心膜。以帛子拭去水。然後研如膏。用厚紙十數層。裹以重物壓去油。

五靈脂(二分。黑色者為上) 杏仁(半兩。燒過後研。入藥再研) 大戟(半兩。生用去皮。裡面如粉白者為妙) 荊三稜(半兩生用) 豆豉(二兩須要新軟者為妙。不得令曬乾。與巴豆等同研勻細)

上三味為極細末。方始入巴豆豆豉研勻。後入杏仁更研令勻細。別入飛羅面半匙。以井花水調如糊。漸次拌藥。搜和得所。入臼中搗三二千下。丸如綠豆大。曬乾。入瓷合內。頻曬。或微火焙亦得。如遇傷寒有食積者。脈沉結。身體不熱。即下之。量患人臟腑虛實加減丸數。服用煎薑棗湯吞下。取微利為度。不可太過。溏泄身熱。下之則為痞氣結胸。若病在上可吐者。同生姜干嚼三五丸。

(神功丸)(六十八) 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六腑風熱。大便不通。津液內枯。大腸乾澀。裡急後重。或下鮮血。痰唾稠黏。風氣下流。腰疼腳重。臍下脹痛。溺赤如金。

大黃(三兩) 人參(半兩) 麻子仁(五兩另研) 訶子皮(炮取二兩)

上杵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以通利為度。產後大便秘者。每服十丸米飲下。

(五柔丸)(六十九) 治老人虛人腳氣。亡津液。虛秘。大便結。調補三焦。

大黃(四兩) 前胡(一兩) 半夏(洗七次) 蓯蓉(酒浸) 芍藥 茯苓(去皮) 細辛 當歸 葶藶(炒。各半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溫水下二十丸。以通利為度。

(大三脘散)(七十) 治三焦氣逆。胸膈虛痞。兩脅氣痛。面手浮腫。大便秘澀。兼治腳氣。

獨活(一兩) 白朮(三分) 甘草(三分微炙) 乾木瓜(切焙乾秤一兩) 紫蘇(一兩) 大腹皮(一兩炙黃用) 陳橘皮(三分) 沉香(一兩) 木香(三分) 川芎(三分) 檳榔(三分)

上十一味。同一處。杵為粗散。每劑秤一分。水二盞。同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帶溫服。取便利為效。如能臨晚常進半劑。依法煎服。即腑臟調和。風氣人多秘滯。數宜服之。未通利者。依法煎服。此藥極不虛人氣。經驗多矣。腳氣心腹氣悶。大便秘滯者良。

(檳榔散)(七十一) 治腳腫。

橘葉(一大握) 沙木(一握) 小便(小盞) 酒(半盞。同以上藥煎)

上煎數沸。調檳榔末二錢。食後服。

(薏苡仁酒法)(七十二) 治腳痹。

薏苡仁 牛膝(各二兩) 海桐皮 五加皮 獨活 防風 杜仲(薑汁炙。以上各一兩) 白朮(半兩) 枳殼(一兩炒) 生乾地黃(二兩半)

上銼為粗末。以生絹袋內無灰酒五升浸。春夏秋冬二七日。夏月盛熱分作數劑。逐旋浸酒。每日空心溫服一盞。或半盞。日三四服。常令酒氣醺醺不絕。久服覺皮膚下如數百條蟲行。即風濕氣也。

(木瓜散)(七十三) 治腳氣。

大腹皮(一枚) 紫蘇(一分) 乾木瓜(一分) 甘草(一分炙) 木香(一分) 羌活(一分)

上細銼為散。分作三服。每服用白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服。

(蔥豉湯)(七十四) 治傷寒一二日。頭項腰背痛。惡寒脈緊無汗者。此湯主之。

豆豉(二大合) 蔥白(十五莖) 麻黃(四分去節) 乾葛(八分)

上件以水二升。先煎麻黃六七沸。掠去白沫。乾葛煎二十餘沸。下豉煎取八大合。去滓分二次溫服。如人行五六里。服訖良久。煮蔥豉湯熱吃。即取汗。

(連須蔥白湯)(七十五) 治傷寒已發汗。或未汗。頭疼如破。

生薑(二兩) 連須蔥白(寸切半升)

上以水二升。煮一升去滓。分作二三服。服此湯不瘥者。服葛根蔥白湯。

(葛根蔥白湯)(七十六) 治頭疼不止。

葛根 芍藥 知母(各半兩) 蔥白(一把) 川芎(一兩) 生薑(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水三升煎一升半去滓。每服一湯盞。

(雄鼠屎湯)(七十七) 治勞復。

梔子(十四枚劈) 枳殼(三枚炒) 雄鼠屎(二七枚。即兩頭尖)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二寸。香豉三十粒。同煎一盞。分作二服。勿令病人知鼠屎。

(黃芩芍藥湯)(七十八) 治鼻衄。

黃芩(三分) 芍藥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酒蒸黃連丸)(七十九) 治暑毒伏深。累取不瘥。無藥可治。伏暑發渴者。此方尤妙。

黃連(四兩。以無灰好酒浸面上約一寸。以重湯熬干)

上搗羅為細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滾水下三五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茅花湯)(八十) 治鼻衄不止。

茅花一大把。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作二服即瘥。如無花以根代之。

(枳實理中丸)(八十一) 治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者。宜此治之。

茯苓(二兩) 人參(二兩) 枳實(十六片麩炒) 白朮(二兩) 乾薑(二兩炮) 甘草(二兩炒)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蔞根二兩。下利者。加牡蠣二兩煆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八十二)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者。

半夏(五兩湯浸洗七遍) 白茯苓(三兩去皮)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秤生薑四錢。取自然汁投藥中。更煎兩沸熱服。不拘時候。

(桔梗枳殼湯)(八十三) 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桔梗 枳殼(麩炒去穰。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

(赤茯苓湯)(八十四) 治傷寒嘔噦。心下滿。胸膈間宿有停水。頭眩心悸。

赤茯苓(一兩) 芎藭(半兩)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人參(一兩去蘆頭) 白朮(半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穰焙)

上件藥搗羅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香薷散)(八十五) 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此皆由飽食腥膾。復啖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餐。多飲寒漿。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於脾胃。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百脈昏亂。營衛俱虛。冷搏於筋則轉筋。宜服此方。

厚朴(去皮二兩) 香薷(穗一兩半) 黃連(二兩。二味入生薑四兩。同杵炒令紫色用)一方有白扁豆尤良。

上搗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仍煎服時不得犯鐵器。慢火煎之。兼治非時吐利霍亂。腹中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疼痛不可忍者。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有神效。

(犀角地黃湯)(八十六)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汗。內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瘡疹出得太盛。以此解之。

芍藥(三分) 生地黃(半斤) 牡丹皮(去心一兩) 犀角(一兩為屑。如無。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屬兩途)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一盞。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更不用黃芩也。

(黃連解毒湯)(八十七) 治時疾三日已汗解。或因飲酒復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

黃連(三分) 黃柏(半兩) 黃芩(一兩) 梔子(四枚劈)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取一湯盞。去滓服。未知再服。進粥以此漸瘥。外臺云。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傳此方。諸人用之亦效。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

(酸棗湯)(八十八) 治傷寒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眠。

酸棗仁(四升) 甘草(一兩炙) 知母(二兩) 茯苓(三兩去皮) 川芎(三兩) 乾薑(三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梔子烏梅湯)(八十九) 治傷寒後。虛煩不得眠。心中懊憹。

梔子(半兩) 黃芩(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 柴胡(一兩) 烏梅肉(十四枚微炒用)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竹葉十四片。豉五十粒。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橘皮乾薑湯)(九十) 治噦。

橘皮 通草 乾薑(炮) 桂心(各二兩) 人參(一兩) 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進三服。

(羌活附子散)(九十一) 治咳逆。

羌活 附子(炮) 茴香(微炒各半兩) 木香 乾薑(炮各大棗許大)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鹽一捻。同煎一二十沸。帶熱服。一服即止。

(半夏生薑湯)(九十二) 治噦欲死。

生薑(二兩切) 半夏(洗一兩一分)

上以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分溫二服。

(黑膏)(九十三) 療溫毒發斑。

好豉(一升) 生地黃(半斤切)

上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滓。用雄黃麝香如大豆者。內中攪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忌蕪荑。

(葛根橘皮湯)(九十四) 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寒解。冬溫始發。肌中斑爛癮疹如錦紋而咳。心悶。但嘔吐青汁。服此湯即靜。

葛根 橘皮 杏仁(去皮尖研炒) 知母 黃芩 麻黃(去節湯泡)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半。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

(玄參升麻湯)(九十五) 治傷寒發汗吐下後。毒氣不散。表虛里實。熱發於外。故身斑如錦文。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閉腫痛。

玄參 升麻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大青四物湯)(九十六) 治傷寒熱病十日以上。發汗及吐利後。熱不除。身上斑出者。

大青(四兩) 豆豉(八合) 阿膠(一兩炙)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旋入膠再煎合烊。

(知母桂心湯)(九十七) 治傷寒後不瘥。朝夕有熱如瘧狀。

知母(一兩) 麻黃(一兩去節) 甘草(一兩炙) 芍藥(一兩) 黃芩(一兩) 桂心(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四片。煎一盞去滓。取八分清汁溫熱服。日三。溫覆令微汗。若心煩不眠。其人慾飲水。當稍與之。令胃中和則愈。

(三黃丸)(九十八) 治吐血黃疸。

黃連(三兩) 大黃(一兩) 黃芩(二兩)

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滾白湯送下。

(桔梗半夏湯)(九十九) 治傷寒冷熱不和。心腹痞滿。時發疼痛。順陰陽。消痞滿。

桔梗(一兩微炒細切) 半夏(一兩薑汁製) 枳實(半兩麩炒赤用) 陳橘皮(湯浸去穰焙乾。以上各一兩)

為末。每服四錢。水一鍾。姜三片。煎七分去滓。熱服。

(三黃熟艾湯)(一百) 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湯諸藥多不得止。宜服此湯除熱止利。

黃芩 黃連 黃柏(三分) 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薤白湯)(一百一)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皆治之。

豉(半斤綿裹) 薤白(一把) 梔子(七枚。大者破之。)

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二升半。先煎梔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許。下豉煎取一升二合。去滓。每服一湯盞。

(赤石脂丸)(一百二) 傷寒熱利。

黃連 當歸(各二兩) 赤石脂 乾薑(炮。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吞下。日三服進之。

(地榆散)(一百三) 治傷寒熱毒不解。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並宜治之。

地榆(一兩切) 犀角屑(一兩) 黃連(一兩去須微炒) 茜根(一兩) 黃芩(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入薤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黃連阿膠湯)(一百四) 治傷寒熱毒入胃。下利膿血。

梔子仁(半兩) 黃柏(一兩微炙切) 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阿膠(一兩切碎炒令黃)

上件藥搗為粗末。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桃仁湯)(一百五) 治䘌。(女力切。蟲食病)

槐子(碎一兩) 艾葉(一兩) 大棗(十五枚去核) 桃仁(一兩去皮尖雙仁炒)

上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三服。

(黃連犀角湯)(一百六) 治傷寒及諸病之後。內有瘡出下部者。

黃連(半兩) 烏梅(七個) 木香(一分) 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用之)

上以水二大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分三服。

(雄黃銳散)(一百七) 治下部䘌瘡。

雄黃(研) 青葙子 苦參 黃連(各二分) 桃仁(去皮尖研一分)

上為散。以生艾搗汁和。如棗子核大。綿裹納下部。扁竹汁更佳。冬間無艾。只用散綿裹納下部亦得。

(百合知母湯)(一百八) 治百合病發汗後者。

百合(七枚)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每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一百九) 治百合病下之後者。

百合(七枚劈) 滑石(三分碎綿裹) 代赭(如彈丸大一枚斫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雞子湯)(一百十) 治百合病吐之後。

百合(七枚劈) 雙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攪令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洗方)(一百十一) 治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合地黃湯)(一百十二) 治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

百合(七枚劈) 生地黃(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栝蔞牡蠣散)(一百十三) 治百合病渴不瘥。

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上搗羅為散。飲服方寸匕。日進三服。

(滑石散)(一百十四) 治百合病變發寒熱。

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上杵羅為散。飲服方寸匕。日進三服。當微利者。止勿服之。寒熱即除。

(治中湯)(一百十五) 治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腹疼氣不和。

人參 乾薑(炮) 白朮 甘草(炙) 陳橘皮(湯洗) 青橘皮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數沸熱服。尋常入鹽點之。

(陽旦湯)(一百十六) 治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強。鼻鳴乾嘔。

桂心 芍藥(以上各三兩) 甘草 黃芩(各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取八分清汁。溫服。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渴者去桂心。加栝蔞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旦湯主之。煎時入膠飴為佳。若脈浮緊無汗發熱者。不可與也。

(白虎加蒼朮湯)(一百十七) 治濕溫多汗。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一斤) 蒼朮(三兩) 粳米(三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取六分。清汁。溫服。

(七味蔥白湯)(一百十八) 許仁則治傷寒。或因起動勞復。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復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症。宜服此湯。

乾葛(切三合) 新豉(半合綿裹) 蔥白(連須者切半升) 生薑(切一合) 麥門冬(去心三兩) 乾地黃(三兩) 勞水(四升以勺揚之一千過。名曰勞水)

上七味用勞水煎之三分。減去滓。分二服。漸漸服取汗。

(增損四順湯)(一百十九) 治少陰下利。手足冷無熱候者。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 龍骨(二兩) 黃連 乾薑(炙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日三服。不瘥。復作甚良。若下利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

(化斑湯)(一百二十) 治斑毒。

人參(半兩) 石膏(半兩) 葳蕤 知母 甘草(各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糯米一合。煎至八分。取米熟為度。去滓溫服。

(官局桔梗湯)(一百二十一) 治乾嘔。

桔梗 半夏 陳橘皮(各一兩) 枳實(半兩)

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七分服之。

(麻黃加朮湯)(一百二十二) 治中濕。

麻黃(一兩半去節湯泡) 甘草(半兩炙) 桂枝(一兩去皮) 蒼朮(半兩) 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竹皮大丸)(一百二十三) 治虛煩。

生竹茹(二分) 石膏(三分) 桂心(一分) 甘草(三分炙) 白薇(一分)

上為細末。棗肉丸。彈子大。米飲服一丸。日三夜一。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枳實一分。

(古今錄驗橘皮湯)(一百二十四) 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鳴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陳橘皮 紫菀 麻黃(去節湯泡) 杏仁(去皮尖)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黃芩(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

(黃連橘皮湯)(一百二十五) 治溫毒發斑。

黃連(四兩去毛) 陳橘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枳實(炙) 麻黃(去節湯泡) 葛根(各二兩) 厚朴(薑汁製) 甘草(各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用水一小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服。下利當先止。

(麥門冬湯)(一百二十六) 治勞氣欲絕。

麥門冬(一兩去心) 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先用水二小盞。入粳米半合。煎令米熟去米。約得水一小盞半。入藥五錢。棗二枚。竹葉十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能服者。綿滴口中。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