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風
《靈》《素》
《素問·風論》: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成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氣與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衛風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營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寒熱。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痹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診在眉上,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䐜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諸風病狀各殊,其多汗惡風,同傷風畏風,傷風自汗。凡七情六淫之病,必有現症。能辨症,斷不至誤治也。
《平人氣象論》:面腫曰風。
風厥勞風 《評熱病論》: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氣逆甚,即名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生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必少陰之氣上乃能厥。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此等病最當體認。若認以為肺癰、肺痿,則失之遠矣。蓋肺癰乃肺生癰,肺痿乃肺痿癟。此則風寒入肺,痰涎凝結也。
酒風 《病能論》:帝曰: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
偏枯 《生氣通天論》: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痱 《靈樞·熱病》: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金匱》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為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病在緩處,故外治必塗其緩者。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此辨證之要訣。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傷寒論》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風為痂癩。
《病源》
風癔 風邪之氣,若先發於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黑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
口噤 諸陽經筋,皆在於頭,三陽之筋,並絡入頷頰,夾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診其脈遲者生。
舌強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賊風 冬至之日,有疾風從南方來,名曰虛風,其傷人也,但痛不可按抑轉動,傷風冷則骨解深痛,按之乃應骨痛也。但覺身內索索冷,欲得熱物,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氣相搏,結成瘰癧及偏枯。遇風熱相搏乃變附骨疽也。附骨疽亦由風冷所致。
風痙 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體痙直者,死也。由風邪傷於太陽經,復遇寒濕,則發痙也。此與病後壞症之痙不同。
角弓反張 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柔風 血氣俱虛,風邪併入。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裡急。柔風之狀,四肢不能收,裡急不能仰。
不仁 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是也。
風驚悸 由心氣不足,心府為風邪所乘,則驚不自安,悸動不定。其狀目精不轉而不得呼。
刺風 由體虛膚腠開,為風所侵,如刃錐所刺也。
盅風 由體虛受風,其風在於皮膚,淫淫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侵傷氣血,其動作如蠱毒也。
鬚眉墮落 皆由風濕冷得之。邪客於經絡,與血氣相干,使榮衛不和,故面色敗,皮膚傷,鼻柱壞,鬚眉落。此乃癘風也。
惡風 風病有四百四種,總不出五種:黃風、青風、赤風、白風、黑風。人身有八萬屍蟲,若無八萬屍蟲,人身不成不立,復有諸惡橫病,諸風害人,所謂五種風生五種蟲,能害於人。
口喎 《養生方》云: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食口喎。口喎見《金匱》。此又是一病。當內服藥而外提出風邪。
《外臺》
風猥退 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由分肉流於血脈,久成風水之病。
嚲曳 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肌肉經脈,胃氣衰損,則筋脈虛而筋肉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
風毒發 眼疼腳縱,中指疼連肘邊,牽心裡悶,肋脹少氣,喘氣欲絕,不能食。
風方
酒風(《素問》) 治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
澤瀉 白朮(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為後飯。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南人呼為吳風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風濕。三指為一撮,約二三錢。飯後藥先為後飯。按:麋銜,疑即鹿銜草。為後飯,服在飯後,非飯前也。凡古方須將《神農本草》細參藥性,乃能深知其義。
侯氏黑散(《金匱》)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白朮(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 礬石(各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 乾薑 芎藭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服,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腸腹空虛,則邪易留此,填滿空隙,使邪氣不能容。
風引湯(《金匱》) 除熱癱癇。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此乃臟腑之熱,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石重藥清其里。
防己地黃湯(《金匱》)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 桂枝 防風(各二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凡風勝則燥,又風能發火,故治風藥中無純用燥熱之理。
頭風摩散(《金匱》)
大附子(一枚,泡) 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藥力行。
越婢湯(《金匱》)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汗者,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本方加白朮四兩,即越婢加朮湯。越婢寒散之方也,治風熱在表之證。
小續命湯(《千金》) 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言,奄奄忽忽,神精悶亂,諸風服之皆驗。
麻黃 防己 人參 黃芩 桂心 芍藥 甘草 川芎 杏仁(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三四劑,隨人風輕重虛實,腳弱服之亦瘥。恍惚者加茯神、遠志。骨節疼煩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外臺》加白朮一兩,石膏、當歸各二兩,無防己。續命為中風之主方,因症加減,變化由人,而總不能捨此以立法。後人不知此義,人自為說,流弊無窮,而中風一症,遂十不愈一矣。人參附桂,何嘗不用,必實見其有寒象而後可加。然尤宜於西北人,若東南人則當詳審,勿輕試。
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川芎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虛而感風則成痱,此治痱症之主方。
近效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泡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此治中風後陽虛之證。
按:《古今錄驗》《近效》二種,乃唐以前之方書,今全本未見。《外臺》中引二書之方極多,《金匱要略》宋人校書者,往往以本集中載方太少,故亦採取二書,並《千金》《外臺》之方,擇其精要者,附一二方於每病之後,而方首亦必不沒其所本之書。古人之不苟如此,今人見其方載入《金匱》中,即以為仲景所定之方,誤矣。須知之。
地黃煎(《千金》)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方。
生地黃汁 枸杞根汁(各二兩) 生薑汁 酥(各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 天門冬 人參(各八兩) 茯苓(六兩) 大黃 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搗篩五物為散,先煎地黃等汁成膏,納散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風行必燥,古人治風必用潤藥,乃真訣也。今人反以剛燥辛熱之品治之,是益其疾也。
三黃湯(《千金》)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 黃耆(各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瓜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此方專以驅風為治。
風痱方(《千金》) 治手足不遂,僵直。
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
蒸半身不遂方(《千金》)
蠶沙兩石,熟蒸,分作直袋三枚。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換熱者,數易之。瘥後,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爛煮熱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按:此法熨痹證亦良。
治風懿方 竹瀝一升 治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身冷,強直,不語。或狂言,角弓反張。或食或不食,或大小便不利。治風懿之法與治風痱之法不相遠。
口眼喎僻方(《千金翼》) 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牙車急,舌不轉。
牡蠣(熬) 礬石(燒) 附子(泡,去皮) 伏龍肝(等分)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三歲雄雞血和藥敷上,預候看,勿令太過。偏右塗左,偏左塗右,正則洗去之。
又方 大皂莢五兩(去皮子) 搗篩,以三年大醋和,塗緩處。
又方(《千金翼》) 治風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
生地黃汁 竹瀝(各一升) 獨活(三兩,切)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驅風舒經活血。
開心肥健方(《千金翼》)
人參(五兩) 大豬肪(八枚)
上二味,搗人參為散,豬肪煎取凝。每服以人參一分,豬脂十分,以酒半升和服之。一百日骨髓充盈,日記千言,身體潤澤。去熱風、冷風、心頭等風,月服二升半,即有大效。此方治老人及風燥者最宜。
一切風虛方(《千金翼》)
杏仁(九升,去尖及兩仁,曝乾)
上一味,搗為末,以水九升,研濾,如作粥法,緩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和羹、粥、酒內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七日後,大汗出,二十日後汗止。慎風冷、豬、魚,雞、蒜、大醋,一劑後諸風減差。春夏恐酸,少作服之。秋九月後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此即作杏酪之法,服食最宜。
竹瀝湯(《外臺》) 治諸中風。
竹瀝(二升) 生葛根(一升) 按:亦當用汁。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分三服,日三。此通經絡之法。
卒不得語方(《外臺》)
以苦酒煮芥子,薄頸一周,以衣包之,一日一夕乃解,瘥。
中風不語方(《寶鑑》)
取龜尿點舌。
取龜尿法:置龜於新荷葉上,以豬發鼻內戳之,立出。
地黃飲子(《宣明》) 治中風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急當溫之。
熟地 山茱萸 五味子 蓯蓉(酒浸) 石斛 麥冬 石菖蒲 遠志 茯苓 桂心 附子(炮) 巴戟(去心,等分) 薄荷(七葉)
上十三味,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煎服。風氣甚而有火,多痰者忌服。此治少陰氣厥之方,所謂類中風也,故全屬補腎之藥。庸醫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證,輕則永無愈期,甚則益其病而致死,醫者病家終身不悟也。
稀涎散(《局方》) 治中風牙關緊急,並治單蛾雙蛾。
江子仁(六粒) 牙皂(三錢) 明礬(一兩)
上先化開礬,入二味,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入喉中。此急救吊痰開喉之法。
豨薟丸(《本事方》) 治口眼喎斜,偏風,失音不語,時時吐涎。久服並眼目清明,髭鬚烏黑,筋骨強健。
豨薟 五月中取葉及嫩枝,洗,九蒸九曬,微焙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溫酒或米飲下三四十丸。按:余取豨薟瀝汁熬膏,打末為丸尤有力。此緩治之劑,非一時救病之法。
控涎丹(《三因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桐子大,曬乾,臥時淡薑湯或熱湯下五七丸至十丸。此乃下痰之方,人實症實者用之。
滌痰散(嚴氏) 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薑製) 半夏(各二錢半) 枳實 茯苓(各二錢) 橘紅(一錢五分)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 竹茹(七分) 甘草(五分)
上九味,加姜五片,水煎服。此治心經之痰。
勝金丸(《本事方》) 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
生薄荷(半兩) 豬牙皂角(二兩,捶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末(一兩) 藜蘆(二兩) 硃砂(五錢許,研)
上將硃砂末二分,與二味研勻,用膏子搜和,丸如龍眼大,以硃砂一分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治。實見其痰在上膈則可用,否則提氣上升,反成厥冒等疾。
銀液丹(《局方》) 治諸風痰涎蘊結,心膈滿悶,頭痛目運,面熱心鬆,痰唾稠黏,精神昏憒,及風涎潮搐,並宜服之。
天南星(三分,為末) 硃砂(半兩,研飛) 鐵粉 水銀(各三兩,結砂子) 膩粉(一兩,研) 黑鉛(煉十遍,秤三兩,與水銀結砂為小塊,同甘草十兩水煮半日,候冷研。)
上研勻,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同薄荷蜜湯下,生薑湯亦可。微為度,食後服。如治風癇,不計時候服。痰涎逆上用此鎮壓亦不可少。前方提之使出,此方鎮之使下,隨宜施治,全在辨症之確。
癘風方 治眉落鼻壞,遍體生瘡。出《神仙感遇傳》。
角刺(一二升,燒灰) 大黃(九蒸曬)
上為末,再煎大黃湯,服方寸匕,旬日即愈。
青州白圓(《局方》) 見通治。
痹、歷節
《靈》《素》
《靈·周痹》論:黃帝曰:願聞眾痹。岐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帝曰:善。願聞周痹何如?岐伯對曰: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帝曰:善。此痛安在?何因而有名?岐伯對曰: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經中無痰字,沫即痰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曰周痹。
深痹 《九針十二原篇》: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
風痹 《壽夭剛柔篇》: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者,命曰風痹。二病之殊,兩言而定。
寒痹 《壽夭剛柔篇》: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素問·痹論》:帝問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凡痹之客五臟者:客五臟,痹氣入內而生內症矣。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嚏,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有疼久者,有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帝曰:其客於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帝曰:夫痹之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縱。
陰痹 《至真要大論》: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頂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筋肌骨痹 《長刺節論》: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痹。
肉苛 《逆調論》: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於衣絮,猶尚苛也,是為何疾?岐伯曰:營氣虛,衛氣實也。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金匱》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曰歷節。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痹、歷節方
痹證方(《靈樞》) 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溫,能通經絡,行血脈,故可以塗其緩者。桑之性平,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淺深適中,便於坐而得其暖也,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啖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雖不善飲,亦自強之。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亦己矣。筋骨之病,總在軀殼,古法多用外治,今人不能知矣。
寒痹熨法(《靈樞》)
用醇酒二十升,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㕮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納酒中,置酒馬矢熅中。馬矢熅中者,燃馬屎而煨之也。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乾之,干後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晬,周日也。其日乃出干,並用滓與棉絮復布,為復巾,重布為巾,如今之夾袋,所以盛貯綿絮藥滓也。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熨寒痹所刺,則知先已刺過,然後熨之,若不刺而徒熨,恐藥性不易入,則刺法亦當考明。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
黃耆桂枝五物湯(《金匱》) 治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黃耆 芍藥 桂枝(各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此即桂枝湯以黃耆易甘草,乃衛虛營弱之方,固衛即以護營。
桂枝芍藥知母湯(《金匱》) 治肢節疼痛,身體尫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 麻黃 附子(炮,各二兩) 生薑 白朮(各五兩) 知母(四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此為陽虛之症。
烏頭湯(《金匱》) 治歷節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耆 甘草(炙,各三兩) 烏頭(三枚,㕮咀,以蜜二升,煮取一升,即出烏頭)
上五味,㕮咀四味,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更服之。其煎法精妙可師,風寒入節,非此不能通達陽氣。
獨活寄生湯(《千金》) 治風寒濕痹,偏枯腳氣。
獨活(三兩) 桑寄生 秦艽 細辛 歸身 生地 白芍 川芎 桂心 茯苓 杜仲 牛膝 人參 甘草(各等分) 一方有防風
上十四味,為粗末。每服四錢,煎服。此驅風通治之方。
舒筋飲 治臂痛不能舉,由氣血凝滯,經絡不能行所致。非風非濕。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後服。
片薑黃(二錢,如無以莪朮代之) 赤芍 當歸 海桐皮(去粗皮) 白朮(各一錢五分) 羌活 炙甘草(各一錢)
上七味,加姜三片,煎服,磨沖沉香汁少許。
拔痹膏
用生半夏為末,同廣膠等分。先用薑汁,將膏煎烊,調入半夏,塗。
史國公酒方(《聖惠》) 治中風語言謇澀,手足拘攣,半身不遂,痿痹不仁。
當歸(酒洗) 虎脛骨(酒浸一日,焙乾,醋炙) 羌活 鱉甲(炙) 萆薢 防風 秦艽 牛膝 松節 晚蠶沙(各二兩) 枸杞子(五兩) 茄根(八兩,蒸)
上為粗末,絹袋盛,浸無灰酒一斗,十日取飲。
半身不遂外治方、大活絡丹、指迷茯苓丸 俱見通治。
痿
《素問》
《素問·痿論》: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岐伯對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而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脛急而攣,發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痿症總屬熱,而皆關於肺。後人治痿而用燥熱之藥,俱誤。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黃帝曰:何以別之?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散。心熱者,色赤而絡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岐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氣街一名氣衝,足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動脈處。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諸經所溜為榮。而通其俞,諸經所注為俞。調其虛實,和其順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時受月,王冰注謂病所受之時月,未知是否。《生氣通天論》: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難經》
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
痿方
金剛丸(《保命》)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
萆薢 杜仲(炒去絲) 蓯蓉(酒浸,等分)
上為末,酒煮腰子,搗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
虎骨四斤丸(《局方》) 治腳痿。
宣木瓜 天麻 蓯蓉 牛膝(各焙乾,一斤) 附子 虎骨(各一兩,酥炙)
以上各如法修制,先將前四味用無灰酒浸,春秋各五日,夏三,冬十日,取出焙乾。入附子、虎骨,共研為末。用浸藥酒。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鹽湯下。
加減四斤丸(《三因》) 治腎肝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足不任地,驚恐戰掉,潮熱時作,飲食無味,不生氣力。
肉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瓜(干) 鹿茸(酥炙) 熟地 五味子(酒浸) 菟絲子(酒浸,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米飲下。一方不用五味,有杜仲。
煨腎丸(《保命》) 治腎肝虛及脾損,穀不化。
牛膝 萆薢 杜仲(炒去絲) 白蒺藜 防風 菟絲子(酒浸) 蓯蓉(酒浸) 葫蘆巴 破故紙(等分) 桂枝(減半)
上為末,將豬腰子制如食法,搗爛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送下。又治腰痛不起。亦治腎痿。
續骨丹(《本事》) 治兩腳軟弱,虛羸無力,及小兒不能行。
天麻(酒浸) 白附子 牛膝 木鱉子(各半兩) 羌活(半兩) 烏頭(一錢,泡) 地龍(去土,一分) 乳香 沒藥(各二錢) 硃砂(一錢)
上以生南星末一兩,無灰酒炙,糊丸雞頭大,硃砂為衣。此加味活絡丹也,舒筋最宜。
思仙續斷圓(《本事》) 治肝腎風虛氣弱,腳不可踐地,腰脊疼痛,風毒流注下經,行止艱難,小便餘瀝。此補五臟內傷,調中益精,涼血,堅強筋骨,益智輕身耐老。
思仙術 生地(各五兩) 五加皮 防風 米仁 羌活 川斷 牛膝(各三兩) 萆薢(四兩)
上為細末,好酒三升,化青鹽三兩,用大木瓜半斤,去皮子,以鹽酒煮木瓜成膏,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膏少和酒可也。此方治下焦風濕腳氣亦效。《內經》針痿之法獨取陽明,以陽明為諸筋總會也。而用藥則補腎為多,以腎為筋骨之總司也。養其精血而逐其風痰,則大略無誤矣。
虎潛丸(丹溪) 大活絡丹(以上二方俱見通治。)
厥
《靈》《素》
《靈·癲狂篇》: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厥之象如此,甚則不知人矣。
《素·厥論》: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帝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岐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解精微論》: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厥則無不因陽氣在上,若不能通陰納陽,而用辛熱滋膩之藥,貽害無窮。 《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陽明脈解論》: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喑俳煎厥 《素·脈解篇》: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劉河間地黃飲子專治喑俳。 《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此當治肝脾之逆。
薄厥 《素·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此當治血逆。
陽明厥 《素·陽明脈解論》: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少陰厥 《素·脈要精微論》: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風厥 《素·評熱病論》: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此當治風。
屍厥 《素·繆刺論》: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
《難經》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金匱》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既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卒厥之症,頗似中風,一或誤治,死不旋踵。
《傷寒論》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
少陰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此為寒厥。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以下所論諸條,皆指傷寒症手足逆冷而言,非氣逆不知人之厥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勝,必愈。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此為熱厥。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此致厥之由。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此厥之象。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其後必便血。熱入里。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虛寒之厥。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中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傷寒論》中厥症諸條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有寒熱互乘,其變不一,隨病異形,非厥之正病也,尤不可不潛心體察。凡一病,其變態不同如此,何可執一說以人命為兒戲耶。
厥方
屍厥方(《素問》) 以竹管吹其兩耳,鬄(鬄,剃同)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燔治,燒為末也。
赤圓(《金匱》) 寒氣厥逆主之。
茯苓 半夏(各四兩,洗,一方用桂) 烏頭(二兩,泡) 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六味末之,納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真朱即硃砂。
茯苓甘草湯(《傷寒論》)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 生草(一兩,炙) 生薑(二兩)
上四味,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屍厥方(《金匱》) 治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草蒲屑納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白薇湯(《本事方》) 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喑不能言,或微知人,或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出汗過多,血少,氣並於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服:
白薇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此病最多,而婦科皆不知,無不誤治。
四逆湯(《傷寒論》) 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冷厥者,亦主之。方見傷寒。
通脈四逆湯(《傷寒論》)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主之。方見通治。
附加減法:如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主之。方見傷寒。以上三方皆治寒極之厥,與熱厥正相反,須辨之。
瓜蒂散、白虎湯 此治熱厥二方,俱見傷寒。烏梅丸 此治蟲厥,見蟲門。 蘇合香丸 此治氣厥。四磨飲、至寶丹 以上三方俱見通治。
虛勞
《金匱》
夫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赤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善盜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古人所謂虛勞皆是純虛無陽之症,與近日之陰虛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誤治必斃。近日吐血咳嗽之病,乃是血症,有似虛勞,其實非虛勞也。
《病源》
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六極者,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肌極,六曰精極。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陰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
五蒸:一骨蒸,根在腎。二脈蒸,根在心。三皮蒸,根在肺。四肉蒸,根在脾。五內蒸,亦名血蒸,必外寒而內熱,把手附骨,而內熱甚,根在五臟六腑。又有二十三蒸,各有證名。
肺勞者,短氣面腫,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生瘡。脾勞者,舌苦直,不能嚥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餘瀝,莖內痛,陰濕囊生瘡,小腹滿急。此乃五臟之勞。
虛勞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 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頭眶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桂枝(二兩)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脈極虛芤遲,乃為虛寒之症,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湯。若嗽血而脈數者,乃陰虛之症,與此相反,誤用必斃。
薯蕷丸(《金匱》)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主之。
薯蕷(三十分) 當歸 桂枝 曲 乾地黃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人參(十分) 芎藭 芍藥 白朮 麥門冬(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杏仁(六分) 乾薑(三分) 白蘞(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大黃䗪蟲丸(《金匱》)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此丸主之。
大黃(十分,蒸)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地黃(十兩) 蠐螬(一升) 乾漆(一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䗪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為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血乾則結而不散,非草木之品所能下,必用食血之蟲以化之。此方專治瘀血成勞之症。瘀不除則正氣永無復理,故去病即所以補虛也。
治夢泄精方(《千金》)
韭子(一升)
上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立效。
羌活補髓丸(《千金》) 療髓虛腦痛不安,膽腑中寒。
羌活 川芎 當歸(各三兩) 桂心(二兩) 人參(四兩) 酥(一升) 大麻仁(二升,熬,研脂) 棗肉(一斤,研脂) 牛髓 羊髓(各一升)
上十味,先篩前五味為散,後用棗肉、麻仁打勻,再下二髓及酥,重湯煮之,為丸桐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三服。
肘後獺肝散(《金匱》附方) 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獺肝(一具,炙乾、末之)
上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骨蒸方(《千金》) 療熱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息,兩鼻孔張,日西即發。
龍膽 黃連 瓜蔞(各一兩) 梔子(二七枚,擘) 芒硝(半兩) 青葙子 苦參 大黃 黃芩 芍藥(各半兩)
上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此為純寒之劑,實熱者宜之。
救急療瘦疾方(《外臺》)
炙甘草(三兩)
上一味,小便煮服。用小便奇。此方亦治咽痛。
口乾方(《外臺》) 療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乾裂。
石膏(碎,綿裹) 生地汁 赤蜜(各一升) 淡竹葉(五升,切)
上四味,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取七升,去滓,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納地黃汁,煮二三沸,下蜜,煎三升,細服。
傳屍勞方(《外臺》)
獺肝(一具,破,干炙) 鱉甲(一枚,炙) 野貍頭(一枚,炙) 紫菀(四分) 漢防己(一兩半) 蜀漆(洗) 麥冬 甘草(炙,各一兩)
上藥搗篩已成,煉烊羊腎脂二分,合蜜一分,烊,令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十五丸,日再。其藥合和,分一分懸門額上,一分著頭邊,一分系臂上。先服頭邊,次服臂上,次服門上,大驗。
秦艽鱉甲散(《寶鑑》)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舌紅頰赤,氣粗,困倦,盜汗。
鱉甲 柴胡 地骨皮(各一兩) 秦艽 知母 當歸(各五錢)
上為末,每半兩入烏梅一枚,青蒿五葉,同煎,臨臥空心溫服。
秦艽扶羸湯(《直指》) 治肺痿,骨蒸勞嗽,聲嗄,自汗,體倦。
鱉甲 秦艽 當歸 人參(各一錢半) 柴胡(二錢) 地骨皮 紫菀 半夏 甘草(各一錢)
上九味,加薑棗煎服。
十味煎(《外臺》) 治凡病在胸膈上者,宜飽服而在夜。肺既居上,則病在上,晝宜服丸,夜宜合桑白皮汁等服。
桑白皮(一升) 地骨皮(三升) 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澄清 生地汁(五升) 麥冬汁(二升) 生薑汁(一升) 竹瀝 生葛 根汁(各三升) 白蜜(一升) 牛酥(三合) 大棗(一升)
上十味,先煮生地以下,葛根以上,和煎減半,則納桑皮等和煎之。三分減一,則納酥、蜜、棗等藥攪之,勿停手,如稠飴狀。每服胡桃大一枚,含之。滋潤肺經,此為第一。薑汁宜用少許。
百花煎(《類方奇要》) 治吐血、咳嗽。補肺。
生地汁 藕汁 黃牛乳(各一升) 胡桃(十枚,研細) 黃明膠(炙燥,末,半兩,阿膠尤佳) 生薑汁(半斤) 乾柿(五枚,細研) 大棗(二十一枚,煮去皮核,研爛) 清酒(一斤) 秦艽(半兩,末,秦艽味太苦,當用薄荷或蘇子汁) 杏仁(三兩,研細)
上藥煎減半,入好蜜四兩,慢火養成,入磁器。服一匙,米飲調下,日三。方內薑汁太多,宜減去大半。
人參蛤蚧散(《寶鑑》) 治二三年間,肺逆喘嗽,咯吐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氣,酥炙黃) 杏仁(五兩) 甘草(炙,三兩) 人參 茯苓 貝母 知母 桑白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磁器內盛,每日如茶點服,神效。
金鎖固精丸 治夢遺滑精。
芡實 蓮鬚 蒺藜(各二兩) 龍骨(一兩,酥炙) 牡蠣(煅,四兩)
上以蓮子粉糊丸。服,鹽湯送下。
金鎖丹(《本事方》) 治夢泄遺精,關鎖不固。
茴香 胡蘆巴 破故紙(炒) 白龍骨(各一兩) 木香(一兩五錢) 胡桃(三十個,研膏) 羊腎(三對,切開用鹽擦,炙敖,搗膏)
上為末,和二膏研勻,酒浸煮熟,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鹽湯下。
金鎖正元丹(《局方》) 治真氣不足,元臟虛弱,四肢倦怠,百節痠疼,精神昏困,手足多冷,心忪盜汗,飲食減少,小便滑數,遺精白濁。
五倍子 茯苓(各八兩) 補骨脂(十兩,微炒) 紫巴戟(去心) 胡蘆巴(炒) 蓯蓉(洗淨,各一斤) 硃砂(別研) 龍骨(各三兩)
上為細末,入研令勻,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下。
犀角紫河車丸(《寶鑑》) 治傳屍勞,三月必平復,其餘勞症即消。數服神效。
紫河車(一具,米泔浸一宿,洗淨焙乾) 鱉甲(酥炙) 桔梗 胡黃連 白芍 敗鼓皮心(醋炙) 大黃 貝母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各二錢半) 芒硝 犀角(鎊) 硃砂(各二錢,研)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硃砂為衣。空心溫酒服二十丸。如膈熱,食後服。重病不過一料。
小建中湯(《金匱》)黃耆建中湯《金匱》)炙甘草湯《金匱》附方)大建中湯、八味地黃丸《金匱》)人參養榮湯《局方》)瓊玉膏、生地黃煎《外臺》)四物二連湯《元戎》) 以上九方俱見通治。
消證(附:強中)
《靈》《素》
《靈·師傳篇》: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
《素·氣厥論》: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陰陽別論》: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死不治。
《氣厥論》: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金匱》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此症不可誤認蛔厥。
《病源》
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於經絡,血氣壅澀,故成癰膿。內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利多不得潤養五臟,臟衰則生諸病。由腎盛之時,恣意快情,致使虛耗,故不渴而小便多也。
強中病者,莖長興盛不痿,精液自出,由少服五石,熱住於腎中,下焦虛。少壯之時,血氣尚豐,能制於五石,及至年衰,血氣減少,腎虛不復能制津液,若精液竭,則諸病生矣。
消證方
文蛤散(《金匱》) 渴欲飲水不止者主之。《傷寒論》治心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
文蛤(五兩)
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欲飲而不渴,乃胸中有水而口燥也。
消渴方(《千金》)
瓜蔞根 生薑 麥冬 蘆根(切,各二升) 茅根(切,三升)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清胃之主方。
茯神湯(《千金》) 泄熱止渴。治胃腑實熱,引飲常渴者。
茯神(二兩) 瓜蔞根(五兩) 生麥冬(五兩) 萎蕤(四兩) 知母(四兩) 生地黃(六兩) 小麥(二升) 大棗(二十枚) 淡竹葉(切,三升)
上九味,以水三斗,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渣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不問早晚,但渴即進,通治渴患熱者。
黃連圓(治渴方《千金》)
黃連(一斤) 生地黃(一斤)
上二味,絞地黃汁浸黃連,出,曝燥,復納汁中,令汁盡,干搗末,蜜丸桐子大。服二十丸,日三。食前後無拘。亦可為散,酒服方寸匕。此治胃中有伏火之方,製法神妙。《本事方》用冬瓜汁收入黃連內為丸,即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下,亦仿此義,則知多吃冬瓜亦妙也。
桑根湯(《千金翼》) 主日飲一石水方。
桑根白皮(切,五升,入地三尺者良,炙令黃黑)
上一味,水煮,以味濃為度。適寒溫,任性飲。戒食鹽。
神效散(《本事方》) 治渴疾飲水不止。
白浮石 蛤粉 蟬蛻(各等分)
上細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時候,神效。
豬腎薺苨湯(《千金》) 強中之病,莖長興盛,不交精液自出。消渴之後即作癰疽,皆由石熱。凡如此等,宜服。
豬腎(一隻) 大豆(一升) 薺苨(三兩) 人參 石膏(各三兩) 茯神 磁石(綿裹) 知母 葛根 黃芩 甘草 瓜蔞根(各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渣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即飲之。下焦熱者,夜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此乃腎熱之症,因藥毒所發,與胃熱之消渴各殊。
腎氣丸 見通治白虎人參湯 見暍門瓜蔞瞿麥丸 方見淋閉療唇口乾裂方 見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