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规范 卷五

清·徐大椿(徐灵胎)
来源:兰台轨范

卷五

《素問》

《經脈別論》: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度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陽明脈解篇》: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帝曰:或喘而死,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脈要精微論》:肝脈搏堅而長,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逆調論》: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此句又為喘之總訣。

《生氣通天論》: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陰陽別論》: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水熱穴論》:水病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

《金匱》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痢尤甚。

喘方

麥冬湯(《金匱》)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此主之。

麥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此即竹葉石膏湯去竹葉、石膏加大棗也。專清肺胃之火。若火逆甚,仍用竹葉、石膏為妙。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傷寒論》) 喘家主之。

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余依前法。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此湯主之。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即越婢湯加杏仁去薑棗。

定喘湯(振生方) 治肺寒膈熱哮喘。

麻黃 款冬花 半夏 桑皮(各三錢) 蘇子(二錢) 杏仁(一錢五分) 白果(二十一枚,碎,炒) 黃芩 甘草(各一錢)

上以水煎,徐徐服。

皺肺丸 治喘。

款冬花 知母 秦艽 百部(去心) 紫菀 貝母 阿膠 糯米(炒,各一兩) 杏仁(另研,四兩)

上為末,將羊肺一具,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更添些,煮杏仁令沸,濾過,灌入肺中,系定,以糯米泔煮熟,研爛成膏,搜和前藥末,杵數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桑白皮煎湯下。

清燥救肺湯 治膹郁喘嘔。

桑葉(三錢,經霜者) 石膏(二錢半,炒) 甘草(一錢) 胡麻仁(一錢,炒研) 阿膠(八分) 人參(七分) 麥冬(一錢二分)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 枇杷葉(一片,去毛,蜜炙)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

小青龍加石膏湯 越婢加半夏湯(俱見咳嗽。)

按:此二方為喘之主方,其餘眾方意不能外此,即有他法,必有別因,當隨症增減也。

麻黃湯(見《傷寒》資生腎氣丸) 瀉白散(錢乙) 黑錫丸(俱見通治。)

按:黑錫丸鎮納元氣,為治喘必備之藥,當蓄在平時,非一時所能驟合也。

臌脹水腫

《靈》《素》

《靈·脹論》:黃帝問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四字總括明透。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帝曰:未解其意。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營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水脹篇》: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臌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臌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內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則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陰陽別論》云: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邪氣臟腑病形篇》:督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水為有形之物,故按之即起。膚脹為無形之氣,故按之不起。腸覃乃腸外惡氣所結,故月事仍下。石瘕乃胞中惡血所凝,故月事不行。各有定理也。至石水則在少腹之中,水結不散之症。若臌脹,則非氣非水,臟腑皮肉俱堅腫,邪盛正衰,難為治矣。

《素·腹中論》: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暮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臌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水熱穴論》: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故凡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氣厥論》: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陰陽應象大論》: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金匱》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裹上微擁,如蠶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反不疼,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肺脹,其狀如腫,發汗即愈。然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白朮湯主之。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問曰: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穀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血分。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遂,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氣分非水病,但此病無所附,因血分而類及之也。然《金匱》云:氣分心下堅大如盤,水飲所作,則氣分似為水在氣中之病。

《病源》

水分候 水分者,言腎氣虛弱,不能制水,令水氣分散,流布四肢,故云水分。但四肢皮膚虛腫,聶聶而動者,名水分也。

燥水候 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也。

水腫之病千頭萬緒,雖在形體,而實內連臟腑。不但難愈,即愈,最易復病,復即更難再愈。所以《內經》針水病之穴多至百外,而調養亦須百日。反不若臌脹之證,一愈可以不發。治此症者,非醫者能審定病症,神而明之,病者能隨時省察,潛心調攝,鮮有獲全者。

臌脹水腫方

此卷載水腫之方最備,但病情不同,各有所宜,當細辨之。

雞矢醴方(《素問》) 治心腹滿,旦食不暮食。

羯雞矢(八合,研,炒焦) 無灰酒(三碗)

上共煎乾至一半許,用布濾取汁,五更熱飲,則腹鳴,辰巳時行二三次,皆黑水也。次日覺足面漸有皺紋,又飲一次,則漸皺至膝上而病愈矣。

防己茯苓湯(《金匱》)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主之。

防己 黃耆 桂枝(各三兩) 甘草(二兩) 茯苓(六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甘草麻黃湯(《金匱》) 里水主之。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麻黃附子湯(《金匱》)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金匱》注云:杏子湯未見。恐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泡)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發汗為治水要訣,此乃發腎水之汗也。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金匱》)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泡)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枳朮湯(《金匱》)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此方主之。

枳實(七枚)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散。

蒲灰散(《金匱》) 治小便不利。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己椒藶黃圓(《金匱》)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此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此治腸間之水,外症不必有水象也。

牡蠣澤瀉散(《傷寒論》)

牡蠣(熬) 澤瀉 瓜蔞根 蜀漆(洗去腥) 葶藶(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三。

大腹水腫方(《千金》) 治氣息不通,命在旦夕者。

牛黃(二分) 椒目(三分) 昆布 海藻 牽牛子 桂心(各八分) 葶藶(六分)

上七味,為末,別搗葶藶如膏,合和丸如桐子。飲服十丸,日二,稍加,小便利為度。正觀九年,漢陽王患水,醫所不治。余處此方,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瘥。

麻豆湯(《千金翼》) 治遍身腫,小便澀。

麻黃(二升,熬研) 烏豆(一斗,以水四斗,煮取汁一斗) 桑根白皮(切,五升)

上三味,以豆汁納藥,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服,三日令盡。豆不多不能取效。

十水丸(《千金翼》)

第一之水,先從面目腫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第二之水,先從心腫,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藶主之。第三之水,先從腹腫,名曰黃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第四之水,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藁本主之。第五之水,先從足趺腫,名曰黑水,其根在腎,連翹主之。第六之水,先從面至足腫,名曰元水,其根在膽,芫花主之。第七之水,先從四肢起,腹滿大,身盡腫,名曰風水,其根在胃,澤漆主之。第八之水,先四肢小腫,其腹獨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第九之水,先從小腸滿,名曰暴水,其根在小腸,巴豆主之。第十之水,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名曰氣水,其根在大腸,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藥皆等分,與病狀同者,則倍之。白蜜和,先食服一丸如小豆,日三。欲下病者,服三丸。弱者,當以意節之。

十水之名,《病源》亦詳載其狀,今立此十方,想當時本有此分別也,姑存之。

舟車神祐方(河間) 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者。

黑牽牛(四兩)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一兩,麵裹煨) 橘紅 大戟(麵裹煨) 芫花(醋炒) 青皮(炒,各一兩) 木香(五錢) 檳榔(五錢) 輕粉(一錢)

上為末,水丸,每服五分,五更滾水下。大便利三次為度,若一二次不通利,次日漸加至一錢。若服後大便利四五次,或形氣不支,則減其服,三分二分俱可,或隔一二三日服一次。以愈為度。甚者忌鹽醬百日。

大聖浚川丸(《類方》)

大黃 牽牛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 芒硝(各三錢) 甘遂(半錢)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諒人虛實服之。此下水之峻劑。

木香散(《類方》) 治單腹脹。

木香 青皮 白朮 薑黃 豆蔻(各半兩) 阿魏 蓽澄茄(各一兩)

上為末,醋丸如豆大,每服二十丸,薑湯送下。

葶藶丸(《外臺》) 治水腫及腳,並虛腫。

葶藶子(半兩) 牽牛子(半兩,生熟各半) 澤漆葉 海藻(洗去鹽,炙) 昆布(如上炙) 桑根白皮(炙) 甘遂(熬) 椒目 郁李仁(各三分) 桂心(一分)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一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二十丸。

療水病洪腫氣脹不消食方(《外臺》)

香薷納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數寸,煮濃汁去滓。煎令可,丸桐子大,服五丸,日三。小便多為度。又一丸法。

療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方(《外臺》)

桑白皮 茯苓 郁李仁(各四兩) 橘皮(二兩) 海藻(三兩,洗) 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二升半,分三服。

五香散(《局方》) 升降諸氣,宣利三焦,疏導壅滯,發散邪熱。治陰陽之氣,鬱結不消,諸熱蘊毒,腫痛結核,中脘不快,心腹脹滿。

木香 丁香 沉香 乳香 藿香(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食後溫服。此方治氣分亦宜。

五皮散(《局方》) 治風濕客於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兼治皮水,妊娠胎水。

五加皮 地骨皮 生薑皮 大腹皮 茯苓(等分)

上五味,每三錢,水煎熱服。一方加白朮,磨沉香、木香。

治蠱脹方(雜抄方)

大麥粉(五錢)

敷藥(《類方》) 治腹滿堅硬如石,陰囊腫大。先用甘草嚼,後用此。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藻(各等分)

上為末,用醋調面和,覆貼腫處,仍以軟綿裹住。

沉香琥珀丸 治水腫,一切急難症,小便不通。

琥珀 杏仁 紫蘇 赤茯苓 澤瀉(各五錢) 葶藶 郁李仁(去皮、尖) 沉香(各一兩半) 陳皮 防己(各七錢半)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以麝香為衣。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參湯送下。量虛實加減之。

調榮飲 治瘀血流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血赤紋,名血分。

蓬朮 川芎 當歸 元胡索 檳榔 陳皮 赤芍 桑皮(炒) 大腹皮 赤茯苓 葶藶 瞿麥(各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細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上以薑棗水煎服。血分之病,《金匱》有病無方,此為至當。

烏鯉魚湯(《類方》) 治水氣,四肢浮腫。

烏鯉魚 赤小豆 桑皮 白朮 陳皮(各三錢) 蔥白(五根)

上以水三碗,同煮,不可入鹽。先吃魚,後服藥,不拘時。

小胃丹(丹溪)

芫花(醋炒,過一宿,瓦器內不住手攪,炒令黑,不可焦,一兩半) 甘遂(麵裹,長流水浸半月,煮,曬乾,一兩半) 大黃(紙裹煨,勿令焦,焙乾,切,以酒浸,炒熟焙乾,一兩半)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用水洗,曬乾,五錢) 黃柏(三兩,炒)

上為末,以白朮膏,丸如蘿蔔子大。臨臥津液吞下,或白湯下。取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檳榔各半兩。此即十棗湯加大黃、黃柏。

煨腎散 治腎家水腫。

甘遂(三錢) 豶豬腰子(一個)

上細批破,少鹽椒淹透,摻藥末上,荷葉包裹,煨燒熟,溫酒嚼服之。

禹餘糧丸 治十種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滿,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治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治膨脹之要藥。(即針砂丸。又名蛇含石丸。)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石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研極細末,聽用) 禹餘糧(三兩) 真針砂(五兩,以水淘淨,炒乾,入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乾為度,後用銚並藥入炭火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地上,候冷研細) 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多是取轉,惟此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用。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 桂心 白豆蔻 大茴香 蓬朮 附子 乾薑 青皮 三稜 白蒺藜 當歸(各半兩,酒浸一宿)

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為丸梧子大。食前溫酒白湯任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此方兼治有形之積塊。

越婢湯(《金匱》) 越婢加朮湯(方見風門) 五苓散(見通治)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金匱》。即腎著湯。見腰痛。) 十棗湯(見痰飲) 防己黃耆湯(《金匱》,見濕門。)

肺痿(附:肺癰)

《金匱》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嗽,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肺癰之疾,膿成亦有愈者,全在用藥變化。漢時治法或未全耳。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痢尤甚。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肺痿方

甘草乾薑湯(《金匱》)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泡)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此乃治肺冷之方,非肺痿通用之方也。不得誤用。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千金》)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薑(各三兩) 甘草(二兩,炙) 棗(十五枚) 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肺症,生薑不可輕用。

葦莖湯(《千金》)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莖(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葦莖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此方最穩。

桔梗白散(《外臺》)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令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上膈者吐膿血,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肺痿全屬內症,肺癰乃系外科,輕者煎藥可愈,重者膿血已聚,必得清火消毒,提膿保肺等藥,方能挽回,否則不治。所以《金匱》云,始萌可救,膿成則死也。

甘草湯 治肺痿,見傷寒。 炙甘草湯 見通治。葶藶大棗瀉肺湯 方見痰飲。 十味丸 方見咳嗽。

諸血

《靈》《素》

《靈·玉版篇》: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逆也。衄而不止,脈大,是逆也。

《熱病篇》: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血枯 《素·腹中論》: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吐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少,不來也。

溺血 《素·氣厥論》: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痿論》: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

《金匱》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至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

瘀血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病源》

吐血有三種:一曰內衄,二曰肺疽,三曰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出還流入胃,內出如豆汁,或如衄,血凝停胃裡,因即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斛是也。肺疽者,言飲酒之後,毒滿便吐,吐已後,有一合二合,或半升一升是也。傷胃者,是飲食大飽之後,胃內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衝蹙,因傷損胃口,便吐血,色鮮正赤是也。此三種皆是吐血,與咳血迥別。凡吐血之後,體恆讝讝然,心裡煩躁,悶亂紛紛,顛倒不安,寸口脈微而弱,血氣俱虛,則吐血。關上脈微而芤,亦吐血。脈細沉者生,喘咳上氣,浮大者死。久不瘥,面色黃黑,無復血氣,時寒時熱。此三者乃吐血症,若嗽血屬肺,又是一症,多難治。

舌血 心臟有熱,則舌上出血。

九竅出血 榮衛大虛,腑臟傷損,血脈流散,脈數不得臥者,死。

汗血 肝藏血,心之液為汗,肝心俱傷於邪,則汗血。

《外臺》

便血 先血後便為遠血,先便後血為近血。

諸血方

血枯方(《素問》)

以四烏鰂骨,一蘆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後飯,先藥後飯也。烏鰂即烏賊,治女子赤白漏下,令人有子。蘆茹即茜草,能益精通經。雀卵即麻雀卵,補精血,治陰痿。鮑魚即淡乾魚,石首為勝,能通血脈,益陰氣。

柏葉湯(《金匱》) 治吐血不止。

柏葉 乾薑(各三兩) 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瀉心湯(《金匱》)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此湯主之。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滋血潤腸湯(《統旨》)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

當歸(三錢) 白芍(煨) 生地(各一錢半) 紅花 桃仁(炒) 大黃(酒煨) 枳殼(各一錢) 韭汁(酒半盞)

上八味,以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治吐血百治不瘥療十十瘥神驗不傳方(《千金》)

地黃汁(半升) 大黃生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煎地黃汁三沸,納大黃末,調和。空腹服之,日三即瘥。用大黃極少,不過引生地下達耳。

犀角地黃湯(《千金》)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大便黑,面黃,消瘀血。

犀角(一兩) 生地黃(八兩) 芍藥(三兩) 丹皮(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喜妄如狂者,加大黃二兩,黃芩三兩。其人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但依方,二味不必加。

犀角地黃湯 主脈浮,客脈芤,相合,血積胸中,熱之甚,血在上焦,此湯主之。

犀角 大黃(各一錢) 黃芩(三錢) 黃連(二錢) 生地(四錢)

上五味,水煎。食後服。

四生丸(《類方》) 治吐血衄血,血熱妄行。

生荷葉 生艾葉 側柏葉 生地(等分)

上搗爛,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去滓服。以丸煎湯亦一法。

白及枇杷丸(戴氏) 治咯血。

白及(一兩) 枇杷葉(去毛,蜜炙) 藕節(各五錢)

上為細末,另以阿膠五錢,蛤粉炒用,生地汁調之,火上頓化,入前藥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此治肺血之方。枇杷、藕節只宜作湯,為丸非法。

皮膚血汗方(《聖濟》)

郁李仁(去皮研,一錢)

以鵝梨搗汁調下。

汗血方(《經驗方》)

用人中白,新瓦焙乾,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立效。

諸竅(出血方《聖惠方》)

頭髮 敗棕 陳蓮蓬(並燒灰,等分)

上三味,每服三錢,木香湯下。

療舌上(出血如孔鑽者《千金》)

煎香薷飲汁服。

療舌血不止(《千金》)

用槐花炒為末,摻上。蒲黃灰亦可摻。

紫霜丸 治舌上出血,竅如針孔。

紫金砂(即露蜂房頂上實處,研,一兩) 蘆薈(三錢) 貝母(四錢)

上為細末,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煎化服。吐血衄血,用溫酒化服。

療齒齦血(出《外臺》)

竹茹(四兩) 醋浸一宿。含之。

療酒醉牙齒湧血(《外臺》)

燒釘赤,炷血孔中,即止。此烙法也。

雄黃麝香散 治牙齦腫爛出血。

雄黃 血竭 白礬(枯,各一錢半) 麝香(一字) 銅綠 輕粉 黃連 黃丹(炒,各一錢)

上共為末,研勻。敷患處。

治牙縫出血(《類方》)

以紙紝子,蘸乾蟾酥少許,於血處按之,立止。

黃連散 治齒縫間出血,吃食不得。

黃連 白龍骨 牙硝(各一兩) 白礬(一分) 龍腦(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敷牙根上。

療滿口齒血出

枸杞子為末,煎湯漱之,然後吞下,立止。根亦可。一方用子汁含滿口,更後吃。

治牙宣方

用棉花核煅灰擦。

療鼻瀝血三升氣欲絕方(《千金》)

龍骨末一棗核許,微以氣吹入鼻中,即斷。更出者,更吹之。

茅花湯(《活人書》) 治鼻衄。

茅花每服三錢,煎服,不拘時。

地黃散(《元戎》) 治鼻衄久不愈。

生地 熟地 地骨皮 枸杞子

上等分,焙乾為末,蜜湯調下。

療淋血方(《外臺》)

苧麻根十枚,水五升,煮取二升服。神驗。

療小便(出血方《外臺》)

龍骨末二方寸匕,酒一升,服之,日三。

瞿麥散(《奇效方》) 治血淋、尿血。

瞿麥穗 赤芍 車前子 白茅根 赤茯苓 桑白皮 石韋(去毛) 生乾地黃 阿膠(炒) 滑石 黃芩 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血餘燒灰二錢,調服。

神效方 治血淋。

海螵蛸 生乾地黃 赤茯苓(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柏葉、車前子煎湯下。

發灰散 治血淋,小便出血如尿。

用亂髮燒灰,入麝香少許。每服一錢,用米醋溫湯調下。

玉屑散 治尿血,並五淋砂石疼痛不可忍受者。

黃耆 人參(等分)

上為末,用蘿蔔大者切一指厚,三指大,四五片,蜜醃少時,蘸蜜炙乾,復蘸復炙,盡蜜二兩為度,勿令焦,至熟。蘸黃耆人參末吃,不以時,仍以鹽湯送下。製法奇。

鹿角膠丸(《濟生》) 治房勞傷,小便尿血。

鹿角膠(半兩) 沒藥(另研) 油頭髮繩(各三錢)

上為末,茅根汁打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黃土湯(《金匱》) 治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

甘草 乾地黃 白朮 附子(泡)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赤小豆當歸散(《金匱》) 治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曬乾) 當歸(三兩)

上二味,杵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牛角䚡灰散(《外臺》) 治卒下血。

黃牛角䚡一具,燒赤色為細末。煮豉汁,和二錢服。重者日三。

豬臟丸 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多食易飢,腹不痛,里不急。

先用海螵蛸炙黃去皮,白者為末,木賊草煎湯調下,三日後效。後用黃連二兩,嫩豬臟二尺,去肥。

上以黃連塞滿豬臟,扎兩頭,煮十分爛,研細,添糕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送下。此方治婦人血崩亦良。

又豬臟丸 治痔漏下血。

豬臟(一條,洗淨捏干) 槐花(炒為末,填入臟內,兩頭扎定,石器內米醋煮爛。)

上搗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當歸湯下。

抵當湯、抵當丸 俱治瘀血。 桃核承氣湯 治熱結膀胱,小腸急結者。以上三方俱見傷寒。 大黃䗪蟲丸、百花煎、人參蛤蚧散 以上三方俱見虛勞。 瓊玉膏、龍腦雞蘇丸、千金地黃湯治亡血、脫血、鼻唇色白無力者方。 以上三方俱見通治。

噎膈嘔吐(附:關格)

《靈》《素》

《靈·根結篇》: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

《上膈篇》: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蠱為下膈。下膈名蠱,似屬蟲為患,當以治蟲之法治之。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五味篇》: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

《四時氣篇》: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

《經脈篇》: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素·陰陽別論》: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膈。三陽結謂之膈。

《至真要大論》:諸嘔吐,皆屬於熱。

關格 《六節臟象論》: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格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格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此指關格之脈,非病名也。

《金匱》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嘔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故也。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傷寒論》

脈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可治,有汗者死。寸口脈浮而大,浮則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此乃關格之病。

按:關格之症,《內經》、《傷寒論》所指不同。《內經》所云是不治之症,《傷寒論》所云則卒暴之疾,當於通便止嘔方法,隨宜施治可也。

《千金》

走哺 下焦熱,氣逆不續,嘔吐不禁。

《外臺》

五噎 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氣噎 陰陽不和,寒氣填於胸膈,故氣噎不通,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卒食噎 由臟冷而不理,津液少而不能傳行飲食也。

噎膈嘔吐方

茱萸湯(《金匱》) 嘔而胸滿者,此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此亦主之。

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瀉心湯(《傷寒論》) 治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生薑(四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兩) 半夏 乾薑(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生薑、乾薑同用,取辛以開之。

半夏瀉心湯(《金匱》)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斤,洗)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金匱》) 乾嘔而利者,此湯主之。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半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

豬苓散(《金匱》)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此湯主之。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傷飲惡飲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則津液下流,反口乾思水,但不能多飲耳。

大半夏湯(《金匱》) 反胃嘔吐者,此湯主之。

半夏(三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其妙在用甘瀾水。

大黃甘草湯(《金匱》) 食已即吐者,此湯主之。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此治上焦之吐。

茯苓澤瀉湯(《金匱》)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此湯主之。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三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此治蓄飲之吐。納澤瀉再煮,似先煮五味,後煮澤瀉。

文蛤湯(《金匱》) 吐後渴飲,得水而貪飲者,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個)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愈。文蛤亦入煎劑。

生薑半夏湯(《金匱》)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斤) 生薑汁(一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納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此治寒飲之症。納汁再煮,似先煮半夏。

半夏乾薑散(《金匱》) 乾嘔吐逆,吐涎沫,此主之。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此治胃寒之吐。

葛根加半夏湯(《傷寒論》) 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主之。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斤,泡)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橘皮湯(《金匱》)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此湯主之。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此治胃氣不通之吐。

橘皮竹茹湯(《金匱》) 噦逆者,此湯主之。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連湯(《傷寒論》)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主之。

黃連 甘草(炙) 乾薑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邪氣,寒氣也。故寒熱並用。

昆布丸 治五噎咽塞,食飲不下。

昆布(洗) 麥冬 天冬 訶黎勒 木通 大黃 朴硝(各一兩五錢) 郁李仁 桂心 百合(各一兩) 羚羊角 杏仁 蘇子 射干(各半兩) 柴胡 陳皮 檳榔(各二錢五分)

上藥蜜丸桐子大。熱酒下,每服三十丸,不拘時。

關格不通方(《千金翼》)

芒硝 芍藥 杏仁(各四兩) 枳實(一兩,炙) 大黃(半斤) 地黃(二兩)

上藥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理諸噎方

常食干粳米飯,即不噎。

又方(《奇方》) 炭末,細羅,丸如彈子大,含少許,細細嚥津即下。

中風客熱噦方(《千金翼》)

竹茹(四兩) 生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米熟。服之。

嘔噦方(《千金翼》)

蘆根(五兩)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兼服小兒尿一二合,良。

消穀丸(《千金翼》) 主數年不能飲食。

小麥蘖 七月七日曲(各一升) 乾薑 烏梅(各四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服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其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皆瘥。

卒噦(《千金翼》)

男噦,女人丁壯氣盛者,噓其肺俞。女子,男子噓之。

廣濟檳榔散(《外臺》) 療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醋水吐出。

檳榔(十六分) 人參(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蓽茇(六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平晨空腹,生薑五六兩,合皮搗絞取汁,溫,納散方寸匕,攪調,頓服之,日一服,漸加至一匕半。純薑汁服末藥,斷難入口,只宜取薑汁一滴拌藥,別飲送下為妥。

崔氏方(《外臺》) 療食則吐,或朝食夜吐,名曰胃反。或氣噎不飲食,數年羸削,惟飲水,亦同此方。

半夏(六兩) 人參(六兩) 生薑(一兩) 橘皮(二兩) 牛涎(一升) 舂杵頭糠(一升,綿裹) 厚朴(二兩,炙) 羚羊角(三兩,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頻服。

深師(治噎方《外臺》)

羚羊角 前胡 甘草 人參 橘皮(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反胃方(《本事方》)

驢水(即驢小便)

日服二合,後食微吐一半,晡時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出便定。

丁香柿蒂湯(嚴氏) 治寒呃。

丁香 柿蒂(各二錢) 人參(一錢) 生薑(五片)

煎服。

治冷呃方

刀豆子(炙存性)

酒服錢許。

撞氣阿魏丸(《局方》) 治五種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氣塊,冷氣攻刺,及脾胃停寒,胸滿膨脹,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痛,婦人氣血等疾。

茴香(炒香) 陳皮(去白) 青皮 川芎 丁香皮 蓬莪朮(泡) 甘草(泡,各一兩) 縮砂仁 肉桂(去粗皮,各半兩) 生薑(四兩,鹽醃炒黑) 白芷(泡,半兩) 胡椒(二錢半) 阿魏(二錢半,醋浸一宿,以麩為丸。)

上為末,用阿魏丸雞頭大,每藥丸一斤,用硃砂七錢為衣。丈夫氣痛,炒鹽湯下一粒至二粒。婦人血氣,醋湯下,常服一粒,爛嚼,茶酒任下。此方純用通氣溫熱之藥,有火者不宜服。

此卷所載方論種種各殊,然皆系嘔吐,反胃,水飲,蟲積等症,非真膈病也。膈病乃胃口枯槁之症,百無一治。論中雖有格脈格症,而其形象俱未詳載,必臨症多,乃能識其真耳。

旋覆代赭湯 四逆湯 小柴胡湯 以上三方俱見傷寒。小半夏湯 方見痰飲。竹葉石膏湯 加生薑,見通治。

泄瀉

《靈》《素》

《靈·論疾診尺篇》: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玉版篇》: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逆也。諸病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素·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濕勝則濡泄。

《脈要精微論》:久風為飧泄。

《平人氣象論》:泄而脫血,難治。

《玉機真臟論》:泄而脈大,難治。

《難經》

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逆。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泄瀉方

溫脾湯(《本事方》) 主治痼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謂虛以養病也。

厚朴 乾薑 甘草 桂心 附子(各二兩) 大黃(四錢)

上六味㕮咀,取一兩,水二盅,煎六分。頓服。不可謂虛以養病,此千古之要訣,後人反是。

訶黎勒丸(《濟生》) 治大腸虛冷,泄瀉不止,腹脅引痛,飲食不化。

訶黎勒(麵裹煨) 附子(泡) 肉豆蔻(麵裹煨) 木香 吳茱萸(炒) 龍骨(生用) 白茯苓 蓽茇(等分)

上為末,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香茸丸 治飲酒多,遂成酒泄,骨立不能食,但再飲一二盞,泄作幾年矣。

嫩鹿茸(酥炙黃) 肉豆蔻(煨,各一兩) 生麝香(另研,一錢)

上為末,陳米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固腸丸(《得效》) 治臟腑滑泄,晝夜無度。

吳茱萸 御粟殼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附子理中丸(《局方》) 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嘔吐瀉痢,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滿悶,腹中雷鳴,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人參(一兩) 附子(泡,一枚) 乾薑(泡) 甘草(炙,各一兩) 白朮(土炒,二兩)

上為末,蜜丸,每藥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開,煎至七分,稍熱食前服。

四君子湯(《局方》) 六君子湯 歸脾湯 平胃散 補中益氣湯 枳實丸(消痞積,止泄瀉。) 瀉黃散 五苓散 四神丸 藿香正氣散(《局方》。以上十方見通治。) 四逆散(治少陰泄瀉) 大承氣湯 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敗毒散 葛根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以上七方俱見傷寒。) 厚朴七物湯(方見腹痛門。)

按:泄瀉乃一時寒暖不調,水穀不化,或冒暑傷濕等症,當擇清淡消散之品一二劑即愈。今所集方內多脾胃虛寒久病之方,隨症酌用可也。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