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尘医话 卷二

清·计楠
来源:客尘医话

卷二

婦科述略

治婦人病,必先明衝任之脈。衝脈起於氣街,(在毛際兩旁。)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起於中極之下,(臍下四寸)。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又云:衝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脈之海,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有系。明於衝任之故,本原洞悉,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藥,自能所治輒效矣。

肝氣之病,近時甚多,婦女為尤甚。即十餘歲之童女,往往左脅下痞積脹滿嘔逆,此先天之肝血不足也。治以疏伐則劇,治以滋養則平,比比而然。況乎天癸久轉,生育頻多之婦人,其血愈虧,肝愈旺,上犯胃脘,下侵於足,甚至納食即吐,兩足攣痛,致發痙厥。此肝氣久痛,必入於絡,因血少不能流通,其氣必滯,非養血和絡,補水滋木,焉能療治。世人概以謂東方常實,有瀉無補,遂皆以肝無補法論治。殊不知肝氣之痛,大半屬於水虧木熾,所以逍遙散為治肝之始方,並無瀉伐之品,其中歸、芍補肝,白朮、甘草補中,加以柴胡、煨姜為疏通之用。氣平即繼以八珍湯調養之,則自然所發漸輕。若隨俗附和,任意用枳殼、香附、青皮、鬱金等破氣之藥,元氣日益消耗,陽衰則陰竭,禍不旋踵矣。景岳《質疑難》云肝無補法者,以肝氣之不可補,非謂肝血之不可補。補肝血莫如滋腎水,腎者木之母也,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此千古之良法也。夫將軍之官,其性剛勁,木火同居,風乘火勢,火助風威,母贊其勝,此言其氣實有餘也。若求其本,則乙癸同源,滋陰養血,尤為急矣。

婦人血結胞門,則上焦之陽不得入於陰,在下則小腹裡急,五液時下,在上則孤陽獨浮,為嗔怒發熱,口燥發厥。治法先宜開痹破陰結,不得一味滋膩,致成蟲滿。當看其虛實,用景岳《新陣》柴胡飲六方,柴陳煎、歸柴飲、解肝化肝煎等方,因病加減治之,較古方尤為靈動。

妊娠傷寒及溫熱症,最難措手,須辨舌胎,張誕先舌鑑六條,實為名論,治宜宗之。其一云:孕婦初傷於寒,見面赤舌上白滑,即當微汗之,以解其表。如面舌俱白,發熱多飲冷水,陽極變陰所致,當用溫中之藥。若見厥冷煩躁,誤與涼劑,則厥逆吐利而死。其二云:面赤舌黃,五六日裡症見,當微利之,庶免熱邪傷胎之患。若面舌俱黃,此失於發汗,濕熱入里所致,當用清利水藥。其三云: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問其月數,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還當保胎。如見灰色,乃邪入子宮,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根本未傷,當急下以救其母。其四云:妊娠傷寒溫熱,見面舌俱赤,宜隨症汗下,子母無虞,面色皎白而舌赤者,母氣素虛,當略用溫散法。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在臨月,則子得生而母當殞。其五云:見面赤舌紫,其人必嗜飲,乃酒毒內傳所致。如淡紫戴青,為陰症夾食,難治也,即用枳實、理中、四逆輩,亦難為力。若面赤舌青,母雖無妨,子殞腹內,急宜用芎歸湯合平胃散,加朴硝下之,以救其母。其六云:面黑而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里症至急,不下則熱邪傷胎,下之危在頃刻。如無循衣撮空直視等證,十中可挽回一二,妊娠傷寒傷風,首宜固胎順氣,雖見脈緊無汗,不可用麻黃、青龍及一切解表猛劑,以風藥性升,皆犯胎氣也。鄭虛谷曰:妊娠傷風,無論時月及月分多少,俱宜嚴氏紫蘇飲加蔥白為至穩。

古人用芩、術安胎,是因子氣過熱不寧,故用黃芩苦寒以安之。脾為一身之津梁,主內外諸氣,而胎息運化之機,全賴脾土,故用白朮以助之。然惟形瘦血熱,營行過疾,而胎常上逼者宜之。至若形盛氣衰,胎常下墜者,非人參舉之不安;形盛氣實,胎常不運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虛火旺,腹常急痛者,非芎、歸、地、芍養之不安;體肥痰盛嘔逆眩暈,非芩、半豁之不安。此皆治母之偏勝也,婦人墜胎與難產病之最險者也。治墜胎往往用補澀,治難產往往用攻下,皆非正法。蓋半產之故,由於虛滑者半,由於內熱者半,得胎之後,衝任之血,為胎所吸,無餘血下行,血苟不足,則胎必枯槁而墜。其本由於內熱,火盛陽旺,而陰劫血益少矣。治宜養血為先,清熱次之,若泥於膩補,反生壅滯之害。至於產育,乃天地生生化育之理,本無危險,皆人之自作也。用力不可太早,早則胎先墜下。舒轉不及,胞漿先破,胎已枯澀,遂有橫生倒產之虞。其治亦不外乎養血為主,血生則胎自出,若誤用攻下之藥。則胎雖已產,衝任大傷,氣冒血崩,危在呼吸矣。慎之慎之。

胎前論治

孕婦元氣不足,倦怠腹鳴胎動,或微熱減食煩渴,宜服加味安胎飲。

人參(八分) 制白朮(一錢,炒) 白當歸(一錢五分炒) 砂仁(三分,炒研) 蘇葉(四分) 陳皮(四分,炒) 熟地(三錢,炒鬆) 淡子黃芩(八分) 炙草(二分) 麥冬(一錢)

孕婦或胃脘痛,肝脹小腹墜痛腰痛,皆名胎痛,治宜加味參橘飲。

人參(五分) 制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製半夏(六分) 新會橘紅(六分,鹽水炒) 藿梗(五分) 炙甘草(三分) 砂仁(三分) 白芍(一錢炒) 蘇梗(六分) 生薑(二分)

孕婦多怒,胸腹滿悶,宜服加減和氣安胎飲。

人參(四分) 白朮(七分,炒) 當歸(錢半) 川芎(五分,鹽水炒) 炙甘草(三分) 蘇葉(四分) 陳皮(五分) 青皮(四分,炒炭) 石決明(一錢五分,煅)

孕婦面目虛浮,四肢有水氣,多因脾胃氣虛,或久瀉所致,宜健脾利水,服全生白朮散。

人參(四分) 茯苓(二錢) 生白朮(一錢五分) 淮山藥(二錢,炒) 扁豆(二錢) 澤瀉(五分,炒) 大腹皮(七分) 陳皮(七分,炒) 蘇葉(四分) 炙甘草(三分)

胎氣上攻,心腹脹滿,名曰子懸,宜服順氣安胎飲。

人參(五分) 白朮(八分)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二分炒) 條芩(八分炒) 蘇葉(四分) 陳皮(六分炒) 砂仁(三分研) 茯苓(一錢五分) 制香附(八分)

受胎後尚有經來數點,乃氣血盛也,若不腰痠腹痛,不必服藥。如下血不止,或按月下血,名曰胎漏。多因勞傷氣血,或喜飲炙眊熱物,或因房事,宜服補中安胎飲。

人參(一錢) 淡黃芩(一錢) 阿膠(一錢,蛤粉炒珠) 白朮(一錢) 歸身(一錢五分,炒) 生地(二錢) 川斷(一錢) 蘇葉(四分) 白芍(一錢,炒) 炙甘草(三分)

孕婦跌僕傷胎,下血不止,宜服膠艾安胎飲。

阿膠(一錢,蛤粉炒) 艾葉(五分,醋炙)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 川芎(六分) 熟地(三錢,炒) 黃芩(一錢,酒炒) 當歸(一錢五分) 陳皮(五分,炒) 蘇葉(四分)

孕婦心驚膽怯,煩悶不安,名曰子煩,宜服竹葉安胎飲。

竹葉(十片) 人參(八分) 麥冬(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五分) 生地(二錢) 棗仁(一錢五分,炒) 黃芩(八分,炒) 遠志肉(四分,甘草水炒焦) 川芎(四分) 炙甘草(二分) 陳皮(四分,炒)

孕婦脾虛氣弱,飲食停滯,嘔吐腹脹泄瀉,宜服加味人參平胃散。

人參(一錢) 茅蒼朮(七分,泔水浸炒炭) 厚朴(七分薑汁炒炭) 陳皮(四分) 炙甘草(三分) 白朮(八分炒) 山楂炭(七分)

孕婦成胎之後,兩足浮腫,漸至腿膝行步艱難,氣促喘悶,面浮不思飲食,甚至足指出黃水。蓋脾主四肢,脾氣虛弱,不能制水,肺腎少氣血滋養,名曰子氣,宜服天仙藤散。

天仙藤(七分,微炒) 香附(六分,制) 陳皮(五分,炒) 蘇葉(四分) 甘草(三分) 烏藥(六分) 木瓜(八分,炒) 姜皮(三分) 人參(五分) 白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如元虛脾胃弱,間服補中益氣湯。

孕婦口噤項強,手足攣縮,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人事不省,名曰子癇,不可作中風治,宜羚羊角散。

羚羊角(一錢) 棗仁(一錢,炒) 薏苡仁(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獨活(八分) 茯神(一錢五分) 生甘草(四分) 五加皮(五分,酒炒) 川芎(六分) 防風(五分) 木香(二分) 苦杏仁(十粒,去皮尖) 薑汁(一滴) 竹瀝(一匙)

如體虛胃弱,加人參、白朮。

孕婦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曰子淋,宜服加味安榮湯。

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白朮(一錢) 麥冬(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 通草(五分) 生甘草(五分) 燈草(五分)

原方有北細辛不可用。

孕婦小便帶血,宜清膀胱之火,治以加味逍遙散。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炒) 柴胡(四分) 白朮(八分) 茯苓(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 黑山梔(七分) 生甘草(三分)

或加生地二錢,麥冬錢半,亦妥。

孕婦小便癃閉,少腹脹滿欲死,徒利水無益也,當用加味葵子茯苓飲。

冬葵子(四錢) 茯苓(六錢) 歸身(一錢五分) 橘皮(四分) 人參(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大腹皮(七分)

孕婦臍腹脹痛,或小便淋閉,此脾胃氣虛,胎壓膀胱,宜服升提安胎飲。

人參(八分) 白朮(一錢二分) 熟地(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六分) 製半夏(四分) 炙甘草(三分) 陳皮(四分,去白) 柴胡(四分) 升麻(四分,蜜炙)

如小便自利者,升、柴宜輕,人參宜重,如無血熱,宜加生黃地。

孕婦遍身浮腫,胸滿腹脹,便閉,名曰胎水不利,宜服鯉魚湯,合四君子湯。

白朮(一錢) 茯苓(四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炒)

用活鯉魚一尾,約重二斤,去鱗腸加橘皮錢許,生薑三片,河水煮取魚湯,加藥煎服,虛者加人參一錢,炙甘草四分。

孕婦感冒風寒咳嗽,宜服寧肺散。

麥冬(一錢) 知母(一錢) 桔梗(五分) 蘇葉(五分) 生甘草(五分) 杏仁(一錢,去皮尖) 橘紅(四分) 桑皮(八分)

如寒嗽加薑汁一匙,竹瀝一匙。熱嗽加黃芩一錢。虛嗽加紫菀一錢,川貝一錢。

若嗽不止,胎動不安,加人參一錢,天冬一錢,百合一錢五分,歸身一錢炒焦,白芍八分炒焦。

孕婦咳嗽吐血,宜服涼血安胎飲。

生地(三錢) 天冬(一錢) 紫菀(一錢) 知母(八分) 白朮(八分,蜜水炒) 麥冬(一錢) 歸身(一錢) 陳皮(四分,炒) 甘草(四分) 黃芩(四分)

孕婦霍亂吐瀉,心煩腹痛,先服六和湯,繼服安胎飲。

人參(一錢) 木瓜(八分,炒) 扁豆(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製半夏(五分) 砂仁(三分,研) 陳皮(六分,炒)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杏仁(錢半,去皮尖) 竹茹(六分) 生薑(一片) 大棗(二枚)

煎服。

安胎飲

蜜炙黃耆(八分) 杜仲(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生白朮(八分) 阿膠(一錢) 川斷(一錢五分) 炙甘草(三分) 蘇葉(四分) 陳皮(六分)

加糯米百粒。

孕婦瘧疾往來寒熱,宜服六和安胎飲。

人參(五分) 白朮(八分) 歸身(一錢五分) 川芎(四分) 條芩(八分,炒) 製半夏(五分) 藿香(六分) 蘇葉(四分) 茯苓(一錢五分) 砂仁(二分)

重者,加柴胡三四分。

孕婦壅熱,心神煩躁,口渴舌乾,或舌苔黃黑,宜加減參麥散。

人參(五分) 廣皮(四分) 歸身(一錢,鹽水炒) 知母(一錢) 條芩(八分,炒) 麥冬(一錢五分) 石斛(二錢)

孕婦熱病斑疹紫赤,小便短赤,氣急欲絕,腹痛胎欲落之象,症雖危險,宜服梔蔥豉湯以救之。

黑山梔(一錢) 黃芩(一錢) 升麻(四分) 青黛(五分) 鮮生地(二錢) 淡豆豉(四十九粒) 杏仁(十粒,去皮尖) 石膏(一錢五分) 蔥白(七寸)

孕婦嘔吐不食,胸中煩躁,宜生津葛根湯。

人參(五分) 麥冬(一錢) 梔子(八分,炒黑) 知母(八分) 葛根(七分,煨) 竹茹(六分) 蘆根(二錢) 蔥白(二寸)

孕婦吐血衄血,忽然口噤項強背直,皆失血所致,非類中風也。宜加減安胎飲。

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炒) 白朮(一錢) 大生地(二錢) 條芩(八分) 純鉤藤鉤(二錢) 荊芥(四分,炒黑) 陳皮(四分,炒) 甘草(三分) 麥冬(一錢,去心)

孕婦每三月殞胎,是肝虛血不能養胎也。宜人參阿膠湯,預先服之。

人參(一錢) 阿膠(一錢五分,蛤粉炒珠) 當歸(一錢五分,水炒) 川芎(四分) 白芍(一錢二分,炒) 桑寄生(一錢二分)

孕婦傷胎,胎死腹中,口噤昏沉,腹中脹痛,血上衝心,急宜服佛手散。

當歸(六錢) 川芎(三錢)

水七分,酒三分,煎服數劑。

臨產交骨不開,及橫生倒產,宜急服加味芎歸湯。

當歸(一兩) 川芎(四錢) 敗龜板(一具,陳酒炙捶碎) 婦人頭髮(如雞子大一團,洗淨瓦上炙灰存性)

如久而虛欲脫者,加人參、熟地、牛膝,酌量用之,開支河之法也。

二寶湯方

全白當歸(一錢五分) 川芎(八分) 羌活(三分) 厚朴(五分,薑汁炒) 荊芥穗(七分) 菟絲餅(一錢五分) 陳枳殼(五分,去穰麩炒) 生黃耆(八分) 川貝(一錢,去心) 白芍(一錢,酒炒) 甘草(四分) 蘄艾(五分,醋炒炭) 姜(一片)

一方,羌活、厚朴,換蘇葉、藿香。

此方專治一切胎症未產,能安胎,臨產能催生,懷孕五月後,腰痛腹痛,服之即愈。分娩時交骨不開,橫生逆產,或子死腹中,服之能下。懷妊五月後,每月服二三劑,臨盆容易,子母俱全,故名二寶湯。異人傳下,不可輕忽視之。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