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某,女,25岁。于1992年9月1日初诊。
主诉:双眼白睛红赤,灼热疼痛,反复发作1年,加重2天。
病史:患者自去年9月份以来,每逢经期时,双眼发红,轻微疼痛,灼热。曾在当地诊断为“结膜炎”,滴“抗生素”及“激素”滴眼剂后缓解,现月经来潮,量不多,但腹痛,饮食正常,小便调,大便结。
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白睛红赤,以颞侧为甚,隆起状若鱼胞,黑睛、瞳神正常;舌质红,苔黄,脉弦。
诊断:火疳(双眼)。
辨证:逆经目赤证。
治法:通经退赤,清热泻火。
方剂:通经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当归10g,柴胡10g,茯苓10g,白术10g,赤芍10g,香附10g,川芎5g,栀子10g,黄芩10g,苏木10g,红花5g,大黄10g(后下),甘草3g。5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①双氯芬酸钠滴眼剂,滴双眼,每日6次。②玄明粉30g,煎水,作眼部湿热敷,每日2次,以促其消散。
医嘱:少食辛辣炙煿之品;保持七情和畅;注意寒暖适中,避免潮湿。
二诊(9月6日):双眼白睛红赤,灼热疼痛减轻,白睛红赤壅肿渐退,红赤较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原方5剂。双氯芬酸钠滴眼剂改为每日滴双眼3次。
三诊(9月11日):眼痛消失。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1.2。双眼红赤消退;舌质红,苔薄黄,脉平滑。嘱服逍遥丸,每日2次,每次9g。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每逢月经来潮之时,双眼白睛红赤、轻微疼痛、灼热,反复发作1年。舌质红,苔黄,脉弦,均属行经目赤证。治宜通经退赤,清热泻火。通经汤方中以当归、赤芍、苏木、红花、川芎养血和血,活血化瘀,退赤消肿;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栀子、黄芩、大黄清热退赤;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诸药合用,使血脉疏通,则行经目赤,火疳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