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明·张介宾
来源:景岳全书

卷之十八理集·雜證謨

怔忡驚恐

經義

《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詳前脾胃門)

《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

《金匱真言論》曰: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

《脈解篇》曰: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舉痛論》曰:驚則氣亂。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六元正紀大論》曰: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

《五常政大論》曰:委和之紀,其發驚駭。

《至真要大論》曰:少陽之復,大熱將至,驚瘛咳衄,心熱煩躁。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甚則入肝,驚駭筋攣。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陰陽別論》曰: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

《大奇論》曰:肝脈鶩暴,有所驚駭。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陰陽應象大論》曰:腎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藏氣法時論》曰:肝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舉痛論》曰:恐則氣下。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本神篇》曰: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壽夭剛柔篇》曰:憂恐忿怒傷氣。

《本神篇》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調經論》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論怔忡

怔忡之病,心胸築築振動,惶惶惕惕,無時得寧者是也。然古無是名,其在《內經》,則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在越人、仲景,則有動氣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諸動氣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類。此證惟陰虛勞損之人乃有之,蓋陰虛於下,則宗氣無根,而氣不歸源,所以在上則浮撼於胸臆,在下則振動於臍旁,虛微者動亦微,虛甚者動亦甚。凡患此者,速宜節欲節勞,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養氣養精,滋培根本。若或誤認為痰火而妄施清利,則速其危矣。外,傷寒門論下條附有動氣辨,宜能證之。

論驚恐

驚有二證,有因病而驚者,有因驚而病者。如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及傷寒陽明證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之類,此則或因歲火之盛,或因歲木之衰,或因風熱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當察客邪以兼治其標。若因驚而病者,如驚則氣亂,而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之類,此必於聞見奪氣而得之,是宜安養心神,滋培肝膽,當以專扶元氣為主治。此固二者之辨,然總之主氣強者不易驚,而易驚者必肝膽之不足者也。故雖有客邪,亦當知先本後標之義。又如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雖若同類,而不知恐之傷人,尤甚於驚。何也?蓋驚出於暫,而暫者即可復;恐積於漸,而漸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傷,精卻則陰痿,日消月縮,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斷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資藥力,不易及也。予嘗治暴驚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懼者,十不得其一二。

論治(共三條)

凡治怔忡驚恐者,雖有心脾肝腎之分,然陽統乎陰,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氣虛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腎之氣,名雖有異,而治有不可離者,亦以精氣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資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氣而後精,或宜先精而後氣,或兼熱者之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當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圓不宜鑿也。

一、心脾血氣本虛,而或為怔忡,或為驚恐,或偶以大驚猝恐而致神志昏亂者,俱宜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命門水虧,真陰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歸飲。命門火虧,真陽不足而怔忡者,右歸飲。三陰精血虧損,陰中之陽不足而為怔忡驚恐者,大營煎或理陰煎。若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怔忡驚悸不寧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若思郁過度,耗傷心血而為怔忡驚悸者,逍遙飲或益營湯。若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薑朮湯。

一、心虛血少,神志不寧而驚悸者,養心湯或寧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驚失志而心神不寧者,寧志膏或遠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熱多驚者,硃砂安神丸。心神虛怯,微兼痰火而驚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氣鬱滯,多痰而驚者,加味四七湯。痰迷心竅驚悸者,溫膽湯或茯苓飲子,甚者硃砂消痰飲。風熱生痰,上乘心膈而驚悸者,簡要濟眾方。若大恐大懼,以致損傷心脾腎氣而神消精卻,飲食日減者,必用七福飲、理陰煎,或大營煎,或大補元煎之類酌宜治之,然必宜洗心滌慮,盡釋病根,則庶可保全也。

怔忡論列方

七福飲(新補七) 大營煎(新補十四) 大補元煎(新補一)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寧志丸(補百十四) 遠志丸(補百十三) 八物定志丸(補百十七) 寧志膏(補百十五) 養心湯(補七九)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益營湯(補九一) 溫膽湯(和一五一) 硃砂消痰飲(和百) 理陰煎(新熱三) 二陰煎(新補十) 加味四七湯(和九八) 逍遙飲(新因一) 薑朮湯(熱八八) 簡要濟眾方(和三五六) 十四友丸(補百十八) 茯苓飲子(和九四)

論外備用方

歸脾湯(補三二) 人參丸(補百五 固精安神)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開心散(補八二) 定志丸(補百十六 通心氣) 秘傳酸棗仁湯(補八五 補心氣) 心腎丸(補百十二 心腎俱虛) 歸神丹(和三五九 風痰虛驚) 加味四君子湯(補二 補脾肺) 酸棗仁湯(補八四 清心養心) 遠志飲子(補八九 溫補心氣) 平補鎮心丹(補百十 鎮心養心)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除驚悸) 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 心虛遺精) 龍腦雞蘇丸(和三七二 虛火煩熱)

不寐

經義

《邪客篇》帝曰:夫邪氣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臥出者,何氣使然?伯高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調,其臥立至。

《大惑論》帝曰:病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矣。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口問篇》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晝日行於陽,夜半則行於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寒熱病篇》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

《衛氣行篇》曰: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夜行於陰,則復合於目,故為一周。

《營衛生會篇》曰: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壯者之氣血盛,則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水熱穴論》曰: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評熱病論》曰: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

《太陰陽明論》曰: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逆調論》曰: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足三陽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

論證(共三條)

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證,無邪者皆虛證。凡如傷寒、傷風、瘧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擾也;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舍此之外,則凡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其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則知所以治此矣。

一、飲濃茶則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氣之被伐也。蓋心藏神,為陽氣之宅也,衛主氣,司陽氣之化也。凡衛氣入陰則靜,靜則寐,正以陽有所歸,故神安而寐也。而濃茶以陰寒之性,大制元陽,陽為陰抑,則神索不安,是以不寐也。又心為事擾則神動,神動則不靜,是以不寐也。故欲求寐者,當養陰中之陽及去靜中之動,則得之矣。

一、凡治病者,服藥即得寐,此得效之徵也。正以邪居神室,臥必不寧,若藥已對證,則一匕入咽,群邪頓退,盜賊甫去,民即得安,此其治亂之機,判於頃刻,藥之效否,即此可知。其有誤治妄投者,反以從亂,反以助瘧,必致煩惱懊憹,更增不快,知者見幾,當以此預知之矣。

論治(共二條)

一、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故或為驚惕,或為恐畏,或若有所繫戀,或無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終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為神魂不安等證。皆宜以養營養氣為主治。若思慮勞倦傷心脾,以致氣虛精陷,而為怔忡、驚悸、不寐者,宜壽脾煎或歸脾湯。若七情內傷,血氣耗損,或恐畏傷腎,或驚懼傷膽,神以精虧而無依無寐者,宜五福飲、七福飲,或三陰煎、五君子煎擇而用之。若營衛俱傷,血氣大壞,神魂無主而晝夜不寐者,必用大補元煎加減治之。若勞倦傷心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而寒熱不寐者,補中益氣湯。若思慮過度,心虛不寐而微兼煩熱者,養心湯或酸棗仁湯。若焦思過度,耗心血,動心火,而煩熱乾渴不寐者,天王補心丹。若心虛火盛,煩亂內熱而怔忡不寐者,安神丸。若精血虛耗,兼痰氣內蓄,而怔忡夜臥不安者,秘傳酸棗仁湯;痰盛者,十味溫膽湯。凡人以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寐,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顧,只宜培養氣血,血氣復則諸證自退。若兼顧而雜治之,則十暴一寒,病必難愈,漸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予治周公不寐醫按,附後三消門。

一、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故凡治風寒之邪必宜散,如諸柴胡飲及麻黃、桂枝、紫蘇、乾葛之類是也。火熱之邪必宜涼,如竹葉石膏湯及芩、連、梔、柏之屬是也。痰飲之邪宜化痰,如溫膽湯、六安煎、導痰湯、滾痰丸之屬是也。飲食之邪宜消滯,如大和中飲、平胃散之屬是也。水濕之邪宜分利,如五苓散、五皮散,或加減金匱腎氣丸之屬是也。氣逆之邪宜行氣,如排氣飲、四磨飲之屬是也。陰寒之邪宜溫中,如理陰煎、理中湯之屬是也。諸如此類,亦略舉大概,未悉其詳,仍當於各門求法治之。

述古

徐東皋曰: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鬱,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有脾倦火鬱,不得疏散,每至五更,隨氣上升而發躁,便不成寐,此宜用快脾解鬱、清痰降火之法也。有體氣素盛,偶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有體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後,此為不足,宜用養血安神之類。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血氣虛而心脾二臟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其不因病後而不寐者,雖以痰火處治,亦必佐以養血補虛之藥,方為當也。

不寐論列方

半夏湯(和十四) 三陰煎(新補十一)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五福飲(新補六) 七福飲(新補七)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歸脾湯(補三二) 壽脾煎(新熱十六) 《金匱》腎氣丸(補一二四) 理中湯(熱一) 理陰煎(新熱三) 十味溫膽湯(和一五三) 養心湯(補七九) 排氣飲(新和六) 竹葉石膏湯(寒六) 安神丸(寒一四二) 四磨飲(和五二) 五君子湯(新熱六) 六安煎(新和二) 溫膽湯(和一五二) 大和中飲(新和七) 平胃散(和十七) 導痰湯(和九一) 酸棗仁湯(補八四) 五苓散(和一八二) 滾痰丸(攻七七) 《秘傳》酸棗仁湯(補八五) 五皮散(和六七、六八) 大補元煎(新補一)

論外備用方

遠志湯(補八八 虛煩) 益營湯(補九一 心血耗傷) 茯苓補心湯(補八三 多煩) 聖愈湯(補九十 血虛) 酸棗仁湯(補八六 虛熱) 琥珀多寐丸(補百十九 清心養神)

三消乾渴

經義

《陰陽別論》曰:二陽之病發於脾,其傳為風消。二陽結謂之消。

《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

《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本藏篇》曰: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癉易傷。

《師傳篇》曰:中熱消癉,則便寒。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

《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消中。

《玉機真藏論》曰: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通評虛實論》曰: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心脈、肺脈、肝脈、脾脈、腎脈微小,皆為消癉。

《腹中論》帝曰:夫子數言熱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熱氣剽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內恐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奇病論》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五邪篇》曰: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論證(共二條)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消也。此三消者,古人悉認為火證,然有實火者,以邪熱有餘也;有虛火者,以真陰不足也。使治消證而不辨虛實,則未有不誤者矣。

一、消證有陰陽,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飢者曰消穀,小便淋濁如膏者曰腎消,凡此者,多由於火,火甚則陰虛,是皆陽消之證也。至於陰消之義,則未有知之者。蓋消者,消爍也,亦消耗也,凡陰陽血氣之屬日見消敗者,皆謂之消,故不可盡以火證為言。何以見之?如《氣厥論》曰: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氣之衰,而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氣,而氣悉化水,豈非陽虛之陰證乎?又如《邪氣臟腑病形篇》言五臟之脈細小者,皆為消癉,豈以微小之脈而為有餘之陽證乎?此《內經》陰消之義固已顯然言之,而但人所未察耳。故凡治三消證者,必當察其脈氣、病氣、形氣,但見本元虧竭及假火等證,必當速救根本,以資化源。若但知為火而專務清理,未有不陰陽俱敗者矣。

論治(共五條)

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辨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陰無以生,而日見消敗,益以困矣。

一、上消善渴,中消善飢。雖曰上消屬肺,中消屬胃,然總之火在中上二焦者,亦無非胃火上炎而然,但當微為分別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實火,則皆宜白虎湯主之。若渴多飢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或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一云上焦渴是心火刑金所致,宜降火清金,以蘭香葉、白葵花、黃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氣上升,而渴自止,此說亦可酌用。

一、中消火證,以善飢而瘦,古法直以調胃承氣湯及三黃丸之類主之。然既以善飢,其無停積可知,既無停積,則止宜清火,豈堪攻擊,非有乾結不通等證而用此二劑,恐非所宜。若其果屬胃火,別無虛證,則三補丸、玉泉散、白虎湯及抽薪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也。

一、下消證,小便淋濁,如膏如油,或加煩躁耳焦,此腎水虧竭之證,古法用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固其宜矣。然以余觀之,則亦當辨其寒熱滑澀,分而治之,庶乎盡善。若淋濁如膏,兼熱病而有火者,宜補而兼清,以加減一陰煎,或補陰丸、大補陰丸,或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之類主之。若下消而兼澀者,宜補宜利,以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下焦淋濁而全無火者,乃氣不攝精而然,但宜壯水養氣,以左歸飲、大補元煎之類主之。若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化液者,猶當以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下焦無火而兼滑者,當以固腎補陰為主,宜秘元煎、固陰煎及苓朮菟絲丸之類主之。

一、三消證,古人以上焦屬肺,中焦屬胃,下焦屬腎,而多從火治,是固然矣,然以餘論之,則三焦之火多有病本於腎,而無不由乎命門者。夫命門為水火之腑,凡水虧證固能為消為渴,而火虧證亦能為消為渴者何也?蓋水不濟火,則火不歸原,故有火遊於肺而為上消者,有火遊於胃而為中消者,有火爍陰精而為下消者,是皆真陰不足,水虧於下之消證也。又有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陽不足,火虧於下之消證也。陰虛之消,治宜壯水,固有言之者矣。陽虛之消,謂宜補火,則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氳徹頂,槁禾得雨,生意歸巔,此無他,皆陽氣之使然也。亦生殺之微權也。余因消證多虛,難堪剝削,若不求其斫喪之因而再伐生氣,則消者愈消,無從復矣,故再筆於此,用以告夫明者。

述古(共六條)

《巢氏病源》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由少年服五石諸丸散,積經年歲,石氣結於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及至年衰血氣減少,不能複製於石,石勢獨盛,則腎為之燥,故上為飲水,下為小便不禁也。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因熱氣留於經絡,血澀不行故成癰膿。

陳無擇曰:消渴屬心,故煩心,致心火散漫,渴而引飲,諸脈軟散,皆氣實血虛也。消中屬脾,癉熱成則為消中。消中復有三:有因寒中,陰勝陽郁,久必為熱中。經云:脈洪大,陰不足,陽有餘,則為熱中。多食數溺為消中。陰狂興盛,不交精泄,則為強中。病至強中,不亦危矣。消腎屬腎,壯盛之時不禁,而縱欲房勞,年長腎衰,多服金石,真氣既喪,口乾精溢自泄,不飲而利。經云:不渴而小便自利,名曰腎消,亦曰內消。

潔古老人曰:能食能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朮散倍加乾葛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

東垣曰: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所謂口乾飲水多,食飢,虛癉成消中是也,以調胃承氣湯、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溺如膏,所謂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癰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

丹溪曰: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三消者,多屬不生津液,宜四物湯為主。上消者,本方加五味子、人參、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之類,以滋腎水,當飲澡絲湯代茶。天花粉,消渴神藥也。三焦皆禁用半夏,血虛亦忌用,口乾咽燥大便難者亦不宜用,汗多者不可用,不已,必用姜鹽制之。

徐東皋曰:消渴雖有數者之不同,其為病之肇端,則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鮮有也。凡初覺燥渴,便當清心寡慾,薄滋味,減思慮,則治可瘳。若有一毫不謹,總有名醫良劑,必不能有生矣。

下消不寐新按

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牘積勞,致成羸疾。神困食減,時多恐懼,自冬春達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餘,而上焦無渴,不嗜湯水,或有少飲則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從來,且半皆如膏濁液,尫羸至極,自分必死。及予診之,察其脈猶帶緩,肉亦未脫,知其胃氣尚存,慰以無慮。乃用歸脾湯去木香及大補元煎之屬,一以養陽,一以養陰,出入間用,至三百餘劑,計人參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於上,精消於下之證也,可見消有陰陽,不得盡言為火,姑紀此一按,以為治消治不寐者之鑑。

三消論列方

白虎湯(寒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玉泉散(新寒十五) 四物湯(補八) 歸脾湯(補三二) 秘元煎(新固一) 固陰煎(新固二) 抽薪飲(新寒三) 補陰丸(寒百六十) 左歸飲(新補二) 右歸飲(新補三) 右歸丸(新補五)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三補丸(寒一六二) 三黃丸(攻六八) 大補元煎(新補一) 大補陰丸(寒一五七) 人參白虎湯(寒三)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錢氏白朮散(小七) 苓朮菟絲丸(新固五) 調胃承氣湯(攻三)

論外備用方

玉泉丸(寒七五 熱渴) 益元散(寒百十二) 龍腦雞蘇散(和三七二 虛火煩渴) 生脈散(補五六) 火府丹(寒百二十 消渴) 麥門冬飲子(寒四八 膈消渴) 鹿茸丸(補一三三 腎虛消渴) 小建中湯(補二二 燥渴) 人參養營湯(補二一) 天花丸(和百四 消渴) 五味子湯(補五九 陰虛渴)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陰虛渴) 天花散(寒七三) 地骨皮散(寒七四 壯熱渴) 天王補心丹(補百八 乾渴) 醍醐膏(和三五三 消渴)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益陰腎氣丸(補一二三 陰虛渴) 茯苓澤瀉湯(熱七四 反胃消渴)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