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明·张介宾
来源:景岳全书

卷之三十九人集·婦人規(下)

產育類

滑胎(三十二)

妊娠滑胎之法,惟欲其坐草之期易而且速,而難易之由,則在血之盈虛,不在藥之滑利。蓋血多則潤而產必易,血虧則澀而產必難,故於未產之前,但宜以培養氣血為主,而預為之地,如四物湯、滑胎煎、五福飲、小營煎、八珍湯之類,即皆滑胎之要藥。若不知此而過用滑利等物,或產期未近,無火無滯而妄用清火行氣,沉降苦寒等藥,必皆暗殘營氣,走泄真陰,多致血虧氣陷,反為臨期大害。若果肥盛氣實者,則紫蘇飲、保生無憂散、滑胎枳殼散之類,皆可擇用。

催生(三三)

凡妊娠胎元完足,彌月而產,熟落有期,非可催也。所謂催生者,亦不過助其血氣而利導之耳。直待臨期,乃可用脫花煎或滑胎煎,隨證加減主之。或經日久產,母困倦難生,俱宜服滑胎煎,以助其氣血,令兒速生。其有氣虛無力,艱於傳送者,必用獨參湯,隨多隨少接濟其力,皆為催生要法。若期未至而妄用行氣導血等劑,以為催生,亦猶摘方苞之萼,揠宋人之苗耳。

一、臨盆將產,腹痛已甚,凡催生之藥,無如脫花煎,少用肉桂五七分為最穩最妙。若氣虛無力者,加人參二三錢;虛甚者,任意加用之。

一、催生若水血下多,子道乾澀難出者,宜用滑利之物,如豬脂油、蜜、酥油、蔥白、葵子、牛乳、滑石、榆白皮之類以潤之,亦濟急之法也。

滑胎催生論外方

達生散(婦四十) 生化湯(婦四二) 加味芎歸湯(婦四四 難產) 《良方》當歸湯(婦五 滑胎催生) 經驗滑石散(婦五二 胎干難產) 佛手散(婦四一)

穩婆(三四)

產婦臨盆,必須聽其自然,弗宜催逼,安其神志,勿使驚慌,直待花熟蒂圓,自當落矣。所以凡用穩婆,必須擇老成忠厚者,預先囑之,及至臨盆,務令從容鎮靜,不得用法催逼。余嘗見有穩婆忙冗性急者,恐顧此失彼,因而勉強試湯,分之掐之,逼之使下,多致頭身未順而手足先出,或橫或倒,為害不小。若未有緊陣,不可令其動手,切記!切記!又或有生息不順,及雙胎未下之類,但宜穩密安慰,不可使產母聞知,恐驚則氣散,愈難生下。又嘗見有奸詭之婦,故為哼訝之聲,或輕事重報,以顯己能,以圖酬謝,因致產婦驚疑,害尤非細,極當慎也。

立齋《醫按》載一穩婆云:止有一女,於分娩時,適當巡街侍御行牌,取我視其內室分娩,女為此驚嚇,未產而死。後見侍御,更以威顏吩咐。迨視產母,胎雖順而頭偏在一邊,此時若以手入推正,可保順生。因畏其威,不敢施手,但回稟云:此是天生天化,非人力所能。因是子母俱不能救。由此觀之,可見產時當用靜鎮自然,而一毫驚恐疑畏有不可使混於其間者。

產要(三五)

凡孕婦臨月,忽然腹痛,或作或止,或一二日,或三五日,胎水少來,但腹痛不密者,名曰弄胎,非當產也。又有一月前,或半月前,忽然腹痛如欲產而不產者,名曰試月,亦非產也。凡此腹痛,無論胎水來與不來,俱不妨事,但當寬心候時可也。若果欲生,則痛極連腰,乃將產也。蓋腎繫於腰,胞系於腎故耳。又試捏產母手中指本節,跳動即當產也。此時兒逼產門,穀道挺迸,水血俱下,方可坐草試湯,瓜熟蒂懸,此乃正產之候也。

一、產婦腹痛未甚,且須寬心行動,以便兒身舒轉。如腰腹痛甚,有產之兆,即當正身仰臥,或起坐舒伸,務宜安靜從容,待兒轉身向下,其產必順而且易。最不宜預為驚擾入手,以致產婦氣怯,胞破漿干,使兒轉身不易,則必有難產之患。

一、產婦初覺欲生,便須惜力調養,不可用力妄施,恐致臨產乏力。若兒方轉身而用力太早,則多致橫逆,須待順而臨門,一逼自下。若時候未到,用力徒然。

一、臨產房中,不宜多人喧嚷驚慌,宜閉戶,靜以待生。

一、將產時,宜食稠軟白粥,勿令飢渴以乏氣力,亦不宜食硬冷難化之物,恐產時乏力,以致脾虛不能消化,則產後有傷食之病。

一、產婦產室,當使溫涼得宜。若產在春夏,宜避陽邪,風是也;產在秋冬,宜避陰邪,寒是也。故於盛暑之時,亦不可衝風取涼,以犯外邪;又不宜熱甚,致令產母頭疼面赤;亦不宜人眾,若熱氣熏蒸,亦致前患。其或有熱極煩渴而血暈血溢者,亦可少與涼水,暫以解之,然亦不可多用。若冬末春初,余寒尚盛,產室不可無火,務令下體和暖,衣被亦當溫厚,庶不為寒氣所侵,可免胎寒血滯難產之患。且產後胎元既落,氣血俱去,乘虛感邪,此時極易,故不可不慎。

一、凡富貴之家過於安逸者,每多氣血壅滯,常致胎元不能轉動。此於未產之先,亦須常為運動,庶使氣血流暢,胎易轉則產亦易矣。是所當預為留意者。

一、妊娠將產,不可詹卜問神,如巫覡之徒哄嚇謀利,妄言凶險,禱神祗保,產婦聞之,致生疑懼。夫憂慮則氣結滯而不順,多至難產,所宜戒也。

一、產時胞漿未下,但只穩守無妨。若胞漿破後,一二時辰不生,即當服催生等藥,如脫花煎、滑胎煎,或益母丸之類。蓋漿乃養兒之生,漿幹不產,必其胎元無力,愈遲則愈干,力必愈乏,所以速宜催之。

一、產婦與酒,不可多而致醉。凡產前醉,則乏力而四肢不用;產後酒多,恐引入血分四肢,致後日有動血,及四肢無力,髓骨痠痛之患。

六逆產(三六)

一、橫生者,以兒方轉身,產母用力逼之太早,故致兒身未順而先露手臂。但令母安然仰臥,穩婆以手徐推兒臂下體,令其正直,復以中指摸其肩,弗使臍帶攀系即生。

二、倒生者,因兒未及轉身,產母努力,故令兒先露足。令母正臥,以手徐推足入,良久仍推兒身,徐俟轉正近門即生。

三、偏生者,因兒未順生路,產母努力,逼兒頭偏一邊,雖若露頂,實額角也,亦照前法推正即生。若兒頂後骨偏拄穀道傍,以手從外後傍輕輕托正即生。

四、礙產者,兒身雖順,門路雖正,但不能下,乃因胎轉時臍帶絆肩而然。令產母仰臥,以手輕推兒向上,乃用中指按兒兩肩,理順臍帶即生。

五、坐產者,因兒將產,其母疲倦,久坐椅褥,抵其生路而然。須用手巾一條拴系高處,令產母以手攀之,輕輕屈足舒伸以開生路,兒即順生。

六、盤腸產者,臨產母腸先出,子產而腸未收,故曰盤腸產。古法以醋、水各半盞,默然噀產母面背則收。一法以蓖麻子四十九粒,研爛,塗母頭頂,待腸收上,急洗去。俗以水噀面背驚之而腸亦收,但恐驚則氣散,反致他疾,戒之。

一方:治橫逆產難,令產母仰臥,以小針刺兒手腳心三五次,用鹽擦之,手腳即縮上,轉身即生。

一方:治盤腸產,以半夏為末,用少許搐鼻中,腸自上。

又方:用大紙捻以麻油潤滲,點著吹滅,以煙燻產婦鼻中,腸即上。

又方:腸出,盛以潔淨漆器,濃煎黃耆湯浸之,腸即上。

胞破產難(三七)

凡產婦胎未順而胞先破者,其因有二:蓋一有母質薄弱,胞衣不固,因兒轉動,隨觸而破者,此氣血之虛也;一有兒身未轉,以坐草太早,用力太過,而胞先破者,此舉動之傷也。若胞破久而水血乾,產路澀則兒難下,宜急用大料四物湯,或五物煎、脫花煎、滑胎煎、五福飲、當歸湯之類,助其氣血,並濃煎蔥湯熏洗產戶,使其暖而氣達,則自當順下。若持久力乏,血已耗涸,則甚危矣。當用八珍湯料一斤,益母草四兩,水數碗煎熟,不時飲之,亦有得生者。或以黃耆、芎、歸數斤,以大釜煎,藥氣氤氳滿室,使產母口鼻俱受其氣,亦良法也。大抵產難之證,多患於鬱悶、安佚、富貴之家,治法雖云胎前清氣,產後補血,然不可拘泥。若脾胃不健,氣血不充,必當預為調補;不然,臨產必多患難。

一、產難經日不下,別無危證者,宜用脫花煎催之,極妥極妙。

一醫宿客店,治店婦臨產數日不生,下體俱冷,無藥甚窘,令取椒、橙葉、茱萸,共煎湯一盆,令產婦以小凳坐盆內熏洗,良久,小腹皆暖,氣溫血行,遂產。

一方:以紫蘇煎湯熏洗。大抵遇嚴寒時月,產久傷冷,氣血必凝,此熏洗之法,亦要法也。外以淋湯,內以羊肉湯,必效。

一方:令產婦以自己髮梢含於口中,令其噁心作嘔,即下。亦治胞衣不出。

胞衣不出(三八)

胞衣不出,有以氣血疲弱,不能傳送而停閣不出者。其證但見無力,而別無痛脹,治當補氣助血,宜速用決津煎,或滑胎煎、保生無憂散、《局方》黑神散之類主之。有以惡露流入胞中,脹滯不出者。蓋兒既脫,胞帶必下墜,故胞在腹中,形如仰葉,仰則盛聚血水而脹礙難出。惟老成穩婆多有識者,但以手指頂其胞底,以使血散,或以指摸上口,攀開一角,使惡露傾瀉,則腹空自落矣。又一法,以本婦頭髮,攪入喉中,使之作嘔,則氣升血散,胞軟亦自落矣。凡胎胞不出者多死,授以此法,甚效。若血滲胞中,停蓄既久,而為脹為痛,或喘或急,則非逐血破血不可也,宜速用奪命丹,或用失笑散,以熱酒調服,使血散脹消,其衣自下。若氣血兼虛者,亦惟決津煎為善。

一方:用蓖麻子仁一兩,研爛貼母右足心,衣下速洗去,緩則腸亦出。如腸不收,以此膏塗腦頂,則腸自入。

一方:用紅花一兩,酒煮濃汁服。

一法:用產婦鞋底炙熱,熨小腹上下,即出。

一方:用皂角刺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服。

胞衣論外方

牛膝散(婦四九 胎衣不下,腹脹)

氣脫血暈(三九)

產時胎胞既下,氣血俱去,忽爾眼黑頭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雲惡露乘虛上攻,故致血暈,不知此證有二:曰血暈,曰氣脫也。若以氣脫作血暈,而用辛香逐血化痰等劑,則立刻斃矣,不可不慎也。

一、氣脫證:產時血既大行,則血去氣亦去,多致昏暈不省,微虛者少頃即蘇,大虛者脫竭即死。但察其面白眼閉,口開手冷,六脈細微之甚,是即氣脫證也。速用人參一二兩,急煎濃湯,徐徐灌之,但得下咽,即可救活;若少遲延,則無及矣。余嘗救此數人,無不隨手而愈,此最要法也。又嘗見有禁參而斃者,云新產後不可用參,用參則補住惡血,必致為害,即勸之亦不肯用,直待斃而後悔者亦數人矣。又有云產後必過七日方可用參,此等愚昧訛傳,不知始自何人,誤人不淺,萬萬不可信也。

一、血暈之證,本由氣虛,所以一時昏暈,然血壅痰盛者亦或有之。如果形氣脈氣俱有餘,胸腹脹痛上衝,此血逆證也,宜失笑散。若痰盛氣粗,宜二陳湯。如無脹痛氣粗之類,悉屬氣虛,宜大劑芎歸湯、八珍湯之類主之。

一、猝時昏暈,藥有未及,宜燒秤錘令赤,用器盛至床前,以醋沃之,或以醋塗口鼻,令酸氣入鼻,收神即醒。或以破舊漆器,或用乾漆燒煙燻之,使鼻受其氣皆可。但此法惟輕而暴暈者所宜,若氣虛之甚而昏厥者,非用大補之劑,終無益也。

兒初生

(初誕法詳小兒門,四十)

凡嬰兒初生,當隨手包裹,切不可為風寒所侵。蓋兒在腹中,遮護最密,及其初脫胞胎,肌膚脆嫩,極易感邪。若在夏令,自所無慮,但覺稍寒,即須慎之。嘗見兒生未久,多有驚風發熱抽搐等病者,率由乎此。

一、小兒初生,天氣微涼即大忌洗沐,恐腠理不密,元氣發泄,而外邪乘之也。凡產母分娩艱難,勞傷胎氣,多有兒雖脫胞而乏力垂危,或已死者,切不可便斷臍帶,當急用大紙捻蘸香油,於臍帶上往來燒斷之,取其陽氣以續胎元,俄頃,兒得啼聲,即已活矣,且可免胃寒泄瀉之病。凡見此者,若以刀斷臍帶,則子母皆多難保。此出《立齋醫按》。

一、凡燒帶之法,惟素多陽虛及產時氣脫者,最宜用之以助陽氣。若母氣陽強,或兒聲洪亮者,皆不宜用,恐火從臍入,日後致生熱毒,則反為害不小。

子死腹中(四一)

凡子死腹中者,多以觸傷,或犯禁忌,或以胎氣薄弱不成而殞,或以胞破血乾,持久困敗,但察產母腹脹舌黑者,其子已死。若非產期而覺腹中陰冷重墜,或為嘔惡,或穢氣上衝,而舌見青黑者,皆子死之證。宜速用下死胎方下之。下後察其虛實,隨加調補自愈。若唇舌面色俱青,則母子皆危之兆也。

補遺方:治胎死腹中。用紅花以酒煮汁,飲二三碗即下。

新法下胎方:用當歸一兩,厚朴三錢,陳皮二錢,入酒、水各一碗,煎至一碗,加朴硝三五錢,再煎十餘沸,去柤熱服,死胎自下。或止用脫花煎更妙。

死胎論外方

回生丹(婦六六) 下死胎方(婦五九) 桂香散(婦五五) 琥珀丸(婦一三四)

產門不開不閉子宮不收(四二)

交骨不開,產門不閉,無非陰氣不足,陰不足則氣不達,所以不開。不開則產必艱難,宜加味芎歸湯,補而開之,大有奇效。或十全大補湯亦可。

產門不閉,由陰氣大虛,不能收攝;或由陰火下流而然。故或為陰挺突出,或為腫脹,或為淋澀不禁。若氣血俱虛者,宜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補而斂之。或痛而覺熱者,宜加味逍遙散。若憂思傷脾血熱者,加味歸脾湯。若暴怒傷肝動火者,龍膽瀉肝湯。

子宮不收而外墜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醋炒芍藥,飲而舉之。或外以黃耆煎湯熏洗亦妙。或以硫黃湯熏洗,硫黃散敷之。

一方:治產後子宮不斂,用荊芥、藿香、椿根白皮煎湯熏洗,神效。

一方:產後子腸不收,外用枳殼、訶子、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若不收,再灸頂心百會穴數壯即上。

一方:子宮脫出,用蓖麻仁十四枚,研爛塗頂心,入即洗去。

一方:治產後陰脫,用絹袋盛炒熱蛇床子熨之,亦治陰痛。又法:用蛇床子五兩,烏梅十四個,煎水,日洗五六次。

小產(四三)

小產之證,有輕重,有遠近,有稟賦,有人事。由稟賦者,多以虛弱。由人事者,多以損傷。凡正產者,出於熟落之自然;小產者,由於損折之勉強,此小產之所以不可忽也。若其年力已衰,產育已多,欲其再振且固,自所難能。凡見此者,但得保其母氣,則為善矣。若少年不慎,以致小產,此則最宜調理,否則下次臨期仍然復墜,以致二次三次,終難子嗣,系不小矣。凡此安之之法,見前數墮胎條中。既產調理之法,亦與大產相似。詳後產後條中,俱當按而用之。

一、凡婦人年及中衰,胎元無力,則常有胎不能長,及多小產昏暈之患,此氣血衰敗而然。血氣既衰,則凡於小產之後,多有胎既落而復又下墜。如更有一胎欲產者,此非胎也,乃因氣虛而胞宮隨胎下陷也。產母不知,必至驚慌,此無足慮,但以壽脾煎,或八珍、十全大補、芎歸補中湯之類主之,則自安矣。

又:凡小產有遠近,其在二月三月為之近,五月六月為之遠。新受而產者其勢輕,懷久而產者其勢重,此皆人之所知也。至若猶有近者,則隨孕隨產矣。凡今艱嗣之家,犯此者十居五六。其為故也,總由縱欲而然。第自來人所不知,亦所不信。茲謹以筆代燈,用指迷者,倘濟後人,實深願也,請詳言之。盡胎元始肇,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四月而後,血脈形體具:五月六月而後,筋骨毛髮生。方其初受,亦不過一滴之玄津耳。此其橐籥正無依,根荄尚無地,鞏之則固,決之則流。故凡受胎之後,極宜節欲以防泛溢。而少年縱情,罔知忌憚,雖胎固欲輕者,保全亦多,其有兼人之勇者,或恃強而不敗,或既敗而復戰。當此時也,主方欲靜,客不肯休,無奈狂徒敲門撞戶,顧彼水性熱腸,有不啟扉而從,隨流而逝者乎?斯時也,落花與粉蝶齊飛,火棗共交梨並逸,合汙同流,已莫知其昨日孕而今日產矣。朔日孕而望日產矣,隨孕隨產,本無形跡。蓋明產者胎已成形,小產必覺;暗產者胎仍以水,直溜何知?故凡今之行院家多無大產,以小產之多也。娶娼妓者多少子息,以其子宮滑而慣於小產也。今嘗見艱嗣求方者,問其陽事,則曰能戰;問其功夫,則曰盡通;問其意況,則怨嘆曰:人皆有子我獨無。亦豈知人之明產,而爾之暗產耶?此外如受胎三月五月而每有墮者,雖衰薄之婦常有之。然必由縱欲不節,致傷母氣而墮者為尤多也。故凡恃強過勇者多無子,以強弱之自相殘也;縱肆不節者多不育,以盜損胎元之氣也。豈悉由婦人之罪哉?欲求我方者,當以此篇先讀之,則傳方之思,已過半矣。

小產論外方

人參黃耆湯(婦四八 小產氣虛血不止) 當歸川芎湯(婦四三 小產瘀血痛) 殿胞煎(新因十 小產後腹痛)

下胎斷產(四四)

下胎斷產本非仁者之事,然有婦人臨產艱危,或病甚不勝產育者,則下胎斷產之法有不得已,亦不可廢者也。至若水銀、虻蟲、水蛭、斑蝥之屬,不惟傷胎,且傷母矣,用者不可造次。

下胎方

《千金》去胎方(婦六一) 下胎小品方(婦五六) 扶羸小品方(婦五八) 《廣濟》下胎方(婦五七) 《良方》桂心散(婦五四)

一方:不拘生胎死胎,用蓖麻仁二個,巴豆一個,麝香一分,研貼臍中並足心即下。月一粒,溫酒吞下。

又云:下生胎,用蓖麻子一個。

斷產方

斷產小品方(婦六八) 《千金》斷產方(婦又六七) 丹溪斷子法(婦六九) 斷產灸法(婦六七)

產育類論列總方(四五)

四物湯(補八) 八珍湯(補十九)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五福飲(新補六) 五物煎(新因三)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當歸湯(婦五) 小營煎(新補十五) 保生無憂散(婦四七) 羊肉湯(婦七一) 脫生煎(新因十一)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壽脾煎(新熱十六) 決津煎(新因二)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滑胎煎(新因九) 益母丸(婦六四) 滑胎枳殼散(婦二四)紫蘇飲(婦二八) 奪命丹(婦六五) 加味芎歸湯(婦四四) 失笑散(婦百四) 芎歸補中湯(婦四六) 龍膽瀉肝湯(寒六二) 硫黃湯(婦六三、六二) 《局方》黑神散(婦五十) 芎歸湯(婦四一)

產後類

論產後當大補氣血(四六)

產後病治,嘗見丹溪云:產後當大補氣血,即有雜證,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表。此其意謂血氣隨胎而去,必屬大虛,故無論諸證,皆當以大補為先,其他皆屬可緩。余於初年,誠然佩服,及執而用之,則每為所困,經者數次,始悟其言雖有理,而未免言之過也。即今產科所宗,無非此法。余目睹其誤,及親為解救者,蓋不少矣。故敢剖析於後,實有所見,不得不言,非存心自衒,故毀先賢。若然,則徒為笑罵之招耳。賓雖至愚,必不為也。觀者其深察此意。

凡產後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有成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此辨之不可不真也。

一、產後虛證,無非隨人元氣,必素弱之人多有之,或於產後血氣俱去而更弱者亦有之。此當因人察脈,因脈察證。若脈氣、形氣、病氣俱不足,此當以全虛治之。若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或兼火邪,或兼外邪,或以飲食停滯,是亦虛中有實,不得不詳審而治。此中委曲,未能言盡,惟明者悟之。

一、產後不虛證,蓋或其素日無病,或以年少當時,或以素耐辛苦貧勞之質,此輩本無不足,及其一旦受孕,乃於無病腹中參入此物,故致血氣壅塞,為脹為嘔,是皆添設有餘之病。及其既產,始見通快,所留得去,仍復故吾。常人之產,此類極多,果何虛之有?然或以內傷,或以外感,產後之病,難保必無,倘有所犯,去之即愈;若概行大補,果能堪否?即臨盆帶去血氣,未免暫見耗損,然以壅滯之餘,不過皆護胎隨從之物,去者當去,生者旋生,不出數日,必已來復,此生化自然之理,何至是產皆虛也。凡治此類,但當因證用治。若執云產後必當大補氣血,則實實之病,必所不免,而輕者必甚,甚者必危矣。由此觀之,則立言者固不易,而用言者又豈易哉。

一、產後全實證,有如外感風寒,頭痛身熱,便實中滿,脈緊數洪大有力者,此表邪之實證也。又火之盛者,必熱渴躁煩,或便結腹脹,口鼻舌焦黑,酷喜冷飲,眼眵,尿管痛赤,脈見洪滑,此內熱之實證也。又鬱怒動肝,胸脅脹痛,大便不利,脈弦而滑,此氣逆之實證也。又惡露未盡,瘀血上衝,心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難而小便利,此血逆之實證也。又凡富貴之家,保護太過,或過用人參、耆、術,以致氣壅;或過用糖、酒、炭火,以致內熱;或產本不虛,而妄用大補之藥,以致增病,此調攝之實證也。又或因產過食,恐其勞困,固令勉強,以致停蓄不散,此內傷之實證也。以上諸證,姑舉要者以見其概。然既有表邪則不得不解,既有火邪則不得不清,既有內傷停滯則不得不開通消導。且人有強弱,產有虛實,病有真假,治有逆從,固不可以同日語也。觀《六元正紀大論》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此自經常不易之大法,亦何庸贅辨之若此。第因丹溪之言,人多偏執,故不得不詳盡其說,以解後人之惑也。諸虛實治法詳具後條。

論產後三禁(四七)

觀《病機機要》云:治胎產之病,當從厥陰證論之。宜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是為三禁,謂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其汗,則同傷寒下早之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傷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但使不犯三禁,則營衛自和,而寒熱自止矣。凡用治之法,如發渴則白虎,氣弱則黃耆,血痛則當歸,腹痛則芍藥。大抵產病,天行從加減柴胡,雜證從增損四物,宜察脈證而用之。詳此說雖為產育之大法,然病變不同,倘有是證,則不得不用是藥,所謂有病則病受之也。第此經常之法,固不可不知,而應變之權,亦不可執一也。

產後腹痛(四八)

產後腹痛,最當辨察虛實。血有留瘀而痛者,實痛也;無血而痛者,虛痛也。大都痛而且脹,或上衝胸脅,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實痛也,宜行之散之。若無脹滿,或喜揉按,或喜熱熨,或得食稍緩者,皆屬虛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劑。

凡新產之後,多有兒枕腹痛者,摸之亦有塊,按之亦微拒手,故古方謂之兒枕,皆指為胞中之宿血,此大不然。夫胎胞俱去,血亦豈能獨留?蓋子宮蓄子既久,忽爾相離,血海陡虛,所以作痛。胞門受傷,必致壅腫,所以亦若有塊,而實非真塊。腫既未消,所以亦頗拒按。治此者,但宜安養其臟,不久即愈,惟殿胞煎為最妙,其次則四神散、五物煎皆極佳者。若誤認為瘀,而妄用桃仁、紅花、玄胡、青皮之屬,反損臟氣,必增虛病。

一、有母體本虛而血少者,即於產時亦無多血,此輩尤非血滯。若有疼痛,只宜治以前法,或以大、小營煎、黃雌雞湯主之。

一、凡新產之後,其有陽氣虛弱而寒從中生,或寒由外入,以致心腹作痛,嘔吐不食,四肢厥冷者,宜九蜜煎、大嚴蜜湯,或理陰煎主之。

一、產當寒月,以致寒氣入腹,臍下脹痛,手不可近者,宜羊肉湯主之。若氣實寒甚者,宜蟠蔥散。

一、產後惡露不盡,留滯作痛者,亦常有之。然此與虛痛者不同,必其由漸而甚,或大小便不行,或小腹硬實作脹,痛極不可近手,或自下上衝心腹,或痛極牙關緊急,有此實證,當速去其血。近上者,宜失笑散;近下者,宜通瘀煎、奪命丹、回生丹。如或未效,當用決津煎為善。

一、產後有脾虛、腎虛而為腹痛者,此不由產而由臟氣之不足。若脾氣虛寒,為嘔吐,為食少,而兼腹痛者,宜五君子煎、六君子湯、溫胃飲之類主之。若腎氣虛寒,為瀉為痢,而兼腹痛者,宜胃關煎、理陰煎之類主之。

一、產後有飲食停滯及氣逆作痛,亦當因其類而消去之,如排氣飲、大和中飲之類,皆可酌用。

仲景曰:產後腹中㽲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立齋曰:前證若因氣滯,用延胡索散。若因外寒,用五積散。若因怒氣,用四物加木香、柴胡。若因血虛,用四物、參、朮、炮姜。若因陽氣虛弱,用四君、當歸、炮姜。若因脾虛血弱,用六君、當歸、炮姜。

產後發熱(四九)

產後發熱,有風寒外感而熱者,有邪火內盛而熱者,有水虧陰虛而熱者,有因產勞倦虛煩而熱者,有去血過多頭暈悶亂煩熱者。諸證不同,治當辨察。

一、產後有外感發熱者,蓋臨盆之際,多有露體用力,無暇他顧,此時或遇寒邪,則乘虛而入,感之最易。若見頭疼身痛,憎寒發熱,或腰背拘急,脈見緊數,即產後外感證也。然此等外感,不過隨感隨病,自與正傷寒宿感者不同,故略加解散即自痊。可勿謂新產之後不宜表散,但當酌其虛實而用得其宜耳。凡產後感邪,氣不甚虛者,宜三柴胡飲。若氣虛脾弱而感者,宜四柴胡、五柴胡飲。若肝脾腎三陰不足而感者,宜補陰益氣煎。若虛寒之甚者,宜理陰煎。若產婦強壯氣實而感者,宜正柴胡飲。若兼內火盛而外邪不解者,宜一柴胡飲。若風寒俱感,表裡俱滯者,宜五積散。

一、產後有火證發熱者,但外感之熱多在表,火證之熱多在裡。此必以調攝太過,或時令熱甚,或強以酒,或誤用參、朮、薑、桂大補之藥,或過用炭火,或窗牖太密,人氣太盛,或氣體本實而過於動作。凡屬太過,皆能生火。火盛於內,多見潮熱內熱,煩渴喜冷,或頭痛多汗,便實尿赤,及血熱妄行,但無表證,脈見緩滑不緊而發熱者,便是火證,宜清化飲、保陰煎之類主之。若本元不虛,或火之甚而勢之急者,即徙薪飲、抽薪飲亦所常用,不必疑也。

一、產後有陰虛發熱者,必素稟脾腎不足,及產後氣血俱虛,故多有之。其證則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或晝或夜,進退不常,或精神困倦,怔忡恍惚,但察其外無表證,而脈見弦數,或浮弦豁大,或微細無力。其來也漸,非若他證之暴至者,是即陰虛之候,治當專補真陰,宜小營煎、三陰煎、五陰煎之類,隨宜主之。若陰虛兼火而微熱者,宜一陰煎。若陰虛兼火之甚而大熱者,宜加減一陰煎。若陰虛火盛,熱而多汗者,宜當歸六黃湯。若陰中之陽虛,火不歸源而熱者,宜大營煎、理陰煎、右歸飲之類主之。若血虛陽不附陰,煩熱作渴者,宜人參當歸湯。若氣血俱虛,發熱煩躁,面赤作渴,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熱甚而脈微者,宜急加桂、附,或認為火,則禍在反掌。

一、產後有去血過多發熱者,其證必煩渴短氣,頭痛頭暈,悶亂內熱,是亦陰虛之屬,宜人參當歸湯主之。

立齋曰:大凡元氣虛弱而發熱者,皆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但用六君或補中益氣加炮姜溫補脾氣,諸證自退。若四肢畏冷,急加附子。凡新產陰血暴傷,陽無所附而外熱,宜用四物、炮姜,補陰以配陽。若因誤服寒涼克伐之劑而外熱,此為寒氣格陽於外,宜用四君子加薑、桂;如不應,急加附子。若或肌膚髮熱,面目赤色,煩渴引飲,此血脫髮躁,宜用當歸補血湯。

產後乍寒乍熱(五十)

產後乍寒乍熱,總由血氣虛損,陰陽不和而然。若陽勝則乍熱,陰勝則乍寒。凡陰勝而寒多者,宜增損四物湯、理陰煎。若陽勝而熱多者,宜四物湯、三陰煎。若陽氣陷入陰中而乍寒乍熱者,宜補中益氣湯、補陰益氣煎。若陰陽俱虛而寒熱者,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敗血不散,流入陰中而作寒熱者,宜決津煎、殿胞煎。若血實氣壅者,宜奪命丹。陳無擇曰:敗血流閉諸陰則寒,流閉諸陽則熱,宜五積散。若有外感者,宜從前產後發熱調治。

蓐勞(五一)

蓐,草荐也。產婦坐草艱難,以致過勞心力,故曰蓐勞,此即產後勞倦也。其證則或為寒熱如瘧,或頭疼自汗,或眩暈昏沉,或百節疼痛,或倦怠喘促,飲食不甘,形體虛羸之類,皆其候也,悉當以培補元氣為主。若初產後蓐勞困倦,惟豬腰湯為妙,或用黃雌雞湯、白茯苓散。若蓐勞虛汗不止,宜母雞湯。若兼臟寒者,宜羊肉湯。若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十全大補湯。若兼外邪發熱者,宜補陰益氣煎、補中益氣湯。若兼外邪發熱而中寒背惡寒者,宜理陰煎,詳加減法治之。若兼陽虛內寒者,宜五君子煎,或理陰煎。若陽盛陰虛兼內熱者,宜五福飲加芍藥、黃芩、地骨皮之類,隨宜用之。

產後喘促(五二)

產後喘急有二,乃一以陰虛之極,一以寒邪在肺。蓋產後既以大虛,焉得氣實而喘?若肺無寒邪而見喘促者,此以血去陰虛,孤陽無主,故氣窮短促而浮脫於上,此實肝腎不接,無根將脫之兆,最為危候。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正此類也。惟貞元飲為治此之神劑。若氣虛兼寒者,宜大補丸煎,或理陰煎。若風寒外感,邪氣入肺而喘急者,此必氣粗胸脹,或多咳嗽,自與氣短似喘上下不接者不同,治當以疏散兼補為主,宜金水六君煎,或六君子湯。若單以寒邪入肺,氣實氣壅而本無虛者,宜六安煎,或二陳湯加蘇葉之類主之。

喘嗽論外方

二母散(婦八六 血熱喘嗽) 二物參蘇飲(婦八四 瘀血入肺喘嗽)

產後惡露不止(五三)

產後惡露不止,若因血熱者,宜保陰煎、清化飲。有傷衝任之絡而不止者,宜固陰煎加減用之。若肝脾氣虛,不能收攝而血不止者,宜壽脾煎,或補中益氣湯。若氣血俱虛而淡血津津不已者,宜大補丸煎,或十全大補湯。若怒火傷肝而血不藏者,宜加味四物湯。若風熱在肝而血下泄者,宜一味防風散。

一、止血方:用蒲黃二兩,水煎,頓服。

血不止論外方

人參當歸湯(婦百十四) 佛手散(婦四一 血多煩暈)

產後發痙(五四)

產後發痙,乃陰血大虧證也。其證則腰背反張,戴眼直視,或四肢強勁,身體抽搐。在傷寒家雖有剛痙、柔痙之辨,然總之則無非血燥血枯之病,而實惟足太陽與少陰主之。蓋膀胱與腎為表裡,腎主精血,而太陽之脈絡於頭目項背,所以為病若此。若其所致之由,則凡如傷寒誤為大汗以亡液,大下以亡陰,或潰瘍、膿血、大泄之後,乃有此證。故在產後,亦惟去血過多,或大汗大瀉而然,其為元氣虧極、血液枯敗也可知。凡遇此證,速當察其陰陽,大補氣血,用大補丸煎,或理陰煎,及十全大補湯之類,庶保其生。若認為風痰,而用發散消導等劑,則死無丸矣。

產後大便秘澀(五五)

產後大便秘澀,以其失血亡陰,津液不足而然,宜濟川煎加減主之,及後立齋法俱妙。

立齋曰:前證若計其日期,飲食已多,即用藥通之,禍在反掌之間矣。必待其腹滿覺脹,欲去不能者,此乃結在大腸,宜用豬膽汁潤之。若服苦寒疏通,反傷中氣,通而不止,或成他證。若去血過多,用十全大補湯。血虛火燥,用加味四物湯。氣血俱虛,用八珍湯。雖數日不通,飲食如常,腹中如故,仍用八珍加桃仁、杏仁治之。若泥其日期飲食之多而通之,則誤矣。

產後雜證方(五六)

《良方》黃龍湯(婦八五 產後外感) 《良方》交加散(婦百 產後中風) 海藏愈風湯(和二一七 失血筋急搐搦) 交加散(和二五二 產後類風不省人事) 七珍湯(婦七九 產後不語) 補脬飲(婦八一 產後脬破淋瀝) 《良方》人參湯(婦七七 產後諸虛) 麻黃根湯(婦八三 產後虛汗) 趁痛散(婦八十 產後發熱 骨節疼痛) 加味小柴胡湯(散二十 乳母肝火發熱)

產後類論列總方(五七)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六君子湯(補五) 大補丸煎(新補一)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四物湯(補八) 五物煎(新因三)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大營煎(新補十四) 小營煎(新補十五)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五福飲(新補六) 八珍湯(補十九) 當歸六黃湯(寒六五) 溫胃飲(新熱五) 胃關煎(新熱九) 加味四物湯(補九)壽脾煎(新熱十六) 理陰煎(新熱三) 增損四物湯(婦百十) 三陰煎(新補十一) 一陰煎(新補八)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五陰煎(新補十三) 貞元飲(新補十九) 人參當歸湯(婦百十四) 保陰煎(新寒一) 固陰煎(新因二) 一味防風散(婦百十五) 右歸飲(新補三) 蟠蔥散(熱百十) 當歸補血湯(補四四) 羊肉湯(婦七十、七一) 豬腰湯(婦七四) 黃雌雞湯(婦七二) 母雞湯(婦七三) 決津煎(新因二) 殿胞煎(新因十) 通瘀煎(新因五) 濟川煎(新補二一) 清化飲(新因十三) 失笑散(婦百四) 奪命丹(婦六五) 四神散(婦七五) 二陳湯(和一) 六安煎(新和二) 五積散(散三九) 抽新飲(新寒三) 徙薪飲(新寒四) 延胡索散(婦九八) 白茯苓散(婦七八) 正柴胡飲(新散六) 一柴胡飲(新散一) 三柴胡飲(新散三) 四柴胡飲(新散四) 五柴胡飲(新散五) 九蜜煎(新因十二) 大岩蜜湯(婦七六)回生丹(婦六六) 排氣飲(新和六) 大和中飲(新和七)

帶濁遺淋類

帶下(五八)

凡婦人淋帶,雖分微甚,而實為同類,蓋帶其微而淋其甚者也。總由命門不固,而不固之病,其因有六:蓋一以心旌之搖之也。心旌搖則命門應,命門應則失其所守,此由於不遂者也。一以多欲之滑之也,情欲無度,縱肆不節,則精道滑而命門不禁,此由於太遂者也。一以房室之逆之也。凡男女相臨,遲速有異,此際權由男子,而婦人情興多致中道而止,止則逆,逆則為濁為淋,此由於遂而不遂,乃女子之最多而最不肯言者也。以上三證,凡帶濁之由乎此者,十居八九,而三者之治,必得各清其源,庶可取效。然源未必清,而且旋觸旋發,故藥餌之功,必不能與情竇爭勝,此帶濁之所以不易治也。此三者之外,則尚有濕熱下流者,有虛寒不固者,有脾腎虧陷而不能收攝者,當各因其證而治之。

一、心旌搖,心火不靜而帶下者,先當清火,宜硃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直指》固精丸之類主之。若無邪火而但見心虛帶下者,宜秘丸煎、人參丸、心虛白濁歌、茯兔丸之類。

一、欲事過度、滑泄不固而帶下者,宜秘丸煎、壽脾煎、固陰煎、苓朮菟絲丸、《濟生》固精丸、鎖精丸、金鎖思仙丹之類主之。

一、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濁為帶者,初宜六味地黃湯,或威喜丸之屬以利之;久不止者,宜固陰煎、苓朮菟絲丸之屬以固之。

一、濕熱下流而為帶濁,脈必滑數,色見紅赤,證有煩渴而多熱者,宜保陰煎、加味逍遙散,或經驗豬肚丸亦佳。若熱甚兼淋而赤者,宜龍膽瀉肝湯。

一、元氣虛弱而帶下者,宜壽脾煎、固陰煎、菟絲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九龍丸之屬。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色白清冷,腹痛多寒者,宜加姜附,或用家韭子丸。

一、脾腎氣虛下陷而多帶者,宜用壽脾煎、固陰煎、歸脾湯、補中益氣湯之屬。

立齋曰:前證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厚味,或服燥劑所傷,或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積而成,故言帶也。凡此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若色青者屬肝,用小柴胡加山梔;或濕熱壅滯,小便赤澀,龍膽瀉肝湯。色赤者屬心,用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傷,用妙香散等藥。色白者屬肺,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色黃者屬脾,用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歸脾湯。色黑者屬腎,用六味地黃丸。若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陷下,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前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腎氣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帶濁論外方

醋附丸(婦百七 氣滯帶濁,腹中急痛) 金櫻膏(補百 虛勞帶濁) 克應丸(婦一二八虛滑帶濁) 固元丹(固三一 赤白帶) 白芷散(婦一二六 下元虛滑) 益母丸(婦六四 帶濁諸病) 白芍藥散(婦一二七 帶濁疼痛)

白濁遺淋(五九)

淫濁與帶下之不同者,蓋白帶出於胞宮,精之餘也;淫濁出於膀胱,水之濁也。雖膀胱與腎為表裡,故帶濁之源,無非皆出於陰分,然帶由脾腎之虛滑者多,淫濁由膀胱之濕熱者多,此其所以有辨也。若淫濁初起而見熱澀者,宜大分清飲。若初起無火而但有窒塞者,宜小分清飲,或五苓散。若肝經怒火下流,宜加味逍遙散。若肝火盛而見痛澀者,宜龍膽瀉肝湯。若服寒涼利藥太過,以致下焦虛寒不固者,宜萆薢分清飲。若元氣虛寒下陷者,宜壽脾煎、補中益氣湯。若脾濕下流者,宜歸脾湯、六君子湯。若久而不愈,肝腎虛滑下陷者,宜壽脾煎、秘丸煎、家韭子丸。

淋濁論外方

滑石散(婦一二九 熱淋) 牛膝膏(和三四六 死血作淋) 三味牛膝湯(寒一二六 血熱淋痛)

婦人夢與鬼交(六十)

人稟五行正氣以生,氣正則正,氣邪則邪,氣強則神旺,氣衰則鬼生,如《刺法論》曰:神失守位,則邪鬼外干,即此類也。然婦人之夢與邪交,其證有二:一則由欲念邪思,牽擾意志而為夢者,此鬼生於心,而無所外干也;一則由稟賦非純,邪得以入,故妖魅敢於相犯,此邪之自外至者亦有之矣。病因有內外,則證亦有不同。病由內生者,外無形跡,不過於夢寐間常有所遇,以致遺失,及為恍惚帶濁等證,亦如男子之夢遺,其機一也,但在女子多不肯言耳。至若外有邪犯者,其證則異。或言笑不常,如有對晤,或喜幽寂,不欲見人;或無故悲泣,而面色不變;或面帶桃花,其脈息則乍疏乍數,三五不調,或伏沉,或促結,或弦細,或代易不常,是皆妖邪之候。凡此二者,若失於調理,久之不愈,則精血日敗,真陰日損,乃致潮熱發熱,神疲體倦,飲食日減,經水日枯,肌肉消削,漸成勞損,脈見緊數,多致不救矣。凡治此者,所因雖有不同,而傷精敗血,其病則一。故凡病生於心者,當先以靜心為主,然後因其病而藥之,神動者安其神、定其志;精滑者固其精、養其陰,尤當以培補脾腎,要約門戶,以助生氣為主。若為妖魅所侵,則內當調補正氣,如歸神湯之類;外宜速灸鬼哭穴以驅邪氣,則自當漸愈。其穴以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艾炷於爪甲角騎縫灸之,務令兩甲連肉四處著火方效,或七壯,或二七壯。兩足大指,亦名足鬼眼。

帶濁類論列總方(六一)

人參丸(補百五) 八珍湯(補十九) 硃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歸脾湯(補三二) 六君子湯(補五) 清心蓮子飲(寒三二) 妙香散(固十五、十六) 九龍丸(固四二)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壽脾煎(新熱十六) 秘丸煎(新固一)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菟絲煎(新固三) 固陰煎(新固二) 心虛白濁歌(補百一) 威喜丸(固四五) 茯菟丸(固三八)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鎖金丸(固二六) 保陰煎(新寒一) 《濟生》固精丸(固二九) 四七湯(和九七)五苓散(和一八二) 金鎖思仙丹(固十九) 歸神湯(婦一二五) 腎氣丸(補一二一) 六味地黃湯(補百二十) 七福飲(新補七) 家韭子丸(固三四) 小分清飲(新和十) 《直指》固精丸(固三十) 小柴胡湯(散十九) 大分清飲(新寒五) 苓朮菟絲丸(新固五) 萆薢分清飲(熱一六五) 經驗豬肚丸(固四十)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乳病類

乳少(六二)

婦人乳汁,乃衝任氣血所化,故下則為經,上則為乳。若產後乳遲乳少者,由氣血之不足,而猶或無乳者,其為衝任之虛弱無疑也。治當補化源而兼通利,宜豬蹄湯。若乳將至而未得通暢者,宜湧泉散。

產婦乳汁不來,其原有二:蓋一因氣血不足,故乳汁不來,宜用豬蹄湯,是即虛者補之也。一因肥胖婦人痰氣壅盛,乳滯不來者,宜用漏蘆湯之類,是壅者行之也。

乳出(六三)

產後乳自出,乃陽明胃氣之不固,當分有火無火而治之。無火而泄不止,由氣虛也,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若陽明血熱而溢者,宜保陰煎,或四君子湯加梔子。若肝經怒火上衝,乳脹而溢者,宜加減一陰煎。若乳多脹痛而溢者,宜溫帛熨而散之。若未產而乳自出者,以胎元薄弱,滋溉不全而然,謂之乳泣,生子多不育。

吹乳妒乳(六四)

產後吹乳,因兒飲乳,為口氣所吹,致令乳汁不通,壅結腫痛,不急治之,多成癰腫。速服栝蔞散,外以南星末敷之,更以手揉散之。勢甚者,惟連翹金貝煎最妙。

產後妒乳,因無兒飲乳,或兒未能飲,余乳蓄結作脹,或婦人血氣方盛,乳房作脹,以致腫痛,憎寒發熱,不吮通之,必致成癰。若腫不消,用麥芽二三兩炒熟,水煎服,立消。

一方:用陳皮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

一方:治吹乳、乳癰腫痛,用萱草根擂酒服之,以滓罨患處。

《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奶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熱酒一杯調八字,管教時刻笑呵呵。

乳癰乳岩(六五)

腫痛勢甚,熱毒有餘者,宜以連翹金貝煎先治之,甚妙。

立齋法曰:婦人乳癰,屬膽胃二腑熱毒,氣血壅滯,故初起腫痛發於肌表,肉色焮赤,其人表熱發熱,或發寒熱,或憎寒頭痛,煩渴引冷,用人參敗毒散、神效栝蔞散、加味逍遙散治之,腫自消散。若至數日之間,膿成潰竅,稠膿湧出,膿儘自愈。若氣血虛弱,或誤用敗毒,久不收斂,膿清脈大則難治。乳岩屬肝脾二臟鬱怒,氣血虧損,故初起小核結於乳內,肉色如故,其人內熱夜熱,五心發熱,肢體倦瘦,月經不調,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神效栝蔞散,多自消散。若積久漸大,□岩色赤出水,內潰深洞為難療,但用前歸脾湯等藥可延歲月。若誤用攻伐,危殆迫矣。大凡乳證,若因恚怒,宜疏肝清熱。焮痛寒熱,宜發表散邪。焮腫痛甚,宜清肝消毒,並隔蒜灸。不作膿或膿不潰,補氣血為主。不收斂或膿稀,補脾胃為主。膿出反痛,或發寒熱,補氣血為主。或晡熱內熱,補血為主。若飲食少思,或作嘔吐,補胃為主。飲食難化,或作泄瀉,補脾為主。勞碌腫痛,補氣血為主。怒氣腫痛,養肝血為主。兒口所吹,須吮通揉散,成癰治以前法。潮熱暮熱,亦主前藥。大抵男子多由房勞耗傷肝腎,婦人鬱怒虧損肝脾,治者審之。世有孕婦患此,名曰內吹。然其所致之因則一,惟用藥不可犯其胎耳。

乳病論列總方(六六)

豬蹄湯(婦八七) 湧泉散(婦八八) 漏蘆湯(婦九十) 八珍湯(補十九) 四君子湯(補一)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保陰煎(新寒一) 歸脾湯(補三二) 加味歸脾湯(補三三) 栝蔞散(婦九一) 神效栝蔞散(外一八一)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人參敗毒散(散三六) 連翹金貝煎(新因三一)

子嗣類

宜麟策

(總論,共十二段,六七)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此造化自然之理也。亦無思無為之道也。故有人道即有夫婦,有夫婦即有子嗣,又何有乏嗣之說?然天有不生之時,地有不毛之域,則人不能無乏嗣之流矣。然則生者自生,乏者當乏,而求嗣之說,又何為也?果可求耶?果不可求耶?則其中亦自有說,亦自有法矣。所謂說者,非為不生不毛者而說也,亦非為少壯強盛者而說也。蓋不生不毛者,出於先天之稟賦,非可以人力為也。少壯強盛者,出於妙合之自然,不必識,不必知也。惟是能子弗子者,無後難堪,本非天付,衰老無兒者,精力日去,豈比少年,此所以有挽回之人力,則有說而有法矣。雖法之垂諸古者已不為少,然以余覺之,則若有未盡其妙蘊者焉。因而臚列其法,曰天時,曰地利,曰人事,曰藥食,曰疾病,總五類二十四條。但凡其一,便足敗乃公事矣。賓於晚年得子,率鑑乎此,凡苦於是者,惟察之信之,則祚胤之猷,或非渺小,故命之曰《宜麟》策。

時氣(天時一)

凡交會下種之時,古云宜擇吉日良時,天德月德,及干支旺相,當避丙丁之說,顧以倉猝之頃,亦安得擇而後行,似屬迂遠,不足憑也。然惟天日睛明,光風霽月,時和氣爽,及情思清寧,精神閒裕之況,則隨行隨止,不待擇而人人可辦,於斯得子,非惟少疾,而必且聰慧賢明,胎元稟賦,實基於此。至有不知避忌者,犯天地之晦冥,則受愚蠢迷濛之氣;犯日月星辰之薄蝕,則受殘缺刑剋之氣;犯雷霆風雨之慘暴,則受狠惡驚狂之氣;犯不陰不陽、倏熱倏寒之變幻,則受奸險詭詐之氣。故氣盈則盈,乘之則多壽;氣縮則縮,犯之則多夭。顧人生六合之內,凡生長壯老已,何非受氣於生成?而知愚賢不肖,又孰非稟質於天地?此感兆元始之大本,苟思造命而贊化育,則當以此為首務。

陰陽(天時二)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固生成之至道,然亦何以見之,亦何以用之?蓋乾坤不用,用在坎離,坎離之用,陰陽而已。夫離本居陽,何以為女?以陽之中而陰之初也。坎本居陰,何以為男?以陰之中而陽之初也。蓋中者盛於上,盛者必漸消;初者生於下,生者必漸長。故陽生於坎,從左而漸升,升則為陽而就明;陰生於離,從右而漸降,降則為陰而就晦,此即陰陽之用也。而千變萬化,莫不由之。由之推廣,則凡冬至夏至,一歲之陰陽也;子東午西,一日之陰陽也;有節有中,月令之陰陽也;或明或晦,時氣之陰陽也;節前節後,消長之陰陽也;月光潮汛,盈虛之陰陽也。再以及人,則老夫女妻,陰若勝矣,有顛之倒之之妙;彼強此弱,陽亦在也,有操之縱之之權,顧無往而非陰陽之用也。知之而從陽避陰,則乾道成男;不知而背陽向陰,則坤道成女矣。明眼人其鑑而悟之,筆有難於盡意也。

地利(地利一)

地利關於子嗣,非不重也。有陰宅之宜子孫者,常見螽斯之多;有陽宅之宜子嗣者,惟生氣天乙方為最吉。然吉地吉人,每多不期而會,所謂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此其所致之由,自非偶然。故曰必先有心地,而後有陰地,信非誣也。第其理深義邃,有非一言可悉。然宗枝攸系,誠有不可不知者。此外如寢室交會之所,亦最當知宜忌。凡神前廟社之側,井灶塚柩之傍,及日月火光照臨,沉陰危險之地,但覺神魂不安之處,皆不可犯。倘有不謹,則夭枉殘疾,飛災橫禍,及不忠不孝之流,從而出矣。驗如影響,可不慎哉。

基址(地利二)

欲綿瓜瓞,當求基址。蓋種植者,必先擇地,砂礫之場,安望稻黍;求子者,必先求母,薄福之婦,安望熊羆?倘欲為子嗣之謀,而不先謀基址,計非得也。然而基址之說,隱微叵測,察亦誠難,姑舉其顯而易者十餘條,以見其概云耳。大都婦人之質,貴靜而賤動,貴重而賤輕,貴厚而賤薄,貴蒼而賤嫩。故凡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處之部位也。耳小輪薄者不堪,此腎氣之外候也。聲細而不振者不堪,此丹田之氣本也。形體薄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宮城也。飲食纖細者不堪,此倉廩血海之源也。發焦齒豁者不堪,肝虧血而腎虧精也。睛露臀削者不堪,藏不藏而後無後也。顏色嬌豔者不堪,與其華者去其實也。肉肥勝骨者不堪,子宮隘而腎氣詘也。嫋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肝腎虧而根幹不堅也。山根唇口多青氣者不堪,陽不勝陰,必多肝脾之滯逆也。脈見緊數弦澀者不堪,必真陰虧弱,經候不調而生氣杳然者也。此外,如虎頭熊項,橫面豎眉,及聲如豺狼之質,必多刑剋不吉,遠之為宜。又若剛狠陰惡,奸險剋薄之氣,尤為種類源流,子孫命脈所繫,烏可近之?雖曰堯亦有丹朱,舜亦有瞽瞍,然二氣相合,未必非一優一劣之所致。倘使陰陽有序,種址俱宜,而稼穡有不登者,未之有也。惟一有偏勝,則偏象見矣。是種之不可不擇者有如此。不然,則麟趾之詩,果亦何為而作者耶?余因人艱嗣之苦,復見人有不如無之苦。故願天常生好人,所以並慮及之。

十機(人事一)

陰陽之道,合則聚,不合則離;合則成,不合則敗。天道人事莫不由之,而尤於斯道為最。合與不合,機有十焉,使能得之,權在我矣。

一曰闔闢,乃婦人之動機也。氣靜則闔,氣動則闢,動緣氣至,如長鯨之飲川,如巨觥之無滴。斯時也,吸以自然,莫知其入,故未有闢而不受者,未有受而不孕者。但此機在瞬息之間,若未闢而投,失之太早;闢已而投,失之太遲。當此之際,自別有影響情狀可以默會,不可以言得也。惟有心人能覺之,帶雨施云,鮮不穀矣。

二曰遲速,乃男女之合機也。遲宜得遲,速宜見速,但陰陽情質稟有不齊,固者遲,不固者速。遲者嫌速,則猶飢待食,及咽不能;速者畏遲,則猶醉添杯,欲吐不得,遲速不侔,不相投矣。以遲遇疾,宜出奇由逕,勿逞先聲;以疾遇遲,宜靜以自持,挑而後戰,能反其機,適逢其會矣。

三曰強弱,乃男女之畏機也。陽強陰弱則畏如蜂蠆,避如戈矛;陽弱陰強,則聞風而靡,望塵而北,強弱相凌,而道同意合者鮮矣。然撫弱有道,必居仁由義,務得其心;克強固難,非聚精會神,安奪其魄?此所以強有不足畏,弱有不足虞者,亦在乎為之者之何如耳。

四曰遠近,乃男女之會機也。或以長材排闥,唐突非堪,或以偷覷跽門,敢窺堂室,欲拒者不能,欲吞者不得,睽隔如斯,其能姤乎?然斂跡在形,致遠在氣,斂跡在一時,養氣非頃刻,使不有教養之夙謀,恐終無剛勁之銳氣,又安能直透重圍,而使鳩居鵲巢也。

五曰盈虛,乃男女之生機也。胃有盈虛,飽則盈而飢則虛也。腎有盈虛,蓄則盈而泄則虛也。盛衰由之,成敗亦由之,不知所用,則得其幸而失其常耳。

六曰勞逸,乃男女之氣機也。勞者氣散而怯,逸者氣聚而堅,既可為破敵之兵機,亦可為種植之農具,動得其宜,勝者多矣。

七曰懷抱,乃男女之情機也。情投則合,情悖則離。喜樂從陽,故多陽者多喜;鬱怒從陰,故多陰者多怒。多陽者多生氣,多陰者多殺氣。生殺之氣,即孕育賢愚之機也。莫知所從,又胡為而然乎。

八曰暗產,乃男子之失機也。勿謂我強,何虞子嗣;勿謂年壯,縱亦何妨。不知過者失佳期,強者無酸味,而且隨得隨失,猶所莫知,自一而再,自再而三,則亦如斯而已矣。前有小產論,所當並察之。

九曰童稚,乃女子之時機也。方苞方萼,生氣未舒,甫童甫笄,天癸未裕,曾見有未實之粒可為種否?未足之蠶可為繭否?強費心力而年衰者能待乎?其亦不知機也矣。

十曰二火,乃男女之陽機也。夫君火在心,心其君主也;相火在腎,腎其根本也。然二火相因,無聲不應,故心宜靜,不靜則火由欲動,而自心挑腎。先心後腎者,以陽爍陰,出乎勉強,勉強則氣從乎降,而丹田失守,已失元陽之本色。腎宜足,腎足則陽從地起,而由腎及心。先腎後心者,以水濟火,本乎自然,自然則氣主乎升,而百脈齊到,斯誠化育之真機。然伶薄之夫每從勉強,故多犯虛勞,詎雲子嗣?樸厚之子,常由自然,故品物咸亨,奚慮後人?知機君子,其務陽道之真機乎。

蓄妾(人事二)

無故置妾,大非美事。凡諸反目敗亂多有由之,可已則已,是亦齊家之一要務也。其若年邁妻衰,無後為大,則勢有不得不置者。然置之易而蓄之難,使蓄不有法,則有蓄之名,無蓄之實,亦仍與不蓄等耳。而蓄之之法,有情況焉,有寢室焉。以情況言之,則主母見妾,大都非出樂從,所以或多嗔怒,或多罵詈,或因事責其起居,或假借加以聲色,是皆常情之所必至者。而不知產育由於血氣,血氣由於情懷,情懷不暢,則衝任不充,衝任不充,則胎孕不受,雖云置妾,果何益與?凡蓄妾之不可過嚴者以此。再以寢室言之,則宜靜宜遠,宜少近耳目者為妙。蓋私構之頃,銳宜男子,受宜女人,其銳其受,皆由乎氣。當此時也,專則氣聚而直前,怯則氣餒而不攝,此受與不受之機也。然勇怯之由,其權在心。蓋心之所至,氣必至焉。心有疑懼,心不至矣。心有不至,氣亦不至矣。倘臨期驚有所聞,則氣在耳而不及器矣。疑有所見,則氣在目而不及器矣。或忿或畏,則氣結在心而不至器矣。氣有不至,則如石投水,而水則無知也。且如兩陣交鋒,最嫌奸細之偵伺,一心無二,何堪讒間以相離。閨思兵機,本無二致,凡妾室之不可不靜而遠者以此。雖然,此不過為錦囊無奈者設,倘有高明賢淑,因吾言而三省,惟宗祧之是慮,不惟不妒,而且相憐,則愈近愈慰,而遠之之說,豈近人情?又若有恭謹良人,小心奉治,則求容已幸,又安敢有遠而敬之之念。其然其然,吾未如之何也已。

藥食(藥食一)

種子之方,本無定軌,因人而藥,各有所宜。故凡寒者宜溫,熱者宜涼,滑者宜澀,虛者宜補,去其所偏,則陰陽和而生化著矣。今人不知此理,而但知傳方,豈宜於彼者亦宜於此耶?且或見一人偶中,而不論宜否,而遍傳其神,競相制服,又豈知張三之帽,非李四所可戴也。今錄十方於後,擇宜用之,庶獲濟矣。

一、婦人血氣俱虛,經脈不調,不受孕者,惟毓麟珠隨宜加減用之為最妙;其次,則八珍益母丸亦佳。若臟寒氣滯之甚者,用續嗣降生丹亦妙。

一、男子臟氣平和而惟精血不足者,宜還少丹、全鹿丸、無比山藥丸。若右腎陽氣不足者,宜右歸丸,或毓麟珠俱妙。若陽痿精衰,虛寒年邁艱嗣者,必宜贊育丹。若陽盛陰虛,左腎精氣不足者,宜左歸丸,或延年益嗣丹。若火盛水虧,多內熱者,宜大補陰丸。此外,如河車種玉丸、烏雞丸、黑錫丹之類,皆可酌用。

用藥法(藥食二)

凡男女胎孕所由,總在血氣。若血氣和平,壯盛者無不孕育,亦育無不長。其有不能孕者,無非氣血薄弱,育而不長者,無非根本不固。即如諸病相加,無非傷損血氣。如果邪逆未除,但當以煎劑略為撥正;撥正之後,則必以調服氣血為主,斯為萬全之策。所以凡用種子丸散,切不可雜以散風消導,及敗血苦寒峻利等藥。蓋凡宜久服而加以此類,則久而增氣,未有不反傷氣血,而難於孕者也。再若香附一物,自王好古曰:乃婦人之仙藥,多服亦能走氣。而後世不言走氣,但相傳曰:香附為婦人之要藥。由是但治婦人,則不論虛實,無弗用之。不知香附氣香味辛性燥,惟開鬱散氣、行血導滯,乃其所長。若氣虛用之,大能泄氣;血虛用之,大能耗血。如古方之女金丹,又四制香附丸之類,惟氣實血滯者用之為宜。凡今婦人十有九虛,顧可以要藥二字而一概用之乎?用之不當,則漸耗漸弱,而胎元之氣必反將杳然矣。

飲食(藥食三)

凡飲食之類,則人之臟氣各有所宜,似不必過為拘執,惟酒多者為不宜。蓋胎種先天之氣,極宜清楚,極宜充實,而酒性淫熱,非惟亂性,亦且亂精。精為酒亂,則濕熱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精多濕熱,則他日痘疹、驚風、脾敗之類,率已受造於此矣。故凡欲擇期布種者,必宜先有所慎,與其多飲,不如少飲,與其少飲,猶不如不飲,此亦胎元之一大機也。欲為子嗣之計者,其毋以此為後著。

男病(疾病一)

疾病之關於胎孕者,男子則在精,女人則在血,無非不足而然。凡男子之不足,則有精滑、精清、精冷者,及臨事不堅,或流而不射者,或夢遺頻數,或便濁淋澀者。或好色以致陰虛,陰虛則腰腎痛憊;或好男風以致陽極,陽極則亢而亡陰;或過於強固,強固則勝敗不洽;或素患陰疝,陰疝則肝腎乖離。此外,則或以陽衰,陽衰則多寒;或以陰虛,陰虛則多熱。若此者,是皆男子之病,不得蓋諉之婦人也。倘知其由而宜治則治之,宜反則反之,必先其在我而後及婦人,則事無不濟矣。

女病(疾病二)

婦人所重在血,血能構精,胎孕乃成。欲察其病,惟於經候見之。欲治其病,惟於陰分調之。蓋經即血也,血即陰也,陰以應月,故月月如期,此其常也。及其為病,則有或先或後者,有一月兩至者,有兩月一至者,有枯絕不通者,有頻來不止者,有先痛而後行者,有先行而後痛者,有淡色、黑色、紫色者,有瘀而為條為片者,有精血不充而化作白帶、白濁者,有子宮虛冷而陽氣不能生化者,有血中伏熱而陰氣不能凝成者,有血症氣痞,子臟不收,月水不通者。凡此皆真陰之病也。真陰既病,則陰血不足者不能育胎,陰氣不足者不能攝胎。凡此攝育之權,總在命門,正以命門為衝任之血海,而胎以血為主,血不自生,而又以氣為主,是皆真陰之謂也。所以凡補命門,則或氣或血,皆可謂之補陰,而補陰之法,即培根固本之道也。凡自壯至老,乃人人之所不可缺者,而矧以先天后天之肇基,又將舍是而何求乎?是以調經種子之法,亦惟以填補命門,顧惜陽氣為之主。然精血之都在命門,而精血之源又在二陽心脾之間。蓋心主血,養心則血生;脾胃主飲食,健脾胃則氣布。二者胥和,則氣暢血行,此情志飲食又當先經脈而為之計者,亦無非補陰之源也。使不知本末先後,而妄為之治,則又烏足以言調經種子之法。(以上宜麟策終)

盈虛吟(六八)

誰識雌雄在坎離,玄關消息有真機。坎虛離實云非是,坎實離虛亦是非。天以至剛方得體,地緣無日乃成泥。三生同有金丹在,試問仙翁知不知?

辨古(六九)

種子之法,古人言之不少,而余謂其若未盡善者,蓋亦有疑而云然。謹並列而辨之,亦以備達者之裁正。

一、《廣嗣訣》云:三十時辰兩日半,二十八九君須算,落紅滿地是佳期,金水過時徒霍亂,霍亂之時枉費功,樹頭樹底覓殘紅,但解開花能結子,何愁丹桂不成叢。按:此言婦人經期方止,其時子宮正開,便是布種之時,過此佳期,則子宮閉而不受胎矣。然有十日半月及二十日之後受胎者,又何為其然也。又一哲婦曰:若依此說,則凡有不端者,便於後半月為之,自可無他慮矣。善哉言也,此言果可信否?

一、《道藏經》曰:婦人月信止後一日、三日、五日合者,乾道成男;二日、四日、六日合者,坤道成女。按:此以單數屬陽,故成男;偶數屬陰,故成女。果若然,則誰不知之,得子何難也?總未必然。

一、《褚氏遺書》云:男女之合,二情交暢。若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陽精先至,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為本而女形成矣。按此一說,余初見之,甚若有味有理,及久察之,則大有不然。蓋相合之頃,豈堪動血,惟既結之後,則精以肇基,血以滋育而胎漸成也。即或以血字改為精字,曰陰精先至,似無不可。然常見初笄女子,有一合而即孕者,彼於此時,畏避無暇,何雲精泄?但其情動則氣至,氣至則陰闢,陰闢則吸受,吸受則無不成孕,此自然之正理也。若褚氏之說,似穿鑿矣。

一、東垣曰:經水斷後一二日,血海始淨,精勝其血,感者成男;四五日後,血脈已旺,精不勝血,感者成女。按:此說亦非確論。今見多生女者,每加功於月經初淨而必不免於女者,豈亦其血勝而然乎。

一、丹溪曰:陰陽交構,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岐,中分為二,形如合缽,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精勝其血,則陽為之主,受氣於左子宮而男形成;精不勝血,則陰為之主,受氣於右子宮而女形成。按:此乃與《聖濟經》左動成男,右動成女之說同。第以子粒驗之,無不皆有兩瓣,故在男子亦有二丸,而子宮之義諒亦如此,信非謬也。惟左受成男、右受成女之說,則成非事後莫測其然。即復有左射右射之法,第恐陰中闔闢,自有其機,即欲左未必左,欲右未必右。而陰陽相勝之理,則在天時人事之間,似仍別有一道,雖知此說,終無益也。

述古(七十)

《褚氏遺書》曰:建平孝王妃姬皆麗無子,擇民家未笄女子入御,又無子,問曰:求男有道乎?澄對曰: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陰陽完實,然後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子堅壯強壽。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泄,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而子脆不壽,此王之所以無子也。然婦人有所產皆女者,有所產皆男者,大王誠能訪求多男婦人至宮府,有男之道也。王曰:善。未再期生六男。夫老陽遇少陰,老陰遇少陽,亦有子之道也。

子嗣類論列總方(七一)

毓麟珠(新因十四) 左歸丸(新補四) 右歸丸(新補五) 贊育丹(新因又十四) 還少丹(補一三五) 全鹿丸(補一二七) 無比山藥丸(補一三六) 延年益嗣丹(婦一三五) 大補陰丸(寒一五七) 八珍益母丸(婦一三八) 續嗣降生丹(婦一三六) 女金丹(婦一三三) 四制香附丸(婦一三二) 河車種玉丸(婦一三七) 烏雞丸四方(婦一三九後) 黑錫丹(熱一八九)

癥瘕類

論證(七二)

癥瘕之病,即積聚之別名。《內經》止有積聚疝瘕,並無證字之名,此後世之所增設者。蓋癥者徵也;瘕者,假也。徵者成形而堅硬不移者是也,假者無形而可聚可散者是也。成形者,或由血結,謂之血癥,或由食結,謂之食癥。無形者惟在氣分,氣滯則聚而見形,氣行則散而無跡。此癥瘕之辨也。然又有痛者,有不痛者。痛者聯於氣血,所以有知,氣血行則愈,故痛者易治;不痛者不通氣血,別結窠囊,藥食難及,故不痛者難治,此又治之有辨也。其他如肺之積曰息奔,心之積曰伏梁,脾之積曰痞氣,肝之積曰肥氣,腎之積曰奔豚,以至後世有曰痃癖、曰痞塊之屬,亦不過以形見之處有不同,故名亦因之而異耳。總之非在氣分,則在血分。知斯二者,則癥瘕二字已盡之矣。但血癥氣瘕,各有虛實,而宜攻宜補,當審之真而用之確也。諸經義另詳積聚門,所當參閱。

《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張子和曰: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若血涸、月事不行,行後小腹有塊,或時動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血症(七三)

瘀血留滯作症,惟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後,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淨,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症矣。然血必由氣,氣行則血行。故凡欲治血,則或攻或補,皆當以調氣為先。羅謙甫曰: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使營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但除之不以漸,則必有顛覆之害。若不守禁忌,縱嗜欲,其有不喪身者鮮矣。

一、血瘀作痛,或成形不散,在臍腹之下。若暫見停蓄而根盤未固者,只宜五物煎,或決津煎加減主之,則血無不去,痛無不止,足稱神劑。

一、婦人形氣病氣俱實,或腹脹,或痛甚,而新有所逆,但欲行滯止痛者,宜通瘀煎、失笑散、玄胡當歸散、加減四物湯之類,疏之導之,氣通滯去,痛必自愈。若稍久且堅而欲消之磨之,宜三稜煎、萬病丸之類主之。

一、形氣強壯而瘀血不行,或大病結閉,或腹脹痛甚,有非下不可者,宜《良方》桃仁承氣湯下之最捷,或用奪命丹、桃仁煎、穿山甲散、赤金豆之類皆可。然下須詳慎,非有大實不得已之證,不宜妄用。

一、養正之法,當察陰陽上下,病之久新,及邪正強弱之勢。其有停瘀雖甚而元氣困弱者,不可攻。病久而弱,積難搖動者,不可攻。凡此之類,皆當專固根本,以俟其漸磨漸愈,乃為良策。如鬱結傷脾者,宜用歸脾湯、逍遙飲、壽脾煎。脾胃虛寒者,宜溫胃飲、養中煎、六君子湯。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證,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圓活也。

一、婦人久癥宿痞,脾腎必虧,邪正相搏,牢固不動,氣聯子臟則不孕,氣聯衝任則月水不通。內治之法宜如前,外以阿魏膏貼之,仍用熨痞方,或用琥珀膏亦可。然必須切慎七情及六淫、飲食起居,而不時隨證調理,庶乎可愈。

食癥(七四)

凡飲食留聚而為癥痞者,或以生冷,或以風寒,或以忿怒氣逆,或以勞倦飢餒,而飲食疊進不用消化,則積而成癥矣。然胃氣強者必不致留聚飲食,而飲食之不能化者,必由脾腎氣弱而然。所以治此者,宜酌虛實而為攻補,庶乎得效也。諸治法詳積聚門,宜參而用之。

立齋曰:前證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而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而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用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宜用四君、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宜用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腎血燥而不行者,宜用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積痞塊之證,皆以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但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矣。雖曰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若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若病久虛乏者,不宜輕用。

氣瘕(七五)

瘕者,假也。所謂假者,謂其形雖若癥,而原無根窠,非若癥痞之堅頑有形者也。蓋有形者,或因血積,或因食積,積有定形,所不可移易者也。無形者,病在氣分,氣逆則甚,氣散則緩,聚散無根者也。惟其無根,故能大能小,或左或右。或近脅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痃癖;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謂之疝瘕。《難經》曰:病有積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陰沉而伏。聚者陽氣也,陽浮而動。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然則癥由於積,積在陰分而有淵藪,故攻之非易;瘕由於聚,聚在陽分而猶烏合。故散之非難,此癥瘕之辨有如此。惟散之之法,最有因通因塞之妙用,而人多莫之知也。

一、凡病在氣分,而無停蓄形積者,皆不可下。蓋凡用下者,可除有形,而不可以除無形。若氣因形滯者,去其積則氣亦順,自無不可。若全在無形氣分,即下亦不去,而適足以敗正氣也,宜切識之。

一、散氣之法,止在行氣,蓋氣行則散也。但行氣之法,大有權宜。如氣實則壅滯,宜破而行之;氣閉則留蓄,宜利而行之;氣熱則乾涸,宜寒而行之;氣寒則凝結,宜溫而行之。此散氣治瘕之大法也。然瘕聚之證,使果氣強力健,則流行不息,又何瘕聚之有?惟正氣不行,而後邪氣得聚。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凡為此病,必氣虛者多,虛不知補,則正氣不行,正氣不行,則邪氣不散,安望其有瘳乎?但實者有據,故顯而易見,虛每似實,故隱而難知,此所以當辨其真也。

一、破氣行氣之劑,凡氣實氣壅之甚而為脹為痛者,宜排氣飲、木香順氣散、木香調氣散、四磨湯、諸七氣湯之類主之。若血中之氣滯而為瘀為痛者,宜失笑散、通瘀煎、調經飲,甚者《良方》奇命丹。疝瘕氣聚者,荔香散,甚者天台烏藥散。氣結膀胱,小水不利者,小分清飲、四苓散、五苓散。氣結大腸,干秘不行者,搜風順氣丸、麻仁丸。水虧血虛而秘滯者,濟川煎;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兼火者,化肝煎。氣聚兼熱,火鬱不行者,抽薪飲、大分清飲。寒滯不行,氣結脹聚者,抑扶煎、和胃飲、丁香茯苓湯。三焦壅滯,氣道不清而中滿腫脹者,廓清飲。痰飲水氣停蓄胸脅,而為吞酸嘔逆者,苓朮二陳煎、六安煎、和胃飲、括痰丸之類主之。以上諸法,惟氣實瘕聚者宜之,凡元氣不足者,皆不可用。

一、補氣以行氣之劑,如聖愈湯、參歸湯、七福飲,皆能調心氣之虛滯。五味異功散、參朮湯,能理心脾之氣虛不行。獨參湯、參附湯,能助肺以行五臟之治節。若脾胃氣虛而滯者,惟六君子湯、歸脾湯為宜。脾胃虛寒而滯者,必溫胃飲、理中湯、五君子煎最佳。若虛在脾腎陰分,氣有不行而或為痰飲,或為脹滿,或為嘔吐腹痛等證,非理陰煎不可。若虛在血中之氣而為滯為痛,微則四物湯,甚則五物煎、決津煎、大營煎方可。若肝腎寒滯,小腹氣逆而痛者,必暖肝煎以溫之。若脾腎氣虛,門戶不要而為滯為痛者,必胃關煎以固之。若元氣下陷,滯而不升者,宜補中益氣湯、舉元煎以舉之。若元氣大虛,氣化不行而滯者,必五福飲、十全大補湯、大補丸煎,或六味回陽飲以培補之。以上皆補氣行氣之法也。亦不過為之筌蹄云耳。而此中之用,誠有未可以言悉者。然常人之情,猶為氣之滯者,惟破之散之為宜;而反云補之,必不然也。不知客之強者,以主之弱;邪之勝者,惟正之虛。凡今人之病虛者最多,而用補者最少,治與病違,而欲以藥濟人,蓋亦罕矣。即余以多虛少實,諄諄為言,而人亦未信,姑以人事喻之,其或可曉然乎。夫人之虛實,亦猶人之貧富。氣實者若富翁,氣虛者若貧士,今人於千百中,而富者其幾?舍富之外,盡貧人矣。其多其少,即此類也。又有華其貌而罄其室者,人多難測,亦此類也。但貧人之情,可益不可損,增一分猶然未足,削一分其窘何堪?使以潛消暗剝之術,而加之貧寒窘乏之士,陰移人祚而人不之覺,亦甚堪憐矣。此道以仁為術,其可不以此為心乎?嗟乎!人生以氣為主,得氣則生,失氣則死。夫知者知人之命,不知者知人之病。若強不知以為知,而徒資便給,以人命為嘗試者,則其概可知矣。

癥瘕類論列總方(七六)

四君子湯(補一) 五君子煎(新熱六) 六君子湯(補五) 四物湯(補八) 五物煎(新因三) 五味異功散(補四) 五福飲(新補六) 七福飲(新補七)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聖愈湯(補九十) 大補丸煎(新補一)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參朮湯(補四十) 參歸湯(補三八)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參附湯(補三七) 獨參湯(補三五) 六味地黃丸(補百二十) 舉丸煎(新補十七) 大營煎(新補十四) 八味地黃丸(補一二一) 壽脾煎(新熱十六) 逍遙飲(新因一)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歸脾湯(補三二) 養中煎(新熱四) 苓朮二陳煎(新和四)溫胃飲(新熱五) 胃關煎(新熱九) 丁香茯苓湯(熱六三) 理中湯(熱一) 理陰煎(新熱三) 天台烏藥散(和三二九) 暖肝煎(新熱十五) 和胃飲(新和五) 木香調氣散(和四四)解肝煎(新和十一) 化肝煎(新寒十) 木香順氣散(和四三) 排氣飲(新和六) 抑扶煎(新熱十一) 搜風順氣丸(和三四三) 烏藥散(和七四) 六安煎(新和二) 桃仁承氣湯(攻四) 四磨湯(和五二) 廓清飲(新和十三) 大分清飲(新和五) 抽薪飲(新寒三) 濟川煎(新補二一) 小分清飲(新和十) 七氣湯(和四七) 調經飲(新因四) 《良方》交加散(婦百)決津煎(新因二) 通瘀煎(新因五) 加減四物湯(婦百十二) 失笑散(婦百四) 五苓散(和一八二) 玄胡當歸散(婦九八) 三稜丸(攻三七、六十) 荔香散(新因二八) 四苓散(和一八七) 奪命丹(婦六五) 括痰丸(新和十九) 穿山甲散(攻四十) 桃仁煎(攻三九) 赤金豆(新攻二) 麻仁丸(攻九二) 萬病丸(婦一四三) 熨痞方(攻八八) 琥珀膏(外三一七) 阿魏膏(外三一二)

前陰類

陰挺(七七)

婦人陰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數寸,謂之陰挺。此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分娩過勞,或因鬱熱下墜,或因氣虛下脫,大都此證當以升補元氣、固澀真陰為主。如陰虛滑脫者,宜固陰煎、秘元煎。氣虛陷下者,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因分娩過勞氣陷者,壽脾煎、歸脾湯。鬱熱下墜者,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

水楊湯 治婦人陰中生物癢痛,牽引腰腹,多由房事太過,或因淫欲不遂,或因非理所為,以致陰戶有傷,名曰陰挺。

金毛狗脊 五倍子 枯礬 魚腥草 水楊根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分四劑,用有嘴瓦罐煎湯,外預以竹筒去節,接罐嘴,引熱氣熏入陰中,或透挺上。俟湯溫,仍用洗沃之。仍服治挺諸藥。

陰腫(七八)

婦人陰腫,大都即陰挺之類。然挺者多虛,腫者多熱。如氣陷而熱者,升而清之,宜清化飲,如柴胡、防風之屬。氣閉而熱者,利而清之,宜大分清飲、徒薪飲。肝腎陰虛而熱者,加味逍遙散。氣虛氣陷而腫者,補中益氣湯。因產傷陰戶而腫者,不必治腫,但調氣血,氣血和而腫自退。或由損傷氣滯,無關元氣而腫者,但以百草湯熏洗之為妙。

一方:治陰中腫痛。用枳殼半斤,切,炒,乘熱以帛裹熨之,以消其外;仍用少許乘熱裹納陰中,冷即易之,不三次愈。

一方:用小麥、朴硝、白礬、五倍子、蔥白煎湯浸洗。

甘菊湯 治陰戶腫。用甘菊苗葉不拘多少,搗爛,以百沸湯淋汁熏浸洗之。

陰瘡(七九)

婦人陰中生瘡,多由濕熱下注,或七情鬱火,或縱情敷藥,中於熱毒。其外證則或有陰中挺出如蛇頭者,謂之陰挺;如菌者,謂之陰菌;或如雞冠,或生蟲濕癢,或內潰腫爛疼痛,常流毒水。其內證則或為體倦內熱,經候不調,或為飲食不甘,晡熱發熱,或為小腹痞脹,腰脅不利,或為小水淋瀝,赤白帶下。凡治此之法,若腫痛內外俱潰者,宜芍藥蒺藜煎為最佳,或四物湯加梔子、丹皮、膽草、荊芥,或用加味逍遙散。若濕癢者,宜芍藥蒺藜煎,或歸脾湯加柴、梔、丹皮。淋澀者,宜龍膽瀉肝湯加白朮、丹皮。淋澀而火盛痛脹者,宜大分清飲,或抽薪飲。腫而墜毒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可洗者用百草煎。可敷者宜螵蛸散、完瘡散。

蛇蛻散 治婦人陰瘡。先以荊芥、蛇床子湯熏洗,挹干敷藥。

蛇蛻(一條燒存性) 枯礬 黃丹 萹蓄 藁本(各一兩) 硫黃 荊芥穗 蛇床子(各五錢)

上為細末,香油調搽,濕則乾摻。

陰癢(八十)

婦人陰癢者,必有陰蟲,微則癢,甚則痛,或為膿水淋瀝,多由濕熱所化,名曰䘌。內宜清肝火,以龍膽瀉肝湯,及加味逍遙散主之;外宜桃仁研膏,和雄黃末,或同難肝納陰中,以制其蟲。然無如銀硃煙搽雞肝以納之,尤妙。

椒茱湯 治婦人陰癢不可忍,惟以熱湯泡洗,有不能住手者。

花椒 吳茱萸 蛇床子(各一兩) 藜蘆(半兩) 陳茶(一撮) 炒鹽(二兩)

以水五升煎湯,乘熱熏洗。

杏仁膏 治婦人陰癢不可忍。

杏仁(燒存性) 麝香(少許)

上為末。用舊帛裹之,縛定火上炙熱,納陰中。

椿根皮湯 治陰癢突出。

臭椿皮 荊芥穗 藿香(等分)

上銼。煎湯熏洗,即癢止而入。

一方:治疳蟲下蝕下部。用蒲黃、水銀研勻敷入,外以鶴蝨草煎湯熏洗。

炙肝散:治婦人陰癢蟲蝕。用牛肝或豬肝,切三寸長,大如錢,炙熟納陰中,引蟲出盡即愈。

一方:治陰中蟲癢。搗桃葉,綿裹納陰中,日易三四次。

一方:治陰癢。用蛇床子一兩,白礬五錢,煎湯淋洗。

陰冷(八一)

婦人陰冷,有寒證,有熱證。寒由陽虛,真寒證也;熱由濕熱,假寒證也。假寒者必有熱證,如小便澀數黃赤,大便燥結,煩渴之類是也;真寒者,小便清利,陽虛畏寒者是也。真寒者,宜補其陽,如理陰煎、十補丸、加減續嗣降生丹;假寒者,當清其火,宜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肝腎虛寒者,宜暖肝煎、鎮陰煎、大營煎。脾胃虛寒者,宜理中湯、理陰煎、壽脾煎之類主之。

交接出血而痛(八二)

凡婦人交接即出血者,多由陰氣薄弱,腎元不固,或陰分有火而然。若脾虛氣陷不能攝血者,宜補中益氣湯,或補陰益氣煎。若脾腎虛弱陰氣不固者,宜壽脾煎、歸脾湯。若肝腎陰虛不守者,宜固陰煎。若陰火動血者,宜保陰煎。

前陰類論列總方(八三)

固陰煎(新固二) 保陰煎(新寒一)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理陰煎(新熱三) 理中湯(熱一)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歸脾湯(補三二) 壽脾煎(新熱十六) 加味精逍遙散(補九三) 四物湯(補八) 秘元煎(新固一) 續嗣降生丹(婦一三六) 清化飲(新因十三) 大營煎(新補十四) 芍藥蒺藜煎(新因三五) 大營煎(新補十四) 暖肝煎(新熱十五) 鎮陰煎(新熱十三) 十補丸(熱一七三) 徒薪飲(新寒四) 大分清飲(新寒五) 百草煎(新因三七) 螵蛸散(新因三八) 銀硃煙(新因五三) 抽薪飲(新寒三) 完瘡散(新因五九)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