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菊饮加减治疗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医案

来源:子阳医馆

 何某,男,51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金云村金家垅组,农民。于2014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双眼眼痒干涩,异物感2月余。

 病史:患者2月前出现双眼红,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结膜炎”,滴抗生素滴眼剂后症状减轻,遗留轻度结膜充血。近2月来双眼眼痒干涩,有异物感。

 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8,双眼眼睑无明显红肿,结膜轻度充血,少量干结分泌物,角膜染色阴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双眼)。

 辨证: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

 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桑叶6g,菊花10g,桔梗10g,苦杏仁10g,薄荷5g(后下),芦根10g,黄芩10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5g。7剂。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注意用眼卫生,避免熬夜、过用目力及接触风沙烟尘;少食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2014年10月19日):双眼痒、干涩不适减轻,结膜充血减轻。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原方7剂。

 三诊(2014年10月26日):双眼痒、干涩不爽消失。双眼结膜充血消退。

 按:慢性细菌性结膜炎,又称慢性卡他性结膜炎,中医称“赤丝虬脉”、“白涩症”。为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发病无季节性,常为双侧性。中医认为外感风热,客留于肺,迁延失治;或多食膏粱厚味,饮酒过度等,使脾肺两经湿热隐伏,熏蒸于目;或因肝肾亏损,阴虚火旺,灼伤眼内津液,目失濡养,发尉病。本案患者感受风热邪毒,客于肺经,邪毒循经上犯于目,迁延失治,致邪毒潜伏于目,出现干涩不适,痒,晨起眼眵,异物感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象。治宜疏风清热。桑菊饮加减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防风助桑叶、菊花疏散上焦之风热;黄芩、杏仁、桔梗以宣肺利气;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用,长于疏风清热,则此病得愈。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