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某某,男,50岁。于1994年12月5日初诊。
主诉:双眼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1年余。
病史:患者从去年11月开始,双眼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有眵不多。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结膜炎”、“干眼病”、“老视”等,曾滴用“氧氟沙星滴眼剂”、“复方妥布霉素滴眼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剂”等滴眼。现双眼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伴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
检查:远视力:右眼1.0,左眼0.8;近视力:右眼0.3,左眼0.4;加+2.00SD矫正近视力均0.8。双眼白睛有少许赤丝细脉,睑内亦轻度红赤,2%荧光素钠染色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黑睛均有数点星状着色,神水、瞳神正常。泪液分泌试验:右眼6mm/5min,左眼4mm/5min。舌质红,苔薄,脉细。
诊断:白涩症(双眼)。
辨证:肝肾阴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方剂:加味杞菊地黄汤(《张怀安眼科临床经验集》)。
药物组成:熟地黄15g,山药15g,茯苓15g,枸杞子15g,山茱萸6g,当归10g,白芍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菊花10g。7剂。
煎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外治法:鱼腥草滴眼剂,滴双眼,每日4次。
医嘱:避免熬夜、过用目力及接触风沙烟尘;少食辛辣炙煿之品。
二诊(12月12日):双眼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减轻;舌质红,苔薄,脉细。原方加五味子3g,玄参10g,沙参10g,以养阴明目。7剂。
三诊(12月19日):双眼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症状消失,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症状减轻。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双眼红赤消退,泪液分泌试验,右眼12mm/5min,左眼12mm/5min。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嘱服杞菊地黄丸,每日2次,每次9g。以巩固疗效。
按:白涩症类似于西医之干眼、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自觉眼内干涩不舒的眼病。白涩症之名首见于《审视瑶函•卷之三•白痛》,该书对其症状进行了描述,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矇,名曰白涩。”多为双眼发病,与年龄、季节无关,药物治疗难取速效。本案患者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所养,症见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干涩作痒,荧光素钠染色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双眼黑睛均有数点星状着色;舌质红,苔薄,脉细均为肝肾阴虚之征。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或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征。治宜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加味杞菊地黄汤为杞菊地黄丸加当归、白芍而成。方中杞菊地黄汤滋养肝肾,退翳明目;加当归、白芍补血养肝,柔肝敛阴更能增加治疗肝肾亏损,阴血不足之眼内干涩,双目频眨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