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胸部第五
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大。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兩乳之間。廣九寸半。
按胸前岐骨際也。缺盆中。天突也。天樞謂臍心。臍心不易見。故以旁穴而言。
胸腹總圖一
胸腹總圖二
按兩乳間九寸半。甲乙經。亦同。今試折量。兩乳間為九寸半。則一寸當一指。比之胸圍四尺五寸。則略合。其他如手足大概相同。以兩乳間八寸折法。不啻胸圍不合。其他亦然。舉體分寸。一從骨度篇。至兩乳間。特不用何居。此不知胸部除任脈之失也。胸部任脈廣一寸半。而其旁各四寸直兩乳。學者思諸。兩乳間橫折八寸之法。未知出。干何人神應經曰。橫寸。膺部。腹部。並用乳間橫。折作八寸。腹部應有橫寸。悉依上法。張介賓輩一從之。終為定法。千載無見者。悲哉。洗冤錄曰。左右肋骨。男子各十二條。八條長。四條短。婦人各十四條。今驗之是也。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天突(素問)一名玉戶(甲乙)一名天瞿(千金)缺盆之中(靈樞)頸結喉下二寸。中央。宛宛中。低頭取之。(甲乙)
按玉。寶鑑作五誤。素問云。任脈氣所發者。喉中央二。次注曰。謂廉泉天突二穴。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五寸。甲乙注。引氣府論注曰。五寸。今本作四寸。聚英。醫統。寶鑑。吳文炳。同。明堂。作五分。發揮。入門。大成。作一寸。類經作三寸。共不是。次注。入門。作低針取之。字誤。骨度篇曰自結喉至天突四寸。是主骨度而言之。正面正身取之。甲乙經。以為結喉下。至天突二寸。是主取穴刺針而言之。故曰。低頭取之也。取此穴者。低頭取之。故資生經曰。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手。何則低手傷咽喉此解低頭取之義也。低頭則咽喉沉而針刺無害。不可不知也。今人不知低頭則二寸。正面則四寸之義。謾作二說。非也。近世多自天突。至岐骨際。折作八寸四分。如然則中庭當岐骨際。不可從也。按骨度篇。自天突至岐骨際九寸。又云。膺中骨間。各一。今用九寸。即八寸四分。為中庭穴。其下至岐骨際六分。是古法也。
璇璣(甲乙)天突下一寸。中央。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按璣。千金。作機。恐誤。氣府論云。膺中骨陷中。各一。次注曰。謂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六穴也。胸部。載分寸。舉其大概也。故曰陷者中。只取骨間。下同。大成。作一寸六分非。說見下。
華蓋(甲乙)璇璣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按發揮。作二寸。入門。寶鑑。大成。金鑑。作一寸六分。共非矣。又不合骨度之數。一二肋骨。密而不疏。作一寸者。取之骨間之義也。
紫宮(甲乙)華蓋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玉堂(難經)一名玉英(甲乙)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頭取之。(甲乙)
膻中(難經)一名元兒。(甲乙)一名上氣海(類經)一名元見(大全)玉堂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橫直兩乳間。(千金)禁刺(千翼)
按膻。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古通用。大全曰。一名中不取。資生。類經。而作臥。難經曰。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諸家以為註文混入本文。故不載本文。千金心臟篇曰。胸痹心痛灸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非也。
中庭(甲乙)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明堂。作膻中下一寸。入門。金鑑。作鳩尾上一寸。此自天突至岐骨際。作八寸四分之誤也。
胸第二行。自俞府。挾璇璣兩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俞府(素問)一名輸府(大全寶鑑)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甲乙。外臺。明堂。俞作輸。下皆同。資生。聖濟。大全。寶鑑。作腧。千金千金翼。發揮聚英作俞是也。俞府出內經。俞。輸。腧。以音通用。大全。寶鑑以為一名。今暫從之。千金翼。而作臥。外臺作仰臥。而巨骨胸前巨骨也。非穴名。璇璣。次注。作任脈非也。大全曰。璇璣之旁三寸所。不是。醫門摘要曰。胸部間一肋取穴。不可泥。一寸六分。可謂能知取穴之法也。
彧中(甲乙)俞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而。千金。並翼方作臥。外臺。作仰臥而骨間。各取一穴。同上。明堂云。一寸。非矣。彧。千金。千金翼。外臺。明堂。聖濟。資生。聚英。寶鑑。作或。入門。作域。類經。以下諸書。每穴有去中行二寸之解。不是。說見下。
神藏(甲乙)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而。千金翼作臥。
靈墟(甲乙)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千金曰。墟。或作牆。入門。作虛。聚英。醫統。作去中行各開一寸。字誤。
神封(甲乙)靈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步廊(甲乙)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廊。千金。外臺。聖濟資生。作郎。類經曰。挾中庭。入門曰。去中庭外。非也。橫對中庭。稍下六分許。
胸第三行自氣戶挾俞府。兩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氣戶(甲乙)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氣府論云。膺中骨間。各一。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金鑑。大成。每穴有去中行。四寸之解。說見下。次注曰。去膺窗上。四寸八分。聚英。醫統。吳文炳。無上字。金鑑曰。巨骨下。一寸。並拘。寶鑑曰。資生云。自氣戶。至乳根六穴。去膺中行。各四寸。相去各一寸六分。今本不載。
庫房(甲乙)氣戶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按岡本。作一寸。非也。取諸骨間。不必拘。說既見。
屋翳(甲乙)庫房下。一寸六分(甲乙)陷者中。仰而取之(千金)
按次注曰。氣戶下。三寸二分。聚英曰。巨骨下四寸八分隔穴而說分寸者。不能無誤。
膺窗(甲乙)屋翳下。一寸六分。(甲乙)陷中。(聖濟)
按資生。窗作牕。同字。次注。作胸兩旁。挾中行。各相去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誤。
乳中(甲乙)當乳(資生)即乳頭上。(入門)禁刺灸(甲乙)微刺。(資生又寶鑑。引入門曰。針宜淺。刺二分。今本不見。)
按甲乙。千金。千金翼。外臺。無注。古書之所妙。次注曰。膺窗之下。即乳中也。資生注云。亦相去寸六分非是相去二字。不成義。類經曰。一傳胎衣不下。以乳頭向下盡處。俱灸之即下。
乳根(甲乙)一名薛息(千金)乳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千金)
按千金方曰。薛息。在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今移入一名。寶鑑。作一寸四分。非矣。醫學正傳曰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只陷中二字。可取。
胸第四行自雲門挾氣戶。兩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竇。凡十二穴。
雲門(素問)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甲乙)刺太深令人逆息。(甲乙)禁針(入門)
按氣穴論云。膺俞十二穴。次注曰。謂雲門中府。周榮。胸鄉。天溪。食竇。左右則十二穴也。資生。雲作云。通用。次注有每穴橫去任脈六寸之解。類經。聚英。從之。說見下。
中府(脈經)一名膺中俞。(甲乙)一名肺募。(千金)一名府中俞。(大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
按凡胸部諸穴。各在骨間。不待折量。而言分寸者。言大概也。千金。外臺。一云。一寸六分。明堂。大成。岡本。從之非也。胸骨狀如偃月。故第二行折量稍長第三行與中行平。學者察諸。膺中俞。聚英。醫統。作膺俞。素問曰。膺俞。次注曰。中府穴。
周榮(甲乙)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禁灸(入門寶鑑)
按榮。甲乙作營誤。今訂之。
胸鄉(甲乙)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天溪(甲乙)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
食竇(甲乙)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而取之(甲乙)舉臂取之。(千金)
按金鑑作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迂甚矣。次注曰。雲門。食竇。舉臂取之。余並仰取之。
腹部第六
腹部折量。諸說眾多。不知所適從。按除中行法。內經云。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甲乙經云。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又至肓俞云。直臍旁五分。甲乙銅人等皆云衝脈足少陰之會。蓋以骨空論為主也。獨難經云。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恐非也。鳩尾。內經所稱。指蔽骨。不可以為穴名也。其名本以蔽骨狀似鳩尾。古書。指蔽骨者十之八九。不可不知也。鳩尾外無穴。而言挾鳩尾外。即除蔽骨。而取之也。又至臍言挾臍則除臍可見也。鳩尾與臍上下相照。其中間明於言外。是古文辭法也。又內經云足陽明脈氣所發者膺中骨間各一。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挾臍廣三寸。各三。下臍二寸。挾之各三。甲乙經云。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五分。至氣衝。又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衝門因此考之。臍旁五分。足少陰經也。其旁一寸五分足陽明經也。其旁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經也。共計三寸五分。取一繩自臍旁。橫量至直乳下。斷去之。又去二分半。折為三寸五分。以定三經。此不問除任脈幾寸。始得其法矣。去二分半。說見下。
世人皆云。胸部每行至腹內屈五分。兩乳間八寸。腹脾經。相去七寸。不知何據。骨度篇曰。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腰減於胸三寸。雖今人皆然。兩乳相去九寸半。是古法也。胸部各以二寸相去至乳中。左右共八寸。其所餘寸半此任脈與鳩尾與臍之分也。凡九寸半。腹部。各相去凡三寸半。而為七寸。合任脈之分一寸半。凡八寸半。胸去中行。四寸七分強至乳中。腹去中行四寸二分強至直乳中。此腰減於胸三寸。則腹居於其中可知減於胸。自臍至橫骨六寸半。又橫骨長六寸半。腹部四行。共不出其兩端。然則自胸至腹漸漸狹。而腹至橫骨更狹。故二行三行。四行依分量目巧取之。何有內屈之理。諸書一據兩乳八寸說。故如其所載去中行幾寸去任脈幾寸。皆無稽之言。故不取也。而今不言任脈廣幾寸者。無明文也。甲乙經。不容注曰。去任脈三寸除幽門挾巨闕五分。不容挾幽門。一寸五分。所餘一寸。兩旁合為二寸。又千金方曰。去任脈二寸。所餘五分。兩旁合。為一寸。不知孰是。故今以臍與鳩尾。定除任脈之分量。不言幾寸者。內經之意也。世人以兩乳八寸之度。除任脈果如何耶。其說至中府雲門去乳中二寸。而窮矣。故其言曰。以同身寸奚一胸之際。而乳間用長尺。乳後用短尺。豈有此理乎。極知兩乳間八寸。無稽之言也。
腹中行自鳩尾。下行至會陰。凡十五穴。
鳩尾(素問)一名尾翳(靈樞)一名。(甲乙)一名神府(千金)一名。(聚英大成)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其骨垂下如鳩尾形。故以為名。人無蔽骨者。從岐骨下行一寸。(聖濟)禁刺灸(甲乙)宜針(外臺。引甄權)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針。(資生)
按古書中。稱骭者。有三義。或岐骨。或蔽骨。或謂穴名又稱鳩尾者。亦同。後人不之知也。素問曰。鳩尾下三寸。胃脘。胃脘上脘也。又足陽明脈氣所發之章云。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言陽明經。至直乳挾蔽骨下行。岐骨下三寸。至上脘旁。復下行也。又云。骭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太倉中脘也。言自岐骨際。至臍八寸。中脘。在其中央也。此骭指岐骨際。挾鳩尾之外。之鳩尾指蔽骨。何則蔽骨有長短。故皆據岐骨為度。蔽骨長為五分。乃稱鳩尾穴者。皆在岐骨下一寸。千金傷寒篇曰。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壯。然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屈繩取半。當繩頭名胃脘。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此說不是。俗多以從鳩尾穴至臍為八寸。或自蔽骨為八寸而以腹部臍上七寸五分折量。諸穴置其間。故不合。遂以中脘為鳩尾下三寸。或三寸半。妄說也。又按甲乙經曰。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此皇甫氏之誤也。滑壽。遂以骭鳩尾共做蔽骨而看。故曰。上脘去蔽骨三寸。註上脘曰。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強合內經鳩尾下三寸文。蓋鳩尾穴。在蔽骨下五分。古來相傳之說也。滑壽曰。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是也。然不辨蔽骨長短。故後人論說。棼然。今按岐骨至臍為八寸。岐骨下行一寸為鳩尾穴。此蔽骨長五分。為常人之度。其下五分為鳩尾穴。是大概而言之。由此觀之。假令蔽骨長一寸。亦以為五分。自蔽骨端至臍中。折為七寸五分。以定其穴。其旁準擬而取之也。若蔽骨短不見者。以岐骨下一寸取鳩尾。恐無害。學者察諸村上親方。骨度正誤曰。者。蔽心骨而從岐骨之間。垂下如指之大骨也。附胸骨之部分也。是胸腹之界限也。不察於此。而以岐骨為限。以分骨度。豈合經旨乎。舍蔽骨而取岐骨豈合骨度乎。其弊由不知有三義。肘後曰心厭者指鳩尾。或言心厭尖。心厭之說。多參差蓋不知有三義也。厭與蔽同護於心臟之意也。廣雅曰。骭缺盆骮也。玉篇曰肩骨。不是。
巨闕(脈經)一名心募。(大成)鳩尾下一寸。(甲乙)
按肘後方曰。正心厭尖頭下一寸。不是。又曰。心厭尖尖四下一寸以赤度之。此文不解。恐有脫誤。資生曰。鳩尾拒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鳩尾拒之。亦不可解。千金。外臺。巨闕注散見各篇者。差謬多。不與明堂篇所記同。以其文繁。故不錄於此。金鑑曰。兩岐骨下二寸。大成。亦作鳩尾兩岐骨下一寸。兩字。不可解。骨度正誤曰巨闕一穴。今人多言臍上六寸。非也。是亦自張氏始。是由岐骨蔽骨之差也。當作六寸五分矣。此說亦誤。
上脘(脈經)一名胃脘。一名上紀。(素問)一名胃管。(鄉藥集成)一名上管。(寶鑑)巨闕下一寸。(千金)臍上五寸。(類經)鳩尾下二寸。(增注)孕婦禁灸。(類經)不針。(鄉藥集成)
按甲乙經。作巨闕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也。非矣。說既見。為一寸五分。腹部旁穴。皆不合內經每寸一穴意。上脘。中脘。下脘。外臺。皆作管。
中脘(甲乙)一名太倉。(素問)一名胃募。(千金)骭至臍八寸。太倉。居其中。為臍上四寸。(素問)上脘下一寸。(甲乙)鳩尾下三寸。(千金)孕婦禁灸。(類經)
按至臍。臍上。皆自臍中度之。經云。上紀者。胃脘也。次注曰。謂中脘。資生。類經。以胃脘上紀為中脘一名。而經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脘管也。上脘。中脘。皆胃脘也。然則上紀者。蓋上脘一名。資生類經。共承王冰之誤。千金翼。胃病篇曰。心下二寸。名胃管。又曰。胃管。在心鳩尾下三寸。是上脘。中脘。共稱胃管。又針灸中篇。作心下四寸。甲乙作在心蔽骨與臍之中。非也。說既見。肘後方。曰。在心厭下四寸。千金霍亂篇曰。在心厭下四寸臍上一夫。巨闕注。言心厭尖者指蔽骨。此言心厭者。似指岐骨然易混。故不取。
建里(甲乙)中脘下一寸。(甲乙)臍上三寸。(類經)鳩尾下四寸。(入門)孕婦禁灸(類經)禁灸(入門)
下脘(脈經)一名幽門。(聖濟)建里下一寸。(甲乙)臍上二寸。(類經)鳩尾下五寸。(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
按難經曰。太倉下口為幽門。滑壽曰。在臍上二寸下脘之分。以幽門不為穴名。今從聖濟總錄。氣府論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
水分(甲乙)一名中守(千金)一名分水。(明堂)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甲乙)鳩尾下六寸。(入門)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禁刺。(資生注曰。明去水氣。惟得針水溝針余穴水盡即死。何於此卻云可針今校勘不針為是。)
按明堂。醫學綱目。作分水。今為一名。難經云。大腸小腸之會為闌門。滑壽曰。在臍上一寸。水分穴。諸家以闌門不為水分一名。暫記之以俟知者又奇穴有水分。
神闕(外臺)古名。臍中。(甲乙)一名氣舍。(外臺)禁刺(甲乙)
按古書無注。氣穴論曰。臍一穴。甲乙。千金。並翼方。次注皆曰臍中。而無神闕之名。此名見於外臺。資生。大全。寶鑑。舍作合。恐字誤。
陰交(甲乙)一名少關。一名橫戶。(甲乙)一名丹田。(神相全編)臍下一寸。(甲乙)自臍中心。度之。(增注)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
按外臺。甄權云。穴在陰莖下。附底宛宛中。程敬通曰。似屬會陰。非陰交也。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並曰。三焦募。神相全編曰。丹田。臍下一寸是也。
氣海(脈經)一名脖胦。一名下肓(甲乙)一名丹田(本事)臍下一寸五分。(甲乙)宛宛中(明堂)忌不可針(千金)孕婦禁灸。(外臺引甄權)
按脖。吳文炳。作藨。大成。作。肓作音。吳文炳。作一寸非。本事方曰。氣海一穴道家名曰丹田。
石門(甲乙)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甲乙)一名三焦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見。)臍下二寸。(甲乙)女子禁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甲乙)
按甲乙曰。三焦募。孫真人曰。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一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穴。在於額上。刺之主發狂灸之則愈癲疾。其道幽隱豈可輕侮之哉。
關元(素問)一名下紀。(素問)一名次門。(甲乙)一名丹田。(資生)一名大中極。(大全)一名小腸募(大成。引聚英今本不見。)齊下關元三寸。(素問)
按周密癸辛雜誌曰。張安道養生訣云。丹田。在臍下三寸。是也。資生經曰。臍下二寸。名石門。明堂載甲乙經云。一名丹田。千金。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世醫因是遂以石門為丹田誤矣。丹田乃在臍下三寸。難經疏論之詳。而有據。寶鑑曰。關元。一名丹田。按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皆名丹田。恐有誤。類經曰。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疑是中極之解誤寫於此也。暫存之。脈經。甲乙。並曰。小腸募。
中極(脈經)一名氣原。一名玉泉。(甲乙)一名膀胱募(千翼)臍下四寸。(甲乙)關元下一寸。(千金)孕婦禁灸。(外臺)針即有子。又云。灸不及針。(資生)
按脈經。甲乙。並曰。膀胱募。
曲骨(甲乙)一名尿胞。一名屈骨。一名屈骨端。(千金)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者中。動脈應手。(甲乙)
按臍中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是古法也。今人臍心下。至橫骨。折作五寸。此誤讀張介賓說。遂至此。張氏至曲骨。折作五寸。謂毛際曲骨穴。非謂橫骨也。甲乙經。中極下一寸。為曲骨。當橫骨上一寸半毛際。從俗說則此穴。當陰毛中橫骨。故知其非是千金曰。小便數起。灸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又赤白沃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小腹䐜堅。小便閉。刺屈骨。入寸半。灸三壯。在中極下一寸。即曲骨也。今移為一名。
會陰(甲乙)一名屏翳(甲乙)一名金門(千金)一名平醫(大全)一名下極。(金鑑)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甲乙)
按千金云。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今移為別名。
腹第二行自幽門挾巨闕兩旁各半寸。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
幽門(甲乙)一名上門。(甲乙)巨闕兩旁各五分。陷者中(甲乙)
按明堂。入門。大全。作一寸半。千金心臟篇。作一寸。金鑑從之。以上諸書似有所見。然不合經文。今定不容穴。內又一寸五分。取此穴。
通谷(甲乙)幽門下一寸。陷者中。(甲乙)挾上脘。(類經)
按聚英。引素問注曰。自肓俞。至幽門去中行。各一寸。誤也。今閱。次注曰。挾巨闕兩旁。相去各半寸。下五穴各相去一寸。是謂幽門以下五穴。上下之間。各一寸。非去中行之謂。不然不合內經。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之文。而相去二字。惑諸人。
陰都(甲乙)一名食宮。(甲乙)一名通關(醫綱)通谷下一寸(甲乙)挾胃管(千金)
按醫學綱目。引摘英曰。通關。在中脘旁。各五分。針入八分。左捻能進飲食。右捻能和脾胃。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覺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覺氣流行腰後骨空間。為四效。主治五噎。吞酸多睡。嘔吐。不止。是為陰都穴。明矣。乃今移入一名。
石關(甲乙)一名石闕。(千金)陰都下。一寸。(甲乙)並建里。(醫門摘要)
商曲(甲乙)一名高曲。(千金)石關下一寸(甲乙)並下脘(醫門摘要)
按商曲。寶鑑作商谷。
肓俞(甲乙)商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甲乙)
按肓千金外臺金鑑。作盲。資生作育。類經曰。商曲下一寸。當作二寸。內經云。挾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蓋古必自幽門。至肓俞。有七穴。甲乙經以來。已缺之。甲乙。商曲下一寸。以直臍旁之字。見之。後人誤以二作一也。距古之遠。無所可考。今姑不取商曲下一寸五字。唯定此穴於臍旁五分。從張氏說。
中注(甲乙)肓俞下一寸。(資生)
按甲乙。千金。外臺。次注。作肓俞下五分。發揮。類經。聚英。入門。醫統寶鑑。共從資生。據內經。挾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之義。則資生為得。
四滿(甲乙)一名髓府。(甲乙)中注下一寸。(甲乙)挾丹田。(千金)
按髓。外臺作隨。聚英。吳文炳。大成。府作中。千金曰。丹田兩邊。相去各一寸半。(千金翼。無半字。蓋是脫字也。)丹田在臍下二寸是也。此說可從。又曰。挾丹田兩旁。相去三寸。即心下八寸臍下橫紋是也。不可從丹田是石門也。發揮。作氣海旁一寸。非也。
氣穴(甲乙)一名胞門。一名子戶。(甲乙)四滿下一寸。(甲乙)
按脈經曰。胞門。在太倉左右三寸。太倉中脘別名也。千金婦人篇曰。胞門。關元左邊二寸是。右二寸名子戶。此二說。不與本穴相關涉。又冠中字詳於奇穴部。又婦人良方。胎動不安論曰。服藥致補暖。而反使胞門子戶為藥所燥搏。自注曰。巢氏病源。併產寶。並謂之胞門子戶。張仲景謂之血室。
大赫(甲乙)一名陰維。一名陰關。(甲乙)氣穴下一寸。(甲乙)
按千金腎臟篇曰。屈骨端三寸。不合諸書。且千金屈骨端。為曲骨橫骨之別名。益不可解此也。千金言屈骨者。不一。說見下。
橫骨(素問)一名下極。(甲乙)一名屈骨。(千金)大赫下一寸(甲乙)肓俞下五寸。(發揮)陷中。(入門)禁刺。(入門)
按大全。周身經穴賦。作橫谷。又曰。一名屈骨端。千金曰。屈骨端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也。此名橫骨千金翼同。千金霍亂篇。灸慈宮。注曰橫骨在臍下橫門骨。是。蓋橫門骨。言橫骨也。又陰㿗篇曰。灸玉泉穴。在屈骨下陰。又三焦篇曰。水道穴。在挾屈骨相去五寸。千金翼曰。屈骨在臍下五寸。屈骨端。水道兩旁。各二寸半。又淋閉篇曰。玉泉下一寸。名尿胞。一名屈骨端。曲骨穴下。宜合考。凡言屈骨者。不一恐有差。卻月。入門。作如仰月陷中。曲骨外一寸半。吳文炳。作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李時珍。作偃月。醫統。作臥月。洗冤錄曰。婦人隱處。其骨為羞秘骨。不可撿驗。蓋橫骨也。
腹第三行。自不容。挾幽門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氣衝及急脈凡二十六穴。
不容(甲乙)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任脈三寸兩肋端。相去四寸(甲乙)對巨闕。(類經)
按兩字。諸書作四。此穴對巨闕。巨闕旁二寸。直貼肋端四肋之數不合。且以肋數言之。必有第字。至此。特不冠第字。只千金。作直四肋端。次注冠第字。而期門。言第二肋。期門在不容旁。而二四易位。故人多疑之。今考之不容。直貼左右兩肋端。此肋為岐。左右分垂。如一肋而相分。故因其形狀言兩也。甲乙曰。去任脈三寸。按幽門。挾巨闕兩旁五分。不容幽門旁一寸五分。凡二寸也。參當作二。去任脈旁二寸。取此穴。類經。引此文作二寸。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去任脈二寸是也。甲乙經曰。相去四寸。謂相去。兼任脈而量之也。次注。作挾腹中行兩旁相去各四寸。誤讀甲乙文增各字則相去字不成語。今刪去任脈三寸。並相去四寸之數言。入門作平巨闕三寸。醫統。聚英。作去中行任脈各三寸。共受甲乙寫誤。而不深考也。明堂。作在上管兩旁。各一寸。非矣。
承滿(甲乙)不容下一寸。(甲乙)對上脘。(類經)
按千金及翼方。大腸篇曰。挾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挾巨闕兩邊。各二寸半。非。說既見。
梁門(甲乙)承滿下一寸。(甲乙)對中脘(類經)孕婦禁灸(類經)
關門(甲乙)梁門下。太乙上。(甲乙)梁門下一寸。(千金)對建里。(類經)
按千金翼門作明。誤。外臺。作五分。非也。
太乙(甲乙)關門下一寸。(甲乙)對下脘(類經)
按千金。並翼方。外臺次注。資生。聖濟。寶鑑。作太一。無異義。千金翼門作明。誤。
滑肉門(甲乙)太乙下一寸。(甲乙)天樞上一寸。對水分。(類經)
按聚英。醫統。作下挾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三寸下挾之下字。吳文炳。作一。
天樞(脈經)一名長溪。一名谷門(甲乙)一名大腸募(肘後)一名循際。一名長谷。(千金)去肓俞一寸五分。挾臍兩旁各二寸。陷者中。(甲乙)滑肉門下一寸(次注)魂魄之舍。不可針(千金)孕婦禁灸。(同上)
按谷門。千金。千金翼。外臺。資生。聖濟。類經。發揮。聚英。大全。醫統。作谷門。音通。資生。溪作雞。肓作育。千金脾臟篇曰。長谷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又曰挾臍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針。大法在臍旁一寸。合臍相去可三寸也。千金翼作挾臍相去各二寸。聚英。吳文炳。作去肓俞半寸。蓋寸半之誤。大成。作一寸。脫字。奇穴部。魂舍。可合考。
外陵(甲乙)天樞下大巨上。(甲乙)天樞下一寸。(次注)對陰交。(類經)
按千金作天樞下半寸。非也半寸。當作寸半。當時或有此說。外臺作長溪下五寸東洋先生曰寸。疑當作分。又從千金之說也。景岳全書曰。在臍左右各開一寸半灸疝立效永不再發。屢用。屢驗。臍者陰交之誤。
大巨(甲乙)一名腋門。(甲乙)長溪下二寸。(甲乙)外陵下一寸。(次經)對石門。(類經)
按腋。外臺。作掖。千金。作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非也。長溪天樞也。
水道(甲乙)大巨下一寸。(增注)
按甲乙千金千金翼。次注。外臺。共作大巨下三寸。以下諸書從之。聚英。吳文炳。作二寸。千金。千金翼曰。挾屈骨。相去五寸。此水道蓋奇穴。詳奇穴部。寶鑑。作天樞下五寸。非是。說見下。
歸來(甲乙)一名溪穴。(甲乙)水道下一寸(增注)
按甲乙。千金。千金翼。氣府論注。聖濟。作二寸。水熱穴論注新校正。作三寸。外臺。作五寸。千金注資生。引外臺。作三寸。說見下。千金婦人篇。作挾玉泉五寸。不是。
氣衝(素問)一名氣街。(素問)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甲乙)宛宛中。(資生)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甲乙)禁刺。(資生)
按大全曰。一名氣衝。衝沖。古通用。非一名。不取。骨空論曰。毛際動脈。歸來下。動脈是也。千金。外臺作歸來下一寸。鼠鼷。素問曰。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注曰。氣街。在腹下挾臍兩旁相去四寸。鼠僕上一寸。動脈應手。新校正云。別本。僕作鼷。張介賓曰。僕當作鼷。千金翼。作鼠。醫門摘要曰。鼠鼷羊矢同。非矣。羊矢骨與是不同。按王冰言挾臍兩旁相去四寸者誤。又水熱穴論注曰。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一寸。本草別錄。馬刀條曰。除肌中鼠鼷。外臺。箕門注曰鼠鼷痛。小便難。金鑑曰。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鼷。溪鼷音通說文曰。小鼠也。即春秋言鼷鼠食郊牛角者。陳藏器曰鼷鼠極細卒不可見。尹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琢者。為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為璞。周人遇鄭賈人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璞視之。鼠也。因謝不取。戰國策同。蓋僕鼷者璞之轉訛也。按毛際腿中肉核。動應手俗所謂橫根所是也。千金外臺並作歸來下一寸。入門作天樞下八寸。夫臍下至橫骨六寸半。骨度為然。何得八寸。素問曰。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挾胃脘各五。次注曰。謂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也。又曰。挾臍廣三寸。各三。注曰。謂滑肉門。天樞。外陵也。又曰下臍二寸。挾之各三。注曰謂大巨。水道。歸來也。馬蒔曰。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言鳩尾下一寸曰巨闕。又下一寸半曰上脘。今曰三寸者。正以鳩尾上之蔽骨。數起也。鳩尾下三寸半。為胃之中脘。今五寸者。字之誤也。以下至橫骨。言自中脘以下。有建里。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等穴共計一十三寸。今曰。六寸半。一者。疑當為二。六寸半者二。則為十三寸也。是腹部中行之脈法也。此注牽強附會。可笑也。巨闕下一寸半。取上脘穴。強合經文。此承皇甫氏之謬也。不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為一十三寸說。以一為二。故誤如此解書何難之有。如其無徵何。學者察諸。折衷曰天樞。與任脈神闕。相對。氣衝。與任脈曲骨相對而自曲骨。至神闕。相去五寸也。如斯從天樞至氣衝。亦當相去五寸。然甲乙說天樞氣衝之間相去分寸。甚有餘。而難。合於曲骨神闕。相去之寸。恐非也。經曰下臍二寸。各三。二寸中有三穴也。不可解。凡臍下四寸。而別取此氣衝穴於毛際。與經文合。從甲乙。千金等。大巨。水道歸來相去為二寸。則至歸來六寸。歸來下半寸間取此穴。而不合。經文毛際語竊疑素問上文言挾臍三寸。各三。至此乃言下臍二寸各三。二字三誤。不然則各字不穩。且大巨水道歸來。各每寸一穴則與外陵並度之。得臍下四寸乃歸來下一寸。為氣衝穴正與橫骨二穴相對。又挾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之三。亦五之誤然則挾鳩尾之旁。當乳下行五寸。每寸一穴。各字義亦穩矣。仍記數言。以待來哲。因次注。挾中行。二寸語。以此穴為橫骨兩端不覺衝門同處。甲乙。千金以氣衝屬腹部三行。以衝門屬四行。腹部四行。自兩乳。下行至橫骨端。因知自胸至小腹漸狹也。而其書挾任脈幾寸使人知在某行中也。甲乙。千金。以部分列。故言自某穴。挾某穴幾寸。至某穴。言起自某穴旁下行至某穴也。外臺。始以穴系經而以任脈屬腎經。督脈屬膀胱經。及滑壽。十二經合任督二脈為十四經。爾後說經穴者。一據十四經至一行中別布置三四所。乃每穴。不能言挾某幾寸。後人不知此義也。故以腹部四行置橫骨六寸半中。準擬分量。目巧度之。骨度正誤曰。自天樞至橫骨六寸半蓋腎經與任脈。不為臍下五寸也。脾胃之兩經。可取於六寸半矣是亦臆說古書。言橫骨有二義。以橫骨為穴名。故有此誤。
急脈(素問)厥陰毛中。(素問)陰髦中。陰上兩旁。相去二寸半。
按之隱指堅然。甚按則引上下也。其左者。中寒則引少腹下引陰丸善為痛。為少腹急中寒。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通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可灸而不可刺也。(次注)
按類經曰。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金鑑。堅然。作而堅。
腹第四行。自期門上。直兩乳。挾不容兩旁。各一寸半。下行至衝門。凡十四穴。
期門(傷寒論)一名肝募(大成)第二肋端。不容旁。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舉臂取之。(甲乙)承滿旁。(增注)
按第二肋。及兩肋說詳。於不容下。本文不容字。寫誤。當作承滿。其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第二肋端。是期門也。第二肋。千金曰。奔㹠。灸期門百壯。穴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肋。舊作脅誤。(針灸篇。婦人病中作肋)第二肋。言乳下第二肋也。端。本事方。作間非矣。不容。當兩肋端。其旁。一寸五分。則在膺骨間。而甲乙千金。共屬腹部。可疑之一也。不容在肋端。其旁一寸五分。又謂肋端可疑之二也在膺骨間。而謂肋端。可疑之三也。自大橫倒量上行至不容。不合骨度之數者。一寸。可疑之四也。故謂傳寫之誤也。今試自直臍大橫穴量之。大橫上三寸。腹哀。腹哀上一寸五分。日月日月上。五分。橫平當通谷也。通谷旁一寸五分。承滿也。承滿旁一寸五分。直兩乳下行當肋端。於是。不容誤謬。可始解矣。近世。唯取不容二字。不取肋端直兩乳五字何也。聚英。作乳直下一寸半。大成。作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不是。寶鑑曰。令人仰臥從臍心正中。向上五寸。以墨點定。從墨點兩邊。橫量各二寸半。此乃正穴。大約直兩乳。為的此說為是而言二寸半者。不可從。
日月(甲乙)一名膽募一名神光(千金)期門下五分。(千金)
按千金。外臺。資生。聖濟。作期門下五分。是也。次注。作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旁各二寸五分。上直兩乳。無稽之言也。何則日月在期門下五分。期門乳下肋端是也。假使期門在不容旁蔽骨下一寸五分旁。此不容也。其下五分。無橫直心蔽骨之理。資生經。有陷中字。此以期門取不容旁之誤也。以為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則此穴亦在胸中骨間故謂陷中。杜撰也。甲乙經。作期門下一寸五分。蓋據期門在不容旁之文。後人謾補入一寸字也。故今從千金等。聚英。日月無。說見輒筋。
腹哀(甲乙)日月下一寸五分。(甲乙)禁針灸。(入門)
按入門。作日月下一寸。非也。說見期門。
大橫(甲乙)一名腎氣。(醫綱)腹哀下三寸。直臍旁。(甲乙)
按千金。作二寸。資生。聖濟。發揮。類經。聚英。醫統。吳文炳。作三寸五分。寶鑑。作一寸六分。共非也。說見上。腎氣穴。醫學綱目。引扁鵲曰臍旁相去各四寸。主治腳氣蓋此穴也。乃今移入一名。千金膀胱篇曰。挾臍兩邊。各二寸五分。非也。
腹屈(甲乙)一名腹結。(甲乙)一名腸結。(千翼)一名腸窟。(外臺)一名陽窟。(聚英。吳文炳。)大橫下一寸三分。(甲乙)
按資生作三分。蓋脫一寸字也。
府舍(甲乙)腹結下三寸。(甲乙)
按千金。針灸篇婦人病。作去大橫五寸。聚英。吳文炳。作腹哀下三寸。入門。寶鑑。作大橫下三寸。大成作腹結下二寸。寶鑑同之。共非也。醫門摘要曰。衝門上七分。是也。
衝門(甲乙)一名慈宮(甲乙)一名上慈宮。(聚英)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甲乙)
按千金曰。泄利所傷。煩欲死者。灸慈宮。二七壯。在橫骨兩邊。各二寸半。不是。
側脅部第七
(凡二十穴)
骨度篇曰。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按角。額角也。柱骨。天柱骨也。共見面部。
側脅圖一
側脅圖二
淵腋(靈樞)一名腋門。(千金注)腋下三寸。(素問)宛宛中。舉臂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門)
按千金等。作泉腋。唐祖諱淵。故避之。太淵。亦作太泉。類經。聚英。以下諸書。終以為一名。不是。千金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諸風篇。有腋門穴。與此文相似。詳於奇穴部。
輒筋(甲乙)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甲乙)淵腋前一寸。(入門)
按著。次注。作搓。復。發揮。作腹。聚英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二寸五分。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是。次注。日月之註文。而神光。膽募日月之別名也。聚英。輒筋下。缺日月穴。蓋脫簡。吳文炳。醫統。大成。受其誤也。金鑑。亦不知其誤。而作從淵腋下行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謬妄不可讀。
大包(靈樞)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靈樞)出九肋間。及季脅端。(甲乙)側脅。(入門)腋下六寸。(大全)脅下。至季肋一尺二寸。此穴居其中(增注)
按聚英。吳文炳。作皃肋間。皃疑九誤。
天池(靈樞)一名天會。(甲乙)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甲乙)側脅陷中。(入門)
按脅。千金。作肋。而無三寸字。撅。千金翼。作掘。本輸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語而不詳。次注。作乳後二寸。入門。作乳外二寸。金鑑。作乳旁一二寸許。骨空論云。撅骨。王冰曰。尾窮謂之撅骨。撅。䕅。通用。說文曰。撅臀骨也。䕅。本作蒚。非此義。醫門摘要曰。按禮內則云。不涉不撅矣。撅字。言肋骨形如撅字彙云。撅揭衣也。肋骨皆如撅。何特此穴曰撅肋。或曰。撅與掘通。又轉與崛通。崛起貌。金鑑。作撅起肋骨。按直腋下。乳後有肋骨。稍高大崛起者是也。余嘗刳剝刑屍觀肋骨。枚枚無所異。不見崛起者。按字書曰。撅投也。蓋此穴逼骨而取之也。腋下三寸。前行一寸。乃輒筋。當肋後其肋前。是天池也。大包言側脅。天池言著脅。則以僅著脅部也。脅或作肋。著肋亦通。乳中。天溪二穴相併然在膺骨陷中。則天溪微高天池在乳後一寸。逼肋骨。胸鄉。天溪。食竇。諸穴。胸部四行。雖在側脅屬胸部實是著脅處。則以乳後一寸取此穴。逼骨欲投肋下之處也。
章門(脈經)一名長平。一名脅窌。(甲乙)一名脾募。(千金)一名肋髎。(大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甲乙)
按千金。明堂。作大橫文外。文。蓋之誤。千金肺臟篇及千金翼。無文字。季脅者。淵腋直下。肋骨到此。其末不似偃月。其骨頭向前。其尖曰端脅與腹部之交。就脅之所盡曰季脅。而不言季肋者。向後更有小肋也。愈知言季脅之有字法也。京門下注。有季肋之文。可證也。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以下諸書。皆作季肋。不辨其義也。神應。類經。大成。作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入門。作橫取六寸。資生注。所引難疏及聚英。作兩旁九寸。皆拘矣。類經又曰。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是帶脈之注。不可從。肘後曰。小肋屈頭也。大全。一名季肋。是京門也。故不取。類經曰。肘尖盡處是穴。此捷法也。假令用此法。必取季脅端可也。凡用捷法者。說既見。醫門摘要曰。類經云。脾募也。按在腹曰募。在背曰俞。募者。募結之義。而經脈結聚於此。俞者輸也。脈氣轉輸於此也。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而言不針者。可疑。千金曰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是天樞異名。而穴注。與章門同。大全曰。飛虎。即童門也。童。章。字相似。恐是章門誤。又支溝。一名。又奇穴有飛虎。
京門(甲乙)一名氣府。一名氣俞。(甲乙)一名腎募。(大成)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千金)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類經)
按俞。外臺。作輸。季肋。資生。類經。作季脅。蓋據素問兩季脅之間。灸之文也。然言兩季脅之間。未辨何穴也。或誤讀章門下注言季脅也。季脅。季肋。說既見。監骨。次注。作骼骨。又居髎下注云。監骨。次注作骼骨。骼與髂通。監有攝守義。左傳。君行則有守。守曰監。監骨。攝持腰股之骨也。髂。玉篇。腰骨也。曰。監骨。曰腰髖骨。曰腰髁骨。由此觀之。監。髖。髁。共髂之轉音同義。古書。皆言監骨。蓋古言也。而此穴如與腰骨。不相與。而章門。當季脅。淵腋直下則在向後季肋之本。肋末連接腰骨。略屬腰部。故曰。監骨腰中。王太僕。監骨下。加與字。益通。就脅腹之交。取章門。故曰季脅。向後更有小肋。其本是京門也。即曰季肋。是也。章門曰端。京門曰本。可以見也。千金翼。外臺。與千金同。甲乙。作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是以帶脈註文。混入於此。傳寫之誤。故從千金。折衷曰。以帶脈之法。恐非也。法。疑注誤。可謂能解書也。類經。作臍上五分旁。九寸半。拘矣。
帶脈(甲乙)季脅下一寸八分。(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
按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季肋。後人不辨章門季脅之義。妄改作肋也。果其說之是乎。帶脈。當微如後而下也。不得取於季脅章門下。神應經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旁七寸半。類經。作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拍。何則肥瘦人人殊。如腹便便者。豈得用折量乎。
五樞(甲乙)帶脈下三寸。一曰。水道旁。一寸五分。(甲乙)陷中(資生)
按旁。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下。入門。作外。自章門至居髎。凡八寸三分。骨度。季脅至髀樞六寸間。不可容此四穴。岡本。斜從小腹向陰毛際。取此諸穴恐非也。甲乙。千金。載五樞水道旁。一寸五分一說今量之自季脅章門穴。至五樞。四寸八分。章門直臍旁也。水道臍下四寸也。骨度篇。季脅下。至髀樞。六寸。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之寸。當之。略相同。然水道。間府舍說分寸者不穩。但取之帶脈下三寸。可也。明堂。作帶脈下二寸。大成。作水道旁五寸五分。非也。
維道(甲乙)一名外樞。(甲乙)章門下五寸三分。(甲乙)
按類經。作中極旁。八寸五分。不可從。
居窌(甲乙)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甲乙)
按監骨。次注。作骼骨。蓋內經云。兩骼髎者是也。髀樞與少腹交腰之處。崛起骨。謂之髂骨。說已見。骨度篇曰。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據此則八寸三分。當作六寸三分。脅側六寸之際。何容八寸三分。髂骨上三分許。陷者是也。謂章門下。則維道微前行。居髎。亦旁骨斜下。何則帶脈。五樞。謂季脅下。帶脈下者。可見。凡謂髎者。取骨罅巨髎。顴髎。肩髎。八髎類。可徵也。或取之環跳下股骨頭。而合八寸三分之法。然其上有環跳而屬足部。居髎。在其下。屬季脅之中。謬誤較然。次注。作章門下四寸三分。四恐字誤。金鑑。從維道。下行三寸。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