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論二首、脈證十四條、方七首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苦。徐本。脈經。作若。)
〔程〕脈得浮緩者。必發黃。故傷寒脈浮而緩者。系在太陰。太陰者。必發身黃。今浮為風。緩為痹。非外證之中風。乃風熱蓄於脾土。脾主四肢。故四肢苦煩。瘀熱行於外。則發黃也。
〔沈〕風濕鬱結。邪正為痹。痹者。閉也。因風拒閉。營衛為痹。非內經風寒濕三氣之痹。
案痹非中風。文義不屬。恐有脫誤。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脈經。女勞疸酒疸。各為別條。徐沈魏尤並同。疸。沈尤。作癉。)
〔程〕趺陽。胃脈也。數為熱。緊為寒。此胃中陰陽不分。清濁相干。寒熱混雜。雖消穀不能傳導。故食即滿也。尺脈以候腎。浮為風。則傷腎。趺陽以候胃。緊則寒不傷胃。而傷於脾。風寒相搏。邪不消穀。得穀氣則熏蒸頭目。故作眩也。谷不消。則胃中之濁氣下流。而小便又不通利。正以腎為胃關。脾寒被於少陰。則不能行宣泄之令。胃熱流於膀胱。則熱瘀蓄而不行。一身盡黃。因作谷疸也。
〔尤〕腎勞而熱。黑色上出。猶脾病而黃外見也。額於部為庭。靈樞云。庭者。顏也。又云。腎病者。顴與顏黑。微汗出者。腎熱上行。而氣通於心也。手足心熱。薄暮即發者。病在裡在陰也。膀胱急者。腎熱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勞過度。熱從腎出。故名曰女勞癉。若腹如水狀。則不特陰傷。陽亦傷矣。故曰不治。懊憹。鬱悶不寧之意。熱內蓄。則不能食。熱上衝。則時欲吐。酒氣熏心。而味歸脾胃也。此得之飲酒過多所致。故名酒癉。
巢源云。黃疸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腑臟未和。水穀相併。積於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飢。令身體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而欲安臥。黃疸也。谷疸之狀。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由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也。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少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交接竟入水所致也。案本經云。小便自利。可疑。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發。陽明篇。作微。)
〔鑑〕谷疸屬胃熱。脈當數。今脈遲。脾臟寒也。寒不化谷。所以雖飢欲食。食難用飽。飽則煩悶。胃中填塞。健運失常也。清者阻於上升。故頭眩。濁者阻於下降。故小便難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徵。其證原從太陰寒濕鬱黷而生。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下之。雖腹滿暫減。頃復如故。所以然者。脈遲寒故也。此發明欲作谷疸屬脾陰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張氏傷寒心印云。按金匱谷疸有二證。此則虛寒而冷者也。傷寒纘論云。脈遲胃虛。下之無益。則發汗利小便之法。用之無益。惟當用和法。如甘草乾薑湯。先溫其中。然後少與調胃。微和胃氣是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程〕夫小便利則濕熱行。不利則熱留於胃。胃脈貫膈。下足跗。上熏胃脘。則心中熱。下注足跗。則足下熱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趙本。了。作小。程本。金鑑同。脈經。千金。徐沈魏。並作靖言了了。徐沈云。靖。恐是清字。外臺同千金。作靜。尤同。程本。金鑑。作譫。案了。作小。靖。作譫。並繫於後人改定。故今仍脈經等。作靖言了了。吐。趙本作嘔。非。)
〔尤〕酒黃癉者。心中必熱。或亦有不熱。靜言了了者。則其熱不聚於心中。而或從下積為腹滿。或從上衝為欲吐鼻燥也。腹滿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勢而越之。既腹滿且欲吐。則可下。亦可吐。然必審其脈。浮者邪近上。宜先吐。脈沉弦者。則邪近下。宜先下也。
〔沈〕詳先字。要知吐下之後。再以清解餘熱。不待言矣。(案靖。本作竫。靜同。見後漢崔駰傳注。)
千金云。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嘔者。宜吐之方苦參散七味者是。
苦參散 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皮膚黃麴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秘。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散。餘熱不除。久黃者。宜吐下方。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 黃芩(各一兩。千金缺今據翼方補之) 葶藶(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當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覺退更服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趙。吐。作嘔。非。)
〔程〕前證熱深。則懊憹欲吐。今熱微則心中熱。亦欲吐。病屬上焦。故一吐之可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巢源。外臺。無雖黑微黃四字。程。爪。作抓。)
〔尤〕酒疸。雖有可下之例。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而後下之。不然。濕熱乘虛。陷入血中。則變為黑疸。目青面黑。皮膚不仁。皆血變而瘀之徵也。然雖曰黑疸。而其原則仍是酒家。故心中熱氣熏灼。如啖蒜狀。一如懊憹之無奈也。且其脈當浮弱。其色雖黑當微黃。必不如女勞疸之色純黑。而脈必沉也。
〔鑑〕趙良曰。便如黑漆。其目青與脈浮弱。皆血病也。
〔魏〕黃變為黑。如物之初被火灼則黃。久被火熏則黑也。
巢源云。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夫黃疸。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千金。茵陳大黃等七味方云。夫黃髮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色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啘也。案桃皮色。蓋謂帶黑不明潤。故附記備考。案汪氏醫學原理云。雖黑微黃者。難治。未知何據。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熱在裡當下之。(兩熱所得之所字。程金鑑作相。面黃。趙本。脈經。作而黃。徐程沈魏尤並同。案面當作而。)
〔魏〕此病發時。乃風寒外感之病發也。
〔尤〕煩滿燥渴。病發於熱。而復以火劫之。以熱遇熱。相得不解。則發黃疸。然非內兼濕邪。則熱與熱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癉病之有哉。故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明其病之不獨因於熱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審其在表在裡。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盡熱。而腹熱尤甚。則其熱為在裡。里不可從表散。故曰當下。
〔鑑〕但捫其肚熱。其熱在裡。當下之。
〔沈〕即梔子大黃湯之意也。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鑑〕脈沉。主裡也。渴欲飲水。熱瘀也。小便不利。濕鬱也。熱瘀濕鬱於裡。故發黃也。首條謂脈浮緩緊數。皆令發黃。是得之於外因也。此條脈沉。亦令發黃。是得之於內因也。故治黃有汗下二法也。李彣曰。脈沉而渴。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則濕熱內蓄。無從分消。故發黃也。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原注〕舌痿。疑作身痿。。案舌痿。諸注並云。作身痿。但尤仍原文釋之非。魏云。痿當作委。舌苔色正黃。無間色。亦非。躁。趙徐沈作燥。非。)
〔徐〕腹滿。里證也。乃有腹滿。而如身痿黃。躁不得睡。瘀熱外行。此發黃之漸也。故曰屬黃家。見當圖治於將成。不得俟既成。而後藥之也。
案痿黃。即萎黃。謂身黃不明潤。沈云。濕熱鬱蒸。則腹滿身痿。津血枯燥。土色外越。故黃躁不得眠。此以痿為痿弱之義。且黃躁連讀。謬亦太甚。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劇。趙本作極。)
〔鑑〕高世栻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於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數也。黃疸之病。在於脾土。故當以十八日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當瘥。至十日以上不瘥。而疸病反劇者。是謂難治。謂土氣虛敗。不可治也。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陽部上。脈經。千金。程本。金鑑。有發於二字。是發熱之發。巢源千金作微。)
〔沈〕此言表病易治。里病難治也。胃中濕熱。蒸越皮膚。則一身盡黃。雖發於外。當以表裡陰陽辨證。則知可治與難治。若疸而渴者。邪雖外越。胃中濕熱。半居於內。耗竭津液。則渴。津枯血燥。陽火亢極。表裡皆邪。故曰難治。不渴者。熱邪一發。盡越於表。里無餘蘊。一解表而即散。故曰可治。然邪在胸膈胃腑之裡。為發陰部。內逆上衝。其人必嘔。其邪盡發皮殼之表為陽部。乃太陽所主。故振寒而發熱也。
案疸。本作癉。癉熱也。故有消癉癉瘧等之稱。而熱鬱發黃。謂之黃疸。疸乃非黃病之謂。字書。注疸字云。黃病也。誤。然如本條單言疸者。蓋省黃字也。亦不必拘耳。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黃下。肘後。有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十字。)
〔程〕濕熱與宿谷相搏。留於胃中。因作谷疸。
〔尤〕谷疸為陽明濕熱瘀郁之證。陽明既郁。榮衛之源。壅而不利。則作寒熱。健運之機。窒而不用。則為不食。食入則適以助濕熱。而增逆滿。為頭眩心胸不安而已。
〔徐〕頭眩。為谷疸第一的據也。觀方下注云。一宿腹減。此亦必小便不快。而腹微脹可知。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 大黃(二兩) 梔子(十四枚。陽明篇有擘字)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程〕茵梔以導之。則濕熱行矣。大黃以下之。則宿谷去矣。苦以泄之之劑也。
徐氏傷寒類方云。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秘法也。
千金茵陳湯。傷寒七八日。內實瘀熱結。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宜下之方。(即本方。與陽明篇文少異。故附載之。)
外臺範汪療谷疸。茵陳湯。(即本方。)
又小品三物茵陳蒿湯。療黃疸身目皆黃。皮膚麴塵出。
茵陳蒿(一把) 梔子(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 。千金加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正赤。投湯中。沸定取清汁。適寒溫服一升。自覆令汗出。
又廣濟。茵陳丸。療黃疸遍身面悉黃。小便如濃梔子汁。
於本方。去梔子。加黃芩枳實。蜜丸。
又必效茵陳湯。及丸。療一切黃。蔣九處得其父遠使得黃。服此極效。
於本方加黃芩。
千金茵陳湯。主黃疸酒疸酒癖。身體面目盡黃方。(按外臺云。太醫校尉史脫處。)
於本方。加黃芩黃連人參甘草。
又治發黃。身面目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柏汁。
於本方。加黃芩柴胡升麻龍膽。
又治發黃方。
於本方。加黃柏黃連。丸方更加黃芩。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之病。千金。作疸一字。)
〔鑑〕此詳申女勞疸之為病。黃疸日晡所發熱。乃陽明熱症。當不惡寒也。而反惡寒者。非陽明熱症。此或為女勞得之也。女勞得之疸證。雖膀胱急少腹滿。而小便自利。身雖盡黃。而額上則黑。雖發熱惟足下甚。此少陰熱。因作黑疸也。故腹脹如水狀。而大便必黑時溏。知非水脹病。乃為女勞得之疸脹病也。時溏黑色者。亦臟病及血之徵也。血病者顏必變。豈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勞疸腹滿者。為難治。以其脾胃兩敗也。以硝石入血消堅。礬石入氣勝濕。然此方治標固宜。非圖本之治。世久書訛。姑辨其理也。
〔尤〕黃家日晡所。本當發熱。乃不發熱。而反惡寒者。此為女勞。腎熱所致。與酒疸谷疸不同。酒疸谷疸。熱在胃。女勞疸熱在腎。胃淺而腎深。熱深則外反惡寒也。膀胱急。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皆腎熱之徵。雖少腹滿脹。有如水狀。而實為腎熱。而氣內蓄。非脾濕而水不行也。
硝石礬石散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肘後。小品。崔氏。文仲。千金。範汪深師並同。)
硝石 礬石(燒等分。硝石下外臺尤本有熬黃二字)
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候上。徐沈尤。有其字。。外臺云。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
〔程〕內經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潤下作咸。硝石之苦鹹。礬石之酸鹹。皆所以泄中滿。而潤下。使其小便黃。而大便黑也。然硝石。主胃脹閉。滌蓄結。礬石主熱在骨髓。而經言勞者溫之。是方得無太峻歟。然所服者。方寸匕耳。和以大麥粥汁。正所以寬胃而益脾也。(案硝石。即火硝。時珍辨之。詳矣。下大黃硝石湯同。)
喻氏法律云。硝石礬石散。從來不解用硝石之義。方書俱改為滑石礬石散。且並改大黃硝石湯。為大黃滑石湯。醫學之陋。一至此乎。夫男子血化為精。精動則一身之血俱動。以女勞而碩其精。血必繼之。故因女勞而尿血者。其血尚行。猶易治也。因女勞而成疸者。血瘀不行。為難治矣。甚者血瘀之久。大腹盡滿。而成血蠱。尤為極重。而難治矣。味仲景之文。及制方之意。女勞疸。非亟去其膀胱少腹之瘀血。萬無生路。在傷寒熱瘀膀胱之證。其人下血乃愈。血不下者。用抵當湯下之。亦因其血之暫結。可峻攻也。此女勞疸。蓄積之血。必匪朝夕。峻攻無益。但取石藥之悍。得以疾趨。而下達病所。硝石。鹹寒走血。可消逐其熱瘀之血。故以為君。礬石。本草。謂其能除痼熱在骨髓。用以清腎及膀胱臟腑之熱。並建消瘀除濁之功。此方之極妙者也。以陳無擇之賢。模稜兩可。其說謂無發熱惡寒。脈滑者用此湯。若發熱惡寒。其脈浮緊。則以滑石石膏治之。青天白日。夢語喃喃。況其他乎。世豈有血蓄下焦。反見浮滑且緊之脈者乎。妄矣妄矣。何氏醫碥云。傷寒陽明證。發熱者。必不惡寒。乃濕與熱瘀痹於內。表陽不宣。故惡寒也。此乃辨證之法。額最高。火氣之所熏。故黑。先則額黑。後則周身皆黑。故作黑疸。硝石。鹹寒除熱。礬石。除痼熱在骨髓。大麥粥調服。恐傷胃也。然此方難用。
肘後方云。女勞疸。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交接後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
又治交接勞復。陰卵腫。或縮入腹。腹中絞痛。或便絕。(即本方。)
千金云。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黑黃。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裡。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滿者。急下之。亦治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方。
於本方。硝石。代滑石。(王氏準繩。載滑石散。治女勞疸。即此方。注云。按此即前硝石方。硝與滑字形相近。未知孰是。兩存之。)
又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小腹急。身體黃額黑。大便溏黑。足下熱。此為女勞。腹滿者難治。治之方。
滑石 石膏(各等分) 服法與本方同(外臺。引千金翼云。小品。千金。備急。文仲並同。)
千金翼。瀉腎散。主男女諸虛不足。腎氣之方。
即本方。不用大麥粥。用粳米粥。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徐〕前酒疸正條。尚有不能食欲吐。後各變證。如小便不利。足下熱。腹滿不一。此獨舉心中懊憹。為酒疸第一的據也。
〔魏〕為實熱之邪立法也。梔子大黃。大苦寒之品。以泄之。枳實以開破之。香豉以升散之。酒家積鬱成熱。非此不當其施也。
喻氏法律云。此治酒熱內結。昏惑懊憹之劑。然傷寒證中有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是則諸凡熱甚於內者。皆足致此。非獨酒也。
梔子大黃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肘後。千金同。名梔子枳實豉大黃湯。千金翼。名梔子湯。)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肘後云。酒疸者。心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
千金。枳實大黃湯。治傷寒飲酒。食少飲多。痰結髮黃。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熱。或乾嘔方。(即本方。)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方見水氣病中。。千金。載本方。用黃耆五兩。)
〔沈〕此風多濕少。邪機向表。通治之方也。諸病黃家。乃胃中濕熱釀成。而濕性下流。當從下驅為順。故但利小便。而為常法。假令脈浮。則濕少風多。而風性通揚。邪機在表。當以汗解。不可拘利小便為常矣。故用桂枝湯。和營衛而解肌表之邪。風為表虛。加黃耆而實腠理。啜熱稀粥為助。使周身微微小汗。則肌表之邪去。而雖有里濕。亦從下滲矣。
徐云。黃疸家。不獨谷疸酒疸女勞疸有分別。即正黃疸病邪。乘虛所著不同。予治一黃疸。百藥不效。而垂斃者。見其偏於上。令服鮮射干一味。斤許而愈。又見一偏於陰者。令服鮮益母草一味。數斤而愈。其凡黃疸初起。非系谷疸酒疸女勞疸者。輒令將車前根葉子。合搗取自然汁。酒服數碗而愈。甚有臥床不起者。令將車前一味。自然汁數盂。置床頭。隨意飲之而愈。然則汗下之說。亦設言以啟悟。其可無變通耶。案此等治法。出於繩墨之外。所謂草頭藥者。亦有效驗。故附載之。
外臺。許仁則。療急黃。始得大類天行病。經三兩日。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發汗以泄黃勢方。
麻黃(三兩) 葛根(五兩) 石膏(八兩) 生薑(六兩) 茵陳(二兩)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覆被微取汗以散之。案黃家脈浮熱盛者。桂枝加黃耆湯非所宜。此方有大青龍之意。當隨證撰用。故附於此。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程〕扁鵲有療黃經。明堂。有烙三十六黃法。皆後人所未見。唯聖濟總錄。載三十六黃。方論詳明治法始備。今豬膏發煎。能治諸黃。當是黃之輕者。可從小便而去。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豈豬膏發煎。所能治乎。醫者審之。
〔尤〕此治黃疸。不濕而燥者之法。按傷寒類要云。男子女人。黃疸飲食不消。胃脹。熱生黃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豬膏煎服則愈。蓋濕熱經久。變為堅燥。譬如盒曲。熱久則濕去而干也。本草豬脂利血脈。解風熱。亂髮消瘀開關格。利水道。故曰病從小便出。
豬膏(發煎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肘後。備急。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範汪同。)
豬膏(半斤。外臺。作八兩。) 亂髮(如雞子大三枚。肘後外臺作一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味下。外臺有內發二字。藥成。作盡研絞去膏細滓七字。方後云。大醫校尉史脫家婢再病。胃中干糞下。便瘥。神驗。)
案外臺。引肘後。療黃疸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柚。暴得熱。外以冷迫之。熱因留胃中。生黃衣。熱熏上所致方。豬脂一斤。上一味。煎成者。溫令熱。盡服之。日三。燥屎當下。下則稍愈便止。證類本草。引傷寒類要。尤則採之於證類也。今本肘後無考。外臺。又引近效。主療亦同。
肘後。女勞疸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交接後入水所致治之方。(即本方。喻氏法律引肘後云。蓋女勞疸。血瘀膀胱。非直入血分之藥。必不能開。然虻蛭過峻。礬石過燥。明是治血燥矣。)
徐云。予友駱天遊黃疸腹大如鼓。百藥不效。用豬膏四兩。發灰四兩。一劑而愈。仲景豈欺我哉。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原注〕一本云。茵陳湯。及五苓散並主之。)
〔徐〕此表裡兩解之方。然五苓中有桂術。乃為稍涉虛者設也。
〔尤〕此正治濕熱成疸者之法。茵陳散結熱。五苓利水去濕也。
〔鑑〕黃疸病之下。當有小便不利者之五字。茵陳五苓散方有著落。必傳寫之遺。
茵陳五苓散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文同。云小品。古今錄驗。張文仲。經心錄同。)
茵陳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見痰飲中)
上二味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三服。(外臺。作上二味和。先食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
外臺。又五苓散。利小便。治黃疸方。(即本方。不用茵陳。云千金。深師。範汪同。)
三因方。五苓散。治伏暑郁發黃。小便不利煩渴。用茵陳煎湯調下。
嚴氏濟生方。加減五苓散。治飲食伏暑。郁發黃。煩渴小便不利。。於本方。去桂枝加茵陳。
準繩。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溫濕。熱病感冒。後發為黃疸。小便黑赤。煩渴發熱。不得安寧。此蓋汗下太早。服藥不對證。因感濕熱病。以致遍身發黃。。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加入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半。酒後得證。加乾葛二錢。燈心五十莖。水一碗。煎八分。連進數服。小便清利為愈。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宋本。硝石。作滑石。下同。非。脈經。作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鑑〕李彣曰。腹滿。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濕熱內甚。用梔子清上焦濕熱。大黃瀉中焦濕熱。黃柏清下焦濕熱。硝石則於苦寒瀉熱之中。而有燥烈發散之意。使藥力無所不至。而濕熱悉消散矣。
大黃硝石湯方(千金。名大黃黃柏湯。翼。名大黃湯。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名大黃黃柏皮梔子硝石湯。小品。千金翼。深師。範汪並同。)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消。更煮取一升。頓服。
喻氏法律云。濕熱鬱蒸。而發黃。其當從下奪。亦須仿治傷寒之法。裡熱者始可用之。重則用大黃硝石湯。盪滌其濕熱。如大承氣湯之例。稍輕則用梔子大黃湯。清解而兼下奪。如三黃湯之例。更輕則用茵陳蒿湯。清解為君。微加大黃為使。如梔豉湯中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疸證多夾內傷。不得不迴護之耳。
外臺。必效大黃湯。療急黃疸內等黃方。
大黃(三兩) 芒硝(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漬大黃。一宿。平旦絞汁一升半。內芒硝。攪服。須臾當快利瘥。
聖惠。治黃病腹脹滿。小便澀而赤少。
於本方中。加冬葵子。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範汪同。)
〔尤〕便清自利。內無熱徵。則腹滿非裡實。喘非氣盛矣。雖有疸熱。亦不可以寒藥攻之。熱氣雖除。陽氣則傷。必發為噦。噦。呃逆也。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溫胃止噦。噦止然後溫理中臟。使氣盛而行健。則喘滿除。黃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疸也。
聖惠。小半夏散。陰黃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而不利。腹滿而喘者。必噦;噦者宜服此方。
半夏(一兩) 人參(二兩) 葛根(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原注〕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原本。黃。作勞。今據諸本改定。魏作勞解之。非。)
〔程〕經曰。嘔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今黃家腹痛而嘔。應內有實邪。當是大柴胡以下之。若小柴胡。則可止嘔。未可療腹痛也。明者詳之。
〔鑑〕嘔而腹痛。胃實熱也。然必有潮熱便硬。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若無潮熱。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和之可也。(案玉機。小柴胡湯。加梔子。)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方見虛勞中。)
〔鑑〕高世栻曰。女為陰。男為陽。陰主血。陽主氣。男子黃。陽氣虛也。黃者。土之色。陽氣虛。而土色外呈。中無濕熱。故小便自利。此為虛也。
〔尤〕小便利者。不能發黃。以熱從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黃不去。知非熱病。乃上虛而色外見。宜補中。而不可除熱者也。夫黃疸之病。濕熱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裡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濕而燥者。則變清利為潤導。如豬膏發煎之治也。不熱而寒。不實而虛者。則變攻為補。變寒為溫。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證錯出者。則先治兼證。而後治本證。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論黃疸一證。而於正變虛實之法。詳盡如此。其心可謂盡矣。
王氏陰證略例云。內感傷寒。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之病。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陳也。何氏醫碥曰。陰黃。小便清白。大便不實。喜靜能臥。脈遲弱無力。身冷自汗。當以虛寒治之。仲景所謂男子黃。小便自利。與小建中湯。王海藏謂中州寒生黃。用大小建中。不必茵陳。皆氣虛之陰黃也。氣虛則脾不運。久瘀於裡。則脾敗而色外見。故黃。其黃色必淡。戴復庵謂失血後多令面黃。或遍身黃。血不榮也。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至秋則干黃。宜養榮湯。十全大補湯。此血虛之陰血也。此為干黃。小便利。四肢不沉重也。。案治陰黃。醫學綱目。用理中加茯苓湯。喻氏治女勞疸屬虛者。用八味腎氣丸。聖惠治房黃。用鹿茸散(鹿茸。熟地。山茱。五味。黃耆。牡蠣。)之類。皆不用茵陳。然如韓氏小茵陳湯。(附子。甘草。茵陳。)茵陳四逆湯。茵陳附子湯。茵陳茱萸湯。羅氏茯苓梔子茵陳湯之類。皆附子茵陳並用。蓋本於千金翼。治黃疸小便赤黃方(前胡。茯苓。椒目。附子。茵陳。)之意。寒熱錯雜者。亦宜隨證而選用。不必執拘矣。
附方
瓜蒂湯。治諸黃。(方見暍病中。)
〔沈〕瓜蒂湯。吐藥也。若邪衝於胸膈。或心煩懊憹。欲吐而無他病者。當用此湯。吐去黃水。因其高而越之也。
外臺。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疾。喘急須臾而絕方。
瓜蒂(二七枚)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案此方。與暍病所載同。北史麥鐵杖傳。瓜蒂噴鼻。療黃不瘥。考千金外臺。用瓜蒂等二三味者。凡八方。多繫於吹兩鼻中出黃水。正是別法。故此不錄出。當考原書。
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疸。(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小品。古今錄驗。張文仲。經心錄同。千金云。治傷寒熱出表。發黃疸方。外臺煮法後。引古今方。文同。)
麻黃(三兩。外臺作一大把去節肘後同)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沈〕外感風寒。濕熱在表。郁盦成黃。或脈自浮。當以汗解者。用此一味。煮酒使其徹上徹下。行陽開腠。而驅營分之邪。則黃從表解矣。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脈證十二條、方五首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沈〕驚從外入。悸是內發。悸者心神恍惚。跳動不能自主之貌也。
〔徐〕前奔豚章。既言有驚怖。有火邪。皆從驚發得之。此又另揭驚悸言之。非詳其病所從得。乃謂病有驚狂不安者。有隻心悸不寧者。驚乃邪襲於心在實邊。故其寸口脈動。動者有粒如豆也。悸乃神不能主在虛邊。故其寸口脈弱。弱脈來無力也。動而弱者。有邪襲之而心本原虛也。故驚悸並見。然而脈仍分屬。動則驚氣之發。弱則悸氣所形。故曰。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尺。趙程金鑑。作夫。巢源作尺中自浮。未上。有必字。脈經云。問曰。病衄連日不止。其脈何類。師曰。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溢。注。一云。尺脈浮。以下與本文同。)
〔尤〕尺脈浮。知腎有遊火。目睛暈黃。知肝有蓄熱。衄病得此。則未欲止。蓋血為陰類。為腎肝之火熱所逼。而不守也。若暈黃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獨肝熱除。腎熱亦除矣。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尤〕血從陰經。並衝任而出者。則為吐。從陽經並督脈而出者。則為衄。故衄病皆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則屬太陽。秋冬陽氣伏。則屬陽明為異耳。所以然者。就陰陽言。則陽主外陰主內。就三陽言。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之脈。不入鼻頞。故不主衄也。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尤〕血與汗皆陰也。衄家復汗。則陰重傷矣。脈者血之府。額上陷者。額上兩旁之動脈。因血脫於上。而陷下不起也。脈緊急者。寸口之脈。血不榮。而失其柔。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直視不眴不眠者。陰氣亡。則陽獨勝也。經云。奪血者無汗。此之謂夫。(詳傷寒論輯又太陽中篇。)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巢源。寒熱上。無無字。趙徐沈尤。並無血色之血字。)
〔程〕靈樞經曰。血脫者夭然不澤。上經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今病人面無血色。脫血之象也。上經曰。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時目瞑兼衄。今無寒熱。而脈弦衄者。則與上證不殊。為勞證也。若脈浮弱。手按之絕者。有陽無陰也。故知下血煩咳者。病屬上焦也。故知吐血。
〔尤〕無寒熱。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脈必浮大。陽氣重也。衄因內傷者。其脈當沉弦。陰氣厲也。雖與前尺脈浮不同。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若脈浮弱。按之絕者。血下過多。而陰脈不充也。煩咳者。血從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後見之診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巢源。數下。有浮大二字。)
〔尤〕脈數身熱。陽獨勝也。吐血咳逆上氣不得臥。陰之爍也。以既爍之陰。而從獨勝之陽。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徐〕此言吐血。不必由於氣不攝血。亦不必由於陰火熾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則肺傷已極。又為咳所擊動。必致吐血。故曰極飲過度所致。則治之者。當以清酒熱為主也。
三因方云。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物與氣上衝蹙胃口。決裂所傷吐出。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理中湯能止之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證治要訣。加葛根川芎。)或只煮乾薑甘草湯。飲之亦妙。方見養生必用。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尤〕此條已見虛勞病中。仲景復舉之者。蓋謂亡血之證。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太陽中篇。脈經。血下。有家字。)
〔鑑〕凡失血之後。血氣未復。為亡血也。皆不可發汗。失血之初。固屬陽熱。亡血之後。熱隨血去。熱雖消。而氣逐血虛。陽亦微矣。若發其汗。則陽氣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慄。而振振聳動也。發陰虛之汗。汗出則亡陰。即發吐衄之汗也。故見不得眴不得眠。亡陰之病也。發陽虛之汗。汗出則亡陽。即發亡血之汗也。故見寒慄而振。亡陽之病也。李彣曰。奪血者無汗。以汗與血。俱為心液。血亡液竭。無復余液作汗也。今又發表。則陰虛且更亡陽。表間衛氣虛極。故寒慄而振。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此下。脈經有當汗出不出內結亦為瘀血十一字。)
〔鑑〕表實無汗。胸滿而喘者。風寒之胸滿也。裡實便澀。胸滿煩熱者。熱壅之胸滿也。面目浮腫。胸滿喘不得臥者。停飲之胸滿也。呼吸不快。胸滿大息。而稍寬者。氣滯之胸滿也。今病人無寒熱他病。惟胸滿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滿也。唇舌。血華之處也。血病不榮。故痿瘁色變也。熱在血分。故口燥。漱水不欲咽也。脈微大來遲。陰凝之診。則當腹滿。今腹不滿。詢之其人言我滿。在胸不在腹也。與上如是之證推之。為有瘀血也。
〔沈〕假令氣分熱盛。則腹脹滿。今腹不滿。而言我滿者。乃外雖不滿。內臟血壅氣滯而脹。故言我滿。知是瘀血也。
案程云。唇痿未詳所以。誤。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乾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陰伏之伏。趙本作狀。非。)
〔鑑〕此承上文。互詳證脈。以明其治也。如熱狀。即所謂心煩胸滿。口乾燥渴之熱證也。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今反見沉伏之陰脈。是為熱伏於陰。乃瘀血也。血瘀者當下之。宜桃核承氣抵當湯丸之類也。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沈不載此條。)
〔程〕此章。當在第八篇中。簡脫在此。
〔尤〕此但舉火邪二字。而不詳其證。按傷寒論云。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仲景此條。殆為驚悸下血備其證歟。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加蜀漆之辛。蓋欲使火氣與風邪。一時並散。而無少有留滯。所謂從外來者。驅而出之於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案外臺奔豚氣門。引小品云。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從驚發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據此則程注為是。
桂枝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為末。宋板傷寒論。作七味。是。)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脈經。無此條。)
〔鑑〕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與首條之脈弱悸病不合。必是錯簡。
半夏麻黃丸方(肘後無方名。)
半夏(肘後云湯洗去滑干) 麻黃(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按服三丸甚少。本草綱目。作三十丸。似是。然要之此方可疑。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徐〕此重不止二字。是謂寒涼止血藥。皆不應矣。吐血本由陽虛。不能導血歸經。然血亡而陰虧。故以柏葉之最養陰者為君。艾葉走經為臣。而以乾薑溫胃為佐。馬通導大便下為使。愚意無馬通。童便亦得。按本草載此方。乃是柏葉一把。乾薑三升。阿膠一挺。炙合煮。入馬通一升。未知孰是。候參。
〔程〕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者內溉臟腑。外行肌膚。周流一身。如源泉之混混。得熱則迫血妄行。而作吐衄。即後瀉心湯之證是也。得寒則不與氣俱行。滲於胃中。而作吐。故有隨滲隨出。而令不止。柏葉湯者。皆辛溫之劑。神農經曰。柏葉主吐血。乾薑止唾血。艾葉止吐血。馬通者。白馬屎也。凡屎必達洞腸乃出。故曰通。亦微溫。止吐血。四味皆辛溫行陽之品。使血歸經。遵行隧道。而血自止。
柏葉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千金。無方名。)
柏葉 乾薑(各三兩。千金作二兩外臺作青柏葉三兩乾薑二兩切) 艾(三把。千金作一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案外臺。作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別絞取新出馬通汁。一升。相合煎。取一升。綿濾之。溫分再服。馬通。是馬屎汁也。一方有阿膠。無艾。外臺為是。。證類本草云。馬屎名馬通。止崩中吐下血金瘡。止血。)
千金。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方。(即本方。注云。仲景柏葉湯。不用阿膠。小品。不用柏葉。與肘後同。)
又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
於本方。去柏葉。用竹茹阿膠。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遠。原本作近。誤。今據諸本校改。)
〔程〕先便後血。以當便之時。血亦隨便而下行。內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以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上經曰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夫腸有夾層。其中脂膜聯絡。當其和平。則行氣血。及其節養失宜。則血從夾層。滲入腸中。非從腸外而滲入腸中也。滲而即下。則色鮮。滲而留結。則色黯。內經曰。陰脈不和。則血留之。用黃土附子之氣厚者。血得溫即循經而行也。結陰之屬。宜於溫補者如此。
〔鑑〕先便後血。此遠血也。謂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謂結陰。今之所謂便血也。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謂血在腸也。即古之所謂腸澼為痔下血。今之所謂臟毒腸風下血也。趙良曰。腸胃。陽明經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腸之上。若聚於胃。必先便後血。去肛門遠。故曰遠血。若聚大腸。去肛門近。故曰近血。
〔尤〕黃土溫燥入脾。合白朮附子。以復健行之氣。阿膠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大過。所謂有制之師也。
黃土湯方(〔原注〕亦主吐血衄血。。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千金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甘草 乾地黃(千金用乾薑注云仲景用地黃) 白朮 附子(炮。千金無) 阿膠(外臺有炙字)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千金作伏龍肝半升外臺作釜灶下黃焦土半升綿裹)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外臺。作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內膠令烊。)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中。)
〔程〕此內經。所謂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為腸澼下血之屬。故用當歸。以和血脈。赤豆以清臟毒。與黃土湯不侔也。梅師方云。熱毒下血。或食熱物發動。以赤小豆為末。水調服。則知此方治臟毒下血。黃土湯。治結陰下血。有霄壤之分也。
徐氏醫法指南云。先血後便。近血也。大腸血也。感而即發。俗謂之腸風。赤小豆當歸散主之。先便後血。遠血也。胃血也。積久而發。俗謂之臟毒。黃土湯主之。
案千金。諸下血。先見血後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後見血。此為近血。宜服赤小豆散。此遠近二字互誤。三焦虛實門。有遠血近血二方。主療與本經同。而千金翼論。及外臺引崔氏。亦誤。張氏醫通。卻以金匱為傳寫之誤。尤非也。巢源云。大便下血。鮮而腹痛。冷氣在內。亦大便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時疼。而不甚痛。前便後下血者。血來遠。前下血後便者。血來近。此亦可以證耳。
備預百要方。血痢方。
赤小豆(三升炒令熟) 當歸(三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薄粥溫下。
千金伏龍肝湯 治下焦虛寒損。或先見血後便轉。此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龍肝(五合末) 乾地黃(五兩) 阿膠 牛膝 甘草 乾薑 黃芩 地榆(各三兩) 發灰(二合)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膠煮消。下發灰。分為三服。(張氏衍義云。可見治血。但取歸經。不必究其先後遠近耳。)
又續斷止血湯。治下焦虛寒損。或先便轉後見血。此為遠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勞冷即發。
續斷 當歸 桂心 蒲黃 阿膠(各一兩) 甘草(二兩) 乾薑 乾地黃(各四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膠取烊。下蒲黃。分三服。(張氏衍義云。驗其血色。晦淡則當用金匱法。鮮紫當用千金法。方為合轍。)
醫林方。阿膠丸。治便血先便而後血。謂之濕毒。
阿膠(一錢) 黃連(三錢) 白茯苓(二錢) 白芍藥(四錢)
上為細末。水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溫水送下。日進四五服。
又芍藥柏皮丸。治先血而後便。為之臟毒。
白芍藥 黃柏 當歸(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煎甘草湯送下。(案濕毒臟毒。即遠血近血也。故附載以備考。)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千金心臟門。不足。作不定。)
〔尤〕心氣不足者。心中之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獨盛。血為熱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黃黃連黃芩。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寧。寇氏云。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案出本草衍義。)此說亦通。濟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案金鑑。改不足二字。作有餘二字。非。)
瀉心湯方(〔原注〕亦治霍亂。。案程沈尤金鑑。刪去四字。是。)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程〕心主血。心氣不足。而邪熱乘之。則迫血妄行。故有吐衄之患。夫炎上作苦。故內經曰。苦先入心。三黃之苦。以泄心之邪熱。
千金。巴郡太守奏三黃丸。治男子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婦人帶下。手足寒熱者方。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七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五兩) 黃連(二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和搗以蜜為丸。如大豆。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
又三黃散。治黃疸身體面目盡黃。(外臺。集驗。大黃散同。)
本方三味。各四兩。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和劑局方。三黃丸。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㾬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小兒積熱。
本方三味。各十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
本事方。三黃散。治衄血無時。
本方三味。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蜜水亦得。
直指方。川芎三黃散。治實熱衄血。
於本方。加川芎。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食後井水調服。
拔萃方。犀角地黃湯。治熱甚血積胸中。
於本方。加犀角地黃。
神效名方。黃連散。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
於本方。用黃連三兩。加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一日三服。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論一首、脈證二十七條、方二十三首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鑑〕嘔家嘔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令嘔而有膿。此內有癰。膿潰而嘔。非嘔病也。故曰。不可治。嘔膿儘自愈。趙良曰。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過半中。在肺之下者。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家本渴。令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此屬飲家四字。千金作小半夏湯主之。嘔家本渴以下。見飲病篇。此屬支飲。飲病篇。作小半夏湯主之。)
〔尤〕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復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
外臺。載嘔家本渴以下。而注云。張仲景雜方。此證當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在支飲門中。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太陽中篇。陽微作陽氣微。故也之間有吐字。無問曰及何也師曰字。)
〔尤〕脈數為熱。乃不能消穀引飲。而反吐。以發汗過多。陽微膈虛所致。則其數為客熱上浮之數。而非胃實氣熱之數矣。客熱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穀也。脈弦為寒。乃不曰寒。而曰虛者。以寒在於上。而醫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陰寒外加之弦。而為胃虛生寒之弦矣。胃虛且寒。陽氣無餘。則朝食暮吐。而變為胃反也。讀此知數脈弦脈。均有虛候。曰熱曰寒。蓋淺之乎言脈者耳。
〔鑑〕問曰病人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已詳傷寒論陽明篇內。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巢源云。夫榮衛俱虛。血氣不足。停水積飲。在於胃管。則臟冷。臟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則宿穀不化。其氣逆而成胃反也。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柸。往來寒熱。甚者食已則吐。其脈緊而弦。緊則為寒。弦則為虛。虛寒相搏。故食已則吐。名為反胃也。聖惠論云。夫反胃者。為食物嘔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則有因飲酒過傷所致。則有因憂悒怏。蓄怒腸結。胃翻所致。則有宿滯痼癖。積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茲疾。其中有才食便吐。有食久乃翻。不可一概用方。切在仔細體認也。案反翻同。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鑑〕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虛則。脈經。千金。趙本尤本。並作澀則。千金。脈緊上。有趺陽二字。案金鑑云。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是傳寫之訛。未考諸本也。)
〔程〕經曰。趺陽脈浮而澀。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夫浮為虛。澀為血不足。趺陽得之。必知脾氣不治。華佗曰。脾主消磨水穀。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今胃能納。而脾不能磨。則胃中之谷。必不能消。是以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為胃反之證也。
〔尤〕胃為陽。脾為陰。浮則為虛者。胃之陽虛也。澀則傷脾者。脾之陰傷也。谷入於胃。而運於脾。脾傷則不能磨。脾不磨。則穀不化。而朝食者暮當下。暮食者朝當下。若穀不化。則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
〔魏〕緊者。寒盛也。澀者。津亡也。胃中因虛而寒。因寒而燥。因燥而津枯。正不足而邪有餘。反胃之病。難治可決矣。欲補陽而津枯。有妨於補陽。欲生津而陽衰。有礙於補陰。棘手難下者。要在乎失治於早而已。
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
〔尤〕病人慾吐者。邪在上而氣方逆。若遽下之。病氣必與藥氣相爭。而正乃蒙其禍矣。否則裡虛邪入。病氣轉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程〕欲字。作吐而未吐之義。使人溫溫欲吐也。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徐云。噦。恐嘔字。案厥陰篇。亦作噦。)
〔沈〕此明實噦之治也。噦者。俗謂呃也。
〔鑑〕趙良曰。腹滿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噦。故必視其前後。何部不利。而利之則滿去。而噦止。
〔魏〕胃氣上逆。沖而為噦。治法當視其前後。審大小便調不調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當利其小便。而噦愈。後部不利者。熱邪實也。當利其大便。而噦愈。
活人書云。前部不利。豬苓湯。後部不利。調胃承氣湯。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尤〕胸中。陽也。嘔而胸滿。陽不治而陰乘之也。故以吳茱萸。散陰降逆。人參薑棗。補中益陽氣。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詳傷寒輯義陽明篇。)
肘後方云。治人食畢噫醋。及醋心。(即本方。外臺。引延年。作食訖醋咽多噫。)
三因方云。病者心膈脹滿。氣逆於胸間。食入即嘔。嘔盡卻快。名曰氣嘔。胃者足陽明合。榮於足。今隨氣上逆。結於胃口。故生嘔病也。茱萸人參湯。治氣嘔胸滿不納食。嘔吐涎沫。頭疼。(即本方。)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上。)
〔徐〕乾嘔者。有聲無物也。物雖無。而吐涎沫。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寒為陰邪。格陽在上。故頭痛。比胸滿而嘔。似有輕重表裡不同。然邪必乘虛。故亦用茱萸湯。兼補以驅濁陰。謂嘔有不同。寒則一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尤〕邪氣乘虛。陷入心中。中氣則痞。中氣既痞。升降失常。於是陽獨上逆而嘔。陰獨下走而腸鳴。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乾薑。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徐〕親見一乳母。吐嘔五日。百藥不能止。後服乾薑黃連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下篇。)
外臺。刪繁。半夏瀉心湯。療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
於本方。去大棗。加桂心三兩。(出霍亂門。)
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徐〕傷寒論。芩甘棗芍四味。為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蓋太少之邪合。而內入則協熱而利。故以黃芩為主也。然邪既內入。或有復搏飲者嘔多。此其明證矣。故加半夏生薑。
〔程〕乾嘔者。無物嘔出也。中焦不和。則氣逆於上。而作嘔。迫於下而為利。故用半夏生薑。入上焦以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以和脾。黃芩芍藥。入下焦以止利。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
巢源云。乾嘔者。胃氣逆故也。但嘔而欲吐。吐而無所出。故謂之乾嘔也。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痰飲中。)
〔鑑〕趙良曰。嘔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熱。不可概論也。食入即吐。熱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則非寒非熱。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故用小半夏湯。
外臺。傷寒嘔噦門。仲景傷寒論。嘔噦。心下悸痞硬不能食。小半夏湯。又嘔噦。心下痞硬者。以膈間有水。頭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外臺無而字解字。)
〔程〕上章言先嘔卻渴。此為欲解。今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亦與上證不殊。故急與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貪飲。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故思水者。用豬苓。以散水飲。
〔尤〕嘔吐之餘。中氣未復。不能勝水。設過與之。則舊飲方去。新飲復生。故宜豬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蘭臺軌範云。傷飲惡飲。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則津液下流。反口乾思水。但不能多飲耳。
豬苓散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千金云各三兩)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豬苓散。治嘔而膈上寒。(即本方。)
外臺。服法後云。欲飲水者。極與之。本虛與水。則噦。攻其熱亦噦。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魏〕嘔而脈弱者。胃氣虛也。小便複利。氣不足以統攝之。脫而下泄也。身有微熱見厥。內積陰寒。外越虛陽。陽衰陰盛。其嘔為陽浮欲越之機也。見此知為難治。非尋常火邪痰飲之嘔也。主之以四逆湯。益陽安胃。溫中止逆。亦大不同於尋常寒熱錯雜治嘔之方也。附子辛熱。乾薑辛溫。甘草甘平。強人倍用。以急回其陽。勿令飛越。則嘔可止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四逆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
附子(一枚生用) 乾薑(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程〕神農經曰。療寒者。以熱藥。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四逆湯者。辛甘大熱之劑也。故用附子以回陽散厥。乾薑以去寒止嘔。甘草以調和血脈。
三因方。四逆湯。治寒厥。或表熱裡寒。下利清穀。食入則吐。或乾嘔。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後。四肢冰冷。五內拘急。舉體疼痛不渴。脈沉伏。(即本方。)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亦見厥陰篇。)
〔魏〕嘔而皮膚髮熱者。傷寒病。少陽經證也。合以口苦咽乾目眩。而少陽病全。但見嘔而發熱。雖非傷寒正病。亦少陽經之屬也。主之以小柴胡。表解里和而病愈。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詳傷寒論輯義太陽中篇。)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原注〕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臺云。治嘔心下痞硬者。。案今千金。入。作已。即吐。作即嘔吐。)
〔鑑〕高世栻曰。朝食暮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嘔。然吐不離乎嘔。故曰胃反。嘔吐者用半夏。助燥氣以消穀。人參補元氣。以安胃。白蜜入水揚之。使甘味散於水中。水得蜜而和緩。蜜得水而淡滲。庶胃反平而嘔吐愈。李升璽曰。嘔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千金有白朮一升生薑三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千金云。揚之二三百下。外臺云。本論。治反胃支飲。水用泉水。)
三因痰嘔門。大半夏湯。治心氣不行。郁生涎飲。聚結不散。心下痞硬。腸中瀝瀝有聲。食入即吐。(即本方。)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原注〕外臺方。又治吐水。。外臺引必效云。療胃反吐水。及吐食。)
〔鑑〕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王肯堂曰。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故取之也。
〔尤〕東垣通幽湯。治幽門不通。上衝吸門者。亦是此意。但有緩急之分耳。
案食入即吐。名回食。出於龔氏回春。當考。
肘後云。治人胃反不受食。食畢輒吐出。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肘後作二兩千金外臺同)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味下。有㕮咀二字。。外臺云。如得可則隔兩日。更服一劑。神驗。千金不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千金翼云。主脾氣實。其人口中淡甘。臥憒憒痛無常處。嘔吐反胃方。
大黃(六兩)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並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兩。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茯苓澤瀉湯主之。
〔尤〕豬苓散。治吐後飲水者。所以崇土氣勝水氣也。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苓朮澤瀉。消水氣也。
〔鑑〕李彣云。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虛燥也。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朮補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然胃反。因脾氣虛逆。故加生薑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於攻表藥也。乃徹上徹下。達表裡。為通行津液。和陽治水之劑也。
茯苓澤瀉湯方(〔原注〕外臺治消渴脈絕。胃反吐食者。有小麥一升。。案外臺。脈上。有陰字。此本出千金。並用小麥三升。外臺。引千金。出消渴門。)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外臺作茯苓) 甘草(一兩) 桂枝(二兩。千金外臺作三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千金外臺用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程〕此方。乃五苓散。去豬苓。加甘草生薑。以豬苓過於利水。故去之。甘草生薑。長於和胃止吐。故加之。茯苓白朮澤瀉桂枝。相須宣導。補脾而利水飲。
〔魏〕服法。後煮澤瀉。取其陰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過也。
蘭臺軌範云。此治蓄飲之吐。內澤瀉再煮。似先煮五味。後煮澤瀉。
外臺。集驗。茯苓小澤瀉湯。療胃反吐而渴者。(千金無方名。)
於本方。去白朮生薑。加半夏。(千金云。一方入生薑四兩。)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程〕此證貪飲。與上證欲飲水。豬苓散之思水不同。夫貪飲者。飲水必多。多則淫溢上焦。必有溢飲之患。故用此湯。以散水飲。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故亦主微風脈緊頭痛。
〔尤〕用麻黃杏仁等發表之藥者。必兼有客邪。鬱熱於肺不解故也。觀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個) 大棗(十一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程〕此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水停於裡。文蛤之鹹寒。可以利水而消飲。水溢於外。青龍之辛熱。可以勝濕而解表。此湯與茯苓澤瀉湯。豬苓散。皆預防水飲之劑。
張氏醫通云。是方即大青龍湯。無桂枝。有文蛤。大青龍主發散風寒兩感。今是證初不言外邪。而用取汗。何哉。蓋因陽明經中有實熱。所以貪飲。故用麻黃杏仁。開發腠理。甘草薑棗。調和營衛。石膏解利鬱熱。文蛤直入少陰。散水止渴。為太陽少陰二經散邪滌飲之聖藥。故又主微風脈緊頭痛之疾。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
〔魏〕乾嘔吐逆。吐涎沫者。亦胃中虛寒。津液變為涎沫。隨逆氣上衝作嘔也。乾嘔無物。止有涎沫。虛邪非實邪可知矣。主之以半夏乾薑散方。猶之小半夏湯惟易生薑為乾薑。以生薑性僭上而發越。不如乾薑之辛溫為度。專功理中也。用意亦甚微也。
〔尤〕與前乾嘔吐涎沫頭痛不同。彼為厥陰陰氣上逆。此是陽明寒涎逆氣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乾薑溫中和胃。漿水甘酸調中引氣。止嘔吐也。
半夏乾薑散方(千金無方名。)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千金。作上二味。㕮咀。以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日三。)
〔程〕脾寒則涎不攝。胃寒則氣上逆。故乾嘔吐涎沫也。半夏之辛以散逆。乾薑之熱以溫脾。煎以漿水者。藉其酸溫。以通關利膈也。此證與茱萸湯迥別。以不頭痛也。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無奈。外臺作徹無聊賴四字。噦下無徹字。)
〔沈〕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噦也。徹者通也。僅是通心中。憒憒然無奈。即泛泛噁心之義也。
〔尤〕寒邪搏飲。結於胸中。而不得出。則氣之呼吸往來。出入升降者阻矣。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皆寒飲與氣相搏互擊之證也。且飲水邪也。心陽臟也。以水邪而逼處心臟。欲卻不能。欲受不可。則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也。生薑半夏湯。即小半夏湯。而生薑用汁。則降逆之力少。而散結之力多。乃正治飲氣相搏。欲出不出者之良法也。
生薑半夏湯方(外臺傷寒嘔噦門。引仲景傷寒論。作生薑汁半夏湯。云兼主天行。)
半夏(半升) 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外臺。作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一升。內薑汁取一升半。綿漉小冷。分二服。一日一夜服令盡。嘔噦一服得止者。停後服。)
〔鑑〕李彣曰。生薑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於中。拒熱藥而不納。反致嘔逆。今熱藥冷飲。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內經之旨也。此方與前半夏乾薑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乾薑。此散停飲。故用生薑。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外臺。必效。療腳氣方。
大半夏(三兩淨削去皮) 生薑汁(三升)
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空腹一服盡。每日一劑。三劑必好。此方梁公家出方。始有本。奇異神效。
又文仲。療腳氣入心。悶絕欲死者。
半夏(三兩洗切) 生薑汁(一升半)
上二味。內半夏。煮取一升八合。分四服。極效。
又深師。療傷寒病啘不止。半夏散。
半夏(洗焙乾)
上一味。末之。生薑湯和。服一錢匕。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肘後云。治卒嘔啘。又厥逆方。)
〔程〕乾嘔噦。則氣逆於胸膈間。而不行於四末。故手足為之厥。橘皮能降逆氣。生薑為嘔家聖藥。小劑以和之也。然乾嘔非反胃。厥非無陽。故下咽氣行即愈。
〔尤〕未可便認陽虛。而遽投溫補也。
橘皮湯方(外臺。引仲景傷寒論。名小橘皮湯。云兼主天行。)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外臺作去皮八兩)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外臺。二味下。有狹長切三字。)
外臺。廣濟。橘皮湯。療嘔噦不止。
於本方中。加枇杷葉甘草。
又延年。人參飲。主吐。
於本方中。加人參。
又範汪半夏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療心腹虛冷。遊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胸中冷。
於本方中。加半夏。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魏〕噦逆者。胃氣虛寒固矣。亦有少挾虛熱作噦者。將何以為治。仲景主之。橘皮竹茹湯。橘皮竹茹。行氣清胃。而毫不犯攻伐寒涼之忌。佐以補中益氣。溫胃之品。而胃氣足胃陽生。浮熱不必留意也。上諸方於嘔吐噦家。淺深緩急之治。可謂至詳盡矣。
案噦。說文。氣牾也。楊上善注陰陽應象大論云。氣折也。王氏準繩云。噦於月切。又乙劣切。乙劣之訛。遂為吃逆。亦猶俗呼團為突欒。角為葛洛。其故明矣。而活人書等。以噦為咳逆。如金鑑。仍襲其說。然樓氏綱目。王氏準繩。張氏類經。辨訂其非尤詳。今不繁引也。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活人。有半夏。)
〔鑑〕李彣曰。噦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噦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薑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外臺。深師大橘皮湯。療傷寒嘔噦。胸滿虛煩不安。
於本方。去竹茹大棗。
又廣濟。麥門冬湯。療煩熱嘔逆。不下食。食則吐出。
於本方。去橘皮。加麥門冬茅根。
活人大橘皮湯。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運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服小建中湯。(即本方。)
三因橘皮竹茹湯。治咳逆嘔噦。胃中虛冷。每一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即本方。)
夫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程〕手足寒者。陽不行於四末也。上氣者。宗氣衰微也。平人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宗氣衰則奔促上氣也。腳縮者。寒主收引。無陽以伸也。此六腑氣絕於外者如此。下利不禁者。下焦不闔也。脾衰則四臟俱衰。故經曰。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即不禁之謂也。下甚而至於手足不仁者。四體絕也。此五臟氣絕於內者如此。
〔徐〕下甚。手足因無陰以維陽。而臟氣不相統攝。則為不仁。不仁者。伸縮皆不能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魏〕此滯下之病。非飧泄之病也。沉為陽陷入陰分。沉中見弦。為少陽之氣。不能宣達。故氣隨陽降而下重也。脈沉弦而大者。陽氣陷入之深而且多。故為未止。脈微弱者。陽氣陷入淺而少。更兼見數。陽氣勃勃。欲動於陰。斯易為升達也。故為欲自止。是以雖滯下而發熱。亦不死也。若夫脈沉弦而大。再身見發熱。陽邪入陰而熾盛。陰分受傷而煎耗。可以有死之道也。
汪氏傷寒辨注云。此辨熱利之脈也。脈沉弦者。沉主裡。弦主急。故為裡急後重。如滯下之證也。脈大者邪熱甚也。經云。大則病進。故為利未止也。脈微弱數者。此陽邪之熱已退。真陰之氣將復。故為利自止也。下利一候。大忌發熱。茲者脈微弱而帶數。所存邪氣有限。故雖發熱不至死耳。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以下。厥陰篇。玉函成本。分為兩條。)
〔尤〕下利厥冷無脈。陰亡而陽亦絕矣。灸之所以引既絕之陽。乃厥不回脈不還。而反微喘。殘陽上奔。大氣下脫。故死。下利為土負水勝之病。少陰負趺陽者。水負而土勝也。故曰順。(詳傷寒論輯義。以下三條同。)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今。宋板傷寒論。作令。下同。)
〔尤〕微熱而渴者。胃陽復也。脈弱者。邪氣衰也。正復邪衰。故今自愈。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脈緊為未解。(趙本。下利上。有若字。非。)
〔程〕寒則下利。脈數有微熱。則裡寒去。汗出則表氣和。表裡俱和。故今自愈。設復緊者。知寒邪尚在。是為未解也。
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程〕脈數而渴。則寒邪去而利當止。經曰。若脈不解。而下不止。必挾熱而便膿血。此有熱陷於下焦。使血流腐而為膿也。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程〕脈弦為寒。發熱則陽氣復。汗出則寒邪去。故知自愈。
〔尤〕弦脈陰陽兩屬。若與發熱身汗並見。則弦亦陽也。與脈數有微熱汗出正同。故愈。按上數條。皆是傷寒邪氣入里之候。故或熱。或渴。或汗出。或脈數。陽氣既復。邪氣得達則愈。若雜病濕熱下利之證。則發熱口渴脈數。均非美證。內經云。下利身熱者死。仲景云。下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蓋內經所言者。雜病濕熱下利之證。仲景所言者。傷寒陰邪內入之證。二者不可不分也。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氣。脈經。作熱。)
〔尤〕下利氣者。氣隨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小便得利。則氣行於陽。不行於陰而愈。故曰當利其小便。喻氏所謂急開支河者。是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徐〕下利果屬寒。脈應沉遲。反浮數。其陽勝可知。而尺中自澀。澀為陽邪入陰。此亦熱多。故曰必圊膿血。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以下四條同。
下利清穀。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程〕寒不殺穀。寒勝則下利清穀也。若發其表汗出。則胃中之陽益虛。其寒益勝。故作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案厥。趙本。作熱非。)
汪氏傷寒論辨注云。下利脈沉而遲。裡寒也。所下者清穀。裡寒甚也。面少赤身微熱。下焦虛寒。無根失守之火。浮於上越於表也。以少赤微熱之故。其人陽氣雖虛。猶能與陰寒相爭。必作鬱冒汗出而解。鬱冒者。頭目之際。郁然昏冒。乃真陽之氣。能勝寒邪。里陽回而表和順。故能解也。病人必微厥者。此指未汗出鬱冒之時而言。面戴陽。系下虛。此申言面少赤之故。下虛。即下焦元氣虛。按仲景雖云汗出而解。然於未解之時。當用何藥。郭白雲云。不解。宜通脈四逆湯。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尤〕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者。陰先竭而陽後脫也。是必俟其晬時經氣一周。其脈當還。其手足當溫。設脈不還。其手足亦必不溫。則死之事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尤〕下利腹脹滿。里有寒也。身體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溫其里。而後攻其表。所以然者。裡氣不充。則外攻無力。陽氣外泄。則裡寒轉增。自然之勢也。而四逆用生附。則寓發散於溫補之中。桂枝有甘芍。則兼固里於散邪之內。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四逆湯方(方見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趙本作二兩案據太陽篇當作二兩) 生薑(三兩。案據太陽篇脫切字) 大棗(十二枚。案據太陽篇脫擘字)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淋漓。太陽篇。作流離。)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利下。脈經有後字。似是。
〔沈〕三部脈皆平。下利而按之心下堅者。脈證不符。是非風寒所屬。當責食填胃中。未傷血氣。而不形於脈也。故用大承氣湯。峻攻有形之滯。則下利自止。經謂土鬱奪之。通因通用之法也。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沈〕此亦食滯之利也。食壅於胃。氣道不利。故脈來遲。然脈雖遲。而非虛寒之比。但遲為氣壅。滑為血實。血實氣壅。水穀為病。故為實也。內滯中氣不和。利未欲止。但恐成停擱之患。故宜大承氣湯。急奪其邪也。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程〕經曰。滑為有宿食。故當下去之。而利自愈。
〔鑑〕趙良曰。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脈也。以下利之虛證。而反見滑實之脈。故當有所去也。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沉〕此舊積之邪復病也。下利瘥後。至期年月日時復發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隱僻腸間。今值臟腑司令之期。觸動舊邪而復發。然隱僻之根未除。終不能愈。故當大承氣迅除之耳。
案程尤並云。脾主信。故按期復發。鑿甚。許氏本事方云。有人因憂愁中傷食。結積在腸胃。故發吐利。自冬後至暑月。稍傷則發暴下。數日不已。玉函云。下利至隔年月日。不期而發者。此為有積。宜下之。止用溫脾湯。(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大黃。)尤佳。如難取。可佐以乾薑丸。(即備急丸。加人參。)後服白朮散。(即附子理中湯。去甘草乾姜。加木香生薑大棗。)戴氏證治要訣云。瀉已愈。隔年及後期復瀉。古論云。病有期年而發者。有積故也。宜感應丸。並本條之義也。
大承氣湯(見痓病中。)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鑑〕下利。裡虛證也。譫語。裡實證也。何以決其有燥屎也。若脈滑數。知有宿食也。其利穢黏。知有積熱也。然必脈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氣湯。於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尤〕譫語者。胃實之徵。為有燥屎也。與心下堅。脈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氣者。以因實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氣者。以病成而適實攻之。恐傷及其正也。(見厥陰篇。當參考。)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三兩炙。趙本作二兩) 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尤〕此治濕寒內淫。臟氣不固。膿血不止者之法。赤石脂理血固脫。乾薑溫胃驅寒。粳米安中益氣。崔氏去粳米。加黃連當歸。用治熱利。乃桃花湯之變法也。(案崔氏方。名黃連丸。出外臺傷寒門。)
〔鑑〕初病下利。便膿血者。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銼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張氏傷寒宗印云。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湯。或曰。即桃花石。徐氏傷寒類方云。兼末服。取其留滯收澀。
外臺。崔氏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華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 粳米(一升) 乾薑(四兩冷多白滯加四兩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復作。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傷寒論。千金。範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千金桃花丸 治下冷臍下攪痛。
乾薑 赤石脂(各十兩)
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和劑局方。桃花丸。治腸胃虛弱。冷氣乘之。臍腹攪痛。下痢純白。或冷熱相搏。赤白相雜。腸滑不禁。日夜無度。(方同上。只面和為丸為異。)
肘後方。赤石脂湯。療傷寒若下膿血者。
於本方中。去粳米。加附子。
外臺。文仲久下痢膿血方。
於本方中。加烏梅。
千金。大桃花湯。治冷白滯痢腹痛。
於本方。去粳米。加當歸。龍骨。牡蠣。附子。白朮。人參。甘草。芍藥。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趙本。作重下。)
〔程〕熱利下重。則熱客於腸胃。非寒不足以除熱。非苦不足以堅下焦。故加一熱字。別以上之寒利。
〔魏〕滯下之病多熱。不同於瀉泄下利之證多寒也。故名之曰熱利。而以下重別之。
白頭翁湯方(外臺。引千金翼云。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白頭翁(三兩。趙本及傷寒論作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錢氏溯源集云。白頭翁。神農本經。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謂其能止毒痢。故以治厥陰熱痢。黃連苦寒。能清濕熱厚腸胃。黃柏瀉下焦之火。秦皮亦屬苦寒。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
外臺。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方。
本方。去黃柏。加乾薑。甘草。當歸。石榴皮。
證類本草。阿膠條。引續傳信方。張仲景調氣方。治赤白痢。無問遠近。小腹㽲痛不可忍。出入無常。下重疼悶。每發麵青。手足俱變者。黃連。一兩。去毛。好膠。手許大碎。蠟。如彈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先煎膠令散。次下蠟。又煎令散。即下黃連末。攪相和分為三服。惟須熱吃。冷即難吃。神效。案此方。亦見玉函經附遺。名調氣飲。用三味。各三錢。知卻是繫於後人改定。並附備考。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程〕更煩。言本有煩。不為利除而轉甚也。
〔尤〕熱邪不從下減。而復上動也。按之心下濡。則中無阻滯可知。故曰虛煩。
〔鑑〕此利後。熱遺於胸中也。按之心下濡。雖熱而非實熱。故用此以清其虛煩。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趙本綿作絹非)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下同。)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尤〕挾熱下利者。久則必傷脾陰。中寒清穀者。甚則並傷腎陽。裡寒外熱。汗出而厥。有陰內盛而陽外亡之象。通脈四逆湯。即四逆加乾薑一倍。所謂進而求陽。以收散亡之氣也。(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程〕厥甚者。脈必絕。附子辛熱。用以復脈回陽。下清穀者。胃必寒。乾薑辛溫。用以溫胃止利。甘草甘平。用以佐姜附之熱。而回厥逆。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本草圖經肺痛二字。作者一字。)
〔程〕肺痛未詳。或云肺痛。當是腹痛。本草云。紫參。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
〔鑑〕按此文脫簡。不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尤〕氣利。氣與屎俱失也。訶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鑑〕氣利。所下之氣穢臭。所利之物稠黏。則為氣滯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氣不臭。所下之物不黏。則謂氣陷腸滑。故用訶黎勒散。以固腸。或用補中益氣。以舉陷亦可。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程〕寇宗奭曰。訶黎勒。能澀便而又寬腸。澀能治利。寬腸能治氣。故氣利宜之。調以粥飲者。藉穀氣以助腸胃也。論曰。仲景治氣利。用訶黎勒散。詳其主治。不知其義。及後讀杜壬方。言氣利。裡急後重。始知訶黎勒。用以調氣。蓋有形之傷。則便垢而後重。無形之傷。則氣墜而後重。便腸垢者。得諸實。氣下墜者。得諸虛。故用詞藜勒。溫澀之劑也。唐貞觀中。太宗苦氣利。眾醫不效。金吾長張寶藏以牛乳。煎蓽茇。進服之立瘥。(案此見劉禹錫隋唐嘉話。)蓽茇。溫脾藥也。劉禹錫傳信方。治氣利。用礬石。礬石亦澀氣藥也。大都氣利。得之虛寒。氣下陷者。多其用溫澀之藥可見矣。
案楊氏直指方。牛乳湯。治氣痢泄如蟹渤。蓽茇末二錢。牛乳半升。同煎減半。空腹服。今驗之。氣墜而後重。氣與屎俱失者。其所泄多如蟹渤。程注得直指。而義尤明顯。
外臺廣濟。療嘔逆不能多食方。
訶黎勒(三兩去核煨)
上一味。搗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利多減服。無所忌。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方見上。案千金翼。用枳實五枚。)
案尤氏云。即前下利譫語有燥屎之法。雖不贅可也。誤。本文主下利。而此條示噦用小承氣之法。即上文噦而腹滿後部不利者。丹溪醫案。載超越陳氏二十餘載。因飽後奔走數里。遂患噦病。但食物則連噦百餘聲。半日不止。飲酒與湯。則不作。至晚發熱。如此者二月。脈澀數。以血入氣中治之。用桃仁承氣湯。加紅花煎服。下汙血數次。即減。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此亦以攻下治噦之一格也。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利。(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出篇十六卷。)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桂枝(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尤〕此與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同。而無芍藥甘草生薑。有人參桂枝幹姜。則溫里益氣之意居多。凡中寒氣少者。可於此取法焉。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論一首、脈證三條方、六首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辨脈法。無反字。處下。有飲食如常者五字。當發其癰。作蓄積有膿也。)
〔尤〕浮數脈。皆陽也。陽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者。衛氣有所遏。而不出也。夫衛主行榮氣者也。而榮過實者。反能阻遏其衛。若有痛處。則榮之實者已兆。故曰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膿無間。脈經。有與字。)
〔程〕靈樞經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澀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腐則為膿。故知熱聚者則作膿。熱未聚者但腫。而未作膿也。皆以手掩知之。
巢源云。凡癰經久不復可消者。若按之都牢硬者。未有膿也。按之半硬半軟者。有膿也。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為無膿。若熱甚者為有膿。
陳氏三因方引原文云。此亦大略說也。若脈不數不熱而疼者。蓋發於陰也。不疼尤是惡證。不可不知。
陳氏外科精要云。伍氏方論曰。凡瘡腫以手指從瘡旁按。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變。膿已結成。又按之隨手赤色。此亦有膿。按之白。良久方赤。遊毒已息。
陳氏外科正宗云。輕按熱甚便痛者。有膿且淺且稠。重按微熱方痛者。有膿且深且稀。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軟而復起者。膿已成。按之都硬不痛者無膿。非是膿。即瘀血也。按之都軟不痛者有膿。非是膿。即濕水也。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尤〕甲錯。肌皮乾起。如鱗甲之交錯。由榮滯於中。故血燥於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氣雖外鼓。而病不在皮間也。積聚為腫脹之根。脈數為身熱之候。今腹如腫狀。而中無積聚。身不發熱。而脈反見數。非腸內有癰。榮郁成熱而何。薏苡。破毒腫利腸胃為君。敗醬。一名苦菜。治暴熱火瘡。排膿破血為臣。附子則假其辛熱。以行鬱滯之氣爾。
巢源云。腸癰者。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度。使邪氣與榮衛相干。在於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聚成癰。熱積不散。血肉腐壞。化而為膿。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膚甲錯。腹皮急如腫狀。診其脈。洪數者已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穿而膿出。或膿自臍中出。或大便去膿血。惟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而實非者。是腸癰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魏〕薏仁。下氣則能泄膿。附子。微用。意在直走腸中屈曲之處可達。加以敗醬之鹹寒。以清積熱。服後以小便下為度者。小便者氣化也。氣通則癰膿結者可開。滯者可行。而大便必泄汙穢膿血。腸癰可已矣。頓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
千金腸癰湯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 桃仁(各三兩) 瓜瓣仁(二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張氏衍義云。即金匱薏苡附子敗醬散之變方也。
聖惠方。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及如錯。小腹堅。心腹急方。
即本方。用敗醬二兩。附子半兩。薏苡仁二兩半。
上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案本方。僅用方寸匕。似甚少。聖惠為是。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腸。原本。作腫。今據趙程沈金鑑。及脈經改之。脈經無痞字。巢源。作小便數如淋。無小便自調四字。)
〔程〕腫則形於外。痞則著於內。少腹既已痞腫。則腸癰已成。故按之即痛也。如淋者。以小腹為厥陰經脈所過。厥陰脈循陰器。故按少腹而痛引陰莖。有如淋狀。而小便則自調也。靈樞經曰。有所結氣歸之。內既有癰。則榮衛稽留於內。而不衛外。故令有發熱汗出惡寒也。脈遲緊者。則熱未聚。而肉未腐。故宜大黃牡丹湯下之。以消其腫瘍。若脈洪數。則膿已成。將成潰瘍。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在當有血句下。以古人為文法所拘。故綴於條末。傷寒論中多有之。按上證癰在小腸。以小腸在上。癰近於腹。則位深。但腹皮急而按之有如腫形。故用前湯。導其毒從小便而出。此證癰在大腸。以大腸在下。癰隱少腹。其位淺則有痞腫之形。其跡易見。其按即痛。故用大黃牡丹湯。排其膿血從大便而下也。
〔尤〕云不可下者。謂雖下之。而亦不能消之也。大黃牡丹湯。腸癰已成未成。皆得主之。故曰有膿當下。無膿當下血。
大黃牡丹湯方(千金云。肘後名瓜子湯。案今本肘後無考。)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千金用三兩)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斤。千金用一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程〕諸瘡瘍痛皆屬心火。大黃芒硝。用以下實熱。血敗肉腐。則為膿。牡丹桃仁。用以下膿血。瓜子。(當是甜瓜子)味甘寒。神農經不載主治。考之雷公曰。血泛經過。飲調瓜子。則瓜子亦腸中血分藥也。故別錄。主潰膿血。為脾胃腸中。內壅要藥。想亦本諸此方。(案瓜子。沈以為冬瓜子。蓋依時珍治腸癰之說。然古本草無所考。程注為是。)
張氏千金方衍義云。大黃下瘀血血閉。牡丹治瘀血留舍。芒硝治五臟積熱。滌去蓄結。推陳致新之功。較大黃尤銳。桃仁治疝瘕邪氣。下瘀血血閉之功。亦與大黃不異。甜瓜瓣。別錄。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專於開痰利氣。為內癰脈遲緊膿未成之專藥。
張氏醫通云。腸癰下血。腹中㽲痛。其始發熱惡寒。欲驗其證。必小腹滿痛。小便淋澀。反側不便。即為腸癰之確候。無論已成未成。俱用大黃牡丹湯。加犀角急服之。
劉涓子鬼遺方云。治腸癰大黃湯。癰之為病。診小腹腫痞堅。按之則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白汗出。時復惡寒。其脈遲堅者。未成膿也。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可服此方。
即本方。唯不用瓜子。用芥子。(案千金。引劉涓子不用芥子。必後世傳寫之訛。而聖濟總錄。及外科正宗等。亦用芥子。得效方。則用栝蔞子。並誤。)
聖惠。牡丹散。治產後血運。腹滿欲狼狽。(出婦人產後門。)
即本方。不用瓜子。用冬瓜子。加生薑。產育寶慶集同。云若口噤。則拗開灌之。必效。欲產先煎下。以備緩急。但不用生薑。
又牡丹散。治腸癰未成膿。腹中痛不可忍。(出腸癰門。下同。)
即本方。加木香芍藥敗醬。用甜瓜子。
又甜瓜子散。治腸癰腫痛。如悶氣欲絕。
於本方中。加薏苡敗醬當歸檳榔。
又赤茯苓散。治腸癰小腹牢強。按之痛。小便不利。時有汗出惡寒。脈遲未成膿。
於本方中。加赤茯苓。
奇效良方。梅仁散。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閉澀。
於本方。桃仁。代梅仁。加犀角。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脈經。無浮字。斧。作器。趙本。法。作然。)
〔尤〕血與汗皆陰也。陰亡則血流不行。而氣亦無輔。故脈浮微而澀也。經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茲不汗出。而身有瘡。則知其被刀斧所傷。而亡其血。與汗出不止者。跡雖異。而理則同也。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沈〕此金刃所傷。皮肉筋骨。故為金瘡。乃屬不內外因。
〔尤〕金瘡金刃所傷。而成瘡者。經脈斬絕。榮衛沮弛。治之者必使經脈復行。營衛相貫而後已。王不留行散。則行氣血和陰陽之良劑也。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 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 甘草(十八分。趙本無八字) 川椒(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 黃芩(二分) 乾薑(二分) 芍藥(二分) 厚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後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乾百日。
〔魏〕王不留行為君。專走血分。止血收痛。而且除風散痹。是收而兼行之藥。於血分最宜也。佐以蒴藋葉。與王不留行。性共甘平。入血分清火毒。祛惡氣。倍用甘草。以益胃解毒。芍藥黃芩。助清血熱。川椒乾薑。助行血瘀。厚朴行中帶破。惟恐血乃凝滯之物。故不憚周詳也。桑根白皮。性寒。同王不留行蒴藋細葉。燒灰存性者。灰能入血分止血也。為金瘡血流不止者設也。小瘡則合諸藥為粉。以敷之。大瘡則服之。治內以安外也。產後亦可服者。行瘀血也。風寒之日。桑根勿取者。恐過於寒也。前三物皆陰乾百日。存其陰性。不可日曝及火炙也。此金瘡家之聖方。奏效如神者也。
〔沈〕金瘡。當取生氣為本。故用桑東南根。乃得生氣而生氣血。燒灰存性。取黑色而能止血。
案徐云。若風寒。此屬經絡邪。桑皮止利肺氣。不能逐外邪。故勿取。沈及金鑑義同。此解似不允當。王不留行。本經云。治金瘡。止血逐痛。蒴藋。本草不載治金瘡。而接骨木一名木蒴藋。唐本草云。治折傷續筋骨。蓋其功亦同。桑根白皮。本經云。治絕脈。別錄云。可以縫金瘡。知是三物為金瘡之要藥。
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尤〕枳實。苦寒除熱破滯為君。得芍藥則通血。得桔梗則利氣。而尤賴雞子黃之甘潤。以為排膿化毒之本也。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薑(一兩) 大棗(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尤〕此亦行氣血和營衛之劑。
案以上二方。徐注為瘡癰概治之方。沈云。此兩方。專治軀殼之內腸胃之癰而設。魏云。排膿散。為瘡癰將成未成治理之法也。排膿湯。甘草桔梗。即桔梗湯。蓋上部胸喉之間。有欲成瘡癰之機。即當急服也。數說未知孰是。程本。金鑑。並不載此兩方。似有所見矣。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鑑〕浸淫瘡者。浸謂浸浸。淫謂不已。謂此瘡浸淫。留連不已也。從口流向四肢者輕。以從內走外也。故曰可治。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從外走內也。故曰不可治。
〔魏〕不可治者。難治之義。非當委之不治也。
案玉機真臟論。身熱膚痛而為浸淫。漢書五王傳。師古注。浸淫猶漸染也。巢源浸淫瘡候云。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於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後痛。而成瘡汁出。侵潰肌肉。浸淫漸闊。乃遍體。其瘡若從口出。流散四肢者輕。若從四肢生。然後入口者則重。以其漸漸增長。因名浸淫也。千金云。浸淫瘡者。淺搔之蔓延長不止。瘙癢者初如疥。搔之轉生汁相連著是也。又云。瘡表裡相當。名浸淫瘡。乃知此瘑疥濕瘡之屬。沈云。脫疽遊丹之類。金鑑云。猶今之癩癘之類。皆非。(外臺。載七方。可參考。)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原注〕方未見。)
〔尤〕方未見。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故取黃連一味為粉。粉之。苦以燥濕。寒以除熱也。
〔魏〕按外科精義。以一味黃柏散調塗。本此。(徐沈併為黃連一味為粉之方。)
千金。黃連胡粉散
黃連(二兩) 胡粉(十分) 水銀(一兩)
上三味。黃連為末相和。軟皮裹熟挼之。自能和合。縱不得成。一家亦得水銀。細散入粉中也。以傅乳瘡諸濕瘡黃爛肥瘡等。若干著甲。煎為膏。案外臺刪繁。療瘑瘡多汁方同。黃連粉蓋此類也。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論一首、脈證一條、方五首
師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腨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徐沈金鑑。趺。作跌。篇目同。是。)
〔沈〕此趺蹶。當辨經絡而治也。人身足陽明脈絡於腿外之前。太陽脈絡於腿外側之後。少陽脈絡於腿外側之中也。夫跌而致蹶者。足不能行也。然不能行。又當辨其前後治之。但能前者。陽明無傷也。不能卻者。乃不能後抵。太陽經脈受傷也當刺腨入二寸。腨即小腿肚。本屬陽明。乃太陽經絡所過之處。與陽明經氣。會合于飛陽承筋間。故刺之使太陽陽明氣血和而無滯。則前後如常矣。
案揚子方言。跌。蹶也。說文。蹶。僵也。程云。趺。足背也。趺蹶。即痹厥之屬。恐非。金鑑云。證刺俱未詳。必有缺文不釋。此說近是。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尤〕濕痰凝滯關節則腫。風邪襲傷經絡則動。手指臂腫動。身體瞤瞤者。風痰在膈。攻走肢體。陳無擇所謂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生諸病。手足項背。牽引釣痛。走易不定者是也。藜蘆吐上膈風痰。甘草亦能取吐。方雖未見。然大略是湧劑耳。(李氏)
案程云。證未詳。方亦缺。不釋。金鑑同。此固然。然尤引李彣。其義略通。故姑仍之。
藜蘆甘草湯方(〔原注〕未見。)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此條脈經。載霍亂篇末。)
〔沈〕此木土不和。風邪而轉筋也。風邪乘於脾胃。風濕相搏。以故表裡皆病。若風濕盛於經表。則臂腳直。脈上下行而微弦。經謂諸暴強直。皆屬於風。亦風淫末疾之義也。或中氣虛而木邪內逆。直攻於臟。則轉筋入腹。當以雞屎白。下氣消積。去風安脾之治。非治臂腳直之方也。
〔魏〕直上下行。全無和柔之象。亦同於痙病中直上下行之意也。
案金鑑云。臂同背。古通用。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誤。轉筋不必足背。故肘後。有療兩臂腳及胸脅轉筋之方。巢源云。冷入於足之三陰三陽。則腳轉筋。入於手之三陰三陽。則手筋轉。隨冷所入之筋。筋則轉。轉者。由邪冷之氣。擊動其筋而移轉也。
雞屎白散方(外臺。引肘後云。若轉筋入腹中轉者方。仲景。經心錄。備急。集驗。必效同。出於霍亂轉筋門。)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肘後云。以水六合。煮三沸。頓服之。勿令病者知之。外臺同。)
案雞屎白。別錄云。治轉筋利小便。故取而用之。素問用雞屎醴。治鼓脹。通利大小便。驗之雖本草云微寒無毒。然瀉下之力頗峻。用者宜知之。況霍亂轉筋。多津液虛燥者。恐非所宜。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尤〕陰狐疝氣者。寒濕襲陰。而睪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故名狐疝。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靈經脈篇云。肝足厥陰所生病者。狐疝。葛氏傷寒直格云。狐疝。言狐者。疝氣之變化。隱見往來。不可測如狐也。
陳氏三因云。寒疝之氣。注入㿗中。名曰狐疝。亦屬㿗病。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程〕別錄云。蜘蛛。治大人小兒㿉。㿉。疝也。其性有毒。服之能使人利。得桂枝。引入厥陰肝經。而治狐疝。
雷斆炮炙論云。蜘蛛凡使勿用五色者。兼大身上有刺毛生者。並薄小者。以上皆不堪用。須用屋西南有網。身小尻大。腹內有蒼黃膿者真也。凡用去頭足了。研如膏。投藥中用之。今之方法。若仲景炒焦用。全無功矣。王氏古方選注云。蜘蛛。性陰而厲。其功在殼。能泄下焦結氣。桂枝。芳香入肝。專散沉陰結疝。陰狐疝偏有大小。時時上下。如狐之出入無定。四時刺逆從論云。厥陰滑。為狐疝氣。推仲景之意。亦謂陰狐疝氣。是陰邪挾肝風。而上下無時也。治以蜘蛛。如批卻導窾。蜘蛛。本草言有毒。人咸畏之。長邑宰林公諱瑛。山海衛人。壯年調理。方用之多年。炙熟其味鮮美。恆得其功。本草言有毒者。南北所產不同耳。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尤〕腹痛脈多伏。陽氣內閉也。或弦者。邪氣入中也。若反洪大。則非正氣與外邪為病。乃蛔動而氣厥也。然必兼有吐涎心痛等證。如下條所云。乃無疑耳。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者。甘草粉蜜湯主之。
〔程〕巢元方曰。蛔蟲長五寸。至一尺。發則心腹作痛。口喜唾涎及清水。貫傷心則死。靈樞經曰。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是以令人吐涎也。心痛者。非蛔蟲貫心。乃蛔蟲上入胃脘。即痛。下入胃中即止。是以發作有時也。若毒藥不能止。用甘草粉蜜湯。從其性以治之。
〔尤〕吐涎。吐出清水也。心痛。痛如咬齧。時時上下是也。發作有時者。蛔飽而靜則痛立止。蛔飢求食則痛復發也。毒藥。即錫粉雷丸等。殺蟲之藥。毒藥者折之。以其惡也。甘草粉蜜湯誘之。以其所喜也。
甘草粉蜜湯方
甘草(二兩) 粉(一兩重。趙及諸本無重字) 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案粉。諸注以為鉛粉。尤云。誘使蟲食甘味既盡。毒性旋發。而蟲患乃除。此醫藥之變詐也。此解甚巧。然古單稱粉者。米粉也。釋名云。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說文。粉。敷面者也。徐曰。古敷面。亦用米粉。傷寒論。豬膚湯。所用白粉。亦米粉耳。故萬氏保命歌括。載本方云。治蟲齧心痛毒藥不止者。粉。乃用粳米粉。而千金諸書。藉以治藥毒。並不用鉛粉。蓋此方非殺蟲之劑。乃不過用甘平安胃之品。而使蛔安。應驗之於患者。始知其妙而已。甘味蛔所喜。東方朔神異經云。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咋齧其汁。令人潤澤。可以節蛔蟲。人腹中蛔蟲。其狀如蚓。此消穀蟲也。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是甘蔗能減多益少。凡蔗亦然。此所以得甘味而平也。
千金方。解鴆毒。及一切毒藥不止。煩懣方。
即本方。粉。用粱米粉。(千金翼同。外臺。引翼。作白粱粉。聖濟總錄。用葛粉。楊氏家藏方。用綠豆粉。聖濟。名甘草飲。)
蛔厥者。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案柯氏來蘇集。作此非臟寒。蛔上入膈。非也。)
〔尤〕蛔厥。蛔動而厥。心痛吐涎手足冷也。蛔動而上逆。則當吐蛔。蛔暫安而復動。則病亦靜而復時煩也。然蛔之所以時安而時上者何也。蟲性喜溫。臟寒則蟲不安而上膈。蟲喜得食。臟虛則蛔復上而求食。故以人參姜附之屬。益虛溫胃為主。而以烏梅椒連之屬。苦酸辛氣味。以折其上入之勢也。
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川椒(四兩去汗) 桂枝(六兩) 人參 黃柏(各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物。
〔鑑〕李彣曰。烏梅味酸。黃連黃柏味苦。桂枝蜀椒乾薑細辛味辛。以蛔得酸則止。得苦則安。得甘則動於上。得辛則伏於下也。然胃氣虛寒。人參附子。以溫補之。吐亡津液。當歸以辛潤之。則蛔厥可愈矣。(詳傷寒論輯義厥陰篇。)
案此方。主胃虛而寒熱錯雜。以致蛔厥者。故藥亦用寒熱錯雜之品治之。而有胃虛以偏於寒而動蛔者。陶華用立安蛔理中湯主之。(即理中湯。加烏梅花椒。出全生集。)而有胃不虛以偏於熱而動蛔者。汪琥因制清中安蛔湯主之。(黃連。黃柏。枳實。烏梅。川椒。出傷寒辨注。)此各取本方之半。而治其所偏也。對證施之。皆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