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刻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序

东汉末年·张仲景
来源:金匮玉函经

重刻張仲景《金匱玉函經》序

《金匱玉函經》八卷,漢張仲景論著,晉王叔和所撰次也,其標題蓋亦後人所加,取珍秘之意。仲景當漢季年,篤好方術以拯夭橫,其用心仁矣,故自《素》、《難》、《本草》、《湯液》諸書,咸抉根得髓,其為《傷寒雜病論》,實為萬世群方之祖。自叔和尊尚以後,年歲久遠,錯亂放失者屢矣。宋治平初,命諸臣校定,其目有三:曰《傷寒論》、《金匱方論》(一名《金匱玉函要略》)以及此經是也。雖未必盡復仲景本書之舊,然一家之學粗完。余幼讀二論,精微簡要,務令上口,以通思索,遍求是經,獨不可得。後檢鄱陽馬氏《經籍考》,雖列其目,而所引晁序,則實《金匱玉函要略》也。則此經蓋自元時,而不行於世矣。歲壬辰,義門何內翰以予粗習張書句讀,手抄宋本見授,拜受卒業,喜忘寢食。惜其訛脫者多,甚或不能以句。既無他本可校,乃博考眾籍,以相證佐,補亡滅誤,十得八九。稿凡數易而始可讀,則掩卷而嘆曰:「是可報命於內翰矣。」內翰嘗以古明醫多以醫案示人,見愛過實,囑刻其平生醫藥病狀之驗者。予瞿然不敢當,語云:「三折肱為良醫,」予雖老是,然處方設劑,吾斯未信。因念是經,世久未見,而內翰既得禁方,不自秘匿,雖古人尤難之。開以傳後,其弘濟豈但一師之說哉!夫岐黃之書,經也。仲景之經,律也。臨證療疾,引經案律,十不失一二,論所述略具矣。是書則兼綜兩者,而整齊形證,附類方藥,各有門部,次第不可淆亂,則知經又論之自出,尤醫門之金科玉條也。八卷之中,上順天和,以療人患,非通三才之道,而得往聖之心者不能。觀者苟能潛心玩索,而知其所以,則因病發藥,應如桴鼓。順之則能起死,畔之則立殺人。先儒以孫思邈尚為粗曉其旨,得其書者,未可謂不過與《傷寒論》及《要略》相出入,而鹵莽治之也。不揆淺陋,願與同志者熟讀而精思之。

康熙丙申陽月上海陳世杰書

重刻《金匱玉函經》序

吾宗懷三先生,自幼學儒,以多病廢,遂篤嗜方書,壯年由上海流寓吳門,坐臥一閣,近十年所。手不釋卷帙,精通諸禁方。然未嘗以醫自誇,所治輒效,益務實,不近名,名久大震。性高亮疏豁,無軟熟態。兩遊京師,貴人爭迎之,皆翩然謝歸。出入里中,乘壞肩輿,有謁必往,切脈診病,其可藥與否,常直言以對,不為挾要欺倖。富貴人或為藥所誤,垂死乃相招,或投藥有起勢,遽以庸醫間之,先生益厭苦,常謾語來者,曰:吾不能醫富貴人也。儒門單戶,有急相告,即毒熱嚴凍,隨早晚必赴,愈,不計其所酬薄厚。其學長於仲景,嘗謂綱要精微,實軒岐之繼別,而自晉唐以還,名家撰論,悉衍其緒,故讀《傷寒論》及《要略》,不但誦數,悉能心知其意。惟恨未見《金匱玉函經》,市中見杜光庭所撰書,標題恰同,喜極購歸,既啟乃知非是,於是求之益亟。義門何先生知先生最深,得宋抄本授之,窮日夜校閱,即有脫誤,以他書是正,歷三四寒溫,而後可句。尋考本序,為宋館閣秘本,元明以來,相沿以《要略》為此經,雖丹溪之精通,安道之淹貫,蓋皆未見,先生於是刻而傳之,間嘗語余,黃岐之經義深以遠,仲景之書理切而要,不深其書,而求以通經,如討源而未有楫也。然年久散失,晦蝕於諸家之說多矣。故吾讀是書,自成無己外,注凡七十有二家,皆庋而不觀,懼文多而益昧其經爾。今吾刻是,幸其久未見,不為注所厖,學者潛心刻意庶幾得之,雖然,其間條緒同於《傷寒論》者幾什之七,懼或者之,又略而弗觀,不知發凡起例,仲景別有精義存焉,讀《論》與《略》者不可闕也。余曰:經籍之顯晦存乎其人,仲景憫宗人之彫喪,拯後世之夭橫,其利溥矣。是經不絕如線,而今章之,其用心既與古密契,來者難誣其寶,而傳之決也,則仲景一家之書,自此大昭矣。

丙申長至後長洲弟汝楫書

《漢書·藝文志》載,成帝之世,詔李柱國校方技,劉氏《七略》,有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其存於今,獨《黃帝內經》而已,《素問》、《難經》、《本草》之屬,皆見於鄭荀《經薄》、王阮《志錄》要之最為古,書比於六經,繼出者,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西晉王叔和撰次《玉函經》,二書實相表裡,評病處方,具有條理,各詣其極,乃方技中之《論語》、《孟子》書,不得其門者,末由語於生生也。《隋書·經籍志》與唐宋《藝文志》卷目時有不同,然行於世者,猶出宋治平間,三館校定,可以據信。吾友陳先生懷三,研精覃思,於張、王二書有年所矣。遇疾危急,群疑共卻,必予全濟,於是同術驚詫,目為神奇。不知惟能熟復古賢方劑,視證所宜,不肯妄行胸臆,以人之寄命為戲劇爾。以書考之,一一可覆也。先生深閔其道之闇昧,務思援古正今,謂《傷寒論》世多有,而《金匱玉函經》幾無傳,乃從藏書家訪求善本,與篋中本再三勘校,重開以通流之。蓋仁人之用心也搏與愛,其禁而戒勿泄者殊絕矣。昔東垣李明之著《傷寒會要》書,遺山元裕之為之作序。余無遺山之文辭,而此書為醫學之《論語》、《孟子》,其已試之效,亦不假予言而始張,特重先生之用心,可與進於孔孟之道也。輒書其後,蓋先生本儒者云。

康熙丁酉正月義門何焯

校正《金匱玉函經》疏

《金匱玉函經》與《傷寒論》同體而別名,欲人互相檢閱而為表裡,以防後世之亡逸,其濟入之心,不已深乎。細考前後,乃王叔和撰次之書。緣仲景有《金匱錄》,故以《金匱玉函》名,取寶而藏之之義也。王叔和西晉人,為太醫令,雖博好經方,其學專於仲景,是以獨出於諸家之右。仲景之書,及今八百餘年,不墜於地者,皆其力也。但此經自晉以來,傳之既久,方證訛謬,辨論不倫,歷代名醫雖學之,皆不得彷彿。惟孫思邈粗曉其旨,亦不能修正之,況其下者乎。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等先校定《傷寒論》,次校成此《經》,其文理或有與《傷寒論》不同者,然其意義皆通。聖賢之法,不敢臆斷,故並兩存之。凡八卷,依次舊目,總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

恭惟。

主上,大明撫運,視民如傷,廣頒其書,為天下生生之具,直欲躋斯民於壽域者矣。治平三年正月十八日。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

尚書員外郎(臣)孫奇

尚書司封郎中秘閣校理(臣)林億

等謹上

阅读0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