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頭痛統論
頭,象天,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此。然天氣所發,六淫之邪,人氣所變,五賊之逆,皆能相害。或蔽復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因與真氣相薄而為痛也。因風而痛者,抽掣惡風,有汗而痛。因暑熱而痛者,或有汗、或無汗,則皆惡熱而痛。因濕而痛者,痛而頭重,遇天陰尤甚。因痰飲而痛者,亦頭昏重而痛,憒憒欲吐。因寒而痛者。惡寒而脈絀急。氣虛而痛者,遇勞則痛甚,其脈大。血虛而痛者,善驚惕,其脈芤。
東垣治頭痛,大率皆以酒芩、酒連、酒柏加風劑,如清空膏、安神散、清上瀉火湯之類,但雜用羌、防、升、柴、藁、蔓等藥,殊欠紀律,學者師其意可也,《元珠》茶調散,簡要可用。
治頭風久痛,須加芎、歸、紅花少許,非獨治風,兼和血止痛也。細茶最能清上風熱,久痛以之作引彌佳。東垣、謙甫常用之。
許學士荊芥散,獨用荊芥治風,煅石膏治熱,何等簡要。東垣清空膏諸方,蓋師其意而擴充之。
風痰頭痛,多兼嘔逆眩暈,若用風藥,其痰愈逆,其痛益甚。《和劑》玉壺丸,乃是的藥。東垣變為白朮半夏天麻湯,則兼氣虛而言之耳。
腎厥頭痛、肝厥頭痛,《本事方》論之最詳。
玉真丸,硫黃、半夏,溫降之力彌大,石膏、硝石,寒下之能甚長。夫陰氣上逆,其來最暴,治以純陽,必多格櫃,故須膏、硝為之佐使,令其相入而不覺其相傾耳。黑錫丹亦見此意。
茸珠丹有二方,一用硃砂、鹿茸二味為丸。蓋亦補虛墜浮之意。一用硃砂同草烏、瞿麥、黃藥子火煅,獨取硃砂為末作丸。此不特硃砂經火有毒,即草烏之辛散,瞿麥、黃藥子之苦降,並已成灰,吹去不用,而顧需其相濟,詎可得耶。
搐鼻諸方,《本事》獨用辛溫,東垣、河間並用辛涼。夫久畜之風,多化為熱,而閉郁之氣,非溫不通,隨病斟酌,從少從多,則賢者之責也。
頭痛餅子,有用五倍子、全蠍、土狗各七個,醋和作餅者。用南星、川芎等分同連須蔥白搗爛作餅者。有用蓖麻子、乳香者。有用大黃、芒硝同井底泥搗貼者。然外治之藥,無論邪之寒熱,並宜辛溫開達,徒用苦寒,鬱閉益甚,苟非熱極,不可輕用。
頭痛之因,非止一端,有風、有寒、有濕、有熱、有兼氣。兼氣者,如火與濕合,《內經》所謂少陽司天之政,二之氣,其熱鬱於上,頭痛、嘔吐、昏憒是也。有火勝水復者,《內經》所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腦頂,發熱是也。有胃實者,經所謂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是也。有腎厥者,經所謂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是也。有心熱者,經所謂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是也。有痰飲者,其病在脾,東垣所謂太陰痰厥,頭痛眼黑,嘔吐悶亂,亦濕勝也。有內風者,風從火化,其病在肝,不特厥陰之脈與督脈上會於巔,蓋即肝臟沖逆之氣,亦能上至巔頂也。又有真氣不守,厥而上行,天門真痛,上引泥丸,名真頭痛,多不可治。古方云:與黑錫丹,灸百會穴,猛進參、附、烏、沉,或有可生。然天柱折者,亦難為力矣。
風頭痛
風頭痛者,風氣客於諸陽,諸陽之脈,皆上於頭,風氣隨經上入,或偏或正,或入腦中,稽而不行,與真氣相擊則痛。經云: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是也。其挾寒挾熱,則隨症審而治之。
經驗治頭痛、風熱痛不可忍者方(《元珠》名茶調散)
小川芎(一兩) 香白芷(五錢) 細芽茶(三錢) 片黃芩(二兩,酒拌炒,再拌再炒,如是三次,不可令焦) 荊芥穗(四錢) 薄荷葉(三錢)
上細末,每服二三錢,茶清調下。一方有菊花、防風、殭蠶。
石膏散
石膏(二兩,炭火燒,研細末) 川芎(一兩) 炙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蔥白、好茶同煎湯調下,食後日二服。
一方 :決明子作枕,去頭風、明目佳。
《本事》白附散 治風寒客於頭中,疼痛牽引兩目,遂至失明。
白附子(一兩) 麻黃 川烏 南星(各半兩) 全蠍(五個) 乾薑 硃砂 麝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酒調一匙服,略睡少時效。
三五七散 治風寒入腦,頭痛惡寒目眩。
防風(二兩) 茱萸 炮姜 茯苓(各一兩五錢) 細辛 炮附子(各七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局方》。)
芎辛湯 治風寒濕在腦,頭痛眩暈嘔吐。
川芎(三錢) 細辛 白朮(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銼作一帖,入生薑五片,芽茶少許,水煎服。(《濟生》)
東垣云: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自地昇天者也。所以頭痛皆用風藥治之。然患痛人,血必不活,而風藥最能燥血,故有愈治而愈甚者。此其要尤在養血,不可不審也。
熱厥頭痛
熱厥頭痛者,胃熱氣盛,不能下行也。其證頭中熱痛,雖嚴寒猶喜風寒,微來暖處,或見煙火,則痛復作,其脈數或大者是也。
小清空膏
片芩細切,酒拌勻,曬乾為末,茶清調下。
治熱厥頭痛方
大黃酒炒三次為末,茶清調服。
熱氣在頭,以風藥引之,則熱彌盛而痛益甚。大黃苦寒瀉熱,得酒則能上行瀉腦熱。昔人所謂鳥巢高巔,射而去之是也。茶性清上,故諸頭痛藥中多加用之。
(新定)
生地(三錢) 知母(酒炒) 黃芩(酒炒,各一錢) 薄荷 黑山梔 甘菊 甘草 荊芥(各五分) 紅花(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便閉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此方治頭痛煩熱,喜見風寒,稍近煙火,則痛復作,或便閉不通者,往往取效。古法動作輒頭重痛,熱氣潮者屬胃。丹溪云:頭痛如破,酒炒大黃半兩,茶清煎服。
濕熱頭痛
濕熱頭痛者,濕與熱合,交蒸互郁,其氣上行,與清陽之氣相搏,則作痛也。東垣云:諸濕熱頭痛,清空膏主之。又云:濕熱在頭而頭痛者,必用苦吐之,或用搐鼻藥。
清空膏 療風濕熱頭痛,上壅損目,及腦痛年深不止。
羌活 防風(各一兩) 柴胡(七錢) 川芎(五錢) 炙草(一兩半) 黃連(一兩,炒) 黃芩(三兩,一半酒製,一半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
搐鼻散
青黛 石膏 芒硝 鬱金 薄荷 牙皂
上為末搐鼻。東垣白芷散,有白芷,無牙皂、青黛。
又頭重如山者,濕氣在頭也。用
紅豆散
紅豆(十粒) 麻黃 瓜蒂(各五分) 連翹 羌活(各三錢,燒)
上為末搐鼻。
透頂散(《本事》)
細辛(表白者,三莖) 瓜蒂(七個)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一黑豆大)
上為極細末,每一大豆許,患人隨左右搐之。良久出涎一升許則安。此藥性味,視前搐鼻散稍溫也,當隨證審而用之。
子和神芎丸 治濕熱壅滯頭目,赤腫疼痛,大小便閉澀。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生)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溫水送下。
寒濕頭痛(一門,鶴年補集。)
頭痛由於濕熱上壅者頗多,然亦有因寒濕者。《金匱》所云: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愚以為《本事》透頂散,正治寒濕頭痛之劑,否則丁香、細辛,治濕熱頭痛,無乃以火救火歟。
痰厥頭痛
痰厥頭痛者,病從脾而之胃也。夫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病則胃中津液不得宣行,積而為痰,隨陽明之經上攻頭腦而作痛也。其證頭重悶亂,眩暈不休,兀兀欲吐者是也。
半夏白朮天麻湯 治太陰痰厥頭痛,眼黑頭旋,噁心煩亂,肢冷身重。
半夏 陳皮(去白) 麥芽(各七錢半) 神麯 白朮(五錢,炒) 黃耆(炙) 蒼朮(米泔浸) 天麻 茯苓 人參 澤瀉(各五錢半) 黃柏(二分,酒洗) 乾薑(三分)
稍熱服食前。一方加生薑一片。
《外臺》云:頭痛非冷非風,此膈有痰也。濃煎茶啜一二升探吐之,吐已復吐,候苦汁出乃止,不損人,待渴自止妙。
茶調散(子和)
瓜蒂、好茶二味,等分為末,每二錢,齏汁調,空心服之取吐。
半夏茯苓湯 治熱痰嘔逆頭痛。
半夏(二錢) 赤苓(一錢) 陳皮(去白) 甘草(各五分) 黃芩(五分) 生薑(三片),煎作一服。
頭痛連眼痛,此風痰上攻,用雨前茶、川芎、白芷、防風、天台烏藥、細辛、當歸為末,湯調服。
防風飲子 療風痰氣,發即頭旋,嘔吐不食。
防風 人參 橘皮(各二兩) 白朮 茯苓(各三兩) 生薑(四兩)
上銼碎,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四服,一日服盡。忌醋、桃、李、雀肉、蒜、面。
《直指方》云:二陳湯加荊芥,治頭風,兼治痰壅酒壅。又云:頭風證眉稜耳角俱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收功,眼目赤腫羞明而痛,與之涼劑弗瘳,與之痰劑獲愈也。
玉壺丸 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胸膈煩滿,飲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嘔吐涎沫。
南星(生) 半夏(各一兩,生) 天麻(半兩) 頭白麵(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五七沸,候藥浮即熟,漉出放溫,別用生薑湯下,不計時。一方有白朮五錢,雄黃水飛三錢半。
東垣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頰盡黃,眩暈,目不欲開,懶於言語,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數日方退。潔古老人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以《局方》玉壺丸,加雄黃、白朮治之。
芎辛導痰湯 治痰厥頭痛。
川芎 細辛 南星 陳皮(去白) 茯苓(各一錢半) 半夏(二錢) 枳實 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此導痰湯加川芎、細辛為引,使上行也。方殊簡要。
腎虛頭痛
腎虛頭痛者,腎陰不足,虛陽無附而上攻,《素問》所謂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許學士謂之腎厥頭痛是也。
玉真丸 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謂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
硫黃(二兩) 石膏(煅通赤,研) 半夏 硝石(各一兩,研)
上為細末研勻,生薑汁和丸桐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薑湯或米飲下。更灸關元百壯良。虛寒者去石膏,加鍾乳粉一兩。
黑錫丹(《局方》) 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及奔豚上氣,兩脅膨脹,五種水氣,腳氣上攻,或卒暴中風,痰潮上膈,並陰陽氣不升降等症。
沉香 附子 胡盧巴 肉桂(各半兩) 茴香 破故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各一兩)黑錫 硫黃(與黑錫結砂子,各二兩)
上為末同研,酒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陰乾以布袋擦令光瑩,每服四十丸,空心姜鹽湯送下。一方有陽起石半兩,巴戟一兩。
肝厥頭痛
肝厥頭痛者,肝火厥逆,上攻頭腦也。其痛必在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於巔故也。雖太陽之脈,亦上額交巔,然太陽頭痛,必惡風寒,而厥陰頭痛,必多眩暈,或厥逆抽掣也。
龍薈龍方(見厥聾。) 加甘菊、羚羊角,氣實便堅者用之;虛者宜生地、羚羊角、甘菊、麥冬之類滋之清之,使肝柔則厥自已。
抑青丸
黃連一味,吳茱萸湯浸一宿,為末粥丸。
瀉青丸
當歸(去蘆,焙) 龍膽草 川芎 梔子 川大黃(煨) 羌活 防風(去蘆,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雞豆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食積頭痛
食積頭痛者,食氣上攻,胃氣不清也。子和云:邪在胃而頭痛者,必下之。其證必兼痞膈咽酸,噫敗卵臭,或飽食則痛甚,其脈右手滑盛者是也。
館職張學士,嗜酒散誕,忽頭痛發熱,醫作傷寒治之愈甚,孫兆脈之,右手脈甚數,左手脈平和,曰:此疾非傷寒,學士好酒啖食所傷也。遂用食藥五七丸,經食久,膈漸寬,痛遂減,再進利膈藥,遂獲安。
紅丸子方(見飲食門。)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青皮、陳皮等分。
血虛頭痛
血虛頭痛者,血虛脈空,自魚尾上攻頭痛者是也。產後多有此證。魚尾眉尖後近髮際是。(魚尾在眉梢後陷中,即絲竹空穴是也。)
川芎當歸湯 川芎 當歸(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水煎溫服。
一方 川芎(半兩)為末,每服二錢,臘茶調下甚效。
一方 當歸(一兩) 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醉效。
一方 四物湯加甘菊、薄荷。(新定)
生地(二錢) 當歸(一錢) 蔓荊(五分) 黃芩(一錢,酒炒) 白芍(一錢,酒炒) 炙草(三分) 甘菊(七分) 川芎(五分)
氣虛頭痛
氣虛頭痛者,清陽氣虛,不能上升也。其脈必弦微,其證必倦怠氣短,惡風寒,不能食。
羅太無雲:參謀柏仲實年六十餘,二月間患頭痛不可忍,邀往視之。其人云,近在燕京,患頭昏悶微痛,醫作傷寒治之,汗出後,痛轉加。復汗解,痛益甚,遂歸。每召醫用藥雷同。到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食飲,診其脈,弦微而細,氣短而促,懶言語。《內經》曰:春氣者病在頭。今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此病本無表邪,因發汗數四,清陽之氣愈虧,不能上榮,亦不能外固,所以頭苦痛,而惡風寒,不喜飲食,氣弱而短,宜升陽補氣,頭痛自愈。
黃耆(一錢半) 人參(一錢) 白朮 當歸 白芍(各五分) 陳皮 炙草 升麻 柴胡 蔓荊(各三分) 川芎 細辛(各二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食後溫服減半,再服愈。
(新定)
人參 黃耆 白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當歸 陳皮(各七分) 升麻(二分) 蔓荊 細茶(各八分) 白芍(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
偏頭痛
偏頭痛者,由風邪客於陽經,其經偏虛者,邪氣湊於一邊,痛連額角,久而不已,故謂之偏頭痛也。
王荊公患偏頭痛,裕陵傳禁中秘方,用生萊菔汁一蜆殼,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兩鼻皆注亦可,數十年患,皆一注而愈。
一婦人患偏頭痛,一邊鼻塞不聞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氣一陣,遍治頭痛藥皆不效。一醫教服芎犀丸,不十數服,忽然嚏突出一鋌稠膿,其疾遂愈。
芎犀丸 此方兼祛風清熱之長,而得參、膠等安定氣血,雖虛人亦可用之。安內攘外,並行不悖也。
川芎 硃砂(水飛,內一兩為衣) 石膏 龍腦(各四兩) 人參 茯苓 炙草 細辛(各二兩) 生犀角 梔子(各一兩) 阿膠(炒,一兩半) 麥冬(三兩,去心)
上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茶酒任下。
節齋云:久病頭風,略感風寒,便發寒熱,頭須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悉用辛溫散之。輕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表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惟當瀉火涼血,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雷頭風
雷頭風者,頭痛而起核塊,或頭中如雷之鳴。蓋為邪風所客,風動則有聲也。亦有因痰熱者,蓋痰生熱,熱生風也。其法輕則散之,甚則吐之下之。
(新定)消風散熱方
薄荷(七分) 連翹 黃芩 黑山梔 犀角 荊芥 牛蒡子(各一錢) 桔梗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
二仙散 子和云:雷頭風,每用此藥吐之,次用神芎丸下之,一名茶調散。
瓜蒂 好茶(等分)
上為末,每二錢,齏汁調,空心服之,取吐。
神芎丸(方見濕熱頭痛門。)
治痰火上升,壅於氣道,兼乎風火,頭中痛而有聲,輕如蟬鳴,重如雷響。
半夏(一兩,牙皂薑汁煮) 大黃(酒浸透,濕紙包煨,再浸再煨三次,二兩) 天蟲 連翹 橘紅 桔梗 天麻(各五錢) 片芩(七錢,酒炒) 薄荷葉(三錢) 香白芷 青礞石 粉草(各一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如綠豆大,食後臨臥,茶吞二錢,以痰利為度。然後用清痰降火煎藥調理。
大頭痛
大頭痛者,頭痛而腫大如斗,乃天行疫癘病也。
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酒炒) 川連(各一兩,酒炒) 薄荷(一錢) 橘紅(二錢) 元參(二錢) 甘草(二錢,生) 連翹(一錢) 鼠黏子(一錢) 板藍根(一錢) 馬勃(一錢) 天蟲(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 桔梗(各二錢)
上共為細末,用湯調,時時服。或拌蜜丸噙化,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之。食後時時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者,宜砭刺之。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三錢。
東垣監濟源稅時,長夏多疫癘病,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氣喘急,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欲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傳染多死。張縣丞亦患此,醫以承氣湯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診之,謂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腫痛,反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伐無過也。夫安知適其病所為故哉。遂處方用黃連、黃芩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元參咸微寒,甘草甘寒,瀉火補氣以為臣,連翹、鼠黏子、薄荷苦辛平,板藍根味甘寒,馬勃、白殭蠶味苦平,散腫消毒,定喘以為佐,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使氣得升,桔梗味苦辛溫,為舟楫不令下行,服之良愈。乃施其方,全活甚眾,名普濟消毒飲子。
項背痛
《本事方》云:一親患項筋痛,連及背胛不可轉,服諸風藥皆不效。余嘗憶及《千金》有腎氣攻背椒附丸,予強與之兩服,頓瘥。自後與人皆有驗。蓋腎氣自腰夾脊,上至漕谿,然後入泥丸宮,漕谿一穴,非精於搬運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
椒附丸
大附(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上每末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麵填滿,水一盞半,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通口空心服。
回頭散 治頭項強急筋痛,或銼枕轉項不得者,烏藥順氣散加羌活、獨活、木瓜。
順氣散
烏藥 橘紅(各二錢) 麻黃 川芎 白芷 桔梗 枳殼(各一錢,炒) 天蟲(炒) 炮姜炙草(五分)
加薑蔥煎。
臂痛
臂痛有痰、有虛、有氣血凝滯,各隨症治之。
《指迷》茯苓丸 治中腕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移,此治痰之第一方也。
半夏(二兩) 茯苓(一兩) 枳殼(去穰,麩炒,半兩) 風化朴硝(二錢五分)
上為末,薑汁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十味銼散(方見痹症門。) 治中風血虛臂痛,舉動難支。
眩暈
《雞峰》云: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中蓄熱而實,故有頭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與心火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悶瞀也。又云:頭風目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牽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為目系屬於腦,後出於項中,血脈若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轉,而目系急,故成眩也。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也。
按:眩暈雖為風病,而有內外之分。雞峰所謂痰熱相感而動風者,風自內生者也。血氣虛風邪入腦者,風從外入者也。內風多從熱化,引之則彌盛。外風多從虛入,清之則轉加。二者不可不辨也。
《素問》云: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瞑耳聾,皆暈之狀也。
高鼓峰云:腎陰不足,三陽之焰,震耀於當前,中土虛衰,下逆之光,上薄於巔頂,陰虛而眩者,目中時見火光,土虛而眩者,必兼噁心嘔吐也。
按:中土虛衰,不能下蔽真陽,則上乘清道,所謂上入之光也。然亦有中虛肝氣動而暈者,如土薄則木搖也。大抵眩暈多從肝出,故有肝虛頭暈,腎虛頭痛之說,雖亦有肝病頭痛者,要未有眩暈而不兼肝者也。
《聖濟總錄》云:風頭旋者,以氣虛怯,所稟不充,陽氣不能上至於腦,風邪易入,與氣相鼓,致頭旋而暈也。亦有胸膈之上,痰水結聚,復犯大寒,陰氣逆上,風痰相聚而結,上衝於頭,亦令頭旋,治當用人參丸、祛痰丸之類者也。
風虛眩暈之方
守中丸 治風虛頭眩腦轉,目系急,忽然倒僕。
人參 白朮 甘菊 枸杞子 山藥(各二兩) 白茯苓(十兩,去皮) 麥冬(三兩) 生地黃(二十斤,絞去汁)
上為細末,先用生地黃汁於銀器內,入酥三兩,白蜜三兩,同煎,逐旋掠取汁上金花令盡,得五升許,於銀器內拌炒前七味藥,漸漸令乾,入白蜜同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服百日後,五臟充滿,肌膚滑澤。此藥須擇四季旺相日,或甲子日修合,亦名五芝地仙金髓丸。
防風飲子
《本事》治風眩頭暈川芎散。
山萸肉(一兩) 山藥 人參 甘菊花 小川芎 茯神(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下,不拘時,日三服。
肝厥頭暈之方
《本事》鉤藤散
鉤藤 陳皮 半夏 麥冬 茯苓 茯神 人參 甘菊 防風(各半兩) 甘草(一分) 石膏(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七分,去渣溫服。
下虛眩暈之方
沉香磁石丸 治上盛下虛,頭目眩暈,耳鳴耳聾。
沉香 青鹽(並別研) 蔓荊 甘菊(各五錢) 巴戟 胡盧巴 山藥(炒) 川椒(去目,炒) 磁石(火煅醋淬,細研水飛) 山萸肉 陽起石(火煅,研) 附子(各一兩,炮)
上為細末,用酒煮米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熱風頭眩之方
羚羊角湯 治熱毒風上衝,頭目旋暈,耳內虛鳴。
羚羊角(二兩) 菊花(三兩) 防風 藁本 元參 黃芩 杏仁(去皮尖) 石菖蒲 炙甘草(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一方有羌活,前胡。
耳病統論
耳者腎之竅,而膽與胃之脈所過之處也。故其病亦有數種,有氣厥而聾者;有腎虛而聾者;有風火壅閉腫痛,或鳴或聾者;有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而為膿耳者;有耳出津液,結核塞耳,而為耵耳者。又有左聾、右聾、左右俱聾之異。左聾者,有所忿怒過極,則動少陽膽火,故從左起,以龍薈丸主之。右聾者,多因色欲過度,致動少陰相火,故從右起,以六味地黃丸主之。左右俱聾,因醇酒厚味無節,則動陽明胃火,故從中起,以通聖散、滾痰丸主之。統三者而論之,忿怒致耳聾者為尤多也。
風聾
風聾者,經氣虛而風乘之,正氣不通,風邪內鼓,則耳中引痛,牽及頭腦,甚者聾閉不通也。
魚腦膏 治風聾日久。
生鯉魚腦(二兩) 當歸 細辛 附子(去皮臍) 白芷 菖蒲(各三兩)
共為末,以魚腦置銀器中,入藥在內,微火煮,候香去滓,入瓷盒中候凝,取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
一方 以竹筒盛鯉魚腦,炊飲處蒸之令烊,置耳中。
一方 以鯉魚膽汁滴入耳中。
久聾方
蓖麻子(二十一粒,去油) 遠志 乳香 磁石(煅,各二錢) 皂角(半挺,煨去肉) 生地龍(中者一條) 全蠍(二個,焙)
上為細末,入臘搗丸,拄入耳。
犀角飲子 治風與熱合,上壅耳內,痛腫聾閉。
犀角 木通 石菖蒲 甘菊花 元參 赤芍 赤小豆(各二錢) 甘草(一錢,炙)
水二盅,生薑五片,煎一盅,不拘時服。若風熱壅盛,便秘心煩者,宜防風通聖散。亦有胃中痰火壅熱生風,上攻清道,因而耳鳴築築然,氣閉而不通,鼻寒不利,口不知味,痰多膈熱不清,脈滑數大,或弦。《內經》所謂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宜半夏曲、橘紅、甘菊、茯苓、甘草、知母、酒芩、麻黃、石膏、桔梗、桑皮之屬。
鼠黏子湯 治風熱壅盛,耳內生腫如櫻桃,極痛。
連翹 黃芩(酒炒) 牛蒡子(炒) 元參 桔梗 梔子(炒) 生甘草 龍膽草(炒) 板藍根
上銼,水煎,食後服,隨飲酒一二盞。
厥聾
厥聾者,經脈氣厥耳聾也。巢氏云:臟腑氣逆,名之為厥。厥氣相搏,入於耳之脈,則令聾。手少陽之脈動而氣厥者,其候耳內煇煇焞焞也;手太陽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氣滿。然厥聾之候,大都肝膽氣逆所致,其症必起於卒暴之間,蓋肝膽並善逆,而其氣多暴也,以龍薈丸瀉肝膽,降逆氣,中有辛香,並能通竅也。
龍薈丸
當歸(焙) 龍膽草(酒洗) 山梔(炒)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煉蜜丸桐子大,薑湯下,二三十丸。便不堅者去大黃。一方無黃連、黃柏,有青皮、柴胡、膽星。
秘傳降氣湯 ,加石菖蒲,治氣壅耳聾,大有神效。(方見氣門。)
腎虛耳聾
腎藏精而氣通於耳,腎虛精少,其氣不通於上,則耳聾不聰。經云:精脫者耳聾是也。其候頰顴色黑,瘦悴力疲,昏昏憒憒,因勞則甚,亦謂之勞聾。
肉蓯蓉丸
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 附子(去皮臍) 山茱萸(炒) 桂心 巴戟天(去心) 石斛(去根) 干熟地(焙) 澤瀉 菟絲子(酒浸一宿,別研) 人參 白茯苓 蛇床子(炒) 牡丹皮 當歸(酒浸)菖蒲(米泔浸一宿) 炙草 黃耆 遠志 芍藥 防風(各一兩) 羊腎(一對,去筋膜,炙)
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酒下,漸加至三十丸,日三。一方有乾薑、細辛,酒糊丸亦得。
益腎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制) 巴戟 川椒(各一兩) 沉香 石菖蒲(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具,細切,和以蔥白,少許鹽並藥,濕紙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嚼以酒送下。一方有附子無沉香、菖蒲。
大安腎丸,加磁石、羌活、石菖蒲良。(丸見喘門。)
憶有戈雨亭令郎,十餘歲,痘後耳漸重聽。日甚一日,幾與聾無異。業師薛一瓢診之云:此必痘涉腎經,幸而收功者,所以告乏,日甚一日,為之圖惟於六味丸方中,加入鹽水炒紫衣核桃肉三兩,鹽水炒杜仲三兩,石菖蒲二兩,蜜丸開水下,服一料而愈。(鶴年)
膿耳耵耳
《直指》云: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膿汁時出,謂之膿耳。治宜蔓荊子散,外用石膏、明礬、黃丹、真蚌粉、龍骨、麝香等分為末,綿纏竹拭耳糝之。又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風熱搏之,津液結成核塞耳,令人暴聾,謂之耵耳。治宜四物加羌活、柴、芩、連翹、元參等分,外用生豬脂、地龍、釜底墨等分細研,以蔥汁和捏如棗核,薄綿裹入耳,令潤即挑出。
蔓荊子散
蔓荊子 赤芍 生地 甘菊 桑皮 赤茯苓 升麻 麥冬 木通 炙草(各一錢)
水二盞,姜三片,紅棗二枚,煎一盞,食後服。
黃龍散 治膿耳。
枯白礬 龍骨(研) 黃丹 胭脂(各一錢,燒) 麝香(少許)
上為末,以綿杖子搌去耳中膿水,以藥摻入少許,日日用之,勿令風入。
鼻
鼻淵鼻塞
經曰:膽移熱於腦,則為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王注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不已如水泉者,故曰鼻淵。此為足太陽與陽明脈俱盛也。可與防風通聖散加黃連、薄荷。夫足太陽主表之風寒,足陽明主裡之熱,云太陽陽明俱盛者,謂表邪與裡熱搏結,久之寒亦化熱,鬱伏於腦頞而不解也。
腦漏有老人腎經虛寒使然者,用八味及暖腎之劑而愈。(《元珠》)
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便塞,或略感風寒亦塞,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解表辛溫通利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多有火邪,郁甚則喜見熱而惡風寒,故遇寒便塞,偶感便發,治法清金降火為主,而佐以通利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只作肺熱治之。瀉火消痰,或丸藥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若平素原無鼻塞之病,一時偶感風寒,而致鼻塞聲重,或流清涕者,只作風寒治之。
防風通聖散
《元珠》去硝黃,其滑石、石膏減半,多加辛夷花,先用三五帖,再用此為丸,每七十丸,早晚白湯送下。
雄黃丸 治鼻齆。
雄黃(五分) 枯礬(一錢) 瓜蒂(二錢) 麝香(少許)
上為丸,取如豆大搐鼻,亦治息肉。
蒼耳散 治鼻流濁涕不止,名曰鼻淵
辛夷仁(五錢) 蒼耳子(一錢半) 白芷(一兩) 薄荷(一錢)
上為末,蔥茶湯調下二錢。
治鼻中肉贅,臭不可近,痛不可搖者方
以白礬末加硇砂少許,吹其上,頃之化水而消,與勝濕湯、瀉白散二帖。此厚味擁濕熱蒸於肺門,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菌也。
鉛紅散 治肺風,鼻赤生㾴。
舶上硫黃 白礬灰(各半兩)
上為末,入黃丹少許,染與病人面色相同,每上半錢,津液塗之,洗漱罷,及臨臥再上,兼服升麻湯,下瀉青丸,除其本也。
舌
舌脹舌出
臨安民有因病傷寒而舌出過寸,無能治者。但以筆管通粥飲入口,每日坐於門。一道人見之,咨嗟曰:吾能療此頃刻間耳,奈藥不可得,何?會中貴人罷直歸,下馬觀病者,問所須,乃梅花片腦也。笑曰:此不難。即遣僕馳取。道人屑為末,摻舌上,隨手而縮,凡用五錢。(《醫說》)
又方 舌脹出口,以蓖麻子油蘸紙作捻,燒煙燻之。
治腫滿如豬胞方
釜下墨末,以酢和,厚敷舌上下,脫去更敷,須臾即消,或先決去血汁,竟敷之彌佳。(《千金方》名百草霜散)
一方
釜下黑和鹽等分,醋調塗。
余小兒師魯幼時,忽患舌脹,余以煅過皂礬,取紅色者少許研末,搽舌上,少頃便瘥。
口
口瘡
口舌生瘡,其候有二。一者心胃有熱,氣衝上焦,熏發口舌。其症口臭作渴,發熱飲冷是也。《外臺》含煎主之。一者胃虛食少,腎水之氣逆而承之,則為寒中。脾胃虛衰之火,被迫上炎,作為口瘡。其症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經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暴至,厥陰乃格,陽反上行,民病口瘡是也。宜附子理中湯,參、朮、甘草補其中,乾薑、附子散其寒,使土溫則火自斂也。
《外臺》含煎
升麻 大青 射干(各三兩) 苦竹葉 梔子 黃柏(各一升) 蜜(八合) 生地汁 生元參汁(各五合,乾者二兩) 薔薇根白皮(五兩)
上以水六升,煎服二升,去滓,入生地、蜜等同煎如飴,細細含之,瘥止。《外臺》云:薔薇根、角蒿,為口瘡之神藥。
黃連膏(《聖濟》)
黃連(三兩) 豬脂(一斤) 白蜜(四兩) 羊髓(研,二兩)
上以慢火煎豬脂,取油去滓,入黃連又煎令黑色,下羊髓令化,以綿濾去滓,入蜜更煎成膏,瓷合盛,每含一棗大,日三五度,咽津不妨。
附子理中湯
生薑煎
生薑汁(一盞) 白蜜(三兩)
同煎十沸,瓷瓶盛,時時以熱水調一匙,含咽之。
按:《聖濟》論口瘡,有實有虛,實則清之,虛則溫之,最為明晰。然二者之外,又有腎虛火動一症。而腎虛之候,又有二端,一者腎臟陰虛,陽無所附,而遊行於上者,宜六味之屬,壯水戀火;一者腎臟內寒,陽氣不安其宅,而飛越於上者,宜七味、八味之屬,溫臟斂陽也。雖有元臟陰火上攻口舌之說,乃用巴戟、白芷、良薑等味,殊去妥協,惟附子蜜炙含差咽,為可耳。
《集簡》方 治口舌生瘡。
溺桶垽(七分) 枯礬(三分)
二味研習敷之,有涎拭去之,數次即愈。
齒
齒痛
牙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也。又手足陽明之支脈入於齒,故骨髓之氣不足,與夫陽明之脈虛,風冷乘之而痛者,謂之風痛。蟲居齒根,侵蝕不已,傳受余齒而痛者,謂之蟲痛。若足少陰脈虛,不能榮養於骨,因呼吸風寒,或飲嗽寒水而痛者,謂之腎虛齒風痛。風痛者,齒齦多腫,或赤,得風則痛愈甚。蟲痛者,齒齦有竅,甚則搖動宣露。虛痛者,悠悠慼慼,無甚大痛,而亦久而不已也。亦有腎虛陰火上衝作痛者,其候手足冷,腰膝軟痛,氣上衝,頭面熱色赤,頸筋粗大,舌不大赤,齦不甚腫,七味湯加骨碎補、牛膝治之。一服如神。
【去風之劑】
皂莢湯
皂莢(一挺,去皮子,炒令黃色) 露蜂房(一枚) 鹽(一分)
三味掣銼,分為三帖,每帖以漿水煎,熱漱,冷吐。
當歸連翹飲
當歸 川芎 連翹 生地 防風 荊芥 白芷 羌活 黃芩 黑山梔 枳殼 甘草 細辛
水煎服。
東垣蠍梢散
麻黃(一錢) 白芷 羌活 防風 藁本 柴胡 升麻(各五分) 當歸(六分) 蠍梢(少許) 生地(一錢半) 細辛(三分) 草豆蔻(一錢) 羊脛骨灰(二錢)
上為細末,先用溫水漱口淨,後搽之,其痛立止。一方有熟地、黃連、吳茱萸。
【補腎去風之劑】
地黃丸 治腎臟虛,食冷熱齒皆痛。
生地黃(一兩) 白茯苓 防風 獨活 枸杞子 山藥(各半兩)
六味搗羅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空心煎棗湯下十丸至十五丸。(《聖濟》)
張文仲療齒根欲脫方
生地黃搗,以棉裹貼齒根,常含之甚妙。
地骨皮湯
地骨皮 生乾地黃(各一兩) 細辛(半兩) 戎鹽(一分)
每用五錢,水煎三五沸,熱漱冷吐,為瘥為度。
地黃湯
生地黃(二兩) 獨活(一兩)
每用五錢,以酒一盞浸一宿,煎十餘沸,熱漱冷吐,以瘥為度。
【殺蟲之劑】
白礬散 治齲齒,根腫出膿汁。
白礬(燒灰) 熊膽(各一分) 蟾酥 雄黃 麝香(各半分)
上為散,每用半錢,敷牙根。一方有干蛤蟆半分。
牛膝散 治風齲疼痛,解骨槽風毒痛。
牛膝(一兩,燒灰)
每以少許末,著齒間含之。
又方 郁李根一握,水一盞,煎至六分,熱含之,吐蟲長六分,黑頭。
又方 大醋一升,煮枸杞根白皮一升,取半升,含之蟲立出。(《肘後》)
【補腎之劑】
地黃丸
人參 山萸(各四兩) 生地(五斤取汁) 白蜜(一升) 枸杞根(三兩) 白茯苓(二兩) 酥(少許)
上將參、苓、杞、萸為末,以好酒一斗煎至三升,去滓,入地黃汁酥蜜同煎至可丸,即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日三服,漸加至五服。
八味丸
安腎丸
咽喉
咽者,咽也。喉者,候也。咽接三脘以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臟以系肺,故以之候氣。氣候谷咽,皎然明白。《千金》謂喉嚨主通利水穀之道,咽門主通臟腑津液神氣,誤也。
喉以納氣,故曰喉主天氣。咽以納食,故曰咽主地氣。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謂心主,一陽為三焦,二脈並絡於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痹。
喉風喉痹,皆由膈間素有痰涎,或因七情不節而作,火動痰上,壅塞咽喉,所以內外腫痛,水漿不入,言語不出,可謂危且急矣。
兩寸之脈,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脈微而伏者死。
熱結咽喉,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纏喉風。纏喉風之症,先兩日胸膈氣緊,出氣短促。忽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氣閉不通,頃刻不治。纏喉風多屬痰水,其咽喉內外皆腫者是也。
喉痹之症,宜速用針法、吐法以救之。若懸雍垂,則不可刺破,刺則殺人。懸雍者,生於上齶,音聲之關也。臟腑伏熱,上衝咽喉,則懸雍腫長下垂也。
乳蛾,俗名也。古方通謂之喉痹。以一邊腫者為單蛾,兩邊腫者為雙蛾。然雙蛾易治,單蛾則難治。
嗌痛者,咽門不能納穀與唾,而地氣閉塞也。喉痹咽痛者,咽喉俱病,天地之氣並閉塞也。蓋病喉痹者,必兼咽痛,病咽痛者,不必兼喉痹也。
凡咽喉痹,不可純用涼藥,目前取效。上熱未除,中寒復起,毒氣乘虛入腹,胸前高腫,上喘下泄,手足厥冷,爪甲青紫,七日後全不食,口如魚口者死。
客熱咽痛
客熱咽痛者,凡風邪客喉間,氣鬱成熱,故為痛也。《統旨》云:有初得病發熱而咽喉自痛者,此得之感冒後,頓厚衣被,或用辛熱即臥,遂成上壅,或有壅熱而欲取寒涼,為外邪所襲者,俱宜甘桔湯,甘以除熱,辛以散結也。
喉痹咽痛,一鄉皆相似者,屬於天行運氣之邪,勿用酸寒之藥,點之下之,郁其邪於內,不得出也。
清咽利膈散
薄荷 防風 元參 甘草(各五分) 桔梗 連翹(各一錢) 大黃(酒炒) 芒硝 牛蒡 荊芥(各七分) 片芩(酒炒) 梔子(各五分)
上作一帖,水煎,溫服食後。(《醫鑑》)
甘桔湯
甘草(二兩,炒) 桔梗(一兩,米泔浸)
每服五錢,水一盅半,煎服。 錢氏加阿膠;海藏加牛蒡子、竹茹;太無加荊芥、生薑。
丹溪云:咽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必用元參。
《必用方》加荊芥、薄荷、元參、防風、黃芩各一兩
《聖濟總錄》云:一切咽喉痛,紫雪為要藥。
絳雪散 治咽喉熱痛腫塞。
寒水石(半兩,煅紅) 硼砂 牙硝 硃砂(各研一錢) 龍腦(半錢)
上為細末,每一字,摻入口咽津。
《千金》烏扇散
生烏扇(十兩) 升麻(三兩) 羚羊角 通草 芍藥(各二兩) 薔薇根(切,一升) 生地(切,五升) 豬脂(二斤) 生艾葉(六銖)
上㕮咀,綿裹,苦酒一升,淹浸一宿,內豬脂中,微火煎取苦酒盡,膏不鳴為度。去滓,薄綿裹膏,似大杏仁大,內喉中,細細吞之。
碧雪 治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 青黛 寒水石 石膏(煅,各飛研) 朴硝 硝石 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湯二升,入諸藥再煎,用柳枝不住攪令溶,方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冷即成霜,研末,每用少許,以津含化,如喉閉,以竹管吹入喉中。
牛蒡子湯
牛蒡子(二錢) 元參 犀角 升麻 黃芩 木通 桔梗 甘草(各一錢)
水煎食後服,此辛涼解散之劑。
《聖濟》射干丸方
射干(一兩) 香豉(一合) 杏仁(去皮尖,炒) 芍藥 犀角(各二兩) 升麻(一兩) 炙草(半兩)
蜜丸小彈子大,每一丸含化咽津,日三五服。
元參散
元參(一兩) 升麻 射干 大黃(各五錢,酒浸) 甘草(二錢半,炙)
每服五錢,水煎,時時含咽。
客寒咽痛
《針經》云:寒氣客於會厭,卒然如啞,此寒氣與痰涎凝結咽喉之間,宜以甘辛溫藥治之。切忌寒涼,邪郁不解,則疾成矣。
《千金》母姜酒
母薑汁(一升) 酥 牛骨髓(各一升) 桂心 秦椒(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芎藭 獨活(各一兩六銖)
上為末,內薑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酥髓等合調,微火三上三下煎,平旦溫清酒一升下膏二合,即細細吞之,日三夜一。
半夏桂甘湯 治冷症無陽,咽痛喉閉。
辣桂 甘草(炙) 半夏(制)
上件等分銼,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半盞,細細呷之。(《活人》)
伏氣之病,謂非時暴寒中人,伏於少陰之經,始先不覺,旬日乃發,先發咽痛,次必下利,古方謂之腎傷寒,宜用半夏桂甘湯。
咽痛失音
咽痛失音者,風熱痰涎壅閉咽門也。亦有陰虛肺損者,蓋肺象金而出聲音,金破則不鳴,金實亦不鳴,辨之之法,實者壅遏不出,虛者聲嘶破也。
《宣明》訶子湯
訶子(四個,半生半熟) 桔梗(一兩,半炙半生) 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童子小便一盞,水一盞,煎五六沸,溫服,甚者不過三服即愈。
海藏發聲散 治咽喉痛,語聲不出。
栝蔞(一個) 白殭蠶(去頭,炒,半兩) 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或生薑自然汁調下,用五分,綿裹噙化,咽津亦得,日兩三服。《寶鑑》有桔梗七錢半,炒為末,每一錢,入朴硝一錢匕,和勻口含咽津。
咽喉妨悶
咽喉如有物妨悶者,肺胃壅滯,痰氣相搏,結於喉間。《金匱》所謂咽中如有炙臠;《千金》所謂咽中貼貼,狀如炙臠,吞不下吐不出者是也。其症婦人多郁者恆患之。《聖惠方》云:憂愁思慮,氣逆痰結,皆生是疾也。
《醫學正論》:喉乾燥痛,四物加桔梗、荊芥、黃柏、知母煎服立已。
咽喉乾枯,常如毛刺,吞嚥有礙者,風燥也,宜荊防敗毒散,加薄荷、黃芩,倍桔梗,入生薑煎服。
厚朴湯
厚朴(薑汁,炙) 赤苓 紫蘇葉(各一兩) 半夏(薑製,一兩半)
每服三錢,入生薑三片同煎,食後溫服。
杏仁煎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 桑根白皮 貝母(各一兩半) 酥(半兩) 生薑汁(二合) 生地汁(二合半) 大棗(六十枚) 紫菀(二分) 甘草(炙) 桔梗(炒) 五味子 地骨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 人參(三分)
共十四味,研杏仁以水五升,濾取汁,將草藥細銼,同煎至二升,以綿濾去滓,續下酥及地黃汁,慢火煎成膏,每食後含一匙,細細嚥津。
按:喉間痰氣結聚成核,久而不散,則生燥澀,厚朴湯用辛味以破之也。杏仁煎,假潤藥以通之也。
發聲散 治咽痛生瘡妨悶。
黃栝蔞(大者一枚) 桔梗(七錢半) 白殭蠶(五錢,炒) 甘草(二錢,炒)
上為末,每取少許,乾摻。如咽腫紅紫色,加朴硝一錢,如喉中有小白頭瘡,入白礬末五分。
通嗌散 治喉痛生瘡,聲啞。
白硼砂(二錢) 孩兒茶 青黛 滑石 寒水石(各一錢) 蒲黃 馬牙硝 枯白礬(各六分) 黃連 黃柏(各五分) 片腦(二分)
上為細末,煉化白砂糖和丸芡實大,臥時舌壓一丸,自化入喉神效。
一人但飲食,若別有一咽喉,斜過膈下,經達左脅而作痞悶,以手按之,則漉漉有聲,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時痞處熱作一聲,轉瀉下痰飲二升,再食正下而達胃矣。
喉痹諸法
喉痹者,咽喉腫塞痹痛,水漿不得入是也。由脾肺不利,蘊積熱毒,而復遇暴寒折之,熱為寒閉,氣不得通,結於喉間。其症發熱惡寒,喘塞脹悶,不急治殺人,針刺出血,搐鼻吐痰,皆急法也。
文潞公喉腫咽痛,喉科治之,三日愈甚。上召孫兆治之,孫曰:疾得相公書判筆一管,去筆頭,沾水點藥入喉,便愈。孫隨便刺,相公昏僕不省人事,左右皆驚愕流汗。孫乃笑曰:非我不能救相公。須臾嘔出膿血升余,旬日乃平復如故。予嘗治一男子喉痹,於太谿穴刺出黑血半盞而愈。由是言之,喉痹以惡血不散故也。
凡治此疾,暴者必先發散,發散不愈,次取痰,取痰不愈,次取汙血也。(婁全善《綱目》。)火鬱則發之,即發散之意也,血出多則愈。有針瘡者,薑汁調熟水時時呷之。
治急喉痛,於大指外邊指甲根齊針之,不問男左女右,只用人家常使針針之,令出血即效。如大段危急,兩手大指多針之甚妙。(《夷堅志》)
挑背法,於暗室中,用紅紙條點火照背上,隱隱有紅點,用針挑破,喉痹將死者,破盡即蘇。
元公章少卿,述聞德府士人,攜僕入京。其一患喉閉脹滿,氣喘塞不通,命在須臾。詢諸郡人云:惟馬行街山水李家可看治。即與之往。李駭曰:此症甚危,猶幸來此,不然死耳。乃於笥中取一紙捻,用火點著半,煙起吹滅之,令僕張口,刺於喉間,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摻藥敷之立愈。士人甚神其術。後還鄉里,村落一醫,偶傳得此法,云:咽喉病發於六腑者,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發於五臟,則受毒牢深,手法藥力難到,惟用紙捻為第一。然不言所以用之之意。後有人拾得其殘者,蓋預以巴豆油塗紙,故施火即著,藉其毒氣,徑赴病處以破其毒也。牙關緊閉者,以煙燻入鼻中,即時口鼻涎流,牙關自開。(《醫說》)
周密《齊東野語》云:密過南浦,有老醫授治喉痹垂死方,用真鴨嘴膽礬為末,醋調灌之,大吐膠痰數升即瘥。臨汀一老兵妻,苦此絕水粒三日矣,如法用之即瘥。屢用無不效驗,神方也。《濟生方》用膽礬二錢半,白殭蠶炒,五錢,研,每以少許吹之吐涎,各二聖散。
孫兆治潘元從急喉痹,以藥半錢,吹入喉中,少頃吐出膿血立愈。潘謝曰:非明公不能救,贈金百兩,願求其方。孫曰:豬牙皂、白礬、黃連等分,瓦上焙為末耳。既授方,不受所贈。
解毒雄黃丸
雄黃 鬱金(各一分) 巴豆(去皮油,十四粒)
細末,醋糊丸綠豆大,茶清下七丸,吐出頑痰立蘇。水漿不得入口者,醋磨灌喉取吐,未吐再服。丹溪云:薑汁殭蠶末,治咽痛喉痹神效。
喉痹吹藥
白礬末一錢,同巴豆一粒同炒,去巴豆,取礬研細末吹之,即吐濁痰,名碧雲散。再入輕粉、麝香少許,名粉香散。吹乳蛾即開。
玉鎖匙
焰硝(七錢半) 硼砂(二錢半) 白殭蠶(一錢二分半) 龍腦(一字)
為末,以竹管吹五分,入喉中神效。(《直指》)
搐鼻透關散
雄黃(研) 豬牙皂莢(蜜炙,去皮) 藜蘆(各一分)
上為末,每用一匙,分彈入兩鼻中,關透即瘥。
凡人患喉閉及纏喉風,用藥開得咽喉,可通湯水,急吸薄粥半碗或一碗,壓下餘熱,不爾即病再來,不可不知也。咽喉既可,身熱頭痛不止,此感外邪,看脈氣及大小便。有表症則發散,有里症則微下之皆愈。愈後虛喘而身不熱者,必是服涼藥過多而下虛也。當服鎮重溫藥一服,如黑錫、正元之類,以粥壓之。
冰梅丸 治喉風腫痛如神。
天南星(三十個) 大半夏 白礬 白鹽 防風 朴硝(各四兩)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大梅實(揀七分熟者一百個)
先將硝鹽水浸一伏時,然後將各藥研碎,入水拌勻,方將梅實置於水,淹過三指為度。浸七日,取出曬乾,又入水中,浸透曬乾,俟藥水干為度。方將梅子入磁罐封密,如霜衣白,愈佳。用時綿裹噙口中,徐徐咽汁下,痰出即愈。
時行喉痛,宜用普濟消毒飲子。
神效散 治喉痹語聲不出,豬牙皂角和霜梅為末噙之。急喉痹其聲鼾者,有如痰在喉響,此為肺絕之候。宜用人參膏救之。用竹瀝、薑汁放開,頻頻服之。如未得參膏,獨參湯亦得。早者十全七八,次則十全四,遲則十不全一也。
爛喉痧方(筆友張瑞符傳)
西牛黃(五釐) 冰片(三釐) 真珠(三分) 人指甲(五釐,男病用女,女病用男) 象牙屑(三分,焙) 壁錢(二十個,焙,土壁磚上者可用,木板上者不可用) 青黛(六分,去灰腳淨)
共為極細末,吹患處效。
筆友張瑞符,湖州府人也,予往來二十年矣。其為人也,敦厚和平,年過五旬,並未生育,雖置妾亦終不得懷孕。忽一日遇李相士,即道喜云:爾當生子矣。李乃張之同鄉友也。張錯愕曰:我半生已來,並未生育,爾何得相戲若此。李曰:我昔年曾看爾相,許爾無子。今爾陰騭紋已滿面,豈無子之相。後果如其言。予因問張曰:爾一生如何為善?張曰:生平並未有善,只有兩事,亦人所當為者也。一舍弟早亡,所遺一子,我撫養長大。而舍弟所有主顧,我已相與二十年矣。舍侄既長,我使之去,彼不願。我曰:爾在我處,我甚有益。但爾不去,終身只作店夥,我所不忍,今於爾筆,同往各主顧家,相致曰:此即我舍弟某之子也,今已長,可仍用其筆。況此子自幼在我店習業,彼之筆即我之筆也。又此方甚效,我所不秘,余亦無所為。予曰:只此可稱善矣。有侄少孤,撫之成立,並使其能繼父業;有急救之方而公之於世,善莫大焉。予得是方,並述其始末云爾。(鶴年。)